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素养

2024-10-24

体育文化素养(共12篇)

体育文化素养 篇1

目前, 我国体育生的数量逐渐增多, 虽然其在高校中同样占据主要地位, 但实际体育生在文化素养方面还存在欠缺, 其过多的重点放在体育课程训练上, 忽视文化素养的培养。 为保障我国体育生能够以“德才兼备”的优势步入社会, 高校需加强对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 利用多样化的方式, 在保持体育生技能优秀的基础上, 提升文化素养。

1、分析高校体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 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 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 自我意识较强, 缺乏大局意识, 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 缺乏约束性。 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 虽然积极表现, 但是缺乏力度控制, 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 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 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 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 严重忽视其他学生, 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 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 例如:篮球赛中, 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 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 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 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 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 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 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 除考核技能训练外, 还需考核理论知识, 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 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 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2、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需通过有效的途径, 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 提出有效的途径, 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 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 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 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 所以, 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 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 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 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 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师利用素养案例, 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 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 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 在体育事件中, 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 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 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 例如:实践课堂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 组织小组活动, 促使学生分工、配合, 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 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 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 由此, 通过学生的主动性, 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 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 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 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 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 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 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 教师告知学生, 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 不仅代表个人, 更是代表班级、学生, 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 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 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 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3、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 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 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 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 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 体育生在校期间, 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 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 提高判断力, 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 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 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 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 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 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 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4、结束语

综合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 高校在对待体育文化素养方面, 积极建设, 重点提供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避免由于文化素养的建设不到位, 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因此,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科学的手段, 积极构建和谐体育, 重点提升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靳明丽.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01) .

[2]王志刚.高校体育俱乐部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作用[J].许昌学院学报, 2011, (05) .

体育文化素养 篇2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

[2]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中国学校体育,.4.

[3]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4]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5]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6]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7]张科海.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体育文化素养 篇3

一、现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1. 体育知识贫乏,体育技能缺乏,体育行为被动

衡量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高低与否,其外露的显性指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行为。 但笔者在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访谈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与其所处的文化阶层是极不相符的,集中表现在体育知识贫乏,体育技能缺乏和体育行为被动。在一些常识性的体育知识问答中,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对一些常见的伤害事故,比如“脚踝扭伤了,怎么办?”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而只能选择直接上医院治疗。在笔者所在的高校,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在中长跑之后不知道如何放松自己以恢复体力。更有甚者,部分学生至今还分不清健美操和武术的区别,更不用说散打和拳击了。以上种种只能说明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很少参与户外运动的理科学生,从小对体育运动的排斥心态主观上阻隔了其对体育知识的吸收,体育技能更无从谈起。

2.体育意识不高,体育个性不强,体育意志薄弱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人们的锻炼意识比从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依然不高,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体育个性不强,体育意志薄弱。造成这种状况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从小制约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学校长期追求升学率的直接结果导致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盲区。二是受大环境社会趋势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迫使学生不得不专注于学习而无暇顾及其它。三是体育设施、场地的条件限制以及教师的导向意识不够也是制约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 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刺激隐性因素发挥作用

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因而刺激隐性因素发挥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一旦有了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意识就会养成,同样也不用担心学生体育个性的形成和体育道德品质的问题。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单一模式的教学体系,建立以适当的运动技能传授为手段,努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动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新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依然坚持大一为身体素质教育课和大二为自主选项课的课程安排,但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很多原本有着浓厚运动兴趣的大一学生苦恼不已。好不容易进入大二自主选项阶段,部分学生的体育热情在漫长而枯燥的跑跳训练中已慢慢消退,长期下去,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慢慢总结出一个规律: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不是仅靠公共体育课上的身体素质训练而得以提高和发展,这种专门传授运动技能以发展身体素质的效果往往是非常不明显的,而恰恰是学生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总而言之,刺激体育文化素养的隐形因素发挥作用是关键,教师应该责无旁贷承担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接受体育知识与技能

大学生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来源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来源于自身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因而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比如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让全体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一方面学到了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体育兴趣。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终身体育的行为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同时借助社会体育的力量,让学生意识到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精神品质之一。只有如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才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1

传统茶文化呼唤现代体育素养 篇4

掌握必备的体育理论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结合体育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能力,是现代体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责任。面对现代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品行以及道德方面的教学比例,陶冶他们的情操,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保障身心健康的可持续性,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这其中,传统茶文化对体育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茶文化,开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以具体的实例分析茶学思想,给予学生启迪。

