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体育发展

2024-09-27

大众体育发展(共12篇)

大众体育发展 篇1

1 大众体育的概念与意义

1.1 大众体育的概念

大众体育也称“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 是与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相对应的一种体育概念。是民众为实现个人健身、健心、健美以及娱乐等目的, 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

1.2 发展大众体育的意义

(1) 发展大众体育有助于民众身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 个人身心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和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根据研究表明,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在物质条件等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同时, 个人身体健康的隐患也逐渐增加, 近半数以上的民众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可是, 竞技体育并不是适合全民进行的身体锻炼。相对应的, 大众体育的发展对于民众身心健康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众体育已经从以往单纯健身为主的模式, 发展成为娱乐、健身、交际并举的多元化模式, 比如:城市马拉松、广场舞、骑行等。大众体育以其活跃、生动、富有吸引力、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 满足了广大民众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所产生的精神需求, 促进了民众身心的良性发展。

(2) 发展大众体育有助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当前的这个社会大背景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文化的发展有多快可以从4个方面来界定, 分别是公益性文化板块、娱乐文化板块、演出文化板块和民俗文化板块。第一, 一般城市都要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 都是所谓的公益性文化板块, 当然也包括都有的体育馆;第二, 也就是娱乐文化板块, 包括各种文艺演出, 还有电影院、体育场、KTV等地方, 这里也包括体育项目;第三, 演出文化板块, 包括各种剧院、音乐厅等, 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戏剧、歌曲、音乐等, 也可以在体育馆里观赏各种体育比赛等;第四, 民俗文化一般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庆表演等文化活动所组成, 主要能够体现出地方特色。从中不难看出, 在一个城市, 体育已经无孔不入, 体育的意义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

2 城市大众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资源不足

(1) 体育场馆缺乏。

我国体育场馆不仅数量较少, 质量也较差, 并且对外开放率很低, 全部向居民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不到50%。因此, 很多民众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体育场馆而无法进行体育锻炼。大多数城市居民只能集中在公园、河边、街道、绿地等非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但是, 由于这些室外场所要受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不能保证广大民众进行持续、良性的体育锻炼活动。

(2) 设施类型单一。

目前,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中以健身设施为主, 这些体育设施虽然适合老年人进行个人锻炼, 但是如门球场等适宜老年人开展集体活动的设施却相对较少。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人所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设施也十分缺乏。如此单一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 无法满足各个年龄阶段民众的巨大健身需求。

2.2 大众体育管理体制欠缺

(1) 大众体育宣传不到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体育运动多依赖于体育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组织。在缺少政府宣传和鼓励的情况下, 许多民众对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等体育活动组织缺乏了解, 不懂得如何参与到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所组织的体育运动中。对于自我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更是积极性不足和热情缺乏。

(2) 大众体育经费匮乏。

目前, 我国大众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然而, 政府对体育局的财政拨款, 绝大多数都用在各级的竞技体育事业中, 真正能用于大众体育发展的费用则是少之又少。除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用体育彩票所产生的收益投入城市全民健身工程和健身路径外, 其他社会经费投入相对匮乏。

(3) 大众体育教育人员缺失。

当前, 城市大众体育指导服务的开设现状可谓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民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规划性、系统性和对锻炼反馈等需求在不断提高, 对体育指导人员的体育专业性要求也有大幅度提高。然而, 目前大众体育指导服务人员不仅数量少, 其专业素质也不能满足公民对体育科学化、系统化指导的需要, 如对一些专业水平要求高的新兴项目, 运动处方的开设和运动康复等。

3 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提升民众的大众体育意识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指出了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重要意义。这其中最基本的, 就是提升民众的大众体育意识。首先, 各级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宣传大众体育对民众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 要大力支持体育协会和体育团体的发展,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体育协会与体育团体所组织的体育活动;最后, 政府要多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 切实增强民众对体育运动的喜爱。

3.2 完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首先, 政府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的正确关系, 把大众体育摆到与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大众体育的经费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充足的经费, 就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大众体育运动, 难以形成各富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 无法提升城市软实力。最后,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区大众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以社区为单位的大众体育组织服务。

3.3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 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各项政策。通过规范体育场地、体育经费等标准, 以及采取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更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 来规范和丰富城市社区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其次, 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法律法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 来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安全, 并且保障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顺利建设, 杜绝对体育用地的挪用和侵占。

3.4 注重大众体育教育人才的开发

首先, 实现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人才。相对于社区, 学校的体育人才不仅充足, 并且具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 让这些体育人才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却并不多。如果学校和社区实现了体育人才共享, 使学校的体育人才在学习之余担当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的工作, 不仅使学校体育人才得到了实践, 也为社区提供了优秀的人才, 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其次, 扩大和培养体育志愿者队伍。曾经从事体育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和退役运动员, 可谓是大众体育志愿者的主力军, 此外, 还应吸引一部分热爱大众体育事业的人员加入, 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体育专业培训, 使他们成为进行体育培养工作的志愿者,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汤立许.城市体育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及路径选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21-25.

[2]李如松.我国城市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9 (4) :132-135.

大众体育发展 篇2

摘要:新时期,随着人们餐饮消费观念的成熟,大众消费将成为餐饮市场的消费主体,旅游饭店餐饮业为适应市场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施大众化经营成为必然趋势。只有制定适应旅游饭店餐饮业发展的大众化经营策略,才能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大众餐饮 经营策略

一、引言

中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分析显示,大众化餐饮仍然是需求最大的市场。大众化餐饮是指相对于酒楼、宾馆等高档的餐饮服务,中低档的餐馆、进行连锁化扩展的餐馆针对中等及以下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需求提供的包括中西快餐、早餐、正餐中的家常菜等在内的餐饮服务。

大众餐饮的目标客户群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经营范围广泛并且依照顾客的需要可随时进行更改,餐厅的选址、布局、定位等非常灵活。其界定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便利快捷(convenient):制售快捷,食用便利,服务简便、迅速、高效,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和节省时间两方面的需求,服务方式遵循便利顾客的原则。

经济实惠(cheap):提供配套、合理、适中的菜品及服务,经营价位低廉物美,物有所值,与顾客的消费水平相适应,满足其“精打细算”的节俭心理。

卫生安全(clean)餐饮单位持合法有效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状况较好,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满足大众基本的食品安全和清洁的要求,提供无公害的就餐食品。

二、我国大众化餐饮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需求量很大。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休闲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外出就餐,从社区的居民到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学业紧张的学生族,都倾向于外出解决饮食问题。

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流动人口,由于其收入往往处于中低水平或者时间紧迫,也加入到在外就餐的队伍,构成了大众化餐饮庞大的潜在顾客群。同时,外出就餐也成为居民的亲友聚会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居民在外就餐的花费持续升高。2005年全国人均餐饮消费支出达到680元,比2004年高出100元,同比增长17%。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省份人均餐饮消费支出已超千元,餐饮企业节假日市场的营业额较平日普遍增长2O%以上。据商务部监测,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五一”黄金周增长15.5%,其中餐饮业增长17%。

(二)市场增长速度很快。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仅为54.8亿元,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98年餐饮业的零售业达到2816.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0倍。自1991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达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年净增133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比重达到13.9%。2006年,我国餐饮业市场活跃,继续呈现又好又快的稳步发展态势,餐饮消费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净增1458亿元,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比GDP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2007年1至4月份,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3880.1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9%。商务部预计2007年餐饮业市场运行将继续以1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中国人均餐饮消费支出将达915元,全年零售额有望达到12100亿元。

(三)市场进入门槛低。餐饮业的行业是一个起点较低的行业。投资者只要有一定场地、资金就可以营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餐传统手工、经验式的制作工艺特点也不会产生较高的行业技术标准门槛。不需要投入很高的技术、太多资金,经营风险较低,获利相对有保障,尤其对于街头流动摊点,又没有房租、税收等的压力,吸引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或者城市外来人员加入大众化餐饮服务提供的行列。此外政府部门对于进入餐饮行业的限制措施也不严格。

(四)分布广泛激烈的市场竞争分化出多种大众化餐饮的业态,如家常菜为主的大众餐馆、满足快节奏生活的快餐,简捷方便的社区店和街道的早餐点,人口流动密集地段的便当与流动餐饮,适宜旅游与休闲的小吃广场等。这些业态形式,加上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巨大的潜在客户需求,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大众化餐饮市场。目前,各式各样的大众化餐饮企业充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为流动人口、外出人员提供物美价廉、简单便捷的餐饮成品、半成品、方便食品等等。“放心早餐工程”推动着早餐点网络逐渐拓展,学校、医院、火车站等附近地区的流动餐点连续不断。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连锁性餐饮企业也迅速扩张,2005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集团(企业)共计300个,三年增长了64个,其中快餐类从2003年的78增长到2005年的117个。同时,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业门店数达到8514个,其中快餐业的门点数达到4178,两者比上年均增长了12.3%。

