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2024-06-22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共12篇)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1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学历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但是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普教化”倾向较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及社会认可程度,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将会制约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动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从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僵化,教学计划陈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在年龄、文化层次、学习习惯、学习需求与动机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1]。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药高等成人教育课程,并没有针对成人教育学员的自身特点与职业需求进行设置,甚至只是简单地参照全日制学生的课程开展教学,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的特点、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形式,教学形式单一,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进行集中面授。中医药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没有很好地将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需求无法满足。再加上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因为工作繁忙,休息时间不固定,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面授时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合作办学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文凭,不能作为报考执业医师的依据,在籍学员均为在职学习,导致学员们无法长期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培养院校之间参加学习。许多医药院校受教学场地及生源分布广等原因的限制,为方便学员求学,并未选择在学校本部对所招收学员进行培养,而是将其按照生源所在地,由委托函授教学站集中对学员进行培养。但是因为函授教学站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教学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主办院校与学员们的要求。

(四)考试停留于形式,无法体现教与学的质量

在我们对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员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而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跳板,这就导致学习与考试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取得的成绩无法真实体现学员的学习水平。再加上大部分课程考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通常是侧重于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员临床技能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优化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

中医药学是一门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科,应当侧重于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讲求实用性,需要更好的将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必须更侧重于书本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实际临床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且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均为在职学习,所以课程设置的内容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模式。必须要在完善学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着重考虑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2]。

(二)丰富教学模式,做到按需施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学历不能作为报考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目前参加中医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员均为医疗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集中面授到课率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主办院校应该在集中面授这一教学模式之外,借助于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将集中面授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学员们在学习时间上的要求[3]。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培养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员中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员们在临床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专业技能知识讲座等教学活动,从而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更好的联系起来,以提高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三)更新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监督

随着办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内涵建设,主动接受新的管理思维与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而且由于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为节约办学成本而不断削减教学投入,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些情况,主办院校应建立更为完备可行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对各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胜劣汰、健康发展,从而保证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四)以人为本,创新考试机制

由于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生,所招收的学员在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能单纯的采用“一卷定优劣”的传统方式,而应以人为本,根据中医药专业特色及教学规律,开展以提高学员实践能力、培养学员临床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为目的的考试改革,并结合现代网络科学技术,以网络课程平台作为载体,采用多种考试模式,从而能够客观真实的体现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生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从业人员对自身学历及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大,我们需要促进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学员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实用的中医药人才。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满足了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求,改善了我国国民学历结构,但在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等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制约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卓君.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亟待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12-113.

[2]杨小蕾,兰光明.关于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6):23.

[3]沈菁.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8-10.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2

论文关健词:中医药教育 市场 临床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

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

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 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高等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探索 篇3

摘 要:近年来,我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间的交流日趋频繁,通识教育也逐渐取代之前的专业教育,为了解通识教育在各高等中医院校的实施状况,笔者特选取高等中医院校——河南中医学院进行探索。本文旨在了解通识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的实施现状,以便找出高等中医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中的问题,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 课程设置

课 题:本文系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创新学习项目(CXXM[2014]22)、2014年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14-106)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 赵明阳、李雪文、邓坤、王盈盈、李少寒。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中已显出通识教育的雏形。即:高等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通识教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它与专业教育相区别,强调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教育,注重培养情操优美、见识通达、知识博雅的高素质学生。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还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

河南中医学院将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阐述为:传承优秀的中医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切实明确判断的能力、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各类中医药人才。

二、通识教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现状

1.显性课程中的通识教育

河南中医学院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持续推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创新学习评价方法,加强实验课建设,自主设计实验课程,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

(1)课程设置情况。河南中医学院根据学校所属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指该专业必须修读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各类课程学分数所占的比例为:必修课70%,限定选修课约20%,任意选修课约10%。

(2)教学模式与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沟通、协作等能力,河南中医学院积极引入PBL教学理念与方法。学校积极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改革,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团队训练式教学、双语教学等。

(3)学习评价方法。河南中医学院在年终测评中实施专家评卷,在传统的卷宗式评价基础上加以创新,来引导教师命题方向和思路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对自己的规划和发展进行多维度的设想。

(4)实验课程自主设计。河南中医学院在自主设计实验课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导师队伍的建设,开展相关的主题讲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实验,使学生在“做”中准确把握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科学的人文素养。

2.隐性课程中的通识教育

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河南中医学院重视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这一隐性平台,来推进通识教育的建设。

(1)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基地”。人文学科建设的扶持,药物植物园、标本图书馆的建设,中医药文化研究团队的建立,文化浓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等。

(2)实施“德育递进计划”。学校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服务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做好人生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3)丰富学期、暑期实践。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送医下乡活动,并建立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利用这些实践课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社会联系。

(4)组织校内文化活动。各类学生组织(学生会、艺术团等)积极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条件。

3.成立通识教育研究中心

通识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河南中医学院为使通识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于2014年7月21日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并确立了中心章程。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河南中医学院的通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了科学的通识教育发展体系。

三、通识教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

多数人认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是为了辅助专业的医学教育课程,忽视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有所提高的重要作用。

2.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高等中医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科研成果为主,使得教师重研究而轻教学。由于通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减弱。

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目前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把抓”的现象,选修课程中关于概念性、常识性的课程较多,综合、贯通学科的课程较少,不同专业的总体课程设置规划也不合理。

四、通识教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发展对策

1.利用新媒体宣传通识教育

以讲座、微信平台、校园官方微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通识教育的相关知识及与通识教育易混淆的专业教育。同时,也应要求学生在立足于传统文化、高等中医院校特色的基础上,去认识通识教育对医学院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

教师本身要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还要对某专业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能力的培训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尤为关键的。学校在鼓励一流教师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讲师的同时,还应提供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的机会,实施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的研究。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

3.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1)学校应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除人文教育之外,还要将科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向现代大学教育的全体,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思想精髓方面的融合。

(2)在我们专业化过强的高等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还要不断拓宽校外实践教学交流平台,逐步建立和开展校际间的通识教育研究联盟,以达到在交流活动中不断的学习与自我完善的目的。

(3)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训中接触实际,获得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掌握实际的工作和专业技能,使通识教育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五、小结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通识教育虽是高等中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高等中医院校教育的全部,我们只有使两者相辅相成、携手并进,才能实现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向东,郭晶磊,王雨秾,文小平,陈德兴.方剂学PBL教学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6).

