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2024-10-24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精选10篇)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1

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即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享受, 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执行。为了更好的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笔者在此将对历年出台的政策做简单梳理, 并重点分析最新的加计扣除政策----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119号) , 为了展示政策的延续性, 对已经废止的国税发【2008】116号文和财税【2013】70号文也做一定的列示。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效力, 笔者用一张表做了列示, 详见下表。

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从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在当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 我们也能找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2008年国家出台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 (国税发【2008】116号) 除系统阐述了在加计扣除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外, 更是进一步规定了加计扣除的财务核算、研发费用的范围区间、加计扣除的适用对象、加计扣除税收管理等内容。作为第一个指导性文件, 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难免有考虑不全的地方, 于是在2013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3】70号文) , 对国税发【2008】116号文进行了补充:一方面增加了将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纳入加计扣除范畴的规定;另一方面将研发活动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的维修检验、运行维护等费用算入加计扣除范围。

该通知还规定了企业可以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外部税务师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进行审核或者审计, 出具专项鉴证或审计报告, 增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合规性、公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 已出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又出现不不足之处, 为了企业各更好的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 2015年12月, 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119号) , 随着财税【2015】119号文件的发布, 以往的国税发【2008】116号文、财税【2013】70号文都被废止。较以往的政策, 本次发布的文件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并且对以往政策不明晰的地方做了更详细的阐述。主要的几点变化如下:

一、扩大了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

国税发【2008】116号文中提到“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两个目录”。而财税【2015】119号文件变更了叙述方式, 对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进行反列举, “即除了明确列明的不宜纳入的研发活动之外, 其他项目都可以作为加计扣除项享受优惠”。此外, 财税【2015】119号文件以反列举的方式对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也进行了规定。通过本文件我们可以合理认为企业为获得创新性、创意性、突破性的产品而进行的创意设计活动发生的研发费用, 可以加计扣除。

二、扩大享受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费用项目范围

本文件规定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项目涉及直接成本、人工成本费用、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三新费用”与勘探费、现场试验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等六大类支出。从此对研发费用的内涵做了详细的阐述。

1. 直接成本费用与其他费用

与国税发【2008】116号文、财税【2013】70号文相比, 财税【2015】119号文件对“试制品”的相关成本费用做了明确规定, 将“试制产品的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与研发直接相关的差旅费和会议费, 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纳入允许加计扣除费用的范围”, 并增加了诸如“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等费用, 拓宽了企业享受加计扣除费用的范围, 能够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同时, 为了杜绝企业乱用“其他费用”科目, 胡乱列支非研发支出, 本文件规定费用的扣除也受比例限制, 财税【2015】119号文件规定“其他相关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从而对可计扣除研发费用进行了量的控制。

2. 人工成本费用

财税【2015】119号文件在允许扣除的人工成本费用的规定中, 增加了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 取消了以往文件所规定的“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在职性要求, 大大简化了对研发人员的认定工作, 降低了企业享受政策的难度。

3. 无形资产摊销

财税【2015】119号文件扩大了可摊销无形资产的范围, 明确了对非专利技术的范畴, 指出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对以往模糊的概念做出了清晰的说明, 便于企业计算加计扣除范围。

三、简化了研发费用的归集和核算管理方式

财税【2015】119号文对国税发【2008】116号文的研发费用账目设置规定作了更改, 原文件规定企业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必须设置单独的研发费用账项, 很多企业或者忽略了这一条、或者受限于财务人员工作能力, 未能单独设立研发费用账, 致使不能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财税【2015】119号则规定, 企业按要求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的同时, 可以对享受优惠政策的研发费用按研发项目设置辅助账, 以此对当年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进行归集核算。在会计实务操作中辅助账比专用账简化得多, 故而此次政策调整将大大降低企业在研发费用管理过程中的核算难度。

四、对委托开发研发费用扣除做了新的规定

规定非关联方委托开发的研发费无需提供支出明细。国税发【2008】116号文要求对委托开发的项目, 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的费用明细, 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不得加计扣除。财税【2015】119号文部分保留了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的这一规定, 只是针对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 要求受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明细情况, 而非关联委托研发费不再提供支出明细, 基于此项规定, 受托方的支出是否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 税务机关难以准确判断, 为便于实务操作, 减少税企争议, 财税【2015】119号文件规定:“企业委托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计算加计扣除, 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财税【2015】119号文同时也规定了企业委托境外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不得加计扣除。

参考文献

[1]丁国卫.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解析.财务与会计, 2015-03.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 2008-12-10.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 2013-09-29.

[4]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 2015-11-02.

[5]王凯, 谷文林.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新政点评.财会月刊, 2016-04.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2

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推动技术创新,国税发〔2008〕16号文规定,符合条件八项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加计扣除。

一、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概念

研发加计扣除是一项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日常发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一般按实际发生额扣除,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可实行150%加计扣除政策,如果企业当年研发费用实际支出为100元,就可按150元(100×150%)在税前进行扣除,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八项支出具体内容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财税(2013)70号文增加了“五险一金”)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研发支出采取列举法,因此除上述费用以外的费用如差旅费、会议费用、办公费用、职工福利费等均不能加计扣除;

三、企业要申请加计扣除,要向税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1.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2.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3.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

4.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

5.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6.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

7.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出具当年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

8.企业提供地市级(含)以上政府科技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四、八项支出申请加计扣除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费用入账时间要在项目申报期内间内,不在申报期内入账,即使真实发生,也不能申请加计扣除;案例:某项目申报期2014年3-8月份,如果7月份耗用材料,9月份收到发票才入账,材料费用就 不能申请加计扣除。如果申报期项目没有关闭,费用仍然有发生,要及时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2.每一笔费用列支均要指向某个正在执行中的项目,如果项目指向不清,就不能申请加计扣除。如领料单上要注明项目名称及用途;

3.材料费用、燃料与动力费用均指直接发生费用,间接分摊的费用均不能申请加计扣除;

4.人工费用加计扣除的要求,一是强调在职,要求要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除退休返聘人员外,企业要缴纳五险一金人员,实习生、兼职人员发生的人工费用均不能申请加计扣除。二是强调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均不在列。三发生的各项补贴、津贴是指在工资表中列支的费,并且要按实际发放金额进行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申报。以报销单形式列支的费用,则不能申请加计扣除;案例:企业为了增加研发人员收入,以报销单方式,发放租房补贴、差旅费津贴等均不能申请加计扣除。

5.折旧费、租赁费用是指用于研发活动仪器、设备折旧、租赁费,其

他固定资产如房屋、办公家具等折旧费、租赁费均不能申请加计扣除;

