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2024-05-22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通用12篇)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

当下讨论人文素质教育的声浪颇高, 人们对于市场化时代的认识渐趋理性化, 不但说, 只讲求经济效益、拜金主义是要不得的, 只有科学理性而没有人文素质教育, 那也会与我们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歧路亡羊, 渐行渐远。在这样的前提下, 讨论我们的文史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呢?

从积极的角度讲, 人文学科教育本身, 就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 是一种求真判断, 用韦伯的话来说, 就是一种工具理性, 讲求形式合理性。文史学科教育呢, 则含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讲求价值的合理性。科学研究可以面对世间一切事物, 将价值观念悬置起来, 人文学科教育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学艺术的价值判断, 永远有其难以逾越的边界。有位哲人讲过, 在舞台上, 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 但是一个守财奴却无法歌唱他失去的金钱。尽管说, 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艺术的表现有它基本的底线。舞台上的守财奴也是有的,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还是莫里哀的《吝啬鬼》, 还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中出现的那些拜金狂, 只能遭受作家和观众、读者的嘲笑和唾弃。即便是到了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 文学和审美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则, 它的求善求美的本性, 都难以改变, 也永远不会转向什么诲淫诲盗的歧途, 转向金钱至上的邪路。同样地, 在历史学中, 描述历史的进程, 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 永远都不会是为了培养阴谋家野心家, 不是要教育学生如何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操纵民心, 视历史为任人打扮的少女, 而是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像古人所言,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 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治史和读史, 也都是包含着明确的目的性的, 鉴往知来, 醒人警世。所以, 孟子才会说, 孔子修《春秋》, 乱臣贼子惧。我们在教学中, 应该是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专业学科教育之中。而且, 无论修文修史, 都含蕴了丰富的、生动的、可以用作人文素质教育的鲜活的材料, 都可以通过潜移默化、薰炙陶冶的方式进行人格养成。

然而, 问题还有它的另一面。在今天这样的学历至上、数字化管理的社会里, 人才招聘的时候, 需要应聘者的各种证书, 英语四六级证书, 汽车驾驶执照, 电脑操作证书, 乃至各种各样的专业学习证明。在这些“硬件”、硬指标面前,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件”, 就成了软指标。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量化的、显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 甚至, 即使有了这种考核, 拿到社会上, 何以取信于招聘单位, 何以像模像样地派上用场?另一个难处在于, 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今天的市场化、商品化的社会现实的错位, 还和人文素质教育自身的特性分不开。有一位文学教授说过, 学生在学校把文学学得越好, 走到社会上就越是难以适应现实、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为我们强调文学中的美和善的价值, 希望把这些内涵日积月累地灌输到学生的性格养成之中;但是,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化社会中, 许多方面, 其追求的目标都是只讲当下性实用性, 立竿见影, 短平快, “一次性消费”大行其道, 却不去关注心灵世界, 不去关注精神状况, 不去关注那些无法在市场上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内心品格。屈原在《离骚》中曾经骄傲地自诩, “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这内美和修能, 如果无法在数字化管理中表现出其实用价值, 恐怕今人很少会加以重视。尤其是在时值巨大的转型期的中国, 一方面是旧神已死, 新神未立, 现状的急剧变化, 与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缺失, 造成了人们的行为失范, 伦理道德水准低落;一方面则是权力与金钱的媾和, 腐败现象、花天酒地和进城民工们的血汗工资制度、矿难频发的触目惊心、不容回避, 以及种种丑行陋俗的沉渣泛起、大行其道, 都在冲击和颠覆着人们的良知, 都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人文学科给学生讲善讲美, 讲精神境界的超拔高蹈, 美哉善哉, 可信守这些信念, 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这些人, 今天都熬到了教授副教授, 工作稳定, 衣食无忧, 站在讲台上, 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学生宣讲人文精神。文学作品所揭示和批判的那些东西, 往往是在现实中和人性中较为严重的负面现象, 因此文学中的这种揭示和批判, 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才引人注目, 才会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 进而被引进到文学的课堂。而且, 这些作品, 也容易引起年轻学生的关注和情感共鸣。但是, 不要忘记古人的训示: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仓禀实然后知礼义。今天的青年学生所面对的第一难题, 却是就业的压力、生存的竞争, 如何顺应时势、选择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是当务之急, 那些形而上的追求, 恐怕只能是暂时要被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难, 是课堂教学和监督检查难。人文学科的教学, 是建立在对学科文献的大量阅读之上的。先有文学作品, 然后有作家和文学史, 先有历史记载, 然后有历史学。我们每个学期, 都会给学生开列一连串的书单, 指望学生能够遍读诗书典籍, 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出机杼, 创出新见。但是, 今天的素质教育取代精英教育, 加上扩大招生, 报名读人文学科的很多学生, 出于各种各样的现实考虑跨入大学门槛, 对文史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 文史教育, 不能象数学、物理学那样, 环环相连, 逻辑严谨, 将学习内容都通过一道道练习题、一个个公式推导和一个个理化试验, 加以验证和考察。学生不读作品不读史料, 只要看看教科书, 也能略知一二, 应付考试。这样的本末倒置, 让我们哭笑不得, 以至于现代文学著名学者刘纳教授说, 我们编撰了那么多的文学史, 它的基本作用就是供学生们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背条条。何其本末倒置是也。另一位著名教授说, 在课堂上讲到作家的生活轶事的时候, 学生们听得很有兴趣, 一讲到作品分析, 学生们就读外语的读外语, 打瞌睡的打瞌睡。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和学生讲讲郭敬明、安妮宝贝, 他们显得比教师还要热衷、还要熟悉, 但是, 对于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么多的重要作家作品, 他们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要在有限的课时里, 把学生引导向文学的路子上来, 谈何容易?尤其是文学的鉴赏能力, 是一种非常精微、玄妙的能力, 它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基础之上的“顿悟”, 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今天的浮躁喧嚣的时代氛围, 何以让学生遁身世外、参禅悟道式地去进行审美感悟呢?

