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共12篇)
显性教育 篇1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隐性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主要是通过显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但是, 由于方法上过于简单僵化, 缺乏人文关怀和师生的平等交流, 最终演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填鸭式”教育。近些年, 研究隐性教育的学者多了起来, 却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 “矫弯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各有不同的特点,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一方否定另一方均有失偏颇, 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课堂教学中, 打牢两者根基
在课堂生活中, 要注重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渗透, 在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的基础上, 将教育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思路向教育客体传达。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主体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和资源, 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一起关注国家的时事新闻, 宣传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文化。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教育意图,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 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可以增设一些人文社科的课程, 与专业课课程优势互补。人文社会科学有两大特性:一是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 它既要研究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又要研究事物的特殊性, 它不但无法排除而且要研究事物的偶然性、研究意义和价值;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 双重属性系指科学性和价值性, 双重功能系指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国古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辉煌, 名家辈出, 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等等。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巧妙的与专业课的传授结合起来, 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西方的学校特别重视人文社科课程的“渗透”作用, 他们开设诸多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等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课程, 在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同时, 也能从众多的观点中进行辨别和判断,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的自觉性。
二、网络教育中, 创建两者载体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 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位匿名世界经济学家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 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 然后适应互联网, 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网络的普及, 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进行整合。网络扩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 以前的显性教育只是在公开的场合、面对面的进行, 有了网络这一载体, 人们可以不管距离进行即时的交流与学习。网络为显性教育增加了更多的教学手段, 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学校论坛、QQ群、电子邮箱等进行互动交流, 教育主体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活动, 兼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同时, 网络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隐性教育方式, 许多学生不愿参加, 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而言, 网络无疑是他们与老师交流的一个有效手段。网络对学生来说, 更具有吸引力, 学生利用网络的这种虚拟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发表个人见解, 利用网络帮助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网络充分发掘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社会实践中, 拓宽两者途径
在高校德育方法中,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另一有效方式, 就是教育主客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所学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开放式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 了解社会。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 到公司、高校、农村等地方进行调研, 获知各方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领域内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每次调研结束, 可总结各地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并反思所学理论的局限性,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并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组织学生进行挂职锻炼,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高校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 没有工作和社会经验, “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职能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勤工助学或挂职锻炼,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 运用到工作中去, 发现自身的不足, 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另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 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 面向学校、面向社会组织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社会宣传可以包括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弱势群体、相关专业技能、普法宣传等;志愿活动可以包括公益服务、支教支边和社区共建活动等。通过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 在为同学和其他公民提供了相关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外, 高校学生还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自身的认知能力, 提高了社会的公德水平, 更有效的促使了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总之, 坚持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校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项根本工作, 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线工程。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也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方法中的两个基本方法, 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二者整合的研究, 应该立足于高校的实际, 充分借鉴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发达国家先进的德育模式, 提出更有效的对策, 从而更好的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任继平;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04期
[2]阳小伟;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方式及有效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宋艳霞;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2年
[4]浦云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5期
[5]解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郑州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6]王赤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显性教育 篇2
汉语篇章显性衔接三论
汉语篇章的显性衔接是篇章衔接手段中最为典型的衔接方式,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切入点.在指代衔接、逻辑衔接和修辞衔接等具有代表性的显性衔接手段中,关键词既在形式上起到标志性作用,又对勾连全篇、揭示篇章主旨起到筋骨作用.
作 者:郑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2(2) 分类号:H05 关键词:汉语篇章 指代衔接 逻辑衔接 修辞衔接显性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德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的德育方法有多种多样,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其两种基本的教育方法。一直以来,显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中的主体方式,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相得益彰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分析,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整合,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显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显性教育一直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当20世纪90年代初“隐性教育”提出之后,才对应的有了显性教育的定义。当前学术界比较有权威和被认同的是王瑞荪所下的定义:“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这里,笔者将显性教育定义为:德育主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按照特定的计划和方案,通过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开的场所,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教育过程。
显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教育目的明确化。显性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教育主体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传达给教育客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使得教育客体接受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理念等。第二,教育手段规范化。显性教育是通过公开的手段,有领导、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有固定的场所,有明确的教育计划,有固定的教育客体,还有固定的时间来实施教育活动。第三,教育效果显著化。显性教育一直作为高校德育方法的主要方法,通过显性教育方式,教育客体可以快速了解相关信息,明确教育意图,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当前学术界对隐性教育研究的很多,众说纷纭,比较权威和被认同的还是王瑞荪所下的定义:“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这里,笔者将隐性教育定义为:教育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隐性资源和环境,运用非常规和隐蔽的方式,使得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
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教育内容的隐蔽性。隐性教育是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教育者往往将教育的内容渗透、蕴含于教育载体之中,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的接受其熏陶教育。第二,教育方式的开放性。隐性教育方式的开放性是指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各种教学载体和活动方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育主体对教育因素的控制。第三,教育效果的非预测性。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没有量化指标,教育主体无法控制其效果。相比显性教育单向的灌输,受教育者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隐性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具有效性。
