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体育文化

2024-08-09

大众体育文化(精选12篇)

大众体育文化 篇1

0 引言

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需求的特殊反映。体育利用身体形态、动作、运动器材等有形的物质来反映无形的意识、观念,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以及民族的特征, 并对人们的体育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 中国文化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 儒家文化重视体育、德育、智力的统一和谐。中国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人的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是对人的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 陶冶人的性情,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1 对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体育文化中还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之前, 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第一, 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发展。第二, 在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 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形成了相关的体育活动的制度文化。第三, 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民族心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评判, 这些统称为体育的精神文化, 是抽象的体育文化概念。第四, 具体化的体育文化, 也就是人们创造出了一定的物化形式, 例如火炬、奖杯、徽章等。学者高于兰著作了《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 在该文当中高于兰指出: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技术、体育消费以及体育资金等都属于体育的物质层面, 这些因素具有活跃性、时代性的特征, 是衡量文化整体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具体的政策、制度等体育制度文化属于体育中层文化, 它具有权威性, 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保守性、稳定性的特征, 是文化的核心它。

总的来说, 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集合,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以及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其作用是为了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

1.1 西方体 育文化

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 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 西方文化也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 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中心, 也包含北美洲与大洋洲。

西方体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市场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兴起, 西方体育文化更具世界意义, 并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礼仪,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保健作用 , 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观念。

2 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2.1 两种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 中国的传统体育也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地大物博, 土地肥沃, 农业是立国之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力量, 尊重自然。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稳重的民族性。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是在工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工业发展。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西方人崇尚与自然的竞争, 认为优胜劣汰,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人的力量, 提倡自由、平等。

2.2 两种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2.2.1 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朴素主义唯物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提倡阴阳五行、气一元说的观点, 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 并成为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

西方体育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西方的试验科学开始出现, 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后, 西方出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点。这种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解剖学等相继出现, 体育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为西方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2.2 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观, 西方体育提倡个体观

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国典型的整体观念。中国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的躯体与人的精神的和谐, 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人的身体锻炼, 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以及身心的和谐。

与中国传统体育不同, 西方体育强调的是人的物质形态, 提倡人通过体育运动, 强壮身体, 练成发达的肌肉, 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

2.3 两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2.3.1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 西方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 注重道德和人伦。中国将体育和德育联系起来, 主张利用体育培养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养成良好的情操。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不在于竞争取胜, 而是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升华。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重在参与”这样的鼓励的话语, 都体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是以工业文明为依托,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西方提倡竞争, 认为竞争才能发展。人们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 展现个人的能力, 获得成功。西方的比赛规则是在平等的情况下, 通过个人的努力, 在竞争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根本性。

2.3.2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 西方体育重视抗争

中国崇尚的是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的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舞等都都是通过运动实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而西方一直追求的是人的独立、自主, 强调人的作用, 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 提倡抗争。人与自然的抗争, 人与社会的抗争, 人与人的抗争, 在抗争中求生存。

3 两种体育文化的相似性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还是西方的体育都是重视集体的发展。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 个体依附集体, 集体主宰个体。个体的完善最终是为了集体的发展。西方也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 个人从属于国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

4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 势必会吸收其精华的部分。

4.1 中国体育开始追求体育竞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渐渐开始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现代奥运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敢于挑战自我, 勇于冒险, 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胜利, 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

4.2 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 从而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传入了中国后, 其中有很多的项目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 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各地的健身会所也相继开展, 西方的重型机械、击剑等项目成为热潮。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但同时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完善了世界体育的理论体系。

4.3 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 , 西方的竞争观念也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要输入新鲜的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 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新追求。

4.4 中国引入西方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 西方的一些优秀的体育项目也开始传入中国, 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逐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喜爱。

总而言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因为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以中西方文化为基础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具备着一定的民族特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也具备统一性。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能会改变体育文化原本的性质, 同时可能带来文化的变迁, 产生新的体育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要: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本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予以了定义, 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意识的身体活动, 并且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用以对体育活动进行评判的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文化还有具体的体现形式, 如奖杯、奖牌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同时笔者就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予以了不同的阐述,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同时笔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的角度着手,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并且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都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这一相似性。文章的最后笔者根据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概念、不同的特征以及共同的特性的研究结果, 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体育文化开始崇尚体育竞争, 西方的竞争观念逐渐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项目, 还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差异性,相似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1) .

[2]哲学中国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321121819357232[OL].

[3]董立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4]崔怀猛, 刘秉果.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6.

大众体育文化 篇2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其消极功能的`存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批判.本文从这些批判的关键点入手,通过对我国大众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剖析了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关系,指出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其素质水平决定着大众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消除大众文化的消极功能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大众的整体素质.

