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费用

2024-05-30

企业研发费用(共12篇)

企业研发费用 篇1

研发费用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简称。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 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都有相关规定, 尽管有所兼容, 但仍存在差异, 而且各有偏向。很多企业会计人员对这些差异存有困惑, 同时也面临着“研发费用如何处理”的问题。为帮助企业正确进行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 依据现行的会计政策和税法规定, 就如何准确把握研发费用的会计实务操作和税法加计扣除政策规定进行探讨。

一、企业研发费用处理的政策依据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对研发费用的列支范围做出明确规定。由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立法目标不同, 双方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存在不同的要求, 这样企业研发费用处理依据相关的会计与税收政策必然存在差异。

会计核算政策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关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规定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 (财企[2007]194号) 。

税法加计扣除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 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八个方面的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扣除的差异分析

1. 研发费用的确认范围

会计核算列支范围:企业可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发生的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八项费用归入研发费用支出范围。研发费用的会计归集要求区分明细。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 应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归集, 并分别列“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 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 待开发项目完成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 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税法加计扣除范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符合八项费用范围的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即符合八项费用范围的研发费用可按实际支出的150%扣除, 由于文件没有规定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所以企业发生的一些其他费用虽然与研发活动有直接关系但不可以加计扣除, 如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 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因此, 需要注意会计政策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企业发生的按会计相关规定可以列入成本费用, 但按税法不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 均不得加计扣除, 如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购置的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未能取得合法票据的、发放给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未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的, 均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研发项目待完成开发任务, 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 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资本化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开发阶段支出在资本化后形成无形资产, 而无形资产又会涉及资产的后续计量,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摊销、减值测试。

(1) 无形资产摊销期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 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 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 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发生的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额在税前扣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由此可见, 会计准则并未严格规定资本化研发费用的摊销年限, 由企业根据资产使用寿命自行决定。而税法规定加计扣除的无形资产一律按不低于10年的年限摊销, 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2)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依据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应采用直线法。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应当于每年度终了,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 确定其价值的摊销方法。税法规定对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其价值应在整个使用期 (即受益期) 内逐渐摊入成本、费用, 采用直线法计算摊销。

在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上会计与税务的差异主要为, 会计准则规定的摊销方法一般为直线法, 特殊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可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而税法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3) 无形资产摊销额确定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还应扣除已计提的累计减值准备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视为零, 但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二是可以通过活跃市场得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还可能存在。税法规定企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计税成本。若该无形资产是外购的, 则计税成本为买价加上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 不包括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若该无形资产是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 应按照开发并取得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

在无形资产摊销额确定上会计与税务的差异主要为,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企业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不包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同时, 由于二者在无形资产原值确认上也存在差异, 故二者计算出的摊销额也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无论在费用归集范围, 还是后续计量, 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均存在差异。为准确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 应建立研发费用备查台账, 分别记载会计和税法在费用归集、形成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期限、摊销方法及残值等相关信息, 并分期对研发费用的纳税调整进行预计, 包括研发支出形成费用部分在当期的税法加计扣除额, 形成无形资产后分年度会计核算和税法摊销金额差异的调整及加计扣除额的确定。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定、摊销方法复核后应对备查台账进行信息调整。

三、企业研发费用处理建议

1.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标准

企业研发活动, 应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前者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后者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等。企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活动的复杂性、风险大, 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明确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对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若没有制订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 企业对研发活动阶段划分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 这样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有制订具体操作的依据,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才能合理地选择研发费用处理方式。

2. 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合理选择处理方式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在与会计准则的协调方面比旧税法更为充分、合理, 有效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这也成为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纳税筹划点。由于税法并没有对研发费用在何种条件下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做出具体规定, 因此还需借鉴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加以衡量, 具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因此会计处理的不同可显著提升当期业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 从而获得货币时间性价值。选择费用化处理, 可以增大当期费用扣除金额抵减税前利润, 减少本期应纳所得税税额, 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选择资本化处理, 可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扩大企业资产规模, 在削减费用的同时, 所有者权益会增加, 资产结构会发生变化, 权益比率上升, 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也会同步提高。

实质上, 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不单纯是企业内部会计核算问题, 还涉及到企业创新成果的价值转换与合理节约税收的实现。因此, 企业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内控管理机制, 使研发费用的归集更为清晰。同时, 企业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学习, 判断研发活动费用支出阶段, 正确运用研发费用确认计量的规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 避免因后期调整而造成税务风险。

3. 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种处理办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科研创新活动比较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这类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 且研发结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比较大, 应该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进行处理。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进行改进, 选择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 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对当前利润的冲击,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这样企业管理者也会继续进行研发活动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而增加企业价值。

但是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而且税法对资本化的时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果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 考虑充分利用税收优惠与资金的时间价值, 企业会更多地选择费用化处理, 尽可能只将依法申请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如果预计近五年内难以产生足够的利润来享受加计扣除带给企业利益时, 企业则应积极创造条件, 将研究开发费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在以后更长期间内摊销加计扣除。

4. 加强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管理

企业必须健全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才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若承担研发活动的人员还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人员支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等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之间进行分摊;每个研发项目应单独核算, 共同费用应合理地在每个具体项目之间分摊, 不能准确地会计核算的研发费用不能加计扣除。在会计核算时应注意会计与税务口径的差异, 税法严格规定了八项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而会计政策规定可以归集到研发费用的内容范围较广。因此, 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时, 既要全面核算研发费用, 又要准确归集其中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的八项费用。

总之, 企业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是鼓励企业的研发行为。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办法不应该单一化, 税务上应该正确处理, 以充分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企业应严格遵照国家的各项规定, 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研发费用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才能形成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增强企业的实力。

企业研发费用 篇2

可以。根据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允许加计扣除的人员人工费用,包括“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4.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是否可以加计扣除或者摊销? 答:

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规定:“

二、研发费用归集,(五)财政性资金的处理,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六)不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不得计算加计扣除。已计入无形资产但不属于《通知》中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范围的,企业摊销时不得计算加计扣除。

企业研发费用 篇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而作为与企业自主创新相关联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一、新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处理的规定

我国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而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才可以资本化。即:

(一)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等。

国际会计准则亦规定:1.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能确认为资产;2.一个项目的开发费用,如果满足一定标准时,才应确认为资产。

可见,我国的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式是相同的,而与原准则的处理方式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新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期间确认为费用,并且不应在其以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确认为资产,否则确认为费用,最初已确认为费用的开发费用,不应在其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显然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即部分费用化,而原准则采用的是全部费用化的做法。

二 、现行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全部费用化,虽然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是其缺点很明显,就是影响企业当期利润,低估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研发成功之后的受益期间成本摊销不符合配比原则等等。但是是否我国现行的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就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法呢?笔者认为不然。

(一)我国仍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分离进行处理

虽然我们在会计实务中,是待研究取证完毕后,由一定的评估部门进行评估,进而决定是否对该项目进行开发,即: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可以完全分离,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分离的意义不大,而且若该项目开发成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费用计入成本当中呢?这是否仍然违背我们会计中的配比原则呢?

