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2024-08-08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精选7篇)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1

一、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办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发活动所产生的支出被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两部分;由于研究活动在实现未来经济利益上的不确定性, 准则要求企业对研究阶段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 不符合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 未满足资本化条件的, 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满足资本化条件的, 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企业购买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应按确定的金额, 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 应当比照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进行处理。

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 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在满足一定条件情况下可资本化, 由此可以减少企业当期支出的费用, 提升企业当期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促进企业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这也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类企业的一项政策扶持。

二、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划分中的盈余管理

研究是指为获取新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 研究阶段的特点在于计划性和探索性。从研究活动的特点看, 其研究是否能在未来形成成果, 即通过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企业无法证明其研究活动一定能够形成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因此, 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开发阶段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之上, 对项目的开发具有针对性且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如果企业能够证明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确认条件, 所发生的开发支出可资本化, 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由上述分析可见,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判断标准难以量化, 造成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定上存在很大弹性, 对两个阶段的不同界定, 将直接对企业当前利润造成影响。对整个研究开发过程而言, 研究阶段支出占研究开发支出总额比例越高, 企业当期业绩越低。如下例所示:

例1:假设某企业2010年研发支出总额为40亿元, 该企业管理层认定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各占研发支出总数的50%, 2010年税前利润总额为10亿元。若该企业管理层认定研究阶段支出占研发支出总数的60%, 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比较分析如下:

由此例可以直观地看出, 企业研究阶段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例与企业利润成反比。

三、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

将开发阶段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 必须同时满足5个条件: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内部开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 构成无形资产开发成本的部分包括:开发该无形资产时耗费的材料、劳务成本、注册费、在开发该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专利权和特许权的摊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资本化的利息支出, 以及为使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其他费用。

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符合资本化的5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开发阶段支出是否资本化直接影响当期利润。

基于以上分析, 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认定上, 一方面, 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越大, 费用化支出越小, 当期利润越高;同时, 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越大, 有利于将借款费用资本化, 降低当期费用, 提高当期利润。如下表所示:

例2:假设某企业2010年研发支出为40亿元, 该企业管理层认定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各占研发支出总数的50%, 即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率为50%。在此资本化率下, 2010年企业税前利润总额为10亿元。若开发阶段资本化率为60%, 其对企业利润的具体影响比较如下:

单位:亿元

此例可以说明企业在正确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后, 开发阶段有条件的资本化将影响企业利润。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额度与利润成正比, 即开发阶段支出的资本化额度越大, 当期企业利润越高。

四、后续计量中的盈余管理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应在其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应摊销金额进行摊销, 其中应摊销金额是指无形资产的成本扣除残值后的金额;对使用寿命无限的无形资产, 不需要进行摊销, 每年进行减值测试。

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部分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资本化部分越大, 形成无形资产价值越大, 在既定的摊销年限与摊销方式下, 摊销期间摊销额越大, 摊销期间利润越低。可见, 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期间, 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额与企业利润正向相关;在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摊销期间, 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额与企业利润负向相关。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企业选用的有条件资本化政策在客观上带来了研发支出会计处理选择的自由, 能够对企业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高度关注有条件资本化下的盈余管理问题, 及时进行约束和控制。

摘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科技开发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巩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 研发支出数额巨大, 我们应高度关注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下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核算角度出发, 对资本化研发支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研究支出,开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2

开发阶段研发支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相关信息披露甚至比已经获得的经营成果更具评价价值因此有必要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本文根据会计准则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定义和规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实践处理方法,分析了与税法要求的差异和涉税实务中应注意的事项,举例指出了如何按照规范有效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

一、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定义和规定

开发是指企业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存在合理、积极方面:

1.符合真实性原则。将资本化的开发费用列入账簿,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及研发项目预期收益等真实信息,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2.体现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可行性分析,能够确定其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这种经济利益可以可靠计量时,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的风险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将研发费用支出资本化,可避免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而导致的企业经营业绩减少的现象。这样,经营者才有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换代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4.遵循了配比原则。成功的研究开发项目在被授予专利权、商标权等后,往往会持续若干会计期间,并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将开发支出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收益期间分期摊销恰恰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在看到合理、积极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

研发活动往往跨年度,如果开发成功的项目仅以当年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反映不全面。研究活动成果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报表使用者将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情况。如果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发费用重新计算,并将己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的影响进行追溯调整,此时,又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因此,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规定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难度。尽管新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复杂且有风险,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会计准则列出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但是这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难度。

三、实践中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如上所述,企业内部研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企业在实践工作中需合理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明确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根据开发阶段的科技开发活动特点和研发支出内容,依据项目立项文件、开发项目进度报告合理归集相关费用;在开发项目结束时,根据开发支出是否满足准则5个条件,将有条件资本化研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