1 传统茶文化对现代体育素养回归的积极意义

1.1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体育中的表现

从现代体育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情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的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合理地引入茶文化,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促进现代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是现阶段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现代人饮茶,在意境方面不会过多的在意,所以饮茶行为中也少了一些文化底蕴。但是随着近些年来,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复兴,各种以地域特色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也逐渐从哪些被遗忘的角落中浮现出来,很多茶叶名字也是就地取名,比如普洱、信阳毛尖等等,为了拉动旅游内需,以茶文化为主题所开展各种绿色、生态旅游项目也不断出现,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沏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好像这样就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心灵的净土。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运动中也开始逐渐引入茶文化,由于我国体育教育长久以来在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比较欠缺,在茶文化引入以后,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与带动效果。很多学校中开始定期开展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演讲或者活动,传递茶文化中的礼仪道德以及和谐思想,结合茶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智慧,推广体育精神,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因此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1.2 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

从茶叶本身的功能来看,它能够促进肠道吸收,补充人体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还具有消炎,醒神,减肥等多种功效,是中国人最热爱的饮品。而体育运动,同样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身体素质,恢复体能。因此两者具有明显的契合点。

从文化与教育的功能来看,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是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它具体表现在,采茶舞的改编、茶文化传统民族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普及,茶道、茶艺与体育赛事的结合等等。在引入了这些茶文化形式以后,我国体育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茶艺表演,或者是进行茶文化相关的体育运动,会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道德品质都会得到提升,这就是现代体育素养的回归。学生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教师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兴趣和热爱去参加体育运动,并能够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实现了体育教育的意义。比如:我国很多学校开展的由采茶舞改编的健身操,它融合了传统采茶舞的各种动作技巧、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体育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涨,通过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的集合,实现了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

2 传统茶文化如何唤醒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素养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经过4700多年的历史沉淀,茶文化的思想深远,意境绵长,这里我们以一则广为流传的“三杯茶”的故事,来对茶文化之于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

这则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比武归来的英雄,他的仆人给他泡了三杯茶,每一杯茶都是不同的,有的浓、有的淡、有的凉、有的温热。

第一杯茶:是清淡的凉茶,主人比武归来,一身疲惫,接过凉茶一饮而尽。

第二杯茶:是香温茶,这杯茶主人分成了两口喝完。

第三杯茶:最后一杯茶,主人疲惫的身体以及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解,此时能够坐下来慢慢品味这杯茶,因此仆人为他泡的是浓厚而温热的茶。

通过这三杯茶,这位比武英雄对自己的仆人赞赏有加,而我们通过这三杯茶的故事也能够领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掌握好“力度”与“火候”,过犹不及、浅尝辄止,都是不可缺的,这对现代体育教育工作者启发非常大。

2.1“茶”要能“解渴”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比武归来的主人一身疲惫,汗流浃背,第一杯茶的作用是为主人解渴,因此仆人准备了凉茶,这是主人此时正需要的,不仅缓解了主人的疲累,也使主人得到了享受。将这个道理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现代体育教育中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是却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缺乏体育素养,从这个故事中教师可以领悟到,也许是将教学的顺序弄错了,教学的方法不对,如果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许就能够更加热爱体育活动,并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考虑,要如何通过茶文化思想,来感化学生,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茶文化与体育活动的有机整合,正如“茶水”,而学生就是这杯“茶水”的主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使体育教学摆脱传统单一、死板的形式,教师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一些茶道、茶舞等内容,所作为投其所好,就是“解渴”的作用。

当代大部分的学者认为现代茶道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和”,它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具体来说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也可以立即为“天、地、人三者合一”,象征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的精神,在当代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祥和、共和、人和、政通人和以及内和外和顺等等,所以说一个“和”几乎涵盖了茶道中的各方面思想,也包容了“敬、怡、真”等内涵,将其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不为过。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阶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设置不同的传统茶文化活动,尽量做到将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同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更高。

2.2“茶”要有“度”

第二杯“茶”是要从学生生理需求入手,故事中的“第二杯茶”是温的,主人是分两口喝下去的,这说明此时茶除了解渴之外,还拥有了其他的功效,那就是供主人“品味”,将这个道理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在奠定了一些体育技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之后,对其他方面也有了需求。这个时候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有了主动参与的热情,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十分期待。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讲教学重点放在考察学生对新运动技巧的掌握,以及接受新挑战的方面。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需要充分的动因,否则教学活动是很难开展的。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掌握“度”这个方面,学生需要一点一点地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步骤和顺序,还需要帮助他们体会到挑战,在完成挑战之后,他们才会体会到成就感,进而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欲望。比如:进行足球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接着让他们进行射门比赛,通过比赛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教师再传授一些有难度的动作。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非要引入茶道或者茶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将茶文化中的思想融教学于无形,也可以将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故事讲解给学生,也可以进行一些传统的茶文化表演等等,总之,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能够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拓展体育教学外延,实现了人文、品德、文化的综合型教学。