五、其他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加计扣除费用就不能在研发支出中列支,如研发发生差旅费用、办公费等,这些费用仍然在研发支出中列支,研发部门在报销每一笔支出时同样也要注明项目名称,便于进行正确的项目成本核算;

六、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税法依据

1.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财税[2013]7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3

【关键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运用

一、引言

虽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企业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帮助,但由于申请程序复杂,很多企业放弃了此项政策。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要持续、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科研投入,而有效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研发、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研发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国家新颁布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解析

1.企业研发费用的概念

企业研发费用(技术开发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各项费用。

2.企业研发费用的范围

对于研发过程中所有直接费用和服务于研发过程,与研发费用相关的间接费用都属于研发费用范畴,但在加计扣除财务核算时,要依据国家税务机关所确定的范围进行核准。而对于工业类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投资数额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调控获取经费的重大项目,需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3.我国研发费加计扣除的法律依据

2008年以前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若干文件。2008年后颁布实施《企业所得税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税收法律的形式统一规范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问题。201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新政策的统一使用,同时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当地发展的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

4.申请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应准备的资料

一是自主、委托、合作研发预算和研发计划书;二是自主、委托、合作研发机构的情况以及人员名单;三是自主、委托、合作研发项目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的明细归集表;四是由总办或者公司董事会出具的同意项目立项的书面文件;五是合作项目的书面合同;六是研发项目的阶段成果报告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等材料。

5.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流程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相关政策确定优惠是否适用本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研发费用的整理→按年按项目准确归类划分,建立辅助账→准备办理优惠政策的材料→到税务机构办理优惠备案→汇算清缴时加计扣除费用或进行成本摊销→税务机构进行核查鉴定,进行异议处理

三、企业研发费用的确定和需注意的问题

1.企业研发费用包括的内容

(1)研发的直接材料成本。从事研发活动所有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动力费用。

(2)研发过程的人员费用支出。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研发过程的设备费用。用于研发活动的专项仪器、设备折旧费或租赁费。

(4)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5)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费用,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研发过程的直接成本,应以税务机关的核定为准。

(6)研发过程的工艺过程费。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这是研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

(8)后续费用。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9)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税法不允许企业将费用和支出在税前列支,防止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使国家税收蒙受损失。

(2)企业要对研发活动中产生的研发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准确进行研发费用的归集,做好相关资料的辅助准备,设置辅助账,在汇算后备查。

(3)研发费用金额与实际发生要保持一致性,税务机关在进行核实过程中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4)研发活动的界定,凡新政策中详细列举不能享受优惠的研发活动,不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

(5)要按照合同规定的各方权利义务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协议或合同,不得享受加计扣除。

(6)集团公司集中进行的研发应按权利与义务相匹配、收入与成本相匹配的方法来合理分摊各自应负担的研发费用。

(7)国家税务总局有权对跨省市的集团公司在双方对分摊出现异议时进行裁决,然后由省级税务机关按照裁决意见进行处理。

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运用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辅导

各级税务机关、政府科技部门和经信委应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主动辅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层信息沟通,帮助企业行政、科研、财务等部门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对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研发活动的导向作用。

2.增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培养战略性的目标

加强研发投入,根除一些“少投入不研发将就活”的现象,帮助他们提升观念,建立有效的研发机构,从流程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全方位的进行培训。

3.建立科学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方法

很多企业因无法精准归集研发费而放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享受。企业应规范和加强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工作,按研究开发项目正确归集、分配和汇总研究开发费用,做好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年度纳税申报工作。

4.建立标准的研发项目认定流程和法律制约机制

要制定专业的鉴定流程,任用专业的人员进行鉴定,做到简捷有效。否则基层税务部门和企业都会增加工作的难度。还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约束,消除一些负面的问题。

5.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从科研项目到人员要全方位的进行审查,防止出现因自身问题而导致的优惠政策难以享受,除此之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增加研发经费的主动性,因此政府必须构建合理的专利机制来保护知识产权。

五、结束语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利国利民,意义深远,是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产业纵深发展的有利保障,政府要推动企业应用,企业自身更要合理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孝阳.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6.139.

[2]汪建宏.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J].税收经济研究,2016(05).27-32.

[3]刘阳.唐江波.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01).169-172.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4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无疑是企业可以享受的重要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研究开发费的税前扣除不仅涉及到对研究开发活动和研究开发费性质的判断等专业问题, 还涉及到对研究开发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清晰性和正确性的问题, 所以, 研究开发费的税前扣除可能涉及到多方面的税务风险。我公司从2008年开始运用此项税收优惠政策,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本文对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1 明确税法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的定义: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本办法所称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 (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新知识,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 是指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在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对本地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 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 不包括企业产品 (服务) 的常规性升级或对公开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 (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很明显, “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和“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而“常规性升级”和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则属于明确排除的两种情形。该办法第四条又规定:“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 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由此可见, 税法对研究开发活动不仅有明确的定义, 而且还明确列举了具体研究开发活动的领域和项目类型。

会计准则对研发活动的定义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财会[2006]3号) 第七条仅是分别对“研究”和“开发”下了定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由此可见, 《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概念较为笼统、宽泛, 而税法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不仅明确具体, 而且要求更高、更严。另外还需注意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区分, 高企认定指引中对研究开发活动的定义与加计扣除政策中定义基本一致, 但各项费用科目的归集范围却大相径庭。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这是由于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核算要求比较高, 且各级税务机关把关都比较谨慎严格。

在实际工作中, 取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第一步工作就是对研发项目进行立项, 到科委或经信委取得《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 一般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会提出异议并要求企业提供地市级 (含) 以上政府科技部门出具的研究开发项目鉴定意见书。

2 掌握税法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八项费用的具体规定

国税发[2008]116号文明确了八种可以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 分别是:

1) 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 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5)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 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 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8) 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2013年9月颁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3]70号) 对可纳入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增加了五种情形, 分别是:

1)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2)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

3) 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4) 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

5) 研发成果的鉴定费用。

财税[2013]70号文增加的5种费用中, 属于新增的两项费用为第三和第四项, 其余第一、二、五项是对国税发[2008]116号文补充和完善。纵观这5种费用, 除第4种费用涉及面较窄外, 其余四种费用的涉及面均很广, 特别是第一项更是涉及到所有需要加计扣除的企业, 一般直接耗用的材料、燃料、动力和人员费用会占到总费用的80%。所以, 这5种费用列入可以加计扣除的范围, 不仅解决了此前在加计扣除中存在的很多疑惑和矛盾, 使得加计扣除更趋合理和完善, 扩大了加计扣除范围,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所以,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好相关政策, 我们需要全面理解掌握财税[2013]70号文和国税发[2008]116号文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具体范围的规定, 由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相较于其他税收政策更加复杂, 操作的规范性和程序性要求更高, 故在开具研发业务发票时, 一定要注意书写用途, 要与税法规定相符, 以免在纳税申报时一些费用被剔出来。