实践中,应注意的是开发阶段是指已完成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例如,生产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设计、建造和测试;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新的或经改造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所选定的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

企业对正在进行中的开发项目发生的研发支出,应按其项目名称和确定的支出费用类别、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开发项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如开发项目跨年度,则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进行列示。如果开发项目结束,根据开发项目决算文件、开发项目成果资料及会计准则五个条件,达到预定用途的,确认为无形资产,按“研发支出一资本化支出”科目余额,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如果失败,则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余额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作为当前损益处理。值得说明的是,内部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进行调整。

四、研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涉税处理

2008年12月10日,为了配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管理,针对目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务管理出现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同时该文为了协调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将一定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细化了加计抵扣的规定:(一)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二)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根据该文精神,需要企业注意的是: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点之前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可以在当年据实扣除,年终申报所得税时,仍然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而对于符合资本化研发支出,如尚未计入无形资产的,则不能在当年扣除,也不能进行加计扣除,当开发项目结束后,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从形成当年起,按不得低于10年摊销年限计算出的摊销金额按150%在税前列支。这与该文实施前的相关税务和会计处理有显著差异。

同时企业要注意的是税法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与财务有关文件定义的研发支出范围存在差异,在纳税申报时,应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进行相应调整。主要差异可参考表1。

五、有条件资本化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

会计准则中对研发支出资本化某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做出客观合理的认定,因而加大了有关信息披露的难度。笔者认为,基于会计准则规定的“实质重于形式”和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企业应将开发支出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单独披露,并对企业的每项研发项目进行列示和充分披露;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利用性。实践中企业在报告中应披露研发支出核算的具体内容和金额,并详细说明是否同时满足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各项条件及依据。下面为某股份公司应要求披露的研究开发费资本化信息披露范例,以供实际操作时参考:

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资本化的研究开发支出按不同开发项目进行分类披露。具体见表2。

2.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资本化明细内容见表3。

3.相关项目开发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照见表4。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3

一.盈余管理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

对于这个问题, 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将对研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在对研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之前, 我们必须首先确认研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下五个条件:其一, 研发阶段的支出能够使用或者是被出售;其二, 研发阶段的支出具有使用或者是被出售的意图;其三, 研发阶段的支出能在后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四,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以及其它资源等为研发阶段的支出提供支持;其五, 研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进行可靠计量等。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经过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作为盈余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动机与盈余管理程度对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均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过, 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情形之下, 会有不同的性质, 比如对于一些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业来说, 盈余管理的动机与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是完全不相关的, 而对于一些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来说, 盈余管理的动机与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是呈正相关关系的。除此之外, 如果将企业的研发阶段准确划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 那么在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 这是因为一般来说, 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与盈余管理是呈正比例关系的, 也就是说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额度越大, 同一时期企业的利润就会更高。

二.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

一般来说, 信号理论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研发支出会计选择的信号传递效应以及市场能否识别研发支出会计选择传递的信号。一般来说, 如果企业处于操纵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情况下时, 无论企业是否对研发支出实施了资本化处理, 那么其所传递的信号就都是虚假的。如果对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加以明确区分, 那么市场同样无法判断研发支出资本化传递的盈利能力信号的真伪, 当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价, 通常情况下, 当企业的盈利管理程度较低时, 市场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传递的信号进行辨认, 并作出比较合理的定价, 而当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 市场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定价所传递的信号是非常不可靠的, 它只是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 这也就决定了其所给出定价的不合理性。除此之外, 在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还经常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市场能够非常容易地通过企业的整体盈余管理程度来对研发支出被操纵的可能性进行判断等。

三.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阐述, 如何才能更好的处理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之间的关系, 以更有力的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 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比如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 研发支出是否呈现资本化倾向, 关键在于看其是否处于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定量指标与具体标准是不同的。因此, 只有将两者进行比较明确的划分, 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盈余管理不断减少的目标。比如提高企业资本的可操作性, 企业资本可操作性的提高需要依赖相关专家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与与预测, 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 行政拍板以及权威决策在实际中的应用也较多。比如保证信息批露的充分性, 对于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来说, 必须由相关部门对其研发信息进行有效的、充分的披露, 只有这样, 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进行较好的监督, 防止个别部门、个别人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一般来说, 这种信息披露行为必须严格遵循国际上的有关规定, 尽量在保证商业机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之上, 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具体标准以及研发支出项目的资金投入量、项目名称以及项目进展情况等进行披露。

四.结语

现代企业为了更好的增强自身竞争力, 尽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般都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 不过随着研发支出资本化现象的出现, 企业的盈余管理与信号传递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文从盈余管理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以及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研发支出的数额不断增加, 并逐渐出现资本化的倾向。据权威资料显示, 盈余管理动机与盈余管理程度会对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带来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 信号传递与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资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分析与解释。鉴于此, 本文拟从盈余管理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以及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阐述, 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信号传递,研发支出成本,解析

参考文献

[1]张波, 周萍, 叶颖.浅析无形资产研发支出与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6 (15) :89-90.

