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2024-10-26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精选12篇)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

摘要: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给出了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教育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高职教育

0 引言

当前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知识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资源是人才,动力是创新。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备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 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并认为该教育应与学术性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成为青年应拥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1年,该组织在东京专门召开了创业教育国际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培养的是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也非常重要,因为用人机构都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交、技术和管理技能。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提出了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1]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创业能力应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者还是自主就业者都很重要,应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培养。通过上述几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解说目前在学术界和业界有很多说法,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2]。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与开创个性得到培养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3]。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不是消极地等待单位招聘就业,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勇于自己创业[4]。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及创业技能的教育。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同阶段的对象应有不同的定位。对于高职阶段的创业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

2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意见》颁布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开设了创业课程。

对照《意见》要求,目前我国高职在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

2.1 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只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讲座或以“企业主速成”为目的的短期创业培训,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2 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

许多院校将创业教育仅仅看成是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创业教育目的就是扩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只是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补充项目,教育内容也只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

2.3 实施创业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达不到“全覆盖,分层次”。有少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以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开设的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参与的人数少,受众面低。

2.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大多的创新创业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专业的支撑,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同时创业教育又能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共青团及学生管理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有思想政治教师或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创业教育未能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严重。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目标、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 创业教育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途径

由于各高职院校定位不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并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因此,创业教育不存在通用大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要针对具体专业具体情况来运作。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验认为,要达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3.1 教育理念融合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这个行业中需要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综合素质高的计算机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革新传统的、单层次的专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树立将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创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将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可以在现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目标。

3.3 课程体系融合

要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能力,就必须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计划中,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给予一定的学分。笔者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法和围绕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认为计算机专业在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两种类型,一般性课程和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

一般性创业课程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人士系列讲座》等课程,主要讲授创业基本知识,创业营销、创业组织与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风险预测、团队组织与管理、介绍税收法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借鉴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越早越好”的经验[5],这类课程可设在第一、二学期。由于高职学制较短,课程内容务必精炼务实,学时不易太多,课程中的案例以计算机行业案例为主,达到了解创业基本常识、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主要是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开设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网络创业与实训》、《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网站策划与运营》等。这类课程主要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得到提升。这类课程最好安排在主干专业课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同期开设,一般设在第三、四、五学期。

目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凤毛麟角,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开发创业课程,使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3.4 教学内容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融合。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尽量以专业为背景,大量的案例、项目要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直接植入创业的某些元素,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配置》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电脑城的小老板和顾客,顾客提出购机需求,老板为顾客推荐电脑产品。为了完成这一角色扮演,学生事先需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各电脑零部件的报价和性能,相关税收法规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然后才能给出合理报价,并说服对方购买产品。学生在这体验中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

再例如,笔者在第一学期教授专业基础课时,每次课等都会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界有影响的人物(学生事先准备)。腾讯的马化腾、盛大网络的陈天桥、阿里巴巴的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成功的创业人士和企业家都被学生介绍的热点。一学期下来,学生在无形中对计算机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众多创业人士的创业史,意识到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专业课程中渗入创业教育内容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现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5 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给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我系成立的学生创业服务部,服务部配有两名指导教师,下设电脑维护维修部、网站开发部、多媒体制作部以及网络工程部、文印部。面向全校师生和周围社区提供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开发、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平面设计、小型局域网搭建、文档排版打印与PPT制作等服务。学生通过自行组建团队竞聘进入创业服务部。通过创业服务部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同时在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团队的管理、成本控制、与客户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针对在专业上有特长的学生,我系成立的特长生工作室,制定了相应的特长生工作室入室标准、管理制度、奖励措施以及考核标准,为特长生提供软硬件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学生进行产品开发,项目开发以及各项创新活动。进入特长生工作室的06级学生张斌杰开发了电子相册、智能钥匙等产品,在无线电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07级学生龚骏获的创新项目上海市第六届“上汽杯”科技创新活动二等奖,10级学生高吉才的Android创新项目Google资助。事实证明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项目的有效途径。

3.6 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创业教育的开展归根到底需要教师来实施。目前,各高职院校特别是非经管类院校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非常匮乏。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从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两方面着手,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校内选拔有创业意识强或有创业经历的经管类、思政类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专业教师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创新性企业锻炼,参加创新领域的培训,经管类教师和思政类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创业实践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校外师资则可以聘请IT行业创业成功人士和本校毕业的优秀的创业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指导学生模拟演练。只有打造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收益。

4 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树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才,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曹威麟等.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4]顾明远.高等学校要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5]周广西.寓创业教育于本科专业教育中——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J].河南教育,2010(3).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2

摘要: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密不可分,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二者应该也可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应是高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国际贸易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国际贸易;高职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及融合的意义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联系

1.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必须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从事外贸业务,必须了解和熟悉进出口流程,掌握进出口各环节,如价格核算、出口报关、退税、商检等,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导致企业损失。外贸行业的创业,在产品选择、产品生产上应与国家政策、国际市场紧密相关,这些都需要以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作为依托。因此,只有接受了扎实的专业教育,才能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以荒废专业知识学习为代价的创业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其教学效果必然会被削弱。

2.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融入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能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进步和变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所了解的知识领域的前沿问题,关注该领域是如何进行创新的,从而使创新本身成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运用实训软件进行模拟公司的运营,在其中扮演角色,如模拟业务人员、公司决策人、相关机构等,进行模拟训练;有些实训课程通过鼓励学生在外贸电商平台,如“速卖通”“敦煌”“Ebay”等,进行注册登记,实战演练,实现真正的创业。在创业实践中随着业务的开展,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于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能有效解决以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可见,创业教育可以促进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跨境电商人才。而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和国内电商的“功力”,这些能力在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难以获得,必须通过创业实践课程的训练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让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课程,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使学生真正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首创和企业家精神,就业时就不会完全依赖于现有的企业。如果在求职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学生就会选择自主创业,从而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路径,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够自主地进行综合分析,完整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而这些正是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向。因此,如何将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的专业教育,是深化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创业素质培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为导向,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和创业成功人士合作开发课程,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趣。教师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其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校一年级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商务、大学生创业基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并夯实其专业基础;二年级开设外贸电商、网络营销、网上外贸实务、外贸项目、电子商务法、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商务礼仪、PHOTOSHOP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三年级与敦煌网公司合作开展培训,用敦煌网平台创业,边学边用,边做边学。学生个人或团队选定产品,寻找供应商,落实货源,注册平台账号,完成拍摄产品、翻译信息、上传产品图片、设置运费模板、产品定价、客户开发与产品站内外推广、议价磋商、下单配货、物流发货、买家收货、卖家收款、纠纷处理等全套在线外贸交易流程,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

