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机构

2024-07-18

当代社会机构(精选5篇)

当代社会机构 篇1

【备考指南】

命题趋势:从最近几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看, 本专题的重点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从考查的形式看, 本专题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均出现过, 但以客观性试题为主。

应对策略:在2015年的复习 备考中要注意:

(1) 运用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说明我国坚持某一具体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及其说明的道理。

(2) 结合各国的经济、科技政策, 说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及提高科技实力的重要性。

(3) 运用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 务、时代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说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驳斥“中国威胁论”。

(4) 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进行对外交往的必要性, 或者应如何处理某一具

体外交事务。作用

【重难点突破】

1.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

2.联合国的相关知识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4.全面理解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和不合理, 竞争日益加剧, 保护主义抬头;周边安全问题极为复杂, 存在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为此, 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典型例题】

1. (2014·新课标全国Ⅰ) 2013年3月,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授权在刚果 (金) 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 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 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 并协助刚果 (金) 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1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 (金) 的和平重建工作2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 (金) 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3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4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13 B.14

C.23 D.24

解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其中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集体协作。由此可知, 13正确, 24错误。

答案:A

2. (2014·新课标全国Ⅱ) 2014年5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 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 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 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1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2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3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4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13 B.14

C.23 D.24

解析:1中“区域共同体”的说法错误。中国是促进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和力量, 3错误。

答案:D

3. (2013·福建) 2012年9月10日, 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声明将根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 稳定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这表明中国

1坚决捍卫对钓鱼岛固有的主权2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3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4致力于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A.123 B.234

C.124 D.134

解析: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是在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 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 2说法正确。中国将根据中国法律和有关 国际法的 规定, 稳步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 说明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4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4. (2013·重庆)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 其基础是普通公众, 目的在于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 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目前, 我国每年出境旅游8000万人次以上, 普通游客的言行可以带来公共外交的效果, 如举止有度、谈吐得体有正面效果, 大声喧哗、不守秩序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1公共外交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2公共外交表明公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3普通公众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参加者4公共外交可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A.13 B.14

C.23 D.24

解析: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两者发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2错误。国际关系的参加者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3错误。

答案:B

5. (2013·新课标全国Ⅱ) 在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区域外的国家中, 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1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2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3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4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12 B.14

C.23 D.34

解析:当今世界, 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2错误。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3错误。

答案:B

6. (2012·新课标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据外交部统计, 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 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 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 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 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1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2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3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4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12 B.13

C.24 D.34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和机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说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1正确。我国政府加强相关服务体现了我国政府相关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3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和我国国际法律地位高的论断。

答案:B

7. (2013·江苏) 当今世界, 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3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4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12 B.13

C.23 D.24

解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外交政策, 1不符合要求。“消除利益差别”说法错误, 4不选。

答案:C

8. (2013·浙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 在当今世界, 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 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 “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 家也有一定的 市场。对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增强综合国力,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 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 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解析:这是2013年浙江高考政治学科得分最低的一道主观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属于综合探究的内容, 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考试说明把握不到位, 对这一内容并未足够重视, 导致考生知识储备不足, 临场心情慌乱。此题对考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很高, 不利于那些不会审题、只会拿到题目凭感觉作答的学生答题。对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可以理解成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具体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对于夯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可以理解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可从增强综合国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往列强通过侵略扩张而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中国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进一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化解“中国威胁论”。否则, 中国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有可能被孤立, 中国梦也将成为泡影。2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有利于使我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管辖权是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下列事件中属于我国行使管辖权的是

1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中国政府派海监船和渔政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3中国和俄罗斯在东海举行“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4中国驻越南使馆提醒在越公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A.12 B.13

C.24 D.34

2.妥善应对气候变化, 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自主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比2005年减排40%到5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 左右。但中国政府表示坚决拒绝海外监督机构检查其减排进展。由此可见

1我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4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权, 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A.123 B.124

C.234 D.134

3.2014年5月28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2014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表示, 在未来100年内, 美国还要继续领导世界。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言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5月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时表示, 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做过世界老大, 并且还不止100年, 在历史上有兴衰的经验和教训。正反两方面教训使国人今天牢记如同《左转》所言“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中国的中学课本也一直收录汉代贾谊写的《过秦论》, 告诉后人两千多年前盛极一时的秦朝缘何如此之快灭亡, 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这说明, 在国际交往中, 主权国家要适应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做到

A.“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B.“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C.“以势交者, 势倾则绝;以利交者, 利穷则散”

D.“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4.自1990年到2013年4月, 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3项, 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 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1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2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能力不断提高3中国协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4各国的根本利益因维和而趋于一致

A.12 B.23

C.34 D.14

5.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4年5月20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访华期间, 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开幕式, 双方签署了约50项合作文件, 数量之多创 历史纪录, 既包括分量极重的《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也包括被称为“世纪大单”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两国加强合作主要是因为

