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教育

2024-06-24

中医专业教育(共12篇)

中医专业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单一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交叉开展、互补并重, 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中医教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高瞻远瞩, 意识到人文教育的深入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在中医课程中加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这样既能使人文素质教育事半功倍、深入持久, 又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储备后劲,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中医院校的大部分专业在归类上归属理科范畴, 这于无形中在原本与人文科学紧密相关的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划分了明确的鸿沟, 不仅破坏了中医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 而且误导师生忽略了对人文素质的重视。学生对传统中医专业缺乏感情, 学习难度增加, 加之中医目前较西医的相对弱势地位, 中医学生易专业思想波动, 产生“轻中重西”的想法, 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习的质量, 削弱了专业学习的后劲, 在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 中医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中医自身对人文素质培养要求, 而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 忽视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人文素质提高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和“第二课堂”。有关调查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 远低于发达国家医学教学中人文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 (如美、德20%, 英、日10%-15%) 。同时人文学科的任课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普遍在医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结合上存在不足, 教学过程中脱离中医实际, 缺乏中医人文专业特色, 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些蕴藏着深厚的中医学术思想和理论的课程却被作为选修课, 中医学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作用未被发掘和利用, 学生文化底蕴不足, 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涵着十分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髓。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 集医学、数学、农学、相学、天文之大成, 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理论一方面来自对自然环境、健康和疾病的固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另一方面继承并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深刻指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以此来阐释自然界变化, 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理病理机制及防病治病的原理, 成为中医哲学思想总纲。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吸收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过程。

中医认为“医乃仁术”, 对医学生的医德修养素有很高的要求, 以培养“大医精诚”为目标。历代中医大家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这既是中医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双重学科特性的要求, 也说明了学科间是相互融通的。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 就不可能成为名医大家;没有人文作支撑, 就没有中医的蓬勃发展。中医学自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人文教育在中医教育中占基础性地位。

因而, 中医院校应根据现代教育学科融合和交叉的趋势, 在短期内无法大量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下, 加强在专业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完善中医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三、加强中医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 切实转变观念, 明确知识结构调整目标

切实转变观念,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共同树立在中医专业课程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理念, 使广大师生明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责任, 并使之深入人心。确立中医专业学科的人文属性定位, 改变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使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医学生中产生积极作用和明显效益。

(二) 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

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融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举办人文讲座、名著导读、名画名曲欣赏、演讲、辩论赛、文艺汇演等,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文化修养, 为在专业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 注重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须依靠教师去实施, 中医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学术造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专业教师自身要树立终生学习,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 并积极与人文学科教师交流研究。

(四) 改进教学方法,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

在专业课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将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欣然接受。在各科中医课程中, 展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与独特疗效,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鼓励学生勇挑振兴中医的重担, 同时唤醒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如在中基等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中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 包括抽象思维和辨证思维等, 在《内经》讲授中加入文、史、哲方面知识, 让学生体会中医的博大精深, 语言韵律的美感。在开展方式上, 可采取多媒体、讨论辩论、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集社会功能、学术功能、审美功能于一体,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热点, 疏导思想困惑, 学好专业同时拓展学术视野, 夯实学术基础。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使学生耳闻目染, 思辩不断, 真正使人文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

摘要:加强在中医专业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医专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是加强在中医专业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加强,中医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莲.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途径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

[2]傅进军.中医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3]李雁.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及比较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4]陈全功.黄帝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5]刘雯华, 袁宝权, 罗祥云.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中医专业教育 篇2

马鞍山成人高考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秋季专本科2.5年毕业招生(马鞍山)今日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学校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2013年学校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挂靠我校,下设10个研究所。

马鞍山今日教育成人高考考试辅导优势:

高等教育成人高考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免试入学(代报名):

凡具有高中(含技校、职高、中专)及相当学历人员均可免试入学。通过课程考试合格,由主考学校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毕业证书,并可高升本,符合条件者均可申请学士学位。教育部电子注册,网上可查。

含金量过硬:

证书国内通用,国际认可,教育部电子注册、可上国家大网查询,具有很高的社会信誉和国际认可度。

服务优质:

全程服务,一步到位。在职人员没有精力和时间学习考试,学员只需办理报名、缴费、注册手续。

招生类型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招生类型有三种:

1、专科起点升本科;

2、高中起点升本科;

3、高中起点升专科。考生在网上报名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招生类型。

学习形式

成人高等学校的学习形式有两种:

1、函授,2、业余。函授一年两个学期,每学期集中授课半个月左右。

考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在填报志愿时仔细阅读招生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章程,选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招生专业

1.高起专:医药营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针灸推拿、药学、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护理学

2.专升本:中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成人高考辅导报名考试时间:与全国考试时间同步,春季班11月、12月报名,4月考试;秋季班3-5月报名,10月考试。具体情况请咨询今日教育。

各学习中心报名咨询电话:

0555-222-2571(马鞍山总校)0553-511-1202(芜湖分校)

