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批评

2024-09-24

当代文艺批评(共12篇)

当代文艺批评 篇1

一、媒介批评的界定

媒介批评从广义上来讲, 是针对媒介中一切传播现象而进行的分析、品评、监督与规范。媒介批评概念中提到的“批评”, 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我们下文所要阐述的媒介批评, 主要侧重于它对媒介的否定性批评。目前传播界在理论视野中将媒介批评分为两类, 即“学理性批评”和“非学理性批评”。

学理性批评是一种由充分理论支持着的批评, 批评主体具有明确而固定的原则与立场。它是媒介批评的主体, 现行媒介批评的成就主要是由它来体现的。学理性批评依据批评主体进行划分, 又可以分成界外批评与界内批评。

界外批评, 顾名思义, 是指来自媒介领域外的批评, 即他律。在我国, 界外批评主要表现为政府批评 (国家调控) 和批评家批评。政府批评是指通过国家力量对媒介进行规范, 如建立特定的舆论监督机构、通过法律、新闻政策方针、政府官员讲话等。批评家批评是目前媒介批评的主导力量, 其主体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 人文精神乃至终极关怀是他们推崇的最高价值, 他们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学术著作。

界内批评是站在大众媒介场域内部对其整体运作与具体文本进行剖析与评说, 它更强调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移易的作用。补救方式表现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 即自律, 和媒介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媒介非学理性的批评常常表现为印象式、情绪化的点评, 而往往缺乏这一点评的充足的理由。目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普通受众通过各种媒介平台进行的评说。这种批评方式是不成熟、不完善的, 但由于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所以它也能给媒介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 对这种批评方式要适当加以引导。

二、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

就国内而言, 媒介批评发展还不成熟, 自身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 从政府监督角度讲, 具有媒介批评功能的组织早已存在。例如, 中宣部新闻局设有新闻阅评小组, 采取专业和非专业阅评人相结合的办法, 负责阅评全国30家主要报刊。1987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从社会责任、遵纪守法、报道真实全面等八方面对新闻自由进行了规范。近年来, 类似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而且划分日益细化。这些法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介进行了引导, 使它不偏离社会主流的轨道。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这一批评工具也有力不从心之处。因为, 行政权力是明晰而有强制性的, 而传播媒介的强大影响却是一种精神权力。政府监督多体现为一种控制, 而这种控制往往使媒体本应具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我国新闻界的检查制度, 审查过程与新闻时效性产生了矛盾。一则新闻从记者定稿到受众接收, 往往要延误很长时间。

自80年代以来, 我国成立了多种形式的新闻学会, 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 并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具体要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例如中央电视台成立“媒介分析小组”, 指陈该台新闻策划和播出节目的得失。但这种监督形式也存在着弊端。因为自律, 是新闻从业人员自我约束, 而不依靠外在力量施加规范, 因此它具有自主性和非强制性。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消极负面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侵蚀和影响下, 我国为数不少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 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误区, 导致价值观念倾斜、道德行为失范、社会责任淡薄。在各媒体中, 电视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商业广告潮水般涌入, 再加上各种赞助、捐款, 使电视界不正之风盛行。为了争取最大数量的受众, 各台挖空心思增设频道、延长播出时间、开设新栏目, 许多节目内容、水平、质量都大受削弱。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 网络彰显民声民意、干预现实生活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网络世界并非一块自由的乐土, 管理的无序和网民自身传播能力的限制, 使其威信力始终无法提高。谣言、小道消息使网民监督的力量大打折扣。

三、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趋向

媒介批评如此不可或缺, 而目前传播界又存在着诸多弊端, 因此, 建立一个新的批评体系已迫在眉睫。

首先, 做为媒体监管主导力量的政府, 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做到有的放矢。尤其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网络的管理。

同时, 作为媒介批评主体的批评家批评也应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调整自己的发展路线。批评家们的学术舆论总有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掌难鸣感, 因此, 处于市民社会崛起的中国社会的批评家们, 也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的路子。换言之, 就是走出象牙塔, 贴近群众, 真正形成一种有声势的社会压力集团, 给大众媒介, 尤其是处于垄断地位的电视媒介施以压力。正如余秋雨指出:“治学的道路与方式, 在观念上应该变化发展。现在每天都有几亿人守在电视机前, 电视传播的功能与作用不可忽视。文化人不能自命高雅, 要追求文化作为的有效性。”批评家靠近大众的具体做法, 就是扩大阵地, 不限于严肃性、学术性刊物, 而且向通俗性刊物进军。

最后, 在建立新的批评框架之前, 也应对批评对象有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以前, 我们一直是从“工具论”, 或者说“功能论”的角度来认识批评对象——媒介的本质的, 认为媒介是社会信息的处理器、解码器, 是信息需要的被动提供者。而当今的大众媒介已经从“工具客体”的本质中挣脱出来, 变成了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责任主体”。因此, 媒介对内需培养起良好的媒介道德, 对外承担起沉重的社会责任。换言之, 批评主体与媒介主体应当变控制与使用关系为对话与监督关系。在此基础上, 媒介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媒介主体培养主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 以建立媒介自我约束机制。

摘要: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 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传播强烈反思的结果 , 是保证媒介良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强大的媒介主体面前, 批评的力量稍显单薄。

关键词:媒介批评,自律,他律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2]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4]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当代文艺批评 篇2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上刮起了一股歪风,上阵的居然多是“娃娃兵”,中国的作家普遍少龄化。几岁的娃娃写写吃喝拉撒的事情,居然有出版商大捧特捧。十几岁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以自己幼稚的眼光看周围世界,装的是冷眼旁观少年老成,常常把美好的情感弄上些五花八门的颜色,写高衙内和西门庆大学生活若何若何,写潘金莲和几个男生有一腿之类的无聊事。这些奇思妙想,无非就是把张三的事迹改头换面,安置在李四头上,完全是文字垃圾。然而偏偏有人捧场,甚至有更多的怪异现象与之呼应,黄发绿眼,鼻洞胸花,据说这个就是他们称之为“个性”的东西。这群有“个性”的“花朵”、“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一路。三十多岁的自诩为“知名作家”的一部分文棍也摆开恶俗摇滚的架势,文字如同爆发的洪水,来势凶猛。《大话西游》、《大话慈禧》、《水煮三国》等等。让真正懂得文学作品真谛的人大跌眼镜。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同依旧徘徊在六七岁之间。东家的淘气小男生捉了条毛蛐,把西家的漂亮小女生吓哭了,旁观的看客很得意,仿佛是自己的胜利。东家小男生给西家小女生讲了个蛤蟆吃大灰狼的故事,小女生破涕为笑,看客们依旧围观不去,觉得故事发人深省,受益不浅。最得意的要数那个所谓的“知名作家”了,书的销路上去了,半个月来盈利六位数,家里的麻脸婆可以更新了。

真正给中国文学支撑门面的还是那些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师们。但是毕竟岁月不饶人,走个楼梯一步三晃,廉颇老矣,不能饭食。以前靠观风赏月寻找创作灵感,如今只能饭后剔牙抠搜写作材料。心疲神衰,写的东西大都“想当年”,或者“老吾老”,英雄守旧,整个一尊入定的老和尚。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引领我们开步向前吗?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读后感觉十余篇文章都是一个主题,只是围绕同一个观点翻来覆去说,把前一章节拿来稍作改动。当时很纳闷,仔细翻阅该书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好家伙,这个作家很牛气,居然在短短半月就洋洋洒洒写了一本百万字的人生哲学,而且修改数遍。那个作家在每篇文章后都注明写作时间,大概想让读者觉得“真实,不抄袭”。但是不料被行家看个大洞穿。人生哲学这个深刻的话题,必须经过对生活的慎密思考和对生命的认真探索,用心书写,完成的才是不朽之作。外国的哲学家创作一个哲学论题,需要三年五载,含辛茹苦。亚力士多德正夜站在大街上思考,牛顿在苹果园静坐,笛卡尔大热天裹毛毯围着火炉沉思。唯有中国的现代哲学家厉害,一场网球下来,沿着池塘走,注意些艳开的荷花,叫春的青蛙以及穿短裙的小姑娘。大为开心,灵感激发。赶紧回家,洗过桑拿,打好摩丝,正式办公。人有七情六欲,当然名作家比之更甚,其间猜想下刚才池塘边看到的靓妹的三围多大,给妻子和情人打电话信誓旦旦地说同样的话,发几声骚,肉麻地来个精神自慰。顿时,疲劳一

扫而光,吐两口唾沫搓手,之后一气呵成,把垃圾文字堆砌到凌晨五点,上床就寝是坐着火箭进入梦乡,一觉到了次日夕阳落下,醒后犹不愿起床,空虚无比,对镜垂怜,两目无光,想必“斯人也,当有斯疾”,感慨不已。突然,灵感又找上门来临幸他了,这个感慨不就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么,还等什么,赶紧„„

我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 篇3

It could be better if art reviewers have wider academic vision and use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history etc. to criticize, otherwise it will be bored if only entangled with criticizing the previous and current concepts.