二、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对策
(一)课堂生活中,夯实整合的基础
在课堂生活中,要注重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渗透,在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将教育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思路向教育客体传达。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和资源,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一起关注国家的时事新闻,宣传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文化。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教育意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巧妙的与专业课的传授结合起来,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西方的学校特别重视人文社科课程的“渗透”作用,他们开设诸多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课程,在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众多的观点中进行辨别和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的自觉性。
(二)社会实践中,拓宽整合的途径
在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的另一有效方式,就是教育主客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所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开放式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了解社会。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公司、高校、农村等地方进行调研,获知各方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各领域内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每次调研结束,可总结各地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反思所学理论的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并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组织学生进行挂职锻炼,提高独立工作能力。高校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没有工作和社会经验,“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职能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勤工助学或挂职锻炼,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面向学校、面向社会组织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社会宣传可以包括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弱势群体、相关专业技能、普法宣传等;志愿活动可以包括公益服务、支教支边和社区共建活动等,更有效的促使了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显性教育 篇4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教育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2]。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思想观念形态事物的统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方面。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他们很早就已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意识形态教育有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它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意识形态传递到受教育群体,促使其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这一教育贯穿始终,统治阶级会想方设法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以达到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我国当前对学生群体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其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与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内涵
1.显性灌输。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强调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主张必须不间断地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作为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武器。”[4]列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阐述了“灌输论”,他提出的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灌输的理论原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柱。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然生成,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把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从外面灌输进去”。灌输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形式有理论讲授、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理论培训等。
2.隐性渗透。隐性渗透是与显性灌输相对而言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其哲学依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尽管处于被动地位,但其自身又保持着相对独立性,能够发挥能动作用。对于教育者从外界输送的思想政治观念,受教育者会根据自身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予以接受。隐性渗透教育从人的自我需要出发,将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政治观念融入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中,化入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中,让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由于渗透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实际诉求,因而更能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增强受教育者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认同感。
三、实现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有机结合
1.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差异。首先,二者的实施方式不同。显性灌输教育是集中的、直接的、系统的、输入性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它强调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显性灌输教育注重言传身教,经常引经据典,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直截了当地传授给受教育者。隐性渗透式教育是分散的、间接的、有选择性的和体验性的,它依据受教育者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隐蔽的、反复的、迂回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不自觉和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其次,二者的教育效果不同。显性灌输教育能够快速达到教育效果,通过教育内容的集中灌输实现教育目标的强化,使受教育者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但显性灌输教育由于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诉求,其教育效果的稳定性不强。隐性渗透教育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要切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要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做出回应,使受教育者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感悟和启发。隐性渗透教育的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很长时间,整个过程相对缓慢,但经过内化后的思想观念,教育效果的持久力很强。
2.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首先,二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意识形态教育要求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方法,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并进一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完成思想政治观念的内化。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做法,实现由单向“灌输”向“灌输”与“渗透”有机统一的转变。隐性渗透教育与显性灌输教育通过内外共同发力,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内化,切实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被政治集团认可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伦理品质。其次,二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诉求。二者的有机统一,不仅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政治集团利益的需要,同时也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显性灌输教育注重人们的共同发展,注重人们的共性诉求,从宏观层面引导人们遵守法律法规,突出其特有的政治导向性和阶级属性,从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隐性渗透教育利用其特殊的教育职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个性心理素质的养成,实现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显性灌输教育着重强调社会发展,强调人类的群体性发展;而隐性渗透教育则更加关注个体心理特点,关怀个体心理诉求,它使得意识形态教育能够表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使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最后,二者的有机统一能够为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在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纯粹依靠显性灌输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完全抛弃显性灌输教育,仅仅依靠隐性渗透教育也难以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应当把二者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显性灌输和隐性渗透的有机统一使意识形态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二者的结合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
四、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有机统一过程中需注意的三个问题
1.灌输理论要与时俱进,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明确灌输的内容是实现灌输目的的先决条件。灌输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要坚持理论的不断创新,扩展灌输的内容,增添灌输的时代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绝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生成。在当今的国内外环境下,如果不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去教育人民大众,意识形态阵地就可能被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所占领。既不能因为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而排斥和压制社会思想的多样化,也不能因为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而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2.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增强“灌输”与“渗透”的黏合力。教育者是显性灌输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综合素质,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要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领会和理解;要深入研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热点问题,并做出客观、全面的解释,以指导受教育者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此外,教育者更要深入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协助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增强灌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渗透教育。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反思 篇5
