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益生素

2024-09-24

饲料益生素(精选8篇)

饲料益生素 篇1

1 实验材料及动物

微生态制剂:乳酸杆菌、酵母菌、益生素,购自哈尔滨市宏达动物药品厂。

实验肉牛: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福华肉牛养殖场。

2 实验设计

选用8月龄、体重300~400千克左右健康、体型、体况、膘情和毛色一致的育肥架子牛40头,实验前进行驱虫和健胃,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共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实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乳酸杆菌、酵母菌、益生素,预试期7天,正试期60天。

3 饲养管理

实验肉牛统一在开放式牛舍内,单栋单圈散养、自然光照、自然通风,精料定量供应(4.5千克/头/天),粗饲料自由采食,精料饲喂量占肉牛体重的1%,每天定时饲喂2次,自由饮水。每天下午16:00饲喂前称重一次,其他日常管理和疫苗免疫按牛场常规进行。正试期间实验组肉牛禁用抗菌类药物。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1:

4 测定项目与方法

每日以组为单位,记录采食量、体重及肉牛健康状况,计算耗料量、料肉比、平均体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以s+x表示。平均体重=(试验期全组体重÷试验期全组牛头数);日耗料量=(配料总量-剩料量)÷试验头数;料肉比=生长期耗料量÷总增重。

5 数据统计与处理

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采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6 结果与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对肉牛增重效果显著。实验组3、实验组2和实验组1分别比对照组增重29.29千克、15.59千克、12.30千克,分别比对照组平均日增重0.488千克、0.260千克、0.205千克;实验组3、实验组2增重效果显著,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的增重效果不明显,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料肉比分别为7.7、7.5、7.1,比对照组分别减少0.3、0.5、0.9;日耗料量分别为9.0千克、9.3千克、9.7千克,比对照组分别增加0.5千克、0.7千克、1.2千克,这说明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有利于肉牛的增重和增加饲料的日耗量,益生素对肉牛的增重有很大影响。

7 讨论

采食量是影响肉牛增重的重要作用,乳酸杆菌、酵母菌、益生素等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通过产生有机酸加强肠的蠕动和分泌,提高饲料消化率,从而促进肉牛增重。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组肉牛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在肉牛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等微生态饲料,有助于肉牛增重。

营养物质充足和均衡也有利于肉牛增重,本实验添加的益生素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麦角固醇、谷胱甘肽等多种营养物质,能产生各种助饲料消化的酶类等物质,促进饲料蛋白质、纤维的分解,从而促进肉牛增重。同时,益生素还具有绿色、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的作用,可以在肉牛饲料中进行日常添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之间,肉牛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3与实验组1之间肉牛增重效果差异显著(P<0.05),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能够明显提高肉牛的增重。

饲料益生素 篇2

一、矿物质缺乏对畜禽机体的影响

矿物质参与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保证畜禽健康、生长、繁殖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畜禽体内矿物质种类很多,按它们占机体重量多少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是指在有机体内含量占体重0.01%以上的元素,包括钙、磷、钠、氯、镁、钾、硫,这类元素有机体需要量较多。微量元素通常指在有机体内含量占体重0.01%以下的元素,包括铜、铁、锌、锰、钴、碘、硒,这类元素有机体需要量较少。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构成有机体的必备元素,如果缺乏,动物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具体情况见表1。

二、维生素缺乏对畜禽的影响

维生素是一类理化特性极不相同、生理作用各异的有机物。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它们均能溶解于脂肪,可储存于体内,故不必每日从饲料中摄取。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它们可溶于水,体内不能储存,故必须每日从饲料中摄入。维生素B族有12种以上(主要有维生素B1、B2、B3、B5、B6、B11、B12),是由植物、酵母和微生物(包括消化道的微生物)所合成,大都含有氮。维生素B族是所有畜禽组织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参与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因此被列为一个家族。所有的维生素B必须同时发挥作用,当单独摄入某种维生素B时,由于细胞的活动增加,从而对其他维生素B的需求跟着增加,如果不增加其他维生素B的摄入量,单独摄入某种维生素B的量再多,也无济于事。

