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2024-08-20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共12篇)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资本运作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资本运作, 并逐渐将资本运作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战略措施。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无论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 还是经营规模方面都相对弱小, 由于资本运作的理论尚不成熟, 资本运作的实践也很有限, 加上所处环境和自身条件不完善, 所以中小企业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的资本运作方式, 不仅仅是利益驱使, 进行所谓的股市和债市融资。

资本运作, 又可以称为资本经营, 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 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有很多种方式, 但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不同, 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资本运作策略。比如, 如果企业规模大、具有经营优势, 那么企业可以采取控股扩张、股票上市、收购兼并、跨国投资经营等资本运作方式;如果企业具有优势潜力, 那么可以采用参股联合, 利用外资嫁接改造, 无形资产资本化等方式来进行;如果是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 就适合采用租赁、托管、投靠联合、债务重组、转让闲置厂房和设备、房地产置换等方式来先摆脱困境;如果实在是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企业, 就应该采取拍卖出售、折旧变现、破产重组等方式。

本文以某市的一家中小企业———纸板厂为例, 对这家企业的资本运作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

1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1.1 企业背景分析

这家纸板厂是一家小型的工业企业, 20世纪80年代成立, 目前职工人数近55人, 固定资产原值为450万元。从人员规模及资产规模来看, 都应该定位于中小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良好, 刚刚扭亏为盈, 但是由于企业产品单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 要想继续巩固发展, 就只有扩大规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企业要想获得发展, 第一要采取内部积累型发展战略;第二要采取外部交易扩张型发展战略。一般内部积累型的发展战略适合于发展初期, 主要通过内部的原始积累来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但是如果企业仅仅局限于内部积累的话, 发展速度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再高明的内部积累型发展战略也只能延续企业的生命周期, 但是无法使得企业获得持续、跳跃式的发展模式。面对这样一种情况, 这家企业试图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但由于是中小企业, 采取股票融资等方式都不适合, 要想扩大规模投入生产, 也需要有场地、动力和资金, 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死回生的企业来说, 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另一家企业是餐巾纸厂, 人员人数不到100人, 由于员工的素质差、内部管理混乱, 造成产、供、销脱节, 目前处于亏损状态, 银行也对该企业停止了贷款。但是由于这家企业建厂时间不长, 设备处于良好运转状态, 技术也能跟上时代。

1.2 纸板厂资本运作模式选择

纸板厂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刚刚摆脱亏损的局面下, 要想巩固、持续发展, 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通过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 出于以下动因, 纸板厂决定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

第一、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就是指1+1>2的效应, 即并购后的单位成本小于并购之前的单位成本或并购后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并购之前双方收益的简单之和。

第二、降低成本、低风险扩张。在一个企业试图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时, 通过并购的方法比投资新建的办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进入障碍, 同时由于并购并没有给整个行业增加新的生产能力, 所以大大降低引起价格战和报复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并购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原来的场地、设备、原材料及销售渠道, 可以减少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降低风险和成本。

纸板厂通过市场分析, 认为餐巾原纸深加工是以后发展的方向, 于是决定扩大餐巾原纸的深加工规模。在企业兼并理论的启发下, 板纸厂厂长决定采取横向兼并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 并着手开始寻找兼并目标。而此时的餐巾纸厂为了摆脱困境, 也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两个企业一个在寻求发展, 一个在寻求生存, 激烈的市场竞争把这两个企业引上了兼并的道路。在双方沟通协商下, 板纸厂开始兼并餐巾纸厂。

1.3 资本运作实施及效益分析

两家企业在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后, 纸板厂兼并了餐巾纸厂。兼并后, 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避免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又可以归还贷款。在实施具体兼并方案时, 特别注重了两个企业文化的融合, 即被兼并企业与兼并企业的职工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均一律平等, 这样的做法防止了被兼并企业的干部工人产生抵触情绪, 两厂职工感情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 保证了兼并的顺利进行。后来的事实证明, 板纸厂兼并餐巾纸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扩大了生产规模。板纸厂兼并餐巾纸厂后, 板纸厂增加了一个年产600t餐巾纸的车间, 扩大了生产规模。

二是提高了经济效益。纸板厂兼并餐巾纸厂后, 相应增加了一种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销售额度增加, 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三是救活了一家亏损企业, 餐巾纸厂被兼并前, 发不出工资, 拖欠货款, 给政府带来了很多麻烦。被兼并后, 工人有活干, 月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还清了拖欠的货款, 使一家频临破产的亏损企业焕发了生机,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2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委托理财, 忽视生产经营

有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自身的生产经营, 重视委托理财, 在企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开始忽视自己的主要生产经营业务, 而是拼命想抓住资本运作, 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盈利, 实现大举扩张业务的目的。然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讲, 资本运作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 而不是结果, 所以如果轻视生产经营, 那就对企业的生存起不到保障性的作用。上述案例中的纸板厂就非常重视生产经营, 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结果。

2.2 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

企业在并购、资产重组的过程中, 扩大了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资产总量。但是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片面追求通过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经济, 不注重企业生产内部的产业关联, 盲目并购其他企业, 仅仅为了追求建立巨型企业, 而对整合中小企业内部的人员、文化和组成企业团队却缺乏兴趣。固然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一方面的确分散了风险, 可以取得稳定的经营利润, 但是对于一些和自己的主营业务毫不相干的行业, 一定要十分慎重、周密的进行项目评估。因为一部分企业纯粹为了达到生产的多元化目标, 进入了不太熟悉的行业, 结果加大了经营的风险。虽然有些企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业绩支撑, 但是由于收购项目和行业与主营业务缺乏内在的关联度, 在原来的竞争优势慢慢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的时候, 新产品的生产经营中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 最后演变成了“主业不精, 副业不旺”的尴尬局面,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文中的纸板厂在选择扩大生产规模时, 选择的是与自己的行业紧密联系的餐巾纸厂, 所以实现了兼并的成功运作。

2.3 中小企业内部缺乏规范的管理

在内部管理方面, 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信息渠道不通畅、管理水平低的情况, 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资本运作中的一些环节, 如资本结构分析、未来盈利能力分析方面缺乏判断能力,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资本运作失败。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财务混乱, 所以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因为财务混乱就会遇到困难。

2.4 企业产权结构模式的缺陷

中小企业中大部分为私营企业, 企业的产权为家族或业主所拥有, 产权结构相对单一, 当然这种模式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的时候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往往导致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 制约了其参与资本的运营,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 改进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对策

3.1 资本运作必须根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决定企业资本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资本运作则是保证盈利的外在因素。不能仅仅依靠资本运作来实现企业的赢利, 还是应该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我们要坚持这样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 也就是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仅仅单纯是出于为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采取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 不但起不到提高资本的赢利能力, 有可能还会造成企业主营业务的失败。企业的资本运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有价值的:即在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 但是市场前景看好的情况下。企业应在一定的资本运营目标下, 不断提高产品的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 进而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规模经济, 达到赢利目的。

3.2 避免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 做强主业

一些中小企业在选择企业战略时, 都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做强、做大, 在规模经济条件下提高自己的赢利能力。但是在制定资本运作策略的时候一些企业想做成多元化的混合企业, 所以致力于追求多元化的道路。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多元化的模式进行成功的资本运作,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过度扩展陷入了资本运作的泥滩, 原来的核心竞争力也遭到了削弱。所以企业应该突出自己的主营业务, 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的规模经济效应。

3.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资本运营者队伍

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资本经营者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培训高素质的资本经营者十分必要。我们应该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努力来做。首先, 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者培训制度。如建立资本经营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 加大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其次, 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可选择年薪制度、产权激励制度、荣誉激励等措施激励资本运营者。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 2004, (9) .

[2]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裴平, 胡道勇.南京企业资本运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 2004, (11) .