如果批评家多一点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艺术之外的知识来丰富批评的话或许会更好,否则只是在以往和正在发生的概念批评上纠缠是很无聊的。

市场经济的大潮淹没了很多人的脑袋,本该尖锐的思想很难在水中寄生,不是迂腐就是死亡。但是我们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是死水,估计大家会说“忽悠谁呢?”但是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估计大家掉头就跑,然后回头来一句“切!”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中,谈到有些争辩是不能谈的,因为某些话语是阴阳的分界线。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我想这是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批评的原因。当下除了艺术批评家之间的互相攻击,就是对具体艺术品的吹捧。王小波说:“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而现在泛滥的批评其实和沉默没有什么两样。大家都在打擦边球,只要不触及底线,我们就携手联欢吧。究其原因,不是饥饿,当饥饿解决之后,话语权又成了批评家的角逐目标。福柯曾说“话语即权力”,我想大家心照不宣地想要占据一个地位,那就要经常的露面,经常写出批评的文章,文章的力度不谈,是不是著名批评家以露面的次数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回避,在这个不沉默的年代,保持沉默似乎是很白痴的行为。当然一个事物的滋生和它的环境不无关系,没有温床何来瘟疫。当下需要名牌批评家,于是就滋生了一些打着批评旗号的人招摇过市。每次说到这些总让我想到皇帝的新装。

既然当下的艺术批评是广告批评,与其畏首畏尾的,还不如批评家增强自身的市场感,做个市场感很强的批评家,而不是在一个本来就不大的艺术圈的批评界,围绕一个概念斗来斗去。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真的不重要。

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门槛和当代艺术的门槛一样高。就好像一些地方的艺术爱好者突然云集宋庄,开始闭门造车,美其名曰创造,但是始终不能进入到主流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批评家的头衔也不是随便可以戴上的。即使新的批评家正在蠢蠢欲动,但是那些老前辈依然在乐此不疲地活动着。年轻人也需要理解,老先生熬了十几年,半辈子才赶上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起色了,总要说点什么才可以走开的。老批评家高高在上,新的批评家还没有话语权就开始起哄,结果可想而知:涛声依旧。

中国当代艺术中新的批评队伍也是很难跟上的,这大概有几个原因:

一,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整体疲软。五四精神在“80后”年轻人眼中已经是很遥远的东西,在一个物质社会,大谈精神是不现实的。在大学可以学习到如何做人已经不错,说去学知识其实是自欺欺人。扩招之后,每一年的毕业生增多,就业压力已经让大家头疼,谈什么学术,跟北漂一族谈学术就是扯淡。为什么拿北漂举例呢,因为不是北漂的话,其他地方的艺术批评更难进入到北京或上海这个批评圈子。其他地方的批评言语再多也是隔靴搔痒,因为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个话语泛滥的年代。

二,年轻的批评家大多是从大学中的艺术院校出来的,都有自己的师承关系网,尊重自己老师似乎是必然的伦理。但是我想如果一个批评家介意别人的批评,不是小肚鸡肠,就是不自信。批评和再批评,只是知识上的交流,而不是人身攻击,本应该是知识分子莫大的乐趣,可是现在却成了一件望而生畏的事。

三,还是话语权的问题。在艺术界一片欢腾的时候,年轻人出来给大家当头一棒并不是件聪明的事。说对了还好,一旦漏出什么破绽,就会被主流艺术界就地正法,四脚朝天。大家一起哄都不喜欢你的话,还谈什么批评,怕到最后饥饿又会成了真理。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看起来很突然,从2005年底开始,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近千万的时候,大家开始一窝蜂地来玩当代了。也包括本来作古代研究的史论届同仁开始来做当代艺术批评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批评文章写得很美。如果这种情况我称之为有些人趁虚而入到艺术批评的行业中来滥竽充数,史论科班出身的同志们会生气,我说的只是存在的现象。如果哪个好事者非要对号入座,那只好请君入座。

经常听到一些著名的批评家说,我只关注学术,不关注市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艺术批评的市场作用很大。艺术品经营者靠艺术批评来用于艺术品的促销,这是市场经济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一个批评家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前瞻的眼光,就可以用市场说话。回避现实和盲目的吹捧都是不明智的。至少我觉得自己是个俗人,我会随着时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想自己知识有限,只是对一些现象做了狭隘判断。当下艺术批评的状况如何解决,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或许要关系到批评家个人的价值观和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的人格,和学识,最后还要有艺术界自身的调节这个大的环境。

总的来说,如果批评家多一点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艺术之外的知识来丰富批评的话或许会更好,否则只是在以往和正在发生的概念批评上纠缠是很无聊的。同行之间的交流毕竟是狭隘的,或许别的学科会启发新的批评思想。

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及其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学术价值,电影批评

引言:

电影产业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项娱乐产业,当代电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电影内在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且站在正确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才会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现代化的电影与传统电影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首先现代化的电影更加注重视觉和感官刺激,而传统的电影更加注重电影情节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由于现代化的人们对于电影艺术有着更多的追求,所以在现如今的电影制作中,人们更加关注电影行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一些电影批评转型问题[1]。

1、当代电影批评转型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电影批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问题,首先有些人对于电影转型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电影转型仍然需要停留在原有的阶段,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应该有着新的变化,首先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一定要认清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只有选择合适社会发展的主题,才会创作出更合适的电影产品。现如今有很多电影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一些电影甚至对于生活中的形象加以夸大,让观众感觉电影完全偏离了生活,远离了实际,这种电影就具有较强的浮夸色彩,所以人民群众应该对电影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运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电影评价,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电影批评转型的创新式发展。

2、当代电影批评转型存在的问题

2.1 对电影文化内容的批评

在现代化的电影发展中,有一些电影创作者并没有运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电影批评转型,而并没有重视将电影批评转型。与传统的电影文化相比,现代化的电影产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创作灵感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性。在传统的电影文化中,人们往往非常注重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关注,不仅如此,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发扬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如今,我国电影中很少能够看到与我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这一转型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对于这一情况应该给予批评,因为无论到了任何的时候,电影行业的发展都会影响着我国艺术行业的进步,时刻以我国民族文化为根本来推动艺术行业的发展,这样才会为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2.2 对电影价值观的批评

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需要对电影价值观给予正确的评价,首先对于任何的电影作品而言,都应该有着明确的价值观,这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电影批评转型能够创作出更适合大众审美的作品,站在艺术的角度上来看,电影价值观的评价不仅能够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理念,还可以提升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程度。批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说明人们对于电影产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完善现有的电影评价机制,才会为电影价值观的确立给予更有力的保障。

3、如何更好地提升现代化电影产业的发展

3.1 注重发扬电影文化内涵

注重发扬电影文化内涵是现代化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电影是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电影文化的内涵,并且从中发扬电影文化精神,才会更好地推动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注重发扬电影文化内涵,让电影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内在美。二十一世纪是电影批评的转型时期,充分的认识电影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且将电影文化中的创新性思维与我国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入,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电影产业的进步。

3.2 树立正确的电影价值观

无论是对于电影创造者还是对于大众群体来说,树立正确的电影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认清电影批评转型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给予正确的处理和解决,这样才会更好地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正确的电影价值观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观众的视野,让大众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认知社会,可见树立正确的电影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当代电影批评转型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电影转型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电影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电影的发展,只有不断地融入创新式的理念,认清当代电影转型所面临的趋势,运用创新式的思维去创新电影产业,才会创造出具有价值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绕烁光,张扬.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时期电影理论批评回顾[J].当代电影,2014(09):145—154.