2.3“茶”还要“香”

第三杯茶要能够给主人带来“回味不穷”的意味,主人从中得到享受,身心舒畅。这是在前两杯茶之后,一次质的飞跃。同样的在学生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学生创造力、人文修养、体育精神方面的培养和塑造。课堂上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学习新技能。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现代体育素养。激发学生创作力,要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之上,比如,教师在传授足球技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在技巧熟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此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这就是第三杯“茶”的作用,学生在比赛之余体会了成功喜悦,感受到了体育对自己身体以及心灵的陶冶,使他们回味无穷。

结束语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之间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开始研发茶文化的体育教育价值。本文就是以这个热点问题为内容,对传统茶文化和现代体育素养回归以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白亚兵,柴静.论茶饮料对体育运动员运动功能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8-29.

[2]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3]金东涛.传统茶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作用探析[J].福建茶叶,2016(1):247-248.

[4]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体育文化素养 篇5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的策略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体育核心素养”下体育游戏的三大优化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游戏;创新

伴随小学生课程改革的逐步加深,诸多的教育人士全面意识到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性。在《体育课程标准》当中,重点突出了应当将游戏活动和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及热情。通常来讲,体育游戏拥有很强的趣味性特点,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竞技性特征,所以,教师们根据学校的现状和某些传统形式的体育游戏活动,安排各种类型的体育游戏,不仅仅开拓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增加了游戏活动的相关形式,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丰富游戏器材,激发体育游戏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应当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彰显出丰富多样的游戏器材,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丰富体育游戏器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发。1.变废为宝,自制体育游戏器材。当前不少学校缺少多样化的游戏器材,从根本上来讲,现实生活中一些物品在经过加工或改造后,均能够作为游戏器材使用。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物品进行改造和加工,自己制作游戏器材,在这一活动当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亲自动手的喜悦之情。例如,在对《投掷沙包》这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参与了投掷沙包的游戏活动后,再让他们使用线团或纸团开展投掷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使用不一样的材料开展投掷活动,便可以提升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可以看出,器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参加体育游戏的心情及行为活动,多样化的游戏器械才可以极大地激发出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促进儿童在身心方面的良好发展。2.改革创新,丰富体育游戏器材。针对集体类型的游戏来讲,采用用具材料必须要保证多元化、趣味性。而布飞盘便是最为典型的游戏材料,如若将它变成一种游戏活动,必然会有极大的趣味,吸引小学生们参与其中。例如,在飞盘游戏活动中,采用一物多玩的形式,不仅有飞旋的形式,还包括投掷形式或传递形式。笔者结合飞盘游戏又创新了一种“印度飞饼”的游戏活动,在这当中,需要结合不一样的方式,对飞盘进行投掷或是传递,并且计算飞盘的数量,进而确定最终胜利的小组。创新游戏活动的形式,不但能提高儿童的专注力,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从而促成他们体育游戏的高效。

二、趣化游戏热身―――提高体育游戏效率

热身运动必须要达到相应的强度,才可以发挥热身的有效作用。然而,儿童们所拥有的运动能力较弱,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相应的热身运动,其强度也应当慢慢增加,保证热身运动的合理性。然而,很多的热身运动过于单一、枯燥,儿童们往往不愿参与其中。作为体育教师来讲,必须要多多设计趣味性的热身运动。1.热身内容―――凸显趣味性。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当中,针对热身进行创设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其多样性的内容,提升热身运动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另外,体育教师还应当让学生们做好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良好准备,让他们乐于参加到热身运动当中。普通的热身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讲过于枯燥、乏味,应当将单纯性的走路或跑步,改变为“慢走―――快走―――慢跑――快跑”这种形式,将单一性的徒手操改变成为灵活趣味的健身操,主动引导儿童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热身运动当中。在这样的趣味化体育游戏热身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热身形式――凸显互动性。就体育热身的形式而言,应当突破传统的形式,利用多元化、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们多多和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这样一来,才可以让学生们乐于参加到体育课的热身运动当中。例如,“队列队形”这一课是十分无趣的,往往简单的排队就需要练习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为了提高这堂课对小学生的吸引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种热身运动:向每个小朋友发放一张扑克牌,并让小朋友记住这张扑克牌的点数,之后,要求他们结合扑克牌的点数寻找相应的伙伴。在这个游戏活动当中,可以让学生们广泛地参加到热身运动当中,获得较好的热身效果。