在养殖生产中维生素缺乏是常见的,但又很难确定是具体的哪一种维生素缺乏,所以,在配制饲料时采用复合维生素添加剂的形式补充,否则,一旦某种缺乏,就会出现多种不良症状,影响正常生产。具体情况见表2。需要注意的是,成年反刍家畜的瘤胃可以合成足够的B族维生素,在配制牛、羊的日粮时不需添加维生素B。

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一批畜禽在不同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与所配日粮所含矿物元素、维生素的量进行对比,不足部分要在日粮中额外添加,以满足畜禽需要。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藁城市畜牧水产局 邮编:052160)

饲料益生素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从富顺县六顺养殖开发有限公司随机选取14 只4 月龄的健康羔羊, 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和B组, 每组7 只。

益生素由北京益农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蛋白酶、淀粉酶、NSP蛋白酶等, 芽孢总数≥30 亿CFU/g。

1.2 饲养管理试验羊在同一栋羊舍饲养, 饲养管理条件一致, 试验前对所有参试羊只进行驱虫、健胃。每天上午9:00~9:30 和下午15:00~15:30 按平均300 g精料定时、定量供给;每天上午9:40、下午15:40 和晚上18:30 足量供给青粗饲料, 青粗饲料主要为野生禾本科牧草 (含干物质14%) , 直接饲喂;自由饮水。混合精料由60%玉米、22%大豆粕、10%小麦麸、3%菜籽粕、1.5%碳酸钙、1.0%磷酸氢钙、1.0%食盐、1.0%酵母粉、0.45%含硒预混料、30.05%AD组成, 精料含粗蛋白18.1%、干物质87.3%、粗脂肪4%, 粉碎后加入30%的水, 再按2 mg/g比例添加益生素, 拌匀后饲喂。试验预饲期为7 d。

1.3 试验测定预饲期结束后, 清晨空腹测量试验羊的体重、体长、胸围、管围, 记录各组每天精料、饲草的采食量, 试验结束后于清晨空腹测量体尺、体重。

体尺、体重测定结束后, 禁食24 h、禁水2 h后屠宰, 测定其屠宰率、净肉率、肉质常规指标、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及肉品质指标。

1.4 数据分析试验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体尺试验羊育肥增重及料重比测定结果见表1。

kg、cm

由表1 可知, 试验组各项测定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试验组日增重为97.00 g, 比对照组高18.83 g, 差异显著 (P<0.05) ;试验组料重比为3.92∶1, 比对照组低0.64, 差异显著 (P<0.05) ;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产肉性能产肉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kg

由表2 可知, 试验组的屠宰率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的净肉率略高于试验组, 但两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2.3 肉质常规成分及品质肉质常规成分及品质测定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知, 肉中蛋白质水平试验组比对照组高1.15 个百分点, 差异显著 (P<0.05) ;粗脂肪水平试验组比对照组高0.22 个百分点, 差异显著 (P<0.05) ;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 。

2.4 氨基酸含量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详见表4。

注:* 表示必需氨基酸

由表4 可知, 羊肉干物质中17 种氨基酸总含量试验组比对照组高2.69 个百分点, 差异显著 (P<0.05) ;必需氨基酸含量试验组比对照组高1.61 个百分点, 差异显著 (P<0.05) 。

2.5 脂肪酸含量羊肉中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见表5。

由表5 可知, 试验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0.03%, 比对照组高1.11 个百分点, 差异不显著 (P>0.05) 。

3 结论

益生素中含有益生菌代谢产物———蛋白酶、淀粉酶及NSP酶, 可以提高羔羊对蛋白、淀粉及非淀粉多糖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羔羊的育肥效果和营养水平。本次试验只设了1 个益生素添加水平, 故仍不能确定羔羊育肥料中适宜的益生素添加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娜, 张英杰, 刘月琴, 等.益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羊生产中的应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 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2.

