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2024-12-23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精选8篇)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1

江苏省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管理,规范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苏国税发〔2010〕107号、苏地税规〔2010〕5号、苏科政〔2010〕172号、苏经信科技〔2010〕395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或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的居民企业。

第二章

研发费的会计科目设置

第三条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研发费支出,应设立“研发费”账户,并根据研发项目名称或登记编号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设立“研发支出”账户,在“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科目下,根据研发项目名称或登记编号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第四条

“研发费(研发项目名称或登记编号)”科目下设三级至六级科目:

(一)根据研发形式设置三级科目

1、自行开发;2、委托开发;3、合作开发;4、集中开发。

(二)研发形式为自行开发和合作开发、集中开发的,应设置四至五级科目:

1、人员人工

(1)工资薪金;(2)津贴补贴;(3)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4)其他。

2、直接投入

(1)材料、燃料和动力;(2)测试手段购置费;

(3)工装及检验费;

(4)仪器设备维护费;

(5)仪器设备租赁费;

(6)其他。

3、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1)仪器设备;(2)长期待摊费用;(3)其他。

4、设计费

(1)设计制定费;(2)其他设计费用。

5、装备调试费

6、无形资产摊销

(1)研发软件;

(2)专利权;

(3)非专利发明(技术);(4)其他专用技术。

7、其他费用

(1)勘探现场试验费;

(2)研发成果相关费用;

(3)图书资料及翻译费;(4)其他。

(三)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需要设定六级科目。

第五条

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先行根据研发形式设置科目,再根据研发项目名称或登记编号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第三章

研发费归集内容

第六条

人员人工

(一)工资薪金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

(二)津贴补贴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津贴、补贴。

(三)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

(四)其他

研发人员等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包括: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含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为研发人员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费)和公积金补助费,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等。

第七条

直接投入

(一)材料、燃料和动力

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半成品、燃料和动力费用。

(二)测试手段购置费

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三)工装及检验费

工艺装备开发制造费,设备调整检验费,试制产品检验费。

(四)仪器设备维护费

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

(五)仪器设备租赁费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六)其他

1、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除仪器、设备外的房屋等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2、其他。

第八条

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一)仪器设备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二)长期待摊费用

研发仪器设备改装、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三)其他

1、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

2、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改建、装修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本期摊销额。

第九条

设计费

(一)设计制定费

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

(二)其他设计费用

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其它费用。

第十条

装备调试费

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

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第十一条

无形资产摊销

(一)研发软件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研发软件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二)专利权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利权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三)非专利发明(技术)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非专利发明(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四)其他专用技术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专用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第十二条

其他费用

(一)勘探现场试验费

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二)研发成果相关费用

研发成果的论证、鉴定、评审、验收费用。

(三)图书资料及翻译费

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四)其他

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第四章

研发费分配口径及归集依据

第十三条

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按合理方法将实际发生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进行分配,并按月编制相应的分配表;涉及多个研发项目的,再按合理方法将研发费分配至各研发项目,并编制相应的分配表。

分配方法应及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若因为合理原因确实需要变更的,需报主管税务机关同意。

企业在研发费和生产经营费用间、或各研发项目间划分不清的支出,不得归集进研发费用科目。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提供证明费用实际已经发生的足够、适当的有效凭证。

第五章

研发费会计与税收口径归集对照

第十五条

研发形式为自行开发的研发项目,按表一对应关系将研发费借方发生额分别填入研发费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归集表。

表一:

会计归集口径

研发费加计扣除填表口径(见注1)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填表口径

四级科目

五级科目

人员人工

工资薪金

第2行:工资、薪金

人员人工

津贴补贴

第3行:津贴、补贴

人员人工

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

第4行: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

人员人工

其他

——

人员人工(见注2)