三、凸显主体地位―――实化体育游戏过程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凸显学生在体育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来,这样,就能够促进他们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高效化体育运动的目的。1.创设体育游戏情境。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多多结合教学内容,进而创设一些游戏情境,提升游戏所带有的趣味性特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们参与其中。例如,小学的体育教学课程当中,“50米短跑”是一个重点的.教学项目。为了让儿童们掌握短跑的正确姿势,笔者设计了一个“丢绳跑”的情境,在该情境当中,两个学生为一组,纷纷攥着一根绳子的两边开始慢跑,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体育游戏的趣味内涵,让学生们参与到有效的体育游戏活动。2.优化体育游戏活动。(1)传统游戏的创新玩。对于小学生来讲,完全可以使用某些传统的游戏活动,然而一些传统游戏则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造及创新,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让教师与小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关系。例如,在传统类型的“木头人”游戏中,一旦口诀念完之后,同学们都不可以动。几个回合结束后,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参与的兴趣。于是,笔者对这一游戏进行了创新,通过不一样的手势来提示不一样的动作,手势朝上,则提示向上跳的动作,转手就提示原地转圈的动作等,这样一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2)多种游戏整合玩。针对现如今的小学生而言,过于单一的传统游戏形式,根本无法吸引他们,然而,如若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游戏形式,那么就会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相对典型的游戏是“老狼老狼几点了”,小学生们都十分喜爱这个游戏,然而玩了几次后,他们很快就丧失了参与的热情。这种形式过于单一的游戏,很难长时间吸引儿童们的兴趣和注意。但,如若把该游戏和“贴人”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将贴人替代逃跑这一形式,一旦被老狼抓住的那一刻,学生可以选择说木头人,那么其他伙伴便可以趁机贴到另外一个伙伴的身上,该伙伴便可以逃跑。这样的一种情景设计,有着多元化的形式特点,不但对学生们的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还提升了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儿童参加体育游戏活动的热情。3.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凸显整合性。国内的民间体育游戏十分丰富,十分普遍的游戏活动包括踢毽子、跳皮筋以及打纸牌等等,这些游戏活动相对简单,对学生而言,技术性的要求比较低,同时也不需要过大的场地,还能够增强学生在跑步、跳跃、行走、投掷等方面的运动能力。在上述的体育游戏活动当中,学生们不但能以班级的形式来参与,还能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民间的体育游戏活动种类十分多样,可以给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不少趣味特色,提供多元化的游戏选择。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引入游戏活动,有着很大的教学意义,不但能够帮助儿童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利用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并锻炼儿童在肢体方面的协调性,提高儿童肢体的灵活程度,促使儿童形成相对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儿童的智力进行开发,同时让儿童们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谈[J].中小学教育,(12).

体育文化素养 篇6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部分,它对于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体育素养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重视体育课堂的教学,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1.提高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和爱好对于小学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而且,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小学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自身德、智、体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要想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提升小学学生的体育素养,首先应当从小学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入手。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课程,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多做实际示范才能体现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比如说许多技术性、高难度的体育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所以许多体育教师都削弱了实践的教学,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小学体育教师就应当积极开发全新的科学措施来辅助教学。比如说,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新型高效的多媒体技术来克服这一教学障碍。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体育教科书中的《篮球的操作技巧》教学为例,由于篮球的操作技巧中包含了“运球”“投篮”“防守”等多种技巧,小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体育动作视频教程,做成多媒体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而且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PPT等技术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直观的展现给学生,给小学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体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小学学生乐于主动学习,让小学体育教学变得更为科学高效。

2.加强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互动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主要以实践操作教学为主,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通过加强体育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帮助小学学生加强对于操作技巧的了解和操作技能培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加强体育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一,营造活跃轻松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体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气氛对小学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和热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小学学生在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的紧张心情和压力得以放松与抚平,提高小学学生的体育学习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体育课堂操作技巧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二,充分尊重小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始终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平等互助”的科学教育理念,创设平等互助的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条件,充分尊重小学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权。比如说小学体育教师在给小学学生讲解《篮球的投射技巧》这一体育课程的教学点时,体育教师应当在做好示范的基础之上,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学习的方式自行进行的投射训练,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从旁进行辅助、讲解,从而达到既强化了小学学生的投射技能学习,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3.优化创新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小学学生的体育素养,强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就应当积极优化和创新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我国现代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都是男女混合教学,而从生理学、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等多方面角度上来说,男学生和女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基础是不同的。而传统的小学体育的教学模式采取的是统一教学方式来对小学学生进行技巧的操作教学,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一些体育素质较弱的学生的困扰。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摒弃传统、不科学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取科学、合理、高效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第一位考虑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一切从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现代小学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比如说针对男女生身体素质上的差异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给学生教学操作技巧时,通过分组的方法,将男学生和女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符合其身体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强化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和人文性,达到科学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体育文化素养 篇7

