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

2024-06-13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共7篇)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 篇1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饲料加工和畜禽养殖业中不断应用, 目的是预防动物胃肠道传染病, 防止动物感染病菌以及促进动物生长。但抗生素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有益菌群, 导致动物胃肠道菌群失调, 破坏胃肠道微生态平衡。鉴于当今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利影响, 现在益生菌成了人们的研究热点, 其具有调整动物胃肠道道平衡促进生长和维持动物健康等作用。

益生菌 (Probiotics) 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是摄入动物体内参与肠道内微生物平衡的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它能直接增强动物对肠道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还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 间接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和提高饲料转化率。

1 益生菌的活性和粘附性

益生菌对免疫系统起作用的前提是要保证其活性, 并可以在肠道内增殖并存活下去。有报道显示, 益生菌的作用也可能是通过一些可溶性因子实现的, 而并不要求是活的菌体。这些结果预示了益生菌调节免疫反应的潜能, 这类研究有助于阐明关于益生菌对免疫调节的分子基础。

对益生菌来说, 粘附能力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粘附到肠道内表面才能抵抗肠道的蠕动而不被很快的排出, 从而对宿主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进行生理性粘附, 这样可竞争性的抑制病原菌对易感细胞的粘附而发挥屏障作用。

2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微生态平衡理论

2.1 补充有益菌群, 改善菌群平衡, 防治菌群失调

畜禽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群, 能有效地促进畜禽生长和饲料消化的称有益菌群, 而有些具有抑制生长和致病作用的菌群称有害菌群。正常情况下, 畜禽消化道内的菌群保持平衡, 维持畜禽正常的生长性能, 菌群一旦失去平衡, 就会引起消化道机能和代谢紊乱, 抑制生长发育。当畜禽摄入益生菌后, 消化道内有益菌群得到补充, 其繁殖代谢大大抑制了致病菌群增殖, 从而保持菌群的正平衡。

2.2 提高抗体水平

益生菌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 能有效的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 通过产生抗体和提高噬菌作用活性等刺激免疫, 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使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增强。益生菌能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吞噬细胞等的活力, 刺激活性氧、核因子的分泌, 而且还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 增加血浆中和粘膜表面的Ig水平, 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加强免疫。

2.3 营养作用

益生菌对组织器官还具有营养作用, 目前有营养特性的益生菌主要是芽孢杆菌, 其次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能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维生素等营养因子, 同时还能产生多种酶类, 净化机体内环境, 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合成。

目前, 人们对益生菌的作用机理研究仍不十分深入, 但它能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平衡, 增殖有益菌, 抑制有害菌, 以菌群的改变反过来作用宿主, 达到内环境的稳步调节作用。

3 益生菌的应用

3.1 益生菌的开发利用

由益生菌生产的产品为益生菌制品, 这种制品能改善机体微生物和酶的平衡, 刺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能, 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增强抗体反应以达到促进发育、防治疾病等目的。

3.2 微生态调节剂的开发利用

微生态调节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 调整微生态失调, 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况的益生菌 (微生物) 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部分。有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益生菌对提高试验组仔猪生长性能的作用十分明显。在体重较小、生长弱势的仔猪日粮中无论是添加复合菌制剂还是单一菌制剂对其生长性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复合菌制剂的促生长作用明显优于单一菌制剂。研究认为, 益生菌不仅能修复异常的小分子运转, 还对依赖抗原的消化道粘膜降解有特殊的佐剂作用和免疫抑制, 激发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增强仔猪的抗病力。Harsharnjit等报道, 长期服用益生菌可减少胃肠道感染, 因为其有益菌不仅起到机械性防御作用, 还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

因此, 益生菌的合理利用代替了抗生素的滥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减轻了对动物和作为动物产品消费者的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 这将有利于畜禽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我国畜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酸奶,要选带益生菌的? 篇2

益生菌的种类

现在酸奶中的菌种名目繁多,常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般来说,能分解乳糖产生乳酸的细菌通称为乳酸菌。乳酸菌包括很多类别,有乳杆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和片球菌属等若干属,每个属下面又分为好多个菌种。非专业人员听起来会很晕,不过没关系,大家只需要记住几个重要的就行了。

要做酸奶,有两种菌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嗜热链球菌(英文代号为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英文代号为L)。这两种乳酸菌存在“共生作用”,相互促进产酸速度,让酸奶能正常凝固。虽然这两类乳酸菌对人体也有好处,但作用比较弱,而且也不能在大肠中定植,因此只在通过胃肠道时发挥点作用,达不到调整肠道菌群的效果。