作 者:尚晓丹 尚晓丽 作者单位:尚晓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尚晓丽(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保定,171000)

大众体育文化 篇3

本届博览会除设有体育文化展示区、运动文化展示区、户外文化体验区和极限文化互动区外,还设立了体育历史回顾、民族体育文化、中国现代体育风采展示、体育老照片、校园体育文化等板块。

青年画家李芄带来了她的体育明星岩彩画。她创造的“奥运中国风”系列美术作品,是采用中国古老的岩彩艺术创作的。李芄利用古老的岩彩技术,为姚明、刘翔、许海峰、冼东妹等体育明星创作了肖像画。“即使再过半个世纪,这些奥运冠军的画像依旧鲜亮如新。”李芃对观众介绍说,“岩彩画是我国最古老的美术创作手法,从仰韶原始彩陶,到秦兵马俑彩绘、汉马王堆帛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唐宋卷轴的工笔重彩,都是采用天然宝石级矿物。用这样的创作形式创作的岩彩画,不仅可以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而且能够像奥林匹克精神一般永远保持那份质感和色彩。”她作画的初衷是想用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奥运精神。同时希望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将运动员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也希望它能成为一种社会精神。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孙大光表示:“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与争斗,在国家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发展是一种必然,体育发展本身也需要发展文化。但是,体育文化是抽象的概念,不只是蹦蹦跳跳,它需要形式和载体表现出来,而博览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承办此次体育文化博览会的德飞体育娱乐集团有限公司CEO厉馥华表示:“中国已经到了重要的转型期,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非常好,文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外国文化和体育结合的非常好,作为人不仅要吃饱肚子就可以,身心健康是更高程度的追求。

通过体育文化博览会,人们会发现,体育概念跟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体育健身成为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精神滋养。

展会上可以看到多家健身会所、健身器材公司参展,但是也可以感觉出中国这个领域的发展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在体育文化产业化方面,展会也是通过水立方、鸟巢的一些衍生产品体现的。总体上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

记者意外地看到一些联赛的展台,但是展台内空空的,只有几张照片。国际上,竞技体育的产业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即使是曾坚持“业余体育”的奥运会,在向职业化打开大门后,也迅速走上了高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以篮球NBA和足球五大联赛、世界杯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力。

在博览会期间举行的高端国际体育文化与经济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群众体育是事业,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但竞技体育应更多交给社会,走产业化道路,以赛事为核心的职业体育不仅是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更有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因此,职业体育的发展过程,也是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职业体育同现代传播手段紧密结合,传播广,影响大;围绕联赛可以衍生出多种文化样式,比如球迷文化、俱乐部文化,也包括广告、影视、新闻等。

发展职业体育,要学习西方成熟模式的经验。有专家认为,应以市场为主导进行改革,比如中国足球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它既脱离举国体制,又缺乏有效监管。只有市场经济与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才能迎来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的繁荣。

大众体育文化 篇4

体育文化传播促进体育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从多角度出发,对这些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书中认为,对于增强体育教学的教学传习作用而言,体育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认识体育教育,而应当将体育教育作为传播体育文化的土壤,无论是运动技能还是专业知识都应当与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称之为体育教学。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高校应当努力凸显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而这也正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运动技巧教学的重要作用。该书还提到,人文教育应当渗透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如果能够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运动的技巧,自然能够加快其接受知识的速度。因此,体育运动发展对体育技术传习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在此过程中,体育文化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其次,《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还认为,竞技体育虽然与学校教育不同属一个系统,但是在精神层面却可以做到完全统一。也就是说,竞技体育是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体育文化,具有不确定性和娱乐性等特征,而学校体育实际上从属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这种吸引力加以延伸,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无论是从增强体育教学中的传习作用角度,还是从加深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角度,做出的分析都十分到位,这也让此书具有了许多其他书籍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

《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在研究体育教学方面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认为,体育的许多运动项目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协作来完成的,并且在此过程中表达人的情感和意识以及精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于团体性的要求非常强,如:各种球类教学项目,教师在对战术配合的讲解过程中,总会强调团体协作的重要性。作者写道:在此过程中,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做到一举两得。利用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竞技体育的比赛,无论是雄壮的国歌响起还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对于学生而言,都能够很大程度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书中还提到,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以推动团结、友好的体育原则的推广,作为体育的显著特点,竞争使每个体育项目都有着自身的原则,而我们经常提到的公平原则也在此过程中有所体现。只有在和谐友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体育文化自身的品位才能得到提升,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一书认为,体育教学可以营造优质的竞争环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体育文化中学体育论文 篇5

一、运用校园媒体,浸润体育文化

就当前本地农村中学的实际而言,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墙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体育教师应着力将自身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与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等部门沟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将体育文化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范畴。例如,在校园墙报和班级板报中出一期“体育与健康”专刊或“校运会”专题;在校园广播栏目中设置“校园体育”栏目;在校报中开辟“校园赛事我点评”栏目。在校运会期间,我校体育组指导学生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在校园广播站滚动播出,营造了浓郁的赛会氛围。校运会过程中,每日张贴的校运会龙虎榜和校运会志愿者风采等宣传墙报,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的眼球,促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总之,要充分关注校园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在涵养体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媒体关注的内容之一,真正让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媒体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体育文化