0563-2622-177(宣城分校)报名地址:马鞍山花山区湖东中路中央大厦7楼710室(总校)芜湖市镜湖区汇金广场B座1801室(芜湖分校)宣城市宣州区创业中心719室(宣城分校)

可百度搜索 :马鞍山(芜湖、宣城)今日教育官方网站查询。咨询

在线客服。

微信关注“马鞍山今日教育”公众号,即可微信查询所

有报名信息。

1.报名时间:报名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30-17:30,双休日不休息。

2.招生对象、层次及其条件:本学历适合社会各行业在职人员,从业

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均可报考。

报考高起专:应届和往届高中、中专、职高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

报考专升本:必须是已经取得大专毕业证的人员,未取得大专毕

业证的人员只能报考大专学历。

2014年上半年毕业的专科生凭学校出具的证明也可以报考本

科。

3.准备相关报名资料:

①考生须携带身份证原件(或现役军人证)及复印件。

②报考专升本的考生,须持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014年

春季毕业的应届专科毕业生可持所在学校出具的《毕业生证明》。③符合照顾加分条件的考生:25周岁以上照顾加分由报名系统自动生成,考生须保证自己网上报名所填身份证号的真实、准确;符合其它照顾条件的考生需交验相应的原始证件及复印件和《安徽省2014年成人高校招生照顾加分考生登记表》(空白表可从网上下载)。④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需交验省级民政部门颁发的《自谋职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⑤申请免试入学的人员携带有关证件直接到省考试院办理报名手续。

4.考试科目:

①报考专科:高中语文、数学(文或理)、外语三科。②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

理工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

(一);

经管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

(二);

法学类:政治、外语、民法; 艺术类:政治、外语、艺术概论。学费标准:按专业不同,收费不同。

缴费方法:专业学制2年,学费分三次缴纳,具体可咨询今日教育报名中心。

教材供应

为认真执行全国考办关于自考教材实行“统一印刷,统一购买,统一发的规定,规定教材订购工作,保证考生及时拿到正版教材,考生报考时,需订相应的教材,经考区和各单位汇总后连同经费一并报专业考办,由专业考办统一到全国考委教材供应中心代购。其他事项

1、考生必须确保所提供毕业证书的真实性,如有不实后果自负。

2、入学时不转户口;毕业时不发派遣证、不包分配。

中医专业教育 篇3

关键词:留学生 中医药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9-02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中医药专业仅次于汉语言专业位居第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结晶,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 加强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的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药教育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快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俨然是中医药国际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主要形式,通过留学生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认可中医药。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别也出现了扩大化,最初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以中国的近邻日、韩国家的学生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留学生也把中医药学作为来华留学的首选专业。但是留学生很难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以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东南亚的留学生,虽然能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毕竟还是与本国文化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和障碍。

因此在中医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国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会说流利的汉语,会日常的交际,还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的有力支撑。正因如此,高等中医院校不但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能让文化成为专业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要使文化学习成为专业学习的良好基础。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留学生学习中医,汉语言是基础,没有过硬的汉语言水平是肯定不会在专业学习中取得成绩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课程的学习,打好汉语言基础。但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人文地理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否则只是表面肤浅的认知记忆。但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此类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造成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显得尤为吃力,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人文学科、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很难形成中医思维和逻辑。

因此,中医药国际教育不但要加大汉语言课程的教学力度,还必须加大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教学地位。开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经典著作鉴赏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新问题的提出就要求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外事管理干部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中医药知识,更应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思辨和领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把握中医灵魂和命脉的大医精诚的高级人才。

2 重视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保持中医优势特色的途径

2.1 拓宽文化教育空间,创建文化教育新模式

为增进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氛围,无论从教室的布置还是体验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应努力创造具有烘托中医文化氛围的活动,使学生积极营造有中医药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举办艺术节等以提高留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型活动。定期开展中外学生联谊会,不但能增进中外学生感情,同时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我校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中外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既有中医学知识又包含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种竞赛不但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记忆。此外,我校部分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天津”、“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北京—— 大型科普晚会”的活动,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留学生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热爱,并能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只对其中某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和造诣,若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恐怕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此问题,高等中医院就要从引进师资方面考虑如何解决。如果只引進医学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人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那么就要考虑从文科院校直接引进具有人文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能独立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还占少数。

此外,也可重点培养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一些即将毕业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使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以致用,在留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可以视留学生教学为儿童教学,只讲一些肤浅的,皮毛知识,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贯彻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3 创新文化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上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按照PPT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认为中医教学就是陈旧的,呆板的。而PBL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发展的一种教学大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在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中尤其适用。PBL即“问题导向学习”,它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问题式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国文化的深邃以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都会增加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难度。因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是留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问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减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尝试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查找信息,探究答案,总结规律,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大家的观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加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1 是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说明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自己所选院校和专业的热爱。但是由于受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会让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产生陌生感、恐惧感和思乡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在华期间的学习生活。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尽快的熟悉中国国情和民俗习惯,还可以大大提高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留学生这个群体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让留学生从初来中国的陌生感、恐惧感,到逐渐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并且接受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是我们外事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中医思维培养途径[J].四川中医,2008,26(8):41-43.

