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2024-07-14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精选11篇)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1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与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课题组在《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将成长型中小企业定义为在较长时期 (如5年以上) 内, 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 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 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 并非所有的新建立的中小企业都可以称之为“成长型”, 因为很多新建企业实力弱、产品方向不稳定、知名度低, 生存时间短, 死亡率高。只有正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发展或能够向成长阶段转化的中小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成长型”。

一、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组织文化现状

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经营准则、道德规范及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企业发展的所有层面, 包括物质层组织文化、行为制度层组织文化和最核心的精神层组织文化。具体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备、办公环境, 抽象到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习惯、工作氛围、员工关系, 都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组织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成长型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现状及特色如下:

1、成长型中小企业存在积极的组织文化。

成长型中小企业多为刚刚成立的新企

业, 运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或成长阶段, 企业“追求盈利”的短期目标明确, 新企业组织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凝聚力, 企业领导者责任感较强, 职工可以通过个人的工作表现和愿景参与企业文化的构建, 企业内部更讲求团结和共同创业, 员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机会增多, 工作更有成就感。总之, 成长型中小企业自上而下表现出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氛围。

2、成长型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

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为以私营业主为最高管理者的直线型结构, 管理者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的劳资关系, 管理方式推行粗放的“家长制”。企业管理以“个人英雄主义”价值作为中心, 虽然新企业的所有者具备较高的管理才能, 但过分依赖个人决策难免失去客观与公正。在组织文化的构建上, 企业家代表了组织文化的方向, 企业的文化氛围也往往依赖于企业家的喜好和理论水平, 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3、关注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系统构建。

成长型中小企业尚处在创业与原始积累阶段, 企业运作注重眼前利益与短期效益, 随之建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也往往缺乏长远眼光。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建设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私营业主也不惜花费重金参加培训班、聘请策划公司, 但组织文化的构建往往局限于如何让员工更忠心于企业的狭隘层面, 而忽视了企业的愿景、经营理念这种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4、企业文化难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强调以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优良的企业环境实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来源, 是企业战斗力的保障。对于我国大多数发展型中小企业来说, 企业经营管理大多以家属成员为核心, 而对于外来成员, 很难获得相应机会, 因而也就难以对企业有归属感。一旦员工掌管业务, 与供应商或者客户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私人关系, 他就具有控制和要挟企业的能力。

二、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建组织文化的途径

1、分析企业环境, 选择适合企业发展

组织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成长型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内在环境、行业特色选择符合企业特色的文化模式。比如融合了民间地方文化、富有民俗色彩的“乡土型”企业文化;强调人本管理的“家庭型”企业文化;富有合作竞争气息的“科技型”企业文化以及以放权管理为核心的“参与型”企业文化。

2、确定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注意力过于集中于经济效益, 而企业经营者经常忽视对企业经营理念的思考。成长型中小企业只有明确了生产目的、经营方向, 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像麦当劳“高尚的家庭式餐厅”理念, 引领着麦当劳远离不良诱惑, 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快餐文化。企业管理者需要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从外在的产品, 到企业内部的行为方式、管理制度, 时刻体现企业文化。

3、积极推动组织变革, 建立行之有效地管理制度。

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害怕变革, 只要企业经营能够产生效益, 就不愿进行必要变革。或者管理者更愿意创新生产工艺, 而不愿意变革组织结构的弊端。这种不愿变革有的是因为管理者能力的局限性, 无法发现组织中已有的问题。有的是因为管理者的惰性。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往往不完善, 甚至是支离破碎。一般中小企业至少要建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 精确的考核和公正的奖励是很必要的。在成功地定位了组织文化的方向和模式后, 企业提炼出准确的核心价值观。而价值理念要真正为广大员工所认同, 需要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制度的支撑, 通过制度的提倡、制约、激励、惩处, 在长期的实践中推广。

总之, 组织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 企业通过组织文化可以统一员工思想, 增强企业凝聚力, 推动企业发展。发展型中小企业组织文化的建立首先要确立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再着手于与企业文化建设相悖的公司制度的修订, 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通过管理变革, 新的价值观的群体意识逐步形成,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2

与诸多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创意组织呈现出显着的不同点。许多创意组织的工作环境较之其他类型的组织更为灵活和拥有更高的自由度。例如,在许多创意组织中,创意人员不需要遵循统一或既定的着装规范,多数情况没有严格的装束要求; 创意人员还可以自由展现创意,为自己的办公空间增添个性化的元素等。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够为创意人员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能够让创意人员在创意工作环境中感到相对放松。这可以认为是创意领域中有关组织文化的一个部分,同创意工作相比其他领域的活动需要更高程度的自由度的特点密切相关,以此支持他们充分拓展创意思维、激发创意积极性。

相对不拘束的工作环境和较为灵活随意的工作风格是创意性工作不断发展的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是创意组织相对其他类型的组织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自由度的主要原因。工作环境是组织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换言之,工作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在领导力的指引和影响下对组织文化的一些可视层面的呈现。

另外,Daft 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个组织中的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假定、理念和规范的集合,并且被当作一种正确的方式传授给新成员[6].组织文化是建立在组织中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上。这些关于某个特定组织的核心理念和规范融入组织人员的知识系统中,为成员的工作表现提供“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此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组织成员会进一步发展这些共同理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将它们作为正确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方式传授给新成员。可见,组织文化确定了一个相应组织的共享知识系统,能够为组织的发展提供特定的方向。创意领域中组织文化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创意人员的日常工作。一个创意组织的特定文化能够显着地塑造员工对创意的态度,并影响他们在创意工作中的热情和动力,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三 创意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

Schein 指出,必须将文化和领导力结合起来理解[7].领导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创建组织文化。对于具有建设性的领导力来说,领导者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文化,将所有组织成员整合为一个自然的统一体,进而使个体的活动能够强化整体结果[8].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正确合理的策略并在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强大的组织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领导者需要了解,组织文化是由不同层面构成的。可视层面与外在要素相关联,是组织文化的外在层面,而内在层面的要素是无形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组织成员所持的共同理念。如图 2 所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许多创意组织通常在“可视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就许多方面而言,多样性能够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同,如员工着装、办公室陈设、组织仪式等。这一层面作为组织文化的有形层面( 即“可视层面”) ,是组织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领导力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较为容易达成的部分。

组织文化还涉及更深层面的文化,即存在于某个组织内部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设想。组织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观念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建这一层面的文化是领导力要达成的一项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领导力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文化,使处于不同职位的组织成员,特别是较低职位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并且所有的观点与想法都能得到尊重和有效的考量。

事实上,相互尊重氛围下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建立信任。信任是合作行为的基础[9].创意组织中创意从想法到实践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合作性的工作。为了实现对不同职位的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领导力需要建立一个特定的.人员关系系统。该系统能够明确不同职位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疏通和保障下属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上级的方式。在具备合作特点的关系系统中,沟通能够有效地建立,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创新思维和创意想法被忽视的风险。

