乡村社会资本

2024-06-27

乡村社会资本(精选6篇)

乡村社会资本 篇1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理论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 社会资本已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它的产生, 为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大大促进了各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克服了“经济人”的过分理性而导致的社会原子化状态和“社会人”的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而对行动者行为能动性的制约, 而社会资本理念则强调一种行动者双方合作共赢的思想。

中国社会正发生着社会大转型, 即由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其中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就是浩浩荡荡的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 收获了很多, 也付出了很多, 对当地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农民工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持久的关注、研究,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拟从农民工身处的乡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社会环境特点出发, 分析传统乡村社会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农民工进城社会资本的缺失问题。

一、乡村社会资本的特点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中所揭示的那样:中国乡土社会“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 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 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 有一个中心, 就是自己。”[1]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象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1]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述的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即传统乡土社会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社会联系, 即费孝通先生所述的“差序格局”。

所以传统乡土社会是以婚姻、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网络社会。中国传统农村社会, 是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的社会。乡村人口基本上都是以农耕为生, 以血缘、婚姻、宗族联系纽带形成的一个个村落, 由于土地无法搬动, 在土地上为生的人, 不太会有流动, 所以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区域间接触少, 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地方性特点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社会团体中。人们在这里从小到老, 都非常熟悉,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然而,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具有抽象的普遍适用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而普遍适用的原则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是不太会留意追求的。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适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弊端。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因此, 乡土社会秩序和城市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一种自动的秩序。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规则, 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 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老病死, 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 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经验, 经过祖祖辈辈传承, 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 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位置上, 履行相应的职责, 乡村社会有自身的公正和道义的秩序, 社会权利和乡村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保护和约束的社会网络。

二、城市社会的特点及农民工进城主要依靠的社会网络

现代城市社会成员之间异质化程度的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 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社会运行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完善强化, 这些制度安排成为以城市文明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市任何一个人可以利用这些制度安排来获取信息、获得帮助, 谋求发展。

城市社会运行的制度安排是丰富多彩的、方方面面的。涉及农民工进城务工而言的制度安排有:劳动招聘信息发布、劳动力市场招聘、人才市场招聘、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法、劳动争议仲裁、工伤赔偿解决办法、社会救助等等制度安排。另外还有许多涉及每一个人在城市生活必需了解或掌握的基本习惯、行为准则等等。

然而, 由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特点的巨大不同, 农民工进入陌生的城市, 往往无所适从。大量研究表明, 在谋求职业、谋求发展、遇到问题需要帮助解决时仍然主要求助于自己从乡村社会关系延伸到城市社会中的关系网络。

在有关学者对中国城市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 张文宏等 (张文宏, 1999) 首次对中国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支持网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天津农民的社会网是以高趋同性、低异质性、高紧密性为特征的。同传统中国农村相比, 以血缘和婚姻联系起来的亲缘关系在社会网中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业缘关系、友谊关系和地缘关系在社会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既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又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致。张其仔 (1999) 通过一个村庄的案例研究发现, 用西方的方法和程序去追溯农民的社会支持网仅仅具有部分的适用性。如果把以传统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为强关系, 以城市发展产生的农民工进城可以利用的城市正式制度安排为弱关系, 则张其仔的案例研究证明, 弱关系在农民非就业领域的效力并没有得到经验资料的支持, 相反, 强关系的作用则得到证明。

渠敬东等许多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认为,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围绕着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同质关系构成的, 其中信任是这一网络的基础和枢纽。同时也发现了农民工进入和融入城市生活的两个基本阶段:在生存阶段中, 围绕着强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为跨情境流动中的行动个体提供了保护伞, 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的基本条件, 农民工的社会行动及其意义脉络都是依照这种以初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组建的, 具有实质理性的意涵。在发展阶段中, 农民工除了利用现有的同质关系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具有异质成分和制度因素的弱关系, 寻求在城市生活中发展的信息、机遇和资源。正是在上述建构自身生活世界的过程中, 工具理性在社会行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由此建立了目的和动机相统一的完全的行动架构。

