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旅游

2024-07-04

大众旅游(精选10篇)

大众旅游 篇1

摘要: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 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 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介绍了智慧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探讨了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 最后分析了新大众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别。

关键词:智慧旅游,大众旅游,新大众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 方便、廉价的出游条件催生了平民化的旅游类型———大众旅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大众旅游越来越不适应大众旅游者的需求, 人们越来越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旅游实践中来, 旅游者可以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 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这样一来, 大众“自由行”的方便之门大开, 一个全新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1、智慧旅游的内涵

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智慧旅游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对这个概念标准的、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马勇 (2011) 认为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张凌云 (2012) 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 (也称信息通信技术, ICT) , 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 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者为本、网络支撑、感知互动和高效服务。智慧旅游系统主要由数据中心、服务端、使用端三部分构成, 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网等技术相互联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2、智慧旅游的特征

(1) 高度智能化。智慧旅游背景下, 旅游者的出行模式是这样的:出发前, 潜在旅游者只需要将自己的需求信息输入电脑, 便可了解目的地的客房、餐饮、交通、天气和人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情况, 并可进行虚拟游览和体验;潜在旅游者通过网上预订, 选择游览项目、旅游企业, 设计制订自己的个性化行程;到达目的地后, 旅游者将自己的行程规划定制到电子导览导游机中, 或将旅游计划和电子导览导游软件下载到自己手机里;在游览过程中, 旅游者还可以与网络随时互动交流, 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旅游计划, 由网络帮助调整行程;完成旅游行程后, 旅游者可以把对旅游项目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的意见和投诉等通过电子导览导游机反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 实现网络上互动交流反馈 (见图1) 。

(2) 信息的有效聚合。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区 (点) 、文物古迹、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公共设施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 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 为整个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通过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 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 达成目的地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3) 政府、旅游者、企业、居民深度参与。智慧旅游的四大应用对象为:以政府为代表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目的地居民。政府通过获取旅游信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市场监管信息、旅游目的地营销反馈信息等多种旅游信息, 实现实时反应、协调运作, 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做出最优管理决策;旅游者通过信息查询、合理线路设计、旅游预订、智能导览、门票及优惠券获取、紧急救援、投保理赔、旅游投诉等多渠道获取旅游全域/全流程的信息服务;旅游企业通过获取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满意度调查、行为追踪、数据统计及挖掘等相关信息, 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 同时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系统创造旅游需求, 并对旅游者进行知识服务, 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目的地居民则可以享受交通、游憩、休闲等多种系统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

(4) 个性化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仅体现在旅游者可以自行设计个性化的行程,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与网络互动交流, 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临时更改行程;个性化信息服务还体现在对旅游安全、旅游便利性需求、旅游移动搜索等方面。比如探险旅游者遇险时可通过终端迅速找到最近的避难所、急救站等, 方便救援力量迅速确定遇险旅游者位置, 实施有效救援, 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员追踪系统”,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旅游者位置。

二、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大众旅游的内涵

大众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 由于收入的增加、假期的延长、交通技术的改进和旅行成本的降低, 广大旅游者开始流向阳光、沙滩和海滨旅游目的地, 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大众旅游的首要特征是普通的大众都参与到旅游中来, 具有廉价、便利、安全、舒适等4个典型特征。

2、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 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市场主流。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 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助游成为一种新潮的出游方式。然而, 目前旅行社和相关旅游网站推出的自助游产品只是简单的“机票+酒店”组合, 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 出发地局限性大, 尚未充分利用旅游者的反馈信息资源, 更谈不上与旅游者随时随地互动, 预订用户往往出于省钱的目的访问网站, 真正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 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 网络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因此, 如此便捷又能体现旅游者个性化价值的出游条件, 必然促使在智慧旅游环境下, 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方式。

(2) 旅游项目、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信息不对称是制约自助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智慧旅游条件下, 一方面, 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 可以轻松自在地安排自己的行程。信息的通畅免除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遭受吃、住、行、游、娱、购等后顾之忧。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 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 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 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 形成个性化的群体, 互联网能将适合旅游者和群体的信息随时随地地呈现给用户。信息通道畅通使潜在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 使旅游活动更具有个性化。

(3) 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行业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助游使旅游者需要无障碍的旅游服务。而智慧旅游时代, 旅游者只要向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 网络将会合理推荐安排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者只需要在网络的提示下轻松进行自己的行程就可以了。因此, 智慧旅游不仅将网络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还将涉及到旅游活动过程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 个性化的庞大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 使酒店、交通企业、景点、商店等各旅游企业必须紧密联结在一起, 提供一体化服务, 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否则, 就会惨遭市场淘汰。

三、新大众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别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 在智慧旅游环境下的大众旅游, 是与传统的跟团形式的大众旅游有很大区别的新旅游类型, 新大众旅游除具有大众性、便利、安全、舒适等特性以外, 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线路设计、旅游过程中线路的更改、出游时间、旅游消费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 (见表1) 。

虽然从旅游者方面看, 传统大众旅游与新大众旅游都是广大具有旅游权利的公民, 但是新大众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 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闲庭别院、水井、农田、校园、花卉、时装、寻常百姓家庭等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 范围极广, 因此, 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 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 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 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 线路设计是在智慧旅游条件下, 客人根据搜索到的充分的旅游信息, 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的, 并可以在旅游行程过程中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调整, 总之, 新大众旅游是充分体现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新类型。

智慧旅游时代是高度智能化的网人合一的时代, 它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 其智能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将个性化的真正“自由”的自助旅游推向新的高潮, 一个全新的个性化的“大众”旅游时代在“智慧地球”的大力推动下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 (5) .

[2]张凌云:大众的“新旅游”, 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J].旅游学刊, 2002 (6) .

[3]李泽才:现代性条件下的大众旅游[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4]吴卫东:可持续发展旅游与大众旅游生态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9) .

[5]周永广、江一帆:基于顾客体验的在线交付模型初探——以旅行社“自由行”产品为例[J].旅游学刊, 2008 (12) .

大众旅游 篇2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编者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6年暑期过半,随着中小学生陆续放暑假和毕业季的到来,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暑期出游的主力军。家长越来越看重带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享受亲子时光。同时,越来越多的退休老年群体加入旅游大军,爸妈游迎来新高峰。避暑度假作为夏季旅游市场的热门和重要动机,市场潜力巨大。今天,绿维创景就和大家一起分析大众旅游时代的暑期游特点。

一、情感旅行:亲子游、爸妈游、毕业旅行不断升温

1、亲子游:越来越大的一块蛋糕 暑期出游,1/3是因为孩子放假

同程旅游以在线问卷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今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趋势,发布了《2016居民暑期出游意愿及旅游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游”是很多人选择在暑期出游的重要原因,占比约为37.3%,其中暑期周边游最热门的旅游项目是亲水游(漂流、水上世界等)和周边亲子游,占比分别为38.8%和26%。

带孩子暑期长线出游成惯例

在同程旅游调查的近2000人中,59.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将在暑假期间去旅游,其中因孩子放假出行比例占37.3%。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亲子出行赴美国、新加坡等目的地的比例高达40%-50%,由于时间充足,很多孩子和家长选择长线游,主题以亲子、山水、乐园、游学、文化游等为主,价格从1千到数万元不等。

亲子产品至少比常规团贵15% 由于亲子游产品行程安排上的特殊性,价格普遍要比常规团贵。在同程旅游网,如果带孩子出游,一般孩子的价位通常比成人高出500-1000元,项目顾问表示,因为孩子不具备购物能力,所以成本比较高。途牛旅游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受暑期出游机票、酒店等资源价格上涨影响,亲子产品报价环比涨幅在10%-25%。遨游网高级产品经理表示,亲子产品一般比常规产品贵15%左右,成本提升主要在于对旅游服务者的专业性及高服务水平的要求,他们一人常有多个标签,如旅游专家、儿童心理与教育专家、家庭亲子教育专家、基础安全