一、重新认识体育概念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身体练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实现体育的文化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摆正体育社会属性的地位,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明确方向。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

1. 德、智、体、美并重。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体育本身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决定的。体育的实施、体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德、智、美诸育的密切配合,而德、智、美诸育的实施也需要体育的配合,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德、智、体、美诸育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统一作用于体育对象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智、美诸育的内容,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 体育文化。

体育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教师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如,我国的武术,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做人修身的内容,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适度地讲授一些武术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式、手段等。将体育教学中各因素合理有效地进行组合,是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1. 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2. 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的丰富。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3. 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

合理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项目的渊源、发展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故事,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4. 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此,教师应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

5. 体育教学客观条件的满足。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分析 篇8

1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

1.1 含义

所谓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其实就是指学生在与冰雪有关的体育运动及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素养,一般分为涵养及能力两个方面。此项素养的特点在于其集中了各项精神要素,并实现了与学生品质的有效结合。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巨大挑战。

1.2 构成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主要由下述几项构成:第一,知识。冰雪体育知识包括多项内容,不仅是体育活动中需要了解的生理知识及安全知识、专业知识,还涉及健身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等。第二,意识。冰雪体育意识分为态度状态以及素质,内容侧重于学生的体验以及认识。第三,技能。技能指的是学生在冰雪环境中增强自身运动技能的方法与方式的统称,其中包括锻炼、审美以及娱乐技能等。第四,精神。精神指的是源于冰雪体育运动的、有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包括理念以及作风等,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其对待此项运动的态度以及运动风范等。第五,行为。冰雪体育行为可以视为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直观体现,实质是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表现。

1.3 影响因素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来讲,影响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主要有四项:

第一,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的人,其中,对生存技能及发展技能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观念以及意识进行改造。所以,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及意识情况均有不小的影响。然而,现实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在冰雪体育运动教学中只关注技术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强化。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意识水平难以提高,体育思维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第二,兴趣。冰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进而获得相应的体验。所以,课堂教学安排关系到学生对冰雪体育的认知和理解。与其他的课程一样,冰雪体育教学内容及开展方式均需要科学计划,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关注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学生心理,致使开展教学的方式与学生希望的形式相差过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表现的非常消极、不愿意参与活动,还会对冰雪体育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在开展冰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第三,教师。在冰雪体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思想及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的影响极为直观。在授课教师能力和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其无论是进行教学示范,还是知识讲解,都会存在一些不足。另外,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表现,也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环境。所处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还反映在学生的思想及观念方面。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这里环境的风气及文化氛围,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出于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考虑,学校可在冬季举行一些关于冰雪的活动,比如冰雪运动会或者文化节主题活动等。这样除了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接触冰雪运动的机会,还可以使其在运动中发现此类运动的魅力,进而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素质得到增强。

2 培养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策略建议

2.1 改变冰雪体育教学思路,并重新界定教育目标

传统观念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至今依旧十分明显,是造成冰雪体育教学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课程模式过于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冰雪体育教学现行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为了减轻此种情况对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影响,授课教师就必须从改变教学思路开始,对教育目标进行重新界定。教师必须明白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冰雪体育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素质、推动其社会化为主要目标。据此来讲,冰雪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体质锻炼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对其实施系统的品德教育,重视智力开发、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2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传承与发扬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增进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并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能够深刻感悟体育精神。当前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应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冬季体育锻炼习惯、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为指导。在具体做法上,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冰雪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通过改善教学来实现,所以,充分重视教学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其次,要以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应以应用性为主要原则,并注重对知识层面进行扩展。最后,适当提升理论教学占比。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在冰雪体育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对学生心理、观念的影响,适当为此安排更多的时数。同时,在教授冰雪体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拓宽知识面。

