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问题

2024-08-15

研发费用问题(共12篇)

研发费用问题 篇1

原标题: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中兴通讯为例

一、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无形资产是用来表示企业未来超额获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由于其本质特征是不确定性, 其最终影响就是会计报表中对于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严重不足。

按照2006年新实施的会计准则规定, 对一项无形资产加以确认, 首先必须符合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次, 必须同时满足: (1) 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 (2) 该资产成本可以可靠计量, 这两项要求。企业判断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否能流入时, 应该合理估计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受到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且需要明确证据的支持。

按照上述规定, 外购和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 并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在表内披露。但有些无形资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及对未来收益的非完全独占性, 也使得大部分无形资产的支出信息不能通过财务报表进行披露, 包括品牌、研发支出、人力资本和自创商誉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特定无形资产信息和公司整体业绩的披露。

无形资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为此在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披露, 原因在于无形资产不仅具有创造收益的功能, 还是企业进行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企业筹资融资的工具, 也是企业的诚信标志。

二、以中兴通讯为例, 分析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现状

(一) 中兴通讯研发情况简介。

中兴通讯, 是领先全球的综合性的通信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向全球通信提供解决方案。1985成立, 1997年正式在沪市上市, 目前已经成为A股市场中营业收入最大、市值最高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

中兴通讯一度作为我国通信设备研制企业的骨干力量, 国务院520家重点扶持对象, 中兴通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 并走出一条“确立自有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持续创新——规模经营”的技术创新之路。目前, 中兴通讯在国内7所城市、美国硅谷、韩国等地设有研究开发机构, 所涉及的研发领域包括:网络研发、数据接入、数据移动、无线传输、视讯、光通信、电源等产品, 企业研发人员所占职工比例已达到38%。

中兴通讯拥有业界最完善产品生产线、通讯问题解决方案,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性、客户化的产品和服务, 帮助客户实现持续赢利和成功, 构建自由广阔的通讯未来。

(二) 对中兴通讯研发费用信息披露情况的分析

1、准则执行不到位, 披露形式不规范。

根据2012年中兴通讯公司的年报规定, 开发支出的确定过程中, 公司的管理层必须确定已经“资本化”的金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所适用的折现率、预计收益期等。公司2012年对手机产品和系统产品进行了开发支出相关信息披露。 (表1)

为规范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信息披露, 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4月修订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 (简称“第十五号文件”) , 明确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起, 在财务报表项目附注披露开发支出相关信息。在报表附注“无形资产”项目下明确以表格形式反映“开发支出”项目的披露要求。 (表2)

虽然我国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格式作出了完整规定, 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支出信息, 且对信息的层次性及结构性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企业会计信息供给的明确指导。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公司出示的2012财务报告资料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对“开发支出”的披露 (如表1所示) 并没有严格按照“十五号文件”表2的形式对本期减少额进行“当期损益”与“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相关信息分别披露。因而, 以提高规范性为目的的会计报表披露行为, 在特定内容的披露上, 要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进而保证会计信息供给质量。

2012年开发支出占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9.10% (2011年:7.8%)

2、对无形资产进行披露时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2年中兴通讯的年度报表整理得到无形资产披露表, 如表3所示, 公司把“软件”、“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列为中兴通讯公司的无形资产, 并对其信息进行披露。 (表3)

(1) 信息披露不完整。由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方式不完整, 进而导致财务报表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不完整。中兴通讯公司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中, 也只列出了“软件”、“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和“特许经营权”这四项, 而相对与新会计准则中的规定, 则显得九牛一毛, 少之又少。2006年新会计准则除了要求披露有关研究与开发信息外, 对人力资源、市场资产、组织设计等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则可以忽略。并且, 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范围很窄, 披露的指标也很单一, 不易于被理解, 也很难依靠这些披露出来的信息去分析企业的业绩和资产状况。根据现行会计准则, 企业仅需披露“专利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外购商誉”等几项无形资产信息, 这就导致了很多重要的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外, 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本”等, 从而使企业无形资产整体价值被低估。

(2) 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低, 不利于公司战略发展。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第十五号文件”中: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可以得出, 2012年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 (126043+5858) /1087038=12.13%, 通过计算和对年度报表的分析可以看出, 中兴通讯公司的依靠企业自主研发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占公司无形资产的比例还是较低的;这就说明公司大部分利润收入并不是依靠企业技术研发所带来的, 这样会使外部信息使用者以及投资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期望值降低, 制约企业获得外部投资或其他支持, 对于中兴通讯公司的战略发展是不利的。

3、披露随意性强, 对产品的研发阶段没有细分造成费用混乱。

有关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企业应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当期“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无形资产, 企业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管理费用。

根据2012年报显示 (如表4所示) , 中兴通讯使用“研发费用”一级科目反映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 其会计政策明确说明“开发支出只反映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 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 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也就是说该公司未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直接计入了“研发费用”, 并没有按照准则的规定对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区分, 表2中“企业开发项目支出”实际上是特指开发阶段的支出, “计入当期损益”栏目应是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 不应该包括研究阶段的支出。然而, 公司将此混淆, 并且在进行披露的过程中, 并不具有严谨性, 对披露的项目和信息一概而论, 致使企业开发项目费用支出信息披露显得随意性很强。研发活动采用全部费用化的方法, 对成功部分的研发项目会产生虚增后期的经营损益、虚减当期经营损益的影响, 由于全部费用化会计处理, 企业盈利状况不能恰当反映。在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的过程中, 企业应充分估计各种风险损失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也不高估资产或收益。因此, 为了增加报表的可读性, 直接要求企业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加以区分, 以便更好地披露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支出金额。 (表4)

(1) “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__。” (2) “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___。”

三、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加强研发信息披露管理,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执行力。

上市公司片面地认为在进行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泄密, 却完全忽视了有效地披露研发信息也收益颇多。比如, 有利于对公司的未来业绩有效预测;向公司潜在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展示竞争优势和战略构想、让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确保公司的股价更准确。

从目前来看, 上市公司不愿对公司的研发信息进行披露, 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质量不高。因此, 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只有对研发信息的披露进行有效管理, 企业才会感受到信息披露产生的益处。但要注意的是, 研发信息具有特殊性, 有些信息在性质上属于商业秘密, 那么在进行信息披露的操作中就要控制披露的内容和数量, 同时还要对披露的收益和成本中进行衡量, 使企业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都获得最大的价值。

(二) 企业应该重视研发费用的披露, 披露数据要系统化、具体化。

财务报告中缺少足够的关于研发方面的会计信息, 不利于投资者对公司自主创新活动所产生效益的进行客观评价。因此, 上市公司还应同时披露研发强度的有关指标, 在无形资产附注中还应该增加披露“本年度研发支出总额占公司本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在管理费用附注中, 则必须单独列示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 或者在无形资产附注中增加“本期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总额”, 以全面反映企业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全部支出。对于当年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 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情况。

(三) 项目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也要披露, 增加信息的传递性。

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只披露公司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信息, 并没有披露有关具体的信息, 没有做到对未来的信息预测, 其对外传递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充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指出, “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应该包含如表5所示的事项。 (表5)

在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 要详细说明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规模、具体的项目名称、支出金额、研发进展、未来的应用前景。另外, 涉及研发的大事件、公司所处行业核心技术重大变化等。通过这些信息, 外界可以清楚地了解项目的进展程度、在未来可能面对的潜在变化、预期的风险和潜在的机遇、市场发展潜力。这对评价公司的业绩、预测项目发展的前景具有导向和引导作用。在披露当前数据的同时, 还要提供一些预测前景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是一种信息保障机制。

(四)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与监管执行力。

正是由于研发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特殊性, 才会造成多数企业对信息披露的意愿性和积极性不高。相关监管部门应协同服务机构制定措施提升监管力度, 健全法律体系。对于企业而言, 要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社会监督机制, 抵御非法会计处理方式。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详细披露, 降低信息有限性传递不足等问题, 从而给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信息。目前, 上市公司基本上是照抄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条款, 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其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以及这些研发经费是如何“资本化”的, 因此对上市公司研发阶段的具体划分以及“资本化”的确定过程也要加强监管。

(五) 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增加对未来预测信息的披露。

研发费用虽然在以前被列入到企业管理费用中, 并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列示, 但其所具有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超过了管理费用中的其他任何一个项目。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条信息:一是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公司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 并且要分别披露其构成部分, 从而了解当年研发费用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二是要披露公司正在进行研发的项目累积费用, 由此判断整个公司对各个项目的投入规模, 以及公司整体财务状况所受到的影响。

另外, 对于公司所从事的项目的研发, 其未来发展前景和多带来的经济收益, 都应该一并将其进行披露。因为这些信息的使用者在该研发项目的专业知识、前景判断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都缺乏了解, 他们需要公司在信息披露上能够全面、详实的列示。

参考文献

[1]黎玉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现状及建议[J].企业经济, 2006.9.

[2]李晓宁.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会计之友, 2011.10 (下) .