我国会计准则将“研究”定义为:为了获得新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同时将“开发”定义为:为了创新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而在开始商业活动使用前所从事的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付诸应用的一系列活动。从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际上研究是开发的基础,二者是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的,因此我们不需要把二者强硬的拆分开来。

(二)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还与我国的企业行政机制有关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资金来源,我们可以概括为: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的赞助、企业自筹资金。

对于工业企业没有取得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的赞助时,笔者认为即使是新准则的这种处理方法也不会促使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因为我国的企业行政机制是年段制,即领导的任职具有一定的任期(一般是3—5年),特别是国有企业更加明显,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阶段往往比较长,这样不但较大的费用开支会影响领导在任期间的当期利润,而且该领导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实惠,因为项目研究开发阶段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现金流入。我们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在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时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长率等这些当期静态指标为主。因此,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领导往往会比较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而忽略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新思路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认为,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资格有时是困难的。因为企业难于确定是否存在以及何时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辨认资产,以及难以可靠地确定该资产的成本。鉴于这一困难,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国际会计准则还根据企业无形资产研发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据以规范不同阶段研发费用的处理。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和对我国研究开发费用处理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工业企业行政机制,笔者认为以下的处理方法比较合理。

当企业得到国家或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时,作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研究开发费用基金——国家资助或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

这种基金是企业的一种负债式基金(外部仅提供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列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或企业的一种营业外收入基金(外部提供资金,列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类)。

但是不论企业是否取得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企业在期末都需要从税后未分配利润中进行预提(不妨暂定1%)研究开发费用基金,会计分录为:

借:未分配利润

贷:研究开发费用基金——企业预提

实际上这种预提是作为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一部分而存在,处理上类同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基金,亦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类中。

若研究开发失败,则将研究开发费用转入“营业外支出”,因为此时该项费用支出不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这样处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企业乱用该基金进行研究开发,因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是由于企业正常营业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若是金额过大,必然会引起检查评审部门的注意。

若研究开发成功,则需要对该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借:研究开发费用基金

贷:研究开发资本

以上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领导者由于考虑到其任期内的业绩而放弃研究开发的问题,因为该基金的设立不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是税后预提,而且对何种情况下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也做出了很好的定位。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完善,比如说当这种基金达到多少比例时,可以停止预提等。

四、结束语

浅析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篇4

一、国际上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

其一, 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全部费用化核算方式:即企业在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都记入当期损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02号中规定:企业当期发生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费用, 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无论成功与否, 均不确认为资产。特别是对于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费用处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 直到所开发的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

其二, 以荷兰、瑞士和巴西为代表的全部资本化核算方式: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 待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列作无形资产, 分期摊销;荷兰规定, 研究开发费用只要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即可予以资本化, 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其三, 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核算方式: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规定, 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 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 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该准则同时指出, 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 因此, 这个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而在无形资产的开发阶段, 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 即对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我国2006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核算方式,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第七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发阶段支出确认为费用, 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 不能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予以费用化。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化分析

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之所以呈现差异是因为衡量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质量指标不一导致的。根据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8个信息质量原则即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全部费用化的核算方式是以谨慎性作为主要的质量指标即宁可多报可能的损失或负债而不多报可能的收益或资产;全部资本化的核算方式是以客观性作为主要的质量指标即真实公允反映经济事实;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核算方式是以客观性与相关性作为主要的质量指标即在真实公允反映经济事实的同时提供的信息必须导致决策差异。

三、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 完全费用化的优缺点

采用完全费用化这一核算方式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研发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难以确认和计量。这种做法符合财务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 同时避免了管理当局任意调节各期收益的可能, 这是本方法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1.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研究开发支出在研究开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 若一概列作管理费用处理,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会使研究开发期间的利润相对要低, 开发成功后产生经济效益的期间, 与收益相配比的费用为零, 有违配比原则。

2.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全部费用化会计处理, 无视无形资产的价值, 开发项目一旦成功, 将使企业在以后若干年度直接受益, 开发费用理应属于资本性支出, 如简单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则有违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3.不符合真实性及可比性原则, 也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企业研究开发支出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信息使用者必将关注企业的科研活动, 而原有会计处理方法未能体现其重要性;若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不予以资本化, 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研究开发支出来操纵利润, 从而使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大打折扣。

4.不符合一贯性原则。研究开发过程往往会跨年度, 如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 将其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 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 将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 这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 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

(二) 全部资本化方式的优缺点

采用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要依据是研究开发活动必然产生某些无形资产, 比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 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资本化的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另外研发费用资本化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符合衡量会计质量的相关原则。资本化的处理方式可以使企业每个会计期间的成本和收益的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 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2.使企业的帐面价值与企业的内在价值更一致, 减轻投资者价值分析的难度。剩余价值理论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等于企业帐面净值与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判断会计准则优劣的两个重要标准就是: (1) 是否能够使企业帐面净值与企业内在价值保持一致; (2) 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盈利的预测能力。

Lev&Sougiannis的研究认为资本化的研发价值与股价显著相关, 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可以提高企业帐面值与企业内在价值的一致性;而Aboody&Lev的研究发现对软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也可以提高企业帐面价值与企业内在价值的一致性, 每年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成本与下一年的盈利变动密切相关, 这表明资本化可以提供有关盈利预测的相关信息。将研发费用资本化更能体现企业的价值, 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 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个与投资者共享有关企业革新获得进展和成功可能性信息的有效渠道。