凡此种种, 让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却也不曾特别悲观。有挑战才有动力, 有压力才有迸发, 解开上述难题, 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修炼自己———人文学科虽然不是什么快速致富的“葵花宝典”, 却有些类似于古代寓言中的屠龙之术, 不过, 我使用这一比喻却是在积极的意义上而言的, 屠龙者, 虽然有些不落实处, 却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在想象的境界中挥刀断发, 仗剑屠龙, 产生精神畅游的快乐。就像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太极者, 无人可以实证, 但是, 太极拳却是能够引人入胜, 把冥冥中的悬想与双手托捧的太极球融合起来, 进入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用我们的辛勤教诲, 为人类的精神传承保留一块栖息之地, 让人们在每日的碌碌之余, 有所感悟, 有所玄思, 或者说, 做一种长线的考量, 在年轻的学生们走向社会、投入竞争的浪潮、有所斩获, 也有所失落之际, 能够领悟到人类还有别一种精神价值和别一种心灵境界的存在, 也就差强人意了吧。这不是自欺欺人, 而是建立在对学科特征认知前提之下的积极猜想: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学, 根本上都是需要靠人生阅历的丰富、现实体验的积累做根基的。屈原的满怀忧愤也好, 莎士比亚的博大精深也好, 都是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才能够加以充分体味的———这也是今天的文学教育的一种悖论, 从家门到校门, 读到大学还不足20岁的年轻人, 要想真正体会鲁迅所言“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的《红楼梦》的苍凉幻灭感, 如何能够实现?只要在青年学生中播下文学的种子, 假以时日, 期待未来, 也就不必因无法取得立竿见影之功效而自扰了。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2

教育

10月15号,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功举办2013级心理专业学生入学教育。本次座谈会邀请了心理教研室主任王丽萍老师主讲,2013级全体心理专业学生参加本次会议。

会上,王老师结合学术理论与现实事例,就心理专业就业前景发表了看法。她认为通过个人专业知识地努力学习,心理专业就业途径将会十分广泛。之后,王老师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心理专业考证、考研等问题作出仔细回答。最后,王老师鼓励同学们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完成思想的新跨越。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程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统一

众所周知,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人才的标准是: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现代观念意识、完善的个性和良好的伦理道德等人文修养。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②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④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笔者认为前三点容易做到,但专业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二者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个难点。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属于科学教育范畴,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淀的是科学素质。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引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探索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它重在发展人的能力,是“如何做事”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人文知识,培养的是人文精神,积淀的是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人生哲理等人文知识来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引导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重在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使学生不仅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二、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不平衡状态。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都在60%以上,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备受学生的重视。教师队伍中,人文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较为理想的跨学科专业结构的教师;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师“重专业、轻人文”,他们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的积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常常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多数,如果这部分人仅仅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使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三、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一)提高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质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关键在教师。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活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专业课老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1.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和毅力。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学生。教师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学生平等相待,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

2.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

符合道德准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道德准则就其范畴来讲,不外乎对人、对己、对事等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处理事情。这就要求:作为师长,为人要态度豁达,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行为正直,遇事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

3.要有较强的读书能力

教师不但要自己会读书,而且要有指导学生如何读好书的能力。要多读经典的书,多读好书,如古文、诗词、散文、名著等,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课堂教学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专业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如,教师在讲科学概念、原理、方法时,一定会提到发现科学规律的动机,提到科学家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甚至牺牲生命取得的创新,以及这些成果的应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还会以自己的认识、情感、体会去影响学生。

2.要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错了、突然忘了要讲的内容、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准确回答等意外情况。教师是否敢于面对,不回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处理,这种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是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体现,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和鉴赏科学的“美”,比如人体细胞的多姿多彩、DNA的双螺旋结构、胚胎的发育过程等等。美的追求能丰富人的生活内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使之系统化与理性化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及时讲解我国在医学行业的发展状况,要挖掘优势,同时也讲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医学专业实践课的操作大多数是在模型上进行的,由于模型不能说话,无法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感受与医护人员交流,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思想,将模型当成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各种需求的人,多动口,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多动手,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不同单位、工种、行业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一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课中,采取分小组进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教师要对小组的分工进行指导、适时调整,对小组成绩要评判合理,促使成员人人参与、积极配合。经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3.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