[2]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3]黄爱文.论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3).

[4]乐毅.首尔国立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MOOC与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4

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中医高等教育, 一方面, 从学校层面, 中医院校间教学水平差距大, 发展中的中医院校在校学生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高水平中医院校, 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也不均衡。另一方面, 从教学层面, 在教学形式上, 师资水准参差不齐,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方法简单;从课程开设上, 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的课程有限,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从教师对教学投入上, 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 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 不鼓励学生创新的发展;从

学生角度看, 应试教育使他们只注重课本内容, 习惯在规定时间、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 应

付规范化考试。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激情。因此, 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MOOC与传统中医教学

MOOC的核心是大规模 (Massive) 、在线 (online) 和开放 (Open) , 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 也提供交互性论坛, 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者建立学习社区, 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 为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分学校分专业课堂教学。

1.组织形式。MOOC课堂借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 如按学期开课, 按周上课, 学生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 在开课周期内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传统中医教学是课堂授课为主, 为教师灌输式教育, 这样的组织方式, 学生被动的学习课本知识, 应付考试, 而MOOC的目的是知识传播, 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学生完成课程相对少, 流失率高。

2.教学模式。“微课”是MOOC的基本教学单元, 即视频在l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堂课通常为40~50分钟左右, 往往连续两到三节。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时间也是如此。据调查, 学习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人群, 有规律地使用 (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 的学生只有16.4%, 教师只有7.8%[2]。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短视频学习, 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发生“走神”的现象, 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视角。MOOC的学习内容除微课视频外, 还包括音频、参考书, 学习资料链接、测验、作业、交互讨论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提交在线“练习”, 机器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交流, 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指导学生对海量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 拓展内容少, 建议的课后学习资料没有具体的监管。MOOC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 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 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 也是知识的创新者。

4.教学评价。在MOOC课程学习中, 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会都被系统“忠实”的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起来, 形成了庞大的“学习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 揭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 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 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传统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 内容统一无个性化特点, 结论单一, 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5.能力训练。MOOC注重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培养, 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医教学来说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是过渡依赖网络, 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缺乏约束性, 缺乏人文关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的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中医教学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 训练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及团队配合。这是MOOC无法实现的教学环节。

三、MOOC对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一) 中医院校如何应对MOOC教育

1.认识MOOC是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医教育要改革、发展走向国际, 首先要从教育方式上与国际接轨, 抓住MOOC的独特优势, 接受其新型的教育技术理念。其次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 进行技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转变意识, 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2.加强合作与联盟。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差异, 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 打破优质资源的壁垒, 实现公平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与学校间的合作, 加强校校间的联盟, 政府、学校共同开发优质的中医教学资源, 通过MOOC课程联盟使所有中医院校共享;第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 学校与社会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 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交互动学习平台, 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第三建立学分认定制度, 课程的学分认定是中医院校和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志。只有共同认定, 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业。

3.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MOOC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 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同时, 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真正的信息化, 也只有这样MOOC发展才具备条件。

(二) 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中医课程

1.构建中医特色结构化课程平台。在课程平台建设上, 改变以课堂内容共享的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作课程视频时, 依据知识块的特点采用动态、片段、分立的方式。在知识块视频之间, 可以插入练习, 以强化学习内容[3]。同时增加虚拟实验、实训以及在线病例讨论等内容, 以加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友好的中医式交互平台。MOOC平台重要的环节是交互功能。交互不足、界面不够友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轻松友好的课程交互界面、先进的学习辅助工具, 是网络学习者的需求, 也是优秀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考虑中医类学生感受的课程平台, 如名医导读, 名医在线交流、名医案例分析等, 才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

(三) 中医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1.课程教学与MOOC相结合。中医是实践性较强的高等教育, MOOC模式中, 学习者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少, 没有实践机会。结合开放课程在线学习, 增加课堂讨论, 课外实践以及翻转课堂等手段, 弥补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 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4]。我校开展的中医课程校内SPOC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与SPOC学习进行了比较, 两者课程考试成绩相近, 但SPOC学习者学习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 创新意识要更强一筹。

2.转换教师角色, 促进信息化教学。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在MOOC教学中三者之间比例发生了变化。开放性教育资源减轻了教师“授业”的工作, 但它替代不了教师的解惑作用。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都依赖教师的不断学习,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书先生角色[5,6]。中医院校教师应研究MOOC形式与中医课堂教学联系,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中, 改革教学方式, 促使信息化教学。

MOOC的出现敲响了传统中医教育封闭的大门, 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 推进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推动了高等育发展和改革, 成为诸多世界一流大学追捧的热点。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理念, 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推进中医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本评文通过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分析和MOOC课程与传统教育的优劣, 探讨借助MOOC进行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MOOC,中医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SJ Danie1.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 in a maze of myth, paradox and possibility[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12:1-8.

[2]张振虹, 刘文, 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究, 2013, (3) :20-27.

[3]王颖, 张金磊, 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67-74.

[4]孙忠梅, 吴晓凤.MOOC、翻转课堂与教学流程再造研究[J]成人教育, 2015, (6) :53-56.

[5]刘继斌, 赵晓宇, 黄纪军, 等.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4) :7-9.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之浅思的论文 篇5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6

【关键词】专业;教育;中医药

ZHANG Zhi-bing2,LIU Yang2, ZHAO Zhen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 The Graduate of 2010 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43006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levant numbers concerning non medical bachelor degrees, study places, student enrollments and graduates from 23 national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a decade from 2001 to 2012,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proced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non medical majors in TCM colleges. Another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as a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non medical degrees from medical universities, with balanced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nd a reliance upon medicine and pharmacy studies.

