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益生菌(共5篇)
富硒益生菌 篇1
舞茸菌是一种食药两用珍稀菌类, 由于舞茸中含有丰富的侧链的葡聚糖, 因此具有极强的抗癌功效, 被誉为“真菌之王, 抗癌奇葩”[1]。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可以防癌解毒, 养肝护肝等[2]。目前, 饮食中有机硒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 而要向动、植物中直接添加硒元素却十分困难[3]。舞茸菌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 能够通过菌丝细胞内物质代谢的转化, 将无机硒结合到大分子活性物质上, 转化为蛋白硒和多糖硒等[4]。本研究对舞茸菌丝体的富硒能力进行了研究, 为食用菌富硒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材料与方法
供试菌种:舞茸菌菌种购于乐百汇食用菌大全;试剂:亚硒酸钠, 葡萄糖, 蛋白胨, 酵母浸粉, 磷酸二氢钾, 硫酸镁;主要仪器:电子精密天平, 无菌操作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高温灭菌锅, 恒温摇床。实验方法菌种活化将保存菌种按常规方法接入斜面PDA培养基中活化。液体菌种培养将活化的菌种按接种量10%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配方为葡萄糖20g, 蛋白胨3g, 酵母浸粉2g, 磷酸二氢钾2g, 硫酸镁1g, 蒸馏水1000ml, 置于25℃条件下恒温震荡培养10d。富硒发酵培养将液体菌种按接种量10%接种于终浓度分别为0、20、50、100、150、200mg/L的亚硒酸钠培养基中, 置于25℃条件下恒温震荡培养10d。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舞茸菌菌丝体中的硒含量进行测定[5]。总富硒量 (mg/L) =菌丝产量×菌丝体硒含量;富硒率 (%) = (总富硒量/添加硒总量) ×100%。
结果与分析
亚硒酸钠添加量对菌丝产量和菌丝体硒含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 随着培养基中硒浓度的增加, 舞茸菌菌丝产量逐渐增加, 在硒浓度添加量为50mg/L时, 菌丝产量达到最高值, 随着硒浓度的进一步增大, 菌丝产量反而下降, 说明增大硒浓度抑制了菌丝体的生长;而菌丝体中硒含量随培养基中硒浓度的增大而不断上升。
亚硒酸钠添加量对总富硒量和富硒率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 总硒含量随着培养基中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培养基中硒浓度在0-50mg/L时, 舞茸菌富硒率与硒的添加浓度呈正相关, 且在50mg/L时富硒率达到最高值, 而后随着培养基中硒浓度的不断上升, 富硒率反而逐渐下降。可见, 从富硒率来看, 培养基中硒浓度以50mg/L为宜。
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富硒舞茸菌菌丝体, 具有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且富硒率高的优点,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从富硒率和菌丝产量来看, 培养基中硒浓度以50 mg/L为宜。
益生菌如何益生 篇2
人体是一个细菌的乐园
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细菌的乐园。一个成人体内的细菌总重量大约有1.5公斤重,一般认为其总数至少是人体总细胞数的10倍。可以说,人体内细菌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即使是在生物和医学获得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于自己体内细菌的认识也还是相当有限。
人体中的多数细菌寄居在肠道之中。科学家们估计细菌种类多达500至1000种,这些细菌的基因组数与人体相当,而基因总数则可能是人体的100倍以上。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在我们走来走去工作睡觉的时候,肚子里还带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仅个体数目庞大,还处在永不停息的更新换代之中。在大肠中,每分钟死亡和新生的细菌多达两到五百万,而在小肠之中,这个数字还要高上10倍。
有一些细菌是常住的,在肠道的固定位置繁衍生息,而其它一些则是流浪的,随着食物穿肠而过,来去无牵挂。随着肠道顺流而下,细菌密度也急剧增加。在小肠里地广菌稀,每毫升还只有一千个的样子;到了大肠,就发生了“菌数爆炸”,一毫升里的细菌达到了上千亿。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体是细菌的家园。人类对地球所做的事情,细菌也在对人体做。
益生菌,人类知道多少
一百多年前,俄国免疫学家梅哥尼科夫注意到保加利亚的农民比较健康长寿。他把原因归结于他们所食用的发酵牛奶中含有的活细菌,这就是益生菌概念的产生。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学研究逐渐认可了这个概念,认为补充足够数量、适当种类的活细菌,有助于人类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感染等等。对于益生菌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据统计,在1965-2008年之间,人们至少进行了3000项关于益生菌的临床研究。在针对拉稀、免疫、过敏、癌症、女性健康方面,都有许多正性的实验结果发表。对于细菌种类、剂量、作用机理、安全性能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对于益生菌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至今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报道;而遗憾的是,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目前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距离真正可靠的造福人类,却还任重道远。
“益生菌”只是一个类似“好人”的概念,有无数的细菌可以称为“益生菌”,而每一种都不相同。益生菌甲的功能可能在益生菌乙中完全不存在。而且,目前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一种菌的。当把多种菌混合在一起以期获得多种功能的时候,它们之间是否会互相影响的研究还很欠缺。
致病与益生菌,恐怖分子和特种部队
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口,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平凡凡过着自己的生活。偶尔做点好事比如给老人让个座,或者干点坏事比如随地吐痰、过马路闯个红灯,也不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绝大多数细菌也是如此,利用一下人体获得生存的空间,获取一些生存所需的资源。人是地球的一部分,细菌是人体的一部分。细菌的活动也给它们生存的家园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分解一些人体不能消化的纤维,合成一些维生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只要有一小撮恐怖分子,就可以搅得鸡犬不宁,影响地球健康。而致病细菌,就是细菌中的恐怖分子。只要它们进入人体,突破了人体的防御抵抗体系,人体这个细菌的‘‘家园”就会生病,最坏的情况下甚至死亡。