直接投入

材料、燃料和动力

第7行:直接消耗的材料、半成品、燃料和动力费用

直接投入

测试手段购置费

第8行: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直接投入

工装及检验费

第9行:工艺装备开发制造费,设备调整检验费,试制产品检验费

直接投入

仪器设备维护费

第10行: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简单维护费

直接投入

仪器设备租赁费

第13行: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直接投入

其他

——

直接投入

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仪器设备

第13行: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

第14行:研发仪器设备改装、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其他

——

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设计费

设计制定费

第17行: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

设计费

其他设计费用

第18行: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其它费用

设计费

装备调试费

——

第21行:工装准备过程中研发活动发生的费用

装备调试费

无形资产摊销

研发软件

第24行:研发软件

无形资产摊销

专利权

第25行:专利权

无形资产摊销

非专利发明(技术)

第26行:非专利发明(技术)

无形资产摊销

其他专用技术

第27行: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专有技术发生的摊销费

无形资产摊销

其他费用(见注3)

勘探现场试验费

第29行: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其他费用

研发成果相关费用

第31行:研发成果的论证、鉴定、评审、验收费

其他费用

图书资料及翻译费

第33行: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其他费用

其他

——

其他费用

注1:已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费用不得填入研发费加计扣除归集表。

注2:对于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全年在企业累计工作不满183天的,不得归集进高新技术研发费口径。

注3:其他费用在高新技术口径归集时,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研发形式为委托开发的研发项目,委托方按表二对应关系进行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的归集。

表二:

会计归集口径(三级科目)

研发费加计扣除填表口径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填表口径

委托开发(见注4)

按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的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按表一进行归集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

注4:按照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80%进行高新技术口径的归集。

第十七条

研发形式为合作开发的研发项目,凡符合条件的,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按表三对应关系进行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的归集。

与合同约定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差额的收付,按表三对应关系进行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的归集。

表三:

会计归集口径(三级科目)

研发费加计扣除填表口径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填表口径

。。(注5)

。。

。。

合作开发(注6)

第34行:合作(集中)开发研发费收付额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

注5:合作方直接参与研发发生研发费的,按表一对应关系进行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的归集。

注6:合作方按合同约定实际承担的研发费与直接参与研发发生的研发费存在差额的,差额大于0为企业支付的费用,用正数表示;差额小于0为企业收到差额部分,用负数表示。

第十八条

研发形式为集中开发的研发项目,受益集团成员公司可以按照集团公司的分摊表进行分摊,并按表三对应关系进行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的归集。

第十九条

按“研发费加计扣除填表口径”的研发费可按规定以其实际发生额的50%,在汇算清缴时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填表口径”的研发费可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优惠备案时计算研发费比例的依据。

第六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条

纳税人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进行调整。

对于因使用会计核算软件在财务核算上无法按照本办法规定一一对应归集研发费用的,可在报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建立辅助账归集调整。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2纳税起实施。

责编:无锡金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2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这一准则是基于2001年旧无形资产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基础, 对其进行了更新和修正而产生的新无形资产准则。2001年颁布的旧准则中仅仅对企业产生的研发费用有了明确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方法, 而2006年的新准则则是从税法的角度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如何归集、摊销, 而后如何从应税收入中抵减给予了更加具体的诠释。

1.1 旧准则存在的问题

依据2001年颁布的旧准则, 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所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取得时发生的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发支出则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换句话说, 假设研究开发的项目是跨年度的, 如本年研究开发尚未完工, 那么这一年的支出要计入当期费用, 而当下一年度此研究开发项目完工并取得成果时, 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并资本化。很显然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不符合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原则, 因此是不恰当的。

除此以外, 季永佩还指出研发费用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 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大, 财务信息使用者则更加关心企业的科研活动, 而旧准则未能体现其重要性。如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不予以资本化, 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 作为报表使用者, 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含金量, 也无法了解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1]

1.2 新准则下的研发费用

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同时规定在利润表“管理费用”下设立二级科目“研究与开发费用”, 通过更加明确的披露, 使报表使用者能清楚了解到企业研发费用对利润表的影响。除此之外, 在报表外的附注中还需披露:公司研发费用确认的标准、分类, 计价方法, 占总费用的比例;公司研发费用投入的主要方向, 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公司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状态和市场前景。新准则下如此具体的披露, 无疑让报表使用者更充分得以了解该企业日常研发的活动和状况。

