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社会资本(精选12篇)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1
企业社会资本的
重构
■上海/王俊杰石家庄/宋国学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拥有的社会联系密切与否相关, 广泛、全面的社会联系, 能使企业获得信息、信用、权力等稀缺性资源。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的功效
社会资本, 是指嵌入于社会结构或人际网络的社会联系中, 为个人或组织所控制和利用, 有助于实现其行动目的的显现或潜在的各种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从各类社会网络中获得的、用于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资源集合。
1.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效用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主要由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决定。企业的社会地位体现在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上, 由此产生的社会资本就是从“上边”获得的稀缺资源。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尤其明显。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都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 这些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如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可能给一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也可能使有的企业陷入困境。因此, 尽管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的结构较为松散和间接, 但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视。
经营者社会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 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它相关地位发生稳定制度化关系的位置, 如政治身份等;后者指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它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属性, 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 (如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等) 而获得、占据各种社会地位, 与此相关的权利就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调动社会资源的途径和动力。
2.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功能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更多地源于企业的社会网络和内部的信任、规范等。企业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在产品的产购销过程中与其他贸易伙伴所发生的一些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社会联系, 如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联系得多而广, 就可能获取大量社会资源: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的企业那里迅速获得真实信息, 在降低信息的搜寻、甄别、选择成本的同时, 及时得到有效信息, 拓展企业的选择余地;影响其它企业的行为选择, 增加交易的机会;在交易中增加信任, 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等。企业内部关系 (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和谐, 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 并相互信任, 遵守共同的价值规范等, 能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降低监督成本, 成为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企业发展中社会资本的消解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资本开始下降、贬值。甚至一些社会关系表现出反功能, 即不但无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 反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1. 社会网络传递信息价值减小
在现实社会中, 由于企业建立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因此社会关系带来的有效信息比例偏少, 也较零散。可以说, 在企业发展初期信息匮乏的情况下, 它可能对企业确定生产方向产生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但是, 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 它对企业的作用无论是从相对角度, 还是从绝对角度来说都明显减小, 企业不可能再根据一些偶然信息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战略。并且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和实力增强, 企业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更广阔的市场, 往往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处理的内部机构或部门。通过这些正规的信息渠道, 企业获取的信息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高, 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有效性和系统性。同时,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大量中介组织应运而生, 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快速增加, 企业利用市场获得信息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 社会关系对企业利益的可能损害
社会关系存在于特定的群体或社会空间中, 在互动、交往中形成较封闭、稳定的关系网络, 从而带来社会资本。但企业利用社会资本迅速兴起的同时, 无形中也限制了发展的方向, 即出现“路径依赖”现象, 而且企业发展越快、发展程度越高, 企业的关系网络越难以改变。一是尽管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仍倾向于利用既有关系进行业务交往, 遇到问题常常依照原来的解决方式和途径, 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不熟悉的领域, 对引进人才和技术缺乏积极性, 没有动力甚至没有意识去主动开拓更大的市场。二是有的社会关系不是促进而是干扰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 企业的自主性受到影响, 如内部的熟人关系形成非正式群体, 他们可能偏离企业的发展目标,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再如集体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特殊联系, 有时反而成了企业深受“三乱”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之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企业需要付出成本来维持无用的社会关系
对企业来说, 虽然一些社会关系失去了价值, 甚至已不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却往往不能采取措施切断这种关系, 而是仍付出一定代价来维持。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脱离这类联系, 或摆脱它的代价太大。企业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 强关系 (如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不可能任意改变。如果企业强行摆脱这些关系, 就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毫无疑问, 集体企业断然拒绝地方政府的某些要求, 可能一时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但在行政执法还不规范、尚未被有效监督时, 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合法伤害权, 或是其侵权行为迟迟得不到纠正, 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麻烦。结果, 企业在权衡利益得失时, “两害相权取其轻”, 维持原来的社会关系虽是次优选择, 但也不是最坏的方案, 是一种避害性的非制度化生存。二是这些关系将来可能有用。社会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 其价值具有滞后性且难以事前评估和判定, 因此当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宁愿平时多保持一些社会关系, 以备不时之需, 避免到时无法补救。
企业社会资本的再造:重构社会关系
不同的社会关系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 企业向社会关系投资有多种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应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 重构社会关系, 再造社会资本。
1.重构社会关系的原则
(1) 关系网络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闭合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形成稳定、有效的共同准则, 产生相应的责任和预期, 保证对不讲信用者共同制裁。但是, 关系网络自成体系限制了他人的加入, 影响社会资本的增值, 使一些社会资源越用越少而得不到补充。另外, 从整体角度看, 这也抑制了他人对网络内社会资本的获取和利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之间的准则、信用、信任等可通过市场来实现, 封闭关系网络的效用越来越小, 而其负面效应则越来越大。因此, 企业应着重社会关系的开放性、普遍性, 努力扩大社会关系的范围, 对所有可能的联系都开放, 而不是仅限于特定的成员或组织, 以拓展社会资源的来源。
(2) 由强调先赋性社会关系向后致性社会关系转变。先赋性社会关系, 是指企业建立时固有的社会联系, 如与管理部门的关系, 它不易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后致性社会关系, 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活动构建的社会关系, 它是企业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先赋社会关系使企业在起步时优先获得一些社会资源, 在兴起时社会资本主要由这种关系带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先赋社会关系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其中一些关系已失去作用甚或有害, 因此企业要积极实现自获性社会关系, 以保障关系网络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且随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
(3) 重点由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强关系能够提供可预期的经验和信任, 动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强, 但它数量少, 传递的信息和知识重复性高;弱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可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正规渠道传播的信息往往是公开的、共用的, 企业应通过关系网络, 从不同群体得到更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信息。弱关系不仅仅充当“信息桥”, 它还连接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有效地利用弱关系进行资源交换和借用, 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2.重构社会关系的途径
(1) 改造现有社会关系。对于失去效用或妨碍发展的社会关系, 企业不可能轻易摆脱, 也不应采取简单摒弃的态度, 而要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 有效降低可能的损失和维护成本。规避社会关系的损害只是消极措施,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其新的利用价值, 因为社会关系具有通用性, 为某种目的建立的社会关系可传递其它内容。如集体企业与地方政府长期形成的联系, 虽然政府部门直接掌握的稀缺性资源锐减, 但它们仍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安排技术改进资金的投放, 加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 协调租用土地、基础设施改造等。
(2) 提高企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中心性是表示个体或组织在关系网络与其他成员直接关联的情况, 一个行动者与许多其他成员有直接联系, 他的中心性就高。社会网成员之间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洞”, 它为中间者提供了保持和控制信息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利用各种机会, 在关系网络的互动、交往中建立更多的直接联系, 减少“结构洞”, 加快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 降低中间人机会主义的风险, 不断加强关系网内互惠规范, 集体合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所有成员共享网络带来的社会资源。
(3) 积极构建新型关系网络。随着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随之提高, 企业要借助于丰富的业务交往、信贷交往和相互协作等, 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企业家应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传递信息和信任, 积极宣传自我, 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从而增强企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 提高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内部关系来看, 企业要超越简单的熟人认同和信任, 为内部成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 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 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2
在我们考察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史时,会发现它是建立在“ 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络可定义为一个由某些个体(个人、组织等)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这是研究社会资本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当代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从格兰诺威特、布尔迪厄和雅格布斯等人开始, 在科尔曼、普特南、波茨、福山、胡皮、西曼和贝克等人那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初, 格兰诺威特在对个人求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后发现, 求职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自于个体的社会关系。他认为这种社会关系具有发掘稀缺的异质性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林南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并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 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 个体与网络成员关系越弱, 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这个概念已经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社会资本概念。
(一)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一般认为, 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最早引人社会学领域。布迪厄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和“资本”的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友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就是社会资本。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 体制化关系网络” 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是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之一。
(二)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比较系统的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 他首先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1988), 并随后在其代表性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中系统而深人地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科尔曼指出:“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者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科尔曼由此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科尔曼认为, 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 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波茨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缺资源的能力。