[4]王梦.试论资本经营[J].北方贸易, 2009, (01) .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2

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一:中信集团的运作模式

中信集团作为国家经济改革试点及对外开放窗口,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开拓了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为国家开放和建设服务的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一家金融(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与实业(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行业和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跨国金融控股集团。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放大资本效应,在保证资本控制力的同时延伸产业范围,是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

一是模式定位。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股东平等的市场化机构,多元化投资,放大资本杠杆效应的同时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各子公司通过以金融为主体,制造业、文化体育、信息产业、房产为辅助的多元化专业化经营,提升运营水平,保障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中信集团通过构建银行、信托、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业务与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等实业业务的内部资本运作平台,强化集团对金融及实业板块的资本管理、控制、监管能力,利用多层持股等方式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利用产融结合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控。

三是模式价值。中信集团跳出单纯金融或单纯实业的产业经营思维,以投资、金融服务等资本运作作为驱动力,以信息、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承包等产业实体形成支撑力,通过金融与实业的结合形成资本组合效应,获取结构价值;以资本杠杆撬动实业资源获取运营价值。同时还通过集团整体对成本的压缩和风险的管理获取负向价值和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中信集团可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银行、证券、信托、保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险、期货等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地产、矿石、制造业等产业资源的整合,以及对航空、旅游、医疗等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本—产业的强关联,创新运作的新模式,向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中信集团发挥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组合、协同效应,通过对金融行业全牌照优势及产融结合优势的利用,通过对行业控制力和产业链卡位效应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保险、小贷、股权投资等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获取产品组合红利;通过集团整体运作及营销与品牌优势获取集团层面红利与营销与品牌红利;同时,集团旗下各版块也向集团贡献红利。

中信集团在稳固打造金融投融资平台的同时,还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驾驭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制造业等多元化实业板块,以资本运作的强大力量提升实业板块的竞争力,发挥金融与实业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驱动多层次多维度的集团资本运作能力升级,不断拓展资本升值空间。

案例二:华润集团的运作模式

华润集团是大型多元化中央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块领域,旗下5家上市公司。以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为定位,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构建了华润商业帝国,具有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特点。

一是模式定位。华润集团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通过集团层面主导,以并购、重组、控股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进入人口驱动性行业,并以“孵化注资”的方式推动旗下公司上市,打造多元化的产业板块,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子公司层面,在“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战略导向下提升产业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形成了零售、啤酒、电力、地产、燃气、医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格局,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有效保障了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华润集团通过集团整体资本的高效配置,帮助子公司进行收购等活动,通过产融结合,快速切入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张集团版图,而且,集团还通过旗下业务正负现金流的组合,产产结合,形成一定的互补,构成“优币效应”,进而又更加增强了集团资本运作能力,同时通过对资本的管理、控制、监管,保障了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模式价值。华润集团在集团总部对实业板块趋势及政策导向敏锐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资本运作及高杠杆效应驱动子公司经营升级,跳出了单纯实业或单纯资本运营的经营思维,利用产融结合、产产结合获取结构价值;利用资本运营杠杆效用的产生获取运营价值。同时通过集团整体对各版块效率的挖掘获取负向价值,通过对产业风险的预判和管理获取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华润集团以实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将旗下增长较好,但资金压力较大的水泥、电力、地产、电子等业务分拆上市,实现风险隔离的同时又提高了外部融资能力,增强集团资本驾驭能力;同时,华润创业、华润电力、华润置地等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具有内部资本市场,增强了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华润集团可以向资本—产业强关联下的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华润集团通过旗下华润创业、华润置地等上市公司和其他板块公司的联营互动,产融结合获取资本与产业利润;通过零售、医药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与资本运作结合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央企的背景资源获取能源类霸占性红利+医药类政策调控性红利+基础设施、产品补助性利润+房地产掠夺式开发利润+协同利润+产业搭配溢出性红利,同时通过集团整体的搭配运作获取集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团层面利润。

华润集团立足自身优势,巧妙的利用政策导向,通过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实现了集团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案例三:泛海控股集团的运作模式

泛海控股集团作为大型集团型民营企业,形成了以金融产业为龙头,地产、能源、文化传媒及战略投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业务格局。业务遍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通过金融板块高杠杆的资本运作,实现集团多元化、资本化、格局化的运作局面,泛海集团具有典型的资本运作集团运作模式特征。

一是模式定位。集团通过整体的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以金融板块为构造重点,通过股权质押、关联贷款等方式获取数倍融资,以少量成本撬动大量资金,并将其应用于推动集团地产、能源的呢过多元化板块的发展中,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理。子公司则立足本产业,实现大产业个性化、专业化经营,其中金融板块已形成民生投资为核心的涵盖银行、典当、证券、保险等牌照的多远布局;实业板块形成地产、能源为核心的实业板块,通过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放大资本价值。

二是模式路径。泛海集团通过高位套现,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在实业板块出现现金流紧张等状况时,通过在资本市场大幅减持套现等形式为实业输血,推动实业的发展,活化资金的用途,并通过交叉持股等运作方式强化资本的管理、控制、监管能力,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是模式价值。泛海集团跳出传统的单产业经营的思维限制,打造产融结合的资本运作平台。旗下泛海建设作为地产开发专业平台,开展专业化经营的同时, 中国首席集团战略、集团管控专家中国最强集团咨询综合服务商

通过银行贷款、发债、土地质押、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推动发展,获取资本组合产生的结构价值;泛海集团还抓住国家能源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整体规划的机遇,推进能源板块等板块的发展,获取运营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泛海集团以资本纽带构建了地产、能源等实业板块的协调效应,实现产融结合的资本放大效应,今后可以向资产—产业强关联为基础、创新运作为导向的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发展。

五是模式利润。泛海集团通过旗下泛海建设、民生投资两个上市公司为资本运作平台,获取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资本放大红利;通过对房地产、能源等行业的产业链卡位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集团整体资本运作获取集团层面利润;通过入股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民生银行等资本操作获取板块增值贡献的红利,同时通过与自身板块的协调规划,获取产业组合红利。

泛海集团以低成本获取金融资产,并借助股权质押、关联贷款、高位套现等手段,为地产、能源产业注入资金,反哺实业的发展,通过集团整体的资本运作,从战略高度统筹金融、实业板块的发展,产融结合,放大资本的乘数效应。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3

关键词:资本运作;模式;战略导向

中图分类号:F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24-01

资本运作(capital Operation)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根据企业理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可以克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降低市场交换中存在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说,企业是对市场交易的代替。但企业本身的运作产生成本,即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的关键所在易成本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因此,如何通过降低管理、控制成本而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是企业扩大规模、突破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1、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方式

1.1兼并重组企业兼并主要有四种形式:①承担债务式,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②购买式,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③吸收股份式,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一个股东;④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它企业的股权,达到控制该企业控股的目的。

1.2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的作用;股份制改造是企业资本经营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构件与前担。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进行有效变革,为企业更深层次的资本经营奠定基础。

1.3融资融资运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在这点上注意出现的偏好问题:第一,在我国的二元股权结构下,非流通股东追求的自身价值最大化不以股票市场价值来体现,而是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第二,企业管理层以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其在进行企业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扩张偏好;第三,经营业绩不理想造成企业存在内源融资偏好,利润增长与利润留存也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发展的需求。

2、企业资本运作的战略导向

2.1以特定战略为导向的企业成长方式母公司以资本或非资本手段对子公司实施近代制,可能与子公司在研发、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或较为深入的合作,这种合作方式的出发点是母子公司间统一协调战略安排、追求优势互补,主要以提高母子公司的竞争能力为目标。因此,毒公司对子公司实施较为直接的控制,严格要求妇公司与母公司协调战略立场,其控制深度可以达到子公司营销、研发、生产等具体经营环节其显著特征是:控制的经常性、直接性,控制产的重点在于过程控制的力度比较强,作为外部的投资者与作为内部的经理人员共同对企业资产的运营施加影响,此种控制方式可以称为“战略型控制”。

