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本运作

2024-06-19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精选9篇)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 篇1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资本运营日趋热门, 建筑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土建产业为主导, 由于僧多粥少, 导致恶性竞争不断激烈, 而且工程垫资、欠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对于任何一个对企业负责的经营者都必须积极开辟新的通道, 努力将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尽快调整为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并重的方向, 使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产权资本扩张运营的实施途径

现代企业运营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是, 对企业运营资源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 而是强调产权是一种资本, 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运作资本, 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方式, 实现资本扩张, 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兼并、收购是指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 兼并、收购是大型建筑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形式, 也是资本经营的核心。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企业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改革来解决, 而企业结构调整则主要通过企业重组与并购来完成。产权资本扩张有三种形式, (1) 产权资本横向扩张战略:建筑企业可利用本身拥有的资金优势并购其他建筑企业, 达到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即进行横向并购。 (2) 产权资本纵向扩张战略:建筑企业为使下属的各个专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相互衔接、密切联系, 使各个专业公司的纵向协作更加顺畅, 可以进行纵向并购, 以扩大生产规模, 节约共同费用, 加速生产流程, 缩短生产周期, 减少损失, 节约资源。 (3) 产权资本混合扩张战略: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 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为了分散风险, 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 往往采取跨行业的扩张战略, 实施多元化经营。

二、融资扩张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 加强银企合作

银企合作是集团公司涉足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的有效形式, 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有助于建筑企业快速筹措资金, 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以中国建筑为例, 公司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3月18日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合作内容包括: (1) 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北京银行将本公司作为重点基本客户, 提供“财富1+1”项下融资授信、账户结算、汇兑、转账、咨询和“现金优管家”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3) 北京银行向本公司提供综合授信额度人民币100亿元; (4) 北京银行向本公司提供授信的前提下开立保函、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拆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 (5) 北京银行为本公司搭建结算平台, 提供快速、便捷的国际、国内结算服务; (6) 北京银行为本公司提供中、短期融资融券承销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通过与银行的良好合作, 一方面中国建筑可以通过北京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北京银行还可为中国建筑提供中短期融资融券承销服务, 筹措中短期成本, 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建筑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能力。这也可给其他大型建筑企业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 上市经营

上市经营能够为建筑企业的更好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为建筑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领域内参与竞争创造机遇。上市经营有利于建筑业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 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目前, 大型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紧张,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 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往往可能使企业坠入恶性循环的债务链圈中, 而且, 银行为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对贷款也就慎之又慎。

(三) 通过BOT、BT等承包模式进行资本融资

以BOT模式为例, BOT融资承包是一种以BOT项目融资为基础的新型带资承包建设方式。这种承包模式下, 政府或业主将一个建设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某家承包商, 承包商负责投资并建设项目, 并在特许的时间内拥有项目的经营权, 通过项目经营取得的收益收回建设和运行成本、偿还债务和获取利润, 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 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或业主。BOT承包模式能充分利用项目经济状况的弹性, 减少资本金支出, 实现“小投入撬动大项目”。

(四) 进入房地产市场, 加快资本积累

中国建筑利用八大建筑工程局在国内长年积累的广泛营销网络与建筑房地产业务一体化优势为公司开展中低档房地产开发、打造大众精品住宅的强有力支撑。其旗下的中国海外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

三、结论

由于建筑业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 使得建筑业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 大型建筑企业不仅彼此存在激烈的竞争, 而且还面临低成本策略的小型企业竞争。因此, 大型建筑企业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 要想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 应适应形势, 更新观念, 借鉴中国建筑的经验, 通过产权资本扩张和融资战略这两个途径, 积极深入地实施资本扩张战略, 以达到最优的规模经济效益, 并尽可能地消除竞争对手, 为企业盈利创造优势环境。因此,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想继续做大做强, 增强竞争力,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实施资本扩张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李科鑫)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 篇2

建筑劳务公司在本月中旬已经获得工商登记,作为一家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务分包企业,是以建筑工程作为市场目标成立的。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对于劳务公司的经济运作特拟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提高创收能力,并使职工的收入逐步提高,使劳务公司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实体。

二、公司性质

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公司法人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三、内部设置

依据职责范围,设想前期设置3至5名管理人员,以及5名左右能带班指挥施工的包工头。

1、管理人员

经理1人,负责系统内、系统外业务的接洽,公司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1人,负责对劳务公司内的人员配置,以及外部劳动力招用,公司内人员的工资、奖金发放。

财务1人,负责劳务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人工定额预算2人,负责劳务公司参加劳务分包招标等工作。

管理人员的来源,除经理、财务人选有公司执行董事指派外,其他人员考虑从建筑公司内进行聘用,不能满足再从社会上聘用。除经理以外人员以兼职为宜。

2、劳务人员

从建筑公司下属建筑分公司内挑选有经验的班组长、施工员挂靠劳务公司,让他们担任包工头,带领劳务工承包施工。

劳务工由于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因此首选考虑从劳动力富裕、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这样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四、运作机制

劳务公司在实际运作中分对内对外两部分。

第一、对外

劳务公司下属劳务分包队伍,以竞标的方式承接劳务施工项目,在劳务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立足于建筑公司内的项目工程,这样既达到锻炼包工头带队经验目的,也进行劳务公司初期的资本积累,目前考虑用3~4年来完成初期积累。同时试着鼓励包工头到社会上承接电力工程以外的建筑工程,考虑劳务公司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具体补贴数额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而定)。

第二、对内

劳务公司负有对内部分包队伍管理的职能,根据所分包工程的价格对承担施工的分包队伍进行总量考核,分包队除上交3%~5%管理费用外,在完成施工任务后的内部分配由包工头负责。承包期间,包工队所有人员均领取生活费,待承包期结束后总结算,根据盈利情况再进行分配。

根据以上两点,对于劳务公司来说,依靠电力工程只是起步、基础,最终要完全融入建筑劳务市场,按市场进程运行,不过这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五、政策支持

1、对于从建筑公司受聘到劳务公司的施工人员,建筑公司应考虑这部分员工为建筑公司实现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使建筑公司真正走向管理型企业所作的贡献,在保险福利上给予补贴,即施工人员进入建筑公司人力中心,然后受聘劳务公司,其在中心享受生活费待遇同时,建筑公司为其代交应由个人缴纳的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和补充养老金(俗称“五金”),其中补充养老金是有别于其他进人力中心的人员,另外在每年补充养老金奖励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注入补充养老金账户。