(三)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林南通过对社会网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所谓资源就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占有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他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是指个人拥有的财富、器具、自然禀赋、体魄、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是指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个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林南又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源仅仅与社会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获得或流动的资源”。其一,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或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论社会资本;其二,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含货币、财产等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声望、信任、规范等文化资本以及蕴含在个人身体之中的知识与技术等人力资本;其三,社会资本不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且也是人们为了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四)帕特南从政治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帕特南在科尔曼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把其引入政治学研究中,从自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帕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认为
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并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属物,而是一种公共物品,为特定的社区或共同体所拥有。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类似于道德的经济资源,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效率。”换言之,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合作更容易出现。在意大利公共精神发达的地区,社会信任一直都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了政府的绩效。
在1997年之前的社会资本理论, 其研究成果基本上囿于社会学领域, 应用范围存在较大的限制性。1998年后,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较迅速的进展。1998年10一11月, 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的“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国际研讨会交流了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现并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进行学术探讨和展望。2000年, 世界银行出版了《社会资本》的研究报告, 对社会资本理论做出了更前沿的发展和探讨, 对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世界银行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能左右社会互动能力的数量和质量的制度、关系和规范, 它们不仅是支撑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更是把各种制度紧紧凝聚、团结一致的黏合剂”。此后的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其研究对象也从起初的社会学逐渐地扩展到了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
二、社会资本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关系渊源和影响
对非物质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积极作用的肯定,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早就出现过。在对市场运行的认识上, 他们认为市场的成功运行不仅依靠“ 看不见的手” , 还依靠道德和其他理念的支持。如亚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市场需要某种道德情操。大卫· 休漠认为, 合适的道德行为或者“ 道德情操”、“ 同情心”会支持新的经济活动形式。
其实, 社会资本研究的理论渊源, 在经济学领域内其实可以追溯到舒尔茨和加里· 贝克尔,他们在60年代把“ 人力资本”概念引人了经济学分析领域之中, 使“ 资本”成为广义的可以带来价值增长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 抽象了资本的最初含义, 为“ 社会资本” 的诞生提供词源上的基础(李惠斌,2000)。
经济学家们多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做出了间接性研究。他们虽没有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但却研究了制度、规范及网络等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在对集体行动困境和制度起源的分析中, 道格拉斯· 诺斯, 认为不仅正式制度对人的选择行为会产生影响, 而且还应该分析包括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这实际上暗示着对理性选择范式关于个人假设修正的必要性。在新经济中,“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社会资本表示的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情况下的“库存”。所以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培养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当各方都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把其特有的技能和财务结合起来时, 就能得到更多的报酬, 也能提高经济效率。弗朗西斯· 福山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他认为经济学家在进行分析时除了应该考虑传统的资本和资源之外, 还需要考虑相对的社会资本实力: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彼此信任, 蕴含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明显的价值高信任度的社会, 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他的研究进一步描述了经济生活如何反映、塑造并支撑现代社会生活本身。
三、社会资本在中国: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国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为介绍和应用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 可以说尚处于萌芽状态。一般认为国内第一位较系统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其仔博士, 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 既不同于文化资本,也不同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张其仔,1997)。张其仔在他的专著《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1997)中, 他力图在对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将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讨论了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并对社会资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作了比较成功的量化研究。但他将社会资本仅简单地等同于社会网络, 忽视了制度、规范、信任和社会道德等在社会资本概念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是没有完全涵盖社会资本理论的精髓内容, 以致于其研究的应
用呈现了一定的片面性。杨冬雪(2000)在梳理社会资本的发展史后, 认为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富有价值。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处于同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 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其后他又研究了在应用社会资本研究中国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但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社会学范式的,至少在研究应用领域上并没有形成突破。
有学者试图将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起来, 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竞争力问题。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 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企业作为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企业的社会资本存在于企业网络之中,是分析企业网络产生和发展的解释性概念。他们进一步提出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社会联系是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渠道,还从经济结构约束和企业家能动性两个方面解释了企业的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是为了进入、巩固和发展企业网络。对该项研究的进一步考察发现,边燕杰和丘海雄的研究虽有一定的开创性贡献,但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外部环境和资源分析,并没有改变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其理论框架依然是社会学的,只是社会资本理论中的行为主体由自然人换成了企业组织。
陈勇秉承帕特南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硅谷的影响,提出可以大力兴建技术交流网络来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观点。陈劲和张方华则研究了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他们把社会资本视为一种重要的配置方式,已经成为技术合作、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徐晓军承袭了布迪厄、科尔曼和波茨等人对社会资本的界定,认为社会资本的功能和效用在不同境况下存在差异且难以计量,构建了“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提出了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大小与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运用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就业机制。姚先国和盛乐从解释团队效率来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机制之间的影响。
四、小结:简评和发展方向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与现实意义
(1)把信任、规范、信仰、互惠、价值判断和文化等纳入了个体、集体乃至社会行为分析的框架之中, 不仅使对个体的行为动因解释更加全面而深人, 而且对于描述和分析的集体行为和长期选择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对相关现象的分析与经济解释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2)社会资本使个体之间实现合作和克服“ 集体行动的困境”成为可能。换而言之, 社会资本可能为个体和制度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对制度分析主义者而言, 由于受范式框架的约束, 一直难以化解个体选择和集体选择两个层次之间的矛盾。因为个体不仅有利益最大化的理性, 还有行动的逻辑理性即寻求共同体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 这两种需求始终处于钟摆式的运动中。但制度的僵化和滞后特性往往造成个体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 这时处于制度和个体之间的社会资本将能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 并对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正如普特南, 所强调的那样, 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的捷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社会科学中一度削弱和低沉的人本精神的复兴。理性选择范式虽然顺应了市场对社会全面渗透的现实, 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经济学化, 追求定量分析、指标体系、数学化和公式化成了许多学者炫耀自己可以成为 “ 经济学家” 的方式, 这无疑背离了社会科学研究关注人、完善人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精神。社会资本在重视人本身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同时, 更强调人置身其中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等。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缺憾及发展方向
现有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八个方面:社会理论方面、经济发展、家庭和青年行为问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体生活、工作和组织、民主和政府治理、集体行动问题的普遍性案例。其缺憾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社会资本的概念仍处于混乱之中;社会资本的修正派在解释问题上有概念过窄、解释范围过宽之嫌;在社会资本的数量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社会资本跨领域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解释非社会学现象比如经济事件时仍显乏力;到目前为止, 社会资本的计量尚未有一致认可的模型或方式。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3
摘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责任往往主要是企业的成本,而不是资本,所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不仅在于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在于找到科学低碳的生产方式,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明晰产权制度,保障产权的平滑延续,构建合作博弈的框架,这才能促使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当作资本,企业社会责任才能有稳定持续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短期成本;长期资本;合作博弈
从苏丹红四号、三鹿奶粉到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无不表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堕落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许多企业只关心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却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只是将社会责任看做成本。却没有意识到它也是最重要的资本。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倡这样的意识,即企业社会责任是短期中的成本,长期中的资本。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投入越多,它在长期中积累的资本就越雄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从狭义的、具体的到广义的、抽象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频频出现在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文献中,虽然近几十年以来。研究者们对于企业的定义还未取得一致的认同(Carrigan&Attalla,2001),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任何相关定义都提及企业应该对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关注(Dahlsrud,2006)。具体地说,企业不仅需要追求它财务上的利润最大化,更应该考虑让消费者满意,让社会的总福利得以增加,让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然而。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往往有如熊掌和鱼一样难以兼得,这就势必使得许多企业为利润而放弃企业的社会责任,于是,问题产品和有害产品就泛滥肆虐起来,环境生态甚至被破坏到不易于人类生存的地步。所谓不科学的发展观等等,实际上都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有关。
毋庸讳言,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比作熊掌与鱼有其内在合理性,因为,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要消除产品中潜在的不利因素,要将生产的废弃物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就必须增加很多额外支出,这种开支之巨大不仅可能吞噬企业的全部利润,丢失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可能使得一些企业从根本失去存在的理由。其极端例子是以煤为能源,烧煤不仅会造成土壤地表破坏。水土流失,还有二氧化硫排放,酸雨服饰破坏。要想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成本之巨大,甚至会使煤能源运用方式持续不下去。如果说煤的问题主要受技术制约,那么其他态度和良知造成的问题也有两难的尴尬,如给食品加入有害健康的添加剂,成本可以下降,市场份额可以扩大。如果不这么做,则势必是企业利润减少,甚至有破产倒闭之虞。还有,化工、造纸、漂染行业悄悄排放污水废气。等等。它们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生存发展之间作艰难的选择。既然熊掌和鱼不能兼得,那么社会责任,而求生存发展也就成了企业的理性选择。
