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高等教育

2024-06-13

海洋高等教育(共12篇)

海洋高等教育 篇1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海洋是浙江的一大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就提出大念“山海经”的设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浙江的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支撑浙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2010年,全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2 350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 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0%,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1]。海洋经济在浙江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教育科技力量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19所涉海高校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多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尽管浙江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从总体上看,海洋教育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为全面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加快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增强科教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1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1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涉海专业人才

近几年来,浙江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海洋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仅9所,其中,6所为普通本科院校,3所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当年,涉海专业本、专科在校生仅3 469人;研究生205人;博士生5人;而到2010年,浙江涉海高校已发展到1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类院校10所,涉海专业学生人数也发展到本、专科在校生9 029人;研究生487人;博士生34人。涉海高校与涉海专业学生数量的双增长,使得涉海类专业成为浙江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1.2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近年来,调整和优化涉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仅有23个,并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为更好地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一些院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分别增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到2010年全省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已发展至50个,服务领域也从传统海洋产业向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浙江加快涉海类重点学科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建成省级及以上涉海类重点学科9个,校级涉海类重点学科近20个。其中:浙江大学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城市规划和海洋工程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3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浙江涉海高校主动结合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航海监测、船舶制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宁波大学为例,该校将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确定为学校的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以宁波大学为依托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正式通过验收,并向社会开放运行。实验室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致力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水产品高值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放、海水养殖生物优良种苗的繁育和种质保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等方向的前沿性、原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成果,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涉海类省部共建实验室。

2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涉海高校、区域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基本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在互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和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尽管这些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概况起来主要有高校自身和区域社会两方面的问题。

2.1涉海高校自身的问题

2.1.1 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层次较低

目前,浙江高校中虽已有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等19所院校开展海洋高等教育,但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比较,涉海类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仍然偏小。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0年浙江涉海专业本、专科毕业生2 745人,而山东有7 751人,江苏有6 708人,分别为浙江的2.82倍和2.44倍。与教育规模相对应,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也较低,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涉海类硕士点和博士点较少,截止目前,全省高校中具有涉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有2所,涉海博士点仅有6个。此外,与山东、上海、广东等海洋经济试点省市相比,浙江还缺少一所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而作为高等教育实力的主要指标,浙江高校中至今还没有一个涉海国家重点学科。

2.1.2 专业分布狭窄,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

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的社会服务领域、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所决定的。尽管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涉海类专业点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但所开设的涉海类专业却较为狭窄,据对2012年浙江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初步分析,浙江高校共设置涉海类专业点53个,计20种,专业设置的平均重复率是2.65(个/种),并且这些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领域,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运输,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而作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重点基地的山东省,其海洋高等教育几乎覆盖了海洋的各个学科领域,且大多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浙江各高校招生网站。

2.1.3 科学研究总体实力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高校作为我省科技兴海的主力军,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实力,尽管浙江涉海高校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学研究的总体实力仍然较弱,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学科资助项目为例,从2006—2010年间,国家共立项1 064个,其中浙江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28个,仅占到总量2.6%,而同样作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的山东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160个,上海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70个,分别是浙江涉海高校的5.7倍和2.5倍。其中位于山东省的中国海洋大学仅一所高校就成功立项148个。在开发研究方面,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的现实情况相一致,浙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来自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科研成果成熟度不高,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代价太大,令企业望而却步。

2.2社会方面的问题

2.2.1 政府方面的问题

(1)政府对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影响海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虽然,多元化筹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渠道,但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渠道。但目前,政府投资却存在总体投入不足、逐年下降等问题,这必将阻碍高等教育与区域的互动发展。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浙江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已经从2008年的21.35%下滑到2010年19.93%,政府对教育整体投入不足,必然会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海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权力下放力度不够,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七个方面,分别是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自主权、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权、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自主权、财经自主权。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高校在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财务自主权等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自主办学的标准,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现在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还实行行政审批制度,从而有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2]。因此,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过度宽泛和严格,不但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而且势必会阻碍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发展。

(3)政府管理创新能力不够,缺乏对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支持。

政府在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的发起者、支持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在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关系中,需要政府提供外部的支持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引导、支持和激励,需要政府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在政策环境激励、服务平台构建、资金配套支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2.2 企业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生产一线,往往具有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产品优势,所以应该是吸收、转化高技术的主体。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风险高、投入高、周期长等现实问题,许多大型企业采取了购买现成技术、设备的做法,对来自高校的成果转化兴趣不大,而一些中小企业则由于处于低水平的经济运营状态,使得他们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明显,因此导致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总体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2)企业对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

企业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是吸纳、转化高科技成果的基础。虽然浙江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实力在不断上升,但整体而言,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根据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大中型企业有4 420家,而设有R&D机构的企业仅为2 096家,不足大中型企业的一半,这说明,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转化科研成果,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在创新中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3.1组织创新:大力兴办互动发展的新型组织机构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组织创新,衍生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新型主体,是促进高校、企业、政府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基础。

3.1.1 充分发挥涉海高校的科技创新作用,衍生知识型企业

在区域互动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衍生知识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这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大学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难题。我省的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投入的从事海洋教育科研的教育机构应承担起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的重任,有责任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一样通过衍生知识型企业,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高等教育与区域进行科技互动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科技中介服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提供成果和需求信息,还应提供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和评估、成果的包装、企业注册以及运作等一系列服务[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中介的规范运作,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及服务的功能,牵头建立便捷、完备的涉海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搭建互动平台。

3.1.3 优化布局教育结构,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要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布局。在办学类型上,要充分发挥现有涉海高校的办学优势,逐步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的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普通高校涉海类学科专业、涉海高职院校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在办学层次上,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应以本科为主,同时加强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力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业人才和尖端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推动以高职院校为主力的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海洋开发中对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办学专业上,应根据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布局,目前,浙江已出现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并重的格局,特别是以海洋电力、海洋工程、海洋旅游为代表的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向。为此,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应在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如水产养殖、轮机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类新专业、水产类新专业,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为浙江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

3.2机制创新:重构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

机制是互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与方式。构建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是我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核心所在。

3.2.1 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激发互动的内驱力

从涉海高校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涉海高校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涉海高校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人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提供各种直接服务,能够更好地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涉海高校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也必须充分依靠和利用涉海高校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无论是涉海高校、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摒弃仅考虑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短视观念,建立一种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互动新理念。

3.2.2 以股份制为核心,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学、研相互分离,并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业绩评价标准,从而造成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企业生产及市场脱节,严重制约了双方的发展。为此,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企业注入资金、高校技术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既有利于企业克服技术难题,更好地从事海洋方面的社会生产;又有利于高校借助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行业地位参与海洋方面的科技服务,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3.2.3 以赠地政策为导向,推进海洋科技园的建设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1862年的赠地政策直接导致了一批赠地学院的产生,从而大大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为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赠地学院的成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启示,政府要推动一项重大改革,通过政策提供物质支持让大多数人得利,会大大推进这一改革的进程。科技园的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有效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政府搭台,高校与企业唱戏”的观念,借鉴美国赠地政策,推进海洋科技园建设,“筑巢引凤”,吸引涉海高校与企业迁入,使海洋科技园真正成为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培育海洋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3.3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落实互动有关制度

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是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立足于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实际问题,做好制度建立和执行工作是互动发展的明智之举。

3.3.1 完善、落实涉海高校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高等教育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应成为海洋开发的人才基地,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而目前,浙江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为此,政府部门及涉海高校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消除障碍,保障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一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制度;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促进大学教授与企业家的互动;四是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分配制度,推进智力资源资本化。

3.3.2 完善、落实涉海企业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产业的投资风险很大,其对于专业性和资本额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可以说兼具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针对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巨大的特点,政府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涉海企业发展:一是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担保、财政支持等方式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二是完善海洋高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三是实行贴息政策,降低启贷资金额度;四是加强政府采购,有效降低科技成果市场化初期资金成本回收风险和市场营销风险。

4 结 语

综上所述,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关键是要发挥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而探索、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新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及保障制度将成为今后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立足省情,从简单概括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出发,剖析了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高等教育,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4):6-8.

[2]毕颖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25.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6.

海洋高等教育 篇2

1.神奇的海洋生物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中的食物链。

2.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海洋保护意识。活动重难点:

1.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海洋保护意识。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海洋生物资料。学生准备:收集的海洋各种生物。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师生共欣赏一段音乐。

提问:这段音乐里出现了什么声音?声音来自于哪里?