[2]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63.

[3]胡森.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必要性及思考[J].中医教育ETCM,2004,23(3):81-83.

[4]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5]张宁.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实践活动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6,30(5):209,246.

中医专业教育 篇4

一、中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现状

1. 专业目标不明确导致困惑心理明显

由于开设的是新专业, 尤其是属于中医药院校中的非医学专业, 所以高考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有时处于一种尝试的心理, 易被录取的心态来报考。另外,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专业调剂过来的。但在学生入学后, 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理想、就业方向等缺乏了解, 致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心理困惑, 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

2. 专业教育探索性导致学习压力较大

对于新开设的医药相关专业, 关于中医药类课程所占比重大小等问题, 没有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可借鉴, 因此学生会出现质疑学校的办学条件, 怀疑学校的师资水平等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3. 专业前景未知性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益进步, 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们对四年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比其他类高校相同专业的优势等问题存在很大的困惑。专业前景的未知性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未来就业的担忧。

二、影响中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因素

1. 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所学专业不是出于自愿, 部分被调剂到了医药相关专业以及盲目的填报志愿的学生, 觉得志不在此, 能力有限, 产生厌学情绪。现实与期望的落差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安心学习, 致使学生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不良现象。

2. 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大多是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很多家长对中医药相关的新专业认识模糊, 理解片面。这就导致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招生时普遍存在第一志愿率较低的现状。但是, 医药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又是全校较好的, 例如河南中医学院2011届医药营销毕业生就业与需求比例为26:1。针对目前存在的低志愿率与高需求率, 充分说明了社会对相关专业的认识不足, 提高相关专业的社会认知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学校教育的因素

目前, 大多中医药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仅仅是将医学、药学的知识简单的和管理的课程放在一起, 课程的简单累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造成学生医药与管理的知识都懂一点, 但都不甚精通。同时, 很多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师是综合院校经济管理专业, 对医药知识了解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结合中医药学。

三、中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教育对策研析

1. 加强交流, 关怀指导, 指导学生摆脱困惑

(1) 做好迎新现场的专业初步认知教育工作

对于大一新生, 迎新现场是新生报到时首次接触到自己专业的老师和同学, 迎新工作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初步认知的重要环节。各院系应成立以院系学生会为核心, 以党员, 团委干部为骨干的迎新学生队伍, 从接待、登记、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分工。另外, 专业班主任现场解惑答疑。专业班主任应就有关新生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专业问题一一解答, 这样稳定了部分观望、迟疑的学生及家长的情绪, 这是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开端。

(2) 做好专业认知教育报告会制度工作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新办专业新生的专业困惑,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 推行专业认知教育报告会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专业认知报告会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 着重围绕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展开, 加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专业报告会, 不仅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 增强专业信心, 使其培养良好的专业学习态度。

(3) 做好辅导员及学生干部人文关怀工作

辅导员自从新生报到、新生军训期间深入学生宿舍和军训现场和学生交流沟通,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辅导员对新生嘘寒问暖, 他们既有长辈的关爱, 又有亲似哥哥姐姐的关心, 从感情上抚慰, 真正体现出人文的关怀, 使大学生更快的融入到了大家庭中。另外, 高年级学生干部, 学生会干部, 助理班主任利用迎新现场, 军训间隙, 课外活动时间, 深入到新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新老生间的交流, 高低年级学生同辈交流使专业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

2. 突出特色, 培养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高校的大二是个特殊的时期, 因为转专业工作的逐步开展一部分学生转到其他专业, 而留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进行。针对这些情况, 院系应当进一步加强学习引导, 通过专业老师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书籍, 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 在阅读中培养专业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社会的需要同个人的专业志趣紧密地结合起来, 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同时, 应组织本专业的教学名师给学生们开展一些精彩动人、展现本专业魅力的讲座及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 以增强专业吸引力, 也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公司进行外出参观考察, 进而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景和未来, 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

3. 开拓视野, 规划职业,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医药型非医学专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就需要医药型理工科类专业学生放开视野, 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 在专业与社会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契合点, 引导学生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另外, 积极开展“职业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挂职锻炼、职业访问等方式, 了解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需求, 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制定合理目标, 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医药型非医学专业, 需要高校的领导、教师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只有各方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合力, 才能切实加强中医药院校医药型非医学专业的专业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武伟生, 魏本征.中医院校新设理工类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31-32.

[2]张銮, 刘达玉, 王卫.对本科生转专业现象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2) :71-74.

[3]刘朝晖.医学院校新设非医类专业学生专业认知教育之对策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10) :244-245.

中医专业教育 篇5

1、你是美容店的老板吗?还在围绕着一些美容套盒在做项目吗?