新准则的另一亮点是企业在研发费用的支出上有了严格的划分, 将其划分成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两部分。由于研究阶段是早期具有探索性的, 且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是在一定时期的探索后, 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完成新项目、新产品或是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后, 因此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这些支出允许资本化并确认为无形资产。

2 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先后推出了各项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激励政策。早在2008年, 我国实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就已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做了明确的规定, 2013年财政部又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而在今年的11月, 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三大部委再次联合颁布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研发费用的扣除政策, 为的是使更多企业能享受到加计扣除带来的税收优惠, 正向激励企业加紧结构转型并推动科技进步。

在今年最新出台的新政下, 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 如未形成无形资产应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本年实际发生额的50%, 从本年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 如已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还总结了新政调整的几大亮点:一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较以往有很大的放宽, 除了规定那些不宜计入的研发活动外, 其他的都可以作为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纳入到优惠范围里来。二是研发费用范围的扩大, 新政将外聘人员的劳务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与研发直接关联的差旅、会议费等都纳入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三是简化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 使会计核算更加简化。四是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可以追溯享受政策。五是减少执法机关的审核的程序, 由原来不能完整提供证据就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到现在的有关的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 税务机关需查证时再予以提供。企业享受政策的渠道更加便捷、直接、高效。

3 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企业的影响

以上海为例, 2010年由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负责, 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结果向上海本市所有高科技企业发放email调查问卷, 共收回89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2]“研发费用实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可以使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 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前抵扣、降低其缴纳的所得税, 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具有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

4 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政策宣传力度差

对于国家出台的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的新政, 部分企业对此项政策或申请流程不理解、不熟悉, 甚至不知晓, 因此更谈不上利用和使用。这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科技、税收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网络或新媒体, 引导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带来的益处, 将此政策推广到各基层企业。

4.2 申请受理的过程不够人性化

企业为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抵税政策, 需网上申请, 而网上申报软件操作较复杂、内容烦琐, 没有相应的填写和申报说明, 可操作性差。同时企业申报过程还涉及一定的行政成本, 对部分企业而言,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新政的开展和实施。

4.3 研发活动的特殊性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 研发活动常常会涉及一些特殊工艺的生产制造, 会涉及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例如专利权, 因此部分研发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 需要给予严格的商业保密。在享受新政的同时, 部分企业也会有此担心和犹豫。因此对于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都应考虑到这一点, 在申报流程中对相关信息予以保密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 先后推出了各项鼓励其开展研发活动的激励政策。研发费用作为此项政策的重点从产生到发展, 直至新政下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无形资产准则,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参考文献

[1]季永佩.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较[J].财会研究, 2007 (8) :15-16.

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 篇3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科技企业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技术创新驱动。在转型过程中,足够的研发投入和有效的研发活动管理必不可少。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研发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业务模块来进行单独管理,大多将研发工作融入企业的日常业务工作中,作为市场开发的辅助工作。因此,加大企业的研发支出投入和加强研发活动管理迫在眉睫,其中研发费用预算作为统筹管理研发活动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必要工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研发活动的工作效率,及时纠正研发活动中的偏差,将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有价值的研发项目中,以确保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必须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1 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总体上处于初级水平。2014年,中南大学的学生专门针对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情况对10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71家企业进行了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工作,近有1/3的企业没有开展这一项工作;在这些进行了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企业中,只有25家企业具有单独的部门进行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工作,只占了所有企业的25%左右,而剩下的一大部分企业则是让会计或者其他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的企业,很多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已经过审批的研发费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没有起到预算管理的指导作用。同时,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对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的不重视

