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本金

2024-10-26

企业资本金(共12篇)

企业资本金 篇1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晋城市11家外商投资企业,7家授权可以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资格的银行。调查时间范围为2007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晋城市资本金流入8笔,累计金额3142万美元,同比增长35%;结汇51笔,金额2778万美元,同比增长768%。结汇金额20万美元以上15笔,金额2496万美元;20万美元以下36笔,金额281万美元。按行业分:被调查外商投资涉及房地产业1家,制造业7家,煤炭采掘1家,运输仓储2家。资金主要来源于香港、澳门、台湾。结汇后人民币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支付购房和购地款、工程款、支付设备原料款、工资和企业零星备用金及其他。分别占结汇人民币资金总额的59%、11%、24%、5%、4%、2%。

二、当前资本金结汇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对资本金结汇的主要方式是支付命令制度,企业必须有正常合理的需要才可以实现资本金结汇,这一严格制度的约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违规外汇资金的流入,增加了投机资本套利成本。但是,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量仍然出现不减反增的势头。以晋城为例,2007年下半年,资本金结汇额较上年同期增长768%。从调查情况看,资本项目结汇政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1、验资流于形式

一是在日常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不按规定,对外资进行验资询证,就给外资企业出具验报告。二是由于外汇局处于管理环节下游,只要会计事务所提供有关验资材料,外汇局就应按操作规程办理询证业务,没有权利也没有资质评判其验资产的真实性。

2、人民币升值加快,趋使企业急于结汇,采取化整为零,规避限额,分拆结汇

对一次结汇超过20万美元的要求提供的资料及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支付管理较为严格,大多数企业由于难以提供相应的合同及发票等结汇资料,往往将一笔大额汇入款进行分次结汇,以便规避单笔超20万美元资本金结汇的监管。由于对后一笔结汇的时间跨度外汇政策没有限制,所以企业把大额资金结汇变额度为频度结汇,规避大额资本金结汇的监管制度。

3、政策规定模糊,银行真实性审核困难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审核与外债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汇发[2004]42号)第一条规定:“对于一次性结汇金额在20万美元以上的,应要求申请结汇的企业提供有关结汇资金用途的书面支付命令,直接向其指定的收款人进行支付。实际操作中,银行只能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表面性审核,其材料的真伪难以鉴别。对于结汇用途的规定仅要求其应与投资项目相关,而且在表述时也较为笼统,银行业务人员在操作时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结汇业务审核部门缺乏对结汇资金用途合规性和合理性的判断依据,不能达到其应有的监管效果。表现在企业申请结汇用途与实际用途不符、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未足额划转。

4、资本金结汇后续监管难到位

随着资本金结汇制度的改变,监管方式也由直接监管转向间接监管。检查中发现,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趋向便利化,加上外资资本金流入呈多样化,给外汇管理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外汇部门将资本金结汇权限下放外汇指定银行审核,同时,也就监管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外汇指定。但在实际中,要求银行对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及结汇后人民币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监管是不现实的,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5、违规罚则缺失,政策刚性约束乏力,利益趋使,导致银行代位监管流于形式

外汇局监管手段单一,对企业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监管乏力。外商投资企业由于需要而将外汇资本金账户和人民币基本账户开设在不同的银行或同一银行的不同营业场所,同时,外汇局对企业结汇后人民资金流向缺乏监管依据,客观上导致外汇局对企业的资本金流向失去了有效的监控。政策规定:20万美元以下结汇,人民币资金可以进入本企业人民币账户,这部分资金外汇局尚可通过银行了解其使用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管,但20万美元以上结汇人民币资金是通过银行转账支付给收款人的,其是否转出、转出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收款人与结汇企业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行为等,这些信息外汇局均无法掌握,形成监管上的盲点。

6、银行内控制度缺失

从实际情况看,银行虽制定了相应的资本金结汇业务管理的制度,但从内部管理和操作规程上看,制度不健全,材料审核流于形式。正常情况下,企业申请资本金结汇只需提供外汇登记证、结汇申请书、支付命令等材料就可以办理,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拓展业务、增加收入等需要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制衡关系,其在作为直接业务受理者的同时,也是直接利益获得者,在受理企业资本金结汇业务申请时,往往不对企业资本金结汇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只求形式合格,就予以办理。政策规定20万美元以上结汇提供书面支付命令、20万美元以下结汇在下一次结汇中提供最近一次结汇资金的用途清单或发票,由于规定对材料提供方面界定过于模糊,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外汇指定银行及企业理解不同,大部分企业提供的是用途清单,有的企业不提供支付命令,直接以结算业务申请书替代支付命令,银行出于经营及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忽视了对支付命令通知书的审核,而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由于不对企业资本金结汇业务进行直接操作,导致资本金结汇材料审核流于形式。

7、监测系统难以有效整合

从外汇部门方面看,监管资源主要来源自于统计数据,而统计数据又是来自于业务系统提取。但现有的外汇业务系统各自为政,共享性差,在设计上主要是用于获取业务数据,满足事后监管的需要,还没有涵盖所有业务在内的监测系统,导致整体监管效果不佳。

三、构建与完善资本金结汇监管体系的建议

1、在日常操作方面的建议

(1)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外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关联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情况及时掌握,善于发现问题,寻找疑点,提高工作的敏感性。

(2)勤于沟通。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资金流入及结汇的管理涉及商务、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因此,外汇局要切实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加强管理。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指导他们准确处理外汇资本金结汇监管业务。

(4)严格把关。验资结果的真实性与企业后续的经济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会计事务所要严格执行外资验资询证的工作程序,只有凭外汇部门的验资询证回函才能出具验资报告,外汇指定银行只有凭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及相关凭证方可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

(5)严格执法。外汇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外汇账户系统监测功能,通过非现场监管,分析外汇收支款项用途,对存有疑点的企业及时跟踪其结汇用途,对用途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进行严厉查处。

2、政策管理方面建议

(1)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明确银行代位监管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从法规层面规范银行的自律行为,强化其合规经营理念。对银行未按要求审核企业提供材料,或审核流于形式、把关不严,甚至从自身利益出发,协同企业规避外汇政策规定的,外汇局将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取消其资本金结汇的授权资格。在法律层面赋予银行对结汇人民币资金流向的监测权力。完善资本金结汇相关政策规定。一是统一企业书面支付命令格式,明确支付命令需的相关要件;二是制定统一的资本金结汇监测报告格式,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明确,并要求银行定期报送,该报告应能全面反映企业资本金结汇的笔数、金额及人民币资金流向和资金可疑情况,避免银行的敷衍了事;三是全面清理和完善现有外汇管理法规,建立科学、简明、实用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取消资本金结汇支付制,引入“核销”制度。企业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完毕,银行逐笔登记企业资本金结汇情况及人民币用途明细清单,对大额支付以资本金使用合同为单位,待合同完成后,要求企业一次性地按资金用途明细清单提供结汇后的资金使用凭证,如增值税发票、银行对账单等,核实其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

(2)强化监管,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在现场检查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非现场监管体系,提高外汇检查实效。加强非现场监管基础建设,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非现场监管效力,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在现场检查中的作用。依据对外汇指定银行的非现场等级考评和现场检查情况,从市场准入、业务审批、现场检查频率等方面对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加大对资本金结汇真实性审核的监管。银行在审核企业办理20万美元以上结汇时,除要求提供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合同外,同时提供交易对方企业的基本资料,如属关联企业则对该笔结汇资金进行重点关注,并对该企业人民币账户资金往来进行核对,查看是否出现资金回流现象。同时对企业20万美元以下结汇方式进行限制,要求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如20万美元以下结汇次数达到3次以上者,须到当地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并提供资本金结汇频繁原因及前3次的资金用途材料。

(3)加强与政府部门间协同管理,确保利用外资质量和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一致性。外汇局出台的资本金结汇管理政策,目的是控制异常资金流入,同时配合央行控制货币投放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地方经济增长、税收、就业等问题,其更关心利用外资的金额。这样资金流入量的控制压力就全部转嫁给下游的外汇管理部门。而处于下游的外汇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建议政府部门着力提升引资质量,把好外资准入门槛。一是要在引进和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时充分把握项目的资质,强化对外资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外资项目进入,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对先期进入的这类项目在增资方面严格限制。并对其资本金的进入及用途协同外汇局进行日常性监督;二是在批准投资项目以及变更投资额时不应独大唯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核定,特别是对投注差严格管理,以防止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投机性增资,加大资金流入监管难度;三是对于一些规定时间内没有及时注资或已关闭的外商投资企业信息及时通报外汇局;四是在对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提出的延期出资申请要慎重对待,并联合外汇局对其资本金流入和结汇使用实行跟踪监管。

(4)加强事后监督机制,改进资本金结汇管理制度。建立资本金结汇人民币流向的监测制度,充分利用人民币结算和反洗钱系统,对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加强管理和监控。

(5)完善相关法规。进一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应在有关法规里明确规定企业在资本金结汇使用方面的内容,这样在定性上有依据,违规处理时依据才会充分,增加可操作性。

摘要:外商投资的资本运作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关于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方式和审核的相关政策,目的是引导外商投资资金在境内有序流动,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但近年来,流动中却出现了资本金结汇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违规结汇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晋城市资本金结汇情况的调查,探讨现行外汇管理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

企业资本金 篇2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和开立资本金账户所需材料

1、企业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的申请(应详细说明外国投资者的最..........终控制人和主要经营业绩,注明“本公司外国投资者没有直接或间接被境内居民个人、境内机构持股或控制,如存在虚假、误导性陈述骗取外汇登记的行为,本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愿意承担由此而导致的法律后果”。)

2、填写并加盖公章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申请表》

3、填写并加盖公章的《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

4、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5、批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6、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7、商务主管部门批准企业成立的批复文件(原件及复印件)

8、经批准生效的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商独资企业除外)、章程

9、外国投资者在当地办理注册登记时的股权结构文件,一直追索到自然人股东或上市公司为止,提供自然人股东的身份证明文件或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发起人股东的身份证明文件。

外资企业从开始设立起可开立哪些银行账户,如资本金账户、基本存款账户及一般存款账户等?