在实践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如,有的实验不一定第一次就能成功,需要反复总结和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用较陈旧的设备,使学生在实验中反复调试,经受失败和挫折,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理解力、判断力和意志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业教育,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为目的,人文教育则注重精神的启发、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培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需要,是现代教育自身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培养人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双翼”,不可偏废。《教育学》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还必须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指导、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教学是教育性教学,教学内容应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学过程应有激情的价值追寻与叩问,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和教益。

一、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 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 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愈发明显,大学生逾越道德底线做出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事件,如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灭绝人性的“药家鑫杀人案”和 “留学生刺母案”, 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致残、复旦大学黄洋遭投毒身亡。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文教育边缘化、弱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尚未形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过强的功利主义”和“过弱的文 化底蕴”,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

1. 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较差

体育院系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成绩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片面强调体育专业教育的实用性,认为高超的运动技术才是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唯一资本; 忽视文化基础课,加之人文课程的开设普遍较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化素质低下。

2. 理想观念淡漠,价值方向迷失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仅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并把“赚钱”作为上大学的唯一目的,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大志。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建构和价值观方面的欠缺,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部分学生常常抓不住其主流和本质,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偏激化和极端化。

3. 责任意识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混日子,必修课选逃、公选课必逃,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非常严重。信仰缺失,个人功利主义强烈,集体荣誉感差。更有甚者,精神空虚,行为举止粗俗,道德行为失范,不辨是非,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如,打架斗殴、赛场上弄虚作假、忘恩负义等,根本没有报效党和国家培育之恩的意识。

4. 视野狭窄,自身工具化现象严重

爱因斯坦说过,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并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当前, 体育院系仍以运动成绩立命,将“提高运动成绩”作为办学成功的标准,运动专业技术的地位远远高于人文学科,进行的仍是以“专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育。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运动 技能,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成为技术娴熟的“工具人”或“机器人”。部 分学生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 处理不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经常逃课,用自己尚不娴熟的技术去做兼职赚钱,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

二、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专 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 途径

人文素质应该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而如何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就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 总体说来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养成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

1. 明确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的大学教育理念、目标与模式

树立现代的大学教育理念,以提高体育院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本科教育模式,弥补专才教育模式的缺陷, 纠正以往唯技术倾向,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 体系

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人文教育制度,并非易事。因此,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并完善新型人文教育评价体系,这样,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明确人文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人文教育师资力量,从而为人文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以保证人文教育的持久深入开展。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取得的成绩和表现等作为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依据。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都直接决定整个学校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但专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论文抄袭,治学不严……象牙塔的高洁不再,进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知识结构残缺。为此,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918号提案提出,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其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并主动传授这些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监督,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实施人文教育的水平,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有热情、现代意识和公共关怀的主体,使学生体会到文明修养和人文关怀,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高尚的品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才。

4.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是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核心。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确保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德育课程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建设。应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 展观”等新时代的道德规范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能更好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 用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报告或展播等形式代替空洞乏味的理论,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对内容进行充实。

在实践层面,需要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体育院系的专业教育。每位教师都应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体育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专业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学生德、智、体、美等多种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主战场。开设专业与人文的交叉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实行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进行分流, 如此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培育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使人文知识潜移默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在视力所及之处,以人文思想为内涵的名言警句、师生摄影、书画等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活力。定期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如中南民族大学的南湖大讲堂,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其人文修养; 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全国道德模范宣讲活动、各种艺术节、科技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

人文教育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篇5

人文教育专业

排 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杭州师范大学 11
2 怀化学院 11
3 长春师范大学 11
4 百色学院 11
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11
6 信阳师范学院 11

专业概述

人文教育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新兴师范类本科专业,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了核心学科覆盖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如美国MIT、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纷纷增设人文社科专业与课程,实行文理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培养目标

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综合文科“人文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学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人才。

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中文、政治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具体规格为: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国情意识、开拓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道德高尚,为人师表。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历史、中文、政治、地理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有所了解,初步具有从事中学综合文科课程教学能力和历史、语文、政治分科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分析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

3、掌握古代汉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古代汉语、一门外语阅读古今中外历史典籍、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检索、分析电子资源,制作网页、课件等;能掌握历史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4、具有本专业以外的较广博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从而具备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生活习惯。

授课方式

人文专业强调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以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对待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树立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建立研究方法、模型。课程安排由课堂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教学组成。实践调查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假期进行,而专业实践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地理等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门,旅游、各类企业、服务业等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性工作。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材分析、地理微格教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历史、古代汉语、政治经济学、文学基本原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献教程、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人文科学概论、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社会学、现代汉语、地理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论文写作等。

相近专业

教育学(040101)、学前教育(040102)、特殊教育(040103)、教育技术学(040104)、小学教育(040105W)、科学教育(040108W)、言语听觉科学(040109S)、华文教育(040110S)

开设院校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1.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中,先分别以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以及高职人文教育为关键词,从1979-2009年对人文教育以及高职人文教育的学术研究进行精确搜索,分别搜索到相关文章9690、522、18篇。