2、如果是,有没有发现:套盒越来越难卖!为什么?

3、是顾客太难伺候了,还是你的套盒效果太差了,甚至是没有效果?

4、顾客还是顾客,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作为一个美容师,你需要做的,只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即可

5、那么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如何满足他们?

6、如果你还在走以前的老路子,必然会被淘汰,那么,时下以及将来什么才是最好的养生美容技术呢?

7、答案:中医养生,对,真正专业的中医养生技术,是建立在祖国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的外治自然疗法——拔罐、刮痧、针灸、艾灸、火疗、推拿按摩等,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为辨证论治的科学依据,通俗点说:顾客来了,首先你得会通过望闻问切,知道顾客的体质!不会望闻问切辨证体质的养生师,充其量也就是个美容师!!不懂病因、病机的拔罐师、刮痧师、推拿按摩师,充其量只是“一介武夫”,调理效果会大打折扣,且容易出危险事故,为何?——不会,不懂而已!!

国康基于美容养生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特于五一节日,开设了所有培训机构和学校没胆子开也没法开的中医养生全能技术精修班!全国唯一一个教学员突破中医专业理论,综合运用所有外治疗法的中医养生专业学习课程!

〓课程内容:

■中医理论部分: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通过学习,能让学员明白中医上所说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望闻问切、最后归结到八纲辨证。◎这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是让学员能掌握真正的传统中医理论和辨证技术,能通过望闻问切,知道顾客体质,知道产生这样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

◆中医经络腧穴部分:包含人体经络的走向,所属脏腑,真正的十字坐标定位法,同身寸如何测量,具体穴位的主治病症,穴位针灸时所注意事项等。

◎这部分主要通过课堂上老师面对面手把手教授专业中医经络腧穴的定位,不是“大约”“看起来”“好像”这个穴位是在这里,不是民间所谓的“三指两寸”,不是目测出来的!十字坐标定位法,才是真正的经络穴位寻找方法!

中医专业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種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傳递中医信息。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4]杨怀远.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48-49.

中医专业教育 篇7

1 中医人才培养需建立科学机制

建立健全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按照目前中医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医人才进步的趋势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实践经验,重视个人的学习经历。对于不同级别的中医医生,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长时间处在基层的中医工作人员来讲,评职称就是要看他是否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临床病症。对于工作在一线的专业人员,要建立健全比较符合中医人才发展的方案,以实用的专业技术为重点讲解内容,而不要讲授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

2 提高中医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

中医课程教师不仅仅要有学富五车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非常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在当前情况下,中医课程教师的临床经验比较缺乏,这样的情况在青年教师身上尤为明显。中医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延续的时间非常久。中医课程教师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为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发展源泉,中医学不能失去临床,中医因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而可以绵延千年。加强中医课程教育师资力量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中医课程师资力量的专业水平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应该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体制要顺畅,同时提升师资的教学水准。对此,可以在假期送教师出去培训,或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之间进行轮换。

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医专业作为地方特色专业,要遵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将增强优势作为基础,将突出特色作为中心,贯彻整个学校的办学特点;要按照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业建设的灵活性,寻找适合社会发展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中医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要以提升课程质量为途径,提高重点课程的教学时长和时数。重点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非常活跃气氛的活动,例如“名师大讲堂”等,以名师的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校的名中医和高学历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要请比较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来与中医专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沟通学术见解。在名师的指导之下,可以更加坚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理念,根据当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来制订人才培养办法。通常,人们对于技能的掌握和人才培养的认知需要非常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简单的角度来看,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然后再重视智力的提高,最后才到职业道德的培养。当前,中医教育已经到了学习的环节,要关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鼓励终身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等模式。

6 指导学生多读经典,夯实基础

许多医学专家将中医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其根就是四大经典著作,其余的每个学科和各个专家的学说都是树干和树冠。由此可以看出四大经典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作为,就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终生学习的态度和努力奋斗的决心。只要勤奋努力、不惧艰难,就可以有所收获。当然,读经典书籍,并不是仅仅读书而已,要在其中学习中医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指引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学生学习经典,不止是对一个病症、一味药方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感悟当时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医的深刻内涵,学习经典的思维方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中医思维的形成。

总之,在这个新背景下,利用比较可行的方式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更好地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培养出更多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使中等职业教育中医专业的教育事业不断完善,更好地长远发展下去。

摘要:中医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多次试验成果,为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中医人才的不断努力之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医学系统会继续发展下去。经过多年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医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系统,构成了一整套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武继彪,徐传庚,宋永刚,等.中医相关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人才需求预测[J].中医教育,2010(01):72-75.

[2]王改敏.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22-23.