三、我国大众化餐饮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卫生等隐患较多。由于大众化餐饮企业规模不等,食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员素质整体不高,流动性相对较强,卫生部门的监管难以到位等原因,其卫生消防安全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从2006年至今,一连串的餐饮安全事故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2006年沈阳市“3•15”爆燃事故中,鑫大同江海鲜大排档——个人经营饭店——未经过消防审批,私自后厨安装了液化气加压阀。饭店工作人员用燃烧的烟头查找后厨液化气的漏气点时导致燃爆,造成后厨工作人员3人重伤、8人轻伤的严重后果。2006年6月,北京电视台调查发现,一道北京的时尚美味小吃——麻辣小龙虾铅和砷的含量超标。2006年8月,媒体曝光南京餐饮企业为节省成本重复用油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同月,北京“蜀国演义”酒楼的“佳肴”——福寿螺,导致160多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属于脑膜炎一种)。仅仅因为厨师对于凉拌福寿螺操作理解有误而产生了这样的安全问题。国人一向推崇的洋快餐业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06年2月麦当劳薯条检测中发现含高量危害物质——反式脂肪。目前,麦当劳、肯德基已宣布拟在美停用含反式脂肪的烹调油,而在中国还暂无换油计划。2007年3•15前夕,肯德基在陕西榆林、咸阳地区曝光使用“滤油粉”,以“抛光”混浊煎炸油,延长食用油的寿命,目前其安全性尚不能确定,但无疑已经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诸多案例说明目前的餐饮市场安全隐患颇多。

(二)污染、能耗较大。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温总理将节能降耗和保证环境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餐饮业作为高能耗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和现象。一是全国各地浪费的现象严重,据有关材料反映,上海市日产餐饮垃圾1100吨,济南市一天倒掉300问饭菜。同时不注重废物回收,污染大气、地表环境,恶化人们居住条件,同时造成的部分水体污染,引起水生动植物的死亡。二是餐饮企业在用电用水以及消耗品方面也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如有些空调系统起行不加控制、锅炉无回收设施等。三是流动摊点,如露天餐饮、烧烤、早餐、夜市餐饮等,油烟、粉尘污染周边环境,影响市容市貌等,与政府倡导的高效节能、保护环境、居民提高自身生存环境的要求相悖。

(三)菜品质量不稳定。中国餐饮业一向采用经验型、手工操作为主导的方式,烹调过程中个人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很强,科学化、定量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面向中低端市场的餐饮企业、流动餐点,菜品原材料货源杂、质量和价格不稳定,菜具不一致,盛器的使用不严格如一,制作的流程不标准,出品的时间不严格,色泽味上也不统一,加之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等,导致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稳定性较差,成为中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同时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餐饮业整体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还有略显不足,现今还未形成科学、规范的原料采购、运输,检验、菜品加工、销售渠道全程的跟踪监督机制;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营养标准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中餐烹饪品种繁多、色香味形的优势反而转化为中餐企业的劣势。客人投诉菜品和服务不稳定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由于餐饮行业进入的门槛低,对投资者资金、技术等要求都不高,政府对餐饮行业的进入限制很少,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大量的下岗工人或外来的务工人员涌入其中,这些小摊贩充当了市场的补缺者。但随之而来的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落后,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系统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的很少,经营管理理念、复合管理能力更是几乎不具备,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发展。

四、促进大众化餐饮发展的策略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大众化餐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餐饮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其持续快速的增长,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2006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的数据,1997~2002年餐饮业实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六年期间持续上升,从1.22%增长到1.93%。同时,餐饮业因其具有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双重特性,在满足大众的差异化需求,扩大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在肯定餐饮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充分使用政府规划的手段与市场调节的手段:一方面,在地区商业规划中,应当重视对大众化餐饮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即各城市在发挥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的同时,应注重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不同行业间的连带效应,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借助市场化手段,调节餐饮企业的供给状况。由于餐饮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某些企业的运作欠规范,服务质量较低,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餐饮企业在就餐环境、菜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标准上下功夫,改善供应产品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二)促进大众化餐饮发展的具体策略

1、政府加强管理,督促餐饮企业消除各种潜在隐患为保证居民就餐的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卫生安全管理,增强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各个环节的食品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各种卫生安全检验标准,并认真落实相关的各项规定,如《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饭馆(餐厅)卫生标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等,引导餐饮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原料进货检验验收制度、可追溯制度等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卫生安全保证能力。对从业人员执行健康制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针对大众化餐饮企业存在的诸多隐患,还要重点抓好中小餐馆、流动餐点的卫生、安全监管以及人员密集及事故多发场所的消防安全,确保消防设施完好,疏散通道畅通,清查各种事故的隐患。

2、强化节能降耗。配合中央有关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相关要求,鼓励和倡导餐饮企业采取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饮食业污水排放标准及测量方法》(报批稿)、《饮食业潲水油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控制规范》(报批稿)、《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宣传和引导居民的合理、节约、绿色消费。

3、鼓励中餐工业化的探索,加快中餐工业化进程,降低中餐的制作成本。将传统的中餐手工操作变成工厂化操作,提高菜品制作过程中机械化程度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业效率;在每一种菜点从原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均遵循特定的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都采用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条件;建立统一的菜点质量标准,并设立有相应的控制手段,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菜点质量。同时,商务部应牵头,联合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组织选择有代表的、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重点中餐工业化餐饮企业培育,并组织各种相关技术的推广活动,促使中餐与国际接轨。

4、鼓励菜品创新,建立菜品标准化体系,奖励菜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各种菜品制作程序及关键工序的技术标准,引导餐饮企业根据消费者多层次需求,提供相应的特色饮食,鼓励大佬餐饮企业在菜品烹饪原料、使用的器皿、工艺的科技含量、风味特征、审美价值、营养功效等方面推陈出新,奖励各种菜品研发活动,打击剽窃他人菜品行为,从而遏制菜品同质化倾向,延长菜品经济生命周期,丰富菜品品种,增强餐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5、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餐饮人员的素质由于我国目前的餐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要求,亟需建立培训与培养并重的餐饮人才教育系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兼具系统性和超前性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培养既熟悉餐饮方面的知识又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立法,实行餐饮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学习世界知名餐饮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人员管理和培训系统,加强对员工业务及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餐饮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6、柔性管理鉴于许多流动餐饮企业对社会大众化餐饮的市场补缺作用,应当对流动餐饮企业采取相对“柔性”管理,即不依靠制度法规等强制性外力对流动餐点进行管理,而通过教化引导流动餐饮企业发挥内在的自觉主动精神,自我约束,从而实现城管部门、流动餐饮企业的和谐相处。最近,上海、重庆、北京等城市已经对流动商贩采取了类似的管理方法,“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一方面逐渐松动对小商贩的限制,划定特定的经营区域,建设城市整体规划的商业设施;另一方面,政府正确引导,加强监管力度,为市民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丁肇青.旅游饭店餐饮大众化经营策略探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6月

大众体育的迷失 篇3

在中国,姑娘们进舞场,小伙子进赌场,孩子们进游乐场。老年人才进操场,并且那四分之一进操场的人,其健身活动绝大部分也得不到科学、系统的指导。

另一方面,许多“操场”高档豪华,室内保龄球室外高尔夫,明摆着——谢绝低收入者入内。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的迷失现象不只在东方大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吃药”。自从兰博成为公众偶像以来,疯狂的“健美族”无不追求史泰龙式的强壮肌肉。锻炼见效太慢,于是类国醇等100多种药物成为刺激肌肉生长的捷径。前些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有百万以上的人服用这些药物,使得美国一年的类固醇销售额高达4亿美元。其恶劣后果不言而喻,长粉刺,谢顶,情绪焦躁,参与犯罪……有的甚至因服药而死。

死亡出现在看似悠然的大众体育活动中,在西方国家并不是新鲜事。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万人马拉松赛——伦敦和纽约马拉松赛,就都出过人命。死亡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身体状况无法承受大运动量,有的则是因为过度的情绪激动。前些年,美国一位打了一辈子高尔夫球的老者,超水平地一杆进洞,极度兴奋使79岁的他撒手归天。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人类正确对待大众体育的一个警钟,相反,为了提高大众体育的轰动效应,西方国家不断创立着各种各样的“玩命运动”,像攀岩、探险、漂流、游瀑布等,所谓“玩得就是心跳”,越恐怖越好。这当中尤以“蹦极”最为有名,参加者两脚被弹力粗索缚着,由高崖或桥梁跳下,起起伏伏,惊心动魄。