然后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为关键词,从1979-2009年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术研究进行精确搜索,搜索到相关文章1篇。

通过对国内有关高职院校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是在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却很少在实践领域进行研究,而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文教育,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存在缺失现象。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2.1.1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较低

孙彦(2007)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及道德水平的低下而好高骛远、缺少敬业精神,这些对学生从业后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形成都产生了不良影响,直接导致了学生就业后职业道德的缺失。的确,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但部分学生过于追求自我表现、个人价值和物质利益,凡事带有功利、浮躁之色彩。周莱(2009)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美德丧失,缺乏最基本的做人规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想和责任感,沟通合作能力差;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等。

2.1.2保障机制不够

孙彦(2007)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外部环境,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更加地“现实”,他们更多地关注经济生活和物质的享受,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很敏感的特殊群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对其思想和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石柏胜(2008)认为这种保障机制的不足体现在学校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提出:要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殷秀丽甚至认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严重地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周立新(2008)指出高职教育虽然继承了中国知识教育的特点,却明显存在着实利主义、工具技术的倾向,无法保障足够的人文教育。

2.1.3教师人文教育水平不高

孙彦(2007)的观点是教育体制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宏观氛围的缺失。指出:我国实施的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这样难免会出现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学校也缺少职业氛围。殷秀丽(2010)则认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并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他提出:现在高职院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之分工原则,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仍是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负担,故人文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2.2改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究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涉及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等五个方面。

2.2.1课程建设研究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渗透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逐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杨静(2009)认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突破狭窄的专业局限,通过文史哲艺等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并且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广泛涉及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内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统筹安排,科学设置,开足、开好这些公共课程。

2.2.2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材等人文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逐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教学形式方面,陆建洪(2008)认为:教学形式追求多样性,具体可以包括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各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容分解在专业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方面,游庆军(2008)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和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旅游学科的特点,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手段,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周莱(2009)专门对高职院校开设人文讲座的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开设人文讲座,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为其就业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殷秀丽(2010)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要改革现行的人文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2.3实践教学研究

由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学生有大量在旅游企业进行实践实训的机会,重视在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汪玉珍、柴春英(2009)指出要在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增强其职业适应性;殷秀丽(2010)认为: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如志愿者等)、社会考察、调查活动以及业务实习等等。

2.2.4校园文化研究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建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有力保障。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环境对于人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浓厚的学术求知氛围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精神。

周艳春(2001)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具有浓

厚人文氛围的院系文化,能够使学生确立自我肯定的信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李秋菊(2009)也提出:由于人文素质是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必然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课程,需要教育者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殷秀丽(2010)认为:应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

2.2.5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人文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

周艳春(2001)认为: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教师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鲜明的表象去想象事物,产生联想,从而把想象融汇于抽象思维之中并形成创造性思维;石柏胜(2008:也提出:应使学生在听课和研讨的过程中感悟和领略人文精神,在欣赏和潜移默化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加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李秋菊(2009)提出: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学高为师,德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教学能力,用平等精神、创新精神滋养学生心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乖斗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行为品德,注意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黄玉莉认为: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思想作风、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

孙彦(2007)认为:通过培训、测试等方式,形成淘汰和激励机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杨静等(2009)也提出:通过岗位培训、课程进修、会议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尤其是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

3.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7

2010年本课题组从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思想道德等方面对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人文素质缺乏, 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 他们没有远大理想, 意志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 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2.1 高职院校的快速成长导致人文教育欠缺

高职院校的快速成长导致人文教育欠缺其原因, 一是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 且大部分是由中职升读而来, 专科居多;二是高职培养的是适应营销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 围绕此目标, 高职教育凸显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教育, 实训、实习、实践较长, 虽然学制三年, 但在校时间加起来最多两年, 理论教学时间比本科院校短得多, 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的矛盾。但是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此, 而在于高职教育理念在理解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这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没有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的教育。

2.2 实用主义的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以技术为中心的原则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扼杀了营销专业学生的创造性、个体人格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尽管这些年, 职业教育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姿态,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在此思想指导下, 就连最充满人文灵性的“语文”, 在许多高职院校也被改成了“实用语文”, 注重可操作训练, 忽视文化和情感的熏陶, 导致学生只在“实用”和“功利”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使学生变成了工作机器, 而缺乏人文情怀。

2.3 市场经济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营销专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精神等排除在专业知识专业教育之外。以此教育观为指导的专业教育只限于传授科学知识、技术和能力等层面, 抹杀了它的内在精神层面。更甚者, 近几年, 受招生和就业的误导, 一切围着市场转。在就业人才市场上, 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生的种种证书。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 高职教育的水平更向技术、证书倾斜。学校崇尚实务, 学生重现实务。

3 高职营销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 解决认识问题

很多人认为, 高职营销教育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 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职教育应以人为本, 既要崇尚科学, 更要弘扬人文。对于营销高职生来说, 专业知识是立足之基, 只有懂得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才能更好地做事, 而人文教育为立人之本, 只有拥有人文知识, 领悟人文内涵, 培养人文精神, 才能更好地做人。

人文教育与营销专业教学的融合是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是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无论从学生的成长出发, 还是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期望出发, 高职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