在人员关系系统中,严密的权威机制和等级制度是导致机械、决策迟缓以及对客户缺乏及时反馈或沟通的重要原因[10].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通常不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创意组织结构。严密的上下级关系与带有 “命令与控制”特点的领导力联系在一起[11].许多组织可能都存在等级制度,包括一些创意组织。在组织文化的“有形层面”上,许多创意组织的有形工作环境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多样性; 在“无形层面”上,往往重视权威和等级制度,创意决策需要通过繁琐复杂的等级体系的层层传递和权威机制的决定性审查,因而决策必须通过上级的严格控制。许多真正具有创意的想法可能经由权威知识标准的衡量受到偏颇对待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或就此被扼杀,从而使得创意的有效性和创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灵感遭到严重破坏。等级和权威是无形的,与领导力的引导和取向密切相关,对组织文化的特质有深刻的影响。创意领导力需要建立或发展一个沟通有效、互动功能性强、具有合作精神的组织结构,而非等级观念强、权威决断力集中的组织体系。

就另一方面而言,组织结构系统的确立为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组织成员关系的特定类型,这就形成了这个组织倡议的有关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际的重要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倡议的理念与实际践行的规范或规则可能存在差异。前者是该组织声称要遵循的理念或准则,常以书面形式呈现,如年度报告等; 后者是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要影响的行为准则。一些组织的践行价值理念与其倡议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而在另外一些组织中,践行的理念与其倡议的理念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许多创意组织主张互动灵活和沟通顺畅的组织文化,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避免不了较高程度的等级制度和权威体系,创意人员不仅较少参加决策,创意点子还常常被上级忽视或拖延。因此,提倡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的脱节被认为是领导力作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的组织文化是有效践行的部分,由此可知,领导力应当创建和发展一个真正的组织文化,使其推崇的信条和理念能够充分融入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并得到实际运用。

四 结语

创意领导力与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发挥关系密切,对创意人员的创意工作和创意性生产的有效性影响深刻。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意积极性应在创意领导力的功能中充分强调,进而建立灵活且形式多样的组织文化。这实则是创意领导力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意组织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严密的等级和权威体制必然会阻碍创意想法的有效传达和实施,对创意人员的首创精神和创意激情产生消极甚至是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创意领导力在创建发展创意组织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推崇的组织价值理念与践行内容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本质上是创意领导力在实施过程中仍涉及不灵活的组织运作机制和不畅通的沟通方式。因此,创建符合创意活动特点的组织文化要充分注重创意领导力对组织成员的沟通和调整。从总体来看,以创意组织文化为核心,创意领导力的具体功能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全面认识创意领导力的功能对充分发挥创意领导力的功能和提升创意产业活动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nagan T. Management: Concepts & Practices[M].5th ed. New York: F. T. Prentice Hall FinancialTimes,.

[2] DuBrin A J. Leadership: Research Findings,Practice,and Skills[M]. 5th e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Company,.

[3] Northouse P G.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M].5th ed. London: Sage,.

[4] Glick L J. Lessons for Managing Creative Staff[J].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17( 3) : 73-77.

[5] Bruce M,Cooper R. Market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6] Daft R L.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M]. 4th ed. Ma-son,Ohio: Thomson South-Western,2008.

技师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的创建 篇3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正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很多工作的落实,都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完成。技师学院的人才建设,整体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创建而言,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努力,要确保学生在身体的强健方面、心态的稳定方面、精神的干劲方面,都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为自身的将来发展提供足够的帮助。

技师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技师学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加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要加强对技能的把控。但是,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作用下、社会压力下,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将出现较大的扭曲现象,甚至是在学院内出现极端行为。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需要将体育文化进行良好的建设、宣传。例如,很多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非常突出,但也正因为自身的能力表现较高,因此与很多的同学都出现了格格不入的状态,自身的孤独现象特别明显。一般而言,技师学院的学生在年龄上与大学生并没有差异,因此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需要去活动自己,去广交朋友。通过在体育文化上进行建立和宣传,能够让学生与同学的相处更加多元化,通过体育项目的锻炼来良好的发泄自己,减少各种缺失与不足,从而保证自身的成长达到健康的效果。

体育文化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体育文化本身而言,其在技师学院当中开展已经成为了必要性的措施,如果在该项工作中出现了较大的缺失与不足,很容易在今后的工作上展现出严重的隐患,甚至是对学生的长久发展构成威胁。分析认为,体育文化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的培养。例如,技师学院的日常专业教学,比较崇尚的是团体合作,但是这样的合作主要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即便是在进入到社会中,学生也会在利益的考虑下进行合作,绝对不会主动出头来解决问题。从体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体育项目的合作上很少存在利益的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团队当中的位置和积极作用,去良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体育文化比较强调的是,表面上团队有很多的领导,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主人,要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操作良好的执行,促使团队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个人拓展而言,都将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技师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的创建

组织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对于技师学院而言,其在安排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虽然给予学生的压力较大,可是给予的时间和空间也比较多。因此,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本文认为,在创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组织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第一,在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上,要尽量的“大操大办”,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体会到团队作业的快乐和心灵上的提升。在运动会开展的过程中,每个班级内部的学生,都要团结一致,即便是没有竞技项目在身,依然要将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充分的发挥,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第二,在日常的体育文化宣传过程中,禁止过分的强调成绩和排名。校園体育文化的创建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倘若在排名和成绩上过分的强调,很容易促使学生将体育和学习任务联系在一起,届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突出。

建立学校体育社团。就技师学院本身的发展而言,已经在体系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缺失和不足。对于现阶段的发展而言,创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向一些大学做出良好的借鉴。例如,可以积极的建立学校体育社团。在学校内部当中,体育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团队,在团体类型上多样,团队人数上也没有明显的限制,基本上完全是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实施的。学校体育社团在建设后,可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学习和进步,定期组织活动及竞技项目学习,能够让技师学院的学生在自我锻炼、互相交流上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体育社团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自身的不足、优势上加强分析,互相指点的过程中,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目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在交朋友的广泛性方面得到明显的提升,告别了以往的很多不足问题。

宣传体育文化。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创建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必须在体育文化的宣传上得到较好的成就。以往的体育文化之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技师学院对此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在相关投入上总是按照最低标准来完成,最终造成了体育教育的没落。建议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加强体育文化宣传。(1)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通过校园广播的相关报道,学生可获得体育相关信息,感受体育比赛的魅力,并能促进学生间开展与体育相关的讨论。(2)利用校园网传播体育文化。在校园网上创建相关栏目,内容包括校内体育管理规定、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标准、体育社团活动、校内外体育竞赛的精彩瞬间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创建高校体育品牌文化路径探析 篇4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师和学生高等学校的教学环境下, 通过体育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种表现, 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它既能够使学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 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改变。现代大学间的竞争与发展不仅是学科、专业实力和水平的竞争, 更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较量。竞技体育也更是各高校实力强弱的良好名片。学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

任何高校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积淀, 文化决定了这所高校的制度和行为。体育品牌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一部分, 必须与高校内部文化的内涵相一致, 要服务于高校的发展。

实践证明, 一流的大学, 需要具备一流的体育;一流的体育, 其背后必然有自身独特的品牌文化。品牌的形成需要积累, 需要各种内外条件的有机融合。高校体育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理念和体育品牌。

一、创建高校体育文化品牌的意义

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缺乏创新, 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主要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 缺乏改革的热情, 体育事业发展滞后, 根本谈不上体育事业或体育文化, 没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更没有深层次挖掘体育的内在文化和动力, 也无从谈起体育品牌的创建。大学品牌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建高校体育文化品牌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