2.3 教师要敢于创新,并正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加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经验总结来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教师也应增强创新意识,对于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应注重改进。这不仅是一名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改善教学成效的必然要求。所以,冰雪体育教学的授课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探索具有特色且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二,必须要关注教学领域的新动态,并学习新技术的应用方式,以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及综合素质。第三,在冰雪体育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辅助设备及工具,比如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等。第四,教师应重视进修,多了解一些新式教学法及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第五,强化科研意识,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一些新信息,改变学生对待冰雪体育的态度,进而增强其文化素养。第六,教师应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及指导作用。课外活动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组织、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等方式,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有利条件。但要注意,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还要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组织一些与冰雪运动有关的社团,并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以放大自身作用对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正面影响。

3 结语

大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与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密切相关,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当前冰雪体育教学中急需教师提高重视的问题。所以,实际的冰雪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在明确影响学生素养的各项因素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创新等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借助可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是践行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必须在明确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式及手段,以保证学生素养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该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般模式,对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构成,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姗姗.大学生体育文化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6):8-9.

[2]高婷.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影响[J].时代教育,2015(2):53.

体育文化素养 篇9

一、培养体育文化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 拥有一副健康身体, 而且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的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人的素质包括其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审美素质等。

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强身健体, 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培养他们不怕吃苦, 敢于拼搏, 敢于竞争的品质, 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等。学生通过体育运动, 感受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运动美等, 还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文化所包含的功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二) 很多体育竞赛运动大都具有一定的技巧性、竞争性和协作性。

学生在这样的运动中不仅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和技巧, 还会在团体合作中创建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运动氛围。例如艺术体操, 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 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中获取知识, 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个学科的紧张学习中去。

(三) 体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在各项各类运动会中, 运动员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纪录, 体现出了体育运动的创造性和突破性。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这其中既包括运动员自身的体育技术, 也包括其心理素质和战术技巧。因此, 在比赛中运动员除了具备过硬的技术外, 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要有不怕输, 敢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力和胜不骄, 败不馁的良好心态。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在技术上培养学生外, 还要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学生之间积极主动地进行良性竞争, 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项目。

(四)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项目。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主要是校园, 因此, 创建各种形式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例如对一些性格沉稳、身体比例协调的学生, 可以在武术项目中发挥他们的优势;而性格温和、体态苗条的女生则可以让她们在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方面展示女生独有的特色。

二、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 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学校和教师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中, 人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情感、思想、品德和意志能力。作为体育教学来说没, 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还要“育人”, 要从从单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到追求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上来;要打破以前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建立起以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 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学内容

体育从广义上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内容及内涵都十分丰富。然而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发展了其中的一部分, 体育对人类进步的价值远远不止于经竞技运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 扩大教学范围, 要用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大学生认识事物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要有国家体育方针、政策、法规知识, 又要结合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 体育卫生保健等理论知识, 构成新的理论教材体系,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调整运动负荷以及评价自身技能状态。

(三)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体育教学则基本上局限于为实现运动技术教学目标来考虑, 忽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选择教学方法时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总之,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为学生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体育文化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因此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 篇10

一、新媒体的认识

1.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而言, 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 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新兴媒体, 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灵活性、虚拟性、互动性等鲜明特征, 读者可以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同时, 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方式, 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快捷、方便、影音兼备的信息,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媒体、跨时空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人类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走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我国逐渐普及和应用, 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 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之一, 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也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印痕。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也预示着大众传播的未来。

2. 新媒体的特点

第一, 快捷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传播。新型媒体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快捷、方便。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除了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这些传统功能外, 还能够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聊天、查资料、拍照, 还有现在的电脑也逐渐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因此, 现代的上班族、青年学生等大众群体都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这些新型媒体, 来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与人进行交流。可以说, 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 难控性。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的人们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 且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和传播限制, 这种形式超越了传统跨地域信息交流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 使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论学说、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潮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 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布信息, 使信息的发布和使用变得难以掌控。现代媒体的不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新媒体的快捷性使得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非常便利, 而且量非常大、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 有很多有利的信息, 但也充斥着不少有害的信息。而且, 目前我国高校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从技术讲是有限的, 主要采取信息过滤技术, 即使是最先进的过滤技术对信息的控制的比例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再加上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逐渐普及, 这些消极的信息, 也在随着不断增长的新的信息量而逐步增多、传播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因此, 有害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加大了对信息掌控和过滤的难度。

第三, 互动性。新媒体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新媒体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 并且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 传播者与大学生可以产生互动。比如,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一些新闻或者视频后, 可以进入社区发表个人的见解, 参与讨论, 加深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 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 与同学分享喜悦, 或者通过交流来缓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 通过发电子邮件、通过飞信、QQ加强与教师、辅导员的联系, 加深师生之间了解, 更好地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想工作提供便利。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对策