1中俄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2中俄两国人民存在着传统友谊3我国一贯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4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A.13 B.23

C.14 D.24

6.2014年5月5日, 李克强在非盟总部演讲时, 提出了中非合作的“461”框架, 作为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的基本准则、方针及措施。“461”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 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 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 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 携手共创中非关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上述事实说明

A.我国在经 济全球化 中发挥着 主导性作用

B.我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

C.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D.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7.2014年上半年, 我国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 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 科学统筹, 综合施策, 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 开辟了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新境界。这表明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我国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我国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 缔结发展中国家战略联盟4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

A.12 B.23

C.14 D.34

8.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 引发全球关注。“只要有一线希 望, 就绝不放 弃”。为了机 上154名中国公民和其他外国公民, 中国政府大规模运用海空力量辗转搜救于无垠汪洋。在这场空前的国际大营救中, 一些国家故意隐瞒信息、婉拒开放领海等不和谐做法, 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材料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在艰难曲折中日益形成和发展

B.基于人权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国家 合作的基础

C.国际关系的多样性取决于国家间 利益的复杂性

D.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 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利益

9.某校高一的同学们准备参加主题为“与邻为伴, 合作共赢”的演讲,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演讲主题的是

A.我国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提供海运护航

B.大陆与台湾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C.我国与中亚四国谋划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D.日本修改教科书, 错误宣示岛屿主权, 中韩提出抗议

10.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3月26日, 习近平访 问法国。50年弹指一 挥间, 尽管国际局势和两国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 但两国都追求和尊重文明多样性, 都视对方为重要合作伙伴, 都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 中法关系始终充满活力, 日益走向成熟。其政治依据是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中法两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中法两国的共同愿望

A.12 B.13

C.23 D.24

11.2014年1月22日, 习近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 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 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 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 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这是因为

1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之一,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3我国致力于国与国之间用合作关系取代竞争和冲突关系4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

A.12 B.14

C.24 D.34

12.2014年3月24日,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 共有53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介绍中国核安全 措施和成就, 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 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中国之所以秉持这一观点, 是因为

1核安全会消除军备竞争, 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2核恐怖主义会增加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不利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3核恐怖主义会助长强权政治, 导致世界战争不可避免4核安全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A.12 B.13

C.24 D.34

二、非选择题

13.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 海洋国土观念淡薄, 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足够的重视, 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为甚。当前, 钓鱼岛主权是我国维权任务的重中之重, 考验着我国的智慧和实力, 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将对黄海、南海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有一位西方记者提问:中国政府一直宣称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但为什么不承诺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放弃使用武力?

假设你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你该如何回答?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述理由。

14.1991年11月, 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 中华台北和香港 (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 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3年来, 中国一直以亚太地区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依托, 同时, 又用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2014年, 中国将抓住APEC在中国办会的契机, 积极唱响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主旋律, 构建成员间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努力为本地区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使亚太地区继续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 分析我国做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防空识别区和领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领空是指处在一国主权支配之下, 在国家领土之内的陆地和水域之上的空气空间;防空识别区一般是沿海国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在领空之外划设的区域, 即防空识别区往往在领空之外划设。防空识别区主要体现了自卫权, 1不选。3主要体现的也是自卫权, 不选。

2.A从材料 第一句可 以看出, 1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独立权, 这一权利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体现就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23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展问题不是和平问题, 4错误。

3.B 国 家 利 益 是 国 际 关 系 的 决 定 性 因素, 一国追求自身利益, 不应该损害他国正当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

4.A材料没有指出维和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 3和本题无关。4本身错误。

5.C 共 同 的 国 家 利 益 是 国 家 合 作 的 基础, 1正确, 排除 B和 D。3本身错误。

6.B其他三个选项本身错误。

7.C结合材料“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可以判断2说法是片面的。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错误。

8.C国家利 益是国际 关系的决 定性因素, 复杂的利益关系是不同国家在这一事件中采取不同做法的根本原因。

9.C叙利亚不是中国邻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抗议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 A、B、D不选。

10.B2与材料无关。4本身错误。

11.B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尊重其正当的国家 利益, 2错误。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3错误。

12.C1中“消除”说法错误。3中“战争不可避免”说法错误。

13.回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主张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而不是武力威胁来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但不会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与和平发展并不矛盾。

理由:1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任何国家受到外国武力攻击时, 均有权进行自卫。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 的决定性 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钓鱼岛、南海问题涉及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 我国的和平发展决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3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反而能威慑敌对势力, 维护国家安全, 促进区域和平发展。 (第三个要点如果从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分析, 言之有理亦可)

14.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积极利用亚太经济合作创造的良好条件来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2我国外交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致力于增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 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4我国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助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题八当代国际社会 篇2