还有“黑水之旅”——参加者先由特制设备垂直降入90米深的山洞底部。然后在漆黑的大洞穴内,经过数小时齐胸深的“黑水之旅”到达出口。

残疾人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关爱是人类的职责,而面对奥林匹克,面对更高更快更强,他们是弱者,他们不能够用运动来创造美。但当我们看到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残运会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可赚,不得不搭配给当届奥运会主办国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有些旁观者猎奇和嘲笑的目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感叹仁道的虚假和功利的卑劣。

有一项运动叫做“健美”,平心而讲,它美吗?不!即便如此,有人仍嫌不够刺激。2000年3月21日,1997年世界先生格兰特·托马斯戴着牛头魔鬼面具参加在西班牙举办的比赛,以期获得更大效果。

论体育大众型杂志的发展 篇4

关键词:体育传播学,体育媒体,媒介分析

体育, 自古即是生活的一部份, 随着时代的演进, 体育不仅从早期的强身功能, 发展至竞技比赛, 又因职业体育的兴起, 成为社会大众的休闲生活。由于体育风气的提升, 职业体育的强力行销, 无论在电子媒介或平面媒体, 体育资讯均占有一定地位, 更因职业体育的风行, 近日体育转播节目, 体育网站, 体育杂志等如雨后春笋般成相继成立, 从社会学层面来看, 体育的存在, 也对社会大众压力的化解, 人格特质养成及社会安定, 产生某种程度助益。而由职篮, 职棒, 美式足球, 高尔夫等体育比赛受欢迎程度来看, 体育传播媒介不再只是信息取得来源, 同时, 也成为体育迷与社会大众的生活重心。

传播媒介在人类传播过程占很重要的角色, 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日渐增大,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有关体育传播方面, 媒体所报导的体育内容除了提供资讯外, 并在无形中教导人们某些规范及价值, 也因此影响了人们对体育的特定看法。媒体对于体育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体育体育界更应重视其媒体的动向与发展。

体育传播媒介为体育企业与阅听众的沟通桥梁, 为大众侦查体育环境, 守望体育环境, 告知体育环境中可能的变化, 提供最新的体育相关信息, 满足体育迷的需求, 使得听众能够应变与适应体育环境的变化。体育传播媒介报导体育环境中有什麼事情发生, 把体育相关信息传递给关心体育事件的社会大众, 或者说是体育偏好听众, 协助听众认识体育环境, 熟悉体育环境, 减少不确定感, 对体育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进而有充分的准备因应体育环境的改变 (Severin, 1988) 。大众传播媒介协调沟通体育环境中不同的意见与声音, 体育传播媒介选择并解释该体育事件相关的信息, 创造体育形象。体育传播媒介在呈现体育环境中各方意见的过程中, 能够强化体育规范, 体育文化与维系共识。体育传播媒介对于重要的体育相关议题发表其意见与看法, 引起听众对于该体育相关议题的关心, 根据体育传播媒介所给予的信息, 阅听众得以有参考的对象, 发展出个人对于该体育事件的看法。体育传播媒介将体育环境的新成员予以体育社会化, 告知所属体育环境的规范, 文化与价值, 体育文化的功能是持续性的, 而且必须从小做起, 增加对体育环境与体育文化的认同, 体育传播媒介必须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提供社会大众一个可以认同的体育社会, 使个人不至于无所适从。体育迷对于体育传播媒介本身的依附情绪也是其中之一, 就像ESPN体育频道近几年来已经占领对国人崇拜体育的神坛, 并且积极向全世界招手, 创造以媒介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对于传递体育世界的价值文化, 不同的媒介, 由于表达方式与数量不一, 传播效果当然也不一样。因此, 透过大众传播媒介促使大众对体育的支持与参与, 共创美丽新世界。综合上述的功能, 体育杂志所代表的意义除了是人类体育纪录的主要媒介之外, 举凡体育资讯的传递, 娱乐价值, 商业用途等功能, 也能透过媒介来带动整体运动产业的发展。体育杂志的数量与类型增加甚至被认为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成长现象之一。因此体育杂志的发展情况不仅能反映出国家的体育现况, 同时亦呈现了国家的运动指标。

体育杂志主要内容为体育信息之报导形式居多, 内容, 地区, 体育性质及人物的报导为取向为主, 通常体育杂志报导内容大多以职业体育话题为主。体育杂志除了如此, 更要加强杂志本身的思想内涵和视觉刺激, 这样才能发挥本身的优势, 当然杂志内容要能激发读者的情感, 读者才会喜欢看, 杂志要有重创性, 原始性和好的品质, 才能维持读者的忠诚度, 最后, 拓展行销通路, 避免过度仰赖某种通路, 而受其消费者群的限制与起伏。

体育企业或体育组织在制定推广及宣传上可藉由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行为有莫大的影响力, 对体育的推展也有着相当大的助益, 依据目前社会的发展, 体育资讯的供给, 亦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责任之一, 我们可以知道体育传播媒介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将日趋复杂而多元, 举凡各种体育现象, 体育文化等, 皆受体育传播媒介之影响。而如何利用沟通学习的技巧, 使体育与传播媒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两者共生共荣, 将是今后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璐、李颖、陆艳婕等:《体育媒体研究报告的网络资源举要与分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6) 60-64。

[2]Cravey, E。 (2000) 。Sports Publication Reserved for the Players, Not the Fans。The Business Journal, 18 (11) , 3。

[3]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世界的传播方式分析》, 山东体育科技, 2004, 26 (4) 46-47, 55。

[4]Deborah, L。H&Li。X。 (2001) Spinning an Academic Measuring Marketing Web Community:The Joural of Academic Libraria ship。27 (3) , 199-207。

[5]黄璐、吴印波:《健美操运动迅速发展的传播方式探视》,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4) 24-25。

[6]Manning, M。 (2002) 。Sporting New to Pitch New Broad Band Services。St。Louis Business Journal, 20 (32) , 4。

[7]黄璐、陈新平、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 体育学刊, 2010, 17 (1) 。

大众体育发展 篇5

首先,国际上有关大众体育发展的理念和历程是开展我国大众体育的背景,它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范本。

最先提出大众体育理念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但在191月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AllSportsforAll)的口号。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而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与政治信仰、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推动人类身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全面的健康”。至此国际大众体育运动成为国际大众健康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国际健康,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它也进一步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极其伟大的变革,它在短短的100多年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局面,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20世纪初,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对本国大众体育的开展,并加大了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力度。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拓展体育活动设施,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例如,1935~1941年,美国经济在处于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却在这一期间投资15亿美元用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除旨在满足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外,同时也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投资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各国政府把大众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

20世纪中叶,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新技术直接导致高技术产品进入消费家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发生改变。人们从繁忙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余暇时间多了,消费意识得到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体育蓬勃兴起。

2.2 政治因素

政治是开展大众体育的社会保证。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赖以指导和组织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枢纽,对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现象,包括体育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而党和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民的体育活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也曾说过“中国的体育就是群众体育”。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颁布两个月后,紧接着全国人大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它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这为推进全民健身和维护人们参与体育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保证。

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全方位的深入,社会组织系统开始转型,使以行政隶属为主的纵向系统社会向以中介联盟为主的横向结构社会转型。这使得基层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使区域性组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管理体制也在转型,以政府包办为主的管理方式向民间主办的形式转化。这样使得权利下放到地区,从而推动了社区组织的产生。现今,大量的城市职工进入社区,企事业的单位功能减弱,社区服务功能也随之加强。1986年,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工作正式启动。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社区工作会议把社区服务推向了整个社会。社区服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以丰富人们余暇生活为目的的社区体育的产生。社区体育的产生,标志着大众体育翻开了新的 篇章。

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大众体育已初具规模。而我国政府也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体育的推广。在11月底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伍绍祖同志提出,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国际体坛竞争能力,全面推进体育进步,为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个

目标提出了两个新思想,一是“人人享有体育权利”,二是“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这两个新思想的出台,奠定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加大了政府对大众体育的扶持力度,必将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2.3 经济因素

经济是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包括大众体育)的出现,都要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作为精神文化的大众体育,它的发展是以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一直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经济环境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民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如表1)