(二)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国外,担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具有创业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兼有外贸和创业经验的教师较为缺乏。严格地说,高职院校要做到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授课教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拥有多年外贸与创业的实际经验。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拥有外贸实际经验的高职教师相当缺乏,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是研究生一毕业就到高校任教,没有任何外贸工作的经验。再者,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较低,这给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局限。基于这些现状,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校外的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的成功的创业者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创业论坛、指导学生实践等,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挑选一批具有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向学生灌输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与精神,并引导其开展具体实践。事实上,教师能否在专业授课过程中真正融入创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政策和条件的影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创设认可、促进、奖励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机制,促进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融合,如调整规划,使学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任务相结合;提供机会,帮助教师主动参与创业知识的培训;给予资助,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创业流程及运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实践指导;改革评估,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教师下企业实习激励措施,要求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必须下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兼职。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主动实施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软硬环境,多渠道、多方位地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和社团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学校应积极报道在技能大赛、社团建设等实训活动中获得奖励的优秀学生,以鼓励全体学生树立主动创业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开展创业教育论坛,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特别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为在校学生举办讲座,讲述个人的创业经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学生的创业热情,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融合渗透。

(四)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以确保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参加顶岗实践的时间、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与企业合作、学生参与的横向课题的数量等等,这些都应与教师的评聘、报酬等直接联系起来,采取鼓励政策和良性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均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为主,高校各类奖学金也基本以此为依据,对于创业学生并无特殊的优惠政策。随着创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改革,以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如:设立“创业奖”;增加“创新”学分,即通过一定的考核学生的创业实践每个学期可替代2-4门的课程学分;可以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如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对于创业优秀、对身边同学起一定创业带动作用的学生,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推荐,等等。

(五)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企业在创业教育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在资金、企业师资、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联合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导企业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实践平台和实战场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基地,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提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利于促使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方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

三、小结

综上,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立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以优势专业为试点,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从课程体系、创业文化氛围、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将两者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即在外贸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学生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路径,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胜,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10):3-4.

[2]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2):70-72.

[3]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介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46-47.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5-02

衣食住行衣为首,服装专业大学生借助专业优势自主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现实却由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对市场行情了解不足,缺乏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困难重重,屡遭挫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服装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一、服装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是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业教育与社会全面接轨,教育的内容围绕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基本素质,如对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的敏感度、认识深度,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素质,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并内化,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成功的几率,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可以选择到擅长的领域中去,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将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需要,从而获得成功和突破,自我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服装专业毕业生缺少创新,大部分的服装专业创业者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服装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此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3.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自主创业逐渐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出路。自主创业需要以创业教育为依托,因此高校应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深层挖掘大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节省了原有的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充分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二、影响二者融合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注重简单地从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来衡量自身的教育质量,创业教育没有达到实质性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同时,在课堂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当中,创业教育经常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呈现出来。

(1)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创业教育仅仅在于教导学生怎样去创办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创业的成功与否与专业教育没有关联,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于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课程多数辅以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业方案设计等,这些活动只能有限地吸引少数学生参加,且参加的学生往往带着其他功利目的,活动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2.教材选择滞后

我国高校暂时未建立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故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规范,使用引进教材、自编教材的占多数,在内容的把握上较为理论,本土化案例研究较少,实战性指导意见不足,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内容相对有限并缺乏整合性和系统性。

3.师资队伍相对匮乏

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隶属于思政部、公共部、招生就业处等部门,没有独立的部门,教学的任务放在兼职教师身上,另一方面,在服装专业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或毕业于理工科院校、艺术院校等,缺乏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几大优势学科的专业背景。创业教育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理性的、灵活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要想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要有懂实践又懂创业的“双师型”人才,这对各高校而言都相当匮乏。

4.实践教育平台短缺

一些高职院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引进创业项目等,这些实践环节还需借助较多的外部资源,如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等,而目前高校与这些外部资源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简单地简化为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严重挫伤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

三、融合服装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1.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服装专业涉及面较广,它融汇了设计、工艺、材料、市场等多个领域。以往的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形成专业课、创新实践课、创业实践课互相协调、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可通过校企合作,将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直接参与,并按企业运作模式组织课程综合实训,这种“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体的实训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创造性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将创新实践拓展到科技竞赛、专业比赛、参展等方面,将课内与课外的创新创意训练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有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在创业实践方面鼓励学生创办“工作室”承接校外企业任务,进行品牌与形象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体验创业过程;支持学生举办各类型的“创意市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拿到集市展示销售,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意识 、独立工作能力,强烈的团队组织意识及良好的职业精神与沟通能力。

2.优化特色学习资源

(1)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与我国教育国情相一致的创业基础教材。如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翻译和改编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

(2)编写并推广校友创业案例集。校友作为最贴近学生实际的群体,与学生专业一致,基础相近,起点同步,用他们成功的创业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从这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启发。

(3)定期推送网络资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若将创业相关知识以当代大学生喜欢的形式定期推送,必然能在无形中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建立“双师型”师资力量

“双师型”教师要既有广博的服装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建立“双师型”师资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在职教师下企业实践到基层锻炼,开展创业教育理论与案例的研究。二是聘请校外创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担任兼任教师,为学生开办讲座或授课,将市场的行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

4.创建“校企共同体”

服装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服务于地方制造业、服务业,积极拉动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专业人才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到服装企业交流学习,借鉴企业先进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定期到学校考察,对毕业生的情况作出反馈,提出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让服装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接轨,提升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实施服装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对于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都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不断探索实践,力争培育出受社会欢迎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J].学校管理,2015.11.