1.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在新媒体时代, 大学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大学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传授, 而且还要靠一种氛围来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在新媒体时代, 构建专门的人文教育网站、博客作为培育体育文化素养精神的文化阵地, 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现在的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上网冲浪, 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培养网站, 而且网站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内容丰富、使用方便, “要既能以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教育人, 又能以开放的视野、宽松的氛围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和讨论”, 在这些网站中要大力传播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 最有用、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 当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 往往会理解、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课件, 给学生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诱导学生探究、反射, 即采用新颖、独特、生动、形象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篮球基础配合”时, 利用新媒体设计一个相关的课件, 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 声情并茂地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掌握要点、动作技巧方法、移动路线等, 使学生很快就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快速掌握了本项技术。

2. 利用新媒体现代化传播技术, 营造健康的网络体育文化素养环境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 是构成健全人格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因素,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这是现代体育观的核心思想。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时期, 对大量的文化信息有主动获取的愿望, 在现代化传播技术不断成熟与发达的当今社会, 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文化交往已经成为时尚。当今世界, 体育文化无处不在, 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重大的国际赛事, 进行频繁的体育交往, 接触众多的体育明星, 体育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 大学生又是庞大的传播群体, 可以通过媒体的联动平台很好地将本土体育文化传播出去, 所以通过媒体进行正确的文化导向和适当的技术点评, 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持久的强有力的体育文化熏陶,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而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的水平。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精神氛围

传统校园媒体资源主要有校报、校园广播和有线电视,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校园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前, 大多数高校的校园媒体还是相互独立的, 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等各自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 媒体之间缺少互动现象。因此, 整合校园媒体对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通过整合后的校园媒体, 加大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 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此外, 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完成。这样, 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拥有量, 并且可以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优势, 将其用于高校体育教育实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效果, 应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同时新媒体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更加灵活的方式, 使得教育效果更有效, 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摘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国内对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的探讨多集中于体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本文从新媒体的认识、特征着手研究, 新媒体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具有推动作用, 应利用新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宁.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104-106.

浅析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教育水平

一、现阶段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

体育教师的技能素养规定并反映着教师的能力性质和组织教学、组织训练和学校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教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能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最佳工作效能。教师的言行仪表,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形象、语言、教态和运动技术水平及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锻炼的热情。而高职学校部分体育教师对这方面要求不严,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节奏

有些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仍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理念,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机会少,过多地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另外,学校对教师业务素质比较重视,但对教师的观念更新不够重视,学校在对教师评价时,也只看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3.體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不高

由于招生途径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较好,但文化素养不高,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教育类知识欠缺。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平时只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了提高文化理论,直接影响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4.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差

高职体育教师中进行教学研究的不是太多。有些教师认为,上好课就行了,没有时间去搞研究。原因是部分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且研究意识淡薄,不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谈及教学改革,虽说近几年高职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力度不大。部分教师认为改革创新是学校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能力不高,部份教师即使想进行教学改革,也不知从何下手。

5.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老旧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还是采用旧的方法,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方法单一,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也差。而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则很少用甚至干脆不用,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升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职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应确立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应构建宽平台、宽口径的课程模式,适当削减通才教育课程,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也应该由教学向学思转变。在教学中,通过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因素的整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促进其发现和发展自我,达到心智和情感的成熟。高职体育教师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与训练方法,积极引入或创造新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体育教师既要及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训练方法,又要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层次。

2.提升信息素养

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当结合高职体育教师的实际,制定出全面培养其信息素养的整体规划,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评估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各级高职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因校而异地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养策略,完善校园网络化信息环境建设。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要在外部客观环境上努力,更要从体育教师自身系统的培养入手,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3.完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专业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和运行机制要从基础性培训逐步转变为学历教育和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如采取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模式。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外出培训,或聘请专家在校内进行培训,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需要制订培训计划,经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得到真正的专业发展。培训方式可多样化,可采用专家讲座、课例展示、专题研讨、教学评析、录像观摩等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时间安排上可利用寒暑假集中培训,平时采用分散培训的办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坚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保证评价工作的公开、公正,确保科研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出发,减少数量和形式的硬性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教师教学、科研的奖励,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总之,高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依赖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也是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为此,体育教师都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在学识上更丰富,精神上更独立,教学上不断创新,专业素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不断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承担起现代体育教师的责任,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詹阿宁.高职学院体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

[2]李存健.对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李飞腾.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3)