研发费用问题 篇2

及应注意的问题

目录

一、研发活动的定义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的总体要求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立项

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具体核算内容

五、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其他相关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2、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核算的票据管理

3、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4、两个重要的概念问题(销售收入、总收入)

六、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相关政策前瞻

宁波世铭税务师事务所 宁波铭阳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余海辉

*** Email: dsfnr@163.com

一、研发活动的定义

国科发火〔2008〕362号文定义: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进步,对本地区(省、自治、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动。

不包括企业从事的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的总体要求

(一)企业的研发费用必须在企业账内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不允许企业账内不进行核算,而仅在账外设立费用台账。(自2012年始中介机构出具的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必须披露企业的研发费用核算的科目设置情况)。

(二)企业的研发活动所涉及的人、财、物必须独立,且能明显的识别;研发费用的发生应遵循真实、合理、合法的原则。

(三)研发费用核算比例必须达到规定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国科发火〔2008〕172号)规定申报高新技术的企业必须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四)研发费用核算的科目设置:研发费用必须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分四级明细进核算。

具体科目设置为: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下按立项的项目设立 “××项目(RD项目)” 三级明细分类帐,在 “××项目(RD项目)”下设置“人员人工”等四级科目。

即:管理费用----研发费用----××项目----人员人工

----直接投入

----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设计费用

„„其它费用

(五)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会计报表必须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且审计报告必须披露研发费用的发生额。

企业年报审计报告中的研发费用、高新申报专项审计报告中的研发费用、科技统计报表中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应尽可能相符或接近,严重不符的应有正当理由,企业应对差异情况作出说明。

存在的问题:

1、研发费用核算有形式无实质:有的公司研发费用核算有形式无实质:研发费用由财务人员“做”、“编”出来的;做账依据不充分;费用结构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

2、研发费用未在账内核算,而在账外设立台账: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已进行了多年,还存在企业的研发费用不在账内单独核算,而是在账外另设台账的情况,甚至有些已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仍存在这种情况。有的企业的“研发费用”金额大于“管理费用”发生额。

案例:某公司申报2005—2007年研发费用1673.46万元,销售收入47451万元。经实地检查,该公司“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合计337.6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0.71%。

3、研发费用核算中,包装、作假的痕迹太明显:许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整数比,如:6%、4%、3%。有的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各RD项目发生金额非常平均、接近,人为的痕迹太明显。

4、企业相关报表数字前后不一致:

案例:某公司2007年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年初数为13412万元,与2006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年末数14876万元不一致;2007年利润表中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921万元,与2006年利润表中本年主营业务收入13053万元不一致,审计报告中也无相关的年初调整说明。

5、研发费用归集主体问题:

有的公司自身研发费用不足,将子公司或集团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开发公司的相关研发支出并入本公司。有的集团公司将控股子公司的相关的财务数据合并计算;有的母公司采用合并会计报表数据申报。

6、研发费用整体政策不了解、不学习:

对研发费用核算的范围不了解,相关的政策不研究,为达到规定的费用核算比例要,财务核算中随意性大,不考虑整体合理性。

案例:2011年财政部高新企业复查中发现如某公司申报2005—2007年研发费用3641.84万元,销售收入90106.06万元,经查,该公司将2005年购置的生产用固定资产如数控自动折弯机、开关柜装配线等合计1028.24万元以”设备调试费”名义归集入研究开发费用,而且是作为一个研发项目入账(RD01 费用1028.24万元)。

有的企业在研发费用核算不足的情况下,将公司的基建支出计入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发生额全部为基建支出,无其他费用支出),如象山一企业;有的企业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科目发生额中只有材料支出、人员人工支出,没有折旧与摊销支出,或者只有材料支出,没有人员人工支出等。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立项

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前须先立项,立项的具体做法是:某项目的技术开发计划及其经费预算需经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或相当决策层次批准通过、形成书面文件。企业技术开发计划的有关文件应及时抄报当地科技、财税等行政管理部门并通知本企业财务等部门建帐。立项时注意以下事项:

1、高新申报材料中的研发项目项名称与财务核算中的项目名称必须一致;

2、研发项目立项报告中必须列明相关参与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财务核算中的研发人员与立项报告必须一致;研发项目立项报告中应明确研发活动的目的;要有相关的研发预算;研发项目立项应报相关科技部门备案;

3、研发项目立项报告确定的项目研发起止时间与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时间必须一致,研发费用核算一定是先立项后核算。

存在问题:

1、研发项目立项不合理:研发项目名称出现重复,由于项目立项困难,有的企业用三年前的项目名称来立项;有的企业的项目立项名称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关联性不大(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产收入的确认困难)。

2、研发项目有立项无结果:

有的企业的研发项目有立项报告、立项报告的要素和内容也很完整,但没有结论,没有研发项目完成的验收报告或项目总结,项目是否完成或达到预期目的缺乏佐证材料。

3、研发项目时间不合理:

有的企业所有的研发项目(RD项目)的立项时间全部为当年的1月开始,12月结束,主要原因为企业技术人员不尽职、财务人员又图核算方便,而不考虑项目的合理性。

有的企业立项的时间过于精确,导致项目立项时间与企业财务核算方面,两者时间不一致,存在项目尚未立项而财务已经开始核算、项目结束后财务仍在进行核算的情况,如: RD06 2010.1.5—2010.10.20 企业的研发项目的立项时间安排要合理,建议研发项目立项开始时间均为**年*月1日,项目结束时间均为**年*月底,或者开始时间均为**年*月,项目结束时间均为**年*月。

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具体核算内容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规定,研发费用范围具体为:

1、企业内部研发投入: *人员人工 *直接投入

*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设计费用 *装备调试费用 *无形资产摊销 *其他费用

2、委托外部研发机构的研发投入

(一)人员人工

范围: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归集和分摊方法:对企业存在多个研发项目的,还要按实际参与的项目进行归集,若研发人员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应按统计的工作量进行分摊,无工作量的统计的,则选择当期各项目直接投入占总投入比例等可行方法进行分摊。

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的统计:主要统计企业的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企业是否签劳动合同来鉴别,对于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全年须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

科技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管理须注意以下问题:

1、研发人员的比例问题: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具有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大专以上的研发人员的比例必须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相关单位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相关的学历证书应复印整理待查。

2、研发人员的真实性问题:科技人员及研发人员必须是企业的真实员工,对于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全年须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不得将外单位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作为本单位人员上报,即不能出现“假人真学历”的情况。通过检查社保、个所税申报系统很容易核实这方面的造假。

3、企业人员的完整性问题:有的上企业的大专学历以上的科技人员、研发人员不足,在高新申报材料中就少报企业的总人数。企业在报科技统计报表、高新申报材料、其他相关申报材料时,不得少报企业的总人数,以达到企业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科技人员及研发人员比例要求。通过检查社保、个所税申报系统很容易核实这方面的造假。

4、研发人员的一致性问题:高新申报材料中列明的科技人员及研发人员应该与财务核算相一致,特别是研发人员必须与申报材料一致,财务核算中必须单独建研发部门核算,相关人员支出必须在研发部门列支。

5、学历证书相关专业的关联性问题:科技人员及研发人员的学历证书相关专业应尽可能与所从事的岗位相匹配,不应出现大多数学历与从事岗位不相符的情况。

大专学历以上人员、研发人员的劳动合同、学历证明等材料应准备齐全,随时待查。研发人员作假的途径:真人假学历、假人真好历、减少申报的企业总人数等。

(二)直接投入

范围: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归集和分摊方法:一般为直接计入,对动力费用,共同使用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等按各研发项目使用的工作量等可行方法计算后计入。

研发直接投入管理难点在于研发用材料的核算,直接投入核算应注意如下问题:

1、研发用材料领料手续必须完备:研发用材料必须要有领料单、领料单上须有相关研发人员签字、同时须注明领用的研发项目名称。财务核算时须根据领料单记录的内容核算相应研发项目的费用。

企业的原材料收发存报表应尽可能注明研发领料,计入研发用材料的数量须与领料单一致,单价须与材料账一致,领料人必须为研发人员且须与研发项目相关。

2、研发用材料费用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应相对合理,在核算中应重点关注此比例的合理性,不同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尽量避免研发费用总体核算不足时都用原材料来充,总的原则是尽量降低材料费用比重,一般情况下不超过50%。

3、水电费(燃料费)的分配要合理:研发费用核算中不能把企业发生的所有水电费用计入研发费用、或研发费用中不核算水电费,也不能只将某几月的水电费全额计入研发费用,而其他月份不核算。研发费用核算中水电费(燃料费)的分配要考虑整体合理性,如可以按研发设备的耗电定额分配、也可以按研发设备原值占企业所有设备的原值比重分配等。

(三)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范围: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归集和分摊方法:属于多个项目使用的,按各研发项目使用的工作量等可行方法计算后计入。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与研发活动相匹配的研发设备及研发场地,研发设备及场地的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研发机构,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提供较完善的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配备相应的专用场。研发场地应相对集中,面积应符合研发需要及相关规定,管理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应在醒目设置。如宁波市工程中心要求研发场地200平方米以上,浙江省工程技术中心要求研发场地500平方米以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可计入研发费用。