[2]吕玉丽, 徐子伟, 吴建良, 等.饲用益生素在畜禽健康养殖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 (1) :0-186.

[3]Lilly D M.Stillwell R H.Probiotics growth-promoting factor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J].Science, 1965, 147:747-948.

饲料益生素 篇4

据统计, 美国境内出售的抗生素80%用于禽畜。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曾发布报告称, 对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每年导致2.3万名美国人死亡。

FDA在上述文件中指出, 世界各国都把抗生素抗药性视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 仅在必要的治疗时才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给牛、猪和家禽的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 以促进它们的生长, 提高饲养效率。由于一些畜禽抗生素也是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药物, 这可能会增加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另有数据显示, 即便禁药会让美国的肉价上升, 但如果不禁止对牲畜非治疗性使用抗生素, 美国的医疗保险支出每年会因此增加200亿美元。

维生素在禽类饲料中的应用 篇5

1 应激与维生素的关系

应激是家禽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家禽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之处于紧张的状态。引起家禽应激的因素包括过冷、过热、疾病、噪声、通风不良、营养不良、异物侵入进攻等[2]。其中, 夏季炎热的气候是造成应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缓解家禽的热应激, 除了对饲养管理条件进行改善外, 主要对策是改善家禽的营养供给, 而适量添加维生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美国最新研究报道指出, 在热应激条件下, 鸡血浆中的钠、皮质酮激素和蛋白质的浓度会降低。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VC, 鸡血浆的生理生化值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可见VC对缓解热应激效果较好。另外, 适量给家禽添加VC, 可以提高家禽的产蛋率, 减少因高温应激造成的死亡。VC是国内外目前研究报道最多的抗热应激添加剂。除VC对缓解热应激效果较好外, VE和B族维生素对缓解热应激也有一定的效果。VE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防止细胞膜氧化, B族维生素可以增加蛋重和产蛋量, 提高家禽的生长速度。有研究表明, 当出现高温时, 为改善蛋壳的颜色, 减少薄壳蛋和破壳蛋, 降低细菌感染的机率, 可以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150 mg VC;为提高家禽抗氧化、抗应激的能力, 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可以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300 mg VE。

2 免疫与维生素的关系

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 维生素尤以VA、VE效果最好。VA具有维持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是骨骼、上皮组织和视力等正常生理功能形成所必须的营养物质。VA缺乏会出现免疫系统疾病, 如可引起所有上皮细胞萎缩, 特别是具有分泌和覆盖机能的上皮组织、皮肤、泪腺、呼吸、消化道及泌尿生殖器官上皮细胞, 逐渐被层叠的角化上皮细胞代替, 由于角化过度而丧失其分泌和覆盖功能[3]。还可以引起成骨细胞活性增加, 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正常位置发生改变, 软骨的成长和骨骼的造型受到影响。还能引起蛋白质合成减少, 矿物质利用受阻, 肝内糖原、磷脂、脂质合成减少, 内分泌机能紊乱, 狂坏血酸、叶酸合成障碍, 导致动物生长发育受阻, 生产性能下降, 最终引起机能减退和共济失调。VE缺乏时能够引起骨骼肌疾病所致的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 及顽固性腹泻或下痢为主的消化功能障碍, 引起脑软化所致的明显的神经症状, 产蛋量下降, 蛋的孵化率低下等免疫系统疾病。为提高家禽的免疫系统水平, 增强家禽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 要求饲料中含有VE300 IU/kg或VA60 000 IU/kg。另外, 高水平的VA对脂溶性营养成分和脂肪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3 饲喂与维生素的关系

目前, 各国都非常关注饲料添加剂, 特别是有关抗生素添加剂的限制越来越严, 欧洲已明文规定禁止在部分特种肉用雏鸡的饲养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添加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问题, 对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4]。在不久的将来, 有可能市售肉用仔鸡饲料中不再添加抗生素。在这种情况下, 为提高家禽的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 维生素将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VC、VE的应用范围将更广。