1、可以有效推进大学品牌化建设进程

大学品牌是高校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通过教学、科研和产业活动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体育活动扩大学校影响, 增强高校体育文化是进行学校品牌宣传的重要环节。如:清华大学的田径、跳水和赛艇、上海交通大学的乒乓球、太原理工大学的男子篮球等等。体育运动明星不同于影视明星, 体育明星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更能产生有效的品牌效应, 在倡导健康为第一前提的现代社会更值得人们尊重, 而这种感染力和体育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 所以体育活动开展好的大学就更容易为公众所吸引, 体育品牌更能有效推动大学品牌化的建设进程。

2、有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大学体育品牌主要是高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自身特色的优势项目。他往往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代言, 可以有效带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品牌宣传。美国把能奥运会冠军分别放在不同的高校培养, 借此来提升他们所在高校的知名度, 在中国很多优秀的国家运动员也开始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高校继续进修, 比如孙雯选择北京大学、伏明霞被清华大学招收等。而这些世界冠军就是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加入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有很多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 他们是中华民族代代延续下来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我国有很多独特的体育项目比如舞龙、划龙舟、武术、太极拳。他们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象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激发自身学习的热情。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之优势, 通过传统的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获得身心健康。

二、创建高校体育文化品牌的主要途径

1、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 完善体育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条件。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硬件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 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训练。

2、完善和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师资水平。

体育课程是实现大学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高校竞技体育应在实践操作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文学科优势, 加强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 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训练的科学性。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 通过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3、通过媒体宣传,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和信息交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快速流通的社会, 体育文化也依靠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扩散传播。学校体育文化也要通过其自身渠道进行有效宣传。通过宣传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需求, 还能及时地将有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信息和建议分享给大家, 使得高校体育文化资源的公开化、透明化, 实现知识的共享, 同时也让体育文化深入人心。不仅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还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品牌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品德, 增强团结意识, 为高校教育、社会、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要:高校体育引领着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道路, 走出一条品牌化的道路,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体育品牌文化的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出发, 结合我国高校体育的基本状况, 在推动体育品牌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史冬博:《当议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品牌的基本要素》,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 (2) :102-104。

[2]张建雄:《更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高校的战略思考》, 《武汉体院学报》, 2004, (6) :44。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5

摘要:分析各种企业文化类型,选择迪尔、肯尼迪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作为研究起点。回顾关于学习型组织特性的文献,提出学习型组织应具备的13个主要特性,作为其企业文化发展目标。最后,分析如何从各类企业文化创建具有13个特性的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企业文化类型;学习型组织特性

一、企业文化类型文献回顾

企业文化同人一样有着极强的个性,每个组织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但是不可能对每个企业文化都进行研究,因而只能在不同的企业文化间寻找一些共性,再对企业文化进行简单地分类。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企业文化的特性认识不同,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划分企业类型的方法。

Terrence E.Deal和Allan Kennedy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大小和信息反馈快慢两个维度,将企业文化分为:“强人型”、“拼命干、尽情玩型”、“攻坚型”和“过程型”。E.Heinem根据企业文化的牢固程度、一致程度、企业文化与企业系统和谐性,将企业文化分为从强到弱、再到“无”的十六种类型。John P·Kotter和James L·Heskett根据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具体情况、企业文化与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将企业文化分为:强力型、战略适合型和具有适应性的企业文化。查尔斯·汉迪用古希腊的四位神祗来代表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模式,即霸权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个性文化。康妮·格莱泽和芭芭拉·斯坦伯格·斯马雷将企业文化分为鲨鱼型、戛裨鱼型、海豚型。海泽正和上野征洋以行动基本方向和对待环境的态度为坐标,划分出四种企业文化:自我革新型、重视分析型、重视同感型、重视管理型。Ebers将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合法型、有效型、传统型、实用主义型。罗长海将企业文化分为四大类型二十个小类型。四大类型是:按所有制划分的、按生长点划分的、按引进程度划分的和按内容特色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魏杰从价值理念方面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经营性、管理性和体制性企业文化。

在后面的研究中,作者选择迪尔、肯尼迪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原因有五:第一,迪尔、肯尼迪的划分方式影响最大,在文献中的引用率最高;第二,通过风险程度、反馈速度划分,这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三,划分出的企业文化类型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很高的相关性,使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第四,适用于在不同社会大文化环境下的企业,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第五,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之间没有纯粹的优劣之分。

二、学习型组织的13个特性

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并对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出了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研究中的经典内容,从五个方面促进组织转变,使组织尽快地呈现学习型组织的特性,本文亦是从这五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是笼统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创建学习型组织,那很难弄清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在目标不具体的情况下,谈创建途径就显得毫无意义。要明确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和方向,可转化成明确学习型组织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既是衡量一个组织是不是学习型组织的标准,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努力的方向。

罗宾斯概括出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性:

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

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

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瓦特金斯、马席克提出以7个C表示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持续不断的学习、亲密合作的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创新发展的精神、系统存取的方法、建立能力的目的。张声雄认为学习型组织有六大特点:精简、扁平化、有弹性、不断自我创造、善于学习、自主管理。王维提到学习

型组织的十个特征:开放性、民主性、人本性、学习性、创新性、能动性、多元性、终生性、计划性、智力的资源性。

以圣吉的五项修炼为基础,根据文献回顾,作者概括出学习型组织有13个特性。与自我超越对应的特性是:

1、自主管理,员工主动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强地自我管理能力;

2、扁平式结构,个人和团队有较大的自由和权力;

3、不断进取,员工渴望超越现状。与改善心智模式对应的特性是:

4、经常自省,摒弃旧的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

5、鼓励创新,突破现况。与建立共同愿景对应的特性是:

6、共同愿景,所有成员拥有与组织一致的共同理想;

7、相互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

8、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心员工,让员工发自内心地认同共同愿景。与团队学习对应的特性是:

9、善于学习,实现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注重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

10、知识共享,充分利用知识资源,降低学习成本;

11、沟通畅通,信息准确地、完整地、及时地传递,提高学习效率。与系统思考对应的特性是:

12、系统性,系统地思考问题,从而系统地处理问题;

13、全局观,从全局分析问题,以整体利益为重。根据分析,作者提出学习型组织的13个特性与五项修炼的关系,如上所述。

三、通过各类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对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研究中,学者们都认识到企业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关于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的文献也颇多。但是前人主要是研究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有利于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企业文化,或者说,研究学习型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然而这类研究只停留在较笼统的层面,认为存在一种“最佳的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匹配。根据这种观点,企业只要按着“最佳的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文化即可,其结果是所有的学习型组织拥有相似的企业文化。这种研究存在两点问题:第一,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改善,有多种企业文化适合学习型组织发展;第二,只强调培育企业文化的目标,忽视各自企业文化的起点,导致如何从起点走向目标的路径模糊。

本文概括出的学习型组织的13个特性,是企业文化努力的目标。作者以迪尔、肯尼迪划分的各类企业文化为起点,分析它们如何向适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发展,并对比改善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区别。