总之, 大量研究表明, 农民工进城主要是通过社会网中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等强关系来找工作的;农民工的社会网中的支持网主要是传统乡村社会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大于社会组织。这表明,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民工的社会角色、空间位置、资源获取方式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是他们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基础——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初级关系仍然没有改变。

这反映出了两方面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城市社会的制度安排怎样才能使农民工便于了解、利用;作为城市社会, 怎样才能给进城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网络、有关信息和帮助, 使其易于在城市生活、发展。

三、农民工进城后社会资本的补救

在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 专家指出, 艰难的生存状况和陌生的城市使中国农民工饱受心理疾患之苦, 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 每年又有1500万新的劳动力大军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资本。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些外来者。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歧视、缺乏适龄性伴侣和社交生活, 就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语) 。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引起重视, 那么, 农民工在为我们提供经济资本的同时, 我们要为之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

当前, 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社会网络、较低级的劳务市场、职业中介、媒体消息、户外张贴广告等。这些寻找就业的途径有很多不确定性, 给农民工寻找工作带来了许多变数和风险。农民工在城市遇到困难、遇到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因此, 怎样能够拓展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 使他们进城后能少受些周折和磨难, 能够比较顺利的落脚、就业、生活、发展, 是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农民工进城后社会资本缺失问题进行补救。

1.对进城农民工进行有关城市公民意识培训、获取信息能力培训

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城市公民意识培训、城市行为规范培训、城市中可以利用的有关制度、组织、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搜寻信息的能力及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规范能力。这些培训的作用, 不仅惠及广大农民, 而且惠及整个城市社会。从投资收益角度来讲, 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对整个城市社会来说是一项投资少, 收益大的长远事业。 对农民工的培训应以政府的主导型为主, 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培训的力度, 并使其制度化。另外, 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社会中的政府组织网络和有关社区组织网络, 动员有关社会力量, 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 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引导。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民工提高在城市生活的能动性, 在城市比较容易生存发展。

2.政府引导和帮助, 创建农民工进城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网络组织

社会资本就是通过沟通, 通过谈天、讨论、辩论而发展出来的。这种产生于沟通理性下的社会资本, 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以及人的尊严等价值观产生的重要社会氛围。如果说经济资本是让我们“强”和“富”, 那么社会资本就是让我们“和”与“稳”。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有着悠久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传统, 这些传统应该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把它继承发展起来, 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所用, 比如同乡会、行会、各种协会、联谊会, 等等。

另外,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除政府有关组织对社会发展的直接主导作用外, 在发展过程中民间会自发产生一些非政府组织, 【注文1】对协调、沟通、帮助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我们的社会, 长期以来, 政府试图包办一切, 但往往不能顾及所有方面, 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 政府往往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假如社会中存在大量政府系统之外的社会组织, 即非政府组织, 政府可以将大量无暇顾及的社会管理事务交由这些组织管理解决。从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协助政府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在许多方面可以起到政府无法起到的作用, 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及时高效地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帮助、沟通和信息传递, 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增进成员的社会资本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各具特色的非政府组织, 构成了一副多彩多姿的社会沟通网络。

因此,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容许非政府组织产生、发展。从微观社会环境看, 一方面, 社会转型时期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政府组织往往无法满足社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中间层, 而公民闲暇时间、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也使公众参与和志愿者行为成为可能。相信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 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文化素质普遍有了较大提高, 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有了较大的增多, 会有不少人愿意参加一些帮助进城农民工的组织。这些组织多了, 农民工进城的社会资本就丰富了, 依靠就多了、信息就广了、与当地社会及居民的沟通就容易了, 农民工在城市更容易落脚、发展了, 我们的社会就更和谐发展了。

参考文献

[1][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文化[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乡村社会资本 篇2

社会资本理论是新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崭新的解释方式,是介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社会资本理论这种全新的解释范式的产生,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工具。

1.社会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基于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由主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然而人际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即为社会资本。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释这些单纯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不能解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又产生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

乡村社会资本 篇3

关键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XIANG Bao-hua, LIU li-zhen