推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共同发展 篇4

一创新创业和高校人才培养

在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体制机制创新, 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有关国家的营商环境。在这其中创新已成为推进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并且也是最为根本的内生要素。不能单纯地将“创新”等同于“发明”“创造”“革新”等社会经济行为。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他们已成为创新过程的主体。创业则是一种突破现有资源的束缚, 寻求机遇并且加以实现的过程。大学生既是无资金、无经验、无技能的最清贫的创业者, 同时大学生也是有青春、有专业、有团队的最富有的创业者,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校园学习期间加以引导和培养。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育创新型企业, 大力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这不仅促进我国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而且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创业教育的系统体系, 不仅在大学生当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同时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创业文化, 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

创业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是有高风险, 容易失败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创业不仅在于创造财富, 更在于其能够创新。创新的范畴包含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所有组织的、技术的、系统的、方法的变革和最终价值实现的过程, 而创业是为了推进创新的实现, 由一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进行的动态过程。创业和创新相比更加强调愿景形成和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 创业要求人们必须拥有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转变为成功的社会实践过程。因此这不仅要包含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人们具备发现变革趋势并且把握机会的能力、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并且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制定可持续的创业计划的能力和抵御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说来, 创新是更为宏观的、更注重系统分析, 而创业则是更加注重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过程。

目前高校教育目的不单单仅是教给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当今的世界, 同时怎样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改变世界, 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奉献力量。从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方面看, 高校创业教育是目前实现这一目的的行之有效方法。高校的创业教育本质就是以更具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的方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创业教育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1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创业教育并不是创建企业的速成教育, 而是不断激发人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这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隐性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无法直接传授, 只有在讲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程中, 用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来加以熏陶的模式, 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 而这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内含于专业教育当之中的。专业教育不仅能让学生领会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知识, 而且可以传承其专业精神文化。自此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能依靠相关的专业教育。不然创业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无法实施。创业教育只有服从专业教育的相关规律, 把创业技能与创业意识融入到各专业教育的课程当中, 逐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并且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构建适合其专业发展方向的创业所必需的相关能力结构体系,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2 应用创业教育来引导和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专业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本专业、本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只关注其自身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这必将造成各学科之间、每个学科其内部专业之间的关联被人为阻隔。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是只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 该模式必将严重制约高校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说, “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 然后才是专业的”。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和专业、课内与课外等关系各方面, 可以规避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教学倾向, 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相融与统一,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专业教育逐步回归到育人与训技的统一上来。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帮助大学生建立有机且关联的知识。通过这些相关联的知识, 使大学生们学会思考、比较、推理与辨析, 提高其选择、洞察、整合与创新能力。专业教育只有顺应发展的要求与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创业需求, 这就是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调控与引导。总之, 创业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并且能使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育相互统一在一起。

三推动两种教育发展的建议

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 建立适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并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提升创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为此提出促进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是, 高等教育教学要由刚性到柔性的改革,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实现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原有刚性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压制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但这样一来造成学生创业思维拓展性不强, 多为被动跟随创业。柔性教育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与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因此,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要由刚性教育向柔性教育转变, 这对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是, 高校人才培养要由统一到个性化转变, 不断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业潜力, 点燃其创业的热情。目前由于大学生人数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很难实现, 经常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每个人自己的个性行为与个性思维的形成, 不利于其日后的自身发展, 为此高校教育应向启发性教学方向转变, 提升学生个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进而带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 开展管理、人文类方向的教学活动。高校要开设人文、经济管理类选修课, 并经常进行专业读书、经管知识普及等相关活动, 逐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 增加创业的灵感产生机会,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创业要求大学生拥有极高的综合能力, 单方面的专业教育是不够的, 创业者的人格魅力、广阔的胸怀和抱, 也是必须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锻炼。

四是, 条件充裕的高校可以实施项目型创业教学模式。创业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一个好的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生产转化, 实现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结合,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能更好推进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总之, 面对当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新形势,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要求我们不断继续探索。要想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 实现两者之间的联合与相互支撑, 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提高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的内源作用, 同时建立一套推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2]董显辉, 程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4 (3) :62-66.

[3]张景胜, 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0) :3-4.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5

胡晓玲;胡雪松;杜渊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330038

【摘要】在一个职业学院的财会专业课程基础上,本文探讨财会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成与创业能力、创业方向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财会专业学生选择创业能与专业保持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当的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最后,研究结果表明,财会专业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形成。

【关键词】专业教学;创业教育;专业技能;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04;G7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创业教育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2]。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创业教育起源于财经性质的商科教育,并卓有成效。职业院校财会专业作为财经管理人才的输出源,理应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因此,职业院校财会专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毕业生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也是职业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就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而言,职业能力不能仅局限于胜任某一会计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4]。使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使职业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增长点的职业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更要着力培养创业型的复合人才,将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5]。

二、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创业教育的优势及劣势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财会专业的创业教育应结合会计学科的自身规律来进行。目前在财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

财会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在财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1)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掌握的经济、会计、管理、金融、理财、税法、经济法等学科知识,许多是创业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资金的筹集方式、使用以及投资理财知识,拥有分析市场销路和运作风险管理,以及懂得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经营管理、雇员招聘与成本核算与业绩评估等的一般常识。(2)财会专业的学生除了能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创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参加各种模拟训练,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基层经济部门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其事先对社会各行业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在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所了解,有所体验,这为他们以后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心理准备和能力基础,能使创业教育达到最佳效果。(3)在创业教育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既为大学生创业树立了榜样,又是不可多得的师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创业教育课堂上最鲜活且最具有说服力的教材,创业型企业则是大学生创业最好的实训基地。财会专业与各类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也是其开展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优势。

当然,财会专业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劣势。一定意义上,财会专业是“软科学”,缺少创业实践的“硬通货”。理工类专业注重实用技术教育和研发,大学生通常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创业实践中通过技术产品融资,创办自己的企业;而财会专业却没有这种优势。财会专业大学生主要依靠“脑创造”,缺少实践过程中的“手创造”。财会专业的大学生长于经济运作和企业管理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则不如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这些是制约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不利因素。

因此,财会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应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和不足,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领头羊。

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应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把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不能只认为学生毕业了,只要找一份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毕业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变“使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即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XJG09502);江西省技工学校教改课题(项目名称:技工学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作者简介:胡晓玲(1963-),女,江西高安人,副教授,注册会计师,从事高校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电话:***,E-mail: huxl9587@163.com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

目前,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此类定位具有“短、平、快”办学效益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急功近利的负面倾向,造就的“快餐”型毕业生素质薄弱,后劲不足。应在现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把“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

