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发

2024-08-27

课程研发(通用12篇)

课程研发 篇1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微课程

小学语文微课程, 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研发的, 基于问题解决结构化的微型在线学习内容 (包括“微练习”和“微资源”) 。其核心是教师以服务学生在线自学为目的, 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开发课程资源, 并将其上传网络, 实现只要能上网 (或已下载) , 就能在任何时空“上课”, 完成学习任务。

所谓“基于问题解决”, 是指它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学生一边看微课一边思考或做练习, 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 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其问题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即将其中某些“目标与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如, 怎样“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怎样“根据对象和场合, 作简单的发言”?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有方法地解决这些问题, 迁移运用方法去解决相似或相异的其他问题, 即“结构化” (这是“微课”与“教学片段”的重要区别) 。学生一旦“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运用方法去学习语文和观察思考, 便形成了学习能力, 学会了学习。

虽然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其知识不像理科课程那样“环环相扣”阶梯式上升, 但是, 有一些核心问题的解决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定是有方法的 (程序性知识) , 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了。小学语文微课程就是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总结方法, 然后运用方法去实践、去解决新问题, 进而形成学习力的课程资源。为了便于上传网络, 又便于“碎片化”学习, 微课程必须短小精悍、有用有趣, 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 分钟 (所提供的微练习和微资源, 一般都不超过1000 字) 。

试想, 如果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尤其是核心目标与内容, 都有微课程, 而且成系列, 那该多好啊。学生想学什么内容, 只要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 (电脑或手机) 就可以自学。通过观摩微课而“得法”, 做微练习而巩固所学, 阅读微资源中的材料丰富所学、拓宽视野, 完成知识建构。

二、怎样研发小学语文微课程

以一个“学生”学习的角度观察多堂“课堂录像”和“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作品看, “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更适合学生静静地学习, 而“课堂录像”制作的微课往往陷入“看别人学习”或“看热闹”的尴尬境地。并且, 相对而言, 运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是“性价比”最高的, 它对智力投入要求高, 但对人力和物力投入要求低———研制者一人加一台接入网络的电脑就行。那么, 具体怎么制作一个微课程呢?以我研发的《怎样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微课程为例说明。

第一步, 找准要解决的问题。如,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呢?以此“问题”为微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一步步解决之。

第二步, 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掌声》《一面五星红旗》为例, 我引导学生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然后总结提问的基本方法, 迁移运用于《乡下人家》中, 最后设计一个微练习给学生做 (提供参考答案, 以便自检自查) , 一个微资源给学生阅读。

第三步, 设计制作幻灯片。幻灯片是运用录屏软件 (可在百度搜索, 下载安装) 制作微课的重要介质, 它既呈现供学生学习的内容要点, 也呈现学习方法要点, 并推动学习进程。学生是通过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听讲解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 幻灯片的质量往往决定了微课的质量———不仅要精练简洁, 还要活泼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幻灯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材料或练习 (限于本文篇幅, 阅读材料的幻灯片都省略) ;一是核心知识提炼或学习方法提醒。例如:

幻灯片:从词语入手, 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发问。

幻灯片:支一招儿———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发问, 真好!

幻灯片中的“温馨提示”“支一招儿”等, 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提炼方法、运用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如此, 才能够促进学习迁移, 学会学习。本微课程中的微资源, 我设计了“犹豫”追源 (用幻灯片呈现) :

“犹豫”为什么有“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呢?这得从我们祖先造这两个字说起。“犹, 形声字, 从犭, 尤声, 指一种似猴的猿类动物。豫, 形声字, 从象, 予声。本义是大象。”如果同学们对我们祖先造字感兴趣, 想了解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 可以查阅《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 能够上网的同学, 也可以上“汉典网”。

古人还认为“犹”和“豫”这两种动物“性多疑”“警觉性很高”, 所以, “犹豫”就有“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的意思。

第四步, 录制微课。打开录屏软件 (系统将自动提示找到幻灯片的位置) , 按部就班地放映幻灯片, 同时录制教师讲解的声音。结束后, 系统自动生成一个MP4 或WMV等格式的视频, 完成一个微课作品 (微练习和微资源可以嵌入视频中, 也可以使用超链接, 然后将三者放置在一个文件夹中) 。

另外, 运用系统思维, 研发问题解决的系列化微课程是其优势。如, 有的老师研发的“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研制了“题目扩展法“”段意合并法“”摘录句段法”和“要素归并法”四个微课程;“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自编作文集”, 研制了“八部曲”———收集录入、修改润色、文章分类、文集命名、装帧美化、撰写前言、编制目录、打印装订。如此, 借助微课视频, 问题解决的思维得以可视, 学习者便跟着学、仿着做, 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

三、应用微课程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当网站上拥有足够的经专业部门审定的优质微课程之后, 怎么发挥其作用———真正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同等优质的学习资源呢?再则, 这些资源是由教师推荐给学生, 还是由学生自由把握?如果由教师推荐, 推荐给哪些学生用?第三,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 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挤占学生的自由时空、挤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更为严峻的问题是, 回到课堂, 教师怎么了解学情 (哪些学生学过、学得怎么样, 哪些学生没有学过) , 有针对性地施教 (教什么、怎么教) ?