3.有助于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远离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企业的利害关系人。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 由于技术性无形资产的比重与公司会计盈余的质量显著正相关, 因此对高科技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对其会计盈余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使用者需要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的情况, 全部资本化则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容易从会计报表中获得相关信息, 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全部资本化可以鼓励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技术投资, 防止短期行为, 有效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如果不加区别地将研究开发成本全部资本化, 则有违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因为在研究开发前期阶段, 对开发是否成功, 是否能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强行把这些支出资本化, 也会使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降低, 最终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

而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可以弥补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 是一种比较公允的做法, 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相当的难度:划分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依赖于会计的职业判断, 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 公司报牌、配股、都是以会计信息特别是利润信息为基准的, 管理当局存在因为不同的利益激励而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的事实, 存在会计职业判断的滥用。到底哪些行为以及行为开支属于研究与开发阶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很难辨别清楚, 给企业操纵利润信息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何很好地解决划分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是该方式最大的难题, 笔者认为应当在研发通过外部的技术可行性测试后再对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一般说来, 产品研发进程包括从最初想法的形成到技术可行性测试, 再到成果的商业化三个过程, 通过借助外部相关部门技术进行可行性测试, 可以降低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而对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的费用进行资本化, 信息使用者将更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 对企业的经营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投入逐渐增大, 其不同的会计处理对会计利润有不同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研发费用的三种会计处理方式进行评论和探讨, 希望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现状。

参考文献

[1]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12期

[2]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会计研究2004年1期

[3]刘峰王兵《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2006年3期

企业研发费用 篇5

我公司是集团下面的一家生产性子公司,承担全集团技术研发和生产某几类产品的职能。我公司所有研发费用,是否都能作为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是否都能作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除我公司自身生产的产品研发成果自用外,其它研发成果转让给其它公司使用)?另外,研发项目是否可以企业自行立项,还是需要报相关部门审批?

1、《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第四条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第十三条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异议的,可要求企业提供政府科技部门的鉴定意见书。

根据上述规定,与取得收入有关的研发费用可以税前扣除,但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立项应符合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第四条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对申报项目有异议的,可要求企业提供政府科技部门的鉴定意见书。

2、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应对“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事的研发活动应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见附件)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第十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第十一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程序如下:

(二)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企业职工人数、学历结构以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说明;

5.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

6.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以及技术性收入的情况表。

企业研发费用 篇6

关键词:企业研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139-02

对于企业而言研发费用是重要的资金支出,为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研发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从国家税务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研发费用制定了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的费用能够进入研发费用,那么可以加成50%研发费的比列,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这一税收优惠,简称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多数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税负,进一步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和费用类别的仔细划分,实现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

1 企业研发费用的内容和范围

企业研发费用(技术开发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包括以下项目: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中间试验费、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要求不同,对研发费用的分类和核算的范围也不完全相同。有些费用从费用项目上来看不属于直接研发费用,但是其用途与研发费用间接相关,是为研发过程服务的。对于这部分费用,应该将其作为研发费用的一种,也纳入到研发费用之中,保证企业研发费用的全面性,拓宽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但在做加计扣除核算时,不能简单地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或企业自己划定的研发费用标准为依据来计算加计扣除额,其划分原则应依据国家税务机关所确定的范围。为此,我们在利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时,应以税务机关所确定的研发费用为标准,避免出现研发费用口径不一致,影响税收的抵减。

工业类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开发的项目,需要向所属企业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用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

2 企业如何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要想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就要对研发费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研发工作实际和主管税务部门的要求,合理确定研发费用,进而利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来看,企业在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确定以下九种费用:

(1)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研发过程中的所有消耗成本,视作研发过程中的直接成本,符合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要求。

(2)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这部分人员成本在研发开展过程中,也被作为研发的直接费用计入总体研发成本。

(3)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这部分费用属于设备费用,是研发过程中的主要费用之一,按照规则应计入研发总成本中。

(4)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这部分属于研发过程中的直接费用,按照规定可以直接进入税务核算。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这部分费用由于不属于研发过程的直接成本,在界定中存在争议,主要应以税务机关的核定为准。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这部分费用属于研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工艺过程费用,可以纳入到研发费用的总成本中。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现场试验费是研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此项费用应作为研发过程中的主要费用进入总成本。

(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这部分费用属于后续费用,按照研发过程的整体需要,也应该纳入到研发费用当中。

(9)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正确划定了研发费用范围之后,企业就可以在纳税过程中按照加计扣除原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

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目前企业的经营实际来看,许多企业都曾经利用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享受过减税的待遇,对降低企业税款支出,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讲,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有积极影响,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后,企业可以利用税收政策享受优惠,总体税额会相应减少,企业的整体效益会得到一定保证,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2)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具有积极影响,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后,企业的所缴税额得到了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减轻,对降低企业整体税收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3)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提升企业管理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学会正确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才能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益,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企业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纳税过程中,要想合理地降低税负、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要正确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所缴税款进行合理抵减,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起到降税增效的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对企业研发费用进行仔细划分,并根据国家税务机关的规定,做好研发费用的准确划分和归类工作,正确利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满足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S].

[2]薛薇,李艳艳.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改进方向[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3]冯利.浅析研究开发费的加计扣除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2,(11).

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研发费用相关问题

企业研究与开发 (即Research and De ve lopm e nt) 费用是指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它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前者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后者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电子、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企业研发费用在企业总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意义

如前所述, 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它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2006年2月15日, 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所做出的明确规定, 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意义就在于:

(一)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 顺应了潮流, 明确了研究与开发的会计处理, 更能够准确地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 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增强了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有效地防范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带来的风险, 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谨慎原则与相关性原则, 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研发费用有条件地资本化,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矛盾的缓和, 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发费用有条件地资本化, 促使企业不再只追求利润, 不顾长远利益, 怠于利用技术创新方法来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规范, 有效避免企业管理者短期操纵利润现象, 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

(三) 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 使财务会计报告中资产、费用、利润等数据更好地说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这种资本化处理, 符合研发费用作为投资的本质特征, 能够激发企业从长远利益着眼, 积极地投资入于研究开发领域, 促进技术的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