小结:是的,大海的神秘和宽广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都喜欢大海,大海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而海底的世界却更加奇妙。大家想去一睹它的风采吗?现在就让我们去神奇的海底游览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震撼的画面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学生了解研究海洋生物。)

二、案例传真,认识海洋灾害种类。1.图片欣赏。

教师介绍一些海洋生物(名字、特征、习性)(播放课件)。

这是凶猛无比的鲨鱼,号称 “海中霸王”。鲨鱼虽然凶猛,面目可憎,但全身都是宝,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聪明灵巧的海豚也来了,它可是鲸类王国中最大的家族。

这是残忍好斗的章鱼,它虽然叫鱼,但并不是鱼类,而是软体动物,它有八条长的腕足,腕足内侧有很多吸盘,有的体内有墨囊。它力大无比、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

为食。瞧,这是艳丽无比的珊瑚,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2.知识探究。

通过欣赏真实的海洋世界,我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海洋生物朋友。可是,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洋吗?(播放课件【知识窗】)

在远古时期,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海洋覆盖。后来陆地逐渐扩大。现在,海洋面积仍占地球面积的71%,差不多3/4的地球表面仍然是海洋。

海洋最深处可达11公里,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因海洋不同深度的光照不同,生物种群也不一样,所以海洋生物千奇百怪。地球上80%的氧气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小结: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3.互动交流。

谈谈你对海洋世界的感受和海洋生物的认识。

同学们,你们还见到过哪些海洋生物呢?说出它的名字、样子、色彩。4.作品欣赏。

看来,大家认识的海洋生物真的很多喔。接着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海洋生物的魅力。老师这儿有一些学生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它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

表现形式有:绘画、剪贴、泥塑、剪纸,等等 5.创作思路。

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可我们如何来创作呢?请某些同学来先说一说你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小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外形,添上细节,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海洋生物就会栩栩如生地呈现了。

(板书:画外形

添细节

涂色彩)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引导学生知道常见海洋生物的种类。通过合作制作资料卡及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海洋生物的种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探究天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令你惊奇的海洋生物,可以精细地描绘一个单独的海洋生物,也可以画出整个争奇斗艳的海洋世界。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为学生答疑解难。

1.通过整理资料做资料卡,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海洋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分成小组研究课前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从中寻找到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整理分析资料,寻找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吧。

学生自由合作,分组分析资料。

(教师巡视并适时评价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3.全班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探究发现海洋生物圈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出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大海给予我们无限的神奇和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许多的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播放课件)如此下去,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可爱的海洋朋友。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小结:是的,我们在感受大海美丽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让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海洋、保护海洋生物。2.将自己好的构思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其他表现方法创作表现出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海洋生物圈中各种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宣传课堂研究成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途径,激发继续探究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2.海底地形探秘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2.了解释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活动重难点:

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海底地形资料。学生准备:收集海底地形资料。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播放陆地的各种地形。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陆地上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各种各样的地形,那么神秘的海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的足迹,去探寻海底的秘密。

二、初识海底地形。

1.要利用开发海洋,就需要了解海洋,尤其是海底的地形。2.现在我们就是一个个小研究员,要逐个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图片,看看这些图片里向我们讲述了那些地形。

3.从图片中,你知道有哪几种海洋地形?

(相机板书:大陆架、大陆坡、海岭、海沟、洋盆。)

4.海洋的地形和陆地的差不多,人们是怎样了解海底的地形的呢?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书上关于科学家利用回波探测仪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获取海洋数据和资料。使用了“资料卡”的形式,大家想想用资料卡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好,大家评价一下吧。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引导学生知道海底的地形。通过合作制作资料卡及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感知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 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四、海底地形奇观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海底地形奇观,谈体会。

2.我们平日所看不见的海底其实丰富多彩,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搜集更多的资料制作海底奇观信息卡。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海洋地形并通过宣传课堂研究成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途径,激发继续探究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关注未来。)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3.大海的咆哮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及防护方法。

2.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灾害的规律,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灾难的发生,增强面对突发灾害的应对与自救能力。活动重难点:

1.1.通过自主探究,形成海洋灾害是有规律的认识。2.2.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增强自救能力。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日本2011年3月11日海啸的视频资料。学生准备:收集的海洋灾害的文本资料。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是啊,因为大海是美丽壮观的,但是,大海有时候又是变幻莫测的,请看——(播放日本海啸的视频资料并讲解)。

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2.小结:大海也有可怕的时候,就像发出阵阵咆哮(板书:大海的咆哮)给人类带来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也给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震撼的画面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学生了解研究海洋灾害。)

二、案例传真,认识海洋灾害种类。

1.要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就需要了解海洋灾害。同学们想了解海洋灾害的哪些知识呢?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种类、规律、防护措施)

2.现在我们就是一个个小研究员,要逐个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出的案例,看看这些案例里面有没有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3.从这几个案例中,你知道有哪几种海洋灾害?(相机板书:海啸、海冰、台风、风暴潮。)

这些都是常见的海洋灾害,除了书上给出的这几种,同学们还收集到其他种类海洋灾害的案例吗?

(学生读案例,师相机补充板书: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4.海洋灾害的种类还真不少。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书上关于浙江省象山县风暴潮的记录,使用了“资料卡”的形式,大家想想用资料卡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好,大家评价一下吧。

5.请同位合作选择书上的或自己收集的一个案例做成资料卡吧。全班展示资料卡。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引导学生知道常见海洋灾害的种类。通过合作制作资料卡及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海洋灾害的种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探究天地

1.通过整理资料做资料卡,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我们更想了解海洋灾害的发生有没有规律可循?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分成小组研究课前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从中寻找到海洋灾害发生的规律。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整理分析资料,寻找海洋灾害发生的规律吧。

学生自由合作,分组分析资料。

(教师巡视并适时评价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3.全班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探究发现海洋灾害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出海洋灾害发生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树立海洋灾害是有规律可循的意识。)

四、防灾自护

1.引导学生阅读《“沙滩天使”小蒂莉》和《沉痛的事实》两个故事,谈体会。

2.引导学生了解台风预警信号

3.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区,每年夏季为台风的多发季节,台风使我们的财产遭受损失,甚至还威胁了我们的生命,所以人们在台风来临前都会做好防护工作。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在台风来临时是怎么防护的?

4.教师小结:只要积极预防,就能将损失减到最小。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后用新颖独特的形式将这节课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做做宣传,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4.蓝色诗卷

活动目标:

1.学生感受大海的美,让学生用诗的形式把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达到景色美与语言美的统一。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大海美的熏陶。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活动重难点:

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大海美的熏陶。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大海的诗歌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大海的诗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ppt出示:大海之歌。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3.教师谈话:人类与大海息息相关,人们热爱大海、赞美大海,让我们走进蓝色诗海,领略与海有关的诗歌吧。

二、诗海泛舟

(一)古韵

1.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泛舟”中的2首诗歌。2.分小组感情诵读这2首诗。

3.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4.小结:古人很早就开始描写大海了,大海有广阔的胸怀,致千里,纳百川,在诗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博大,也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海的热爱。

5.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与海有关的诗词?(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二)新篇

1.教师出示共同阅读“诗海泛舟”新篇中的2首诗歌。2.分小组感情诵读这2首诗。

3.组内学习《海》《波浪与海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4.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5.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6.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7.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从诗歌中得到收获。

三、妙笔生花

1.把自己想对大海说的话写成一首小诗或一段散文,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3.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四、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从这些大海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大海的博大,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多读与海洋有关的作品《山海经》《白鲸》《金银岛》《冰岛渔夫》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5.海洋的节日

活动目标:

1.了解海洋节、沙滩文化节等海洋节庆活动。2.知道海洋节日所蕴涵的文化意义。3.感受海洋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活动重难点:

感受海洋节日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及海洋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田横祭海、海洋节等视频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青岛海洋节、沙滩文化节及我国其他地区的海洋节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青岛田横祭海节视频资料。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教师谈话:田横祭海节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都有祭海这个古老的节日。

4.补充其他地区祭海节资料。

5.小结:祭海节被誉为蔚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还有哪些与海洋有关的节日呢?我们一起探究吧。(设计意图:以田横祭海节切入,让学生感受这一古老节日的同时,初识海洋节日。)

二、探究海洋的节日

(一)丰富多彩的海洋节 1.青岛海洋节掠影

(1)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青岛海洋节的图片、视频等。(2)学生看后谈感受。

(3)学生交流自己参加海洋节的所见、所闻、所感。

2.补充介绍青岛海洋节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其创始、发展及产生的效应,深刻感受海洋节的意义和价值。

3.小结:“拥抱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青岛海洋节”这一蓝色的节日犹如一道文化盛宴,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也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4.拓展活动:除了海洋节,青岛还有哪些海洋节庆活动?我国还有哪些地区也举办过海洋节?(学生交流相关资料或者是自己的亲身体验等)(设计意图:通过海洋节等节庆活动,让学生感受海洋节日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初步感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异彩纷呈的沙滩文化节 1.出示沙雕图片,学生赏析:你知道这些巧夺天工的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吗?我们去沙滩文化节看看吧。

2.交流大连沙滩文化节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

(1)活动内容的丰富,包括沙雕大赛、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2)活动价值:弘扬沙滩文化、丰富人们生活、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3.我们青岛也有沙滩文化节,你了解吗?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参加过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4.相约金沙滩

(过渡语:青岛有一处沙滩,与山海相连,风景秀丽,,是优良的海水浴场,滩平沙细,风小浪静,水色透明,被誉为“亚洲第一滩”。你想去看看吗?)