2、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研发设备,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提供较完善的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配备有先进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研发设备应相对集中于研发场地内,不能散落于各生产车间;研发设备的数量、规模应符合企业的研发需要和相关的规定要求。如宁波市工程中心要求研发设备原值100万元以上,浙江省工程技术中心要求研发设备原值500万元以上。

3、研发设备结构要注意整体合理性,除了研发所需直接仪器和设备(如加工、检测等)外,研发部门使用的电脑、打印机等也可作为研发设备处理。

4、研发设备的折旧核算:研发设备的财务核算与高新申报材料必须一致,企业在财务核算中必须将研发用设备统一归类入研发部门使用设备,相应折旧费用计入研发费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对研发用设备应归入研发部门管理。不得将生产及其他用途的设备折旧费用计入研发费。

研发设施的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可以摊销计入研发费用。长期待摊费用计入研发费用须注意以问题:

1、不得将其他长期待摊费用摊入研发费用: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计入研发费用,相关设施必须真实为研发设施,不得将生产、行政办公等设施的相关费用摊入研发费用。

2、手续要完备:研发设施的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计入研发费用时,相关的内部管理程序及相关资料要完备,具体如下:

首先:研发部门对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向总经理、股东会或董事会提出申请;

第二:作出相关预算;

第三:总经理、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批复; 第四:与施工单位签订相应的项目合同; 第五:项目完工后的竣工决算;

第六:施工单位出具的发票、企业的付款凭证。

3、研发设施的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发生的费用要合理、真实,不得虚构相关的费用。

(四)设计费用

范围: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归集和分摊方法:一般不会有共同费用,可直接计入。

设计费用核算应注意的问题:设计费用一般为委外设计,企业内部发生的相关费用实际已计入相关的研发费用科目中;委外设计须有相关的协议;委外设计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的区别。

(五)装备调试费

范围: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归集和分摊方法:一般不会有共同费用,可直接计入。

装备调试费核算应注意的问题:仅为研发过程中的装备调试费,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企业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模具和工具开发费用可尽可能在此科目核算,不在“直接投入”科目核算,这样可有效降低直接投入占研发费用的比重。

(六)无形资产摊销

范围: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归集和分摊方法:属于多个项目使用的,按各研发项目使用的工作量等可行方法计算后计入。

无形资产摊销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相关的其他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其中,直接归属于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包括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专业服务费用、测试无形资产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费用等,但不包括为引进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管理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也不包括在无形资产已经达到预定用途以后发生的费用。

外购的研发用无形资产价格要合理,如有关联交易,交易价格要公允、合理。

2、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

3、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由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

4、其他无形资产摊销:研发部门使用的管理、设计软件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摊销可入研发费用。不得将生产、仓库、财务等部门的管理、核算软件支出计入研发费用;不得将企业整体的ERP软件费用全部计入研发费用。

研发部门使用的管理、设计软件的技术要求及费用需在合同中单独注明,相关费用须真实、合理。

(七)其他费用

范围: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归集和分摊方法:单个项目发生的直接记入,属于多个项目的,按各直接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进行分摊,若费用较小,则可直接记入某项目。

其他费用核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其他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

2、会议费、差旅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外聘专家费等均可计入研发费用。但专利的维护费、诉讼费不得计入研发费用。

3、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如业务招待费、汽油费、车辆的过路费和停车费等。

4、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检测、鉴定费用可以计入研发费用;产品研发成功后须经专门的检测、鉴定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对外销售,所发生的相应的检测、鉴定费用可以计入研发费用。其他情况下的检测、鉴定费用不得计入研发费用(如产品为进入某市场发生的检测、认证费)。

5、其他费用计入研发费用时应注明具体发生的研发项目、必须为相关的研发人员真实发生的、相关的证明资料要齐全。

(八)高新技术企业的委托外部研发:

委托外部研发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

委托外部研发的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产学研”合作是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中的重要指标,在高新申报评审中占较大的分值,体现相关企业对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开发工作的水平,相关企业应有足够的重视。

2、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应符合高新技术领域,必须与企业的高新产品密切相关。可以直接研发相关的高新品,也可以研发相关的生产制造工艺、生产设备、优化性能、提高效率等。

3、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关联方之间的委外研发金额需按公平的市场交易,整体上要公平、合理,不得任意夸大金额。

4、委托外部研究开发必须具有委托外部研发的合同、协议,结算必须出具正规的合法票据,必须要有付款凭证。

五、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高新产品(服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核算应注意如下问题:

1、高新产品(服务)收入必须是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收入,不得将一般产品收入计入高新产品收入。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须满足“最近一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的条件。

3、企业在产品(服务)收入的财务核算时,必须考虑高新产品收入归类的要求,高新产品名称(PS名称)与财务核算的产品名称应尽可能一致,如果不一致,确认高新产品的依据要充分,归类要合理。

4、企业在产品(服务)收入的财务核算时,核算的高新产品(服务)的名称与相关的发票的名称应尽可能一致,如发票为汇总发票,则高新产品(服务)应能通过销售清单或出库单加以确认。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核算的票据管理

企业在账务处理中必须以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企业相关部门要对项目研发费用的费票据及时注明归属,为分类计算项目技术开发费提供依据,研发费用核算的票据应注意以下问题:

1、研发费用核算相关费用必须为研发项目真实发生,票据必须合法,不得以收据、白条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2、相关的签字手续必须齐全,相关票据必须为研发人员签字,如具体为某项目发生费用,必须在票据上注明项目名称。

3、研发人员工资单必须为自己签字;研发设备入账必须具有合法发票;领料单上的手续必须完备;差旅费的报销单上必须注明具体项目、具体事项、研发人员等。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的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自主知识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应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在企业申请前已实际拥有(截止日期为上12月31日),申请认定时已受理但尚未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得计算在内。

2、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权属人必须为申请企业(独占许可除外),不得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他企业、个人。

3、专利数量要求:企业应努力使拥有的专利的数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具体为实用新型6项或发明1项以上。

4、专利质量要求:企业的专利应与高新产品(服务)密切相关,可以直接为产品专利,也可以为与生产品产工艺、效率、质量等相关的专利。

5、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申报应有计划的进行。因为科技项目申报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都是企业三年以内授权的,故企业在申报时应有计划的申报,以保证企业每年都有一定数的知识产权授权,例如企业可以每年申报3-5项的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这样企业可避免一次申报专利太多导致下一无法挖掘新的专利。

(四)两个重要的概念问题

1、研发费用核算比例中销售收入的范围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须满足最近三个会计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一定比例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 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 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销售收入的统计应包括哪些范围?!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会协[2008]83号)及《高新技术企业认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的附件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的填报说明:

销售收入是指产品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之和。

2、高新产品收入确定比例时总收入的范围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须满足“最近一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的条件。

总收入的统计应包括哪些范围?!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会协[2008]83号)规定:

最近一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申报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企业当年总收入是指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之和。

六、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相关政策前瞻

(一)关于认定(复审)范围

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的必须是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含有限合伙企业)和认定(复审)前三年任意一年为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得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

(二)关于研究开发费用

1、对照申报企业的研发费用与近三年《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情况归集表》,若金额相差较大,企业必须说明正当理由。对研发费用的判定:年报、专项报告、加计扣除三者核对,严重不符者由企业出具说明;

2、研发费用中,工资薪金支出是指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是否包括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浙江省高新申报及宁波市软件企业申报采用的是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范围,即不包括上述内容,但是财税[2013]70号文件规定的出现,应该会做相应调整)

3、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指标(3%、4%、6%)要求每年达到(部分税务机关);

4、研发费用:包括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专项应付款支出(专项报告中应披露);

5、直接投入的真实性:除形式上符合外,应与批量生产开始时间、科技成果转化时间核对,批量销售后的技术提升需提供说明,未形成销售的与专利申请时间、查新时间比对;

6、模具:报废需盘点,处理需有证明资料;

7、无形资产摊销:不包括以新产品销售量考核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不管是否用于研发活动;技术使用费中的门槛费计入无形资产,用于研费活动时可摊销计入;

8、对照申报企业的研发费用的起止日期、金额与企业的成果转化证明资料,投产后发生的费用应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不得作为研究开发费。对已形成规模化销售的产品(服务)进行后续改进提升的研发活动而发生的费用,企业应给出详细说明。

9、申报企业的研发费用的起止日期与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日期应有对应关系。对已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服务)进行后续研发活动及其发生的费用,申报企业应给予说明。

(三)关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1、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全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比例应至少在50%以上,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

2、高新收入占总收入的指标(60%)要求每年达到(部分税务机关);

(四)关于审计报告要求

1、年报必须披露研发费用;