中医专业教育 篇8

一、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与劣势

(一)跨专业报考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类型。

从历年报考情况来看,跨专业报考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所跨专业多为跨一级学科的中西医结合考生和跨二级学科针灸推拿学专业考生。

(二)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与劣势。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的供不应求,已成为现阶段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身份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拥有大学五年本专业医学知识的系统教育,已经初步形成诊疗疾病的思维模式,再经过3年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疾病有更宽泛的认知,在治疗上也有更多的想法及创新性的尝试。如对“中风”疾病的处治,本科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多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方面认识此病,在治疗上以改善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而本科为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多从经络的角度认识此病,在治疗上以针灸按摩为主。优势往往与劣势并存,跨专业的研究生虽然自身具有一定地优势,但与非跨专业研究生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劣势。相对而言,中医类跨专业研究生对中医经典、中医内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及辨证论治的功底有所欠缺。

二、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一)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跨专业研究生同跨专业研究生相比,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对他们3年的学习和工作造成许多困难。如择校时选择导师难度大、学习压力重、临床实践遇阻、同行对其中医内科学理论的认同、毕业论文撰写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多关注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首先,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一项调查表明: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明显低于非跨专业研究生[1],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其次,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导师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上下届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结友善的团体。第三,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作用,力所能及的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挥家庭、朋友及自身调节的作用,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2]。

(二)加强经典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瘟疫论》等中医经典,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尤为重要。中医的精华与奥妙尽在经典之中,只有对经典有所感悟,才能敲开中医的厚重之门,走进神圣殿堂。学生还应广泛涉猎并研读中医古籍,以丰富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博采众家学说,尽早补齐短板。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及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为其列出学习书目,鼓励并指导他们广泛阅读,从古代名家名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增强自身的中医底蕴[3]。

(三)激发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大学本科的教育趋于同一化,缺少针对性的培养教学,而研究生阶段同一化的教育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必须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点进行培养,制定具有针对性、长远性的教育教学计划[4]。这点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与大多数同届生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兴趣点、研究的方向以及故有的优势都促使他们要术有专攻,在其培养过程中利用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5]。

(四)继承性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临床类硕士研究生导师很多都是名老中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努力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通过整理门诊病案、疗区病历,学习导师的著作、论文,归纳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应当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广泛研究国内名家的学术经验,从细节入手,深刻领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以填补中医基础理论的不足,夯实中医底蕴;或通过从师授受或私塾的方式继承名中医的经验,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6]。

(五)增强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中医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期间就是依靠不断创新才得以延续、发展的。可近代以来中医发展缓慢、创新不足,因而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中医的创新涉及很多方面,研究生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中医的创新不仅是创立一种新的学说,发明一副新的汤药,对经典的再认识,对中医基础的现代化论证也是一种创新。另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不断探索,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7]。

(六)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

在校期间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跨专业研究生提高医学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远不及此。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学术报告,帮助他们参与各高校、各区域医学交流,促使学术思想相互碰撞形成火花,以利于彼此借鉴,共同提高。还可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医学学术活动,通过与同行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接触交流,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发展中医做出贡献[8,9]。

三、小结

跨专业临床类中医老年病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关键在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注重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医德仁术,懂经典、善临床、能科研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红联,方传龙,王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60-61

[2]余情,石玲.跨专业研究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14-116

[3]都来均,孙金芳,徐志伟等.谈中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J].中医教育ECM,2000,19(3):36-38

[4]葛昕,彭锐,李荣等.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24-25

[5]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中医专业教育 篇9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创业教育成了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向。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内进行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踏入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1]。而作为传统大学教育的主导发展方向,专业教育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为了解创业教育开展现状与学生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探究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本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试点进行了相关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各学院、学生组织、社团按比例随机抽选出的学生代表共100 名,其中5%为创业实践园创业者,5%为创业计划大赛参赛者。

1.2 方法

在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创业实践园创业者和创业计划大赛参赛者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了解与接纳情况、对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预期接受情况、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的需求情况及开展适宜的融合模式等问题,采用单项选择填答和多项选择填答。访谈法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访谈内容包括:本校对创业园创业者及创业大赛参赛者的扶持力度、进行创业计划或创业实践的经验、需要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1.3 数据处理

调查资料采用Epi Data 3.02 版进行数据管理,采用SPSS 19.0 版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100 份,有效回收率98%。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占4.1%,本科生占95.9%;男生占14.3%,女生占85.7%;港澳台学生占2%,大陆学生占98%;经贸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占33.7%,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占23.5%,其他(计算机、外语等)相关专业学生占42.8%。访谈的创业实践园创业者分别为5 家店的主要经营者,创业计划大赛参赛者分别为两支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的主创成员。

2.2 本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基本配置情况

作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素有重视创业教育的传统,一直把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创业平台方面,通过创业一条街、创业实践园、朝阳模拟医院、汉中门大学科技园等基地,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多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格局。学生按照“先进行创业体验,再开展创业模拟实践,最终达到创业实现”的科学流程开展创业活动,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风险,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南中医的学生创办了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养生保健机构、老年幼儿护理中心、IT企业等多类企业,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

在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方面,学校长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学院协同合作,设立专职负责老师,把“创青春”“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作为提升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抓手,不断促进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