(1)视频:感受金沙滩的迷人风光。

(2)呈现金沙滩举办的各种活动的图片,并补充下列资料:从1998年开始举办“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先后承办“国际沙滩音乐节”、“ 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颁奖典礼”、“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金沙滩国际沙滩足球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5.探究其他地方的沙滩文化节。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异彩纷呈的沙滩文化节,充分认识这些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活动,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海洋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大海的深情,发展和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海洋文化品位。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提高对海洋文化内涵的认识,深刻领悟蓝色经济,升华情感。)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6.蛟龙入海

活动目标:

1.了解蛟龙号深潜器。2.知道海洋深潜的历史与发展。

3.感受祖国的强大与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重难点:

了解蛟龙号深潜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蛟龙号深潜视频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潜水器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蛟龙号潜水器进行深潜试验视频资料。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教师谈话: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海底到底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蛟龙号到海底去探秘吧。

二、蛟龙号揭秘

(一)走近蛟龙号 技术指标

●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

(二)蛟龙号挑战深海

1.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2.2010年8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3.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四、深潜器知多少:

世界上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总共有5台,分别是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国的“阿尔文”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号及“密斯特”号,它们的最大深潜深度只有6500米,而且在作业时都需要找一个固定的支点才能开始工作。“7000米载人潜水器”具有更深的下潜能力和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水中悬停定位能力,这是世界载人深潜器领域的一大技术进步.五、深潜历史追溯:

自古以来,人类就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潜水活动,1855 年,有个德国人建 造了一个系留式钢球,人坐在里面可以潜入75 米深的海底去捞取沉船上的财 宝。本世纪30 年代初,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海洋研究的系缆式潜水 球“比布”号,它是一个圆形钢球,直径1.45 米,周围开有3 个观察窗。1934 年8 月,“比布”号潜入923 米深的海底,创造了当时深潜的最高记录。后来,又建造了第二个钢球“深球”号,结果于1950 年潜入1372 米深的海底,刷新了深潜记录。40 年代末期,瑞士的奥·皮卡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不用系缆连接的深潜器 FNRSⅡ号,其最大下潜深度可达5200 米。1961 年1 月23 日,奥·皮卡德用他研制的一艘长18.2 米、直径2.18 米、壁厚12 厘米、由2 人乘坐的“的里雅斯特”号进行了长达8 小时33 分钟的深海探险,成功地潜入了11000 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那里,海水压力高达1100 公斤/厘米2,相当于陆地上一个大气压的1100 倍。

六、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成功研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为开发利用海洋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6.蛟龙入海

活动目标:

1.了解蛟龙号深潜器。2.知道海洋深潜的历史与发展。

3.感受祖国的强大与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重难点:

了解蛟龙号深潜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蛟龙号深潜视频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潜水器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蛟龙号潜水器进行深潜试验视频资料。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教师谈话: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海底到底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蛟龙号到海底去探秘吧。

二、蛟龙号揭秘

(一)走近蛟龙号 技术指标

●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

(二)蛟龙号挑战深海

1.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2.2010年8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3.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四、深潜器知多少:

世界上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总共有5台,分别是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国的“阿尔文”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号及“密斯特”号,它们的最大深潜深度只有6500米,而且在作业时都需要找一个固定的支点才能开始工作。“7000米载人潜水器”具有更深的下潜能力和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水中悬停定位能力,这是世界载人深潜器领域的一大技术进步.五、深潜历史追溯:

自古以来,人类就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潜水活动,1855 年,有个德国人建 造了一个系留式钢球,人坐在里面可以潜入75 米深的海底去捞取沉船上的财 宝。本世纪30 年代初,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海洋研究的系缆式潜水 球“比布”号,它是一个圆形钢球,直径1.45 米,周围开有3 个观察窗。1934 年8 月,“比布”号潜入923 米深的海底,创造了当时深潜的最高记录。后来,又建造了第二个钢球“深球”号,结果于1950 年潜入1372 米深的海底,刷新了深潜记录。40 年代末期,瑞士的奥·皮卡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不用系缆连接的深潜器 FNRSⅡ号,其最大下潜深度可达5200 米。1961 年1 月23 日,奥·皮卡德用他研制的一艘长18.2 米、直径2.18 米、壁厚12 厘米、由2 人乘坐的“的里雅斯特”号进行了长达8 小时33 分钟的深海探险,成功地潜入了11000 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那里,海水压力高达1100 公斤/厘米2,相当于陆地上一个大气压的1100 倍。

六、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成功研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为开发利用海洋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7.桥隧时代

活动目标:

1.了解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2.知道世界桥隧的历史发展与未来。3.感受桥隧时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活动重难点:

了解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感受桥隧时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视频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世界桥隧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通车视频资料。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教师谈话:自古以来,海峡山川阻隔着人们的交往,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天然屏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迎来了桥隧时代。

4.小结: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开通对中国的桥梁建设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整个青岛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吧。

二、桥隧带来新变化

(一)青岛胶州湾大桥 1.青岛胶州湾大桥

青岛胶州湾大桥,东起青岛主城区黑龙江路杨家群入口处,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一期工程)路线全长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青岛胶州湾大桥(5张)其中海上段长度 25.171 公里,青岛侧接线 749 米、黄岛侧接线 827.021 米、红岛连接线长 1.3 公里。工程概算投资 90.4 亿元。2010年12月22日青岛海湾大桥主桥贯通,大桥于2011 年6月30号下午14点正式通车。

(1)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图片、视频等。(2)学生看后谈感受。(3)学生交流自己参观大桥的所见、所闻、所感。

2.小结:“一桥飞架南北,两岸三地变通途”。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开通把青岛、黄岛、红岛3个城区连成一体,大大密切了东西海岸的联系,实现了胶州湾半小时经济圈的构想,形成了大青岛格局,也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青岛胶州湾隧道

1.出示青岛胶州湾隧道图片,学生赏析:你知道青岛胶州湾隧道是怎样建成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交流青岛胶州湾隧道的有关资料。

胶州湾海底隧道,南接黄岛区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北连青岛主城区的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隧道全长约7800米,其中海底段隧道长约3950米。设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路线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3.探究其他地方的桥隧。

三、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桥隧贯通犹如打通了经济建设的血脉,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插上了跨越式发展的翅膀!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

8.走进蓝色新时代

活动目标:

1.了解海洋经济的作用。

2.感受海洋经济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活动重难点:

了解海洋经济的作用。感受海洋经济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图文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图文资料。

2.学生交流什么是蓝色经济?山东哪些地区属于蓝色经济?