防护员等。众信旅游直客营销中心总监表示,亲子游产品主打的都是“一价全含”,这就决定了亲子游产品在定价时要比普通产品稍高。

相比价格家长更看重旅行目的地

面对亲子游价格高这种情况,家长表示“不差钱”。中国康辉市场推广中心总监介绍说,目前亲子游产品像东南亚短线目的地普遍在6000-8000元,欧洲长线普遍在17000元以上,虽然比常规团贵,但是家长们依旧可以接受。根据人民网记者赴福建、安徽、重庆、江苏、甘肃、湖北、陕西、海南等八省份走访调查发现,今年暑假期间亲子游、游学游、夏令营火爆,在所有影响出行选择的因素中,相比价格,大多数家长更看重旅行目的地和效果。

同程旅游发布的《2016居民暑期出游意愿及旅游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青岛、三亚、桂林、丽江等是较热门的暑期游目的地。而根据去哪儿网日前发布的暑期最受欢迎出境游目的地排行榜,普吉岛、马尔代夫、巴厘岛排在前三。

亲子游项目非常多,但也是鱼目混珠,很多只是在平时的产品上加个“亲子”的标签,因此,消费者需要辨别真伪。

2、爸妈游: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蓝海市场

途牛网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布《2015爸妈游旅游消费行为分析报告》,综合2015年爸妈游用户消费意愿、预订情况等,对在线爸妈游市场进行数据特征分析。2015年60岁及以上出游人次增速迅猛,同比2014年增长252%。其中,男性占比47%,女性占比53%。爸妈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最具潜力的蓝海市场。

途牛旅游网调研数据显示,在出游的老年游客中,选择通过旅游体验异地风情和文化的用户占比达到30%,认为适宜的气候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用户占比45%,希望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的用户占比15%,选择与儿女沟通亲情的用户占比10%。

从客源地角度而言,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武汉、成都、广州、重庆、杭州、深圳等十个城市的老年用户最爱出游。这与整个旅游市场客源地形成呼应,表明了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旅游消费习惯全民覆盖。

3、毕业旅游正成为一种潮流

毕业游也是暑期出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毕业旅行”的话题十分热门,其阅读量已超过9600万人次。有网友表示,“高考完就应该出去放松一下”,“通过毕业旅行给自己高中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有关统计显示,今年有出境游打算的毕业生占43%,超过了想跨省国内游和省内周边游的比例,毕业旅行选择出国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主力为95后,其中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占大多数,他们更青睐出境游,韩国、日本、泰国成为其出行首选。据携程相关人士称,相比“前辈”80后,95后毕业游选择“穷游”的人数较少。

据携程旅游95后用户近期团队游、自由行预订数据显示,学生毕业游不差钱,由穷游转向“品质游”,选择该网站4钻、5钻品质产品的比例达到70%以上,人数比往年增加一倍,预算在4000~5000元的人数占到近5成。

二、研学旅行:海外游学、夏令营持续火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走出校园,参加海外游学、夏令营,在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同程旅游调查,2016年暑假期间选择海外游学、夏令营等专业产品的热度相对往年更高,报名人数是去年2倍。

夏令营玩出新高度:拓甲骨、拍电影应有尽有

近年,由于家长已经不满足单纯的“玩”或者“学”,夏令营的内容开始花样翻新,学生可以体验到拓甲骨、马术、高尔夫、烹饪、足球、拍电影等新鲜的技术。

中国新闻网提供的消息,中关村科教旅游特色夏令营之“悦读之旅”中,学生们不仅能了解商代帝王的日常起居、社会生活图景、汉字造字方法及发展脉络,还能体验“墨韵拓甲骨”,亲手制作拓包,体验从固定甲骨到扑墨完成拓片的全过程。

人民网记者采访中,重庆南开中学初一学生李靖喜就参加了爸爸为她报名的英语夏令营,每天除了中、外教英语学习外,还有手球比赛、飞盘比赛、高尔夫、烹饪等安排。而陕西省2016年暑期将重点推出《我的红军电影梦》主题夏令营,活动包括参与微电影和军事化体验。微电影拍摄体验包括表演、运动、穿越、心理培训等内容。

海外游学依然火热市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借助游学的机会把孩子送到国外,开阔眼界,锻炼胆量的同时,为将来留学做准备。

某机构《2016国际游学白皮书》显示,美国是最受中国人青睐的游学目的地国家。51.2%的中国人选择美国作为自己的目的地。报告还显示,中国赴海外游学的中国学生多为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参加过国际游学的人群中,二者占比达到71.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中国赴海外游学的高中生占比38.9%,排第一位,初中生为33%。本科、小学及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游学人员分别为17.1%、8.6%和2.4%;从实际年龄看,中国游学群体以15—17岁为主,占比达46.6%。这表明,中国游学市场目前呈年轻化、低龄化趋势;在性别方面,则以女生为主,占比达57.5%,男生为42.5%。

在“暑期游”的各类产品中,海外游学在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也暴露了市场混乱等诸多问题。不少家长直呼游学价格高,担心游多学少。目前,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已出台相应文件,规范海外游学市场,强调“安全出行”和“寓学于游”。

三、避暑度假:夏季出游的重要动机,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暑假的到来,避暑成为了夏季旅游市场的热门,每年的6-8月,避暑旅游就成为旅游信息检索的热词,避暑旅游市场潜力大。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避暑城市旅游发展报告》显示: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都在关注避暑旅游,并增加信息传播力度;自然观光类景区以避暑为宣传点寻求转型契机,旅行社也加大了线路的投放和推介,旅游电商和地产企业等也在关注避暑旅游。百度大数据显示,避暑旅游四年来关注度一直是呈上升态势,每次搜索是在7月份达到一个最大的峰值。

基于百度大数据,通过对18个城市做了出游意愿的调查结论显示:近50%的人把夏季的避暑度假作为出游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出游意愿很高;出游花费预算多,消费高,40%的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很久;出游方式上,近40%的居民倾向和家人一起出游,家庭游成为避暑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报告分析显示,目前中国的避暑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大致分为六类:一是休闲观光,二是避暑康养类,三是休闲体验类,四是节事活动类,五是避暑旅游的辅助产品,如防暑降温电器。六是避暑旅游装备制造,如泳装、太阳镜及户外装备等。但目前避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多,休闲度假偏少,高端避暑旅游项目供给少。

避暑旅游发展不能只图凉爽,更要注重相关产品的配套供给,发展旅游+,丰富供给侧。推动“避暑+”促进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避暑+研学、避暑+度假、避暑+康养,避暑+装备制造、避暑+节庆会展、避暑+文化创意和演艺等等,以“避暑+”丰富旅游产品,以“避暑+”充实避暑旅游产业,把节庆会展、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引入避暑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四、主题乐园、亲水游、生态游:受青睐

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开门迎客,暑期的到来,让各地的主题乐园人气迅速飙升。有旅游业界人士预测,迪士尼的出现是倒逼本土乐园从传统以观光游戏为主的产业向全生活化形态的乐园转型,中国或以上海迪士尼开业为“拐点”迎来“主题乐园经济”。

几大在线旅游机构了解到,主题乐园类亲子游产品(主要以门票+酒店及单门票为主)的热门程度位居第一,应季的亲水游(包含亲水乐园、海滨游、海岛游等)位居第二,生态游位居第三。同时,周边亲子互动类产品(如亲子陶艺制作、采摘等)的预订量相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也很受亲子家庭青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工作、时间等其他原因,亲子出游一般都是一家三口或者几个妈妈带着孩子们出游,很少有爸爸单独带孩子出游的情况。