2.2以资本运作为主的企业成长方式母公司以资本投入作为对子公司控制的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与子公司保持联系,以子公司的投资者、股东、所有者的身份对子公司施加影响,母公司通常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经营战略决策,而是根据其投资权益的满足程度进行相机干预,或者借助约束性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等进行间接干预,是苦于股权的“用脚投票”控制,投资者根据投资收益的大小决定是否保留股权,即通过资本市场表达自己的意志。其显著的特征是:母公司不参与子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母公司注重的是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这样的母子公司控制模式可以称为“资本控制型”

传统的管理学注重研究单个、独立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问题,对企业群体、企业集团或关联企业之间的管理、控制问题涉及很少。事实上,企业的快速成长经常伴随着企业向相关领域的渗透,或是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各种形式的联合或合作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西方企业兼并的浪潮不断涌现,就是这种发展方式的外在表现,并由此强化了企业集团化、关联化过种中表成的母子公司结构倾向。母子公司结构的组织形式是典型的正式组织形式(非正式组织的控制问题需另择题研究)其特征是资源和交关键所在的内部化,必须导致管理、控制成本的上升。因此我们研究母子公司结构的企业,探讨这类企业的管理、控制问题,对进一步加深理解企业,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成本、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3、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几点建议

3.1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可以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同部融资经验,通过产权改革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和赢利能力,通过提高折旧摊销比率、进行股票回购等方式增加内部融资数量。

3.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控制资本成本。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重,利用财务杠杆来控制融资成本。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股权融资,增加债务融资数量。一般情况下,企业债券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肯其融资成本较低,周期较长。因此通过债券融资企业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由使用大量资金,能够明显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3.3拓宽融资渠道企业除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开发行股票等形式进行融资外,还可利用向银行贷款及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银行贷款通常由借贷双方直接协商决定,其相比债券融资来说,可以更为迅速地获得所需的资金。其次,由一家银行向企业提供巨额信借贷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企业可以采取与多个银行组成的银团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融资。此外,企业应根据投资风险的不同,选择对应的融资方式,风险程度较低的项目可采用债务融资方式,风险程度较高的项目可采用股权融资方式。

3.4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市场,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发展程度来说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不可不论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进行小规模融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身资金的问题,也可以促进这些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发展。

4、小结

当前,我国部分大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欲望十分强烈,“做大”过程中的控制成本问题和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价值也随之出现,从资源有效利用和组织有效控制角度深入展开探讨,具有明显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自力,法人资本所有制与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电线电缆企业的资本运作 篇4

电线电缆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 成本效益曲线为L型,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成本下降。其生产以拉、包、绞三大工序为基本生产工艺, 叠加式流水线作业, 对物料进行物理性状的改变即生产出电线电缆产品, 生产工艺技术非常成熟;其生产设备为专用设备, 系列化强, 国内制造十分成熟, 进入此行业门槛很低;其产品成本构成料重工轻, 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 产品价格十分透明, 竞争激烈, 单位产品利润率较低;而且由于电线电缆生产工艺过程的连续性要求使得一次性大批量投入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电线电缆企业若不寻求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则在相对刚性的固定成本前提下, 要实现盈利是十分艰难的。纵观电线电缆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2015年, 全行业经济效益前十位的企业年规模均在50亿元以上, 最高的达到100亿元, 而一些小型企业生存艰难;而且在产业的分布上, 竞争优势也愈趋向规模大、水平高的发达地区企业集中, 江浙一带集中了全行业最具竞争能力的大型电线电缆企业, 发展势头良好。从行业集中度看, 国内的行业集中度很低, 2015年前19家企业仅占有11.7%的市场份额, 而欧美国家一般前十名以内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均在50%至95%。

二、宏观调控制约了电线电缆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的途径

近年来, 国家对竞争性行业实行了宏观调控, 电线电缆行业属于过度竞争行业, 2015年铜加工能力600万吨、铝加工能力2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宏观调控力度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影响十分明显。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强制认证制度, 尤其是严格信贷等变化使得电线电缆这一传统制造企业要想单纯靠自有资金发展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要想获得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以占据市场优势, 只有且必须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努力开拓融资渠道, 实现制造与资本的互动。

三、电线电缆企业资本运作可采用的方式

(一) 企业IPO上市。过去几年, 国内IPO上市对企业的要求发生了许多变化, 目前国家证监委对拟上市公司的要求、条件和上市步骤已比较切合国内企业的实际, 创业板、新三板等新的平台已建成运行, 注册制的实行也日趋临近, 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方兴未艾, 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机时扑面而来。

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 电线电缆企业这一传统制造企业可借助IPO上市这一有效手段, 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达到以下目的:1.募集资金, 扩大再生产, 开发新产品, 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2.规范企业管理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将传统管理和治理结构改造为现代企业模式, 激发企业新的活力。3.协调解决股东利益和企业发展的矛盾。上市后根据一定程序企业就可以把利润留下来用于企业发展, 扩充资本金, 不必年年分红, 而股东的利益可以借助股票的升值来体现。4.明确企业的价值。

(二) 行业领导者整合其它同行业企业。如上所述, 电线电缆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是以规模取胜, 以价格战为前提, 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 即使龙头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还是成本优势, 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还是实行低价策略。而随着市场细分的进一步深化, 行业领导者受到了越来越多细分战略者的挑战, 发展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一个微利时代下, 行业龙头加快了行业整合步伐, 加速了企业规模扩张。

整合对象一般应与本企业的战略定位趋同, 规模较小, 且有一定的区域品牌知名度, 有发展潜力, 但当前经营较困难的企业。整合这样的企业可以强化本企业在该市场的叠加优势, 巩固主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当然企业也可选择通过整合差异化的企业进入新的市场, 但一般情况下整合后要合并办公,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包括采购平台、资源平台和物流平台的共享, 同时节约办公费用。

整合同行业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取规模优势。在电线电缆行业规模即是效益, 具有了规模优势就能占领市场、促进销售, 因此如何化规模为成本优势成为了整合者唯一关注的问题, 也就成为了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企业自我扩张的手段。

整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兼并、控股, 或成立集团等不一而足, 但整合一定要达到1+1>2的效果, 否则整合即无意义。

四、通过资本运作扩大电线电缆企业规模要注意规避风险

和其它行业一样, 电线电缆企业扩大规模寻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较大风险。扩大再生产, 首先要看市场和产品, 只有企业具有较好的产品品质和足够的市场空间, 扩大再生产才有必要;其次要看扩大再生产后需要的资源是否充足, 成本将如何变化, 企业管理能力是否能够支撑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一般而言, 企业现有的经营风险都有可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这是电线电缆企业在为扩大再生产而进行资本运作之前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5

【导语】预计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4000家;未来三年内,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一万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需要每家新三板企业完善自己的运转方式,提高自己公司的资本盈利。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由2006年试点的中关村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经过全国扩容后演变而来。截至2015年5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到2375家,挂牌企业总股本超过1000亿股,日成交额近10亿元。预计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4000家;未来三年内,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一万家,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中坚实基础。新三板市场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规模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股票交易所。

1、新三板企业盈利应快速增长

新三板挂牌企业多处于企业发展的成长期,具备一定经营基础和快速成长的公司将获得市场的青睐,因此,挂牌企业如何借助新三板市场进行业务规模和盈利快速增长,将是最核心的命题。企业估值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长性,尤其是进入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2、新三板企业应善于与投资者主动沟通

新三板企业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商业模式创新性强。因此,如何让资本市场更直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挂牌企业应通过信息披露、投资者说明会、路演等多种合规渠道充分展现自我。

3、要引入具有产业链经验和资源的投资机构 相对规模较小的新三板企业,不仅需要引入经营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发展的外脑,具备产业链经验和资源的投资机构将帮助企业提升资源整合和管理能力,因此,挂牌企业在前几轮增发中应优先引入具备产业链资源和经验的机构投资者。