3.小结:21世纪是蓝色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家、地区发展的“蓝色引擎”。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蓝色经济引领未来。

二、聚焦蓝色经济

蔚蓝色的大海拥抱着美丽的山东半岛。以3000多千米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出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空间范围示意图(1)学生读图,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看后谈感受。

(3)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补充介绍山东海洋经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海洋经济的发展及产生的效应,深刻感受海洋经济的意义和价值。

(二)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指示,给正处于重要发展时期的山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从20年前的建设“海上山东”,到眼下规划中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海洋优势的山东,再一次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胆量扬帆起航。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建设蓝色经济区归根到底要靠现代产业体系来支撑,经认真研究,山东初步确定了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8大现代海洋产业,其中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是生物产业中独具特色的领域,是当代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为配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海洋生物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已初步完成,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省海洋生物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占全国海洋生物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37.6%提高到40%以上,继续巩固全国最大的海洋生物产业聚集区的地位。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山东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3.小结:海洋科技力量正在转化为蓝色经济的新亮点。在发展蓝色经济的主体上,以新能源、新教材、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聚集在山东半岛。

(二)昂起龙头迎接机遇

海岸线上起跳的青岛,最为悦目的色彩一直是蓝色。潮涌般崛起的蓝色经济强力推动着青岛振翅腾飞。

面对重大的战略机遇,我市明确提出,青岛要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走在前面,当好龙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坐标。到2015年顺利完成青岛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规划,成为中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的宏伟目标。

为发展蓝色经济,青岛市提出了“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具体要求,并成立了专门的蓝色经济办公室,成立了3个专家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三委一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框架初稿,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布局的思路。到2020年,青岛的目标则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

根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纲要》,初步筛选了200余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000亿元,近期重点推进船用柴油机及研发基地、武船重工海洋工程与特种船、海洋船舶及游艇制造、海洋仪器装备、水下焊接技术、海洋防腐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推进红树林会展休闲度假、海上嘉年华、小麦岛综合改造、国际游艇俱乐部、董家口港40万吨矿石码头等服务项目;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所4000吨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明年我市的蓝色经济建设方面,将重点推进七个方面的工作。率先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组织编制《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试点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建立考评体系。根据国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并做好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三是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试点、海陆统筹管理新模式、深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我市蓝色经济区试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加快推进蓝色经济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董家口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物流园区、保税园区和临港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加快西海岸经济区转型发展,发挥保税港区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三是积极推进高新区发展倍增计划,构建区域创新创业、投资服务和公共事业运营体系。四是积极推进鳌山湾会展旅游区、临港产业区及小岛湾科研教育区建设等。五是新启动建设一批蓝色示范园区、基地,强化对外招商推介,吸引国内外各类高端要素集聚。

三、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海洋意识教育应从小学做起 篇3

第一,要切实深入地在小学开展海洋意识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目前,很多小学生只知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陆国家,并不知道我国还是一个海洋国家,有大陆岸线1.84万公里,亟须在小学生中进行海洋国土意识教育。要让小学生明白,我国国土资源包括陆地、海洋两部分,国之海洋是强国之本,这些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和保护。

第二,要在小学语文课、作文课增加海洋文化的内容,使小学生通过读写、交流更好地接受海洋意识的熏陶。因为小学生学语文、学写作,既是掌握基本交流工具为长大后融入社会做准备,也是基本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过程,而这一阶段形成的基本认知,将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所以,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作文课中,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与海洋有关的话题,尝试着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哪怕只是浅显的观察、稚嫩的见解,也要鼓励他们写出来;可以开展海洋科普实践活动课,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系统地介绍海洋科学基础内容,描述海洋科学发展历史,描绘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美好前景。从小建立起来的海洋国土观念、保护开发海洋的价值观念会相对牢固,海洋意识教育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第三,要用海洋文化熏陶海洋意识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培养探寻海洋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从小构筑坚实的海洋知识。可以在小学宣讲明代郑和下西洋等中国古代航海历史,让小学生了解世界航海史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举办海洋历史文化遗存图片展等活动,帮助小学生学习海洋历史、了解海洋文化,使海洋意识教育有的放矢。

海洋,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在小学阶段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孩子的海洋意识,传播海洋科学常识,弘扬海洋文化,将有利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整体提升,其意义重大。海洋意识教育从小学广泛施教,将为海洋文化普及、海洋强国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洋高等教育 篇4

一、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海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海洋形势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不断增强海洋综合实力来加以保障。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撑,海洋高等教育在这方面责无旁贷。众所周知,海洋事业与产业具有明显的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特征。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海洋人才队伍,是保证海洋事业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海洋高等教育肩负着海洋事业与产业发展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重要使命,推动海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3]。综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3)》等分析 ,2015年我国海 洋经济总 量将占国 民生产总 值(GDP)的10%,2020年将达到12.4%;各类人才的需求亦将不断增长, 预计2015年将近300万人,2020年将超过400万人。因此,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打造一支适应海洋事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可以有效提升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海洋科技创新的水平,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二、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海洋资源开发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在整个20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家适时调整了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高等教育也顺势得到较快发展。目前, 我国大陆开展海洋教育的高等院校有将近200所,其中直接以海洋命名的综合性院校5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 共设有博士点131个, 硕士点327个 ,本科专业点211个 ,专科专业点464个。另外,还有近20个专门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机构,其中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有国家海洋局第一、二、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东海、南海、北海分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等;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而言:

1. 海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如前所述,高等院校是我国海洋人才输送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开展海洋教育的高校约200所,占现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比例不到10%。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涉海高校在校学生近17万 ( 包括研究生、本科与专科生在校学生数),而当年海洋人才总量为201.1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4.2%。 (见表1)

资料来源:《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4月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中列出了未来5年和10年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和海洋环境保护人才、极地科研人才和大洋勘探人才的需求情况。 (见表2)

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2011年10月,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 ,到2020年 , 我国海洋人才总量将达到400万,且布局更为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素质更为优良。 (见表3)

资 料 来 源 : 《 全 国 海 洋 人 才 发 展 中 长 期 规 划 纲 要(2010—2020 年)》。

由此可见,我国海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与海洋强国建设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2. 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不均衡。从统计数据上看,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山东、上海、辽宁等省(市)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迅速,而拥有广阔海域空间与海洋资源的河北、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严重落后。同属2011年国家批复的三个海洋经济试点区域的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山东、广东相比亦有较大差距。截至目前,浙江共有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涉海本科、高职院校21所,海洋类省部级重点学科40个,涉海博士点4个,硕士点21个,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51个, 拥有各层次海洋类专业在校生9600余名。与山东、广东等省相比,浙江在涉海专业学科分布、人才培养层次、人才数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见表4)这与其海洋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符。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3)》。

3. 海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 , 协同性不足。海洋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交叉性特征,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还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目前,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重视海洋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 忽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除了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外,海洋法律与社会、海洋历史与文化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科建设虽在个别院校已经起步,但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未能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机构往往各自为战,缺乏与其他教育机构、产业部门的协作,难以融合力量,形成支撑海洋事业与产业快速发展的“蓝色人才库”。如,2012年国家启动了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家创新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的“2011计划”,但在目前认定的38个协同创新中心中,仅“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这一个涉海中心入选。

三、新形势下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1. 应从战略高度对海洋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规划。为有效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和整体优化”[4], 需从战略高度对海洋高等教育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协调、实现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有机统一。

当前,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海洋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入手,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出国家海洋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国家海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从宏观上明确我国未来5年、10年、20年海洋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对涉海高等教育机构、涉海学科专业进行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引导涉海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扩大与海洋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的办学规模,重点扶持具有国际水准与地域特色的海洋院校和专业;整合诸如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海洋生物等发展比较成熟的专业学科资源,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学科。

2. 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与海洋学科专业的有机衔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海洋学科专业与现代海洋产业的有机衔接,是海洋高等教育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准确把握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合理调动海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海洋基础学科,提升传统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5],提高学科与产业的对接能力,推动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涉海高校的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船舶制造业、海洋生物与海洋医药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产业、滨海旅游与休闲业、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海洋文化产业等,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建设系列涉海专业群,重点扶持部分紧缺专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专业建设与海洋产业发展的有机协调。同时,构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涉海产业与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的评估模式与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

3. 实施产学研合作 , 提高海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产学研合作,关键是促进海洋高等教育机构和海洋产业、海洋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发挥海洋企业与涉海高校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实践安排、教学质量评估、项目研发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建立海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海洋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实行“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端人才;支持涉海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实行海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为海洋产业与事业发展输送更多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积极探索新型海洋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提高产学研成果的产业化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 提升海洋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海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国家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我们应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首先,积极与国际上知名涉海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课程、教材、教学理念与方法等优质教育资源;其次,选择与国际著名涉海高校共建海洋国际教育平台,开展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学历与学位互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再次,借助国家“外专千人计划”等平台,聘请国际海洋领域的领军人物或团队参与专业学科发展,同时扩大国内涉海高校教师海外研修的规模与渠道;最后,加强对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与发展质量等方面的管理,确保海洋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小学海洋教育活动总结 篇5

一、活动主题

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

二、活动安排

(一)开展青岛市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并于6月5日举办主会场活动;

(二)聘请青岛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单云担任青岛市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参与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拍摄公益广告片并在青岛电视台及市区主要景点电子屏幕播放;