4 禽产品品质与维生素的关系

在禽类生命活动过程中, 维生素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可提高鸡蛋品质, 改善鸡肉品质。VE不仅是一种营养物质, 还是一种抗氧化剂, 可明显提高禽肉品质。某些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也具有改善禽肉品质的作用, 但作为肉质改良剂, 天然的VE更受消费者欢迎。不经冷冻, 采用红外线照射的新处理法, 也可以延长肉的鲜度, 保持脂肪的稳定性, 若在饲料中添加VE, 效果更好。

5 禽类机体的组成与维生素的关系

为提高禽肉的品质, 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瘦肉型鸡肉, 为消费者提供脂肪少的家禽。除育种部门把降低血浆中脂质水平、提供减少腹部脂肪和提高饲料利用率作为育种目标, 以满足当前人们对瘦肉型鸡肉的需要外, 研究脂溶性维生素在瘦肉型鸡肉开发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6 代谢与维生素的关系

在肉用鸡和火鸡饲料中, 添加维生素能促进鸡体生长发育, 提高饲料转化率, 可见维生素与代谢有密切关系。肉仔鸡脂肪综合症及家禽通风肉仔鸡猝死综合症等一些代谢性疫病, 都与缺乏维生素有关。近年来, 在饲养过程中常出现的鸡脚异常等代谢障碍, 包括骨营养异常症和软骨营养异常症, 其中骨营养异常症主要是VD3、钙和磷或者它们之间的不平衡而引起的。软骨营养异常症是软骨组织在形成过程中缺乏必需营养素引起的, 主要是与VB6、胆碱、烟酸、生物素和叶酸等维生素缺乏有关, 还可能是维生素与病原体交叉影响引起的。这些疾病早期是生物化学和组织的异常, 外表不易察觉, 潜伏期较长。因此, 应以预防为主, 在家禽的饲养过程中供给适量的维生素。

7 出血性疾病与维生素的关系

研究表明, Vk缺乏或者不足会引起以出血性素质为特征的营养性疾病。这是因为维生素具有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作用, 而凝血酶原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VK还是调节另外3种凝血因子 (Ⅶ、Ⅸ及Ⅹ) 合成的重要物质, 当VK缺乏时, 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当小鸡饲料中缺乏VK达2~3周后, 鸡体开始出现发病症状, 表现为胸脯、腿和翅、腹腔等部位大量出血, 当饲料和饮水中含有磺胺喹恶林时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而雏鸡由于出血、骨骼发育不良引起贫血, 对雏鸡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种禽日粮缺乏VK时, 可加重种蛋孵化死胚现象, 死亡的胚胎表现出血, 出现这种症状时要及时补充VK。

8 小结

维生素是保证家禽健康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之一, 其在鸡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若维生素供给量不能满足家禽的需要, 会使家禽的抗应激、抗病能力降低, 生长发育迟缓, 产能下降等。因此, 为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 在家禽的日常管理过程中, 要合理补充各种维生素。

参考文献

[1]陈璎.维生素C对家禽的抗应激作用[J].浙江畜牧兽医, 2001 (1) :9.

[2]陈国胜, 蔡辉益.维生素C在家禽抗应激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 1997 (4) :1-13.

[3]蔡玉根, 梁孙义, 罗上鸿, 等.家禽热应激缓解物的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 1994 (6) :50-51.

饲料益生素 篇6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绿色,机理,应用,问题,前景

自从1949年Stokad等发现饲喂金霉素对家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以来,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及提高养殖业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各种危害, 如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细菌耐药、菌群失调, “三致”作用等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宣称:人类将面临无有效抗生素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抗生素促生长剂在动物饲料中应用, 一些发达国家也对此相继颁布法规和措施。因此, 发展多功能、多类别且无毒、无残留、无副作用的绿色替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成为现代健康养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1 替抗生素绿色饲料添加剂及其作用机理