[2]王一川.批评的理论化——当前学理批评的一种新趋势[J].文艺争鸣,2014(06):109—117.

当代文艺批评 篇5

为进一步提升书学研究水平,探究当前书法批评存在的问题,推动当代书法批评机制的建构和书法评价体系的建设,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健康发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拟于今年8月举办2017当代书法批评苏州论坛。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书法杂志社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委会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支持媒体:《中国书法报》《书法》《书法报》

《书法导报》《美术报》《书画艺术》

二、征稿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18岁以上公民(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三、征稿内容

建议本次论坛重点围绕以下议题:

1.历代书法批评理论研究2.历代书法批评家研究3.书法评价体系建构的要素4.书法批评的方法研究5.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6.当代书法批评个案研究7.当前书法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8.有关书法批评的其他问题

四、投稿要求

1.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前附主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2-6个);一律采用尾注,请统一按以下规格执行:①引用著作:作者,文章名(篇名),图书名(出版社、版次、出版时间),卷(或章节),页码;②引用论文:作者,文章名(篇名),朝刊名(朝数,出版时间),页码;③引用图版:图版名(作品名),图版出处(收藏单位或书刊名),拍摄时间(或页码)。所附图版,像素务必在500万以上。

2.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10000字(台注释),使用规范、标准的现行汉字。投稿时,所有文字、图版均须提供电子文本(Word文档)与A4纸打印稿各一份。

3.投稿作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明准确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并附作者简介。限于人力,所有来稿均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4.投稿论文应为未曾发表的新著(包括网站),并且县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谢绝已经发表过的文章、著作节录以及资料汇编、经验自述或一般性介绍文章。如发现为已经发表过的稿件,将取消评选资格。

五、来稿请寄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1088号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邮编:215002

联系人:彭配军

电话:*** 0512-65226524

电子邮箱:50623400@qq.com

六、征稿日期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至2017年6月15日论文截稿,论文纸质稿件以当地邮戳为准,论文电子稿件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拒收逾期投稿论文。

七、评选与研讨

1.主办单位邀请国内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和监审工作。

2.人选名单将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公示。

3.论坛设人选论文20篇,为每位人选论文作者颁发奖金3000元(悦后)及人选证书。

4.人选作者将获得邀请参加论坛,食宿交通均由主办方负责。

5.论坛将特邀部分知名专家撰稿,参加论坛。

6.在论坛召开后出版《2017当代书法批评苏州论坛文集》,收人特邀、人选论文,向作者赠送文集3册。

八、其它事项

1.倡导导学术诚信,杜绝有违学术道德行为。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抄袭等问题,经主办单位核实,事实清楚,将视情节?p重,给予通报批评、除名等处理。

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4层中国书法杂志社朱培尔收。邮编:100125;电子邮箱:cnshufa@163.com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当代设计艺术的理念与批评 篇6

关键词:设计理念;技术;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批判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25-2

就设计问题而言,目前的设计研究有两条道路。其一是对于西方设计理论的翻译和介绍。现代和后现代的一些设计理论和流派对于我们已经不再陌生,而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尝试。不过,人们大多数只关注设计的技艺和技术层面,而没有考虑设计以外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精神理念。其二是对于传统设计理论的挖掘。从先秦到明清的设计思想都得到了梳理和重构,特别是道与器的关系似乎也成为了人们必须谈论的课题。然而,比起西方那些具体的设计方案,这种讨论有时显得特别空泛。

尽管如此,还有一个当代设计的话题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重视的,即现代设计的核心从物转变成事。这值得人们深思:这个事情是什么?而且如何从事情出发去设计?显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问题并没有给出非常满意的回答。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对当代的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具有创造性的阐释。设计彰显其本性的事物是一种集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同时我们还要对当代事情的发展进行分析,也就是对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分析。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引导了当代世界的设计。正是因为从当代的事物本质出发,人们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如何去创作别具一格的设计作品。

其实,设计是人的活动的一般性。设计在根本上是被技术所规定的。因此,它需要考虑任何一个被设计的器物的工具特性,亦即它如何作为手段最好地满足人的相应的目的。同时,设计除了考虑设计出来物品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审美性。因此设计不仅仅具有技术性,还应该具有艺术性。而艺术性并非单单指的是设计的外在装饰,而是对设计本性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是设计师对设计物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产物。现在的人们都用电脑辅助自己创作,根据设计自身这种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规则从事着设计。前者甚至比后者设计得更加精确和完美。

但设计并不能只是囿于技术和艺术自身,而是必须考虑其出发点。在此出发点上,我们可以发现涉及的动因和目的。设计之所以具有可能性,是因为人生存在尤其需要,即欲望。人的生存的欲望多种多样,从身体到心灵还有社会等。正是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出发,人们发生了生活和生产的事情,并制造了相关的器物。根据这些事情,便产生了不同的设计作品。其中有满足身体欲望的设计,如衣食住行的器物;有的满足心灵欲望的设计,如各种文化产品等等。

另外,设计活动不仅要考虑它一般的出发点,而且需要考虑它的最高规定。于是,设计作为一种满足欲望的工具活动也打上了智慧的烙印。一个时代的印迹,往往也会通过不同的设计表达出来,即设计记录时代印记。西方古希腊的雅典娜神殿、中世纪的教堂、近代的公共建筑就是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智慧形成的建筑设计作品。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异样风格,如皇宫、道观和寺庙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一个设计作品就是技术、欲望和智慧三者游戏的聚集。但当代的设计活动是否充分考虑到这点呢?当代作为技术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时代,其设计也无疑受到了影响。技术主义是技术的极端控制,这导致设计只是炫耀其技术性,而产生了形式主义的作品。享乐主义是欲望没有边界,这诱使设计无限追求满足并刺激人的欲望,特别是身体的欲望。虚无主义是智慧失去规定。这促使了一些空洞的没有意义的设计作品的诞生。

对于这些的问题,设计理论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从事设计的人们要思考:如何在欲望、技术和智慧游戏中去设计?如何在设计中显现它们?作为这样一种游戏的聚集的设计就是一种美的设计,而这种美的设计就是一种美的存在。对当代设计基础问题的批判不是消极否定,而是为其划分自身的边界,一方面是否定性的解构,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建构,这也是在当代设计领域的批评理论道路上的不断探索。

现代艺术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设计风格上必须要改变一成不变的僵死设计风格。设计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将人作为尺度,充分尊重艺术创造方式,使机器生产的产品对于自身而言,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我们的生活世界由一个机器化的世界重新带回到一个人性化的世界。因此,现代设计既要与艺术紧密结合,而不是将艺术抛弃;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而不是一味依赖技术。这也是设计在历史生成中显现的,产品的创制将由一个技术化产物走向艺术。在我们生活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实用性的产品和建筑完全可以由一件产品向艺术作品的转化,如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榨汁机、法拉利跑车和中国的紫禁城。

在当代的生活中,设计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虽然设计的思想早就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但人们还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现代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物品的重构、诞生,更重要的是人们从事设计是为我们能美好地生活服务的 ,把每一个物件创作、创新地展示。因此在未来学习创造的过程中,也要深入了解专业理论,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万军.当代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6.

