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合作(共12篇)
研发合作 篇1
在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上,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兼理事比尔·盖茨在发表《为穷人投资》的主题演讲时表示, 正在与中国农科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共同研发“绿色超级稻”, 并计划未来向非洲国家推广以解决温饱问题。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生命科学事业部负责人张耕耘博士介绍, 盖茨基金会于2009年启动的“绿色超级稻”合作计划, 由中国农科院黎志康教授牵头。该计划已于2012年完成一期计划, 现已进入到二期研发中。一期计划已成功研发出20多个水稻新品种, 在非洲和南亚等国家的试验中产量上有10%至30%的提升, 目前正进入国家品种审定程序。相对于袁隆平院士研发的下一个目标单产15 000 kg/hm2的高产“超级杂交水稻”, 绿色超级稻侧重的是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 及水稻在不同环境下的稳产性, 以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研发合作 篇2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为实现技术项目研发与市场营销的直接联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效益,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项目
甲乙双方共同研发、共同推广项目,合作范围包括产品的生产、研发及市场推广。
二、合作期限
经甲乙双方协商,合作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三、双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负责项目的生产、研发。甲方授权乙方进行产品推广。乙方以现有的市场营销网络及社会资源为基础,重点开发部队等大客户。
2、本协议有效期内,乙方不得与甲方同类经营的公司合作而损害甲方的利益。乙方保证,未经甲方许可,不得向第三方泄露有损于甲方商业利益的情报。
3、甲乙双方应坚持勤勉努力、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各方分别负责的产品研发、推广工作,并考虑到各方研发、推广的兼容和接合。如一方合作人发生特殊困难,其另一方合作人有义务为其提供合理适
当的帮助。
4、甲方应配合乙方做好产品推广期间的技术咨询,并及时提供技术服务。
5、在双方合作期间,任何一方对产品的性能、技术指标、产品推广计划作出重大更改时,应及时以书面方式通知对方,以免给对方的工作造成困难。
6、合作双方在产品研发、推广过程中,不得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否则,应单独对外承担全部侵权责任。
7、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甲、乙双方无权干涉对方企业内部管理。
四、利益分配
1、本着长期合作的原则,甲乙双方按照销售净利润的 _____分成,此分成比例根据合作情况协商调整。
2、利润分配于每年结算次,结算日为
五、专利权归属
1、甲方正在对该项目的专利权归甲方所有,乙方不得主张任何权利。
2、在合作过程中,乙方不得将知悉的涉及甲方专利权的任何内容,以任何方式泄露于第三人。否则,乙方应承担侵权责任。
六、合作终止
1、合作开发活动因以下事由之一得终止:
(1)、合作人同意终止合作关系;(2)、合作项目目的不能实现;
(3)、合作项目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4)、合作协议到期。
七、纠纷解决
1、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八、其他
1、本协议任何一方在未经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之前,不得将本协议规定的任何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任何转让,未经另一方书面明确同意,均属无效。
2、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甲乙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合同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签字、盖章后生效,两份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研发合作 篇3
两个月前,百度披露了研发具备多种传感器、可在复杂路况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计划。8月18日,百度在国内首届无人驾驶技术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项目。据负责该项目的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博士介绍,除了针对基础的汽车传感系统、决策及控制系统研发外,百度正在重点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着手绘制国内首个高精度三维环境地图。据悉,此次与宝马合作之后,百度的高精度三维地图及相关数据服务也将被融入宝马的车辆导航系统中,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技术支撑。
与谷歌正研发的没有方向盘、完全自动驾驶的无人驾驶汽车理念不同,在百度及宝马看来,高度自动化驾驶并不等同于车辆自动驾驶,而是通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高度自动化驾驶系统,创造真正智能化的无忧驾驶体验。“汽车不应该完全取代驾驶员,而是应该给驾驶员自由,帮助其决策,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智能的驾驶体验。就像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大部分都是自动巡航,但人可以随时实施干预。”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博士表示。
宝马从汽车厂商的角度能够对高精地图和自动驾驶提出更真实明确的需求,同时宝马在汽车制造、硬件改装、传感器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利用。
据悉,百度与宝马的此次研发合作,将涉及车辆使用、驾驶策略、地图、配套基础设施、相关法律和产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双方表示将在为期3年的合作项目结束后,研发出可在中国复杂道路环境下行驶的,真正智能的高度自动化驾驶车型。
纵向合作研发联盟激励机制设计 篇4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愈发表现企业R&D能力的竞争, 由于R&D的高复杂性、高投入、高风险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不确定性、实现优势互补等目的, 组成各式各样的研发联盟。在组成的研发联盟中, 纵向合作研发联盟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在这一类型的研发联盟中, 一般由上游企业制定博弈规则, 由下游企业决定自己是否参加研发联盟以及如何显示自己的偏好, 但由于下游企业可能就会选择免费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 往往可能导致研发联盟合作失败。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下游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 激励下游企业在自利行为驱使下真实显示自己的私人信息的博弈规则成为纵向合作研发联盟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目前关于防范纵向研发联盟下游企业的“逆向选择”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运用Aspremont和Jacquemin所建立的双寡头合作博弈模型 (AJ模型) 的基础上[1,2,3], 通过利润分配这一激励方式来激励下游企业真实的显示自己的偏好。霍沛军, 宣国良[4]研究了下游企业如何随纵向一体化改变R&D投资和产品产量。研究表明, 纵向一体化之后, 下游企业的R&D投资和产品产量、行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均增加;艾凤义, 侯光明[5]则针对有一个下游垄断企业和多个上游寡头企业组成的二层市场结构, 对上下游投资、下游研发的合作模式提出了一种收益分配机制和两种成本分担机制;黄波, 孟卫东[6]等研究了由一个上游寡头垄断企业和多个下游企业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中的投资策略, 提出了两种成本分担机制, 分析了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利润以及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情况。但以上文献研究的都是将利润分配作为激励下游企业的唯一方式, 事实上下游企业参加纵向研发联盟绝不是单单为了利润, 还包括获得关键技术、组织学习等等, 这同样也是激励成员企业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 本文探讨了在纵向合作研发联盟中, 上游企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利用利润分配和技术分享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设计出激励下游企业的博弈规则, 使下游企业在自利行为驱使下真实显示自己的私人信息, 诱导下游企业采取最有利于研发联盟利润最大化的行动, 从而有效的防范下游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 以实现纵向合作研发联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 建立模型
2.1 问题描述
市场上有一个纵向研发联盟开发一种高新技术产品, 这个研发联盟由一个上游企业E和n个下游企业Ei组成, i=1, 2, …, n。上游企业在主要技术上具有垄断优势, 是创造利润的主要力量;下游企业虽然对主要技术没有垄断性, 但是可能对某一个辅助技术具有垄断性, 是创造利润的重要的合作伙伴。
上游企业E在研发联盟内处于核心地位, 由其组织并领导这个研发联盟开发一种高新技术产品, 下游企业Ei的类型为λi, 这里的类型λi为下游企业Ei的能力大小。下游企业选择不同类型组合而合作成功的概率为