[2]李世新, 张燕.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资本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3 (10) :123-123.

[3]高立蓉.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与信号传递[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6 (23) :78-79.

[4]董媛.研发支出资本化与企业盈余管理[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5 (10) :45-46.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4

一、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规定

1. 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我国2007 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计入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在满足规定的五项条件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在完成全部研发活动时再转入无形资产项目。同时,该准则要求企业在年报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

该准则有关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有利于企业提高研发支出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情况。但该准则属于原则性规定,有关企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五项条件的满足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职业判断,这些会增加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主观性。

2. 税法的相关规定。为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由于税法关于“三新”加计扣除的具体要求比会计准则关于研究开发支出的核算范围更严,因此,按照税法披露的研发费用可能会小于按照会计准则披露的金额。

3. 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该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对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进行了严格规定。

在随后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对研究开发活动的确认和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要求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专项审计,该管理工作指引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与计算有直接影响。

4.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在2001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活动的信息披露主要属于自愿披露,当年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并于2006年重新进行了修订,该准则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企业需披露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自2001年以后,我国披露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开始逐年增多。

随着2009 年创业板的成立,证监会于同年7 月20 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该准则同样强调了对创业板公司研发费用的披露要求,但对创业板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披露没有做出强制规定。

在2009年创业板成立后,证监会于同年12月24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并于2012 年进行了重新修订。该准则与主板上市公司同类准则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明确提出了研发支出数据的披露要求,在该准则第四节第二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公司应说明研发支出总额及其中资本化研发支出额的比重、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若相关数据与以前年度相比出现显著变化,应说明原因。”该准则在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2010年,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该准则要求公司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加“公司开发项目支出”的披露内容,并对具体格式进行了规定。在该准则执行后,我国披露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多,披露格式也开始逐步规范化。

二、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现状与不足

通过手工查阅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我们对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10 ~ 2012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力不够,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不规范、不完整。虽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研发信息的披露质量在逐年提高,但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信息不规范、不完整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首先,在董事会报告研发信息的披露部分,大部分公司按照准则要求披露了近三年研发支出金额,但还是有部分公司只披露了一年或两年的研发支出金额;而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只有少数公司披露了资本化研发支出金额,大部分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未按照准则要求披露资本化研发支出金额。

其次,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对“公司开发项目支出”的披露内容和格式做了详细说明,要求公司披露开发阶段研发支出总额,以及开发阶段分别计入当期损益、计入期末开发支出和转入无形资产的金额,如果无开发项目则金额为零。但严格按照准则披露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公司较少,大部分公司未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披露。

最后,在年报附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大部分公司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下披露了费用化研发支出的金额,但名称则是五花八门,从“研发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到“研发投入”等等。还有部分公司没有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披露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

2. 披露的研发支出金额在年报前后互相矛盾,不同年度间的研发支出金额不一致。如果企业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即是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披露的开发阶段资本化金额,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即是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

但是,在我们查阅上市公司年报和招股说明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信息经常前后互相矛盾,金额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与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披露的开发阶段资本化金额不符;二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费用化金额与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的费用化金额不符;三是不同年度披露的研发支出金额不一致;四是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研发支出金额与年报披露的金额不一致。

3. 对相关准则的理解存在歧义,不同企业对“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的计算方法不一致。2010 年,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进行了修订,该准则要求公司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项目下披露“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如果企业正确披露了该指标,将非常有利于我们去了解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但准则对该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却未作规定。

在查阅年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企业对该指标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双鹭药业2012 年利用本年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本年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得出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40.27%。登海种业2012年利用本年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本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合计金额,得出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17%。而广电运通利用本年开发阶段研发支出除以本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合计金额,得出2012 年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00%。另外,西部材料利用本年转入无形资产金额加上期末开发支出金额除以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得出2012 年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53.18%,而本年转入无形资产金额和期末开发支出金额包括了以前年度的累积资本化研发支出,这样计算是存在问题的。

按照现有政策规定,由于在董事会报告部分已经披露了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因此,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按照第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可能会更合适,即统一按照“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开发阶段研发支出”进行计算和披露会更合适。

4. 对核销的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未能单独进行披露和说明。当以前年度确认的开发支出不再满足资本化条件时,需要计提开发支出减值准备。但我们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对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进行了核销,但未单独进行披露。如2012 年创业板有7 家上市公司对以前年度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进行了核销,其中红日药业(300026)2012 年核销了3 387 651.16 元的以前年度开发支出,但未进行任何说明,只是简单地计入了当期损益,投资者如果不仔细阅读年报的话,很难发现。