今天初二生物的教学内容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重点、难点都是理解基因的遗传,基因对相对性状的控制。学生学的认真,老师也就教的轻松。学生若没有热情,你使尽百般解数也无济于事。今天三、四节连上两班,3班在先,4班在后,两个班对这一课的热情、态度截然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4班的同学可能早就关注这个内容了,一进入话题,他们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些预料中难以理解的东西竟然在我的三言两语点拨中就解决了。
我对教材的处理是这样的,两部分内容,重点放在基因的显隐性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个生殖细胞中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是A,另一个生殖细胞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a,则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Aa,这种基因组成控制的性状是怎样的?第二步就引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几个问题:1、为什么选豌豆作实验材料?2、该实验研究豌豆的哪对性状?3、实验结果是怎样的?4、孟德尔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就自己根据这几个问题去研读课本。然后讨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并归纳:1、生物的性状之所以有不同表现形式,是因为它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且这对基因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不同的表现形式。2、相对性状有显隐性之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即为显性性状。3、基因也有显隐性之分,当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合在一起时,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步要讲清几个概念:纯合体;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还应讲清几个规律: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不需要很准确、科学的概念,举例说明即可。例如,1、一个基因组成为Aa的个体,能产生几种生殖细胞(说明成对的基因必须分开)?2、两个基因组成都是Aa,则他们的后代的基因组成有哪几种(说明生殖细胞的组合是随机的)?第三步,提问练习。1、已知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1)写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基因组成。(2)假如一对双眼皮的父母生下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则父母亲的基因组成是怎样的?(3)若父母都是单眼皮,他们能生出双眼皮的孩子吗?2、做课本35页的练习一。再处理部分二禁止近亲结婚。这里交给学生两个问题:1、多数遗传病是什么性状?2、为什么近亲结婚换遗传病的几率大?整堂内容就基本结束。
现在反过来看课的设计,优点是结构紧凑,以学生为主,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启发语言,在3班效果为什么就反应不强烈呢?那问题出在哪呢?看样子,今后备课时还得考虑学生,考虑他们对内容的关注程度,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考虑他们持续注意的最大强度。所以以后每节课应该针对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有一点就是都得以学生为主,都要充分的把学生调动起来。象这种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学生,决不能用某种单一刺激长时间的对付他们,而应该有所变换,并用多种方法结合刺激。
物流隐性成本显性化探讨 篇6
关键词:物流隐性成本;显性化一、物流成本的重要性
物流行业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今世界,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是市场流通的心脏,物流越发达,市场越繁荣,经济发展就越有活力。而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控制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则渐渐体现了出来。
(一)控制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约为GDP的1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比部分国家高出近一倍[1]。而2014年6月3日的《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影响力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甚至更高,而对中国的制造商而言,物流成本可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2]。
以上种种数据和政策表明,物流成本和国家、公民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商行业的急速发展,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等电商巨头都纷纷把降低成本的目光瞄准了物流。自建仓储、干线和支线结合配送、建立自提点等方式都是现代企业尝试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
(二)控制物流隐性成本的重要性。从结构上来看,物流总费用包含三个部分,即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而从比例来看管理费用更高一些。而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除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还有很大一部分成本是不以金钱形式存在的,隐匿于成本费用之后,而又真实对企业的物流成本造成影响,这部分成本则是隐性成本。
在任何一个包含物流的企业中,物流隐性成本都是不容忽视的。显性成本往往很好计算,比如说物流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运输费、办公费、水电费等,它们都能清晰地计入企业会计账户中。而隐性成本,则往往是一些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有的看不见,有的是定性的指标,很难被企业显性化出来,同时量化成定量指标计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去。但是,难衡量并不代表不重要。相反,有些学者认为,控制物流隐性成本往往比控制物流显性成本来得更为重要一些。比如说,延期交货所造成客户流失,并不是能通过单纯的一次货物成本来衡量的,它还包括以后长期的客户流失成本,那么,客户流失成本是多少呢?这点非常不好计算,同时也体现出隐性成本计算的复杂性。
二、物流隐性成本产生原因
(一)仓储管理中隐性成本产生原因。在物流系统中,仓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由于要进行生产,必然要储存一些原材料,来应付企业的正常以及非正常需要;而商品流通企业,尽管没有生产这一环节,但是在商品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之前,必然也要经过仓储这一环节。库存过多,会产生巨大的资金占用成本,货物损毁成本以及货物贬值等成本,而库存过少,则会带来销售机会的流失,更有甚者会带来优质客户的流失。要想控制库存管理这块的物流隐性成本,必须先分析它的产生原因。
(1) 仓库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物流行业的刚性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在仓储管理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现在正处在传统仓储中心向现代仓储中心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仓储自动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以致于在仓储作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有的比重很大。(2)存货所占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过多,则就会发生库存资金的占用。一方面,占用的资金会产生占有资金的利息损失,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另一方面,积压的库存则会产生库存降价、损毁的风险成本,以及库存呆滞产品所带来的损失等。(3)缺货损失。缺货对企业造成的隐性成本一般有销售机会的损失、延期交货成本和客户流失成本。可以说,缺货给企业形象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宁愿囤积货物产生库存积压成本也不愿意缺货。
(二)物流运输系统中隐性成本产生原因。运输隐性成本主要体现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返程或起程空驶现象、对流运输、倒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等现象。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应归因于企业高层战略管理问题,以及现今中国物流业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层次低的问题。
(1) 中国物流运输现状。我国物流业的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统计,我国现有约1110万辆载重汽车,经营主体超过720万家,只有一台车的个体运输户占公路运输市场份额的40%。由于信息化滞后,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的问题十分常见,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物流发达地区,2011年货运汽车空驶率仍高达37%,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3]。(2) 企业战略管理。而在物流运输市场体制还不健全的条件下,企业应该和国家一起努力,争取减少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应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一套理论模型,将企业运输工具、运输环节、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和运输距离等解释变量考虑进来,以求使得企业利润的最优化。例如在运输工具的衔接上,应该将企业自身条件与市场环境结合考虑,寻找两者之间的动态均衡。
三、物流隐性成本显化性探讨
(一)运用聚类分析显化物流隐性成本。聚类分析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别上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根据聚类分析这一特点,可将物流隐性成本从物流成本中抽离出来,再进一步显化[4]。
(1) 显化库存成本。仓储管理中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存货所占资金的机会成本、由于物流服务不到位所造成的缺货损失,以及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和库存呆滞产品造成的损失等。企业要显化这些隐性成本,就必须对这些损失做出评估。比如说运用期望损失最小法来确定订货批量,维持缺货损失和库存积压之间的平衡。即当需求大于订货批量时,期望损失是机会损失;而当需求小于订货量时,期望损失是超储损失。而将需求量的分布率与需求量和订货批量之差的乘积,再分别与机会损失和超储损失相乘之后的最小点,就是最佳订货批量。而模型中的单位机会损失和单位超储损失,则要根据物流行业内以及企业自身过去资料和经验来推算出来。比如说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企业计算出缺货一次的平均机会成本和货物积压一次的平均超储成本,然后企业根据企业缺货的次数和货物积压的次数就可以估算出整体的机会损失和超储损失了。(2) 显化运输成本。上文已提到,物流运输隐性成本主要来源于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返程或起程空驶、对流运输、倒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托运方式选择不当等现象。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状,针对本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上述现象的次数、平均成本损失做出记录,并对下一阶段的隐性运输成本做出预测。要想保证运输隐性成本预测尽量准确,可以将每一阶段的时间段分细一些,并将一些科学的预测方法结合起来,比如指数平滑法预测等。
(二)运用模糊集合显化物流隐性成本。根据模糊数学理论,集合依其是否具备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边界,又可分为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其中模糊集合是一个模糊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确定的,如物流隐性成本。因此对于这类模糊概念,只能用模糊集合来描述[4]。
模糊集合看起来将物流显性成本和物流隐性成本的边界模糊化了,但事实完全相反,它以模糊化的方式清晰地将物流隐性成本量化出来,形成了和物流显性成本有一定对应关系的集合。它将物流隐性指标放在了一个(0,1)的区间里,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等于0,说明完全不属于物流隐性成本;等于1,说明完全属于物流隐性成本。
以库存隐性成本为例,我们给A产品库存一年以上的权数设为1,表明A产品已经完全失去价值,A产品的原价全部归为物流隐性成本;而我们给A产品库存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权数设为0.6,表明60%的A产品价值已经失去。以此类推,企业可以根据调查研究来给不同的物流隐性成本指标设定权数,最终得出物流隐性成本。而将所有影响物流隐性成本的解释变量加权结合起来,就得到最终的物流隐性成本。
四、总结
本文虽然例举出聚类分析和模糊集合的方法来显性化物流隐性成本,但显性化物流隐性成本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于选用模型,而在于如何找到物流隐性指标和显性指标之间的对应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隐性成本转化。
当然,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除了显性化物流隐性成本,还可以在物流隐性成本产生根源上对隐性成本进行遏制。比如说,企业通过实施定制化生产的精益物流管理来降低缺货损失和库存过多造成的损失;通过与其他企业整合的方式将企业运输系统整合起来,降低运输成本的浪费;通过“LuGuo系统”实现”“智能配送,精准分流,非人力自动送达入户”的目标,解决城市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等。这样正反相辅,才能真正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在物流方面获益。
参考文献:
[1]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2013.3.4. http://www.china.
com.cn/news/2013lianghui/2013-03/08/content_28174325.htm
[2] 《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影响力报告》 ,2014.6.3.http://www.