[2][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著,朱素梅译.批判性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作者简介:

当代文艺批评 篇7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和其他党派不同的地方, 就在于它“经常自己批评自己” (1) , 并依靠批评不断地发展壮大。列宁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 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 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 揭露错误的原因, 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 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 ——这才是一个郑重的政党的标志, 这就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 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段, 以至于群众。” (2)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 促进自身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在1929年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 (3) 同时指出了批评的主要任务和有关的原则、方法等。在1942年开展的党内整风运动中, 要求党员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立场及方法、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最终确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1945年, 党章中第一次写入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应该不掩盖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中国共产党应该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 来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 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4) 内战胜利前夕,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预见性的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 他们是不曾被拿抢的敌人征服过的, 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 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5) 中国共产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不断发展壮大,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也充分认识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作风的在执政中的重要性, 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作风。

二、《决定》的发表及其效果

1950年4月19日, 新中国成立不到200天, 中共中央即发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6) 。只有1800余字的《决定》全文, 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如何接受人民群众批评问题进行阐述, 指明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等, 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1.《决定》深刻地阐释了决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但是在如何建设新中国问题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地位地转变, 一些党员和干部出现了骄傲情绪, 一些不良作风初现端倪。要想使这种情况得到有效的遏制, 批评与自我批评必不可少。只有及时在党内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才能及时地纠正缺点和错误。因此从党的执政地位, 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看,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

2.《决定》指出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形式

一方面, 要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让每个党员明确开展这项活动的真正目的, 帮助党员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保持党的纯洁性, 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 对于党外出现的群众意见要积极听取, 认真对待, 及时反馈, 不能闭目塞听, 置之不理, 更不能对提意见的人民群众进行打击报复。但需要注意的是, 报刊在刊登人民群众批评建议时要注意区分正确的批评和破坏性的批评, 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进行核实。引导人民群众提出对巩固新政权, 建设新国家有建设性的意见, 从而实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

3.《决定》规定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

以报纸刊物为载体, 记者和编辑负责对发表的批评进行筛选, 可在认定所选定批评建议基本符合实际的前提下进行发表, 无须与被批评者沟通。同时要对投稿人的信息进行保密, 维护投稿人的利益, 杜绝任何压制批、打击报复批评人的行为。另一方面, 对于情况属实的批评, 被批评人要及时进行反馈, 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声明接受批评, 同时要公布进行改正错误的具体结果。如被批评人认为批评有部分失实情况存在, 允许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做出解释和更正, 但需接受批评的正确部分。党的纪律委员会要切实履行职责, 对于出现的拒不接受批评, 打击报复批评人等现象要及时有效处理, 如存在触犯法律的情况, 应交由国家相关执法机关处理。

4.《决定》的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来信

以《人民日报》为例, 1950年3月份收到的读者来信不足900封, 但在4月收到读者来信多达1674件, 较3月份增加1倍, 到了5月份则来件数量更是接近2500件。1950年和1953年间, 《人民日报》和各级党报刊发了大量的批评性报道和文章, 仅《人民日报》就刊发了4243篇, 其中1950年为753篇, 1951年为1749篇, 1952年为1741篇, 1953年为1027篇, 三年中日均刊登批评稿超过4篇, 在数量上是巨大的。各级党报的这些批评报道, 不仅没有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反而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继续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改革开放以来, 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追求的诱惑, 一些不正之风极大的影响了我党的形象, 使得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基本丢掉了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因此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切实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1. 接受批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认识到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批评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密切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只有敢于接受批评和勇于进行自我批评的党员领导干部才是真正能够代表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干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勇于地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它是完善自己的方法, 是预防腐败的基础, 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途径。

2. 认真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原则

党和人民群众都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主体, 要处理好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的关系。批评和自我批评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认识上到位了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要抓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质。广大人民群众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于党和人民政府及其各项工作的提出批评时, 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要如实的反映问题, 既不夸大, 也不缩小, 要详细地反映问题, 切切实实地提出具体的问题, 提出批评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 且不能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把问题扩大化。党员领导干部在自我批评和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时, 要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出发, 找出自身的不足, 分析不足的原因, 哪些原因是主观性的, 哪些原因是客观性的, 哪些方面使属于工作能力方面, 哪些方面使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等等, 都要做一一的深入的分析, 找出自我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3. 不断拓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多重途径

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开展在报刊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当今多媒体发达的时代, 要不断开拓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途径。传统的报纸、报刊、杂志仍然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途径, 这种方式可以是批评和自评批评较为长时间的保存和记录, 也便于党和人民群众对有关问题的查询。同时应该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和政府的网站可以开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专栏, 党和政府机构的微信, 微博可以开通批评和自我批评专栏, 党员领导干部也应该利用新兴媒体, 广泛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开展自我批评, 及时地回复人民群众的批评。

摘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1950年4月19日, 新中国成立不到200天, 中共中央即发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引起了强烈的反映。《决定》中提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意义, 实施的原则对于当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建设,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1994年版.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 篇8

一、当代文学批评论的进化说

(一)进化论文学批评观点的发展背景

1917年是文学革命爆发的起点,直到1927年的革命文学论产生之前,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受到了西方社会中各种艺术和文学思潮的巨大影响,在这短短的十年间,各种西方文学理论和学说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百花争鸣。其中,对我国文学批评观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进化论学说。进化论学说不但是整个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石1,更是贯穿了整个文学革命的重要元素。这种鼎新的文学革命现实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批判向现代文学批判转型。现代文学批评观改变了古典文学批评以个体性为主的主观情感思维方式以及零散的点评方式,现代文学批评观更加客观、全面,并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思维逻辑,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在文学批评观的发展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时代性。进化论文学批评观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应运而生。

(二)进化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立场

本文中所说的批评立场,主要是指立足于何种角度来看待文学的问题,也就是从何种立场去认识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立场,趋向于从文学发展的眼光,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其主要代表是以胡适、茅盾等为主体的文学革命论者,他们坚持高扬革故鼎新的进化论文学批评观旗帜,积极反对落后的封建旧文学,推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文学。文学的发展或者灭亡直接取决于其进化历程的不断推陈出新。鲁迅认为,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新的文学亦或是旧文学都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才是进化的真正道路。基于这种观点的发展,进化论的文学观念逐渐在文学革命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语言革命和诗体解放方面表现十分明显2。在语言革命中,白话文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古文,最终被确立为文学之正宗;与此同时,新体诗有力地打破了古体诗词的格律约束,获得了批评家们的一致拥戴和张扬。在思想内容方面,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在科学与民主的大力号召下深深融入到当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批评家们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的唯一准绳。

(三)进化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态度

每个历史时代都会由于批评家个人的文学素养、艺术偏好等原因而钟情与某种学说,并形成一个特定的批评取向。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就是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态度,这种批评态度对文学批评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学革命时期,由于受到了进化论文学观的巨大影响,批评家们对西方社会各类文学思潮学说等都抱着十分积极的态度。在“关于自然主义问题的讨论”文研会中,就出现了西方各种文学主义都有在中国出现的必要的极端观点。然而,在文学革命时期,文学主义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如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争议,但是,当时文学批评家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批评观的多元性,更无法将各类文学主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探究和分析。

(四)进化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方法

文学革命时期的进化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方法主要以社会学为主导。以社会学为主导的批评方法,主要是指在方法论意义上从社会角度来看待和评价文学的价值。虽然批评方法具有多元性、艺术性等特点,批评家们将社会看做是文学批评的中心。将社会现实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并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成为当时一种较为主流的批评方法。当时的文学批评中,“为社会,为人生”十分常见,字句血泪的呼喊着启蒙和救亡,更掺杂了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给文学作品赋予更为强烈的历史使命。

进化论文学批评观,立足于革旧鼎新的文学立场,沿袭着多元并存的批评态度,应用社会性批评的批评方法构成文学革命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学批评观的框架,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偏误和混淆等问题,但是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一套符合当时社会时代的批评道路。

二、阶级论文学批评观

(一)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发展背景

随着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形成,历经十年的文学革命划上了句号。在十年的文学革命中,由于文学与社会的泛化关系,文学批评观在启蒙和救亡两大主题中,采取了和平共处的宽容态度,然而,阶级论文学批评观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强化和明确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甚至将文学与阶级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无产阶级专政斗争的战场,并狭隘的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形态的根本和正宗3,简单粗暴的对其他形式的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排挤,成为一元独尊的文学批评观。这种文学批评观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逐渐显现出衰势,但是在当今文学批评观中,仍然可以依稀看见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影子。