3 注意准确、合理按项目划分和归集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九条规定:“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 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 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对划分不清的, 不得实行加计扣除。”第十条又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 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究开发活动的, 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额。”

由此可见, 税法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有着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企业不仅必须将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核算、专账管理, 严格其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流程, 而且还要准确、合理计算、划分和归集各项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十一条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六大类资料。一般税务机关要求企业提供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当年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如果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 则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同时主管税务机关还有权对企业申报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4 注意对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

对委托开发的项目, 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否则, 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 应根据合同规定, 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此外, 如果企业集团需要集团成员分摊研究开发费的, 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 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 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5

补助金额的计算

研发费用R, 0—500万元,补助比例10%,补助金额Y=R*10% 研发费用R, 500万元以上的部分,补助比例5%,补助金额Y=50+(R-500)*5%

一、申报对象

(一)在广东省内(不含深圳)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

(二)企业已建立研发准备金(或管理)制度,并已先行投入自筹资金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本补助资金将参考企业上一经税务部门备案的可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进行补助,企业应先到税务机关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不受企业是否盈利限制)。

(三)企业开展的研究开发活动应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和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发布的申报指南规定的领域和方向,且实施地在广东省内。

二、申报与审核

(一)注册。首次申报的企业在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ov.cn,以下简称“阳光政务平台”)注册单位信息,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本专项资金申请由企业管理员直接使用单位帐号进行申报。已注册的企业继续使用原有帐号进行申报和管理。

(二)备案登记。企业注册后应先登陆阳光政务平台填报并提交《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备案表》及相关附件材料,完成2016备案登记工作。(系统管理,新增备案)

(三)补助资金申报。企业在阳光政务平台完成备案登记后,继续通过阳光政务平台填报并提交2017《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表》及相关附件材料。

附件包括以下材料:

1.企业研发准备金(或管理)制度文件,加盖单位公章;

2.企业研发费用2016预算、决算情况说明,加盖单位公章;

3.企业在阳光政务平台填报的2016《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备案表》,加盖单位公章;

4.2016《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封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100000表)、《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0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4表)以及在税务机关备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备案表(优惠事项名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并加盖单位公章。

5.如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等,需要提交认定情况证明材料。

(四)审核。审核工作按照《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省级财政补助政策操作指引(试行)》相关条款执行。

申报受理截止后,各地市级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信部门、统计部门对当地企业申报补助资金情况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由各地市级科技部门在阳光政务平台上提交,并汇总形成当地的《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及拟补助汇总表(XX市)》,汇总表按审核通过和未通过两部分内容分别汇总。各地市的汇总表由各地市级科技部门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共同签署后报送省级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由省级科技部门受理)。

(五)公示

审批后公示,广东省财政厅网站~~政务公开~~通知公告,公示时间为7天,约在12月上中旬

三、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企业提交的《广东省企业研究开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表》及相关附件书面材料(在阳光政务平台下载打印,加盖单位公章,一式1份),由所在各地市科技部门受理,汇总后交至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

(二)地级市补助汇总表(纸件一式3份,加盖科技、财政部门印章,附光盘),请于2017年9月15日前交至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四、时间安排

(一)企业在阳光政务平台上的申报时间为2017年7月10日~8月10日17:00。

(二)各地级市科技部门在阳光政务平台上的审核、提交审核结果的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1日17:00。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6

关键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问题,对策

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 财税界定的口径不同

财政部颁布《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企[2007]194号) 中将“技术开发费”统一改称为“研发费用”。企业会计准则所指的研发费用是广义概念, 对于专设研发机构的企业而言, 它包括运行机构的常规费用, 也包括研发项目所发生的费用;税法上准予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是狭义的概念, 是针对研发项目而发生的费用, 即是对象化的研发费用。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所归集的研发费用往往大于按税法口径归集的数额。如研发人员费用, 会计处理时包括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而税法规定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人员费用不包括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会计处理时研发过程中使用设备、仪器、相关房屋的折旧费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都计入研发费用, 而税法规定的研发费用只包括仪器、设备的折旧费。会计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等都计入研发费用, 税法规定研发费用不应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等。归集口径的不一致, 或者会计处理的不规范, 极易导致应抵而未抵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二) 多项目费用分配方法不明确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可能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研发, 会计准则规定研究阶段发生费用都统一计入管理费用, 在开发阶段的研发费用计入研发支出。但在申报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时, 必须按税法允许扣除的八项费用范围, 企业对所有的研发费用要进行重新归集:一是要分清不同项目间的费用, 如同一批研发人员往往同时参与多个项目的研究开发;二是要分清生产与研发之间的费用, 如研发所用的设备是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研发;三是要正解核算研发项目所领用物资成本, 如这些物资涉及的进项税额是否需要转出。税法虽对人工费用、研发活动直接投入的费用、折旧与长期待摊费用等作出扣除范围规定, 但对多项目的共同研发费用分配方法并未在相关法规予以明确, 在实际操作中确定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时的难度较大, 既会造成扣除费用的扩大化, 也会导致税务部门的随意性。

(三) 税前加计抵扣门槛太高

1. 要求事前立项。

研发项目必须通过立项批准, 且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的研发项目。项目立项由科技部门负责, 科技部门评审时主要依据研发项目是否符合特定领域范围, 研发投入预算是否合理, 以及项目的研发内容、技术指标、研发条件和科技人才配备等, 评审资料多、时间长, 而且企业在取得研究开发项目确认书后10天内, 要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项目登记, 凡未登记的, 不得享受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企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项目准备, 也可能因为某些方面不成熟, 导致所申请的项目没有通过鉴定, 错过了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机会。

2. 费用审查严格。

税法上所指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必须要属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 (国税发[2008]116号) 文件规定的八项费用范围。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如果企业研发费用金额较少, 依据成本效益原则, 花大精力去申请, 但得到的优惠并不多, 有的企业直接考虑放弃享受这项税收优惠。

3. 审批难度大。

企业申报研发费用扣除时, 需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项目计划书、企业立项决议文件、研发费用的归集表等。研发项目立项书专业性强, 对于税务部门来说, 很难认定研发项目的合理性。税务机关对研发项目没有提前介入, 对被审核单位情况又不熟悉, 又缺乏对研发项目的场所、人员、设备的现场了解, 对研发人员很难分清到底是直接从事研发, 还是同时从事生产经营和研发, 仪器设备、租赁活动是否是专门用于研发, 仅从企业报送的文件资料要判定一个项目研发过程中要耗用多少材料、人工、资金使用等, 难度相当大。