在我国当前的企业管理中,领导层往往不重视研发活动的管理工作,认为只要加大对研发活动的经济投入,聘请有技术经验的专业人员,就能够研发出企业所需要的创新产品,就能够通过新产品来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的研发活动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且低于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水平,造成企业不能在研发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研发项目的缺陷,不能及时纠正研发活动中各种不合理的投入,造成企业投入资源浪费。上述调查表明,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使研发活动处于失控状态,领导层只是从研发项目进度方面了解研发活动的开展情况,而且信息滞后,出现问题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使有的企业编制了研发费用预算,只是形式上的管理,没有做到真正的预算管理工作,使其在研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导致这样的预算管理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在研发过程中稍微多花费一些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使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因此,加强研发活动管理工作成为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效率,降低研发活动成本的必要工作。而研发费用预算就是研发活动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工具。

2.2研发费用预算编制的方式、流程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预算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研发部门人员不了解项目预算管理,不清楚预算编制、申请等环节的流程规范。财务部门的这种预算编制完全是按照国家会计制度来实行的,研发部门若不懂会计制度管理,将导致制订的研发费用预算不够科学,也很难具体执行。

2.3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不足

很多企业按照标准制定、审批完整的研发费用预算后,在工作中没有将研发活动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已经审批的研发费用预算进行对比,即使研发费用严重超支,研发成果没有达到公司要求,公司也不能及时行发现问题并纠正,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

2.4企业研发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影响预算的编制效率和管理效果

传统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往往采用电子表格(如Excel)模式,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和电子表格的自身特征决定了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具有无法突破的局限性。传统预算管理除了耗时长、成本高外,预算编制与预算控制执行脱节等缺点也是阻碍这种模式在企业中继续应用的因素。

在传统模式下,核算体系与预算体系相互脱离,预算管理系统与业务执行系统相互脱离,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取执行数据,预算控制成为空谈,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预算分析数据来源的不准确及信息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动态分析,从而无法了解企业的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美国杂志《CFO》公布的统计数据:17%的谨慎观察者一般采用分项预算,各个子系统之间处于非集成状态,主要用Excel 作为预算管理的软件工具或建立系统;46%的跟随者将部分业务子系统与预算集成,做到部分业务驱动,并有功能比较简单的预算管理系统;31%的早期采用者基本实现业务子系统与预算集成,做到部分业务驱动预算并进行动态预测;6%的领导者业务子系统与预算完全集成,做到业务驱动动态预算和预测,并有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支持,同时有些企业实现核心企业预算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集成。从国外企业对预算管理应用趋势来看,企业应该选择基于信息技术进行预算管理。

3 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的对策

3.1加强企业对研发费用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研发费用预算是企业对研发活动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企业发展需要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根本保证,不能给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生存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发展。研发活动就是为企业开发未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研发活动是保证企业未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活动。研发费用预算是按照企业已经制订的研发活动的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对各种资源配置的一种中短期规划。该预算对当年研发活动的重点方向、各种资源的配置方案都做了详细规划,以保证实现企业当年的研发活动目标。

nlc202309090120

因此,企业要把研发费用预算作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研发费用预算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引导公司的研发活动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展开,满足研发活动足够的资源配置,保证公司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调动所有涉及研发活动的部门,重视研发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编制完善的、符合公司战略思想和规划的研发费用预算。同时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研发活动部门严格按照研发费用预算的思想来推进各项研发工作,让研发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公司的研发工作战略思想和规划上来。

3.2按照科学的研发费用预算编制流程编制预算

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应由研发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制订,要体现研发部门的专业思想和意见,要以研发部门为主、财务部门为辅,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企业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工作。

3.3加强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

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分析岗位。每月将各项预算费用的实际发生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对,确定可接受的差异率,对实际发生金额与预算金额差异超出可接受差异率的费用,与各责任单位沟通,分析数据偏差的原因,形成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并及时纠正因研发活动部门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研发活动执行偏差。每月将研发活动实际成果与研发费用预算成果进行比对,审核研发活动实际进度与预算进度的差异,对研发活动实际进度落户于预算进度的项目,要求研发活动责任部门提交情况说明。

企业要制定严格的研发费用预算考核制度。对研发活动实际成果进度较预算提前、实际发生研发费用较预算降低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明确的研发费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激励研发活动部门积极工作、主动节约成本。