2.改革课程体系

创办企业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面知识,财会专业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并不陌生,这些知识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中。依据财会专业的专业优势,可将《创业学》列为专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小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项目管理》、《公司注册与登记》、《工商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为选修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要把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外,更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欲望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定位于创业决策者的角色,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财务规划及预算,编制财务预算报表,收集有关创业计划的信息与资料,了解国家及地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信贷及税收政策等,而且还要求从财务战略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初创期应采用的筹资、投资及营运策略,特别是如何以创业项目吸引风险投资,这种从自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到最终决策的仿真模拟教学方法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4.改革考试方法

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课程考试、考核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的方式完成。

(三)在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在职业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教学体系是核心,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在各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二是在专业实训课中渗透创业教育;三是在专业实习中渗透创业教育。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堂教学中重点渗透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财会专业实训》等实训课重点渗透创业技能的培养;在学生上岗实习期间重点渗透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与经济学、管理学比较接近,职业院校要组建一支以财经类专业为核心的,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团队。一方面可以通过脱产培训、在职进修、对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创业团队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应该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这样即节省了培训现有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实践,造就一批“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并使之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骨干教师。

(五)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

1.聘请企业家特别是会计出身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来做创业教育的专题报告,请自我创业成才的财会专业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以真人真事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另外,还可以聘请银行、工商、税务、法院等行业有关专业人士举行讲座,介绍有关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申请、信贷手续、税务登记、合同签订等必要的创业常识。

2.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熟悉市场,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从而为创业作好准备。比如组织学生去人才招聘现场参观,亲身体验就业的竞争压力,了解就业形势,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动力。此外,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

3.成立学生公司。根据财会专业学生懂经营、精核算的特点,校内建小型生产与零售企业,交由学生管理经营,让学生了解、掌握必要的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学校提供场地,将校园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例如小食街、小商品街等,采用租赁形式租给学生,并按企业登记和开业的正式手续,让学生选择一项经营项目自主经营。

4.利用财会专业的师资优势,创立财务公司,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创业园地。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有代理记账、代理申报纳税、代办公司注册、代办工商年检、代办验资、税务筹划、会计证年检、会计相关培训等。这些经营内容几乎涵盖了财会专业学生全部实践课程。通过财务公司,学生不仅可以在实务中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还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内容。比如通过代办公司注册,可以锻炼学生与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各个部门沟通的能力;把一项业务流程化分别由不同的同学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相互间的协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财务公司交给学生运营,可以极大地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学生在运营财务公司过程中会思考并践行如何拓展业务、将公司发展壮大等内容,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创办财务公司既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教师的创业实践提供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小结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财会专业的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成与创业能力、创业方向保持一致。适当的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财会专业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核心能力形成。

参考文献

创业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 篇6

[摘要] 创业教育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诸多不足。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文章讨论了创业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激励机制的引入,能够促进创业教育和教师专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激励

【中图分类号】G720

[作者简介] 文 亮(1969—),女,湖南沅江人,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欧阳丽(1990—),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ZDB06);湖南省社科基金(07YBB327);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教育研究项目(XJK011BGD057);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课题。

一、创业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

1.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这个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正式提出的。

我国高校从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探索、发展实践到现在的大力提倡,虽已有二十来年,仍还处于创业教育的初期。让受教育者理解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来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不安于现状,对旧事物进行变革与否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教师引导,创业课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而这也是目前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Kuratko提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能够驾驭创业教育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升了教师多方面能力,创业教育是教师成长的促进力量[1]。

2.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兴盛于70、80年代的欧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大致主要有三种认识取向:一是理智取向,即教师向专家学者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二是实践-反思取向,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反思”,将自身日常实践中的体验构建成对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发展的事件;第三种取向是生态取向,这种取向认为教师生活在某一专业群体中,是通过形成一种开放式的交流合作的文化来实现[2]。而不同专业的教师以创业教育为平台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是一股重要的促进力量。

二、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力量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识别机会,对有限资源进行最大效益的整合,将创意付诸实施并创造价值的教育。

Bechard提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正式的教学方式,教育与训练每一个对商业创造或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教育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7]。

创业教育就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员在别人犹豫不决的问题上具有果断、干练和正确性的过程,同时要在创新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知识,这各方面的能力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决定了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由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不同的人对机会的认识不同,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效果也会不一。要把创业教育与其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环节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以使其将来能更好的地立足社会[8]。但是,现实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何使教师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

三、经验与启示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斯金纳认为,激励那些符合目标的行为,如奖金的物资奖励、表扬和提升的精神奖励都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故应对引导、指导学生创业且业绩突出的教师要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中给与优先考虑的优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获得认同或得到激励将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得教师获得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更有干劲,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会增强。

Taylor Huber建议应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比。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创业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與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一直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评价的手段和方式多样,可以采取实践实习调查,问卷调查,自评、他评和师评等方式进行。并且针对教学成果较为显著的老师给予激励奖励,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

在美国,为了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康奈尔大学设置了“克拉克教授职位”,每年给那些对创业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百森通过SEE计划,每年开设研习营专门训练与培育创业专长的师资,甚至到国外指导培训。

参考文献

[1] Donald F·Kuratko.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Trends,and Challeng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1042-2587.

[2]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 new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role and small firm.Washington,DC: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Office of Economic Research.1988.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相比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观念的逐步转变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一般的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类相关课程,并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数据显示,仅2010年全国高校就举办了2万多场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参与学生超过300万人次。

然而,高校创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方面。因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05月13日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相关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1.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形式。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是专门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与专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的精神、意识和技能。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创业教育的本质需求。创业过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发现商机、管理团队、研发产品、组织生产及开拓市场等,这就要求创业者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是需要掌握专业技能,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技术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识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支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理论。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二者的相互融合也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本质需求。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模式

相对而言,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的理念较为成熟。他们在数十年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中总结出来了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等三种课程模式。

1.磁石模式。磁石模式一种高度中心化的课程模式,它是将学校创业类相关课程集中在一些讲授通识课程的学院,如管理学院、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上述学院开设的相关创业课程,这些学院还将其实践场所提供给全校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使用磁石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其斯隆管理学院承担全校的创业课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创业教学的资源更加集中,但缺点是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不能根据各专业同学的特点开展教育,弱化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2.辐射模式。辐射模式与磁石模式相反,它是一种高度去中心化的课程模式。全校的各个学院均承担创业类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这就需要各专业的教师都能掌握创业类课程的讲授并进行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合作。辐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创业教育融入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但缺点也十分明显,资源分散到各个学院当中,且对师资队伍要求也高得多,因此,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3.混合模式。混合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在这种模式下,各学院负责设施创业教育,而师资、课程开发及设计等由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负责,进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混合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马里兰大学。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发挥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的优点,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要求