就全国新课标政治《考试说明》来看,2015年和2014年相比,试题结构、题型、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与范围等方面基本没有变化,体现了稳定性和继承性原则。因此,2016年的备考仍应立足于本专题的重点,并结合以下时政热点进行备考:1运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等知识,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受到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高度赞赏和热情欢迎的原因。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亚太经合组织共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大计,实现亚太和平、稳定、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依据。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际社会对建立亚投行反响不一的原因。

【考点分析】

考点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 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1独立权,即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2平等权,即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 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3自卫权,主权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4管辖权,即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

(3)主权国家应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例1】(2015· 江苏卷)“中国护照关键时刻能带我们回家!”利比亚战乱、也门危机、尼泊尔地震,我国政府反应快速,在第一时间派出飞机、舰艇迅速撤离滞留公民和侨胞,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力量和温暖。这表明

1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3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4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A.12 B.13

C.24 D.34

解析:本题考查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等相关知识。中国政府在中国公民和侨胞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给予援助充分体现了对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尊重;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它包括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以及保护本国公民及侨胞在海外的合法权利,12符合题意。3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表达错误,在国际法上,国家无论大小、 贫富、强弱一律平等。

答案:A

【归纳拓展】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区别:主权是国家存在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在国际交往中强调国家这一属性;人权是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项民主权利。

联系: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人权是主权的体现。“人权高于主权”是一些西方国家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借口,是错误的。

考点2:国际组织的含义及作用

(1)国际组织的含义: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2)作用:1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2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 3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例2】(2014· 北京卷)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人可以免责。2013年,我国关于推动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批准。这说明我国

1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赢得国际社会肯定2积极参加联合国工作,发挥建设性作用3维持国际社会现状,参与多边规则制定4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倡导联合国改革

A.12 B.14

C.23 D.34

解析:选项3中“维持国际社会现状”的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倡导联合国改革问题,排除4。“我国关于推动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批准”,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提出提案是发挥建设性作用的表现,12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A

【归纳拓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意义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学会与不同国际组织协商与合作,在国际制度的参与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主动权与决策权,对于中国自身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点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和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3)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例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201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并协助刚果(金)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1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2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 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3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4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13 B.14

C.23 D.24

解析: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在刚果(金)的维和部队解除当地武装和保护平民,说明联合国积极参与刚果(金)的和平重建工作, 1切题,也体现了联合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3切题。 联合国不是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不能代行成员国的独立权和自卫权,2不选。 联合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说法错误。

答案:A

【归纳拓展】

考点4: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4)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到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2国家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会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例4】(2015· 江苏卷)英、德、法、意等美国盟友,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了由中国倡议筹建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此可见

A.独立自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经济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D.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解析: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表达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而不是已经形成,B表达错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不能简单理解为经济利益,C表达错误。D答案表达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D

【归纳拓展】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国家力量

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精神及民族凝聚力等。

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考点5: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是什么?(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的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例5】(2014· 全国大纲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 “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这一规定

1表明我国依据国际法保护外国企业权益2体现了政府对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管辖权3表明我国立足于国际合作保障能源安全4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原则

A.13 B.14

C.23 D.24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我国的法律法规,而非国际法,排除1。我国依法保护参与合作的外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体现了24。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我国的国家利益,3错误。

答案:D

【归纳拓展】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着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2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坚决同一切侵犯我国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5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

考点6: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例6】(2013·天津卷)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这表明

A.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

B.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

解析:A是主权国家的平等权,与题意不符。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阐明了和平对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 D项强调的是发展,与题意不符。

答案:C

考点7: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1)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影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趋势———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是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例7】(2014·江苏卷)2013年上半年,围绕中国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中欧双方剑拔弩张,贸易战一触即发。下半年,通过谈判协商, 中欧关系大为改观。中欧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B.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解析:材料只是强调了中欧关系的变化,并没有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A不符合题意。题中问的是中欧关系变化的原因,而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B不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不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D说法错误。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C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

【归纳拓展】如何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历史潮流

1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3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考点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表现: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等。

(3)应对措施: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归纳拓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措施

必须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增强综合国力。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发展科技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考点9: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主张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内容:

【例8】(2014· 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目前,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中俄共同发展“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中俄两国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评价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答案:1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中俄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2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家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归纳拓展】美国提出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美国是世界的领袖。2以美国的价值观为基础,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3在美国的 “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伙伴关系。 4建立地区新秩序,遏制地区冲突,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考点1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例9】(2014· 全国新课标 Ⅱ)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1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2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3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4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13 B.14

C.23 D.24

解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因此,不能说中国是“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3错误。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而不是区域共同体,1表达错误。

答案:D

【归纳拓展】经济实力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1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不直接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但由于综合国力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推行一国外交政策、执行对外职能的能力,因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对一国的外交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其综合国力越强,越有利于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反之,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能力就越弱,越不利于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从这一点上看,“弱国无外交”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的国际社会中,这一观点更具现实意义。2一国的对外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强弱会对对外政策产生影响,但非直接决定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在其利益的基础上, 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考点11: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原因: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了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例10】(2013· 浙江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 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答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往列强通过侵略扩张而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国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化解“中国威胁论”。否则,中国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有可能被孤立,中国梦也会成为泡影。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使我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