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一) 加强政策宣传, 促进税企交流

与其他优惠政策相比,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为复杂, 涉及研发活动的认定、研发费用的归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计算和申请等许多方面。因此, 科技部门、税务部门应专门成立处理研发费用抵税管理部门,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 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及税收知识, 增强依法纳税意识, 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 并分专题进行集中培训。一方面从会计核算要求和政策专项规定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税收管理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辅导企业做好研发项目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填报工作, 更好地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二) 打通信息通道, 简化审批程序

科技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共同开发建立项目信息库系统, 对企业项目研发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应将开发项目立项的可行性方案录入项目库, 填写研发项目申报书, 申报信息涉及研发项目的立项决议、财务预算、项目开发周期、项目研发成效及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的人员编制和专业人员情况。科技部门专家负责认定是否可以立项;税务部门预审其研发费用是否可以加计扣除。科技部门、税务部门要提前介入企业的研发项目, 监督项目运行全过程, 从而有效简化审批程序。

企业应在每月登录项目信息库系统, 准确按项目信息填写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科技部门应成立由审计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组成的监督管理专家小组, 也可以委托税务师事务所, 阶段性地对研发费用归集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专项审核, 及时发现问题督促企业自行查补并申报, 保证项目信息库中研发费用的准确性, 不断提高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度。税务部门对企业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时报送的研发费用资料, 只需进入项目信息库系统调取该项目信息, 并进行比较核对就可以确定企业是否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保障研发费用扣除金额的准确和高效。

(三) 统一核算范围, 强化第三方鉴证

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 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 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实务中, 由于研发费用财税规定的不一致, 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因此必须要从会计处理层面上统一会计准则与税法对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 统一研发费用的核算内容。笔者认为, 对于研发费用, 除企业收到财政拨款研发经费外, 企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按照税法规定对可税前扣除的研发费用进行单独处理, 在会计核算中就要把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予以明确;在实际操作中, 要强化税务师事务所独立鉴证, 不能流于程序性审核, 以切实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准确性。

(四) 明确具体内容, 统一核算方法

税法规定, 如果申报的研发费用不真实、不规范, 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决定企业不得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了真正落实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应再出台相关规定, 进一步细化“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具体内容, 并要求企业对研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笔者认为, 可以按照不同开发项目设置明细账, 按研发费用8大项目设置明细科目, 通过设置“研发支出——XX项目——费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人工费等具体费用项目”等, 准确归集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 对于不同的研发费用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对于可以明确的费用, 直接计入对应的研发项目。企业财务部门对研发项目要进行财务预算, 在实施中要跟踪管理, 了解项目的研发进程、研发人员出勤情况、研发材料领用情况, 准确反映研发活动核算的整个过程。

2. 对于研发与生产经营或多个项目共同发生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和仪器设备折旧费用等, 可按工时、消费定额等分配标准合理分摊给不同研发项目费用。

3. 对于领用原材料用于无形资产研发的, 其进项税额的处理也应明确不同情况下的会计核算, 如研发的无形资产是为了对外转让的, 无形资产转让是属于非增值税业务, 则领用原材料的进项税额不可抵扣, 进项税额应转出计入研发费用;如研发的无形资产是用于企业生产, 则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领用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不应计入研发费用。

企业应重视项目研发规划, 充分做好项目立项的前期工作, 积极申报政府部门的创新项目, 争取获得政府财政拨款, 同时也要严格规范研发费用财务核算, 及时了解项目进度, 保证项目核算的完整和准确, 这样不仅能保证研发费用准确性, 减轻税务部门审核的工作难度, 提高审批效率, 也能保障企业全面享受到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7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企业研发能力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但在企业内部,科技研发活动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工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研究开发工作失败,企业投入就会一无所得。研发活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特点制约着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热情,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与改革一系列的科技政策、财税政策来推动和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开发费优惠政策最早出现在199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对“三新”逐年增长超过10%的企业,可按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1999年又对相关税收政策进一步明确,内资企业适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49号),外资企业适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3号),同时强调民营企业不享受加计扣除政策;2003年技术开发费政策扩大受惠面,各种所有制企业均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2006年又取消了优惠政策对企业性质及经营状况的限制。2006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提出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意见,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做出了实行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规定。至此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税收规定历经多次变化,终于进行了规范统一[1]。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可以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降低创新成本、防范创新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研发活动导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培植壮大财源的现实需要,对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实现财源建设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依据

为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实现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规范执行,国家从法律、部门规章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税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九十五条对企业所得税法提及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进行了明确规定,企业为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政府部门有关规定。2008年,为落实和规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有关“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以下简称“116号”文件),对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适用主体、适用范围、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实务操作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指导[2,3,4]。这为山西省、太原市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供了依据。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适用范围及流程

企业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必须对“116号”文件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尽可能掌握其中蕴含的有用信息。

适用主体

“116号”文件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根据规定,非居民企业、核定征收企业以及财务核算健全但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等都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当然,除非居民企业外,其他企业如果想享受此优惠政策,企业必须严格会计核算,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并做到准确归集。

企业研发活动的确定

企业研发活动产生研发费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研发活动产生的费用都能够加计扣除。加计扣除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达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三新”项目的标准。

区分“三新”项目,首先要看这个项目是不是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的范围,只有符合这“两个领域”的企业研发活动,其发生的研发费用才能加计扣除。其次,“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中的“新”,是个相对概念,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优惠政策特有的概念。所谓的“新”,就是获得了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了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并取得了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的有价值的成果。因此,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改造或对公开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不属于“新”的概念。但要注意,运用理论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现成的技术成果有很大区别。

企业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

“116号”文件强调了企业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与研发项目的直接相关性和关联性,且采取了列举的方式进行。因此,在“116号”文件中列举的8种费用支出范围外的其他费用和支出项目不允许计入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即使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或《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可以列入的企业研发活动产生的成本或费用,均不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企业必须严格按照“116号”文件规定进行研发费用的准确归集。需要注意的是,不在此范围内的研发费用也可以扣除,但只是不能加计扣除[5,6]。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流程

项目确认和备案登记。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对研究开发项目进行立项,确定计划书和费用预算,并按要求在主管税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项目必须符合“三新”标准要求。

项目组织实施。成立专门研发机构或项目组,建立专账管理,研发费用的科目设置和支出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费用加计扣除。每年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按要求准备好相关资料,向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申请。必要时,企业需聘请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情况出具专门的审计报告。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应注意的问题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企业进行项目确认及备案登记

“116号”文件作为国家层次的文件,非常笼统,只规定了企业申请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要求,对项目确认和登记备案没有明确规定。但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9]255号)中又提出,列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的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除国务院明确的企业所得税过渡类优惠政策、执行新税法后继续保留执行的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以及国务院另行规定实行审批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外,其他各类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均实行备案管理[7]。