(四)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

新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规范, 减少了我国企业的短期行为, 从而减少了企业由于当期研发费用较多地产生递延纳税现象,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能够证明满足相应条件时,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即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 从技术上来讲,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 (二)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 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税法对此也同样做出相关规定,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 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支出额的50%, 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该无形资产实际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 在年度中间预缴所得税时, 据实计算扣除, 加计扣除只能是在年度终了进行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依法计算扣除。值得说明的是:企业所得税法中所称企业是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 对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均可依法享受加计扣除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三、亟待规范的几个问题

(一) 研发费用的分离问题

正如《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阶段的支出, 应当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 只有开发阶段支出, 同时满足会计准则规定的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我们认为, 这只是理论上的一般规定, 有时有些研发支出很难说清其出于何种阶段, 划分为何种费用。另外, 部分费用化条件下, 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 从而给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有这么一个故事: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 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 他们只好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 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 花了几十万, 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 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 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 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 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我把这个搞定。小工果然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 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

故事讲完了, 故事中的其他问题, 我们就不拷问了。我们要说的是:博士后等科研人员因科研攻关所发生的费用是属于研究阶段费用还是开发阶段费用, 是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二) 跨年度发生的研发费用处理问题

有些研发项目在一年内能够完成, 研发费用是费用化, 还是资本化符合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有些研发研究开发往往会跨年度, 如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 将其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 而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 将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 这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 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 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开发支出计入资产, 则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 因为这要求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 并在会计记录上也要将已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影响进行调整, 会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 若不予以资本化, 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 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含金量, 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另外也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 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三) 会计准则与税法对研发费用的不同确认方式问题

如前所述, 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做出相关规定, 但是税法也对研发费用进行了规范。2008年12月10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该文件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执行, 为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提供了政策指引。但国税部门不仅要求企业按有关会计准则处理的同时, 还规定, “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 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 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对划分不清的, 不得实行加计扣除”;“对委托开发的项目, 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否则, 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异议的, 可要求企业提供政府科技部门的鉴定意见书。但鉴于116号文为国家税务总局单独发布的一项税收法规, 因此对于“政府科技部门”并没有明确的指定。在实践中, 特别是在企业研发活动失败而无法拿到有关部门的鉴定时, 企业很可能会因拿不到有关鉴定意见书而不能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等等。

四、研发费用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针对如上问题, 我们认为, 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做相关解决问题的工作:

1.严格研发费用细则, 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1)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长期待摊费用——开发费用”和“开发费用准备”两个项目, 以向报表使用者明示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力度, 提示报表使用者对开发进程的关注。对于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 则将“长期待摊费用——开发费用”和“开发费用准备”转为无形资产, 并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项目中列示, 并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在利润表中设置“管理费用——开发费用”项目。统一高科技企业开发费用的披露名称。 (2) 增设《开发费用明细表》并将其作为利润表的副表, 详细披露开发费用的投入规模、方向及现金流量。

同时,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也要增设规范披露的内容, 诸如:开发费用的种类、实际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数、本期转出数、期末余额及披露开发成功与失败项目的比例、研发费用的确认标准、分类、计价方法等。

2.加强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完善研发费用核算办法。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同时必须按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附表的规定项目, 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企业应于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资料。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究开发活动的, 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额。对纳税人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 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也就是说, 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免属于备案式减免, 纳税人未按规定报备不得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3.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贯彻《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同时, 注意抓好《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及所得税法等相关税法知识的学习。通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强化研发费用的核算办法,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凌辉贤新旧准则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比较及其账务处理[J]会计之友2006 (9) 下

[2]刘玉晗研发费用中外之比较[J]财会月刊2006 (12)

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之完善 篇8

一、我国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国对于资本化的条件和标准的规定不同, 对企业研发费用支出会计核算方法也不一样。目前国际上基本形成完全费用化与部分费用化、部分资本化两种处理方式并存的局面。此外, 即使采用对研究阶段费用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 各国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办法仍各不一致, 体现了研发会计本身的复杂性。我国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方法虽然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 采用将研发费用进行二阶段处理方法, 但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 费用的归属大多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在实务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改进。

1. 研发费用会计确认缺乏可靠依据。

企业的研发活动不确定性较强, 因此难以形成成熟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的研发活动在研发过程中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极易与原有预算发生较大的偏差, 给研发会计核算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 企业研发活动一般可以有多重实施方案, 尤其是大型研发活动的组织结构都比较复杂, 这种结构的复杂性为研发费用的合理预算带来一定的难度。研发活动所需的大型设备, 一般涉及金额较高, 可能会存在一台设备多个研发项目共同使用的情况, 这为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分配核算带来了一定难度。研发项目结构的复杂性, 也会造成参与研发人员数目多、部门广, 给研发费用中人员人工、直接投入、设计费等费用的归集和核算造成困难, 进而使得研发成本核算缺乏准确性。

2. 研发活动两阶段划分缺乏具体量化依据和标准。

CAS6对研发活动两阶段的划分即研发费用何时可以停止费用化以及开始资本化的时点, 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在实际执行操作过程中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研发活动两阶段进行人为的划分会导致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缺乏客观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容易出现企业管理者为实现既定利润等指标要求, 人为控制研发费用资本化时点, 进而对利润进行调节, 可能存在故意扩大或减少予以资本化的开发费用的现象, 造成企业经营绩效不实的后果。另外, 现在企业经常要同时从事多项开发活动, 因此研发活动两阶段划分不清, 也使得共同费用的分配及处理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性, 降低了企业财务绩效信息的可信任程度。

3. 企业研发费用缺乏明细科目。

CAS6规定, 在最终出具财务报表时, 企业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下明细列示, 而满足资本化五个条件的研发费用应在“开发支出”科目下明细列示, 但在日常活动中则缺乏具体科目对研发费用进行详细核算和处理, 企业选择用来核算研发费用的科目分散, 缺乏统一性。企业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并未形成统一的核算科目, 这会降低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可比性。

另外, 企业的研发成果在最终形成无形资产时, 研发成本可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数额往往较少, 而记入无形资产科目的数额较大, 导致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成本, 造成该项无形资产出售时的成交价格被高估。

4. 企业研发费用缺乏具体披露。

根据CAS6的规定, 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的金额, 以使研发费用能够清晰地列示于年报中, 便于利益相关者使用报表信息。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披露时, 并没有在统一的科目下进行反映, 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研发费用的披露情况也不容乐观。