为了激励下游企业如实显示其真实类型信息, 上游企业E基于单位产品的利润si和技术分享比例ti来进行机制设计的, 制定出激励下游企业Ei选择自己的类型λi的博弈规则, 下游企业根据自己的私人信息 (类型) , 在满足相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条件下加入研发联盟并参与联盟利润、技术等分配, 也即λi类型的下游企业有利润分配组合 (si, ti) 。由此可知上游企业的收益函数为∏i (s, t) , λi类型的下游企业Ei的利润函数为πi (si, ti;λi) , 其有保留利润ωi, 其中i=1, 2, …, n。
2.2 模型建立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 上游企业制定一个博弈规则供下游企业选择, 必须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这两个基本条件。显示原理表明, 这个博弈规则可通过一种“直接机制”来付诸实施, 使下游企业真实显示自己的类型特征[7]。因此, 上游企业E面临以下优化问题:
(1) 下游企业Ei有足够的动机选择参与研发联盟, 即满足“参与约束”
πi (si, ti;λi) ≥ωii=1, 2, …, n (1)
(2) 下游企业Ei没有动机不选择属于自身类型的利润分配组合, 即满足“激励相容约束”
πi (si, ti;λi) ≥πi (sj, tj;λj) i, j=1, 2, …, n。且i≠j (2)
(3) 单位产品的利润wi和技术分享比例vi必须满足“资源约束”
si≥0, 0≤ti≤1, i=1, 2, …, n (3)
(4) 对于上游企业E来说, 根据各下游企业的选择的结果, 使其期望利润最大:
Max∏i (si, ti) 1, 2, …, n (4)
该模型简单明了的反应了纵向合作研发联盟的上游企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通过机制设计在满足下游企业理性的基础上实现联盟期望利润最大化, 其中s, t都是上游企业可控变量, 通过可控变量来诱导下游企业采取最有利于研发联盟利润最大化的行动。
3 模型分析
研发联盟由一个上游企业和两个下游企业组成, 下游企业分别为E1, E2, 其中企业E1为低能力λ1类型, 企业E2为高能力λ2类型, 即0≤λ1≤λ2≤1, 设研发联盟在下游企业选择不同类型的组合的条件下研发合作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 (S| (λ1, λ1) ) =p1、p (S| (λ1, λ2) =p2、p (S| (λ2, λ1) =p3、p (S| (λ2, λ2) =p4, 由于研发联盟合作成功的概率依赖于下游企业的能力大小及其所选择的类型, 很明显有0≤p3≤p1≤p4≤p2≤1。
研发联盟生产的产品单位的价格和生产产品的数量分别为p和Q (常数) , 上游企业的单位产品的成本为C, 下游企业Ei的单位产品的成本为ci。由于技术共享对上游企业期望利润有负的外部效应, 因此可知上游企业的期望利润
Max∏i (s1, s2, t1, t2) (5)
求解可得,
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为:
下游企业技术分享比例:
此时下游企业E1, E2真实的显示各自的类型λ1, λ2, 这时有p (S| (λ1, λ1) =p2, 这时候上游企业可获得最大期望利润:
命题1 当且仅当λ2ω1-λ1ω2>0时, 上游企业才能制定出激励各下游企业的最优利润分配和技术分享组合, 即对低能力λ1类型的企业E1有 (s*1, t*1) , 对高能力λ2类型的企业E2有 (s*2, t*2) 。
证明:由式 (7) 、 (8) 可知当且仅当λ2ω1-λ1ω2>0时, 才有s*1>0, s*2>0, t*1>0和t*2>0, 命题1得证。
命题1反映上游企业只有选择合适的下游企业, 才有可能制定出激励各下游企业的最优利润分配和技术分享组合。
命题2 作为上游企业, 它应该给予每个下游企业同等的技术分享比例, 即t*1=t*2。
证明:由式 (8) 可知,
命题2指出, 当上游企业给予各下游企业以不同的技术分享比例时, 必然导致上游企业给予下游企业的总的技术比例变大。由于技术具有溢出效应、正的外部效用以及各下游企业对技术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的不同, 给予各下游企业以不同的技术分享比例, 也不利于刺激各下游企业的积极性, 影响研发联盟的稳定性。
因此上游企业为了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及更好的刺激各下游企业的积极性, 应该给予各下游企业以相同的技术分享比例。
命题3 对于低能力λ1类型的企业E1来说, 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s*1是随着自身能力大小λ1的增大而减少, 随着另一下游企业E2的能力大小λ2的增大而增大。而技术分享比例t*1则随着λ1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λ2的增大而减少。
证明:由式 (7) 可知,
命题3反映出, 对于低能力λ1类型的企业E1来说, 它更看重的是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s*1而非技术分享比例t*1。由于命题2中的结论, 即它与高能力λ2类型的企业E2分享同等的技术比例, 随着低能力类型λ1的增大, 下游企业间的能力大小差别愈来愈小, 企业对于技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愈来愈趋同, 因此上游企业为了更大限度的激励企业E1, 更愿意给予它更多的单位产品利润分配而不是技术分享比例。
这要求上游企业在对低能力λ1类型的企业E1进行激励相容机制设计时, 要更多的考虑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这个激励方式, 同时要选择能给予其产生很高的企业能力预期的下游企业。
命题4 对于高能力λ2类型的企业E2来说, 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s*1是随着自身能力大小λ2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另一下游企业E1的能力大小λ1的增大而减小。而技术分享比例t*2则随着λ2的增大而减小, 随着λ1的增大而增大。
证明:由式 (7) 可知,
命题4反映出, 对于高能力λ2类型的企业E2来说, 它参加研发联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关键技术, 因此它更看重的是技术分享比例t*2而非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s*2。同样由于命题3中的结论, 即它与低能力λ1类型的企业E1分享同等的技术比例, 随着高能力类型λ2的增大, 下游企业间的能力大小差别愈来愈大, 企业对于技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愈来愈不同, 因此上游企业为了更大限度的激励企业E2和维护联盟的稳定性, 更愿意给予它更多的技术分享比例而不是单位产品利润分配。
这要求上游企业在对高能力λ2类型的企业E2进行激励相容机制设计时, 要更多的考虑技术分享比例这个激励方式, 同时要选择能给予其产生较高的企业能力预期的下游企业。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在进行纵向合作研发联盟激励机制设计中, 上游企业在给予下游企业相同的技术分享比例的前提下, 技术分享比例随着下游企业间的能力大小的差距的增大而减小;同时给予能力较大的下游企业更多的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 能力较小的下游企业更多的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激励, 这样可有效的防范下游企业的“逆向选择”, 让其在理性的基础上真实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大小, 实现设计出有利于激励下游企业做出最大贡献的规则, 以实现联盟的稳定性和期望利润最大化。
4 算例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 本文进行简单的算例分析。
设组成这个纵向研发联盟的下游企业E1, E2的能力类型λ1=0.35;λ2=0.85。联盟在下游企业选择不同类型的组合的条件下合作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1=0.4, p2=0.8, p3=0.2, p4=0.6。
对于上游企业来说, 其单位产品的成本为C=18;下游企业E1, E2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分别为c1=12, c2=15, 其保留利润分别为ω1=100, ω2=120。
联盟生产的产品单位的价格分别P=100, 生产产品的数量Q=10。那么
解出, 上游企业设计出激励下游企业做出最大贡献的单位产品的利润分别为s*1=20.6, s*2=23.6;技术分享比例为t*1=t*2=46.5%, 此时取下游企业都真实的选择各自的类型 (λ1, λ2) 组合的条件下合作成功的概率p2 (S) =0.8, 上游企业获得最大的期望利润∏*=125.7。
5 结论
本文建立了纵向合作研发联盟激励机制设计的博弈模型, 并通过简单的模型和算例分析研究了上游企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利用利润分配和技术分享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设计出激励下游企业放弃隐藏信息的博弈规则。研究发现上游企业在给予下游企业相同的技术分享比例的前提下, 技术分享比例随着下游企业间的能力大小的差距的增大而减小;同时给予能力较大的下游企业更多的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 能力较小的下游企业更多的单位产品的利润分配比例激励, 这样可促使下游企业在自利行为驱使下真实显示自己的私人信息, 有效的防范下游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 实现设计出有利于激励下游企业做出最大贡献的规则, 以实现联研发盟的稳定性和期望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ASPREMONT C.JACQUEMIN A.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 78 (5) :1133-1137.
[2]DAMIANO, AVIWEISS.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n R&Dmarket with spillovers[J].Research in Economics, 2005, 59 (1) :41-57.
[3]侯光明, 艾凤义.基于混合溢出的双寡头横向R&D合作[J].管理工程学报, 2006, 20 (4) :94-97.
[4]霍沛军, 宣国良.纵向一体化对下游企业R&D投资的效应[J].管理工程学报, 2002, 16 (1) :44-46.
[5]艾凤义, 侯光明.纵向研发合作中的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2 (6) :86-90.
[6]黄波, 孟卫东等.供应链纵向合作研发投资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8 (10) :196-197, 204.