三、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细化研发支出资本化披露规则。具体而言,在董事会报告部分,上市公司需披露近三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合计的研发支出总额、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资本化研发支出金额和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应主要披露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金额,以及开发阶段分别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和期末开发支出的研发支出金额。由于在董事会报告部分已经披露了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因此,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的计算方法统一为“本年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本年开发阶段研发支出”比较合适。

另外,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我们可以单独披露企业自主研发无形资产金额,以及自主研发无形资产占剔除土地使用权后的无形资产的比率。

最后,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我们可以要求企业将费用化的研发支出明细科目统一为“费用化研发支出”,以方便报表阅读者了解企业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同时,如果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披露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与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不一致,要求企业做出解释,以防止企业将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项目随意列入研发支出中。

2. 加强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力,完善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良好的准则还要依赖于正确的执行,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任何规章制度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加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力度,使上市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研发信息的披露,保证研发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其次,我们要不断强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公司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进行研发信息的披露。

最后,我们还要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会计人员既要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严格执行到位,从而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披露质量。

3. 对核销的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单独进行披露,防止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对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但也增加了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做法即是,在前期将研发成功可能性低的项目进行资本化处理,而在后期再将这些资本化研发支出进行核销。因此,为了避免企业有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嫌疑,需要企业对核销的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单独进行披露和解释说明。并且,需要对此类公司进行重点监管,以防止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5

A公司主要从事兽药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于2010年11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经营过程中, A公司始终坚持“研发驱动业绩”战略,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2012年公司投入研发资金5 160.4万元, 占营业收入的7.86%;全年引进硕士、博士研发人员58名, 研发团队达到232人, 研发团队整体实力行业领先;年度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 取得新生产批文60项, 上市新产品19个等,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研发促创新、以创新增绩效, 2012年在畜牧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 A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6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1.78亿元, 较上年增长18.66%。

A公司对核心管理层、主要研发人员以及部分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旨在使经营者和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 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并最终提高公司业绩。

2011年首次授予608.4万份股票期权, 2012年授予67.6万份预留股票期权。2011~2014年为行权期, 分年度进行绩效考核并行权, 其行权条件为:在本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 以2010年净利润为基数, 2011~2014年相对于2010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40%、76.63%、137.9%、214.59%;2011~201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不低于6.68%、7.84%、9.67%、11.49%。

年报中, 2012年的净利润为1.26亿元, 相对于2010年增长率为80.1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85%, 刚刚达到第二期股权激励所设定的目标。

而公司激进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政策正好为股权激励计划创造了条件。A公司2010~2012年将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额资本化, 2012年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达到53.69%, 而2010年、2011年的资本化率分别仅为32.39%和37.93%。另外, 2010年本期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与当期净利润之比为10.17%, 2011年为11.36%, 2012年高达21.85%。

单位:元

二、案例分析

在A公司骄人的业绩背后, 其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却令人生疑。A公司于2010年上市之后起开始实行“研发支出资本化”政策, 将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按照一定标准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具体指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有计划的调查阶段, 其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是在进行商业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阶段, 其支出在同时满足开发技术可行、意图明确、有用性、资源支持充分、支出可计量这五大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 否则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 将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公司以再融资、限售股解禁和业绩承诺等动机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 A公司也是其中一员, 促成A公司选择激进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处理方式的因素还包括以下几点:

1. 满足股权激励条件是A公司选择“资本化”的动机。

有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当期盈利水平下降, 或当期业绩 (研发支出资本化之前) 与目标业绩存在差距时, 经理层为达到股权激励的业绩目标, 将倾向于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政策, 且差距越大, 资本化程度越高。A公司2012年业绩水平在研发支出资本化之前并未达到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 直到将高达53.69%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后才刚刚满足, 在此动机下, A公司选择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

2. 准则制度不完善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留有选择空间。

首先,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CAS6)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分别给出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 但并未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 根据具有计划性、探索性和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等特点对研发活动进行判断, 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在实务中, 很多项目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交叉进行的, 对于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 仅仅依赖定义就将其清楚地划分为研究与开发两阶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对研发活动的两阶段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主观判断。

其次, CAS6规定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但仅是“可以”而不是“必须”, 即是否资本化以及资本化额度由管理层拍板决定。另外, CAS6规定, 在企业实践中因故未能研制成功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应确认为当期费用。这表明, 即使企业管理层在当初判断研发活动是否能够资本化时存在人为失误, 也没有违背会计准则而无需承担后果, 不需要通过会计更正或以前年度损益来调整差错。