各种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版)》指出,“要注重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组织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校情和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校情和生情。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本校运动场所和器材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例如,永安二中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都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习惯,我依据这种校情和生情开发了“模拟劳动”的体育活动,即模拟农村搬运、抢收等农活情境,开展负重障碍跑、定时搬物等体育游戏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营造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强调程序感和仪式感。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为目的的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体力的负担,而是一种融入教育元素和审美概念的`活动,它应富有程序感和仪式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深刻的认识其蕴含的价值。例如,我在编排组织校运会、学生篮球赛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开幕式上的“班级风采展示”巡游、闭幕式上的“体育道德颁奖”及“获奖感言宣读”,都令学生向往并激动。活动过程中校园广播的“活动快讯”栏目滚动播放的校园体育明星风采更是让学生有了价值满足感。总之,注重程序感和仪式感的校园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之美,收获成长和向上的力量,也让活动本身更具美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创新课堂教学,涵养体育文化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及素养,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涵养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结构形式。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华,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元素,运用“活动闯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应广泛涉猎,不断拓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等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果断、刚毅、互助等体育精神,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结语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篇6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大众体育文化 篇7

1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1 . 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古至今大学文化都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相对固定又开放的空间里,大学人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探索、创造和发展着人类文化。大学文化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来理解其内涵: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2]。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同心圆,由里依次向外对大学周边区域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大学文化辐射、教化社会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1.1.2大学体育文化的模式与特征

大学体育文化是指各种文化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存在于大学这一文化空间中,通过各种人文社会关系形成一个文化集聚体, 代表着大学与社会共存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具有文化性、集群性、辐射性、多元性,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其内在表现形式有文化的创新、内容的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的便利、文化的融合等[3],其外在表现是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增强、辐射范围更加广及教化社会的功能更加显著等。大学文化集群是政府与区域联合管理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其效应具有文化性、多元性、集群性、辐射性等特征。

1 . 2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2.1体育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文化同样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才发展到今天,古代体育只能是生存、信仰和娱乐的手段,无法与众多的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古代体育文化也只能说是社会文化。近现代世界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当今世界的主体体育文化是以增进社会健康和满足休闲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个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以及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三部分有机的整合汇集而成[4]。此外体育文化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已经发生改变。

1.2.2体育文化建设的特征

时代性: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们对运动文化的需要。随着奥运的举办很多奥运项目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体育文化既要满足人们需求又要与当代其他文化相融合, 从而推动区域体育发展和进步。传承性: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是承上启下的,是离不开历史的,否则就失去了其根本,不可能繁荣发展。同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民族性: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民族特点,其体育文化无形中都刻上了民族的烙印,体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丢失其民族特性,体育文化建设要突出其民族特点,传统项目不能忽视,应给予重视。公平性:体育文化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公平对待。

1 . 3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现

大学与区域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指的是场地资源,李鹏在《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提到高校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尽管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学校体育场地也出现短缺趋势,但是由于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规律性和高校的节假日特点,多数高校仍然有条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时段、选择场地向社会开放[7]。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有利于区域体育氛围及体育文化的形成,同时可以提高社会人员锻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人才资源,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较大缺额,而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特征,稍加培训即可担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2 . 1河南大学体育文化与开封市体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河南大学地处在开封市城墙以内的东北角,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更迭,从近代西方体育到达中国时,河南大学就体现出了它作为大学的历史任务。在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均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作为河南省的体育代表参加全国各种比赛,实力雄厚,然而这样成绩的获得河南大学这个载体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开封的体育实力在河南全省还是名列前茅。河南大学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围绕着河南大学的开封,受到了河大的既有显而易见的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河南大学为中心产生集群效应而向外辐射的体育文化空间,再以各种中心形成各类型的体育文化空间,它们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文化空间组模块化发展,共同积极影响开封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2 .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排球的视角切入)

2013年1月1日,河南大学体育馆举行了一次很普通的排球比赛。他们的比赛没有目的、没有名次、没有奖励,只是为了打球,在比赛中体会乐趣,从比赛中交到朋友,此次参赛队伍有河南大学教职工代表队、河南大学学生代表队、开封市工商学校代表队、郑州市排球俱乐部代表队。

通过这次比赛我了解到,很多开封的排球爱好者经常在河南大学东操场的排球场及体育学院的排球场进行训练。调查发现这些人参与排球运动的时间是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的下午,具体运动时段根据当日参加排球运动的排球爱好者的个人情况而定。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每周都有排球爱好者来河南大学参与排球运动,其中有些排球爱好者已经从事这项体育运动近20多年。一开始我十分困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从不间断进行这项运动,调查发现这其中的原因还真不少。有人这样说“我从初中就开始打球了, 到现在已经25年了,我已经把它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来河南大学打球已经形成习惯了。”这些爱好者已经把排球运动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喜爱的最高境界吧。

2 . 3河南大学在场地资源方面对开封市的影响

河南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还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馆和器材设备,如:综合体育馆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及武术馆;除此以外还有乒乓球训练馆、篮球专项训练馆;田径训练馆;此外,还有室外400m标准田径场2块、人造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排球场地等。这些设施不仅供平时教学用,课余时间对周围市民是开放的,部分室内场馆除外。河南大学的总体设施主动对外开放的不多,很多时候是被动的。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首先对来校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产生影响从而延伸到校外及整个社会。以河南大学为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全校各学生社团组织切实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的文化辐射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会上的排球俱乐部逐渐增多,场地设施也必须随之增加,从而推进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