浏览次数:696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11-5-1 15:04 | 提问者:求知者继

但外币账户和人民币账户又是怎么回事儿?因为外资出口的业务要通过外币账户核算!外币账户与人民币账户是两个不同的账户,还是一个账户下的两个的分类?请多指教!

最佳答案

外汇账户可以有外汇资本金账户、经常项目结算账户。

人民币账户有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

外资企业外方要投入资本金必须开立外汇资本金账户,而不能把外汇汇入人民币账户或其它外汇账户。

出口收入可以进入经常项目结算账户或直接结汇。

外币账户与人民币账户是两个不同的账户 追问

您所说的“经常项目结算账户”,就是指外币一般存款账户吧? 回答

企业资本金 篇3

关键词:资本弱化;资本结构;固定比率法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31-01

避稅与税收似乎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经济诱因的驱动往往使理性的经济人(包括法人)竭尽其所能,使在自身获得利润的同时将税收附加在企业身上的成本最小化。在“税收是文明的对价”与“税法是侵权法”这两句话中,很明显,大多人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后面一句话所带给他们的税痛感。于是,避税行为也就在国际化全球化的经济中愈演愈烈。

1 资本弱化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资本弱化是指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大于权益资本的资本结构安排现象又称为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者收益抽取。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资本弱化直接原因是各国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股息的分配则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债务资本,减少股权投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资本弱化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主要是以MM理论为核心的最佳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简介如下: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利息在税前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股息支出和税前净利润要缴企业所得税。他们认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杠杆利得。杠杆利得为纳税节省价值,又称税盾效应。因此,企业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就能不断降低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企业价值越大。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则企业价值最大,而融资成本最小。这就是修正后的MM理论。

2 防范资本弱化与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之分析

2.1 资本结构概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和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短期资金的筹集和来源是受季节性影响的,而且变动参数多而杂,这使其在企业整个资金中的比例不稳定,所以不是资本结构的管理范围。资本结构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的比例。从税收角度看,贷款融资和股本融资最主要的区别是,借款公司支付给贷款人的贷款利息,可以作为费用在计算公司的应税所得时予以扣除;而股本融资方式下公司以税后利润分配形式支付给投资股东的股息是不能在税前扣除的。

2.2 公司资本的职能及其变化

公司法意义上的资本无非具有两大功能:其一,营运功能。资本是公司营运的基础,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机能的作用。但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和社会所提供的信用服务的日益丰富,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的企业同样可以利用信贷,筹集营运资金,甚至还可以通过并购等资本运作,以较少的资本来控制较大的特定经济资源以实现其自身发展。因此,公司资本的这一功能已相对逐步弱化。其二,担保功能。传统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资本是表示公司信用的尺度和债权人利益的最终屏障“以资本作为信用正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公司的最本质特征。”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公司资本的这种担保功能是“虚构”出来的。在授权资本制下,公司实收资本与公示的注册资本就发生了分离。在公司成立后,其资本的数量和构成将随着其营运状况的好坏而不断地变化。尽管立法者设计了“资本三原则”制度, 但立法者所能规制的只能是反映在公司章程之上的“抽象”资本,但公司真正能担保债权人债权的绝非此种抽象的资本,而是公司可以变现的那部分净资产。

2.3 防范资本弱化与企业资本最优选择之间的矛盾

社会是由一个个企业所构成的。企业的利润增长必定带动社会财富的增加。法律作为最为重要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对公司资本的放宽性变化让现代公司资本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法律自古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在放宽的同时,对于公司的规避税收行为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不仅仅是界限,还有方式的范畴在里面。影响企业资本构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资本成本。财务风险、企业经营长期稳定性、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经营风险、储备借贷能力、企业控制权、企业成长性、企业获利能力,税收因素,行业因素等。可见税收因素只是其中多个因素之一。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的选择是建立在多种因素考虑之上的综合评定,不是各个因素的简单相加,具体方法有综合资本成本法,边际资本成本法和每股收益法。

3 对资本弱化进行规制的思考

3.1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扣除。这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一大亮点,也是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制度整合的产物。相比较原来的零散规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原企业所得税制度下,没有对反资本弱化的体系规定,只是将资本金、关联企业、利息的规定分散于各个法律与实施细则中。现在对其进行了制度性整合,使我国的反避税进程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逐步与国际实践接轨。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我国具体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法》中没有列出,有待于实施细则的明确。 从国际立法例来看,各国的“安全港”(可以准予全部扣除的“安全比例”)资产负债率:美国为1.5:1、德国为3:1、比利时为7:1、丹麦为4:1、加拿大为4:1.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成长需求和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安全性,我国的“安全港”资产负债率亦取低比例值,同时基于个行业的差异,还可以分行业制定进一步的细则。

3.2 本条的局限性

对于反资本弱化规则本条只采用了固定税率法,而没有借鉴其他国家明确辅之以独立交易法,数字化的确定性与固定性,使这种方法避免的在适用中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而且对于超出规定标准的利息如何处理,本条也没有加以规定,是作为公司的权益性资本的股息处理?还是仍然认定为利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3.3 对于完善防范资本弱化的探讨

OECD推出《资本弱化政策》,1989年美国制定了资本弱化税制,此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资本弱化税制。可以说,资本弱化税制已成为发达国家反避税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OECD成员国解决资本弱化的方法主要有正常交易法(也称独立银行家法)、固定债务/权益比率法(安全港)、合并集团资本结构法。在上文提到的我国新企业所得税46条,就是采用了固定比率的方法。

4 结论

企业资本金 篇4

1. 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它可以被用来创造收入, 是企业进行再生产所必需的, 与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的资本是相同的。贝克尔则认为,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或者是蕴含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

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大多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李建民和伍中信从个体角度定义了人力资本, 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身上、后天具备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素质。邵云飞和唐小我认为, 人力资本的实质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使得人力资本变得重要。兰玉杰和陈晓剑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于人身上, 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 它是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 它反映了人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素质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

从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可以看出, 除西奥多·舒尔茨以外, 其他人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混淆。本文倾向于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 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 在积累和增值的同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人力资本又可以分为个体人力资本和群体人力资本。

2. 知识资本概念的研究。

最初, 知识资本是由西尼尔于1836年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的,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是加尔布雷思,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托马斯·斯图尔特是知识资本概念的大力推广者,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 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度和公司文化、制度和运作过程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等都反映为知识资本。布鲁金指出, 知识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包括市场资产、人才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

在国内的研究中, 钱省三认为知识资本的本质是能带来市场交易价值的价值, 而且只有那些能创造市场交易价值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申明在《知识资本运营论》一书中也指出, 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是企业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要素。王兴元认为, 知识资本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并投入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具有知识含量的无形资产及其载体。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本概念的理解, 除加尔布雷思和钱省三以外, 其他人将知识资本与知识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混淆。笔者认为,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或总结, 知识资本不应该等同于知识资产 (或无形资产) , 知识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特征, 是一组以员工和组织的知识为基础的资产, 其可以被长期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增值, 同时它又不像有形资本那样可以被直接量化, 但它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比传统的物质资本要大得多。知识资本是指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知识资本包括个体知识资本和群体知识资本。

3. 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

K.E.Sveiby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oos G.和Roos J.认为智力资本是所有员工知识的总和, 包括员工智力、专有技术等, 它能创造公司价值但却是无形的。Annie 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 “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埃德文森认为, 智力资本是指掌握的知识、实际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 其能让组织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李平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 指出企业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形成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其存在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载体, 其实质是企业将资源转换为价值的能力。闫化海和徐寅峰认为, 凡是可以提升公司价值或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或使公司市场价值超出账面价值的无形资产, 都可以称为公司的智力资本。张小红认为, 智力是脑力劳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智力资本是能够带来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徐程兴和柯大钢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指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使企业价值增加的知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 除李平以外, 其他人将智力资本与智力资产 (或无形资产) 相混淆。笔者认为, 智力是脑力劳动, 智力资本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 以创造性智慧为突出特征的, 能够使组织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 存在于员工身上或组织中的, 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

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关系辨析

1.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先有人力资本的概念, 后有知识资本的概念。知识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提出的, 一开始它们的概念就被模糊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知识资本也逐渐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本。

从现有知识资本概念的研究看, 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倡者正是将企业中有关人力的因素归结为知识并使其在企业获取收益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人力因素可以增加企业收益, 于是将其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然而,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二重性时, 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笔者认为, 人力资本来自于企业的普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一般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或者需要较少;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般从事复杂劳动, 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文把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概括为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来说, 知识资本是集体所拥有的, 是增加企业收益的资本;对于员工来说, 知识资本是个人的财富。企业应引导员工通过运用知识资本来增加企业收益。

2.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但学术界基本上认可了Stewart提出的“H-S-C”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 模型, 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这里的人力资本是从个体角度来考虑的, 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是从群体角度来考虑的。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认可“H-S-C”模型。

笔者认为, “H-S-C”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是狭义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中, 个体与群体通过相互作用来推动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增值, 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构成总体的人力资本 (或称广义的人力资本) 价值。所以, 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独有的资本。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智力资本是在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的拓展、运用和深化,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要有相应的结构资本作为支持, 要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安排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价值的实现。同时,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之间存在一种反馈关系, 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相互依赖。与人力资本相比, 智力资本更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源所在。明确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深入研究企业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 这对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优势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 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区别。