体育文化素养 篇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在校本科生500名做为调查研究对象, 其中大一学生200名, 其他年级每年级抽取学生100名 (每个年级男女比例1:1)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研究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素养有关联的学术论文、著作, 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所选高校在校学生的体育认知、运动技能、体育行为等几个方面问题设计问卷。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93份, 有效率为98.6%。通过专家访谈、同行研讨等方式, 对问卷内容经过了多次修正,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1.2.3 数理统计法

整理数据, 并使用SPSS13.0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素养, 《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简而言之, 素养即平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鉴于此,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个体所具备的的体育知识、技能并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观和价值观, 以及良好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等要素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体育文化素养既包括内在的品质也包括外显的行为, 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内在的品质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个性。外显的行为包括:体育技能、体育行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或与之相关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对体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2.1 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调查分析

体育认知是指个体获得外部体育的有关信息, 并把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性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体育认知类指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其中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常识、健身常识和体育保健常识;体育意识包括体育价值判断和体育情感体验。通过调查、统计有68.2%的学生认为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强身健体, 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可以释放、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推进人际交往, 增进师生、同学间的情感与友谊。多数学生能正确认知体育的本质功能, 具备正确体育价值观。从调查分析看, 大学生对体育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功能认识上还是比较客观的。

2.2 在校大学生体育参与、体育技能现状分析

体育技能指人们在意识的支配下, 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系统。它包括运动、锻炼、娱乐、体育审美等技能。从调查显示:有28.5%学生经常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并积极观看, 阅读体育保健、体育期刊等书籍, 喜欢欣赏体育, 拓展体育知识, 获得身心愉悦体验;有32.2%的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有19.8%的学生常感到没兴趣;有18.1%学生具有自己喜爱或者比较擅长的运动项目;也有8.2%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计划、没有目的, 不具备体育审美观;还有6.2%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被动锻炼, 有抵触情绪。总的来看, 大连高校学生多数 (73.8%) 对体育课堂学习、运动技能掌握、课外体育活动有积极的体育态度, 对体育感兴趣, 心理上接受体育运动, 并积极参与其中, 希望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但也有26.2%学生体育态度消极, 体育目标缺失, 处于被动参加体育锻炼状态。

2.3 大连高校学生体育行为调查分析

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参与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 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它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与空间利用、体育效绩等。

通过调查分析看到, 每周主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数仅为被调查者的18.0%, 而大部分学生一周内参加1次体育锻炼或偶尔参加, 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大部分学生尚且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主观能动性较差, 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忽视, 理论上认为重要, 而行动上不能拿出体育锻炼实际行动, 体育道德责任感、参与意识及团队精神表现较差。究其原因, 表现出多数学生基本没有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体育锻炼项目, 运动技能基础相对较差, 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与学生休息时间不同步, 无科学体育知识来指导体育活动, 而导致体育行为的上述情况。

3 大连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3.1 完善大学体育人文课程体系, 拓宽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 应该努力拓宽教学内容, 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 提高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水平, 进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因为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密切相关。传统《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身体的教育”, 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主要目的。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体育文化教育还要把培养学生体育思维、体育行为以及体育生活等方式教授给学生。大学体育课要努力培养学生体育行为, 使其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要从教学培养目标、方案、手段等多方面的措施, 使体育文化内化为每一个学生行为品质。

3.2 支持学生体育个性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课

做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课外体育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 培养体育个性, 对其进行体育教育乃至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次成功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课, 不能仅限于器材发放、活动时间、参加次数考勤的监督上, 而是要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应有体育教师给予学生专业辅导与帮助, 还可以有各个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与活动。积极努力让学生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体育理论、运动技术运用到体育活动实践当中去, 让学生在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既“我运动, 我健康”。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与运动卫生。

3.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人文素养教育建设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实践及创新能力等,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和谐, 给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 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育与管理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给予学生体育个性发展空间。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中, 要把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做为重要内容, 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 常抓不懈。

3.4 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创新

校园多元文化氛围是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 是大学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系, 校园体育文化既要具有丰富、全面的体育知识, 又要有针对性的支持学生体育个性发展, 来传播体育运动与文化, 把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的氛围做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弘扬体育精神, 倡导人文关怀”、“体育与文化并举, 体格与人格并重”等等, 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的典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氛围来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与理解, 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当中, 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体育文化素养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1.

[2]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27 (1) :69-72.

[3]张波.体育——生命活力的自由表达[J].社会学家茶座, 2008, 27 (4) :10-15.

[4]周玉成, 于秀.中学生体育认知状况调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7) :201-205.

上一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下一篇:蛋鸡腹泻的病因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