3结语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对区域的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重要是看大学在与社会沟通交流时所持的态度与姿态。新时期的大学不再适合“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相互融合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学在与所在区域的沟通交流中没有取得主动权,对其所在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有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发挥其更大的力量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市民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为切入口,考察大学体育文化对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体育文化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对区域居民产生影响;区域居民在进行体育观念建构时,也往往主动借助大学作为平台;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个人;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很难融入到区域体育文化中去。建议,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其文化集群效应,为区域体育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大众体育文化 篇8

商业电影为了生存、发展, 就必须想方设法将其变成能赚钱的电影, 一部好的电影不一定会得到相应好回报的票房, 同样, 一个也许在精英人士眼中的“烂片”电影却有可能会得到观众的青睐。电影《小时代》正是这样一个为赚钱而存在的商业电影的典型, 观众清楚明白的知道导演是一个以商业为基础的导演, 知道原著故事纸醉金迷拜金浮夸, 可仍前仆后继的选择观看, 梳理出其中缘由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票房保障:明星效益

商业电影拍摄的是一种投资行为, 影片的投资人、制作人都深谙电影运作的手段, 清楚明白电影赚取的法则, 迈着统一的步伐朝市场看齐, 拍出一部分观众想看喜欢看的电影。而明星无疑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里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银幕上演员的身体点燃了看影人的欲望, 演员的表演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提供了根本的快感。明星的形象占据各大电影的宣传海报, 并且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杂志封面,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明星已然是商品的一个核心元素, 可以用来宣传推广一部电影——明星无论是在电影制作人还是电影观众的头脑里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他或者她可以媲美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 或者是宏伟壮观的场景, 抑或一个时尚流行的导演”[1]。

电影《小时代》由杨幂、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陈学冬、 柯震东等新生代明星领衔主演。毫无疑问, 他们都是一群活跃在当今影视圈中的小花旦、小生, 他们的标签似乎永远都是“年轻”、“漂亮”、“帅气”。撇开剧情、演技、宣传、 制作等条件来说, 光是明星这一项就足以有了只赚不赔的票房保障。

二、永恒主题:青春与爱情

青春爱情不管在何类题材中, 总能找到其立身之地, 因为它是大众共享的感情。威廉斯认为“大众”一词有四种现行的含义“为很多人所喜爱”、“质量低劣的作品”、“被特意用来赢取人们喜爱的作品”, “人们为自己制作的文化”。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关于青春爱情的主题不计其数, 甚至成为了一种类型, 然而却总能受到大众的追捧。

作为青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小时代》符合观众的特定心理需求和趣味, 它的爱情观和浮夸华丽的场面调度俘获了大批的年轻受众。虽然看上去不太真实, 但现在年轻人就是喜欢幻想这样的生活和爱情——不劳而获、不学有术还有钱花。中国当下年轻人每天面对各种生存、工作的压力, 他们怀着消遣娱乐以及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走入电影院, 哪怕只是观看电影明星窈窕的身段, 华丽的服装以及英俊的侧脸以得到暂时的放松。

三、核心力量:粉丝支持

电影《小时代》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 原本就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 对于他们而言, 电影拍摄得好坏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气火爆。在电影中出演的明星们, 都拥有很多的粉丝, 例如杨幂和柯震东, 他们的粉丝群体巨大, 影响力大, 在影片上映时, 不惜财力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 包场电影; 一路追捧他们的发布会。就是基于这样的粉丝群体, 才得以支撑他们的电影票房。

四、不可缺少:营销手段

此外, 影片的营销团队也功不可没。郭敬明的抄袭事件、 与作家韩寒的争锋相对包括其身高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八卦;而杨幂等则是话题女星;柯震东则更是话题制造机。 影片的营销团队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宣传电影的“好机会”, 在影片公映后引发了微博“大V”与郭敬明的粉丝隔空对骂, 一场微博的骂仗, 反倒又为其争夺了炒作势头。影片中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生活, 都充斥着奢靡之息, 这又与郭敬明在生活中“炫富”的种种事件相结合, 不少媒体工作者指出“郭敬明站在奢侈品的一端, 不但赢得了更多顶级品牌的支持, 同时也引起了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在面对各方的争议时, 郭敬明倒一改昔日的张扬, 虚心的接受来自业界的批评, 反倒为影片引发了又一轮的关注度。其团队清楚明白市场需求与运作, 轻松的在营销方面赢得胜利。

五、结语

随着我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张, 院线的大幅度增长, 年轻一代成了一般大众文化电影的票房贡献的中坚力量, 他们喜好的, 追求的都是大众的, 毕竟精英文化属于少部分人。

摘要: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小时代》大众文化电影的一种, 虽然口碑不佳, 却没能阻其在票房上收获成功。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大众文化视域下成功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小时代》,大众文化,电影

参考文献

大众体育文化 篇9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以辽东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 在中文期刊网上和互联网检索有关地域文化、体育文化和学校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 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数理统计法:用Excel2003对相关数据归纳整理, 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并绘制成图表。