企业与院校研发合作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强调,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教学、生产、科研等资源整合和跨领域的合作,集中资源重点攻关,在促进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和社会双赢。
一、合作总则
1、以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提升高技术人才技能、促进社会就业为宗旨,双方拟逐步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机制。
2、结合遵循市场规律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双方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校企战略合作。
3、本着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全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
二、合作方式及内容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框架协议条款执行。随着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合作层次的不断提升,合作的优势得到互 1
补,未尽之处,可另签协议补充。
1、共建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
在乙方成立“xxx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简称研发基地),结合国家十二五新材料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以国内、外行业新材料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当借助该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生力量,重点开展特种新材料的研发实验工作。
2、研发基地性质
研发基地为非法人机构,向甲方负责,由乙方协助甲方外围和安全管理工作,并在乙方挂牌“xx技术学院特种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重点开展特种新材料的研发实验工作。
3、研发基地的职责
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以国家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为指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特种新材料替代进口产品为主要任务,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体系的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国家推行高端产品国产化战略的实施进程;高端研发,重点攻关,有前瞻性地加快新材料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据甲乙双方有资源互补优势的产学研项目,向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申请相应的科研经费并用于研发项目的开发。
3、研发基地的人员构成研发基地人员根据研发项目的需要进行跨学院、跨地域、多学科组合。
4、研发基地的经费筹集
研发经费、实验检测设备由甲方提供,甲、乙双方可根据国家产学研及其他专项资金的相关支持政策,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相关的资金申报,以补充研发基地的科研费用。
5、其他
1)甲乙双方使用各种学术会议、行业会议和有关推广资源,推荐介绍对方,以提高双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可制作“Xxx新材料研发实验基地”匾牌挂在乙方,对外表明双方的合作关系。
三、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使用乙方工程中心焊接实训中心部分场地、板房和相应公用设施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甲方可根据研发实验基地的科研成果,对乙方新材料学科的发展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有关信息。
2)在不影响甲方正常研究实验活动、确保甲方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经甲方同意后,可为乙方的学生实习、实践、实验活动提供方便。乙方学生在研发基地实习期间,如参与基地的研发项目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甲方根据实习学生对成果的贡献,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3)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录用乙方推荐的优秀专业人才。
4)合作中相关专利权、技术后续改进权、同类或类似产品项目(包括与项目有关的附属品)专利申报权和所有权一律属于甲方。
5)研发基地科技成果在转化或产业化时,甲方享有转让权。
2、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为研发实验项目提供厂房、场地及相应的公用设施。
2)保证乙方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遵守相关法规和甲方的管理制度。
3)协助甲方按照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法规做好甲方需要的毕业生录用工作。
4)乙方需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保证甲方在研发基地的研发人员、研究实验活动及知识产权成果不受侵害。
四、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为年,双方可根据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续签补充合作协议。
五、安全保密
1、合作涉及到甲乙双方所有人员均有保守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的义务。在签订协议、合同和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秘密信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如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及其他相关法律责任。
2、本条所说的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且权利人采取过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书、合同附件、客户名单、经营渠道、科研内容、科研成果等。
3、本条所说的秘密信息是指甲乙双方中一方明示要求对方保密的信息。
六、协议生效、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盖章签字之日生效。
2、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或合同,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3、如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变更、补充和修改,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友好协商,经双方同意后变更合作协议。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本协议。
4、在协议履行期间如因单方面原因提出中止合作,双方应进行友好协商,并满足协议附件要求的前提下,经双方同意后终止本协议。
七、违约责任
未按本协议实行即视为违约,未违约方可以单方解除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相关项目的损失。
八、其他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研发合作 篇6
据介绍,痕迹·2016/2017中国男装趋势发布是“中国男装趋势研发”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男装趋势研发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受到了众多企业、设计师的关注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会首次得到了两家柯桥企业的大力支持,发布会现场,绍兴原色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典韵纺织品有限公司被授予“中国男装趋势研发战略合作伙伴”称号,并获颁水晶牌。
据介绍,原色数码作为一家专业提供花型设计、分色、数码印花工艺培训、数码印花前后工艺代加工、客户设备购买金融方案等一条龙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本次发布会在花型设计、数码印花面料打印及创意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典韵纺织作为针织、化纤等面料专业供应商,注重新产品开发和时尚趋势把控,为本次发布会在面料开发工艺上助力。
中国男装趋势研究专员、中国男装设计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楠表示,柯桥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产业+市场”的特有优势无与伦比。尤其是近几年,柯桥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风生水起,柯桥纺织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后期将在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及趋势把控上继续加大与柯桥企业的合作力度。 (赵国玲 文/摄)
柯桥专业市场覆盖无线局域网
移动互联时代到来,随时随地手机上网已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大多数市民来说,要想随时随地上网,就得花钱买流量,每个月的支出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随时随地免费上网这事在柯桥已有重大突破。前不久,柯桥已有41个公共场所接入无线局域网“i-zhejiang-keqiao”,其中包括北市场、东市场、北联市场、联合市场等轻纺城专业市场,柯桥市民可以在这些区域畅享无线上网,而且网速非常快。
记者在北市场亲自体验了一下,打开无线局域网,菜单上自动跳出“i-zhejiang-keqiao”这一无线局域网,点击选取该无线局域网,跳出一个页面,提示输入手机号,获取服务码。根据网页提示一步一步操作,很快便显示登陆成功。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干部大会中,2016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就包括“启动‘智慧市场’规划,完善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市场区WIFI等信息化设施覆盖率达到80%”,此举无疑加快了柯桥专业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系统建设。 (邬莹颖)
美国新版家纺服装限制物质清单出炉柯桥纺企需关注
记者从绍兴检验检疫局柯桥办事处获悉,近日,美国纺织服装和鞋协会发布第17版限用物质清单(RSL),共罗列了12类超过250种服装、鞋类和成品家纺产品禁用或限制使用的物质。
美国市场是柯桥区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据统计,去年柯桥区出口美国纺织服装化纤产品共计6.5亿美元,是全区产品出口第二大国。“在当前严峻的出口形势下,面对国际市场政策变动,出口企业应积极应对,保持市场竞争力,抢占先机开拓市场。”绍兴检验检疫局柯桥办事处有关人员提醒,相关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密切关注美国对纺织服装相关法规附件及最新要求,对原辅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测试方法,确保出口美国的纺织服装产品不因质量安全问题被通报或召回,减少自身经济损失。(邬莹颖)
研发合作 篇7
在当前,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然而技术创新本身是一项投入大, 风险高, 周期长的投资, 企业单纯依靠自身的资源和知识已经难以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所需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而相比之下, 组建联盟进行合作研发则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不但可以进行成本和风险的分摊, 还可以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互相学习对方的知识获取对方的能力, 同时能实现双方的互补性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提高研发工作的成功率、缩短研发周期, 因而成为产生新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案。因此, 合作研发逐渐成为一种广为采用的、重要的技术创新战略。
然而, 知识资产是一种半公共产品, 外部性使得它的产权界定非常困难。企业在获取合作研发的一系列优势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临自身知识的泄漏和流失以及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风险。即在合作研发知识共享中, 企业通过开放边界学习并获取对方企业的知识资产时, 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自身知识的外流。Quintas将这种知识流失问题称为“边界困境”。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 知识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 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源泉。这种知识资产的泄漏和流失意味着企业核心能力的降低, 尤其是创新联盟的成员之间很可能是合作竞争的关系, 在日后的竞争中, 会使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甚至丧失基于此项知识资产的竞争优势。