课程研发 篇2

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程的内容安排:“齐文化”“阅读”。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同时开设。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程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齐国历史文化教育,开展阅读欣赏课,引导他们亲身感受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齐文化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阅读能力培养。

3、课外学习实践:①参观走访:参观齐国历史古迹,丰富齐文化知识,开阔视野。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上新华书店购置图书等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齐国故事我来讲”或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讲故事或动手实践,提高演讲或艺术欣赏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齐国历史人物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言规范。

4、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三、适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等等。

3、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有关社区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四、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五、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朗朗的诵读生,感受浓浓的齐文化氛围,促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

3、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

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

3、师资配置问题:教师手头的事情太多太杂,而他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无法对该课程作出更多的研究,如设专职教师,教师的编制又有限制,而且教师们又担心职称的评定问题。

校本课程研发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内容,主要有“课程整合、课程新编和课程选择三种。

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不同学科间的整合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两方面。课程新编: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在语文学科中试编《古诗文诵读》、《名人警句集锦》等。

课程选择:选修课和活动课,教材以选择为主,选修课以学校开发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材。

除以上四门课程外,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多样化的。

三、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保证机制

(一)学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 组 长:张明恒校长

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副组长:张永俊。

审议教师申请的《校本课程纲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具体发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其中教科室:负责课程实施的设计指导和理论指导。教务处:负责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

组 员:各教研组组长

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纲要或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是教与学的载体,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编写教材或纲要,是最艰难、最关键的环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善于思考问题的、文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三)采用“三板块”形式,进行全员性通识培训。(1)理论学习

购买有关课改的书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探索》。我们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面向21世纪,要树立十种新型的教育观即新型的教师观;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质量观;新型的课程观;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学方法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新型的教学手段观;新型的终身学习观。

(2)专题研究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活动实践

每学期,我们都计划按两个环节进行。

①年段研讨:每学期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讨。

②对外展示:每学年结合县级的各种教研活动对外展示,努力倡导新教材要活用,旧教材要再创造,但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4)校本培训的特点 ①、自主探究 ②、合作交流

③、发挥网络的作用

(四)建立以“四定四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确保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建立了三个机制,1、激励机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对会教能编的教师,学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及时进行表彰和鼓励。

2、评估机制:要研究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并与学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要恰当的采用行政手段,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者。

整合校本资源 研发国学课程 篇3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说,“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让国学经典走下神坛,走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伴随学生的成长之路,使学生与国学经典进行“亲密接触”,从而“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所以,“道不远人”也就成为我校研发国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

一、准备条件

《纲要》对各个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基于这样的要求,我校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国学课程的研发积累资源。

一是发挥汉语推广基地的优势。汉推基地承担着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人物,每年都会有不同国家的学生来参加文化浸濡活动。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卓有成效操作方式,对研发国学课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整合现有课堂的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教研组在改变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三是发掘专业教师的才能。校本国学课程是一个新的课题,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积淀,而且对其教育思想和科研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现有的语文教师中,要发现那些教育思想比较开放,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研发能力的教师来承担这一任务。

四是开发全新教育模式。鼓励教师最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理念和课堂组织形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范围地丰富课堂活动,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考的深入。

二、行动策略

校本国学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将诵读与悟道相结合、如何将国学知识升华为精神财富、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等都是专职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种行动策略。

一是与课本连接。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苏教版七上语文在诵读欣赏部分引入了与学习和交友有关的《论语》八则,让学生开始对论语和孔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学习的道理作为学习重点,却忽视了对其整体而深入的把握,学生普遍认为论语是教我们怎样学习的,从而忽略了其为人、立世等对学生成长更有意义的内容。

校本国学课程是课内教材的拓展和深入,将论语的意义延伸到日常生活,深入到心灵深处,使其真正走近学生,使学生真正了解“道不远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国学经典重新定位,彻底改变之前的僵化的认识,而且开始懂得从不同的角度走进经典,在不同层次解读经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经典。

二是与生活衔接。《纲要》对当下青少年学生的进行了分析: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例如学习的压力、与父母的关系、青春期的困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在国学课程《论语》的课堂讨论中,教师为学生构建连接国学典语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以儒家精神来指导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来反观儒学的价值。这样,国学的知识和精神就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中感悟生活,从而成为学生成长增添不竭的动力。

三是与未来对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之意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今后的成长。论语的精神内涵广泛而深刻,它涉及到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处世之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交友之道(友直,友谅,友多闻)等,随着对《论语》阅读和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诸如此类与成长有关的话题都会有所触及,当国学经典与生活现实碰撞,其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就会照亮学生今后的成长之路,对学生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意义。

新课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既要求“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又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校本国学课程的开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学生不仅对论语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开始主动阅读并钻研其中的内容,尤其是开始反思自己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阅读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文本意识的增强,对文本的研读提升了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对国学经典的认同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并以此观照现实,反思人生,这些或许正是校本研发国学课程的意义所在。

语文迷你课程研发探微 篇4

一、什么是迷你课程

1.概念

迷你课程是教师在一定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发实施的面向学生的微型课程。迷你课程又叫微课程或师生课程。“迷你”有两层含义, 一是微型的, 体量小;二是有趣的, 充满魅力的, 能迷倒学生的。

迷你课程是课程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新兴课程群落, 对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2.特点

迷你课程目标简明、内容简要、时间简短、易于操作。

(1) 目标清晰

当今的一些语文课堂常常目标模糊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教材本身的信息容量大, 而教师解读教材能力有限, 看不到教材的核心价值, 挖掘不出课程资源, 因而只好就教材教教材, 未能跳出课文教语文, 因而课堂效率低。迷你课程能大大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它的内容相对单一, 目标明确, 路径清晰, 教学也是高效的。

比如本人开发的迷你课程《广告零距离》, 安排了三节课, 每节课20分钟左右。第一节课品味广告词的特点。让学生研读收集到的广告词, 探究广告词具有“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善用修辞”等特点, 意在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第二节课学写广告词。让学生根据广告词的特点, 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自选主题, 学写广告词, 意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节课表演朗读广告词。学生可以读搜集到的广告词, 也可以读自己写的广告词。要注意加上动作、表情和语气, 展示广告词的魅力, 意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三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明, 都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核心目标, 培养的都是学生的语用能力。

(2) 容量微小

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学生的正餐, 那么迷你课程就好比学生的零食。喜欢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 切合了童心的需求, 满足了孩子的兴趣。

迷你课程和国家、地方课程比较起来, 尽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 有目标、内容、课时、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 但它的容量微小, 内容简洁, 时间也是简短的。短的可以几课时结束, 长的要一学期。

(3) 内容鲜活

迷你课程的内容超越于课文之外,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会产生压力和厌倦感, 心情是愉悦的。

比如本人开发的《汉字的魅力》迷你课程, 学生通过对汉字的研究, 发现汉字具有意象直观、功能强大、富有哲理、传承美德、形体优美等特点, 这样的课能让学生真正地体悟到汉字的魅力, 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也了解了汉字的文化,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迷你课程内容鲜活、有趣, 学生在迷你课程的熏陶中, 每堂课都能感受到母语的润泽, 惊讶于母语的魅力, 长此以往, 学生对语文怎能不感兴趣?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怎能不提高?