强人文化形成于风险高、反馈快的企业,如建筑、广告、影视、体育、出版等方面的企业。强人文化的主要特征:A1、不断进取;A2、喜欢冒险;A3、自信;A4、坚强;A5、乐观;A6、注重短期;A7、个人主义。强人文化已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第1、3、4、5个特性,引导强人文化容易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2、9个特性(本文称为容易形成的特性),强人文化最不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第6、7、12、13个特性(本文称为最需要形成的特性)。学习型组织的第8、10、11个特性与强人文化没有明显的相近、相斥特征,因而可塑性强(本文称为需要形成的特性)。与其它类型的企业文化相比,强人文化转变成与学习型组织匹配的企业文化后,还保留着A3、A4、A5等与其它企业文化不同的特征(本文称为区别特性)。

拼命干、尽情玩文化形成于风险低、反馈快的企业,如房地产经纪公司、计算机公司、汽车批发商、大众消费公司等。拼命干、尽情玩文化的主要特征:B1、拼命干、尽情玩;B2、善于交际;B3、崇尚优胜群体;B4、行动迅速;B5、顾客至上;B6、缺乏思考。拼命干、尽情玩文化已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第7个特性,引导容易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3、4、5、10、11个特征,最不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第12、13个特性,还需要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1、2、6、8、9个特性。拼命干、尽情玩文化转变成与学习型组织匹配的企业文化后,还保留着B1、B2、B4、B5等与其它企业文化不同的区别特征。

攻坚文化形成于风险高、反馈慢的企业,如石油开采、航空航天方面的企业。攻坚文化的主要特征:C1、深思熟虑;C2、坚定不移;C3、志向远大;C4、尊重科学;C5、缺乏激情。攻坚文化已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第6、12、13个特性,引导容易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5、7、9、10个特性,最不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第3、4个特性,还需要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1、2、8、11个特性。攻坚文化转变成与学习型组织匹配的企业文化后,还保留着C2、C4等与其它企业文化不同的区别特征。

过程文化形成于风险低、反馈慢的企业,如金融服务组织、公共事业组织等。过程文化的主要特征:D1、遵纪守时;D2、谨慎周到;D3、崇尚过程和细节;D4、趋于稳定;D5、保守。过程文化没有明显地具备学习型组织的某种特性,经过引导容易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4个特性,最不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第3、5个特性,还需要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第1、2、6、7、8、9、10、11、12、13个特性。过程文化转变成与学习型组织匹配的企业文化后,还保留着D1、D2、D3等与其它企业文化不同的区别特征。

虽然适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作为起点的企业文化不同,导致其转变路径不同,并且转变后的各类文化还具有自己的区别特征。

通过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逐渐让组织呈现出学习型组织的特性。比较作为起点的企业文化与适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寻找相驳的、没有的、较弱的方面,作为今后培育企业文化的努力方向。如上分析,与适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相比,原企业文化已有的特性可以保持、发扬;原企业文化容易形成的特性应该加以引导;原企业文化没有重视的特性应该塑造和加强;原企业文化中成为障碍的特性应该克服,并重点培育该方面欠缺的特性。

四、创新之处与未来工作

很多学者提出用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并且为之做出了深入研究。但是学者们关注的是学习型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企业文化作为努力的方向。这种研究关注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却忽视了作为起点的现有企业文化,必然影响了对实现路径的研究。事实上,无论是起点文化还是目标文化都具有多样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实现路径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化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分析前人对学习型组织特性的研究,归纳出学习型组织主要的13个特性,并将其作为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努力的方向;第二,以迪尔、肯尼迪划分的四类企业文化为起点,分析它们各自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并指出企业文化转变后各自保留哪些区别特征。

在本文的分析基础上,本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是设计量表、组织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验证、修正本文观点。

参考文献: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6

2010年9月,斥资1.3 亿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共建,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展中心和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成于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国乒乓球学院作为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专业化的一个平台,是我国软实力传播的新生代,也是我国积极挖掘体育项目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贵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从为中美外交破冰铺路,到包揽世界金牌提振民族士气,再到为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软实力,它在中国承担的社会使命正不断扩大。“国字号”体育运动项目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承载着我国“体教结合”正规化的梦想,也承担着提升我国体育项目软实力、宣扬乒乓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主要以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理念、办学定位等方面为出发点,探究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文化传播使命,明晰其所承担的体育文化软实力职责。通过论述指出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作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的形象标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式理念传播的平台、通过地缘文化重塑与发展乒乓文化的动力、唤醒国人乒乓“类意识”的手段、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虽然刚刚起步,其发展将成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发展的一个动力,也将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

1 从软实力到乒乓球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走向僵化和萎缩[1]。每每当提及“软实力”之时,惯以“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来代替“软实力”,认为文化领域的人文魅力是“软实力”的灵魂。事实上,1990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弗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次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他将国家的软实力归因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2]。由此可见,“软实力”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包括文化,还有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叠加。对于文化领域来说,文化软实力包括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部分内涵,而对于体育领域来说,体育文化属文化的下位概念,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文化力与体育软实力的叠加。乒乓球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乒乓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影响力,具体的可以被称为乒乓文化软实力,隶属于体育文化软实力。因此,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应该隶属于四个层级,是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

体育文化软实力是在一定的体育硬实力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国内外公众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而乒乓球文化软实力则是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它体现在乒乓理念的定位、国球文化的传统、国球形象、国球声誉与品牌以及教练员、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能力上,最终表现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则是我国开始着手于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软实力方面去完善乒乓球运动的重要举措。

2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体育文化软实力

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和上海体院承办,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理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名誉理事长由国家体育总局分管领导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由国家乒羽中心主任担任,执行理事长为上海体院院长,乒坛前辈、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为学院名誉院长。其办学定位于建设集“教学、训练、研发、培训、赛事与对外交流”于一体、包含所有办学层次、坚持学历教育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的世界一流特色学院,履行“高等教育教学、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国内国际培训、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五大职能,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创新精神的乒乓界精英,逐步实现“三大目标”——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3]

中国乒乓球学院将理论、研究、竞技、文化集合于一身,担负着推广乒乓球、传播中国文化、开创中国乒乓球历史的使命。要让中国乒乓球学院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乒乓文化的重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文化传播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淡化项目的竞技色彩、强调项目以人为本的普适性是其全球化发展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而针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说,无论是称霸世界体坛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性质很强的体育项目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稳、准、狠、快速、旋转等乒乓球理念适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而对于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来说,以人为本、团结合作、沉着稳重、博弈思考等人文素养的体现更为重要。乒乓球运动项目软实力的提高,会使中国的“包揽”、“金牌”、“夺冠”等竞技豪词的光芒不再如此之刺眼,也将是“文化”、“人文”、“普适”最终成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真谛。正如胡小明教授所说的“以拥有多少金牌来衡量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否,是弱国心态”,作为乒乓球大国的中国,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普及、均衡发展,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音。

3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将乒乓球文化的构建提升为乒乓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它也将在外交层面作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标杆,在政策层面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保障的基站,在文化层面则将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乒乓文化重塑的契机、地缘文化发展的动力、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3.1 体育大国形象的标杆