为保护自身的知识资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于专利制度。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专利保护并非万全之策, 由于法律的执行成本、法院判决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原因, 企业的技术知识仍然面临流失风险。而专利风险目前还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关注, 相关的研究也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企业在合作研发中, 自身的专利资产可能遇到的多种不确定性及其产生原因, 可以对企业的专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也可以作为专利风险管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二、合作研发中的专利风险及其原因
1、被侵权风险
由于专利技术的公开性, 使得专利的内容为一般公众所知, 因此往往会被其他企业和竞争单位模仿, 从而对专利造成侵权。
(1) 其它企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使用专利技术, 造成侵权。企业拥有的专利主要分为产品专利和工艺专利。而工艺专利由于侵权发生后, 调查取证成本很高, 侵权认定非常困难, 因此工艺专利往往会被暴露但得不到保护, 其被侵权风险最高。这种侵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a.完全模仿。完全模仿是指未经授权而使用了与专利内容完全相同的技术, 而不管这种技术是来自于专利还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成果。全权模仿的侵权方式最容易得到确认, 但其对专利持有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最为严重。b.增加或减少技术特征的模仿。c.替换部分技术特征的模仿。后两种方式的侵权认定比较困难, 因而也最为常见。
一般专利持有者在申请权利时会尽量隐蔽一些技术中的核心和关键部分, 以形成对被侵权风险的保护机制。但在合作研发时, 要保证合作的顺利进展, 伙伴企业必须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 其它伙伴可能接触到专利权人的核心技术, 因此这种保护机制可能无法起到作用。而在合作结束之后, 由于伙伴企业之间的竞争性, 其它企业可能会以这种方式侵犯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如周某诉某市奥美公司侵权专利纠纷案中, 周某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人体频谱匹配效应治疗装置及生产方法》并获得批准, 周某就其开发研制的发明专利产品——“WS频谱治疗仪” (下称频谱治疗仪) 与奥美公司曾就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和维修建立过合作关系和委托关系。不久双方中断合作, 但奥美公司未经周某授权开始制造、销售“WSPA宽带仿生波谱治疗仪”。
(2) 从属专利所有人未经基本专利所有人许可而实施其专利技术。在合作研发中, 由于知识在各盟员企业之间的互相转移, 企业互相之间对对方提供的专利技术非常了解, 因而可能会有企业在联盟期间或结束后以其它企业的技术为基础继续进行研发, 获得更成熟或先进的技术成果。则这项成果即为从属专利, 它完全覆盖了企业原有专利的技术特征。从属专利的实施必须经基本专利权人的同意, 否则就构成了侵权。
(3) 专利的地域性带来的被侵权风险。由于专利保护的地域性, 各国法律对于专利的保护范围及共同专利的处分权等规定不尽相同。国内企业在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时, 国外企业可能会利用多种本国法律许可的方式对合作伙伴的专利权造成侵害。
2、专利地位被绕过风险
工业研发活动尤其是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活动并不能象专利法所假设的那样简单, 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被专利完全有效的所覆盖。一项有效的发明往往是在通过多个不同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共同产生的。这样竞争对手就可以对其中的某项工艺或者产品的某些特征加以改进从而获得一项专利权。因此企业在提供自身的专利与合作伙伴共享时, 很有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被熟悉这种技术的其他伙伴企业以各种方式绕过专利持有者的专利地位。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这种风险最高。如人造纤维商业中两个非常大的跨国公司——AKZO和Dupont之间遍布世界的长期专利冲突中, AKZO最终成功绕过了Dupont的一项专利, 而在双方达成妥协之前仅仅律师费用就耗费了两百万美元。
3、专利流失风险
(1) 在合作研发中, 由于知识产权意识不够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受利益驱动等原因, 伙伴企业员工可能将其在本企业或合作中职务发明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用以自身创业或转让给其他企业, 从而造成公司的专利流失, 这在专利纠纷的大量诉讼案例中屡见不鲜。
(2) 在企业合作或专利许可时,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 如对于企业投入的专利技术的共享程度或者合作联盟产生的专利技术的分配机制等规定不够明确合理, 也有可能造成企业的专利权的流失。
4、专利的失效风险
(1) 在专利实施的有效期内, 有可能因为专利纠纷或冲突等原因, 专利复审委员会或法院会判决专利完全或部分无效, 如果企业不能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 将导致专利权的丧失。据统计到2008年底, 专利局受理的无效宣告请求多达21087件, 其中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且由于目前国内司法体系的不完善, 法院对此类诉讼的判决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审结果推翻初审判决的情况非常多见, 导致专利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2) 在专利的有效期内也可能出现新的更优越的替代性技术, 这时企业虽然仍拥有该项专利, 但专利的价值已不复存在。
在合作研发联盟运行期间如果部分成员提供的专利技术失效, 则首先该成员将面临被联盟淘汰的危险。而对于联盟来说, 不仅其核心能力会降低而且联盟针对该项专利的前期投资也将无法收回, 如果该专利是联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还很有可能导致联盟的失败。这无疑会给联盟的所有成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5、侵权风险
这里的侵权风险并不包含企业对他人专利的故意侵权行为, 而是指企业有可能在无意的或没有意识到侵权严重性的情况下, 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从而遭到索赔。这不仅会使企业面临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对企业形象和声誉也会造成损害。
(1) 由于合作研发中, 伙伴企业的技术人员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专利技术都比较了解, 而在企业以后的研发和生产中, 他们可能不自觉的采用对方专利技术中的某种方案。
(2) 如果有伙伴企业投入的技术、设备等涵盖了他人的专利而未经授权, 则合作联盟可能面临共同侵权而被巨额索赔的风险。如陆某诉上海工程成套总公司、无锡市环境卫生工程实验厂专利侵权案中, 锡市环境卫生工程实验厂承担了国家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的研究任务, 委托被告上海工程成套总公司进行研制, 成套公司在明知其提供的机器中应用的专利技术等同于一审原告的专利权利保护要求的情况下, 仍将该技术提供给环卫厂使用, 从而构成了共同侵权。
(3) 如果合作联盟中投入专利的伙伴企业与其它企业或个人发生了专利纠纷, 而对方的专利地位较强的话, 可能申请“诉前强制停止侵权行为”, 从而对企业自身及联盟造成极大损失。即便事后企业证明了其专利的合法性, 这种损失也可能无法追回。如沈阳平和实业有限公司与沈阳九日实业有限公司专利纠纷案中, 平和公司申请了“诉前强制停止侵权行为”, 给九日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虽然九日公司后来证明了对方专利的无效性, 但这种损失却无法弥补。
6、专利的价值评估风险
在合作研发的过程当中, 所有成员企业都会不断面临对己方及其它成员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问题。首先企业在考虑是否加入联盟时要评估加入联盟所投入的知识产权及其它有形资产的价值以及加入联盟可能获得的收益;其次在联盟的伙伴选择阶段各成员也要评估自身和对方的知识产权以初步确定投入比例;最后在联盟的成果分配中也要对联盟所创造的新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但由于知识资产的无形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 使得专利的价值评估非常困难。如影响专利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市场前景和获利能力以及对企业的战略影响等就很难量化和准确预测, 因此, 企业在合作研发中就有可能低估自身的专利价值或高估其它企业的专利价值, 从而为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企业之间专利纠纷案例的总结和分析, 从被侵权、专利地位被绕过、专利的流失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在参与合作研发的过程中自身的专利资产可能面临的风险, 指出专利保护制度并不能让企业的知识资产处于完全保护状态, 企业要维持基于技术知识的长期竞争优势, 仅仅寻求专利保护远远不够, 还必须从专利制度之外建立完善的知识资产风险管理机制。但如何构建包括专利风险的评估、专利风险的规避等多种措施的风险管理机制,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当前合作研发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战略, 然而合作中由于知识资产的外部性, 导致企业面临知识流失的风险。对于此种风险很多企业往往求助于专利制度, 但本文通过大量的专利纠纷案例的分析指出专利保护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核心知识的被侵权、被绕过、失效及流失等多种损失。因此企业要有效管理自身的知识资产, 还必须在专利制度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资产风险管理机制。
关键词:合作研发,专利,知识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Keck C.,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J],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Law, Oct.1993.
[2]、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3]、Badaracco, Joseph L, The knowledgelink-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alliances[M].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1.
[4]、Quintas P, Lefrere P, Jones G, Knowl-edge management:a strategic agenda[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 :385391
[5]、Szulanski Gabriel, Overcom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theTemplate in the Repl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Routines[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4, 25:347–363.
[6]、林知, 柳利和.案例知识产权法学[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252-258.
[7]、Karel F.Mulder, A battle of giants:the multiplicity of industrial R&D that pro-duced high-strength aramid fibers[J], 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9, 21 (1) :37-61
研发合作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 (co-opetition) 日趋频繁[1]。在R&D方面, 技术发展呈现出交叉和融合的趋势, 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技术竞争正转向竞争前技术 (Precompetitive Te chnology) 的角逐[2], 使得企业打破组织界限寻求外部技术合作成为产业组织学者、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共同热衷的议题。发达国家虽然在反垄断政策上一贯措施严厉, 但对企业间共享研究开发成本和技术成果的技术创新行为却予以提倡,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企业 (MCC) 、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战略纲要 (ESPIT) , 和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 (VLSI) [3]。近年来, 研发合作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限于自身资源或能力的不足, 希望通过合资或共同研发等战略联盟方式, 共享资源, 共同分担研发成本和风险, 以开发新产品或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确保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1 完全信息下的研发合作博弈