2、关联方销售必须披露。

(五)关于涉税事项

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改进分析 篇3

一、我国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面临的挑战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从以往的费用化处理方法转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法是一个较大的进步,解决了完全费用化方法低估企业价值和财务报告失真的问题。但是新准则所规定的这种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众多挑战:

1.主观估计的成分过高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有时很难区分,有些费用是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常常会因时、因地、因对象而不同,人为地硬性规定哪些费用资本化,哪些费用费用化,在实务中既难操作,又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加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新准则增大了企业,特别是科技及创新类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如果企业管理者为提高当期利润,人为地将应归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列作开发阶段的费用,从而对部分或全部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少计费用,虚增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管理部门将很难发现。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者为减少当期利润,人为地将应归属于开发阶段的费用列作研究阶段的费用,从而将全部费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虚减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管理部门也很难查清。同样,由于对开发阶段的费用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对于同一开发费用,是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还是先予以资本化并在以后期间进行摊销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企业管理者为提高当期利润,可能会人为地扩大可予以资本化的开发费用的范围,从而使当期利润较高,以后随着开发费用的摊销,利润逐渐降低。相反,企业管理者为减少当期利润,可能会人为地缩小可予以资本化的开发费用的范围,从而使当期利润较低,以后期间由于开发成果带来的效益且需分摊的费用较少,导致利润大大增加,使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与实际相差甚远。

3.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不管是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的区分,还是开发活动资本化所具备的五个条件,均需要财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由于研发活动的技术性很强,要求财务人员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常识,否则很难做出合理判断。故新准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要求显得很高,财务人员须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否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工作。

4.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

在这种方法中资本化的金额只包括了一部分开发费用,并不能反映该项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使该信息的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这种以部分成本为基础的后期摊销的做法也不符合配比原则。

5.“一刀切”地将所有企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法

如果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把研究费用和一部分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将大大减少该类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而对于研发费用支出不多的企业来讲,这些研发费用不属于其“重要项目”,若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将这些研发费用区分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显然违背了重要性原则。因此,所有企业都采用这种方法并不合理。

二、改进我国研发费用处理方法的设想

基于分析,本文认为研发费用处理应该本着费用化和资本化并举的原则,采用细化企业的方法,将企业按一定标准分为三种类型: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根据每种类型企业研发费用的特点,分别设计出不同的处理方法: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采用资本化的方法;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采用“实际结果决定法”;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采用费用化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所引起的主观判断,也能够适当防止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情况出现。而且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同自身经营情况相适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真实反应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也使同一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一致。研发费用处理方法改进设想见下图,下面分别从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这四方面对改进我国研发费用处理的设想加以说明。

1.确认

确认是会计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准则对研究与开发活动未进行详细列举,只是简单地做了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尽可能确切、完整了,也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界定,但在实际应用时,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仍然难以界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采用列举法,列举哪些具体内容属于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产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2.计量

应该细化企业,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依次针对每类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使每一类企业在研发费用方面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

(1)初始计量

对于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如软件开发类的企业,可以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予以资本化。这类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类似于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费用都计入产品的成本中,即使是废品损失,也将其计入产品成本。而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所研发的无形资产就是这类企业的产品,故也应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所形成的资产价值中,哪怕研发失败也应计入资产项目中。因为即使研发不成功,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人力资源价值比研发前有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的研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同时,笔者认为这类企业采用资本化的方法可行且合理,除上文已提到资本化方法的优点外,这种方法还符合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要求。

对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可以采用“实际结果决定法”来计量。所谓“实际结果决定法”是指不再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也不是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一分为二”,或资本化,或费用化,而是视其研究开发的最后的结果再决定采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如果研究开发成功,则将其资本化;如果失败,则将其费用化。这样由于划清了成功开发与不成功开发的界限,将不成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列为费用,符合谨慎行原则;同时还避免了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截然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主观性,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对各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了成本核算,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自行研究与开发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

对于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根据重要性原则,将其作为当期损益,全部费用化。

(2)后续计量

对于研究与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应进行摊销,而是应该定期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持续地后续计量。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研究开发项目在取得后发生费用需要再一次区分研究阶段费用与开发阶段费用,再确定可以资本化的范围。已确认为无形资产就是承认其能够使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自身存在市场或是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市场,在这种前提下,对其后续支出时再区分研究阶段费用和开发阶段费用就过于复杂,增加报告成本,可操作性差。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后续支出,可以参照上文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几个方面,若属于该范围的费用,则将其资本化;否则就将其确认为当期费用。

3.记录

按照会计处理各环节的顺序,经过确认和计量之后,应对研发费用进行记录。

(1)以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

仍然保留新准则新增的“研发支出”会计科目,来核算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与研发活动有关的费用,其核算的内容和新准则中是一样的,但是其二级科目是具体研发的某个项目,而不是新准则中规定的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另外,还应增加设置“研发失败准备”科目,由于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风险,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研发阶段成果也存在减值的可能,因此设计一个备抵账户——“研发失败准备”。该账户属于“研发支出”科目的备抵账户,期末为贷方余额。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研发失败准备金,以规避研究开发的风险,研发项目有大有小,应按项目分类设置明细账。

当发生与研究开发有关的费用时,若该费用明确属于为研发某一项目而发生的费用,则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若该费用是属于几个研发项目共同承担的,则类似于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

在每期期末,企业通过技术分析确定项目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大小,然后再来决定应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的多少,其数额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研发失败准备=总研发费用×(1-期望成功率),而每期期末实际计提的准备额应为当期应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减去该科目的贷方余额或加上其借方余额,借或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或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

当项目开发结束时,则将“研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借记“无形资产——××项目”,贷记“研发支出——××项目”,同时将以前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全部冲回,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若项目研发失败,则按照一定方法将计入该项目下的“研发支出”分配计入成功项目的成本中,不能合理分配的费用,应该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研发失败支出”中,同时冲回该项目下的研发失败准备,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

(2)一般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较大且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这类企业所需增设的会计账户与上一类型的企业一样,需设“研发支出”和“研发失败准备”这两个会计科目。

当发生与研发有关的费用时,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在每期期末,按照上述计提的方法计提研发失败准备,借或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贷或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

若该项目研发成功时,将“研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项目”,贷记“研发支出——××项目”,同时将以前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全部冲回,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若项目开发不成功,将该项目下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支出”,贷记“研发支出——××项目”,同时,也应将以前该项目下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全部冲回,借记“研发失败准备——××项目”,贷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准备”。如果该项目下的“研发支出”余额较大,也可以分期摊销,首先将该项目下的“研发支出”转入“长期待摊费用”中,借记“研发支出——××项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研发失败支出”。在摊销期内的每一期摊销,借记“管理费用——研发失败支出”,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研发失败支出”。

(3)一般研发费用不大的企业

在发生与研发活动有关的费用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中,借记“管理费用——研发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该种方法下不用在期末计提研发失败准备了。

4.披露

会计披露是对簿记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转换,将簿记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输出会计系统,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分析利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报告披露阶段,即通过编制会计报表进行披露,其披露要符合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

(1)表内披露

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自创无形资产”项目,单独列示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以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同时增设“研发支出”这一项目,对其计提的项目风险减值准备——“研发失败准备”也应单独列示作为其抵减科目,以清楚地反映在研项目的实际价值。在利润表中,可以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增设“研发失败支出”、“研发失败准备”或“研发支出”项目,单独列示当年计入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以和企业的其它管理费用相区别,反映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使投资者对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一目了然。在现金流量表中,研发费用的投入应当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列“研发活动支付的现金”予以反映。

(2)表外披露

研发费用表外披露的方式主要有:附表和附注。首先,在附表中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用以反映下列信息:研发项目名称、研发项目的技术和经济评价、研发项目开始日期和预计完成日期、目前研发所处的阶段、研发进度、本期费用、累计费用、本期转入无形资产的费用、本期转入其它项目成本的费用或本期转入研发失败准备的费用。另外,为使信息使用者清楚地看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变化趋势,企业还可以采用相对比率来说明其研究与开发的情况。企业还应在附注中设立以下内容:一是披露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确认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等;二是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主要投入方向,研究与开发成功与失败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代表队.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比资本化好[J].财会通讯,2002,(9):19~21.

[2]刘玉晗 郑佩荣:研发费用中外会计处理之比较[J].财会月刊,2006,(12):70~71.

[3]王合喜 罗 鹏:自创无形资产计价方法的中外比较分析——兼评《具体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J].财会通讯,2006,(8):104~106.

[4]刘昌进: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浅论[J].财会月刊,1999,(3):9~10.