然而,只要加入经济学分析,把企业盈亏分析的时间向量由短期拓展为长期,企业社会责任也就由短期中企业成本变为长期中的企业资本,所以企业应为长期资本的积累而承受短期成本,甚至不管它有多么的沉重。因为理论和经验都证明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一定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认可,而良好信誉的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越有社会责任就越不唯利是图,也就越不会为谋取私利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这样企业的产品质量不仅安全可靠,并且不断趋于完善和提升,其售后服务也一定能让消费者称心如意。消费者一定乐意买这样的产品,不仅为了买放心和称心,更为了买品牌和声誉。甚至到后来还会形成作为特定消费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此时,对价廉物美的商品的偏好会转化成对高价商品的追捧。因为消费者会认为商品的价格不仅在于商品本身的质量,更在于品牌信誉,且后者的比重区域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市场份额和商品价格的上升空间都会很大,利润水平也将越来越高。可一旦企业轻视或不讲社会责任。它的声誉品牌一定下降,客户就会流失。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一定缩小。这是许多大公司大集团将他们的声誉品牌看的至关重要的重要原因所在,为了维持良好的信誉品牌,它们甚至愿意为社会责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资本和利润的源泉。甚至可以说,企业在社会责任上有多大的投入,它们在信誉品牌上就有多大的回报(Mohr&Dd>-orah,2005)。
问题是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由成本转换成资本,并且保持在资本上,而不是简单地再度退回为成本。可以肯定地说,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付出的代价越大。其信誉品牌的提升越高。套用列宁的话说,维持信誉品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比创建信誉品牌要大得多。因为在维持信誉品牌时,对社会责任稍有疏忽,都会使得已经建立的信誉品牌崩溃于一旦。但如果能认真承担社会责任,精心维护信誉品牌,则别的企业开拓不了的市场,你就能开拓;别的企业可能走进死胡同,你却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可见社会责任的资本意义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为承担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支出,不管多少也都是值得的。
二、制约我国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
1、认识局限,只将社会责任看作企业的成本。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考虑短期,而不考虑长期,所以他们只将社会责任当作企业的额外支出,当作沉重的负担,看不到社会责任既是企业今天的成本,更是它们明天的重要资本,所以这些企业才会为降低成本而不惜生产有毒有害商品,破坏生态环境。
2、发展制约,未能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正如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烧煤不是经济增长的合理方式,因为它的碳排放量太大,烧煤企业难免面对社会责任的严峻拷问。如果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煤的绿色能源,则无论社会对烧煤企业社会责任的拷问达到什么程度。也不管烧煤企业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什么水平,企业社会责任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因为,社会和企业都不可能不顾千百万人的生存发展,在没有找到替代能源出现的情况下,中止对煤的开采和运用。依此类推,许多企业不讲社会责任。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往往处于“非不为也,乃不能也”的困境,面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它们不得不采取不讲社会责任的方式,这是我国目前污染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权不明晰,个人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至今我国国企的公款私有,公权私用,公事私办,等等都相当严重。相当普遍,为企业努力做出奉献的企业领导者未必能得到足够的回报,而什么也没有做的却能享有企业的好处。这就决定了企业领导者缺乏足够的动力,他们往往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不会想方设法降低产品的社会成本。也不会努力提高产品的信誉品牌,明明知道他们的生产方式对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他们也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4、短期承包。前人缺乏为后人栽树的动力。企业品牌
信誉的建立和维系要有几代人持续的努力,也就是要不断地承担社会责任。然而。我国的国企领导基本还是短期任职。这届领导承担社会责任的付出,要在以后几代领导身上才能体现出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以后的领导与现在的领导基本没有关系,凭什么让现在的领导为以后领导的乘凉而辛苦栽树呢?所以每届领导都难以在社会责任上有持续不断的投入。
5、非合作博弈,单个主体很难率先突破既定行为格局。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讲社会责任,我们的人文社会环境将变得非常好:如果别的企业都讲社会责任。而我一家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我可以得到比别人都多得多的好处;如果我一家企业讲社会责任,我的日子将非常难过。处于这种非合作博弈格局中的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是它的最优选择。因为,如果别的企业都讲社会责任,这家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如果别的企业都不讲社会责任,这家企业至少可以不吃亏。大家都这么想,大家都不讲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单独率先讲社会责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每一家企业的内部,企业社会责任要企业内所有员工共同的努力,但如果某些员工努力,而其他人不努力,社会责任实现不了,努力的员工也会白费精力;如果别人都努力,一个不努力的员工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至少可以少费精力,所以每个员工都明白,不努力比努力对自己都更有利。于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囚徒博弈困境都制约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提高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建大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合作博弈格局。
1、提高认识,把社会责任看做企业的重要资产。虽然,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短期成本和长期资本。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就需要管理层通过各种媒体,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帮助企业认识和体会这个道理,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奠定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的基础。
2、科技突破。寻找承担社会责任的技术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必须有物质和技术的支撑,譬如,将煤发电转化为太阳能发电,环境生态得到了保护。企业社会责任才算落到实处。同样,化工、造纸、印染、纺织等都要找到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企业就可以摆脱在经济增长和环保生态之间的艰难选择,此时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追求和落实才能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层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研发,并及时将科研成果投入实际应用。
3、明晰产权,保障个人努力得到相应的回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制度,继续国退民进的改革,促使每个员工和领导都能以股权或其他方式拥有部分企业,他们就能与企业休戚与共,把企业的生存发展看作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他们就会乐意承担社会责任,因为这就是在企业信誉品牌上的投入,是增加和提高他们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
4、长期拥有,前人乐为后人乘凉而栽树。明晰的产权要能够在代际间实现平滑的传递,下一届领导是下一届领导心理上和血缘的延续,上一届领导才会竭尽全力,心甘情愿地为下一届领导做好企业信誉品牌的铺垫工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局限的,也会遇到家族企业发展的许多困境,但是,一代有更远大视野更宽广胸襟的企业家的成长终究也离不开心理与血缘延续的发展起点和发展铺垫。最终还得超脱功利主义的盘算。作为价值取向。保障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 篇4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先后将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认为人力资本是个人所具备的才干、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它可以在未来给所有者带来收益。这个定义使得“资本”向广义扩展,成为一切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从而抽象了资本的最初含义,为社会资本的提出奠定了词源上的基础。之后,其他社会科学纷纷从自己研究领域出发引入资本这一概念,于是,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组织资本、体制资本等概念应运而生。这些概念不同于传统资本概念,均强调资本的工具性效应与增殖效应,社会资本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
最早使用“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是经济学家洛瑞(Glen Loury, 1977)。他在《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中首次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用于批判新古典理论在对待种族间收入不平等时过于个体主义、过分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
第一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相对系统的现代性分析的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 1979)。在《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他提出了三种资本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1980年,他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短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某种持久性的网络占有分不开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并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个体所占有的资本数量依赖于他所占有的网络规模和数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所有行动者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源数量……社会资本不完全独立于经济和文化资本。”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是方法论上比较倾向于经济学的社会学家。他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表的《创造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一文,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Coleman, 1988)。在该文中,他认为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人力资本的创造。不管在家庭还是在社区中,社会资本对成长一代的人力资本创造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真正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普特南(Robert Putnam)。普特南对意大利进行了20年的研究,力图通过经验研究来理解民主制度成效的基础以及制度的效率对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依赖。他在《让民主发挥作用》一书中,对这项研究发现进行了系统阐述,其结论是社会资本影响制度的效能,正是社会资本的不同造成了意大利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Putnam, 1993)。由于他从经验上揭示了社会资本对政府效能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得社会资本受到广泛关注。1995年,他在美国影响很大的《美国展望》上发表了《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会资本的衰落》(Putnam, 1995),引起很大争论,进一步激发了不少美国学者的参与,使得社会资本的讨论进入了一个高潮。
布尔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这三位著名学者在使社会资本理论成为一种研究途径和分析框架方面作出了各自独到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是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布尔迪厄首先明确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科尔曼提供了对社会资本更广泛的理解,即社会资本不仅是增加个人利益的手段,也是解决集体行动的重要资源,在他这里社会资本理论发展得相对完善;普特南则将社会资本进一步扩展到更为宏观的民主治理研究中,为应用社会资本理论来研究分析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等宏观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至此,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得以建立并日益丰满。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
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企业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在具体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时,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仔细分析,以便对企业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
1. 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存在区别。
在大量的有关社会资本的文献中,将社会资本简单地等同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认为一个主体拥有的网络本身就是该主体的社会资本。事实上,二者之间是存在区别的。社会结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给定的、静态的,可以给行为主体带来产出的结构,被看做以某种方式通过一系列联系连接的若干行为主体构成的网络。而社会资本实际上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产,其表现形式可以基本上归纳为信任与合作关系、资源的互补性、信息和线索、稀缺性资源控制权力、协同关系,以及由这些资源和关系的整合形成的对环境中的机会的把握能力或战略优势等。
2. 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是企业而非个人。
虽然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功能实现离不开企业成员的努力,但将包括企业家在内的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纳入企业社会资本的范畴可能会混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事实上,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其产生的背景和作用的机制与时间都与企业社会资本相去甚远。首先,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企业这一主体与外部环境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蕴涵的一种结构资源。企业的社会资本为企业所拥有,并不会因为个别员工离开企业而受到影响。其次,企业社会资本产生于企业所构建的社会网络,这一网络应包括股东、雇员、客户、供应商、银行、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甚至竞争对手在内的一切有利于企业特定目标实现的利益相关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员工拥有网络的范围。
3. 企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负债。
企业拥有的社会网络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提供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但我们也经常发现,过去可以提供社会资本的网络现在却无法发挥同样的作用,以前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关系未来却有可能阻碍目标的实现。这种与企业社会资本相对应的,也是由社会结构或网络产生的阻碍企业目标实现的“资源”,为企业的社会负债。社会结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社会负债的产生:持续的、较强的社会联系可能会抑制行为主体的行为,产生社会负债,阻碍主体的活动及其目标的实现;社会结构中,不利的关系会导致社会负债,影响行为主体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功能
像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一种生产性的资本,它可以使得一些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来说,企业社会资本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功能:
1.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变得更为险恶。如果企业遭遇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或是企业在经营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企业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和银行、供货商等利益相关者保持较好的关系,银行允许企业延期支付债务、供货商也同意企业推迟支付货款,企业就有可能在非常时期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避免由此引发的经营风险。