【归纳拓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举措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3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4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创新演练】

1.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把我国的国家主权列为我国六大国家核心利益之一。这是因为

A.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B.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C.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拥有自己的主权

D.维护主权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

2.2015年6月16日菲律宾《星报》报道,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约翰·麦凯恩近日表示,美国政府应该在南海问题“国际仲裁”中更公开地支持菲律宾。对此,中国政府作出了强烈反应。这表明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2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3利益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4干涉别国内政是非正义的、错误的

A.12 B.34

C.13 D.24

3.2015年2月23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了以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史为鉴,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为主题的公开辩论会,以此拉开了纪念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序幕。中国政府的倡议

1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2给各国提供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契机3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表现4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机制保障

A.12 B.14

C.23 D.34

4.美国打着“亚太再平衡”的旗号,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的挑衅,严重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表明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国际关系2和平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冲突4国家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A.12 B.24

C.13 D.34

5.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七十年来,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局部战争和各类冲突从未间断, 国际关系中各种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人企图为侵略翻案。这启示我们要

1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2维护各国国家利益,促进各国政治、经济共同发展3正视历史,继往开来,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12 B.23

C.13 D.34

6.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在内的21个国家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2015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美国公开谴责英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2中国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3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4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A.12 B.14

C.23 D.34

7.据俄罗斯媒体2015年3月12日报道: 俄罗斯计划与其他国家合作,实施包括飞向火星在内的诸多太空项目。如果中国要参与合作,其理由应该是

1有利于增强我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2有利于保障和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3是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履行的国际义务4共同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1 B.123

C.134 D.14

8.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深化与各大国战略对话和务实合作,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立和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主张,也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综合国力增强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B.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C.我国成为国际新秩序的主要构建者和推动者

D.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

9.2014年11月7日至13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各经济体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主题,共商拓展和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之大计,实现亚太和平、稳定、 发展和共同繁荣。这表明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2推动区域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4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A.12 B.13

C.24 D.34

10.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使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战争作为一段耻辱史,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要避免甲午悲剧重演,就要

1增强综合国力,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2积极承担责任,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自身发展重塑国际新秩序4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A.12 B.34

C.14 D.23

11.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于2015年1月8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指出,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拉关系,愿意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一道努力,推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更高水平向前发展,更好造福中拉双方人民和各国人民。这表明

1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3中国特别重视发展同拉美和加勒比等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同盟关系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12 B.34

C.24 D.13

12.《超级中国》是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特别推出的纪录片,该片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发展现状。影片展现了“中国自信”,充满了中国的正能量,创下韩国最高收视率。这表明

A.中国领导世界和平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B.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自信不断增强

C.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加强

13.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当代再建“海上丝路”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当前,亚太和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度演变与调整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 中国提出建设新的 “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构想的依据。

14.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欧盟国家虽然不是APEC成员,但并非北京APEC会议的 “局外人”。中国倡议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板块、两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了在城镇化、 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务实合作。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欧盟国家并非北京APEC会议的“局外人” 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A表达错误,主权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而不是对内;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B正确;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拥有自己的主权,排除C;D表述错误,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

2.C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本身说法错误;美国参议员的表态,是侵犯我国领土完整的行为,不是干涉我国国家内政的体现,4说法错误;我国对美国参议员的表态作出强烈反应,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摩擦的根源,1 3正确。

3.A通过辩论会的主题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倡议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给各国提供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契机,12符合题意;34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B 1说法错误,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美国打着“亚太再平衡”的旗号向中国挑衅,严重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说明和平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家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24符合题意;3表达错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5.D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障碍, 这就需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4符合题意;同时需要我们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而采取的工作和活动,寻求共同的国家利益, 12错误。

6.B题中说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所以1正确;2中“主导”说法是错误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并非是基本内容,排除3;材料体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所以4符合题意。

7.A依据题意,中国要参与合作,是因为有利于增强我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1正确;2错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而不是主导地位;3与题意无关; 4错误,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A材料说明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的增强会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9.B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错误;材料表明中国是维护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建设性作用,1 3符合题意, 4错误。

10.C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甲午悲剧重演,我们需要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 1正确;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4正确;2“主导作用”的叙述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不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不是我国能决定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3说法错误。

11.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差别和对立是引发冲突的根源,1是错误的,2符合题意;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我国不会与任何大国建立同盟关系3错误的,4符合题意。

12.C纪录片《超级中国》介绍了中国发展现状,展现了“中国自信”,充满了中国的正能量,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题意;A中“领导”表述错误;B、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和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共同建设 “经济带”,有利于加快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当代社会的符号消费 篇3