4、挂牌企业要注重股票的流动性和市值管理

新三板市场活跃和估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做市商制度催生的股票流通性明显提高,而一定的股票流动性和交易活跃是二级市场股票估值的基础,因此,挂牌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投资者的多元化、股票的流通比例是提升股票流动性的重要基础。另外,新三板交易不设涨跌幅、交易连续性不强,新三板股票的市场定价能力显著低于上市公司股票,尤其是协议转让的股票经常出现股价的大幅波动,因此成交量不足、股价连续性不强且波动较大的股票不利于挂牌企业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市值。大股东及管理层股票的增减持、股权激励、送转股等规范有效的市值管理是提升企业估值水平、维护整体市值水平的重要方式。

5、注重对外投资和并购重组 相对于未挂牌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企业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融资能力和股票市值,通过积极有效地对外投资和并购重组可以促进企业的外延式增长,而日趋成熟和活跃的新三板市场将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新三板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份对价,收购具有产业协同性的上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进行参股或控股投资。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挂牌企业可以快速组织产业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壁垒,实现经营和资本双轮驱动下的快速成长。

6、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研究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资本生产运营

一、中小企业重视和加强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受目前金融业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实际的影响,小企业贷款业务在观念、体制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障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贷款门槛高,条件严格。限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效益的实际情况,加之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和内控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对目前社会信用环境差,企业诚信度低的担忧,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并不高,更不可能给予中小企业以信用贷款。

二是贷款手续繁琐,环节多,时间长、贷款额度有限。企业申请贷款,除客户经理考察整理有关资料后,还要经过信贷部门及审贷委员会层层审查报关,再转报市行或省行审批,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月,等到贷款到账,商机也错过了。

三是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服务的平台,加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规模较小,企业抵押能力不足导致贷款额度较低。

种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狭窄,融资额度较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很多中小企业却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以为只有大企业、大集团才可以搞资本运营,使企业错失了很多壮大自身的良机,因此充分认识资本运营的重要,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转变观念搞活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对于企业本身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直接目标是赢利,资本运营优劣是企业运营好坏的晴雨表。而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崭新课题。

资本运营把企业所拥有的存量资产当作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来运作和经营,其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具有很大的不同,资本经营主要是营运资金,以钱生钱,具有流动性、增值性、风险性的鲜明特点。这就要求中小企业:

第一,要有时间观念,市场经济下,时间、效率就是金钱,强调抓住机遇,提倡效率和效益,敢于承担风险,通过分散资本来减少风险。

第二,要通过加速资本的流动,顺利进行资本循环周转,实现价值增值,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少投入,多产出,重视社会的协作和配套,时时事事以效益为中心,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关键部分上,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得以兴旺的杠杆,也是世界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

第三,强化投资观念,要求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决策,以最小的投入和真正自我解脱债务的原则,选准投资项目,力求取得较优的投资效果。

第四,要盘活存量资本,实现呆滞资本向高效资本的优化。从全局来讲,资本经营的关键是了解和把握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职工素质和市场开拓占有状况(包括潜在市场)等,对有经营实力和发展前途及资本收益率高的优势项目加大资本投入,增强对有市场、生命力长久、投资较小、回收较快的项目或产品开发的投入,建立新的资本增值增长点。

其实只要是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哪怕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企业,同样需要利用有效率的资本运营为自己迅速长大构建良好的环境。小企业必须要把握住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不要割裂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对于小企业来说,资本运营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不要把资本运营的目标定位于企业资产数量的大小,片面追求企业资产的规模扩张,忽视资本运营的“质量”。尽管以企业并购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把资产这一“蛋糕”做大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但它必须以正确把握资本运营的“度”,在保证资本运营“质量”前提下进行。一个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只有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资本积累,在考虑自已偿债能力和资本效益前提下,方能通过企业并购,借助他人的资本来提高经营能力。但是在实践中,许多企業忽视资本效益原则,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注重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盲目并购其他企业,结果企业的资本运营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却使企业步入困境。

第三,专业化发展与多元化经营。很多企业并购以后,盲目进行经营领域的扩张,甚至进入一些完全陌生的新领域,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因此而导致了企业的分支机构迅速增多,管理链条加长,管理质量下降。所以,企业并购并不是简单的1+1的组合,不是生产要素的随机与简单叠加,而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势互补,形成企业内的专业分工。生产经营多元化的目标是效率和效益,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首先突出主业,在专业化上领先竞争对手,再适当扩大经营范围,多元经营。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7

1.1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 很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这都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如何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的解剖, 这是需要进行学习的, 这就需要进行优秀的企业人才管理理念的应用, 保证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 进行管理新型概念的应用, 明确好当下中小型企业的工作态度, 实现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升, 保证其精神实质的优化, 进行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选择, 保证其养分的汲取, 这就需要进行辨证的分析, 进行人力资源运作模块的剖析, 提升其外部环境的适应力。

人力资源应用过程中, 仅仅注重理论是不够的, 这也需要进行健全的人力资源机制的应用, 从而更有利于进行产品模块及其服务模块的分析, 保证管理体系的健全。为了更好的发展人力资源, 进行作坊式管理的控制是必要的, 这对于长远发展的企业是非常必要的模块, 而不是普通的小工厂模式。这就需要做好相关模块的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

1.2企业人才管理模块中, 进行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的提升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大大进行产品质量的提升, 更好的保证中小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 保证其产品的优化设计, 实现其成本的控制及其优化。保证其效益的提升。这也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体系的健全, 进行管理技术的引进及其优化, 进行先进式的管理方法的应用, 保证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应用, 这就需要进行新老体制的健全, 保证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这种论资排辈的浅规则在中国早已根深蒂固。这种长于技术, 短于管理;长于质量管理, 短于成本控制;长于直接成本控制, 短于间接成本控制的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不可能的, 就算形成了也许是畸形。由上述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受企业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

2人力资本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

2.1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 很多的中小型人才并不能进行人才资本的有效了解, 很多人也是仅仅注重学历, 也就导致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不足, 这是企业管理比较常见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企业的人才资本观念的优化, 保证其循序积极性, 而不是一蹴而就, 空间楼阁式的人才管理模块, 因为上述工作模块, 必然不能带来良好的工作需要。

首先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在招聘时只注重高学历, 多证书。忽视了学历低能力强, 能有这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通过企业的投资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 首先是企业的投入。当然企业的投入不仅仅是薪酬, 更重要的是要用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来增强员工的报酬公平感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尽管员工的满意度是员工实现其对企业忠诚度的重要条件, 但是它不仅仅建立在员工对薪酬福利方面的公平感上, 还有员工所获得的培育和晋升的机会。

通过对未来风险的判断, 更有利于进行人力资源团体的认同感、个人成就感等的分析, 更有利于落实组织的承诺, 保证企业的整体号召力的提升, 让员工更加的喜欢自己所在的企业。这是一个长远发展公司所必须经过的阶段, 从而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体系的健全, 保证其综合效益的提升, 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但却是一项高回报率的投资。任何一种资本的投资都是有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做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 由于未来确定因素的变化不能准确判断, 可能引起财务损失的危险, 使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风险较一般资本投资更具有复杂性及不确定性。

2.2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 其人力资源所有权都是属于劳动者的, 这也是人力资源的积累主体的展现, 从而满足了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物质资本的应用需要, 体现了物质资本的能动性的需要。并且受到个人特点的分析, 人力资本的发展受到限制, 这包括很多的应用模块, 都导致人力资源的受限。人力资源投资模块中, 其是以某种社会活动展现出来的。投资手段不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 短期内成效不大。人是有思想有选择意愿的, 因此, 是否接受人力资本投资, 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接受人力资本投资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个人意愿性, 这种意愿性将直接导致不同的投资行为, 它一方面取决于个人以及家庭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也决定于社会经济因素。

人力资源应用模块中, 其个体及其人力资源是不同的特性, 这受到个性心理、思想、意识等的影响,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差异变化, 导致其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这就需要进行人才的有效利用, 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的良好控制, 更好的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的健全, 花很大心思培育的人才最后流向对手企业, 或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对企业来说风险确实不小, 但是有了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减小此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可是如果不注重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对企业的影响就更大了。