(二)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立场

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不同的是,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立场十分鲜明。批评家们首次以阶级的观点来看待文学作品,将文学批评引入到了社会斗争的浪潮中。在阶级文学批评家眼中,一些文学作品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一些文学作品都应以阶级、政治作为核心,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舆论导向作用去揭示文学中的社会现象,从而对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斗争起到推动的作用。阶级的党的立场压倒性的取消了文学的固有立场,凌驾于文学批评观之上。

(三)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模式

在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巨大影响下,多元化的批评模式逐渐在简单粗暴的政治干预中形成了一元化的批评模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阶级和政治的粗暴打压下荡然无存,唯现实主义文学独尊,所有文学作品都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批评的准绳。

(四)阶级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方法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批评家们的批评方法空前的一致,政治性的批评方法成为当时唯一的批评方法。虽然从广义上看,此时期的批评方法依然延续了社会学批评方法,秉持着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观点,如冯雪峰、胡峰等人认为,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之间存在着高度一致性,批评所追求的必须是一元的思想真理。然而从本质上看,当时的政治学方法凌驾于社会学以及其他批评方法之上,摒弃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将所有的社会生活演变成一元的政治场所。

三、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

(一)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发展背景

新时期以来,在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文学学说和和批评理论拨乱反正,回到了较为正常的轨道,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此时的文学批评主要出现了两大重要的变革,首先对阶级论文学批评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值得一提的是《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这篇文章自发表之后掀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论,形成了非阶级文学性文学存在的共识,冲击了以阶级政治眼光看待一切文学的根基,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道路,打破了阶级和政治施加在文学上的枷锁,中央也及时的废除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二)多元并存文学批评观的批评立场

虽然纯粹的审美批评在批评家们眼中不能独立存在,但是与前期的阶级论批评立场依然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审美趣味、价值等在批评观上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地位。然而,由于审美意识形态说从本质上依然存在许多模糊未明的问题,因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文学批评观依然十分混乱,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体系4。

(三)多元并存论文学批评观的批评方法

思想解放的浪潮中,阶级政治的方法依然在实行,此时的批评家们从恩格斯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中解读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钱中文先生认为,将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完全可行。然而许多文学批评家们将这种新的批评方法作为阶级政治批评方法的一块遮羞布,武断的将之看做是文学批评的总原则。

多元并存论文学批评观虽然纠正了阶级论文学批评的错误思想,然而并没有从本质上建立一个新的文学批评体系,依然留有阶级论文学批评论的遗风5。明确解决美学与社会思想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能够覆盖具体方法的批评原则依然是当今文学论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文学批评到今天为止,在传统观念的内在冲突和西方文明的外在冲击下,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抉择的关口。

四、结论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文学革命的百花争鸣,到历经将近半个世纪的阶级论阵痛,再到当今的历史抉择的关口,文学批评观一直在发展,并引导着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然而社会现实并不能够成为文学批评的唯一准绳,文学批评需从不同的角度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今的文学作品。

注释

11.王峭.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分析[J].艺术科技,2014,v.2704:194+201.

22 .罗譞,楚昆.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畸变[J].艺术评论,2014,No.12706:128-131.

33 .李明军,熊元义.文学批评的尊严[J].当代文坛,2013,No.20701:42-46.

44 .杜国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与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v.55;No.25604:48-60.

当代文艺批评 篇9

纵观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 其开端于20世纪70年代, 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其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黑人女性文学的独特视角和文学影响逐渐得到文学届的极大认可, 这也标志着黑人女性文学已逐步踏入主流文学的行列, 成为以其独特视角诠释黑人女性双重身份认知的特殊文学派别。其独立性和非从属性开辟了崭新的文学道路。黑人女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历史上主流文学所归属的男性性别、白人种族、中产阶级以上的语域范围, 创建了黑人女性挣脱被忽视逆境的禁锢, 形成独立发声的带有自己性别、种族、阶级、文化的特殊文学框架, 成为妇女文学和整个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人女性文学植根于种族、阶级、性别等来自于白人社会和黑人种族内部的多重压迫, 并在不断总结与尝试的过程中形成了为梳理身份建构所构成的独立的文学流派。植根于中产阶级白人女性所开创的西方女性文学的黑人女性文学首先关注的是性别。性别关注的基础首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当创作主体的女性在思想和社会角色认知中形成了女性意识时, 他们的创作对象才会在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被真正解读, 寻求自由和独立的实践才会掷地有声。黑人女性在性别感受上的压抑情绪沉积已久, 在以往作为女性的角色中, 她们多是保持沉默, 无条件接受欺凌与贬低。而当女性主义运动之风刮到足以使黑人女性直起腰杆, 拿起自己的“武器”抗争传统, 强调作为女性而存在时, 这种特殊的感受只有通过自己的方式才能得以客观抒发。此时, 黑人女性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文学表现形式让黑人女性这一群体受到世人的关注。从此黑人女性脱离了被掩盖和忽视的地位。

对于以性别研究作为主线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 她同样关注整个黑人社会所共同承受的种族歧视。在此意义上她们无疑成为黑人种族为自由和独立而抗争的生力军。由于种族歧视, 黑人女性在以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为主的女权主义批评中被忽视, 而在黑人社会内部, 黑人女性又不得不承受来自于黑人男性为展示性别优势而压迫在他们肉体与灵魂上的性别歧视, 成为发泄的工具。双重的压迫促使黑人女性必须跨越樊篱为追求自由和独立而高声呐喊。黑人女性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黑人, 尤其是黑人妇女的悲伤与痛苦, 坚韧与顽强。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是黑人女性主义作家们的写作源泉, 正是这些不为白人女性和所有男性所了解的负压, 增加了黑人女性创作的动力。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曾经表示, 身为黑人和女性, 她能够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特殊领域。黑人女性文学的出现, 是对黑人文学的完善, 是女性文学拓宽思路、走向辉煌的完美补充。

二、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

随着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 以树立充实内涵的黑人女性文学新传统, 消除固有批判观点和模式的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应运而生。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 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是伴随系统、全面、科学的批评理论获得更广泛的认知, 因为任何文学与该文学的批评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注意到黑人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桎梏, 用以往的任何一种批评理论都会使黑人女性文学的内涵变得片面和模糊。她们深入挖掘黑人女性文学区别于以往不同性别和种族的文学特点, 致力于扭转黑人女性文学沉默谷底的现状, 掀起以黑人女性创作为中心的文学狂潮。“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 这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成为区别于批判传统黑人文学的种族主义理论和评论单纯女性文学的女权主义理论的的分水岭, 它使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从此有了非白人女性文学和非黑人男性传统文学的特殊含义。黑人女性主义作家、批评家艾丽斯·沃克甚至提出了区别于西方女权主义 (feminism) 的女性主义 (womanism) 的概念, 给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增添了鲜明的特点。

有了理论的支持, 黑人女性文学就不会再被附加在其他理论之后而被视为异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形成为黑人女性文学提供了价值依据, 而黑人女性文学也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输送了强有力的内容支持, 所以两者互相作用必将为黑人女性文学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与关注开辟道路。黑人女性文学批评使黑人女性文学逐渐成熟, 文学形式多样, 小说、戏剧、诗歌等都从不同角度挖掘黑人女性的人物、环境、内心感受, 反映黑人女性的生存现实, 为巩固黑人女性文学的地位付出巨大的贡献。

三、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的意义

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产生到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有文学亚文化都有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起初是一个漫长的模仿、吸收阶段——模仿当时主流传统的流行模式, 消化吸收其艺术标准和社会角色观;接着是反抗阶段——弱势群体崛起而对抗主流的标准和价值观, 提倡少数群体的权利和价值观;最后是自我发现阶段, 不再依赖对立面, 而转向内在, 找寻和发现自我。”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同样经历着吸收、模仿、独立的全过程, 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家们从独到的视角发展了文学理论的崭新局面, 为文学批评理论填补了空白。