1.1 微生态制剂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而制成的制剂。其特点是效果好、成本低且不污染环境。微生态制剂按组成成分可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种, 其中合生元为益生菌和益生元以一定比例结合的产物, 可同时具有二者的共同作用。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为:维护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微生物夺氧, 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产生各种有益的代谢产物等。

1.2 中草药制剂

中草药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 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中草药具有药源丰富, 作用广泛, 标本兼治, 安全低毒, 不易产生耐药性, 无污染, 无残留等优点, 应用在饲料中, 还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 改善肉蛋的品质。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是调节机体免疫作用, 除其成分的药理效应外, 从微生态角度考虑还有肠道菌群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生态、生理、生化和药理的变化。

1.3 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 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 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 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 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目前, 植物提取物的产品概念比较宽泛。在我国, 对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可分为:营养强化剂、调味剂、免疫增强剂、促生长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动物产品品质改良剂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动物免疫力、抗菌消炎、促生长等途径来实现。

1.4 酶制剂

酶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反应能力的蛋白质, 在动物体内消化与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饲用酶制剂主要采用微生物技术生产, 具有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根据饲料中所含酶的种类, 饲料用酶制剂主要可分为消化性酶和非消化性酶。

1.5 酸味剂

饲料中添加一定的酸化剂可以有效提高机体抗病力, 防止疾病发生, 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其作用机理: (1) 为消化道提供酸化环境, 激活消化酶活性, 延缓胃排空速度, 利于营养物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利用率, 促进畜禽生长, 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2) 增加饲料适口性, 提高仔猪采食量; (3) 杀死有害菌或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 促进有益菌生长, 提高机体免疫力; (4) 参与体内营养代谢, 供给机体营养。常用的酸味添加剂有柠檬酸、延胡索酸、甲酸钙、丙酸等。

1.6 糖萜素

糖萜素是由糖类 (≥30%) 、配糖体 (≥30%) 和有机酸组成的一类物质, 是从山茶属植物种子饼粕中提取的三萜皂苷类与糖类的混合物。2000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糖萜素颁发了AA级纯天然绿色饲料添加剂证书。糖萜素能调节体内环境平衡, 降低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 能明显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还具有镇静、止痛、解热、镇咳和消炎的作用。

1.7 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是一种天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 主要由哺乳动物体内腺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 广泛分布于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及其分泌物 (如乳汁、血液、泪液、精液、胆汁、胰液、小肠腺液) 中, 它不仅参与铁的转运, 而且具有抗微生物、抗氧化、抗癌、调节免疫系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抗癌药物和极具开发潜力的饲料添加剂。

1.8 纳米微量元素

纳米微量元素是一种可直接渗透进入动物体内微量元素, 其吸收利用率大大高于普通无机微量元素。研究表明, 无机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为30%左右, 而纳米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可接近100%。如碳酸钙粉碎至纳米级, 钙的吸收利用率可大大提高。

2 替抗生素绿色饲料添加剂应用

实践表明, 绿色饲料添加剂可广泛应用于牛、羊、猪、鸡、兔等多种动物的饲养, 并取得显著效果。曾建国等 (2009年) 研究发现血根碱和博落回提取物作为植物源性抗生素替代产品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血根碱饲喂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8.53% (P<0.05) 、11.93% (P<0.05) , 料肉比下降3.18% (P<0.05) , 博落回提取物饲喂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12.32% (P<0.05) 、17.26% (P<0.05) , 料肉比下降了4.5% (P<0.05) 。李小飞等 (2008年) 应用微生态制剂 (主导菌为乳酸杆菌) 完全代替抗生素, 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组比添加抗生素组日增重增加了2.07%, 猪粪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数 (3.40×10cfu/g) 显著低于组 (P<0.05) 抗生素组。宋小珍等用寡果糖和糖萜素在泰和鸡生产中替代抗生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饲喂寡果糖和糖萜素组鸡的日增重、料肉比、死亡率及腹泻率比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 (P<0.05) 。乳铁蛋白一般来自牛乳, 价格很高, 目前应用较少, 但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乳铁蛋白基因转入其它生物中表达, 乳铁蛋白真正地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饲料将成为可能。