Keywords: Specialized Field;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中对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提出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1]。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紧紧围绕中医药专业,结合本校办学资源优势,设置与医药学紧密相关的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陆续开展了非医药专业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及院校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2001年至2011年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2]及各院校网站公布的非中医药本科专业设置及其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等相关数据,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非中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现状。

1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初期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35人,学制五年,授医学学士学位。随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结合本校办学资源优势,从专科层次的非医药专业教育开始起步,开展非医药专业教育,如表1所示。

表1 早期开展非医药专业专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年份院校专业招生人数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科39

1996年贵阳中医学院市场营销专科50

1996年云南中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科35

199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科40

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下,以设置非医药专业方向的形式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全国共有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对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涉及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基本为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如表2所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较少。

表2 早期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年份院校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199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1999年江西中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

200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计算机工程方向)医学

200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200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管理学

2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

2000年后,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2001年,全国共有1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已涉及7个学科门类1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本科生人数63042人,其非医药专业本科生2282人,占比为3.62%。

2001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人数占非医药专业在校本科生总人数比例达到46.54%,其次是工学门类占19.17和经济学占14.17%。

200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校当年总招生数的16.84%,为最高,其次是江西中医学院为15.78%,如图1所示。

图1 200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当年招生总数比

从2001年至2010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11.52%,2004年增长最快,增长率高达21.54%。2001年至2010年,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增长更加迅速,平均增长率39.80%,远远高于在校生总人数的平均增长率11.52%。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达到145.59,63.92%,33.24%,50.99%的增长率。 2005年后,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年增长率与在校生总人数年增长率的差距逐步减小。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与在校生总数年增长率

非医药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十年一直是持续增长,尤其是2001年至2006年增长最快。从最初的2001年的3.62%增长到2008年的16.33%,随后2年增长相对平缓,2009年和2010年基本稳定在16%左右。如图3所示。

图3 非医药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比趋势

非醫药专业本科生招生数占当年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也逐年增长,从2001年的6.59%到2005年的17.8%,从2006年后基本保持在18%左右的相对稳定。如图4所示。

图4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比趋势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设置的非医药专业及专业方向涉及8个学科门类30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相对2000年的3个学科门类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如表3。

表3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学科分类表

学科门类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

专业名称电子商务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体育生物技术法学保险音乐学

工商管理古典文献学生物工程体育教育生物科学医事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汉语言文学医学信息工程运动人体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日语

市场营销英语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表4 2010年非医药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

学科医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

比例(%)83.746.523.081.941.891.160.930.640.10

表5 2010年各非医学学科在校生总人数占非医学专业在校生总人数的比

学科管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法学艺术学

比例(%)40.0918.9711.9211.617.195.743.960.59

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校从2000年的8所增加到2010年的22所,各非医药专业在校生人数相对2001年有大幅增加。如表6所示。

表6 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2001年与2010年非医药专业在校生统计表

专业类别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医学

2001年在校生人数6043710619332321492060762

2010年在校生人数11545534116963388208016743476171150242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0年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2010年招生总数的比例,相对2001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占比最高,达到当年招生总人数的33.6%。见图5。

图5 2010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自当年招生总数比

3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

2011年,山西中医学院恢复非医药专业教育,2012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全部开设了非医药专业。开设非医药专业涉及管理学,文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最多,开设管理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校共有22所。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涉及到8个学科门类,湖北中医药大学涉及7个学科门类;成都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非医药专业或专业方向最多,达到13个,贵阳中医学院1个为最少。如表7所示。

表7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设置情况

学科门类

学校名称管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专业

计数学科

计数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85

人力资源管理 医疗器械工程

公共事业管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 法学 43

工商管理

长春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 42

公共事业管理日语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对外汉语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 135

工商管理英语 医学信息工程社会体育生物技术

市场营销 日语 体育教育

福建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医事法律保险 6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信息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33

广西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 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 5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

医学信息工程体育教育

贵阳中医学院 法学 11

河南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保险 95

市场营销 对外汉语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古典文献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 65

市场营销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医学信息工程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医事法律保险 107

市场营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共事业管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 74

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西中医学院市场营销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医事法律保险音乐学108

公共事业管理 生物工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 73

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信息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5

电子商务 食品质量与安全 保险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药事管理

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 法学 95

市场营销 运动人体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体育

山西中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1

市场营销

陕西中医学院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 应用心里学生物技术 64

公共事业管理英语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11

天津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汉语言 应用心理学 63

公共事业管理对外汉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

云南中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 53

市场营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科学 84

市场营销 生物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医学信息工程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校当年招生总数比如图6,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招收非医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36.27%;贵阳中医学院占比最低,为5.55%;其平均占比为20.8%,比2010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图6 2011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占各校当年招生总数比

2012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计47200人,其中非医药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共计10887人,如图7,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非医药专业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43.40%;贵阳中医学院占比最低,为4.08%;其平均占比为21.06%。

4 开展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的背景

2001年—2012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基于下列社会背景:

(1)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高质量各类非医药专业复合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继续发展的空间

(2)进入2000年,我国高等院校进入以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区为主要标志的高速发展期,高等中医药院校由于医学教育的特点使得在校学生总数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须调整专业结构,发展非医药专业教育就成为一种选择。

(3)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公共课、基础课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及职称评定创造条件,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逐步增设非医药本科专业。

(4)中医药院校医学单学科的特点,学科门类不全。高等中医药院校为达到更名大学对学科门类的要求,促使学校开办非医药专业,以完善学科门类,逐步向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迈进。

在上述社会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方面为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基于自身特有的学科特性和资源结构,利用公共课、基础课教学资源,结合医学、药学优势,增设非医药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步开展以医药知识为背景的非医药专业教育。

5 非医药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非医药专业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渗透融合,具有很强的跨专业特征,在其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需解决问题,主要表示为:

(1)少数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培养缺乏创新性,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显现,还没形成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及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还处于探索阶段,非医药专业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2)非医药专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基础来源是学校公用课、基础课、图书馆或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数量总体上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较低,在国内相应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小,缺乏学科带头人,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非医药专业教育。

(3)招生规模的发展速度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极不相适应,必要的教学软、硬件条件得不到保障。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矛盾逐渐显现。

(4)学生对非医药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中途转专业现象突出。主要原因是学生报考高等中医药院校,绝大多数期望是就读医药学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持有“每样学一点、样样不精通,四不像”的专业认识,不存在好感,学生对今后发展的目标缺乏明确性。虽然近年有所好转,但该现象仍较突出。

6 结语

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专业教育,经过2000年前的探索阶段,2001年—201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已走过了近15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非医药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毕业生逐步得到了经济社会的认可,现已初步显现医药专业支撑非医药专业的发展,非医药专业为医药专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医药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正逐步深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从以往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非医药本科专业教育是创新,为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具有医药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必将与日俱增。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建立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及教学模式,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本科专业教育在今后稳步发展时期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 [2001-7-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9/200107/295.html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G].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011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7