益生菌酸奶VS传统酸奶

所谓的益生菌,是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平衡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的总称。乳制品中最常见的是嗜酸乳杆菌(代号为A)和双歧杆菌(代号为B),还有一些干酪乳杆菌的菌株等。这些菌种经过长期筛选、研究,被证明保健作用比较强,而且有可能在体内定植,起到改善消化吸收、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A和B这些益生菌来发酵呢?这是因为单独用这些益生菌发酵的乳制品口感不理想,或生存条件苛刻,很难保证发酵成功。比如双歧杆菌是厌氧菌,一见氧气就会死亡,而一般发酵方法很难完全避免氧气。因此,为了保证做出来的酸奶味道和口感令人满意,通常都会将各种益生菌与S和L这两个常规菌种混合搭配使用。

那是不是只有含益生菌的酸奶才值得喝呢?其实也不一定。传统酸奶中虽然不含有活性乳酸菌,但其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因为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牛奶的营养成分并没有减少,而且这个过程分解了乳糖,维生素含量增加,钙的利用率上升,还产生了帮助分解乳糖和蛋白质的酶类等。所以,即便没有特殊的益生菌,喝酸奶也是有益处的。而且益生菌也不是吃一两个就管用的。要达到足够多的活菌数量(10的8次方以上),才能起到足够的保健作用。

目前我国法规还没对酸奶产品中益生菌的活菌含量做出硬性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所购买的益生菌酸奶中到底有多大比例的益生菌,它们有多大比例还活着,因此好处究竟有多大就无法得知了。而活性乳酸菌饮料是含有大量活益生菌的乳饮料。主要成分是水、糖、酸、香精和益生菌培养液,牛奶的比例比较低。它虽然含有大量的活的益生菌,但糖分大,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等矿物质含量比较低。不论是酸奶还是活性乳酸菌饮料,都需要放在低温下保存。

DIY酸奶要注意什么?

自家做酸奶,如果不买菌种也没关系,只要找到市场上自己比较喜欢的含益生菌酸奶,舀一勺用来当菌种,混在牛奶里就可以了。为了保证制作成功,用成品酸奶做菌种的合理比例是1份酸奶加入10~20份牛奶当中。做成的酸奶,最多只能再做一次菌种。传代的次数多了,酸奶凝固会越来越慢,口味也会变差,还可能因为污染杂菌而影响安全性。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篇3

1 作用机制

1.1 黏膜屏障作用:

益生菌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群,与肠黏膜紧密结合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维持肠道的微生物系统的平衡,阻碍炎性细胞因子对屏障作用的影响。

1.2 抗菌效应:

益生菌通过降低肠腔内pH值、抑制细菌黏附于肠上皮细胞、减少肠腔内细菌易位等机制抑制肠道内潜在病原体的生长。

1.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益生菌可调节先天性免疫的抗炎反应和促炎反应,加强相应的免疫反应和促进抗体的形成。

2 安全性

多数益生菌制品加工成冻干粉状,需在冷藏和干燥条件下保存,若环境潮湿、较热等就可能对微生物的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当考虑到安全性的时候,应考虑到其潜在的感染能力、代谢能力和酶对机体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其耐药性。大部分乳酸菌对抗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但是,有些乳酸菌有可能是潜在的致病菌,一旦成为致病原,将不能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且有些乳酸菌的耐药性可能会转移到其他乳酸菌或致病菌中,对人类构成威胁[1]。

3 生理作用

3.1 防治胃肠道感染性疾病:

益生菌可维持肠道菌群最佳优势组合及稳定性,抑制病原性细菌生长繁殖。治疗急性腹泻时,补充适当的益生菌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和恢复正常的肠道pH值,缓解腹泻的症状。它可产生多种可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活性物质,能够起到降低肠道pH值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肠道的屏蔽功能,从而有效的减少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的腹泻。更重要的是,由于益生菌的大量存在,各种有害菌都不易繁殖,肠道的免疫力增强,患便秘、腹泻、肠癌等肠道疾病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身体吸收的毒素也减少了。此外,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作用,可通过上调防卫素来刺激肠道固有的防御系统。益生菌也可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或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应用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防治[2]。

3.2 抗过敏与免疫调节作用:

在肠道内存在着非常发达的免疫系统。益生菌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的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状态。益生菌的免疫活性不仅局限于增强黏膜免疫功能,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可发挥调节作用。益生菌对于健康人的吞噬细胞调节功能有免疫增强作用,而对过敏性患者则是下调作用[3]。益生菌可减少局部TNF-α的产生和增强全身的IFN-γ,而稳定肠黏膜免疫屏障作用,以达到保护肠道生理性屏障的作用。某些益生菌也可直接调节免疫应答、加强肠上皮屏障功能、抑制病原体生长来协助维护肠道免疫的肠内稳定状态。