3 替抗生素绿色添加剂存在问题与展望

绿色饲料添加剂近年来在养殖生产中发展蓬勃, 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和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3.1 科技水平和生产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 世界范围内替抗生素饲料添加剂还有诸多科技难关没有攻克, 生产水平也跟不上养殖业需求。以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卫生学指标为例, 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是反映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内容, 我国提取物企业一般通过辐照灭菌来使产品满足卫生学要求, 然而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对辐照食品进行限制, 这对我国提取物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

3.2 缺乏绿色饲料添加剂中国标准

标准缺乏、生产市场无序是我国绿色饲料添加剂面临的又一难题, 以我国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为例, 我国多年来的中草药产品生产习惯就是从原料开始, 不进行阶段质量控制而直接形成制剂。这种生产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性。微生态制剂则由于缺乏产品质量标准而推广应用缓慢如菌株种类、数量的测定, 以及有效剂量等都缺乏行业标准。在酶制剂饲料添加剂中, 大多数酶的活力大小的度量也没有统一标准, 酸碱度、温度和底物对酶活性测定结果影响很大, 因而具有相同活力的产品, 使用效果差异很大。

3.3 质量不稳定

绿色饲料添加剂中中草药制剂成分复杂, 往往各种成分综合起作用, 并且在中药采收和原料使用上, 因受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限制, 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 因而制成的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效评价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用量难以把握, 质量容易出现偏差;微生态制剂对氧和高温等环境条件的忍耐性较差, 加工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质变, 而且胃酸对它有失活作用, 因此容易出现质量不稳定现象。

3.4 作用时间缓慢

中草药、包被处理的酶制剂等替抗饲料添加剂都存在作用时间缓慢的问题。饲料加工过程对酶制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为了提高酶制剂的热稳定性, 现行饲用酶制剂一般采用包衣、包被、微胶囊化等剂型, 但是采用包被处理来防止酶制剂生物利用率相对降低。因为包被型植酸酶在动物胃肠道中释放的速度缓慢, 饲料消化后, 酶因尽可能在胃肠道中变成生物活性物质而导致作用时间延长。

饲料益生素 篇7

课题针对畜禽养殖中存在的幼龄动物腹泻、饲料用抗生素带来的负面效应、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益生菌(布拉酵母、乳酸菌和芽孢杆菌)活菌制剂、益生元(改性菊粉、植物多糖)制剂、复合微生态制剂、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鱼类益生菌及其专用藻类等细分产品的创制与应用研究工作。

课题基于不同动物防治腹泻特定需求,首次提出和设计了微生态制剂差异性细分产品。通过3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研发的布拉酵母新产品中活菌数>370亿菌落单位/克,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完成了羧甲基菊粉等6种改性菊粉的制备及其表征分析,建立了益生菌与改性菊粉等增效复配技术,其中羧甲基菊粉钙提高动物钙吸收20%以上,氨乙基菊粉对自由基的清除率提高25%以上。建立了乳酸菌复合壁材包被(海藻糖、中草药等)高效包埋体系,形成了干酪乳杆菌等专用的“W/O/W”型包埋产物-多液芯乳酸菌微胶囊制剂技术,包埋产物干燥死亡率<50%,过人工胃酸死亡率<20%,4℃储藏40天最高存活率接近100%。开发了工程化乳酸乳球菌、乳酸链球菌、抗菌肽、植物多糖、藻类多糖等新产品,研制出幼龄动物复合微生物制剂8个、反刍动物用腐殖酸复合微生物制剂产品3个。制定相关微生态制剂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23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获新饲料添加剂证书1项;鉴定成果3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51篇)、出版专著2部。

饲料益生素 篇8

1材料和方法

1.1第一阶段

1.1.1试验动物:选用30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断奶大约克仔猪64头, 随机分成2组, 即对照组、试验组, 每组32头, 各关4圈, 8头/圈。