拓展阅读:

外国孩子:打工赚钱义工旅行

根据瑞典五月花协会(儿童权利组织)的调查,2015年暑假,瑞典有80%的孩子都在暑假进行了晒太阳和游泳的活动。调查显示:25%的孩子在暑假会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朋友玩,28%的在家自己玩。还有16%的孩子会参加各种夏令营活动,15%会去政府办的活动中心玩。而另一项颇受16岁以上学生及其家长欢迎的假期活动是暑期工作,能赚到零花钱孩子很高兴,而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多地了解社会,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对家长来说也是乐见其成的。大部分瑞典家长认为社会实践和在生活中增长的见识比书本上的更重要。

美国孩子暑期首选夏令营。学校基本不会布置作业,大部分美国中小学生除了尽情放松自己外,会通过暑期学校、夏令营、社会义工、打工、图书馆活动和旅行等方式度过暑假。

德国人暑假喜欢乘房车全家集体出游。一般来说,德国学生每年享受的各类假日加起来约有150天,德国的中小学生过暑假除了在家闲玩,还会和父母一同开着房车去旅行。

现代传媒是大众旅游的信息平台 篇3

关键词:现代传媒 旅游业 影响

一、现代传媒是大众旅游的信息平台

1、信息传递

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旅游者出游行为以旅游信息

的收集和比较为前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被游客所认知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达。旅游产品的预订、各类旅游机构之间的协作、旅游服务过程的实施都伴随有信息传递的过程。媒体是连接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重要纽带。在旅游业中,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依赖于信息传播媒介——比如报纸、杂志、户外媒体、电视、互联网络、旅游信息中心,以及新兴的手机、PDA等移动终端。

2、旅游服务

通过电子商务、手机媒体等现代媒体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近十年,全球旅游网络获得了飞速发展。据CNN的数据显示,1999年度全球网络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旅游业的网络销售额达到270多亿美元,占全球网络销售总额的20%。全球约有超过17万家旅游企业提供网上综合、专业、特色的旅游服务;全球约有8500多万人次享受过旅游网站的服务;全球旅游网络营销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INTERNET网络时代正在创造着旅游营销的奇迹。

二、现代传媒促进旅游品牌建设

1、品牌建立

旅游品牌的特殊性在于旅游品牌往往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所谓公共品牌就旅游地整体形象而言的,一个好的公共旅游品牌会使所在地的所有企业受益,而企业品牌是就企业个性形象而言的,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形象。旅游品牌的建立要以公共品牌为基础,以企业品牌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传播主要有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两种途径。广告利于提高知名度;广告利于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利于促进销售。广告对传播品牌、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许多旅游企业投入巨资进行品牌宣传,一些企业已经从原来的专业旅游杂志和路牌广告转向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甚至是互联网来进行宣传。如大连市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同哦大连市容市貌的介绍,突显其优美的海滨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人文情,从而在观众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公关传播的主要方法有宣传性公关、赞助性公关和服务性公关。宣传性公关是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调查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品牌、企业的有关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创造良好的气氛的活动。

2、品牌创新

随着现代旅游快速发展和旅游者审美品位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知名旅游景区必然面临品牌创新的问题。我国很多景区存在品牌创新的难题。

杭州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但是90年代末,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周边旅游地的竞争,杭州的旅游形象已经渐趋模糊,继续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形象很难长久地吸引旅游者。经过媒体广泛征集意见,杭州再造“爱情之都”城市品牌。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爱情之都”进行宣传与传播,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电视媒体播放,编辑出版“爱情杭州”的画册和书籍。随着各种媒体的介入和关注,杭州“爱情之都”新形象深入每个杭州人的心中,也得到了外地旅游者的认可,为古老的杭州旅游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3、品牌维护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產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涉及到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地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同时,旅游品牌是典型的形象工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对于旅游品牌初步建立及成长期的地区来说,重点尤其应放在旅游品牌的维护上。媒体对于旅游品牌的维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媒体在事件营销及旅游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旅游营销中,事件营销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许多城市(企业)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在探讨如何利用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本地(企业)旅游的发展。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手段,利用重大事件发生的机会及时向公众报道和宣传旅游业相关信息,将会大大提高宣传的关注度和公众的接受度。例如,北京长城饭店曾经利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向公众传递饭店的经营状况,显示自己在饭店经营管理上的实力,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重大事件的媒体曝光效应是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刺激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营销起了重要的作用。旅游危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安全危机,如天气、交通、景区防护、恐怖活动等;二是信誉危机,如旅行社强制购物、甩团等不诚信经营,旅游目的地不文明行为等等。

媒体在预防及处理旅游危机事件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安全性旅游危机,必须增强危机防御能力,借助各种媒体手段及早对安全隐患做出预报,提醒游客注意,让游客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准备。对于信誉危机,往往是由于人为因素或个别旅游企业有意而为之。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应该积极谋求与媒体的合作,把事件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另外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应该利用媒体对事件的处理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报道,以维护和挽回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形象。有影响力的媒体对于危机事件处理的报道有时还会变被动为主动,对一个地区(企业)的形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例如,相干特区政府1999年专门设置了“香港入境事务处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2004年处理事件5648宗,2005年处理事件4201宗,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1868”这个号码已经记在每个香港人的心中。树立了香港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2)媒体舆论监督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国旅游法规还不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加上各级领导旅游发展观念的不同,导致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旅游企业的诚信、旅游业与环境保护、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旅游业与传统文化保护等等。而现代媒体手段是对旅游行业的有力监督,媒体的监督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传媒经营旅游注意力

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而媒体的关注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移动手机、网络问卷调查、网上评选、电视大赛等手段可以达到集思广益、扩大社会影响、沟通感情的效果。

“百万游客评点南岳衡山旅游品牌”有奖活动以小活动塑造名山大形象,不失为一个成功的策划案例。具体采取网上评点、报上评点和到南岳现场评点等多种方式,并与新闻媒体紧密合作,共同与《中国旅游报》、《南方都市报》、红网等3家媒体联合来开展此次活动。此次活动参与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大、层面之广更是出乎策划人的意料,共有27个省市近100万游客参与了评点活动,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仅12岁。全国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注意力,对南岳衡山旅游品牌进行了有效的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南岳衡山以游客为本的品牌形象。?

四、传媒产业对旅游业的影响

1、电影与旅游地形象传播

随着国内电影业的复苏,电影大片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关注,而作为影片拍摄的外景地,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通过影片的热播,这些地方的形象就深深的烙在观众的心目中,有些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由于借了影视大片的东风,变成了旅游热点。

例如,有人说《英雄》影片真正留给观众的就只有九寨沟美丽的风光,现在箭竹海有名是因为《英雄》在九寨沟的外景地选择的是箭竹海。当时拍摄影片的过程中,箭竹海成了九寨沟游人密度最大的景点。《天地英雄》也为新疆大美山水作了一则绝妙的广告。而《卧虎藏龙》外景地-蜀南竹海也成为千千万万人们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地。

2、电影旅游区

电影旅游区是集旅游观光、影视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参观游览新景点。例如,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美丽的太湖之滨,是我国首创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是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完美结合的主题景区,也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无锡影视基地以其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接待将近200万人的游客和20多个影视摄制剧组。影视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取得了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效果。

五 媒体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正如前面所讲,媒体宣传是旅游者出行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媒体传播的旅游地形象、旅游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显得相当重要,一旦旅游者获取的信息与事实不符,就会对旅游者和旅游地双方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和宣传引起了旅游企业、旅游地和游客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给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媒体事前要对相关情况作实地调查,作出实事求是的报道,避免信息的失真和夸大其词的宣传。

另一方面,旅游相关媒体,尤其是权威性的媒体,对旅游界的宣传和报道要有一定的专业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否则很可能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1997年三峡工程开工前夕,国内、香港各大媒体纷纷作“告别三峡游”的报道,在广大旅游者心目中形成了三峡风光一去不复返的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当年三峡游客爆满,随后又跌入低谷。造成三峡旅游业的大起大落,给三峡旅游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现代传媒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现代媒体也是一面双刃剑,它在给旅游业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扬长避短,让现代传媒和旅游业在互动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单位:刘晗,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蔡君,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

參考文献:

[1] 易培强,陈升平. 关于传媒产业的几点思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04) .