迷你课程是对课本学习内容的一种补充、拓展和丰盈, 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必定能改变当前语文学习“亚健康”的状态。

(4) 主体性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 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 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迷你课程的研发能真正地体现这些理念。因为它是源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发的, 学生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 带着问题去寻找资料, 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 带着问题去碰撞交流。从研究开始到结束, 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 他们经历着学习的全过程, 享受着学习的全过程, 成为学习上名副其实的主人。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有时是“群鸟”中的那只领唱的鸟, 有时是一只“无知”的鸟, 有时是一只“好斗”的鸟, 有时还是一只“寂静无声”的鸟, 但绝不是一只专门发布“行政命令”的鸟。教师完全退到了后台, 只扮演了组织者、点拨者、参与讨论的角色。

二、为什么要开发迷你课程

1.点亮教师 的职业生 涯

教师在职业成长中常常会出现倦怠之感, 甚至是“高原反应”, 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如果教师不主动进行变革, 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 每天只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久而久之, 热情消退, 能力下降, 就只能做个教书匠了。

开发迷你课程可以点亮教师的职业生涯。因为迷你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教师某种才艺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迷你课程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 满足了教师的要求,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课程不再变得高大, 走向草根, 走向老师, 从云端落地, 并生根开花, 生发了第四级课程。可以这样说, 迷你课程是教师自己拥有的课程, 是教师主动观察、研究、开发的教学新领域, 能让实践与研究相伴而行,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2.敞亮学生 的生命历程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 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运用, 就会使儿童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 也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迷你课程的开发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 它尊重和呵护了儿童的天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求。它不是学校特色创建的装饰品, 而是儿童成长的营养品。

迷你课程的内容往往是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关注儿童的语文生活, 切合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 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达学生的生命内核, 产生“脉冲效应”, 让学生迅速形成共鸣, 对语文的学习激情满怀。

有一次我上完古诗《观书有感》之后, 学生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金老师, 我发现古诗中有哲理。”我捕捉这一时机, 对全班学生说:“这个同学发现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继续研究, 古诗中除了有哲理, 还有什么呢?我们将用几节课的时间来交流。”课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 每组带着以上问题去搜集古诗, 展开研究。

交流的时候, 学生的发言场面让我震撼! 他们争先恐后, 侃侃而谈, 平时那种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的场面荡然无存。学生的研究成果更让我吃惊! 他们发现了古诗中有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中有美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古诗中有志向:“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古诗中有期盼:“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学生在探索的旅程中, 经过搜集、梳理、归纳, 对古诗的研究有着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和豁然, 发现了古诗词奥妙无穷, 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灿烂的奇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 就是生命意识唤醒的过程, 生命历程敞亮的过程, 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 这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彰显。

三、如何开发迷你课程

1.研发路径

(1) 发现需求

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往往是迷你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 也是迷你课程主题的确立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从儿童的需求出发, 设计语文迷你课程内容。

(2) 论证项目

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开发语文迷你课程的, 衡量的标准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 就是耗时耗力, 毫无意义。

(3) 规划课程

主题确立之后, 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具体规划课程。要确定目标、内容、课时、实施策略及评价体系, 确保课程的完整实施和效果的最大化。

(4) 搜集资源

课程的研究要拥有丰富的资源, 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确定的主题搜集各种资料, 并有效筛选信息,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 实施探索

按照课程实施的计划, 有步骤地开展课程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 注意研究过程的监控与指导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6) 反思总结

一个迷你课程研究结束要进行总结得与失, 为研发下一个迷你课程总结经验,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课程研发的能力。

2.内容开发

(1) 从课本中研发

语文的教材容量有限, 给迷你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某篇课文时, 意犹未尽, 但正常的教学时间又不可能让学生吃饱, 吃够。如果教师捕捉这一时机, 拓展教材, 就可以研发出一些迷你课程。

比如《长江之歌》这首诗, 既是现代诗, 又是歌词。学完课文, 有些学生对歌词产生好奇。还有哪些描写长江的歌词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而有些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描写长江的古诗和现代诗产生研究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 加以研究。

总之, 结合课文可以开发一系列迷你课程: 汉字课程、电影课程、古诗课程、民谣课程、成语课程、小古文课程、演讲课程等。

(2) 从乡土文化中研发

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是独特的地域文化, 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可以研发出一些很有味道的迷你课程。

比如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开发的《金陵文化》系列迷你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金陵古诗词、金陵地名、金陵传说、金陵楹联、金陵小吃、金陵名景……这样的课程能让学生对南京有较多的了解, 学生学得乐此不疲, 从心底产生了对家乡的认同感, 对故乡的自豪感。

(3) 从节假日中研发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 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些节假日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值得挖掘, 值得开发。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就多种多样: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 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

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围绕清明节设计了这样的课程内容: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相关诗文 (对亲人的怀念、对先烈的追思等) 。