2.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根本动力。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要求的创新频率在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所需的投资也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企业闭门造车的方式从事创新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企业必须在充分发挥其自身创造能力的同时,积极与外界合作,才能够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如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与合作伙伴、供应商的良好的、积极的关系,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
3. 积累企业的声誉资本。
声誉对企业的影响日趋重要,声誉资本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媒体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因而培育企业良好的声誉资本也显得越来越紧迫,而企业社会资本的培育有助于企业声誉资本的积累。企业社会资本产生于企业社会网络中,不同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因此,在企业社会资本的培育过程中企业也逐渐在网络成员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并能通过网络向社会传递,最终有助于企业声誉资本的积累。
4. 增加企业的市场机遇。
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各种重要资源的有效组合,如生产资源、政府行政资源等。企业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市场资源,如从网络伙伴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或者建立重要的联系等,促进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经营绩效的提高。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企业处于其自身构建网络的核心位置,因而可以享用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来满足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还处于由其他企业构建网络的从属位置,虽然该企业不能像利用自身网络那样获取充足的资源,但它还是可以从其他企业得到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用的资源。
5. 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原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易费用。这些交易成本的存在对企业来讲无疑是一种负担,而企业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企业的社会网络建立在信任与合作基础上的,网络间的成员已经培育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发生在网络间的交易相对来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较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较小,因此,企业间社会网络产生的社会资本有效地阻止了上述情况的发生,自然也就相应降低了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其次,由于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培育企业良好的市场声誉,有利于减少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同时,企业社会资本还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增加企业的市场机遇,可以减少企业的搜寻成本。
四、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
目前,企业社会资本的重新建构应慎重而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培育民间中介服务组织。
一要鼓励企业组织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增强企业网络的稳定性;二要尽快取消对民营中介组织的歧视政策,允许民营组织进入外贸、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领域;三要在加强政府监管的条件下,积极为民营中介组织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四要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制度,不断提高中介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2. 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一要改善我国现阶段不成熟的政策与体制环境,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家族企业文化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二要加快对经理人市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建立,为家族式企业的发展转型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三要通过宣传与教育,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现代经营意识和人才意识,鼓励家族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启用外来人才,用社会资本稀释家族资本;四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财务报表制度,增加家族企业运营的透明度。
3. 改善政府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公信度”。
在改善政府服务水平上,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家族文化的局限性,加快其外向型步伐;二要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三要以不同渠道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区域整合,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四要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与扩大,政府应逐渐取消扼制创新的障碍与限制,不断引入新的创新资源,鼓励来自不同渠道的要素和资源的重新整合。从政府内部来看,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度”。一要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包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二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依法执行,确立公务员的政治行为规范与道德行为规范;三要做到政务公开、透明;四要建立电子化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4. 提高企业的信誉水平。
我国企业信誉水平比较低,企业管理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欺骗股民、供应商、顾客、银行和政府等现象极为普遍,这种损人利己的竞争方式不仅无助于企业营利,反而会破坏企业品牌,影响企业利益。因此,提高企业的信用和信誉,已是目前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5. 着力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一要对国有企业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和经营者的期权激励制度,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二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各种形式的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强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
[2]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韦恩·贝克.社会资本制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传明, 等.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 2001, (11) .
[5]孙丽军, 石磊.社会资本:文献与进一步的研究[J].社会科学, 2003, (1) .
[6]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3, (4)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 篇5
规范创新 严控风险 深化改革
2017-07-22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 突破性技术创新
1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指脱离原有技术轨道,暂时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一类创新,它在创新中引入全新的理念,其商业化的产品在性能上有巨大提升,或带来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开创全新的市场,它可能改变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的技术创新逐渐由以渐进性技术创新为主转变为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许多在渐进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成功的大公司陷入了新的困境,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已经不能跟上技术的更新节奏,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破产倒闭。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则很少,大多数都属于模仿创新或在已有创新基础上进行改进。因此,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就务必要重视和加强突破性技术创新。
2 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90年代后期,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管理领域,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会与外部组织(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其他企业)建立各种联系,形成企业社会网络,企业社会资本就是指企业从这一网络中所获得和使用的资源,包括显在的和潜在的资源集合。
3 本文研究模型
本文沿用Nahapiet and Ghoshal(1997,1998)的划分,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3个维度。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来说,突破性创新更是一项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的创新活动,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已经无法满足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寻求外部合作,通过与外部组织(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其他企业)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所需的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更重要的是新知识的获取。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等一系列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新旧知识的探索、获得、利用、更替、淘汰的过程,因此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和更替淘汰知识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取对突破性创新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知识获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从而为企业构筑和培育有利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提供参考。
4 研究结论及解释
4.1 结构维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联结强度是指网络内行动者间联系的力度,即关系强度。当企业与其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频率高,称之强联结。反之,当企业与其外部合作伙伴之间互动频率低,称之为弱联结。强联结的关系主体之间相互熟识度高,不同的主体所拥有的信息差异不大,因而在强联系的交流过程中,无法带来新的知识与信息,虽然交流互动非常频繁,但所增加的知识与信息大部分是同质的、冗余的,缺乏新信息和新知识,这不利于驱动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反,弱联结的主体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其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传播的也是较为新鲜和异质的知识和信息,虽然弱联结所提供的信息不一定会比强联结所提供的信息多,但它提供的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非冗余信息,这增加了企业的知识广度,能够驱动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企业网络成员联接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企业的网络规模。企业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广泛联结,有助于获取最新、最快、广泛与全面的新信息、知识、创意与机会,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创新所必备的知识与信息,赢取竞争优势。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全新产品、开拓全新市场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更加需要从企业外部网络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各类资源。企业建立外部联系伙伴数量越多,就越可能从外部获取知识和资源,并且随着伙伴数量的增多,异质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也将增多,这都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网络位置中心性是指企业在外部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的程度,体现了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利。外部网络中心性高的企业,说明企业处于信息、知识交换的中心节点,网络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经过该企业,因此,企业有更多机会接触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资源,这其中必定有相当一部分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知识,网络中心性越高的企业越能争取到与优秀企业合作的机会,增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4.2 关系维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信任是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核心,本文用信任作为关系维度社会资本的分析变量。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伙伴间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不用担心合作伙伴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危害自身,而且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企业间更好协调,能够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保证合作的双方配合默契,因此企业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促使伙伴间齐心协力向共同目标努力,对于高风险、不确定因素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而言,能从这种高关系质量的企业外部合作网络中获益。
4.3 认知维社会资本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指双方之间可通过通用语言、编码和叙述进行沟通的通用理解、解释和含义系统的资源,具体包括共同语言、相似的价值观等。Christensen(1997)认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会往往不被组织现有价值体系认可,往往被现有惯例所排斥,可见不同的价值体系碰撞得以激发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认知型社会资本水平过高,便在伙伴间形成较为单一的认知模式,这对企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关系网络成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不再多样化,会受到“群体思维”、“同质化思维”的负面影响,使得新想法、新方案的产生受到阻碍。并且,较高的认知型社会资本水平会使得企业外部合作网络成员间趋同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使成员互动增加,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容易形成强联接,从而交流的知识与信息大部分是同质的、冗余的,不利于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企业在培育有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时,要与尽可能多的外部组织(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大学、科技中介、其他企业)形成伙伴关系,扩大伙伴联接数量,并且在网络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中心地位,与合作伙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且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自己价值体系、认知体系不太一致的合作伙伴,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斷的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知识,从而驱动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
参考文献:
[1]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1997:35-39.