综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 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分界线非常含糊, 经常被相互替代。虽然这两者的概念很相似, 而且都要依附“人”这个载体, 但是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智力资本的外延比知识资本的外延更广一些, 它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长期客户关系、自创商誉、顾客满意度等。智力资本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探索过程中提出来的, 但是又不能和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其未来的增值潜力上;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体现在其当前的创值能力上。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智力资本的凝结和转化。

笔者认为, 知识本身并不是资本, 只有人掌握后并应用于企业, 促使企业价值增值时才成为资本。这样的知识是社会共享的, 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并运用, 所以企业中的知识资本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和有条件拥有的。而智力资本并非如此, 它是某个企业所独有的。

4.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联系。

虽然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但它们又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 依附性。这三种资本都凝结在组织机构当中, 表现出与“人”的不可分离性。除此之外, 还表现出对社会环境的依附性。一般来说, 社会发展越快, 它们所能起的作用就会越大。

(2) 积累性。三种资本都是可以积累的, 通过自身的积累能形成资本性的经验、技术、能力等, 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富的积累。

(3) 流动性。它们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知识资源, 而且在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中循环流动, 从而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5. 三者的关系图。

关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智力资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智力资本只包括人力资本中的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广义的智力资本包括狭义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部分内容。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的解析以及本文对这三者的定义, 笔者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下页图来表示。

(1)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对传统资本理论的扩充。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升华, 智力资本又是知识资本发展和深化的产物。

(2) 从三者的内涵来看, 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力资本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来推动企业发展,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也是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强大推动力。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还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积累、增值的过程。

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企业管理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至今,人们对人力的重要性认识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升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企业的管理主要是人才的管理。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中,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最重要生产要素的地位更为突出。但是许多企业把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二者混为一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二者区别来进一步明确加强企业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就此提出几点建议职称论文。

一、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1、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组织范围内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即人力资源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包括一定工作标准下的体力和潜力。人力资源将人力视为一种自我形成的既定成本,强调的是人力作为对象,纳入成本收益核算。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利用其能动性、有价性、可配置性等特性支付一定的报酬,通过合理配置、综合开发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预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然后是评估支付多少报酬能获取这些人力,最后是通过有效激励、结合企业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使这些人力为我所用,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

2、对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认识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科学知识、生产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各种生产能力,而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即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产品或服务、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以更大的价值获得收益。人力资本管理是把人当作高增值性的活性资本,强调的是人力作为主体,强调在未来特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给相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价值或收益。人力资本是可以通过投资和积累形成的,可以增值扩大的。人力资本涉及具体的投资、积累、创造更高的价值,形成回报。人力资本管理就是要利用其投资性、价值性和增值性等特性将人力作为资本进行保值增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是要从战略性和全方位性的角度提高人力资源价值,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效益职称论文。

3、人力资源理念向人力资本理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被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重视对人力的数量和质量水平的管理和对人力的使用和发挥的管理,但仍将人力视为一种成本消耗,因此注重的是控制消耗。

人力资本管理阶段是将人力被作为资本去管理,人力资源部门要考虑个人的持续发展和长期贡献。人力资源部门工作是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通过合理地开发增加其价值,最终为组织带来巨大收益。

资源和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可成为企业生产效益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就要是最优的,但作为资本,企业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最后,提到资源企业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企业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组织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对人力资本及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对传统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所带来的未来收益

可以是货币收益的增加,也可以是社会的、心理的收益增加。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增长模型,是与最终产品生产中的边际产出率正相关,与时间贴现率负相关的。所以,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组织壮大,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二、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了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树立人力资本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本管理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者必须真正把人才看作是资本,充分认识企业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优先投资人力资本,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1、树立人力资本理念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树立人力资本管理理念,视人才为企业资本,运用现代人力资本管理方法,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强服务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把人才放在需要保值增值的主体地位,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人力资本增值上。以投资的眼光看待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及激励人才方面的投入,把人才看成实现目标的资本。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本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建立起一套能够持续促进员工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注重对其潜能的开发利用,促使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不断产生新的目标并努力进行实现,最终使员工处于一种良性的自主管理状态,使人才的知识转化为企业服务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参与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同时,在企业管理中要大力突出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地位,树立人力投资是企业发展最有前途的投资的理念,那些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因为与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比企业付给他们的报酬是微不足道的。

2、加强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管理把培训作为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人力资本投资。在这个知识快速发展的年代里,只有科学合理的培训才能使企业实现人才价值的保值增值,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大对作为高新技术知识载体的人才及时培训和开发的力度。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应建立起一系列的培训开发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员工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培训计划,重点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将关键人才的不断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

3、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员工拥有的共同认知,通常是指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企业文化融入人力资本管理之中,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与渗透,使员工把个人追求与实现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文化的整合功能、传递功能、凝聚功能在企业管理中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企业应致力于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推行文化管理,特别着眼于人的价值观念。当员工真正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能激活员工自我约束力和内在驱动力,在员工内心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干劲,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把管理者的意志和企业目标变成自觉行动。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留住人才、凝聚人心的关键。企业管理者要把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理念贯彻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中,使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本管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责任编辑:论文图书馆编辑04)

终上所述,加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文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2-43.

军工企业资本运作 篇6

[关键词]军工企业 资本 国防

军工企业是国防科研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调整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进行军工资本运作的原因和动力

国内外严峻的形势都要求中国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但随着我国发展战略及国防展战略的调整,国防支出占财政比重已经由建国初期的30%降低至2000年的7%左右,国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近几年我国国防战略的调整,自2005年起我国的国防支出呈现较明显的增长,总金额达2474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从前两年的11%左右提高到17%。充分显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军事能力的决心。但由于军工行业是战略性部门,难以产生直接的效益。如果军工事业全部依靠政府投资,将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甚至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包袱。

1998年,国防科技工业是全国亏损最严重的行业。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成立后,加快了改革脱困步伐,2002年实现了全行业持平并略有盈余,扭转了连续八年全行业亏损局面。2003年,各军工集团公司实现利润36.59亿元。截止2004年6月底,已有39家军工企业股票上市。军工企业的发展为武器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和多年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军工企业的改革步伐还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军工企业的市场化改造远未完成,产权过于单一,机制不灵活,竞争力不足,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为了促进军工企业更快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实施有效的低成本扩张,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应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就必须加快军工企业改革步伐,尤其要做好对军工企业的资产重组,建立和完善适应武器装备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

2007年2月26日,中央军委发文要求全军加紧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各项工作落实。2月27日,国防科工委下发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3月1日,国防科工委又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民用产业指导意见。三个文件紧锣密鼓出台,预示军工产业将迈入市场化快行道。

市场化意味着社会资本将不断进入军工领域。国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项目合作。具体运作模式上,国防科工委将推进资本运作,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进入军工民品企业,推动优质资源集中。并且以军工上市公司为平台,吸收社会资源,实现加速发展。而从国防科工委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将是军工投资体系多元化的重要形式,国防资产证券化将成为军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预计未来的3年~5年将是国防资产证券化的黄金时期,中国的军事工业必将飞速发展,军工企业借助整体上市极有可能掀起一股狂潮。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泰豪科技总裁黄代放指出,推动我国军工产业市场化的动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武器高科技化必然要求技术进步;二是国家军费投入有限,成本降低是必然要求。

对军工产业资产证券化的驱动因素,中信建投证券机械行业资深分析师郑贤玲的观点是资金和体制。我国军工企业基础比较好,但发展步伐非常慢,2002年之前整个军工系统有8年亏损,这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因为国家越发展,越需要相应的军工作为保障。

另一个原因是体制。我国军工产业原来资金来源非常单一,以税收作为军工开支,这样导致以成本最大化为目标,“因为每一年的费用开支,是以上一年的成本基数来推算的,这个成本的基数导致企业每年报的成本有多少,也就是说今年你花钱越多明年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企业是没有动力去提高效益,是不能创造效益的。”

二、军工资本运作的前景

通过资本运作,以上局面会有很大的改观,军工企业整体上市其实是军工资产运作的提升过程,并不是说所有的军工资产都必须得上市,而且上市以后也不可能所有企业都会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状态。军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有保密性和安全性要求,是有限的竞争,但是至少存在一点竞争。

关于哪些类别的资产注入将走在前列,郑贤玲认为,现在以机床重机为首的在产业链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的公司未来前景会更好一些。鞠厚林则认为,根据目前国防科工委和下属集团的一些表态来看,应该说跟民用品相关的一些资产,在未来一两年内,应该是整体上市或者资产注入的主力。

同时,在资产证券化趋势下,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是军工上市公司充满亮点的投资机会。从2006年起,军工企业的重组已经潮流涌动,整合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造修船资源,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并购辽宁华锦集团等,军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将迈上快行道。此前,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黄强曾透露,军工上市公司在2007年将加大专业化重组力度,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和集中度。根据国防科工委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意见,国家将推动重组和资本运作,集聚产业发展资源。面向行业内外,加大龙头企业合并重组,推进强强联合,在民用船舶、汽车、摩托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配套产品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鼓励跨集团重组整合,采取兼并、收购、资产划转等方式,在船用配套设施、航空机载设备、卫星地面应用、光电信息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品领域造就一批专业化“小巨人”,面向军民两用市场发展。