1.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行业不断发展, 行业技术、结构日趋合理完善, 对中医美容行业全面型、专业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提高。

2.美容业已进入了“内外兼修”的阶段。美容行业原偏重于“外修”的修饰美容和偏于“治疗性”的美容技术已逐渐失去其主流地位。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 外在的美丽建立在内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 养生驻颜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 而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仍停留在“外修”和“治疗性”的教学和培养思路阶段。

3.随着美容行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分工的发展和转变, 导致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细化, 现行“整齐划一”的医疗美容专业培养模式逐渐跟不上市场需求与发展。

4.本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要求新入职人员与企业融入的速度越来越快, 即要求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岗位的适应速度和职业素养空前提高, 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根据以上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变化和形势, 凸显出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 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从专业单一的美容课业, 转向多元化的养生保健以及美容养生, 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 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

1.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重视实践课程体系。

2.结合目前美容市场上顾客对美容与养生保健的双重需求, 重新构架医疗美容的培养方案。我们从社会对美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 将养生保健纳入到医疗美容的教学体系中来, 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养生保健结合得更加合理, 丰富学生的内涵和知识面。

3.根据这种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的急剧变化, 必须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针对校企合作的方针, 从本学年开始, 学院教研室积极与行业知名企业或公司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 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同时鉴于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绝大多数远远落后于行业现行的实用设备, 我们提出由企业提供其开展的美容项目有关的设备进入校内实训基地, 开展企业特色班教育,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使学院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

4.对人才培养的考核进行改革。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 其内容安排大多数与市场需求相连。考试改革首先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部分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的分值各占60%和40%, 其中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开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课程甚至实践考核占80%。

除了以上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外, 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的优势, 将行业一线的高技术技师吸纳进入学院给学生授课, 着重偏向具有较高学历的养生保健“双师型”的聘任;制订并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 建立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机制, 专业课教师每学年暑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的占30%以上, 时间60天。安排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 (包括先进的美容设备、美容技术和企业文化, 美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带到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材建设。美容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行业理念和技术也是飞速更新和转变, 每一至两年都会有中医美容理念和技术的更新, 要想使学院美容人才的培养更接近市场, 与社会相适应, 中医美容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我们每两至三年对教材进行整编和修改, 每一年对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向、新理念编写“试运行”的单行本教材, 以满足市场和教学需要。

3.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践培养, 实验实训的建设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 利用合作企业分布在全国的3000余家美容连锁机构拓宽学生学习实习的渠道, 部分实习到市场中完成, 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行业 (企业) 适应能力, 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当今时代信息激增, 技术半衰期急剧缩短, 技术教育的滞后性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 预测性、前瞻性的课程设置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处理好技术快速更新、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内在规律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 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超前设置, 是高职教育的需要, 也是高职课程设置的特色所在。我们必须把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 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基本特征, 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 这对于我们创办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棠主编.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2]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11) .

[3]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 2005, (4) .

[4]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 篇8

1 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在积极的发展进程中,中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第一,中医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至少一所中医院校,现有高等中医药类院校3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0多万人。第二,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首次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并首次在全国评选表彰30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国医大师”。第三,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第四,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快。

2 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却是不容忽视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危机。

(1)中医教育西医化。课程设置偏离中医主轴,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西医和外语,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学中医。中医课程被不断压缩、弱化,一些中医经典课程被不断削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被不断强化,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很高,传统文化素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中医经典著作,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中医常识都不会背诵。据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0%以上。他们对西医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医院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成为西医知识的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生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就越远,中医研究生的研究重点不是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而是研究西医理论及临床,以中西医并重为名,行重西轻中之实。很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有名无实,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这样的学生培养的越多,就会越快终结中医的存在,实际上是培养中医的掘墓人。

(2)中医隶属于国家卫生部门所管辖,卫生部门管理者大多数出身西医,管中医的人学的是西医,中医院校的许多教师也是出身西医,教中医的人学的也是西医,用西医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医。殊不知,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管理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却是一体化的西医管理模式,比如,用西医GMP标准来管理中药,这是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做法。这种管理方式对发展中医是不利的,自然对中医教育也是不利的。

(3)中医后继无人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我国西医从业人数为550万人,中医只有区区40万左右,主要是一批年龄偏大的中年中医师在苦撑局面,目前掌握了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大多已经步入半百之年了,半百以下的纯中医师非常少,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任此发展下去,中医将不复存在,整个中医药事业,将后继无人,中医已不需要被别人取消,而是在不远的将来自行消亡。如何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 中医药事业与中医高等教育的关系

(1)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力就是中医教育的生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药的存在,哪来的中医教育、中医高等教育?我们必须加强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这样,宏观上,我们才有可能谈及中医高等教育的命题,才有可能探讨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微观上,我们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才有市场的需求,才有就业的出路,才有专业的自信,才能不放弃中医专业,从而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2)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医高等教育又是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医发展必须依靠优秀的中医人才,中医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事业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这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即中医发展好,则中医教育就好,中医教育兴旺,则中医事业发达;也可以形成恶性循环,即中医废止,则中医教育必然废止,中医教育停滞,则中医必然断送。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即中医发展为中医教育提供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中医教育为中医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3)当然,在二者的关系中,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前提和根本,中医教育归根到底来源于中医药,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指导我们加快加强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应当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从各个方面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贯彻落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为中医高等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舞台和空间。

4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遵循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特殊性,促进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困扰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是祖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经验性、技能性很强的医学,自古以来靠师带徒来传承沿袭,直至建国以后,我们开始发展中医的院校教育。中医高等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规律性何在呢?