logclub.com/thread-145487-1-1.html
[3] 《商务部“商贸物流”发布会》 ,2013.11.26. http://www.chi
na.com.cn/v/news/2013-11/26/content_30712771.htm
[4] 崔爱巧,李春杰.供应链中物流隐性成本的挖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2(11):214-215
显性教育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教育,显性化实践,导学关系
一、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的教育使命在于通过体现整体性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和对学术、人生及国家抑或社会的责任感。
从社会获得善治的角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选择,意义重大。“中等收入陷阱”虽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但是却界定了比较普遍的社会发展现象。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劳动力生存问题得以解决,与此同时,权利意识萌发。“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还是社会秩序能否得以公正有序建立的问题。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一直在探讨在多元平等的社会中如何构建一种理性的稳定秩序,这其中公共理性必不可少,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形成公共理性的启蒙教育。
国家向来重视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核心包括“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1)。
二、部分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责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到2014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84.8万人(2)。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扩招之后,培养单位、学科点及指导教师的平均招生规模都有大幅提升,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规模效益理论,其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并伴有不确定性的发展,可能会加速地暴露一些大学在治理层面需要发展和完善之处。反思现代大学的管理实践,大学管理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平衡、民主管理不健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智力因素难以客观评价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之扩招政策的能量传导,大学的规模在扩大,管理层级增多,管理半径加大,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使得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的存量难以维系,扩招之后带来的教育生态的紊乱正逐步显现,现代大学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同样受制于大学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导学关系的异化。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核心。导师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位论文、思想道德等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导师水准直接决定研究生成才的质量。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传统的导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扩张之后的新变化,导学关系异化为从属关系、单一关系、放任关系。从属关系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甚至演变成一种类似“老板”与“员工”的“雇佣关系”;单一关系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对于专业的学习而忽视对于学生完整性的培养;放任关系则直接导致教育质量无法保障。虽然学术活动仍然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很好载体,但是上述种种异化,突出表现为导学关系失衡所引发的德育随机化、虚无化。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责任总是与其主体的社会角色相联系,个人对于他人以及组织的责任,往往取决于他在组织内部所承担的角色。责任意识作为一种自觉的力量往往属于一个组织中强者所拥有的,是强者对弱者的责任,而弱者总是这种责任的受益人(3)。在导学模式之下,学生往往因为处于被支配的一端,而忽视了自身责任的存在。扩招后,责任稀缺定律则进一步放大了上述问题。
第二,思政专业工作者作用有所强化。在导学模式之下,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学术、科研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重任。但从大学的职能角度讲,在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实施中,学校同时建立了党委领导、党政结合、强化行政、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与思政专业工作者对学生的影响力存在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研究生群体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学术活动,与学术活动无关的工作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虽然研究生德育通过科研引路者的正确导向的确能够起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以牺牲传统思政工作的影响力为代价。思想政治工作的固有价值在于,在社会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的时代,高校仍然坚守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目标。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的不均衡,也成了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出现问题的诱因之一。
第三,一些高校自身对于教育使命的疏离。在研究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基于行政化力量主导之下持续扩张、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疏离应有的教育使命。
学生考进大学后大多开始独立生活,这个年龄阶段往往被认为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佳时期。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一些大学忽略了“传统精英思想”在大学环境里的新价值,通常假设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在大学阶段重点传授与专业相对应的专门知识,部分大学甚至干脆放弃了那些作为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目标(4),这其中当然包括社会责任感教育。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开放式管理模式、散养式生存状态、实验室—学习室单线条学习模式,学生对于“组织”的黏性下降,加之工业社会的影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正在以牺牲对事物的完整性认知为代价。进一步讲,工业社会的文化强化了他们对于专业学习深度的同时却有这样一种危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微观、孤立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于人完整价值的把握,大学没有能够对于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给予应有重视。
从外部力量的牵制和博弈看,知名大学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正把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关系作为办学指南,而道德教育与取悦学生家长的需求形成了冲突,这妨碍了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的养成。如果把未来的“经济动机”作为教育的主题,则必将导致大学的忽视教育人格、价值、信念等根基性的教育理念及其与社会的联系。
第四,大学依法治校背景下,“政策学习”未能够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载体。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确立,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作为大学的管理工具,政策、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本身可以成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但一些大学的规范性文件因为在制定过程与实施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有成效沟通,加之部分制度设计存在短视效应,缺乏传递和捍卫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进而也就影响了通过制度本身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功能。
因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不畅,使得双方对于规范性文件所代表的立场缺乏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方面,高校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现实中不同程度地遭遇被漠视的情形,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出于诸多考虑,又大多以“试行”、“暂行”、保留解释权等多种途径“修饰”规范性文件。规则表达不充分,加剧了学生和大学态度的紧张。在这种情形中,高校为了克服焦虑,往往过分迷信行政化的力量而忽略了参与者制度性的相互学习。这种管理思路从本质上讲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相斥。
三、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显性化实践对策
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一般的意义上,责任总是与其主体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导学模式下的德育教育更多依托导师个人在传道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科研态度、思想情操与个人价值潜移默化的对研究生的影响。但是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在导师个人素养上存在不可确定性之外,其实现路径也是一种精神对话方式的隐性化经验传授,缺乏体系化与可复制性。如何推动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拓展、载体创新与机制完善,可以从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显性化教育的途径中找到答案。