3.2 科学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从事人文教学应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特色和个性, 不能照本宣科, 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增强人文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学中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平等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改变授与受的教学方法, 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方法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主要方法包括:

(1) 讲演法。教师对人文素材的直接讲解与演示, 极具感染力, 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 激发学生的心灵成长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尽量选择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动、震动、触动的经典的人文事例,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2) 交流法。这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方法, 常常表现为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 借助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或现代技术手段, 实现彼此的思想传达和情感沟通。

(3) 体验法。一般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观察、感受、实践、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调整的过程, 通过观察或参与, 以及背景调查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培养社会责任感。

3.3 在营销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 也最受学生重视。如果教师能在专业知识的传授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教师讲授一门专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超的技艺和敬业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多传多教;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 增加学生的岗位责任感、工作责任心;在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引导学生去关心“人”。长期受到这样熏陶的学生一定会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 拥有厚实的人文精神。

3.4 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有了系统, 科学的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要宣传引导, 提高教师对加强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二要靠政策激励, 调动教师的从事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三要靠管理督促, 对老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 增强其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四要靠进修培训, 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5 加强隐形课程设置

(1) 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制约人”。因此,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人文学科讲座,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举办艺术节, 开展社会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充分利用影视艺术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其人文精神, 是切实可用并用之有效的方法。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 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观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无形中相当于对营销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 由于影视艺术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因此投其所好, 积极引导。利用影视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总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的培养必须通过完整的教育来实现。作为高职高专教师, 除了要教授基本的课堂知识之外, 还有更高层次的教育目的就是博雅教育。要培养具备广泛人文知识、营销专业技能和优雅气质的大学生。适应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有责任感的合格高职营销人才。

摘要:我国的高职营销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为目标, 虽然要强调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 还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当中, 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高专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8

目前,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趋势, 但现实是, 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教育, 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这一倾向在西航职院航服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1.融合教育的办学理念未曾落实。 本课题组老师曾对本校航服专业相关的10 位教师进行调研, 所有参与调研的专业任课教师都认为用人单位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认为专业教师需要把人文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但实际的状况是:一方面, 融合教育的理念还只体现在认识层面;另一方面, 作为航服专业教学指挥棒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未为人文教育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

2.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被搁置。 所有被调研的教师都认为正在教授的学生需要加强人文教育, 并且表示会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人文知识的输入。80%的教师表示会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在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可以看出, 这些专业课教师所认为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还应属于专业素养的范畴。

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航服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 首先, 航服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业务知识, 不仅包括行业中的专业技能, 也包括人文性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其次, 航空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 是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重要窗口之一, 也是展示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一种程度上来说, 服务人员的形象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最后, 航服是一个需要与人沟通的行业, 行业要求学生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 而气质的提升、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淀。

2.改变学生薄弱的人文素质状况的需要。 航服行业本身是

一个形象行业, 要求从业者不仅有专业知识, 还要有内涵和气质。但高职航服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却比较欠缺, 西航职院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 学校更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 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2]

实现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1.调整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增设人文教育课程

要消除学院人文教育弱化的教育弊端, 教师就要对人文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切实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懂得“人文教育根本的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强调教育为人的未来精神生活作准备。”[5]这种教育是通过学生对人类积淀的精神成果的学习和吸纳, 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意志、正确的价值取向。

2.渗透人文精神与航服专业课教学中, 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 专业课所占的比重很大, 而且航空服务作为服务型行业, 一方面, 其需要培养的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 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 (见西航职院2014 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和人文素质密切的专业课程来实现;另一方面, 《民航企业文化讲座》、《素质拓展》等航空服务专业课本身就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 如果能将其中的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航服专业实践、实习中拓展人文知识

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沟通能力的强弱, 实习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指导, 也要给学生开出书目, 引导学生进行人文阅读。在实践的过程中, 是特别容易把“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 在帮助学生践行所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督促他们不断拓展知识面。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中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献君在《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 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以彼喻此, 也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低, 取决于校园的氛围与环境的优劣。[6]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三年的关键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不同级别的单位应各尽其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摘要: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航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更高, 而为该行业提供后备力量的高职院校航服专业学生, 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被弱化了。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该专业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航服专业,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必要性,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肖莉:《论高职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技信息》2008年第20期, 第135-136页。

[2]赵辉、谢东坡、陈亚红:《浅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考试周刊》2008年第8期, 第194-195页。

[3]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容性研究》,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2期, 第192-194页。

[4]张海军:《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探索》, 《职业》2010年第23期, 第105-107页。

[5]陈风华:《当代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第2期。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南省某市一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讲授人文科学的68名教师, 年龄22~61岁;学历大专5人, 本科40人, 研究生23人。高职院校护生全部是大专生, 本科院校护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护生以班为单位,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共随机抽取446人, 年龄16~24岁, 平均22岁;在读学历大专226人, 本科122人, 研究生98人。

1.2 问卷设计

(1) 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等。 (2) 护生对人文科学的8项认识与态度:专业的科学性、人本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护理作风、服务态度、人际沟通、心理素质。 (3) 患者对护生服务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忠于职守、百问不烦、遵纪守法、急患者所急、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求善求美8项。