(1)中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医学,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专业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自己努力去领悟中医的真谛。这是一个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首先,深厚的人文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们需要长期的修养和积淀,其次,中医基础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掌握这些知识也不是可以速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中医精华的把握,这就更加需要时间去领悟了,以为短期培训或突击学习就能够获得中医的真谛是不可行的。

(2)中医是一种精英教育,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好中医的,中医学子必须具有高素质,还要对中医有兴趣,才能够真正学通、学懂中医、热爱中医,并致力于从事中医。因此,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盲目扩大中医院校的招生规模对中医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有害无益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应该有着对中医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兴趣,并有今后从事中医专业的职业理想,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基础扎实,人数无须很多,这样便于老师施教,因为只有人数少,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所谓少而精的“精英式教育”。而现在的中医药院校由于生源并不理想,所以招生条件也比较宽松,许多学生之所以报考中医院校,是采取了迂回战略,因为中医院校容易录取,并非志在中医,等毕业后再谋求西医医院就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这样显然是不利于中医教育的。

(3)中医不仅需要书本教育,更需要“师带徒”式的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我国历来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造就了许多医术精湛的专家,然而现在,民间师承培养的中医由于缺乏西医背景知识而过不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是“江湖郎中”,虽然能够为患者治病,且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和很好的疗效,但是不被社会公开认可,只能是“地下”状态,他们掌握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药方也不愿意公开,最终的结果就是“秘方”、“绝招”大量失传。为了防止大量宝贵的中医人才资源的流失,这种师承教育应当存在于院校教育中,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可,国家也不应该用医师资格考试来卡住这类中医学子,可以根据师承教育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

(4)中医高等教育应当伴随着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因为中医本身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包含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而且涉及到中国人的认知哲学。很难想象,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人会学好中医。中医的土壤就是中华文明,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医,失去中华文明的烙印,就不能成其为中医,因此,中医教育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5)中医文明与西医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中医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我们一定要遵循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施以独特的中医教育。但是,这二者之间并非绝然对立、相互否定的关系,相互参照、相互补充才是适宜的、符合各自内在发展规律的选择。

5 中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1)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中医院校的教学研究条件,开拓中医高等教育的新路,提升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着力加强中医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保护好名中医,让他们作为师承教育的宝贵教师资源,亲手培养出一批高品质的中医临床精英人才,然后,这些人才将继续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越来越壮大的人才链。

(2)打通中医学子的就业之路,加大对中医院的投入,改变中医院现在的困难局面,提高中医医生的收入。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中西医收入差距巨大,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学习中医了,照此以往,中医教育将不断地萎缩,直至最后消亡。

(3)推进中医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确保中医人才链的完整性。现在中医界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如前所述,名老中医固然重要,但是,他们不能够长久支撑中医的局面,必须要有接续他们的后来人,让一代代的中医人才成长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医事业生生不息。

(4)建立中医药普及教育制度,为中医赢得广泛的知名度,取得全社会的认可,加强中医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就有了广泛而深入的认识基础、社会实践基础,中医的生存空间就会得到提升,愿意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的人自然会多起来,中医高等教育就会兴旺发达。

(5)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紧密联系实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将中药学与中药生产、研究联系在一起,使学、产、研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既促进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和相关研究的进程。

6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9

一、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学习意识不够

成人高等教育是以“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 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习不够系统全面,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水平, 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这部分学生求知欲高,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强。但由于成人教育机构过杂, 为争取生源, 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没接触过中医, 对中医不了解, 有些甚至只是迫于父母之命而不得不来。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都不明确, 自我约束力差, 行为散漫, 懈怠和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严重, 认为“课可以不上, 书可以不读, 考试可以作弊, 最终还是可以拿文凭”, “学”和“混”的矛盾心理体现得十分明显。

2. 教师放任

为降低办学成本, 目前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是依托本校的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办学, 都没有招聘全职教师授课, 而是采用聘请全日制教师兼职上课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般愿意兼职的都是些年轻教师, 这种现象造成现在成教教师队伍结构普遍年轻化。中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理论服务于实践,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多体现在实践过程中, 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年轻教师经验严重不足, 对于以经验为导向的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实在难以保证。而很多高校不将成人教学的课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 这更使得教师责任心缺失, 只想完成任务赚钱了事, 而不考虑教学质量如何。如何加强这类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保持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教材不适

目前成人教育使用的教材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 中医学也不例外。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理论性强、实践性弱,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可以以大量见习和实习弥补这一不足, 但成人教育的课时少, 实践课更是少之又少, 更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对于成教学生而言, 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 往往难以消化理解。此外, 成人高等教育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这就使得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 随意性很高, 教学计划、教学进度随便更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的随意性传递给学生的是“教学不规范, 管理不严格”, 也助长了学生“混”的心理。

4. 监管缺失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缺乏细则, 办学过程中也没有有力的监管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由谁监管, 怎样监管, 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往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这一切, 无论是教育机构, 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大都心知肚明, 心照不宣。而有些学生为了捞取文凭有利自己的发展, 甘愿受骗, 明知不该为而为之。因此, 这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从业人员、学生都迷失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向, 这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针对问题, 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转变人才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规定,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然而现实中成人教育的毕业生无论在就业还是在考研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削弱了他们受教育的动机, 生源大幅缩水, 而高校为了争取生源, 就会以降低招生标准为代价,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听之任之。教学质量的不合格更加剧了学生“混”的想法, “混”出来的文凭加深了用人单位的歧视, 一步步进入恶性循环。归根结底, 这源于成人教育质量的低下, 转变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 以高质量的办学赢得广泛的社会信誉。

2. 严格考核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特点, 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教教师评估体系, 不断健全和完善成教教师队伍的各种激励机制。比如, 可以借鉴普通高教的评估方法, 采用学校督导、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相结合, 以评促教, 同时, 要采用激励机制进行表彰鼓励, 将成教课时纳入职称考核工作量, 成教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 用这些外在措施督导教师的工作。此外教师的教不仅是一个“技”的传授, 更是一个“心”的感染, 《论语》里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应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感, 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 提高教师的威信。

3. 科学组织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编写方面, 要做到专业分化明确, 重点难点突出。专业不同, 教材侧重不同,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都不同。比如同是一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其中经络一章, 对针灸推拿专业及护理专业学生就是重点掌握部分, 对于中药学专业则是了解内容。专业不同, 课堂的导向也不同, 一切皆以实用性为前提。

4. 制定管理章程, 加强质量监管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同时还要借助于经济的、行政的甚至是法律的手段对高校的成人教育进行统一规划、调控和监督。学校方面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 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人员, 及时反馈教学意见, 改进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 逐步完善质量监管。如可以采取学分制、间修制以缓解成人高等教育严重的“工学”矛盾。在课时分配和经费管理上, 以注重学生的实用性为提高标准, 加大实践课的投入。

三、做专业的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

学医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学习者掌握再多的知识, 最终也要落在一个“用”字上,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重视实用性。中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师带徒, 在实践中提升, 这在现今难以普及, 但可以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 将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者和“教”者的特征密切相关, 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兴趣, 其难度、范畴、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一方面, 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摆脱了束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突破了教材的局限,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学习, 如可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临床技能实体演示化, 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判断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空间, 通过空间信息的反馈, 也可以督促教师进一步改良课堂教学。但网络教学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 可以以各种形式的规范约束引导他们, 如除常规闭卷考试外, 可以布置病案作业, 引导他们主动利用网络资源, 开阔视野, 拓宽思维。