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审视黑人女性文学所关照的种族、性别、文化所带来的差异。黑人女性首先面对的是与黑人男性相同的来自种族的压迫, 即来自白人种族的压迫。在这一意义上, 黑人女性与男性有着共同的目标, 那就是最大限度为种族解放做出不懈的抗争, 在白人种族乃至其他种族面前正视黑人种族的存在, 这是非黑人作家无法体会的层面。其次, 黑人女性在本民族内部还要承担来自黑人男性的异样眼光, 因为性别的歧视又成为她们的障碍。身心的极大痛苦会促使她们感悟到区别于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的独到的生活意义。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巴巴拉·史密斯曾说过对于黑人女性文学的批评应该是:“承认黑人妇女创作中性政治与种族政治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是不可分离的, 同时还必须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比起对黑人女性文学持怀疑态度的男权理论或宏观意义的女权主义理论,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更了解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 更能从自己“姐妹”的身世出发来客观评价双重压迫带给黑人女性的痛楚。让一直被消解的身份得以认可, 让富有内涵的社会角色得以认同。

四、结论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虽然出现的历史不算久远, 但是它独辟蹊径以锐利的批判视角引领了崭新的文学思潮, 内容发人深省。在黑人社会内部黑人女性文学坚韧地抵抗性别歧视观念的无视与打压, 完善了黑人文学的话语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理论上又补充了白人女权主义的关注视角。“在黑人妇女作家的作品中, 性别政治及种族和阶级政治是极重要的连锁因素, 因此, 体现这一认识的一种黑人女权主义的文学方法是绝对必要的。”所以只有黑人女性才能创造适合自己的“专利”。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从不依附于任何文学与批评的派别, 她让人们正视区别的同时, 开始反思种族、性别、阶级、文化平等的重要性。贝尔·胡克斯曾说过:“仅仅对立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建构一种激进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不要忽视了身份政治, 必须在尊重差异而不是与之对抗的基础上建构各种身份概念。”所以我们今天所接触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有史以来对于文学界做出最大贡献的文学形式与批评理论。她对文学和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美国文学关照视角, 其揭示的性别、种族、文化内涵填补了美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领域的空白。通过对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的研究找出其独特性, 探究其存在的意义, 达到对黑人女性文学更高的文学欣赏标准。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J].外国文学研究, 2000 (04) .

[2]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w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11.

[3]巴巴拉·史密斯.黑人女性主义评论的萌芽[A].见: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7-108.

[4]伯纳德·W·贝尔 (著) , 刘捷 (译) .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体[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287+295.

对当代中国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篇10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西欧的一种语言学思潮, 是在批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话语分析模式。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他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并进而揭发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它特别关注的是语篇中那些没有被直接言明的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假定、信念和价值观。批评话语分析批评素材主要来自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语言, 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人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第二个是除幽默和玩笑之类以外的个人话语, 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 (辛斌, 2005)

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 (辛斌, 2005)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 把语言看成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试图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既强调语言的形式规则, 又强调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规则。 (辛斌, 200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这些观点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观是一致的, 从而为批评话语分析所接纳, 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有效工具。Halliday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语言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话语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由及物系统来实现, 具体体现为动词 (短语) 和名词 (短语) 的关系。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或确立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通过语气系统来实现。话语功能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 它主要由主述位系统来实现, 具体表现为说话写文章时的语序及衔接手段。

2 批评性话语分析学的一般分析方法

关于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具体分析方法,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虽然争议四起, 但不论哪种方法, 只要能系统地分析话语中所潜在的权利、意识形态, 就可以拿来用于这方面的分析。费尔克劳 (转引自辛斌, 2005:55) 认为“语篇”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的产物, 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 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 费尔克劳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 (1) “描写”话语的形式结构特征; (2) “阐释”话语与生成、传播和接收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3 对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下年的度工作整体部署方面的分析

本文拟在从词汇选择、及物性、情态等方面来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09年整体工作部署的报告部分进行分析。

3.1 词汇选择分析

话语生成者选择哪种词汇是他们根据话语生成的社会环境和及其所拥有的意识形态进行不断选择的结果。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09年工作整体部署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困难”、“信心”、“繁重”、“挑战”、“机遇”、“希望”、“能力”、“危机”。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当前经济情况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 但我们同时更有信心、有能力来抓住机遇、战胜困难。通过以上关键词的分析, 我们可要看到综观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虽然处于困难时期, 但我们同时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 战胜挑战。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制定惠国惠民政策的科学性与坚定性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2 及物性

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中各种经历的表达, 它包括及物性、语态和归一度。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对于现实世界的同一事件或事物, 在语言上可以采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描写或叙述, 或者用同一过程, 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话语生成者或讲话者选择哪一种过程, 怎样安排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位置, 选择何种表达方式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意识形态。因此选用哪种过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 (Fairclough, 1992) 。因此对及物性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某种意义如何被突显出来而其他的意义又如何被隐晦或弄得含糊不清 (吴建刚, 2002) 。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对09年工作整体部署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该部分内容是由67个小句组成的, 进一步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物质过程占到了58个, 占所有小句的86.5%, 其次是关系过程占9%和存在过程占4.5%。而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和行为过程并没有出现。这种及物系统的分布格局正能体现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性命令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文中开头几个关系过程的小句:今年是……, 也是……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我国仍处于……, 我们完全有信心……。开篇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我们将以怎么样一个心态来应对当前经济出现的困难。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时, 充分认清了我国的现实状况, 做到策有所依, 而不是凭空宣传自己的主张。接下来的三个存在过程: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就没有……。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的政府不仅仅是看到了当前的困难, 同时也在困难中看到了希望, 在挑战中看到了机遇, 只要仅仅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 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就给当前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人们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本文出现最多的物质过程: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来自……; (我们) 就一定能够把……; (我们) 要……, 要……。高举……, 保持……, 加强和改善……, 扩大……, 转变……, 加快……, 深化……, 提高……, 改善……, 全面推进……, 把……作为我们的……。由于是政府工作报告对新的一年工作的整体部署, 所以语篇中的动作者是当权的政策制定者, 动作目标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广大政策的受益者, 一连串的动词看出我国政府在制定总体政策时充分考虑了多方面, 并体现政策的层递性、发展性和前进性。

4.3 情态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第二个元功能为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 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 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GeoffThompson, 1996) 。情态作为人际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 获得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 (李战子, 2000:7) 。考察话语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 (1) 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 (2) 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辛斌2005:74—75) 。

Halliday指出, 有两个系统可以对命题和提议做出判断或评价:归一性 (polarity) 和情态 (modality) 。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断言和否定, 断言表示“这是”;否定表示“这不是”。情态则为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意义地带。它是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个人愿望、要求他人承担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根据言语交流涉及命题或提议, Halliday把情态系统分为情态 (modalization) 和意态 (modulation) (Halliday1994:89) 。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 包括概率 (possibly, probably, certainly等) 和频率 (sometimes, usually, always等) 。意态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合意性的判断, 包括义务 (allowed, supposed, required等) 和意愿 (willing, keen, determined等) 。汉语和英语一样, 也有相应的助动词表示情态和意态, 例如大概、会、必须、应该、可能等等 (胡壮麟:2005) 。

纵观该部分报告, 其中情态的运用共有六处。其中`必须'一次就用了四次四个`必须'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充满的信心, 以及我国政府为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做的毫不含糊的强制性政策。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在文中出现了一次。一个`要'字, 统领了一下一段的内容, 即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做好政府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为我们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具体举措。文中还有一处用到`有可能'这个程度不算太高的情态词, 即:只要政策对头, 措施得当, 落实有力, 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有可能'一词的使用并不是说我国政府对实现这一经济目标的不确定性, 而是因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我国领导人需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挫折, 这是符合全球化经济形式的科学判断。而且是说鉴于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发展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 但我们充满了前途是光明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在制定政策时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并不是盲目夸大目标。

5 结论

为当代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把脉 篇11

所谓群众文艺就是群众参与的文艺。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百姓常用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舞台文艺形式去反映他们火热的生活。所以说,群众是群众文艺的主体,使之在表演中展露才华,在欣赏中接受教育。