2、建筑公司下属项管部在劳务分包时,如果劳务公司报价与外包队报价差异在每工25元以内的,应确保将施工任务分包给劳务公司。按目前情况,劳务公司一个劳动力单价在每工80元左右,而外包队一个劳动力报价在30元左右,两者相差1.67倍,由于80元一工含有职工自

己缴纳的“五金”,而实际这部分建筑公司已为其代交,因此80元中应扣除“五金”,实际单价每工在60元左右。

3、技能培训

集群文化建筑的设计与运作 篇3

关键词:紧凑,复合,开放,运营

引言

“集群文化建築”概念的提出,意在從時間特徵和空間特徵兩個側面分析和研究當下城市文化建築的設計和運作問題。“集群建築”這一提法最早見于崔愷2004年的一篇概述“長城脚下公社”等新型項目的文章(1)。在以“集群建築”爲主題的2006年第1期《時代建築》中,主編支文軍先生在開篇將“集群建築”明確定義爲“在同一個場地上、由某一機構或策劃人邀請一群建築師或藝術家來完成由多個項目組成的一組或多組建築群”。可見,當時這一概念是建立在對幾個類似項目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之上的。本文引申“集群”的含義,用“集群文化建築”來概括中國業已存在并仍在大量實施的,在時間上具有集中性、在空間具有關聯性的衆多官方及半官方公共文化類建築組群,如深圳市民中心主軸綫文化建築群、上海世博會最佳實踐區,以及新型模式的城市文化建築群等。

一、集群文化建築的特徵

1. 静態特徵

規模龐大—作爲城市區域發展的啓動或加强要素,集群形態的文化建築往往首先在規模上超出其當下輻射能力的範圍,個别的甚至十分巨大。這一方面體現了决策者對人口膨脹的預估以及發展城市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則仍是政績績效制度和土地經濟陰影的延續。

功能多樣—除求“大”以外,求“全”也是我國傳統思維意識體現于集群文化建築立項中的特點,即在功能設置上往往集文化展覽、活動培訓、觀演影視三種功能于一地,具體可細分爲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文化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少年宫、大劇院、電影院、專業劇場、媒體中心、展覽中心等設施。

2. 動態特徵

建設時段集中—因爲集群文化建築往往作爲某一城市區域發展的啓動項目,或城市影响力階段性提升的亮點,其行政象徵意義和土地價值提升目標明確,因而在策劃、設計融資和建造等各環節合力效應突出,政策推動效力、投資力度和建設速度一般高于普通建設項目。其中不乏一些建造精良、完成度較高的作品。

規劃系統整合—在總體城市規劃中,集群文化建築往往作爲城市形象核心的組成部分,或處于城市軸綫的關鍵環節,因而對其組合形態、空間構成、風格特色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鑒于目前總體規劃階段工作模式中對具體城市公共空間和建築節點預設的草率和同質化,超過一定規模的集群建築已逐漸采取“上位規劃—區域城市設計(提出任務書)—修訂上位規劃(修訂任務書)—形成修詳(具體任務書)—建築設計”的設計流程,這是基于對自上而下規劃邏1的固有弊端的一種修正模式。同時,項目前期策劃機構和後期運營機構的普遍缺位,也使得設計機構在承擔設計工作的同時,也分别承擔着上下游機構的部分角色。

3. 設計難度

功能復置—以往集群文化建築中不同功能的建築由其所屬管理部門單獨擬定設計任務書,由于這些部門一般不配備具有建築專業背景的項目管理人員,提出新項目的功能設置和空間要求往往采用與舊有項目相類比羅列的方式。一方面對建築造型和空間模式的創新有所阻礙,另一方面不同管理部門的建築之間經常出現重復設置的功能空間。這對城市整體空間資源、項目建造成本和機構管理成本都是很大的浪費。

空間割裂—由于部門間各自獨立的固有行政制度,傳統的集群文化建築之間其實是各踞地盤、“同而不和”。這直接導致設計中共享空間、共用地下車庫和機房、建築間便利的連廊或通道等所屬權和管理上難以明確劃分的設施一般無法應用于實際,往往表現爲集群建築中常見的公共空間界面封閉冷漠、空間利用率低以及日常使用聯系迂回不宜人等現象。

開放性差—由于過去以撥款和官方資助爲主的僵化資金模式,爲了降低管理成本,文化建築往往采用封閉和簡化的日常開放模式。在功能上,如車庫等可與社會錯時共享的資源被限制;在時間上,與現代人的生活時序日益錯位,工作日門可羅雀休息日人滿爲患。

特色駁雜—雖然傳統的集群文化建築在規劃上一般體現爲對稱、均衡的形式化空間構圖,但在具體設計實施階段,由于缺乏統一的項目管理機構和一致的建造周期,每個建築的設計、選材和施工各自爲政,導致形成大量的建築各出花樣、駁雜混亂的城市文化核心區,缺乏必要的整體感和基本的文化特色底藴。

二、集群文化建築的組織模式

1. 空間組織方式

園區型—2010年上海世博會作爲世界級文化建築的設計盛會,爲業界提供了這一類型建築規劃設計和使用運營方面的國際視野。其中位于浦西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因其形體的多樣和功能的復合,在本文討論的建築類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規劃結構方面,由于“城市最佳實踐區”是改造與新建相結合,設計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分散型”空間布局,建築并不嚴格局限于嚴整的規劃脉絡。帶狀的核心開放空間貫穿整個場地,收放自然而含蓄;根據其具體功能,建築界面靈活地與開放空間發生互動—這樣的空間格局産生了豐富而輕鬆的體驗氛圍,置身其中充滿空間驚喜和細節發現,與該區域的總體定位十分吻合(圖1)。

典型的例子還有巴黎La Villette公園及其周邊地塊等,通過以音樂爲主題的建築集群的設計,形成以包贊巴克設計的音樂學校、音樂城以及努維爾設計的交响樂中心等爲核心的文化建築園區,帶動了城市衰敗區域的復興(圖2,圖3)。

街區型—在歐美一些人口規模較大、街區尺度適中的城市,集群中的每個建築在一定的格局下各占一個或幾個街區,共同形成一個大範圍的文化建築集群街區。如洛杉磯城市中心以蓋裏設計的迪斯尼音樂廳以及莫内歐設計的教堂等形成連貫的街區建築集群。這一模式具有將城市空間結合的有力條件,對于高品質的建築人文環境塑造與城市街區提升大有裨益,曾廣泛出現在我國早期集群文化建築的規劃設計中,但這一模式下需要有效地控制建築規模,需要對于城市肌理的創造性介入(圖4~圖6)。