专业的中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技”的传授, 更要注重“德”的培养。“大医精诚”是中医的古训, 学生走出课堂所从事的行业, 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具有特殊性。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 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滑坡, 缺乏服务意识, 这些都决定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修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总之, 成人教育必须具备成人特色, 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为中医实践服务。目前针对中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中, 只有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个性化、人性化、实用化, 这也是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所在。

摘要: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特殊性。文章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并提出建立专业的中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浅析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 《北方经贸》, 2011

[2].《浅谈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现象及其影响》, 《成人教育》, 2011

[4].《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成人教育》, 2011

[5].《学历歧视与成人教育的信誉危机》, 《成人教育》, 2011

[6].《困厄与突围:高校成人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创新》, 《成人教育》, 2011

[7].《在成人教育中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分析》, 《中国成人教育》, 2011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10

中医药教育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教育服务质量。由于教育本身的异质性以及中医服务的辩证施治的特点, 中医隐性知识传授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 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行业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师资水平不高、英语课程缺乏、生源质量较差等, 这些都会影响教育输出结果。目前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质量控制较为薄弱, 整个行业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管理。因此, 明确规范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于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管理实践

在留学教育开放的进程中, 为了保障中医药对外教育的服务质量, 国家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 对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管理控制, 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

政府层面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逐步推出资格考试、入学标准、学习过程要求等, 直至2000 年正式出台全面系统的留学管理规定文件。1978 年, 国家教育部推出“来华留学生数理化水平考试”。该考试主要针对申请奖学金的留学生, 自费留学申请人录取标准由各中医药院校自行决定。1979 年, 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对来华留学生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要求来华留学的理、工、农、医的本科留学生, 必须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 并根据标准录取; 文学、历史、哲学、中医等专业本科留学生, 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 才可进入专业学习。1988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 加强证书的管理。1989 年6 月, 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9 月, 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 国家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考核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1996 年6 月, 国家成立了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 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1997 年3 月, 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 年正式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 成为留学生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1]

机构方面, 国内几所主要的中医药留学教育院校都有实践探索。1994 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 率先实施学分制度, 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灵活、教学管理更规范等。

随着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教育市场上中医药教育新机构不断涌现, 留学服务日益专业化, 上述管理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形势。目前尚没有针对中医药教育满意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从整体留学服务满意度来看, 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丁笑炯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留学生教育服务进行分析研究, 对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调研, 发现留学生对我国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留学国家留学教育服务满意度都比较高。[2]为了开发新市场甚至是保住当下的市场份额, 中医药对外教育需要更为高效的市场化管理, 首要的就是质量管理控制。

二、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管理研究探索

高等对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 具备服务的基本特性, 其质量在于顾客 ( 学生) 对于服务的感知。服务营销管理中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工具主要是PZB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以及克罗宁和泰勒的绩效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学者们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育服务研究中, 寻找服务质量影响关键指标。毛伦华等运用服务营销管理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方法对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进行研究, 发现软性投入、硬性投入、课程服务、行政服务、员工表现、留学收获、学生互动、教师能力等因素对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文雯等指出, 留学生对就读经历的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众多, 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后勤服务质量等, 校园之外,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吸引留学生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中的调查数据显示, 作为国内教育资源最为充沛的北京, 其留学教育服务很多方面的满意度指标值仍然低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4]

中医药教育服务领域, 张世勤从对外管理角度提出从建立教育管理质量评估体系, 制定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标准和加强留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等三方面培养出规范化标准中医药人才。[5]王红梅等从教育实施实践活动角度提出, 当前国际中医教育呈现出本土化、正规化、主流化的发展态势, 主要面临着临床教育不足及尚未建立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规范等问题。为了保持中国主导地位、保证高层次中医药教育质量, 应利用自身优势, 抓住发展机遇, 建立标准化国际临床培训体系以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发展。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化和基地建设两方面。基地建设宜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品牌建设和公关宣传, 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影响力。标准化建设则以临床教育为突破口, 带动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化全面发展。[6]

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中医药教育服务核心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服务, 在此基础上, 还包括留学活动中的其他服务。对外中医药教育服务市场竞争特性显著,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 做好各个服务环节, 达到良好的整体服务满意度才更具竞争力。

( 一) 质量体系的内涵。狭义的教育服务仅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 然而完整的对外教育服务包含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选择教育机构, 购买教育服务到消费的整个流程, 包括入学服务、教育服务、居住服务、校园支持与服务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核心是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教学服务; 除此之外, 住宿、交通、餐饮等后勤服务; 最外围是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服务。高等中医对外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内容也应当包含相应的三个层次。

中医药对外教育核心服务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 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控制规范以及教学产出标准规范。

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需要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教学设备与图书、办公与生活设施、师资配备、运营经费、临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办学条件, 以确保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学生应该有一定入学考核标准; 受聘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授课教师的资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应对授课教师的资质设定最低的标准。学校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 应当设置符合各国中医药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制订和实施符合办学宗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研究确定合适的学制、学时和学分, 根据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当地提供的医疗实践教学资源, 规定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总数, 各学期所学课程的安排要符合中医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特点, 同时要对不同课程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制订最低的标准。教学过程控制中各门课程知识点、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有规范要求,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结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系统方面, 要在课程合格率、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制定最低标准。

已有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的《世界中医学本科 ( CMD) 前教育标准》既包含有教学过程规范指标也包含有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该体系是目前最为系统完善的规范指标体系。随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经典医籍选读》等10 门课程对这一规范细节做了很好的补充。

留学生宿舍生活设施、体育设施、社交设施、宿舍网络条件、大学周围环境等方面因素, 其中宿舍基本生活和沟通设施影响尤为重要。这类因素并非教育教学必要因素, 但是对留学生培养都产生重要影响, 对学校品牌有重要影响, 重视教育服务品牌美誉度、希望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学校机构应当将其纳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

文化适应、毕业深造、就业指导等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服务重要内涵, 这些附加的服务内涵对留学服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 二) 质量体系指标。根据基本操作规范指标, 可以列出相应规范监控体系指标体系, 机构可依据监控体系评估自测监控, 以保证服务质量。监督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中医药教育服务竞争, 中医药教育服务需要提高自身教育服务质量、构建并突出自己的品牌内涵,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服务管理建设, 建立包含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流程, 从核心教学服务到生活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在内的完整服务体系, 控制服务质量, 树立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弓家培.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回顾、实践和探索[J].中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7~18

[2]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38~43

[3]毛伦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维度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 2006

[4]文雯, 陈丽, 白羽, 等.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和满意度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 2013 (2) :63~70

[5]张世勤.谈中医药学历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及控制[J].江苏中医药, 2005, 12:54~56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英语阅读 提高能力 文化素养

英语阅读是一种输入性的学习方式。在听、说、读、写中占有很大比例。并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部分分值也较高。现实中,学生们普遍反映阅读难,那么如何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呢?