每半年进行研发费用预算的年中预算调整。对于因时间原因或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预算假设前提发生变化的,及时将调整后的研发费用预算报请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整,以保证研发费用预算的可执行性和客观性。

3.4提高研发费用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

采用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与公司的ERP系统软件对接。通过预算管理软件,实现预算编制方式的信息化,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率。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然而,预算控制和激励才是预算管理的重点。ERP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研发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实现研发活动各环节的信息集成。信息流既包含对物流、资金流的真实描述,也包含对未来期间物流、资金流的预测和计划,而研发费用预算正是对未来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预测和计划。研发费用预算管理与ERP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能力以及ERP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这两大特点,实现快速、准确地编制和调整研发费用预算;另一方面,在ERP系统中,预算信息与核算信息的集成,便于在研发活动开展的同时实现实时控制和多角度动态预算分析。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中,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必要的研发活动能够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做好研发活动的战略规划、提高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成为企业能否保持科技创新,为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的必然要求。根据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使我国研发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一定提高,使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加强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收稿日期:2016-05-08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篇4

可以。根据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允许加计扣除的人员人工费用,包括“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4.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是否可以加计扣除或者摊销? 答:

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规定:“

二、研发费用归集,(五)财政性资金的处理,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六)不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不得计算加计扣除。已计入无形资产但不属于《通知》中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范围的,企业摊销时不得计算加计扣除。

公司研发费用辅助账的管理办法 篇5

研发费用辅助账的管理办法

发行日期:2012年X月X日

修订日期:2016年X月X日

文件修订履历表

序号

版本

修订日期

修订内容

01

2012-X-X

新版制订

02

2016-X-X

一次修订版

一、总则

为准确核算我司的研发费用支出和加强经费支出的管理,结合我司的研究开发活动,进一步建立项目研究开发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管理体系做好基础工作,我司特此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

二、适用范围

1.本办法规定了公司研发中心开展项目研发的资金登记管理要求。

2.本研发费用辅助账适用于自主研发。

三、原则

1.专款专用、逐级审批、逐项使用、逐一登记的原则;

2.勤俭办事、精细筹算、力求节约的原则;

3.保证经费申请、使用畅通,为产品研发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的原则。

四、登记方法说明

建立如附件所示的研发费用辅助账,具体的登记方法说明如下:

1.应当在研发项目批准立项后按照《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等类似文件设置本账簿,并留存备查;

2.自主研发项目“研发支出”辅助账应当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3.项目名称应当依据《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等类似文件据实编写。

4.项目编号的编码规则:第1,2,3,4位为立项和设置辅助账的号,5,6位为项目序号;

5.资本化、费用化选项:应当区分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和是否同时满足确认无形资产的条件来选择,同一个研发项目的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应当分别设置辅助账;当选择费用化支出的项目因条件发生变化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可将已经发生、尚未结转的研发支出结转管理费用或者结转至该项目的资本化支出辅助账(项目编号新设),同时,结束(项目实施状态选项选为“已完成”)该辅助账;当选择资本化的项目因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可不结束该辅助账,重新选择“资本化、费用化支出选项”为费用化,并将已经发生的全部研发支出(含以前发生的)结转管理费用;

6.项目实施状态选项:在研发成果(含研究失败)已经确认且结平辅助账时,选择“已完成”,其他状态均应选择“未完成”,终了后“已完成”项目的项目编号不得再次使用或启用;

7.研发成果和研发成果证书号:当项目实施状态为“已完成”时,研发成果为必填项;研发成果证书号填写研发成果所对应的证书编号。研发失败的,研发成果选择为“研发失败”,成果证书号不需填写;

8.费用明细可以逐日逐笔登记;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扩展研发支出明细,但不得合并明细;

9.序号1.1“工资薪金”、1.2“五险一金”:应当按照《职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分配表》等类似分配表汇总登记,其中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补充社会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住房公积金应当作为“六、其他相关费用”登记,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和五险一金等应当通过“二、直接投入费用”和“五、新产品设计费等”间接分配记入;