案例实验研究法:本课题把辽东地域体育文化代表项目珍珠球运动引入辽东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 进行实验研究。从而来论证, 辽东地域体育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可行性。本研究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之间进行;在辽东学院选修课为珍珠球的2011级本科生中随机选取60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辽东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发展、内容与特征

辽东地域是满族的发祥地。从其先世——先秦时肃慎算起, 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满族是辽宁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 现有人口550万, 位居全国满族人口之首。满族人英勇强悍, 能歌善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跳神仪式的歌舞, 紧密伴随着军事、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 成为了民间不可缺少的信仰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满族体育文化作为满族文化一部分, 与其它文化一样也是在长期发展和积淀而成的。它依民族本土而生, 依民族本土而长, 有着很深民族根基。满族体育起源于, 军事、生产劳动、交通、节日和宗教活动等。满族体育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满族古代体育第一个发展阶段, 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体育。出于军事的需要, 一些适合于军事的体育活动得到较好开展, 比如骑射、摔跤和滑冰。特别是满族入关后, 标志着满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 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在八旗学校中都设立文武两科学习文化和学习骑射;满族体育第二个阶段是指鸦片战争以后到建立新中国以前的体育, 随着鸦片战争开战, 清政府衰败, 其体育活动也随之衰退;第三个阶段是指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体育。随着满族社会地位提高, 满族体育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一些满族体育项目得到发展。特别是珍珠球这项运动, 在1991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 (如表1)

满族体育文化特征: (1) 冰雪气候性。辽宁属于寒温带气候, 冬季漫长, 冰冻时间长。因而, 滑雪和滑冰成了人们需要的技能和技术, 冰雪运动成为满族一项很重要的运动。 (2) 地域军事性。辽宁地处祖国的东北, 是一个多战地区, 满族在不同时期抗击外侵和保卫本民族的尊严, 因而满族体育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性特征。比如骑射和摔跤等体育项目。 (3) 生产交通性。满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如赛威呼、狩猎和爬犁等, 这些活动多是在日常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进行的, 这即能满足人们好动贪玩的天性, 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劳动技能。 (4) 宗教节日性。据统计可知, 满族过去和现在共有28个节日,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为了庆祝节日和在宗教活动的时候, 满族人载歌载舞。满族的秧歌就是满族体育具有宗教节日性特征的典型代表。 (5) 娱乐游戏性。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 后金天命十年 (1625年) , 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在沈阳, 举行过“踢形头”活动, 就是踢蹴鞠。众所周知, 蹴鞠就是我国民间一种游戏。

2.2 珍珠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分析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经过14周教学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 身体素质有着显著性的提高, P<0.05 (见表2) 。这充分的说明了, 珍珠球这项满族体育对大学生的速度素质、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等方面的素质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2.2.2 珍珠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分析

珍珠球作为满族民间体育游戏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但其真正被挖掘出来称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还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辽宁省丹东市群众体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继承和发扬了满族民族传统, 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和发展而成的。[3]珍珠球运动是综合性的非周期性运动, 其技术、战术系统的实践操作与实践运用过程, 是通过在对抗变化着特定时间、位置、距离、场地、设施、环境条件下, 运用跑、跳、投等手段来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 无论是智力、生理、心理都要承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4]珍珠球运动既有篮球运动速度快、强度大特点, 又有手球运动紧张激烈、战术灵活的特点, 同时还有足球运动的对抗激烈、协调统一的特点。[5]正是由于珍珠球运动这些特点, 才决定了参加珍珠球运动的大学生身心受到了一定的运动负荷, 并且这种负荷是科学的、合理的, 才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了一个良好的提高。本研究实验数据就很好的说明了珍珠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运动素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注:此表来自赵宗伟等,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及特点》。

2.3 学校开展地域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价值分析

2.3.1 地域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影响

“地域文化”概念通常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使用。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 (“the study of regional culture”) , “地域文化”用来指称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个体。[6]而本研究“地域体育文化”概念可以表述为:“某一地域人们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体育文化个体”。之所以地域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文化具有潜在的影响是因为地域文化具有亲缘性。因为地域文化是本地人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 亲身接触并参与其中的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潜在性, 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生活的久了, 就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具有既定地域文化的烙印;就会与既定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达成默契。这是由于地域文化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学生即是地域文化的观赏者, 又是地域文化是实践者。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与辽东满族地域体育文化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满族体育文化的热情和动机。

2.3.2 有利于形成特色的满族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方面可以从地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 因为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另一个方面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容易形成学生个性特征。因此, 在辽东地域学校体育教学中, 可以对满族体育文化资源加以改造和利用, 形成教学内容、实施、评价, 都能充分利用地域体育文化资源, 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其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的, 教育者可以是体育教师, 也可以是社会上研究满族文化的专家和民间艺人;教学地点可以是体育课堂, 也可以是课外活动, 或者是校外体育活动;教材可以是文本的, 也可以是生活的本身。总之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满族地域体育文化资源, 来充实地方课程资源。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满族文化知识, 并通过参加满族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和繁荣课程资源。