3.3 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现今,肿瘤仍是疾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益生菌作为一种新型的且较安全的生物制品在肿瘤防治中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促进细胞分裂素,活化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双歧杆菌具有降解N-亚硝酸,消除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等致癌因子的作用。实验证明双歧杆菌不仅可以抑制肿瘤发生,对已经形成的肿瘤仍具有抑制作用。大多数肿瘤细胞都表现出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而正常体细胞由于端粒酶活性低,其端粒随着细胞分裂逐渐缩短,细胞逐渐老化、死亡。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经过鼠李糖乳杆菌(LGG)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处理白血病细菌株端粒酶后,端粒酶的活性明显降低,这表明益生菌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4]。目前,益生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仍在探索中。

3.4 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益生菌可通过同化作用,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预防高血脂引起的冠状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如乳酸菌具有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双歧杆菌则可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重吸收.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降胆固醇的原因可能包括:胆固醇与游离胆酸盐的共沉淀作用、胆固醇与胆酸盐水解酶活性的吸收作用、胆固醇结合到细菌细胞膜或细胞壁上[5]。另外,益生菌的菌体成分和发酵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控制血压的作用。应注意的是,益生菌仅能够降低高脂人群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但对正常人群则无此作用。

3.5 口腔益生菌防龋作用:

益生菌对预防常见口腔疾病有一定的作用。龋病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当口腔微生物系统的内部平衡被打乱,主要细菌成分为变形链球菌,牙菌斑生物膜过度生长,龋病则随之发生。益生菌种对致龋菌具有拮抗作用,特别对于减少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则龋病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在治疗牙周病时发现益生菌中的乳杆菌有抑制牙周病原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如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等的抑制作用[6]。此外,人们还发现食窦魏斯菌和唾液链球菌对产挥发性硫化合物的菌群有抑制作用,推测益生菌对口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3.6 益生菌的其他作用:

益生菌在其他的一些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乳糖不耐受(LI)是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以腹胀、腹痛、腹泻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研究发现:发酵乳制品(如酸奶)能够有效缓解此症状,可能是因为其中乳酸菌增加了小肠中乳糖酶的活性[7]。

将益生菌直接置入阴道对细菌性阴道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未感染妇女的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微生物群是乳酸菌,所以它可能对于妇女尿道感染的复发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益生菌还具有一些潜在的作用。由于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体内免疫应答下降和骨密度丧失等现象[8],故益生菌潜在的抗衰老作用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或抗氧化作用来实现的,也可能是二者的相互协调作用。

益生菌的营养作用:表现在它在肠道内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氨基酸、硫胺素、核黄素、叶酸、泛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有利于钙铁铜锌及维生素D的吸收,促进生长和发育,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侵害。

益生菌在肥胖及其代谢综合征中的潜在作用:肥胖以及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被受全球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以及弱炎性反应是影响肥胖以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两大重要因素[9]。然而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以及改善肠道弱炎性反应,因此益生菌也许能为由此引起的肥胖及其代谢综合征提供一种新的预防或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益生菌具有多种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人们已渐渐了解益生菌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抑制及降低肿瘤的危险,抗衰老,治疗肝性脑病等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益生菌作用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益生菌及其制剂将会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思翀,李祯祯,陈芳,等.人体肠道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和安全性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4):397-398.

[2]陈晓华,田丰伟,刘小鸣,等.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益生菌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6):483-487.

[3]沈通一,秦环龙.益生菌对肠微生物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1(4):242-246.

[4]董珂,刘晶星,郭晓奎,等.益生菌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1):79-80.

[5]赵佳锐,杨虹.益生菌降解胆固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5,45(2):315-319.

[6]王胜朝,许浩坤.口腔益生菌防龋作用与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5(10):587-591.

[7]钟燕.034益生菌与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2):101-105.

[8]王豪,郭本恒,王荫榆,等.益生菌潜在的抗衰老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4):374-379.