[2]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 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企业社会资本与组织能力研究 篇7
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 社会资本的概念, 理论界有着多种认识。科尔曼 (James Coleman) 提出所谓社会资本, 就是个人拥有的, 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社会结构的某些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 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普特南 (Robert Putnam) 将其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 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 它们能够通过推进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社会资本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资源, 其数量大小和质量高低决定于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和数量。
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 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社会网络上的一个结点。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 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 嵌入于企业网络结构中显在的和潜在的资源集合 (周小虎, 2004) 。它代表着企业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作为组织的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存在两个层次, 即企业的内在社会网络和规范可以融合组织内部的行动者, 成员间合作团结的“粘合”作用也常常会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便利;同时, 企业可能会与其他行动者的联系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并扮演“桥梁”作用。按上述层次, 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划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企业成员信任与合作、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企业摄取各种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包括企业的纵向联系和企业的横向联系。
二、企业社会资本提升组织能力
企业、成员、利益以及协调和信任构成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主要内涵。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企业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成员的充份信任与合作以及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有利于消除企业内耗现象, 增强凝聚力, 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弥补了正式制度缺失。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是沟通个人和制度的中间物。个人行为能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和谐, 以及制度能否解决集体行为的困境, 不仅取决于个人和制度本身, 还取决于双方联系的中间媒体——社会资本。这是因为, 个人不仅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而且还有寻求共同体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但制度的僵化和滞后往往造成个人需求无法从制度中得到即时的满足, 在这个制度断档时段上, 中间层的作用就明显起来, 能够提供个人与制度的缓冲, 并对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外部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本积累可以使企业获得有效信息, 捕捉市场机遇, 涉及更多的稀缺资源, 并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 它也是企业与外界沟通并与其他企业建立信任的非正式机制。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积累有利于企业获得机会利益。交易双方能够取得的综合利益与机会利益的大小, 取决于双方能否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另外, 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增强组织的技术创新优势。在新经济中, 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就是网络、合伙与合作创业, 创新更多是通过一种借助动态的生产关系或合作创造价值的网络实现的。企业外部社会资本通过与合伙企业、联营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互惠准则和开明长远的自我利益起到促进合作的“胶合剂”作用, 使合作网络运行顺畅。
更重要的是, 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 而企业的社会资本积累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移、共享和创造。
三、企业社会资本促进知识创造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掌握和可运用的知识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 (C.K.Prahalad and Gray Hamel, 1996) 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优势归结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而企业核心能力实质上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Nonaka等 (2001) 则主张将组织学习的过程与知识创新互相融合, 知识创新的中心就是“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减少距离在市场上的商业性成功的时间跨度”。社会资本在增强企业能力、促进知识共享与创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资本的功用在于通过企业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使得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得以快速有效传播;而隐性知识正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企业内部, 社会资本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挥作用。这种体制利于组织发展持久的学习能力, 较少的层级使员工间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机制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互相学习、协调合作的群体效应。丰富的社会资本分布于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组织中, 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企业之间, 社会资本通过组织的网络化关系联系发挥作用。处在合作性网络之中的企业或组织通过该社会网络内各单元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 促进新的思想和知识的形成。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社会资本为企业间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网络成员通过频繁互动和便利有效的交流完成信息、知识和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创新。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增加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量, 企业的知识和技术报酬递增优势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因此网络内企业之间的集体学习过程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叠加, 还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 进一步促进了知识扩散, 企业在此过程中得以获取新的技能, 建立 新的竞争能力。
可以认为, 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 社会资本的信息交换和控制利益提高知识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 它由于缩短知识创造的时间和减少信息成本的投资, 也改变人们对于企业知识创造的动机和预期价值;通过社会资本及时获取信息、知识和其他的资源, 反映了社会资本提升企业交换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四、社会资本研究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很有价值, 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状态与社会资本范式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优先地位, 个人对家庭、群体利益的服从, 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性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 企业活动建立在普遍信任基础上的, 而中国却是特殊的人情关系在里面起了重要作用, 理性化程度较低的中国企业对社会关系资本的依赖度更高, 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则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 以家族血缘等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其内部结构简单, 管理层次较少, 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 企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在市场经济转型初期, 众多乡镇企业与家族企业得以崛起的原因。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难以形成相互之间的普遍信任的最大认同和接纳, 整合成为整体社会资本。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不断上升,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面临的管理瓶颈制约日趋严重。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而且损害了现代信用机制的建立。
因此, 在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中国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整合。在企业内部善用人际关系的非正式信任机制, 同时提倡社会活动, 鼓励员工参与, 从而促进人际间的沟通, 强化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 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组织效能。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共同性活动加强员工发展信任的机会, 建立广泛信任的企业文化, 避免私人关系对组织公平的损害, 并可通过制度规范客观上减少投机行为的发生。另外, 企业应着力塑造企业诚信, 积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在与其他企业的互惠合作中, 不断提高声誉, 构建出企业资源网络, 为寻找短缺资源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小虎, 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5) :90-96.
[2]、郭劲光, 高静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中国工业经济, 2003 (3) :79-86.
[3]、程恩富, 彭文兵.社会关系网络:企业新的资源配置形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2 (2) :79-90.
[4]、姚小涛, 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 :22-27.
[5]、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6.