(4) 从生活中研发

美国教育家肯古德曼曾提倡:“孩子应该在与之关系紧密的生活中学习语言, 因为生活的支撑, 孩子会更认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有用的。”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教学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迷你课程要植根现实, 面向生活, 寻找与生活的对接点。

比如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围绕风, 我们可以开发《多姿多彩的风》迷你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诵读描写风的成语、古诗和散文;围绕风对人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开展辩论会; 交流有关风的起因、等级等科普知识 ; 学生用妙 笔描绘眼 中的风…… 这样的课程既有语文性, 又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 兴趣盎然。

3.课程评价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必须有评价机制来保驾护航, 迷你课程也不例外。在实施迷你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要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

通过评价要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 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意识, 满足学生心理的期待要求,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张永杰《研发项目管理》课程大纲 篇5

一、1.2.3.业界最佳研发管理模式概述 金融危机对什么企业影响最大? “微笑曲线”的含义

做正确的事情(市场管理体系)

4.正确地做事(开发流程与项目管理体系)

5.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术语解释(平台-技术-产品、样品-商品、项目-产品、项目管理的领域、流程-项目管理)7.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相分离 8.商业决策同技术评审相分离 9.产品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10.新产品开发流程与研发项目管理的关系 11.案例研讨:《我的项目为什么会失败?》

二、产品开发的组织与团队

1.产品开发组织存在的典型问题

2.典型的研发组织模式: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式 3.成功的产品开发团队具备的典型特征 4.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构成及角色定位

a)核心小组组长的角色和职责、技能、领导资格、知识、经验及实例讲解 b)核心小组组长的培养和任职资格管理及实例讲解

c)核心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及实例讲解 d)扩展小组组员的角色和职责及实例讲解

e)职能部门经理在产品开发中的角色和职责及实例讲解

5.矩阵式组织运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个人两个主管听谁的、怎么考核、项目经理调不动其他部门资源、是否要给项目经理考核权重)6.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的汇报模式与考核机制

7.实例讲解:某IT公司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的组织运作 8.演练与问题讨论

三、产品开发的结构化流程

1.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的方法论(Design Flow)

2.开发流程需要结构化的征兆

3.开发流程优化的“七步成诗”

4.产品开发流程如何结构化:分层分级

a)结构化流程的层次划分

b)业界的产品开发流程架构示例 c)业界的产品开发详细流程示例

d)业界的产品开发子流程示例

e)业界的产品开发操作指导书、模板、检查表示例 5.产品开发流程结构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a)结构化的时机

b)结构化的程度

c)结构化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d)结构化如何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融合 6.咨询案例分享:如何把产品开发变成不仅仅是研发部的事情?-流程中固化其行为 7.8.四、1.咨询案例分享:基于业务的研发项目管理的构造过程 研讨:用黄纸贴和Workshop方式完成某研发流程

产品开发中的商业决策(公司高层对研发管理的具体操作)和技术评审 企业在业务决策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个人做多个项目资源冲突、公司优先级高的项目在每个部门却无法保证资源优先、开始了很多项目却总是不能上市、立项评审会上为何总是问题不断)2.产品开发中业务决策的意义

3.为什么会有领导“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乱管”

4.高层领导在产品开发中扮演的角色(“杀贫济富”、什么时候该管、怎么管)5.业务决策团队的角色构成与职责定义 6.产品开发中决策评审点的设置 7.各业务决策点的评审要素 8.产品开发中业务决策支撑 9.业务计划实例讲解 10.项目任务书实例讲解

11.项目管理办公室(PMO)

12.如何建立高效的业务决策机制

13.实例讲解:某IT公司产品业务决策的实际操作 14.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评审有哪些?

15.如何建立技术评审的Check List,从而使得经验固化 16.实例讲解:某IT公司技术评审的实际操作

五、项目的需求管理

1.KANO模型

2.收集需求的方法

a)演示:《需求说明书》 b)需求收集制度 3.用户访谈:抽象之梯法

a)客户陈述-需求描述 b)需求整理:亲和图法

c)客户需求的评估方法:$APPEALS、层次分析法 d)演示及演练:某案例公司的$APPEALS要素

六、项目的立项管理

1.研讨:目前立项时遇到的问题

2.项目立项基于何处而来?产品规划?客户需求?„„ 3.项目立项时要避免“师出无名”-《项目任务书》 4.项目立项时应关注“四项基本原则”

a)市场可行性 b)技术可行性

c)商业模式-如何赚到钱? d)风险管理:定性描述

七、研发项目计划控制

1.项目计划控制中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2.项目的分层实施与分层监控 3.监控计划

a)监控点设置原则 b)监控计划总揽图 c)监控计划一览表

4.项目控制手段:项目报告

a)项目报告种类 b)项目报告机制 5.项目控制手段:项目例会

a)项目例会种类

b)例会议程和内容

6.项目控制手段:计划变更控制

a)变更控制流程 b)计划滚动刷新

7.项目控制手段:状态转移 8.项目控制手段:业务决策评审 9.项目控制手段:状态转移

10.项目控制手段:业务决策评审 11.产品规划要合理、且有节奏感

12.项目多时,高层领导从事该做的事情 13.质量管理:业务评审、技术评审

14.计划监控:演示PERT图等,找关键路径 15.计划模板

16.情景化的知识管理 17.项目资源使用曲线 18.人员梯队化 19.时间的阶段分布 20.演练与问题讨论

八、项目经理如何管理整个团队

1.项目经理常用管理方法

a)时间管理

b)二八原则 c)木桶原理 d)层次分析法:AHP e)5W2H f)SMART 2.案例研讨:如何管理好不同类型的成员

a)指挥倾向型 b)关系倾向型 c)思考倾向型

九、d)听命行事型 研发绩效管理概述

1.研发中高层:述职管理

a)述职报告的模板

b)演示:某公司研发高层的KPI指标 2.研发团队和部门:BSC+KPI a)咨询案例分享:项目组 & 研发系统的KPI指标说明 3.研发基层员工:PBC+PIP a)演示:《PBC个人绩效承诺模板》 b)演示:《PIP个人改进计划模板》 4.案例研讨: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如何进行绩效辅导