表1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美元)

1996 66850.5 670.66

73142.7 730.30

76967.2 761.81

80579.4 790.81

88189.6 855.00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逐年上涨。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表2)

表2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平均每人全年)元

年份 消费总支出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所占总支出比例(%)

1996 3919.47 374.95 9.57

1997 4185.64 448.38 10.71

1998 4331.61 499.39 11.53

1999 4615.91 567.05 12.28

2000 4998.00 627.82 12.5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这也意味着人们增加了对体育消费的投入。大众体育不能只靠国家的资金投入,人们一定比例的体育消费,有利于大众体育向高质量,高品位方向发展。

2.4 文化因素

文化对开展大众体育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它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内。作为体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体育,文化对其影响也极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4.1 传统文化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向往着健康长寿。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养生理论就已经初步形成。著名的养生学专著《黄帝内经》就产生于战国后期。这本书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原因、疾病预防等有关生死寿夭的基本问题。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正是现今大多数中老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内经》中还提出“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要求机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理论上提出了以“中和”为动静平衡的“适度”,指出这种运动应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知晓了“生命在于运动”以及“运动适度”等重要的锻炼原则。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形成了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生活节奏,许多民俗活动都受到这种生活节奏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全国性的节令活动。象“人日”(正月初七)郊外踏青;立春的拔河;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等,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一些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例如深受人们喜欢的气功、太极等。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指导和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2.4.2 现代文明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在这场变革中,现代文明推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首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由于生产劳动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使得人们的体力活动日趋减少,而余暇时间相应增多,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其次,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8.9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

综上所述,大众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大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大众体育之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在一定原因上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大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硬环境。这个硬环境包括了两方面:一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场馆设施,二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个硬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程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人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大众体育。再次,大众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大众体育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而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方式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软环境。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些传

统体育项目也正是大众健身的首选。而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也加速了我国现代文明的进程。上述因素都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并开辟出我国大众体育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A].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

[2] 戴文忠,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

[3] 周西宽,等.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4~68,208~244

[4]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2~34,56~72

[5] 孙葆丽,等.我国群众体育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1):13~18

[6] 邓玉.论大众体育及其文化导向[J].体育科技,;(3):1~3,7

[7] 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1~4

大众体育发展 篇6

关键词:大众体育;高校体育;关系;特征

一、大众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关系

要想正确认识大众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从大众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基本概念著手。这是进行之后所有分析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高校体育是属于学校体育范围内的,是一种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大众体育则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体育,主要包括企业、单位、学校等社会群体。因为学校体育本身具有的特点,我们常常将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当成两种独立的两个体系。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从体育锻炼本质上来讲,学校体育也应当属于大众体育范围之内。这与学校体育作为一种学科,具有特殊的领域范围不矛盾。只是重点关注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层次概念上的区别。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体育的基本概念包括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大众体育的某些限制,学校体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对大众体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概念和关系的了解,能够帮助理顺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分析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时,就要结合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新时期我国大众体育的主要类型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大众体育呈现出多元化迅猛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当前时代大众体育进行分析,大致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种类型的大众体育。

(一)健身型

健身型大众体育活动是按照参与者目的的角度划分的。参与者参加大众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并不存在其余的功利思想,也不追求较大的运动量,只是将体育活动当作是生活当中的一种习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一切都以提升身体素质为主。

(二)娱乐型

娱乐型的大众体育与健身型大众体育不同,参与者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缓解生活上的压力,调节情绪。在现代社会当中,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个岗位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长期处于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状况当中。这种生活状况会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人们为了缓解生活压力、调节情绪,就选择了娱乐型大众体育活动;来维持身心健康。

(三)职业型

职业性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在一些竞技体育比赛存在的前提下,许多以培养职业竞技运动能力的体育活动应运而生。

三、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特征

从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来看,学校体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对于学校体育的重视,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我国国民身心健康,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型人才。高校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当前的首要任务。以下就从大众体育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高校体育的重要特征。

(一)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育运动意识

当前世界各国评价一个国家大众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体育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百分率。高校体育是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想提升国家大众体育水平,就要充分关注高校体育。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在校生一共有600多万,每年涌向社会的毕业生将近100万人。高校体育承担着培养国家体育人口,提升大众体育水平的重任。在高校体育的不断培养下,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一定的健身意识和运动习惯。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够不断增强国家的大众体育水平。因此,高校体育就要从培养学生运动健身意识出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參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各大高校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做好策划工作,对在校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习惯进行深入调查,采取更加符合学生习惯的体育教育方式。在体育课堂上,要注重提升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不断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二)注重高校体育的资源投入

在高校体育当中,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的导入会使得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机会。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支持下,高校学生,尤其是体育系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至少能够在1~2个体育项目上做出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就能够运用高校体育的作用,在大众体育当中呈现出突出的体育运动才能,从而打开大众体育的发展前景。

对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关系的理解,是实现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情况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当充分结合大众体育的特征,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并注重开发那些不方便成为体育课堂内容,但是具有较大健身价值项目的不断开发。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也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吕健,黄春梅.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09)47-52.

[2]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J].王宁涛.才智.2015(11)58.

[3]广东省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及压力现状调查[J].李丽,徐文生,夏冬,林立威,张思丽.嘉应学院学报.2013(08)95-100.

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发展策略 篇7

关键词:大众文化视角,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相互适应的市民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慢慢成为引导休闲的重要理念,而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因此,积极探析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的发展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1 大众文化与休闲体育之间的关系

大众文化诞生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标准化,时效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休闲体育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而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无论是亲自参与的体育活动,还是竞技体育比赛观看都应该隶属于休闲体育范畴。从概念范围来看,体育隶属于大众文化,休闲体育又是大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首先,休闲体育的诞生和发展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实现的,是大众文化中比较活跃的部分;其次,休闲体育能够在培养人情趣,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符合大众文化的特点,也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2 我国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

我国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不同与西方国家体育发展历程,这与我国基本国情,历史发展,社会性质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讲,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精英文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使得我国的大众文化一直处于边缘,这是无可厚非的。自从我国将社会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大众文化慢慢具备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大众队伍不断扩展,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强,形成我国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体系。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也开始了自我的蜕变和升级。从建国到女排夺冠,从女排夺冠到职业体育发展,从职业发展到休闲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透漏着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其功能也在不断深化,不仅仅作为大众锻炼的重要方式,还是休闲娱乐,释放排遣宣泄情绪的最佳途径。作为部分的休闲体育也对于大众文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休闲体育的独特性,不仅仅能够满足强健体魄,健康心理的需求,还慢慢成为文化工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成为大众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部分。

3 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发展策略

相对于我国传统生存方式的封闭性,狭隘性和单一性的弊端,大众文化有着开放性,宽容性,多样化的特点,其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从而实现人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自我觉醒。简单来讲,在参与大众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休闲消费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冲击着政治伦理一元价值结构的同时,使得人们慢慢梳理休闲权利意识。也就是说,是大众文化催生了大众休闲意识。另外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处于社会转型的期间,可以激发出文化和人性的关系,从而塑造一种心灵的态度,人们可以通过休闲时间活动,更加清晰的去面对人性欲求和性格弱点,以找到心理平衡的最佳途径。可以说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现阶段大众的休闲心理。在深入理解大众文化对于休闲体育的影响之后,积极去探析如何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实现休闲体育发展。

3 . 1 树立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观念

意识反作用实践,处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发展观念。那么,对于现阶段休闲体育来讲,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念呢?结合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来看,传统的休闲体育发展还局限于实现经济与体育的融合,发挥体育的经济效能,很显然这样的理念忽视了体育的主导性,难以在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效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此时就需要转变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不仅仅包括消费需求的满足,还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休闲性的特点,以营造健全的休闲体育市场体系为最终目的,使得休闲体育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主体,而不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去实现寄生式的发展。虽然在调整和转变市场化休闲体育发展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存在的阻碍因素也比较多样化,但是,相信随着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转型与休闲体育发展关系之后,一定可以为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实践中去。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体育赛事举办中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对于休闲体育进行宣传和教育,以便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氛围;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得休闲体育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由此引导休闲体育朝着市场化理念的方向发展。

3 . 2 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

从观念上应该认识到,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部门的号召和支撑,更多的是应该积极利用民间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这是因为,休闲体育本来就源于大众,有着比较浓厚的群众基础,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民间大众文化资源,使休闲体育朝着民间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在此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支持力度上进行强化,以便促进体育自身体制的不断转换,从而使得体育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关系得以协调;其次,在民间资源融入到休闲体育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样的民间化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避免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的行为,否则将难以发挥民间资源在促进休闲体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再次,不断学习西方国家休闲体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其在实现休闲体育民间化方面,应该积极去总结和归纳,由此实现休闲体育事业理论体系的健全;最后,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民间化发展受阻,也应该避免因为忽视调控而造成民间化发展的混乱状态。