企业社会资本及培育途径分析 篇8
一、企业社会资本文献综述
第一位对社会资本进行相对系统的分析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随后掀起了研究社会资本的热潮,按关注的层次不同可分为:微观个人层次的社会资本的研究(关注自我建立人际关系网和利用资源的潜力)、中观层面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资本拥有者是企业,从社会结构和关系角度分析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潜力)、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的研究(关注文化、政治和宏观经济对网络中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影响)。
本文关注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归纳前人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第一,关系视角的解释。代表是Ronald Burt (1992)等,认为社会资本不仅是交往者所拥有的资源,同时也是交往者的社会结构,竞争的优势不是资源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关系的优势,认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第二,资源视角的解释。代表是Gabbay (1999)等,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是企业通过社会联系所能够获得的用于实现一定目标的资源。第三,能力角度的解释。边燕杰(2000)认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社会联系而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上述研究对深入理解企业社会资本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构建社会网络、嵌入到网络中获取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贡献的能力。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本和信息的流动性不足时,以信任和规范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可以沉淀或加速其流动,影响企业获取的信息和资本收益,而企业获得该收益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企业建构网络、嵌入网络、利用网络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
1、企业社会资本的潜在无形性。
企业社会资本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以网络为基础,作用于个体合作形成的企业关系和企业之间的交往,但是其效用是可以感觉到的。企业社会资本是为组织成员共享的,也不会因为多次使用而损耗。
2、企业社会资本的不可复制性。
企业社会资本是难以学习和模仿的,它是企业长期的生产和经营过程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企业社会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
企业社会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而不是个人,但它依托于个体来发挥作用,企业家及其员工能力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其中企业家的能力起关键作用。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社会资本,但企业社会资本不是其简单的加总,而是其复杂的综合,是通过企业利用目标诱导、激励和奖惩机制来有效整合员工的个人社会资本使其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
三、培育企业社会资本的思路
1、信任和规范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基础
企业社会资本根植、蕴含在社会网络中,按社会网络形成的基础不同可分为:非正式关系为基础的个人网络和正式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网络。个人网络是基于非正式关系建立起来的,更多的以情感、兴趣偏好和利益为纽带,较多地受地缘、社会地位及权力等因素的影响,它建立在个人信任基础上,如图1中途径2。途径2表明由非正式关系搭建的网络是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路径,具体表现为通过员工和管理者的个人人际关系网来获取,这种建立在个人信任基础上的网络一般联系较紧密、封闭,成员性质单一,有利于人际互动进而帮助企业获取知识和信息优势,但一般获取信息的重复性较高,缺乏发现、开拓契机的能力。
以企业为节点的企业网络更多是由企业间正式的交易关系搭建的,建立在社会信任和制度、规范基础上,如图1途径4。途径4是企业之间利用虚拟经营、通过契约和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搭建社会网络,是通过社会信任和制度规范为基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来获取社会资本,以企业为节点的企业网络更多是由企业间正式的交易关系搭建的,在社会信任和制度、规范基础上,是企业之间为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集合,包括企业联合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组建的合作链条和战略联盟等。这种网络较为松散、开放、规模大、成分多样,有利于企业获取捕捉机会、开拓新市场,有利于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
2、嵌入社会网络中,加强与网络成员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是获取社会资本的保障
企业通过嵌入社会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是获取社会资本的保障。具体的通过社会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是:通过非正式关系为基础的个人关系网络和正式交易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关系网络传输信息和知识,形成社会网络中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库,企业不断地从中吸收知识并且使企业外部知识内部化。非正式关系网络主要是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扩散有着显著的影响,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更多的是一线经验和长期工作体会等,成员可以面队面地交流、沟通,甚至通过模仿获取隐性知识。正式交易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关系网络对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有明显作用,在以正式交易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关系网络中,企业嵌入网络能力、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存量,这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原来的知识结构和存量对企业识别新信息和知识并将其纳入企业的知识和信息库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嵌入社会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同时也会成为网络其他成员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的对象。
3、吸收应用能力是企业社会资本发挥效用的关键
企业嵌入的网络虽然是影响其占有知识和信息等资源的关键因素,但并不代表它获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影响企业的财务成果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吸收应用能力,吸收应用能力是指企业对附着在社会网络上的资源吸收并应用于企业活动过程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把社会网络上的资源转化为技术和与应用技术有关的技能。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奖惩机制等提高吸收转化资源的能力。首先通过对员工培训可以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围绕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捕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以提高企业吸收转化能力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辅之以有效的奖惩机制;再次通过建完善的沟通机制,从内心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吸收转化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摘要:在对国内外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 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界定并分析其特征, 指出信任和规范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基础, 嵌入社会网络中, 加强与网络成员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是获取企业社会资本的保障, 吸收应用是企业社会资本发挥效用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信任
参考文献
[1]边燕杰, 丘海雄.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2) .
[2]徐二明, 陈茵.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J].管理科学, 2009, (4) .
[3]刘林平.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J].社会学研究, 2006, (2) .
[4]许小虎, 项保华.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10) .
[5]韦影.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 (博士论文) [D].浙江大学, 2005.
[6]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7]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博士论文) [D].浙江大学, 2004.
[8]宇红.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 (博士论文) [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9
关键词: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企业文化
一、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内涵
1. 社会资本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出现了一种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理论, 即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结构中的特征, 主要是指社会网络中接触到的资源。但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社会资本是指社区规范, 有人认为是群体团结, 还有人认为是对自愿性组织和公民组织的参与。Edwards认为, 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嵌入民众之中、并为民众所拥有的准则和价值观, 它们是维系集体和社会约定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 只要民众分享一致性 (identity) , 拥有类似的价值观, 彼此诚信和互惠的来往, 都可以称之“社会资本”。虽然在社会资本概念的具体界定上存在分歧, 上述定义各自强调了社会资本的一种或几种形式, 但无论社会资本的形式如何, 我们可以概括出定义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信任”、“合作”、“规则”有关。
2. 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
现实经济生活中, 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与其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网络紧密相关。通过交往和联系, 企业可以获得稀缺的资源和重要的信息, 以及发展的机遇, 从而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交往与联系所获取资源的能力被视为一种企业社会资本。Burt与Koka、Prescott率先将社会资本引入到企业, 认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 它是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此后,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Nahapiet与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嵌入于可利用的资源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资源;Leenders与Gabbay则提出, 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拥有的有形或虚拟的资源, 这些资源是可通过促进目标达成的社会关系而获取;Seung Ho Park等则将企业社会资本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国内学界基本上是延续上述学者的观点, 比如, 边燕杰、丘海雄、张方华等人认为, 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与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建立起的各种网络来摄取稀缺资源的一种能力, 而这种网络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我们认为, 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运用其内部和外部人与人、人与组织,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中的稀缺资源以达到自己生产经营目的的能力, 这些资源镶嵌在各种关系中, 而企业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则建立在信任和规则的基础之上。
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的外部部社会资本和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则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企业与外部组织、机构及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 这些社会网络和结构有助于企业获取各种外部资源。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内部存在的, 蕴含于企业不同层级的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资源。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涵盖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的优劣与企业管理者, 以及员工的个人品行呈正相关。企业内部相互信任、理解与支持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否成功, 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更重要的是还要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聚, 有利于弥补正式制度安排的不足, 克服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保证契约关系的自我实现;有利于减少企业内耗现象, 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有效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构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 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 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协调功能和激励功能。福山认为社会资本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而信任以文化为基础, 因而文化是社会资本的深层决定条件。企业文化要求企业成员诚实、互相信赖、公平对待、尊重他人等, 从而使企业成员之间能有持续的信赖和协作, 使得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构建成为必然。因此, 致力于企业信任水平提升的企业建设是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
企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必须不断扬弃传统的社会资本, 构建新型的企业社会资本, 丰富和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内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企业内成员的网络关系构建能力、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力, 以及企业成员的合作倾向和忠诚度的培养。下面从企业文化功能的角度, 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
1.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增强了企业内成员网络关系的构建能力
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行为的价值取向, 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价值观渗透和融汇其中, 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共同的观念。这种共同观念将企业内部的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从而增进了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必然进一步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把全体员工导向共同的企业目标, 以一种意念信号来鼓舞全体员工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而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企业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 保证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生产经营目的的实现。企业道德则以意念、情感等柔性方式让企业员工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调节, 并通过舆论去谴责危害企业的行为。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约束, 可以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由生疏到密切, 由生硬到顺畅, 这对于构建企业内部人际网络关系, 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正面的。它提升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从而增加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存量。
2. 企业文化的协调和激励功能提高了企业内部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力
所谓协调就是有秩序地安排团体力量, 统一行动以达成共同目标。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全体成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员工中能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这种协调顺畅了企业内部人际网络, 在企业试图通过调动内部网络资源达到生产经营的目标时, 减少了阻力。同时, 共同的目标也使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加强, 对员工的行为形成有效的激励。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同传统的的管理模式相比较, 其激励手段更注重精神的方面, 激励的落脚点也从个体转向了群体。每一个员工都会感觉到, 自己的努力和其他成员的努力是结合在一起的, 自己的力量要在整个企业人际网络的相互连接中才能有效发挥。每个员工都这么想、这么做的时候, 企业内部的人际网络资源就会发挥出合力, 取得1+1>2的效果。