十、如何成功实施产品开发管理体系的优化

1.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优化的三个模式(小改进、优化、变革)2.案例分析:某IT公司产品开发流程变革失败的案例研讨 3.变革失败的八大原因分析 4.成功实施变革的关键要素 5.企业如何实施变革管理

课程研发 篇6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56-01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了《沟通与交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其主要目的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要求各校可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1]但《沟通与交往》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可供借鉴的教学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课程有效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从《沟通与交往》课程资源的开发着手,研发出具有河西本地特色,符合我校学生生活实际的校本教材和课程教学案例。

一、构建《沟通与交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精华所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充分关注课程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特殊作用,准确定位课程在学生回归主流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不断地收集有关《沟通与交往》课程资源和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资料,以能力发展理论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沟通交往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沟通与交往》校本教材。

该体系根据各年龄段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发展水平及交往对象、范围的差异,教学内容也分为三个阶段编排。

低段:交往对象是家长、老师、同学,听力较好的聋生与其他听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聋生言语发展特点,结合生活设计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词语、句子、句式、文段组成。集中了聋生在构建沟通与交往基本技能框架时最常用的词语、句式、场景,帮学生进行沟通与交往的硬件储备;同时还通过有选择的自然场景以及对话,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掌握沟通与交往基本礼仪,帮学生进行沟通与交往软件水平的提升。比如一年级设置的“学校生活”主题,既设计了认识学校场所的名词,还设计了学校生活的常用动词,更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结合学校生活场景,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以便学生能很快掌握学校生活常用的沟通交往技能。

中段: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亲人、邻居等与自己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继续结合生活设计主题,在关注自己生活的同时,以点带面,扩大范围,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乡。由于交流范围扩大,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短信、网上交流、文字交流等形式,使用书面语交流成为重要的方式。比如在五年级设置的“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主题,第一部分由一个常见场景导入“小红要过生日,她想邀请几个好朋友来家里庆祝生日,但她不知道怎样邀请,请你们帮她想想办法吧!”学生利用已有的沟通方式提出建议:当面邀请、打电话邀请、寄一封信邀请、发手机短信和e-mail……,然后设计出各种沟通方式的邀请训练;第二部分则是客人来了的场景训练;第三部分为有关邀请和招待客人的词语积累;最后为家庭实践作业。

高段:聋生的生活圈子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介绍社会交往知识及礼仪、与人相处的艺术等等,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形成健康的交往心理。采用知识传授与沟通交往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在介绍交往知识的同时,有讨论、情景表演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沟通交往知识,掌握多元沟通方式与技能。比如八年级“用餐礼仪”主题,第一部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用餐礼仪和用餐时的一些禁忌;第二部分设计了一个用餐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明确用餐礼仪;第三部分则是各类行为的判断与评价。

二、针对差异,活用校本

《沟通与交往》课程是为了解决聋人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沟通障碍问题,为了聋生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开展的。在实施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采用校本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主题训练目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内容和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有所取舍和补充。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和训练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校本教材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性的需求,尽量减少刚性的要求,采用弹性较强的表达方法。并在每一个学段都安排有情景模拟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聋人社会与听人社会的初步融合。将在课堂中逐渐培养的沟通交往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是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理念。[2]

通过教学实践,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问题为核心,活动为主线”的《沟通与交往》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问题”是聋生在生活中碰到的沟通问题,也可以是对社会交往知识的探究,还可以是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产生的沟通交往心理问题为探究对象,利用“活动”将所学到的交往知识、多元沟通技能、礼仪规范等综合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其综合性、丰富性有效地突破了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以沟通交往教育活动为空间的学习活动不再受到授课时空的限制,突破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专制性,让课程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形成了学习过程生活化、实践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聋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沟通交往课必须坚持生活化、实践性的原则。[4]为便于学生集中训练,我们在校园内设置生活场景,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当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沟通交往技巧后,再组织引导聋生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实践,运用课堂学习的交往方法与技能,促进沟通与交往能力的提升。我们坚持每月一次交往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带领下,进入社区、街道、商店、医院等社会生活场所,在教师帮助指导下进行交往沟通,给每一位聋生创造沟通与交往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沟通与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聋生在沟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2007,(2):2

[2]李祥蓉.关于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3]张旭远.新课程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研发卓越课程, 润泽学生生命 篇7

我们小草班为了追梦新教育, 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几年来, 我们小草班的老师、孩子和家长们积极行动, 共同编织着我们的课程———

一、做好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 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的儿童生活方式

1. 晨诵穿越诗歌, 书香滋养心灵。

晨诵是一种仪式, 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 享受生命, 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我们班级有四种基本晨诵形式: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诵诗、情境诵诗。晨诵课上, 我们倾尽情感, 用天籁之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六年来, 我们吟诵了学校汇编的几百首优美的古今中外诗歌, 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劝学》……我们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 通过朗诵, 孩子们对诗词越来越感兴趣。四年级我们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劳作, 一年漫长的穿越, 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一次民风的熏染, 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走进诗人李白、杜甫等, 我们围绕诗人的几个重要时期, 选择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代表作连起来, 就是诗人一生的缩影。我们班级还有梅花诗词之旅、荷花诗词之旅、菊花诗词之旅等。

2. 共读如痴如醉, 芬芳开启心智。

新教育实验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 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 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 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 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于是我们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新教育读书活动。班上很多学生读了几百本童书, 教室里也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夏洛的网》交流课上, 勇敢、善良、机智、友谊、生命价值、爱这些美丽的词语开始慢慢地编织孩子的心灵, 孩子们懂得友谊的可贵, 流下串串感人的泪水;《一百条裙子》让孩子们学会了宽容、理解……读书, 改变了很多学生的性格, 同时也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 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 暮省润泽梦想, 感悟生命成长。