2.3 对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了解、接纳与改进预期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100%的同学认为在校大学生有必要接受创业教育,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45.9%,希望学校为其提供创业教育的占40.8%,如果未来学校继续加大创业教育的宽度与广度,期待接受的学生比例非常可观。

在图1 中我们可以发现,了解“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创业一条街等实践平台”的人数最多,占到了88.78%,说明学校在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创业基地平台的努力落到了实处,但真正入驻创业实践园的比例最低,仅8.16%,说明大学生创业由理论转为实践的创业爱好者相对较少,面对可能的资金、货源等危险,自身管理经验不足等缺陷,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风险较低的创业活动进行涉猎。

同时了解并参加过创青春、挑战杯等创业计划类大赛的人最多,一方面说明学校在鼓励学生课余类创业竞赛方面,宣传与扶持力度非常到位,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更多参与此类比赛来了解创业的内涵,这也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而了解并参与“KAB,SYB等创业类培训”的比例也比较高,说明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先进创业课程作为公选课,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受众;而在“专业教育中提及创业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低,学生们普遍无法在日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学习到创业的相关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有时却与创业息息相关。

2.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的需求情况及开展适宜的融合模式

2.4.1 需求情况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参与创业教育的相关活动的目的各有不同。其中参与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能力与为创业作准备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88.78%和82.65%,明显超过了为拿学分、挣钱等目的。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更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寻找更多锻炼自己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机会,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自主创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大学生中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针对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中,创业意识的比例将近90%,说明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高需求性。而紧接其后的市场营销(81.63%)、战略规划(79.59%)、人力资源(73.47%)等各项知识与技能均与专业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许多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上的教授、引导与锻炼,具体如图2 所示。

2.4.2 融合模式

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贯穿大学生的所有基本课程形式,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不仅需要考虑现有形式的接受,还要思考学生对课程形式的认知与期望。

通过调查,现有的课程形式中,社会实践对创业教育的帮助最大,比例高达64.29%,充分说明了创业教育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以62.24%的比例排在第二,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上的许多理论和模拟在创业教育范畴的必要性(见表1)。

在对学生更期望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形式的调查中,超过6 成的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开展像创业计划大赛和讲座创业类活动,寓教于乐是大学生课余生活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校企联合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前极佳的锻炼渠道,也很受在校大学生推崇。同学们的选择都体现了理论与实操需要有机联合的必要性,相信今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将呈现多样化发展。

对于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的困难,有57.55%的同学认为,专业课时量太少,在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中占用课时,导致了专业课用时紧张,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34.49%的同学认为是,专业课老师认为创业是不可教的,创业教育效果微弱,因而对创业教育不重视;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缺乏系统有效的创业课程、缺乏创业实践的平台及缺乏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

3 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调查结果显示,87.61%的在校学生认为无论是理论类还是实践类的创业教育活动,都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与教授。但实际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各自为政”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课堂教学上、专业实践方面都存在脱节[2]。仅有参与创业类竞赛、创业类课程和创业类讲座时能学习到创业知识与技能,而与创业紧密相关的专业课因本身课时有限,大多只能在课程涉及创业时进行小范围的知识教授,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作为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活动都是提升就业能力、为创业作准备的最佳选择,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是他们最需要的。而调查中我们看到,SYB,KAB这类创业专项课程在学生中了解程度和参与热情都不高,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而不是另外附加一个培养体系,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贯穿始终、高度融合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3]。通过调查,创业类竞赛成为多数大学生了解的创业教育形式,这与学校的重视程度与宣传力度息息相关。

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尽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的时代背景、各自涵盖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价值追求与根本目标等基本方面都是一致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互补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立足自身优势,以点带面。作为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利用自身各类创业平台的优势,以点带面,建立“产学研”“校企联合”等教学模式,将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与个人能力相结合,带动学校的创业产业发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进程,促进学校创业教育的宣传。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金计划、进课堂,贯穿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4]。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由于创业教育的体系涉及面广,对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和教育技能的多样化的需求就大。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不同院系的专业老师,以及外部实务型专家的组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构建创业知识与能力框架,最终促使其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业品质[5]。

中医专业教育 篇10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专业化教育也迫切需要融入通识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教育模式, 使其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方面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弱化, 培养的学生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作为颇具特色的中医传承教育, 为了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中医人才, 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通识教育。而目前教学安排紧凑, 课业负担繁重, 加之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使得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通识教育难以实行。慕课 (MOOCs) 的出现让二者的融合成为现实, 慕课正以其开放性、透明性、易获得性推动着高校课程改革。本文以我校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为例, 探讨慕课在中医传承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中的优势。

1 慕课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慕课最早起源于美国, 意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合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其中, “M”代表Massive (大规模) , 指的是课程学习人数多;“O”代表Open (开放) , 即课程内容对所有有求知欲望的人开放;第二个“O”为Online (在线) , 学习者可以灵活安排学习的时间;“C”则代表Course (课程) [1]。