1.3 判断标准

认知与态度由护生作答, 教师评价。满意度获得6个或以上方面认同属优级, 获得4个或以上方面认同属中级, 获得3个及以下方面认同属差级[1]。满意度由护生实习1年中患者出院时评价。

1.4 调查方法

由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 由临床带教教师向患者发放问卷, 并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1.5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组差异采用χ2检验, 等级分组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人文科学教师来源和专业分布 (见表1)

人文科学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高职院校外聘教师所占比例高于本科院校。人文科学教师一部分是专门教人文科学的教师, 有的是临时教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教师。高职院校非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51.4%, 高于本科院校的27.3%。

[n (%) ]

2.2 护生对人文科学认知与态度的教师评价 (见表2)

注:Ridit分析结果, 对比组R的均数为0.328, Sk=0.209 2, R的95%可信区间为0.300 4~0.355 6, U值为12.411 3, P<0.01

护生对人文科学的认识与态度优级率为50.2%, 本科院校护生对人文科学的认识和态度优级率高于高职院校。

2.3 护生服务患者满意度 (见表3)

注:Ridit分析结果, 对比组R的均数为0.424, Sk=0.325 9, R的95%可信区间为0.380 9~0.467 1, U值为3.459 3, P<0.01

护生服务满意度优级率为65.9%。本科院校护生服务患者满意度高于高职院校。

3 讨论

3.1 人文科学教学现状

一是教师队伍问题。表现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 特别是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 外聘教师占28.6%, 非专任教师占51.4%。专职教师严重不足, 对教学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科院校也有类似情况, 外聘教师占9.1%, 非专任教师占27.3%。护理人文科学课程的地位、性质不是十分明确。其主要原因除了认识上的差异外, 护理人文科学涉及面广、护理专业课教师中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才较少以及开设护理人文科学课程时间短等各种原因, 也阻碍着本科学的发展。二是护生对人文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护生学习普遍存在一种倾向, 即重视护理技术学习, 轻视人文科学学习。教师评价护生对人文科学的认识与态度, 高职院校护生优级率为36.7%, 本科院校护生优级率为64.1%。认为学习人文科学有必要的护生有224人, 占50.2%;近1/2的护生则不感兴趣。三是患者对护生服务的满意度问题。护生学历越高, 人文素质就越高, 对患者越好, 患者满意度越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包括应用技术、业务管理、高级服务、技术训练等类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护生普遍对人文科学重视不够, 需要加强对护理人文科学的认识和学习。护理人文科学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使护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能满足社会护理需求的实用型人才[2]。

3.2 加强人文科学教学之管见

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形势,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实用型人才[1]。为此, 护理教育应加强人文科学教学。一是加强人文科学师资队伍建设。应逐步增加人文科学专职教师数量, 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3]。二是对护生加强认识教育。提高护生对人文科学学习目的认识, 端正护生对人文科学的态度。三是改进人文科学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人文课教学, 变枯燥乏味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讲授, 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求非人文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 使护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4]。在学校和系部的重视下, 在教师的努力下, 加强人文学科教学, 就能实现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良好道德素质的护生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人文素质教育应超越单纯的文化知识填补活动, 关注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内化, 从构建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 营造出“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优良育人环境, 成为培养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李雪莉, 余就贵, 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6) :76~78.

[2]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J].护理研究, 2005, 19 (10) :1983~1985.

[3]陈铎葆, 陈慧.导师制改革中青年医学教师素质教育的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3) :337~338.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0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口腔修复专业中的意义

口腔修复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以口腔医学、美学等知识为理论基础, 制作义齿、矫治器等各种修复体, 为牙齿的健康护理提供保健的专业化服务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个人层面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 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三观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口腔修复技术人员, 存在着三大行业特点, 其一, 在具有口腔医学背景的基础上与多领域的知识交叉相关, 如铸造技术、焊接技术等与工业相关, 而蜡型制作技术和瓷修复技术又与美学、色彩学等相关, 这就要求从事该职业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有医学知识, 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工艺水平。这些, 都离不开人文知识的铺垫。其二, 我国人口众多且伴随老龄化趋势, 需要修复牙齿疾患的人非常多, 口腔修复技术人员面临着任务多、任务重等难题, 这些压力, 对技术人员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提出了高的要求。其三, 口腔操作艺术性、技巧性强, 操作难度大, 再加上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牙齿美容修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医患矛盾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 还需要强大的沟通能力和灵活的思辨能力, 这样才能避免医患纠纷, 保证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二) 社会层面

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口腔需求, 另一方面却是口腔修复技术综合人才的缺乏, 所以, 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也是齿科生产行业的需求, 据了解, 目前成都市的牙科生产加工型企业约有200余家, 但总体技术人员层次和素质还有待提高, 长期重技术轻人文的后果常表现在因沟通不当引起医疗纠纷或企业人才的流失等。目前, 这种现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使我国口腔修复技术早日与国际接轨, 实现整个义齿加工行业的职业化、法治化,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一) 在课程设计体系里设置人文学科