显性化教育途径一:注重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推进学生骨干领导力培训计划。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巨大价值,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两者竞相契合,并在转化上同步共时。“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特征,高校应该按照分类培养的思路,着重培养学生骨干从事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理想抱负,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使之保有持续的热情;教授管理学知识,传授处理公共事务的经验和技能,使之具有服务公众成为未来政府领导人的基本素质;安排到政府等机构考察实习,使之初步熟悉和了解政府运作的程序和规律,具备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系统性开设社会工作案例研讨课,讨论如何在哲学层面解决价值冲突的问题。研究生课程设计中应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必修课,通过个人层面的认识自我的训练,进行政治层面的公民教育。
显性化教育途径二:注重学生未来社会角色塑造,推进基于角色认同的社会实践计划。责任是角色的连带物,无角色就无责任,有角色就有责任。“在职业伦理学研究中,角色理论需要具体化,即具体化为岗位和职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责任的问题更为清楚”(5)。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社会角色处于泛化的学生概念,身份依附于导师存在,角色意识相对单一。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研究生的角色,使其在不同的角色中感受角色职责。“责任依赖于角色,而不是依赖于完成任务的人。角色并不是‘自我’———只是在我们工作期间穿上的工作服,当下班后,我们就又会把它脱下来”(6)。让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是对其服务社会意识、角色意识的一种强化,通过岗位的设立,明确工作的边界与职责,使研究生逐步形成契约精神。此外,与专业结合的“科技服务进社区”、“文艺活动下基层”等实践活动及充当各类社会大型活动的志愿者也是强化其在服务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显性化教育途径三:注重学生社团组织平台建设,推进例如“体育精神培育”等项目载体。要通过社团组织使得导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立体化,进一步讲,可以在新媒体时代引导学生群体走下网络,从虚拟的弱关系向现实生活的强关系转化。学生基于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并融入一定团队,通过认同激发荣誉感,在体育精神的影响下培养团队意识。在体育比赛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担当这个角色所赋予的职责。这是体育活动本身所拥有的角色认同功能。比赛本身之外,通过外围的工作来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比如在比赛前期宣传中,呈现双方对阵表,明确队员的身份及位置,在比赛进行环节,采用主持人介绍队员的方式强化角色认同。
除了角色认同,建立团队精神还需要上升至情感认同。由共同兴趣自觉凝聚而成的体育团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意义的体现:在竞技过程中收获队友情谊、集体关怀。但情感的建立与持续还需要更多的文化营造与环境创设。通过设立体育名人堂,为团队及个人记录荣耀,留下情感痕迹。此外,在体育活动中的荣誉表彰环节进行仪式感的设计,在实施程序上中注重规范化,突出荣誉的庄重感。此外,在体育活动的组织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够通过参与仪式活动的各个环节来起到一种自我教育的作用。
显性化路径四:强化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这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工作设计,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走出传统导学模式下对老师的依附心理。在卢梭看来,自由是责任的基础,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因此,保护人的自由(权利)是现代政治的出发点。笔者认为通过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度的自治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直接参与日常管理的热情并对大学教育管理供给不足进行补充。另外,“这种管理倾向于生成一种新型的制度模式”,日常管理中的“自治”部分本身就包含着对于高校这一管理主体所持有的公共权力的回馈型压力,而且这种回馈型压力会固化为一种客观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不是来自于刻意追求的教育和教化,而是来自于这种机制的客观必然性(7)。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责任的实现方式上把制度化的实现途径与人的道德信念结合起来。
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应该设计出能够较好地与社会对接的显性化教育实践载体,这一载体在有效实现教育功能的同时,能够成为大学管理者现代管理能力提升的启蒙运动。这一路径载体的设计,还需要确立与大学教育实质目标相统一的价值,从而使以事务性为特征的管理超越单纯的技术细节,建立在充满政治智慧的稳定的价值原则基础上。同时,大学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责任的实现方式上把制度化的实现途径与人的道德信念相结合。
注释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2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3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29-230.
4哈瑞·刘易斯,侯定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
5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29.
6[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显性教育 篇8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被突出强调,这既是对国民教育现状的自觉回应,也为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并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考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并存交织。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之中,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此,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对大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客观要求; 是回应西方对我国大学生意识渗透的紧迫需要; 是抵御多元思潮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现实需要; 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的历史诉求。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显性教育,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通过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 一) 显性教育: 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显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这种教育形式目标明确,直接正面,具有权威性高和时效性强的优势。由于显性教育强调灌输原则,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往往注重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感,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必须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全过程
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现象,片面强调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伦理素质等的教育则重视不够。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性教育的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全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根红线,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正面导向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的显性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还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功能。针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可以通过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和网页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针对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为人师表,自觉运用教材的育人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显性功能。
3.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即从宏观层面的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更为具体层面的价值“观”凝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提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此,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采取的措施如下:
( 1)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灌输原则,注重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探索真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破传统课堂里“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抄你写,我给你收”的被动式教学的沉闷局面,使课堂由“单边活动”变成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的“双边活动”。