2.3企业管理模块中, 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应用, 进行人力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 保证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优化, 进行人力资源的良好配置, 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的控制, 提升其基本的调节机制效益, 这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奖励体系的健全, 保证其薪酬奖励体系的健全, 比如进行直观式的奖励方式的应用, 保证其整体的竞争性及其竞争性, 保证人力资源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的健全。人力资本的绩效评估模式是对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会对企业人力资本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时有一个参考, 针对优缺点有选择性的进行培训教育。主管提高绩效评估可以识别员工的弱点、潜力和培训需求, 告知员工的发展方向。奖罚分明, 优胜劣汰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同时为企业也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也是绩效评估一个重要作用———员工潜力开发。

3结论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8

关键词:企业资本运作,现状问题,对策

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一种更高级的企业经营。它是指企业利用市场运营规则, 通过对资本的灵活应用, 从而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 资本效益提高, 企业运营效益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我国的资本是市场发生了局大的变化, 从外来资金的流向来看, 外资已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的转变。同时我国的沿海地区的外资正在不断向内陆地区流动, 我国的企业经营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企业经营水平不断的提高。尽管我们取得了上述几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时间较短, 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因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存在较大缺陷。

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 资金运作风险评价功能和资金风险定价功能不够完善, 这两项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表现在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上市上有一定的误区, 借由企业上市来筹措资金, 甚至进行“圈钱”交易, 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 许多企业为了维持高股价不惜作假, 欺骗广大散户股民。其次, 资本融资功能发挥“过度”, 一些企业认为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渠道, 借着上市借机圈钱, 有些企业筹措资金不是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建设, 而是过分的强调上市, 同时有些上市企业却通过企业合并, 收购等手段制造舆论话题, 从而抬高股票价格, 制造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 蒙骗消费者。再者, 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存在着很大方面的缺陷, 这具体表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大多数投资者对此重视度不高, 使得长期投资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市场认可度, 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偏离国家政策轨道, 基础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融资运营是为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中,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融资两种。二者各有利弊, 企业从目标利润最大化出发, 要选择合适比例融资方式才有利于融资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该选择的是企业内部直接融资, 而后才是银行借贷, 外部股权融资。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方式, 企业自行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应用的很少, 使得我国银行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银行借贷成本较高也使得企业背上了日趋严重的债务负担, 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结构不健全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机制结构还不健全, 存在严重的问题, 导致我国资本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现有的中介机构缺乏独立的工作氛围, 更谈不上公开, 公正, 客观的对客户进行服务, 服务态度较差, 有些中介机构甚至出现代人“坐庄”等违法违规的严重事件。其次, 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相对缺乏, 导致资本市场信息开发严重不足, 信息传播滞后。再者, 信息披露存在较大漏洞, 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信息披露不完整, 信息传递的不及时, 以及信息披露的分布状况都存大着较大的问题。最后, 我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监管体制不能有效的发挥起作用, 有效的资本监管体制还未完全建立, 在有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 证监会的管理或多或少带有着政治色彩。

二、关于我国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作为企业迅速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实施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外部融资, 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同时又能改变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 完善企业资本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资本效益最大化。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现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 不断的发展资本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资本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企业进入资本化市场的重要条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的组织, 管理和运作上,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资本运作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 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高成本的资本运作, 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控制企业资本运作成本, 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从而给企业带来利润, 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要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就离不开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变化, 应当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企业的融资比例, 利用经济杠杆指标来控制和调整企业的各项资金成本。当前,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偏低, 从长远出发应调整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例, 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贷成本, 因此增加债券融资比例, 在使得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压力。

(三)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企业驾驭资本的能力

“人”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要素, 而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中大量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导致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料提供与整理不及时, 影响资金运作的速度和效率。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高专业的综合性管理手段, 它要去从业者不但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还要求从业者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不断的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养,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对资本运作的驾驭能力。

(四)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信托体制

信托凭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的新兴市场还不完全和成熟, 其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应当承认其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进行小规模的融资的重要方式应当被企业充分利用, 这样既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又能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实现企业与市场发展的共赢。

(五) 不断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多, 企业应当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 不能局限一种方式, 可以相互合作使用。债权融资可以用于风险较低的项目;而遇到风险较高的项目我们可以采取股权融资方式。

三、结论

资本运作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的经济范畴。企业的资本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一个复杂的, 长期的工程, 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资金运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 衡量企业效益高低的指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 企业竞争优势俨然成为企业实力较量的重要指标,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的问题与环境也是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激烈。而利用企业资金运作盘活企业, 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快速保值增值, 这将是各国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杰.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控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

[2]张秦牛.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方式和完善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23) .

[3]缪儒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审计与理财, 2010 (01) .

[4]刘敏, 师晓彦.论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J].经营管理者, 2010 (17) .

浅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运作 篇9

一、资本运作的定义

资本运作也称资本运营、资本经营, 通常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 通过市场法则运用, 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 持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 以达到本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设计资本的科学流动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效益增长。二是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 实现资本增值。

正如前述, 资本运作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所涉及到的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其内涵相当丰富, 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自然包括在其中。但就资本运作在长国长期的发展与使用过程分析, 资本运作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关联的概念提并出运用的。大家普遍知晓的资本运作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 具体是以与企业生产经营独立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为基础, 通过优化配置相关自愿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 充分利用好资本运作非常有必要, 因此, 本文从狭义的资本运作来论述分析。

二、资本运作的现实意义

(一) 通过资本运作, 企业可以得到主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需要尽其所能不断壮大自己的主业,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不断的进行扩大与再生产。资金是一切综营活动的动力, 许多企业都在资金这一环节上受到阻碍。资本市场随之出现并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企业借助发行上市、增发新股、配股等资本等运作都可以实现资金筹集。

(二) 资本运作可使企业快速变大, 变强

在创建了企业并走上发展正轨之后, 如何把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争取发展的制高点是目前困扰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目前, 全球经济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靠和融合,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大不同于以前, 是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充满着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此一来, 企业要想在占据优势地位, 就务必要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兼并、收购、重组。

(三) 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的其他富余非核心业务找到退出路径, 协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包袱以轻装上阵

传统的国有企业规模大且全面, 在实现创造社会财富的责任同时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职能, 例如企业要办医院、学校等等, 也就是通常理解的企业办社会。这些社会职能的实现基本属于, 如此势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到约束。要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必须确保核心业务能够不被其他辅业所累, 就必须要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

(四) 通过资本运作, 可以实现企业富余资金稳健投资, 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在我国, 有许多企业走出原始创业的困境之后实现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但这些财富积极仍远远大于投入到再生产之中的这部分财富。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资金, 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的同时, 实现资产的增值, 需要企业家们进行慎重的思考。而资本运作的过程, 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资金的利用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 我们能得到如下结论:无论企业是处于创业期、成长期或是成熟期, 都能够利用资本运作这一手段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 充分利用好这一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我们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约束条件, 也就是说, 实施资本运作前我们必须综合考虑, 充分分析相关企业是否具备进行资本运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资本运作决策权;二是具有追求自身资本增值和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必要的约束机制;三是具有稳定和高水平的经营团队;四是具有资本运作中纳入和借助其他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所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三、利用资本市场的方式

(一) 首次发行股份上市

一般来说, 一个相对成熟企业欲在国内资本市场首次发行股份并上市, 必须经历综合评估、规范重组等多个复杂阶段。当前, 中国资本的股票交易市场包括上海的主板市场、深圳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 还有新三板等市场, 每个市场对企业的具体要求都有些差异, 企业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还要面临着不同上市的路径选择。只有经过企业及相关财务顾问等各中介机构的综合评估, 拟上市企业在成本和风险方能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操作。要实现成功上市, 企业需要对上面所讲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提出问题与意见, 在得到清晰的答案后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上市后, 企业最显著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价值最大化作用:上市后, 股东权益衡量标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将资产证券化以后, 通常用二级市场交易的价格直接反映股东价值, 而中国资本市场二级市场交易的股票价格一般远远大于其资产成本, 这样使股东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二是便于流通变现作用:上市后股票与资金的流通方便, 通过将产业形成的股票抛售后即可转换成为现金。三是规范化作用:上市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监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带动公司效率提升, 同时间接的规范了公司的运作程度, 对外呈现出值得信任的形象, 如此一来在融资市场上能得到更多机会, 在银行信贷额度上也有着较大优势。