2.3.3 有利于传承地域体育文化

地域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 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场所, 所以说地域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先依托地域学校先发展起来。同时学校教育也是较为稳定的一种结构和形式。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同样也承担传递体育文化与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显而易见, 把我国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 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余体育活动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因为, 学校相对社会有着比较优越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有着喜欢参加运动青年学生, 有着懂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的体育教师队伍。基于这样条件, 把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引进学校体育教育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开展。由此也可以推断, 把满族体育文化引进学校, 有利于其发展和传播。

2.3.4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热情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我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医学、民俗、宗教、文学、历史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 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 提高体育对培养人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素养等整体价值的认识, 让青年一代从小就能理解到我们民族存在缤纷多彩的文化;对于建立文化认同, 实现民族文化多样保护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加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都有积极促进作用。[7]因此, 在学校德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民族、热爱自己家乡, 提高他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3.5 开展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古代, 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能强身祛病, 培养勇猛顽强的斗志。在现代,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能增强体质, 丰富文化生活。在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健身性比较广泛, 比如摔跤、珍珠球、秧歌、冰嬉、蹴球和毽球等体育活动。其中珍珠球运动是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作为一类满族自创的健身运动形式, 由于其极具健身推广价值, 容易被大众所接受。[3]并且珍珠球这项运动非常适合在学校开展, 一是可以通过开展满族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二是珍珠球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能很好的弥补目前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窘境。

3 结语

在辽东地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满族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对其加工改造后, 可以把其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因为在学校开展满族体育活动, 能形成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能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对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实验法, 对辽东地域满族体育文化起源、发展、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论述, 认为满族体育文化内容丰富, 特征明显。对满族体育项目珍珠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学校开展地域体育文化课程, 有利于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有利于形成特色的学校体育;有利于地域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辽东,地域文化,满族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素香.略论明末辽东满族社会生活变迁[J].满族研究, 2006 (1) :58.

[2]焦盛荣.浅议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E B/O L].http://ww w.d oc88.c o m/p-097918146417.h tml.

[3]蔡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研究——以满族珍珠球运动为例[J].运动, 2010 (6) :143.

[4]宋志敏, 刘志国.论珍珠球特点与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2) :70.

[5]张孝荣.满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的建立与实践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 2011 (1) :88.

[6]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 2003:50.

[7]穆瑞玲, 李银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248.

大众体育文化 篇10

“体育文化”广义, 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 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所谓体育文化, 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就是说, 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 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 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 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当代的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特征, 并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 也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虽然, 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存在于不同的领域、针对不同的人群。但就其价值而言最终还是作用于参与者和周围的环境。 (1) 属性与特质的共性; (2) 文化价值; (3) 教育价值; (4) 社会价值; (5) 经济价值。中国的体育文化, 重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体育文化是人类自身内在需要的精神面反映, 即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娱乐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以其有形的动作、技能、身体形态、运动设备、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精神、意志、观念反映出来, 突显了独特的存在形式,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一) 两者的内涵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内涵。社会体育文化主要指涉及体育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产业、体育电视、电台转播权、体育广告、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文化。社会体育文化文化是社会经济和基础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是当代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系统子系统的体育文化, 已经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体育文化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丰富和充实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促进了城市精神的升华, 对城市文化创新产生了影响, 有力的助推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2、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广大师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这种体育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 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 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 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 因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二) 服务对象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1) 竞技体育; (2) 社区体育; (3) 群众体育; (4) 社会制度; (5) 社会经济; (6) 体育产业。

2、学校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1) 学生个体; (2) 学生社团; (3) 学校制度; (4) 校园文化; (5) 体育教育教学。

(三) 服务内容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促进社会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推进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3) 加强国际交流, 组织更多高水平的国际赛事; (4) 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及后备力量的发展; (5) 促进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 (6)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7) 体育的“公平性、约束性、道德性”, 促进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 (8) 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2、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塑造心灵; (3)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 (4)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强身怡情; (5)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陶情冶性; (6)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7)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8) 运动项目的选择性相对较少。

(四) 两者性质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性质: (1) 不断推进全面健身计划; (2) 推进竞技体育制度改革; (3) 树立品牌体育文化; (4) 建设城市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5) 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 (6) 促进全面健设小康社会; (7) 社会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的物质基础。

2、学校体育文化的性质: (1) 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 (2) 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3) 打造校园精品体育活动; (4) 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5) 学校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学校是弘扬体育文化的主阵地。

(五) 服务范围不同

社会体育文化的服务范围相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服务范围;服务的层面更高一些、更为复杂、更为广泛和深入。

(六) 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 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不可互相替代; (2) 健身化; (3) 娱乐化; (4) 竞技性; (5) 职业化; (6) 产业经济化。

2、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 学校体育文化既有学校体育教育终结的性质, 又有向社会体文化过度的特点; (2) 新潮型; (3) 娱乐型 (4) 高水平运动对建设; (5) 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6) 突出体育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7) 创建优秀的体育活动环境。

摘要: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体育爱好者和参与者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各种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的需要。本文重点探讨了两中体育文化的异同, 以及两种文化的传承与互动发展。