最后, CAS6并未考虑开发阶段的潜在风险, 对于某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可能会有多家企业同时进行, 只要有一家企业率先研制成功则其余企业的研发活动的创新性和价值都会受到严重损害, 面临贬值, 但CAS6并未予以恰当计量。

3.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给予了管理层操纵机会。

首先, A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 前10大股东持有71%的股份, 且其中仅有4%为外部投资者持有。在股权高度集中情况下, 代理问题显著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研发支出费用化不利于掩饰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不良后果, 因此, 大股东凭借其对公司的控制力, 选择研发支出低费用比例以进行盈余管理, 调高当期利润。

其次, A公司三分之二的内部董事兼任总经理、财务经理等高级管理者职位, 即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成员重叠, 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重叠意味着“自己监督自己”, 弱化了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管理层可以利用其对会计系统控制和信息披露权力, 选择较低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比例进行正向盈余管理, 而较少地受到董事会的干预。

再次, A公司在独立董事设置方面, 仅遵循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最低要求, 即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 A公司共有9名董事, 其中独立董事3名, 独立董事的声音很可能被非独立董事吞没, 不能有效制止管理层和大股东的会计操纵。

4. 外部报表使用者的偏见“坚定”了A公司“资本化”处理方式。

外部报表使用者习惯于关注个别财务数据, 如通过使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数据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A公司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如中小股东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 更愿意看到高盈利以得到更多的分红, 当管理层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会影响到利润, 此时股东会因为亏损或盈利低于预期转而投资其他回报率高的公司。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更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 其中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 企业资本化研发费用后, 将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资产, 资产负债率会降低, 从而在形式上满足了债权人的要求, 减少了技术违约的可能性。A公司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 外部报表使用者既了解到公司研发活动的进展, 又可以间接观察到管理者的努力行为, 同时作为好消息, 向外界展现了公司拥有创新的技术、短期绩效良好、发展势头强劲、可持续性等形象, 从而增加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因此这一处理方式似乎更符合外部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三、案例启示

1. 完善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

管理层股权激励是一项长期激励机制。它在促成管理者注重企业长期竞争力和获利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觉抵制短期行为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应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动因产生的盈余管理问题, 在行权条件的设置上, 不仅要注重衡量利润率、收入增长率等业绩指标, 而且应综合考察其他非财务指标, 以客观、公正地衡量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

2. 细化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对企业资本化研发支出的行为做出更为严格的规定, 提供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规范, 如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给出更为客观的标准, 从而提高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以及披露的规范性,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从而减少盈余操纵的空间。

3. 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应强化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职能, 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约束;独立董事应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责权限, 独立客观地履行自己的投票权, 尤其是投反对票的权力, 以切实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4. 消除外部报表使用者的偏见。

一方面, 公司应加强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的披露, 在适度原则下充分披露企业研发支出的相关情况, 向报表使用者披露其研发能力。另一方面, 会计报表使用者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个别财务数据, 而应着眼于报表整体以了解公司的财务实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同时, 在关注公司研发活动时, 不能只分析绝对数据,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所披露的各种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 同时要与其他各种资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从而客观、准确地把握公司的研发状况以及未来收益。

参考文献

[1].曾爱民.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会计研究, 2006;9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合理与否, 不仅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还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与质量监督成本。我国财政部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对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较原准则有了很大的进步,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但由于我国的投资观念、企业管理理念等因素受政策影响大, 该规定的实际操作中仍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二、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的探讨

(一) 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 研发费用化的优势。

一是研发费用化符合谨慎性原则。所谓谨慎性原则, 是指在确认资产及损益时,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 会计人员应选择低估资产和收入而高估费用的方法。这条原则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情况下尤为重要。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最终成功与否很难预测, 故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研究与开发费用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的支出。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符合这一发展特点, 比资本化更有利于费用的合理均衡配比。二是现实中的可行性。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是经济责任的履行者, 他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采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企业当年就可以收回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金, 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鼓励经济发展, 提倡市场竞争,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就会在税收方面做出让步, 允许企业将大量研究开发支出抵减税前利润, 认可企业对研发费用的费用化处理。

2. 研发资本化的优势。

一是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条件下,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间较量的主要焦点。如果研发支出在无形资产申请注册前全部费用化, 研发投入阶段的支出对企业投入期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这样, 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指标考核, 可能减少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而对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 有利于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避免了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从而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二是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使大量的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无法在账内反映。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 合理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将收人和支出进行更好的配比, 能使资产、费用和利润等数据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能更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还能向投资者传递有关项目相关的前瞻性信息, 以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