(三)制作海洋日公益活动宣传展板、宣传彩页,在青岛水族馆、青岛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及启动仪式现场展示和发放;

(四)联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于5月12日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广场宣传;

(五)联合青岛电视台《今日》栏目于5月底开展海洋日互动话题,引导公众爱护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环境;

(六)制作6·8海洋日“人海和谐”万人签名征集活动”签名墙,邀请参加海洋日公益活动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社会各界代表及市民、游客签名留念;

(七)邀请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执法船舶、国家海洋局一所“蛟龙”号仿真模型于6月5日启动仪式上供市民集中参观;

(八)组织小学生于6月5日开展海洋日主题百米画卷绘制展示活动;

(九)组织6月5日奥帆博物馆开放日活动,供市民及游客免费参观;

(十)组织6月5日大洋样品馆开放日活动,供市民及游客免费参观;

(十一)开展6月5日蓝丝带志愿者活互动;

(十二)组织6月5日涉海涉渔企业产品及海洋动物标本展示。

三、工作要求

(一)把握活动重点

各单位应紧紧围绕今年海洋日活动“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的主题和宣传重点,加强海洋日系列活动的创意策划,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千方百计扩大群众参与性,扎实推进海洋意识在公众中的传播与影响,努力把海洋日系列活动打造成为好口碑、好参与的海洋意识普及平台。

(二)加大传播力度

各单位要加强与宣传、教育、文化、共青团、妇联、新闻出版广电等政府部门、单位的协调联动,充分调动、发挥各单位、团体、企业的资源优势,努力形成海洋部门主导、各方配合、富有成效的工作新格局。

(三)留存活动资料

各单位要及时收集和整理活动的照片、视频、文字及其它资料,并搜集整理媒体对于活动的报道。活动结束后要对相关资料统一整理归档,并请于6月25日前报送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

海洋日系列活动由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请各区、市海洋与渔业(主管)局将负责海洋日活动的部门、主要联系人名单以及活动方案,于5月6日前报送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

中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篇6

摘 要: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视程度是国家能否顺利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其中中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和教育最关键,他们能否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决定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方向。所以,中学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主要场所。本文就中国海洋现状分析、中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中学生海洋意识培养和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海洋意识;必要性;举措

中国是一个陆海复合的国家,但是,中国人对陆地的重视远远高于海洋,对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而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视程度与否,是国家能否顺利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海洋现状分析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也曾拥有海洋大国的荣耀和财富。从秦汉时期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合作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半个世纪,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了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中国文明主要是大陆文明,像一位仁慈安详的老人,稳重传统,但也易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尤其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为了所谓的边界稳定和和平,明清两朝开始实施“海禁”,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彻底束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海水,不仅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更具活力和创新力,更趋向于海洋文明,西方国家借助海洋迅速发展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意识到闭关锁国、忽视海洋所带来的问题和落后局面,不断改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长期以来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的风雨变幻,相比我国的大陆经济发展,我国在海洋发展和权益方面依然处于比较尴尬、被动的局面。发展海洋事业,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就要从教育着手,从中学入手,为培养海洋领域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和教育最关键,他们能否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决定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方向。中学生是选择未来专业甚至是职业的关键期,所以,中学应该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主要场所。

二、中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据涉海高校反馈,涉海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志愿录取,学生应该是对专业很感兴趣或者特别擅长。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对海洋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对海洋感兴趣,缺乏立志海洋事业的志向和决心,对未来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也不置可否。这种状态,自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海洋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从根源挖掘,大学生缺乏海洋意识和海洋兴趣,与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升学制度有很大关系,海洋领域的知识不属于高考课程,海洋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得海洋者兴,失海洋者衰。”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就要从小学、中学开始,大力推进海洋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民的爱国热情。中学时期是确定未来专业选择的关键,他们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他们在海洋方面的重视程度,对海洋领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三、中学生海洋意识培养和教育的举措

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如开展科普类海洋教育,举办海洋知识实践性活动,举办海洋节等大型活动,普及海洋意识教育,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相关的报道和宣传,从而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这是提高中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基础。另外,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平台,进一步强化海洋意识教育,也是切实有效的举措。

1.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强化海洋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拓宽学生的海洋知识,提高学生对海洋的深度认识。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渗透世界海洋地理知识,融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权益与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努力探索高中与大学联合育人新机制,建立“海洋特色班”。如笔者所在中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海洋班”,制定系统的海洋教育计划,在学习之余,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并逐步发展为一种能力,实现兴趣与专业发展的对接,从而为涉海类高校输送热爱海洋事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3.有效开展课外活动,开展海洋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建立“海洋实践基地”,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涉海科研课题,组织寒暑假的涉海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增进对海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雪芬.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J].学理论,2013(10).

[2]孙立新.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J].理论学刊,2012(1).

[3]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海洋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海洋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端性、战略性海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人才的稀缺问题日益突出。国内一些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关注海洋领域, 向该领域输送人才。一些传统的海洋类、水产类专业院校则在校内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着眼于培养高端性、战略性人才, 以适应形势需要。有的院校提出“开展海洋通识教育”的口号。本研究拟对通识教育的一般概念和价值意义, 以及海洋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1通识教育简介

中文“通识教育”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台湾学者翻译而来。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的概念来自西方。最早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19世纪初, 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S.Packard) 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联系[1]。

1945年, 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1947年, 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呼吁, “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 从而使他能够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很好地生活”。通识教育运动在美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这场运动与战后美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历史进程同步。

通识教育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过分重视专业教育, 缺乏高等教育的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学生缺乏想象力、创造力。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 以及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2]。目前, 国内实用型、专业型人才较多, 但高端性、战略性,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十分短缺。这一弊端在海洋领域体现较为明显, 目前的海洋事业从业人员、海洋工作者专业能力较强, 但综合素质不够。具备海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的常识和思维的高端性、战略性人才比较缺乏, 难以应对国际竞争。

2海洋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实践

目前, 国内的学界和实务部门对于“海洋通识教育”, 尚未形成一个标准定义。从字面来理解, 可以是指海洋专业、涉海专业领域的特定的通识教育 (oceanic general education) ;也可以是具有海洋议题关切性质的一般的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on oceanic topic) 。

与上述两种概念相对应, 国内目前的海洋通识教育大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具有海洋或水产专业特色的一般通识教育 (oceanic general education) , 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2007年, 该校按照“认识论与方法论”“自然科学”“语言与文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历史学与传统文化”和“美学与艺术”等六大知识领域开展通识限选课程。2010年, 该校围绕“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重新确定了学校通识教育的5个知识领域, 分别是“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文修养”和“艺术欣赏与审美人生”, 突出了学校海洋、水产的办学特色。

事实上, 一般性的通识教育大体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等模块。例如, 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提倡文理交叉;国内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类似, 力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的通识教育, 着力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拓展学生视野, 使之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需要较为丰厚的学术研究与教学资源作为基本支撑。上述高校的通识教育得以实现, 与其本身的综合性学科设置, 相关领域的学术资源与教学水平密切相关。

与中国海洋大学相比, 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等, 是更为典型的、非综合类的海洋大学。这些院校和机构在开展海洋通识教育时, 更容易具有海洋特色, 而非通识特色。仍以实力最强的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其自身的定位、属性和发展方向同样决定了其海洋通识教育的海洋性特色, 却缺乏一般通识教育的大通识维度。从客观上来说, 单科性、专业性院校的学科设置没有必要, 也很难具备国内、国际一流通识教育的特定条件。

另一种是具有海洋议题关切性质的一般的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on oceanic topic) 。即散见于一般通识教育当中的海洋专题知识。这种海洋通识教育的优点是依托大通识教育, 基础深厚、辐射性强, 可以覆盖大部分院校、各个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3初步结论

上述两种海洋通识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海洋特色;但由于学校、师资和学术等先天原因, 这类学校的一般通识教育缺乏丰厚基础, 不具有高端性、战略性和权威性。后者的优点是可以辐射到所有的大学和学生;缺点是如果各个相关领域 (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 对于海洋议题的兴趣和认识不足, 相应的价值追求就会显得薄弱。

海洋通识教育是一个颇具诱惑色彩, 但基础薄弱的概念, 其实践机制较为复杂。从培养高端性、战略性海洋事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 在一般的通识教育领域发起海洋议题可能要比建立具有海洋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更有优势和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慧洁, 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5) .