益生菌大致可以看作细菌中的特种部队,千的是保护家园的工作。不过在细菌的世界里,这些特种部队作战能为往往不够,通常只能完成一些维护治安的任务。它们的战斗能力,可能只相当于治安联防队,对付一些小打小闹小偷小摸还行,对于穷凶极恶的致病菌,基本上是有心无力。致病菌的降服,还是要靠人这个细菌家园的“佛祖”来处理。补充益生菌,相当于空投了—些能力只相当于治安联防队员的“特种部队”。
益生菌,从何而来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有几百上千种,自然界的细菌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什么样的细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益生菌”呢?
筛选益生菌的过程有点像企业招人。首先确定菌的来源,就像一些企业只认可某些学校的毕业生一样,用于人类的益生菌最好是来自于人体。换句话说,从大便中分离出来的细菌“根正苗红”,比较容易受到认可。不过,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有一些来源于其它生物的细菌也获得了认可,不过认可的过程就更加曲折艰难。其次就是安全性的检验,起码不能是致病细菌,否则就像招安强盗作警察,搞不好就监守自盗。除此之外,还不能带有质粒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质粒是独立于DNA的遗传物质片段,可以控制合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虽然抗生素抗性基因对于益生菌的生存有好处——想想使用抗生素杀死致病细菌,而益生菌却安然无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不过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特种部队的武器流落到恐怖分子手里依然威力无穷——编码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质粒也是如此,在益生菌里当然是锋利的武器,但是一旦被致病细菌盗取,就后患无穷。为了保证坏人没有武器,就连同好人拥有武器的权力也一并剥夺了。
安全性之后,自然就是有效性了。人们费了那么多劲,消费者花了钱,当然不能只把“吃不死人”作为目标。有效性的研究更加麻烦,一是进行细菌培养,看看它们能否经受诸如酸、消化液等的考验,否则细菌还没到达小肠,就一个个“香消玉殒”,自然也就没有用了;二是看看它们产生什么,这些产生的东西对于人体是好是坏;三是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独门绝技,比如结合某种毒索,或者分解某种有害成分等等。
如果这些所谓的“体外研究”结果不错,细菌算是通过了又一轮考验,可以进入到下一步的“体内研究”。这一步的研究还只是针对动物,拿着细菌喂动物,看看那些体外研究的结果在动物体内是否存在,有没有别的副作用出现,以及应该使用多大量等等。
通过了这一步也还拿不到“益生合格证”,必须进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的周期长,成本高,通常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把培养好的细菌给这些勇敢的志愿者服用,再次检验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通过了大规模、设计可靠、对照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认为这种细菌可以作为益生菌使用。
最后,进入商业化生产,厂家也不能贴个“益生菌”的标签然后就把各种益生菌的功能往上罗列。必须说明这细菌是什么,含量多少,在什么使用条件下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可惜的是,最后这两条,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卖的“益生菌”很多也没有实现。
益生菌的补充,希望与挑战
从科学的原理和目前的临床研究来说,益生菌的概念是可行的。因为几乎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商家们也就纷纷堂而皇之地卖了“益生菌”。但是,基于目前人类对于益生菌的认识水平和商业生产能力,益生菌产品能否实现所宣称的功能是很难保证的事情。
首先,前面说了益生菌的功能必须是“特定菌株”“特定剂量”“连续食用”“活细菌”才能实现。许多商业宣传说“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什么什么功能”,列出的是一大堆文献中提到过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跟他们的细菌可能毫无关系。也有许多广告推销都宣称“细菌含量高达多少多少”,而各种细菌能够产生效果的剂量却相差非常大,有的每天吃一亿就可以起作用,有的却要一万亿才行。由于现在对于益生菌产品还没有质量标准和法定检测,所以厂家的宣称只能依靠它们的信誉来保证。法律规范和权威监测在这里都是真空地带。
其次,益生菌的作用是治安联防队性质的,而不是特种部队精英性质的。美国微生物学会2005年组织了一个益生菌研讨会,会议总结明确指出“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益生菌在人体中的使用对于疾病处理而言都是预防和支持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小孩拉肚子了,医生给开一些基于益生菌的“某某爱”,有多大效果非常难说。对于益生菌治疗拉稀,一项研究结果是这样的:不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拉稀时间72小时,正负误差36小时;吃益生菌的小孩平均拉稀时间58小时,正负误差28小时。这样的“疗效”对于花了大钱把“益生菌”当宝贝的家长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是这个差异就是医学上所认可的“有效”。
其它许多所说的“有效”也是如此,可能只是一点点改善,但是统计分析认为这种改善是来自于食用了益生菌,就总结为“具有该项功能”。
富硒益生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病史:婴儿有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史;②病变好发部位:颊、舌、软腭及唇, 严重者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③表现:病变黏膜充血, 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 可逐渐融合成大片, 不易擦去, 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 可有溢血, 不痛, 不流涎, 一般不影响吃奶, 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 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 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④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液1滴, 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2]。