1.1.2试验期日粮:颗粒料 (含预防量抗菌素) , 由饲料厂家购买, 育成料 (不含抗菌素) 猪场自己生产。65日龄前, 饲喂颗粒料, 自由采食与饮水。

1.1.3在35日龄时, 首免猪瘟活苗 (Ⅱ) , 每头颈部肌注2头份, 试验期30d, 仔猪65日龄采血样作抗体检测。

1.2第二阶段

1.2.1试验组、对照组均二免, 68日龄时每头颈部肌注猪瘟活疫苗 (II) 2头份, 98日龄, 采血样作抗体水平检测。

1.2.2饲喂日粮: (1) 对照组:仔猪65日龄起, 停喂颗粒料, 改喂育成料; (2) 试验组:仔猪65日龄起, 以饲喂育成料 (不含抗菌素) 为主, 参喂颗粒料 (含预防量抗菌素) , 两者分别以3∶1比例混和, 试验设计见表1。

1.3检测方法

采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HA) 。

1.4操作步骤及判定

按说明书使用, 为避免判断误差, 本试验对免疫抗体处于临界值的血样, 一列进行第二次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结果

各组试验仔猪65日龄、98日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猪瘟苗首免的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仅45.4%, 而经二免后的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高达93.8%, 合格率提高了1倍多, 详见表2。

由上表可知, 二免时,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抗体合格率相同, 但抗体滴度上升的整齐度有差异, 对照组抗体滴度≧256的有40.6%, 试验组抗体滴度≧256的只有9.4%, 说明饲喂含抗生素颗粒饲料对猪瘟抗体滴度上升的整齐度存在显著影响。

2.2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2.1 lg法表示不同试验组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详见表3。

注:为方便计算将所有观测值取以10为底的对数

2.2.2仔猪98日龄与65日龄的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从表3中可知, 在统计学上, F值在a=0.01的水平极显著, 查表得F0.01 (3, 124) =3.941 06, 因为F值=49.709 01>F0.01 (3, 124) , 即P﹤0.01差异极显著, 4个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 说明4种处理对仔猪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不一致, 详见表4。

注:表中数字右上方标有“**”差异极显著

2.2.3各组试验仔猪65日龄、98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进行多重比较, 查表得:t0.05 (124) =1.981 12, t0.01 (93) =2.620, 经分析计算得LSD0.05 (124) =0.213 949 9, LSD0.01 (124) =0.282 945 3, 表中差数除了“0.037 629”外, 其余5个差数均大于0.213 949 9, 详见表5。

注:表中数字右上方标有“**”差异极显著, “*”差异显著, “ns”差异不显著

3分析讨论

3.1本试验仔猪首免时的抗体检测表明猪瘟首免的免疫抗体水平极低。首免后30 d, 试验组与对照组猪瘟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P﹥0.05) , 猪瘟抗体滴渡低, 65日龄时抗体滴度在1∶2~1∶64之间波动, 首免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平均为45.4﹪, 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一是仔猪体内存在母源抗体的干扰 (蔡宝祥, 2005;Gwazdauskas, 1978;Groodshand, 1978) ;二是仔猪断奶转群、免疫接种等应激影响机体免疫机能 (张敏红主编, 2000;程学慧等, 2000;张家峥, 2007;Blecha, 1981、1983;Gwazdauskas, 1978;Groodshand, 1978) ;三是可能与猪瘟疫苗的种类 (本试验选用细胞苗) 有关, 沈意兴等2007报道, 猪瘟细胞苗的免疫效果﹤猪瘟组织苗﹤猪瘟脾淋苗;四是可能与猪瘟细胞疫苗的首免剂量有关 (本试验选用2头份/头) , 这点笔者将作进一步探讨。

3.2免疫效果监测结果可知只靠首免, 仔猪产生抗体水平低, 抗体持续的时间短 (卢永千, 2007;赵永庆等主编, 2003) 。规模化猪场中, 仔猪经哺乳期、保育期进入育成或育肥期, 如果不进行二免, 出现免疫空档时间过长, 此时猪群如出现其它疾病, 育成猪群或育肥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将不能耐受一定数量感染性猪瘟病毒粒子的攻击, 极易诱发猪瘟病发生。