3. 研发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劣势。

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的种种缺陷及研发资本化在具体操作上的一系列问题, 也是研发费用化与资本化争论与博弈的原因。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虽然比较稳健, 但却是以牺牲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为代价。在研究与开发很有可能成功时, 对研发支出仍作费用化处理显然背离企业实际, 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是不具有相关性和真实性的。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使企业管理当局有操纵各期收益的可能。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会鼓励管理者在企业需要保持市场优势及效益时不恰当地削减研发支出, 不顾企业的长远利益, 只为企业的账面收益。

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法最明显的缺陷在于无法明确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阶段, 即很难给出具体标准来划分一项研究开发支出到底是属于研究支出, 还是属于开发支出。这种模糊性的方法也为企业经营者操纵利润埋下了隐患。另外, 自创无形资产与外购无形资产事实上是同一性质的, 但在会计处理上, 外购无形资产往往资本化, 而自创无形资产则往往费用化, 这种矛盾的做法在研究开发支出“条件资本化”方法中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而, 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诸多障碍。

(二) 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的实质

一般认为, 由于无形资产开发的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争论, 其博弈的实质反映了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 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 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自然就十分关注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 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性和客观性上。当会计处理中进行主观判断和选择的自由度越大, 也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越多。故采取将全部研究开发支出在当期费用化的方法, 就可以保证相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 这种将当期的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是不科学的, 它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 却牺牲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正确的反映出将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资源的价值。而在损益表中又将大量对取得当期收入并无贡献的研发支出同当期收入相配比, 使得利润信息失真。这样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准确的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也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尤其是现在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研发费用化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人们获取会计信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决策, 丧失了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同样是毫无价值的。所以, 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对其分别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多少, 还在对两个阶段进行划分时增加了主观判断的因素, 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受到了损害。所以, 从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出发, 对研究开发支出进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更为理想的。可靠性的获得依赖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范, 而这种规范中也必然包括对那些会计处理中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约束,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能得到保证。

(三) 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发展的趋势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巨大, 而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研发活动投资方向、金额及其决策过程。

1. 有条件的资本化有利于改善经营业绩, 提高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

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支出可以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一处理方式可以改善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状况, 增加企业权益并提高权益比例。与此同时, 业绩的提升也自然抑制了企业管理层大幅削减研发经费的做法, 由此而推动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 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开发阶段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式, 提高了企业投资研发项目的积极性。

2. 有利于增强融资能力, 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巨大, 研发活动开发阶段支出有关融资环境可得到改善。将开发阶段支出加以资本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入账, 其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及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研发相关数据, 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与投资方向, 这些相关信息的披露, 将大大减少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研发信息的不对称, 加强投资者对企业经营与获利能力的信任。因此, 研发活动开发阶段的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 可帮助投资者更恰当地评估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和资产负债率, 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研发项目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虽然对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 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自主研发意识的加强和投入的增大, 研发费用资本化已然成为会计处理的发展趋势。在资本化的具体操作上, 对于企业的研究机构一般性研究工作的支出, 在其发生时即确认为费用。而对于具体项目的研发工作, 发生的支出均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一旦开发工作失败, 就将这部分没带来收益的资产价值注销, 同时冲减“资本公积”。当开发工作成功时, 可对已完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按评估结果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就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持有的经济资源的价值情况。而在收益表上, 也可以避免大量的与取得本期收益无关的费用的发生。

同时为更好的解决会计处理中决策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会计监管力度。会计准则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均衡过程中, 由于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会计信息的确认、记录和报告等实际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 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操纵的可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进行自发治理面临着失效, 因而会计信息就需要会计监管来衡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二是要适度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适度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鼓励企业披露有些非财务信息, 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我们要从形式和内容上加强提高对财务报告附注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彭喜阳, 左旦平.我国企业研发 (R&D) 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8) .

〔2〕周洋, 巩晓力.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问题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8) .

〔3〕梁莱歆, 赵娟.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J〕.新会计, 2009 (6) .

〔4〕曾爱民, 等.知识经济条件下R&D费用会计处理研究〔J〕.特区经济, 2004 (11) .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 篇7

关键词:研发支出资本化,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会计准则

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 趋同下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新准则对研发支出的处理由原先的全部费用化变革为符合一定条件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并且这种资本化的效应随着新所得税法的出台得到了强化1。研发支出资本化及配套的税收政策使得企业研发行为在利润与税收两个层面产生前期压力的释放,无论从短期的利润提升角度、还是从长期的企业价值提升角度,均传达了积极的信号。信号理论指出,企业的行为会向外界传递信号,引导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变更。 交易理论指出信息是市场行为的基础,此次研发支出费用化向有条件资本化的转变,必然向市场传达一组新的信号,对基于这类信号的市场行为产生影响。本文认为这种积极的信号不仅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还会体现在产品市场上。为此,本文分别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切入研究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市场反应。