3 . 3 不断完善休闲体育的自我功能

由于大众文化的多样化特点,也难免会在其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文化属性,比如:文化媚俗化、文化滥情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就应该不断调整自我功能,实现自我完善,以发挥其在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方面的效能。具体来讲:首先,发挥休闲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能,强化教育和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锻炼中去,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其次,发挥休闲体育在丰富生活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休闲体育方面的文化因素,以便展现出休闲体育在文化方面的效能;再次,发挥休闲体育在愉悦身心方面的功能,积极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娱乐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发挥休闲体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能,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找到内心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在此过程慢慢去实现自我升级和自我提升。当然,休闲体育的功能多样化发展,在不同时间会有着不同的体现,是难以形成固定模式的。随着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其功能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在功能发展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 结语

关于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策略 篇8

1. 大众体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

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求身体素质健康, 要求促进个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提高整个国民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能提高个体体质, 调节个体情绪, 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使自己身强力壮, 精力充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个人健康问题已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普遍的、流行的社会问题,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对缓和精神过度紧张有良好的作用, 而大众体育能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积极地调整着个人的健康状况, 减少和避免各种个人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或发展, 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延长人口的预期寿命。大众体育是解决“亚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一种最积极的、最有效和最廉价的手段。因此改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生命质量, 是我国目前发展大众体育事业责无旁贷的现实任务。

2. 大众体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

大众体育可以参与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里, 文化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众体育作为一种更向上的文化现象有利于进化风气, 摒弃社会不良习惯, 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 提高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在经济与大众体育较为发达的国家, 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并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二、当前制约大众参与社会体育的主要因素

1. 生活方式对社会健康的制约。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生活方式的变化, 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 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 改变习惯的生活模式, 据美国流行病学研究的医学调查表明,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原因, 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死因构成中, 来自卫生制度方面的原因占10%左右, 来自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各占20%, 而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则高达50%。据我国医学专家调查, 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已高达44%, 而在生活方式中, 不良的消费类型, 又占了89%。人们为了根治各种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不得不把体育运动纳入医学的内容构成中。

2. 体育场地设施。

居民区的公共体育设施, 对外开放的公用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 以及其他空间都是社会体育活动场所。其质量数量影响居民参与, 目前, 我国社会体育的场地设施情况不容忽视的, 根据对广州市场11个小区的统计, 人均室内公共文体活动设施仅为0.0025平方米, 室外仅为0.012平方米, 此数据远远不以满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规定的“城市公用体育用地达到1~2平方米, 小学达到2~3平方米, 中学达到3~5平方米”的要求。

3. 参与者的体育价值观和态度。

合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稳定的体育态度是促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个人通行无阻为具有促进作用, 消极的体育态度则引起阻碍作用。而强烈鲜明的体育态度是人们克服务种困难, 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调查表明, 人们的体育态度常常取决于他们的文化程度。

三、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概况

我国的大众体育自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 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原成绩, 这标志着我国大众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根据调查资料统计, 现今我国有3亿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占全国总人数的30%以上, 10亿人次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人民的体质有了较大的改善, 人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0岁, 中华民族以健康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目前, 大众体育已广泛深入到我国社会各阶层,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40%, 数以千万的城市居民长期参加社区体育锻炼, 有60%的城市街道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而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的建立, 使得城市大众体育的开发进一步规范化, 争创体育先进县的活动也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也得到了积极的扶持, 大众体育在我国已经全面发展起来。同时, 我国也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 自1984年以来, 全国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以每年56.7%的速度递增, 场地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增加。当然, 就我国大众体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 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 其发展程序和物质条件, 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大众体育今后仍将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考验, 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四、现代文明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 这场变革, 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 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 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到其影响。在这场变革中, 现代文明推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首先,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推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由于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使得人们的体力活动日趋减少, 而余暇时间相对就增多,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 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到了一致, 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其次, 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品的体育价值呈多元性特征, 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8.99%, 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

五、发展我国大众体育应采取的策略

1. 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健康锻炼的意识。

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电影和报刊等宣传媒介, 进行宣传, 让国民正确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 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和方法, 纠正人们对体育健康错误的认识, 教育人们自觉抵制和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使国民对体育锻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与了解。积极传播健身知识, 使大家不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 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 为了健康而锻炼。倡导国民树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 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强化人们参加体育的意识, 和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以及体育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2.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多渠道筹集资金, 扩建体育设施。

3.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力度, 提高群众体育锻炼的科技含量。

完善群众体育的服务体系, 应培养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有效地组织和科学地指导大众体育锻炼。要合理地开展体质测试服务, 推广科学性强、健身效果好、趣味性高的活动, 开发价格适中、使用方便的多功能的小型健身器材。

4. 着重抓好农民的体育锻炼。

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健身意识的宣传, 逐步使广大农民加强体育锻炼意识, 这样才能真正促使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5. 重视学校体育的基础地位, 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的基础, 青少年和儿童是全民健身的重点,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衍射到社会, 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6.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广泛进行全民健身计划宣传,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扩大体育的社会影响, 形成全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舆论导向和环境氛围, 多方面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齐国强等.域外大众体育发展状况及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2)

[2].赵忠伟.我国大众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2)

[3].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A].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4].戴文忠等,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C].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澳门大众体育的发展调查研究 篇9

1 澳门体育的历史背景

1.1 体育活动的空白

早期, 澳门只有赛龙舟、斗蟋蟀、民间舞蹈、拔河之类的小型民间活动, 可以说近乎没有体育活动可言。直至16世纪中叶, 中国澳门开始逐步被葡萄牙人侵占, 西方体育活动也随之被带至澳门。由于澳门早期实行的是殖民主义统治, 社会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

1.2 体育种子的萌芽与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 葡萄牙人与本地居民交流逐渐增多, 足球、拳击、曲棍球、游泳、网球、滑冰、高尔夫球、台球、自行车、乒乓球、飞碟、射击、排球、赛车等等在澳门渐渐发展起来, 有些更通过中国珠海市口岸传至珠三角一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祖国的复兴在和国际经济增长的周边因素带动下以及人民追求健康的推动、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的发展开始受到当局注重, 在这期间取得了不错成绩。其中最突出的是由澳门体育教师联谊会先后筹办的1949年和1950年两次全澳学生田径运动竞赛。

1.3 经济向好, 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物质基础

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澳门, 体育长时期的发展迟缓。至20世纪年代末期, 在受到世界潮流的推动及香港经济发展与我国国内大力支持的影响下, 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超微型自由经济体系, 自1 9 9 9年1 2月回归以来, 特区经济在2 0 0 0年开始了8年的快速发展, 体育事业的投入更年年增长。图1为2 0 0 7年本地生产总值达到8 2 9.7忆澳门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2.9万美元的历史新高 (2 0 0 7年广州人均生产总值为9 3 0 2美元) , 并首度超越香港, 除1 9 9 9和2 0 0 0年出现负增长外 (人均生产总值仍达1.6万美元以上) , 回归后的澳门人均G D P近乎在4年内几乎翻一倍。博彩收益在2 0 0 6年超越美国赌城拉斯韦加斯的金光大道, 成为全世界博彩收益最高的地区。

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提供资料, 截至2007年9月底, 澳门常住人口约为5 3.8 1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8814.7人, 稳居世界前茅。如此高的人口密度, 对澳门的教育、卫生、交通、社会建设等, 均构成沉重压力。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发展体育活动, 的确有非常难度, 但在强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和祖国的支持下, 对搞好澳门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充份条件。寻求强体健身, 增大体育场地面积已是澳门人生活强烈的普遍希望和需要。

1 9 9 9年1 2月澳门回归祖国, 随着澳门政府惊人的经济增长, 体育发展的质量逐渐受到当局和民众关注, 体育活动组织者活跃, 竞技体育初露角头, 场馆建设快速落成并向国际标准看齐, 对外交往增多。很多社会团体都开始注重到小区的体育建设和开拓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提供小区服务, 加强邻舍之间的感情联络, 改善小区环境, 帮助居民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在小区服务工作中, 大众体育服务的成绩尤为显著。大众体育具有适合地区特点、增加地区活性的、联络社会感情、容易满足小区成员。2 0 0 5年的东亚运动会、2 0 0 6年1 0月的澳门葡语运动会、2 0 0 7年的亚洲室内运动会的举办为澳门体育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并把澳门体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2 澳门现行体育政策、管理体制和运作