“大国”之谓“大”,并不在于国土面积,而在于经济实力、国际形象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体育大国”之谓“大”,也不在于金牌第一,而在于体育发展、国民体质以及在体育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经济上,我国的GDP 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正在步步向大国目标迈进。体育上,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了“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愿望,大国形象赫然崛起。虽然总书记在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体育强国的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要做的是首先将体育大国的形象巩固好,无愧于“体育大国”之“大”。中国乒乓球学院在国内实践国外推广的过程,必将成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为我国巩固好体育大国之形象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乒乓球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它的设立包含着我国体育界以及乒乓人士的国球情怀,更展现了我国主动承担起乒乓球运动推广责任的大国形象。乒乓球之于我国犹如跆拳道之于韩国、相扑之于日本、橄榄球之于美国、足球之于巴西,属于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运动曾经为我国脱掉“东亚病夫”帽子、振兴民族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乒乓外交”曾为中美建交铺路、为中日友谊搭桥。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可谓登峰造极,已经到了开始为包揽所有金牌而苦恼,为没有对手而担心的地步。国际奥委会也一再改制,都是通过限制中国队而试图达到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目的。限制中国等于限制乒乓球运动优势国家发展乒乓球运动,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与此同时,我国在服从国际奥委会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尝试通过“乒乓球国际推广计划”以及建立乒乓球学院来从根本上实现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通过系统的、正规的途径将最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在高等教育的旗帜下,科学挖掘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力量与核心精神,让源于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华文化的陶冶下成为世界人民的运动。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将是我国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是我国树立与巩固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3.2 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

竞技体育的循环发展犹如生命有机体一样,要保持一种“生态平衡”,同样需要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一部分运动员退役,一批后备人才作为补充,维持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过程包括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运动员退役三部分。竞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是极为短暂的,当竞技状态达到高峰之后,必然迎来退役和再就业过程。而在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夺金夺标的途径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成就极少数、舍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单一的竞技成绩的基础上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优秀,却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一旦失去了竞技能力而无所适从,成为了竞技体育的牺牲品。退役运动员,尤其是重竞技的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症结。辽宁省前亚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才力、女子柔道奥运冠军高凤莲、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等,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竞技体育成绩,而因为没有生存技能,在脱离了竞技体育的庇佑下,成了文化知识的侏儒无法立足于社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和推广,将有效地解决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不系统的缺憾,在传授乒乓球技能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让其享受到“举国体制”集约化优势的助力和“体教结合”的双重保障。同时中国乒乓球学院也将给其他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使素质较高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延长他们的运动生命周期。“体教结合”的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仅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当中渗透进去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能够通过提高运动员本身的文化素质,能使其拥有在退役之后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也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了平台,故而是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通过系统的文化业务课学习,将基本文化素质以及基本职业技能与竞技运动成绩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

3.3 地缘文化认同重塑与发展的动力

地缘文化认同是具有文化亲缘关系并具有地理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互信任。例如,“欧洲一体化是建立在欧洲主义基础上的,欧洲主义设想的建立则基于意识形态上‘我们欧洲人’这种自主性的共同体”[4]。随着亚洲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哈蒂尔和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曾引起全球的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陈峰君教授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亚洲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吸收了现代化因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东亚文化认同的来源看,主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亲缘性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包括注重集体主义的伦理、天下大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族文化和谐发展的传统儒家思想。[5]因此这种深厚的文化亲缘性为推动乒乓球运动领域建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提供了前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乒乓球运动虽然在亚洲开展得最为火热,但是谈到乒乓文化的时候,人们仍然习惯于将乒乓文化归结于欧洲文明,从欧洲文化的角度去解析乒乓文化。既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重心已经转移至亚洲,那么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乒乓球文化也应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中国乒乓球学院应正确利用东亚文化的亲缘性,以及亚洲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树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让地缘乒乓文化以亚洲为基地形成一股强烈的思想风暴,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传播亚洲地缘乒乓文化,深化乒乓文化的内涵,让亚洲的乒乓文化虽然不致于取替欧洲价值观为核心的乒乓文化,至少也要与其平行,让欧洲乒乓文化乃至世界乒乓文化与亚洲乒乓文化共荣辱,在整合与创新中推进世界乒乓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达到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3.4 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体育的“种意识”通过体育手段实现“强兵强种”,而体育“类意识”则是将体育上升到“培养世界公民”的高度。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演变的轨迹是:从近代“求生强种”的民族意识,向建国后“为国争光”的国家意志演变,未来将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的“类意识”上。1953年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四年正处于政治主导型社会,国人期盼着“救亡图存”,希望通过体育“强兵”、“强种”、“强国”,乒乓文化具有的强烈民族复兴性质的“种意识”,“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都停留在“强国、强兵、强种”的“种意识”上。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主导型社会,乒乓球运动突出“为国争光”,“你不要这一球祖国还要这一球”的警句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种意识”。可以肯定,在政治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乒乓球突出为政治服务、强化国家意志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欲建立“体育大国”,树立乒乓球责任大国形象,促进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必然要将乒乓“种意识”向乒乓“类意识”转变,将乒乓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大义相结合,体现其“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的宗旨[6]。因此,当下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正可以从体制与结构上实现泛化乒乓“类意识”的功能。抛开民族主义与国球情节,积极输出优秀的乒乓球理念、出色乒乓球运动员与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一流的乒乓技术,积极培养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宁为他人做嫁衣,这就是将“种意识”置之度外,将“类意识”集结我胸的表现。体育无国界,体育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产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当我们积极输出乒乓球技术以及理念的同时,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对中国文化和乒乓球文化的促进、通过增强乒乓文化软实力而构建为中国培育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奠基、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基、为树立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奠基的理念。

3.5 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三大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在三大目标当中,无论是人才培养基地、文化教育与交流基地还是体教结合示范基地都将渗透着中国文化于其中,如孔子学院一样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方社会之所以有国家敌视中国,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或误读中国或听信恶意谣传。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应该是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教育机构的职责。之所谓“文化”,究其根本是以“文”去“化”人或事物,使被“化”之物达到“文”的状态。欲达“文”“化”之状态必先经过“文”“育”的过程,由“文”“育”到“文”“化”。针对于国内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运动为专业的高等学府,既然称之为高等学府,那么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一改往日乒乓球运动学校的风格,以高等学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争取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我们追求乒乓球运动的普适性,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乒乓球运动的根本是人,是一种依赖于人的发展的一个项目。要“文”“化”乒乓球运动,必先“文”“化”其运动的执行者,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战术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于运动员人文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体教结合”落实到教学与训练当中,让“体教结合”不再成为一句代表形式主义的空话。只有真正实现以“文”“育”体和以“文”“化”人,才能有效提升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整体人文素养,让人文素养之花开在中国乒乓球学院这块高等学府的圣地之上,让人文素养的香气弥漫于整个学院,浸润学院的每一个管理者、执行者的心灵。文化可以让竞技体育不再是一种赌博,不再是唯一胜利者的舞台,更多的竞技场上的失败者依然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针对于国外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向世界各地传播乒乓球运动技术、乒乓球文化,让乒乓球运动能够成为一项为世界人民所爱的体育运动。在海外建立中国乒乓球运动学校,则更要求其浓厚的人文氛围,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让国外选手在接受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学习的时候,能够接受并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文明古国的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育”体和以“文”“化”人。中国乒乓球学院理应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4 结束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化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独特作用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维度的“力”的作用正在丰富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内涵[7]。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曾把文化比作“水”,文化因其特质似水,柔而有力,因此能渗透人心,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不能替代的作用。由软实力而衍生的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之间是既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任何层级的软实力都是具有影响力作用的。虽然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但是诸如中国乒乓球学院这样的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组织机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基站。发展壮大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实力,将助力我国体育软式力的提升,也将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又一举措,中国乒乓球学院肩负着重要软实力传播使命。

[1]张国祚.2010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2]Joseph,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e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3]中国乒乓球学院[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6033.htm.2010-12-12.