体育影视在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体育影视 体育文化 机制 学校体育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由于其严谨性、固定性、针对性,从而导致社会群体对于体育文化的印象也是在“肢体活动,蹦蹬跳跳,反反复复,枯燥无味”的基础上的文字式转化,所以及时合理地扭转这一传统的社会标签,是激发社会群体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扩展的接纳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基本前提。例如在城乡社区的体育文化集体活动宣传推广中,相关组织管理人员就可以将最近收视率飙升的体育类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中的经典台词对白、典型故事情节,还可以组织社区群众进行“角色扮演”,让一部分群众扮演影视剧中角色,运用诸如“天下足球”、“一球成名”等电影综艺中的等蕴含大量的体育文化知识的语句语式进行模拟对话,同时结合群众集体的日常生活语言习惯,转化为诙谐通俗、简单易记、笑料百出的“现实版电影”,并分组推选代表演员进行“球技表演”、“经验分享”,最后则由群众集体投票选出“最佳演员”。而通过这种互动活跃、轻松趣味的集体互动式的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方法,也进一步加深强化了群众集体对体育影视综艺节目中的相关体育文化的概念内容、动作技巧、细节要点等的认知程度,从而达到预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推广的预期效果与实效目标。譬如相关组织管理人员可以将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影视资料中所蕴含的体育文化内核概念、体育艺术设计思维以及特色体育感官体验作为突破口,进而引申诱导学生群体对诸如贝克汉姆、鲁尼、欧文等英国体育代表人物的人物事迹简介、经典赛事集锦赏析以及职业风格评价的一系列介绍宣传,也可以将2010年南非世界杯中英格兰球队驰骋绿茵场的影音录像片段辅助播放、组织学生群体进行观看,相关组织管理人员以及指导教师则可以以此继续上升至该体育影视资料与相关体育文化的概念读识、常识讲解、技巧演示等等,从而使得学生群体在颇感趣味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体育影视资料中蕴含的体育文化知识的理解深度与掌握程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便捷性、丰富性、拓展性,协调契合了体育影视适配体育文化传播延伸的多元灵活、精巧创新的内涵属性。相关组织管理人员也可以将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体育评书”、“巅峰时刻”等大量蕴含语体育学科文化因素的影视综艺节目以幻灯片演示、录像观看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社区宣传、广告推广。诸如“体育评书”这一体育类综艺系列之中,就包含了大量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主持人风趣幽默、绝妙精巧的通俗化解读体育人物语言、体育事件现象的过程其实也是基于传播宣传体育文化的核心理念。譬如相关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影视片断剪辑播放,组织学生集体观赏,不断让学生单独思考其所蕴含的体育学科因素以及所凸显的体育学科知识,以及进行换位思考式地进行问题假设、针对解析、处理应对,从而使得学生自身增强对体育学科所具备的宽泛性性、适用性、实用性的整体认知。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群体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获取了体育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心理层面的准备应对,从而激发了学生群体对于体育影视中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

一方面,相关组织管理人员所创设运用的体育影视适配交互体育文化传播扩展的途径模式、方法步骤中所穿插的体育影视内涵要素要以保证社会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前提。适当切实的相关联的体育影视的情境内涵、价值导向应该蕴含能够合理有效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群体思维发散的营养性成分,要附带性地对学生群体成长期的人格塑造、道德取向、集体意识等产生有利的引导性价值,这样才真正符合了这一新型的文化传播延伸手段促进社会群体身心同步发展的个中要义。

另一方面,相关组织管理人员所筛选择取的体育影视素材来源要符合社会群众、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智力水平、审美习惯。尤其是学生群体正处于复杂的心理、智商发育转型期,相关组织管理人员需要在构建体育文化传播途径、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之前充分认知、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地进行体育影视资源的选择安排,不要为了彰显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和个人荣誉感,把一些不切实际、虚构堆砌的“历代体育名人情话野史”、“某某体育大家不为所知的心路历程”等标榜深具体育文化艺术涵养的影视片段夹杂其中,口若悬河自顾自我陶醉,结果造成原本别具一格、活泼协调的体育文化传播活动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困境。

参考文献:

[1]马阳.德国电视媒体促进德国足球发展的举措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

[2]关金永.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化解[J].青年记者.2012(21)

体育文化研究之体育标志 篇12

1 体育标志的概述

1.1 体育标志的意义

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了语言, 为了记录的需要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标志和文字同出一源, 是由原始的符契、图腾而来的。标志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 以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的视觉语言。体育标志是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化, 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的流动更加频繁, 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 交流的障碍可想而知, 唯一能缩短其距离的就是体育标志。有关体育标志的称谓很多, 如会徽、会标、商标、LOGO等。

1.2 体育标志的分类

1.2.1 体育运动会标志

体育运动会是当代社会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按运动会赛事大小主要有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各种体育单项国际锦标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赛事, 当然也有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类团体举办的诸如此类的体育运动会。在各类体育运动会举办伊始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其个性鲜明彰显特色的运动会标志。