长期以来,群众文艺已成为百姓业余文化生活中的“半壁江山”,与专业文艺交相享受。虽然大多群众文艺的质量不能和专业文艺相媲美,但群众文艺由百姓自编自演,看之亲切、听之感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群众文艺就是发挥群众本业之外的文艺特长,利用业余时间去创作、排练、演出。只为丰富生活,活跃身心,从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而专业文艺属于文化产业,具有商业属性。只为攀登艺术高峰,去赢得票房价值。还可提供给百姓借鉴和模仿,从而促进群众文艺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艺限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充其量大多只能接近专业,而难以逾越专业。这是客观存在的差距,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都去赶超专业水准。

当前,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形势好转了,社会对群众文艺的要求也提高了,盼望节目优秀,演出精彩。但有的地方一时难觅人才而不能如愿,就急功近利地去邀请专业人员替代。文艺的质量是上去了,但当地群众文艺的基础依旧薄弱——只有表面的繁荣,难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为了群众文艺的长盛不衰,应正确处理业余和专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最行之有效的路径应该是业余向专业吸取营养,而不是业余向专业置换器官。现从以下三方面为当代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把脉,然后对症下药。

一、梳理当代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的表现

欣赏当代一些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演技出众了、服装鲜艳了、灯光亮丽了,布景精致了,这是顺应演员素质不断提高和经济条件不断好转的大势所趋;再从深层观察,发现有些好作品创作来自专业、导演来自专业,演员也有专业嫌疑。虽然贴上了群众文艺的标签,却是专业人员大显身手的产物。由于专业总比业余胜任,所以每当接受参赛任务,组织者常会借用专业力量去压阵,以求万无一失。

专业和业余的身份只要审查他们的职业就能一目了然。各文艺团体、院校、机关的编创人员、演职人员当属专业,其余则是面广量大的业余阵营。目前,从专业队伍转业的人员,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员,虽然属于“准专业”人员,现都成为约定俗成的业余中坚,这还说得过去,但是,将还在一线搞专业的人员引进业余队伍就有作弊嫌疑了。曾听说,县级专业剧团的人员可以算作业余,不知是上级的宽容?还是本地的搪塞?

为了让群众文艺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中比试,所以各级文化部门常三令五申禁止借用专业人员参与,提倡群众写、群众导、群众演,并采取从下到上层层选拔的方法,公平竞争,择优出线。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高水平的文艺人才奇缺,又不愿因“无米之炊”而甘拜下风,那别无他法,只能去外请专业人员充当起业余“角色”。特别是一些需要重点对待的所谓精品文艺,更寄希望于通过专业人员的“强强联合”后,去业余舞台上独领风骚。由于比赛时对演员的资格审查不严,常能蒙混过关,随之取得事半功倍,榜上有名的好成绩。

有人说,当代群众文艺应该向专业看齐,才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但应是群众自身水平的真实体现,而不应是打肿脸充胖子后产生的假象。有地方甚至用金钱去购买专业作品,即使获得了冠军,能说明当地的群众文化先进吗?有地方甚至借调专业院团的尖子演员去业余舞台比拼,即使成绩名列前茅,能说明当地的群众文化发达吗?所以说,群众文艺务必真实反映当地的群文水平,而不能自欺欺人,不切实际地虚张声势。

二、探寻当代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的成因

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来自于基层内因的追求和上层外因的认可。由于两者不谋而合,就促使了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的存在。

作为基层的文化馆、站,每年都会组织群众文艺去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盼望所创演的作品能胜出获奖,从而为单位留下政绩。有的地方还制订了或评优、或晋升的激励措施。在这种志在必得的追求下,在策划运作方案时,就不得不定格在高起点、高品位上,以求在比赛中一鸣惊人,从而赢得耀眼的光环。

应该说,追求高质量的群众文艺节目没有错,但应面对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群文资源还匮乏的现状,就不惜血本,引进外援,把目光聚焦在专业人员身上,通过各路人脉关系去寻找合作伙伴。稍理智的去找一些专业人员为群众文艺编导,如果是竞标思想严重的组织者,干脆演员也去雇用专业。

各级文化部门都盼望在会演中能有精彩纷呈的盛景,并有出类拔萃的文艺精品冒出,然后逐级推荐,获取更高荣誉。主办单位往往只看舞台上的演出质量,而疏忽参赛演员的身份。即使明知其中有假,因为难舍好节目,而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兄弟单位即使知情,也不好意思去检举揭发,唯有今后也请专业,才不会因老实而吃亏。其结果是产生了纷纷效仿的后续效应,并且还有无所顾忌的变本加厉——你请省城的,我请中央的;你请退休的,我请在职的;你请幕后的,我请幕前的。最后,有的群众文艺成了专业水准的较量,比的是谁有实力外请,谁有气魄外请。作品质量当然立马改善,但和群众文艺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了。虽然这不是当代的普遍现象,但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明知担负着应在专业层面上拼搏的使命,却忘记身份,愿意在业余天地中去小打小闹。除了盛情难却外,很多时候是看中了有利可图而有请必应。一定程度上,专业人员的乐此不疲,在为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的形成推波助澜。

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泛滥的后果是精品辉煌,基层萧条。即使某地拥有了摘金夺银的获奖作品,由于是借兵买马所为,就会人走茶凉,只能留下“一次性消费”作品的遗憾。

三、治理当代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的对策

如果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允许存在,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当地老百姓。由于一些重要的出线活动不用本地的编、导、演人才,就会挫伤当地文艺骨干的积极性。如果长此以往,难得的有可能一举成名的机会给外借的专业人员占领了,致使本地文艺人才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因此挫伤了他们今后参与群众文艺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形成当地用人机制方面的“恶性循环”。

专业和业余是两个互相促进的群体。专业有义务辅导业余,提高他们的文艺水平,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应是越俎代庖。业余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可以向专业输出,也可以组织民营剧团,走上专业道路。所以,在群众文艺的活动中少不了专业人员的加入,但应是专业辅导业余,而不是专业替代业余。就是常说的授渔,而不是给鱼。最理想的操作方法是,业余请专业来点拨、来论证、来修改。而不是专业直接出作品、出人员,去赤裸裸地占领业余舞台。如果本地的文艺人才离要求确实悬殊的话,那么台后的编导借助专业还情有可原,而台前的演员是无论如何不可借用专业人员来担当的,否则,怎么能称作群众文艺呢?

即使本地的演员水平暂时还不尽人意,只要坚持重用、加强历练,几年以后肯定会“鸟枪换炮”,彻底翻身。如果总是不信任本地业余队伍,对他们鄙视、弃用,每到比赛活动就花钱雇人,那么,到头来本地的群众文艺骨干只能成为旁观者,不会有创作冲动,不会有攀登勇气,落后水平永远不会改观。

简短、精悍向来是群众文艺的优势所在。如果在创意上过多采用“蒙太奇”“意识流”等现代手法,动辄大场面、大高潮的营造,追求机关布景、变幻灯光,不但难以适应田头、车间的演出环境,而且群众也会产生“假大空”的反感。只有策划得适应业余特点,并能发挥本地优势,力所能及,就不会去向专业搬兵了。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应该满腔热情地去牵手业余,辅导群众文艺,扶植群众文艺,切忌不识时务地去霸占业余舞台,说得严重点不是在帮助群众文艺,而是在制约群众文艺。

重视本地的群文人才和群文资源,就是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即使本地还没有驰名品牌,但那是“土产”作品,自豪感一定会油然而生。当自身还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参赛任务时,该引进还得引进,但应重视引进技术,而不是引进产品。这和经济领域的引进侧重是十分相似的。

通过对当代群众文艺专业化倾向的把脉,似乎已经找到了治理办法,这就是群众文艺必须立足在本地群众中,以繁荣一方文艺为己任,从中发现好作品,然后借助专业辅导来提升质量,这才是今后群众文艺的发展方向。