肖琳 (2010) 、徐茜 (2010) 分别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统计后发现, 我国企业对研发投入费用的披露科目较为混乱, 缺乏统一的会计科目选择。笔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随机抽取了3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 主要分布在包括信息、软件、电子、医药等行业。通过对这些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内容进行统计发现, 仅有8家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在附注中披露了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的金额, 其他22家上市公司均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披露。可见, 我国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建议

我国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制度与实务相脱节。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企业研发活动具有特殊性, 只能采用原则性导向进行规范,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企业会计人员无据可依。因此, 结合企业研发投入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1. 明晰企业研发费用的确认范围。

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规定:企业应对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可以纳入企业研发费用的科目包括:内部研究开发投入的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设计费、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其他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 并具体将境内的外部研发投入额进行具体列支。为规范企业对研发费用的计量, 我国应明晰研发费用的确认范围, 进一步明确计入当期损益与资本化的范畴, 防止企业将开发费用在当期费用与资本化之间任意选择, 进行盈余操纵。鉴于此, 本文建议对开发项目进行单独管理与核算:进行可行性研究后, 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项目单独设置账户进行核算。对于没有通过可行性评估的项目应该停止继续投入, 已经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开发项目进行单独管理与核算, 可以从制度上限定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而且将研究费用单独核算与披露, 可以让用户直观地了解企业研发费用的规模与应用效果, 有利于社会监督, 可大大减少企业操纵费用的随意性。

2. 改进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方法。

企业核算研发费用应单独设置“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等科目对研发费用进行专项核算, 这样有利于企业对研发投入费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并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 反映各种研发活动的费用支出结构。根据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流程, 企业应建立如下研发投入费用会计核算过程:

(1) 在研究与开发活动初期, 企业应设置“研发准备”科目, 用以计提日后的研发活动所需资金, 具体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研发准备”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在研究与开发活动期间, 企业应对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进行归集, 明细到二级科目, 并在做明细账时建立辅助账和明细账, 为最终的研发投入开支费用化或者资本化的处理提供具体的金额依据。具体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研发投入”科目 (二级科目为具体的研发项目名称) , 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3) 如若研发投入出现减值准备的迹象, 则应参照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方法, 对研发投入计提研发减值准备,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研发减值准备”科目, 以有效应对市场上的变化以及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 保证研发投入账户账面金额的准确性。

(4) 对于开发成功的研发投入费用, 应按照规定将其结转到无形资产的成本中,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研发投入”科目。同时将已计提的研发减值准备转回, 借记“研发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管理费用”等。研发活动最终形成无形资产后, 要按照无形资产摊销的有关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5) 针对多个研发项目共同使用一台研发设备的累计折旧费用分配问题, 企业应将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细化, 做到特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按天计算, 这样使得折旧费用在多个研发项目中的分配更加合理准确。如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 则可制定相应标准, 按照比例在各个研发项目中分摊, 明确使用该台设备的每个研发项目所应分配的折旧费用。

3. 加强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的披露情况。

研究证明, 研发投入费用的披露情况与投资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基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披露情况, 进一步规范研发费用在报表中的披露十分必要。企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支出应在“无形资产”科目中体现, 并列支明细科目;企业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支出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中体现, 并列支明细科目。企业还应设置“研发减值准备”等减值科目, 以体现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 保证最终归集到无形资产科目数额的准确性。

企业还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处理诸如研发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本期资本化以及费用化的具体金额、本期从研发费用结转成为无形资产的具体金额等具体事项。对于有专门研究部门的企业, 应编制研发费用报表, 以便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摘要:我国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取了部分资本化、部分费用化的方法。但实际中, 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仍然存在着诸如研发项目预算缺乏准确性、研发活动两阶段划分缺乏具体量化标准等问题为完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本文提出明晰企业研发费用确认范围、加强研发投入费用的披露等建议。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研发费用披露

参考文献

[1].肖琳.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研究.财会月刊, 2010;5

[2].李晓伟.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会计处理.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0

[3].张若如, 许敏.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探讨.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2

[4].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2008

[5].Aboody D., B.Lev.The Value Relevance of Intangibles:The Case of Software Capitaliz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9

企业研发费用实操性的探讨 篇9

一、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的混乱化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开发项目发生的开发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①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以下简称可行);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以下简称意图);③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支出能可靠计量。

对上述规定中的前两点即“可行”、“意图”,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可行”,企业进行研发项目,第一个阶段是研发阶段。研发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有计划的调查,简单地讲,就是为了研发项目的可行与否进行调查论证。如果项目不可行,企业根本不会进行后续的开发活动。

(二)“意图”,即目的、目标,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目标都不可能取得成效,企业进行项目研发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或出售。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研发之前就应提出目标,而不是在项目进行到开发阶段才明确意图。

综上,将“可行”与“意图”规定为资本化条件之一,有“画蛇添足”之嫌。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所在单位对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时,更多地考虑后面三个条件,因为前两个条件是理所当然成立的。因此建议将资本化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两个阶段区分的模糊化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为“无形资产”。至于两个阶段如何区分,准则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执行标准,只是简单地阐述了两者的定义,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分时点的选择,将会影响研发费用资本化支出计量的准确程度。笔者曾和其他公司的同行进行交流,发现每个公司选择区分时点的标准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另外,在实际运用中,一般的操作流程是:计算研发费用的工作往往由财务人员承担,两个阶段的区分则由技术人员判断,这就必须要求财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理解上充分保持一致,实现完全的交流和沟通。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各自专业领域的不同,思考角度的各异,两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笔者最初和技术部的同事在该问题上也曾经历过艰难而痛苦的抉择过程。

如何简化流程、帮助企业更快更准确地区分两阶段,其实我们可以参考企业的内部资料——项目文档。每个公司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应该有对应的文档管理,会在文档中清晰地列明项目的不同进度:例如“立项、需求编写、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投产”。一般,“系统开发”之前都可归属于准则中所指的“研发阶段”,从“系统开发”开始,则可以认为是进入准则所指的“开发阶段”。

三、研发费用(设备购置支出)归集的简单化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购买的设备,将相关折旧费用计入研发支出。笔者在实际的研发费用归集过程中,发现上述规定过于简单,没有考虑项目处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该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形规定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思路如下:

(一)在项目研究阶段

1. 对于因研发项目而购置的专用设备,应分别下列两种情形进行计量:

(1)在项目研发预计成功的情况下,可遵循上述会计处理,将折旧费计入研发费用:

(2)对于项目研发失败的情形,专用设备无法再继续使用,必须进行处置,根据相关性原则,其处置损益应该全部计入研发费用。

2. 对于因研发项目而购置的一般设备,可遵循上述的会计处理,将折旧费计入研发费用。

(二)在项目研发成功之后的阶段

对于购置的无论是专用设备或一般设备,在项目成功研发并最终形成无形资产之后,应将其净额转入无形资产,增加无形资产的后续成本,统一摊销。

四、共同费用分摊标准的笼统化

对于从事多项研究开发活动的,所发生的支出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无法分摊,则全部费用化,不进行资本化。

上述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合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准则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而是将决定权交给企业,让企业自行决定。不难想象,企业肯定会选择对自身最有利或最简单而不是最合适的方法对共同费用进行分摊,从而导致企业间同类费用分摊方法不具有可比性。

其二,研发费用的归集涉及到各种费用,对于不同费用,企业可能无法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摊,造成了计算的繁杂,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其三,对于无法明确分摊的共同费用,准则规定应予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种规定表面上看似简单容易操作,实际上缺乏严谨性。实际中,某些企业为了避免繁冗的计算过程,可能会采取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进而影响资本化金额的准确程度。

对此,笔者建议对此作统一的规定:对于不同项目之间发生的共同费用按照各项目的工作量进行分摊。原因如下:第一,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工作量的统计比较简单;第二,工作量分摊标准适用范围广,所有费用都可以采用该方法;第三,该分摊方法比较直观,直接可以在技术文档中取数。

五、调节利润与税金

会计上规定,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设置“研发支出”科目,分别“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对于年度没有完成的项目,发生的费用先从“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转入“开发支出”,待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再转入“无形资产”。

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一)调节利润

“研发支出”属于费用类科目,“开发支出”属于资产类科目,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转入“开发支出”,会引起费用的减少,利润的增加,资产的增加。

不可避免,某些企业将其变成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企业当年利润完成较好,则可能选择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反之,如果企业当年没有完成利润目标,则可能将本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支出也计入资本化支出,期末全部转入“研发支出”,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调节税金

此处的调节税金是指调节所得税缴纳的时间。国税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对于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实际中,企业是否将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试想,企业某一年度的资金不够充裕,可能选择将资本化支出全部费用化,在当年就可以“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提前一次性享受优惠,减少税收支出。另外,研发费用无论企业当年是否发生亏损,都要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企业正好处于亏损年度,必然会想方设法将可抵扣的费用推迟至下一年度,即选择将研发费用尽量资本化。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其一,统一规定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必须确认为无形资产,从源头上控制管理层主观操纵利润。

钢铁企业研发费用的综合税收筹划 篇10

一、钢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应注意的问题

钢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跟踪不及时导致未能加计扣除问题;二是会计核算环节, 不独立核算、科目设置欠妥导致税务机关不予以核准扣除费用或会计核算与加计扣除范围不同导致混淆错报问题;三是纳税申报环节不能提供相关证明资料或未在年度所得税前备案导致不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四是针对研发的财政扶持资金会计处理的问题;五是研发费用税务筹划中存在的风险。

二、促进钢铁企业灵活开展研发费用税收筹划的几点建议

1. 正确理解研发费用税收政策

当前, 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以及《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 (一) 项所称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密切关注外部政策变化, 动态调整, 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近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3〕70号) 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第四条规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的基础上, 新增了五类费用:

(1)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2)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 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

(3) 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4) 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

(5) 研发成果的鉴定费用。

此次政策变化, 增大了加计扣除的范围, 给予企业更大力度的扶持, 钢铁企业应及时根据政策变化调整会计核算办法与申报数据, 努力为企业争取到最大利益。

2. 加强内部管理, 综合把握税收优惠

(1) 注重研发项目空间范围的明确划分, 避免会计核算与加计扣除范围不同而产生的漏报、混淆错报问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先对企业研发业务进行摸底、了解, 弄清楚费用发生的实质。在进行研发费用归集时, 根据经济业务实质制定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而不仅仅参照研发部门列示的费用明目予以核算, 使会计核算设置的科目名称应尽量和税法中列举的13项费用相一致, 从而使研发费用分明细纳入允许加计扣除范围, 企业按照规定归集和申报材料, 既有利于企业和税务部门口径的一致, 也有利于税务机关的税收监管。最终可以更充分的享受税收优惠, 从而达到节税目的。

另外, 对于不专门设立研发机构的钢铁企业应明确界定每一笔研发费用的归属问题, 尽量将研发业务范围内的支出归集完整, 对于研发过程和试生产过程中共同承担的费用, 应提前制定合理分摊标准, 尽可能合理、明晰分担。由于新税法中, 取消了老税法中“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等具有模糊性质的规定, 这也对研发费用明细、准确划分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2) 独辟蹊径, 寻找新的税收筹划空间。《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在研究阶段费用化和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会计核算选择, 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当年或者以后年度的利润, 也带来不同的税收待遇, 进而给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一定空间。

目前, 钢铁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况, 而且这种亏损状况预计五年内都无法弥补 (或者企业正处于减免税优惠期) , 如果此期间费用化必定造成无效加计的效果, 但如果在此期间加大资本化支出金额, 则有利于降低当期费用, 减少当期负所得税额, 而且由于资本化支出加大, 在以后企业盈利时, 在既定摊销期间、摊销方式下, 这种加计延长摊销会抵减以后年度利润, 从而实现合法、合理的避税。

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属于备案式抵免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 明确, 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 一律不得减免税。因此, 企业应在每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内及时备案, 以免影响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

4. 辩证看待研发费用政府补助核算方法, 走出不征税收入必定减税的传统误区

随着国家强制性淘汰落后设备和节能减排任务的深入开展, 技术支撑、淘汰落后产能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政府专项资金陆续投入钢铁企业新产品研发中。企业收到专项用途财政性在符合特定条件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的政策, 往往会给钢铁企业带来错觉, 认为不征税即是没有税收负担, 所以一般企业对取得的政府专项资金, 通常处于节税目的都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但实际上, 做出不征税处理选择的同时, 还要注意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 也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所以, 企业应认识到, 不征税不等于免税, 应深入研究税务上对不征税收入与应税收入所对应的费用或支出适用不同处理方法, 根据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与取得专项资金的数量关系, 计算两者所得额大小进行税务筹划, 最终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算方式。