3.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促进了企业成员合作倾向和忠诚度的培养
培育企业文化, 可以建立企业员工群体共识的价值观, 以共同的观念、理想和目标引导企业的发展, 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优秀的企业文化, 特别重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把文化信息作为企业职工感情沟通的纽带;为职工塑造了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理想信念基础上的行为模式, 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内在凝聚力;为职工树立追求的目标, 形成群体的向心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同时, 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 企业全体员工需要一致行动, 这会培育出员工的合作意识。企业员工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对企业忠诚度的提高, 都会提升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品质。
总之, 企业文化的提升, 有利于企业内部人际网络的构建, 因而增加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存量, 提高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品质。同时, 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 提高了企业对企业内部人际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力, 调动其内部员工整体的生产效率, 给企业带来增量收益。
参考文献
[1]Coleman J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Press
[2]Portes A, Sensenbrenner J.1993.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3.action.Am.J.Sociol.98[6]:1320-50, 6
[3]Putnam RD.a.Bowling alone, revisited.Responsive Commun, 1995, Spring, 18-33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1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扩大, 使得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竞争在企业之间显得十分激烈, 企业必须及时准确的掌握信息, 了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来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提升技术创新绩效, 从而维持竞争优势, 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因此, 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 他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企业家通过其与供应商、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外部组织和个人的联系, 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使企业能充分整合内外资源, 实现创新的飞跃。因此, 本文立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这一思路, 深度解释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对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创新绩效,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
1. 企业家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康替龙 (Cantillon) 第一次在经济学理论中引入了企业家这一的概念。他认为经济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而企业家就是利用不确定性因素获取利益的人, 即通过买卖中的差价赚取利润的人。康替龙明确指出了企业家存在的目的。美国经济学家柯斯纳则指出了企业家运作的机理, 他认为企业家是为了能够获取机会并创造企业利润而将各生产要素组合在企业中的联系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Bourdieu) 在198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布迪厄 (1980) 认为社会资本是将有利的资源集中化, 这些潜在的或实际的资源组成了持久的体制化网络。[1]因此, 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家通过其与企业内外部建立的良好联系, 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有益的影响作用。企业家通过与供应商企业家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和沟通获得新思想的来源, 从而能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力。企业家通过与科研机构的联系有利于企业迅速及时的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 能够迅速的将其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现状相结合, 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企业家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的获知各种政策意见和信息,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得到政府的扶植和资助,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有效地反馈企业信息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预见性。通过利用企业家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 企业可以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从而降低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风险。而学者们发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分析企业家的这些能力, 因此, 企业家社会资本这一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国外文献中直接提到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少有直接研究这一理论, 研究较多的是企业家网络的概念。Westlund (2003) 认为, 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源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在众多的各类型企业中开办新类型的企业以及如何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之中的。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国内企业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国内学者相对较多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当地文化和传统之密不可分, 它产生于企业家与各种商业伙伴、企业内部员工、机构间之间建立的支持性网络的合作之中, 其核心和关键是如何获取资源和利益。李路路 (1995) 认为可以通过判断与企业家来往最为密切关系最为良好的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职位、经济地位等来衡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差异;石秀印 (1998) 认为, 企业与商业伙伴和机构的联系与企业家所拥有的资源有关, 企业家应该满足企业的需求;周小虎 (2001) 认为, 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一种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 由信誉、规范引导, 是企业家整合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各项能力。王革、张玉利等人 (2004) 提出, 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企业家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而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的现在或将来带来利益。
2. 技术创新
1912年, Shc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 创新理论构成了他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 指出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的不断融合, 学者们开始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 认为技术创新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 到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试制、投入生产、首次商业化及不断扩散的全过程。由于技术创新是许多生产要素和资源组合的结果, 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与企业本身有关, 而且还涉及到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因此, 随着技术创新网络化的趋势不断加剧, 许多学者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网络理论, 指出, 企业可能从与外部实体的合作网络进行的信息交换中获取开展技术创新所需的信息。由此出现了全面创新管理范式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企业不应在内部自行进行创新研发活动, 而应该与外部交流, 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跨越组织的界限, 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Dye和Singh的研究指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 应弱化市场竞争, 只用在资源和技术实现交流与互换时, 技术创新活动才是活跃的。[2]社会资本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的结合, 为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Fountain和阿特金森指出, 企业的对外关系已经演变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处在一个良好社会关系中的创新能力将超过各个个体所具有能力的总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企业家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信息特别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信息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灯塔, 为了更有效地增进和利用信息, 企业必须加强与企业外部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交流, 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日益成为企业建立内外关系网的关键。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途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企业家作为企业与外部联系的关键点, 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四个关系分类, 即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 分别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1. 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是企业家通过与企业外部市场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 充分了解市场动向, 满足企业所需的一种能力。企业家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和沟通获得新思想的来源, 从而能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力。同时, 企业家与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经理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实现技术、信息和知识的互补, 加快新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 企业家与供应商建立长久有效的联系, 能够大大缩短新技术开发的时间, 建立更加合理的产品开发流程。另外, 企业家与员工建立良好的联系, 可以有利于组织内部的知识、信息共享, 促进组织内的学习, 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 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突出的表现为企业家可以了解技术的前沿, 避免企业重复创新。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迅速及时的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 能够迅速的将其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现状相结合, 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
3. 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家与政府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企业家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的获知各种政策意见和信息,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得到政府的扶植和资助,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有效地反馈企业信息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预见性。
4. 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反映了企业家对金融市场的敏锐度。通过利用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 企业可以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从而降低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风险。
摘要: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家作为企业创新的关键, 已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本文立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这一思路, 深度解释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对于我国企业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升创新绩效,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陈传明, 周小虎.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 2001 (11) :1-6.
[2]石军伟, 胡立君.企业社会资本的自愿供给:一个静态博弈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 (8) .
企业家社会资本 篇11
摘要:出口企业的预警能力贫困是我国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从我国出口企业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出发,分析了我国出口企业社会资本预警能力的贫困,构建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反倾销预警能力机制,包括与进口商的关系构建预警机制、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关系构建预警机制和与进口国媒体关系构建预警机制。
关键词:反倾销;出口企业;能力贫困;社会资本;预警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出口产品也面临着贸易伙伴国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与贸易限制,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借用包括“合法”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之名在内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实施歧视性贸易壁垒,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就反倾销而言,199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遭受国外反倾销最多的目标国家,且他国对我国提起的反倾销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去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欧美国家中大肆抬头,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甚至认为要重新审视全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我国的贸易形势非常严峻。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0起。从表面上看。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经济政策、交易惯例的差异等方面,但究其实质是国家的国际地位和长远的经济利益角逐。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预警能力贫困是我国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出口企业的信息竞争情报预警能力、宏观信息预警能力和社会资本预警能力等方面存在贫困,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信息预警能力机制的构建,其他方面的预警能力机制的构建将另文进行论述。
一、社会资本预警能力对遭受反倾销企业的作用
社会资本是指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西方国家甚至把社会资本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社会资本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理解为网络、规则与信任。当今社会系统日趋复杂。企业不可能自我封闭,而是在不断地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知识、能量等资源交换。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团结协作和友好合作,社会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社会资本已经成为获取稀缺资源的一种结构安排,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发挥信息搜集和传递功能,为企业获取机会利益提供有利条件。我国出口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时,如果能够具备良好的社会资本,那么企业在反倾销预警应诉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反倾销的预警能力,
二、我国出口企业社会资本预警能力存在的贫困
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是指出口企业受到反倾销起诉时,进口商、本国同行业竞争企业和进口国媒体及时向出口企业传达信息的能力。