10.序号1.3“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

11.序号2.1“材料”2.2:“燃料”2.3“动力费用”: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

12.序号2.4“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2.5“用于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2.6“用于试制产品的检验费”、2.7“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2.8“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外购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内部发生的应当通过内部结算价或者作为费用、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摊,按照《其他直接投入费用分配表》等类似分配表汇总登记;

13.序号3.1“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的折旧费”、3.2“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的折旧费”: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仪器折旧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共用的应当按照《设备仪器折旧分配表》等类似分配表汇总登记;

14.序号4.1“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的摊销费用”、4.2“用于研发活动的专利权的摊销费用”、4.3“用于研发活动的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等)的摊销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摊销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共用的应当按照《无形资产摊销分配表》等类似分配表汇总登记;

15.序号5.1“新产品设计费”、5.2“新工艺规程制定费”、5.3“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5.4“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外购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内部发生的应当按照《新产品设计费等分配表》等类似分配表汇总登记;

16.序号6其他相关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共用的应该按照《XX费用分配表》等类似表汇总登记;费用明细名称应当据实填写,主要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究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可以按照需要增加费用明细。

五、与汇总表关系

1.根据项目编号,将“项目名称”、“项目编号”、“资本化、费用化支出选项”、“项目实施状态选项”等和相关借方发生额明细逐项目分行过入汇总表“项目明细”内;

2.期初余额汇总额过入汇总表期初余额对应明细项目内,期末余额汇总额过入汇总表期末余额对应明细项目行内,贷方发生额中结转“管理费用”的汇总额过入汇总表“结转管理费用”对应明细行内,贷方发生额中结转“无形资产”的汇总额过入汇总表“结转无形资产”对应明细行内。

六、监督与违纪处理

1.研发中心应加强经费使用与登记的管理和监督。总经办应进行抽查,项目负责人和所在部门应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

2.研发项目组成员应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如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或挤占经费等违纪行为,财务部有权抵制和越级反映,并视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批评、撤销资格、赔偿损失、罚款等处理,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七、附则

1.本办法解释权归公司财务部所有。

2.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总经理

签字_____________

XX有限公司

2016年X月X日

研发费用报告 篇6

xxx限公司: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xxx限公司(以下简称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及有关编制说明。

一、管理层的责任

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如实编制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申报企业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4)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具体范围。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研究开发费用

结构明细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考虑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相关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相关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已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xxx公司在所审计期间的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四、编制基础及使用限制

我们注意到如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说明

表的审计意见。

附送:

1、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汇总表

2、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结构明细表

3、xxx公司研发费用编表说明

企业研发费用的处理 篇7

一、企业研发费用处理的政策依据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对研发费用的列支范围做出明确规定。由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立法目标不同, 双方对研发费用的规范存在不同的要求, 这样企业研发费用处理依据相关的会计与税收政策必然存在差异。

会计核算政策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关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规定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 (财企[2007]194号) 。

税法加计扣除政策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 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八个方面的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扣除的差异分析

1. 研发费用的确认范围

会计核算列支范围:企业可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发生的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八项费用归入研发费用支出范围。研发费用的会计归集要求区分明细。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 应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归集, 并分别列“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 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 待开发项目完成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 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税法加计扣除范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符合八项费用范围的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即符合八项费用范围的研发费用可按实际支出的150%扣除, 由于文件没有规定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所以企业发生的一些其他费用虽然与研发活动有直接关系但不可以加计扣除, 如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 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因此, 需要注意会计政策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企业发生的按会计相关规定可以列入成本费用, 但按税法不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 均不得加计扣除, 如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购置的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未能取得合法票据的、发放给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未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的, 均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研发项目待完成开发任务, 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 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资本化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开发阶段支出在资本化后形成无形资产, 而无形资产又会涉及资产的后续计量,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摊销、减值测试。