核心型—以城市主軸綫與緑化空間爲核心,組織各種類型的城市主要文化建築,形成開闊大氣、環境品質較高的文化建築集群。這一模式多出現在新城建設的核心區,也是目前中國城市文化建築集群的最主要模式。典型的如深圳以市民中心主軸綫兩側的圖書館與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城市展示館與當代藝術中心等建築集群。作爲中國新城建設的標準模式,這一類型的文化建築集群存在片面追求形態象徵、空間尺度大而無用等弊端。

緊凑型—在城市的核心地帶,通過在一組建築集群中組織不同類型的文化建築,形成“緊凑型”的建築布局,有效達到文化建築之間的互動,并最大限度地進行土地的有效利用。如錢江新城的杭州市民中心,融合了城市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城市規劃展示館等城市文化建築,與其他市政建築形成具有城市空間控制力的建築巨構。

2. 集群組織模式

事件觸發型—近來中國各大城市因越來越多地主辦主國際、國内大型展覽和活動,大型集群文化建築日益增加。這種因爲某些特殊城市事件而在一段時間内集中建設的文化建築集群,如上海世博會後保留的若幹場館,其運營分“會中”、“會後”兩大階段,截然不同的使用要求和運營條件决定這類建築的設計將面臨前後功能和適用人群差异巨大的挑戰。

銜接更新型—在城市更新意識逐漸提高的輿論背景下,中國一些城市中心開始采用歐洲先見的新建築與舊建築有機銜接、逐步演變拓展的運作模式。如上海紅坊藝術中心所采取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有城市肌理、提供具有歷史延續性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圖景(圖7)。

開發引領型—這種開發模式下的建築一般處于新城核心地塊,主要依據爲上位城市規劃,没有城市肌理和周邊建築的參考和呼應。其功能設置、空間模式和造型格調,往往成爲後續周邊地塊開發定位以及形式設計的重要參考。因而,這種模式下的集群文化建築設計更加需要設計者具有對于開發、運營以及宏觀城市形象等方面的把握能力。

三、集群文化建築的設計策略

1. 與運營結合

在近期幾個集群文化建築設計實踐中,受限于緊縮的土地和財政政策,項目開發和集資模式市場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在决策過程中,建築的建造成本控制和運營的獲益回報效率都不同以往項目的要求。建築静態的設計必須與動態運營方式緊密結合。全國性、地方性、民族性節慶主題的策劃、國際級文化項目的設立、作爲當地旅游開發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商業的適當介入等手段,都成爲“以運營引領設計”的嘗試性思路。筆者提倡爲項目操作成立具有决策力的統一協調機構,整合前期策劃、設計建造和後期運營等全方位因素,提供多方籌措、理性定位、自養盈利的立體動態設計方案。

2. 功能復合

集群文化建築設計的核心之一是綜合單體建築的功能需求、以全時間的動態思路整合原本自給自足的功能配備方式。如在近期雲南德宏某集群文化項目的設計中,在管理單位提出各自建築單體的任務要求的之後,設計者經過協調平衡,對一些復置的功能(如會議、演藝大廳、臨時展廳、停車場地等)進行動態集成,提出“錯峰交叉利用”的功能組織理念。如大劇院與媒體中心停車場地的錯峰使用,規劃展示空間與圖書館共享空間的結合,影院、劇院對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建築中演出場地的整合等策略,大幅度削减了建築集群的總建築面積,對控制建設成本和减小運營壓力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圖8,圖9)。

3. 空間緊凑

集群建築外部公共空間的設計,同樣要兼顧使用者切身的感受與土地利用效率的關系。摒弃追求“高、大、全”的僵化意識,合理控制空間尺度,創造既具有獨特標志性又符合街區尺度特徵的緊凑型開放空間。同樣是在雲南德宏的項目當中,設計者提出的“村寨式”的整體空間格局在當地以傣族爲代表的地域文化語境下獲得極大的認同。在這一理念基礎上,設計首先縮小原規劃用地範圍,將周邊地塊預留給與文化主題相近的商業開發,提高未來本地區整體運營回報率。在合理的用地範圍内,利用基地高差,以自然的傣家村寨模式巧妙地組織核心帶狀開放景觀空間,以立體的空中棧道串聯各建築單體,通過模型推敲和實地體驗確定開放空間的尺度和高度比例—空間利用效率在當代城市功能需求和地域文化特徵之間取得了微妙平衡。

4. 凸顯公共性

雖然集群文化建築的開發和運營因外部因素的改變而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具體模式和特徵,但是作爲城市公共空間的核心,面嚮市民的公共性永遠是其核心價值標準。應對不同開發模式下的設計要求,設計者必須具備制衡多方利益、保持以及加强項目公共性和開放度的職業素養。在雲南德宏某項目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自項目所在城市的整體形象策劃階段即介入,整個文化集群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堅持引導决策者重視這類項目中公共空間的價值,在充分考慮不同建築管理和運營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景觀設計和建築設定,打破圍墻觀念,建築群與城市空間融洽銜接、市民參與和主題活動有機融合。國外類似項目中對公共性需求的注重值得中國項目進一步學習(圖10)。

5. 低成本的緑色技術與風格打造

緑色建築理念發展到今天,投入和效益比例日益失衡的“主動式節能技術”越來越受到業内外質疑,更加符合節能本質需求的“被動式節能技術”獲得廣泛支持和接受。“被動式節能技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因素的理念和對資金投入的理性控制,符合集群文化建築在文化和政治意義上的示範意義以及控制建造成本的客觀要求。同時,對當地自然條件的適應性利用,更是塑造建築獨特地域風格的扎實依據。

四、集群文化建築的運作策略

1. 開發與城市角色

在一個完整的大型集群建築項目的運作中,政府、協調運作機構、投資方、設計單位、承建單位和運營使用部門等環節不可或缺。其中協調運作機構體現着最核心的作用。在2010上海世博會的籌辦過程中,“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作爲運作核心機構,承上啓下地協調和管理着項目整個鏈條上各環節的工作。在一般城市集群文化建築開發中,類似的統一協調機構同樣有必要建立。行政意圖、經濟考量、設計效果都將在這裏統合成爲協調一致的解决方案。傳統的由各級規劃建設部門代替管理的方式在專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待提高。公共管理、建設管理和金融管理是一個良性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範圍,是否擁有足够的决策權、專業配備情况和跨專業的協作能力將是整個協調管理團隊能否勝任的關鍵。