1文献综述

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问题随着全世界对创新的关注而日趋重要。学者们发现,会计准则中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存在相关联系。Hall等[1]以法国制造企业为样本,发现研发支出资本化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Griliches[2]研究认为研发支出资本化数额越大,企业研发投入越多。 Nicholas Seybert[3]提出研发资本化更容易导致投资过度,而且也不能减少盈余管理,而增加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有提升作用。Lev等[4]实证证实市场往往低估高研发支出公司的价值。Han等[5]以韩国上市企业为样本,提出研发支出总额对企业股票价格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李世新等[6]研究认为在区分盈余管理程度后,低盈余管理程度公司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具有正的定价,高盈余管理程度公司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具有负的定价。

已有文献还证实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可以影响企业价值。Bosworth等[7]以澳大利亚上市企业为样本,证实研发支出资本化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升企业价值。Callimaci等[8]对加拿大的上市企业加以研究后发现,当期的资本化研发支出与下期的企业资本市场价值正相关。Ahmed等[9]以澳大利亚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结果也表明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可以提升企业下一期的股票价格,并认为研发信息传递路径不畅是产生这种滞后现象的主要原因。

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问题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Zhen Deng等[10]研究过程研发支出, 提出其与未来3年的现金流量密切相关,并支持将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Han等[5]也证实研发支出资本化额比研发支出费用化金额与企业股价的相关性程度更强,倾向于企业将研发支出资 本化。 Anne Cazavan - Jeny等[11]发现在法国,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公司较费用化公司在研发上投入更少、 规模更小、负债更高。李莉等[12]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选择R&D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既有盈余管理动机,也有向市场传递研发信号的动机。王燕妮等[13]认为R&D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选择受到了企业特征的影响,研发强度大、盈利水平低和高技术行业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将R&D资本化,规模较大、 盈利水平高、研发投入 稳定的企 业则倾向 于将R&D费用化。

除了对上述主题的讨论外,已有文献还关注研发信息披露质量、研发准则国际比较、研发会计处理的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但是对于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变革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积极效果的文献并不多见,特别是缺乏同时关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

2理论分析与假设建立

研发支出的有条件资本化对于释放企业研发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研发具有重要影响。理论而言,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直观的产品市场,表现为产品种类与收入增加、附加值与利润等增加,还可以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投资者对企业研发行为的重新定价、企业市值的提升。

2.1研发支出资本化在产品市场的影响

研发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决定因素,是一项重要的价值增值活动,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增加企业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 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间利益不一致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 Agency Problem) ,企业管理层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研发行为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特别是研发支出对当期收益的影响。当支出危害到本期财务报告的盈利与自身利益 ( 通常以利润绩效为基础) 时,理性管理层会选择牺牲长期股东利益, 减少研发支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研发支出资本化消除了原先研发投入对会计净收益的负面作用,再加上相应税务政策的配合,企业的研发激情得到了充分释放,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14]。

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正向关系早已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实。研发所带来的创新活动改良产品核心层、利益附加层、有形特征层的价值,提升企业的产品品质; 或者改变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与能耗; 或者拓宽市场、加大产品销售等。这些创新产出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是考察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盈利能力越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越突出,并最终体现为企业绩效[15]。Phillips等[16]提出成功的新技术使企业在对创新的暂时垄断控制中获得短期超额利润。总之,研发可以带来短期垄断收益,使企业在产品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17]。因此,提出本文假设如下:

H1: 研发支出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H1a: 研发支出资本化增加企业营业收入。

H1b: 研发支出资本化有利于显著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2.2研发支出资本化在资本市场的影响

股价是企业信息的一个综合反应函数,当公司积极的研发信息传达至资本市场后,公司股价也将呈现出一致的反应。研发是企业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唯一源泉,技术的部分排他性有利于研发企业依靠技术创新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在会计报告中充分披露研发相关信息、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这将改变其未来的现金流,有利于促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提升企业股价[18]。研发投入未来收益的资本化价值在收入中得到反映,并被期望可以随着研发的持续长期存在[19]。已有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研发与股价之间的显著正向关系,如Toivanen等[20]认为研发强度与股票回报的波动性显著正相关; Griliches[21]、Pakes[22]、Bloom等[23]先后发现了R&D投资和专利能提升企业价值; Rebecca Toppe Shortridge[24]的研究证实,大公司与小公司相比,其研发投入更能够被市场承认,与股价呈显著正相关。

总之,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情况下,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当期会计盈余的正向影响,一方面促进研发投入,并通过研发投入对股价的正向作用提升企业资本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当期会计盈余增加本身也会向投资者传递利好,提升企业股价。因而, 相比费用化,研发支出资本化带来更强的资本市场反应[25,26]。因此,提出本文假设如下:

H2: 研发支出资本化有利于提升企业资本市场价值。

H2a: 研发支出资本化提升了企业股价。

H2b: 研发支出资本化增加了企业发展潜力。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与其它企业相比,其研发支出较高且研发信息披露更详实,是研究最佳样本。 鉴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及2007年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段的特殊性,本文选择2009—2013年作为本研究的时间窗口,并以在巨潮网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告上市公司为对象,手工收集在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披露研发支出资本化具体信息的企业,并剔除数据缺失与极端值,最终共获得322个样本。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与巨潮资讯网。

3.2研究变量及模型设计

3.2.1研发支出资本化对产品市场影响的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由于研发活动耗时长、风险大的特点,研发支出的产出效应往往具有滞后性,为此本文选择滞后一期的研发作为解释变量。由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营业收入变化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影响上,本文分别以营业收入增长率 ( GRI) 和销售毛利率 ( SGM) 作为产品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的替代变量; 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市场的影响,本文将企业规模 ( SIZE ) 、 资产负债 率 ( LEV ) 、 企业成长 性 ( GROW) 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构建模型1和模型2,检验H1a和H1b,进而验证H1。

其中: t代表时间,i表示参加回归的样本量, α 为回归系数,ε 为模型的残差项,以此研究滞后一期研发资本化强度对本期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2.2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资本市场价值相关性的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研发支出资本化对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对企业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影响上, 本文分别以股价 ( P) 、托宾Q比率 ( TQ) 作为企业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替代变量; 同时,考虑每股收益 ( EPS) 、每股净资 产 ( BVA) 、企业规模 ( SIZE ) 、 资产负债 率 ( LEV ) 、 企业成长 性 ( GROW) 对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影响,构建模型3和模型4,检验H2a和H2b,进而验证H2。

其中: β 为回归系数,其他符号的含义同上, 探讨本年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当期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影响。

上述4个模型中涉及到的变量及度量方法如表1所示。

其中,BVA代表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将期末净资产扣除资本化的研发支出部分再除以期末普通股股数,以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为避免极端值对于回归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文章还按年对各变量进行了首尾1% 的Winsorize处理。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9—2013年5年中,样本企业营 业收入增 长率 ( GRI) 和销售毛 利率 ( SGM) 的均值分别达到22. 39% 和31. 63% ,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好,产品盈利能力较强, 这一点从托宾Q比率 ( TQ) 、企业成长性 ( GROW) 和基本每股收益 ( EPS) 等变量的均值上也得到印证; 与此相对应,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 ( CRD) 和每股资本化 研发支出 ( CRDPS) 平均值分 别为3. 26% 和0. 1509元,研发投入水平较高,超过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强度约为3% 的平均水平。

4.2相关系数分析

表3列示了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增长率 ( GRI) 与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 ( CRD) 的相关系数符号均为正,且在10% 置信水平下显著,为H1a提供初步证据; 同样, 销售毛利率 ( SGM ) 与研发支 出资本化 强度 ( CRD) ,以及股价 ( P) 、托宾Q比率 ( TQ) 与每股资本化研发支出 ( CRDPS) 的相关系数符号均为正,且都显著,可以初步为H1b、H2a和H2b提供支撑。由于表3仅为单变量间相关分析,真正检验这2个假设仍需要继续通过回归分析作进一步验证。

注: * ,** 分别表示 10% 、5%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4.3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 模型1的解释变量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 ( CRD) 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5% 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研发支出资本化与企业产品收入显著正相关,即H1a成立; 模型2的解释变量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 ( CRD) 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 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研发支出资本化能够改善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即H1b成立。

综上可知,H1成立,即研发支出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假设得到证实。

注: ***、**和* 分别表示在 1% 、5% 和 10% 水平下显著

从表5可知: 模型3的解释变量每股资本化研发支出 ( CRDPS) 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0% 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研发支出资本化提高了企业市场价值,即H2a成立; 同样,模型4的解释变量每股资本化研发支出 ( CRDPS) 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0% 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研发支出资本化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即H1b成立。

综上可知,H2成立,即研发支出资本化有利于提升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假设得到证实。

注: ***、**和* 分别表示在 1% 、5% 和 10% 水平下显著

4.4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对第1和第2个模型,本文选用滞后2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数据回归,发现所得结果并不显著,说明高科技企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会计确认基本上是合理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研发支出中 “开发”阶段支出同时满足5个条件才允许资本化,2年前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额对企业产品市场的影响不明显,恰好说明企业进行资本化处理的研发支出普遍在一年内就能够获得产品市场上的创新收益。

本文还利用滞后2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数据检验模型3和模型4,结果也发现t - 2对t年的股价和托宾Q值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对研发创新的信号传递功能良好,对研发信息的披露, 资本市场给予迅速的回馈。

5结论

上一篇:野生观赏绿化植物下一篇:电子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