学生每天在完成作业以后, 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 并且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 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 我们班都在坚持写日记, 因为班级举行的活动多, 看的书也比较多, 所以孩子们喜欢写日记, 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在日记后面配上精美的图片。特别是我班的轮流日记更让人爱不释手, 同学们互相欣赏, 互相批改, 共同提高。如今小草班级主题帖已有500多页, 班帖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 连接着老师、学生和家长, 传递友谊, 传递真情。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人人是演员, 个个是主角, 师生和家长共同演绎不一样的精彩!让班级主题帖来讲述我们的实验故事, 见证我们的幸福成长。

4. 读写绘魅力无穷, 创造生命传奇。

“一本绘本就是一个艺术宫殿。”在孩子们浓厚的阅读兴趣驱使下, 虽然我们现在是六年级的孩子, 但我还在坚持给他们上读写绘课, 读写绘可以说是我班的最爱。自参加新教育实验以来, 我们班级学习了80多本绘本书, 每次上过读写绘我都会让他们创作漫画,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40多本, 现都在学校新教育展室里存放。我们小草班还结合每月一事主题活动, 如“六一”、“十一”、“教师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节日, 营造积极上进的人文环境, 努力让孩子提升人文素养。然后再进行孩子们自己的绘本创作, 孩子们的写绘作业完全是他们童心的自然流露。孩子们利用他们的绘画作品向教师、向家长、向同伴、向自己诉说;利用他们的作品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设想说出来;利用作品收藏自己成长的足迹。

二、结合新教育“每月一事”携手活动课程, 丰盈学生生命

1. 完美的教室离不开有效的活动。

我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特长, 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但是我们绝不为活动而活动, 应把每一项活动都尽量挖掘、体现它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们把班级活动当成小课程来做, 每次活动之后我们都写成了暮省日记发在班帖上。

2. 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的活动。

班级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生活, 开拓视野, 思考人生, 增强学习动力, 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几年来我们班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培养了能力, 增长了见识, 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从学校拓展到社会, 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润泽了孩子们的生命。

三、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教育实验认为:一个完美的教室, 意味着师生共同穿越一门门完美的课程;一个完美的教室, 要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一个完美的教室, 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 让教室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我们小草班师生和家长共同商讨、研究后, 开设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

1. 凝聚智慧力量, 开播“小喇叭”课程。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卓越口才, 引导少年儿童关心国家事、身边事, 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等, 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 2013年3月, 我们成立了“小喇叭广播站”, 以“小喇叭广播站”为载体, 成立初有策划方案、招聘启事、应聘书等系列准备工作。 (师生、家长共同参与, 相关内容发在班帖里) 广播站设置了七大版块式栏目:“新闻直通车”、“校园短波”、“阅读园地”、“健康快车”、“心灵家园”、“课本剧演一演”、“旅途驿站”。每个版块都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小喇叭广播站的运作方法:由学生亲自动手采访、写稿、编辑、制作、主持。每周一次, 从报名的学生中确定几名值班记者, 负责本周班级新闻报道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点评回顾, 评出优秀小记者、小通讯员、小主持人、小编辑, 颁发奖状。到目前为止, 我们举行了30多期, 效果特别好, 颇受孩子和家长喜欢!随着时间的积累, 我们还可以不断增加节目内容、时间和编排方式, 并适时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 参加社会实践, 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共同进步、开心成长、快乐学习!

2. 体现生命关注, 重视生日课程。

2011年9月底我们开始了生日课程, 凡有学生生日, 师生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同学选诗, 然后进行改编, 把“小寿星”的名字写进去, 大家共同吟诗送给这位同学。再后来, 学生开始试着自己创造诗歌送给同学。记得在马荣星和韩香过生日时, 一首《向着明亮那方》感动得两个孩子在台上泣不成声!从孩子们的泪花和真诚的感谢语中, 我真正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幸福泪!在这个课程中, 我和孩子们一起编织着幸福的教育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研发 篇8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与加强, 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作为素质教育基地教师,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研发具有生命力的综合实践课内容, 加大综合实践课内容研发力度, 让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使学校的一批优秀学科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在开发过程中增强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课程的实施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修活动, 促使教师建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加快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 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 作为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内容。我们主要针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进行研发综合实践课程。如在五年级我们开发了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包饺子、话说春节、走进端午、月下中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 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 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如话说春节这个小主题活动, 是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学生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 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的形式, 通过老师讲解, 示范, 学生合作很快地完成了活动, 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增进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二、学生兴趣是研发课程的最好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行动上才会更主动, 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 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 漠然视之, 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 学中做”理论, 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 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 是发展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 使活动得到了延伸。目前根据学生兴趣我们研发了跳绳、乒乓球、炒饭、换煤气罐、包饺子、根雕、陶泥、丝网花、攀岩、团结墙、高空组合、生活体验类、军事训练类等课程, 这些活动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期待的活动氛围中自觉自愿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信心。