[4]白石隆.秩序形成的关键是“日本化”还是“中国化”[M].日本,2003.

[5]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1.

[6]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2-3.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7

1 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

信息文化服务体系是指, 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为公众提供数据资源、信息技术、文化交流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其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平台, 将信息资源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 填补基本的信息文化匮乏, 改造落后文化, 追随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 实时迅速的为人们带来先进积极的信息, 增大信息量,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2 体育院校创建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

要加大力度对体育院校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创建良好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 为体育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服务体系下, 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文化资源和数据资源。而信息文化服务体系正是这样的一个数据资源平台, 可以供体育院校内所有有需要的师生进行咨询, 不仅实时、方便、迅速, 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体系进行信息文化交流沟通, 在彼此帮助、彼此纠正的基础上共同成长, 增加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 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 扩大体育院校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们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体育院校学生能够与先进科技和实时数据接轨。

3 创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服务体系

开展对体育院校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 应着重创建信息文化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文化, 让学生们在这样的资源库下可以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有用信息;还应创建专属于体育院校的信息文化共享平台, 为学生提供一块公共的电子白板, 让师生们可以交流沟通, 共享有用的信息文化资源。下面就从创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共享平台、图书馆信息文化资源库两个方面入手, 研究创建体育院校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

3.1 创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共享平台

体育院校可以创建一种交互性强, 内容丰富的信息文化交流论坛, 它是一种可以提供一块公共的电子白板, 可以供体育院校的广大师生在论坛上, 发布信息提出看法和抒发己见, 分享实时信息和文化交流, 让体育院校所有师生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 发布信息, 进行讨论等。大家可以采用留言的方式, 为人们所构建的信息文化交流论坛留言, 这样体育院校就可以有目的性的加强收录相应方向的信息文化, 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文化共享平台, 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储备量, 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体育院校还可以创建专属于该校的学习交流网站, 学生可以通过账号密码登录, 在这个网站上学校可以及时公布科学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前沿, 并以公告通知的方式提醒广大师生及时更新查看, 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更新自己信息储备, 更提供了一个安全方便的信息文化共享平台, 让学生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安全, 可靠。

3.2 创建图书馆信息文化资源库

体育院校应设有图书馆, 图书馆可容纳大量师生进行知识文化查阅, 创建不同类型的信息文化获取方式, 为师生提供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的数据库。通过开设普通阅览室、过刊阅览室、中外文文献借阅室, 为学生提供阅读学习的地方, 并购买适量的购买体育院校学生所需的中外文文献、期刊、读物等书籍, 在一段时间内可供学生实名制借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吸收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文化, 提高自己的知识信息储备量。图书馆可开设现刊阅览室, 实时的为学生提供一手信息, 了解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 现刊读物供给学生在现刊阅览室阅读。

3.3 创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 对信息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认识不足以及解决对策。

迄今为止, 许多体育院校的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对信息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不足, 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汲取实时的科技文化信息的对各人培养综合素养的必不可需性。体育院校要加强对体育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 就需要体育院校加大对信息文化汲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制作板报、播放广播、公告通知、创建微信平台、创建体育院校贴吧等众多方式, 加大宣传我们所创建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 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信息文化素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家, 为他们提供信息文化资源库, 实时传送信息文化和科学技术, 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2) 存在无用的信息。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信息过度超载的时代, 想要快速有效的获取有用信息是十分困难的, 而且现在的信息文化分享平台上的信息安全性较差, 个人的隐私权有可能受到侵犯。这就需要我们体育院校帮助学生在泛滥信息文化里挑选有用的信息文化, 并适时的传送给有需要的学生, 改善学生信息选择困难的处境。

(3) 资源设备不足。

在体育院校构建信息文化服务体系时, 常常会出现资源设备不足, 无法更好的为学生信息文化查询服务, 这就需要体育院校加大对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力度, 加大构建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投资, 可以将所构建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对外开放, 成为公共信息文化服务平台, 这样不仅可以维护所构建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 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体育院校的学生能够可以更广泛的汲取信息文化, 与更多的人交流沟通, 彼此纠正, 相互分享, 彼此进步。

4 结语

体育院校要加强对体育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 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该创建信息文化服务体系, 为提供资源丰富的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 实时迅速的为学生提供信息文化, 扩大体育院校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 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虽然构建体育院校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耗时较大且任务重大的项目, 但是这对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 绝对是意义深远的, 当今社会急缺综合素质高的全能人才, 构建体育院校的信息文化服务体系, 让学生们实时迅速的获取前沿信息文化, 对体育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该文从介绍体育院校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入手, 阐述创建信息文化服务体系在当今体育院校中的重要作用;着重从创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共享平台 (如:创建信息文化交流论坛、信息文化交流网站) 、创建图书馆信息文化资源库两个方面入手, 展开对创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并列举出体育院校信息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针对所发现的主要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文化素养,创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金萍, 王世军.体育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3) :81-83.

[2]李燕琼.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抓手推进金川区新农村文化建设[J].发展, 2013 (8) :1.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8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即贴近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第一位的, 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所以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在形成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同时要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 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 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学生和“卡”学生。

(二) 科学构建的原则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要全面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它较之学校其他制度相比更应具有科学性, 因为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根据身体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身体质量的衡量指标, 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的耐力、韧性、力量、速度等方面的测试标准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 所以学校在制定体育系列制度、 体育竞赛活动中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制定。 而那些超越低于或高于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训练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终生的伤害。

(三) 刚柔结合的原则

“学校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柔性与刚性并蕴的文化, 是一种阶段稳定与适时变易相结合的文化, 也是一种可塑性与可控性共存的文化。 ”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也应遵循此项原则, 也就是将柔性文化价值置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 从体制法规层面, 将学校精神文化加以落实和推展, 既有强制性的“规矩”, 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 使执行非但不冷冰冰, 反而充满温情的色彩。

(四) 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方面, 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 以不断修正完善。 另一方面, 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 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 因此, 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五) 成员认同的原则

加强师生及家长对制度的认同感, 是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保证, 用制度来保证校园体育质量的实现, 增强其归属感、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学校全员体育制度的创建

(一) 树立“学校全员体育”的理念

加里宁也有句名言:“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 既善于克服困难, 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 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德育工作在科学性、方法上、评价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们说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同样一个人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同样是小学阶段的基础, 又如, 学校德育工作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 那么在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技术指导外, 其余教职工亦应参与到组织、保护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工作中, 或者在思想意识上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磨练坚强、团结、奋进、拼搏的意志品质, 或者在参与活动中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讲解观看国际赛事的点滴体会;讲解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等故事和精神, 也或者所有教师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亲师性决定了他们一定会成为广大教师的忠实“粉丝”。 所以我认为, 特别在农村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二) 创建全员体育组织体系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像学校智育、德育工作一样, 教职工应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 这里首先要转变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 实践中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师资队伍。