例如, 假定钢铁企业《XX循环氧气高炉炼铁技术》拨付c万元的财政资金, 当年会计利润为万元, 研发项目已记入管理费用, 共计b万元, 而且以全部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认可、登记。另外当年该地区政府已为该企业拨付c万元专项技术资金用于专项技术研发, 该专项政府资金已记入当年“营业外收入”, 并且该研发项目当年已研发完成。

a.当专项拨付资金≤研发费用时:

a.1当专项拨付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时, 该年度所得额=a- (b-c) *0.5

a.2当专项拨付资金作为应税收入时, 该年度所得额=a-0.5b所以得出结论, 此时专项拨付资金作为应税收入更能为企业起到节税作用。

b.当专项拨付资金>研发费用时:

b.1专项拨付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时, 该年度所得额=a+b

b.2专项拨付资金作为应税收入时, 该年度所得额=a+c-0.5b所以得出结论如果:a+b>a+c-0.5b即1.5b>c, 则专拨付资金作为应税收入更能为企业起到节税作用;但是如果a+b<a+c-0.5b, 即1.5b<c, 则专项拨付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更能为企业起到节税作用。

5. 研发费用税收筹划存在一定风险, 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定性风险。筹划方案成功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取决于税务机关的审查和认定, 鉴于各地税务机关管理要求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企业与税务机关应注重有效沟通, 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提高政策利用效率, 规避涉税风险。

(2) 一致性风险。每个项目在以后不同年度核算时应注重会计上和税法上处理的一贯性, 以免引发税收风险, 在纳税评估或检查中被税务机关界定为偷税。

(3) 条件性风险。筹划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内部自身条件符合外部财税政策的要求, 而针对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税收筹划方案做出相应调整。对于创造性科学技术的研发项目认定条件方面, 除了注重各省经贸委审批立项项目, 还要关注虽未包含在已下发的省级立项文件中但已得到省级经信委认可的研发项目。另外, 按照财税[2011]70号规定政府拨付财政补贴资金, 企业在5年内未使用的, 从第六年起并入第六年应税收入缴纳所得税, 这也就要求企业根据经济业务实质, 合理使用资金, 充分发挥研发类政府专项资金的效用。

企业研发费用 篇11

关键词: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技术创新

一、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创新成为驱动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孙刚、宋夏云,2016)。各国为激励企业创新,都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也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降低税率、税收抵免和加计扣除。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支持力度,甚至超过地方政府掌握的科技项目经费总额。以上海、天津、四川为例,仅2008年,三地企业因享受加计扣除政策而少交的税额分别为30亿、12亿和6.6亿。其中四川省少交的税额约为省科技厅的科技项目经费的2倍(王再进、方衍,2013)。

这些税收优惠是否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数理分析较少。本文构建了一个双寡头Stackelberg竞争模型,研究降低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纵向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然后,为检验结论的稳健性,进行模型拓展。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政策建议。

二、 文献回顾

税收对技术创新重要影响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然而,理论界对于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能促进企业创新的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持正面观点的文献众多,例如,实证文献Cropper & Oates,1992;Mamuneas & Nadiri,1996;Klassen等,2004;Hall和Ban Reenen,2000;Parsons和Phillips,2007;Mohnen和lokshen,2009等。Hiroyuki等(2014)采用日本企业的数据,具体测量了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研发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发现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我国学者在进行定性分析后,也得出正面结论。例如,赵书博(2013)通过研究各国的税收政策发现,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韩国、英国等国都对研发给予抵免,进而得出我国也需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结论。杨路明,李智敏(2010)、孙隆英(2014)、薛薇等(2015)也都得出相似结论。

与正面观点相反,也有文献对税收激励政策持负面效应的观点。Wallsten(2000)证明政府过高的扶持政策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我国学者安同良(2009)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证明创新补贴会"逆向"激励企业,使企业释放虚假信号,以获取政府的研发补贴。

与前两种观点都不同,也有学者认为上述文献都忽略了企业的行业性质,没有分析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行业的研发影响是否相同。Malerba(2005)对此问题做了开拓性研究,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影响不同。Castellacci和Lie(2015)进一步细分了企业的部门,对比分析了税收抵免政策对低技术含量行业和高技术含量行业的创新影响。我国学者林洲钰等(2013)研究发现,减税政策对于大型企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法律约束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和税费负担较重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更大,而研发费用抵扣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更大。

上述文献充满启发性,却并未回答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源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还是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因此,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纵向技术创新的影响。

三、 模型设定

假设市场上企业i与企业j具备某种技术,可以生产质量为?姿的产品,并进行Stackelberg竞争,企业i先行动,企业j后行动。与寇宗来(2009)等文献的假设相同,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两个企业分别投入研发成本ci和cj后可以将产品质量提升到si和sj。参照Tirole(1988)和Li 和Song(2009)的纵向框架,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3. 模型拓展。为检验结论的稳定性,首先,考虑只有跟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情况,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与只有先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情况相比,差别在于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利润降低。这是由于跟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会对先行企业的利润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面作用:跟随企业生产并销售高质量产品,可以让渡低质量产品的市场销售空间,有助于提高先行企业的利润;负面作用:先行企业生产并销售的高质量产品又会挤占低质量产品的市场空间,这又将降低先行企业的利润。但是由于在基准状态下,跟随企业在低质量产品市场上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只有四分之一,所能让渡的市场空间比较少,正面作用较少;而高质量产品被创造出来后可以挤占低质量产品的三分之二的市场空间,这对先行企业的负面影响较大,最终,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先行企业利润降低。

其次,考虑两个企业同时进行创新的情况;最后,用税收减免政策替换加计扣除政策。在后两种情况下,本文结论也仍然成立。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为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也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为企业节省的税金甚至超过部分地方政府掌握的科技项目经费总额。借助于Stackelberg竞争模型,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纵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结论表明:第一,提高加计扣除比例(或税收减免比例)是行之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办法。第二,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第三,在降低税率方面,则应采取谨慎的态度:降低税率不一定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对于已经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而言,降低税率或提高加计扣除比例都会激励企业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第四,从政府税收收入的角度来看,降低税率未必能减少税收收入,但提高税收加计扣除比例却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

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协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其次,降低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利润比例较低的企业)的税率;最后,提高加计扣除比例,这虽然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但可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增加研发费用投入。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未考虑技术溢出的因素。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技术溢出程度较高的情况下,率先创新的企业无法垄断其在高质量产品市场上的利润,有可能使技术创新的利润增值低于创新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税务部门降低税率、提高加计扣除比例,企业仍不会创新。对于诸如技术溢出、专利池合作研发等未尽之处,将成为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Castellacci F., Lie C.M.Do the effects of R&D tax credits vary across industries? A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15,(44):819-832.