三、以活动内容为突破口进行研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 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 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比如, 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教师用几张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看了照片立刻发现了问题, 校园中的角落里有很多垃圾, 宿舍边的垃圾桶被塞得满满的, 掉下来的垃圾弄得满地都是。老师问:“同学们, 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发言, 有的说:“我们的校园这么漂亮, 真不该有这么脏的地方。”有的说:“我看到刚才的照片里的好多垃圾都是同学们吃零食扔下的垃圾袋, 我知道这些垃圾袋是可以回收的, 应该和其他垃圾分开放。”有的说:“我们在校园里看见垃圾该主动捡起来, 就不会这么脏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 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请你们讨论一下。”之后, 有的小组提出应该查找一些资料, 把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同时把我们国家目前的垃圾产生量查一下, 公布给大家, 这样让大家一方面知道垃圾要分类回收, 另一方面, 懂得要减少垃圾的产生。有的小组说, 应该对大家进行一个问卷调查, 看看同学们平时在学校是怎样处理自己的垃圾的, 都有哪些种类的垃圾?有的小组说, 我们还可以请同学回家对家长也做一份调查问卷, 看看家庭里都有哪些垃圾, 这些垃圾是怎样处理的?等等。这样, 一个基于学生身边问题的活动主题“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诞生了, 学生对这个自己设计的主题充满了责任感。

四、贴近生活开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 处处有题材, 关键在于挖掘。只要善于挖掘, 生活处处是课程。因此, 活动主题可以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 从班级到学校, 从学校到社会逐步展开, 抓住眼前的、身边的活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脱离“做”的“说”, 容易让学生走过场, 造成眼高手低, “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 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 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 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 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萌发创新意识, 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 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 丰富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 在活动的实施中要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真正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获得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是现实中对如何更好地、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有益探索, 是结合学校实际, 利用优秀师资、集中教师时间和精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尝试, 最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和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随着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深入, 活动内容往往显得不够丰富, 在实施过程中, 迫切需要充实新的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老师, 首当其冲就要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

课程研发 篇9

一、“美好心育”核心概念解读

美好心育是指通过社团活动所研发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心理学渗透艺术社团课程,建立有序的、有目的的艺术教育活动,让艺术的形式美成为学生的“心灵按摩师”,在充分体验中洗涤灵魂,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进而培育良善的心理,培育美好的人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二、“美好心育”社团课程研发的理论依据

1.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身心治疗或调节的活动设计。例如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提出,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材料,不是故事,而是引起审美体验的特性。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研究成果表明,艺术媒介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把艺术的表达作为促进的工具,帮助人们将内心对作品的理解和外在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种是利用艺术创作的过程,引导人们自我探索、了解,以增进自我成长。这些论著和研究为 “美好心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课程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学支撑和理论指导。

2.从教育学角度出发,通过积极的干预,进行心理疏导的活动设计。例如提出“心育”概念的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帮助主体从心理层面形成完整的人的活动,这不能通过直接 “教”而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和素质结构的变化,而只能是帮助学习主体自己去学习。这为 “美好心育”社团课程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美好心育”社团课程研发的实践案例

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课程的研发,要以当前各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为主要参考标准。我们根据学情状况将初中阶段的“美好心育”社团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若干个小节。

第一阶段:初一年级

初一的学生刚走进中学的校门。这一阶段的社团课程是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并顺利地融入自信、自尊、自能的行列,所以本阶段将通过基础的绘画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变化中的自己,肯定自我。

本阶段社团课程的主题曲是《我相信》“: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相信希望,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课程让孩子们相信,青春的飞船就在这小小的画纸上扬帆起航。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

过了迷惘的新生期,进入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和上升阶段。新的朋友和集体已成为学生们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身为独生子女, 如何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生观将是他们面对的一个个问题,所以在此阶段我们带着学生走进艺术大师们的世界。

本阶段社团课程的主题曲是 《怒放的生命》:“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通过音乐和美术的审美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感知生命的重要和意义。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

学习脚步加快,升学压力第一次这么严肃又残酷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社团课程的时间安排也随之减少,其重心也由自我认识、肯定自我转向更为重要和常见的心理健康调节工作。

本阶段社团课程的主题曲是《快乐颂》:“第一步就是向后退一步……只要大家和我们一起唱……常常觉得我自己很重要……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Don’t worry. Be happy……”通过基本的绘画语言调节学生情绪,释放压力,使之增强抗压耐挫能力。

四、“美好心育” 社团课程研发的不足与反思

学校“美好心育”社团活动及其课程研发, 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治疗,通过艺术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已经开展了一年时间,研究得到了师生以及家长的广泛认同。但作为具体参与者和学生活动指导者,我们仍感觉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从课程实施对象来看,主要以社团学生为关注群体,而没有能力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

2.从探索者本身来说,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既具备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又具备开发艺术教育社团课程的能力,目前我们的这支教师队伍还比较年轻,他们在构建有目的、有指向的相关社团活动课程方面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

课程研发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探索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真实项目研发;语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技工院校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

目标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其课程改革也需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以素质教育为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开展语文课程改革,是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语文课程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和德育等4门公共课课程标准的函》(人社职司便函[2010]15号)明确提出,根据不同教学层次和生源情况,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含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语文课程选开“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或“应用语文”。“语文(高级通用知识)”主要依托课文欣赏突出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应用语文”则包括“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两个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为目标。

无论是“语文(高级通用知识)”还是“应用语文”,在授课方式上基本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写作(口语)训练”形式进行。学生在原来中学阶段的基础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力,但离专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仍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项目研发为载体,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项目研发阶段,是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语文课程改革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服务的改革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项目研发优势,紧密围绕专业,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语文课程改革。

作为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和示范学校,我校在真

实项目研发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近三年获得的专利成果共33项,这为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

以真实项目研发为依托开展的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传统教学所欠缺的“灵活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可以按照工作过程“灵活”地安排并实践工作任务;语文课程不再受限于课时的多少,可以按照工作所需,“灵活”地在专业项目中融入语文教学。

高中起点高级班的学生在完成“语文(高级通用知识)”或“应用语文”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这种以“灵活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语文课程改革符合学校的发展优势、符合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解决了高中生基础课程课时数少、语文课程与专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语文在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上的积极性。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以“六轴联动数控磨刀机研发项目”(下简称“磨刀机研发项目”)这一真实的项目课题为例开展以能力为本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1.重构课程内容,开展项目教学