1. 明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分工。 为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学校必须建立明确的领导小组。 比如, 校长任组长, 全面指导学校体育工作, 规划体育思路;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 主要负责按规划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挖掘利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可利用资源, 和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教学主任、德育主任及各完小校校长任组员, 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指导, 指导体育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评优、基本功培训等, 使校本体育教研特色化、具体化, 增强实效性;德育主任负责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以“三结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使学生在家长、学校、社区的立体监督下促使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明确学校体育教研组及职责。 学校体育教研组成员由体育工作主管领导、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和所有体育教师组成。 体育教师中选拔业务强、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为教研组组长, 他的职责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体育工作的指导思路, 制定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学校体育教研活动, 组织学校体育常务工作。 每一位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 要求做好本校体育常规工作, 并且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教研、科研活动, 严格遵守国家及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制度, 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 指导学生科学参加体育锻炼, 配合班主任开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班级竞赛及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

3.明确学校体育工作成员。 学校体育骨干:1-6 年级班主任, 认真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体育政策法规知识, 和小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技术指导等知识,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要求,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 体育教学博大精深, 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 努力创新, 认真研究, 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摘要:体育是生命的科学, 是艺术的教育。毛主席说:“体育一道, 配德育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体育的价值与学习体育的意义。学校体育在学校文化中独树一帜, 不可或缺。要想成功地进行小学教学, 对小学体育制度文化进行科学的创建是基础。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9

组织是指一定的人员根据一定的程序和制度、为着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共同体。当组织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时, 则是指全体组织成员所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以及受价值观影响形成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通常包括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总体目标、道德风气、理想信念、行为标准等等, 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拥有和遵守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世界体育发展水平在迅速提高, 它不仅表现在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同时, 大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已经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体育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部分体育组织进入了实体化, 将体育真正推入市场。在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中引入组织文化理念, 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则是体育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探寻的一条必经之路。

1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的社会背景

1.1 经济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理性化思潮呼唤人性的回归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乃至思维方式当中,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和理性来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可以说, 理性化的痕迹已经布满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理性思潮的涌动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需要适度的调控, 天平的任何一方发生倾斜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不幸。

在体育领域中, 理性化思潮的影响同样深远:高科技的发展对体育的作用容易陷入单纯追求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误区, 而忽略了人对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发展, 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演变为竞技成绩的提升与金牌至上的锦标主义, 使得体育理想被简单量化;商品经济将体育资本换算成金钱, 崇高的体育精神在资本拜物的话语体系中被物化的欲望所淹没;而在体育评价标准被完全客观量化之后, 运动竞技也沦为对技术提升的追求和肌肉的无意义炫耀。由此可见, 体育在市场化与科技化的驱使下, 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文危机。因此, 各种体育组织需要从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 通过对文化的塑造来实现对人的塑造。

1.2 在体育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全球体育文化的趋同

冷战结束之后, 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民族开始步出其原有的思维及行动模式走向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在形成多元文化格局的同时, 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趋同, 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全球趋同的文化呈现出西方化的特征, 体育的全球化在这股浪潮驱动之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席卷世界, 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胜者为王”的理念, 以及对个人英雄的崇拜, 很可能会威胁到一些文化所极力推崇的主张人人平等、中庸和谐的社会习俗。因此, 非西方文化的民族本土文化, 亟需在文化趋同趋势下实现文化的自我拯救。这就使得所有体育组织中的体育管理人员必须在全球化的体育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 建立既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冲击, 同时又独具该民族特色的文化管理范式。

2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的现实意义

2.1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需要

体育组织中文化力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地改善, 社会公众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日益加速, 国民的自信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空前高涨。过去在举国体制之下, 需要依靠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夺取金牌和突破记录来提升国际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时代已经远去, 体育曾经承载的政治功能也在渐渐淡化。国民对体育的诉求从过去对成绩与金牌的热烈追逐, 开始转向关注体育比赛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运动员的精神世界, 体育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地变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也要求我国的体育组织在提升竞技能力的同时, 要增加体育组织文化含量的比重, 通过文化的载体来保证体育组织的正常运转。

2.2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有利于实现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现代体育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不仅反映在国际赛场上对优异成绩的竞争, 更多地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市场资源的竞争, 这其中, 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则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 只有在管理中掌握了人的因素, 才能真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制胜。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中, 其所拥有的技能与智慧的发挥程度截然不同, 这就与其所在的组织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体育, 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 个人的技能、智慧和创造性则会受到压制, 不利于组织成员整体目标的实现。

2.3 体育组织文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文化看起来十分柔软, 但它实施起来却像钉子一样坚硬;组织文化实施起来十分艰难, 但一旦取得效果却牢不可破”。在组织管理中, 文化属于软件, 无法完全通过可外显的内容体现出来, 但它却有着硬件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体育组织来说, 组织文化能够将组织成员的意志、思想、行动和目标统一起来, 将个体的目标转化为组织目标, 尤其对于体育组织来说, 组织的胜利也就是组织成员的胜利。体育组织文化通过物质与制度的建立来加强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将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机融合, 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文化氛围, 并以此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通行, 为了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2.4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性化管理

在体育组织内部, 要想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就必然需要所有组织成员将对目标的共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并为之努力奋斗。而组织文化中这种内聚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组织成员个体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 满足个人利益、认可个人价值、让个体在组织中充分体会到存在感和成就感, 才能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充盈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群体意识。

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 运动队的管理十分强调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绝对权利和不容置疑的地位, 同时要求运动员必须完全接受上级对自己严格地控制和清晰的指示。这样的管理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地贡献, 但是在中国体育体制面临改革的今天, 组织文化中应该添加人本主义策略的成分从以往重物不重人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 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中国的体育组织要想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通过组织文化来真正提升体育组织的内在活力, 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 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邓星华, 黄彦军.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4) :5-9.

[3]罗争玉.企业的文化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玉珠.中国体育组织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 (1) :18-22.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10

1“体育组织”的概念

“体育组织是指专门从事与身体锻炼 (训练) 、运动竞赛、运动文化活动相关的, 具有特定的 (与运动或运动竞赛相关) 目的、拥有运动相关资源并具有一定权威和制度的社会机构或团体。”[1]依据不同标准可将体育组织划分为不同类型,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体育组织、营利与非营利体育组织、政府与非政府体育组织、国内与国际体育组织、临时性与永久性体育组织、综合性与单项体育组织等。体育组织是整合体育资源、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平台, 是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2 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动因假说

究竟哪些因素促动了组织文化的变革创新, 这些因素哪些处于主导地位哪些处于次要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组织文化理论中将文化变革创新的动因归结为三种假说, 即说外因假说、内因假说和综合因素假说。[2]

2.1 外因假说

外因假说认为: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动因来自组织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在外因说内部也存在多种分歧, 有观点认为, 文化的变革创新是各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不存在主次之分, 更不能把文化变革创新的动因归结为某一个外部因素;与此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若干外部因素共同推动文化变革创新过程中, 必然有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也有起非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2 内因假说

内因假说认为: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动因主要来自组织内部的种种因素。因为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现实绩效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从组织内部寻找答案。