我们把参加研发的企业分为两类, 一类为研发能力较强, 称为大企业, 另一类为研发能力较弱, 称为小企业。
对某项技术进行研发需要投入A。大企业单独进行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1, 研发成功后转化为生产, 最终获得收益为a1, 如果研发失败, 最终收益为a2, 大企业单独研发的期望收益为p1a1+ (1-p1) a2。小企业单独进行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2, 研发成功后转化为生产, 最终获得收益为b1, 如果研发失败, 最终收益为b2, 小企业单独研发的期望收益为p2b1+ (1-p2) b2。显然p1>p2, a1>b1, a2>b2。
两个企业进行研发合作, 双方分担投入共享技术成果。参加研发合作的企业有两种策略——真合作与假合作, 真合作指按事先约定的尽最大努力去进行研发;假合作指在研发合作中减少投入, 消极怠工。
大企业与大企业进行研发合作, 若双方都真合作, 则双方各投入A/2, 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3, 研发成功后转化为生产, 双方最终获得收益都为a1+A/2, 如果研发失败, 双方最终收益都为a2+A/2, 此时双方的期望收益都为p3a1+ (1-p3) a2+A/2。若一方真合作, 另一方假合作, 则真假合作方投入分别为A/2与A/2-C, 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4, 研发成功后转化为生产, 真假合作方最终获得收益分别为a1+A/2与a1+A/2+C, 如果研发失败, 真假合作方最终收益分别为a2+A/2与a2+A/2+C, 此时真合作一方的期望收益为p4a1+ (1-p4) a2+A/2, 假合作一方的期望收益为p4a1+ (1-p4) a2+A/2+C。若双方都假合作, 则双方各投入A/2-C, 研发成功的概率为0, 双方最终收益都为a2+A/2+C。
同样, 我们可以得出大企业和小企业进行研发合作时双方的最终期望收益为:
小企业和小企业进行研发合作时双方的最终期望收益为:
其中pi为对应合作方式下研发成功的概率, 当双方都采取假合作时, 研发成功概率为0。
我们认为研发成功的概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 在相同的合作策略下, 与大企业合作的最终期望收益都大于与小企业合作的最终期望收益, 因此大家都选择和大企业合作而不愿意与小企业合作。只要p4a1+ (1-p4) a2+A/2>p1a1+ (1-p1) a2, 大企业就有采取合作的。只要p7b1+ (1-p7) b2+A/2>p1b1+ (1-p1) b2, 小企业就有采取合作的意象。
2 基于历史的贝叶斯序贯分析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企业知道自己的类型, 但不知道其他企业的类型, 只知道其他企业为大企业的概率为θ。由于大家都希望和大企业合作, 因此各个企业在每次合作以后都要进行贝叶斯分析, 对合作企业的类型进行判断, 根据判断结果来决定是否还要继续合作。进行贝叶斯分析时, 要考虑和该企业合作的全部历史, 因此称为基于历史的贝叶斯序贯分析。
假设大企业A与未知类型的企业B合作了n次, A每次都采取真合作, 并且认为B也采取真合作。研发成功了k次, 则A对B的类型进行基于历史的贝叶斯序贯分析, 判断B属于大企业的概率为:
当时, A继续和B合作, 并在新的一次合作结束后再对B的类型进行基于历史的贝叶斯序贯分析;当时, A就不再和B合作, 另外寻找合作伙伴。若B是小企业, B为了能让合作伙伴认为自己是大企业, 就必须尽量是π增大。若B是大企业, 由于对构成历史数据的每次合作结果的积累需要机会成本:
因此B在停止与A合作之前都要让A判断自己是大企业, 也就必须尽量是π增大。而π的表达式可以转化为:
对变量k求偏微商可得:
分母大于0, 对于分子, 由p3>p5可得, 即, 因此, 企业B要通过提高k值来提高π。K是随机变量, k的期望值, 企业B要通过提高pi的值来提高k的值, 从而提高π。采取真合作策略时合作成功的概率高于采取假合作策略时合作成功的概率, 这就使得企业B在合作时采取真合作。
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是相互的, 因此无论企业A是什么类型的, A在合作时也都采取真合作。
3 KMRW声誉模型的应用
由于p4a1+ (1-p4) a2+A/2+C>p3a1+ (1-p3) a2+A/2, 当大企业B判定企业A为大企业, B为了获得更大的期望收益而采取假合作。企业A与企业B的地位是对称的, 如果大企业A在相同情况下也采取假合作, 那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使合作无法再进行下去。但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 只要博弈的次数足够长, 企业A与企业B就可以达成合作。
当大企业B判定企业A为大企业时, B并不清楚A对自己的判定, 也不知道的取值, B采取假合作, 如果合作继续下去, B可以在以后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期望收益为p4a1+ (1-p4) a2+A/2+C+A/2。但也增加了π减小的概率, 以概率使A判定自己是小企业而停止合作, 则B要重新选择合作伙伴, B在以后新的合作中的期望收益为θ (p3a1+ (1-p3) a2) + (1-θ) (p5a1+ (1-p5) a2) +A/2。根据KMRW声誉模型, 只要P (θ (p3a1+ (1-p3) a2) + (1-θ) (p5a1+ (1-p5) a2) ) + (1-P) (p4a1+ (1-p4) a2+C)
B应该会选择真合作策略, 即使短期的偏离, 选择了假合作策略, 最终也会回归到真合作策略。企业A与企业B的地位是对称的, 企业A也会选择真合作策略使合作进行下去。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研发合作中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都愿意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研发;而对企业类型的不完全信息, 导致合作者要么不合作, 一合作就选择真合作, 达到合作均衡。最后大企业之间可能产生的囚徒困境, 也因为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对企业类型的不完全信息而达到合作均衡。
参考文献
[1]晋盛武, 糜仲春.不完全信息研发合作的形成及参与人行为选择因素[J].运筹与管理, 2004 (5) :76-81.
[2]孙爱英, 李垣, 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 (2) :15-22.
科技馆创新展品研发的分工与合作 篇9
为什么科技馆展项创新如此困难呢?这要从科技馆展项设计、制作的一些固有特点说起。
1 科技馆展项设计、制作的固有特点
1.1 从展项设计来说, 对科技馆展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科技馆展项设计是一件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设计人员对展项的科学原理, 对观众的参观心理, 对实现展示效果的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展项设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声、光、电;数、理、化等科学类学科, 还要对机械、电气、多媒体等技术类学科有所认识, 同时还要涉足心理学和艺术类学科。这就要求展项的设计人员是个多面手, 不求全部精通, 但要涉猎广泛。
1.1.1 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科技馆展项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对展项科学原理有充分的理解, 在科技馆展示的展项, 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有任何科学原理性错误, 不能误导观众, 展项的科学性往往占据展项设计要求的重要位置。所以理解展项的科学内容是展项设计人员首先要认真去做的工作。
1.1.2 对观众的参与需求和参观心理的了解
展项设计人员在设计展项时, 要从观众角度去思考展项中的问题, 尤其是展项的参与方式以及观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摆在设计人员面前可能有多种参与方式, 选择采用哪种方式更方便观众操作、更容易使观众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乐趣则是展项设计人员需要仔细斟酌、慎重决定的关键问题, 这关乎到一个展项的成败。
1.1.3 实现展示效果的技术手段的选择
展项设计人员考虑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实现展示效果时,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 确保观众参与安全;其次, 有最佳的展示效果和教育效果;最后, 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很多时候, 三个条件很难同时满足, 展项设计人员要在确保观众安全的前提下, 在展示效果和稳定运行中有所取舍、做出抉择。
1.2 从展项制作来说, 大多科技馆展项只少量生产, 不批量生产
企业承接科技馆展项设计制作任务时, 往往只需加工一件或少量几件, 所以从加工工艺到工序和一般制作企业研制批量生产的产品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只加工一件, 展项设计、加工的标准无经验可循, 不好把握, 需要设计和制作人员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不断投石问路、不断探索发现。
在科技馆, 一件普通展项已经很难由一名或几名设计人员独立完成, 而相比普通展项, 一件创新展项的研发难度更要大得多。一件创新展品的设计完全属于一件创造性工作, 对于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展项创意、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到展项制作、安装调试, 每个环节都是全新的、无迹可寻的, 每向前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都要经过无数的思考和定夺, 研制出的展项还不知道是否能够得到观众的欢迎、专家的认可。所以, 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国内科技馆展项设计人员和企业中的设计人员的现状来说, 单独研发创新展项对于大部分设计人员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果可以发挥场馆和企业设计人员各自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开发、研制创新展项, 不失为目前条件下实现创新展项研发的较好方式。
2 科技馆与企业设计人员的优势与劣势
科技馆和企业的设计人员由于所处身份、学科背景和过往工作重点的不同, 在创新展项的研发中各具优势。
2.1 科技馆设计人员的优势与劣势
科技馆设计人员最大的优势是身后的场馆、场馆中的展品、观众和资源。有了场馆、展品和观众就可以做各种研究和调查, 研究展品的运行情况、观众的参与情况、展品受欢迎程度等。场馆设计人员根据常年在展厅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观众的需求, 对于哪种参与形式更适合观众比较了解。每位科技馆设计人员的学科背景不同, 他们对自己熟悉学科的科学性把握相对到位, 与相关大中院校、科学院所联系较为紧密, 同时身边有较为广阔的专家资源随时可以打开思路或是答疑解惑。
科技馆设计人员的另一大优势是他们有一颗时刻思考展项创新的心, 他们责无旁贷的把展项创新作为己任, 时刻思考着好的创意, 时刻记录着精彩的表现形式和展示内容。设计人员把独立研发成功的创新展项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 为此他们不遗余力地奋斗。
科技馆设计人员大多从展项的策划和监制开始做起, 所以相比企业中的设计人员, 他们在展项技术设计和制作方面的经验相对欠缺,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馆展项设计人员对于创新展项的研发水平和速度。
2.2 企业设计人员的优势与劣势
企业设计人员最大的优势是展项设计制作的经历和经验。由于常年为科技馆设计、制作展项, 企业设计人员在机械、电气和多媒体等方面, 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实现展项展示效果较有心得, 对展项技术设计和加工更有经验, 对展项实现手段的稳定性、可靠性更有发言权。同时, 他们依靠企业的实验室、车间有条件针对一些创意进行原型实验, 为之后的展项研发铺平道路。
经营性企业中的设计人员缺少研发创新展项的动力。企业中的设计人员首要任务是为企业的赢利服务, 多中标承接更多展览展项研制工作是赢利的捷径, 复制一件成熟的展品总比研发一件创新展品更容易、成本更低、更节约时间, 对于创新展项研发, 这种既费人力、物力又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缺少积极性。
另外, 相比科技馆设计人员, 企业中的设计人员对展项关注点更多的放到如何确保功能实现、如何确保展品的可靠稳定, 而对于展项科学性把握往往相对欠缺, 对于观众参观需求的考虑不够周全。
3 场馆与企业设计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一个设计人员或是一类设计人员进行创新展项的研发, 很难对于展项的思考面面俱到, 若可以听听其他设计人员的意见,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可以实现科技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则为目前较为尴尬的展项研发、创新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笔者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对于展项创新更为迫切、更有想法的科技馆设计人员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 负责展项的前期调研、创意、内容的策划、设计、科学性把握, 监督、指导企业进行原型试验、技术设计和制作工作。而企业设计人员为展项策划、展项表现手段提供建议, 并主要负责技术设计和展项制作, 两部分设计人员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做到虽有分工, 但不分家, 合作完成创新展项的研发。
4 关于促进研发创新展项的几点建议
首先, 科技馆应从制度上激励场馆设计人员研发创新展项。科技馆在建时期或筹划新展览时期是展项设计人员最为繁忙的时候, 忙于提供展项创意、忙于与企业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忙于监督检查中标公司展项设计、制作情况。建馆或展览开展后, 展览设计人员的相关工作都已完成, 自身工作相对清闲, 却难以避免出现缺少动力进行创新展项思考的情况。所以, 有展项创新意愿的科技馆应对展项设计人员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 激励设计人员动脑思考、提出创意, 自己尝试或与企业合作实现创新展项的研发。