大蒜油联合益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篇4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 通过摄入充足的数量, 对宿主产生一种或多种特殊且经论证的功能性健康益处[2]。由益生菌和益生元 (促进益生菌生长的物质的总称) [3]组成的合生元是目前效果最好的, 但其相互间的选择及配伍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合生元通过竞争性拮抗抑制、优势菌群屏障、夺氧抑杀作用建立生态平衡, 调节营养代谢, 增强免疫力。

本文从联合应用大蒜油与益生菌的角度, 建立一种共同抗菌模型, 研究不同的比例配伍是否具有辅助增强抗菌效果的作用。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冷凝回流装置 (上海苏坤实业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振荡器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SZ-93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

1.2 材料

源于国内市场的紫皮大蒜;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实验室自制) ;姜黄素对照品 (实验室自制) ;实验室用水为自制的双蒸水;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水蒸气蒸馏法

大蒜去皮洗净→加水捣碎→发酵→水蒸气蒸馏→分液分离→大蒜油

2.2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使用移液枪准确吸取适量大蒜油, 使用土温-80与无菌水将其配制成质量百分含量为100%、50%、25%、20%、10%、5%、2.5%、1.25%的溶液, 姜黄素阳性对照和土温-80与无菌水阴性对照进行同样操作。不使用时放在4℃冰箱内保存。

2.3 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MIC)

使用移液枪吸取0.1mL一种已知菌种浓度的菌液注入培养基当中, 涂布均匀, 再使用移液枪吸取0.1mL不同浓度的供试液注入培养基当中, 涂布均匀, 让培养基充分吸收液体, 置于37℃的生化培养箱中, 实验培养周期分别为24h和48h。取出观察菌种生长的状况。

2.4 测定最低杀菌浓度 (MBC)

使用移液枪吸取0.1mL一种已知菌种浓度的菌液注入培养基当中, 涂布均匀, 再使用移液枪吸取0.1mL不同浓度的供试液注入培养基当中, 涂布均匀, 让培养基充分吸收液体, 置于37℃的生化培养箱中, 实验培养周期分别为72h和96h。取出观察菌种生长的状况。

2.5 测定抑菌圈直径

用无菌镊子将内径为6mm的牛津杯放入已涂布有一种已知致病菌浓度的菌液的培养基表面, 使用移液枪吸取0.1mL益生菌的菌液注入牛津杯当中, 待培养基充分吸收液体, 再使用移液枪吸取0.1mL不同浓度的供试液注入牛津杯当中, 于37℃的生化培养箱培养24h, 取出, 用千分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3 结果

3.1 MIC测定结果

大蒜油乳液在20%~25%的浓度配比时, 对致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2.5%~5%的浓度配比时, 对益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致病菌的耐受力较益生菌强。结果见表1。

“-”代表阴性反应, 表明无菌体生长;“+”代表阳性反应, 表明有菌体生长。

3.2 MBC测定结果

大蒜油乳液在20%~25%的浓度配比时, 对致病菌有明显杀菌作用;在2.5%~5%的浓度配比时, 对益生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致病菌的耐受力较益生菌强。结果见表2。

3.3 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

大蒜油乳液起主要抑菌抗菌作用, 抑菌圈直径随其浓度配比的降低而减小。大蒜油乳液联合益生菌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变化。结果见表3、4、5。

4 结论与讨论

目前对大蒜素发挥抗菌作用的具体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如何优化培养性能优良的益生菌菌株, 选择合适的益生元条件, 并寻求适当的益生元配伍比例,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大蒜油与益生菌, 研究其共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 (MIC) 、最低杀菌浓度 (MBC) 、抑菌圈直径测量法, 测定联合抗菌指标。结果:大蒜油单体的抗菌活性明显, 联合应用大蒜油与益生菌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大蒜油与益生菌的抗菌作用机理存在差异, 抗菌效果不同于单体抗菌效果的简单加和, 联合使用未能达到明显的辅助增强效应。

关键词:抗菌活性,联合,大蒜油,益生菌

参考文献

[1]ARUNACHALAM K, Gill H S, CHANDRA R K.Enhance-ment of natural i mmune function by dietary consumption of Bifidobacteriumlactis HNO19[J].Eur J Clin Nutr, 2000, 54:263-267.

[2]欧共体.“益生菌类食品的营养功能示范项目”文件, Demon-stration of Nutritional functionality of Probiotic Foods[Z], POPBDEMO, FAIR CT96-1028.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 篇5

1 益生菌在人体中的优势研究

人体中的有些微生物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的发展有利, 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功能都是益生菌在人体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部分的益生菌粘附在肠道的上皮细胞之中促进肠道对物质的消化和对营养的吸收, 缺少这些物质就复发保证对这些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还有益生菌在人体之中能够有效的抵抗胃酸和胆盐对人体的伤害, 众所周知胃酸是一种酸性物质在消化系统中可以促进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同时这种物质有着很强的酸性对人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 而益生菌在体内可以抵抗住胃酸和胆盐对人体内部的伤害并使其在体内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益生菌在人体的肠道等器官和系统之中保护着人体的健康, 帮助并促进人体的各种机能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同时能够有效的排除人体内多种残留的毒素保证人体的生命健康。