2.3 综合因素假说

综合因素假说认为:组织文化变革创新是组织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因素假说的代表人物劳伦斯·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指出:在现有组织文化向未来组织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组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均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组织文化是在这两组变量交互作用中实现向未来组织文化转型的。[3]

3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综合动因

3.1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内部动因

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指在体育组织内部有关因素变化而形成的对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需求。首先, 体育组织的职能目标。组织文化建设最初是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的, 其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体育组织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因而相应的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从内容和方式都依据体育组织的职能而设计。一旦体育组织的职能目标发生变化, 必将产生强大组织文化变革创新动力。其次, 体育组织的领导者。领导者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从精神理念的提炼到文化导入, 都离不开领导者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具体的体育组织中, 组织文化就是领导者的文化。

3.2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外部动因

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外部动因主要是指在体育组织外部有关因素变化而形成的对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需求。尽管这些外部因素构成了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外部环境系统, 主要通过影响内部因素而发挥作用, 但是这并不会弱化它们在组织文化变革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会成为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先导性因素和关键性因素。

3.3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互动机制

3.3.1 基于目标传导的互动机制

体育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 而组织目标的修正和变化, 必然带来工作任务的变化, 进而引起工作方式、管理方法、人员素质和机构设置等因素的变化。而组织文化作为人们在体育组织管理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必然要反映这种由组织目标变化而带来的系统变化。组织目标变化将对组织文化变革创新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会直接导致组织文化内容的变化, 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而且会对组织文化产生新的需求, 要求组织文化进行相应的变革创新。组织目标是连接内因与外因的重要机制。体育组织目标的变化反映了外部环境对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组织文化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3.3.2 基于因素变迁的互动机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遵循这一规律, 即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方向主要由内部因素所决定, 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内部因素而对组织文化的变革创新产生作用。体育组织总是在特定环境下开展体育组织管理活动, 进行组织文化建设, 内部因素必然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组织的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多对复杂的对应关系。例如:技术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对体育组织的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的素质水平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都会对体育组织的职能目标和原有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4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实施路径

4.1 目标选择与战略制定

在采取行动之前进行能动性的规划设计是人类的高明之处, 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因此目标选择与战略制定成为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第一步。

4.2 主体塑造与要素准备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是一项客观的实践活动, 不仅需要相应的实践主体, 而且需要相应的要素支持, 在人、财、物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 要做好主体塑造工作。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主体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组织文化建设主体不同, 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组织文化建设主体都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变革创新的主体, 而且即便成为变革创新的主体, 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4.3 时机选择与分层实施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是对原有体育组织文化的扬弃, 不仅会对相关人员的利益格局造成影响, 而且会对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日常运转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必须秉持谨慎原则, 选择合适的变革创新时机。适合开展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时机很多, 例如:当原有的价值观念不适应时代要求时、当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当体育组织管理效率持续下降时、当体育组织的发展目标发生变化时、当体育组织的关键领导者发生调整时、当体育组织成员的总体素质发生巨大变化时等。但是这些时机并不是常态存在的, 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因此,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决策者必须准确地做出判断并且果断付诸行动。当确认合适的变革创新时机出现后, 便可以按照既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 分层次实施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了。

4.4 评价反馈与修正强化

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完成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就需要一种不断强化的动力, 因此, 必须对体育组织文化变革创新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评价, 然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主体, 再根据反馈结果对方案或者实施方法做出修正。

5 结语

总之, 组织文化体系自身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促进组织文化变革创新的根本动力。每一次组织文化的变革创新都会产生新的文化, 这种新的文化的先进性是相对的, 不是完美无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形成的组织文化会逐步显示出不合理性。而且即使是创新的文化一经积淀为传统文化, 也必然会竭力维护其权威性, 同时丧失了其原有的魅力。组织文化体系本身一直都内在地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源于既有的条件的, 而由新的价值观念衍生出来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又会使条件发生改变, 因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循环。

参考文献

[1]阮刚.“体育组织”研究——特征、功能、概念与分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2]龚绍东, 赵大士.企业文化变革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202.

文化创建体育组织 篇11

1.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广大职工通过文艺活动熏陶的愉悦心情及通过体育竞技培养的拼搏精神、集体主义思想, 融会贯通于企业目标管理和日常生产当中。

2.保障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深化和发展, 保障了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也保障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当家做主的权利。增强职工文体工作的力度, 就能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文化体育生活需求, 就能保证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真正享有的权益。

3.引导功能。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企业职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健康成长, 无私奉献, 树立新时期油田供水人的新形象;

4.促进功能。加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能够极大地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在促进企业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 更加有利于发挥调动职工工作热情,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断出新成效、上新水平。

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一)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主体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内涵丰富、范围广泛, 相应地, 其主体也呈现出复合性和多元性。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来看, 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 就是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一般地说一个单位的文体协会等组织, 其第一责任人均是行政一把手。每个管理者都应是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党团工团等组织直接面对“人”, 共同构成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机构性主体。党政工团推动, 各级管理人员参与, 各基层单位落实, 齐抓共管,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新格局。

(二)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载体

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 迫切需要开阔视野、寻找新载体。一方面, 以群众文化体育协会建设为载体, 深入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寓教于体 (育) , 寓教于文 (艺) , 寓教于乐, 提高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企业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体育活动与企业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当前,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要增强实效, 就必须充分利用企业“群众文化体育协会”这个载体, 加强对各类职工业余文体组织的指导和管理, 使群众文化体育工作上等级、上台阶, 从而大力推进企业文化体育建设。

(三)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1. 工会牵头。

工会要充分发挥拥有完整的文化设施及场所、众多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及丰富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经验的优势, 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职工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主导, 由工会牵头, 开展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2. 基层组织。

基层单位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建立基层活动组委会, 形成由党政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 便于组织、协调开展活动。基层组委会要成为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 要扮演好中流砥柱的角色,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在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成为具体组织执行者, 在日常活动中成为引导者、辅导者, 引导不同层次的群众投入到文化体育活动中。

3. 职工参与。

职工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项目, 积极响应, 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 发挥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 还可以自发开展文艺、健身活动, 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

(一) 个体文化和基层文化

个体文化和基层文化作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对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有着推动作用。要想发展企业, 就要通过组织调动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 从单一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利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使职工朝气蓬勃, 进而使企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职工群众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 得到启迪和感染, 从而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自觉与企业同兴衰共命运, 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文化体育活动, 激发出来的爱岗敬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和集体主义思想、组织纪律观念势必会有力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 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愈来愈丰富, 职工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的需要, 已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传统枯燥的生活小圈子里。为了自娱自乐, 职工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之余, 要迈出家门, 走向街头、广场和人群聚集的场所, 唱歌、跳舞、扭秧歌, 锻炼身体, 满足自身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正是因为社区文化和广场活动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艺, 也不需要支付多么昂贵的费用, 才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 社团文化、家庭文化

发展健康有益的社团、家庭文化, 对陶冶职工情操、丰富职工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企业要加强对职工自发的文化组织的引导, 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方向, 并且要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支持鼓励, 为其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同时要开展以展示家庭文化为内容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如举办家庭时装表演、家庭运动会、家庭收藏展览, 使文化建设深入职工家庭。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过程中, 愉悦身心, 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陶冶职工群众的情操, 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修养, 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 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 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摘要: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活动形式、活动动项目,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物流配送服务下一篇: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