研发费用问题 篇4

(一) 准确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难度较高。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 需将研发过程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以便分别进行核算。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只是单纯给出了研究与开发的定义, 并没有对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进行详细列举, 会计人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哪些属于研究活动, 哪些属于开发活动, 且各个企业在实务中的情况千差万别, 错误划分的风险较大, 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二) 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不易进行会计操作。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会计准则所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财务人员对新技术本身及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了解有限, 根据会计准则中的资本化条件来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也可能与实际不符。再加上我国高素质财务人员短缺, 要准确判定开发阶段中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难度较高。

(三) 企业可能利用会计准则给予的自主性操控利润。

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不同划分及开发阶段中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 企业都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信息予以判断。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性, 企业可自行决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决定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是否资本化及进行多大程度的资本化, 这就使得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定目的 (比如进行纳税筹划或者便于业绩的优化) 来调节损益和资产, 从而达到对利润的调节。虽然我国审计部门每年都会对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审计, 但是该审计是为了对企业进行经费补贴和税收优惠而进行的, 只要求保证研发支出金额的真实性, 不需要审查对资本化、费用化的划分是否合理。在会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企业也就很难做到自觉的规范化处理。

(四) 会计与税法所指的研究开发活动有差别。

根据2008年发布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 有关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指的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 (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新知识,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因此, 税法的研究开发活动并不包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这与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存在差异。

二、研究开发费用会计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费用全部以当期损益形式摊销, 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研究的定义是:“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作为研发活动前期的调查活动, 无形资产开发结果有如下三种可能:第一, 经研究证明无形资产开发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 此时不再开发。企业将研究费用归为管理决策的成本, 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 这种处理方法是合理的。第二, 研发活动进行较长时间后由于其他企业研发成功或其他原因致使开发后不能带来预期收益或者开发未成功。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研发支出都按当期损益处理, 计入管理费用, 这样会导致企业当期利润锐减, 特别是成本大的研发活动, 可能扭曲财务信息。第三, 研究结果证明技术开发可行并且开发成功后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此时研究费用作为无形资产开发的基础, 仍然以当期损益形式摊销, 由于没有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会使各期摊销的费用减少, 从而虚增企业利润。第二和第三种情况都没有真实反映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客观性原则。

(二) 历史成本计量结果欠缺相关性。

对于企业内部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其投入和产出是以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计量, 然而, 研发项目一旦开发成功, 其成果中凝聚着智力因素, 往往能使资产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 研发的投入相对于未来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即研发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存在很强的乘数效应。企业以历史成本对研发成果计价, 以少量的工资费用和实体资产消耗计量一项资产, 不能体现企业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此一来, 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将背离资产本身价值, 使与研发相关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

(三) 跨年度的开发支出未做减值测试。

由于研究开发项目多数是跨年度进行的, 因此年末时企业账务中可能存在大量资本化支出, 但这些研发支出是否仍存在等量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盈利, 可能与多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关键技术, 一旦有企业率先获得研究成果, 其他企业的研发支出可能就迅速贬值;同时, 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是需要特别管理和保护的特殊资产, 一旦管理或保护不善有可能导致其快速贬值。所以, 企业应不断了解自己研究的项目在市场上的地位, 以确定该项目的投入是否发生贬值。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未规定与之相关的减值测试, 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三、对解决我国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的建议

(一) 明确研究与开发相关定义。

为帮助企业财务人员准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作进一步解释, 如在其定义后详细列示哪些活动属于研究活动, 哪些活动属于开发活动, 以使财务人员能准确将活动归类, 提高研究开发费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 加强财务人员与研发人员配合,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因财务人员不能准确判断开发阶段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 财务人员可以要求研发人员给出相关的建议, 合理归类各项研究开发费用, 以确定哪些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 可以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并要研发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积极配合, 及时有效沟通研究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市场前景, 避免因财务人员对技术和市场的不了解而不能合理判断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同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从而使其高效准确的进行会计处理。

(三)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防止企业操控利润。

完善内部监管可要求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原始数据详细记录并保留完整, 建立研发支出归集、划分的工作程序。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部门在审计时要关注企业是否合理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以及进行资本化的支出是否合理, 一旦发现企业为操控利润而不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则用法律加以处罚。

(四) 调整税法中的相关规定。

国家为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在税法中规定由此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与新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税法也应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和进步, 建议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和会计保持一致。

(五) 区分研究与开发的经济本质, 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将所有研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研发活动进行到中后期或者无形资产开发成功的研发活动是不妥的。应判别研究与开发的经济本质, 用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如果宣告失败的开发活动, 由于时间长且成本大, 采用全额费用法使得当期利润的波动过于剧烈时, 可以考虑列作待摊费用,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期摊销, 并在会计报表中如实披露该项目的有关内容、失败成本处理方法及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等, 以便有关方面详细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于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 可以采用全额资本法, 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六) 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对研发成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能体现企业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而且技术的发展本身已能够确保企业相对可靠地计量研究与开发支出, 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中企业也能较准确的知道研发成果后续的市场价值, 所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可行的。在考虑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 为使企业有一个过渡的阶段, 可以先将公允价值计量在部分上市公司进行试点, 或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混合的方式进行, 等环境成熟时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七) 设立“研发支出减值准备”会计科目。

由于很多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 研发项目的开发一般跨年度, 然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同类技术或者对技术的管理、保护不善, 使得研发项目不再具有之前的市场价值, 引起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这样就需要企业设立“研发支出减值准备”会计科目, 解决企业跨年度的研发项目减值问题。现行的对研究开发项目后续减值处理的办法有两种, 一种是有一定的期限, 在相应的年限进行摊销, 另一种是不予摊销, 只是在后续期间进行减值测试。我国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对符合资本化的研发支出每期重估, 并在期末计提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这种办法建立了研发成本与无形资产之间的联系, 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性, 又能将企业信息传递给市场。

摘要:随着企业研发支出加大,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要了解企业有关研发支出的会计信息, 更要了解企业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存在的不足,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的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 本文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永忠, 高俊华.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7, (9) .

[2].贾璐.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现状及披露问题分析[J].财务与会计, 2010, (4) .

[3].冯小军.企业研发支出的归集与控制[J].金融经济 (下半月) , 2010, (3) .

[4].李蓓蕾.我国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变化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5) .

研发费用造假案例 篇5

日出东方的资产构成,“开发支出”科目各年度余额均为零,同时“无形资产”也主要是由土地使用权构成,则可以断定该公司不存在研发投资资本化的部分,应当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但问题是,从该公司披露的利润表数据来看,发生管理费用金额仅有5032.99万元,几乎与当年发生费用化研发投入金额相当,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若剔除掉股权激励费用后,和该公司管理费用发生额也仅有不足1亿元和1.5亿元,比同期发生费用化研发投入金额仅高出不足50%,这也是用正常财务逻辑无法解释的。

因此,这不得不令人怀疑,该公司是否存在少计研发投入费用的行为,进而虚增各期利润。就上述问题以及采购数据与供应商存在差距等问题,笔者多次联系日出东方董秘刘伟,但始没能联系上。

新旧无形资产研发费用比较分析 篇6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

一、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国际准则综述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研发费用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其作出合理的处理方式将对企业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不同国家采用的方法有不同之处,总体来看,有三种,一是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二是将其全部资本化;三是部分作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部分进行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但是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则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前国际上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费用化的处理方式和满足国际会计准则中一定前提条件的资本化的处理方式是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中很典型的例子。

但是以美国为主的处理方式也有例外的情况,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而国际上的会计准则则是对其开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这个阶段发生的支出与费用应在发生的当期认为损益,而在开发阶段必须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二、新旧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旧准则有关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规定

按照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应当按照依法取得时所发生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依法申请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该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下,内部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人管理费用,会计处理相对简单。

(二)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由对无形资产定义的规定可知,基本费用化的做法不能如实反映自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违背了资产计价原则。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把取得该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大量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进行计价,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人无形资产的价值,违背了关于资产计价《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使企业自行所开发的无形资产得计价不充分,不能反映出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所以此种处理方式不符合要求。

2.没有遵循会计配比原则。因为企业将大部分费用均计入当期损益,仅仅只有少部分注冊费、律师费对无形资产后期的分摊,这样就虚化了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那么将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了误导。

3.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为企业记录的信息应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依据,以此做到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无形资产的计量则是将少部分计入了无形资产的成本,减少企业资产价值,造成开发期利润减少和使用期利润虚高,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成营果、财务状况。

(三)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有关规定

新准则的有关规定如下: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无形资产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能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新准则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新准则将费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究阶段,一是开发阶段,其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很严格,如果人为的将某一时点作为划分的准,则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且判断资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于这五条判断条件只是有了标定性的规定,如何客观合理的证明,准则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解释,所以,这种划分和判断资本化的条件均带有人为的主观性。

2.增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如前所述,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则企业就可以依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对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做出对本企业有利的分界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其还会影响税收工作和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当企业操纵了利润也就会相应的对税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则有可能形成创造性会计,同样地阶段划分不明确,使得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新旧准则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不同的准则在我国不同的阶段有一定的适应性和逐步的变化,在传统的农业、工业的经济下,在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相比之下,以专利权和商标权代表的无形资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就很小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重要性和谨慎性的原则下,对企业所自创的无形资产不则予确认。这样对于企业中比例不大的资产对企业整体的影响以及利润的影响比较小,然而随之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逐步全球化发展,那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其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强,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也应该所改变。在自创的无形资产的创造研发过程看,大部分的费用是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将其计入期间费用是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发起人所拥有的自己所创的无形资产。在账面上只能够反映注册费、律师费等为数不多的费用。账面价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所以顺应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符合会计原则以及和国际准则的统一,我国放弃了原先美国那种完全费用化的做法。改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旧准则规定遵循了会计稳健性的原则,新准则规定主要是遵循了重要性和配比性的原则,有利于企业研究成果产生效益导致增加的收入与研发费用正确配比。而且,新准则的规定还符合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谨慎性和相关性原则。由于新准则是与国际准则较为接近的,这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符合了我国国情的,所以比较有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事情的两面性也让我们看到其也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周卫强.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期刊论文]-财经界(学术),2010.