(1) 无形资产摊销期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 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 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 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发生的减值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额在税前扣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由此可见, 会计准则并未严格规定资本化研发费用的摊销年限, 由企业根据资产使用寿命自行决定。而税法规定加计扣除的无形资产一律按不低于10年的年限摊销, 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2)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依据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应采用直线法。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应当于每年度终了,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 确定其价值的摊销方法。税法规定对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其价值应在整个使用期 (即受益期) 内逐渐摊入成本、费用, 采用直线法计算摊销。

在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上会计与税务的差异主要为, 会计准则规定的摊销方法一般为直线法, 特殊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可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而税法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3) 无形资产摊销额确定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还应扣除已计提的累计减值准备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视为零, 但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二是可以通过活跃市场得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还可能存在。税法规定企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计税成本。若该无形资产是外购的, 则计税成本为买价加上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 不包括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若该无形资产是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 应按照开发并取得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

在无形资产摊销额确定上会计与税务的差异主要为, 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企业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不包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同时, 由于二者在无形资产原值确认上也存在差异, 故二者计算出的摊销额也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无论在费用归集范围, 还是后续计量, 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均存在差异。为准确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 应建立研发费用备查台账, 分别记载会计和税法在费用归集、形成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期限、摊销方法及残值等相关信息, 并分期对研发费用的纳税调整进行预计, 包括研发支出形成费用部分在当期的税法加计扣除额, 形成无形资产后分年度会计核算和税法摊销金额差异的调整及加计扣除额的确定。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定、摊销方法复核后应对备查台账进行信息调整。

三、企业研发费用处理建议

1.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标准

企业研发活动, 应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前者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后者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等。企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活动的复杂性、风险大, 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明确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对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若没有制订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 企业对研发活动阶段划分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 这样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有制订具体操作的依据,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才能合理地选择研发费用处理方式。

2. 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合理选择处理方式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在与会计准则的协调方面比旧税法更为充分、合理, 有效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这也成为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纳税筹划点。由于税法并没有对研发费用在何种条件下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做出具体规定, 因此还需借鉴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加以衡量, 具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因此会计处理的不同可显著提升当期业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 从而获得货币时间性价值。选择费用化处理, 可以增大当期费用扣除金额抵减税前利润, 减少本期应纳所得税税额, 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选择资本化处理, 可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扩大企业资产规模, 在削减费用的同时, 所有者权益会增加, 资产结构会发生变化, 权益比率上升, 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也会同步提高。

实质上, 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不单纯是企业内部会计核算问题, 还涉及到企业创新成果的价值转换与合理节约税收的实现。因此, 企业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内控管理机制, 使研发费用的归集更为清晰。同时, 企业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学习, 判断研发活动费用支出阶段, 正确运用研发费用确认计量的规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 避免因后期调整而造成税务风险。

3. 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种处理办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科研创新活动比较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这类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 且研发结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比较大, 应该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进行处理。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进行改进, 选择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法, 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对当前利润的冲击,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这样企业管理者也会继续进行研发活动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而增加企业价值。

但是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而且税法对资本化的时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果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 考虑充分利用税收优惠与资金的时间价值, 企业会更多地选择费用化处理, 尽可能只将依法申请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如果预计近五年内难以产生足够的利润来享受加计扣除带给企业利益时, 企业则应积极创造条件, 将研究开发费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在以后更长期间内摊销加计扣除。

4. 加强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管理

企业必须健全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才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若承担研发活动的人员还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人员支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等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之间进行分摊;每个研发项目应单独核算, 共同费用应合理地在每个具体项目之间分摊, 不能准确地会计核算的研发费用不能加计扣除。在会计核算时应注意会计与税务口径的差异, 税法严格规定了八项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而会计政策规定可以归集到研发费用的内容范围较广。因此, 企业在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时, 既要全面核算研发费用, 又要准确归集其中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的八项费用。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监管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监管