因此,虽然太原市没有出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具体管理实施办法和办理流程,但根据上述规定,借鉴江苏省、广东省、杭州市、合肥市等实践经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应该实行备案管理,并且只能在发生当年享受,年度汇算清缴期过后,不能在以后年度补充扣除加计部分。

同时,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项目,需要企业拿出书面材料,主管税务机关通过企业提供的有关说明材料,来判断某个项目是否属于“三新”项目中的某一类(项)。但是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中,并没有要求企业在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资料时,出具需经当地政府科技部门或经信委审核的证明。也就是说,企业自身的技术部门、或者企业所在集团公司的技术主管部门,为这个项目出具的备案说明或立项批复,可成为本企业“三新”项目符合“三新”范畴的依据。只有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符合“两个领域”和“新”的概念持有异议时,才要求企业提供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鉴定意见。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企业财务和研发部门的协调配合

有许多企业的研发部门认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研发部门无关。所以,当前多数企业在研发费用确定和归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归集不准确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财务核算人员不了解研发项目的工作内容,也就无法确定研发费用的归集主体,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究竟是为了研究开发还是为了正常生产经营;不了解研发项目的具体起止时间,也就无法掌握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服务于研发活动的资产发生的相关费用、资产发生的消耗与研发项目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做好研发费用的准确确定和归集,需要财务核算部门和技术部门或项目组进行协调配合。

财务核算部门及财务核算人员一要与技术部门或项目组加强沟通,通过立项计划书充分了解研发项目,掌握研发项目的工作内容,区分研发活动和非研发活动,确定研发费用归集的主体。二要掌握研发项目的各个工作阶段,区分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设备、材料、费用服务于研发活动的起止时间,便于对研发费用做出准确归集。三要对需要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告知财务核算人员关于支出和与研发活动有关的信息提出要求。

同时,企业技术部门或项目组也要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了解研发费用归集的要求,按照财务核算人员提出的告知信息要求,为财务核算人员的核算归集研发费用提供准确依据。在签订委托研发合同时,应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要求受托方及时、准确提供研发费用支出归集表,以保障本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企业加强研发活动的过程管理

“116号”文件规定,企业申请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项目的合同或协议以及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因此,企业要加强研发活动的过程管理,以保证研发活动的正常实施和为享受加计扣除提供证明文件或依据。

一要加强研发人员的日常考核管理,包括项目组研发人员的编制成立文件以及日常考勤、科技活动、参与时间等情况考核资料。二要加强研发项目专用设备、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在生产线上实施的研发活动,应由研发机构与生产部门共同协商做好研发活动的时间安排,做好相应记录并经两部门签字认可。三要加强研发活动中直接耗用的材料、燃料及动力的管理,研发活动中的耗材最好指定研发机构(或研发小组)专人领用,并注明是何研发项目使用。四是加强研发活动中的无形资产管理,包括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等形成的专利许可合同、转让合同、研究成果的评审论证等费用支出证明等。五是研发项目活动结束后,研发项目组或专门机构要及时收集整理研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和研究成果报告等资料。同时要注意,由于部分研发项目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在费用归集时应严格区分研发活动费用与正常生产经营支出,避免出现随意扩大现象。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企业加强专门研发机构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根据“116号”文件第九条规定,为准确、合理地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企业应尽量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如果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专职的人员、专用的科研仪器设备,再实行专账管理,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就可以非常准确、便捷地归集。如果不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一些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就很难分清,特别是研发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时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以及同时从事生产经营的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项目,很难准确、合理地计算出研究开发费用的具体支出,很多企业就畏难而退,失去加计扣除的机会。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都适用,但通过调研得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原因主要有如下: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必须是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这也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适用的两个领域之一;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需要地方国税、地税部门的全程参与,这对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提供了优先和全面了解;三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需要研发费用的准确归集和机构审计,对下一步享受政策奠定了基础。但要注意,两者的适用情况并不一样,《管理办法》规定的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其口径要小于按照《高企认定工作指引》要求归集的研发费用。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还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独立核算并正确归集研发费用。因此,企业应该尽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叠从而加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优惠和加计扣除优惠,获取更多的税收利益,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要得到有效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科技、税务、财政等政府部门要相互协调,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共同促进加计扣除的落实;企业要正确掌握相关政策精神,规范企业管理,准确归集政策规定的加计扣除费用,用足用好政策。

摘要: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为背景,系统分析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法律依据、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对企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创新,政策解析

参考文献

[1]吕金平.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在企业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0(9):98-99.

[2]高媛.科技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企业推动的探讨[J].财经界,2010(12):60-61.

[3]彭保红.并不是企业所有研发费用都可加计扣除[J].税收征纳,2010(5):39-40.

[4]舒云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税处理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2(26):25.

[5]杨博.企业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的界定及准确归集[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5-8.

[6]牟小容.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变迁与构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6.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8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有三类企业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1) 非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国外 (地区) 法律成立, 并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 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 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 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其税收计算依据是收入全额, 除固定资产转让可扣除净值外, 没有可扣除项目。 (2) 核定征收企业。因为核定征收企业不能满足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条件。 (3) 财务核算健全但不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企业。不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企业均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非居民企业只有转变为居民企业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但可行性不大, 下面主要针对第 (2) 、 (3) 类企业提供建议, 使之达到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条件。

1.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 (1) 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设账簿的或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2) 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 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 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 (3) 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 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 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 (4) 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 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纳税资料, 难以查实的; (5) 账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 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 (6) 发生纳税义务, 未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 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 逾期仍不申报的。

对照以上条款, 现在属于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所得税的企业完全可以进行内部调整和制度完善, 从而脱离核定征收。比如针对第一条, 企业可以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 聘请专业会计人员设置账簿;针对第二、三条, 企业可以设置成本费用明细账, 进行专业的成本分析, 力求准确地核算成本费用;针对第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 通过依法纳税摆脱核定征收。

2.对于财务核算健全但不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的企业, 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最重要的是采取适当措施准确归集研发费用, 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来分别核算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 因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规定, 企业未设立专门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 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 准确、合理地计算各项研发费用, 对划分不清的, 不得实行加计扣除。因此, 企业应尝试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通过对研发费用实行专项管理, 确定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以及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等, 从而分别核算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 把握住加计扣除的机会。