2 益生菌在保健食品中检验方法研究

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人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而益生菌是生命健康的有效保证, 所以保健食品中益生菌的检验极其重要, 面对当前市场行行色色的各类问题, 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下面针对于当前的形式以及需要进行了几种方式方法的检验方式进行了讨论归纳。

重量之差检验方法。保健食品之中益生菌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 从上述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种物质在人体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略, 它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重量之差检验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试验两次的重量之差检测出视频之中含有益生菌的质量和浓度, 具体的方法首先要将检验食品烘干后冷却并称量其第一次的重量做出相关的实验记录, 之后将之置于离心器皿中进行离心试验之后倒出上层液体并将剩余的下层液体烘干, 将烘干之后的物质冷却并进行第二次称重, 最后将两次称重的结果进行作差比较就能够很容易的计算出保健食品中所含益生菌的浓度和数量, 所以这种重量作差的方法是体外研究方法之中比较容易直接的检验方法, 同时这种方法的检测准确性也比较高, 但这也是在操作准确无误之后才能够保证, 但是这种方法作为经典的检验方法之一也有着很大的弱点就是其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步骤比较繁琐容易出现失误并且这个检验试验进行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就会大量的耗费时间和精力, 这个过程中人也会产生疲惫的感觉并且更加容易出现失误造成检验失败。

比浊检验方法。在益生菌检验之中这种方法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 主要原因是它的检测操作简单并且准确度也比较高同时在检验的过程中也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方法主要是要将检验样品进行稀释大约十倍之后检测它在波长为600纳米光下的吸收光值, 之后再取一组样品在37摄氏度的温度下厌氧培育其大约16个小时而后再将其置于波长为600纳米的光罩之中检测其吸光值, 最后对这两次的吸光值进行作差进行相关的计算比较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计算出样品之中益生菌的浓度, 虽然这种方法的操作简单准确度也比较高,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同样不可忽略。

3 保健食品益生菌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曾经我国的益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检验方法不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而且近年来的发展同样使得检验方法有了巨大的突破与进展, 时代发展, 在保健用品中在不断的推广, 市场是一个多元素的结构, 面对于商机, 在最初期都是非常杂乱无章的, 为了更好的带动保健行业的良性发展, 对于近期的很多的方面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分析, 并且进行了研究, 希望这些方面能够提供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厌氧研究检验方法。众所周知益生菌都是微生物并且这种微生物大多都在厌氧的环境下生存繁衍, 应用亨盖特厌氧培养技术可以使这些微生物处于一种无氧的环境下, 而检验样品之中需氧生物将会在无样的环境下死亡, 剩下的就只有无氧生物此时对其检验就能够很容易的检测出益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含量, 这个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检验的时间问题, 如果检验时间过长检验的结果就不会准确因为益生菌会在无氧的环境下生长并繁衍, 所以检测过程要尽量的减少时间才能够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体内研究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不是在体外进行用培养皿进行益生菌的检验试验, 而是在体内对益生菌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检验这也是近年来保健食品中益生菌检验方法所涉及到的新的领域, 因为技术的发展还不算太成熟所以基本上都是对动物进行试验或者是模拟肠道情况进行相关的试验, 我国科研人员采用小白鼠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体内研究, 通常情况下都是对小白鼠进行饲养并检测其粪便中微生物益生菌的浓度, 经过几周的连续观察就可以得出相关的检验结论。

保健食品中含有的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和促进人体机能的物质, 其中包含益生菌的浓度和数量也是保健食品的质量的有效保证, 它的检验方法也直接关系到保健食品的益生菌浓度是否合格, 近年来我国对其进行检验的方法已经逐渐完善并成熟, 在未来保健食品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束语

保健行业是今天物质文化不断提高的重要的体现, 随着发展的不断的向前, 面对的问题也很多, 上面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对于未来的发展而言非常的重要。但是, 现阶段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只有不断的找到问题的根源,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问题出现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发展的不断地向前, 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很多发展问题, 在之前可能是促进作用的, 但是慢慢的变成了阻碍作用。当前的发展趋势非常的争取, 只要沿着发展的方向一步步的向前走下去,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于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追求生活的质量, 追求健康的生活模式。我们生活离不开食物, 正是这样的原因人们在这一方向展开了探索, 其中的保健食品在今天非常的盛行, 对于益生菌的使用也在不断的拓展, 这也是将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这篇文章就是从多个角度对于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信这篇文章对于大家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 篇6

1 藏灵菇发酵乳的生理功能

由藏灵菇制成的发酵乳, 不但具有牛奶所含有的营养元素, 而且由于多种有益微生物作用, 产生了胞外多糖、生物活性肽和胆盐水解酶等物质, 使产品的营养比原乳有了很大提高, 主要的生理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供人体必须营养素