(1) 奥运会标志。奥林匹克运动运动会简称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不论从发展规模, 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 都已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 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 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举办29期, 显然奥运会标志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它的意义超过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系列运动会元素, 具有超越国际的力量, 向整个世界展示承办国及城市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奥运标志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 从视觉角度奥运会标志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复杂的招贴式标志发展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标志, 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标志的上面。第10届奥运会以后奥运五环以成为标志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图1所示) 。

(2) 冬奥会标志。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即单独在冬季的雪上和冰上举行的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次。中国冬奥军团在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共获5金2银4铜, 高含金量的11枚奖牌让中国队首次跻身奖牌榜前八, 位列第七位 (图2所示) 。

(3) 亚运会标志。亚洲运动会 (Asian Games) 简称亚运会, 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届,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最初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 1982年后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 (Olympic Council of Asia) 主办。自1951年第一届始, 迄今共举办了15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亚洲运动会为正式的亚洲地区运动会 (图3所示) 。

(4) 全运会标志。全运会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 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 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共举办11届全运会, 其标志发展由传统朴实趋向简约时尚 (图4、5所示) 。第一届全运会标志十分朴实、直接、传统, 由金色的跑道、麦穗和夸张的红十组成, 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 上升的“箭头”, 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1.2.2 体育服装标志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运动服装穿着的美感、舒适性和特殊性等因素, 使其已成为普通大众、体育爱好者和专业体育运动员的偏好。

(1) 国内外体育服装品牌标志 (图6、7所示) 。

(2) 户外运动服装标志 (图8所示) 。

(3) 专业运动服装标志 (图9所示) 。

1.2.3 体育运动器材标志

体育运动器材是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的必需品, 它和专业运动服装完美结合, 既构建了运动赛事的缤纷和辉煌, 也为人们的体育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兴致和色彩 (图10、11所示) 。

1.2.4 体育运动队标志

体育运动队的标志源于图腾崇拜, 通过激发队员的荣辱感、使命感, 凝聚队员力量, 发挥团队合作优势 (图12所示) 。

2 体育标志的功能

体育标志的功能主要是信息传达。理想的传达效果是信息传递者使其图形化的传达内容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和解释的意义相一致。不同的体育标志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2.1 社会交流作用

在社会活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体育标志的国际和地域交流作用日益显著, 它淡化了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交流的障碍, 向人们展示既有共性又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 更利于信息传达和理解, 缩短了认知时间, 降低了宣传成本。如奥运会标志向全世界人们传达奥运信息, 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志却吸引着数10亿的人。

2.2 文化价值作用

国际体育组织和各种体育社团方面的标志是社会活动的符号, 记载着人们社会体育活动的变化, 它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 也正是整个体育社会和地域体育文化传统的体现。由于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因素的迥异在塑造体育特色共性的同时, 也体现了体育标志的差异。如今体育标志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别于他人和同行, 进而取得更多人的认同和信任, 在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

2.3 广告宣传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体育标志好似一个无声的宣传员, 它运用自己独特的名称、优美的图形、鲜明的色彩等因素, 吸引着广大人们, 刺激着他们的欲望, 从而满足各种层次的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服装、运动器材标志, 其产品质量一旦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与好评, 就成了名牌产品, 以后消费者就会按照他们记住的标志有选择的认牌购买。这样, 标志就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和亲近感, 发挥了独特的广告作用。

3 体育标志的特征

体育标志因其在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特殊性, 导致了体育标志自身的特征。

3.1 识别性

识别性是标志的基本特征。标志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 是某一事物、人或组织的代号。体育标志更是各类体育运动会、体育民间组织、体育产品、运动团队的代号, 它们运用自身独特的标志向社会公众传递其自身的特征和精神, 以便社会公众辨认、识别和认同, 从而满足各自的需求。

3.2 象征性

象征性是体育标志的本质特征。一般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等方法, 通过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念, 利用象征和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或联系, 使后者得到强烈的体现, 达到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目的。人们通过体育标志挖掘潜在的象征意义, 标志为体育事物和公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3 审美性

由于人的知觉有一定的负荷限度, 所以它对环境的刺激具有选择性, 既具有排斥和接受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受到人的兴趣和认知时间的限制。体育标志通过文字、图形巧妙组合创造一形多义的形态, 把一个个复杂事物用简洁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一般体育标志具有易识别的简洁美、图案的造型美、意和型的综合美。

4 结语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社会体育活动更加繁荣, 体育标志已成为人类体育交流活动中的公用语言。现代文明和科技的进步更加增强和完善了体育标志的美感和功能。首先体育标志设计从最初的平面、印刷设计向综合化策划发展, 简洁明快的图像让更多人接受、认知;其次电视、网络、纸质媒介等综合传媒的普及, 为体育标志的传递提供了便利, 人们通过不同传媒途径获得体育标志信息。因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标志在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基础上, 更能传递给人们其自身的信息、内涵。体育标志让更多的人认知体育, 并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愉悦身心, 锻炼身体。因此体育标志为人类的健康、社会和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于善旭, 马法超.体育标志与体育标志权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9 (3) .

上一篇:教育尺度下一篇:校园文化基础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