1.2 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接诊的病例中符合上述4条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9例, 男46例, 女23例, 年龄5~59 d, 合并感染31例, 腹泻25例, 营养不良11例, 对照组63例, 男42例, 女21例, 年龄4~72 d, 合并感染27例, 腹泻23例, 营养不良9例, 2组的年龄、性别、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服药方法
两组患儿均要求做到:乳母讲究卫生, 喂奶前洗净双手, 用温开水洗净乳头, 人工喂养者, 奶瓶及奶具经洗净后煮沸消毒1 h备用,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 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 并保证一用一消毒。两组患儿均要在2次喂奶之间进行口腔护理, 用2%碳酸氢钠溶液10~20 ml清洁口腔后, 再用制霉菌素片加温开水调成2.5×107 U/L制霉菌素溶液10~20 ml涂抹口腔, 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 ( 广州康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8 g/袋) , 10 kg以内的患儿每次1/3袋, 3次/d;10 kg以上的患儿每次2/3袋, 3次/d, 用凉开水或牛奶送服 (<37℃, 切勿用热水服用) , 如需服抗生素, 应与抗生素相隔3 h以上服用。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 治疗3 d患儿口腔内白膜完全消失, 黏膜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 d患儿口腔内白膜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3 d患儿口腔内白膜减少未达50%或加重。所有未愈患儿继续用药至痊愈后, 观察3个月, 再次出现口腔念珠菌病者为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见表1。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5例 (7.2%) ;对照组复发9例 (14.3%) 。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白色念珠菌可在健康人的消化道寄生, 当婴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和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使正常菌群失调而发病, 或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 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3]。常规应用2%的碳酸氢钠液进行口腔护理, 可暂时破坏白色念珠菌赖以生存的酸性环境, 但新生儿要每隔2~3 h喂奶1次, 加上口腔黏膜不断分泌唾液, 虽然用2%的碳酸氢钠液进行口腔护理2次/d, 仍不能使口腔内保持碱性环境, 白色念珠菌仍继续繁殖, 疗程较长, 且碳酸氢钠液漱口味涩, 患儿不易接受。近年来用制霉菌素溶液涂抹口腔, 可与口腔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 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破坏细胞正常代谢而起杀菌作用, 有一定效果。但如果患儿并发腹泻、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诱因仍存在, 使消化道内菌群失调, 可致口腔念珠病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由于人体在患病的时候, 通常使用一些抗生素治疗感染症, 其不仅杀死了致病菌, 同时也杀灭了一些原本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益生菌, 从而导致人体的抵抗力减弱, 诱发菌群失调。婴幼儿胃肠功能、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未健全, 自身防御能力差, 更易患白色念珠菌病及感染性疾病 (如腹泻) 。因此应及时补充益生菌, 使肠道以益生菌占优势, 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调整人体微生态失调, 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是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有益菌, 它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益生菌可定植在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 形成生物保护膜, 防止病菌入侵, 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 刺激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A, 刺激吞噬细胞的活性, 产生抗病菌物质:乳酸、醋酸、甲酸等;虽然益生菌大部分是定植在肠道, 但益生菌可以激活全身血液中的免疫球细胞, 另外, 它们可以促进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IgA, 这种黏膜抗体是分布在全身的, 当然呼吸道和胃肠道中最多, 所以益生菌对防治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很有针对性。益生菌还可以合成维生素, 促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4]。益生菌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口腔念珠菌病取得显著疗效便是利用其生物拮抗原理, 达到以菌治菌的治疗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治疗小儿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132例小儿口腔念珠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 对照组63例, 对照组给予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后, 用2.5×107U/L制霉菌素溶液1020ml涂抹口腔, 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服益生菌治疗, 2组均观察3日, 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生菌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口腔念珠菌病的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制霉菌素, 且复发率低。
关键词:念珠菌病,口腔,婴儿,微生态调节剂,疗效,复发
参考文献
[1]张志愿, 龙星, 俞光岩.口腔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0.