乳经藏灵菇发酵后, 产生氨基酸、多糖、皂苷和蛋白质, 但不含有鞣质、生物碱、黄酮和香豆素等药物成分。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等被分解, 氨基酸、肽、挥发性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乳酸相比原乳含量显著增加, 使蛋白质和脂肪易于消化吸收, 为人体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

1.2 改善肠道微环境

藏灵菇中的益生菌能够耐受人体的防御机制, 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可以大量存活, 发酵乳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肠内病原性致病菌的生长, 有助于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 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薄芯等人研究表明:藏灵菇发酵乳能够促进小鼠肠道紊乱恢复正常, 比自然恢复的小鼠恢复速度更快, 且藏灵菇发酵乳饲喂量越大, 效果越显著。李永奇将藏灵菇发酵乳应用在临床研究, 用于治疗和改善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慢性腹泻者、溃疡性结肠炎者、慢性便秘者和结肠激惹征者, 观察病例共计210例, 显效127例, 有效率达86.7%, 表明藏灵菇发酵乳对肠道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1.3 抗肿瘤作用

藏灵菇发酵乳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有强化作用, 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力, 清除异常细胞, 起到抗肿瘤的功效, 且藏灵菇乳的抗癌活性主要归功于乳酸菌分泌的胞外多糖。研究表明:小鼠用藏灵菇发酵乳饲喂后,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 (与清除外来物质能力呈正比) 相比空白试验提高达102.7%, 形成溶血空斑数量 (与形成的抗体呈正比) 可提高55.53%, 表明藏灵菇发酵乳能够提高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马杉姗等人采用CCK-8法测定胞外多糖 (EPS) 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增值的抑制率, 发现藏灵菇中湿热链球菌产生的EPS可以直接杀伤人HCT-8细胞, 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1.4 降低胆固醇

冉冉等人以高脂大鼠为模型, 研究藏灵菇复合发酵剂发酵乳降胆固醇效果, 结果表明:试验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血清TC、TG和LDL-C含量降低幅度非常大 (P<0.01) , 而血清HDL-C含量却有一定程度升高, 说明藏灵菇发酵乳对试验性高胆固醇大鼠血清有明显的降胆固醇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降胆固醇作用主要源于酵母菌代谢过程中分泌的胆盐水解酶等活性物质。从藏灵菇中分离的克鲁维酵母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产生大量胆盐水解酶。

1.5 其他功能

R.O.Diniz等人研究表明藏灵菇发酵液对角叉胶引起的大鼠在3h炎症抑制率为62%, 对右旋糖酐引起的炎症在1h后抑制率为100%, 对组胺引起的炎症1h后抑制率为52%。另有研究证明, 藏灵菇发酵乳能够调整面部微生态平衡和抗氧化等功能。

2 藏灵菇中的益生菌及其功能

藏灵菇为共生菌系, 主体由单个或成群的细胞和大量的丝状菌丝整齐而紧密的排列构成, 切片观察有多层片层, 不同片层存在着不同的菌相, 在菌块表面, 占优势的菌株为部分杆菌, 其次为球菌;内层酵母菌占据优势;杆菌的比例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主要是醋酸杆菌和乳酸杆菌。

2.1 藏灵菇中主要益生菌

研究人员从藏灵菇分离鉴定出的菌种主要有:乳酸乳杆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短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葡糖杆菌、毕赤酵母、假丝酵母、干酪乳杆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和啤酒酵母等, 其中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的益生菌及其产物的功能见表1。

2.2 藏灵菇中菌相特性

藏灵菇是天然的共生菌, 各菌种之间没有拮抗性, 代谢产物丰富, 具有纯培养菌株所不具有的功能特性。李丽秋等人发现藏灵菇发酵乳能调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的肠道菌群, 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肠黏膜, 而Souza等人研究发现的由藏灵菇中提取得到的干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 单独使用时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没有疗效。说明藏灵菇发酵乳的平衡肠道菌群作用与不同菌种在发酵过程中共同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有关, 体现了共生菌的优越性。

3 藏灵菇的利用现状

乳是人类膳食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由于乳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 藏灵菇被广泛应用于发酵乳制品的研究。

3.1 藏灵菇在乳中的增值条件

藏灵菇在乳中增殖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5%、温度28℃、乳浓度60%和pH值6.6, 外加碳源对藏灵菇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高乳浓度同样会抑制其增殖。另外, 添加一定量的金属离子如Ca2+、Zn2+、Mg2+和Fe3+利于开菲尔的增殖, Mg2+的影响尤为显著, 而金属离子对藏灵菇的增值影响有待于研究。