国防工业市场化和国防企业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改制上市。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主要的军工企业都是上市公司。我国要在未来二十年内基本完成新军事变革,并达到国防科技产业化、充分发挥国防科技投资效率,必然需要社会资金的大量参与。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即军工资产证券化。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军工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以外,把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将使其迅速壮大;另一方面,由于军工行业的周期性较强,如果不抓住这几年的军工行业景气时期实现军工资产的证券化,增强再融资能力,迅速做大做强,一旦行业下滑,军工企业将失去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国家政策对军工资产证券化也逐渐放开,除了总装资产外,其他大部分将可以进入上市公司。国防工业市场化和国防企业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改制上市。证券化的途径包括军民两用产品企业的改制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

三、军工企业资本运作的新机遇

国防科工委2007年3月6日表示,鼓励非限制军工企业整体上市,同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品研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以民为主或从事军民两用产品、一般武器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的军工企业改组改制。

国防工业转型升级机制建立为证券市场创造机遇,目前,正值我国国防工业企业实施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上市公司股改对国防工业上市公司的市场化大大推进了一步。

股改的本来目的是真正实现上市公司同股同权,长期以来,国防科工委特别是涉及国防工业较多的航空航天企业相对封闭,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且订单也主要来自政府采购,所以,企业基本上没有压力,实际仍然带有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观念比较落后,经营效率比较低,对我国国防工业长期发展非常不利。而引进社会资金,建立国防工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国防工业效率、推进国防工业企业走向是市场的良好途径。公开上市的企业面临更多的社会监督和业绩增长的要求,经营体制更加健康,企业由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开拓市场,经营效率和科技转换效率更高。

在我国国防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应借助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推进我国国防工业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防工业产业化的进程,也为下一步国防工业企业改革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四、进行军工资本运作的特点

由于军工企业是国家的特殊性行业,其资本运作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由于该行业的效益很大成分取决于国家安全考虑,如何吸引国际和民间资本投入需要深入研究;第二,出于技术保密考虑,国家不可能同意非安全的资金进入。因此,军工企业在资产重组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保障国防安全原则。(2)有利宏观调控原则。(3)突出总体效益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文绚高建锋:军工产业涌动市场化证券化浪潮.中国证券报,2007年3月15日

[2]宋清李志祥:我国军工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选择.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4月上半月刊

[3]军工资产证券化:增强军企再融资能力.中国证券报,2006年9月4日

[4]郑贤玲:国防资产证券化军工上市公司盛宴.新财经,2006年9月

[5]郑贤玲:国防科技产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5月

[6]刘平:国防第一股军工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集团经济,2003年5.6期

企业资本金 篇7

一、闲置外汇资本金存在的必然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令第301号) 第三十条规定:外国投资者缴付出资的期限应当在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和外资企业章程中载明。外国投资者可以分期缴付出资, 但最后一期出资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年内缴清。其中第一期出资不得少于外国投资者认缴出资额的15%并应当在外资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90天内缴清。对于未能按期缴付出资且无正当理由要求延期出资的, 该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批准证书自动失效, 营业执照被缴销或吊销。由于当前外汇资本金结汇基本原则是项目结汇和实需结汇, 在企业目前暂无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相关部门注册资金按时到位的要求与资本金结汇政策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闲置外汇资本金的存在。

二、闲置外汇资本金利用现状及原因调查

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具有资本金结汇权的四家国有银行展开专项调研, 闲置外汇资本金利用现状及原因如下:

(一) 系统原因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 (汇综发[2008]142号) 第七条, 银行可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资本金转存定期、远期结售汇及掉期、结构性存款等无需外汇局核准的资金划转业务, 但前提是必须以同一账户项下不同子账号的方式进行操作。可除中国银行外, 其他三家银行均反映业务系统无法满足同一账户项下不同子账号操作方式。

(二) 政策不够明确

银行普遍反映, 根据汇综发[2008]142号第七条要求, 办理上述资金划转业务时, 划转资金均应纳入资本金账户限额并按其收支范围进行管理。目前, 资本金账户限额统计口径为“贷方累计发生额”, 如果为企业闲置资本金办理理财业务, 理财本息最终划回资本金账户时, 贷方累计发生额将会超过核定限额, 而对此问题尚无明确的外汇管理规定。另外, 根据当前规定, 资本金收入范围为“外国投资者投入的外汇”, 支出范围为“经营范围内的经常项下支出及需经外汇局批准的资本项下外汇支出”, 而理财产生的损益难以定性是属于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 其划出划入显然不属于上述收支范围。

(三) 备案模块缺乏

目前, 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有关外汇资本金的使用只有两个备案模块, 即资本金结汇备案和资本金直接付汇备案, 并没有专门针对资本金理财的备案模块。虽资本金结汇权早已下放给银行, 但通过备案, 外汇局将会发挥事后监督作用, 部分减轻银行结汇审核的压力。而理财备案模块的缺乏, 使资本金理财无法纳入外汇局统计监测范围之内, 银行普遍担心会增加银行业务合规性审核的压力。

(四) 业务权限所限

有些银行分支机构不具备开办掉期业务和外币结构性存款权限, 未能针对闲置外汇资本金开办相关外汇理财业务。

(五) 某些业务类别不适宜闲置资本金

由于远期结售汇业务要求有固定交割期限, 而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时间不能确定, 如果企业在不确定资金运用时间的情况下办理远期业务, 很可能出现企业为按期履约违规结汇现象, 因此, 银行工作人员认为远期结售汇产品不适宜闲置资本金需求。而且, 目前大额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在美元市场利率影响下普遍较低, 企业所获定期利息不足以弥补美元结汇汇率下降形成的资金损失, 银行和企业普遍认为闲置资本金转存定期价值不大。

(六) 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资本金使用采取日趋严格的审核标准, 各银行对待闲置外汇资本金普遍采取谨慎的态度, 符合结汇条件就结汇, 不符合条件就让其闲置, 按外汇活期存款计息。各银行均未推出专门针对闲置资本金的外汇理财产品, 也未针对闲置外汇资本金的利用开展任何宣传活动。

三、外汇资本金闲置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 打击外资流入的积极性

任何企业项目开展都是循序渐进的, 资金使用都有时间跨度, 加之相对较严的外汇资本金结汇政策, 闲置外汇资本金的存在是必然的。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特别最近几个交易日,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连续12个交易日涨停, 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加大企业的汇兑损失, 而且对外国投资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 如果闲置外汇资本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定程度上将会打击外资流入的积极性。

(二) 加大外汇资本金结汇监管难度

如上所述, 银行尚未主动针对闲置外汇资本金开展理财业务, 企业为避免汇兑损失, 只有想方设法钻政策漏洞提前办理结汇。由于为争夺客户资源, 银行之间竞争激烈, 为留住客户, 某些银行甚至联合企业打政策“擦边球”, 从而加大外汇资本金结汇监管难度。

四、提高闲置外汇资本金利用率的政策建议

(一) 细化相关政策法规

完善外汇资本金理财相关管理规定, 从制度上保证外汇资本金理财业务有序、健康、稳定发展。首先, 比照资本金结汇, 明确企业必须在理财前办理验资询证。其次, 明确理财业务性质归属, 如果产生收益, 收益部分可进入经常项目账户或人民币账户, 本金划回原资本金账户;如造成亏损, 可将亏损后的资金全部转入原资本金账户, 划入金额不重复计入贷方累计发生额, 不受资本金账户最高限额限制。

(二) 建立外汇资本金理财产品事先核准制度

银行在针对闲置外汇资本金推出一项理财业务之前, 应先将该项理财业务交易机制、收益管理、银企利益分配和风险防控等事宜向外汇局报备, 待外汇局批准后再正式推出。

(三) 积极拓展针对外汇资本金的理财业务

针对当前日趋白热化的客户资源之争, 银行应积极转变观念, 吸引客户的手段不是帮助企业钻政策漏洞, 而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加大对外汇理财业务的拓展和宣传, 帮助企业减少汇兑损失甚至小有赢利, 配合外汇局资本金结汇等相关政策的实施, 只有疏堵并举, 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 完善系统, 加大统计监测及查处力度

首先, 各银行应完善相关业务系统, 从硬件上满足外汇资本金理财业务的需求。其次, 外汇局应进一步完善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 增加外汇资本金理财业务备案模块, 将外汇资本金理财业务纳入外汇局统计范畴, 另外, 对于单笔超过100万美元的理财业务应在办理业务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内以传真形式向外汇局报备。第三, 建立银行外汇理财产品风险预警指标和核查制度, 及时查处各种外汇资本金违法违规理财业务。

摘要:由于系统账户要求、资金划转政策、备案模块缺憾、业务权限限制、产品类别不适、营运意识不强等六种原因, 导致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大量闲置, 对利用外资产生不利影响, 提高资本金利用率必须细化条规, 完善系统, 开拓相应的理财业务, 防止资本金汇兑损失。

企业资本金 篇8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资本逐渐呈现出了泛化趋势, 财务资本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资本不仅包含传统的财务资本, 还包括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等非货币资本。从而一切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都可以称作资本。现有的智力资本等概念并没有囊括企业的所有资源, 而由盛明泉、倪国爱等 (2007) , 丁胜红 (2008) 及吴应宇 (2011) 等人提出的人本资本 (结构) 的概念则把企业的所有资源, 即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 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似乎更为合理。此外, 由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 (负债权益比) 反映的只是企业筹资渠道的来源构成, 并没有为企业资本配置提供方向。显然, 当财务资本按照人本资本结构进行投资和配置, 会从根本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值。人本资本财务理论是在契约理论、可持续发展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且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本文采用线性结构模型来检验建构的企业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结构之间的耦合效率, 借此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传统的观念认为财务资本是指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可以用财务资本获得实物资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获得人力资本, 如此财务资本也应包括人力资本。事实上, 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通过财务资本投资形成的。所以, 本文仅把财务资本仅界定为金融资本, 或者说是货币资本, 而不应该包括实物资本。而人本资本的概念是建立在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的概念基础之上的。物力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 如机器、设备、厂房等。人力资本不仅包括对人的体力投资所形成的可以提高生产率的能力, 而且包括对人的脑力投资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另外还有先天性的人力和物力相结合所形成的一定生产能力。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是建立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之上的。组织资本是由企业内部正式制度资源的动态配置形成的, 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都会围绕着企业的正式制度进行活动。与组织资本相对, 关系资本是企业非正式制度的动态配置形成的, 指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顾客、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等非营利性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关系。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有机耦合为人本资本。