在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秉承“以普通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知识为背景, 以理实结合的方法, 推进口腔修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建设理念,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 设置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等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另外, 根据口腔修复工艺专业的技术要求, 增设美术、石雕、陶艺、医学美学等学科的学习。最后, 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运用艺术性表达来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 设置音乐赏析、舞 (武) 动人生、乐器天地、读书沙龙、写行天下、手画我心等选修科目, 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以上课程设置要做到合理规划, 均匀地、有层次地分布到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另外,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连续性和实用性, 以理实结合的方式进行, 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播, 更注重学生在其中的实践体验, 利于学科知识的内化。

(二) 在教学内容中植入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口腔修复技术人员也不例外。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获得, 不仅能在规则和规范教育中获得, 更能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获得, 因为它对人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是通过不断地渗透、熏陶、感染而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这种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的方法往往更不容易引起青春期学生的抵抗情绪, 教育效果也更持久。所以,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抓住学科知识中的点点滴滴, 适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例如, 《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技术》一课中, 在讲述《绪论》这一章节时, 就可补充口腔修复学的历史知识, 从最初的金丝结扎到后面的焊接金环。从最初的竹木签、兽骨、象牙雕刻制牙到如今的金属牙和烤瓷牙, 让学生在见证历史变迁的同时, 领略中国古老文明和伟大文化的可贵, 让他们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同样, 在讲述“修复体的质量标准”的环节, 通过对合格修复体的描述, 然后让学生亲自参与鉴定, 适时地引入关于职业道德涵养、素质的内容, 让我们的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美丽的道德情操。另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精美的修复体, 通过欣赏、讨论, 让他们感受到做修复体的确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力的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 人文教育比智育更具功效。因为, 接受知识需要理性, 科技创新灵感则来自悟性。因此, 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植入人文知识, 反过来又利用人文知识学科来丰富学生的思维, 两者相辅相成, 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培育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三)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为从事口腔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 有效的沟通是必要的, 现在社会上由于种种原因, 医患矛盾日益紧张, 这和沟通不良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多数时候, 口腔技师和病人的沟通是间接的 (直接沟通是和口腔医生进行的) ,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 也是需要和患者直接沟通的。例如需要修复的患者是四环素牙或氟斑牙, 可能就会存在配色困难的情况, 那么, 患者就要到义齿加工中心和技术人员进行当面沟通。另外, 鉴于一个良好修复体的完成是需要医师技师双方密切配合的, 所以, 医技沟通就成了一门学问。在现实生活中, 医生和技师由于存在着文化、关注点、工作时空、社会背景及心理结构的差异, 在沟通方面出现误会的事例是不少的, 这不仅影响到修复体的质量, 引起医患纠纷, 还会消耗医师和技师的心理能量,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影响行业的稳定性发展。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机会, 把每堂课都当成有效沟通的训练基地 (以良好的师生沟通做示范) , 身体力行地传递沟通技巧。笔者认为, 在沟通中, 为避免陷入“自己讲, 自己爽”的无效模式, 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倾听是必要的。

(四) 以工学结合为契机, 与企业联手进行文化教育

我校和精艺义齿制作有限公司强强联手, 建设了教学工厂, 开设了工学结合课。在工学结合课上不仅安排学生熟知义齿制作的工艺流程及完成相关的作品, 还安排他们进入一些其他部门, 如内物室 (主管临床模型进入工厂后的质量检查、模型编号登记等工作) 或质检室 (主管修复体进入临床前的质量检测等) 等工作室进行情景体验, 甚至让他们参与返工件的处理流程, 让学生明白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核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有利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践的同时, 接触到《企业文化手册》, 接受了企业开设的“责任关怀”“礼仪文化”等课程和讲座。在日常教学中, 也通过组织开展由企业主管参与、以企业案例为教材的岗位学习的情境教育, 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的策略, 体验岗位做事的行为和锻炼岗位做事的能力。企业还举办了一些技能评比大赛、知识竞赛, 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这些形式都让学生加深了对修复学科的认识。另外, 学校与企业也常举办一些运动会或文艺演出,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结合起来, 使两者融合共生, 相携成长。

通过以上的探索实践, 我们发现, 在口腔修复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引导青少年学生理解并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思考探讨人文素质教育在口腔修复专业中的意义, 并在课程设计体系里科学地设置人文学科、在教学内容中植入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联手进行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做出探索与实践。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1

关键词: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专业

人文教育专业是要培养胜任中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地理、历史、政治等相关课程教学的应用型人才的师范性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人文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能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及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一些高校对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该专业的地理实践教学与地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别认识不清;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材和师资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得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环节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将有背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在对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上有所不同,一般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部门学科实践与综合实践两部分,而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其综合性和宽知识面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只能进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且实践教学内容上力求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相结合[1]。野外实践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里的综合有两层含义: 一是地理、历史、政治每一大学科内部的综合。二是在科内综合基础上综合地理、历史 政治、文化生态等内容,使人文教育专业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见,安排地理野外分科实习既没有必要,也不符合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特征的要求,地理野外实习只能属于综合实习[2]。