3.2 藏灵菇的利用

藏灵菇应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以菌体为发酵剂, 二是以从藏灵菇中分离的菌种为发酵剂对乳进行发酵生产。

杨希娟等人以藏灵菇为发酵剂, 研究仙人掌奶酒的工艺条件,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为:仙人掌汁添加量15%, 藏灵菇接种量1%, 发酵时间20h, 温度22℃, 所得产品口感和风味良好, 而藏灵菇的接种量是影响产品品质最主要的因素。另有江洁等人利用藏灵菇制备黑米酸乳, 适宜的发酵条件为:黑米汁与牛乳以30∶70 (v/v) 的比例混合, 添加6%的蔗糖, 接种7%的藏灵菇, 在42℃发酵7h, 所得酸乳与乳酸菌发酵黑米酸乳进行比较发现, 藏灵菇发酵速度较快, 制得的酸乳有醇香味, 口感更细腻爽口。

张学良等人将从藏灵菇中分离的乳酸菌、酵母菌与工业菌种进行组合, 生产发酵牛奶, 所得产品口感细腻, 酸而不涩, 醇香浓郁。甘伯仲等人将从藏灵菇中优选出的分离菌组合发酵脱脂乳, 在发酵9h后, 酸度为73°T, 而藏灵菇发酵乳此时只有60°T, 复合发酵剂的产酸能力增强, 可缩短发酵生产周期。

3.3 存在问题

(1) 藏灵菇菌相复杂, 分析与研究还不充分, 在工业化生产中, 如果将其整体作为发酵剂, 菌相极易失衡, 发酵乳的风味和品质不易控制。藏灵菇菌粒的回收、清洗再利用过程繁琐, 也限制了它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2) 从藏灵菇中进行单一菌种的分离纯化, 或将得到纯种菌株再制作成复配发酵剂, 使用效果较好, 但这个过程成本高、产率低, 也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4 分析与讨论

目前的研究表明:藏灵菇含有多种有益菌, 其发酵乳营养丰富, 富含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如胞外多糖、胆盐水解酶、生物活性肽等, 具有改善肠道微环境、抗肿瘤及降胆固醇等保健功能。藏灵菇含有的多种菌产生的蛋白酶具有多样性, 可以将乳中蛋白质水解更彻底, 得到更加多样性的肽, 从而有利于活性肽的释放, 应用前景良好。

饲用益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篇7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土样:养鸡场附近地表5~10cm土壤。

培养基:产蛋白酶菌株筛选培养基, 产糖化酶菌株筛选培养基, 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培养基。

仪器:分光光度计、pH值计、高压灭菌锅及微生物试验常用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初筛

取样品土样10g, 加入100mL无菌水震荡20min, 梯度稀释, 取10-5、10-6和10-7梯度稀释液0.1mL加入到产蛋白酶菌株培养基中倒置培养24~48h。将在产透明水解圈的菌株纯化后点种到产糖化酶菌株筛选培养基中倒置培养24~48h后加入卢哥氏典液, 将出现透明圈的菌株点种到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培养基中倒置培养24~48h, 加入刚果红试剂, 覆盖平板1h, 用1mol/L的NaCl溶液清洗, 得到的产透明圈的菌株为能够产3种酶的菌株。

1.2.2 菌株的复筛

根据菌落与透明圈直径的比值, 筛选产酶能力高的菌株, 比值越大, 产酶能力越强。

1.2.3 混合培养比例的优化

将X4、X5和F4活化扩培后, 按照1∶1∶1、1∶1∶2、1∶2∶1和2∶1∶1的配比, 接于混合发酵培养基中35℃, 160r/min培养24h, 观察结果。

1.2.4 培养条件的优化

将复筛得到的菌株按照优化的好比例, 接入混合发酵培养基中, 在不同温度 (20、25、30和35℃) , 不同时间 (8、12、16和20h) , 不同初始pH值 (6.5、7.0、7.5、8.0和8.5) , 不同接种量 (1%、2%、3%、4%和5%) 条件下进行发酵, 以OD值为指标, 选择最佳培养条件。

1.2.5 有效活菌数的计算

采用平板计算法计算有效活菌数。

式中:cfu/mL为每毫升菌液里有效活菌数;a为3个平板的平均值;γ为标准误差;N为稀释倍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菌株筛选结果

筛选得到既产蛋白酶又产糖化酶、纤维素酶的菌株共7株, 根据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得到3株产酶能力较强菌株, X4、X5和F4。由表1可知:根据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 (比值越大产酶能力越强) 的大小能够确定产蛋白酶活力比较高的菌株是X4、X5和F1, 产糖化酶活力比较高的是X4、X5和F4, 产纤维素酶酶活力较高的是F4、X7、X4和X5, 综合比较, X4、X5和F4产3种酶的酶活力相对较高, 而F1和X7只是产其中一种酶的酶活力较高, 因此选X4、X5和F4为所筛选作为混合发酵的菌株。