[2] 包弛. 现代传媒的市场策略[J]. 出版经济 , 2001,(09) .

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比较研究 篇4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经济和时间的盈余到了一定的积累, 就产生了如何享受生活并通过生活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其中旅游 (排除因公外出) 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享受, 旅游在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从少数特权阶层的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化的过程。

大众旅游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是经济的增长, 人们收入的普遍增加。据国际资料统计表明,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 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500-800美元时, 国内旅游急剧扩张;达到1000美元时, 将产生洲内旅游动机;若超过3000美元, 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其次是闲暇时间的增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大大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缩短劳动时间的同时, 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多。160多年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大众旅游在国外开始产生, 人们普遍把1841年7月5日英国托马斯·库克组织540人乘火车参加一次禁酒会的旅行视为大众旅游开始的标志,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旅游经过了二战后的广泛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我国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大众旅游的, 现在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的出现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 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工业文明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目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比比皆是。为摆脱这种困境, 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特色的文明,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资源, 对资源的开发要投入补偿资金 (补偿强度和有效性必须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并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和生态化的生产力构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生态旅游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 顺应了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人类生存发展困境, 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将人—社会—自然作为有机系统的整体来看, 而不是割裂地机械地去分析。一方面,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对环境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意识, 人们试图去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 人与自然的疏离使人们普遍产生了焦虑的心理, 有回归自然的冲动和渴望。“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气蓬勃的生活的权利。”城市居民迫切希望能走进大自然, 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恢复, 因此提出了“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口号, 生态旅游需求也因此而产生。再次是旅游业对自身发展的反思。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给旅游目的地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当地文化和价值观的消解等负面影响, 促使旅游业对自身行为和发展观念进行剖析, 试图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 既顺应了世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也适应了人的本性, 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方式;开展生态旅游还能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 改变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从而有效地阻止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 是解决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最后是受到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的推动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生态学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发展迅速, 其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生态旅游及其研究的兴起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潮密切相关, 正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呼唤之下, 人类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渴望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强调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 既强调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又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了生态旅游的内在涵义和本质要求。

二、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目标的区别

大众旅游主要是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其发展是以旅游者的享受为目的, 其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价格导向”、“享乐为基础”、“文化与景观资源的展览”, 不顾及旅游地的承载能力和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 也不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规范。“对于大众旅游来说, 利润最大化是开发商追求的目标, 而追求享乐则是旅游者的主要目标。价格是调节供需的杠杆和游客与旅游点建立联系的纽带。其最大的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 而由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则主要是由当地居民承担”。它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来获取短期经济效益, 因此, 这种旅游方式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也不应该继续发展的。

而生态旅游不同, 它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思潮影响下兴起的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以自然为基础的享受”、“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与保育”,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 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 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其本质是人类未来生态文化的走向, 是对传统旅游形式所导致的环境危机的反思和矫正, 是游客履行环境义务的方式, ”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三、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功能的区别

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不同, 更加关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享受和愉悦, 追求的是对旖旎的自然风光的欣赏和便利的旅行方式的享受,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主要是以消费主体的身份出现,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 接受的是由旅游中介为其提供的内容、线路相对固定的旅游安排, 以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态度同生态和人文环境相接触, 而不是近距离地接触和参与。

生态旅游更注意旅游行为的个性化、生态化和参与性, 这种活动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近距离接触和对当地生活的体验与交流, 通过向生态旅游者提供直观的全新的感受自然的机会, 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当地人、当地人文环境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而达到普及生态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当地社区和居民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因此, 生态旅游的功能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可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学习多样性文化的需求;二是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三是可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在经济方面刺激经济活力, 在社会方面为弱势人群创造就业机会, 在资源方面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并且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生态、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

四、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价值导向的区别

大众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实践, 成为了人们寄情山水、陶冶情操、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 但是由于游客集中, 景区的承载量有限, 游览时间少, 缺乏与自然和当地居民的交流,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上总是有着差强人意的遗憾, 在我国每年三个“黄金周”的旅游热潮中, 人们普遍产生对旅游满意度的较低评价正是这种遗憾的典型体现。

大众旅游希望通过“生态化”来达到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克服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即开展所谓的“生态的”旅游, 要求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从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 在进行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和游览的过程中, 都能自觉地体现生态环境意识, 从而实现资源、社会、生态、经济、 文化和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 大众旅游往往被视为经济增长点, 这就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是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保护, 对旅游环境和资源保护所持的态度是“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的功利的思想, 缺乏对旅游的社会文化、伦理、美学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内涵挖掘, 要实现旅游的“生态化”面临重重困难。

生态旅游则不同, 其价值导向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 不仅要具备“生态的”旅游对一切旅游活动和一切旅游活动相关者提出的普遍化的要求, 而且是一种更高标准的旅游方式, 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提高生态意识和素质, 达到身心的和谐。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前者是以“保护”为价值导向, 后者是以“为开发利用而保护”为价值导向的。在对待文化景观中, 生态旅游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欣赏, 而大众旅游主要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力的赞美。

五、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主体的区别

在大众旅游中, 旅游主体主要是旅游者, 通过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旅游客体发生联系, 大众旅游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 对旅游者的要求较低, 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环保理念, 诸如不损坏旅游设施、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旅游资源, 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层次认识。在生态旅游中, 旅游主体的范围在扩大, 有消费主体——生态旅游者, 也有管理主体——政府、管理经营者, 还有参与主体——当地居民。特别是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利益紧密相关。当地居民实际上成为了生态旅游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参与该项活动, 或者其本身的存在和生活情景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风景。

由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生态旅游在近期迅速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去体验自然和人文奥秘的理念, 将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 促进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大众旅游 篇5

大众旅游图书与一般图书不同,它不仅有一般图书的共性,还具有区别于其他图书的鲜明特点,因而大众旅游图书要想出版必须有鲜明准确的性质与特点以便读者阅读。大众旅游图书以详述旅游景点的文化为主体,为游客的行程提供帮助。根据百度百科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可知旅游活动具有娱乐性、探求性、异地性、未知性等特点。作为旅游活动的导向,决定了大众旅游图书要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尚性,同时,大众旅游图书作为游客的向导可以促进游客的旅行消费,所以,大众旅游图书还有引导性的作用。

一、大众旅游图书的知识性

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有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作用,大众旅游图书也是如此。大众旅游图书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旅游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实用信息,还要帮助读者认识旅游景区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以及神话传说等,让读者有目的性地浏览美丽的风景,同时可以更深度地了解风景背后的故事,从而让旅行变得更加充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而那些不能到达的地方则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的旅游图书来欣赏,用这种方法来弥补心中的遗憾。大众旅游图书以传播知识为主。例如汕头大学在2006年9月出版的《三国探秘之旅》,该书围绕三国旧地踏入旅程,在旅途中看三国历史,在三国故事中听三国历史,从三国旧地文化中学三国历史。该书介绍了三国旧地的各大景点和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充满文化色彩并且丰富有趣的旅程,让读者从三国旅游中了解三国历史。