[2]王巧兰.试论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会计之友,2009年第10期下.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葛欣.《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一些建议》,《山东商业会计》,2005.

研发费用问题 篇7

关键词: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处理,扶持政策,应对措施

近些年, 我国许多企业从重生产逐步向重研发转变, 大力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不仅拥有了许多自主知识产权, 更为自身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广大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一些优惠与扶持政策, 如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计征、拨款资助企业科技研发项目等。随着企业研发费用不断增加, 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工作是否规范与合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中的问题”这一论题作了探讨, 以期为科技企业或其他公司规范研发费用核算提供可作借鉴的参考意见。

一、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 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缺乏明确的计量标准

根据相关条例规定, 企业在研发阶段所支出的研发费用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所支出的研发费用如果满足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则予以资本化, 如果不满足则计入当期损益。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要想确保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不出现错误, 要明确两方面问题:一是清楚区分项目研发两阶段, 即研究与开发阶段;二是准确判断开发阶段所支出的研发费用是否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 是否做资本化处理。由于项目研发两阶段界限区分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以致于实际工作中有时候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来判断, 就会出现人为操控会计处理的现象, 最终影响了会计处理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 研发费用预算方案缺乏可靠的确认依据

企业项目研发过程中要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增强了项目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难以形成成熟的研发费用预算管理体系。如, 公司正进行一种科技产品研发, 但是中途在市场变化的影响下调整了技术方案, 导致预算严重超支。从这一事例看出来, 企业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易受到市场变化、人员调整、资本、资源等方面影响, 经常导致超预算情况发生。简单地说, 就是研发费用预算的确定缺乏可靠的依据, 形成不了较为成熟的预算编制体系。

(三) 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企业项目研发既是一个文化创意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创新过程, 整个过程中的组织活动有着很高的复杂性, 而且参与人员多、涉及部门广、使用设备多等。在这种复杂性影响下, 使得项目研发中一些费用的归集和核算难以准确, 如直接研发人员工资、物料上的消耗等。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 明确企业研发费的确认范围

《企业会计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企业研发费用的范围和划分作出了明确规定。研发费用是指企业从事科技活动、进行科研项目研发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直接研发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根据这一规定, 设定具体的会计科目。另外, 为了防止有人故意操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全凭个人主观任意对开发项目进行资本化和当期费用处理, 最好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设置单独账户并进行专人管理和核算, 及时停止那些没有通过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的项目, 并将其执行中所产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避免支出不必要的费用。

至于开发阶段项目研发费用是否予以资本化处理问题, 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相关规定, 按照无形资产的定义判断研发阶段所发生的研发费用是否符合资本化处理的确认条件, 避免将那些不属于资本化范畴的见解费用化到资本化会计处理范畴。另外, 还可以从制度上规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确定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的计量标准, 降低人为操控机率, 提高项目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客观性、正确性, 降低相关环节的随意性。

只有从源头上把好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关口, 才能杜绝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不明确用途的原始凭证作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入账依据的不法行为, 杜绝人为不法操作。为了做到这一点, 企业必须从源头上保证研发费用支出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并做好入账等基础性工作, 做到从原始凭证上就可以看出此经费支出归属于哪一科研项目费用支出;对那些可能存在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必须要求相关人员给出说明, 否则不予入账。

(二) 改进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方法

为了提高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处理的客观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应单独设置“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等科目, 实行专项核算管控。如果可能的话, 应设置更为明细的会计科目, 尽可能全面反映研发费用支出结构。同时, 应结合企业研发活动的具体流程改进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初期, 设置“研发准备”科目, 用以计提研发活动日后所需费用, 会计上具体做法就是借记“研发准备”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研发活动期间, 要对当前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处理, 明细到二级科目, 并建立辅助账和明细账, 为资本化处理提供可靠、明确的判定依据。

3.倘若项目研发期间出现减值迹象, 应参照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方法进行相关减值准备, 具体借记“管理费用”科目。如果研发期间出现一些因素影响了研发预算方案的稳定性, 则可以通过此方法进行有效应对。

4.在项目研发不成功的情况下, 可将全部投入费用予以费用化处理。在项目研发成功的情况下, 则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资本化处理, 具体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研发投入”科目, 同时对已经计提的研发减值准备进行转回处理, 具体借记“研发减值准备”科目。如果根据研究成果成功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技术, 就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摊销处理。

5.当企业的多个研发项目共同使用一台研发设备或雇佣同一批人时, 必须将这部分发生的直接费用进行细化的会计处理, 必要时要按天核算, 以确保这些费用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如, 明确每一台设备在每一个项目中所分配的折旧费用。

(三) 重视研发项目建账问题

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当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时, 企业往往会设置多个账户, 然后进行归集核算, 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会计人员工作量, 也降低了会计核算处理效率。对于这个问题, 就要求会计人员重视研发项目费用支出的建账时间, 应设置一个单独的专门账户, 以避免会计数据混乱、重复等问题, 消除会计核算程序冗余。

三、结束语

自从国家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出台了优惠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后, 极大地带动了广大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涌现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使我国科技强国政策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对企业来说, 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 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严格执行会计准则, 按照规范核算程序处理研发费用的一些具体会计事务, 实行专人专户单独管理, 并采用先进的会计处理软件, 以保证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军, 金小娟, 隋爽.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之完善[J].财会月刊2012 (09) .

[2]肖琳.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研究[J].财会月刊, 2010 (05) .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4]张若如, 许敏.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探讨[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 (02) .

研发费用问题 篇8

1 目前广东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虽然广东省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但从总体情况看, 全省中小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改变, 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比重偏低, 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 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达70%以上。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 广东仅占8席。2007年, 广东省研发费用投入占GDP的比例仅有1.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品牌,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 加大研究开发费用投入, 是增强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2 制约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其他因素

一是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 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广东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大都集中在传统的第三产业和传统加工制造业, 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 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 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 许多中小企业仍然是贴牌、模仿, 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发展风险大。

二是企业间协作配套程度不高, 自主创新的间接动力不足。我省中小企业数量不少, 但缺乏有效的组织, 单打独斗的多, 抱团发展的少, 产业链条较短, 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同时, 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尚未真正形成有机的产业关联、专业化协作和经营网络, 整体竞争力脆弱。如日本制造业中2/3的中小企业是配套企业, 而广东省本土汽车零部件配套率尚不足30%。

三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 自主创新意识缺乏, 严重影响了技术研发费用的投入。

事实证明, 由于研发费用投入不足, 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的缓慢, 因此, 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的中小企业政策矫正秩序尚未形成, 需要强化政策供给。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花费足够的资金投入在研究开发上是企业得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3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办法存在的问题

2008年国家税务局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文件, 今后中小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的投入, 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计入当期损益, 复合条件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还可额外加计扣除50%;已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这一政策的出台一改只有高新技术企业及纳税人“三新费用”支出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 (含10%) 的, 才可享受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按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150%扣除的现实, 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强创新开发能力。从2008年1月1日起, 广东省率先结合本省实际进行企业研究开发政策的落实。这项政策的出台, 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部分企业反映允许加计扣除费用的标准门槛过高。按照财务规定, 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可归集到开发费用科目列支。而按照税法规定, 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福利费等人工费用不允许税前加计扣除。针对会计和税务处理上的差异, 部分企业认为, 允许加计扣除费用标准过高[1]。

(2) 部分企业账册管理不健全。一方面, 部分企业未实行查账征收, 不能享受政策优惠。据了解, 我省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还不健全, 未实行查账征收, 导致其不能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研发费未实行专账管理, 费用归集不够准确。按照政策规定, 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并依法准确归集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方可享受优惠。然而, 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 发现部分企业未对研发费实行专账管理, 费用归集不够准确[3]。

(3) 委外研发项目受条件限制难以提供受托方的相关费用支出明细。政策规定, 委外研发项目需提供受托方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据了解, 委外研发的受托方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 由于政策未对受托方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 受托方往往因涉及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提供相关费用支出明细, 或提交的支出明细只有工资和设备开支等简单内容, 使委托方无法按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供明细支出, 从而影响其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优惠[4]。

