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民主

2024-08-22

大众民主(精选3篇)

大众民主 篇1

摘要:大众传媒监督对民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体现为:舆论监督是权力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有效形式, 是培养民主作风的重要途径。中国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无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驱力来源和一条重要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特点

舆论监督从本质上说是大众传播媒体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对偏离社会正常轨道的种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公开揭露和批评。大众传媒是舆论监督的实施者, 在反映民意和形成、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其重点就是解决权力过于集中易生腐败的问题。“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新闻舆论的监督是有效的防腐剂, 只有让权力晒到阳光下, 才有可能避免因盲目决策而造成的重大失误, 遏制因“潜规则”而带来的不公和腐败。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而防止权力异化被滥用的根本方法就是“以权力约束权力”。经验表明, 监督就是这种“以权力约束权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并构成了维系民主的重要制度和环节。而在各种监督中, 由大众传媒监督形成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最重要的监督形式。

西方的实践表明, 与其他政治监督形式相比,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显示出自己独有的公开性、灵活性、广泛性、社会性等特点。众所周知,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上具有公开、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通过大众传媒报道政府活动、对政府施政方针进行评论以及披露政府官员的违法活动, 实际上就是把政府活动的内幕向社会公开, 以期引起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促进某种社会舆论的形成, 从而构成对政府的政治压力。与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规则实施并因此而有效不同, 新闻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却没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和规则。当新闻界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被监督者某一可监督的信息后, 便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新闻报道、政治评论或民意测验等实施灵活监督。

2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1 舆论监督是权力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权力制约机制中, 舆论监督的重要贡献就是提高了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 弥补了司法监督和行政机构监督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漏。通过媒体的公开报道, 对政府工作和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进行监督, 将腐败行为、不法分子曝光, 舆论监督通过公开报道、公开评论的形式,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舆论的支持, 不仅在监督范围上是全方位的, 在参与监督主体上也可以发动广大公众, 它的巨大影响制约了政治权力极端扩张和膨胀, 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 对消除腐败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有效形式

对政治权利的法律确认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方面。在现代民主国家中, 宪法都规定了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 言论、出版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依法运用而表达自由的重要现实体现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的体现, 更是公民行使和维护自己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表达方式, 也是民主政治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借助大众传媒来表达意愿、影响决策, 是当今在民主政治发展中最常见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 是公民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 对政治的参与权、知晓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重要途径。

大众民主 篇2

一、政治民主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 民主是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规避的一个原则。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史, 也是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历史, 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化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民主化进程中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代中国, 可以说政治民主化是一个迫切的政治任务, 是我们寻求政治发展的目标。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我国长期以来缺少民主传统, 人民民主观念不强, 民主文化不发达, 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困难, 而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毕竟是我们寻求政治发展的终级目标, 因此在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二、大众传媒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分析

现代社会中, 国家在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所依靠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和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凭借其在制造社会舆论, 表达民意上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 可以说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与日俱增, 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国, 大众传媒“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角色定位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1978年以前, 政府对传媒采取直接控制的政治控制模式, 历经20多年的经济与政治改革, 政府对传媒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对传媒的管理采取了“一头稳一头放”的理念, 对政治宣传的管理仍然严密, 但在经济上却放宽了对媒体的管理。现在的很多媒体虽然仍隶属于政府, 但已不再仅仅是政府的控制工具了。

由于政府对媒体控制模式的转换, 使得大众传媒在公共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 其基本功能进一步扩大。从以前的提供信息, 普及知识, 传达思想等功能扩大到凝聚公众意识, 表达公共利益, 甚至有限度的评判政府政策, 制约政治权力。伴随着权力的扩大, 大众传媒成为了影响政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提升并优化大众传媒的政治影响力

从对于大众传媒角色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但是受中国国情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大众传媒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大众传媒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方面也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与政府对媒体实行放权以及公众政治参与观念的加强有关。现在, 大众传媒已经由单一的喉舌角色向多重角色演进。可以说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 实现政治决策参与以及促成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种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 与大众传媒在公共领域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还相距甚远。