“磨刀机研发项目”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立项课题,该项目主要通过数控磨刀机研发的方案论证、设计加工、装配调试、成果展示的完整过程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担任项目指导师,学生形成研发团队,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磨刀机研发项目”的真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具备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通过对“磨刀机研发项目”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以项目第一阶段“方案论证”及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为切入点开展语文课程改革。围绕这两个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可整合为“信息收集与分析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及“口语交际训练”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又可细分为二至三个工作任务(见下表)。

语文课程项目汇总表

各训练项目及工作任务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据“磨刀机研发项目”的工作过程综合在一起的。

在研发项目第一阶段“方案论证”中,我们需要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撰写前,学生需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学校使用的磨刀机类型及优缺点;对不同类型磨刀机的设计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对项目指导师的访谈,了解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构思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后,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在项目论证会上陈述发言。根据项目论证会中项目指导师的意见,修改完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选取最优秀的一份进行奖励。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前期调研、中期撰写及后期陈述发言的过程中,将信息收集与分析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融汇其中(见图1)。

在研发的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中,学生需从磨刀机的“研发背景”“结构用途及优点”“研发实施过程”及“创新与优势”等四方面着手完成“项目工作总结”并进行项目介绍(见图2)。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真实的研发过程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效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改革考核模式,提倡多元评价

在課程改革的同时,需要同步推行考核模式改革,不再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高低,而是推行综合质量测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为目的,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变单一性评价模式为多元评价模式。评价模式的转变更能综合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更符合语文课程为能力培养服务的课

程改革目标。

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以“磨刀机研发项目”为载体的语文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各项训练都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具体工作任务的负责

人。各小组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明确任务后,由小组负责人分工,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期间的交流讨论、收集整理资料、访问调查、撰写报告、汇报交流、成果展示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做出的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学生自信心大为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加突出。

四、基于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

基于项目研发的规范性,各研发项目都包含了“方案论证”及“成果展示”阶段,即使研发项目的项目主题改变了,这两个阶段的总体工作流程还是恒定不变的,这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广提

供了基础。通过不同项目的开展,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语文课程各项目的工作任务及考核模式。

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与专业相结合的通过基于真实项目研发的语文课程改革,有效激发了技工院校高中起点高级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及实践性,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更快更好地朝着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培红.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低效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

农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思考 篇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校本”运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生长点。校本运动的兴起、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教育实践探索的价值取向, 带动并唤醒了学校师生的实践创新。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实际载体———校本课程, 其实践发展蕴含着教育改革的新契机, 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大纲内容不谋而合,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与整合。

二、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原则

为研发出适合农村高中校情、教情和学情, 实用高效的英语校本课程, 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研发管理领导小组, 指导教材编写人员认真扎实地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理论, 更新课程改革理念, 加强学习培训, 明确研究工作的方向、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 达成共识。经过相互研讨, 明确分工, 具体调查分析本校校情、教情和学情, 精心选材, 认真准备, 精心编写, 严格审定, 最终定稿。我们在研发编写过程中, 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存、“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调查研究与民主集中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 坚持了以国家教材为主体、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理念, 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强, 时代性好, 灵活多样, 可持续发展特点。在教学使用过程中高效、实用, 学生容易接受, 达到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兴趣, 成为英语教材有益补充的目的。

三、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与评价

我校成立的英语校本课程编写组由多年从事高三英语教学、多次荣获市县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成绩优异的老师组成。由谢华臣、许刚、常巧霞主编的《英语美文阅读与欣赏》, 王月萍、段超鸣、胡玉灵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秦克琼、罗进刚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及孙志荣主编的《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技巧》教学实用性很强, 深得学生的喜爱。其内容范围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国家习俗, 外国科技发展、宗教信仰、节日差异, 英汉语言的比较, 英语国家姓氏的来历等各方面的内容。

们在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 始终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 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英语课程我们每周安排5课时, 校本课程每两周安排1课时。英语校本课程不作为期末考试内容, 只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列入学生期末英语总评当中。

在面对所编写的英语校本教材是否适合农村高中校情、教情和学情, 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问题时, 我们专门成立了英语校本教材评价小组, 成员涉及学校领导、各处室、班级、教师、学生、专家团队、社区代表等方方面面的人员参与评价。通过调查、分析、反馈、评价、再反馈、再评价的过程, 不断更新教材, 提高质量, 符合学情, 达到高效。

四、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思考

1.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还不明确

英语校本课程研发需要英语专业教师、课改专家、优秀学生及社区人士、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智慧结晶, 专业教师始终是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由于农村中学英语专业教师本身就缺乏, 加之缺少课改专家指导的英语校本课程, 在编写和取材方面相对欠缺, 导致编出的英语校本教材只能仅供本校选用, 不能大面积推广, 具有狭隘性。

2.参考资料不全, 实验设备欠缺, 研发资金不足

由于农村高中教学资料欠缺, 实验设备落后, 没有图书馆等, 从而导致很多参考资料不全, 编写教材有很大难度。虽然编写组多次建议学校购置紧缺的图书参考资料和部分实验仪器, 那也只能解燃眉之急, 不能长期保障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研发资金的不足, 增加校本课程研发及管理评价的困难, 不能完全鼓励专业教师对校本教材研究的积极性。

3.正确处理好英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英语课程的关系

处理好英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 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 二者相互弥补, 又要有主次之分, 不能投入同等精力。我校国家英语课程教学活动每周5课时, 老师们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家英语课程教学中, 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校本课程研发工作。校本课程研发给教师带来压力, 增加负担, 影响他们对课程研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英语校本课程只是对国家英语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弥补和填充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和知识拓展, 不能混为一谈。

摘要:英语校本课程研发使农村中学教学与管理走上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概述了农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缘由、原则及教学实践与评价等方面, 并指出对农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的思考。

上一篇:小区营销下一篇:职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