1.组织成立领导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创业教育牵涉面广,涉及学校的很多部门,如教务、学工、实训中心、后勤及各教学单位等。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由校领导负责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协调各部门积极参配合学校创业教育。高校还可以组建创业教育相关机构,如“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实施并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2.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适应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其重点。为深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应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应根据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要求调整人才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要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纳入进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创业人才。在这方面一些国内知名高校已经率先垂范,如清华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上海交通大学致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二是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中,实现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原先单一注重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养目标转化成为即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将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植入到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高校还应根据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的类别一类是由通识的课程组成,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物流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创业类基础课程,如:创新与创业、解决问题能力、SYB和GYB等;还有一类是结合专业的创业类课程,如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开设“互联网+与创业”、生物食品化工类专业开设“知识产权法”、旅游类相关专业开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由于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要求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因此在授课形式上,应该更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课程实践的教学形式。此外。高校还要积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发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各高校还要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创业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良好的开展保证和前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创业师资队伍,一般高校都是选择辅导员、团干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其中部分教师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这必然给授课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更加无法做到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因此,高校应重点培养一支专门化的师资队伍以适应要求。首先,吸收一批在通识课程的专业中积极创新的教师,并对其展开专业的培训,合格后从事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授课工作;其次,挑选一批具有活力的学工干部,经过对其进行相关课程如KAB、SYB等培训,负责创业类基础课程的授课工作;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即是将部分优秀的专业类课程教师引入到创业师资队伍当中,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相对上述两种类别的教师来说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不太容易接受创业教育的理念,因此,首先要扭转他们的观念,然后再通过专门化的培训使之成为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要掌握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及教育方法的教师。最后,由于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指导,因此,除了大力鼓励和支持校内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聘请校外创业实践者来学校担任创业实践课的专任教师。

四、结语

随着国内创业氛围越变越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推动创业教育面上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跟不上面上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高校教育偏离社会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因此,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项伟.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1978—2008)[J].网络财富,2010(10).

[2]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尚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2).

[3]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8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急剧增长,同时受到近年来经济萧条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之难,难于上青天”成为现在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实。目前,为了支持大学生多渠道就业,政府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选择。

创业,即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

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高校也开展了创业计划大赛,这些都极大地鼓励了大学生创业者。但总的来看,大多数学生仍不敢创业或不善于自主创业。相反,国外有许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都是大学时代便开始创业。这既有创业者个人能力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及制度的影响。

本课题重点研究高职院校动漫游戏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并以本院动漫专业创业教育为例进行研究。动漫专业创业是在专业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事业,是专业型的创业,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本课题探索从“活”“德”“精”“才”这四方面对动漫学生进行规划和培养,并在学院各方面的支持、指导下,走上创业之道。

二、充分依托工作室平台,促进学生把创业做“活”

动漫游戏设计专业注重学生的创业,在推进学生进行创业时,专业进行了创业调查,在结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毕业首选是到企业工作,然后等工作几年后再进行创业,只有极个别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选择创业。他们认为创业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人际关系和经验不足。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是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过往的统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率达85%以上。在一个人获得成功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尽管如此,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动漫专业教师在学生创业之初就给予指导。学生在学校进行创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创业,就是单独一个人进行创业。另外一种方式是团体性创业。本院动漫专业在指导学生创业的时候,会更多地支持团体创业,因为团队创业可以根据不同岗位、分工集合不同人才、各自优势,建立创业工作室。其中,创业工作室的对外联系岗位最为重要,因为没有业务,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会建议创业团队选择一个性格开朗、懂得尊重他人、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强、敢于开拓的人作为对外业务联系人,还规范地指导如何与客户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如何灵活变通,一步一步地把市场做好。在研究中,那些在校期间已经拥有自己客户的动漫创业学生,在毕业时绝大部分会选择创业道路。因此,在学校里充分依托工作室平台,多让那些想创业的学生(特别是1~2年级)参与老师工作室设计项目,感受实际专业设计的气氛,学习老师在承接项目时解决困难的办法,把专业市场做“活”。

三、巧妙利用项目实践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创业,除了人际关系,还需要以“德”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市场。“德”指人的本性、品德。专业素质的“德”首先不能剽窃别人设计作为自己作品。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一些国内外优秀获奖设计作品都被放在网络上给人欣赏。作为一名设计者,不能为了取悦客户,随便地下载、抄袭优秀设计就作为客户的作品。一旦企业发现了,信誉度就会丧失。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需要详细地了解客户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些优秀的作品,从而建立团队的专业形象。

专业职业道德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恭敬、认真负责的专业素质和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在动漫专业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外方面会遇到客户要求高,修改次数多;设计项目时间紧迫,经常加班完成;项目费用预算上少了,在经济上出现亏损现象。要解决以上问题,不能仅仅靠人脉关系,更重要的是从客户利益方面出发,不能因一些亏损而降低服务质量,因制作时间短而马虎对待,应以认真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为他们服务到位,以高质量设计来提交给客户,以良好口碑赢得客户认可,这样才能留住客户、发展客户。在团队内部运营方面,会经常出现设计方案意见不统一、利益分成意见不一致等问题,这需要大家的谦让。

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品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校第一天的新生专业教育;(2)专业设计讲座;(3)工作室项目设计分享;(4)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等。通过多方面的灌输和指导,让创业学生乃至全体学生要重视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上有“德”,在诚信上有“德”。

四、精心策划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练“精”

专业学“精”是学生创业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学生在专业上学精,专业根据学生的兴趣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以往专业每个方向课程设置从1~3年级都是一系列的固定专业课程,学生要全部学完所有课程方可毕业。现在,本专业第一阶段(1~2年级)是固定课程学习,在第二阶段(即3年级)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创业和就业方向进行专业选修课学习(如下图所示),并进入相应的教师工作室进行项目训练,在兴趣中把专业练精、学精。

为了让学生把专业练“精”,我们还加强了各种类型的工作室项目训练。各类型工作室的科技项目和企业项目锻炼了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如中山市科技项目《儿童教育3d摇摆机车游艺机开发》和企业项目《极地乐园》等。学生通过这些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阮同学,经过项目训练,参加2014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动画项目一等奖。