2. 運作策略

根據項目參與者的關系和出資結構確立項目組織模式—根據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工程與建設管理國際研究計劃”(IMEC)的調研成果,目前集群項目操作模式主要有傳統模式、設計實施伙伴模式、聯合開發模式、關系開放模式等幾種。雖然在諸如上海世博會這樣的超大型集群文化建築中已經突破單一的傳統開發模式,結合了諸如設計實施伙伴模式、聯合開發模式等新模式,但在國内更多的二、三綫城市較小規模的集群建築開發中,傳統開發模式之外尚未融入更具適應性的其他開發組織模式。政府作爲單一的開發主體,其决策缺少各層面的客觀論證和制衡,易因主觀因素的改變而影响項目計劃;在項目操作遇到問題(如資金瓶頸)的情况下,往往因推動力量的單一而致使項目長期停滯甚至取消。

建立動態的、量化的項目評價和反饋系統—中國關于項目運作的研究尚處于“解决特定工程問題”層面的孤立研究,而國際上已建立“如何成功的通用原理(2)”的分析體系。提升研究水準的當務之急是爲基礎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一套動態信息的量化評價和反饋系統。1995年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組織的研究計劃IMEC(3)通過調研和分析450年間全球60個大型綜合建築項目的資料和使用情况而發表的的工程管理專著《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Shaping Institutions,Risks,and Governance》中,爲類似集群文化建築項目的工程運作提供了多種組織模式示意與量化分析反饋方法。衹有在這些有益研究的基礎上爲集群文化建築項目的操作和决策提供客觀的投入、産出分析,才能够更加理性和精確地制定項目開發計劃。

結語

集群文化建築作爲典型的城市建築元素,伴隨着外部社會條件的變化將面臨不同的問題和挑戰。設計者應基于較高的城市空間和項目運作層面發現和整合制約設計的多重因素,發掘和把握提升建築設計品質的契機要素。在一個開放的動態操作機制之中,提高設計的專業水準、對城市公共價值的關注以及對緑色建築的推廣,應作爲設計者的職業價值核心而值得長期思考和實踐。

注释

1参见:崔.关于“集群设计”.世界建筑,2004(6)

2参见:尤建新,等.合作与协调-上海世博会管理问题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 篇4

资本时代赋予了企业很多新的机遇,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敲响了警钟。21世纪要求企业家们在做好主业的同时既要熟悉“企业投资、不动产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种投资方式,又要了解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并在投融资过程中,了解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明确自身资本战略、熟悉基本流程、掌握关键点、规避法律和财务风险,才能在资本运作实践中做出科学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实现企业财产快速增值!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史蒂格勒(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资本运营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善于生产经营,同时也应善于资本运营

——熊维平(中铝集团董事长)

让企业管理者既能熟悉“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种投资方式,又能了解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并在投融资过程中,把握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明确自身资本战略、熟悉基本流程、掌握关键点、规避法律和财务风险,在资本运营的实践中做出科学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实现资本快速增值!

在学习过程中,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业精英,从而搭建广阔的人脉平台,为拓展事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切实的帮助

企业资本运作与风险控制及投融资策略总裁班

【时间地点】 2012年9月06-09日 北京清华大学

【参加对象】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中高层管理者

【费用】 8800元/人(含培训费、教材费、会务费,食宿自理)

【课程热线】 4OO-O33-4O33(森涛培训,提前报名可享受更多优惠)

【内训服务】本课程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内训服务,咨询电话:(O2O)34O7125O

课程安排:

9月6-7日

主题:《企业资本运作与风险控制》

授课老师:张勇

北京大学博士,教授,南开大学法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专业仲裁员,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法律顾问,天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2005年开始,结合自身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实战经验,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MBA、EMBA班讲授《资本运营》等课程,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深受学员的欢迎,是清华大学总裁班的主讲老师之一。

9月8-9日

主题:企业投融资战略

授课老师:李玲瑶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实践 篇5

资本运作, 又可以称为资本经营, 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 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有很多种方式, 但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不同, 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资本运作策略。比如, 如果企业规模大、具有经营优势, 那么企业可以采取控股扩张、股票上市、收购兼并、跨国投资经营等资本运作方式;如果企业具有优势潜力, 那么可以采用参股联合, 利用外资嫁接改造, 无形资产资本化等方式来进行;如果是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 就适合采用租赁、托管、投靠联合、债务重组、转让闲置厂房和设备、房地产置换等方式来先摆脱困境;如果实在是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企业, 就应该采取拍卖出售、折旧变现、破产重组等方式。

本文以某市的一家中小企业———纸板厂为例, 对这家企业的资本运作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

1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1.1 企业背景分析

这家纸板厂是一家小型的工业企业, 20世纪80年代成立, 目前职工人数近55人, 固定资产原值为450万元。从人员规模及资产规模来看, 都应该定位于中小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良好, 刚刚扭亏为盈, 但是由于企业产品单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 要想继续巩固发展, 就只有扩大规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企业要想获得发展, 第一要采取内部积累型发展战略;第二要采取外部交易扩张型发展战略。一般内部积累型的发展战略适合于发展初期, 主要通过内部的原始积累来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但是如果企业仅仅局限于内部积累的话, 发展速度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再高明的内部积累型发展战略也只能延续企业的生命周期, 但是无法使得企业获得持续、跳跃式的发展模式。面对这样一种情况, 这家企业试图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但由于是中小企业, 采取股票融资等方式都不适合, 要想扩大规模投入生产, 也需要有场地、动力和资金, 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死回生的企业来说, 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另一家企业是餐巾纸厂, 人员人数不到100人, 由于员工的素质差、内部管理混乱, 造成产、供、销脱节, 目前处于亏损状态, 银行也对该企业停止了贷款。但是由于这家企业建厂时间不长, 设备处于良好运转状态, 技术也能跟上时代。

1.2 纸板厂资本运作模式选择

纸板厂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刚刚摆脱亏损的局面下, 要想巩固、持续发展, 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通过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 出于以下动因, 纸板厂决定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

第一、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就是指1+1>2的效应, 即并购后的单位成本小于并购之前的单位成本或并购后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并购之前双方收益的简单之和。

第二、降低成本、低风险扩张。在一个企业试图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时, 通过并购的方法比投资新建的办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进入障碍, 同时由于并购并没有给整个行业增加新的生产能力, 所以大大降低引起价格战和报复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并购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原来的场地、设备、原材料及销售渠道, 可以减少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降低风险和成本。