(二) 理论分析

耦合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物理学中,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从而影响对方最终联合起来的过程。在企业组织中, 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的耦合则是指财务企业通过交易和配置两种手段形成企业人本资本。企业通过财务资本在市场上交易初步获得了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 然后通过财务资本的配置作用进一步优化配置这四种资源, 逐渐形成企业所特有的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 即人本资本。图 (1) 为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耦合的简单示意图。可以看出, 财务资本和人本资本就像两个紧密配合的齿轮一样, 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1:1配置, 人本资本全部是由财务资本投资和配置构成。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的耦合关系可简化表示成如下公式:财务资本=人本资本=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 试图用图 (2) 表达两者之间具体耦合过程。从横向角度讲, 左侧第 (1) 步是财务资本的投入。财务资本交易获得的四种资源在财务资本的配置下随着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 逐渐形成右侧的第 (2) 步的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财务资本和物力资本, 即人本资本和财务资本。新增的资本又会立即通过 (3) 投入到下一个循环。以人力资本为例, 企业通过与人力资本所有者谈判交易 (招聘) 而获得人力资本, 过程中必然要发生成本 (财务资本) , 包括直接劳务费用、直接业务费用、间接费用及教育补偿费、就业安置费用、新招员工实习期发放的工资等。为了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及行为等有所改变从而符合企业的要求, 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人力资本开发对企业来说主要是培训以及员工以“干中学”方式所进行的自主性开发, 而无论组织开发还是自主性开发, 均需要投入货币资本。为了维持人力资本正常发挥作用, 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务资本, 包括基本薪资、津贴、经常性奖金、基础福利和基本保障。当人职不匹配的现象时或者为了使员工得到不同技能的锻炼, 需进行调岗, 也会发生财务资本支出。为了增加人力资本的放大效应, 减少人力资本的流失, 提高人力资本的工作效率, 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激励和约束, 进行重要投资。在中国, 除了事业激励、感情激励等, 最重要的激励方式还是金钱的激励。近些年兴起的产权激励, 实质上仍然是财务上的激励。这样经过这四个步骤, 最终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形成企业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从纵向角度讲, 即从人本资本的内部耦合的角度讲, 首先, 财务资本直接在市场上取得的物力资本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按照企业内部的规则制度 (组织资本) 来生产。其次, 生产出来的产成品的价值需要通过销售环节才能创造价值。其中一部分产品是通过关系资本的运作直接销售给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 另一部分产品则直接销售给了广大消费者。最后, 现实销售的产品转化为货币, 即财务资本, 而没有实现销售的产品会增加存货, 即构成企业的物力资本。在这一过程中, 员工的知识和经验技能等得到增长, 则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这将成为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同时, 人所依存的制度环境会得到修正以适应企业的目标及外部环境的变化, 所以经过“供产销”这一流程之后, 企业的制度得以完善和修正, 文化氛围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的企业状况, 旧的关系得以巩固, 新的关系得以建立等, 即企业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存量增加。最终新增的财务资本、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又投入到下一个企业生产循环运作过程中。总之, 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的耦合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图的左侧是财务资本的输入, 中间是财务资本具体和人本资本耦合的过程以及人本资本内部的耦合过程, 图的右侧是财务资本和人本资本的输出, 经过耦合过程, 企业会积累新的更多的财务资本和人本资本。

(三) 研究假设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要求企业将财务资本进行有效的合理配置。现代企业资本结构并没有为企业资本配置提供指引, 相反, 人本资本结构形成过程中却配置出了稀缺性更高的资源, 从而为企业创造财富, 因此, 企业人本资本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而丁胜红, 吴应宇等 (2011) 证明了最优广义人本资本结构的存在性。据此,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假设1:货币资源和非货币资源等量耦合

假设1中的货币资源是指财务资源, 而非货币资源是由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所构成。物力资本是所有企业赖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的资源。Pulic (2004) 认为, 人力资本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必须与物力资本相结合。基于此,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假设2:物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人力资本是人本资本的核心要素, 是最具有开发和投资价值的一种资源, 获得了稀缺性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基本保证, 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基于此,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假设3: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Sullivan (2000) 指出组织资本为公司的人力资本的提供了支持或者基础设施, 它以企业“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 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且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基于此, 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假设4:组织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服务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关系资本是企业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的价值。关系资本又分为市场资本和公共资本, 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市场组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市场资本, 而企业与政府机构、其他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公共资本。市场资本一般可以直接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产生影响, 而公共资本的投资效果往往不容易在短期内见效的。而基于此, 分别提出假设:

假设5:关系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服务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6:市场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服务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7:公共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服务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四)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索洛模型均没有提出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 但他们所认为的生产要素———劳动, 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投入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劳动时间;二是劳动者所投入的体力、技能、知识等人力资本。考虑到所有资源的投入, 因此可以修正科布道格拉斯函数为

其中, Y表示企业在一定制度下的产出, B是一个参数, 表示企业在一定制度下其他的外生因素对产出的影响, M代表物力资本 (Material Capital) , H代表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 O表示企业组织企业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al Capital) , R表示关系资本 (Relationship Capital) 。人本资本结构最优时, 企业的配置效率最高, 此时规模报酬不变, 即α+β+γ+δ=1, 那么

对方程 (1) 两边取对数, 则ln Y=ln B+αln M+βln H+γln O+δln R, 令y=ln Y, b=ln B, m=ln M, h=ln H, o=ln O, r=ln R则方程变形为y=b+αm+βh+γo+φr (2)

模型中的变量定义如下: (1) 被解释变量。Hsieh (2006) 指出资产报酬率以及净利成长率能够显示企业的获利情况, 本研究使用衡量公司运营状况的资产报酬率 (roa) 作为被解释变量。roa表示资产报酬率, 等于净利润/ (本年期初总资产+本年期末总资产) , △roa则表示价值的增加。 (2) 解释变量。物力资本是企业投入的所有实物资产总和, 用存货净额、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净额、工程物资、生产性生物资产净额、油气资产净额等的总和表示。人力资本 (同质性人力资本) 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董事、监事及高管年薪总额-其他管理者薪酬表示, 由于其他管理者薪酬的数据无法获得, 且相对于董事、监事及高管年薪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组织资本的投资反映在报表的管理费用这一项目中, 所以用管理费用近似表示。虽然管理费用是一项费用性支出, 但由于本文选用的是一年的管理费, 所以跟本年的营业收入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可以用管理费用代表组织资本的投入。关系资本中的市场资本用一年的销售费用来表示, 公共资本则用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扣除前一期收到的税费返还再加上营业外支出表示。营业外支出中含有公益性捐赠支出和罚款支出等,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资本性投入。为了与被解释变量保持一致, 把所有的解释变量都除以总资产, 以消除总资产规模的影响。 (3) 控制变量。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设置了以下控制变量:是否被ST。ST表示财务状况或其他情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 如果是则为1, 不是则为0。行业因素 (哑变量) 。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2001年版) 划分了13个大类。年份 (哑变量) 。本文选取是2002年至2011年一共10年的数据。

(三)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 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CSMAR) 。样本期间为2002年至2011年。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 本文选取的都是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 最终形成有效的样本数据为966组数据, 共9308个样本。首先运用excel2007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 然后用stata11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1) 是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样本描述性统计, 样本量均为9308。可以看出, △roa的均值为0.0081771, 表明上市公司整体的业绩是逐年增长的。解释变量△mcr的均值为0.0059991, △hcr的均值为0.0022851, △ocr的均值为-0.0001681, △rcr1的均值为0.0012123, △rcr2的均值为0.0003465。可以发现, 组织资本的外显变量△ocr的均值为负, 说明大部分企业的组织资本并没有逐年增长。△mcr和△ocr的标准差相对较大外, 其余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标注差都相对较小。这表明行业间物力资本和组织资本投入的差异较大, 而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投入水平相当。

(***表示在0.01水平上的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的显著, *表示在0.1水平上的显著)

(二) 回归分析

表 (2) 可以看出, 人本资本衡量指标中的物力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人力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组织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市场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公共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 均达到了P<0.01的显著水平。其中, 人力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和组织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与roa的增加值是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中国企业的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或者说是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导致人力资本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发挥, 从而不能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此外, 公共资本周转率的增加值与roa的增加值也是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公共资本的投入并没有为企业绩效带来收益, 公益捐赠等不能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 而在中国过重的企业税负对企业提高绩效不利。实证结果表明假设2和假设6成立, 即物力资本和市场资本的配置效率与企业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为了消除变量间多重共线性, 采用分步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物力资本为例, 首先用△roa对其余3个解释变量回归, 回归方程为

然后预测该模型的残差e1, 再以物力资本规模的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 对其余3个解释变量回归, 回归方程为:

然后预测该模型的残差为e2, 最后以e1为被解释变量, e2为解释变量, 回归模型为

则β13表示物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净的影响值。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人本资本中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关系资本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净的影响是多少。从表 (3) 可以看出, 人本资本中的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均达到了P<0.01的显著水平。物力资本、与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资本和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资本和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物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0.0153684, 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1.152422, 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0.1172888, 与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7.109399, 与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2.086851, 总和为3.768206>1, 说明A股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其还没有达到人本资本结构的最优状态, 即企业内部资本 (物力资本、人本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 配置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绩效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四、结论

企业资本金 篇9

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 其构成了国内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此绩效评价体系主要适用于一般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商企业, 具体指标如表1, 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到: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从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基本属于根据财务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议指标由评议团 (主管部门成员、协管部门成员、外部专家) 通过问卷调查、内部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后打分汇总, 基本属于定性分析 (实际操作中, 此类评议成效甚低, 广为企业所诟病) 。该指标体系以资本运营效益为核心, 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采取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 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 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起到了一定成效, 至少对国企完善其财务管理体系有较大帮助, 应该说其规范性较好, 它可以认为是一种“评价指标家族”模型[3] 。

二、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任何评价体系都需要科学的进行设计,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必须遵循的, 是企业绩效评价实现客观、公正的前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通过评价的结果检验、修正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 从而挖掘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潜力。针对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的特定企业的基本特征, 如行业特征、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等, 构建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方法科学、评价可行、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要综合评价特定企业的整体绩效, 必须将反映特定企业绩效的各种因素合理纳入评价范围, 并据此设计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影响特定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各个主要方面, 以便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特定企业的绩效水平作出全面评价[4]。

2.重点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的重点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应与重点性相结合。强调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是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和不同方面显示企业绩效水平。然而, 过于全面的评价体系会使企业的评价变得毫无重点, 不利于关键因素的评价。因此, 评价体系应由那些能突出反映企业绩效水平的主要方面组成, 而非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全部方面。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全过程都必须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同评价内容相一致, 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取决于实际经济部门的需要, 评价方法要与指标体系结构相适应, 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只有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依据严谨的理论科学, 根据评价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才能与企业的实际绩效水平相符合, 评价所产生的结论才能使被评价单位信服, 才能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4.可行性原则。

无论多么完美的评价体系, 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也不可能被有效的使用。所以, 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便于实际应用, 应充分考虑评价体系的易懂性和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5.针对性原则。

由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客体千差万别, 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所以针对所需评价的特定企业, 应严格按照特定企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构建一套适合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 使评价体系既能代表特定企业的现状水平, 又能揭示或预测未来特定企业发展的态势, 这无疑是最有效的。当然, 评价体系本身需要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发展目标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6.有效性原则。

对于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其目的是为了评价企业绩效, 充分揭示企业的优势与不足, 为今后的企业经营提出改进建议。这就要求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在实际应用中切实有效。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可以切实反映特定企业的实际状况, 评分较差的指标能指明企业实际经营中的劣势与不足。

(二) 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特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重视的财务性指标及非财务性指标、本行业内其他企业应用的评价指标, 并对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内的评价指标, 通过整合, 使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较全面的覆盖所需评价的指标, 可以使绩效评价体系反映影响特定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各个主要方面, 而且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特定企业的绩效水平作出全面评价。在实际应用中, 特定企业可以参考每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出版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来选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财务性指标。

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 为保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一般不改变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 即所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仍然采用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 (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 , 且这些评价指标也依旧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根据针对性原则, 需要重点选取适合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 以及改变某些指标来适应特定企业的发展状态。如:在发展能力状况的基本指标部分增加总资产增长率或营业利润增长率, 来满足从更多不同的方面反映特定企业的发展能力状况;对于刚完成重组或资产收购的特定企业而言, 最近年度的资本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通常会发生突变式增长, 导致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这两项指标不能客观反映目前企业发展状况, 如果特定企业成立不到4年, 会出现这两项指标的计算数据无法获得的情况, 这就需要特定企业将之改变为两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两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或本年资本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率来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对于非财务性指标 (评议指标) , 特定企业可以直接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内的8个评议指标,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三) 各绩效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对于各绩效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通常采取专家咨询法 (或称“德尔菲法”) 或层次分析法[5]。专家咨询法就是建立专家系统, 借助征询行业内相关专家的意见后确定指标权数[6]。层次分析法是按各指标在评价目标中的重要程度和作用, 确定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 从而产生评价指标权数。在实际确定权数时, 需要先确定整个评价体系中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的权数配比, 再确定财务性指标中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的权数分配。这需要根据特定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和战略目标具体确定。如果特定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且采取扩张战略, 则应提高发展能力状况的权数, 偿债能力状况权数可以调低。如果特定企业处于成熟稳定期, 且采取稳定战略, 则应当注重财务效益状况及资产营运状况。确定了四方面的权数分配之后, 再确定具体指标的权数。此时需要考虑特定企业的各个方面, 如行业类型、企业规模、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等, 来综合全面的确定各指标权数。比如对于技术领先型企业, 就非常重视技术投入比率这项指标;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 就比较重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

以构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航天五院”) 民品公司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在“航天五院经济运行体系研究”项目中, 以综合评价航天五院下属民品公司的绩效为目的, 构建了表2绩效评价体系, 此绩效评价体系是在充分征询了专家的意见, 且具体结合航天五院下属4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后构建的。已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性证实。

(四) 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对于特定企业各项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的确定, 需要首先明确特定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确定特定企业的行业类型, 然后从总资产、年营业收入及职工数等方面确定特定企业的企业规模 (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 , 最后对照《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与代码对照表”, 查得特定企业的评价标准值。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需要就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整理汇总得到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值表, 方便评价过程中的指标计算对照。如果对特定企业的所属行业类型判断不清, 就不能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数据, 需要通过另外途径确定所评企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而对标准值的科学确定必须通过整理特定企业及类似该企业的其他企业的财务数据, 并咨询相关专家来得出适合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值, 这将是一项繁琐且困难的工作。

以中国卫星 (全称“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代码为SH600118) 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确定为例。通过网络查询, 证券公司对中国卫星的所属行业认定为通信设备制造业 (所属大行业为电子工业) 或信息技术业, 而中国卫星的年报上指出的公司所在行业为信息技术业。在《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附录三的“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与代码对照表”中, 查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范围包括传输、交换、通信终端设备等制造业, 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范围包括电信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及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且信息技术服务业下分电信业和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两个子行业 (有独立的指标标准值) [7]。中国卫星的主营业务为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卫星研制业务中很多属于通信卫星, 属于信息设备制造业范畴。卫星应用业务主要指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图像传输及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等, 属于电信业范畴。所以中国卫星的所在行业为信息技术服务业, 且向下不能再分。而从总资产、年营业收入及职工数等方面得出中国卫星属于大型企业范畴。评价中国卫星企业绩效所用的指标标准值就能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大型企业的标准值, 再经整理得到实际评价用的指标标准值。对于非财务性指标的评价标准, 特定企业可以参考财政部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评议指标参考标准 (修订) 》来设定适合自身企业的评价标准。

三、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过程

对于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 需要历经“明确评价对象——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计分——非财务指标的评分与计算——获得综合评价结果——撰写评价报告”等8个步骤。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这3个步骤的应用过程详见本文第2部分。以下是对特定企业绩效评价的其他步骤的应用过程的说明。

(一) 明确评价对象

明确评价对象, 即评价对象的范围确定, 也是所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对象确定, 这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第一步, 它涉及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难易程度[8]。对于属于单个公司的特定企业, 评价对象就很好确定。但如果特定企业是集团公司, 在明确评价对象时就必须考虑范围, 即评价对象包括哪几个公司, 这涉及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难易程度。如果明确的评价对象是属于同一行业的几个公司, 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就需要重点考虑行业内重视的评价指标。如果评价对象是包含不同行业的几个公司, 就需要考虑各行业之间的相关程度, 这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权数的确定以及评价标准值的确定都会增加困难。以航天五院为例, 按照评价对象选取范围的不同, 可以分为:包括军品及民品公司的集团性评价对象, 只包括军品公司或只包括民品公司的集团性评价对象, 只涉及单个公司的评价对象等3种评价对象类型。对于这3种类型评价对象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难度依次递减。

(二) 财务性指标的计算与计分

首先, 需要根据指标的计算公式, 从特定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采集所需的财务数据。财务报表一般涉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基本情况表等报表及其附注, 指标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及《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相关指标计算公式整理汇总得到。其次, 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结果, 得到特定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计算结果汇总表。第三, 根据构建评价体系时得到的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值, 以及《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的评价指标计分方法中关于基本指标及修正指标的计分方法, 对特定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得到特定企业基本指标计分表及修正指标计分表。

(三) 非财务性指标的评分与计算

非财务性指标的评分需要请10位左右的相关专家参照非财务性指标参考标准给特定企业的非财务指标打分。评分等级一般分为5等, 即优 (A, 1.0) 、良 (B, 0.8) 、中 (C, 0.6) 、低 (D, 0.4) 、差 (E, 0.2) , 也可以以0到1.0之间的数值直接打分, 数值一般精确到0.1。

对于非财务性指标评分的计算, 如果是以0到1.0之间的数值直接打分, 则可以直接对每项指标的数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每项指标的得分。但在实际企业的非财务性指标评分时, 一般都采用优 (A) 、良 (B) 、中 (C) 、低 (D) 、差 (E) 的等级打分, 这就可以运用模糊评价法[9]进行评价。以下是运用模糊评价法的步骤:

1.确立模糊评价等级集。根据评价的5个等级, 即优 (A) 、良 (B) 、中 (C) 、低 (D) 、差 (E) 确立模糊评价等级集A ={优 (A) , 良 (B) , 中 (C) , 低 (D) , 差 (E) }。