在参与教师工作室项目时,也鼓励学生建立工作室,逐步多渠道营造创业的氛围。学生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责任心增强,主动性也提高。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的项目可以替换相关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和软硬件环境,全面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探索。

五、积极组织专业竞赛,施展学生创业“才”华

动漫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设计必须符合企业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闭门造车地搞自己的动漫艺术。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让学生了解了市场需求。本专业的竞赛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外竞赛不仅仅是省、国家的技能竞赛,还有行业、企业的竞赛。校外竞赛在组织层次上基本上是选择高年级和专业比较好的学生,而专业中等或偏下的学生都没有办法涉及这些比赛。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参与专业比赛,本专业在每个学期举办各种校内竞赛。校内竞赛有企业项目、有学院设计项目,学生通过校内项目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如来自企业设计项目“大谷人形机器人设计图”大赛,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机器人大赛,普及广,最后企业点评后学生收获多。

除了参加比赛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投标,专业投标整体要求高,如中山旅游形象标志,让学生积极参加。虽然投标机会非常低,但可以通过自己作品和中标作品的对比进行学习、提升。创业学生在各种比赛中不断学习,不仅了解了各种设计资讯,提升了自主完成设计的能力,还给自己提供了展现才能的机会。

六、结束语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创办已经有8个年头,专业正不断地努力,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老师指导等方式,从“活”“德”“精”“才”四方面对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挖掘、培养、扶持,最后走出一条专业创业的道路,实现知识向财富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孙彦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就业与创业,2013(5).

[2]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9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梳理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相应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亦是如此。因此, 在探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间的关系时, 必须“溯本清源”, 才能有助于真正梳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大学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 当时由于农业社会对科学技术依赖性较低, 科学知识尚未从教育体系中单独脱离开来, 因此, 并不存在所谓的专业教育。17、18世纪在欧洲爆发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导致了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知识的日趋专精, 技术的更新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加快, 从而也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专业教育正是基于内在的学科体系发展完备和外在的社会需求增加的综合影响下, 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尽管专业教育从出现的一开始, 就一直饱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不断批评, 但是, 时至今天, 专业教育仍然是各国高校普遍采用并延伸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起源于1919年美国开展的业余商业活动。1947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将新创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引入到大学课程中。然而“在随后的1945-1970的20多年里, 美国处于大工业时代, 经济高速增长, 大公司繁荣发展, 而小公司不断减少, 创业教育缺乏成长的土壤”, 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遭遇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通货膨胀率突出、工人大量失业、一些大的工厂和企业也纷纷倒闭, 与此相反的是, “出现了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却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就业机会”。于是, 在这场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所掀起的创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下, 以美国等为首的世界各国政府及高校开始反思传统的专业教育, 纷纷采取相应措施, 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世界范围内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人们意识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技能, 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确实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仅仅定位于操作层面, 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缺乏对创业基础素质的培养和铺垫, 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很难导致创业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表层的理解可能忽视高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崇高的时代使命”。于是, 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最初的创业技能培训逐渐丰富为涵盖创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逐渐走向了系统化、理论化、普及化的成熟发展阶段。

透过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 两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虽然产生前后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 但作为两种教育理念, 两者都是“高等教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 也是对社会需求回应的必然”。因此,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 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探讨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逻辑分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因此在分析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间的关系时, 需要明确两者的概念。

所谓专业教育, “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 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但是“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 而是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观点, 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一)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专业教育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 重在传授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从而培养成为该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现代大学自18世纪诞生以来, 实施专业教育就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专业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但是人们至今尚无法找出比专业教育更科学、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依托和形式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作用和地位,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着社会的职业分工, 而且无形中引导着社会需求和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因此, “只有将创业教育的开展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始终, 并不断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创业教育的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 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激发个体内在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尽管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可以直接通过教授获得, 但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授”, 却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创业教育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但却可以教给他们成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技巧与技能”。而这种技巧与技能的提升恰恰需要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和具体开展的学科平台。

(二)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 知识的经济效应越来越突出, 社会发展极其需要基础扎实、文理兼通、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但大多数高校因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被隔断, 知识结构与视野严重受限, 传统的专业化教育制约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过度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这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表现形式就是“人才结构单一, 学生思想僵化、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弱, 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因此, 创新是专业教育深化改革所应追求的价值之一, 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新, 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恰恰可以解决上述冲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也证明, “创业教育在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关系, 避免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相融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创业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专业课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也应是专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由此可见,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紧密结合、相互融通、彼此渗透的整体, 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孤立个体。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发展趋势。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缺少了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必将索然无味。创业教育只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专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 依托专业教育为载体才能顺利开展, 才能取得实效。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决定了二者可以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如果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在学科教育中明确定位, 而且能反过来塑造专业教学, 那么创业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而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需要在课程渗透、教师影响、机构协调、政企体系支撑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 课程渗透

课程体系的改革,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 以专业教育为依托, 构建跨学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形式。一般而言, 课程渗透应至少包括课程设置原则和课程类型两个方面。

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注重创新性, 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将创业教育所应包含的关于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要素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外实践、课程评价等每一个环节中。二是注重渗透性, 应从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构成出发, 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 整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并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 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注重本土性,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际出发, 因校制宜, 逐步建立学科门类丰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依据创业教育的功能、特点, 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应主要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 培养的是学生从事创新和创造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包括培养创业教育所需的各种能力、素质和意识的知识, 涉及经济、管理、心理、投资分析、创业构思、融资、法律、创业实训等方面, 其所包含的知识应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为学生提供创业所必需的理论基础;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性学习的课程, 其所包含的知识应具有广泛性和通识性, 其目的是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有助于学生形成平稳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学科课程, 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旨在为大学生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业之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能力, 偏向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 课程内容应包括投资策略、营销手段、创新技巧、创业管理、案例实训等方面, 课程形式可通过参加论坛讲座、参与社团协会、参观企业、聆听企业家报告、参与市场调查、撰写创业方案、投身创业计划大赛和模拟经营等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

(二) 教师影响

教师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活”的教育要素, 也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关键因素。“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类型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学历型、科研型, 创新创业素质较为缺乏, 这给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带来很大局限。”因此, 培养和开发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成了当务之急。一方面应在校内选拔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整合学校各类优质资源, 集体协作地对大学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开门办学, 遴选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精英担任活动实践导师, 指导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 教师的影响可以通过编制课程教材、直接讲课、指导产学研一体化、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来实现。