如果企业在纳税年度进行多项研发活动, 应按照不同研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可以降低多个研发项目分布于多个机构导致的举证、归集、核算方面的难度, 提高研发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9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为激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投入,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合抵扣;不再有盈利企业和增长幅度的限制。”这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一公布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政府实施部门还是企业,普遍认为该项政策是一项含金量高、能够真正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有媒体甚至极具“煽动性”和“诱惑力”将其解读为“企业投入研发1元钱即可获得1.5元的免税”[1]。然而,这项“被普遍认为含金量极高的”政策,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执行、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到执行主体的抵制,出现地方政府不作为、拖延执行或变相执行的情况。除少数经济发达省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许突破外,大多数区域都遭遇“落政”瓶颈;而作为“预期中受益对象”的广大企业,对此也是反应淡漠,不少企业代表在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中坦言“政策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很难享受到”[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政策得不到落实”的情况,这项在公众期盼中出台的公共政策,为何会在执行过程中遭遇执行主体的抵制,如何加强政策的执行,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政策并借助这一政策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并实证分析“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从中分析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有效贯彻落实该项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是将其作为科技税收激励政策的一部分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激励政策本身分析,二是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效果,三是具体的操作机制。

在税收激励政策本身分析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颇多,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两种:一是分析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政策的不足,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孙晓峰和聂枝玉,2002;张鸿,2001;毕秋丽,2004)。二是介绍和借鉴国外税收激励政策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措施和建议(曾国祥,2001)。

在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效果方面,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大部分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且长期效果要优于短期效果(OECD,2002;Guellee和Van Pollelsberglie,2003;Mamuneas和Nadri,1996;Jacek Warda,1996)。由于缺乏数据,我国学者实证分析税收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的文章较少,但研究结论基本与国外学者一致(匡小平和赵松涛,2007;蒋建军,2007;夏杰长和尚铁力,2007;吴秀波,2003;朱平芳和徐伟民,2003)。

在具体的操作、管理机制方面的探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最为全面。2002年,OECD秘书处发表了题为“研究与发展(R&D)的税收激励——趋势与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OECD成员国R&D税收激励政策的设计经验[2]。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研究,如李登明等(2011)针对该项政策实践中出现的项目立项随意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立项管理的建议[3]。温湘云(2012)总结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会计核算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对该项政策核算管理中的细节与技巧问题[4]。吴寿仁(2009)和俞崇武(2009)就该项政策落实中的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探讨[5,6]。宋河发等(2009)分析了技术开发费15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7]。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实践工作者的工作探讨论文的形式出现,且研究方法简单,多针对该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国内针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研究很少,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更少,这与我国力争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极不相称。因此,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探讨我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3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为了找到影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构建影响该项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相关主体——企业和税务部门等有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我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现状及问题。

3.1 影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是通过政策的作用对象——企业的行为反应体现出来的[8]。如果企业积极申报税收优惠政策,则说明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好,如果企业不积极申报税收优惠政策,甚至不愿意申报,则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不好。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只有在申报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愿意积极申报。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收益就是企业因此而减少的企业所得税额。这项收益企业是很容易计算出来,其大小取决于税收优惠本身的激励作用;而企业申报的成本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受到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能力和外部税收征管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三大类,即税收政策本身的因素、企业自身的因素和税收征管因素。据此,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模型和如表1所示的具体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2 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本文提出如下的一系列研究假设:

假设1:税收政策的明确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明确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明确程度越低,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2: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优惠力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优惠力度越小,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3:税收政策的稳定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越稳定,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越不稳定,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4:企业的规模不同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中型企业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强,小型企业运用税收政策能力弱。

假设5: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电子、医药、生物等技术更新换代快的行业倾向于运用税收政策,其他行业企业倾向于不用。

假设6:处于不同区域的企业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处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倾向于运用税收政策,处于区外的企业倾向于不用。

假设7:企业管理层对税收政策的认知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这包括两个子假设,一是管理层越重视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管理层越不重视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不用;二是管理层越熟悉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管理层越不熟悉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8: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越差,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9: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信息传递越畅通,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信息传递越不畅通,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10: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政策执行准备工作越充分,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政策执行准备工作越不充分,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11: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审批程序越清晰、简便、高效,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反之,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12: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越好,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越差,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3.3 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企业是否申报并享受过税收优惠作为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衡量。其他各项影响因素的数据均来源于调查问卷。为了能全面评价各项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两个评价模型。

3.3.1 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和区域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模型。

lnSBi=βGMlnGMi+βHYlnHYi+βGXlnGXi+τi (1)

式中,SB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GM为企业规模,这是个三元变量,但企业为大型企业时取值为3,中型企业取值为2,小型企业取值1;HY为企业所处的行业,这是个二元变量,企业为电子、生物、医药行业时取值为1,其他为0;GX为企业所处的区域,这也是个二元变量,企业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时取值1,其他为0。i为企业下标,i=(1,2,Λ89),τ为误差项,β参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3.2 各项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模型。

lnSBi=βSPlnSPi+βFWlnFWi+βYHlnYHi+βCWlnCWi+βGLlnGLi+βWDlnWDi+βZBlnZBi+βMQlnMQi+βCDlnCDi+τi (2)

式中,SB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SP为政策审批程序,FW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YH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CW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GL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WD税收政策的稳定性,ZB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MQ税收政策的明确性,CD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i为企业下标,i=(1,2,Λ133),τ为误差项,β参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 数据的取得与结果分析

根据表1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参考了对有关人员的访谈结果,本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企业的高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主要调查税收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及税收征管因素中的审批程序和服务水平栏目。一份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税务人员,主要调查税收征管因素中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和政策执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

4.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实际投放纸质问卷300份,其中企业200份,税务部门100份。企业的纸质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38%,其中有效问卷74份,其中2份因缺失值太多,判定为无效问卷,纸质问卷有效率97.37%;通过Email回收问卷13份,全部有效。两者合计,共得到有效样本89份。税务人员的纸质问卷回收36份,全部有效,回收率51.42%;通过Email回收问卷8份,全部有效。两者合计,共得到有效样本44份。考虑到问卷调查太复杂会影响到问卷的回收率,问卷调查的大多数问题的回答都采用了等级度量方法。具体如表2所示。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企业规模、行业、所处区域等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

从所属行业来看,电子、医药、生物行业占到50%多;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从企业所处区域来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到50%以上。见下表3所示。

4.2.2 企业是否申报并享受过税收优惠。

在调查得到的样本中,申报过的企业数为34,占总数的38.2%,其中申报并享受到税收优惠的企业数为25,占总数的28%。未申报过的企业为55,占总数的61.8%。申报过但不成功的企业数为9,占10.1%,申报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手续繁琐、财务核算不合格、作用不大等等。这些数字显示,我国企业申报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4.2.3 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

从对税务人员的调查问卷看,“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自上而下传递是很畅通的。对“政策文件是否在系统内逐级下发”、“是否举行会议传达政策精神”、“是否在各大媒体上公开宣传”这三个指标,选择肯定回答的占80%。其余20%为不清楚,这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对象级别较低,看不到这些红头文件,也有可能是被调查者不关心该项政策所致。