消费商品符号意义的观点最早是由波德里亚提出的。他指出,消费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伦理与风尚: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用失去了联系。

在消费主义的时代,消费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受生物因素所驱动,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物和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有符号象征价值。它使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因而,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概念,就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工业社会的物的消费由此转化为关于社会的符号的消费。

二、符号消费的诞生

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是伴随着消费主义的诞生而慢慢出现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首先出现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消费至上的情境下,商品的使用已经远不及它的符号价值更能吸引人。消费主义的大潮鼓励、诱惑人们无休止地购飞翔那些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迫切需要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看似可以满足人们某种社会需要,他们具有或高或低的符号价值,用以填补人们心中被消费社会不断激起且毫无止境的欲望之沟。不管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否达到,它都迫使他们想方设法地去得到、去购买。对于世界各地的普通家庭的表少年来说,一双“耐克”牌球鞋并非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就算是篮球爱好者也没有十足的必要来拥有这样一双价格昂贵的球鞋,它的价格远远超出他们的支付能力,但他们要得到它,他们伸手向父母要钱。尽管与其他同类商品相比,耐克并不具备更高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它特有的符号价值——购买一双130至140美元的耐克芏,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它不断被消费者所追捧,甚至已经超越了一双鞋。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消费主义开始在我国蔓延开来,并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档市场在中国遍地开花,这些商场里的国际大品牌普遍比美国贵50%以上,价格如此昂贵的背后,是趋之若鹜的中国消费者。难道中国人真的如此有钱了么?不必说,答案是否定的。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消费至上的观念让普通大众认为没有钱就必须向往这些东西,有了钱就一定得拥有它们。原因很简单,消费者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因为这些商品具有某种能够使他们得到心理满足的符号价值。

三、符号价值对人们的意义

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消费者对其的乐此不疲的追求中,可见符号消费的重要意义:

[a]寻求一种平等感

资产阶级的福利革命在原则上主张人人平等,但事实上却表现为在物的使用以及社会成就方面的平等。这种思想随着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被随即中国群众广泛接受,在需求和满足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在物与财富的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社会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等级分明的传统,皇帝就是皇帝,百姓就是百姓,皇帝所有的东西百姓是连想都不能想的。明黄就是只有帝王天子才能够使用的颜色,其它人,别说是普通百姓,即使你是皇亲国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也一辈子都不别想使一回,这可是砍头的罪。无怪乎那些农民起义领导者在成功后都要先洋洋得意地穿上皇帝明黄的龙袍来享受一番,中国人对平等的渴望自古以来就压抑了太久。

今天,福利国家和消费社会里的所有政治游戏,就在于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使人人感到平等的光环在笼罩。于是今天,当大家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时,这种对身份平等的追求就转化为对经济平等的好奇。“等咱有了钱也感受下有钱人那些玩意儿”成了普通市民的一般理想。网上也在流传着“等咱有钱了,别墅买两幢,一幢住人一幢养猪;等咱有钱了,保镖请两队,一队背着另一队”的歌谣。

商品的功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简单的使用价值,而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位的中介物: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俨然让人觉得自己跟小资没什么距离感;打一条金利来的领带,成功人士的感觉自然也就找到了。对平等的渴求,不论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地位上的,身份上的,成了人们追求商品符号价值的一大原动力。彰显平等的优越感,也就成了商品符号价值对人们的首要意义所在。

[b]虚幻而又真切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这一纯粹关乎心理感受的问题在消费时代被与物联系了起来。消费社会中的幸福,“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

现在,伴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一个被物包围的环境下,在充满物的诱惑的环境下,人们慢慢变得益发官能了。消费时代的极大丰盛使人们渐渐迷失了自我,对幸福的概念也越发模糊。十几年前在大年夜吃上一碗肉饺子这种莫大的幸福放在今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何谈幸福感?物质越丰盛,人们心中对幸福就越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焦虑感,幸福在哪里?这时候,消费社会为人们设置了一套幸福生活的标准组件,引导人们来寻求这种看似幸福的幸福。人们开始信仰标志的无比威力,整个社会经济试图以极大的丰盛来消除贫困与不幸,这更加深了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富裕、富胡就是幸福符号的积累,拥有的越多,越幸福。

人们于是对越来越多的事物见怪不怪,拥有的越多感觉越麻木,这正是消费社会必然的趋势,促使人们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这种欲望从侧面说,可以是一种对幸福感的原始的追求,企图通过占有更多丰富的物质来造成一种心理上虚幻且真实的幸福感。

因而,人们希望拥有更多,尽管他们对这些物品的使用价值的需求并不是极为迫切。儿童们拥有数不清的玩具与零食,女士们拥有很多的包包和衣服,人们并非在生理上离不开这些堆积的物,他们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离不开它们,这些东西就是他们小小的幸福感,哪怕这种感觉只能维持短短的一段时间,他们很快便会失去继而不得不通过购买新的产品来维续这份小小的幸福。这种追求幸福感的消费不是受生物因素驱动的,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