(二) 上市后的再融资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中国证券市场实施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 (包括定向增发) 、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灵活方式。

其各自含义分别是:配股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 依据有关规定和相应程序, 向原股东进一步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一系列筹资行为。

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全体社会公众 (定向增发为向不超过10名确定的合规机构) 发售新股票的行为。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 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有债券和股票的特性。

为了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及安全性, 保护广大流通股东的利益,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分红情况与融资时间间隔等严格规定了再融资的硬性指标。

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需要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适应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一般说来增发适合于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融资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配股适合于效益一般、净资产收益率也一般的上市公司, 同时, 因为配股的发行对象是老股东, 因此需要大股东有大量充裕的现金流;可转债适合于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上市公司。

四、结语

总则言之, 本文通过对资本运用定义、意义、以及利用方式的探讨得出:充分、有效的运用本文前面所探讨的资本运作手段对企业的利益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公司在通过资本运作后, 将大大提高企业认可度, 在激烈市场环境下, 获得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更加容易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把握先机, 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www.gov.cn) .

[2]李道国.《企业并购策略和案例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3]姜雷.《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选择》.投资决策.

[4]吴晓求.《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走势相关性分析》.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10

一切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

彼时强大的德隆, 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和实践脚步, 包罗了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 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但错失也很明显。

今天回过头来看德隆的过失, 其中一个就是当时对经济形势、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预判不够准确, 比如“什么时候宏观调控”, “周期多长”, “从哪里下手”, “下手多猛”……

当时德隆的盘子很大, 资金需求量也很大, 但当时的融资渠道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多样化, 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非常高。可是宏观调控来了, 各银行要收紧银根了, 单单一家银行就一次性收贷20亿元, 这对德隆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呢?假设同样的收贷放到任何一家央企身上, 都是很难承受得了的。

这种收贷而导致的资金周转难题, 并不是企业不懂战略而造成的, 也不是产业整合做得不好而造成的, 更多的是我们对金融资产的渗透过多过快, 有的是主动的, 更多的是被动的, 而这就促使我们走在了金融监管的边缘线上, 一旦银根紧缩, 我们就被动了。

撑起股价, 就要业绩。而要业绩, 就要并购。执行并购, 就要资金。光靠银行是不够的, 那就通过社会上的委托理财来吸纳资金。再不够, 那就参股、进而控制银行, 比如昆明商行、深发展, 还做金融租赁、信托、证券, 基本所有能够融资的渠道都用到了。

当时圈子里确实有人戏称唐万新是个“大出纳”, “七个锅, 五个盖, 每天收市之后, 轮流盖”。在银根正常、股市正常的情况下, 一切还能有序运转。可是遇到宏观调控和突发性股灾, 德隆一下子挺不住了。

其实在我看来, 如果当时能够缓和一下, 给德隆多一点时间,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毕竟一年之后股市又起来了, 只要通过资产重组就能度过那个难关。

除了外部环境的因素, 德隆内部也有一定的管理问题, 不过这在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的。虽然德隆“老人”、新人之间协作得很好,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管理上的不规范不协调。中国的中庸文化中, 考虑到一些关系和因素, 只能把一些问题一些人做个妥协, 放着不动。虽然这不是致命的问题, 但的确影响了企业的运转。

华尔街倡导的是在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资本的流动, 对信用的坚守是零容忍。中国强调的是中庸, 差不多也行, 这就给德隆的资本运作带来一些难题。

经历过风雨, 才能更加沉淀。去年或今天的股市调整中, 有哪个德隆人陷在里面吗?没有吧, 因为大家都经历过了。现在活跃在资本运作各个领域的德隆老将都是吸取了过去的教训, 用更加稳健和成熟的姿态参与其中。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的误区

十二年前的德隆在资本运作上堪称长袖善舞。当时德隆已经看到资本运作的必要性, 进行了产业的布局, 金融的拓展, 让金融服务产业, 让产业回馈金融, 开展了产融结合, 加速了行业整合, 催生了一系列行业的龙头, 如天山水泥、屯河股份、湘火炬、德农种业等。今天, 很多人掌握了一些手法, 也有不少误区。

第一个误区:资本运作就是找钱。

假设让10个企业主坐在一起, 问他们“你会花钱吗?你会投资吗?你能确保我的钱增值吗?”大部分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这就使得投资人看的项目多, 最后落单少, 原因在于这个钱如何花。

从2011年开始, 中国企业普遍缺钱, 企业主都很渴望学习资本运作, 但什么是资本运作呢?找钱吗?融资三十六计吗?全民高利贷吗?更有企业主说“我什么都不缺, 就缺钱, 给我钱就可以。”

追根溯源, 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我们的企业主以前做生意都野蛮式生长, 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给钱就能解决问题了。

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缺的不是钱, 是缺乏驾驭钱、或花好钱的能力。融资的关键在于投资, 投对了, 就融到了, 投错了, 永远融不到。

第二个误区:资本运作就是资源整合。

现在很多总裁班、俱乐部, 大家都喜欢到这里交朋友, 拿名片, 混圈子, 扎人堆, 但实际上这些“圈子”不容易成为一个资本运作方面的利益共同体, 因为资本的运作、流动, 是以信用为基础, 以信用对等为原则, 表面的社交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三个误区:认为“中庸”和资本的运作没有冲突。

资本运作讲究的是规则和信用, 是不能逾越的, “破”了就没有了。我认为, 中国骨子里的“差不多”的文化是不能与资本运作相容的。

在这种“差不多”的文化之下, 人们不喜欢追求极致, 对做不到的事总是在寻找理由, 觉得真的做不到的时候别人也拿他没办法。因为对规则缺乏敬畏, 信用体系难以有效建立。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资本时代, 但不少企业主并没有做好准备, 主要是思想的准备, 原因在于我们并不那么理解什么是信用、什么是规则;即使理解了, 也不愿意执行, 在执行中走偏的时候, 不会按规则办;那是, 只能找关系, 碰到黄灯闯着走, 碰到红灯绕着走。

第四个误区:“加法赚到的钱是我的, 乘法赚到的钱也是我的”。

“不管用谁的钱赚的钱, 不管用哪种方法赚的钱, 都是我的”, 这听起来对, 做起来也对。可是用别人的钱赚钱很快, 用乘法赚钱很快, 而且越来越快, 这就逐步形成一个趋势, 社会上的资金会向善于赚钱的人身上倾斜, 而导致善于资本运作的人会集聚大量财富于自身。

如果赚钱的人有信仰, 他会把钱捐出去, 做教育、做科研, 如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如果赚钱的人缺乏信仰, 把钱卷跑了, 财富就会流失。

实际上, 小钱是自己的, 大钱是社会的, 也就是说加法赚的钱是自己的, 乘法赚的钱是社会的, 赚钱的人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 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财富的管理者。

资本的一个特性就是迅速向少数人聚集, 未来一定是会迎来两极分化的时代, 如果没有信仰支撑, 财富就没有办法回流。假设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回流, 只会造成更大的反弹, 这就是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

第五个误区:“做企业是养儿子”。

中国企业家做企业是抱着“养儿子”, 或者是“养宠物”的心态在做——有感情, 舍不得, 不能给别人, 要留在手上。但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 行业是有周期的, 企业也是有周期的。

如果用资本运作的思维来看企业, 我们就要找到企业的生命周期。哪个养猪的人都知道, 养猪为了卖猪, 养肥了就卖, 不卖就老了, 就没人要了。那么企业也是一样, 也要在肥的时候卖, 不卖就难以卖出好价钱了。“卖”是为了融资, 用资产换资金, 或资源, 或资产, 企业必须懂得识别融资的时间、方法、陷阱, 否则等待他们的命运是自然衰减甚至于走向灭亡。