在编制课程教材时, 要针对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和学生不同需求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既要注重内容的通识性、基础性, 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还要注重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以及与实践应用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教师分班、分小组教学, 针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采取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虚拟体验式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应用、创业高峰体验、模拟企业管理等形式, 将创业教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带入到学生的课堂中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作好准备;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 每一小组的同学均应配备由学科专家、创业家和社会精英三方组成的指导小组, 贯穿指导学生从创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业研究、知识应用、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在情境体验中, 企业家和社会精英可以将亲身经历或身边的实例, 甚至当前遇到的困惑, 通过现身说教和创设情境的方式, “亲述其成败得失, 让学生分享其成功的喜悦与挫折的悲伤, 思考其跌宕起伏的缘由”, 让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企业家和社会精英在课堂中的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融合”的魅力。

(三) 机构协调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仅仅靠大学的某一个部门是很困难的。”纵观创业教育开展较为成熟的美英等国的高校, 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研究中心或者委员会来具体协调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4月成立了全国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标志着我国已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无疑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对接教育部的相应工作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理应成立创业教育的机构或委员会, 来全面协调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各院校的创新教育机构或委员会, 应旨在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进行研究、论证、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机构的组成部门由学校自行组建, 应包括商科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和科研处等部门, 下设实体的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应事宜;委员会需要由校领导、学科专家、资深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企业家、创业家和社会精英等共同组成, 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相应事宜。创业教育机构和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点搭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交流平台, 具体指导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二是要做好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三是要做好对学生的组织选拔、遴选培养和具体评价工作;四是要做好实施融合所需资金的募集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五是要做好师资选聘和考核工作;六是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工作;七是做好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八是要做好师资培训、经验交流以及宣传推广工作。

(四) 政企体系支撑

在美国, 创业教育之所以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如此紧密, 与完善的社会化支持体系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全力支持, 需要财政、税收、制度甚至人事的统筹安排。因此, 应当构建一个系统的政企支撑体系, 并明确体系内相应组成要素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效。因此, 当务之急, 国家层面除了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文件之外, 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和政策倾斜制度, 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关注;鼓励高等院校和地区以及当地商业支持伙伴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部分创业教育开展成效显著的高等院校给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鼓励高等院校探索尝试创业教育专业学位和选辅修第二学位, 鼓励大学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合作培养, 积极引导高等院校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 如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同时, 要通过各类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宣传报道创业成功学生的先进事迹, 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最终受益者。因此, 企业在具体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企业应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主动出击, 充分发挥在资金、实践性师资、实践性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自觉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与高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主动开放生产车间和实验基地, 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实践平台和实战场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 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和企业乳化基地, 促使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方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产生经济效益;积极为学生提供从事创业教育的经费支持, 主动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风险的指导工作。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0

作为面向全体财会专业学生的创业入门教育,创业教育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培养目标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学院的行业办学优势与区域优势,培养具有扎实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创业精神和创业素养的创业型专业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创业意向且具备一定创业条件和创业基础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创业管理实践能力,进行创业孵化,培养自主创业者。创业型专业人才是针对广大学生的大众化培养目标,自主创业者培养目标是以有创业渠道或强烈创业愿望者为培养主体的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两层次目标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形成创业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会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的教育内容与体系,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心理、认知企业(企业的含义、企业的类型)、发现并分析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内涵与来源、识别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机会)、创办企业(市场选择、计算所需资金、筹措创业资金、企业申办基本程序)、经营企业(员工管理、营销管理、供应商的选择、成本管理与控制、财务管理、财务报表、风险管理)、商业计划书的准备(信息与帮助的来源、设计商业计划书、解释商业计划书)、法律与税收(合同订立、税收筹划、纳税申报、税款计算)等八大模块25大元素,并根据创业教育元素与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通性和互补性,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3种授课形式(见图1):融入专业课程授课、开设选修课独立授课、开设专题讲座授课。

(一)融入专业课程授课

融入专业课程授课是指在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各课程的特点,在挖掘本课程应有的创业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在传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并不另外开设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教育元素中企业的含义、企业的类型、企业申办基本程序等在经济法课程中体现;成本管理与控制在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课程中体现;税收筹划、纳税申报、税款计算在税收相关课程中体现等,所以对于这些创业教育元素不需要另外开设该类创业课程,而是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对这些创业教育元素进行强化,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将书本知识还原现实生活,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增强其切身体会,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如在《财务会计》“短期借款核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悉、掌握该部分知识,然后根据实际借款业务处理流程,将学生分为六组,分别扮演借款单位业务经办人、出纳、会计、财务经理、单位负责人以及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对应模拟角色具体操作工作步骤。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填写借款申请书、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进账单等原始单据、审核盖章、填制记账凭证与登记账簿的过程,不仅加强了财会专业学生借款业务的核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掌握了银行借款的操作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在《财务管理》的“筹资成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编制一份筹资策划书,根据岗位需要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扮演公司的企业负责人、财务经理、会计。企业负责人审核企业筹资策划书中的筹资原则、筹资用途等项目;财务经理负责审核筹资渠道与方式、筹资数量的预测等项目;会计人员运用个别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筹资方案可行性的评议。通过这些项目化情境模拟操作,使学生对企业经营所考虑的要素有更生动立体的认知。另外,由于学生尚未接触过实际工作,对于具体的工作情境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财务知识时,尽量做到生动易懂,可将某一工作情境做成Flash动画,演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该情境的财务知识。

(二)开设选修课独立授课

对于财会专业课程教学中未涉及到的创业教育元素,如:模块四中发现并分析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内涵与来源、识别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机会),模块六中的员工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模块七中商业计划书的准备(信息与帮助的来源、设计商业计划书、解释商业计划书)等,可以开设“创业机会分析”、“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等选修课程,与前面的专业必修课程相互配合,使学生从知识准备的角度掌握创办企业的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通常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等比较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的呈现方式的教学方法。