[c]作为炫耀资本

如果说寻求平等感是社会中下阶级试图通过消费达到的一种目的的话,那么相对于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阶层来说,消费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炫耀、显示其自身优越性的工具。

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都是通过奢侈的高消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地位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中,虽然已经消除了贵族与奴隶的阶级区别,但仍旧无法摆脱人与人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这是因为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多少,无论再分配中如何努力,都避免不了会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于是对于优势阶级来说,他们是社会中成功分子的象征,他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证明和展示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成了社会中高消费和奢侈消费的主力军。

当代社会机构 篇4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新闻记者、评论主播和资深编辑戴维·布鲁克斯的著作—《社会动物》。

书 介

1760年,让 - 雅克·卢梭塑造了爱弥儿这个教育学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通过卢梭的描写,我们随爱弥儿诞生、成长到恋爱、结婚,看到了卢梭所称的“自然教育”—服从自然永恒法则、保存人类天性之善的教育。

300多年后的今天,戴维·布鲁克斯仿效卢梭,在《社会动物》一书中塑造了两个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哈罗德和埃丽卡。他们的诞生、成长、恋爱、结婚到临终之旅则为我们展示了社会成长中潜意识的力量—爱、情感、直觉等—既是冲动、情绪化、不可预测的,因而是需要克制和监管的;同时,却也因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做出勇敢且创新的决策而大放异彩。

如果说,卢梭的《爱弥儿》是批判社会、回归自然的美好寄托,那么,相比于“采菊东篱下”,《社会动物》这本书则是“大隐隐于市”,带着我们勇敢地面对充满矛盾的人性和人类社会。在这里,教育的意义既不在于返璞归真,也不囿于理性和智力发展。

一、作者与作品

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也是新闻记者、评论主播和资深编辑。这些工作使布鲁克斯能够广泛涉猎经济、犯罪、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写出了如《美国人的自信心在下降》《华尔街“大大低估”债务违约风险》《史上最无趣的美国大选》等妙语横生的评论文章,并常能在电视节目上引发收视热潮。

布鲁克斯将这些社会历练带给他本人的积淀全部融入了《社会动物》这本书中。书中刻画了一对美国夫妇,丈夫哈罗德出生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的中墨混血儿。他们的一生经历了数次个人危机,例如酗酒、出轨和破产;也参与了美国社会几乎所有重要活动,包括升学、创业、参加竞选等。可以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两个主人公的成长发展历程。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面对所在年龄阶段的挑战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核心观点。例如,青春期(12~18岁)面对的挑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问出了“我是谁”的经典问题;成熟期(65岁以上)则要面对“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直面死亡,解决的是“到哪里去”的问题。特定阶段的核心问题若得不到积极解决,个体就会出现情绪障碍。这本书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最新成果,例如耳熟能详的“吃糖与延迟满足”等实验故事也融入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成长叙事中,对潜意识的运作机制进行科学解释。这使得本书像是一部带有科学“吐槽”的个人成长史。在时间线索的讲述中,读者可以对照自己,看到小哈罗德们和小埃丽卡们如何一步步地解决每个阶段的核心挑战。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这本书涉及了美国当代社会的所有重要议题。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哈罗德和埃丽卡对多元文化、道德与理性、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社会信任、临终关怀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出生在中国和墨西哥两种文化混血的家庭,埃丽卡在美国宣扬多元文化、平等自由的社会中得到的结论却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上的差异可以导致惊人的不平等(诸如寿命、阶层、学业表现等)”,尽管“她知道自己本来不应该这样想,而‘应该’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美妙的”。埃丽卡以自己的奋斗精神,试图在纵观世界和遍读历史中找寻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例如“某些文化比别的文化更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而同一个时期的中产阶级小子哈罗德却丝毫没有为此困扰。他在大学里和朋友们说着后现代主义的冷笑话,紧追电子产品的时尚风潮,带着社会改良主义的浪漫情怀参加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活动。

作者通过哈罗德和埃丽卡对社会议题的讨论并非要争辩孰是孰非,而是将社会生活中普遍流行的观点放在其产生的真实情境之中—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经历和立场上、发表或认同什么样的观点。议题线索与时间线索的交织,让读者更能够理解价值观、成就动机、政治信念产生的根源。