比如太阳能行业, 十个企业主九个找不到高点, 但资本可以找到高点, 进行投资和撤离, 企业主错过了高点以后只能把企业继续留在手上。为什么没有找到企业的生长规律呢?部分人不是不愿意找, 大多数人是找不到, 因为他们不懂得资本运作。

或许有人会说, 除了把企业“卖”出去, 还可以选择成为百年老店、传承给后人。但事实上, 这种交接中, 转让多少股权、怎么对价, 其本身就是资本运作。百年老店的品牌可能一直没有更换, 但是背后股东的每一次更换都是一轮融资, 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资本运作。

企业有周期, 经营者也有周期, 一定要在“下坡”之前交给更好的人去运作, 交的时候要有个很好的作价。这实际上是围绕着经济的基本原理在运转——做企业的人表面上是为了获取利润, 根本上是为了做高企业的价值, 当然价值只有在交易当中才能体现, 交易就是卖, 卖就是融资, 融资就是资本运作。

没有人愿意在下坡的时候卖企业, 但大多数人就是这样, 所以错过了高点。

第六个误区:做企业不需要搞资本运营。

究竟什么是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就是运营资本, 自己的、别人的, 有形的、无形的, 流动的、非流动的, 按照市场的规则, 通过投资和融资, 实现资本增值。

在这个时代, 如果单靠自己的资本去赚钱, 那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运用别人的钱。为此, 我们生活在资本时代, 想赢就要拿起这个武器, 顺应面对, 去应对危机、应对泡沫、应对中美博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这一切都避不开。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躲开陷阱, 掌握先机, 赢得竞争, 才应该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国家层面来看, 我们在发债、做亚投行、发展一带一路, 这也是资本运作。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流动, 发展立体化资本市场, 倡导混合所有制, 促使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结合, 各种信号都表明, 中国已经进入资本的时代。

资本流动了, 财富创造了, 社会进步了, 我们的信用建设往上走了, 价值观更加趋同了, 信仰层面也在回归了。

优秀的资本运作首先要有正确、健康的投资理念。

在投资理念上, 德隆做生意有个做法很值得今天的企业参考——偏重战略管理——都是三年以上的滚动规划, 往前看三年、七年, 而且都用大股东思维, 通过内生发展, 更多是通过购并整合, 把企业做强做大。

现在的资本运作更多是财务性投资, 做小股东, 轻松一些, 跟着分钱, 在投资的时候已经算好了“二、三年以后出来”, 或者签个对赌协议, 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企业的短视。不过, 这样的资本逐利行为也是正常的, 因为资本是有时间价值的。

如果多数人对于未来前景看得不是那么远, 或者过于追求财务性投资的盈利, 导致大家心态有些急躁, 就会经常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短期逐利的氛围会导致上市公司比较焦虑, 只好通过所谓的市值管理, 使得公司牺牲一些战略思维, 而对长期利益形成一些妥协。

作为一名投资人, 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 国际化的视野, 才能把行业看深看透, 从而实现标的公司更长久的价值。

德隆之所以成为战略管理者, 与它掌握的资源和对企业的参与思路有关。当时德隆旗下有几家上市公司, 如果没有长期思维, 就不能实现上市公司价值长期成长, 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跟随。

这些上市公司的操作思路都是在战略管理的基础上, 投资人和标的企业同心同德, 以投资人对标的企业的尊重, 对企业价值的认同, 有方法, 有耐心, 把企业推向行业高度。

所以不管是收购天山水泥、湘火炬、汇源果汁, 都是一样的手法, 再加上华尔街的思维和国际大牌顾问公司的参与, 让投资人和企业的融合更加完善。比如湘火炬, 对它的整体策划, 贯穿始终的是实现行业整合, 把国内外优秀的企业都串在价值链上, 这样才能在四、五年的时间里, 把企业从1个亿销售收入做到100个亿。

当然, 这样的战略需要强大的团队来执行, 德隆以前的做法是对所有被并购的标的, 派出战略管理队伍, 从财务、战略上保持一致。同时实现投资人和标的企业对同一个文化的认同, 以确保整合的顺利实施。

与长期投资思路相吻合的, 是要对各行各业的深入研究, 这也是战略管理的前提。战略管理需要行业分析, 而行业分析必须要有优秀的研究员, 纵深下去抓不同的行业, 优中选优, 要么收购, 要么整合, 要么塑造一个老大, 要么委身一个老大。德隆曾经拥有150人左右的研究部门, 这在今天也不多见, 他们做的事就是把中国所有行业中最前列的优秀者研究透彻并看清楚优劣势, 进而制定出合作方案。这些重要的行业研究员都有财务背景和工科技能, 同时也具有资本运作的实操经验, 也是培育投资人才的摇篮。

我很认同行业研究的价值, 我更喜欢找一些有行业研究背景的人来合作, 我在任何时候都把行业研究作为投资的重要前提。如果这方面的信息不够, 一定和外部资源合作, 比如去买别人的研究报告。

我们的很多经验也都来自对华尔街的学习。为什么美国在资本运作上更优秀一些?从意识上来讲, 这与美国人习惯于把自己看做世界老大, 把全球看做自己的村落是分不开的。这种思维之下, 美国资本运作就更全局化、战略性。

当然, 更现实的因素是美国对技术的研究、对互联网高速公路的掌握、对云计算大数据的掌控、对生物医药方面的研发等各行各业都占领了制高点。通过掌握技术、资源、通道这些关键点, 将非关键点分包给其他的国家来做, 因此美国的资本在整个战略规划中享有优势, 它能看到行业的高低点在哪里, 从而实现高点退出, 低点买入。

如同一个人爬山, 站得高看得远, 心性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境界, 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具备一定高度, 许多企业家也开始具备国际视野, 具有长远规划的能力, 能够看清楚行业的波段, 而且把行业格局和竞争态势放在全球去看。

虽然现在我们的企业还有外汇和资本市场的保护、没有完全开放, 但我们的企业家已经具备一些抵御冲击的能力。或许这些企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检验, 但已经得到了很多国际机构的支撑。德隆过去只是先行走了一步, 现在的鼎晖、复星、联想等众多机构都很优秀。

总而言之, 中国企业在资本运作上的误区需要从思想层面进行改变, 需要建立信用基础, 需要对规则的坚守, 需要对资本的敬畏, 当然也需要行业整合、科研创新。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11

关键词:资本弱化;资本结构;固定比率法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31-01

避稅与税收似乎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经济诱因的驱动往往使理性的经济人(包括法人)竭尽其所能,使在自身获得利润的同时将税收附加在企业身上的成本最小化。在“税收是文明的对价”与“税法是侵权法”这两句话中,很明显,大多人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后面一句话所带给他们的税痛感。于是,避税行为也就在国际化全球化的经济中愈演愈烈。

1 资本弱化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资本弱化是指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大于权益资本的资本结构安排现象又称为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者收益抽取。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资本弱化直接原因是各国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股息的分配则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资本,减少股权投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资本弱化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主要是以MM理论为核心的最佳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简介如下: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利息在税前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股息支出和税前净利润要缴企业所得税。他们认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杠杆利得。杠杆利得为纳税节省价值,又称税盾效应。因此,企业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就能不断降低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企业价值越大。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则企业价值最大,而融资成本最小。这就是修正后的MM理论。

2 防范资本弱化与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之分析

2.1 资本结构概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和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短期资金的筹集和来源是受季节性影响的,而且变动参数多而杂,这使其在企业整个资金中的比例不稳定,所以不是资本结构的管理范围。资本结构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的比例。从税收角度看,贷款融资和股本融资最主要的区别是,借款公司支付给贷款人的贷款利息,可以作为费用在计算公司的应税所得时予以扣除;而股本融资方式下公司以税后利润分配形式支付给投资股东的股息是不能在税前扣除的。