( 2)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尤其要针对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上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要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促使大学生坚持一元化价值导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应当进一步拓展,改革教学方式,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前提下,针对大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积极热心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面对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滋生的各种金钱至上、公德丧失、唯利唯己等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就需要查找原因,抓住根本,对症下药,引导纠正。学生通过学、问、思、辨而知理明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当前的社会现象,从而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二) 隐性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隐性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接受某种思想、提升素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隐性教育是伴随显性教育所出现的具有非预期的功能,往往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可预知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意识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隐性教育强调其隐性特征,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之目的。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更加隐蔽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贴近人性的教育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比如: 教学效果差的情况比较普遍,认真听讲的不多; 一些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不解决实际问题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还需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成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无小事,树立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观点。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师德师风,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优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博学多才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着力培养一批个人能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积极进取的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重点要加强辅导员、思政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影响作用,做到言传身教。
2.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选择、审美情趣。应加强校史文化教育、大学精神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活动,如开展书画、合唱、歌手、舞蹈、专业技术等比赛、讲座、展示等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团活动,通过开展团日活动、团组织生活、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进宿舍等工作,引领青年学生思想; 借助网络媒体,实现隐性教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3. 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隐性”育人。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内心需要得到很好的尊重。在课内可采取专题学术讲座、学习座谈、辩论分析、情景模拟、播放各种实践资料等形式,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课外可结合党团活动、节日纪念、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社会考察、慈善活动、社区服务、学科竞赛、三下乡等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遗址、红色主题陈列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做社会调查,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以环保、植树、无偿献血等方式开展校内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弘扬学生奉献精神。通过创业模拟会、创业讲坛、就业创业活动等,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亲自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深刻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通过内心体验来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从而内化为自己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具特色,功能互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所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它们互为补充,扬长避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通过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显性教育 篇9
1.对于儿童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儿童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儿童的注意力通常放在语言的意义上,他们很少注意语言形式或规则。他认为儿童有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更适合隐性的语言教学。
2.对于初中和高中学生
Ziemer Andrews于2007年对70名13到19岁的亚洲英语学习者进行了实验,以比较隐性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的效果。实验表明,对于较容易的语法点,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的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对于较难的语法项目,隐性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如显性教学的效果好。
3.对于中国大学生
对于中国大学里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隐性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哪个更适合呢?本次实验旨在借鉴Ziemer Andrews的实验方法,对中国的67名大学生进行实验。
1.实验目的
这个实验旨在获得有效的数据,以分析隐性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寻求更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
2.实验方法
抽取上海杉达学院67名大学生(年龄在18~22之间)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英语水平相当的两个组,分别命名为隐性组(33人)和显性组(34人)。
对隐性组采用隐性教学方式,对显性组采用显性教学方式,分别进行难易两个语法项目的教学,采用的语法项目为较容易的主谓一致和较难的虚拟语气。
两种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隐性组采用“任务型教学”,即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使用等方式,学习目标语法项目。(J. Willis,1996:23)而显性组则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以教师讲解语法规则为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法项目。
实验针对目标语法项目对隐性组和显性组分别进行了前测,后测和两周后的第二次后测。三次测验都采用相同的试题数量和类型,每次测验中,两组均使用相同的测验内容。每次测试的题目力求难度相当,并都以语法试题和小型的翻译为主。
实验总共历时八周。实验所得数据被详细记录并分析,以比较两种不同语法教学方式的效果。
3.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测验得到的数据分析,对于较难的语法项目,采用显性语法教学的显性组同学的成绩提高了16.4%,而采用隐性语法教学的隐性组同学的成绩提高了13.2%,显性组的教学效果优于隐性组3.2个百分点。对于较容易的语法项目,显性组的成绩提高了5.6%,而隐性组的成绩提高了4.9%,显性组依然以微弱的优势高出隐性组0.7个百分点。
在两周后的再次后测中,由于学生对两周前学习的语法知识有所遗忘,所以两组学生的成绩比第一次后测都有所降低。对于较难的语法项目,两组成绩分别降低了4.1%(显性组)和2.7%(隐性组)。对于较易的语法项目,两组成绩变化不大,分别降低了1.1%(显性组)和0.8%(隐性组)。虽然差异不大,但依然可以看出,通过隐性语法教学方式习得的语法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但综合来看,显性语法教学在教学效果上依然略微优于隐性语法教学。
另外,从在实验的过程可以看出,采用隐性语法教学方式教授目标语法项目所需的时间远远大于显性语法教学的时间。尤其对于较难的语法项目,为了使学生在隐性教学条件下明白并习得目标语法项目,教师需要花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示,分析,讨论和使用。而显性的语法教学方式则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明白语法项目的规则并练习使用。因此,可以明显看出显性语法教学比隐性语法教学在课时的利用方面效率更高。
但是,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显性的语法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有限。而在隐性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更有优势。
4.结论与建议
此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分析隐性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差异,并通过分析寻找更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从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显性语法教学在难易两个语法项目中都取得了略微优于隐性教学的效果,并能有效利用课堂,以较短的课时完成语法教学任务。
然而,兴趣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隐性语法教学的方式能更多地提供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相对于显性教学更活跃。因此,隐形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各有优势和弊端,如果教师能够按照课时的安排和课堂的气氛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则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是一个实验研究,对象是67名中国大学生,目的是比较两种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的效果(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将67名实验对象学生分为英语水平相当的两个组,分别命名为隐性组(33人)和显性组(34人)。采用的语法项目为较容易的主谓一致和较难的虚拟语气。实验进行了前测和两次后测,三次测验都采用相同的试题数量和类型。实验表明,显性语法教学在难易两个语法项目中都取得了略微优于隐性教学的效果,并在课时使用上效率更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法,隐性教学,显性教学
参考文献