4.2.4 政策执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

从对税务人员的调查问卷看,总体来看政策执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一般。“是否有明确政策执行主体”、“是否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是否对执行人员进行培训”、“是否在当地媒体上公开宣传”这四个指标的否定回答占65%,其中对“是否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的否定回答占93%。

4.2.5 政策审批程序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审批程序情况评价较低。其中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看出,企业对政策审批程序情况很不满意,三项指标的均值都很低,未达到平均值,这说明该项政策在审批程序尚需改进。从离散系数看,审批程序高效这个指标的评价差异比较大,有些企业认为政策审批效率很高,但有些企业认为政策审批效率很低。

4.2.6 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的整体评价较低。

由表5可看出,企业对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评价尚可,说明当前我国税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尚可。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企业对“及时传达最新税收政策”、“主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进行辅导”、“灵活执行税收政策”这三个指标的评价较低。另外不同区域的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的评价不同,处于高新开发区的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评价较高,而处在区外的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评价较低,这说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税务人员在服务园区内的企业上工作比较到位。

4.2.7 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度。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度一般。如下表6。

由表6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了解情况比较差,没有达到平均值3,对此,企业有些领导的解释是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是财务负责人的职责,其中好些管理层也是从财务负责人的汇报中才了解有这项税收优惠政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层很重视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如此看来,财务负责人在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作用比较大。

4.2.8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样本企业都设有独立的会计机构。从会计人员的素质上看,大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高,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会计人员的比例较高,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时,组织规模与财务核算和分析能力及研发信息提供能力这两个指标显著相关,大型企业的财务核算能力和研发信息提供能力较强,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较低,有些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只知会计核算,基本没有财务分析,对研究开发信息的提供上更是空白。在专职的办税人员这个指标上,组织规模也发挥了作用,大型企业均设有专职的办税人员,中型企业有些有,有些没有,而小型企业一概没有。

4.2.9 影响企业申报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

研究将上述税收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和税收征管因素列在调查问卷中,让调查人员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有趣的是,来自企业调查问卷的结果与来自税务调查问卷的结果有所差异。从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政策审批程序”被认为是第一因素的企业数最多,占总数的20%;“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被列为第二,占总数的18%;“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被列为第三,占总数的10%,随后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分别占总数的8%和7%。从税务部门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排在第一位,占总数的40%;“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位列第二,占总数的20%;“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被列为第三,占总数的15%;随后是“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和“政策审批程序”。看来调查对象不同,选择的因素也不同,企业多选择将“政策审批程序”和“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而税务人员则倾向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出现这种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

各项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大小的统计结果如下(见表7,表8)。

4.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笔者利用SPSS14.0软件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拟合,结果见表9、表10。

模型1检验了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和规模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的影响。表9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具有正相关性,而且相关性均显著,均通过了0.2的双尾检验,总的弹性系数为0.4368。企业所处的行业对企业申报具有较强大影响作用,其弹性系数为0.7505,这与研究假设5一致;企业所处的区域对企业申报具有较大影响,弹性系数为0.8463,这与研究假设6一致;企业规模没有通过检验,被剔除出回归方程,这与研究假设4不一致,说明企业的规模大小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没有影响。而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区域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有显著影响。

模型2检验了各项影响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表10的回归结果显示,各项影响因素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均有影响,与研究假设1~3、7~11一致,总的影响系数为0.5040。其中各项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比较而言,政策审批程序、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8256、0.7680、0.6581、0.6035,0.5439;而税收政策的稳定性、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程度、税收政策的明确、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等因素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较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461、0.3437、0.3085、0.3032。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税收政策本身、企业及税收征管三个方面构建了影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查并实证分析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现状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申报该项政策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够享受到的企业比例很低。其中,政策审批程序、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等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较大;而税收政策的稳定性、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程度、税收政策的明确、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等因素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较小。

对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曾有一位官员评价为“国家以100至120亿元的减免税收为代价获得采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准确信息,促进和教育企业规范研发管理,其投入产出效用是不可低估的,比使用二次分配更有效率”[5]。可见“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是一项对政府和企业来说互惠互利的政策。但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申报不积极的情况,从该研究对企业和税务人员调查的结果看,政策审批程序、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这几个因素对这项政策执行的影响最大,由此,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明确政策的执行流程与程序。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不统一是造成“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考虑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政策执行指南,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

(2)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针对税务人员服务不细致、不作为等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务员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来激励和监督其行为。

(3)建立政策的宣传培训机制。针对企业和税务人员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理解上的差异及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上的问题,可考虑开展政策专题培训来公开宣传。可由科技部门联合税务部门,组织科技和工业部门的干部开展政策专题培训;组织地方各自所属的科技型企业进行政策专题培训,向企业讲解政策要点、操作实务、如何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记账等知识。

(4)建立研发项目的专家会商机制。研发项目的认定是“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中的难点。税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申请的审批权限在当地主管税务部门,但是由于没有标准,税务部门往往不承认企业自立的研发项目,而对于中小研发企业来说,研发往往是通过自立研发项目来进行的。对此,可考虑建立专家会商机制,建立发改委、税务、财政和科技部门的会商机制和评审专家组,政府立项项目由主管部门审查并出具意见,企业自立项目由专家组审查并出具意见,当地主管税务部门审批执行,科技、发改委、经贸部门监督落实,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所确立项目的“创新性”,同时避免税务部门因对研发活动的不熟悉而引发的税企矛盾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保护[3]。

参考文献

[1]俞崇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细则出台的背后与现实[J].华东科技,2009(1):22-23

[2]OECD.Science Technology Industry[J].Tax Incentiv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rends and Issues,Paris,2003:203

[3]李登明,张珍珍,陈颖颖.完善“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J].税务研究,2011(4):72-75

[4]温湘云.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商业会计,2012(1):52-54

[5]吴寿仁.三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J].华东科技,2009(1):26-28

[6]俞崇武,黄晓蕾.这么优惠的政策如何才能“落地”?—热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问题[J].华东科技,2009(1):41-42

[7]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技术开发费15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2):1822-1827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篇10

1 福建省实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自2008年国家制定出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以后,福建省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落实此项政策,企业税前加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逐年增长,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1.1 企业研发费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和享受企业数逐年增长