[2]薛辛东, 杜立中, 王伟.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8.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64.
益生菌发酵豆粕优点及应用 篇4
富含肽类的发酵豆粕可以鳌合微量元素, 保护维生素效价, 减少维生素用量;可以减少或替代血源蛋白、乳蛋白、鱼粉等动物蛋白, 因此在成本控制上也有优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饲料生产与养殖过程需要使用抗生素与药物, 适当降低抗生素与药物量辅以发酵豆粕为代表的代谢产物型益生饲料可以达到或超过单一使用抗生素与药物的效果, 这必将有利于饲料与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EM益生菌是由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菌、放线菌等多种细菌复合而成处于共生关系的复合菌群。通过调整豆粕发酵工艺能使芽孢菌、酵母菌、曲霉和乳酸菌等微生物产生大量多肽、小肽、寡糖、维生素、氨基酸等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连同酵母自溶细胞成分以及变性培养基, 消化率达到90%以上 (杨琳, 2007) , 可作为营养成分被动物高效吸收利用;也能为动物消化道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 促其生长, 竞争性抑制有害病原菌;同时还会对免疫机能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微生物处理可以清除非热敏性的大豆抗原, 主要是大豆球蛋白和α大豆聚球蛋白。此外, 发酵过程产生的细菌素、抗菌肽、有机酸等均对疾病具有控制作用;醇、酯等芳香物质和功能性氨基酸 (例如γ―氨基丁酸) 对嗅觉或味觉具有刺激作用, 可提高采食量。
适宜条件下, 豆粕经EM发酵后17种氨基酸均有增加, 其中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增加了20%, 氨基酸总量的增加幅度为10%~28%。这说明, EM促进饲料中的蛋白质降解为易消化吸收的氨基酸, 加速饲料中纤维素的降解。氨基酸总量的增加、纤维素的降解, 使饲料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提高。豆粕在发酵过程中, p 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对照的p H值虽也呈下降趋势, 但幅度明显小于EM发酵饲料。
通过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条件可生产分子量不同的肽。在发酵过程中, 产生的游离氨基酸被微生物再次吸收利用, 对微生物的代谢不会产生反馈抑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氨基酸和小肽被移接和重排, 某些肽基团和疏水性氨基酸末端被修饰和重组, 改变了大豆蛋白质固有的氨基酸序列, 清除了抗营养因子并赋予大豆肽一些生物活性功能, 能克服酶解法生产的大豆多肽生物活性低、苦味大等缺点。
各类微生物通过蛋白酶的作用均可将大分子蛋白降解转化为小肽, 肽转化率因菌种和工艺而异。就菌种而言, 芽孢菌应为首选。感官评定可初步分析产品特点, 酱香型的为芽孢菌或以芽孢菌为主的产品。面包香型的为酵母菌或以酵母菌为主的产品。酸香型的说明发酵中有大量乳酸菌发挥了作用。
研究发现, 酸化能激活与蛋白质代谢有关的酶, 从而提高它们的利用率。饲料的p H值直接影响胃肠道的p H, 而胃肠道的p H会影响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的功能, 进而影响日粮的总消化率、动物生长和转化。消化酶通常是在酸性的p H下活动, 如水解淀粉是淀粉酶在p H6.5时发生水解, 而葡萄糖淀粉酶分解糊精是当p H为4.4时才发生。酸化可以阻止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刺激有益菌的生长, 补充胃中的限制酸, 对能量的代谢产生有利的影响。有机酸作为一种螯合剂, 促进后肠中Ca、P等矿物质的吸收。
实践证明只要在菌种扩大各阶段通过镜检跟踪菌体生长情况, 根据菌体数量确定接种量, 发酵过程中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翻动频度等要素相互关系, 固体发酵也可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产品。
仔猪饲喂益生菌制剂效果研究 篇5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的、对动物机体的健康起正面作用的一大类细菌[1,2]。利用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群的生长来抑制病原菌, 从且而达到增强体质、控制疾病发生的作用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 并在生产上开始逐步应用[3,4]。