[1]Andrews,Karen L.Ziemer.The Eff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In-struction on Simple and ComplexGrammatical Structures forAdult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J].TESL-EJ Top Vol.11,No.2,2007.
[2]Lynch,Larry M.Grammar Teaching:Implicit or Explicit.
[3]Moon,Jayne.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M].Macmillan ELT,2005.
显性脐带脱垂14例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分娩总数22 297例, 其中发生显性脐带脱垂14例, 发生率为0.06%, 人院时已诊断为显性脐带脱垂3例, 住院期间确诊11例。年龄18岁~40岁, 平均28.8岁;初产妇12例, 占85.7%, 经产妇2例, 占14.3%;定期产检7例, 占50%, 不定期产检或未行产检7例, 占50%;单胎13例, 占92.9%, 双胎1例, 占7.1%;新生儿体重≤2 500 g者6例, 占40%, >2 500 g者9例, 占40%;孕周<37周者5例, 占35.7%, 孕周≥37周者9例, 占64.2%。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 重度窒息3例, 死亡1例, 正常新生儿7例。
1.2 诊断方法
显性脐带脱垂常发生在第一、二产程, 临产前很少发生, 本组病例的诊断均直接看到脐带脱至阴道口或阴道口外, 或是阴道检查时触及条索状有动脉搏动的脐带而确诊。14例产妇有3例入院时已发现脐带脱出于阴道口;其余11例在试产过程中人工破膜后窥阴器下直视看到脐带, 或自然破膜行阴道检查触及条索状、有搏动感的脐带从而确诊。
2 结果
2.1 胎先露与脐带脱垂
本组病例中头先露7例, 占50%;足先露5例 (包括双胎足先露1例) , 占35.7%;肩先露2例, 占14.3%。
2.2 显性脐带脱垂其他高危因素
本组病例中脐带长度45 cm~80 cm, 平均长度57 cm, 脐带过长者 (≥80 cm) 2例 (14.3%) , 胎膜早破8例 (57.1%) , 胎头高浮5例 (35.7%) , 早产5例 (35.7%) , 经产妇2例 (14.3%) , 双胎1例 (7.1%) , 产程中行阴道检查发生脐带脱垂5例 (35.7%) 。
2.3 处理方法
本组14例脐带脱垂发生在潜伏期7例, 活跃期6例, 宫口开全、先露S+1者1例, 诊断后均立即给予孕妇吸氧, 抬高臀部, 取头低臀高位, 交代病情, 建议立即手术终止妊娠。除1例患者 (18岁, 未婚, 孕32周) 坚决拒绝手术, 行臀牵引术助娩, 其余13例患者头先露者消毒外阴、阴道后, 用手上推胎头, 以减少胎头对脐带的压迫, 严密监测胎心, 保证胎儿存活的前提下, 尽快剖宫产将胎儿娩出。
2.4 围生儿预后
13例 (其中双胎1例) 剖宫产新生儿 (共14个新生儿) 均存活, 其中轻度窒息3例, 重度窒息3例, 正常8例, 1例臀牵引胎儿死亡。
2.5 诊断至胎儿娩出时间 (DDI) 与围生儿结局情况
通过对本组14例脐带脱垂 (其中双胎1例, 共15个新生儿) 进行统计, 分析DDI与围生儿情况的关系。显性脐带脱垂时间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DDI>30 min的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7分者占83.33% (5/6) , 显著高于DDI≤30 min患者的22.2% (2/9) ;且前者有1例围生儿死亡。见表1。
3 讨论
3.1 脐带脱垂的发生率
国内外脐带脱垂发生率报道不一, 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1%~0.6%[2], 国内报道为0.4%~10%[3]。我院自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10年间共发生脐带脱垂14例, 发生率为0.06%, 较国内外报道的发生率均低, 这可能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经产妇比例较前下降, 产妇方面的高危因素也就相应下降;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们更加重视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异常胎位, 及时纠正, 胎位异常选择提前入院待产, 择期手术, 均有效降低了脐带脱垂发生率。
3.2 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
凡引起胎先露与骨盆入口衔接不完全, 均是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胎儿因素:胎先露异常、早产、低体重儿、多胎妊娠;母体因素:经产妇腹壁松弛、骨盆狭窄、胎头高浮;其他因素: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脐带过长、前置胎盘;医源性因素:人工破膜、阴道检查。本文资料中, 胎位不正5例 (其中臀位4例、横位1例) , 胎头高浮4例, 双胎 (臀先露1例) , 合并羊水过多1例, 合并前置胎盘1例, 术后证实脐带过长1例。胎膜早破8例, 产程中行阴道检查发生脐带脱垂5例。
3.3 脐带脱垂的处理方法
一旦确诊为脐带脱垂, 孕妇立即面罩给氧, 增加血氧饱和度并通过胎盘血流提高胎儿血氧供应;取头低臀高位, 上推胎先露, 若宫缩较强可同时使用宫缩抑制剂, 最大程度缓解脐带受压;开放孕妇静脉通道, 补液改善宫内环境, 严密监测胎心, 根据宫口开大及胎儿情况决定分娩方式: (1) 若胎心存在, 胎儿成熟度可, 宫口未开全, 估计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 应选择剖宫产迅速娩出胎儿, 同时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4]。 (2) 若胎心存在, 宫口开全, 先露部较低, 估计短时间内能经阴道娩出胎儿, 立即行产钳或者臀牵引术协助分娩, 否则应立即剖宫产。 (3) 胎儿孕周低, 估计不能存活, 或胎儿已死亡, 等待自然分娩。 (4) 脐带还纳术临床应用成功率低, 胎儿病死率高, 故临床采用较少[5]。脐带脱垂的发生紧急, 处理要求争分夺秒, 应选择经验丰富、手术技巧娴熟的医师尽快取出胎儿, 麻醉应选择时间较快的全麻或局麻;若确定胎死宫内, 应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经阴道自然分娩, 使产妇损伤降至最低, 同时仔细操作,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13例剖宫产终止妊娠, 围生儿全部存活, 结局良好, 所以对脐带脱垂患者在胎儿存活前提下实施剖宫手术相较于其他处理方法效果更为显著[6]。1例臀牵引病例情况是产妇18岁, 未婚, 孕32周早产临产入院, 入院后自然破膜, 宫口近全发生脐带脱垂, 交代病情建议手术, 但产妇及家属因考虑未婚手术对产妇的损伤及新生儿孕周低, 抢救治疗费用等问题, 坚决拒绝手术终止妊娠, 要求阴道分娩, 行臀牵引术, 新生儿出生后放弃抢救死亡。
3.4 围生儿预后
新生儿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脐带脱垂的时间和脐带受压的程度, 显性脐带脱垂脐带脱垂时间长短与新生儿窒息率、病死率呈正相关。脐带完全受压7 min~8 min, 胎儿就有死亡危险, 故抢救脐带脱垂成功的关键是迅速解除脐带受压, 有效恢复脐带血液循环。国内多位专家都认为DDI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围生儿结局, 本组病例的统计结果亦证实了此观点, 有报道认为最佳的DDI是脐带脱垂发生后30 min内[7]。除此之外, 随着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提高及早产儿治疗水平的上升, 脐带脱垂围生儿病死率也在逐年降低。
3.5 脐带脱垂的预防
脐带脱垂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 尤其要避免产科干预造成脐带脱垂。加强孕期保健, 做好产前宣教;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 预防早产的发生;及时发现胎位不正并及时纠正;胎位异常可考虑足月后临产前剖宫产终止妊娠;加强产程观察, 严密听取胎心音[8], 操作检查要轻柔, 避免胎膜早破;破膜后应尽快听胎心, 如果胎心有改变应考虑有脐带脱垂可能, 应立即行阴道检查排除。严格掌握人工破膜适应证, 尽量减少产科干预, 人工破膜不可避免时, 应选择高位破膜。
综上所述, 脐带脱垂是产科少见的急症, 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及早诊断、有效处理, 对母婴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9.
[2]钟丽红.50例脐带脱垂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12, 12 (8) :90-92.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2-213.
[4]熊薇, 周容.脐带脱垂预测及紧急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2) :101-103.
[5]董建华.脐带脱垂19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27 (8) :610-611.
[6]王娜.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7) :157.
[7]钱志大, 杨小福, 翁碉.脐带脱垂3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7) :443-445.
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11-02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校的管理效能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到底拥有多少知识?学校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们将如何对显性知识进行传播和充分利用?这些都是知识管理理念给现在的中小学管理所带来的新问题,也是学校管理者们所要面对的新课题。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现状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何应对知识管理理念对现代中小学管理的冲击,克服现代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着提出了以下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图书馆设施建设,发挥图书馆知识管理功能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料中心,是学校显性知识存储的主要地方之一,其基本职责是以保存、积累和传播显性知识,在学校显性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校使用图书馆的意识和习惯相差甚远,再加上受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少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
一所学校要想有高水平的图书馆,就要有高质量的藏书。学校要保证书刊的收藏质量,就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根据本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科研优势来确定选购的范围;二是要做到有针对性,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师生教学及学习需要。收藏书刊;三是要做到经济性,由于中小学图书经费投入不多,这就要求以最少的支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树立热情大方的形象,对教师进行周到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建设要从管载体过渡到管内容。从显性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图书馆的职能应该从“管载体”转向“管内容”。图书管理员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对书刊编目上架和监督借阅,他们自身就应该对显性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应该建立流通统计和电子论坛。从统计数据和员工的看法中调整图书馆的相应策略。