当代文艺批评 篇12

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时进入了一段新的发展期, 学术界一直把现代文学和其后的发展贯穿一体, 称为“20世纪文学史”[1]的文学史观, 这种文学史观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间观念, 整体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体系、精神理念、审美系统、内向线索等一系列问题的第一次学术尝试。这一观点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然而我们在承认这种文学史观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依然可以从另一种文学分期观角度予以清晰的梳理和分析, 因为无论从文学指导思想还是从文学创作主体来看它都与前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所以我认为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时文学应该发展到了一段新的历程, 我们称之为当代文学。这段文学历程大致经历了十七年文学 (1949—1966年) 、“文革”十年 (1966—1976年) 和新时期文学 (1976年至今) 三个历史阶段, 综观这段文学发展历程, 客观地说确实出现了一些敢于正视现实矛盾, 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 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优秀作品;还有些作品突破人性的禁区, 细腻地描写了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然而成就更为明显的却是诗歌, 当代诗人在诗歌内容上对历史反思和艺术个性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有关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中凝聚了历史的沧桑, 从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行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文学已经发展到足以让我们为之膜拜, 为之大唱赞歌的时候了。

当我们将当代文学史放在世纪百年的层面上看待文学演变时, 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 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 当提及现代文学时我们脑海中总能够闪现出那世人皆知的熟悉的名字: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郁达夫、闻一多、朱自清……那是一段特殊的年代, 时至今日, 我们依旧能够嗅到文学的芬芳, 是典型的文学时代。当代呢?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坛又为我们的大众奉献了一场什么样的文学盛宴呢?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谢冕教授忧心忡忡地说:“我不希望当代文学成为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文学必须承担一些什么。正如鲁迅、巴金、曹禺为他们那个时代留下与时代相称的文学巨著一样, 我希望当今文学界的同仁们也一起想一想文学的责任问题, 用自己的作品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出精彩的注释。”[2]诚如谢老所言, 我们放眼环顾当代文坛, 却惆怅满怀, 古人所说的“淘尽黄沙始得金”并没有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大浪消退后留在沙滩上的依然是满目黄沙。或许是吾辈愚拙, “目不识金”, 但是到了普天之下民众都无法确认文学的存在时, 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有位老一辈的文学研究者沉痛地说:“当代文坛就如一台戏, 台上, 来来往往, 锣鼓并响, 你方演罢我登场;台下, 熙熙攘攘, 人头攒动, 嘻谑声满场, 夹杂其间的还有那些声嘶力竭地喊号子的报场者。”听后甚感形容之妙, 惟妙惟肖, 音容笑貌传神之极。把我们文坛上的一位位“文学明星”请上台去, 请他们各显其才。这是一群所谓“80后”的年轻派, 齐声高喊, 我手写我口, 说尽风花雪月之事, 再现才子佳人之天赐良缘;又一群文学才女登台开始鼓吹“身体叙事”、“私人话语”;那是一派文学大家故作沉思状掀翻历史, 仰天长叹, 叹时不予我。喧嚣之中还不时有评论者加入其中, 眉开眼笑, 慨叹才华横溢, 实属难得。作为看客的我们莫名其妙, 瞠目结舌, 进而脑海中打一问号:这不是鲜活的“文坛双簧戏”吗?我们的文学究竟怎么了?

面对目前的文学状况, 每一位文学研究者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是随波逐流与大家一起高唱颂歌, 还是勇于突破文学者自我设置的漫天迷雾呢?这是文学者之惑, 更是对每一位文学研究者心灵的拷问。

二、当代文学研究者及文学批评家的缺失

三十年的文坛, 不仅文学巨匠辈出, 而且挺立着一群令后人肃然起敬的评论家, 他们并没有被大师之名困扰, 而是竭尽全力诠释作品的得失, 不媚不躁, 尽心尽责地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甚至双方在多种媒介上你来我往展开论战, 哪怕面红耳赤, 哪怕终生相持, 也在所不惜。作为一位后来者, 我总会被他们的执著所感动, 这一切都源于文学的职责和来自心灵的关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敢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评论家, 现代文学才在短短三十年里巨匠频出, 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震撼心灵的经典作品。

既然当代文学界并没有出现那么多真正的文学大师, 那么我们的那些研究者和批评家又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呢?回顾以往文学批评界的言论和所作的文学评论来看, 恰恰是研究者和批评家的缺席给本已充满遗憾的文坛披上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皇帝的新装。我们必须指出的是, 在整个文学循环过程中, 文学研究和批评应该担任一个传播媒介的角色, 它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说, 对内能够启示作家随时保持和校正自我创作的姿态, 对外可以使大众能够拥有一种欣赏和了解文学作品及现状的渠道, 从而在文学创作者、文学阐释者、文学接受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那么当代文学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文学大师, 这并不是什么重大的缺陷。我们可以努力, 可以期待, 这样至少我们还有期待和想象的空间, 而不是让本来应该清新如水的文坛被各种媒介编造的文学谎言所充塞。而这些评论家进行阐释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我们另外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多的应该担负起文学传播者的学院派研究者, 又在研究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尽心演绎自身角色的呢?仔细审视之后, 更是为之喟叹, 他们的身影和关注的视野与文学本身渐行渐远。这并不是说没有研究, 而是过度究其细枝末节, 停滞在文字浅层面上。毋庸讳言, 对待文学研究, 究其本末有益于我们了解特定作家作品的意义和内涵。问题在于当我们将这种求真、求实的执著精神仅仅局限应用于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时, 对于文学的发展和广大受众而言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文学研究界正在走向另外一个误区。很多研究者坚持认为, 目前的文学研究领域基本上已无研究价值, 那些大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 都被其他研究者穷尽各种资料, 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先机。转而将关注的视角移向了生僻、晦涩、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细节, 这种转向与其说是研究者无可奈何的选择, 不如说是对文学研究终极目标的偏差, 因为文学研究者主要担负的责任应该在于解决文学研究对象本身存在形式、文学研究对象的古典意义、文学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三大课题,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研究本身对于当代文学发展和普通大众的借鉴意义, 而不是仅限于还原某种文学形式。明确了这一目标, 我们就应该对自身角色进行恰当定位, 你, 作为一名教师, 目的不在于使你的学生必须背诵什么诗篇, 何种思想, 何种艺术特色, 也不在于带领学生回溯几十年、几百年, 甚至上千年的文学历史, 更不在于照本宣科仅仅作一个“传话筒”, 而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信息, 从中你应该吸取些什么, 借鉴什么, 而且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事业, 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前进是起到有益作用的。这才是我们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完成的职责。功利化的社会氛围对文学研究者产生的发酵效应, 也是研究者角色偏差的一个原因, 表现在文学研究界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即文学研究者的“独语现象”。研究者搜集资料, 进行文学探索、研究, 其目标仅局限于自身功利化, 忽视了接受者的需求, 文章发表后即进入本已浩如烟海的资料库, 除了后来者作论文参考外别无意义, 没有争论, 没有意义, 仅充当了研究者本人的门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的悲哀。自然, 究其根源, 并不能归咎于研究者本身, 恐怕要和当前社会的社会氛围和教育体制相联系。所以改革目前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否则当前这种现象就无法得以根本性改变。

三、希望, 还在民间

尽管文坛上热闹非凡, “乱花渐语迷人眼”, 但热闹并不属于更广泛的真正的接受者, 试问究竟有几部真正的经典作品能够给人们以心灵的启示, 究竟有几篇名作使人铭刻心怀。文学的魅力已经被一拨拨流行风消磨殆尽。市场、金钱和名望的奴隶, 暴力仇恨和欲望放纵是作家们最感兴趣的主题, 在这些所谓刻画自我, 映射社会现状的作品背后文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已经被销量、名利磨灭了。

期盼我们的文坛能够静心听一些刺耳的言论, 倾听民众的心声。假如这些言论和心声真能有一些倾听者的话, 那么我会为之庆幸, 因为这样毕竟还有期待的希望。

摘要:当代文坛的失落与低沉其原因由多方面因素造成, 当代文学的创作主流价值的消泯与文学批评的勘正功能消退直接导致了当代文学批评渐趋成为商业文化大潮下的附庸, 因此查找文学批评“消声”的原因, 寻求重树文学批评的价值成为当代文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批评,反思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3, (4) .

上一篇:饲料益生素下一篇:决策树分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