(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Originally social capital theory comes from human capital theory,which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in which capital was merely physical capital. Now, capital can be defined as a synonym of bringing added value to all the resources, and the initial capital has the abstract meaning. Human Capital is dependent on the initiative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ultimately depends on social environment.Social capital theory focuses on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to be added by social capit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有形的物质资本已经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资本形式,无形的人力资本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使个体人力资本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并不完全是由个体人力资本本身决定的。人力资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能否充分发挥潜能,即人们所处的社会网络和组织及其社会交往方式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人力资本而没有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效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人力资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反言之,如果没有人力资本作依托,社会资本就会成为无根之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在经济学创始之初,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就已经认识到对人本身投资的重要性,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由美国的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 W . Schultz)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舒尔茨首次阐述人力资本投资及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作用。他认为,和体现于物质产品上的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换而言之,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其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加里·贝克尔(Baker)是继舒尔茨之后系统地研究人力资本的学者。贝克尔(1964)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不仅对家庭生育行为方面就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进行分析,也对人力资本形成方面如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之后,丹尼森、明塞、罗默、卢卡斯、斯宾塞和皮奥罗等经济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知识和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将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使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但是,同其他理论一样人力资本理论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人力资本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独立的个体”,是没有经过社会融合的人。学者们对个体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缺少对在总体人力资本进行研究。透过人力资本理论,看不到人与人合作形成的组织关系和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更看不到这种群体关系对社会财富增长的独特作用(方竹兰,2003 )。因此,人力资本对于一个存在各种复杂关系的世界的诸多问题不能进行深入的解释。

二、社会资本的提出及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

继舒尔茨和贝克尔率先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后,“资本”概念不断向广义扩展,成为一切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西方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詹姆斯S·科尔曼(James S.Coleman)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经济学家惯于忽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资本分析的范畴,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可见,社会资本概念的出现是“资本概念不断泛化”的结果。

布尔迪厄(Bourdieu) 是第一个系统表述社会资本概念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Bourdieu,1986:248)。詹姆斯S·科尔曼(James S.Coleman)从社会资本的功能出发,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Coleman,1988:88,1990:302)。波茨(Portes,Alejandro,1995)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普特南(Putnam,1993)指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博特(Burt,1992)的“结构洞”的社会资本观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正是联系的相对缺乏(“结构洞”)推动了个人的流动、信息的获得和资源的涉取。社会资源理论的首倡者林楠(Lin,1999)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一种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的概念包括三种成分: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个人涉取这些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运用或动员这些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构想,社会资本包含的三种成分涉及到结构和行动:结构 (嵌入性)、机会(可涉取性)和行动导向(运用)方面”。

由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社会资本理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有力补充。人力资本重视对人的投入产出的经济价值分析,其理论研究的前提一般将人、制度、文化和心理等因素视为既定的和外生的因素,因而人力资本理论本身忽略了人的社会性,事实上人们之间亲密的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当社会资本将群体观念,价值判断和文化因素纳入了分析框架时,就使得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的行为解释更加全面和深入,社会资本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社会资源及其合理利用认识的深刻变化。即对价值资源的理解和运用已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扩充到一个内涵经济价值、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道德、伦理与个人品德等全方位的价值理解和运用。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说明人们在注重有形资本研究的同时,逐渐加强了对无形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以外的无形资本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内涵,从单纯的个体研究扩展到群体研究,乃至扩展到社会关系层面的研究,对人的审视层次更接近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的现实,这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使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

国外关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但即使在国外此类研究目前也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大多仍是描述性的关系研究。其中多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开发社会资本的作用(Mark L.Lengnick-Hall and Cynthia A.Lengni ck-Hall,2003;Jon Gant,Casey Ichniowski,Kathryn Shaw,2002;Ian Cunningham, 2002;Scot A.Snell,1999)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Kessels Joseph W.M.and Poell Rob F.,2004; Christopher J. Collins and Kevin D. Clark, 2004)。国内学者方竹兰、林磊等学者也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仅仅分析了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的发展轨迹,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的渊源关系。但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呢?国内外的研

究很少涉及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互动和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探性地提出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转化机制(如图1)。