随着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资格复审工作的展开,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机构严阵以待,避免出现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伪高新”事件。2012年5月24日,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570,以下简称“贝因美”)发布了关于补缴税款的公告,公告中称因认定前三年研发费用归集不合理而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于公告前一日补缴了2010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约合人民币2785.26万元。浙江贝因美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等),从日常运营中对研发费用的操控进行偷税漏税的事件,引起了相关管理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广泛关注。因而如何对研发费用实施有效管理,对国家推行《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拟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单位而言,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结合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和企业实务;从管理机构、企业、财务部门三个层次,分析如何监管研发费用,从而使研发费用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一、通过细化国家管理办法,有效监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颇有吸引力,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税收抵免优惠,还可以使其享受科技创新政府补助、优先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促进企业品牌宣传和销售等,甚至使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促进其成长。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两项规定,规定对企业研发产品的领域、研发人员的比例、研发收入、特别对研发费用等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原则性的要求,只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认定标准即可,具体认定工作由地方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等国家管理机构完成。这种以国家指导,地方操作的认定模式,由于标准和口径的不一致、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不畅,而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提供可操作空间。

因此地方管理机构应在遵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的前提下,及时有效的出台地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操作层面细化认定和复审工作。在地方认定管理办法中,应进一步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求地方科技部门重点加强对企业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审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财政、税务部门除了参与审核申报企业的资质和相关管理制度外,应重点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中研发投入的监管,不仅要审查文件资料,还要实地走访企业,组织外部专家和中介机构协助审核,监督企业按要求管理研发费用。

二、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沟通,建立经济责任制,合理归集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往往是企业在自行进行研究开发项目时产生的,企业在整个研究和开发活动中,必然经历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实施、维护、总结等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伴随着一系列费用的产生。对这些研发费用有效监管,仅仅只有财务部门规范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严格的对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发生的系列费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确立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机制,明确企业内部涉及研发工作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相应的职责。

项目研发从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开始,到研发完成,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产品等为止,该过程贯穿于企业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由于各部门的专业分工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容易造成高新企业研发费用的界定不明,研发费用的财务核算混乱。这就需要科研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保持良好沟通,有效配合,明确经济责任人。做到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等部门了解财务核算的依据和过程,对于项目研发过程中,所有要报销的费用严格按照公司规定流程进行申报,材料设备使用时填写相应的项目领用单,注明该材料的用途,多个项目中的直接投入费用按合理规定分摊,项目完成时提供结项报告或鉴定意见书等证明材料,并附有相关部门责任人的经济责任签名;财务部门了解研发项目目标、总体预算、进展情况等,合理安排资金,建立研发项目专用账户,合理界定及归集研发费用,做好研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计录和报告,以防止操控研发费用。

三、财务部门建立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体系

首先,为了能合理地对研发费用进行合理的确认,需要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成本类科目下设置“研发支出”科目,以反映企业内部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再按照研发项目分别设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并可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引》中对研发各项费用科目的归集范围,再下设: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其他费用等明细科目。其次,具体核算时,对于直接发生的,采用直接对应核算方法;对于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进行多个研发活动的,应分配计入的,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摊;对于无法明确分配的,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中。这样将研究开发费用设置明细,便于期末将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转入“管理费用”,将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转入“无形资产”,以便清楚地统计出研发项目的具体内容及费用归属,以满足不同会计核算的需要,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再次,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实行专们账户管理,建立研发费用项目辅助账,对每个研发项目单独进行费用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归集企业年度研发费用支出情况。最后,企业报表体系应增设《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情况表》、《研究开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汇总表》、《研究开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四张报表,用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情况。在无形资产附注中增加披露“本期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总额”、“本年度研发支出总额占公司本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和“本年度研发支出总额占公司本期净资产的比例”;在管理费用附注中,单独列示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以全面反映企业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全部支出,对于当年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应在无形资产明细中以独立的类别单独列示,以便于分析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情况。此外,还应在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新项目或新产品的开发,专利、认证的取得,研发项目的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效益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综上所述,只有从管理机构、企业、财务部门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同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监管工作,才能使更多的企业能够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三年复审,并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张宝东。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3年1月上,280期。

上一篇:健身七天方案按肌定制下一篇:第二次作业检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