二、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野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课程是人文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这些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得到重视。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过能够使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理论知识与在野外环境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将课本中知识及野外调查方法渗透到实践活动中,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及在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搜集、诠释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技能。

(二)野外实践教学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通过野外教学实践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如野外实践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过程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实践基地相互协调、 相互沟通配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野外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适应野外自然环境的过程,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野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少学校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是人文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其中野外实践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响应实现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人文教育专业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出来。如百色学院2012年开设了人文教育专业并把实践教学纳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缺少野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这就导致了该校该专业的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缺乏典型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不够科学的野外实践路线。 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多样性、流动性等特点,基地建设及其线路选择上应涵盖地理、政治、历史等内容,但当前多数高校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和路线设计不够典型,这导致学生在野外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看到课堂中学习到的相关理论要素及地理规律,就算野外学习回来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理论与实地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关系,这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缺乏合适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人文教育专业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缺乏较专门的指导教材。目前有不少专业的地理野外实习方面的指导教材,但是人文教育专业属于综合地理野外实习,这些过于专业的地理实习指导教材,并不太适用人文教育专业野外实习。

(四)师资不足。当前很多高校缺少甚至没有专门从事野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如普遍有这样的现象:哪个班需要搞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成了野外指导教师,缺乏经费导致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教师并非地理专业出身,也无野外教学的经验,同样成为地理野外教学指导教师。如百色学院人文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生接近250人,但地理专业教师仅1人,外聘2人,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师为0,地理教师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不少高校的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最终成为走形式,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及教师都认为是出去 “旅游” ,野外实践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 “走马观花”、“游山玩水”。

四、人文教育专业综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人文教育专业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高校对野外实践教学应引起重视,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二是针对区域地理特点,编制乡土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各学校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或外聘野外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适宜的包含有自然地理要素和历史、政治等人文内容的野外实践指导教材;三是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科学设计野外实习路线,如我们可针对学校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建设最佳和较稳定的教学基地,规划设计涵盖有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资源的实习路线,因为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建设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应考虑区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既典型内容有丰富的地区。最后要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指导教师,需熟悉与综合地理野外实践相关教学内容,需掌握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现象等综合知识,需学会把地理、政治、文化生态、历史等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应配备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加强与其他相关学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综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指导经验,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组织和指导综合地理野外实践能力,以保证野外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中桥.高师人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0(3):160-162.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 篇12

一、高职护理专业课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 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分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的严重失衡, 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融入人文教育, 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 护理具有人文特征。

护理学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学科。护理的研究对象为人, 服务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因此护理要面对的是生物的人、人文的人, 护理与人文是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 护理教育只有强化人文底蕴,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3.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了了解患者的病情, 还应考虑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 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 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这无不体现了现代护理所提倡的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 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 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4. 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毕业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外, 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评价指标恰好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相吻合。所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

在护理教学中专业课占用了大部分课时, 如果在教学中专业课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那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变得极为困难。因此, 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素养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当然, 在人文教育中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讲授更具影响力。所以教师应多花心思设计各个环节, 同时要结合用人单位、教研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建议制定教学标准、课程设计和考核指标等, 以期达到既定目标[2]。

1.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护理道德。

护理道德的养成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 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讲授中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历史背景, 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 有效引导, 加强素质养成。例如在护理操作时, 有的学生为图方便, 将用具放在模型人身上, 全然不顾“病人”的感受;伤口消毒时, 碘伏棉球太湿而污损患者衣服等等, 虽然这些不会影响患者健康, 但却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外在反映。遇此情况我并不即刻指出, 而是让学生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评价这次操作, 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并获得提高, 最后加以点评。在理论讲授时,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经历 (如自己的老师或身边的某位医德高尚的护理人员的感人事迹) 使学生领悟到护理工作的神圣。

2. 创新人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护理教学要突出教学环节的育人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等,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例如讲授颅脑外伤, 可以使用《还珠格格》中紫薇从马车上摔下来后失明这一情节设问, 激发学生查阅资料, 寻找答案。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与参与,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感。

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护理操作并不是机械进行的, 它包含着护士的态度和情感。如果学生缺乏对病人的情感体验, 只见病不见人, 即便护理操作是顺利的, 也会给病人冰冷的感受。另外, 学生由于心态不成熟, 遇到事情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受到委屈当场哭泣, 遇到不满就要争执等等, 这不利于护患的和谐相处。因此, 在理论教学中可适时穿插身边优秀护士的模范事迹;在情境教学中, 老师或同学可以扮演“故意刁难”的病人, 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情感, 提高她们的调控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大部分护患纠纷实际上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并不单单是沟通技巧的问题, 有修养、有内涵, 真诚地对待病人, 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通常把每班分成6个小组,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组内讨论, 组间竞争答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 训练学生对相同疾病的患者因年龄、性别、性格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 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往往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例如同学间相互进行静脉注射, 学生常因害怕而犹豫不决, 如果老师身先士卒, 那么学生也会以老师为榜样, 勇往直前。这些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动力, 使学生能直面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6. 突出人文素养的考核。

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如理论方面考核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实践环节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但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不同, 它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其中教师起到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 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苗富强.试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0, (35) .

上一篇: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下一篇: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