根据图1所示,个体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以及经验而形成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否充分发挥受到社会资本的制约和影响。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本产生和提升所必需的场域,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获得各种可能的社会支持和发展资源,限制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经由社会资本的帮助,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和优化,使人力资本成为社会资本应用的后续形态即总体人力资本。在个体人力资本向总体人力资本转换的过程中,从微观层面上看,个人运用社会资本,摄取和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获得工具性行动中的回报和保持情感性行动中的收益,对于人力资本本身来说,实现这些转化是个体经过理性考虑,选择具体的资本转化方式,来弥补自己人力资本的短缺,从而为自身人力资源的增值创造条件;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人力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纽带整合凝聚为总体人力资本创造了更大的社会财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个体利用自身人力资本扩大自身影响、扩展自身网络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个体利用自己人力资本构建总体人力资本的过程。社会资本作为维持个体人力资本和群体再生产的手段,通过规范、信任、制裁和权威等进行协调和合作,使总体人力资本整合效应得以发挥和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总体人力资本可以看作个体人力资本通过社会资本整合协同的结果。

下面笔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具体分析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发挥作用的机制。

(一)在微观层面上:社会资本对个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催化,提高了个体人力资本的总体收益

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是嵌入自我的观点(The Embedded Ego Perspective)。这个层次考虑的是个体通过他所嵌入的网络来调配资源的潜在能力,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结果。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其表现形式为彼此的信任、互惠的预期,或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在一定的制度文化背景下,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就对人力资本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通过他所嵌入的网络来调配资源的潜在能力”和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成正比。科尔曼、波茨和林楠的理论就属于这种分析方法。社会资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本起到了提升和催化作用。

1.社会资本增加和催化人力资本获得预期的收益。人力资本是投资于人的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增长才干,从而提高未来社会生产力的资本。因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针对未来的,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着投入产出不对称的风险。社会资本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及对互动能力与合作潜力的开发,来提高社会效率,提高人力资本的协调能力,增加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本产生和提升所必需的场域。社会资本有助于产生人力资本,通过社会资本中的场域和他人提供各种可能的帮助来实现的人力资本的提升。比如,社会关系广泛的父母的确能够为个体获得较好的教育、培训和创造更多的机会。经由这些场域和他人的帮助,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和优化。家庭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在社会交往之中的观念和能力。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会将其转化为孩子的人力资本。另外,社会大环境,也会创造出不同的人力资本。战争年代造就更多军人,经济繁荣年代出现更多商人,政治宽松的年代出现更多的思想家等等。

3.社会资本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情感支持,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沟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权利不等的个体通过长期互惠,建立诚信的合作、交易伙伴,完成没有正式规范约束下的社会性交换,这种情感交流有利于个体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培养和鼓励人际信任。当一个人长期不能从他的社会资本中获得这些情感支持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信任的人,更容易获取成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社会资本有利于人力资本准确迅速获得个人发展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社会网络利于信息在成员之间快速传播,有助于个体人力资本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节省获得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从事专业化的工作。而且社会资本的信息作用对于求职、职位的升迁或是商业的决策都是有价值的。

5.社会资本提高了人力资本防范意外风险的能力。社会资本存在和积累是个人抵御意外打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重要资源。运用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人寻找就业机会、形成创业环境、度过经济困境与增加收入等(桂勇等,2002)。比如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利用社会资本的状况,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不完全性,即在一个具体的劳动力市场中,关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可能是完全的。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借助于某些非市场的渠道才有可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并使求职者最终与工作岗位匹配起来。这些非市场渠道获取到的信息就是社会资本。

(二)在宏观层面上:社会资本对个体人力资本起到了整合和协同作用, 产生了总体人力资本的整合效应

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分析被称为嵌入结构的观点,主要讨论社会资本特定网络的结构化,该网络的自我之间联系的定型,以及资源因其特殊结构而通过该网络流动的方式。它关注的是 “外在”文化、政治和宏观经济对网络中的社会联系的性质的影响以及对个体人力资本增值动力的影响。