2.确立因素集。根据所需评价的n个非财务性指标, 确立因素集R = {R1, R2, R3, …, Rn}。其中, Ri=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 (i=1, 2, …, n) , 如R1=经营者基本素质, R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

3.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确定因素集R中各项单项指标的隶属度, 并产生一个评价集。如因素Ri的隶属度为:

其中ai1=对Ri指标评优 (A) 的人员数/评价人员总数, ai2=对Ri指标评良 (B) 的人员数/评价人员总数, ai3、ai4、ai5依次类推。再得出对Ri评价的评价集Bi, Bi={ai1, ai2, ai3, ai4, ai5}, 且ai1+ai2+ai3+ai4+ai5=1。

4.确立权数集。根据确定的各项非财务性指标权数, 得到权数集C=[C1C2 … Cn], 满足undefined。

5.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undefined

6.得到非财务性指标评价结果。即特定企业的非财务性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优 (A) 的概率为D1, 为良 (B) 的概率为D2, 为中 (C) 的概率为D3, 为低 (D) 的概率为D4, 为差 (E) 的概率为D5。

(四) 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及撰写评价报告

按照财务性指标及非财务性指标所占的权数, 可以计算得出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 以此确定特定企业的评价等级。撰写评价报告可以按照表3所示结构布置报告内容。

四、特定企业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难点与问题

(一) 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难点

1.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困难。

这包括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权数分配两方面的困难。在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权数分配的过程中, 负责企业绩效评价的工作组必须咨询行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 切实合理的进行选择指标与分配权数。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的主观性判断较多。虽然这些主观性判断的影响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易被证实, 但是在应用评价体系对特定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得出结果后, 可能出现由于某一主观性判断使某些指标选取不合理或权数分配过大或过小等情况。由于所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实际绩效评价影响很大, 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当遇到实际评价结果不合理后及时调整所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内部结构, 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2.构建集团性质的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困难。

这一困难只有在特定企业包括2个及以上子公司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果特定企业包含几个不同行业的子公司, 就需要综合考虑各子公司的比重和特点, 咨询不同行业内的相关专家, 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及确定指标权数。集团性评价体系构建完成后, 还需考虑对于各子公司分开评价还是直接综合评价。如果是直接综合评价, 在财务性指标的数据采集上, 可以直接采用既有的合并财务报表内的数据。如果所评价的特定企业只是集团公司内的某一部分关联度很大的企业, 它们没有既有的合并财务报表, 这就需要先对各子公司进行单独评价, 再根据各公司的营业收入占比加权获得所评价公司的综合性评价结果。

3.应用非财务性指标的困难。

国内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对非财务性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 非财务性指标有8个, 其权重占总评价体系的20%。怎样就切合特定企业的实际来合理设计非财务性指标及分配非财务性指标所占权重, 是个难点。另外, 非财务性指标需要以实地调查 (如发放问卷、实地访谈等) 为基础, 非财务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也需要咨询相关专家, 这使得获取及分析非财务性指标的工作量非常大。实施过程中所涉及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所得非财务性评价结果的影响也很大, 怎样确保非财务性指标评价过程质量可控也是个难点。

(二) 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问题

1.确定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问题。

在公开发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直接选取标准值的方法在对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绩效评价的确切实可行, 但如果特定企业是特殊行业 (如航天企业中生产军品的公司) , 或特定企业是某个行业内细分领域的企业, 就不能选用《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数据, 这就需要特定企业自主确定自身的评价指标标准值。而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步骤确定某个特定企业的评价指标标准值是负责绩效评价的人员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

2.咨询专家选取的问题。

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至少2个步骤需要咨询专家, 即“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权数”。而“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非财务指标的评分与计算”中也可能需要相关专家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取的办法是, 构建评价体系阶段和实际评价阶段咨询两批不同的专家。这就产生了如何选取咨询专家的问题。而且由于评价经费的限制, 也会产生如何解决咨询专家所需成本与效益的问题。

五、结语

构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内环境及世界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增长迅速放缓的国际环境下, 很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但机遇与威胁并存, 科学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指导企业今后发展, 对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弥补现有不足及提高竞争优势都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航天五院经济运行体系研究”项目中对于航天五院民品公司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 提出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在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中改进应用的过程及方法, 希望能对其他企业的绩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涛, 文新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Z].2002.

[3]周国来.对国有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指标设立的思考[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 2008.

[4]黄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2:12.

[5]Lootsma F A.Scale sensitivity in the multiplicative AHPand SMART[J].Journal of multi-criteria decisionanalysis, 1993.

[6]Kerstin Cuhls, Knut Blind, Foresight in Germany:the example of the Delphi′98 or:how can the future beshap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1.

[7]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8]贝金兰, 王春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4 (12) .

企业资本金 篇10

1. 权力的定义

Stephen P Robbins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详细阐述了权力的定义①:权力是指个体A对个体B的行为发生影响的能力。B对A的依赖性越强,则在他们的关系中A的权力就越大。他还认为,无论权力的源泉是正式的还是个人的,权力都来源于对资源的占有。当掌控的资源是重要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那么人们对于资源所有者的依赖性会增加。而英国S·泰森、T·杰克逊的观点更为直接,认为权力是一种综合运作过程,它是调动和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②。彼德·布劳将权力依赖的条件归纳为四点:①对方拥有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源,而自己不拥有对方必需的资源:②自己无法从其它地方获取这些资源,而对方可以从多个地方获取所需资源;③自己无法放弃这些需要:④自己无法用强力迫使对方提供这些资源。当交换的一方满足这四个条件时,就不得不依附于对方,而对方由此获得了权力。他的研究独树一帜,聚有革命性。但他研究的领域仅限于社会生活,对企业并不具有针对性。Bajan和Zingales也提出“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一个来源”。

2. 和谐的定义

席酉民、尚玉钒开创了和谐管理理论⑤。他们从字面上对和谐进行了解释.即任何系统的健康发展首先强调“谐”指其组成、功能、机制、制度包括文化配置上的科学合理、比例得当,符合规律,并用这些科学、规律和法规等去处理这些方面的管理问题;其次要“合”,指创造一种内部氛围,使系统成员有良好的感受,即以环境诱导、文化熏陶、自我主导、行为自律等手段把握管理中那些多样性的,难以简单用科学规则把握的方面,主要是主观的和行为及心理上的现象和问题;最后,要注意达到“谐”与“和”的有机结合和互动,从而实现和谐。

二、企业权力和谐

1. 企业权力和谐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启示我们,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属性来源于系统和环境、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果系统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发生扭曲,系统结构的设置和功能不协调,则可能造成系统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甚至系统能量消耗于无效的摩擦之中,产生种种负效应。

权力和谐对企业有着重要作用。权力是一种可用于实现目标或起阻碍作用的人力,它可以被个人或集体用于对他人或组织带来建设性好处或造成破坏。对于一心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内部权力配置是无序的或者不协调的,那么各个权力主体之间就会相互抑制和相互冲突,使整个企业系统无效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各自为营,强调自己利益的唯一结果就是整个企业的分崩离析。

2. 企业权力和谐实现的理论依据

根据权力的定义,权力来源于资源,那么如何准确理解企业中的“资源”这一概念就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

李自杰指出权力往往来源于对物质资产的拥有,因此,企业的特征可以被定义为共同所有的物质资产的集合。也即他认为企业中的资源是物质资产。随着企业和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企业不仅仅是物质资产的集合,更包含着各种非物质资产,如专家知识等等。综观公司权力配置的历史过程,权力配置基本上是从以前的单纯依靠土地来获取租金开始,到后来凭借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分享权力,再到今天的权力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

近些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演化,非物质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大有超越物质资产之势。高传富,李心合顺应了时代潮流,把这种资源理解为泛资源,并且把它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两类。硬资源的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他们还认为,按照公司权力来源于资源的观点,任何人向公司提供资源不管这些资源是在法律的形式上为其所有,还是在经济实质上为其控制,都应当分享公司权力。

瓦尔拉斯从生产资源与资源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基本二分法出发,把一切生产资源均定义为资本,而将资源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则定义为收入。而亚当·斯密认为资本是一种权力,它要求获取利润是一种客观必然。他对资本的这种理解与本文中资源的概念相类似。

结合瓦尔拉斯和斯密的观点,本文提出,企业中的资源即资本。由于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以把资源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划分方式更加科学。物质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是分离的,而人力资本却是蕴藏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身上的。在软资源中,一些无形的资源如商标等可以与硬资源一样与所有者分离,且能够作价投资,以数量和价值分享收益。而人力资本却不能够估价。虽然不能估价,但是因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也要求分享收益。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认为是企业的资源这一观点也符合彼德·布劳关于权力依赖的四点条件。

综上所述,权力来源于对资源的占有,企业内的资源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其相应资本的所有权,凭借这种所有权,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会在企业中享有相应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表现形式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企业是一个权力的生态,企业要追求权力的和谐必需恰当的处理好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这二者的关系。企业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就主要表现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上。科学合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可以帮助实现企业内的权力和谐。

哲学认为,矛盾着的双方具有同一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一对矛盾,既然是一对矛盾,就必然有利益统一点。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只有企业价值最大化,才能实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交易双方按市场原则对使用权的控制性进行博弈.直到双方达到满意为止。那么在产权理论上,这就要求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所有者都有平等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博弈过程中形成了帕累托最优的权力格局亦即权力的和谐,最终能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企业权力的和谐也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三、企业权力和谐实现的方法论