纸板厂通过市场分析, 认为餐巾原纸深加工是以后发展的方向, 于是决定扩大餐巾原纸的深加工规模。在企业兼并理论的启发下, 板纸厂厂长决定采取横向兼并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 并着手开始寻找兼并目标。而此时的餐巾纸厂为了摆脱困境, 也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两个企业一个在寻求发展, 一个在寻求生存, 激烈的市场竞争把这两个企业引上了兼并的道路。在双方沟通协商下, 板纸厂开始兼并餐巾纸厂。

1.3 资本运作实施及效益分析

两家企业在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后, 纸板厂兼并了餐巾纸厂。兼并后, 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避免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又可以归还贷款。在实施具体兼并方案时, 特别注重了两个企业文化的融合, 即被兼并企业与兼并企业的职工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均一律平等, 这样的做法防止了被兼并企业的干部工人产生抵触情绪, 两厂职工感情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 保证了兼并的顺利进行。后来的事实证明, 板纸厂兼并餐巾纸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扩大了生产规模。板纸厂兼并餐巾纸厂后, 板纸厂增加了一个年产600t餐巾纸的车间, 扩大了生产规模。

二是提高了经济效益。纸板厂兼并餐巾纸厂后, 相应增加了一种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销售额度增加, 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三是救活了一家亏损企业, 餐巾纸厂被兼并前, 发不出工资, 拖欠货款, 给政府带来了很多麻烦。被兼并后, 工人有活干, 月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还清了拖欠的货款, 使一家频临破产的亏损企业焕发了生机,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2 中小企业资本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委托理财, 忽视生产经营

有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自身的生产经营, 重视委托理财, 在企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开始忽视自己的主要生产经营业务, 而是拼命想抓住资本运作, 通过资本市场直接盈利, 实现大举扩张业务的目的。然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讲, 资本运作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 而不是结果, 所以如果轻视生产经营, 那就对企业的生存起不到保障性的作用。上述案例中的纸板厂就非常重视生产经营, 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结果。

2.2 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

企业在并购、资产重组的过程中, 扩大了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资产总量。但是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片面追求通过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经济, 不注重企业生产内部的产业关联, 盲目并购其他企业, 仅仅为了追求建立巨型企业, 而对整合中小企业内部的人员、文化和组成企业团队却缺乏兴趣。固然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一方面的确分散了风险, 可以取得稳定的经营利润, 但是对于一些和自己的主营业务毫不相干的行业, 一定要十分慎重、周密的进行项目评估。因为一部分企业纯粹为了达到生产的多元化目标, 进入了不太熟悉的行业, 结果加大了经营的风险。虽然有些企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业绩支撑, 但是由于收购项目和行业与主营业务缺乏内在的关联度, 在原来的竞争优势慢慢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的时候, 新产品的生产经营中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 最后演变成了“主业不精, 副业不旺”的尴尬局面,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文中的纸板厂在选择扩大生产规模时, 选择的是与自己的行业紧密联系的餐巾纸厂, 所以实现了兼并的成功运作。

2.3 中小企业内部缺乏规范的管理

在内部管理方面, 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信息渠道不通畅、管理水平低的情况, 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资本运作中的一些环节, 如资本结构分析、未来盈利能力分析方面缺乏判断能力,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资本运作失败。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财务混乱, 所以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因为财务混乱就会遇到困难。

2.4 企业产权结构模式的缺陷

中小企业中大部分为私营企业, 企业的产权为家族或业主所拥有, 产权结构相对单一, 当然这种模式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的时候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往往导致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 制约了其参与资本的运营,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 改进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对策

3.1 资本运作必须根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决定企业资本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资本运作则是保证盈利的外在因素。不能仅仅依靠资本运作来实现企业的赢利, 还是应该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我们要坚持这样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 也就是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仅仅单纯是出于为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采取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 不但起不到提高资本的赢利能力, 有可能还会造成企业主营业务的失败。企业的资本运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有价值的:即在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 但是市场前景看好的情况下。企业应在一定的资本运营目标下, 不断提高产品的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 进而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规模经济, 达到赢利目的。

3.2 避免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 做强主业

一些中小企业在选择企业战略时, 都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做强、做大, 在规模经济条件下提高自己的赢利能力。但是在制定资本运作策略的时候一些企业想做成多元化的混合企业, 所以致力于追求多元化的道路。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多元化的模式进行成功的资本运作,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过度扩展陷入了资本运作的泥滩, 原来的核心竞争力也遭到了削弱。所以企业应该突出自己的主营业务, 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的规模经济效应。

3.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资本运营者队伍

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资本经营者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培训高素质的资本经营者十分必要。我们应该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努力来做。首先, 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者培训制度。如建立资本经营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 加大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其次, 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可选择年薪制度、产权激励制度、荣誉激励等措施激励资本运营者。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 2004, (9) .

[2]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裴平, 胡道勇.南京企业资本运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 2004, (11) .

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篇6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 企业资本结构中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如何确定的理论。西方国家在资本结构方面的研究已超过半个多世纪,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杜兰德对资本结构的分类, 到MM理论的提出。随后的理论研究者逐步打破各种完备假设, 先后将企业所得税、财务危机成本、个人所得税、代理成本、信息非对称成本等因素考虑在内, 从各个角度论证资本结构的选择可以影响企业的价值, 提出了权衡理论、Miller模型、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 西方学者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上, 提出国家、宏观经济、行业、公司特征等都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由此, 可以把西方学者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大致上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方向以MM定理为中心, 主要探讨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 形成资本结构理论;另一个方向着重研究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各种因素, 形成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学派。

我国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 探讨影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各种因素, 指导我国企业的发展。我国学者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资本市场, 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也获得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经验数据。如陆正飞和辛宇 (1998) 、洪锡熙和沈艺峰 (2000) 、肖作平和吴世农 (2002) 、李善民和刘智 (2003) 等通过对上市公司样本的选取, 研究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综合上述研究成果, 可以得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盈利性、成长性、现金流量、资产结构、国有股股本、波动性等。另外部分学者从更微观的地域角度研究资本结构问题, 如刘宁 (2006) 、酒景丽和赵学民 (2006) 以及吕荣华 (2008) 等分别分析贵州、河南和天津省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分析影响其资本结构的具体因素。

二、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本文选取的有关数据, 主要通过对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公布的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9年建筑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公布的2005年至2009年一年期银行贷款利息等数据加工而来, 其中2005年为29家上市公司, 2006年为33家, 2007年为37家, 2008年为37家, 2009年为42家。主要分析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净资产利润率和流动比率四个数据指标。首先利用资产负债率的行业平均数和净资产利润率的行业平均数以及银行贷款利息率分析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其次通过对流动负债比率的行业平均数和流动比率的行业平均数分析建筑业上市公司负债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和资金利用的合理性。