海洋高等教育 篇8

1 我国海洋意识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一直以来都有着“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 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 强盛的朝代都与重视海洋密不可分。指南针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为航海事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帮助, 早在秦朝就有史料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 派徐福出海寻找仙丹;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汉朝的强大;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就是在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远走了三十多个国家, 不仅与各国建立了良好的交往也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的震慑住了明朝初年的倭寇, 保卫了我国疆土的平安, 防止了外敌的侵扰;也为我国的海外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然而, 直到清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我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一去不返,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惨败, 短短数十年清政府走向了灭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走向了富强同时也高度重视了我国的海洋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就一直在探索南极。从1984年开始, 我国多次赴南极进行考察发展, 中国的南极长城站于1985年在南极落成;此后, 我国一直加强对南极的探索, 终于在2009年在南极内陆建立了中国首个考察站;短短数十年取得如此大的进步, 这与我国的重视海洋政策密不可分。与此同时我国对深海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蛟龙”号在2014年刷新了我国深海下潜记录。同时中国海军也在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2013年的“辽宁”号航空母舰的下水让世界瞩目, 也标志着我国的海军进入了海上强国的行列。

在我国海上实力空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的缺失。从现有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 很多大学生对于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概念模糊甚至有的是毫不清楚。而在2009年, 菲律宾在国际上宣称黄岩岛为自己所属岛屿时, 国内还有许多民众对于黄岩岛的地理位置都不清楚。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方面的缺失。尽管地理已经作为高考的科目之一但是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而且在地理这一学科当中对于海洋的教育非常薄弱, 青年学生对于海洋国土这一概念并不清楚, 很多学生都知道我国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对于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时毫不知情。除此之外, 对于海洋的宣传方面也做得不够, 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都应该引起重视。

2 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学者马汉在自己的著作《海权论》中曾经说道:“海洋对国家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作用”, “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控制了世界”。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这一必要性是由海洋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整个地球百分之七十都在海洋的覆盖之下, 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 从交通运输来说:海上交通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廉、不需要进行日常维护、路线宽广等特点。在发现新大陆这一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 哪一个国家掌握了海上贸易的航线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世界的贸易, 从而称霸全球。纵观近代史的发展, 每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都伴随着这个国家海上霸权的兴起。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 海上的通道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的油气资源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 而我国的进口石油有百分之七十都是通过海洋运输的, 一旦我国的海上航线出现威胁, 我国的经济发展则承受着巨大的影响。

海洋资源丰富, 随着陆地资源开发殆尽, 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宽广的海洋。海洋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油气资源, 据初步估计, 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300亿吨, 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1/3, 目前, 南海已被列为国家十大油气战略选区之一。南海也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的同时, 也可以带动我国的GDP的增长, 提高附近居民的收入。而且海底深处还有着陆地稀少的稀有资源。陆地上人口的不断膨胀造成了活动空间的缩小, 现在不少国家都在海洋寻求新的活动空间以此来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许多地方已经采取了围海造田的方式来新兴机场和码头。可以说在未来, 海洋将会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领地, 所以加强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此外, 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发展,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这就决定了我国注定不能只着眼于我们的近海, 还更应该着眼于走出去这个战略。海洋对于我国的边防安全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就首先要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历史的惨痛教训已经足够使我们警醒, 来自海洋的威胁曾给我们的民族多次带来深重灾难, 所以我们更要警觉重视海洋上的安全。如今南海的争端也告诉我们如今我国海上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所以, 我们想要在新世纪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就要加强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

3 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培养途径

3.1 重视加强海洋意识教育

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对于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海洋知识十分重视。以越南为例, 越南国内现在每年都会举办全民国防日和全民海防日等活动。并且在自己的教育体系内十分重视对于海洋重要的宣传。这对于我国也是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海洋意识的教育, 将海洋意识教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和历史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要完善有关的教育体系和课程, 并不只能仅仅停留在发展学者的层面, 还应该编写适合各个年级不同阶段需要的教材, 有关海洋的知识、我国目前海洋的形式以及海洋的重要性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加强学校有关的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人才。在学校里也可以通过外聘专家或者学者开展相关的学术报告加强学生对海洋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政府也应该鼓励民间社团有关海洋研究的发展, 成立专门的科研组织并且提供科研经费。同时在社会上可以定期开展各种展览, 成立海军博物馆、海族馆等方法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2 海洋意识的宣传

现代媒体有多个渠道, 可以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各个手段结合一起宣传海洋意识。找准切入点, 如郑和下西洋,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纪念活动。宣传和灌输我国的海洋文化, 使人们了解我国有过的辉煌的航海历史和文化, 将人们根深蒂固的陆地情节与海洋意识结合起来, 使人们认识到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将我国现有的能源问题与海洋结合起来, 让人们了解海洋深藏的宝藏并且也应该要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重视资源。只有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让海洋让人与海洋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的进步。

另外媒体等也可以制造有关我国海洋意识的纪录片或者影片在电视或者网络上进行播放, 让人们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到我国海洋的发展并且能够随时关注我国的海洋方面的最新动况。

3.3 制定长期的海洋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制定了一些关于海洋的法律法规, 但是并不完善, 同时在管理上有关部门的权责划分并不清楚, 力量比较分散。我国当下应该尽快完善我国有关的海洋规律法规, 这样在面对争议时我们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树立海洋海防意识,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海洋资源的诉求会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 在当今全球陆地资源都匮乏的同时, 争夺海洋资源在未来无可避免。我国更应该加强我们的海上军事力量维护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几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更加详实具体的规划。

4 总结

新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我们应该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不断加强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我国目前是一个海洋大国, 却还不是一个世界的海洋强国, 想要实现我国的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和平崛起,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1) .

[2]余丹阳.中日海洋意识对比[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

[3]顾兴斌, 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 2009, (4) .

海洋高等教育 篇9

每年政府出资600万元, 分年级编辑出版《蓝色家园》海洋教育地方课本, 免费向全市100万名中小学生发放, 今年在全市小学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 每二周一节课时。这是记者今天从青岛市出台的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实施方案中获悉的。

据了解, 为实现海洋教育目标青岛市采取七项措施。一是开发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国防、海洋环保、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海洋教育地方课程。二是加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到2015年, 建成100所左右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形成区域海洋教育特色品牌。三是重视海洋教育教师培训。在教师全员培训中增加海洋教育内容, 指导教师将海洋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倡导中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有关海洋的研究性学习。四是开展海洋教育课题研究, 构建有效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五是强化海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六是加强服务蓝色经济的重点学科专业。推进驻青岛高等院校“市校重点学科共建工程”, 支持高校发展海洋新能源、船舶制造、海洋环保等海洋学科及专业学院。七是建立海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海洋教育实验提供装备设施支持, 配备海洋教育图书、资料等。建立评估奖励机制, 鼓励学校进行海洋特色建设, 对取得成绩的学校进行奖励。

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篇10

但是在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海洋生命科学类课程在大连大学从未开设过,没有现成的教材,其它学校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少;2)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介绍具体的生物物种,在没有以往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电子标本、实物标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3)海洋生物资源种多量少,沿海的某一区域很难采集较多数量的生物样品,同时由于多数沿海已经被渔民所承包,给课程实习带来困难;4)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校园内缺少海洋生命科学课余学习平台。面临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及海洋生命科学,我们结合大连大学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大连大学博物馆展出标本为载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手段,以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探索了一种新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 课程体系的建设

开展海洋生命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认识海洋生物、了解海洋生物,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意识。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课程体系的层次建设是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我们首先开设了《生态学》,希望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同学们在宏观上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海洋生态环境中个体生物的适应性;在宏观上介绍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开设了《基础生命科学》,详细介绍海洋生物的起源、进化以及具体的海洋生物物种,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在上述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增强了学生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意识,紧接着又开设了更专业的《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和《海藻生物技术》等课程,系统地介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知识,使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 电子化标本库的建设

上述课程在大连大学都是新开设课程,教学资源面临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收集海洋生物资源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知识,按照生物进化的先后,建立一个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据库。该数据库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物种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生理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等知识,不仅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3 实物标本库的建立

我们开设的部分课程需要到海边实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海洋生物资源、认识海洋生物资源,但在沿海某一区域所能见到的海洋生物一般仅为几个常见的物种,而且多数沿海已经被当地渔民所承包,很难进入生物量比较丰富的沿海滩涂,给实习工作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生物量较多的标本库,搭建一个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平台。在我校推行素质教育、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为了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解决上述问题,素质教育基地决定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库,以黄渤海海域生物为主体,广泛采集各门类的代表生物制成标本,目前已建成18个展板、14个展柜,共展出标本300余件。