2.1 有关体育的行政法规

澳门体育法规规定了澳门体育发展与管理的主要框架, 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 其在澳门体育发展中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现行体育法规主要有:《澳门体育活动法规》、《澳门体育发展局架构》、《体育发展基金》、《体育委员会》、《运动员体能适应检查规章》、《体育社团组织财政补助规章》、《拨给澳门体育发展局之体育设施之使用规章》、《本地区正式代表团采用之制服和运动装备款式及使用规则》等。其中《澳门体育活动法规》中规定澳门体育的基本政策:行政当局需要关注体育运动的发展, 并在施政方针中列为优先处理的事项;促进体育运动、尤其是注重休闲体育的发展, 确保所有居民有合适的途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以促进个人的整体发展;提供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源, 培训运动员, 使之为澳门争光。

2.2 澳门体育发展局职能

澳门回归后, 诸权统辖于澳门特别行政长官办公室。在澳门专职性官方体育管理机构影响最大, 是由澳门体育总署改为澳门体育发展局, 享有行政自治权的公共机关。其主要权限、职责是协调和指导澳门体育发展, 制订体育发展计划;对体育总会行使法规赋予的职权;规划建设体育设施, 确定拨付体育经费, 推动体育对外交流等。

澳门影响较大的官方机构和体育组织还有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 教育暨青年局和4 6个体育总会, 这些组织机构是发展澳门体育的中坚力量。

关于发展澳门体育的施政方针在澳门特区政府的指引下, 在各自负责的体育领域内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别进行工作。民政总署与海岛市政局, 负责推广大众体育工作, 教青局负责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体育发展局负责竞技体育的发展及兼管大众体育。

基层小区体育组织中多数设有康体部门, 并且也有专人负责统筹、策划本小区的体育活动, 但由于与上层组织缺乏良好的协调与沟通。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 面临着资金短缺、场地设施不全、体育指导员不足等等困难, 难以有快速与健康的发展。

3 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人员状况与缺点

3.1 澳门体育场馆管理人员情况

据统计局统计资料所得, 全澳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共有71人,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只有7人占9.9%, 初中以下有48人占67.6%而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5人占7.1%, 数据数据显示除澳门体育场地管理人员不足外, 还有学历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 以致澳门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素质低和未能提高场地使用率的原因。

3.2 土地资源缺乏下的场地发展

澳门整个体育事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场地不足, 近年在体育界的不断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 增添了不少体育场地。2007年澳门共拥有总面积为293737平方米的87个体育场地, 人均体育场地已由1 9 9 0年的0.2 7平方米增至2007年的0.63平方米。2007广州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2.4平方米之多。其中由体育发展局辖下16个场馆以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辖下工人体育场组成了“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成为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全天候公开体育场地。其月均使用人次为13837, 全额收费场地月均使用人次为29629。但以上资料和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日益增加的人口与体育迅速的发展, 现有的硬件设施, 体育场地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3.3 体育场馆的投入

2 0 0 7年各项体育建设投资, 机械及设备, 体育场地的保养及维修支出为2.5千万澳门元, 占全年体育发展基金预算6.3%。9 9年投入为1.7千万。由此可见, 政府对体育场地的保养和维修较为重视, 但无奈缺乏良好的管理制度与人员, 批出承包维护工程虽是公开招标, 但经常是同一公司分别承包, 费用高企, 使资源不能有效地运用。

4 澳门体育人群比例现状

从澳门统计局得悉资料澳门常住人口体育人群比例为:40岁以上占15.3%, 31~40岁占14.4%, 30岁以下占70.2%, 其中未婚占7 2.5%, 已婚占2 7.3%, 说明未婚者和年青人参加小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以及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未能照顾到年长者和有家庭的人士。参加活动者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9.6%。学历高的人参加活动多, 说明了文化程度的高低与体育价值观成正比, 对参与小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成员职业方面, 学生占56.8%, 身为政府公务员者占1 7.7%, 任文员者占9.2%, 工人占6.4%, 家庭主妇占4.1%, 售货员占2.1%, 商人占1.8%, 退休人员占1.4%。可以得到除学生之外, 则以政府公务员和文职人员者所占比例最高, 说明他们因职业特点, 余暇时间多、收入相对较高, 因此能经常参加活动。而商人、售货员、工人、家庭主妇不能积极参与小区活动。其主要困难是时间少、工作忙, 其次是同行的伙伴、缺少设施、指导者等等。

5 大众体育活动主要形式与内容和运作资金来源

5.1 以基层小区体育组织开办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班

由基层小区体育组织举办各种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青少年儿童竞技活动与对外周边地区的交流比赛。或是由基层小区体育组织提供场地设施, 让小区居民以自由活动形式, 随意参加体育活动。内容分别有:武术、跑步、健身操、球类等等。

5.2 小区体育活动中, 担任体育指导的人员多数是一些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非专业体育教师, 或各体育社团的教练等

他们多数在小区举办的一些培训班, 或运动竞赛中扮演了导师、教练员或策划者、组织者、裁判员等角色, 在小区体育的推广普及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5.3 澳门开展小区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

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拨款;由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团体和人士赞助;向服务对象适当收取费用。由于澳门的经济背景及其自身实际情况, 目前在澳门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优惠福利性。澳门体育发展基金图2, 为澳门发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 直接授行政长官批示拨款的机构, 金来源主要于政府预算、体育场地出租、信贷、利息、捐赠、体育入场券等, 据澳门印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08年之体育发展基金预算为3.747亿澳门元, 占2007年全年政府总收入0.9%, 研究计划、顾问及翻译投入为50万澳门元, 占全年预算0.1%, 显示当局对研究澳门体育的发展研究过于忽视, 对现有体育管理成效过于满足。本地与海外广告及宣传费用为5.7百万澳门元, 占全年预算1.5%, 投入巨大, 但在现阶段成效不大, 未能有效吸引更多新的市民加入体育人群。

6 今后大众体育道路的争议

(1) 据问卷调查所得, 超过6 0%市民认为, 经过三个大型运动会后, 澳门体育应以大众体育为主要发展方向, 有量才能出精, 而且大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当局政府却一再会投入更多资源和策谋加大发展大众体育, 但事实并非尽如此。据非正式统计数据显示, 绝大部份本地体育教练员却认为该向精英体育发展, 因有精英才能引起大众参与。

结合这几年公众对政府处理体育发展的意见, 大部份市民希望有更多对公众开放的场地, 而不是巨资兴建超国际级场馆, 举办完运动会后改建成商业大楼或闭门提供各运动会的运动训练使用。

(2) 澳门的体育发展方向, 一直是具争议性的, 但民意却非常清晰, 希望能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运用在体育发展上, 为他们提供更多场馆使用, 享受社会会发展的成果。也许精英体育, 大众体育都有十足的说服力, 但为何精英制大众制却一再争议不休?我认为都归因于政府的策略在两者间都失败。澳门的体育发展方向, 一直是具争议性的, 但民意却非常清晰, 希望能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运用在体育发展上, 为他们提供更多场馆使用, 享受社的结果。

7 现有问题及解决办法综论

纵观澳门回归祖国, 从2000年起经济资料连年上升政府收益与支出大得惊人, 这的确令人兴奋。也许这些不定上升的数字被看作成果的标准, 但那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市民却并不太赞赏。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的建设离不开资金和土地。要决心改善澳门的体育水平, 必须制定合乎澳门现实的管理制度和特色, 认真吸纳民意, 破除官僚主义, 多与国内外体育团队交流, 消除带岐视性的保护政策, 从各地引入专材, 刺激澳门的人材劲争力, 有计划的逐步解决和发展体育硬件设施。与国内体校制定常规的互访机制, 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完全封闭的状况。强劲的经济条件不可能让澳门成为一个方方面百分百完美的城区, 优越的条件配合优越的管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摘要:对建立符合澳门实际情况和澳门地区社会水平的“大众体育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 (1) 在构建澳门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的途中, 首先应对小区体育组织体系进行完善。建立组织网络系统, 使各级小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使组织管理水平提高, 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小区体育指导队伍; (2) 目前澳门的平民大众和劳工阶层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小区体育活动, 因为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与影响; (3)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使用, 未能配合到小区体育的发展。对现有的体育资源, 应予充分利用和开发; (4)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一特殊地区, 从社会现况, 经济基础, 历史背景等因素对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关键词:澳门,大众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树斌.澳门小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广州:体育学刊, 2002.