(一) 资本结构选择

2005年至2009年, 资产负债率的行业平均数分别是0.67、0.66、0.68、0.70和0.71, 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且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而建筑业2005年至200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为4.2%, 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平均利息率1.8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业行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较大, 且净资产收益率明显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平均利息。这说明负债没有给企业增加价值, 反而减少了企业价值, 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 负债内部结构

2005年至2009年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率的平均数分别为0.87、0.90、0.89、0.86和0.86, 平均达到0.88, 这说明建筑业上市公司在借款中对流动负债的依赖较为严重。其流动比率在这五年中分别为1.07、1.10、1.08, 1.07和1.21, 这说明建筑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短期投资较多, 投资成本较高, 资金利用不合理。长短期负债比率的失衡表明, 建筑业上市公司在长、短期负债的选择上存在过度依赖短期负债现象。结合流动比率的分析发现, 尽管企业长期负债较低, 但企业利用长期资金进行短期投资, 这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完善途径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别于优序融资顺序, 即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也有别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特点。同时, 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借款融资中偏好短期借款, 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来自流动负债, 特别是短期借款, 它可以直接造成企业的破产。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完善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从宏观方面:首先是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特别是债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普遍存在明显的“股市强、债市弱、国债强、企业债弱”特征, 从一级市场的筹资额和二级市场的交易状况很明显地看到这一在结构上不合理的市场现实。因此, 我们应该选择业绩优、信誉好的上市公司作为债券市场的试验田, 同时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过渡;其次是完善银行信用制度。银行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信用制度, 指引贷款方向, 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市场导向为企业放贷。

从微观方面:一方面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要解决好其资本结构优化的问题。理论与实务界都已证明, 合理配置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并为企业带来税盾效应的好处。但是过度依赖负债会增加企业的风险, 减少企业价值。因此, 企业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努力优化资本结构, 使负债与权益达到适当的配置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债务筹资较大的依赖流动负债, 这大大加深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长此以往, 必将影响企业的发展,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 企业应根据资金使用状况来安排债务结构, 使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达到合理的配置水平。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9年的数据, 结合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研究, 分析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其构成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为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流动负债

参考文献

[1]陆正飞, 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1998 (2)

[2]洪锡熙, 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 2000 (3)

[3]李善民, 刘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述评.会计研究, 2003 (8)

[4]酒景丽, 赵学民.河南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现代企业教育, 2006 (7)

物业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风雨雨 篇7

物业行业洗牌在即:物业企业挂牌上市动机何在?

物业企业将面临行业洗牌, 物业企业将开始形成大吃小、快吃慢的局面。平台型物业企业通过高科技手段、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手段, 抢夺市场资源, 架空传统型物业服务企业, 剥夺传统型物业企业最后的利润空间。

今年, 各物业企业纷纷启动挂牌计划, 物业企业的挂牌刺激房企龙头不甘寂寞, 扎推涌入物业挂牌与上市大军。

彩生活成功于物业领域掘金后, 万科、保利、中海、碧桂园等企业纷纷表示要抢滩物业蓝海。中海在完成内部一系列资产转让及收购动作后, 于2015 年10 月23 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股份代号为2669.HK。中海物业的未来发展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收购实现扩张;二是不断发掘O2O潜在价值, 而这两个方向在未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彩生活的成功, 港股平台对于物业企业及社区O2O的故事较为亲睐, 因此赴港上市也是中海物业打通资本市场并且较符合企业需求的一条路。2015 年11 月25 日, 中奥到家也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不少物业公司在国内场外资本市场成功挂牌上市 (见下图) 。

东光股份早在2015 年1 月22 日就成功挂牌, 成为2015 年第一个登陆新三板的物业管理公司。截至2015 年6月份已实现营业收入53160098.93 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16%;净利润为1385362.33 元, 同比增长了260.59%。开元物业挂牌后, 201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7494104.09 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40.51%, 净利润8061436.52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5.97%。丹田股份挂牌后的经营业绩在201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7558936.09 元, 比上年度同期增长22.99%, 净利润8581098.06元, 比上年度同期增长391.12 %。

上述公司在公司挂牌后, 经营业绩持续快速稳健增长, 是与挂牌后企业品牌实力、行业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是分不开的。

上述物业企业扎堆挂牌的动机何在?

第一类是跟风占位。看到了资本市场的红火, 特别是彩生活的上市刺激了很多物业企业, 他们感觉这是一个机会, 怕错过了会可惜, 先占一个位, 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其实自己并没有完全明白挂牌对企业的真正好处和作用, 更没有明白, 挂牌后如何进行资本运作。

第二类通过挂牌进行品牌营销。这类企业, 一方面可能也不缺钱, 不需要融资, 另一方面商业模式陈旧, 自己也明白根本融不到资。但是, 他们看中了挂牌对企业品牌营销的好处。

第三类看中了政府补贴。这类企业挂牌是冲政府的挂牌补贴和挂牌后对拿政府的其它补贴是有好处的。

第四类寻找企业的新出路。有些物业企业活得十分艰苦, 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转型有困难, 缺少资金、人才、模式, 想通过挂牌, 寻找更好的平台或上市企业、拟上市公司并购, 实现曲线IPO和发展。

第五类通过挂牌实现转型。自己已经有了好的商业模式, 想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融智、融资源后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六类通过挂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先进行股权改革, 明晰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高层职责。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比照上市公司进行设置, 很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 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一代创业者, 可以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交给社会监督, 实现了平稳的交接班。

房地产业低迷期:房企大力发展物业企业的目的何在?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一批房产开发商开始加大物业服务企业的投入, 使得物业服务行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万科物业推出社区生活APP“住这儿”;花样年的彩生活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绿城选择与阿里巴巴合作, 建立社区APP, 将各类生活服务整合到虚拟社区;金地物业创新求变的“五大方针”;长城物业的云服务平台, 与北大资源的优质资源整合等等。

为何这些大牌房企开始付出大量精力发展原本不起眼的物业?他们背后隐藏着的商业目的与资本意图有哪些?