其次, 科技馆尤其是大型综合性科技馆应从硬件、软件全方面支持科技馆设计人员创新展项的研发工作。目前很多大型综合性科技馆无法满足展项设计人员设计、研发展项的基本要求, 应为展项设计人员配备车间、研发实验室等场地, 同时还应为展项设计人员配置万用表、工具箱等最基本的工具。展项设计人员所学专业不同, 设计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 应鼓励支持科技馆设计人员在馆内外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
最后, 大型综合性科技馆、博物馆协会每年可定期举行创新展项评比、竞赛活动, 以此激励设计人员研发创新展项。大型综合性科技馆、博物馆协会可以依托科博会、学术年会, 对科技馆和企业进行创新展品征集, 鼓励设计人员单独参与、更鼓励科技馆和企业设计人员合作研制创新展项。
摘要:从科技馆展项设计、制作的固有特点出发, 分析科技馆展项创新困难的原因。在明确科技馆和企业设计人员在展项研发中的优势和劣势之后, 指出场馆与企业设计人员须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最后对促进研发创新展项提出几点建议。
研发合作 篇10
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确立, 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企业只有与其供应商结成供应链上的战略联盟, 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供应链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实体为实现某些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盟, 每个节点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 (如设计、制造、零售等) 为供应链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 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组成供应链联盟的企业是个人理性的, 如果企业对该供应链联盟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必然会对供应链联盟的运作产生不利影响。供应链联盟存在的目的是寻求联盟利益最大化, 吸引企业组成供应链联盟的最大动因就是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双赢的利益机制是供应链联盟持久存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核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而对非核心业务则通过外包等形式与其他供应商合作。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供应商普遍认识到研发活动对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许多供应商已将研发活动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确立使供应链企业合作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管理强调进行合作研发的主要原因是, 技术创新的难度增大, 所需投入的资金量也增大, 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增大。因此, 一些技术创新项目很难由供应商独自承担, 而需要由不同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这实际上标志着供应商企业竞争理念的巨大转变, 即由单纯的竞争转向合作竞争, 以实现供应商之间的双赢。供应商通过合作研发, 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使研发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激励供应商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合作供应商可以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 提高研发效率;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协调可消除研发过程的重复投资, 承担单个供应商无法独立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等。
二、供应链企业合作研发的动力机制分析
为简化问题分析, 不妨设供应链中只有上、下游两级。上游为供应商A, 下游为供应商B。在单个供应链企业研发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供应商A和供应商B在产品研发方面存在一定的资源互补性。在此仅将分析限定在研发成功的概率, 构造如下博弈模型。
如果两家供应商不合作, 那么, 它们研发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和q (p和q都是一个较小的正值, 因为单个供应商由于进行研发资源不足, 导致研发成功概率很小) ;如果供应商A和供应商B中的任何一个选择合作, 而另一个选择不合作, 这种情况不能真正构成双方的合作关系, 所以两家企业研发的成功概率不变;如果两企业都选择合作, 由于双方在研发上资源的互补性, 必然提高研发的成功概率, 达到p+r (r>0且p+r>p、p+r>q) 。
易知 (合作、合作) 是该模型的纳什均衡解。可见, 供应商企业在研发资源互补动力作用下通过研发合作可以提高研发成功的概率。
进一步分析, 考察供应商A研发不合作与合作的损失比较。在两供应商企业不进行合作研发的情况下, 根据以上假设, 供应商A需投入总成本C, 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 则供应商A研发失败可能的损失就为C′1=C (1-p) ;如果两家供应商进行研发合作, 现只考虑对称情形 (即投入成本双方均摊) , 对供应商A而言, 投放成本为C/2, 成功的概率为p+r, 则供应商A研发失败的损失为C′1=C[1- (p+r) ]/2。很显然, C′1
三、供应链企业合作研发的利益机制分析
假设某一市场有1、2两家供应商, 他们生产相同的研发产品。设供应商1的产量为q1, 供应商2的产量为q2, 则市场总产量为Q=q1+q2。设P为市场价格, P是市场总产量的函数P=P (Q) =11-Q。为简便, 再假设两个供应商的生产都无固定成本 (有固定成本不影响分析) , 且每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C1=C2=2, 即他们分别生产q1和q2产量的边际成本为2q1和2q2。考虑静态博弈, 供应商1和供应商2为两博弈方, 两博弈方的收益是各自的利润, 且分别为:
可见, 两博弈方 (供应商) 的收益 (利润) 都取决于双方的策略 (产量) 。
易解得 (3, 3) 是本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策略组合。即供应商各自选择产量水平, 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生产3个单位, 双方收益 (利润) 分别为3× (11-6) -2×3=9。此时, 市场总产量为3+3=6, 市场价格为11-6=5, 两供应商的利润总和为9+9=18。
在如上的讨论中, 假设两个供应商都是从追求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决策的结果。下面如果以总体利益为目标来考虑市场的最佳产量, 结果则有很大差异。
设总产量为Q, 则总收益:U=QP (Q) -CQ=Q (11-Q) -2Q=9Q-Q2。易求得使总收益最大的总产量Q*=4.5, 最大总收益u*=20.25。将此结果与两供应商各自独立决策的结果相比较, 发现:合作研发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小于不合作创新条件下的产量水平, 换句话说, 如果两供应商合作, 联合起来决定产量, 找出使总利益最大的产量后各自生产该产量的一半2.25。则各自可分享到比双方不合作时更高的利益 (10.125>9) 。因此, 两供应商合作效率比不合作更高。从而, 此时总产量较小, 总利润却较高。供应商合作研发能够提高双方的利润水平。
四、结论及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竞争方式, 竞争的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其实质就强调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战略合作, 使每个供应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整合后的优势, 实现双赢。这种战略合作关系是供应商合作博弈过程中理性选择的结果。供应商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投入风险、分担运营风险的作用。由于合作能够提高各供应商的均衡利润, 因此存在足够的激励使供应商企业愿意进行合作研发竞争。合作研发可以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由于市场及技术的不确定性, 新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 使得单个供应商企业自主研发的不确定性增加和成本加大, 给企业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不愿冒这种投资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而且, 独自开发所需的设备利用率也会在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结成合作关系, 共同开发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如果供应商企业在不失其独立性的前提下有效地组织资源, 寻找到资源互补、分担风险的合作伙伴, 建立完善的战略联盟体系, 在市场竞争中就可能实现双赢, 降低运作风险, 不断培养其核心竞争力。
既然供应商合作进行竞争具有优势, 意味着政府在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时, 必须对供应商企业进行合作竞争予以积极的支持。政府可以从产业组织政策、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例如, 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研究型合资企业的发展, 放松了反托拉斯法对企业进入战略联盟的限制, 不仅如此, 为了让本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帮助它们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特别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 支持企业在基础性研究开发阶段建立研究型合资企业。如1999年, 美国司法部结束对美国在线与太阳微系统公司组建战略联盟的反垄断调查, 判定两公司组建企业联盟不违反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美国交通部对美国西北航空公司、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意大利航空公司的三方联盟批准了反垄断豁免权, 这项反垄断豁免权使这三家公司能够紧密合作调整航线和整合产品。
当今企业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是建立R&D联盟。据有关资料显示, 世界最大的150家跨国公司中, 已有90%的公司与其供应商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如IBM、东芝、西门子结成三边联盟, 共同研发新型电脑DRAM芯片;美国波音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结成联盟共同开发波音。日本东芝公司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协议, 建立全面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松下电器和德国西门子建立了专门生产零部件的西门子-松下元器件公司。东芝日前表示已与IBM协议共同研究开发32nm处理器技术, 两社从2005年底就曾在美国与Sony一同进行32nm相关基础制程的共同研究, 这次合作将更进一步拓展32nmBulkCMOS处理器的研究开发技术。摩托罗拉选择高通公司作为其即将于2008年底到2009年推出的UMTS3G手机的主要半导体平台合作伙伴。2006年, 海尔英特尔创新产品研发中心成立, 是我国在电信行业和汽车制造行业合资企业, 也是在我国对该产业设置限制进入的背景下出现的跨国战略联盟。近几年来, 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 各电信运营商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战略联盟合作的重要性, 纷纷与社会各界合作, 拓展信息化市场。如中国电信与联想、惠普、中兴等合作, 成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 加强与微软、Google等知名软件和内容提供商的合作, 深化后向经营, 并与上海文广签订战略性协议, 在上海率先开展IPTV业务;中国移动收购其所持有的凤凰卫视19.9%的股权, 和凤凰卫视结成战略联盟, 共同开发、推广和分销移动内容、产品、服务和新媒体应用;中国联通与央视国际、上海文广等合作推出手机电视, 与华纳音乐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同开拓无线音乐市场;中国网通与谷歌公司进行合作, 共同推出宽带搜索服务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在推进企业转型过程中, 战略合作是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合作竞争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趋势。供应商之间技术上的竞争与合作的相互渗透的“竞合理念”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研发合作 篇11
【摘要】本文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投资主体和研发主体多元化为视角,分析其成果归属及运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英国相关政策及实用工具为范例,分析后提出建议制定强制性及引导性规范,以期在国家权力干预及多元化投资研发合作方“意思自治”间达成权益分配平衡。