自2008年第一门慕课开设起, 慕课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从“悄然无声”到“井喷”的发展过程。其与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函授等形式进行的远程教育不同, 也不完全等同于当下流行的网络公开课, 慕课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 以丰富的课程内容和符合人类注意力规律的授课形式吸引目标人群, 通过满足学习人员的需要、兴趣, 完整、系统地实现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等过程[2]。

目前, 国际上几个著名的慕课平台, 如Udacity、Coursera、ed X等向全世界免费提供各大知名院校的优质课程, 国内一些知名高校, 如清华、北大、复旦也已经开始着手打造国内专业慕课。

2 中医传承教育改革与探索

中医药类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转变, 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当前中医药院校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3]。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校构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 (以下称为“仲景班”) , 以期推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 推动仲景学术思想传承,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我校以“强化中医经典, 突出仲景学术, 强调中医思维, 突出临床实践”为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首先, 对公共选修课所有课程予以保留, 但总课时由970学时降至852学时, 为专业教育做出让步;其次, 将中医经典课程作为重点予以强调, 与普通中医学专业相比, 仲景班的经典科目由5门增加至9门, 总学分由20学分增至40学分。而且, 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并没有减少, 与普通中医专业的118学分相比, 仲景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分增至130学分, 其意图显而易见, 就是想要保证在强化中医经典课程的同时不忽视其他课程。另外, 为突出中医特色, 培养中医思维, 学校为每名仲景班学生配备一位资深教师作为导师, 带领学生在中医门诊实践, 每周不少于半天 (至少4学时) , 整个学期共计80学时。

仲景班重经典的精英化教育方案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教育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 纵观整个教育历史, 除了教育质量是困扰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问题, 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创造力欠缺也是严重的问题[4]。有人曾说, 大凡有成就的杰出人才, 都不是仅仅在某一专业领域杰出的人才, 而是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突出表现的人才。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教育缺失, 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也不佳, 容易被限制在狭小的专业圈子里。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深层次智能和技能的发展, 我们应当探索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在思想上、技能上、身体上符合社会要求, 现代大学教育应该建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5]。因此,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成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3 将慕课作为连接中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桥梁的优势

仲景班的教学改革是中医药专业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为更好地继承祖国传统医学, 不断创新, 使之发扬光大, 需要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从目前仲景班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出, 大量的课堂时间被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占用, 加上临床实践, 已经很难再开设通识教育相关课程。慕课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

3.1 慕课可解决课堂时间严重缺乏和通识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依托于各大知名高校而构建的慕课平台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专业教育内容, 又有素质教育的公共课。任何专业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拓展课程进行学习。仲景班除了课堂学习专业知识外, 可将公共课或素质拓展课的内容转移到慕课上来, 既为专业课留出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和精力, 又能弥补素质教育的缺失, 还能在一定程度解决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师资相对薄弱的问题。

3.2 慕课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慕课针对人们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的生物规律, 将教学内容锤炼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 方便学生利用学习间隙灵活安排学习, 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能吸引目标人群, 更能调动学习者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完全拥有学习的控制权, 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安排学习进度[1]。

3.3 慕课能够最大程度集合优质教育资源

中医教育是一门师承教育, 为最大程度保证中医精粹薪火相传,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然而, 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 教师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传承要求, 优秀的资深教师更是缺乏, 其他公共基础课同样如此。慕课集合全世界著名高校优质课程资源, 通过共同话题或主题, 将分布于世界各地有意愿的授课者和学习者联系起来。无论身处何方, 只要有网络和客户端, 就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便捷地学习多种课程。随着慕课的发展, 中医药专业课程学习也可以变得多样化。

另据国内外报道, 一些高校已经对部分慕课提供学分认证, 如在学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规定, 最终可以得到该课程的学分。

3.4 慕课能够实现网上师生互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效果一般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评价, 具有偶然性和滞后性, 不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动态和成绩。因此, 建立适当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慕课通过自动化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 课前课后与学生及时互动,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的权力, 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这种突破了时间与空间束缚的教学方式,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机构的关注。目前慕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其显著的优势, 已为中医传承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提供了契机。如何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方法, 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摘要:作为颇具特色的中医传承教育, 为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中医人才, 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通识教育。目前教学安排紧凑, 课业负担繁重, 加之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使得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通识教育很难实施。本文以我校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为例, 阐述慕课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通识教育的优势, 探索以慕课形式开展通识教育之路。

关键词:中医传承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慕课

参考文献

[1]李青, 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30 (7) :30-36.

[2]张鸷远.“慕课”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6 (2) :116-121.

[3]郑玉玲, 詹向红, 呼海涛, 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ECM, 2013, 30 (1) :8-10.

[4]王姝, 陈志芳, 童慕兰.通识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5 (6) :57-59.