一是利用物业公司的壳挂牌上市, 做大市值平台。目前房产开发企业挂牌上市有限制, 只有借物业的壳实现曲线挂牌上市。对于房企来讲, 未来竞争的重点一定是在存量房领域。而物业管理服务将成为存量房领域重点布局的市场, 也是这些品牌房企构建万亿大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万科明确未来对包括物业在内的万亿级多上市平台控股集团的目标。万科旨在发力物业服务领域, 巩固自己行业老大的地位。彩生活在香港成功上市后, 股价一路攀升, 充分说明资本市场认可物业公司的未来成长前景。大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势必会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整合更多适合自己的物业公司来扩大自己的规模, 打造其万亿市值大平台, 并依靠增值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并获得一定的盈利。

二是物业企业的轻资产的平台商业模式更受资本市场青睐。房地产开发的行业利润率出现持续下滑成为“新常态”,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讲, 探索轻资产的平台化模式势在必行。物业企业是很多传统服务企业特别是电商的数据入口和用户体验点。物业企业可以在增值服务收益、商业运营、其他衍生收益以及地产基金等多元地产金融服务过程中提成收益。

三是以物业服务为接口, 建立渡口经济。按照传统的物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单纯依靠物业管理是很难实现盈利的。未来的物业企业是很多传统企业的载体, 是传统企业的渡口, 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服务接口即社区业主, 为了更好地把握好C端消费者需求的接口, 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为这些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最终获得增值服务收益。可以嫁接传统企业为业主提供日常生活、医疗、养老、教育、娱乐、就业、金融、资产托管等服务。

资本风口上:房企与物业企业并购意图何在?

房地产并购机遇期, 50% 以上的房企进入了调整期, 那些高杠杆、高负债和高资本成本的房企将面临越来越高的债务兑付风险, 如果销售回款不力, 不少房企将不得不选择在产权市场转让股权、债权, 甚至抛售房产、在建项目, 而部分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标杆房企则会在这股并购潮中谋求逆势扩张。

这几年, 房地产行业在分化, 并购机会就会不断出现。房地产行业和物业管理行业重新洗牌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开发商开发一个小区成立一个物业公司, 这就是十分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根源。

随着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品质化的要求, 物业企业也存在优胜劣汰。通过合并或收购, 在资源上进行整合, 互补互赢, 这有利于物业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合并或收购, 开发商与物业企业脱钩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房地产一直是中国资本最热的投资项目, 以前的并购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类硬资产项目, 以后的并购将发生在物业服务类轻资产项目。

花样年控股集团及其上市附属公司彩生活服务集团以总金额3.3 亿元收购开元国际100% 权益, 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物业管理行业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宗并购案例。自2014 年6 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以来, 彩生活在全国范围内频频进行大规模物业并购, 包括斥资662万港元在新加坡收购一家物业公司, 小区扩张速度之快令业界瞠目, 甚至被戏称为小区“收割机”。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 万科物业业务通过市场化道路及引入事业合伙人机制。万科物业业务未来几年新承接项目将大部分来自非万科开发的楼盘, 同时鼓励万科物业业务通过并购与合作实现快速增长。

并购最主要动机是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在物业管理行业, 企业并购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目的:

一是通过并购会带来物业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 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 节约企业发展费用, 物业管理是服务业,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二是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利润的实现有赖于市场份额的增加, 只有当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为顾客所接受, 实现了商品和服务向货币转化, 才能真正实现利润。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的必然是市场最大化的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

三是通过并购增加企业价值。通常被并购企业的市盈率偏低, 低于并购方, 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 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 因此, 在实施企业并购后, 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 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 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 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 筹资成本下降, 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 企业价值增加, 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北京新三板挂牌

浙江开元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市丹田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东光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华仁物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兴业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新鸿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汉博商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东光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市会议中心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索克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股交中心E板挂牌

甘肃众成义利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股交中心Q板挂牌

辽宁国宾物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常州众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橘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双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真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优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平江县阳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伟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巴州兴鸿博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平市宜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徐州宝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创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太仓市华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欣祥物业有限公司

上海夏威颐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前海股交中心挂牌

漯河市源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昊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大庆盛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东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楷腾物业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深圳市好运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炫生活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广州市熾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慧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市麒镇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昌福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星苑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金管家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广州市美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中山市新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 篇8

1.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

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 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

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在视觉范畴,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 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

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三维立体织补针对的是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视觉上的织补,大多是站在城市视角以街区或群体建筑为目标,可分为立面织补和街道景观要素织补等,目的是为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且疏于管理造成的空间视觉不连续现象。

与实体织补相对的是非实体织补,它注重的是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功能属性进行织补,可分为区域功能织补、文化记忆织补等。非实体织补不像实体织补那么直接,其可操作性也没有非实体织补那么强。因为原有的功能与文化等不一定适合现有环境的发展,所以对原有功能的置换与对其的后期连接是十分有挑战性的。

三、案例印证—哈尔滨历史街区的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这两个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利用,以及其是如何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更好经营的。

1. 哈尔滨道里老城区商圈的发展

哈尔滨的道里老城区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道里区是由索非亚教堂商圈与中央大街商圈两大触媒点刺激成长,并由经纬街、西十二道街、通江街等纵横交错的街道织补完善的。但从历史街区的角度看,这两大商圈各自也拥有自己的触媒点与织补方式,活化自身的内部街区。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教堂艺术价值的展现,它的建筑文化资本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经营。索非亚教堂商圈就是以索非亚教堂为触媒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形式上,在索非亚教堂沿轴线处开辟出了广场,并且有意识地对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织补,使得这里形成以索非亚教堂为核心的欧式建筑群。在功能上,因为教堂的宗教功能已经淡化,在这样的一个市中心、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索非亚教堂被置换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对哈尔滨历史的展示功能,形成了一个与实体触媒点相结合的功能触媒点。索非亚历史博物馆与其地下的哈尔滨城市建设馆一起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地。这一定位与周围商业环境相结合,奠定了索非亚教堂商圈在道里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图1,图2)。

中央大街是早期国际商业都市哈尔滨的缩影,是欧式建筑的集中展现地。中央大街从历史街区自身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旧城织补的结果。因为它是呈街道型、带状的历史保护区,多年来对其的修复改造一直致力于对其立面及建筑空间的织补,从而使历史街区的空间实体记忆尽可能的完整。中央大街从19世纪开始就被赋予商住一体的功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居住功能已经慢慢退化,商业中心的价值被确立起来。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央大街保留了许多原有的老字号,也置换了许多新的商业功能。从功能织补的角度来说,它致力于在保持原功能的同时对新功能加以织补,力求形成一个商业功能集中有序的历史街区。从现状看来,不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功能上,对中央大街辅街的织补力度是不够的,这使得主街的承载力没有更好地向辅街处发散,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及其影响力大打了折扣。