[2] Hiroyuki K., Katsumi S.and Michio S., Does an R&D tax credit affect R&D expenditure? The Japanese R&D tax credit reform in2003[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4,(31):72-97.

[3]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87-98.

[4]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所得税改革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3):111-123.

[5] 王再进,方衍.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94-9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原始创新的决定因素与影响效应研究”(项目号:14AJL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时代定向广告与企业竞争行为分析——基于双边市场的视角”(项目号:71502092);云南省教育厅项目“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影响分析”(项目号:2016ZZX055);省级人培项目“云南民间秘方的转化问题研究”(项目号:KKSY201408031)。

作者简介:田晓丽(1982-),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

企业研发费用 篇12

一、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两个部分。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完成研究后进入开发阶段所发生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允许资本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为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设“研发支出”会计科目, 该科目应当按照研究开发项目, 分别设置“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项目发生支出时在“研发支出”科目中进行归集, 到了资产负债表日, 需要对研发所发生的支出进行判断, 对不能资本化的研发支出, 直接将其从“研发支出”中转入“管理费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企[2007]194号) , 企业研发费用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 (1) 开展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使用费用; (2) 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等; (3)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机械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 用于研发活动所使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 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 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 研发课题的论证、研发成果的鉴定、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7) 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 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 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 此部分费用支出应该构成项目施工成本。

二、施工企业执行新《准则》的会计核算

根据新《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要求承包建造房屋、建筑物的施工企业执行此准则。《准则》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以单个合同进行收入、成本确认, 对建造合同结果能够可行估计的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完工百分比确认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二是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三是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以累计实际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认完工百分比, 这主要是因为以实际成本比例法确认完工百分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这也符合会计配比这一基本原则。

三、研发费用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状况影响

根据研发支出核算原则, 研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不构成建筑施工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 不参与项目完工百分比计算, 对施工时期较长的项目, 研发费用对项目财务状况影响较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费用核算影响项目毛利率水平。

由于研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不构成项目合同成本, 因此在核算项目预计合同总成本时应该将研发项目投入预算总额从项目预计合同总成本中扣除, 根据计算公式:

合同总毛利=预计合同总收入-预计合同总成本

合同毛利率=合同总毛利÷预计合同总收入

得出合同总毛利中包含了研发费用, 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毛利率, 而实际上研发费用构成施工项目的实体成本, 由于核算原因人为将其剔除出了合同成本, 导致不能真实、直观反映施工项目的毛利率, 人为提高了项目的盈利能力。

2. 研发费用核算影响施工项目完工百分比。

由于施工项目预计合同总成本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都不包括研发费用, 根据计算公式:

合同完工进度=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 ×100%

得出当期的完工百分比并不能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完工进度。

例:某项目合同总收入5500万元, 预计合同总成本是5000万元 (其中研发费用投入预算总额500万) , 截止目前累计发生合同成本1800万, 另有研发费用300万元。

合同完工进度=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 ×100%

如果该项目没有研发费用投入, 项目真实完工进度

合同完工进度=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 ×100%

真实合同完工进度大于有研发费用完工进度2个百分点。

3. 研发费用影响当期会计利润。

由于研发费用不纳入合同成本, 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其对利润影响程度要比纳入合同成本计算的完工百分比要大。沿用前例:

当期确认合同收入=预计合同总收入×完工百分比

=5500×40%=2200万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 当期会计利润=2200-1800-300=100万元。

如果该项目没有研发费用投入, 项目当期真实利润:

当期确认合同收入=预计合同总收入×完工百分比

=5500×42%=2310万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 当期利润=2310-2100=210万元。

两者利润相差:210-100=110万元。

可以看出由于研发费用核算原因, 导致项目当期会计利润人为调减了110万元。

4. 研发费用核算对亏损合同的影响。

新《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定:当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时, 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由于研发费用不纳入预计合同总成本, 可能会出现将亏损合同转变为盈利合同, 导致当期少计提了预计合同损失, 违背了会计谨慎性一般原则。

例:某项目预计合同总收入为4800万元, 预计合同总成本为5000万元 (其中研发费用投入预算总额500万) , 项目完工百分比为40%, 由于研发费用不纳入合同总成本, 该项目预计合同总成本只有4500万元, 不是亏损合同, 当期不需要计提合同损失。如果该项目没有研发费用, 实际的预计合同总成本为5000万元, 而预计合同总收入仅为4800万元, 是一个亏损合同, 按《准则》要求需计提预计合同损失。

预计合同损失= (4800-5000) × (1-40%) =-120万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研发费用未纳入预计合同总成本, 导致当期少确认了120万元的预计合同损失, 人为调增了会计利润120万元。这与《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定是相违背的。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执行《准则》的特殊性, 研发费用核算对建筑施工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影响较大, 不能真实反映建筑施工企业当期财务状况, 违背了新《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了真实、准确反映建筑施工企业的当期经营成果, 应当将研发费用纳入当期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成本, 参与计算施工项目的完工百分比来确认当期的收入、成本, 这样在会计实务中才体现了《准则——基本准则》与《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统一。

摘要:近年来, 国家鼓励企业技术投入, 制定了优惠政策, 税法规定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建筑施工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按照研发费核算方法, 企业投入不能资本化的研发费用直接结转至管理费用, 随着研发费用投入加大已影响到施工企业正常财务状况。

关键词:建筑施工,研发费用,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2006]第33号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财会[2006]第18号

[3].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实务导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美术教学案例论文下一篇:强力带式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