1与供应商的社会资本贫困。贸易过程中,进口商、转销商、代理商和我国出口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通过与进口商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进口商可以主动与我国同类产品厂家进行联系和沟通,摸清同类产品在国内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出口产品是否对进口国相同产业造成损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力的抗辩材料和证据。即使最终被判为倾销,需要寻找“替代国价格”时,由于大进口商有遍布全球的营销渠道和信息网略,企业可以根据分析的数据迅速找到较为有利的替代国,而不至于临时随便找一个替代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而,由于进口国需要了解本国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产品信息,我国企业对其多采取相对的保守的态度。为避免进口商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往来,出口企业尽可能地避免为进口商提供此类信息。
2与竞争对手的社会资本贫困。出口企业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渠道多样,既可从进口商那里,也可从竞争对手处获取。出口企业之间如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资本,将各自拥有的互补资源(包括资本、人力、知识等)结合在一起,加速技术、信息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更加快速、有效地利用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术。反倾销起诉带来的是对国内整个行业的损害,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因此必须由出口企业和同行业竞争对手同时面对。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进口商,保住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我国同行业出口企业之间并没有深度的信息交流,即便存在交流也多数是表面的形式主义交流。这与我国的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有关。然而也由于这个原因,一旦爆发反倾销起诉,由于缺乏信息交流,预先知晓的企业不能及时地联合其他企业积极应对,最终导致了企业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3与媒体的社会资本贫困。媒体永远是最先知晓信息的组织。同样。进口国媒体也最有可能预先知晓反倾销起诉的信息。然而,我国多数出口企业的战略决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出口产品上,没有制定长远“走出去”的战略决策,缺乏与进口国媒体交流的意识,降低了企业第一时间获得反倾销起诉情报的可能性。由于信息交流的缺乏。淡化了出口企业和进口商、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进口国媒体之间的关系,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这就造成了进口商和同行业竞争对手信息的相对缺失,最终导致进口商和进口国媒体在反倾销起诉前不能及时通知出口企业,在应诉过程中也不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抗辩证据:国内同行业企业也因为不能积极组织应对而使得整个行业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我国出口企业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的构建
社会资本预警机制包括与进口商的关系构建预警机制、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关系构建预警机制和与进口国媒体关系构建预警机制。
1与进口商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进口商和应诉公司在应诉方面的利益一致性,为进口商与出口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奠定了基础。
(1)进口商为出口企业及时提供信息。一方面,进口商在进口国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在反倾销起诉之前,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出口企业,以便出口企业积极做出应对。另一方面,反倾销法中明确规定反倾销制裁要考虑公共利益,即在采取倾销幅度认定等反倾销制裁措施的过程中,除考虑国内相关产业的利益损害之外,还要重视中间商与消费者的利益。进口商对于进口国市场比较了解,一旦我国出口企业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其中一部分也会转变为进口商的进口成本,影响到中间商和消费者的公共利益。如果能通过进口商争取到消费者和中间生产商的支持,使反倾销调查机构考虑到公共利益,将提高反倾销应诉的胜诉几率。
(2)出口企业为进口商提供国内行业信息。为了能够使进口商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出口企业提供情报,出口企业也必须为进口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进口商而言,最
重要的信息无非我国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虽然进口商通过自身的情报系统也可以获得一部分,但是肯定没有熟知国内情况的出口企业拥有的多。尽管出口企业为进口商提供此类信息可能会对自身业务量产生一定得影响,但是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进口商也可以利用此类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有力的抗辩证据。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出口国企业应该为进口商提供适宜范围内整个行业的信息。
2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反倾销应诉过程中,需要整个行业积极应对而不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因此,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出口企业应该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情报交流关系。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出口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反倾销预警信息交流关系。各个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情报部门。拥有独立的情报系统,但是其情报覆盖面肯定存在一点的缺陷。通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建立信息交流关系,一旦有一方获得反倾销起诉消息,立刻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积极争取整个行业的共同支持,获得应诉的主动权。
3与进口国媒体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机制。对出口企业来说,与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对于企业反倾销应诉和战略发展都有较大的裨益。
(1)反倾销应诉方面。在所在国内,各国媒体都拥有着最宽泛的信息网。在反倾销起诉之前,媒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相关信息,这是出口企业设置是进口商所力所不及的。因此,与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反倾销起诉的相关信息,继而做出最及时的应对举措。相应地,作为回报,企业与进口国媒体之间也要建立一定的业务往来关系
(2)战略发展方面。出口国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都存在着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短期发展战略方面,出口企业与进口国媒体建立信息交流往来,可以及时了解进口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相关进口商的竞争情报,有利于企业及时进行出口调整。长期战略方面,随着出口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资金的累积,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直接将市场拓展到国外市场,即实施“走出去”战略。与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关系,通过及时获取国外市场的信息,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制定完善的国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目标国经营发展。
通过与进口商、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进口国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关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出口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企业的社会资本预警能力,为企业的反倾销预警应诉和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公平贸易局,2008年及2009年1月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情况[DB/OL],[2 009-02-09],ht tp://gpj,mofcom,gov,cn/aart icle/subject/mymcYdf sub 3ectdd009 02009 02 06033881,html
2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2)
3郭锦,我国企业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的对策和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
4戴勇,宋耘,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现代管理科学,2007,(5):56-5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07SJB7900 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SH008)。
作者简介:章仁俊,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锋,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张和超,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企业社会资本与供应链管理 篇12
随着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这也势必加强了组织内部的联系并形成了网络系统的多种类型的增长。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 交易方式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 也使得制定有效的供应战略也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面临着这样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如果把握这些联系和网络系统的不同的类型, 并很好地加以运用, 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学者研究背景和侧重都有所不同, 比如Lin F.R.等人认为供应链是包含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的涉及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Tapsoctt指出供应链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必须实行的企业活动的集合。Dornier认为供应链是企业联盟间跨功能部门中运作程序的整合与协调的合作策略。Christopher则将供应链视为组织网络, 所涉及的企业组织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增值。
国内学者如马士华认为, 供应链是围绕着核心企业,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网络结构。蓝伯雄将供应链视为由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相关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尽管大家的表述不同, 但是基本都认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组建的一个完整的利润链,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究其本质, 供应链在正式契约或非正式契约基础上架构而成的一体化虚拟组织, 借助计划、资源的投入和获取、分销、服务等价值活动, 形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 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可和重视, 也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SGSCF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顾客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和集成。Harland则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直接供应商、第一层与第二层供应商及供应链上的顾客、整个供应链的活动和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些概念虽然侧重不同, 但基本都强调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链条中各个环节有效管理, 以满足顾客需求, 并实现整个链条收益最大化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目标就是通过建立供应链条的关系网络结构, 在各行动者之间建立信任、互助合作的良性机制, 在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优的条件下, 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现共赢。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至今仍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比如, 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来源于社会资本自身的功能, 是以各种不同的实体的形式存在, 而不能被简单地界定为某种单独的实体。波特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二者的关系就如硬币的两面, 社会资本并不一定必然和网络结构中的行动者的目的有关联。通过以上定义我们能够看到, 尽管学者在研究时的表述不同, 但他们大多把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资本可以给关系网络结构内的行动者带来很多资源, 比如信任、网络、制度等。因此, 结合企业面临的环境, 我们把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在企业的稳定社会关系网络和结构中的, 建立在信任、网络和规范基础上, 通过社会结构, 使组织不断增长并促成目标实现的各种潜在或者现实资源的集合。由于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企业关系网络, 这就为我们从社会资本入手分析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四、社会资本与供应链管理
企业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离不开社会网络, 与非经济制度、经济息息相关相关。按照Granovetter的观点, 人必然存在着非经济动机, 这些动机的实现离不开他人, 脱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供应链企业也是如此, 他们存在于不确定的网络关系之中, 关系网络中成员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他们之间是通过相互联结的合作、配合、支持和互补来实现其各自利益的, 其中的核心就是“互惠”。在以核心企业为核心的关系网络中, 契约关系比比皆是, 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益既是相对独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和联系着的, 网络成员之间在形成了一种利益上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刻的关联性, 这种利益追求上的相对独立和利益实现上的相互依存便形成了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内在的必然矛盾。如何建立信任、协作的供应链关系, 就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中心任务。
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网络、信任和规范的基础之上的, 它将个体选择行为与资源、投资、回报经济管理问题联系起来, 即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以期获得回报。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供应链关系, 是利用网络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网络的问题, 使理性选择假设与社会结构约束假设相容, 从而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供应链关系管理, 这也为我们从社会资本角度入手分析供应链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供应链关系及管理进行探讨, 拓展了应用社会资本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管理学研究的范畴, 为社会资本应用于其他领域提供了借鉴。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环境下, 进行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改善上、下游企业的关系, 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但现有的大多数研究运作层面的较少, 操作层不强, 特别是缺乏企业间信任机制和合作机制的相应研究。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在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时运用大量的合同来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但是, 由于信任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契约的顺利执行, 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法律契约之外的约束和规范彼此的行动的合理形式。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大潮中, 供应链管理正逐步向着信息化、一体化、全球化迈进, 企业与合作伙伴的附属关系正逐步向建立联盟或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向网络化发展。而由信任、网络、规范、互惠等要素构成的社会资本就具有促成这种转变的功能, 因此,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供应链合作关系成为一种需要。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 为企业更好地理解协调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提供了参考, 也促使企业更深入地挖掘供应链竞争优势, 提升企业竞争力, 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本文通过定义供应链与企业社会资本, 对供应链及社会资本的本质进行剖析, 阐述其逻辑关系。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供应链管理, 是运用网络的分析方法来去分析企业关系网络问题, 将理性选择假设与社会结构约束假设相结合, 从而实现有效、可持续并协调的供应链管理, 为我们从社会资本角度入手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资本,供应链管理,企业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Harland, C.M., Lamming, R.C.&Cousins, P.D.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Strate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9, (19) :650-673.
[2]SIMON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 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 2000, (6) :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