[2]王凯珍.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3]招乐辉.粤港澳台地区学校体育特质条件和体育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容贤冰.浅谈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M].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2007.

[5]蔡智忠.澳门的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6]梁洪波.第四届东亚运动会对澳门城市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刊, 2007.

[7]马宣建.澳门的体育发展及其前景[J].体育科学, 1999.

[8]宁自衡, 詹建国, 李益群.2010年澳门体育发展趋势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9]澳门特别行政区印务局[Z].公报, 2008第一组, 2008.

解读都市大众体育文化 篇10

一、对都市体育文化之品析

1、体育文化生成与特征

文化生成 (文化总是处于生成过程中, 永远也不会完成) 是一个社会过程, 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得以传播, 而社会体系同时需要文化体系。而体育文化则是由各种组合的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所创造, 是由于其权力和资源为支配者所霸权式的支配所引起, 人们为获得资源或权力而采取的抵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过程, 体育文化是内部和底层所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外部和强加的。体育文化始终是一种冲突, 是一种关涉到生产意义的斗争, 这些意义是有利于从属者的, 并非是主流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 这场斗争的胜利, 不论如何的转瞬间即逝或受到限制, 总能创造出大众的快乐。因为大众的快乐始终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

体育文化始终处于运动过程中, 其意义在于一个文本中永远都不能确定, 因为文本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和互文关系中被激活才有意义。这里所提到的是体育文化的特征, 具有动态性和民众的参与性、情境性。像海滩文化、麦当娜文化、购物广场文化都不能脱离群体而被解读, 更加强调是其产生的社会关系, 更加强调其传播性, 如果失去动态的形成和传播性, 文本本身则毫无意义。在权力和抵制、守纪和无纪律、秩序和混乱持续不断的作用中, 体育文化必须适应它们, 在这场斗争中更多是意义之争, 大众文本使自己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带才能确保其流行。它经常存在于身体及其知觉而不是头脑和意识, 因为身体的快乐提供的是狂欢式的、规避式的、解放式的实践, 在这里霸权最弱, 或者说是霸权触及不到的地方。

2、都市体育文本经典事例纵览

都市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相关性, 是由民众来创造, 创造其对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意义的文本。纵然, 部分体育文化是短暂的, 是随环境而改变的。然而, 无可争辩的主题是“体育文化的相关性”是文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体育文本的背景以社会性和父权制地位的崇高为基点, 来体现女性在争取或者说“潜意识中争取进步”的表现, 诸如说:在购物场所里女性可以自由和可以疯狂, 是摆脱家庭的束缚在购物场所所获得的自由。同时, 购物广场被称为消费者的教堂, 然而, 在这里也是是强者意识形态的实践, 同时也是强者的策略最容易受到弱者的巧妙的攻击, 无不体现着运动的快乐消潜的另一种形式。

从电子游戏与心理智力竞赛之差异、广场与运动场所、海滩与城市之差异、麦当娜与一般女性之不同, 叙述体育文化作为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特征以及趋势差异。电子游戏与电视之差异在于社会从属体的参与性, 而心理智力竞赛来说, 更多的是强调其接受性, 而忽视其参与性, 电子游戏恰恰能实现, 实现其个体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是支配体系所构建规范的抵制和控制, 能够对结果构成影响或延缓其结果的产生而从中获得快乐。大众体育新闻也类同, 其核心是引起听众的参与, 而不是使观众置身于事外, 是对听众的吸引和信息的传播, 虽然不能完全摆脱主观, 但成功的大众新闻是使个体能够参与和争议, 而不是去左右观众的想法。

运动广场与休闲中心之对比, 提出人们对“极限运动”敬畏, 对健康的“膜拜”, 对“人体宇宙”的推崇, 无不体现出人们思想中对权力与高度和道德的匹配, 认为“高”度代表着一定的权力, 而一定的权利则必然会有一定的道德的深刻意义。都市体育文化的抽象, 同时作为城市的人们视觉中的符号, 其体育视觉冲击则更加容易融入体育文化, 为体育文化所接受, 而以其规范和控制, 使都市体育文化大众跟随者所接受。

“都市体育文化为什么会大众化”。体育运动的“差异”, 对抗主流文化的动作, 以及“新奇”给体育文化所带来的期待都成为体育文化大众化的源动力。不同地域或许总体框架相同, 诸如健康主义, 运动认知体系。然而, 各民族的相似性导致各民族的认可和呼应, 但其文化同时各有差异, 差异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核心因素, 差异使得各个因素重新创造和相互认同。

二、结语

体育文化的体现方式以文本阐释到运动本身的提出, 可以用布尔迪厄、巴特、德塞图等几位哲人的论点为依据的理论基础, 对都市体育文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读。其总体上体现在大众体育行为在“抵制”“规避”“对抗”主流支配体系的过程中, 所获得的“授权”, 在权利关系的些许转变中或解放中所获得的快乐, 尽管这种快乐可能是幻想的或瞬间的。

参考文献

[1]王炜民著:《阴山文化史》, 人民出版社, 2011.01:328。

[2]郝亚明、鲍智明著:《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09。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1。

《大众传媒与幼儿认知发展》评介 篇11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大众传媒及其与幼儿的关系,并以电视为例分析了媒介对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电视与儿童的肥胖、睡眠、近视、攻击性行为及其他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电视影响儿童行为的心理机制。

第二章是认知及幼儿认知发展。作者从认知的概念入手,列举了与幼儿发展紧密相关的认知领域及其发展特点,如感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元认知、社会认知、注意和语言等领域的发展。学前阶段是人一生中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当今社会不同媒介对幼儿的认知会产生的影响不完全都是良性的。因此,媒介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健康成长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对大众传媒与幼儿各具体认知领域发展关系的介绍。第三章是大众传媒与幼儿注意发展。本章从遗传与环境两方面阐释了婴幼儿过早地、长时间接触电视对其注意发展具有持久的负面影响。根据幼儿常见的注意问题,介绍了几种较为常用的、教师或家长方便实施的心理治疗方案和注意问题的预防方法。第四章是大众传媒与幼儿编码加工。从编码加工的角度阐释了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考察了电视和书刊这两种媒介对幼儿编码加工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幼儿编码加工能力发展的教育建议。第五章是大众传媒与幼儿创造性想象。作者指出置身于信息世界、被不同形式媒介所包围的幼儿,其创造性想象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通过测查上海市五所不同级别幼儿园的大班儿童,发现不同媒介对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家长和教师等教育者应合理监管、分配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还应对儿童使用媒介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第六章是大众传媒与幼儿语言发展。本章结合已有证据,肯定了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同时将电视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对象,对上海市不同媒介接触偏好的幼儿的语言发展及阅读技能进行了测查,根据测查结果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和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建议。第七章是大众传媒与幼儿人际认知。作者通过调查暴力电视节目对幼儿人际认知的影响,并以情绪为着眼点提出了对幼儿进行人际认知培养的建议。

第八章专门分析了图画书对幼儿认知及行为产生的影响。图画书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图画书是图画和文字有机结合的复合文本,它集美学、科学、文学于一身,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元认知等智力因素与情商、习惯等非智力因素都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章中一项关于指导性图画书阅读的研究发现,运用适宜的图画书对幼儿进行指导性阅读是改善幼儿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九章重点介绍了幼儿的媒介素养及其培养方式。作者认为,幼儿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幼儿从媒介中获益的能力。幼儿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多方的合力:政府是幼儿媒介素养教育健康发展的统筹者,应发挥其统筹作用;媒体工作者对媒介生态的质量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应切实履行保证幼儿媒介质量的义务;父母是幼儿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者,应注重自身对幼儿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幼儿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应主动承担培养幼儿媒介素养的责任。

大众体育发展 篇12

回顾历史,大众体育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正值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进程的中后期。当时,城市人口不断积聚、劳动力增加、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大众生产生活的方式被改变,大众可支配的空闲时间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加剧、人的精神压力增加、“现代文明病”的蔓延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迫使政府和大众都对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大众体育成为一种必然的、迫切的社会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大众体育的兴起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主要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全面城市化进程为各地大众体育及其空间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机遇。但是,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之快(用三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积聚和城市规模扩张的速度大幅超越城市规划的预期。