4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立体化标本库建成的基础上,又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扩大海洋生物素质教育的影响,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如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有了载体,还需要一个平台的建设,因此课程组成员借助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校园网上建设了一个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载有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文件、资料、课件等全部资源,而且真正的将电子标本变成了一个立体化标本库,学生在校园内可以随意登陆进行自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5 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海洋高等教育 篇11

【关键词】海洋教育 ; 综合实践 ; 活动 ; 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53-01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海洋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小学生是海洋世纪的主人,更是未来海洋开发的生力军。通过海洋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知识和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素质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青岛具有许多独特的海洋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除了倍感自豪,更应大力开展海洋教育。课堂教学是开展海洋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综合实践活动因其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学科性质,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现代海洋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海洋性地域环境和文化风韵,结合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引导师生撷大海之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海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海韵十足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自由、快乐的体验中,增长创造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同时,依托海洋文化资源,使得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内容得到充实、丰富,逐渐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以其独特的课程优势成为学校进行现代海洋教育的绝佳途径。

一、利用学科教材,进行海洋教育

在教材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材内容都蕴含着海洋特色资源,都可以进行渗透和开展海洋教育。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地开辟海洋教育途径,扩展海洋特色教材资源,比如海洋中国结和三角片的制作,让现代海洋教育渗透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家乡海洋的博大,感悟青岛海洋特色产品的丰富,体会爱海洋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厚实具有海洋教育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浓郁海味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借助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进行海洋教育

海洋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应该贯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处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班队、家庭、社区、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使学生增加综合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现代海洋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通过构建海洋主题的校园活动,让学校文化烙上海洋教育的主题,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浓郁的校园文化。同时,组织海洋主题的班级文化进行海洋教育。在班级中创设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良好的海洋文化环境。比如,研究班级板报、壁画的设计,可设计蓝色聚宝盆,海之韵等栏目,展示学生们亲手描绘的一幅幅极富创意的渔民画、想象画……,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亲近海洋,感受海洋世界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奥秘的乐趣。

三、利用小社团研究性学习开展海洋教育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开展海洋教育,重点突出海洋常识、海洋文化、海洋旅游,培养学生知海洋、爱海洋的情怀,我们不断尝试利用学校小社团进行海洋教育宣传,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海洋教育方面的主题研究。

在研究实践中,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班级每学期至少保证开展一次“主题活动”。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于海洋、海岛和海产品以及海岛休闲旅游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四、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海洋教育

通过少先队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分年级段参观一些具有海洋主题的场馆,了解我们青岛的海洋休闲风光。结合每一次少先队活动,我们都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海洋意识,学到更多的海洋知识,使我们更加感受到具有本土色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从传统的海洋作业中借鉴而来,设置一些活动游戏,活动项目丰富,内容富有趣味。同时,结合我们以往开展的一些活动,学会一样海洋技能(织网、打结),体验一种海洋角色(水手、渔民),共做一次海洋游戏(拉网、抲鱼),神游一个海洋地方(海岛),阅读一本海洋书籍,亮出一個精彩自我。这些少先队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游艺活动中获得快乐,更在游戏中丰富了学生的海洋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对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树立知海洋、爱海洋、护海洋的热情。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海洋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开发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洋气”现代学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多渠道地开展海洋教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相关的海洋知识,了解家乡的海洋资源,加深对于海洋、海岛和海产品以及海岛休闲旅游的思考与感悟,我们深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对学生终身受益、对青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文青. 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研究[D]. 青岛大学,2014.

[2]钟伟良.区域院校学生海洋教育文化交流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海洋高等教育 篇12

21世纪人口急剧增加、环境日益恶化并且陆地资源严重匮乏, 世界沿海各国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已成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系列难题极为可靠的途径之一, 也成为最有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拥有300万km2余的管辖海域, 国家极为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1998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 把发展海洋事业, 建设世界海洋强国, 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列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为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 于2007年10月2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实施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计划。这些都让我们得出结论:海洋已日趋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区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介于海洋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影响, 人类能否认同海洋环境教育的价值追求, 直接关系到海洋环境教育的成败。所以充分调动社会社区力量来支持全民开展海洋环境教育显得格外重要。然而, 我国目前在社区环境教育中, 海洋环境教育的内容并未得到重视, 相关的研究也很少, 本研究通过分析社区海洋环境教育的特点及海洋环境教育的内容, 寻求海洋环境教育融入当前的社区环境教育中的途径, 进一步完善社区环境教育, 以达到普及海洋环境知识和增强人们海洋意识的效果。

2 社区海洋环境教育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和拓展到社会基层, 满足社区居民, 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或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 有效地填补我国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新教育服务领域, 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近几年, 教育部把大力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发展。

国际上对社区教育这一概念众说纷纭, 我国学者厉以贤在《社区教育的理念》一文中认为, “所谓社区教育, 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体现社区发展的一种区域性教育活动过程”[1]。金辉在《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一文中提出“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 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健康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和过程”[2]。黄云龙在《中国社区教育的两个飞跃》一文中指出“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社会化一体化的教育活动”等[3]。但对其内涵的界定则较为一致, 即: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区教育是社区内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

而社区海洋环境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可把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定义如下:社区海洋环境教育是在社区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 以普及海洋知识和倡议保护海洋环境为主要内容, 运用社区教育的方法和设施来进行的环境教育。社区海洋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社区环境教育具有以下相似的特点。

2.1 从内容上说, 社区环境教育具有选择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选择性, 即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兴趣课程、活动课程和隐形课程等方面, 这也适应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对象的复杂性;适应性, 表现为教育内容能主动满足社区发展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灵活性, 即教育内容能随着社区发展及社区建设重点的转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实用性, 即所选择的内容要融入并且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要, 而社区海洋环境教育也具有以上特点。

2.2 从对象上说,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决定了它的受教育对象及其广泛, 有农村居民也有城市居民, 有文盲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其他类型的社区教育, 如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只针对部分社区居民, 而海洋环境教育则针对全体社区居民。这种复杂性为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带来很大挑战。

3 社区海洋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

追述海洋环境教育, 从古代就有了雏形。人们在出海谋生的同时积累了许多关于海洋的知识, 不断地传递给后代, 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延续下去。但这只是为了生存, 最基础的海洋知识的传递, 如:哪种海洋生物可吃;那种海洋生物有毒以及如何对付在海洋环境中的危机等。直到近代, 开设了很多海洋性的大学和专门的海洋院校, 海洋环境教育主要是培养海洋专识性人才。而真正开始海洋环境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海洋环境教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

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 很多国家和地区重新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各国政府充分肯定了海洋环境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了一些实施海洋环境教育的具体规划。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 美国政府资助海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5]。2000年美国通过《2000年海洋法》, 组建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 提出国家海洋政策意见。

1990年5月, 日本海洋开发审议会向政府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开发设想和措施, 其中涉及进行国际化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 加强海洋信息研究和管理以及在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以提高人们对海洋开发和保护的认识等提议。2005年, 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 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环境教育课程等[6]。

1996年8月, 韩国政府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 制定了韩国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 其中涉及加强各个层次的海洋环境教育, 开拓海洋科学培训渠道以及在公民中开展持久的新海洋观教育等内容[7]。

英国海洋技术委员会在2000年提出了此后 5~10年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其中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个方面的科技计划[8]。2004年12月, 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缇丽在印尼海啸中凭借所学的环境知识, 预测出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 并提前疏散海滩上的游客, 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德国的海洋环境保护从国家立法和民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到技术开发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机制。

我国浙江舟山“海洋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提出区域性推进海洋环境教育的研究, 他们认为:在区域性整体推进海洋环境教育过程中, 积极构建由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和海洋环境教育地方课程体系从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按照“政策先导, 科研先行;市县 (区) 校三级联动, 区域性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 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且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不断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 形成一批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海洋环境教育的特色项目和组织开展与之相关的海洋环境教育特色活动, 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的学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 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且稳定发展。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海洋环境教育的规划与措施, 可以看出各国都十分关注海洋环境教育, 但是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却是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 相关的研究也很少。相信不久的将来, 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将会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4 高校在社区开展海洋环境教育的内容

宏观国内外对海洋环境教育的研究, 如Paul R. Gross在“Still Missing the Mark”[9]一文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Steven Haddock在“Bioluminescencing organisms off the Californian coasts”[10]一文中指出保护海洋生物的紧迫性和教育公众参与这一活动的重要性。于蓉在《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探讨》[11]一文中, 以海洋环境科学和环境教育为理论基础, 结合我国的海洋国情, 对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进行探讨, 指出海洋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我国海洋环境国情教育、海洋环境伦理教育以及海洋法制教育。综观以上资料, 高校应在社区海洋环境教育中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1 海洋权益的教育