索非亚和中央大街两个历史街区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作为两个触媒点触动着周围的商圈发展。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辐射度是有限的,需要将其织补连接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而“西十二道街”就是这些纽带之一。西十二道街是一条历史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经过多年的演化,其外立面已经进行了修补,功能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它就像一条记忆线一样织补着两个商圈,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延续面,也好似功能上的延伸体。它的连接像人体的一条经络,使得两个穴位间的血气顺畅,激发了两个触媒点的潜能,让道里商圈不仅更“火”而且更“活”。同时,道里尚志大街历史建筑的修复,对于将中央大街商圈和索非亚教堂商圈织补成一个整体以及道里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3)。

当然,现在的道里商圈并非发展的全部,它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活力。在道里的通江街上,近年恢复了一些老的建筑,如犹太老会堂(图4)、犹太新会堂(图5)和犹太学校(图6)等等。但是因为与中央大街相垂直的辅街并没有将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影响力向外延伸,所以通江街上的老建筑群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中央大街的辅街也可以发展起来,犹太会堂等建筑所在的通江街区将被激活,历史建筑文化能继续延伸,街区的历史风貌将全面的展现,建筑文化资本会得到更大化的利用,这时的道里区才真正的“活”了。

2.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

道外区一直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之一,但因为使用过度、疏于整治,承载力和活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对道外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历史风貌区在道外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振兴繁荣将直接带动整个道外区的历史建筑文化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上的复兴。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主要是指靖宇大街和南北二、三、四道街。从整个城区的角度来讲,它们像触媒点一样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可谓是一荣俱荣,因此对其的复兴显得格外重要。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由于道外区是以整体片区的形式存在,保持相对完好,因此其复兴更多体现的亦是城市织补的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是立面织补。立面织补不仅将街区的外立面修补连接,并且对街区内院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修复改造,总体上体现依旧修旧的原则,使街区在不丧失原有活力的同时恢复原有风貌。街区在修复立面的同时也进行了功能织补,在设计过程中计划在保留如仁和永、范记永、三八旅社等老字号的同时将餐饮、娱乐、休闲和商住等新的功能织补进去,使这一地区形成“传统百货区”“专特商业区”和“中小规模零售商业区”等六个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当这个风貌区建设完成以后,整个道外区将会被这股力量推动得更加繁荣(图7~图10)。

四、小结

城市是复杂的、精致的、美妙的、深刻的,它包含万千元素,并将人纳入其中,让人可以自由穿梭。它是建筑、景观、街道等事物的载体,并通过它们反映着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人文特色。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们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在受众心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感。而历史街区是承载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是当代城市复兴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建筑企业资本运作 篇9

关键词:企业资本运作,现状问题,对策

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一种更高级的企业经营。它是指企业利用市场运营规则, 通过对资本的灵活应用, 从而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 资本效益提高, 企业运营效益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我国的资本是市场发生了局大的变化, 从外来资金的流向来看, 外资已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的转变。同时我国的沿海地区的外资正在不断向内陆地区流动, 我国的企业经营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企业经营水平不断的提高。尽管我们取得了上述几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时间较短, 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因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存在较大缺陷。

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 资金运作风险评价功能和资金风险定价功能不够完善, 这两项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表现在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上市上有一定的误区, 借由企业上市来筹措资金, 甚至进行“圈钱”交易, 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 许多企业为了维持高股价不惜作假, 欺骗广大散户股民。其次, 资本融资功能发挥“过度”, 一些企业认为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渠道, 借着上市借机圈钱, 有些企业筹措资金不是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建设, 而是过分的强调上市, 同时有些上市企业却通过企业合并, 收购等手段制造舆论话题, 从而抬高股票价格, 制造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 蒙骗消费者。再者, 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存在着很大方面的缺陷, 这具体表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大多数投资者对此重视度不高, 使得长期投资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市场认可度, 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偏离国家政策轨道, 基础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融资运营是为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中,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融资两种。二者各有利弊, 企业从目标利润最大化出发, 要选择合适比例融资方式才有利于融资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该选择的是企业内部直接融资, 而后才是银行借贷, 外部股权融资。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方式, 企业自行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应用的很少, 使得我国银行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银行借贷成本较高也使得企业背上了日趋严重的债务负担, 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 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结构不健全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机制结构还不健全, 存在严重的问题, 导致我国资本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现有的中介机构缺乏独立的工作氛围, 更谈不上公开, 公正, 客观的对客户进行服务, 服务态度较差, 有些中介机构甚至出现代人“坐庄”等违法违规的严重事件。其次, 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相对缺乏, 导致资本市场信息开发严重不足, 信息传播滞后。再者, 信息披露存在较大漏洞, 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信息披露不完整, 信息传递的不及时, 以及信息披露的分布状况都存大着较大的问题。最后, 我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监管体制不能有效的发挥起作用, 有效的资本监管体制还未完全建立, 在有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 证监会的管理或多或少带有着政治色彩。

二、关于我国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作为企业迅速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实施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外部融资, 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同时又能改变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 完善企业资本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资本效益最大化。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现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 不断的发展资本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资本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企业进入资本化市场的重要条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的组织, 管理和运作上, 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资本运作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 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高成本的资本运作, 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控制企业资本运作成本, 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从而给企业带来利润, 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要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就离不开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变化, 应当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企业的融资比例, 利用经济杠杆指标来控制和调整企业的各项资金成本。当前,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偏低, 从长远出发应调整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例, 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贷成本, 因此增加债券融资比例, 在使得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压力。

(三)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企业驾驭资本的能力

“人”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要素, 而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中大量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导致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料提供与整理不及时, 影响资金运作的速度和效率。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高专业的综合性管理手段, 它要去从业者不但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 还要求从业者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不断的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养,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对资本运作的驾驭能力。

(四)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信托体制

信托凭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的新兴市场还不完全和成熟, 其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应当承认其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进行小规模的融资的重要方式应当被企业充分利用, 这样既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又能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实现企业与市场发展的共赢。

(五) 不断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多, 企业应当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 不能局限一种方式, 可以相互合作使用。债权融资可以用于风险较低的项目;而遇到风险较高的项目我们可以采取股权融资方式。

三、结论

资本运作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的经济范畴。企业的资本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一个复杂的, 长期的工程, 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资金运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 衡量企业效益高低的指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 企业竞争优势俨然成为企业实力较量的重要指标,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的问题与环境也是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激烈。而利用企业资金运作盘活企业, 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快速保值增值, 这将是各国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杰.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控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

[2]张秦牛.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方式和完善对策[J].现代商业, 2009 (23) .

[3]缪儒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审计与理财, 2010 (01) .

[4]刘敏, 师晓彦.论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J].经营管理者, 2010 (17) .

上一篇:历史教学与艺术下一篇:政府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