在企业中,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资金资本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专家知识。从企业的发展史上看,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物质资本往往是最稀缺的,于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往往具有很大的企业控制权和几乎全部的剩余价值索取权;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物质资本稀缺性的下降而人力资本稀缺性的上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开始从物质资本所有者手中争夺剩余价值索取权和控制权;企业发展至今,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已经远远的超越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所有者进一步的分权已经成为必然之势。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重要性的逐渐增加使得其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权力不断增加,因此现代企业要追求权力和谐必须充分重视人力资本在新时代新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向人力资本所有者分权。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主要有股权分红制度、股票期权制、年薪制、递延式利润分享制度等。

股权分红制度是已取得公司所有权股或分红权股的员工对该公司税后利润的合法分配,不管是所有权股或分红权股,这些员工都希望能持续地从公司获得较高分红,而这取决于公司价值的增加,因此,该方式将公司的发展与员工自身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了,实现了长期激励目的。

股票期权是企业授予员工在一定的期限里按照该授权日的股票公平市场价格(固定的期权价格)购买一定份额股票的权利,员工可能在企业经营好的情况下从股票差价中获得可观收入,也可能在企业经营不好的情况下遭受放弃期权的损失。企业员工在购买了股票期权之后,就成为了企业的股东,自然会从股东的角度以利润最大化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经营目标,从而使企业长远发展得到保障。

年薪制是以经营者为实施对象,以年度为考核周期,根据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难度与风险,合理确定其年度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它由基础年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因此该分配方式是一种基础补偿和剩余收益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分配方式。

递延式利润分享制度是将利润分享转化成员工的养老保障,交信托机构保管,该信托机构一般属于基金法人,代表企业进行投资,并获得投资收益。该分配方式目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企业年金制度。由于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长远利益,因此,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员工也会努力工作为以后的养老积累较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stephen P Robbins《组织行为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S·泰森T·杰克逊:《组织行为学精要》中信出版社,2003年

[3]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社,1988年

[4]李健:《公司治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5]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詹姆斯·卢卡斯著刘永涛译:《企业权利的学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7]李自杰:《所有权、控制能力与企业的权威性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环保企业的资本大戏 篇11

据统计,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 万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环保企业有58家。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他们中间将有望诞生中国的世界级环保企业。那么,世界级环保企业的“温床”准备好了吗?

环保市场在哪里?

“監管出市场”,可以说是最具环保特色的产业特质。

有了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环保部门才能监管到位,也才能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开足马力真正做环保,因此有了偌大的环保市场。正因为“十一五”期间的环保监管,以至于中国在短短5年间,建起了数千家污水处理厂。

“政府要少做一点,多管一点。”一位环保企业负责人建议,“市场就在这‘两点’,政府少做的那一点让给市场,政府多管的那一点培育出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际上有两种通行的模式:一种是日本的非市场化模式,一种是法国的市场化模式。

日本的环保技术非常先进,环保投入也非常大,但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大包大揽,市场化程度偏低,竞争不充分,环保产业在国内并不发达,环保企业品牌知名的很少。

与日本不同的是,法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由此产生了威立雅、苏伊士等世界级环保企业。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既不能照搬日本模式,也不能照搬法国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这也会是中国对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贡献。

全球化市场的历练

面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外资巨头已经杀到了家门口。以水务市场为例,“已经是硝烟弥漫,各路英雄悉数到场。”国中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中水务”)董事长朱勇军告诉记者,“目前在中国的外资水务公司有世界前四大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苏伊士(通过旗下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英国泰晤士水务,德国柏林水务;国有控股水务公司以深圳水务集团和北京排水集团为代表;民营资本则以桑德集团、清华同方为领军。”

不过,在采访中,本土环保企业普遍对记者表现出自信。作为国内A股上市的桑德环境和在香港、新加坡两地上市的桑德国际的掌门人,文一波是国内环保行业“教父级”人物。他分析道:“由于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很多跨国巨头看起来是巨无霸,但实际上,他们做的项目数量并不多,而中国本土的公司恰恰有很多实践的机会,拥有天然的优势。在中小项目上,本土公司优势明显。”

朱勇军也有同感:“国中水务曾经在一些国内水务行业的项目招标中,优于国外同行,脱颖而出。”

北京绿创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绿创环保”)董事耿小音女士则指出:“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的技术并不落后,并且成本低、为用户服务半径短。在某些工业领域,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与外资品牌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更懂中国市场,产品更能贴近中国市场实际。”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维丝”)一位人士表示。

不仅瞄准国内市场,一些本土企业已经着手部署“走出去”。

“国中水务目前已与多家国外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接触和意向性洽谈。希望2011年可以落实1~2个项目。”朱勇军表示。

专业做电子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格林美目前把目标瞄准了北美、欧洲等地,已经开始在当地设立子公司。

桑德环境已经走得更远。2009年,他们拿到了沙特阿拉伯一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大单,总额预计将达到7亿元人民币。该项目的签署被认为开创了中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

“‘十二五’期间,桑德环境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平均年产值预计将达10亿元。”文一波表示。

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型

消息人士透露,环保服务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重点发展。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讨论修改阶段,根据该《规划》草稿,有关部门拟仿照“合同能源管理”推出“合同环境服务”。

有专家提出,合同能源管理中,通过提供节能服务,比如将耗电量由100万度降到60万度,节约了40万度,双方可以据此进行利益分配。但环境服务就不一样了,环保效果缺乏量化标准。比如,通过环保服务把一条河治理干净,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环保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很可能达不成一致。

另外,环保服务的受益方如何界定?比如,河边房价原来只卖每平方米1万元,治污后卖到每平方米3万元,那么,房地产商是否应该为此埋单?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规则,让利益相关方分担费用。

由此可见,合同环境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少难题。媒体报道称,《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先进行试点。

不过,环保产业的未来在服务,这几乎得到所有受访环保企业的认同。

很多环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从单一业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国中水务的业务形态是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市政供排水项目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桑德环保也是集投资、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等诸业态于一身。

耿小音也表示:“绿创环保要从一个好‘药店’向一个好‘医院’转变。我们将为区域环境提供综合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咨询、环评、设计、制造等。”

傅涛告诉记者:“环境服务业不仅是大势所趋,也将引领产业巨变。政府主管部门和环保企业都将实现转型,政府将从单纯的监管方变成环保服务采购方和环保服务质量控制方,而环保企业则将从工程建设方或者设备提供方变成综合环境服务商。”

业内认为,环境服务业的占比是一个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在中国,环境服务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比重仅为15%左右,而美国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50%。

企业资本金 篇12

一、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目标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 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 资本构成就是指这两者各占多大比例, 企业通过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筹集资金时, 要分别承担相应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 此时就要寻找一个最佳组合比例, 即目标资本结构, 使得债务与权益两者综合而成的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 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跨国经营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企业权益资本包括留存收益和股票筹资, 权益资本成本就是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该企业股份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根据C A P M模型, 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溢价:Ks=Rf+β (Km—Rf) , 其中Ks代表企业权益资本成本, Rf代表无风险收益率 (常以国库券收益率代替) , K m代表市场组合收益率 (即市场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 , β系数反映该企业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可见, 企业权益成本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该股票的β系数。

对某个企业来说, 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都是既定的, 自身无法影响, 但β值却与企业自身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 C A P M模型中的市场组合代表的是国内市场组合, 衡量企业系统性风险的指标β值也只表明用国内市场组合衡量的风险。而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后, 可以更多地考虑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权益筹资, 这时的β值是根据国际市场投资组合计算出来的, 相应便会降低。其原因在于, 国际股票市场比国内股票市场有更多的选择, 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通过投资范围的扩大将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分散的某些系统性风险给规避掉。企业的β值下降, 导致权益成本的下降, 也即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

三、跨国经营时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与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情况不同, 债务资本成本会受到企业跨国经营行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 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

首先, 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可以涉及较广泛的范围, 在多个市场获得收入, 这些现金流是不完全相关的。与投资组合理论相类似, 企业整体现金流波动的方差就会减小, 即出现现金流危机的概率降低。这样无疑能够提高债权人的信心, 从而降低跨国经营企业利用债务筹集资本的成本。

其次, 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果在海外设立子公司, 还可以拥有财务灵活性以降低债务资本成本。比如当子公司所处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率较低时, 该子公司可能比处于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有较高的税后收益, 而这种税率差异优势可以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内部协调来实现, 即通过跨国运作调节所属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来减少公司收益的税收侵蚀。因此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在削减债务融资风险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的能力要强于纯粹的国内经营企业。

2. 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拉升作用

首先, 公司跨国经营后会面临较高的财务拮据成本。这是指当财务拮据发生, 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时有破产风险, 即使不会破产, 也会发生大量的额外费用和机会成本。跨国经营的企业由于面临着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 财务拮据成本比纯粹的国内企业要高。如在非固定汇率制下, 跨国经营的企业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公司现金流波动变大;同时, 东道国不确定的税收政策, 存在侵夺公司资产的可能性等国际政治风险也加大了跨国经营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 同样会增加财务拮据成本, 提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其次, 债权人在提供资金时会考虑代理成本的因素。企业在国外开展经营使得债权人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国内经营时更加严重, 债权人很难监督企业是否将债务资本投资到借款合同条款规定以外的用途, 也很难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来掌握公司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 因此, 债权人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从而提高了跨国经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会对其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在资本成本特别是债务资本成本方面的优势, 因为相比股权筹资, 债务筹资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成分并非越高越好, 因为随着债务比重的不断上升, 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 慎重决定资本结构, 把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设定在最优的水平, 并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 以使得整体资本成本最低, 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国际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徐晓萍 程庆生:跨国公司金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张英明 李锦生: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8)

上一篇:国际标准组织标准下一篇:讨价还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