中医专业教育 篇11

摘 要: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学时安排少,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同时与中医中药临床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1]。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机体能够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邪”则是指破坏人体内部和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就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2]。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的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往往中医和中药学课程为主,《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专业都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导致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将来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大,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3];②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影像以及护理学等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课程,总共安排180-210个教学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110-130学时,实验课为60-80学时,远超中医院校的安排。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学时的安排都要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导致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然而,要像西医院校那样大幅度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非常困难,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而,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安排下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

鉴于在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改革的思路和个人体会整理如下。

2.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我们以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并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中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如本教研室选派了几位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将有关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最新中医药研究成果写入教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建设紧跟科研和临床,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将一些与中医药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如在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将“中医药与免疫”这一章作为本专业的重点讲授内容,培育和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此外,我们在领会和掌握中医专业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有关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和要点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而一些不作要求的或者了解内容则调整为学生课堂外自学的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消除了以前那种满堂灌和额外补课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應一章时,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2]。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外查询资料,然后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问题和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斷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临床经验知识欠缺和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中医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跟随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丰富中医学知识;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观摩,熟悉本课程在中医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的,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5],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6]。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7-8]。设计性实验即创新性试验,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9]。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鉴于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诸多优点,我们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如脓标本和咽拭子化脓性细菌的分离检查、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及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查、中药体外抗菌试验、中药无菌检查及质控菌检测等试验项目,让学生组成各个试验小组,自主选择1-2个项目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部分设计性试验,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检查、市售洗手产品杀菌效果的检查、食用猪肉的寄生虫学感染检测等试验项目,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试验设计和检测。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路、文献检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从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

[3]李 岩,李 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4

[4]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

[5]蔡锐,卢芳国、李珊。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中医药导报,2009,15(6):114-115

[6]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7]杨红,张学农,陈韶华,等。开设综合性实验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4

[8]吉杰,赵春艳,苗小艳。临床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56-257

[9]李伟,朱艳琴,李瑞琴,等。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92-593

[10]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11]薛胜平,王海燕。食品卫生检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与评价体系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3):98-101

作者简介: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中医专业教育 篇12

1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在中医美容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1.1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生产型实训基地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 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能够利用自身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 积累经验, 掌握专业技能, 这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此外, 实训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1.2有助于学校办学能力的提高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是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体现。中医美容专业通过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有助于提高整个专业的办学质量, 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具有重重的阻碍, 例如, 师资力量的缺乏、经济条件不足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医美容专业的教学质量, 也影响到学生的良好发展。而随着近几年中医美容专业的发展, 学校在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对中医美容专业的支持, 中医美容专业的办学质量也随着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而提高, 进而促进了整个中医美容专业发展,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2]。

1.3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设优秀教师团队

中医美容专业建设生产型培训基地还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教师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 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方面具有全面的理论性知识, 另外一方面还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进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3]。此外, 教师通过实践, 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方法, 并且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 能够有效的保证知识的更新, 提高教学的水平, 进而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实现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中医美容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鉴于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对中医美容专业教学的重大作用, 因此, 需要做好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现就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

2.1完善实训室建设

在进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完善实训室建设。针对于中医美容专业所需要的设备、基础设施等进行完善, 积极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供学生实训之用。此外, 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在实训中需要的硬件设备进行及时的增添, 确保学生使用的仪器设备与企业实际的工作能够对口, 这样才能够保证经过专业化的实训, 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进而促进学生更顺利的就业,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2.2创新实训的内容

由于中医美容专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 中医美容专业的实训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 这样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实现良好的实训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如今社会中, 针对护肤、美甲、身体护理等职业的需求量较大, 因此, 在中医美容专业实训中, 应该将护肤、美甲、身体护理等内容加入到实训中, 通过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和锻炼, 掌握护肤、美甲、身体护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2.3开展校企合作

所谓的校企合作主要就是指在进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邀请企业参与其中, 主要是企业对于专业技术方面最为了解, 也最有发言权,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最明确, 邀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定期对学生开展实训, 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4]。此外, 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 有企业的专家进行专业化的指导, 能够直接与企业的岗位对口, 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时, 快速上岗, 学生对于企业要求的技术已经全面的掌握, 能够促进学生在企业中更好的发展。

2.4健全实践教学配套的教材

在进行中医美容专业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还需要健全实践教学配套教材的建设工作。这也是学生进行实训的基础。教师应该结合中医美容专业教学的实际特点, 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 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 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训大纲和实习指导书, 并且应该制定各门课程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 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有助于学生根据教材的实训内容以及教师的指导要求更好的完成实训,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在中医美容专业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通过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科学的把握实训的时间, 并且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针对于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校学习期间, 学校应该为其建设实训基地, 使学生在学习完理论性知识之后, 可以及时的将理论性知识转化为专业的技能,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于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在中医美容专业教育中的主要作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中医美容专业,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珊珊.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8) :1260-1261.

[2]宋凌, 母传贤, 张建中.高职高专医学类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8) :4119.

[3]冯居秦.对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及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1) :1690-1691.

上一篇:创意的价值下一篇:软硬件结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