【关键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意思自治;引导性规范
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呈现出投资主体和研究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和合作研发主体参与其中的比例逐年提升。随着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激励促成更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机制。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多元化投资及研发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归属争议及其解决思路,颇有实际意义。
一、现行立法下的归属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讨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归属,首先须关注三部法律和部门规章:《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2002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以下简称《若千规定》)、《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三部法律和部门规章确定了我国现行立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一般归属原则是“以项目承担方持有为原则、以国家持有为例外”。再看《促进成果转化法》及《合同法》,综合该两部法律的相关条款可得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投资人或研发参与人可视贡献度成为项目成果共有人,且在一定情形下享有免费实施、优先受让等权利,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对权利义务做出特别约定则须被优先适用。综合分析上述现行立法及政策,笔者认为存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对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实施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上文提到的《若千规定》、《科学技术进步法》、《暂行规定》里确定的“以国家持有为例外”的情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合同法》里没有作出充分的呼应。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合同法》的规定,多方主体合作形成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可由合作各方进行协商约定,若无约定或协商不成的,则可引用的相应条款进行权利义务界定。那么问题在于:如因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等原因需对项目成果收归国有或限制其流转运用的,如何在各方主体自由协商环节作出合理的交待。换言之,如何既保障必要的国家意志贯彻又不影响自由契约效率?这是现行立法和政策需要补充回答的一个问题。
问题二:对项目主体间的自由协商缺乏必要的引导性规范。从上文不难看出,现行立法对多方主体合作形成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归属问题做了充分的放权,以当事人“自由协商”结果为优先适用。但是这种放权并没有促成实践中的充分有效协商,根结在于多元化投资和研发合作项目本身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科研合作的跨国跨界化、专业分工细化等趋势,多元化投资和研发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逐步集成了科研界和企业界的研发资源,其产出成果很有可能覆盖到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在转化应用上也有相应比较复杂的结构。企业界参与其中的目的往往在于通过联合资助、合作研发第一时间掌握项目所指向的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信息,由此会演化出对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后续产品开发話语权甚至潜在的技术垄断力布局等一系列具体的诉求。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现有科研竞争及管理体制下则更看中项目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且通常主张对项目成果享有进一步研究的权利。所以诉求不同的多类主体极易在项目成果的归属以及由归属引申出来的运用权益上引发争议。实践中大量项目在签署研发任务书时侧重对研究目标、进度、经费预算、成果形式等内容的约定,而对于成果归属及相关权利分配则频繁使用了类似“未尽事宜,各方另行商议”这样的表述。笔者认为,被回避的问题,可能就是最有协商难度的问题,也是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个争议会由项目成果归谁所有为焦点,引申出知识产权布局、后续产品开发、学术成果发布等相关权益分配上的一系列争议。为了预防或降低这些争议的出现,需要在现行立法框架下出台配套的制度性工具,用于引导促成各方主体的充分有效协商。
二、英国的相关引导性规范及其启示
笔者在工作中与英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有较多交流,英国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起步较早,对于协调企业界参加政府项目的投资和研发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制度创新,其非常鼓励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合作计划,比如广为熟知的“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Faraday Partnerships Initiative),该计划并不支持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研发合作,而是支持以联盟为单位的合作,其所指的联盟是由公司、大学、研究机构等各方主体开展协作而组成。在英国,很多行业都建有“法拉第”联盟,英国政府对这些联盟会提供资金支持其开展活动及日常运行,行业内的公司或科研机构都可以申请联盟成员资格,取得资格后视情参与不同的合作科研项目。这种机制推动了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广泛联系及深入合作,并且成就了一批资深的技术转移咨询专家,他们善于捕捉产业界的技术需求、筛选对口的科研人员,并斡旋其间调动各方共同申请相应的资金资助,直至为这类项目的研发成果制作商业计划书,将其推向市场。
当然,在上述项目运行中,如何界定各自对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的权益是焦点问题之一,英国政府为此配套推出了合同范本,其对知识产权归属及运用方面的利益分配的指引效果非常突出。兰伯特协议工具包是其典型代表,这是英国知识产权局为产学研多方合作开发的知识产权协议范本,旨在降低合作研发中知识产权分配的协商成本和契约化过程的复杂性。工具包设置了五个合作研究的协议范本,对项目成果中的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及相应的从属权利进行了不同的设定,当事人可五选一进行套用。这五种情形分别是:大学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并向企业发放非排他许可证;大学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并向企业发放非排他许可证,但企业有权提起谈判就特定成果索要排他许可证;企业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大学在不影响企业申请相应专利的前提下可基于学术目的而使用项目成果;企业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大学仅在限定条件下享有发表论文等相应权利。经对上述5种情形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兰伯特工具包有两个核心理念可供借鉴:
首先是适用有利于商业化原则,保护企业界对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主动权。从兰伯特协议工具包的五种情形不难看出,其规则设定隐含着一条线索,即企业是否有较大意愿对项目成果进行转化运用。实践中,在合作洽谈时企业会提前考量项目本身的商业化潜力及市场,如果偏学术理论,则可以选择限量研发资金投入,并不予主张过多的知识产权权益;而对于与商业利益紧密度高的项目,企业则可以选择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借以交换更多的知识产权权益及其他相关话语权,比如强硬到排斥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的权利。这种以有利于商业化原则为出发点的规则设计原理是符合多元化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设定初衷的,此类项目或多或少都关系到具体产业的战略性布局,理应积极推动其项目成果尽快投放于产业、产生商业价值。这种立法精神在欧美国家均不鲜见,美国的《拜杜法案》即载明“借助专利制度去促进源于政府资助的研究产生的发明的利用,促进这些发明的商业化和公共使用,是国会立法的目标”。
其次是从利益平衡原則出发对具体权益做精确分割,尽量避免知识产权的简单共有。兰伯特协议工具包的5个范本均未设定双方共同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的情形。其实在产学研合作环境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高校和企业界都有共识即知识产权共有会造成高额的后续沟通成本,最经济的做法是在合同磋商阶段就考虑充分、谈判彻底、表述准确。说到“精确分割”,也有不同的切入点,比如对项目成果以量计分为A、B、C归属于不同的参与方,但这种分割法随着交叉学科项目的增多已经不被鼓励使用,更好的方式是把与项目成果相关的不同性质的知识产权权益进行“拆分”,对其所有权、基于学术目的使用权、进一步研究开发权、发放许可证权等不同权利在各个主体间进行按需分配,并相应调整该权利的获取对价。反观我国此类项目,由于没有类似兰伯特工具包的引导性规范,项目成果被约定共同共有的情形不在少数,各方主体认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另行商议。但实践中大量研发结束后重启的项目成果相关权益的谈判,都极易限入僵局,其结果都不利于技术成果的有效流转和运用。换言之,基于知识产权运用过程对“独占性”的必然要求,其相关权益的真正平衡不能靠简单共有达成,而需要对权益内容做精确的分类并预留限量的再协商余地才可。
三、对制度设计的几点建议
如上文所提及,多元化投资及研发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归属制度须进一步对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实施做出相应的补充规定,也须对项目主体间的自由协商提供必要的引导性规范。笔者建议在现行制度里增设两类类规则:
1、为使国家保有合理干预权,应设定强制性规范。建议在《促进成果转化法》直接增设相应条款对《科学技术进步法》、《暂行规定》等制度作出呼应,具体条款可有如下考虑:如果项目各方对项目成果归属及处置的具体约定违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或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则该条款自始无效;对所涉专利可能会写入国家标准的项目,项目各方对项目成果归属处置的具体约定不得排除向公众进行优惠许可和公平交易;对涉及公益或涉及特定社会效益的项目,项目各方应就未来可能之专利转让或许可的议价机制作出约定,避免排除社会公众得以合理成本运用项目成果的权利;项目各方对项目成果归属及处置的约定不得对抗国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对其相关专利进行推广应用的权利。
2、为提升项目合同的协商效率及可操作性,应设定项目成果归属的引导性规范。鉴于多元化投资及研发合作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及我国科研院校和产业界合同谈判有限经验及现有水平,需要设定项目合同示范条款,既对各方主体的最基本诉求做出锁定以避免不必要的谈判拉锯,也对其他具体权利义务设定可选项,引导双方进行“被动思考”。换言之,寻求契约化的正式合作关系不过是让过去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契约化在呈现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必经之路。对于具体条款,笔者建议设定以下3种归属情形:1)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非营利性机构一方时,其应授予其他各方非排他许可证,并不得排除就排他许可证或所有权转让开展后续谈判。这样设定可体现企业方参与项目的最基本诉求,是从有利于商业化的角度做出的考虑。2)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营利性机构一方时,其他各方有权基于学术目的免费使用项目成果,但各方可对该权利行使的期间、范围和方式等做出具体的限定性约定。这样设定是在保障产业界独占项目成果进行商业化开发前提下保留科研界做进一步研究的权利,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延续和进步。3)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各方共有,各方均有权在该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但未经项目各方一致同意不得将该技术成果对外许可或转让。这是考虑到个别重大跨界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客观需要,尤其项目各方不存在直接的商业竞争反而具备功能互补长期合作的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可设定共同共有,并由项目各方对共享的权利及共担的义务做出具体的协商和约定。
参考文献
[1]梅亚平,陆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探讨》,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第2期第71页.