3.3喂含预防量抗菌素的颗粒饲料对猪瘟抗体的产生存在显著影响。为了排除本研究受到猪瘟母源抗体的影响, 试验选在仔猪68日龄时进行, 并且在对照组与试验组首免抗体的水平较为一致 (P﹥0.05) 的前提下进行二免, 对照组饲喂育成料 (不含抗菌素) , 而试验组采用颗粒料 (含预防量的抗生素) 与育成料 (不含抗生素) 以1∶3的比例混合饲喂, 二免后30 d, 仔猪98日龄的抗体水平呈极显著差异 (P﹤0.01) , 说明试验组尽管已用育成料将颗粒料中的抗菌素稀释, 但是对猪瘟抗体的产生仍然有极显著影响, 进一步说明饲料中含低剂量抗菌素对猪瘟抗体的产生都有极显著影响, 同时证明了导致首免的免疫抗体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与饲喂含预防量抗菌素颗粒料有关。因为猪瘟首免时仔猪处于保育阶段 (35日龄) , 此时仔猪的胃肠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健全, 为了促进生长发育, 预防疾病, 许多规模化猪场都采用含预防量抗菌素的全价颗粒饲料饲喂保育自助群, 然而仔猪的很多免疫都集中在保育阶段来完成, 保育猪群的免疫抗体受到饲料抗菌素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一点在生产实际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二免时为了避免抗菌素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 建议在仔猪65~70日龄时加强一次免疫, 此时的仔猪胃肠机能发育基本完善, 抗病能力强, 无需再饲喂含预防量抗生素的饲料。这跟涂长春等 (2005) 在免疫接种前后10 d内尽量不要用抗菌素类药物, 以防影响免疫效果的这一观点相一致。

4小结

4.1仔猪首免猪瘟苗, 产生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低, 抗体合格率低, 二免的血清中和抗体的产生较为理想, 合格率为首免的两倍, 建议给仔猪二免猪瘟疫苗。

4.2首免时, 仔猪处于保育阶段, 因为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善, 为了促进生长发育, 预防疾病, 饲喂含预防量抗菌素的全价颗粒饲料这是必需的, 而仔猪的很多疫苗又必须在保育阶段来完成接种工作, 保育阶段的免疫抗体受抗饲料里菌素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了, 但二免时为了避免抗菌素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 切忌饲喂含预防量抗菌素的饲料, 建议在仔猪65~70日龄时进行1次二免。

4.3免疫10 d内最好不用抗菌素药物, 同时保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是必要的。因此, 仔猪转群, 不宜突然更换饲料, 应采取饲喂过渡料的方式, 避免因饲料突变而引起猪只的应激反应。

4.4有条件的场, 在猪群免疫接种阶段, 建议尽量使用“绿色”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料进行营养调控, 如使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酶制剂、益生素、维生素、微量元素、限制性氨基酸等制剂, 代替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避免抗生素饲料影响仔猪免疫抗体的产生, 同时减少动物体内及排泄物中的药物残留, 保证猪肉产品无残留无公害。

参考文献

[1]张敏红主编.畜禽应激与抗应激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家峥, 李召展, 刘萧萧, 等, 利用乳源抗体保护仔猪减少死亡的技术应用.中国养猪杂志, 2007 (4) :46~48

[3]沈意兴, 王全溪, 李国平, 等.不同猪瘟疫苗对仔猪免疫效果对比试验.福建畜牧兽医杂志, 2007 (3) :8~10

[4]赵永庆, 崔天英, 翁经强主编.杜洛克猪育种研究进展.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3

[5]涂长春, 李庆怀, 蔡宝祥, 等, 科学免疫离我们有多远.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养猪在线, 2005 (2) :10~15

[6]卢德勋主编.2000‘动物营养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精品课程开发与管理下一篇:当代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