1.社会资本为人力资本增值提供了更为可靠和广阔的途径。人力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纽带驾驭物质资本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人力资本的创造、传递和积累也极为复杂和缓慢。要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实现实质性的经济价值则需依赖社会资本来发掘、传递和转化。很多情况下人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社会资本的效应而得以实现的,从而将潜能转化为实际有效的人力资本,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2.社会资本促进个体人力资本为共同的利益而进行协调与合作。个体人力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凝聚和导向功能,使团体内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产生相同的归属和认同,引导团体内成员的一致行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社会资本的无形影响力可以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调整组织成员的心理感受,从而调节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知及其情绪情感反应,充分利用个体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使成员之间产生互动和感染,发挥总体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

3.社会资本把个体人力资本整合为总体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也提出了总体人力资本的概念即总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并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产出效应的价值。总体人力资本定义中的整合效应是指总体人力资本是区域内各个个体人力资本因素的整合,不同知识、能力之间具有互补、互动的效应,当各种类的知识能力以合理的比例结合时,整合后的人力资本将大于个体人力资本的简单加总。个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社会资本整合为总体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9.

[2] [美]詹姆斯·S·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2-376.

[3]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211.

[4] [美]罗伯特·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C].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美]罗伯特·普特南/王列,赖海蓉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 [美]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C].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9-145.

[7] [美]林南/俞弘强译.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8] [美]弗朗西斯·福山/李宛蓉译.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115-133.

[9] 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J].学术月刊,2003(2).

[10] 林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化机制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

[11]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2

[12] James 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Supplement,1988,(94):95-120.

[13] James S.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4] Putnam.R.D.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New Jersey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3.

[15] Putnam,R.D.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5.

(责任编辑:石树文)

乡村旅游如何借力资本 篇4

谈到商业模式,比如说像现在很流行的众筹,如果让人家做一个芯片生产厂的众筹,化学制造厂的众筹,别人不懂,也不感兴趣,但要做一个民居、民宿很容易。所以乡村旅游表演、体验或者是农产品观光,在这些领域里我认为有一些吸引投资的特点。

对比国内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城乡生活条件和价格差距小,人力成本高,旅游产品价格高,这是他们的特点。服务意愿方面,原来我们国内是不太懂服务,国外在服务方面领先了,但是现在我们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欧美这些国家的服务意识反而越来越弱。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与人力成本高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文化,欧美人更追求人的个性化,追求生活质量,讲究人的平等。举个例子,我开车到苏格兰的乡间玩,住到一个山间的民宿里。我开车到的时候晚上快七点,主人是一对老夫妇,刚一见我就把房门钥匙给了我,说今天晚上他们要去小镇上看一个歌剧,无法照顾我,让我自己安排,没要我护照复印件,也没收押金,把钥匙给我就走了。我晚上就要想办法怎么照顾自己,在山里面,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吃什么,就到厨房里自己找点东西吃,因为他们的观念就是你来了就自己照顾自己吧,他也没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当然也因为环境好,人彼此之间非常信任。这是国外的特点。国内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反,我觉得正在转变中。

如何借用资本,拓宽资本渠道,国内讲得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的创新带来了资本结合的便利。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新商业环境和模式下呢?我觉得基本特点就是符合商业规律,满足精神诉求。符合商业规律是一个老的商业话题、资本话题、经营话题,所以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但是满足精神诉求,尤其随着一些新模式的出现便多了一个维度,比如现在新的模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O2O、社会化营销、众筹、众包、分享经济等。像大家都特别熟悉的优步就是模式的创新,满足了大家坐车的需求,赚钱的同时给社会做了贡献,提高了效率。

资本助力方面,资本的来源到底是什么?资本来源可以有政府、企业、基金、个人。投资形式有债券形式和股权形式。对于我们来说,讨论的主要是股权形式,比如说怎么看基金角度的问题。股权形式的投资,传统地来说,一个是私募,一个是挂牌上市。像众筹就是一个新的模式。

另外是新三板,现在新三板非常的火热。我觉得新三板实际上还是一个私募市场的融资。虽然监管层对未来有很多的设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更灵活的、估值更高的私募市场。新三板火爆的原因是其确定性和高估值。如果几个月前问我对它的看法,我可能会说缺乏流动性,对企业的增值不大。但如果现在问我,我会说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其增值快、流动性强。如果利用资本就要用好时机。