二、主讲者评论

《社会动物》这本书的主题是潜意识的力量。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着对理性的无限崇拜,无论是古希腊时期对“绝对理性”的追求,还是文艺复兴后“理性”不仅把人从神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自由意志”(free will)和“理性道德”更成为了人之高明所在。而潜意识则往往是罪恶、邪念和魔鬼的诱惑。相反,这本书希望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阐明潜意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即使在哈罗德陷入酗酒的困境中、埃丽卡出轨后,也仍然是潜意识的力量帮助他们完成了自我救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将潜意识追溯回个体成长早期的某种需要或某种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如“俄狄浦斯情结”。《社会动物》这本书对潜意识的解答避开了精神分析法只可自证的逻辑循环和难以弥补的悲观视角,直接具体、生动地描写主人公对潜意识进行塑造、控制的过程。例如,泰勒女士用“五步读书法”指导哈罗德阅读古希腊名著,引导他通过掌握核心知识、理解并理顺知识、最后产生顿悟和思维方式的自动化。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可以带来思维的内化。埃丽卡则在参加网球比赛时学会了通过重复一些细小的身体习惯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判断”和“意志力”这两个“大坝”常常甚至不足以拦截我们对薯条和冰激凌的渴望,相反,决策过程中的“感知”改变才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说理”的作用可能真的十分有限。

像“五步读书法”和“个体情绪控制”这样有关教育和发展的知识在这本书中如珍珠般散落一地。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还启发我们再次反思教育的使命和价值。现代学校教育往往长于客观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像是标准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灌装过程。打着“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旗号,学校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下企业和工厂的初级培训基地。事实上,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所谓“情商”—控制情绪、承受挫折、创新进取等能力比单纯的智力因素对成功与否的影响更大;心理学界近来甚至刮起一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人们像寻求高分秘籍一样探究获得幸福的秘密法则。那么,如果说《爱弥儿》能够提醒我们家庭教育在价值观、情感教育中的使命,揭示人之发展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社会动物》一书则提醒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能够和应该做些什么,展示出参与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情感倾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社会动物》这本书在写作结构上既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教育领域的学术成果。作为纯粹的阅读者,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十分愉快。这种愉悦来自于作者写作手法带来的即视感和参与感—一路读下来,犹如自己经历了一生。叙事中伴随着智者的答疑解惑—立足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的综述与评论,将个体的熟悉感置于社会整体的视角之中。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就是带领读者反观自身。而对叙事中“我”的过度关注,却容易陷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我放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社会学视角的积极之处,正是对广泛“他者”的关注。因此,这本书取名为《社会动物》,讲的不仅是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故事,而是参与哈罗德和埃丽卡成长的整个社会的故事。

讨 论

社会让动物更高级?

讨论一开始,一名学教育史的博士就抛出问题:为什么这本书叫《社会动物》,而不叫《社会人》呢?问题一出,引发的是短暂的沉默和会意的轻笑—无论是《理性动物》还是《社会动物》,这个学期的读书会似乎与“动物”颇有渊源。难道,作者意在说明人的动物本性?博士三年级的玲回应,“是因为社会让动物更高级。人天生有很多动物的属性,是社会塑造了人”。这个说法将大家引入了进一步的思考—人真的比动物更高级吗?是什么让人比动物更高级?

一名来自越南、有佛教背景的博士说,“从佛教角度来看动物叫众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人是有情众生,是有意志的,而动物是没有意志的。人的一生,很重要的是要吃苦”。那名提出“动物问题”的同学总结道,“社会让动物更高级,是不是让动物也学会吃苦呢?……动物是趋利避害的,不会有人的觉悟,也不会有非常高的社会凝聚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信仰,会植根在我们生活中,变成俗语传承下去”。可以看到,大家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更侧重于“吃苦”“信仰”等情感价值层面,并不像西方语境中以自由意志、理性思辨作为标准,这也反映出东方文化独到的智慧。

社会塑造还是个体选择?

两位主人公的一生不断地面临选择:去哪所学校就读、与谁相恋、是否离婚、是否参加竞选等。在之前关于《理性动物》的读书会上,大家已经讨论了“选择”背后“深层理性”因素以及不同阶层“快决策”和“慢决策”的倾向。在这次读书会上,两名同学分别讲述的故事再次引发了大家对“决策”的讨论—是个体的主观意志还是社会塑造的结果?

第一个是两匹狼相斗的故事。“两匹狼一匹叫邪恶,另外一匹叫仁慈。两狼相斗,最后是哪匹狼赢了?老人回答说,就是你饲养的那只”,说的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是你的选择”。第二个是关于高跟鞋的故事。“高跟鞋是对脚的束缚,女性穿上高跟鞋就能显得挺拔和性感,却很少有男性愿意穿高跟鞋”,说的是“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情境驱动的”。随着讨论的展开和深入,大家对个体选择与社会塑造之间的互动关系达成了一些共识。尽管客观上存在着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审美的“规训”,基因、自然和社会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对食物的选择—“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点菜,但你实际上不能选择你喜欢的口味”。但是,社会对个体选择的制约其实也有积极意义。

第一,社会塑造或潜意识能够省时省力地处理日常选择。日常生活需要处理极大的信息量是大家的共识,基于直觉、习俗的决策比理性思辨快速简捷。三年级的一位硕士这样总结大家的讨论,“其实人很懒,不是必须要人进行主观选择的时候,人其实是不做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刻板印象、从众心理既是我们思维偷懒的证据,也为人类更快速地处理信息节省了脑力。