上海市奉贤地区是生猪饲养量较大的一个区, 年上市商品肉猪超过70万头, 为寻找一种有效控制仔猪消化道疾病的方法, 笔者尝试利用肠道有益菌制剂 (益生菌) 饲喂刚断奶的保育仔猪来提高保育猪的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促进仔猪生长、帮助仔猪顺利渡过断奶关的目的。现将相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从2010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历时35 d。选择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的一个小型生猪养殖户, 作为本次试验的基地。该养殖户共饲养50余头母猪, 仔猪全部自繁自养, 一般25日龄左右断奶进入保育舍, 60日龄转入肉猪舍饲养, 直至上市。该养殖户已有10余年的养猪经验, 且工作责任心强。试验过程中的饲养和日常管理工作由该养殖户负责。采用该养殖户7号圈、编号为0811的母猪于1月25日分娩的同窝12头仔猪作为试验用猪。试验用制剂采用上海银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益生菌制剂, 批号:20090618。
1.2 试验方法
参与试验的12头仔猪于断奶当天 (2月19日) , 按随机方法分成试验和对照2组, 每组6头。用剪耳号的方法进行编号, 以剪耳尖代表“1”;剪耳上缘代表“3”;剪耳下缘代表“5”, 编号时试验组剪左耳;对照组剪右耳, 编号均为1~6号。不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所有仔猪在编号的同时进行称重并做好记录, 然后按试验和对照2组作分类统计。经过编号、称重后, 试验组仔猪口服益生菌制剂2 mL/头;对照组仔猪则不喂菌。试验组仔猪在首次喂菌后20 d (3月11日) 进行第2次称重, 并加强喂菌1次, 剂量3 mL/头;对照组仔猪也同时称重1次但同样不喂菌。试验组和对照组仔猪在60日龄时 (3月26日) 再全部称重1次。试验期间, 该头母猪及其仔猪的饲养方式和饲料与其他猪只相同, 试验组和对照组仔猪同圈饲养, 参与试验的12头仔猪不使用任何抗菌类药物。如有猪只 (个体) 发生疾病, 则该头猪退出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活率
试验过程中, 试验组的6头仔猪生长正常, 健康状况良好, 未发生任何疾病;对照组的1头6号仔猪在试验开始后15 d (3月6日) 因腹泻死亡。
2.2 体重
试验开始时, 试验组和对照组每头仔猪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91 kg和3.82 kg, 两者相差0.09 kg, 对照组略小, 但差异不显著;至喂菌后20 d和35 d时,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重差则分别达到了0.87 kg和0.75 kg,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体重有了明显的差别。试验中2组猪的体重分布很不均匀, 试验组至试验结束时体重最大者和最小者相差1.7倍, 差异极显著 (表1)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仔猪同圈饲养, 但对照组的6号猪在试验开始后15 d因腹泻死亡, 而且对照组与试验组在第2次称重时的体重差明显大于第1次称重时的体重差, 可能是对照组的仔猪在第2次称重前可能有过1次细菌感染过程, 而试验组的仔猪则未受到影响。说明使用益生菌制剂能有效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控制肠道疾病的发生, 促进仔猪的生长, 有利于仔猪顺利渡过断奶保育关[5,6]。本次试验结果还证明, 益生菌制剂可能对部分仔猪不敏感或作用不显著, 而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在今后的试验中更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董改香, 郑建婷, 李向阳, 等.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山西饲料, 2010 (1) :20-23.
[2]包海泉, 李巧贤.益生菌固态生物发酵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 25 (1) :58-60.
[3]包海泉.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及应用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 25 (3) :11-12.
[4]汪彬, 李来梅, 周映华, 等.益生菌、寡糖和酶制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8) :140-141, 144.
[5]符利辉, 贺月林, 陈微, 等.益生菌发酵床养殖技术养猪效果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 2010 (3) :41-45, 75.
【富硒益生菌】推荐阅读:
益生元≠益生菌06-02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研究06-13
益生菌+光合菌08-29
肠道益生菌05-22
益生菌制剂10-06
益生菌发酵火龙果研究09-05
婴幼儿益生菌产品研究10-01
卫生部公告益生菌名单06-17
水产培育中运用益生菌的效果分析论文05-11
饲料益生素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