据国内媒体报道, 中国某城市大部分大学生认为, 中国版图只有960万km2的陆域国土面积, 而不知道300万km2余的管辖海域。在李华等《大学生海洋权益调查分析》的调查中, 有2.6%的人认为荒无人烟的小岛我们可以弃之不要;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中外历代名人雕像, 其中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 却没有郑和……这种种表象在本质上都反映了我国国民海洋方面的权益意识薄弱。因此, 在海洋环境教育中我们大力宣传海洋权益至关重要。

4.2 海洋资源的教育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是资源的宝库, 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和海能资源等多种资源。据专家统计, “海洋中有18万种动物和2万多种植物, 这些动物和植物中有许多可供人类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的材料;海底蕴藏着1 350亿t石油, 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蓄量的45%;目前世界海底可燃冰分布范围占海洋面积的10%, 是迄今为止海底最有价值和最具前景的能源。此外, 海洋还对水循环具有巨大作用, 在氧气再分配、传输热量和调节气候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12]9-11, 而海洋中各种不同动物、植物和资源都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 开展海洋资源教育至关重要。

4.3 海洋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教育

众人皆知, 自然环境灾难给人们带来严重财产损失, 但这还并不是让世人最担心的。人们在经历灾害后, 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在行为上均会产生诸多的反应。害怕将来的灾难, 甚至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 出现身体不适, 睡眠失调, 易紧张, 行为退化以及对上学失去兴趣等症状。因此, 我们在开展海洋环境教育的同时, 注重海洋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教育, 让人们懂得环境危害问题, 注意海洋自然灾害资源的教育, 特别是一些使得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的严重的自然灾害情景照片、录像和新闻等, 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 就知道“不良环境方面情景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 增强遭遇危害时人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4.4 海洋有毒生物种类的介绍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 生物形态多种多样。但有些生物是有毒的, 如海蛇、海鳗、海参和水母等。据报道, 河豚中毒的死亡率为40%~60%, 这些生物会给人类造成中毒, 甚至死亡。人们在海边旅游时或在日常生活中, 常免不了接触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如果人们注意不够, 往往会受到不可预计的伤害。因此, 在海洋环境教育中, 我们要特别注重海洋有毒生物的介绍。以便使人们了解哪些海洋生物有毒或能刺伤皮肤, 在遇到这些生物时采取一些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4.5 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

虽然海洋有巨大的自净能力, 但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估计, 全世界每年有1 000万t石油、1 000 t汞、25万t铜、30万t铅和390万t锌进入大海[12]14;此外还有大量的热污染、有机物质、营养盐和放射性废物进入海洋, 以及其他固体物质最终汇入大海。而这些物质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原因最终进入大海, 对大海产生破坏的, 但其最深层原因却是由于人们的海洋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的。因此, 开展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海洋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9月在大连通过开展西北太平洋海滩清扫活动, 对公民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自联合国环境署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协调处及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的50余名官员和环境专家, 与青岛市400余名环保志愿者一起开展清除海滩和海面垃圾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海域和沿岸地区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 使该地区人群长期受益, 使海洋能够为子孙后代造福。

5 高校在社区开展海洋环境教育的形式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孤立的, 教育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总是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依托于社会的整体, 海洋环境教育也不例外。没有社会舆论支持的海洋环境教育, 很难有发展壮大的空间, 为了使海洋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除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之外,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营造一种积极的社会氛围, 让全社会都来支持海洋环境教育。因此,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 大力宣传海洋环境教育, 使全民都参与到海洋环境教育之中。那么, 如何加强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呢?通过以上对社区海洋环境教育特点的分析, 结合海洋环境教育内容, 对社区海洋环境教育的实施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5.1 在社区墙报栏开展海洋环境教育

当前, 信息的传播方式虽然已是多元渠道, 而板报虽是个小载体, 但是板报作为与居民最直接的接触方式仍是必不可少的, 它每天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知识, 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还可以使工众得到咨询的效果。因此, 高校在开展社区海洋环境教育时, 要重视社区墙报的作用。在墙报中开展开辟不同专栏, 向人们传递海洋各种知识, 宣传关于海洋的最新新闻, 了解海洋研究的最新进展, 以及分析当前海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等, 向人们诉说各种各样的海洋知识与背景。同时我们在海洋环境教育中, 通过制作海洋环境知识展板和海报的形式开展, 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区合作, 平时由学校学生在社区海洋环境教育中制作出展板和海报的模板, 而且经过社区机构的加工与投资, 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海洋环境意识, 又降低了社区教育的成本, 调动了居民的参与, 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5.2 在社区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和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活动

开展海洋环境教育最忌讳的便是“一刀切”, 用固定和僵化的所谓“模式”来组织所有的海洋环境教育活动。随着海洋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课堂主渠道之外, 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运用专家系列讲座和综合活动课等有效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手段, 通过举办海洋知识讲座、海洋生物标本展览、开放图书馆、举办各种专题讨论、调查搜集水资源数据以及参与沿海保护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海洋环境教育活动, 提高教育的科技含量, 增强直观性与生动性, 激发人们的兴趣, 挖掘人们的潜能, 努力做到海洋环境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5.3 利用寒暑假举办社区的中小学生夏令营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自古以来, 人们就意识到人生远足不仅能健全体魄, 而且能开阔心胸和眼界, 丰富知识增长阅历。因此, 我们应在海洋环境教育的同时, 增添海洋之旅, 给人们与大海亲密接触的机会, 让他们尝试一种完全不同于学校生活的体验, 并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海风的气息, 感受大海的欢乐、浪漫以及浩瀚, 了解海洋的无穷魅力, 感受世界的博大和生命的壮丽。在展现海洋的壮美的同时, 增强海洋意识, 开阔视野, 提升其道德情操。“尊重、公正、责任、参与、和谐”是举办夏令营的基本道德准则。开办夏令营的宗旨是通过创造亲近海洋的机会, 增强社区居民的海洋意识, 提高对我国海洋的认知程度, 从而树立起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海洋观念, 使全社会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并且保护海洋。

5.4 利用大众媒体介绍和宣传社区海洋环境教育活动

电视、广播以及各种文艺节目等大众媒体, 是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在工作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与消遣方式, 也是社区居民受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应主动利用这一资源增加海洋环境教育的内容。以社区为基点进行大众媒体海洋知识宣传, 制定社区海洋环境教育计划, 建立海洋网站、论坛、广播和新闻栏目等形式,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提高全社会的海洋知识整体水平, 让全社会共同关心且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例如, 澳大利亚的一些环境保护网站也开办了一些专门针对海洋资源的栏目, 定期公布国家和各州的海洋事业发展动态, 普及有关知识, 鼓励居民参与讨论。有的网站还成立了网络学校, 举办各种相关培训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3]。

6 结束语

教育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海洋环境教育概莫能外, 它也是一门需要以科学精神来支撑的科学。我们要在社区开展海洋环境教育, 就必须立足实际, 求真务实, 追求质量与效益, 从学校所在社区的海洋环境教育资源和居民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入手, 结合各种专业特长与居民的爱好兴趣,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生动活泼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高校开展的海洋环境教育活动, 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普及海洋知识, 培养居民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 进而增强热爱海洋的情感和献身海洋的壮志。在“海洋世纪”到来的时候, 教育应当而且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环境教育活动, 把海洋历史观、海洋发展观、海洋责任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人才观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过程中来, 培养社区居民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生态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国土意识, 引导他们认识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 是社区海洋环境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海洋环境教育的现状, 提出高校在社区开展的海洋环境教育中应包括海洋权益教育、资源、海洋自然灾害教育、海洋有毒生物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内容。在实施的同时, 要注重运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采取各种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形式, 通过在社区墙报栏开展公民的海洋环境教育、举办海洋知识讲座、海洋生物标本展览以及利用寒暑假举办社区的中小学生夏令营等形式来开展海洋环境教育, 营造浓厚的海洋环境教育氛围,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媒体的作用, 介绍和宣传社区海洋环境教育活动等建议, 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社区环境教育, 寻求把海洋环境教育融入当前的社区环境教育中的途径, 达到普及海洋环境知识和增强人们海洋意识的效果。

上一篇:平流层通信下一篇: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