还有就是众筹。众筹在赚钱之外,我们加点精神诉求。为什么说乡创特别适合这个,就是因为我们的精神诉求点特别多。我昨天参会听到最多的词是“乡愁”。“乡愁”是一种文化,是精神诉求。比如说西双版纳,当地的企业家有1800亩的茶山和2500 亩的原始森林。他们要和我们合作,把地免费提供给我们,我们召集身边的朋友一起在这儿建一些山间小别墅、山间木屋。地是免费的,我们只需要担负建造成本。可是后来我们测算了一下,因为是原始森林和茶山,这个小木屋如果满足居住条件,必须要做很多的基础建设,把基础建设的成本计算进去,几百万都不止,比买一个别墅还贵,所以后来我们就改成建一个茶园。包括在北京的一个庄园,成立一个红酒基金会,也都是同样的思路。

关于融资当中常见的问题,如果想描述一个投资的规划、吸引投资的话,有几个关键点,就是一定要把规划、商业模式说得简单、清晰,而且要可量化、可推。如果跟投资机构打交道,要融资就应该有一个投资概要,只需要1 页,在10句话之内把要点概括出来。投资的要点和后面商业计划书的要点说的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商业计划书是展开的,内容是做什么,怎么赚钱,现状怎么样,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竞争力,有哪些关键数据,核心团队是谁。其实有了这些信息,基本上只要用三五分钟说完,对方就知道大概的企业轮廓,有些细致的讨论可以在后面编个附件。这就是商业计划。

财务模型我就说做PE阶段,我们知道PE巨头如黑石集团等,他们雇了大量的经济学家、数学家进行计算,结果不一定准确。为什么?几百个变量,测算五年以后的利润、收入,准不了的,几百个变量,变一个就变了,但是要把各种各样的情况都考虑在内,一定是给了你很多判断的依据。比如我参与过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模型测算,从通胀率到石油价格都算,还得假设海湾战争发生的概率,这些概率都影响到最后的利润。估计个大概,只能看市场规模、占有率、收入。乡村旅游总体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一定要算,而且是能算的,假设的逻辑一定要清晰。优势上面有些人根本不提竞争对手,说没有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对手的说法纯粹是吹牛,要么是行业肯定不好,没有人进来。我记得有人谈旅游平台,现在巨头没涉猎这方面,是不是因为这个市场过小,还是有一些核心竞争力、吸引力不足,这些都是有待考量的。(本文根据作者在“2015SMART乡创·回归美丽乡村·峰会”上的发言编辑整理,未经作者本人确认)

资本逻辑与社会秩序异化 篇5

资本逻辑与社会秩序异化

社会秩序分为事实秩序和价值秩序.当代社会秩序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作为“事实秩序”遮蔽了“价值秩序”,因而发生了社会秩序的异化.所谓“秩序异化”是指在资本逻辑支配下所形成的“事实秩序”对“价值秩序”的`遮蔽.进一步,为与秩序相区别,异化的秩序被称为“束框”.

作 者:王志刚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吉林,13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B81关键词:社会秩序 事实秩序 价值秩序 资本逻辑 束框

乡村社会资本 篇6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其作用

人力资本概念真正确立源于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缺陷的发现。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将经济增长只归因于劳动、物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柯布·道格拉斯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模型 (Q=AKαLβ) 中, 资本K和劳动L仅仅是数量上的规定, 即它们是同质的, 可以相互替代。传统理论只重视劳动力的数量, 却忽视了劳动力质量因素。这种缺失导致新古典经济分析模型无法解释经济增长中的索罗余值和其他一些理论难题。舒尔茨正是在传统理论的窘迫中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将经济增长的“余值”和新古典经济学所面理论难题归结为人力资本的贡献。人力资本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根基。人力资本也存在不足之处, 即它片面强调了人作为理性的人追求自身资源的积累作用, 却忽视了人的社会特性以及个体资源运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社会背景。针对这些缺陷,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人的社会属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 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的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获得需要接受一些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贝克尔在其成名作《人力资本》中写道: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与心理收入的活动, 被称为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多种形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使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 人力资本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他资本只有和人力资本配合才会发挥其效力。

人力资本, 即人的知识和技能, 它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行动者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 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可动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可分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稀缺性等特点。异质性人力资本行动者在社会竞争中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它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竞争优势。