第二,个体层面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并不一定意味着群体层面的非理性。例如,某些区域的饮食习惯偏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一些以宗教信仰或习俗为形式的“规定”保护了个体出于短效或私利的行为对集体生存的破坏。印度文化中的“神牛”、西藏的僧侣供养制度等都是群体层面基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方式的理性选择。

第三,个体的能动性和本体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完全服从社会力量会产生如阿伦特所说“平庸的恶”,以“服从”为借口逃脱个体能够进行选择的责任。将人类之苦难置于与主体无关的历史发展之必然性之中,不能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相反,在面对社会变化时,尤其能够看到个人的力量。在埃丽卡身上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她为了实现阶层流动、超越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时展现出的个人控制力。

为什么是畅销书?

《社会动物》新书上市时就抢占了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连续6个月稳居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前一百名和《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一些同学把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言发在微信朋友圈上,引发了周围很多同学与朋友的极大关注;也有同学表示自己近来到处在推荐这本书。于是,这本书何以畅销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一名教育社会学博士认为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家庭教育的市场”,因为埃丽卡和哈罗德展现了“不同阶层家庭环境中,亲子互动频次和语气的感情色彩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实现阶层流动,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曾经学习传媒学的博士表示,这本书之所以如此畅销,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共性”,并且“这本书里讲的例子都是很新的事件,比较容易抓人”。除此以外,关注媒介素养的一名硕士看到了“新媒体怎么塑造新成长起来的‘00后’,他们受到了媒介中的哪些影响”;毕业于名校的一年级硕士读到了“一万小时定律”和“非智力因素”的成功学新秘方;热爱文学的同学对书中关于爱的探讨感到共鸣,“这个段落跟我的个人经历有联系,人在恋爱中总感觉受到各种情感的困扰,其实是受我们自己的需求的困扰”。这一切,正符合《社会动物》这本书的副标题—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也许受限于对畅销性的追求,尽管借鉴了《爱弥儿》的写作形式,《社会动物》更善于用哈罗德和埃丽卡的人生故事与研究成果综述之间对话,分析的线索显得相对比较零散。对“潜意识”的定义贯穿在叙事之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此,阅读的感受停留于感悟和获取细节知识的层面较多,也让大家感到难以展开讨论。但是,我们人类恐怕从远古时期就喜欢听故事—从故事中看到自己,感到陪伴,这是叙事的伦理学。

备 忘

《社会动物》这本书被称为当代的《爱弥儿》。看这本书你大致能知道西方生活的气象万千,包括各式各样的年轻人,他们从受教育到职业选择、考试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情况。我们的视野不能只看到中国存在的问题,更要去忧虑世界上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展现了西方对理性和人性的探讨,并更多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同学们往往把人的社会性看成压力下的反应,事实上,作者认为社会性的存在价值是高于个体人性,人的社会性品质与人的个体人性是密切相关的,并非一提社会性就要牺牲个人性。第二,本书的结尾勾勒了一个建设美好社会的内容和途径,包括经济应该怎样发展、理想社会的改造应该怎么进行等。我们难得看到关注社会建设的此类书籍。第三,本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近年来很多脑认知科学及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并且以人的发展为线索展示出来。人的成长在本质上是什么样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本讲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书。当下,很少有著作能够回到人的成长以及人的成长环境为读者进行全程和全景式的勾勒。

武侠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篇5

自古以来,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和历史传承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武侠文化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的融合与升华, 武侠文化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变化而臻于理想化、完美化的一种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武侠已经逐渐内化成为一种特有的精神寄托。时至今日, 作为勇者、智者、侠者的武侠文化无论是“忘我之道、普度众生”的佛之侠还是“清静无为、独善其身”的道之侠抑或是“为国为民、兼济天下”的儒之侠, 都淋漓尽致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展现得入木三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样化、社会思潮亦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公共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逐利忘义的丑恶现象。如何抽绎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武侠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构建法律规范、道德约束、文化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优秀文化传承保障体系,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众所周知,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结晶, 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其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使之成为“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三个倡导”从社会理想、公共秩序、行为准则三个层面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美好愿景与价值诉求, 这与武侠文化的教化、训导、熏陶等作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广义的文化存在与历史积淀, 抑或是狭义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诉求, 从其本质来讲, 武侠文化都是“利他”性的完美展现, 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彰显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规范, 但同时缺少不了道德约束。只有在制度保障的外在规范与道德文化的内化影响双重作用下, 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安定和谐。抽绎武侠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恰如其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传统武侠价值中的“侠义”始终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本标准, 为坚持真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而挺身之“仁义”。其中的“见义勇为”、“重诺守信”、“助人为乐”等表现都是在当代社会值得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子。

上一篇:《纸团》论文下一篇: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