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从对当前中小学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看。一些中小学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但是在使用上还存在不少的的问题。有的学校重视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忽视对教师相关方面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校园网的使用率低下,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校园网只是一种摆设,甚至成了教师的“游戏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校校园网络建成后,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首要因素取决于人们是否使用它。为此,一方面学校通过足够的经费投入和合理的管理机制,根据学校的情况,尽可能配备足够的计算机。让广大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机制,激发教师应用校园网络的兴趣,学校可以组织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引起教师对网络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采取激励措施,奖励那些在教学中应用校园网的教师。还要确保应用校园网络的机会和时间,使要求使用校园网的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应用网络。
三、提高学校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在实行学校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校长的素质尤其重要,校长除了具备其应具备的一般领导素质外,还要具备与学校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管理素质。一是具有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最好成为知识管理方面的专家;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学校管理中能够应用知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三是熟悉竞争中各种资源的应用规律,拥有发展战略和预算方面的知识;四是要成为能够协调各方关系的专家;五是学校校长还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
中小学校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还要具有高超的管理才能。知识管理者最好用“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软性管理。知识管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强调人本管理和目标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就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目标,而不必要求在整个过程内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比如打卡、坐班等。
四、加强教职员工培训,促进学校内部知识交流和共享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员工的流动成为必然的现象,知识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存储,形成组织知识并为员工共享。减少员工离职对组织的负面影响。完善教职员工的培训体系,是学校显性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学校要实行知识管理,还应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最终结果是将学校转型为知识型组织,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知识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任何一个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到学校领导那里,从而有利于学校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创造性的合作。
五、实行学校显性知识管理,制定统一的知识管理规章制度
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内部的知识是分散的,学校要对其全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和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校的知识管理活动,使学校内部的知识有序流动。
第一,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设立学习主管或知识主管,专职对知识进行管理。学校设立的专职知识管理部门,应明确其职责范围及与其它学校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其它部门的配合下,负责收集对学校发展有用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并监督知识的学习和使用,具体实施知识管理,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第二,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发挥档案管理在学校显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档案室是传统型知识管理部门”。从学校管理的现状并结合知识管理的内涵和范围来分析,现在的学校档案管理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管理的固化管理,在学校知识管理体制下。学校档案部门应跨越档案文献管理的载体与形式局限,应对档案实行开放式管理,尤其是与学校业务直接相关的档案资料,象上级文件、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等,应存放有序。便于查找。还要建立档案定期更新制度,不断的进行补充和修改,以确保档案文件的精炼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档案存储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电子形式,关键是要有系统性和便于查找。
第三,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使教职员工乐于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激励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应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学校实行知识管理,对教职员工进行激励的方法可主要采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关怀激励和知识培训激励等。知识管理下的学校教师激励问题,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使各种激励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最佳激励,真正调动教职员工的知识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
第四,确定显性知识的存储方位。绘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学校组织内外所有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运作有关的数据、文档、系统等组成的内容和关系统一图。为了加强学校显性知识的管理。校长和各级干部应该学会制作一张知识地图。
在实行学校知识管理时,应审时度势,认真把握自身实际的情况,推行知识管理一定要符合学校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实行知识管理的学校,就必须认真制定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与规划,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知识共享。促进学校发展。如果学校不具备知识管理的相应条件,就不必盲目追随知识经济的潮流,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加强一般意义上的学校管理。而不是盲目实施知识管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前间隔显性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前间隔显性旁路患者共6例。其中男4例, 女2例。6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 病程3个月~26年。年龄16~47岁, 中位年龄27岁。均经体格检查及X线摄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为B型预激综合征。其中δ波在V1导联 (-) 、Ⅰ导联 (+) 、aVL导联 (±) Ⅱ、Ⅲ、aVF导联 (+) 。
1.2 方法
(1) 常规局麻下Sendinger′s法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左侧股静脉分别置入十极冠状窦电极至冠状静脉窦, 四极标测电极至希氏束及右心室, 常规行心房及心室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右侧旁路。 (2) 穿刺右侧股静脉送入消融导管电极, 在左前斜 (LAO) 45°透视下沿三尖瓣环及希氏束旁详细标测, 证实AV融合最佳点位于前间隔。在窦性心律下进行消融, 精细标测到AV融合最佳点为靶点。设置初始功率为5W, 温度为45℃, 放电5s, 如体表心电图δ波消失, 无A-H间期延长, 表明为旁路位置。继续试放电, 如不出现交界区反应, A-H间期无变化, 则增加功率逐渐至20W, 温度增至55~60℃, 持续放电60s。试用机械性压迫的方法:在窦性心律下用导管轻轻压迫AV融合最佳点处, 如果δ波消失, 则为旁路位置, 但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验丰富、导管操作熟练的术者, 初学者使用此法易致希氏束机械性损伤。
1.3 成功标准
体表心电图δ波消失;心电生理检查, 心室刺激出现房室分离;心动过速不能被诱发。
2 结 果
6例患者中5例获得成功, 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另1例患者术中经反复消融后旁路中断, 但术后第2天体表心电图δ波恢复, 由于靶电位图在δ波消失后希氏束电位较大, 在放电过程中有交界区心律出现, 恐造成Ⅲ度房室阻滞, 进行随访观察, 随访5个月, 无心动过速发作。
3 讨 论
希氏束旁旁路在房室旁路中占的比例很小, 仅占右侧旁路的6%[1]。希氏束旁路一般位于距离希氏束5mm范围内, 消融电极的损伤范围为3~5mm, 故造成希氏束损伤的风险很大。前间隔显性旁路在窦性心律下希氏束电位混藏于AV之间的杂乱波群之中而不能被辨别。如果在心室起搏下放电不易观察窦性心律下传的情况, 故多采用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消融。观察希氏束电位的方法可应用冠状窦电极或高右房电极行S1S2刺激, 较短的S2在进入旁路不应期时, 刺激可完全经希氏束下传而使希氏束电位显现;也可诱发心动过速发作, 使希氏束电位显示, 从而降低希氏束损伤的风险。大多数旁路前传的有效不应期为250~350ms, 平均值300ms[2]。放电过程中保持消融导管的稳定至关重要, 可以减少希氏束受损伤的风险, 应用Swartz导管可以增加消融导管的稳定性。
为避免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笔者采取了从小功率、较低温、短时间的点滴放电方法 (5W、45℃、5s) 逐渐增加功率和放电时间, 这样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本组病例中失败1例, 为19岁男性患者, 该病例窦性心律时的心内电图, 希氏束电图上希氏束电位埋藏于旁路电位之中, 不能分辨。 (图1-A) ;在窦性心律下放电1 230ms δ波消失, 旁路前传中断 (图1-B) ;停止放电后靶点图上显示His波很大, 靶点离希氏束很近, 放电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反应, 并出现一过性A-H延长, 停止放电后旁路前传很快恢复 (图1-C) 。虽然术中δ波消失, 但第2天δ波恢复。考虑到该患者年纪轻, 再次消融造成Ⅲ度房室阻滞的风险很高, 笔者放弃再次治疗。对于年轻希氏束旁路患者行射频消融术, 不可强求成功率。
关键词:前间隔显性旁路,射频消融
参考文献
[1]曹京燕, 程月新, 郭晋祥, 等.56例右则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师杂志, 2003, 5 (8) :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