一、学生在阅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等中医院校的学生,都是在非英语环境进行英语的学习。而阅读是提高英语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却能发现不少问题。有的同学总是反映一篇文章通篇读下来,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并且对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也是比较模糊。阅读一遍之后,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愿意花时间回头仔细阅读。此外,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陌生词汇,不愿意进行查阅或进行适当标注。久而久之,就可能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有的同学在阅读时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阅读文章时,每当遇到不懂的词汇,不等思索,便抱起手中的字典查阅起来,并认真地在文章中进行标注。有时当阅读完整篇文章,文章已被标注得满满当当。而被问起文章的主旨,却也不见得能回答得很好。这样每次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这样的阅读缺乏一种整体连贯性,并没有注重阅读与理解的正确关系。有的同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然而实际中却是一种不用心的学习与阅读,这样自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的训练,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1.明确阅读目的。阅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扩展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更侧重于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不仅帮助大学生获取英语知识、锻炼思维,而且也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专业英语书刊获取信息所必须的重要技能之一。

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是否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阅读它。是为了完成考试题目?还是当作休闲时的放松?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在阅读时,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尽相同。例如在休闲娱乐时,可能更加注重泛读,遇到陌生的单词,由于时间相对充沛,就可以联系上下文,不断揣摩词汇的意思,并记录下一些地道、生动的表达,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而另一种在考试状态下的阅读,要求我们全神贯注,更加准确地把握原文的主旨,注重细节,完成答题。不能因为看不懂一个单词就止步不前,要有的放矢,从整体上把握。阅读不是要求百分之百地把握全部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每次阅读能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每次阅读前,清楚阅读目的很重要。

2.词汇、文化是基础。记不住单词很多时候源于没有耐性。学好英语必须有一定的词汇基础,词汇就像盖房子的砖瓦,要想房子结实美观就得一砖一瓦砌好墙壁。要想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当扩大词汇量,背诵记忆一定数量的单词。虽然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一定的阻力。可这些正是学习的磨练,也是魅力所在,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记忆单词也是十分讲求方法的。很多英语单词的构成,都有规律可循。不同的前缀、词根、后缀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涵义。英语深受欧洲传统及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等。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被人们广为传颂,所以不难发现在很多英语词汇的背后,都有一个典故。很多英语单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记单词的同时,学习的更是一种文化。例如,水仙花(narcissus):Narcissus 是一名十分英俊的希腊青年,他因为拒绝了女神 Echo 的求爱,受到了惩罚。他被女神Echo施了法术,便喜欢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最终爱恋到极致,想要陪伴在那美丽的影子身边,在水边望着望着,情不自禁俯身落到水中。死后化身为了水仙花(narcissus)。因此 Narcissus多代指那些孤芳自赏的人。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在记单词的同时,欣赏这样一段美丽的故事,记忆单词就简单有趣多了。阅读时,有了词汇、文化的积淀,就更能把握文章情感基调和主旨意思。

另外,应该注意一些词组的区分和积累。例如,be made of和be made form都译为“由什么制作而成”,但在用法上却要注意,前者用于能直接看得出原材料的物品,而后者用于看不出原材料的物品。再例如,out of question译为“毫无疑问”,而out of the question则译为“不可能”。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们要不断记忆和学习的,如此方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此外,大量地道短语和句式的记忆能够帮助阅读。例如,in the same breath (异口同声地)、又如“A is to B what C is to D.”( “A对于B,就像C对D一样。”)等等。

3.英语思维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它必然会烙上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的印痕。阅读训练中应当注重英语思维的培养。俗话说得好,如果方向选择错误,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阅读中,如果用中文思维理解英语文章,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甚至曲解原文作者思想。正如中医所说的,肾为“作强之官”,心为“君主之官”,“君主”一词好理解,“作强”二字若用现代思维就有些难以领会。这就需要古语思维、中医思维的帮助。

英语阅读的文章很多涉及欧美、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政治历史等。如文章中出现的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Helen of Troy(红颜祸水),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 Swan song(天鹅之歌)等等。如果对于历史文化没有一点了解,那么即使过了词汇的关口,整篇文章也还是晦涩难懂,不宜理解。学生们总觉得英语阅读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英语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习、一种文化来参与,而是当作一门考试科目来应付。长久以往,就会越来越害怕阅读,觉得枯燥、乏味,失去阅读的兴趣。

阅读中,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即句子中每一个单词似乎自己都是认识的,可是连起来却不能够明白它的意思,或是直译出来也与原文的本意相差甚远。这就是熟练程度和文化积累不够的表现。若不仔细琢磨和查阅,就难以明了原意。只要不断训练和英语文化思维的培养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要通过时光岁月的沉淀。想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中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开拓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各种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的技巧,反过来再为理解服务。很多同学在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没有看到明显效果就失去信心,放弃阅读,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按照计划每天坚持,总能达到一定效果,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明确阅读目的、不断积累词汇、拓宽知识面、培养英语思维,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定有收获。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方能全面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赵宝荣.浅谈英语词汇背后的古希腊罗马文化[J].科技信息,2011,(19).

[2]胡燕.浅谈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09.9.

[3]戴志华.关于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19).

[4]史航.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1,(4).