4 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的几点建议

(1) 适当扩大允许加计抵扣的费用范围,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省调研时说, 中小企业的发展, 核心是搞自主创新。实际上, 自主创新既可以是技术创新, 也可以是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比如最有名的泰勒制, 就是管理方面的创新, 把生产线建立起来, 每个工人只干一个动作, 这就是创新。建立流水线, 效率提高了, 也可以赢得超额利润, 因此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拥有自己的“一招鲜”。作为政府应该持宽容的态度, “放水养鱼”。企业自行研发的项目只要能提供研发项目的资料、图像等证明, 应本着手续减化、促进中小企业研发热情角度出发, 最大可能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2) 在委托研发发生的研发费方面, 要尽快完善受托方的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 促使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研发费用支出真正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的优惠。

(3) 以研究开发项目为中心归集加计扣除费用。企业一项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离不开大量人、财、物的投入, 只允许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直接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不符合财务的费用配比原则, 应允许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福利费等人工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只要企业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并且可做到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独立核算, 按政策规定准确无误地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就应该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样才能提高中小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4) 简化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备案登记办理的手续, 提高申请办理效率和质量, 税务部门与科技部门应尽快研究优化出具相关鉴定意见的流程。

总之, 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结果是形成无形资产的新知识产权, 最终目的是通过新知识产权的生产应用或者转让来赚取利润。与生产活动相比, 研发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投资活动[5], 导致我国多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都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 相应的研发管理制度也比较匮乏。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广东省受到冲击比较大的纺织、玩具、家具等行业, 有的企业能够逆市而上, 都是在技术创新上舍得投入、有核心技术的,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加强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因此, 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 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才能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黄遵顺.科技创新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7) .

[2]张旭光.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具体规范解析[J].现代商业, 2009, (27) .

[3]潘上永.从法规体系看新时期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0) .

[4]梁桂云, 喻长庚, 周兰翔.关于湖南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情况调查研究[J].税务研究, 2010, (4) .

研发费用问题 篇9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征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 出租给他人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商誉等。无形资产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 没有实物形态; (2) 能在较长的时期内使企业获得经济利益; (3) 持有的目的是使用而不是出售; (4) 能够给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5) 通常是企业有偿取得的。无形资产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 按能否辨认划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2) 按其限期划分为有限期无形资产和无限期无形资产; (3) 按其来源则划分为外来的无形资产和自创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时, 企业才能加以确认: (1) 该资产为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及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 企业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均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自行研究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作出的有关规定进行, 即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等费用, 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黄金矿山设计单位, 目前对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可以让企业及早回收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但也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无形资产的成本认定与费用摊销上存在着不一致

该方法在对无形资产成本的认定和费用的摊销上不符合会计一致性原则。在对无形资产成本的认定上:对企业有偿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实际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入账;而对企业通过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无形资产, 其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仅为注册费和聘请律师等费用, 而前期研究与开发所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等费用却排除在外。在对无形资产费用的摊销上:对企业有偿取得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受益期间内进行摊销, 而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绝大部分费用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显然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在对同一勘察设计单位不同渠道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认定及费用摊销上缺乏一致性, 使得勘察设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2、不利于调动勘察设计单位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对勘察设计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采用将研究开发的绝大部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会计处理, 势必会影响勘察设计单位当年的利润。勘察设计单位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上的投入越大, 将导致其当期的利润下降越大。而勘察设计单位的经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 往往通过减少和降低勘察设计单位在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中的投入, 以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利税水平。这样势必将极大地限制勘察设计单位在研究开发及技术创新中的投入, 不利于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竞争力。

3、对勘察设计单位资产实际价值的认定不真实

对勘察设计单位有偿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按实际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入账, 对勘察设计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所发生的费用则计入当期损益, 而入账价值仅为金额很少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用, 为技术研究开发成果的形成而付出的较大数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却不包含在无形资产之内, 没有真实地反映勘察设计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 使得勘察设计单位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异很大, 勘察设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缺乏可靠性。

三、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勘察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设计课题, 如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采矿方法及工艺的选择、难选冶矿石的选矿方法及流程等, 这需要勘察设计单位具有一定的设计技术方面的专利以及非专利性的设计上的技术优势,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勘察设计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各勘察设计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必须加大对研究开发及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

勘察设计单位所进行的技术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所从事的创造性试验活动。开发是指为了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或工艺等, 将研究成果或其它知识付诸应用的系列活动。勘察设计单位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包括所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用, 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费用, 以及其它间接费用等。

目前, 勘察设计单位对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所采用的费用化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信息上存在着许多不足, 对勘察设计单位生产力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针对勘察设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采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较为妥当。

对勘察设计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采用资本化处理是指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分开, 所有研究费用在发生时作为费用处理。对于开发费用, 只要满足某些特定条件, 具有开发成功的可能性, 就作为资本化处理。研究是一个技术可行性的探索阶段, 它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项研究项目可能与好几个开发项目有关, 研发成果能否给勘察设计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 其相关成本难以计量, 将其确认为费用是合理的;而项目开发是将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 将技术应用于矿山企业生产中, 因而将技术上可行、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很高和相关成本能够计量的开发费用确认为资产也是合理的。对勘察设计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采用资本化处理符合费用与资产的确认条件, 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既可以避免对无形资产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 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从会计信息质量看, 也能真实地反映所拥有资产的价值和收益状况, 从而提高信息的相关可靠性, 有利于勘察设计单位经营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勘察设计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资本化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勘察设计单位在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但勘察设计单位在对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采用资本化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划分科研单位的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

采用资本化处理勘察设计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关键是如何明确划分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 应将勘察设计单位为取得新知识而进行的活动、为研究成果或其它知识的运用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对替代产品或工序的研究工作, 为产品可能的创新、改进或工序替换而做的制定配方和设计工作等划分为研究活动。将对替代产品和工序进行评价、对投产前的原型、模具进行设计、建造和测试, 对采用新工艺制成的工具、装配架、铸模和印模进行设计, 对不适于大规模商业性生产的试验性机器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等活动划分为开发活动。勘察设计单位应以此标准对单位所从事的各项研究与开发活动进行明确划分。

2、设置相应的科目反映各项研究及开发活动的相应支出

对划分为研究的项目所发生的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它有关的人工费用, 研究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和劳务费用, 所使用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折旧, 间接费用, 使用的专利权和许可费用的摊销等相关费用, 会计核算上均将其全部列作当期费用处理。

对划分为开发项目的实行项目管理, 分别设置“管理费用”和“无形资产”两个科目。对项目开发成功, 将实际成本全部转入“无形资产”中, 并按受益期间进行摊销;项目开发失败, 说明该项目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不符合资产定义, 则将实际发生的全部成本转入“管理费用”中, 列作当期费用处理。会计期末, 对“管理费用-研究费用”、“管理费用-开发费用”、“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发生额进行累计, 以反映本期实际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总额。年末, 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费用予以披露, 以便报表使用者了解有关企业前瞻性的信息。

四、结语

目前勘察设计单位对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所采用的费用化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着诸多不足, 针对勘察设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议采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较为妥当。勘察设计单位对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采用资本化会计处理, 不仅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同时对勘察设计单位的生产力的发展也能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辉.新会计准则对研发单位无形资产处理的积极影响[J].现代商业, 2007, 35, 236.

研发费用问题 篇10

1 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必要性

作为企业的灵魂与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工作非常关键, 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需要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 科学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自然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重要环节[1]。倘若在核算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根据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研发费用, 在征收所得税时, 执行15%的税率。另外, 针对企业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可以进行加计扣除, 有以下两种的扣除方式: (1) 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成本的150%进行税前推销; (2) 针对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 可以按照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 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一些问题

2.1 研发项目预算不准确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容易出现研发项目预算不准确的问题, 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进行项目预算。据调查,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 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比较强, 创新性也比较强, 可比性比较差, 不能像其他工程和项目一样进行实务核算和准确评估。 (2)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会同时产生一些研发成果, 这些成果属于研发过程中的衍生产品, 无法直接分离专利技术费用进行核算。 (3) 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设备、研发仪器以及研发人员的素质水平、知识结构等限制, 无法进行准确的研发预算。以上情况的出现和产生, 导致研发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 为经济管理和财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 影响企业的研究成果。

2.2 研发项目成本核算不合理

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影响后期的费用分摊和费用划分, 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研发人员来源于各个地方, 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再加上在组织、实施研发项目时, 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影响费用划分和费用分摊; (2) 在核算研发项目成本时, 有些项目并没有单独立项和单独计算, 造成无法享受政府优惠的问题[2]; (3) 在研究与开发企业项目时, 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周期, 对于产生的无形资产, 更是无法进行科学详细的计算。

3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中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的一些对策

3.1 建立健全研发费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研发费用核算的高效、有效进行, 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研发费用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与科学管理, 并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 对费用核算进行全程监督。在开展研发项目时, 准确、合理地核算研发费用, 避免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做到全程控制与监督。

3.2 加强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

由于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在研发前期, 应做好研发项目的总预算, 尤其是针对大额支出, 更要谨慎对待, 仔细处理。另外,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企业还要加强监管与审批工作, 签订相关的规范协议,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核算工作。

3.3 完善研发流程, 加强研发管控

由于研发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 尤其是大型的项目, 成本核算更为繁琐。因此, 必须实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核算方式, 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所谓内部监督, 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监管, 企业要安排相应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此事, 并落实岗位责任制[3]。所谓外部监督, 就是在研发项目的实施和经营过程中, 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审与核算。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的核算与管理过程中, 高新技术企业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 建立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核算工作。与此同时, 还可以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 加快研发成果转换, 提高研发成果的利用率, 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即成本核算以及项目预算, 并从研发流程、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以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严一枞.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管理与核算[J].经济视野, 2014 (6) :102-102, 104.