[2]沈文京,张明喜.《英国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经验》,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第7期第7页.
[3]饶凯,孟宪飞.《英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研究及其借鉴意义》,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2期第153页.
[4]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第92页.
[5]李晓秋.《美国拜杜法案的重思与变革》,载于《知识产权》2009年第5期.
[6]沈文京,张明喜.《英国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经验》,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第7期.
[7]傅正华.《Bayh—Dole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启示》,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研发合作 篇12
在现代商业中, 企业研发投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研发创新已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Caloghirou (2003) 指出, 由多家企业、以从事合作研发为初衷而建立起的组织已逐步影响所有产业。实证研究表明, 这些组织提高了投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显著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Benfratello和Sembenelli, 2002) , 同时也影响了产品市场的竞争 (Vonortas, 2000)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实行完全竞争、不合作机制, 实际很多情况下各企业在某些领域合作, 在另外一些领域保持竞争关系, 而本文也将在这一方面进行阐述。
鉴于研发具有其特殊的公共性质, 即不管如何保密, 部分新技术仍会流向企业竞争对手, 而这将减少竞争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 且很多时候这种技术外溢是大量的 (Bloom, 2007) , 可以将市场机制分为以下三种 (Claude D’Aspremont, Alexis Jacquemin, AER, 2012) :在第一种竞争机制下, 企业双方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产品销售市场都保持着竞争关系, 没有任何合作关系存在, 同时也不存在任何技术溢出;第二种机制可以称为“后期竞争市场机制”, 企业在前期研发中共享基本信息, 保持合作关系 (也可理解为完全技术溢出) , 而在后期产品定位和销售市场上处于竞争关系;第三种机制是企业在第二种机制前提下做进一步的延伸合作, 在产品销售市场上实施类似的政策及计划, 这种机制的判断一般取决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 在该种机制下, 各企业可以共享所有研发成果, 并同时控制整个产品流程以挽回其对研发投资的成本。
企业投资于合作研发的动机主要取决于两个外部效应 (Kamien, 1992) :竞争优势外部效应和联合收益外部效应。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外溢。竞争优势外部效应指的是企业研发对竞争企业产品成本削减的影响。通过技术外溢每家企业都能无偿获取竞争企业研发成果。联合收益外部效应意味着技术外溢加强了其竞争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地位, 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利润, 但同时增加了竞争企业的利润, 这样导致的联合收益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 这取决于技术外溢的规模。
可以预见的是在后两种机制下, 产品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研发, 因为减少了该产品的研发投入, 而这也是公司为何联合研发的主要动机之一 (Hernan, 2003) 。为简化模型, 本文拟设定仅存在两家企业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同时考虑企业预期收入以及整个社会福利, 考察技术外溢对这两者的影响。
2 模型
考虑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生产同类产品, 其整体满足反需求函数, 以、表示两家企业分别的产量, 则为社会总产量。为企业的成本函数, 其中, 为本企业的研发投入, 为竞争企业的研发投入。并假设是线性的, , 。
假设产品初始边际成本为, 从而。研发投资将导致产品成本的下降, 而竞争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将导致本企业产品成本的削减, 因而实际有效研发投资可以定义为:。其中, 为技术外溢效应, 。
由实际有效研发投资所引起的成本削减可以定义为 (Kamien, 1992) , 且其投资回报递减, 即, 且 (Adams和Griliches, 1996;Madsen, 2007) 。根据Amir (2008) 指出:研发投资遵循以下原则, 在总研发投资固定的条件下, 不管处于何种外溢效应水平, 家企业独立研发所导致的成本削减都低于只有一家企业研发所导致的结果, 即:
基于上述条件, 作如下设定 (Amir, 2000) :
其中, 代表研发过程的有效性, 即越小, 研发越高效。则其实际成本函数为:
易见, 由于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 企业可以无偿获取竞争企业的部分技术, 从而导致自身产品成本的削减。基于其研发选择, 企业采用不同的研发水平策略和产品策略。下文将分析在三种不同竞争机制下企业间的博弈。
(1) 企业在产品研发和销售市场均采取竞争策略。企业的利润可以定义为:
由于企业在产品销售市场选择竞争策略, 从而根据纳什均衡, 即:
可得均衡产量:
故其均衡利润可以记为:
考虑企业在产品研发依旧采取竞争策略, 则其均衡解满足, 且
得:
(2) 在第二种竞争机制下, 企业在前期研发选择合作, 而在后期销售市场保持竞争, 则在研发过程中, 企业追求联合收益最高, 即:
上述解对应了在企业就前期研发达成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最终市场均衡状态, 对比两种情形, 可以看出, 在技术外溢相对较大的时候, 即时, 企业在研发合作阶段会提高其研发投入, 即。同样的, 当技术外溢因子时, 即满足:
研发合作也将导致社会总生产力的增加, 即。对企业利润作比较同样可以得到类似结论, 当外溢效应时, 研发合作将导致企业利润更大。而当外溢效应相对较小时, 即各企业技术保密及壁垒较强时, 往往不选择合作研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产品成本 () 会增加, 但各企业利润会较大。
(3) 第三种竞争机制下, 企业在前期研发和后期销售均采取合作决策, 等同于市场上一家企业的垄断。由于在销售市场上也采取合作机制, 则其联合收益为:
考虑前期研发的合作, 考虑其联合收益最大化, 则有
比较和, 易见由于, , 即当企业全面合作时生产量会减少, 社会供应降低;同时易见, 即企业在全面合作的机制下会增加对研发的投入, 从而进一步削减产品成本;而利润方面, 明显的, 基于在前期研发和后期销售市场都采取合作策略, 企业为追逐更高的利润将为削减成本而增加对研发的投入, 同时减少一定的供应量以期许更高的利润率, 从而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 福利经济学
上面三种机制下, 均没有从社会福利阐释哪种机制更有效。越多的合作尽管增加了利润, 但同时却降低了社会供应, 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企业产品的研发。同时, 如果技术外溢效应足够小, 将导致研发上更多的浪费。基于上述讨论, 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标准。在此, 定义社会福利 (其中, 表示消费者剩余) :
给定, 则有效均衡产量为:
又有效研发投入满足一阶条件, 从而可得:
可见, , 。比较于上述三种竞争机制, 最大化社会福利不仅需要增加产量, 同时还要求更多的研发投入。
综上所述, 最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当技术外溢效应较为明显时, 即, 前期研发合作 (不包括后期产品销售合作) 将会导致研发投入和产品产量增加, 即和。而当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时, 情况恰恰相反,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选择研发不合作更为有利。
进一步, 分别考虑前期研发和后期产品销售因素, 技术外溢效应的明显与否依旧影响着企业决策。对于较大的外溢因子, 即, 当企业全面合作时所导致的研发投入将最为接近于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即有。考虑产品产量, 在此外溢效应较为明显的情形下, , 即全面合作反而会导致产品供应量的降低, 而只选择前期研发合作、后期销售竞争机制将更接近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当面临较不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时对于研发水平而言, 最优的仍是全面合作, 而对于社会供应量而言, 最优的将是第一种竞争机制, 即在前期和后期都选择竞争策略。
上述模型表明多家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时, 研发合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从而进一步改善技术与产品;同时还能增加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然而, 若要进一步分析、计算上述各机制的子博弈均衡解, 本文的分析还是较为片面的, 需要进一步更为严谨、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Amir, R.Modelling imperfectly appropriable R&D via spillo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18) .
[2]Amir, R., Jim, J.Y.and Troege, M.On sdditive spillovers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R&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8 (26) .
[3]Benfratello, L.and Sembenelli, A.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firm level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 2002 (31) .
[4]Caloghirou, Y., Ioannides, S.and Vonoratas, N.S.Research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3 (17) .
[5]Claude D'Aspremont and Alexis, J.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 (78) .
[6]Hernan, R., Marin, P.L.and Siotis, G.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Joint Venture Forma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3 (51) .
[7]Jeroen, H.and Jan, V.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Investments in Cooperative R&D[J].The B.E.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Policy, 2011 (11) .
[8]Kamien, M., Muller, E.and Zang, I.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R&D cartel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
[9]Kotaro Suzumura.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