[5]陆裕婷.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以及教学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21(5).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 篇12

1 高等中医药产学研模式

近年来, 为了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我国各高等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特点, 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创新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切点和突破口,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合作方式分类,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产学研的模式大致如下。

医药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以契约的方式对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实施许可等无形资产进行使用权转让的一种经济法律行为[3]。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将其现有科研成果转让给医药企业, 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模式具有权责分明、容易操作、风险低的优点, 但各方关系松散,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重, 不利于技术创新。如, 2009年广东药学院郭姣副院长课题组以880万元人民币高价将专利成果“复方贞术调脂胶囊”项目转让给珠海风凰山药业有限公司, 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4]。

医药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医药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的形式多样, 设置人才培养奖助学金、大学生在医药企业实习、高校科研人员担任医药企业顾问、邀请医药企业人员开展讲座培训等均能促进各方主体的知识交流和创新, 但深度合作意识浅薄。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北京固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等由企业提供, 并且学校与众多医药企业、医院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医药校企合作研发。医药合作研发是指医药院校和医药企业、研究所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可以是联合开发, 也可以是委托对方开发。这种合作关系依托科研课题而建立, 企业往往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 而高校、研究所负责技术创新。该模式需求明确、权责分明, 适用于短期攻关, 不利于资源共享和知识积累沉淀。

医药科研基地。医药院校与企业、研究所三方共同出资建立医药研究或实验基地, 并派遣科技人员、教师和学生到基地开展项目, 有助于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对三方的合作意愿和资金支持要求较高。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中智药业中药产学研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一片天中药产学研基地”等。

校地合作。高校科研院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整体对接的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不同于与企业单一合作的简单模式。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先后与清远、英德、阳江、中山、东莞、揭阳、潮州、番禺区、白云区、肇庆高新区、重庆北碚区等市 (区) 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借助政府力量推动产学研合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5]。

医药研发实体。医药产学研各方参照全资 (如校办企业) 或股份制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办法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合作机制, 进行技术开发或技术经营。这种股份制通常高校与研究所以科技成果技术入股。优点是风险共负, 各方权益分配得当, 有助于长期合作, 但是盈亏自负会导致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不利于科研发展。如广东药学院早在1990年开办了广东药学院制药厂, 1993年与广东顺德容奇城镇开发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6]。

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核心是依托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该模式有助于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但是对大学的科研实力和智力资源优势要求较高。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新南方集团等共建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在新药技术服务与创新方面成效较显著[5]。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是指产学研各方联合致力于某一生物医药技术或产品研发而组织的行为实体, 是为适应生物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优势互助的组织[7]。该模式针对产业关键技术, 有利于长期合作和资源共享, 但是研发风险大, 周期长, 资金需求多, 利益牵涉广, 往往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中医药防治病毒性传染病产学研联盟, 是全国首个中医药产学研联盟, 由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中药学院等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共同成立。

2 产学研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产学研的模式形式各样, 仍在不断完善中。总结现存模式,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师承教育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 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的教育方式。产学研模式实现了双导师带教的师承教育, 高校导师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企业导师偏重应用实践教学。但是科研院校在评估科技成果时大多注重纵向课题, 尤其是注重国家级课题项目多少, 强调发表论文数量、专著数及论文是否发表在重点核心期刊上, 而忽视横向课题, 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4]。致使高校导师带教时, 往往过分追求学生的论文发表量, 忽视社会需求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从而影响了学生科研的市场效益。而医药企业评估科技成果时过分关注其经济效益, 技术保密意识强。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往往只被安排在某一固定岗位, 不能熟悉整套生产技术流程, 不受重视。

联合技术创新的意识薄弱。目前, 我国从事中药研究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但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政, 缺乏联合攻关意识。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特效药、新药研究等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尽管政府积极指引, 但部分中医药高校和企业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产学研合作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一方面, 这与诚信体系有关。产学研各方都怕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 担心自身技术被另一方所得, 使合作有始无终。另一方面, 这也与产学研组织不稳定, 偏向短期合作, 发展眼光短浅, 风险承担关系不明确有关。

普及面狭窄, 育人功能下降。目前, 我国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医学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5年起, 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后, 要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住院医师。新政策进一步肯定了临床实践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中医的教学模式, 应通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理论-实践”不间断的特点[8]。产学研模式无疑是实践中医教育“学中练”、“练中学”、“教练合一”培养规律的良策, 但是我国目前医学产学研模式一般应用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上, 没有广泛普及在医学本科生培养上, 弱化了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功能。

3 优化高等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加大对高等中医药产学研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扶持,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设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或高科技合作开发风险基金, 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 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协同[9], 提高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增强承担经济风险的自信心。还有, 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 积极引导高校解决产学研中的产权归属、人员待遇、成果和利益分配等难题, 建立健全诚信体系,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分摊机制, 减少合作纠纷。

健全绩效评估机制。“重论文, 轻实践”、“重经济效益, 轻社会效益”、“重学术成果, 轻推广应用”的评价机制不利于中医药产学研模式长效发展。强化考评机制方面, 高校也应该以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作为考核内容的主体;同时,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指标设计, 其内容包括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后的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信息以及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后2-3年的跟踪调查[10]。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将创新成果转化给人类带来的健康效益 (成果的医学作用、安全性、治疗效果、使用后疾病的治愈率, 患者的满意度等) 纳为评价指标。

整合资源, 推进协调创新机制。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 创新模式, 突破瓶颈, 组建稳定长效的中医药产学研组织。中医药优秀人才单靠一所高校是难以培养的, 首先应通过相关政策, 整合中医药高校资源, 实行强强联合;其次,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扩大合作覆盖面, 鼓励中医药高校 (研究生以及本专科层次) 同科研机构、企业,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解决中医药关键领域的难题, 取得实质性成果。

4 结语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 深化对现有医药产学研模式的认识, 本文从合作方式的角度梳理了目前我国中医药产学研的模式及特点, 同时总结了相关问题, 从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健全绩效评估制度、推进协调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的建议,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对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童巧珍, 黄政德, 葛金文, 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 :75-78.

[2]王益玲, 黄合婷.高等医药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9) :39-40, 42.

[3]王文岩, 孙福全, 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37-40.

[4]吴梅兴, 董国俊, 韩利文, 等.广东省中药产业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药业, 2012 (16) :17-19.

[5]黄斌.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7) :607-609.

[6]郭姣, 杨红, 齐平, 等.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和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 (4) :370-373.

[7]孙瑞玲.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 (10) :63-67.

[8]徐大量.自主创新视域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3) :435-437, 449.

[9]李慧敏.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协同机制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93-95.

上一篇:国有资产重组下一篇:教学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