2008年11月,福建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1],结合福建省实际规范了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有关事项。各地科技、税务等部门注重政策执行的工作联系和业务协作,共同开展政策宣传辅导培训,逐步建立分工负责、联合推进的协调机制,有力推动了政策落实的普惠受益面。从福建省企业研发费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即税基)来看,2009年抵扣上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1.1亿元,2015年抵扣上年应纳税所得额增长至47.6亿元,年均增长率21.89%,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从享受优惠政策企业数来看,从2008年度的283家增长至2014年度的973家,每年均保持一定增长幅度(见表1)。以2015年抵扣上一年度企业实际发生研发费用应纳税所得额为例,福建省为973家企业减免所得税额约为11.9亿元(按25%通用税率估算),每家企业平均减免所得税约122万元(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为488万元)。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14年福建省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企业数排在全国第10位,在全国位置还相对靠前,企业研发费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位居全国第13位,处于中游水平(见表2)。

1.2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日益规范

在福建省推行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中,还存在着研究开发项目确认比较难、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口径不够统一、办理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对此,福建省结合政策落实情况,出台了《福建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实施办法》[2],进一步明确了在落实加计扣除政策中税务和科技部门的各自责任、确定了企业办理加计扣除的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规范了企业研发项目立项、研发费用明细台帐和归集要求。随着政策的贯彻执行,政策落实效应日益显现,2014年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比2013年度有较大幅度增长,达到43.61亿元,增长46%;单个企业的受惠强度也得到进一步扩大。而在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下,2015年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为47.56亿元,比2014年度增加3.95亿元,比增9%;享受企业数973家,比2014年度增加139家,比增17%,无论是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上还是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上都继续保持增长势头[3]。

1.3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财税增收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效激励了诸多企业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等的研发投入,促进福建省企业R&D经费从2008年的89.39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316.47亿元,增长了近三倍(见表3),形成“创新投入———政策支撑———创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该政策的实施对激励福建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企业对税收的贡献、提升企业的产业发展质量,以及促进地方财政增收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4 龙头企业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2014年4月,为了加大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稳定七条措施》,对龙头企业开展的研发活动,依据国家规定按照研究开发费用50%的比例加计扣除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各级政府按照龙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而实际减免的所得税额,予以等量的财政资金奖励。福建省财政、国税、地税、经信、科技等部门联合制定具体落实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龙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措施。2016年1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行动计划(2016—2020年)》,省级财政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每年投入6 000万元进行奖励,加大力度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2 福建省实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受到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专业性强、涉及利益主体多、操作层面复杂等因素的影响,福建省在政策执行和实施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原因,主要有:

1)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研发费用归集存在执行口径差异。现行的企业财务核算规定、高新企业认定规定、加计扣除规定对研发费用归集的口径不够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企业核算容易混淆,税务部门核实困难。二是享受优惠的研发项目存在领域限制。企业从事的技术领域必须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范围内,才允许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在实践操作中,这类研发项目必须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鉴定,这不仅加大了征纳双方的遵从成本,而且也削弱了企业对研发创新的激励功能。同时,两个规定“领域”已经颁布一定年限,一些新兴技术业态未列入,也使部分创新企业无法享受到该项政策优惠。

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是存在享受资格和积极性两方面问题。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主要适用于查账征税且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福建省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企业。对研发费用投入不多的中小型企业,政策实际执行优惠不大,如果费用归集不到位,税务部门眲在异议现象,这可能还要应对税务部门对企业账目的核查,造成研发投入不大的企业积极性不高,而放弃享受该政策。二是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影响政策落实。福建省一些中小企业以创新为目标的研发和财务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由于企业的财务与研发人员之间沟通不够,容易出现申报材料不齐全、研究开发费用归集不明晰等问题,导致无法享受政策优惠。部分基层税务部门要求企业提供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门审计报告,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影响了申报积极性。

3)从政策执行环境来看,一是政策宣传培训面还不够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接受培训辅导的比较多,对政策比较了解。但一些中小型企业对政策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政策涉及的技术、财务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影响了对政策理解和运用[4]。二是一些欠发达或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企业通常是纳税大户,政策执行直接影响了税收收入和地方分成,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执行该政策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部分市县科技、税务、财政等政策执行部门对于具体政策适用的理解差异和工作协调不够到位,导致政策落实效果欠佳。

3 福建省加快实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对策建议

鉴于该项政策对于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导向性强、作用显著,福建省政策执行还有一定空间,惠及企业的面还可进一步扩大。结合以上存在问题,福建省要继续把该项政策作为扶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强督查落实,促进政策执行到位和效应发挥。

3.1 加快落实国家政策和制定操作规范

福建省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落实《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5]。福建省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全省统一、详尽的操作规范(或实施细则),推动政策有效贯彻落实。对要求企业提交的备案材料应尽量明确、简单,尽快制定标准化的企业研发费用辅助台账建账模板,为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提供便捷服务,确保上述修订后的新政策全面贯彻落实。

3.2 加大政策执行的督促检查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利用税收的“放水养鱼”作用,对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予以高度重视,把该项政策作为扶持企业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企业长效激励机制[6],建议各级政府把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在内的激励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列为政府年度重要工作,作为年度重点督查督办事项推进落实。

3.3 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辅导

在总结推广各地已有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各级财政、税务、科技部门要继续通过门户网站、网络通讯、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7],通过定期举办政策培训、编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实务操作手册等措施,让更多的创新企业了解掌握和运用优惠政策,真正成为政策落实的受益者。建议福建省税务部门借鉴上海市模式,建立科技税收政策网上申报平台,统一窗口进出,并设立加计扣除政策提醒标识。通过纳税系统,定期以发短信方式提醒企业办税人员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方面工作。

3.4 完善政策执行的工作协调机制

福建省税务、财政、经济、科技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切实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沟通与协商的长效机制,共同做好政策的宣传、培训和辅导工作,共同研究政策推进工作措施,共同开展政策执行评估分析,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一些管理弊端和执行问题。落实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特别要增强基层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消除不同执行机关间对政策理解的差异,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方便企业享受政策。

3.5 争取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该项政策是利用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但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比如,研发费用归集的口径有企业财务核算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规定、加计扣除规定等三种标准,对研发费用范围不一,具体核算要求不同,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容易混淆,税务机关核实困难;调整“一刀切”的做法,区分企业类型,探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别优惠等。福建省财政、税务、科技等部门应积极向上反映和沟通,提请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或修订相关财税政策时统筹考虑,进一步扩大政策的受益面。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国家税务局等.关于贯彻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EB/OL].(2008-11-24).http://www.1633.com/policy/html/kexuejishuju/2011/0510/10922.html.

[2]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实施办法[EB/OL].(2013-07-21).http://www.fjkjt.gov.cn/newsedit.asp?news_xxbh=62906.

[3]刘小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探讨[J].财经界,2014(26):156.

[4]赵彤.长三角地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6):68-73.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EB/OL].(2015-11-02).http://sz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11/t20151103_1540087.html.

[6]刘丁蓉.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效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35-40.

上一篇:自主能动性学习下一篇:体育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