(三)开设专题讲座授课

对于模块一、模块二,其内容主要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的指导,其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素质,以激发起创业激情,教师很难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专项实训,所以通过开设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来完成。如可以开设创业成败案例分析专题讲座,通过分析创业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以与时俱进的创业理念、丰富生动的实际事例,点燃学生心中的“创业火花”;通过剖析创业失败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险和艰辛,懂得如何在经营中规避风险。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直观、快速、深刻的效果;开设“形势与政策”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重大时事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如何根据不同政治经济形势识别、把握创业机会;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式,提高挫折承受力,能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等。

二、设置体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效果深化的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力求找到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一)开展专业调研与市场研究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参观企业的采购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由企业相关人员介绍该企业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各个流程产生的原始凭证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参观企业的财务部门,由会计人员介绍本部门的人员分工,每个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翻阅或由企业会计人员展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以及报表,并简单说明这些资料所记载的内容和用途。通过让学生与企业的亲密接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便于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市场调查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市场,了解社会,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市场开拓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其更多地了解现实的经济状况、经济环境,从而激发就业、创业灵感,更理性地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及创业目标。

(二)开办创业论坛、扶持创业社团

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学生创业因子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职院校可以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论坛,围绕相关专业,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扶持学生创业社团,在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学院从组织、制度、观念等方面对社团给予必要的引导,控制其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有意识地把创业教育引入社团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增长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创业大赛

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开展调研论证,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书,并进行展示、讲解、模拟实施。创业大赛具体包括学生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创业的模拟实施、答辩、评委会的点评等阶段,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是专业学生创业实训的一项有效方式。其中,创业计划书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创业大赛不仅能反映出学员对商机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财务知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而增长学生的专业、创业知识,提高专业、创业能力。

(四)创建模拟企业

建立校内模拟企业,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教师应以真实的企业为蓝本设置一个模拟企业的综合情境,开设市场开发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等部门,设置“总经理”、“部门经理”、“财务经理”、“会计”、“出纳”等角色让学生担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开办企业、筹集资金、采购材料、组织生产、成本核算、产品销售、利润分配和申报纳税等业务处理。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模拟公司的建立,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基地。

(五)创建大学生创业园

创建高职大学生创业园,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资源,挖掘自身服务潜力,建立较为完备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税、法律咨询、创业资金、人才推荐、市场开发、招商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和全真两种途径尝试创业,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创业,即由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给工商、税务执照,按照企业方式运作,在校内开业,学生毕业前将企业转让给新的在校学生继续经营;在全真环境下进行创业,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学校配备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专门负责指导,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通过对创业园的全面运作,使之不但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主要场所,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孵化器功能,成为催生高职学生创业成果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摇篮。

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会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方式应打破单一的考卷制,注重过程评价,把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情况作为考核学生成绩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对创业学生要淡化科目成绩,突出创业的重要位置,可以设立创业方面的奖项,如创业奖、创业贡献奖等,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针对修满规定创业类课程学分的学生可以颁发一个本校创业结业证书,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类课程的兴趣;四是建立创业跟踪体系,学校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

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评价体系构建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郭广生:《我和创业有个约会: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3]徐小洲、夏晓军:《创业教育:职业院校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1

關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G647.38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及发展背景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新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是对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教育模式探索,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明,教育转型变革动力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不少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创新创业目标的认识过于狭隘,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不能有机融合,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严重脱节;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高校发展方式依然停留在注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对于学校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导致教育转型变革动力不足。

2.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薄弱、导向矛盾

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远未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极其缺乏,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极少。

3.教学管理体制因循守旧、封闭运转

目前我国大多数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依旧是应试教育类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与当前体系存在诸多矛盾。因循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更多表现为“刚性”,是封闭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更多表现为“柔性”,是开放型的,二者是矛盾的。

4.双创激励机制不成体系、亟待优化

不少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心有顾虑或安于现状而抱观望态度,高校尚未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尚未建立符合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尚未制定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政策。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1.强化创新创业导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育决策部门要更新高等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方高校的现实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纳入到高校的学科课程建设当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以体系化、学科化融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体系之中,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考核指标之一,予以政策上的保证。要立足应用型定位,既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纳入到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综合改革方案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建立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案细化和督导落实,推进各个学院、专业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奖励办法,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付出和表现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有机联系,对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和知名创新创业竞赛且获奖的团队和指导教师给予特别奖励。

3.大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教学管理当中,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遴选和培养机制,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基于内部师资在实践方面的局限和外部师资在时间方面的局限,要形成学校内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让内部专业教师“走出去”充电、交流、历练,让外聘优秀创业导师“引进来”激发、训练、辅导。

4.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欧美发达国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推广和渗透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有许多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注意到本省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在学习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可从教育理念、实施重点、实施方式、社会参与和实践性等方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在“拿来主义”和独特创新之间要做到国际化和本土化、本土化和区域化、区域化和校际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占仁.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

[2]马晓春,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2,(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1 创业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业教育, 指的就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最基本的创业素质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具备一定的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以及心理品质等。具体的来说, 创业教育作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它不仅能够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全方位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充分突出教育创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重点强调改变学生以往那种非常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随着时代的变化, 对创业教育全面进行加强已经成为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现阶段下,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给社会带来了财富的同时, 还提供了就业机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对基本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术能力全面了解之后, 才会具有首创精神, 那么在面临就业这一大难题的时候就不会对现有的企业产生依赖性, 假如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就会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所以说,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2.2 让高职院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需要专业素质能力高的人才之外, 更加需要那些敢于创新的创业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想要与人力资源的需求相适应的话, 那么就必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一直健康的发展下去。

2.3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提倡的是创造和创新以及创业三种教育之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很大差别的, 专业教育主要体现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使得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

3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

3.1 应当对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培养。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 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干部必须要对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高度重视,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教师与创业教育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 不断地对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培养, 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具体实践。

3.2 应当进一步引导校园文化氛围。

任何一所院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且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氛围, 然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浓烈的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相关领导与老师在平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对省和市以及学校当中所开展的技能大赛要踊跃进行参与, 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 学校应当给予奖励, 并且在校报与广播上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报道, 从而鼓励高职院校所有的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创业观念, 营造出有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终让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融合为一体。

3.3 应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方位发展的观念, 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应该把创业教育合理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当中。高职院校需要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创业型人才放在相同的位置上, 然后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核心写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从而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从根本上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使他们从求职者转变成为了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把自己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而且还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 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6)

[2]张瑶祥, 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32)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 2015 (18)

[4]赵丙阳.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J].西部皮革, 2016 (10)

上一篇:电阻应变传感器下一篇:云计算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