2. 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 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 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人力资本关注人自身资源的开发, 强调个体素质的提高与经济水平的关系。与人力资本不同, 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相互信赖、互惠互利、社会合作等方面。社会资本常常被看作公共物品, 资源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资本的效应。

社会资本有助于行动者利用社会结构中其他成员所拥有的稀缺资源。社会资本的高低决定了拥有这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义务、期望、互惠、信任与合作机制能够使社会结构间的信息和情感沟通, 降低了行动者与外界交往时的信息的不对称;正式和非正式规则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任何个体和组织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结点, 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结点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以儒家文化为底蕴形成的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中国社会结构中, 社会资本对于个体与组织的发展尤为重要。

3.文化资本及其作用

布迪厄指出, 文化资本是“指一种标志行动者的社会身份的, 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文化资本主要存在于知识与文化生产的领域, 它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是构成社会符号的基本条件。在功能上, 文化资本的主要效用在于给个体带来超常价值。它能为拥有文化资本的个人提供物质利益和符号利益等多方面的庇护。

按照布迪厄的观点, 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状态:第一种是身体化状态。例如, 长久地附着在个体思想和身体中的性情;第二种是客观化状态。当文化资本转化成文化商品时就属于这种状态, 例如, 电影、图书、器械等;第三种是制度化状态。当身体化文化资本以某种方式得到正式认可时就属于这种状态, 例如, 学位证书。布迪厄认为, 身体化文化资本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本形式。因为其他文化资本形式都可以从身体化文化资本找到根源。因此, 身体化文化资本是最基本的状态。

身体化文化资本体现了个体价值信念、理想追求、精神气质。它是个体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客观化文化资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国内外现当代优秀文化主动选择的客观结果。它是行动者获得全体人类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身体化文化资本的基础和源泉。通过制度化文化资本, 个体拥有的文化资源存量能顺利地得到社会认可, 为其融入社会结构网络之中提供便利。

校长成长过程的资本构成及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1.校长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校长人力资本是指校长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所拥有的经营管理知识、技能、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总和。校长人力资本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 即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校长在其成长过程中, 其人力资本是通过其接受的学校教育、管理专业实践 (如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 、学校管理培训 (如校长培训) 以及自我研修等途径积累的。

校长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具有较高水平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校长能够突破传统并创新学校发展模式, 避免学校陷入同质化境地, 使学校始终拥有非均衡优势, 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优秀的校长还能根据自身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化学校内部结构, 实施卓越管理, 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力量, 从宏观上谋划学校发展;优秀的校长依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各种外部的机会和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并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 以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

2. 校长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校长社会资本是校长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 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社会资源并转化为学校利益和促进自身职业成熟的能力。以校长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的信任、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威望、声誉等为表现形式, 并以校长所拥有的社会头衔为其社会关系特征。

学校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镶嵌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普特南指出, “社会资本与学校运作方面也有紧密的联系”。“当教师、家长、校长之间具有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时, 将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校长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学校拓展发展空间, 获取优质稀缺资源, 构建学校发展的资源共同体。学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不仅校长的人力资本是异质型人力资本, 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本也具有类似的特性。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评估, 大量表现为非正式的默示或隐性知识, 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合作, 才能相互理解与认同, 最终形成文化共同体。只有形成文化共同体, 才能具有文化冲突, 为凝聚学校各种力量, 共同致力于学校发展创造条件。因此, 校长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高超的管理技能和远见卓识的前瞻意识, 更要善于谈判、交际和应酬。由是观之, 社会资本在校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 校长文化资本及其作用

校长文化资本是指校长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适应校长学校管理和学校经营活动的文化艺术修养、气质、风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以作品、文凭、学衔为其符号特征。校长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状态:身体化状态。这是校长最重要的文化资本的形式, 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价值观、人格特征、品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气质、风度、行为方式、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理念、信念、自我发展和专业发展意识等;客观化状态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作品、占有的图书资料等;体制化状态具体表现为校长获得的各种资格证书、文凭、被授予的各种称号、名誉等。

上一篇:动力损伤下一篇:信息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