所筛菌株的形态:X4是一株芽孢杆菌, 阳性, 菌落褶皱, 白色不透明, 边缘不规则;X5是一株球菌, 阳性菌, 菌落为圆形, 白色凸起, 不透明, 边缘整齐;F4为放线菌, 阳性, 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火山口状, 正面白色, 背面灰褐色。显微镜下形态如图1所示。

2.2 混合发酵比例的确定

混合菌在不同配比下, 生长状态不同, 由图2可知:在X4∶X5∶F4为2∶1∶1时菌体生长良好, X5菌在1∶2∶1时OD值确最低, 说明X5菌的生长能力可能受到X4、F4菌的影响。

2.3 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2.3.1 最佳温度

在初始pH值为7, 转速为160r/min, 混合菌比例为2∶1∶1, 不同温度条件下混合菌发酵培养24h后, 在A650处测其OD值。由图3可知:混合菌的OD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在35℃时菌体生长良好, 因此确定混合培养的最佳温度为35℃。

2.3.2 最佳初始pH值

在初始pH值分别为6.5、7.0、7.5、8.0和8.5, 转速为160r/min, 温度为35℃条件下, 培养在24h, 测其OD值。由图4可知:混合菌在初始pH值6.5时OD值最低, 在初始pH值7.5时最高, 菌体生长旺盛, 在pH值为8.0和8.5时OD值下降, 可见偏碱性环境适合混合菌的生长, 确定混合培养最佳初始pH值为7.5。

2.3.3 最佳培养时间

在初始pH值为7, 转速为160r/min, 温度为35℃条件下培养, 在8、12、16和24h测定其OD值。由图5可知:混合菌的OD值在8h处最低, 在12h处最高, 而16h后降低, 确定12h为混合菌生长的最佳时间。

2.3.4 最佳接种量

在初始pH值为7, 转速为160r/min, 温度为35℃的条件下, 按照1%、2%、3%、4%和5%的接种量, 培养24h, 测其OD值。由图6可知:接种量的不同影响混合菌的生长情况, 接种量为3%时菌体生长良好。

2.4 最佳条件下混合培养结果

综合分析, 确定在接种量为3%, 初始pH值7.5的条件下, 35℃培养12h, 为混合菌的最佳培养条件, 混合菌在最佳条件培养下, OD值为0.563, 有效活菌数可达7.9×108cfu/mL。

3 结论

本研究从养鸡场附近土壤中筛选得到既能产蛋白酶、又能产糖化酶和纤维素酶的高产菌株X4、X5和F4。以菌密度为指标, 对其进行混合培养条件优化, OD值越高说明菌体生长越好, 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3%, 初始pH值7.5的条件下, 35℃培养12h菌体生长良好, 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测其OD值为0.563, 有效活菌数可达7.9×108cfu/mL。

摘要:本试验从养鸡场附近土壤中筛选得到既能产蛋白酶, 又能产糖化酶和纤维素酶的且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3株, 分别为X4、X5、F4。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3%, 初始pH值7.5的条件下, 35℃培养12h菌体生长良好。在最佳培养条件下, 测其OD为0.563, 有效活菌数可达到7.9×108cfu/mL。

关键词:饲用菌,筛选,培养

参考文献

[1]厉丽华, 季旭仁, 余颖, 等.饲用微生物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禽种业, 2009, 5 (1) :89-91.

[2]王丽慧.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31 (8) :92-93.

[3]张冲, 孙纪录, 贾英民.饲用复合酶产酶条件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2) :74-77.

[4]郭时金.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在蛋鸡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 2011 (3) :23-25.

[5]李志, 杨丕东.微生物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2 (7) :31-33.

[6]王朋朋, 常娟, 王平.蛋白酶和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分析研究[J].动物生产, 2009, 45 (21) :48-51.

[7]沈雪亮, 夏黎明.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2, 22 (1) :47-51.

[8]常维山, 张春阳, 牛钟相, 等.产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益生菌种的筛选与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 2003, 39 (3) :10-11.

[9]周景祥, 王桂芹, 余涛.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检测方法探讨[J].中国饲料, 2001 (11) :23-24.

[10]范文来, 徐岩, 刁亚琴.浓香型大曲水解酶系及测定方法的研究[J].酿酒, 2002, 29 (5) :25-31.

[11]陈海燕.饲用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的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4) :26-27.

上一篇:海洋高等教育下一篇:当代审美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