2.2 公司资本的职能及其变化

公司法意义上的资本无非具有两大功能:其一,营运功能。资本是公司营运的基础,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机能的作用。但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和社会所提供的信用服务的日益丰富,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的企业同样可以利用信贷,筹集营运资金,甚至还可以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以较少的资本来控制较大的特定经济资源以实现其自身发展。因此,公司资本的这一功能已相对逐步弱化。其二,担保功能。传统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资本是表示公司信用的尺度和债权人利益的最终屏障“以资本作为信用正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公司的最本质特征。”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公司资本的这种担保功能是“虚构”出来的。在授权资本制下,公司实收资本与公示的注册资本就发生了分离。在公司成立后,其资本的数量和构成将随着其营运状况的好坏而不断地变化。尽管立法者设计了“资本三原则”制度, 但立法者所能规制的只能是反映在公司章程之上的“抽象”资本,但公司真正能担保债权人债权的绝非此种抽象的资本,而是公司可以变现的那部分净资产。

2.3 防范资本弱化与企业资本最优选择之间的矛盾

社会是由一个个企业所构成的。企业的利润增长必定带动社会财富的增加。法律作为最为重要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对公司资本的放宽性变化让现代公司资本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法律自古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在放宽的同时,对于公司的规避税收行为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不仅仅是界限,还有方式的范畴在里面。影响企业资本构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资本成本。财务风险、企业经营长期稳定性、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经营风险、储备借贷能力、企业控制权、企业成长性、企业获利能力,税收因素,行业因素等。可见税收因素只是其中多个因素之一。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的选择是建立在多种因素考虑之上的综合评定,不是各个因素的简单相加,具体方法有综合资本成本法,边际资本成本法和每股收益法。

3 对资本弱化进行规制的思考

3.1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扣除。这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一大亮点,也是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制度整合的产物。相比较原来的零散规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原企业所得税制度下,没有对反资本弱化的体系规定,只是将资本金、关联企业、利息的规定分散于各个法律与实施细则中。现在对其进行了制度性整合,使我国的反避税进程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逐步与国际实践接轨。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我国具体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法》中没有列出,有待于实施细则的明确。 从国际立法例来看,各国的“安全港”(可以准予全部扣除的“安全比例”)资产负债率:美国为1.5:1、德国为3:1、比利时为7:1、丹麦为4:1、加拿大为4:1.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成长需求和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安全性,我国的“安全港”资产负债率亦取低比例值,同时基于个行业的差异,还可以分行业制定进一步的细则。

3.2 本条的局限性

对于反资本弱化规则本条只采用了固定税率法,而没有借鉴其他国家明确辅之以独立交易法,数字化的确定性与固定性,使这种方法避免的在适用中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而且对于超出规定标准的利息如何处理,本条也没有加以规定,是作为公司的权益性资本的股息处理?还是仍然认定为利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3.3 对于完善防范资本弱化的探讨

OECD推出《资本弱化政策》,1989年美国制定了资本弱化税制,此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资本弱化税制。可以说,资本弱化税制已成为发达国家反避税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OECD成员国解决资本弱化的方法主要有正常交易法(也称独立银行家法)、固定债务/权益比率法(安全港)、合并集团资本结构法。在上文提到的我国新企业所得税46条,就是采用了固定比率的方法。

4 结论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 篇12

一、资本运作的类型

企业的资本运作模式主要包括:资本扩展型、资本收缩型以及资本治理型三种。资本扩展型就是利用投资、收购以及内部积累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资本收缩型就是将企业的部分资产或者控股子公司等在主公司之外进行经营, 将公司规模缩小, 最终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资本治理型就是通过抵押自己的资产对其他企业进行收购, 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资本运作中的问题所在

(一) 企业管理部门对资本运作存在盲目性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 管理层人员往往还是依靠自己以往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 致使较多企业都是由较低学历以及有背景的人员创建, 企业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企业的老板, 直接掌握着企业各项方案的决策权以及话语权。但是, 企业的老板往往对相关管理知识较为缺乏, 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无法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致使企业发展较为缓慢, 无法有效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企业资本运作体系尚未健全

现阶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发展存在许多风险, 首先, 资本运作体系不够完善, 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极易造成投资或者融资风险。此外, 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未完全步入正轨, 与国外较为大型的证券市场相比仍会有较大的差距存在, 发展规模尚小且尚未稳定, 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资本运作需要有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支撑, 才能够保障各项流程顺利进行, 有利于资本运作的长期发展。但是, 现阶段, 国内的许多企业还未真正实现现代企业的管理经营方式, 许多制度仍未健全, 无法保障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此外, 企业中的审计工作尚未得到完善, 没有进行详细区分各种财务性质, 没有较好的实现惩罚乱纪的行为, 致使财务信息存在虚假, 最终制约企业的正常经营以及发展进行。

(三) 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普遍较低的财务人员

近些年来, 随着不断深入以及改革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经济也实现了转型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中从事财务的人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 但是, 这也是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企业财务人员, 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不高, 且没有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在实际工作中, 价值判断能力较弱, 如管理者提出做虚假财务信息以谋求自身利益时, 较多的财务人员就会失去判断能力, 与管理者一同造假, 这就严重违背了其职业道德, 破坏了正常的资本运作, 不利于财务会计队伍的发展。

三、完善企业资本运作的重要措施

(一) 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

在企业经营中, 应该适时的利用财务杠杆以使企业融资的成本得以降低, 从而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 使企业与市场间共同发展进步

将信托凭证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完善, 以使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运作平台, 从而将经营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有效解决, 使企业与市场间共同发展进步。

(三) 将企业的资本运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完善

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着, 对企业的资本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资本运作的完善是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基本保障, 只有对财务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规划和制约, 才能够使资本的正常运行得到保障。建立健全资本运作管理制度, 加快企业的运转, 保证企业的资金都用到实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保障就是企业的资金, 同时其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可以说, 没有企业的资金作为后盾, 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所以,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需注重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加强以及创新, 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想出应对问题的有效方案, 使制度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 在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经济转型的影响下, 中国的勘察设计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2014年3月份,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实现了对美国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的全资控股, 顺利的完成了自贸区政策实行以来的第一单跨境收购。此外,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工程咨询类企业, 在2014年3月份将淮安交通规划设计院以1.9亿元收购后, 在4月又将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成功收购。伴随着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许多大中型的企业都已完成了业务结构以及业务模式的转变, 使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有效的强化。

(四) 强调企业资本运作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企业资本正常运转和开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若想资本运作能够按照正常轨迹运转, 就需要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约束和规范作用, 以实现提高资本运作的成效。这就要求企业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要求:其一, 建立和完善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给予其充分的监督权力, 确保监督机制的时效性可以得到发挥和应用。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反馈交流平台, 以实现沟通交流, 这对监督机制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二, 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 针对违反企业相关规定的个人和行为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制度给予责任处罚, 保障资本运作过程顺利进行。而对于那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工作积极性较高的工作人员, 则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 并评选典型表彰模范, 调动整个企业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企业效率。

(五) 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资本运作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 我国的不断深化以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企业中从事资本运行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其在有较好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需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技能, 另外还需掌握一定的财务法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变化的趋势, 这就决定了在人员上岗之前需对其作出一定的培训, 以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的飞跃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使得资本运作逐渐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 也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项目之一。此外, 资本运作还被看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 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选择与本企业发展相符合的运作方式, 以此降低市场风险, 确保资本运作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保障企业各项经营都可获益。

摘要: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企业资本的运行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部门对资本运作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资本运作体系尚未健全, 从事财务的人员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普遍较低, 这些问题都将制约着企业资本的运作以及企业的综合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 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本文针对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资本运作的策略进行分析, 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做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经济转型,企业资本运作,策略

参考文献

[1]让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J].中国勘察设计, 2014 (07) .

[2]雷禹, 王钰娜.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日本和美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总结[J].经济问题, 2014 (03) .

上一篇:培育目标指向下一篇:科学仪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