二、大众旅游图书的实用性

在出行之前多数人会为行程提前做出安排,有关调查表明,不论是自驾游还是跟团,超过80%的人会通过购买旅游书籍和查阅网上信息来了解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例如景区的代表景点,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等。图书作为旅游资讯的最佳载体,应该为读者充当一个优秀合格的无声导游,为读者提供充分的实用信息。大众旅游图书要求保证其信息符合实情,不能因为信息陈旧对读者起误导作用,特别是描述自驾游的旅游图书,书中所介绍的行程路线等事项的时效性极为重要。

西方国家出版的大众旅游图书相比我国在实用性和时效性上更为出色。每本书在出版前都会对书中涉及的景点线路做考核验证,按照书中描述的路线实地走上一遍,并且图书出版后会在固定时间段做出更新,以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例如由美国哈佛大学学生针对美国学生自助出游编写的 “Let’s Go”系列图书,此系列图书被广大美国青年奉为旅游宝典。“Let’s Go”系列图书以经济实用为主要特色,书中介绍的各景点周边的旅馆和餐饮店都以中低消费水平为主。为了保证“Let’s Go”系列更新信息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每年都会有数百位大学生到欧洲各地进行自助出游,在旅游结束后将旅途中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作为下一期“Let’s Go”的内容,因此此系列图书适应了美国青年自助游需求,获得了非常大的读者群体。“Let’s Go”系列图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让此系列图书在美国旅游图书中脱颖而出,十分畅销。目前该系图书已经发展到41本旅行指南,其内容几乎遍及了除南极外的地球各地。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图书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强,各大出版社也纷纷出版了许多实用畅销的大众旅游图书。例如销售额极高的中华工商联出版的《中国自助游》,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黄金旅游线路丛书”等都被认为有很强的实用性。游客可以通过浏览大众旅游图书为出行做充分的准备,了解行程线路特点、交通工具的选择、景点参观路线、旅行整体时间安排、当地特产的出售、住宿旅店的安排等经济实用信息,同时读者可以通过大众旅游图书中大量景观图片和文字描述,以足不出户的方式来了解喜欢的景点。一本好的大众旅游图书就像一位无声却又出色的向导,通过它可以了解旅途的线路、景点特色、餐饮食宿等。只有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大众旅游图书才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才能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畅销。

三、大众旅游图书的趣味性

和旅游教材相比,休闲、轻松愉快的主题显然是大众旅游图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市场上销量好的大众旅游图书通常都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图书不需要人们绞尽脑汁地啃书本,它是通过轻松的阅读,给人们提供新鲜和实用的知识以供人们娱乐、消遣,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息传递给读者。厌倦说教、休闲自在,这是人们在心理上所追求的。从本质上来说,大众旅游图书是休闲读物,而读者阅读该图书的目的既是娱乐休闲和了解旅游信息或者是放松一下精神,又是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知识,这是读者阅读图书的目的。这也强调了大众旅游图书趣味性强、内容生动活泼、图片精美的必要性。而教科书般的大众旅游图书必然不会是图书的主流。如三联书店出版的《名人与美食的前世今生》、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脸谱上的地图——10个自我放逐的西行故事》和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巴黎的地下世界》等图书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原因是其图书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四、大众旅游图书的时尚性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民众来讲,旅游的自身就是一种时尚。而时尚即为流行的行为模式。当前,年轻人追捧更多的是探险游和境外游等。但是,时尚性的确立也需要文化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支持。而流行则一般是指某种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及行为方式在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中逐渐普及的社会现象。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庄庸曾经进行一种对市场畅销书的“模式分析”,总结出一本图书要成功应该注重三方面:一方面是图书要传递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图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最后一方面则是情结,这种情结需要图书能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利用这种“模式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容易成功的图书通常都是反映流行时尚的。例如说当《藏地牛皮书》出版时,背包上路的现象已经在国内的小众人群中出现。但由于缺少和大众沟通的途徑、交流范围的小型化、和缺乏媒体的过多关注,他们也只是在走,但“要上路”的情结却是在他们的心中一直存在的。而伴随着《藏地牛皮书》的畅销,地下群体逐渐展露出来,这种“要上路”的情绪也被释放出来,而且人们“背上包就走”的渴望也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种情结。自此,许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捧自助游,并带动了自助旅游图书市场的火爆。自助游也成为了一种时尚。《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在2004年畅销,作者把“经济旅行”的时尚概念与大众“享受旅行”“周游世界”情结有机的结合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大众旅游图书的引导性

旅游图书的出版和旅游消费相互促进,而大众旅游图书的出版还具有对旅游消费的引导作用,可能某一次的出游就是由于看到一本好的旅游指南的缘故。关于旅游图书,必须刺激人们想旅游的欲望,必须克服人们本身的懒惰性,只有走出去,才会出现第二步、第三步的需求。如此,人们才会思考想去哪里,买关于去哪里的书的问题。不仅能激起读者出游的冲动,还能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这是一本成功的大众旅游书所必须具备的。动人的神话传说、精美的风景图片、旅游路线的合理设计都会刺激人们到目的地游览。例如《丽江的柔软时光》,每个不同的体验细节、体验事件、和体验情绪的强调,使人们对丽江有了很深的好奇心,许多年轻人到丽江的原因就是基于此,他们迫切地希望亲身体验书中所强调的一个个体验情绪。国外的旅游公司纷纷和国内出版机构联合出版图书则正是看中大众旅游图书引导旅游消费这一特性。例如,从日本引进的《走遍全球》系列旅游图书,编写、出版过程由中国旅游出版社主导,而版权则属于日本大宝石出版公司。他们希望利用这套旅游图书刺激旅游消费,这是主要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在图书市场的销售。

随着旅游业越来越景气,大众旅游图书作为旅游活动的向导必将受到人们的追捧。而出版一本畅销的大众旅游图书,必须要保证大众旅游图书的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尚性。作为一本好的大众旅游图书,要为读者的旅途带来便利和欢乐,也要将秀丽的风景带给更多的人欣赏。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大众旅游 篇6

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含的内容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由多个旅游服务系统组成的, 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旅游城市服务系统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则是由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共同完成的, 其中政府是主导系统,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政府主导系统, 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 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 如投诉处理、交通、志愿者等服务。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 旅游景区的公共厕所以及旅游信息提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 由于它们是景区所必须拥有的公共服务,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旅游景区的公共服务质量, 但同时因为它们的投资回报很小, 这也就决定了只有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建设完成。

市场导向系统, 主要体现出来的是市场化运作, 如旅游景区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等服务。市场导向的服务系统是对城市原来的公共服务项目的提升, 由于处于旅游行业, 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为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安全的旅游环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应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个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反映出整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该地区的印象。

二、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功能不健全。

当前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共服务体系功能不健全。首先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功能的不健全, 当地政府在管理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时, 经常出现旅游公共信息保守和垄断等行为, 加重了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即使旅游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更使游客利益得不到保障, 并逐渐产生了信任危机。其次旅游要素结构不完善, 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的住宿结构很不合理, 一味注重高档豪华酒店的建设, 缺少适合普通游客居住的经济型旅店, 造成游客的满意程度降低。此外, 有些旅游景区对旅游购物等要素发掘不够充分, 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大、具有特色的购物娱乐中心, 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我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供给途径单一。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 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只重视硬件的开发和建设, 不注重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升, 也就造成了较低的旅游产业效率,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供给途径单一。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人们跟团出游以及游客自助出游都显著增长, 特别是散客自助游增长更加明显。与参加旅行社团队的出游方式不同, 团队旅游的活动大都被旅行社安排好, 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不高;而对于离开旅行社的散客而言, 就需要更多的接触到旅游服务公共体系, 对旅游信息、旅游交通等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供给的单一性, 使得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都难以提升。