以北京为例,截至2010年底,城市化率达到77.31%,位居全国第二(2)。同时,北京的常住人口规模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双双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控制预期(3)。超速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城市超负荷运转、各类基本资源匮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也使包括大众体育空间在内的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1995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北京市的大众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全市各类体育设施总面积达到3 191.86万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8 m2。建设的场地设施类型主要包括全民健身路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专项球类活动场地、体育特色公园等(4)。但是,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北京大众体育空间的建设始终面临着数量不足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近300万,但各类标准体育场地只增加了49个,人均场地面积数值下滑(5);同时,北京有59.7%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只占全市总土地面积8.3%的城八区内,区域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约1m2,其中还包括大量不对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和竞技训练比赛场馆(6)。当前北京各类大众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进度。

2011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北京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5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与德国1976年人均3.41m2、日本1990年人均7.49m2的数据相比,北京的计划标准并不高。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北京的大众体育空间建设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趋势

面对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当代北京城市大众体育空间体系在不断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向,比如积极利用城市开放空间为大众体育活动所用、将大众体育活动融入城市公共建筑等。这些趋势不但体现出大众体育在城市生活中地位的提升,更是一种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地应对“现状问题”的有益尝试。

1. 趋势一:城市开放空间+大众体育

北京的水资源并不丰富,但城内的护城河、什刹海、玉渊潭等水系却一直是城市中十分重要的、标志性的开放空间元素。

每到冬季,城市水系自然结冰形成天然的露天滑冰场,使滑冰很早就成为北京一项传统的冬季大众体育活动。清代《帝京岁时记胜》中就有记述:“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渡。更将拖床结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还胜多矣。”20世纪70年代,什刹海滑冰场甚至是整个北京城冬季的社交中心。现今,北京城内已经分布有20多家露天滑冰场,大多位于城市公园中,不少滑冰场都有几十年的开放历史,比如什刹海滑冰场(图1)、紫竹院滑冰场(图2)、陶然亭滑冰场(图3)等,都称得上是北京大众体育空间的“老字号”。

此外,这些水系还是老北京游泳的场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北京建成的游泳场馆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近700家,其中大多数为可以常年开放的室内游泳馆,但只有区区2家可以提供冬泳服务。作为全国大众冬泳活动开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北京目前已经有近万名冬泳爱好者。虽然《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中明文禁止在自然水域中游泳,但每年夏冬两季在后海(图4)、颐和园南门(图5)、麦钟桥(图6)等处都能看到市民游泳的身影,甚至成为北京市的一处人文景观。

另外,城市广场也越来越成为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利用小型商业广场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在北京十分常见,比如“安利纽崔莱少年NBA挑战赛”就将选拔场地设在国瑞购物中心(图7)、庄胜崇光百货(图8)、蓝色港湾(图9)等北京多家大型商场外沿街的广场上。

但是,北京重要的大型公共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奥林匹克公园广场,或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或出于对公共设施的保护,对于轮滑、放风筝等活动都保持婉拒的态度(图10)。《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后,奥林匹克公园广场也开始有组织地为大众提供轮滑场所。每到傍晚,公园中轴大道一侧就会划分出多个区域,作为少儿轮滑俱乐部的培训活动场地(图11)。而一些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大型广场,比如中关村广场(图12)、北京展览馆前广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广场,更是轮滑爱好者活动的“地标性”空间。

健步走和慢跑一直是我国城市居民参与度最高的大众体育项目,北京市大众走跑活动的群众基础也非常好。创办于1956年的“北京春季长跑”活动(1995年提升为“国际长跑节”)(图13)就是北京最著名的大众体育“品牌活动”。但是,北京日常在公园、街头健步走和跑步的人数和欧美城市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5月,由首都文明办、市环保局、市交管局共同主办的“最佳步行路线”征集活动评选出了基于北京主要城市街道的“北京十佳步行路线”,希望由此推动大众的健康步行和绿色出行。同时,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也向大众推荐了市属公园的10条“最佳游园健身路线(7)”。

从组织开放露天滑冰场几十年,到对野泳、轮滑的默许和场地的逐步开放,再到推荐城市步行路线,城市开放空间对大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城市管理者所认识。充分挖掘城市开放空间的可能性,使其变身为最贴近大众生活的、灵活度最高、开放度最高的大众体育空间类型,已经成为当前北京城市大众体育空间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之一,也将进一步发展下去。

2. 趋势二:城市公共建筑+大众体育

将大众体育活动和城市公共建筑相结合,并不是指在公共建筑中简单地设置一个独立的体育场地,也不是指常见的竞技场馆赛后利用(比如将篮球馆改为羽毛球场地),而是类似于利用城市开放空间,通过大众体育活动或场地的置入,将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局部或暂时“大众体育化”。

在北京,最早将大众体育活动与城市公共建筑相结合的案例是始于1995年的“攀登中央电视塔大赛”(图14),和“北京国际长跑节”一样,这项登高活动已经成为北京一项秋季传统大众体育竞赛活动。2010年,伊利集团主办了全国性“城市登高大赛”,中央电视塔又成为北京区的登高活动地点(其他城市多选择高层办公楼)。无论是攀登电视塔,还是攀登高层办公楼,传统意义上的“重阳登高”空间从郊野山地变为了城市高楼,传统大众体育活动项目与“现代的”城市公共建筑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大众体育空间类型,甚至可能产生新的大众体育活动类型。

北京的竞技体育场馆无论在数量上、级别上都是全国领先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的赛后利用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从2009年5月1日“成龙与他的朋友们”演唱会正式拉开“鸟巢”商业演出的帷幕,这里相继举办了北京“鸟巢”夏季音乐会、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ROC世界车王争霸赛等多场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活动,运营收入高居北京市现有奥运场馆首位。2009年冬季,国家体育场运营方投资约3 000万元,将体育场主场和其北侧的热身场一并改造为整体占地5.7万m2的滑雪场。现在,这里不仅是北京市内面积最大的滑雪场,也成为北京冬季人气最旺的大众滑雪场(图15)。

国家体育场与大众冰雪运动的结合在场馆运营效益和社会公益责任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这种与大众体育相结合的赛后利用模式难以短期内在全国推广,但却为体育建筑的设计者和运营者拓展了思路。

此外,近十年来,不少北京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都出现了室内滑冰场的身影,包括国贸商城(图16)、崇文门新世界商场(图17)、龙德广场(图18)等,这类室内滑冰场大多与商场内的中庭空间相结合。一方面,大型商业设施可以提供适合滑冰场的大跨度空间,同时,便捷的交通环境和较高的人流量也有助于滑冰场的运营;另一方面,滑冰场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商业空间的活力,而且滑冰场通过举办各类冰上主题活动,还可以为商场聚集人气,带动消费。

国外有很多将大众体育活动与商业设施结合的成功案例。比如位于美国西雅图的REI户外用品旗舰店,就在商场中营造了一个拥有各类户外运动设施和环境的室内空间(图19),户外运动爱好者不但可以在此购买到用品,还可以在商店内的体育设施上直接试用,这里既是商业空间又是一个大型户外运动场地。此外,还有加拿大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其内部设置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人工波浪泳池(图20)、水上蹦极台、大型室内滑冰场(图21)、卡丁车场等体育娱乐设施,将各类体育娱乐空间与商业空间交织在一起。

与城市开放空间结合相比,将大众体育活动融入城市公共建筑,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在开放程度和日常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在公共建筑项目的前期策划中考虑增加合适的大众体育活动及空间,就有可能实现大众体育空间与其他建筑功能空间的和谐共处,并且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未来展望

面对目前北京大众体育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主要问题,无论是积极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开展大众体育活动,还是将大众体育活动融入城市公共建筑之中,都是侧重于缓解空间“数量不足”的问题。在数量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空间的分布,解决北京大众体育空间分布城乡差异较大的问题。

在加强乡镇基础大众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充分借助城市化发展机遇,不断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依托城郊自然资源的优势,建设城市大众户外体育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空间范围,最终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大众体育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2009年12月20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公布“2009年度国内体坛十大新闻”,“后奥运时代的全民健身热”位列第一。

(2)参见:梁琦.城市化率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北京青年报,2010-12-20(A8)

(3)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超过1 961.2万人,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2020年总人口规模预期为1 800万人。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也已经提前突破10 000美元的规划预期。

(4)北京市体育局,详见:h t t p://w w w.bjsports.gov.cn/mass Sports/fitness Facilities.jsp?main Nav=fitness Facilities

(5)参见: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编.北京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人口数据来源: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05-05[2011-09-15].h t t p://w w w.b j s t a t s.g o v.c n/r k p c_6/p c s j/201105/t20110506_201580.htm场地数据来源:王建华,熊伟主编.北京市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上一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下一篇:解读教育教学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