提升和优化大众传媒的政治影响力, 是引起广泛探讨的话题, 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仅仅要求大众传媒本身不断改革, 还要求政府, 社会以及公众等创建政治民主的大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努力。

摘要: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寻求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重要途径之一的大众传媒, 如何找准定位优化其政治影响力成为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伴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 中国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单纯的“宣传工具”和“喉舌”了, 而是具有了人民意愿与政府决策的“中介桥梁”、政府行为的“监督器”、政治生活的“控制器”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器”等多重角色。

关键词:政治民主化,大众传媒,角色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燕继荣.两种民主观和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J].学习与探索, 2002, (2) .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大众民主 篇3

一、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司法的职业化与司法的民主化、司法大众化是司法制度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案件的方式。司法的职业化强调的是法律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专业法律技能去处理案件的一种方式。它更为强调司法审判过程的专业性与独立性。而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强调的是民众对案件的参与程度。一般而言, 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与民众的参与程度是呈正相关的。

司法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所以司法职业化的发展是必须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线,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司法也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司法职业化逐渐形成。

二、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之间矛盾的法理分析

1. 司法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清朝末时期, 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就已经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但那时候的法院要么是为西方列强服务的, 要么是为清政府服务的, 根本不能体现广大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的民主与大众可言。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开始规范司法制度, 在2002年开始实施统一司法考试, 一直至今。司法职业化不断的得到加强。文革期间, 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司法职业化得到空前的加强, 但是民主化与大众化则削弱了许多。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又重新重视与强调司法的民主化与大众化。但如何权衡这两者的关系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2. 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促进司法职业化制度的完善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如果过多的强调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将会削弱司法职业化程度, 从而降低司法的职能与作用, 所以排斥司法的民主化与大众化, 要求加强司法的职业化制度。但事实上, 司法具有独立性, 它并不会因为司法民主化、大众化的加强就削弱其作用与职能。相反, 司法民主化、大众化是会促进司法职业化制度的完善的。司法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百姓的参与, 若是百姓不支持司法制度建立以及司法审判结果, 对法官的职权与工作不了解, 所以难免会造成误解。同时因为民众的参与度低, 更加加深了法官工作的神秘性, 司法腐败现象就会滋生。

三、促进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有效融合的措施

1.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司法权或者裁判权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使用需要法官或者其他司法人员进行高度理性的思维, 不被自己的感情或者欲望所左右。但是人的理性都是有局限性的, 而这种局限性就会制约司法人员对权力的运用。这种局限性会使司法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出现偏差, 从而造成司法的不公与权力的滥用。而人民陪审员制度则是调和这种偏差的有效手段。人民陪审员制度不但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是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司法审判中来, 还能拉近司法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加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监督。当人民群众参与到案件审判中时, 也是间接的向它们提供法律知识, 促进法律知识与司法理念的普及。

2. 完善司法职业化建设

司法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法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司法制度化建设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国目前司法腐败现象严重, 司法的公信力不高, 造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就是中国司法的独立性不够。而司法不够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法人员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在司法职业化建设中, 法官制度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司法权主要是法官的独立审判权。所以, 要完善司法职业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我国的法官制度。初次之外, 因为我国目前实行仍然是法院经费行政制。也就是说, 我国法院的经费与法官的工资仍然是经由财政部统一规定, 统一发放。这样的经费制度造成我国法院难免“受制于”政府。司法的职业化与司法的独立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总结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人民主权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同样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又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决定它们是一个矛盾的两个面, 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的两个矛盾。若是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司法民主化、大众化不但能够与司法职业化共同生存, 同时还能促进司法职业化的发展, 同时司法职业化又能反过来促进司法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

摘要:在清朝末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 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法院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不够完善。究其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我国的司法民主化与司法大众化程度不高, 造成司法官僚化倾向严重。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的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存在的法理基础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了一些促进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有效融合的措施, 以期为我国的司法职业化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司法职业化,司法民主化,司法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巩军伟.论司法职业化与司法大众化[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2]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2) .

上一篇:显性教育下一篇:交通导向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