3. 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配套设施的缺乏和国际化水平低, 国内不少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已不能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的个性化需求, 如旅游车辆数量不足, 档次不高。旅游景区的公则设置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海口为例, 根据海口城区9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 应当设置350个公厕, 但实际只有140余个公厕, 还相差200多个公厕,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公厕的时候, 还应当注意多设置一些女性公厕。用厕难这个问题会给游客带来很大的不便, 同时也影响了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此外, 旅游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也较低, 在旅游救助体系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这些都亟需改进, 体现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4.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监管。

虽然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对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但仍然存在不少漏洞, 不利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由于当前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各个旅行社为了争抢客源, 大打价格战, 造成参团费用低于运营成本, 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旅行社为了获得收益擅自降低接待标准和改变出游路线, 把一些包含在参团费用的项目改变为自费项目。此外, 由于导游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再加上政府监管的漏洞, 使得一些导游与商家穿通, 强制游客购物, 导游从中获得提成。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游客的经济利益和精神享受, 因此, 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鉴于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旅游企业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建设科学合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积极参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 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注重提高旅游企业及管理者的素质, 使其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 同时作为政府也要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提供更好的旅游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次, 政府需要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断完善, 例如完善交通系统, 使游客的出行更方便快捷;增加公厕数量, 解决用厕难的问题;还应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最后, 政府需要注意服务细节的完善, 如对景区纪念品的设计以及景区门票的定价等方面进行完善。

2. 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单纯依靠政府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也不现实, 因此, 要改变以往由政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单一性, 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加入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如政府可以采取服务外包以及在政策方面进行支持等措施, 吸引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从实际出发根据旅游公共服务不同项目的性质特点,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并实现供给方式多样化, 建立起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这个建设过程中,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并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参与, 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3. 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旅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从根本上明确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分工, 明确政府部门发展旅游业的措施和基本原则, 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政策, 并使各地政府部门认识到旅游交通、游客安全保障等对本地旅游发展的作用, 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常抓不懈。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有益于规范旅游市场, 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4. 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当与国际化接轨, 逐步与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步伐协调一致, 不断进行旅游设施国际化建设与改善。首先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中体现出国际化, 在机场、港口以及车站的指示牌上应使用中英文双语。其次在旅游景点的标示以及游览图中也应使用中英双语, 在景点的网站上最好采取两种以上的语言版本。再次, 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外语援助系统, 包含世界上一些使用较多的语言, 为外来游客提供免费服务。在提升游客满意度方面, 健全景区景点的交通系统, 使游客的出行更加方便, 增加公厕的数量, 解决用厕难的问题, 此外, 注重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等人性化的服务, 都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好方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游客满意度提高, 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5.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管。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监管漏洞, 导致发生了较多侵害游客利益的事件, 因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首先要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 对发生过侵害游客利益的旅行社进行重点监管, 严厉打击旅行社不履行合同等违法行为。其次, 加强对导游的职业教育, 提高导游的素质, 对损害游客利益的导游进行批评教育, 严重者依法处理。再次, 对旅游景区进行有效规范和加强监管, 打击景区的乱收费以及抬高门票价格的行为, 同时还要注重对旅游纪念品质量的管理。通过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查补监管中的漏洞, 可以很好地规范旅游市场, 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可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当然,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有利于创设健康有序的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改变单一依靠政府的模式,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 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还可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使游客有一个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使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强国。

参考文献

[1]董培海, 李伟.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研究, 2010.2[1]董培海, 李伟.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研究, 2010.2

[2]张太成.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中州学刊, 2009.7[2]张太成.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中州学刊, 2009.7

[3]李爽, 李建中.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厦门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7[3]李爽, 李建中.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厦门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7

大众旅游 篇7

关键词:大众消费者,体育旅游,问题,策略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期, 大众的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但其崇尚精神享受、体验新奇刺激、获得健康快乐成为大众消费追随的热点, 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旅游消费热点的体育旅游消费为大众消费者所关注, 也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 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当前时期, 为了发展体育旅游经济, 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必须深入分析当前作为消费主体的大众消费群体在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消费状况, 并以此为视角认真审视当前体育旅游消费, 实施促进我国体育旅游消费的策略选择。

1 大众体育旅游消费的发展背景

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时尚的、新颖的旅游形式, 它是以体育健身为载体, 集体育健身、观光探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娱乐性、较强的健身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特别是在当前大众消费生活丰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时期, 人们喜欢自我挑战、喜爱探险生活, 希望通过各种消费形式达到健身、休闲、追求精神生活的目的。因此, 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 但全国以每年30%~40%的增幅速度快速发展, 成为当前各地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新军, 受到各地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关注, 因此, 很多地方一度出现体育旅游开发热, 人们热捧体育旅游, 将参与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生活时尚。

2 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 在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使得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存在诸多的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2.1 参与体育旅游的比例偏低

通过对北京、广州、武汉、重庆、哈尔滨五个城市的体育旅游消费调查, 真正有过体育旅游体验的消费者比例与当前其他旅游消费相比比例偏低。在体育旅游中,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对体育旅游的认知不足, 以及体育旅游部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 诸如:宣传力度、宣传方式、项目开展的时间及项目的费用以及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等。另一方面, 当前开发的我国体育旅游项目单一, 难以对大众消费者形成较强的消费吸引力, 不能引起大众消费者的兴趣。

2.2 大众体育旅游消费项目相对单一

人们选择的消费项目单一, 多倾向于休闲体育旅游和健身体育旅游, 这部分人分别占参加体育旅游总人数的44.37%和35.09%。因为一方面这类项目的开展很少受到场地、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比较容易开展;另一方面, 这两类项目是大众消费者经常接触到的, 不会有高难度的挑战, 对身体能力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这类体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谢群

育旅游项目的费用较低, 相比其他类的体育旅游项目来说, 不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从参与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人数来看, 参加刺激性项目的消费者只有3.97%, 参与率较低, 究其原因是刺激性体育旅游的场地、器械、装备要求较为严格。同时, 由于目前我国在开展刺激性体育旅游方面处于发展阶段, 造成刺激性体育的消费价格爆涨, 使得一些经济实力不高的普通客户大量流失。同时, 通过调查显示, 参加赛事观看的大众只占4.65%, 相对休闲体育旅游和健身体育旅游来说, 参与人数还是非常的少, 原因在于观看体育赛事需要消费者花费一定的费用, 而有些比赛, 例如:中国网球公开赛的门票最低200元, 最高为4000元, 如此高的费用对于普通消费群体来说只能是望而却步;还有的体育赛事, 像足球联赛, CBA篮球联赛, 以及刺激性、观赏性较强的拳击、散打等对抗性项目, 其比赛的门票价格都很高, 这也是消费者无法观看赛事的原因所在。

2.3 大众体育消费者被忽视

在体育旅游热的今天, 体育产业的部门或是体育旅游的专门单位有意或无意忽视普通、大众消费群体。虽然市场上都在大声叫卖自己的体育旅游项目多么丰富, 多么有吸引力, 但真正考虑到大众为普通群众的经济状况考虑的并不多。这种情况说明体育旅游市场在设置、实施方面的针对性不强, 没有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 更没有去做细致深入的研究调查, 以至于造成多种体育旅游项目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 从而把众多的消费者拒之门外。这些现象的出现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同时应从大众消费群体出发, 设计出既符合大众消费特点又可以保证自己的市场正常运做的好策略。因此, 在体育旅游开展过程中, 应控制好观赏性体育旅游和参与性体育旅游各自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 才是符合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