[2]高晓雨.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2 (2) :39-40.

新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资本化

1 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优点

1.1 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我国新会计准则就把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其他研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其条件包括: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效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和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1.2 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将给企业带来的优势

(1)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开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开发经费支出作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

(2)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3)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处理。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显然,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经过分析,能够确定其能为企业带来可以可靠计量的经济利益,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完全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4)符合真实性原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就能够在资产负债表的列报中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的评估等信息,更加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5)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研发费用在研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若按旧会计准则作费用化处理,那么研发期间的利润就会相对偏低;而开发成功后,在受益期间,利润就会相对偏高,造成收入与费用的严重不配比。而新会计准则“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恰恰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其核算的正确性和企业不同期间经营成果的可比性,更加有利于企业对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

2 新会计准则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准则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1)未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虽然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强调其“创造性”;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它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很困难。

(2) 操作性不强。企业很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该范围,操作性不强。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相应的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企业在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难以把握,导致对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划分也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2.2 新准则增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如上所述,新准则中的许多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企业管理者裁决,这样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企业可以依照自己意愿“合理”地把研发费用费用化或资本化,从而达到其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3 完善现有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路

3.1 自主选择处理研究开发费用的方法

在中国新的经济环境下,对于新准则的实施,应该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对待,即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主选择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1)对于科技型企业,发展主要依靠研究开发活动的研究成果,通常研发活动比较频繁,所投入的金额比较大,开发时间比较长,应该选择进行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

(2)对于传统的企业即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如服务业等,可以根据情况具体选择是进行费用化还是有条件资本化。

3.2 披露研究开发费用

在年末时,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费用的相关信息予以更详细的披露,以便报表使用者了解有关企业前瞻性的信息。但是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应根据其重要性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例如每年研究开发投入的总额及其中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金额;无形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产的金额、所占的比例;研究或开发项目的进度、成功的可能性,研究或开发费用的支出情况,可能获得的收益等等。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更合理,也更符合逻辑性,兼容了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其所披露的信息更充分,也易于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并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增强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3.3 设置便于会计实务操作的账户

设置“研究开发支出”、“研究开发失败准备”、“主体公积”和“研究成果”四个账户。

(1)“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用来反映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该账户应按研究支出、开发支出设置二级账户,按研究、开发项目设置明细账;若无法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则可按项目设置明细账。

(2)“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用来反映所计提的研究、开发的失败准备金,是“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的备抵账户。

(3)“主体公积”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带来的权益的增加数。

(4)“研究成果”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过程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若企业有接受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时,可增设“科研经费”账户,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收到的科研经费及其支用情况。

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更合理,也更符合逻辑性,兼容了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避免了会计人员难以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支出,也避免了全部费用化当开发成功时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刘兆萍.无形资产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J].证券市场周刊,200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曾爱民.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6,(9).

研发费用问题 篇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合理与否, 不仅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还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与质量监督成本。我国财政部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对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较原准则有了很大的进步,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但由于我国的投资观念、企业管理理念等因素受政策影响大, 该规定的实际操作中仍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二、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的探讨

(一) 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 研发费用化的优势。

一是研发费用化符合谨慎性原则。所谓谨慎性原则, 是指在确认资产及损益时,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 会计人员应选择低估资产和收入而高估费用的方法。这条原则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情况下尤为重要。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最终成功与否很难预测, 故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研究与开发费用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的支出。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符合这一发展特点, 比资本化更有利于费用的合理均衡配比。二是现实中的可行性。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是经济责任的履行者, 他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采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企业当年就可以收回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金, 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政府鼓励经济发展, 提倡市场竞争,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就会在税收方面做出让步, 允许企业将大量研究开发支出抵减税前利润, 认可企业对研发费用的费用化处理。

2. 研发资本化的优势。

一是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条件下,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间较量的主要焦点。如果研发支出在无形资产申请注册前全部费用化, 研发投入阶段的支出对企业投入期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这样, 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指标考核, 可能减少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而对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 有利于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避免了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从而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二是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使大量的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无法在账内反映。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 合理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将收人和支出进行更好的配比, 能使资产、费用和利润等数据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能更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还能向投资者传递有关项目相关的前瞻性信息, 以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

3. 研发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劣势。

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的种种缺陷及研发资本化在具体操作上的一系列问题, 也是研发费用化与资本化争论与博弈的原因。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虽然比较稳健, 但却是以牺牲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为代价。在研究与开发很有可能成功时, 对研发支出仍作费用化处理显然背离企业实际, 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是不具有相关性和真实性的。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使企业管理当局有操纵各期收益的可能。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会鼓励管理者在企业需要保持市场优势及效益时不恰当地削减研发支出, 不顾企业的长远利益, 只为企业的账面收益。

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法最明显的缺陷在于无法明确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阶段, 即很难给出具体标准来划分一项研究开发支出到底是属于研究支出, 还是属于开发支出。这种模糊性的方法也为企业经营者操纵利润埋下了隐患。另外, 自创无形资产与外购无形资产事实上是同一性质的, 但在会计处理上, 外购无形资产往往资本化, 而自创无形资产则往往费用化, 这种矛盾的做法在研究开发支出“条件资本化”方法中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而, 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诸多障碍。

(二) 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博弈的实质

一般认为, 由于无形资产开发的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要求。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争论, 其博弈的实质反映了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 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 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自然就十分关注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 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性和客观性上。当会计处理中进行主观判断和选择的自由度越大, 也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越多。故采取将全部研究开发支出在当期费用化的方法, 就可以保证相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 这种将当期的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是不科学的, 它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 却牺牲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正确的反映出将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资源的价值。而在损益表中又将大量对取得当期收入并无贡献的研发支出同当期收入相配比, 使得利润信息失真。这样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准确的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也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尤其是现在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研发费用化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人们获取会计信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决策, 丧失了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同样是毫无价值的。所以, 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对其分别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也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多少, 还在对两个阶段进行划分时增加了主观判断的因素, 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受到了损害。所以, 从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出发, 对研究开发支出进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更为理想的。可靠性的获得依赖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范, 而这种规范中也必然包括对那些会计处理中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约束,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能得到保证。

(三) 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发展的趋势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巨大, 而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研发活动投资方向、金额及其决策过程。

1. 有条件的资本化有利于改善经营业绩, 提高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

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支出可以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一处理方式可以改善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状况, 增加企业权益并提高权益比例。与此同时, 业绩的提升也自然抑制了企业管理层大幅削减研发经费的做法, 由此而推动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 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开发阶段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式, 提高了企业投资研发项目的积极性。

2. 有利于增强融资能力, 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巨大, 研发活动开发阶段支出有关融资环境可得到改善。将开发阶段支出加以资本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入账, 其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及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研发相关数据, 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与投资方向, 这些相关信息的披露, 将大大减少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研发信息的不对称, 加强投资者对企业经营与获利能力的信任。因此, 研发活动开发阶段的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 可帮助投资者更恰当地评估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和资产负债率, 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研发项目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虽然对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 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自主研发意识的加强和投入的增大, 研发费用资本化已然成为会计处理的发展趋势。在资本化的具体操作上, 对于企业的研究机构一般性研究工作的支出, 在其发生时即确认为费用。而对于具体项目的研发工作, 发生的支出均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一旦开发工作失败, 就将这部分没带来收益的资产价值注销, 同时冲减“资本公积”。当开发工作成功时, 可对已完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按评估结果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就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持有的经济资源的价值情况。而在收益表上, 也可以避免大量的与取得本期收益无关的费用的发生。

同时为更好的解决会计处理中决策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会计监管力度。会计准则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均衡过程中, 由于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会计信息的确认、记录和报告等实际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 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操纵的可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进行自发治理面临着失效, 因而会计信息就需要会计监管来衡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二是要适度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适度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鼓励企业披露有些非财务信息, 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我们要从形式和内容上加强提高对财务报告附注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彭喜阳, 左旦平.我国企业研发 (R&D) 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8) .

〔2〕周洋, 巩晓力.研究开发支出资本化问题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8) .

〔3〕梁莱歆, 赵娟.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J〕.新会计, 2009 (6) .

〔4〕曾爱民, 等.知识经济条件下R&D费用会计处理研究〔J〕.特区经济, 2004 (11) .

上一篇:实用主义教育观下一篇: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