2.4 大众体育消费项目不能适应需求

一个地区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否可以引起大众消费者的兴趣和向往, 主要在于其内容是否有特色, 能否迎合人们的需求, 因此, 开发出特色项目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关键。目前, 体育旅游市场出现诸如陆地极限运动, 水中的冲浪、蹦极以及空中的滑行、跳伞等这些新兴项目, 尽管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吸引力, 但大多数项目是以专业表演或比赛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 消费者仍无法亲身体验和满足身心要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 和坐在电视机前欣赏并无本质区别, 而且有些项目只进行现场电视直播或是转播, 这更影响了现场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应注意开发适合的体育旅游项目, 这不仅是因为具有巨大的参与能力, 更重要的是为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3 大众旅游消费发展策略选择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基于当前体育旅游消费的状况, 我国体育旅游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必须进行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曲天敏.试析体育旅游与旅游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大众旅游 篇8

关键词:红色旅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研究综述

1. 主要路径分类

(1)书刊。第一,文献著作。在众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中,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另外一种就是经过政治家、理论家进一步解读的,更容易掌握的文献著作,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即是翻译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一文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除了翻译整理外文文献之外,还有一些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时政相关联的著作,如:《七个怎么看》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等。第二,期刊。自1979年至2011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期刊文章有1747篇,硕士论文81篇,博士论文11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的有2篇,实现途径的有5篇。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杂志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这些杂志有的以征稿的形式以获取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的派记者亲赴莫斯科进行实地调查,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上升到了实践层面。

(2)网络。第一,官方网站。鉴于新闻广播的短暂性,直播形式,网络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一些官方网站。如:CCTV、凤凰网、光明网、马克思主义网等;也出现了红色中国网、湖南红网、江西红色文化网等一系列以宣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网站。第二,微博。1883年3月14日,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今年的3月14日,在腾讯微博上开始有了一则关于“那些年我们考过的马哲”的相关互动。微博的互动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也使得人们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讨论更趋于平民化、生活化。第三,博客。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光明网就推出了光明博客,该博客集中了一批党建、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共同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还有网易博客的“马克思真理馆”以及新浪博客的“自然选择文化选择”都是在以博客的形式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

(3)媒体。第一,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党代会和两会期间,为了在短时间内把会议内容传播给大众,为了实现政务公开,为了与民互动,于是就有了记录现场的视频、音频和与现场同时进行的微直播和会场播报。第二,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更具有了艺术性,经典电影的翻拍,一些反映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胜利的影片屡见不鲜。如近两年热映、热播的《建国大业》和《建党大业》等。杜明鸿在《从主旋律电影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文中写道:“《建国大业》反映了中共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政治协商,民主建国的历史过程。说明了中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流意识的正确性。”[1]

(4)学校教育。第一,理论课程。学校教育也是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路径,其针对群体主要是学生,方式之一即是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于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科研项目。更高级别的推广理论即是对理论本身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单以国家社科基金来说,从2008年的第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项,到2011年总数16个的立项,以逐年增加的趋势传达了党和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论题的重视。

2. 主要路径评析

(1)现有路径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性。各种经典著作和文献著作、报刊杂志极具学术性。从文本出发,从基础理论出发系统地向大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内容、发展历程。文本研究尤其注重一手资料的翻译整理,理论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样更具有真实性,学术界也开始有了“以马解马”摒弃“以西解马”、“以苏解马”的弊端,倾向于手稿研究。网络庞大的搜索引擎和快速的电子阅览,使得信息的传递更有实效性。它给予了大众最大的方便,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更加便捷、节省时间。微博和博客的出现更给予了大众互动的机会和畅所欲言的权利。媒体和影视使得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更有艺术性。大众可以通过聆听广播新闻,观看影视作品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使得这一过程轻松自然。学校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趋于正规化。理论课程是向学生有目的地规范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是把马克思主义上升为一个理论学习、研究探讨的高度,与文本研究相得益彰。

(2)现有路径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局限性。虽然现有路径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从不同程度上暴露了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可以去掌握、运用,然而现有的路径却在传播对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文本研究来说,受众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就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假如受众识字不多,就谈不上阅读经典著作了。网络也许对于网民来说是每日的必修,但是针对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或没有条件上网的大众来说,网络上高速的信息传递和互动也就形同虚设。媒体和影视的传播形式很难把握娱乐和写实的度,就会使得作品太具有文艺色彩,不够直观。学校的教育可以塑造批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或是理论家,但是正规化的教育模式就会使得传播形式不够灵活,使得受众产生抵抗情绪。

二、红色旅游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1. 红色旅游的界定

早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对红色旅游有了准确的定义,“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2. 红色旅游的特点

(1)教育性。红色旅游是在革命、纪念地进行的,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既是对先烈的缅怀又是对重大历史史实的记录,更是对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领导下的中国社会顽强意志的最好诠释。我国有35个红色旅游区被设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游客来到这些地方在领略到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更学习到了革命的优良传统,培养了自身的民族精神。“这些红色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功能。”[2]

(2)参与性。如果说微博是一种手指间的互动,那么红色旅游就是身临其境了。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客体来到景区的一项主动性活动。我国28个省的红色旅游资源,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各有各的特色。在景区,游客可以亲耳聆听抗战岁月的讲解,亲眼观看场景重现的布局,与讲解员互动问答相关历史问题,更有重温长征岁月,重现当年雪山草地之旅的长征线路。在景区采用实践性的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其中还可以增强游客的主人公意识,激励游客主动要求学习的兴趣。

(3)娱乐性。不管红色旅游是具有对自己的教育意义还是参与其中的乐趣,都是依附在娱乐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无形中就会让人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正因为红色旅游的娱乐性,才会促使其极强的感染力。在旅游活动中,80%的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并且少了很多角色定位,这让游客在心理上就有一种放松心情顺便玩个新鲜的感觉,所以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当看到其他人都在认真听讲解时也会不由自主地主动去接受,在别人都去尝试穿草鞋、推石磨时不会顾及到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而选择参与其中,寓学于乐。

三、红色旅游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价值

1. 教育对象更广泛

正因为现有的传播路径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红色旅游就能够弥补这一点。旅游活动本身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形式,不会因为受教育的程度或是年龄层次去选择目标对象。只要你来到景区就可以成为游客,可以进行旅游活动,加上现在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已经实行免票制,就更加扩充了来进行旅游活动的人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要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红色旅游的媒介就是同样隶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下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自然红色旅游就成为了推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路径。

2. 教育形式更直观

影视作品等是人们在轻松地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但是效果还不够直观,因为它容易被耀眼的明星和历史的演义喧宾夺主。红色旅游不同,红色旅游的中心就是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是优良传统的载体,不需要进行研究提取,导游的讲解和场景就是真实的再现,你可以来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听着“中共一大”历史的讲解,仿佛已经成为了“一大”的一员,共同主宰着国家的命运。这种教育形式一目了然,导游的讲解也往往是经过了加工和润色之后的,不会让大众感到吃力,更具有亲和力,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众对于新闻播音的官方语感所产生的不适。

3. 教育感染力更强

在利用书籍和科研等形式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我们看到这种传播形式很枯燥,特别是时下很多年轻人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时,就比较被动。但是红色旅游不同,它的感染力很强,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背诵去记忆与夹杂着图片、实物、场景去记忆相比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红色旅游即是全方位地利用媒介去打动每一个游客,让人感觉就是回到了“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年代,这时候再去听取马克思主义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重要的理论武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便水到渠成了。

4. 教育实效更快捷

红色旅游教育实效的快捷源于红色旅游的直观性和较强的感染力。旅游活动期间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基础的,经过加工的方便理解和记忆的,大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于这种可以实际操作又耳熟能详的理论是持接受态度的,这就便于记忆的存储,特别是一些配备了音频设备场景再现的景区,这种效果就更明显,即:大众在第一时间接触经过加工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便产生震撼并且具有深刻的记忆,在大众脑海中存储的附带记忆如美景、风俗等会在无形中帮助其记忆。这种记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体现了教育实效的快捷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可,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伟大事业。”[3]红色旅游如果可以传承这一伟大事业,也将成为旅游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一大突破,不仅可以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更多的人身边,对二者的发展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杜明鸿.从主旋律电影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理论,2011,(22).

[2]刘建平,伍先福,黄玲.红色旅游的三大功能[J.]学习导报,2005,(5).

大众旅游 篇9

所谓红色旅游, 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 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且根据《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思想指导, 对今后五年全国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等均有明确提出, 对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逐渐变为生活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通俗化, 且转变成人民大众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对其进行宣传和落实, 便于普通民众能够更快的理解和接受, 并慢慢成为人民大众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现如今, 只有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才能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作用和巨大力量。

2 红色旅游推进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有利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强调, “用好红色旅游资源, 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 开展红色旅游, 并把它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相结合, 使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并切身体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的使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首先,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吸引力。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但要根据各地区的地域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不同, 在红色旅游区除了建立与红色旅游相配套的试点宣传单位和完善的运动机制之外, 还可以增加红色旅游区周边商品的宣传色彩, 运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在旅游景区的门票或景区图的背面印刷与该旅游区相关的文化介绍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宣传资料, 便于旅游者相互的传阅。同时, 当旅游者游览结束回到当地时, 当地的亲友也可以对该宣传资料进行了解, 便于更大范围的宣传。且可在红色旅游景区外售卖印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纪念品, 增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电台、宣传册等形式, 让人们以红色旅游宣传片的形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 达到“大众化”目的同时, 也更大的宣传了该红色旅游区。

其次, 富有感染力, 增加信服力。在一些红色旅游地比较集中、丰富的地区, 可以采取与影视传媒公司合作等方式, 推出一系列既反映当地资源特色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体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来扩大该旅游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来慢慢占领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另外, 除了在具有传统色彩的歌曲、小说、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基础上, 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特点的大型话剧、3D电影、电脑游戏、歌舞剧、红色短信、工艺品等也可以创作出新的特色, 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感和空间性, 使之与普通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相连, 更能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感染力。

最后, 做好管理工作, 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对于旅游地来说, 各级政府应集中有序的开发红色资源, 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有规划地宣传, 将红色旅游基地的保护放到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 把加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与发展该地区经济结合起来, 并运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积极鼓励各级相关机构开展革命文物的整理工作, 对革命纪念馆进行维护, 加强并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弘扬红色旅游的同时, 加强红色旅游地的建设, 做好革命遗址的维护工作, 对红色教育基地采取高水平的保护措施, 并努力做好该旅游地的维护和整理, 打造成人们景仰的革命圣地, 成为全国人民大众的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既要注重革命文物的保护, 更好注重红色资源的利用, 坚持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做文章, 力争把红色资源做强做大, 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文化, 来更好的弘扬红色精神。

3 红色旅游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通过实践,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是要依托红色旅游。而面对如今社会, 要想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覆盖面, 更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必须要注重依托旅游地的资源, 将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等内容均汇集到红色旅游的互动之中, 来更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 红色旅游基地依托红色资源, 潜移默化的让人民大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有助于唤起人民大众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的学习。红色旅游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现如今应有利地整合各种红色资源, 有效利用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来教育和影响人民大众, 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 把红色旅游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来抓。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引领好社会思潮, 如何强化。如创建“中国红色旅游网”、“红土魂”、“红岩联线”等集教育性、思想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且可结合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如创建“党史人物纪念馆”、“中国红色故事”、“中国红歌在线”等专题网站;来强化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 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 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 促使旅游者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最后,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必须抓好红色旅游。要想普遍提升人民大众思想境界的升华, 必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自然而然的促成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 对广大人在群众进行理念信念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方式, 而红色旅游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及教育基地, 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 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升华, 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历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 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依托红色旅游, 才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问题, 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中办发35号, 2004:12-19.

大众旅游 篇10

关键词:大众滑雪,旅游产业,群众体育

一、引言

在冬季, 推广大众滑雪是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最好时机, 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它既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现在,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冬季大众体育, 在各级政府成立了权威的管理机构, 加强对冬季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 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立了冬季大众体育战略, 并对冬季大众体育实施目标管理, 同时与各类体育组织密切协作, 与社区发展战略融为一体, 实施体育指导员制度等措施, 加强媒体宣传, 多渠道筹措资金,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大力发展大众滑雪旅谱产业

1、我国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在我国, 滑雪旅游是从1996年在黑龙江举办第3届亚冬会后开始兴起的。在短短的几年里, 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内蒙、新疆等省 (市、自治区) , 已建起滑雪场280多个, 滑雪爱好者超过600万人, 每年的滑雪产业收入达数百亿元。据专家分析预测, 10年后, 全国滑雪爱好者会达到1 500万人, 将超过总人口的1%。为扩大冰雪产业, 黑龙江省政府聘请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为黑龙江省制定了一个“2003—2020年滑雪产业开发专项规划”。专家认为, 到2020年, 黑龙江省的滑雪爱好者人数按合理的和保守的预测, 可望达到全省总人口的2%。

2、小康社会为大众滑雪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滑雪产业最大的优势是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并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的经济10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发展, 近几年在世界主要经济国家发展暂缓的形势下, 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仍然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社会经济基础的增加意味着人民收入的必然增加。据国际经济学家预测, 中国经济今后50年内仍会保持发展, 将形成一个极大的国际性市场。中国有13亿人口, 目前每年滑雪人口600多万, 仅占0。046%, 而我们的近邻韩国的滑雪人口接近总人口的30%, 日本也占到13~15%。按日本的比例计算, 全年滑雪人次在1 300多万。如果中国达到1.2%就会是1500万人次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人口分布等来推测, 10年之内将会接近这个数字。

3、大众滑雪旅游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滑雪是一项既浪漫又刺激的体育运动。它不同于其他场馆运动, 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而投身于大自然的林海雪原, 山野的纯净与壮美, 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雪上的运动与刺激, 可以增强人的体质, 对人体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明显改善。滑雪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健康的护卫者、精神的慰藉者、生活娱乐的新宠、生活品味的象征、流行文化的元素、时尚风雅的符号、阶层区隔的挡板、消费社会的前卫。在发达国家, 冬季滑雪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户外健身运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 提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 这必将使滑雪运动和滑雪旅游在中国掀起更大的热潮。大众滑雪运动的普及, 还有利于滑雪竞技水平的提高, 为中国在亚冬会和冬奥会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国的综合国力。

三、发展大众滑雪旅游产业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保证科学开发、规范管理

在今天, 滑雪旅游已成为令人心动的“白金产业”, 滑雪场兴建方兴未艾。短短几年, 黑龙江省就建起了57家滑雪场, 全国已超过280家。对于滑雪场的自然资源、建设和管理标准,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国滑雪协会章程》这样两个可参考的文件。

2、大众滑雪的价格应采取低价渗透策略

随着中国大众滑雪事业的快速发展, 滑雪已经不再是所谓的“贵族运动”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对日益扩大的初级滑雪者队伍应当降低滑雪场的收费价格, 尤其是要降低对初学者滑雪的价格, 实行初级雪道低价、高级雪道高价、青少年学生优惠价政策, 以培育大众滑雪旅游市场。

3、在学校中普及体育滑雪旅游教育

目前, 全民健身运动已在迅速普及。在有条件的区域, 一些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 可以将滑雪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来推广。这对于体育滑雪旅游的发展来说, 将是一个建设性的举措。

4、借助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推广大众滑雪运动

承办大型运动会, 可使城市市容、市貌有大的改善,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场地、场馆, 促使群众性冰雪运动广为普及和开展,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创造我国体育滑雪旅游规模化经营的新台阶。在一定程度上说, 举办综合性的运动会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小结

上一篇:小班化教育下一篇:节目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