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

2024-10-29

当代社会思潮(精选12篇)

当代社会思潮 篇1

当代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 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分析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 都尤为重要。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

何谓社会思潮?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梅荣政教授认为, “综合分析各种研究成果中关于社会思潮的定义, 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思潮本身的意识结构及其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上,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则构成了界定社会思潮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综合说’, 一种是‘中介说’。”“综合说”从社会思潮的结构体系出发, 指出社会思潮由社会心理因素和思想体系因素构成。中央党校邢贲思教授在《当代世界思潮》中写道, 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理论和心理两种形态的统一。“中介说”从社会思潮在整个社会意识系统中的地位出发, 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系统中的理论意识 (思想体系) 和普通意识 (社会心理) 之间的中介意识层次。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相互转化一般地要经过社会思潮这个环节, 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中介地位。”

综合这两种代表性观点, 我们认为,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 以相应的思想体系为支撑, 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 得到广泛传播, 具有相当影响的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它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征。

第一, 时代性。梁启超说:“今之恒言, 曰‘时代思潮’……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 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 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总是反映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二, 群体性。仅仅是个人的理论观点称不上社会思潮, 只有当这种思想得到相当程度的社会承认, 成为覆盖面广泛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思潮。梁启超写道, “凡时代思潮, 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吾知时代思潮之为物, 当运动热度最高时, 可以举全社会各部分之人, 悉参加于此运动。”

第三, 传播性。社会思潮要得到社会承认, 就必须借助各种媒介, 向大众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 才能在相应范围领域, 被某些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所接受, 形成一定规模后发展至高潮, 再随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 传播减弱甚至停止, 这一社会思潮逐渐衰落。传播是社会思潮内在的运动方式, 贯穿其整个活动历程。

第四, 流变性。社会思潮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思想过程。它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生活状态的特殊意识形态。当社会存在发生变化, 反映社会存在的思维意识也发生转变, 新的社会思潮就会取代原来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又是人们情感愿望的集中反映, 当人们的情感愿望发生改变, 社会思潮也随之转变, 或转向其他领域, 或流向另一群体。透过社会思潮的此消彼涨的演变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第五, 政治性。社会思潮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阶级社会中, 居于主流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其他阶级阶层与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不尽相同, 就透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表达出来。因此, 社会思潮带有政治性, 总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什么或反对什么, 甚至在受众多时掀起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社会流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各种思想潮流。伴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以及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社会思潮领域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化, 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从产生背景来看,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反映了国际国内的深刻变化。国际层面, 20世纪末, 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苏东剧变使马克思主义遭受巨大挑战, 社会主义步入低潮;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具有新的活力, 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依旧剧烈。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门,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相继出现“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等, 完全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热闹。国内层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经济、政治、文化运行及社会发展方面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出现新问题。面对全方位的社会转型, 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导致各种社会思潮涌现。

第二, 从主题来看,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延续。考察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 发现中国社会思潮的活跃期一般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例如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灭亡,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诸多社会思潮涌现, 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社会出现了三次社会思潮活跃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至“文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风雨飘摇, 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反传统主义、洋务主义、激进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等纷至沓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资本主义经济面临危机,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中国如何抉择?所有先进分子都在思考, 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潮影响日益扩大。建国前这两次活跃期的社会思潮都围绕着一个时代课题——中国向何处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至“文革”, 国际共产主义发展问题重重,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都是对社会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探索。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19世纪中叶开始, 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就成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 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当代中国大地蓬勃兴起的社会思潮正是延续了这一主题。

第三, 从表现特点来看,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并存的图景。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中国显现出多样化的社会存在, 如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生产力的不平衡、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多种利益分配方式等, 导致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社会思潮受主客体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及不同的个性等, 导致认识主体的思维各异。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 导致认识客体的复杂多变。因此,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并存的图景。从学科领域来看, 有哲学、经济、政治、法学及文化思潮学等;从发源地来看, 有本土及外来思潮等;从性质来看, 有马克思主义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思想、还有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从功能来看, 有积极和消极的思潮、进步和落后的思潮、正确和错误的思潮等。

第四, 从发展演变来看,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历时性的动态发展。任何社会思潮都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制约和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 必然经历一个潜伏启蒙、发展高潮、蜕分衰落的动态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化呈现潮起潮落的动态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初, 随着一系列的拨乱反正, 以真理标准的哲学讨论为开端, 理性批判思潮席卷中国。80年代初,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重点的转移, 人道主义思潮逐渐兴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逐步确立, 自由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90年代中期,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国际经济旧秩序与中国经济发展利益产生各种冲突, 民族主义思潮在国内不断强化。20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科技治国思潮在中国大地迅速流行。

第五, 从社会影响来看,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表现为实践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具有学术性, 更具有实践性。众多社会思潮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向民众传播, 争取大众认可, 在社会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积极夺取话语权, 将理论付诸实践。因此, 许多民间思潮都影响着政府决策。随着思想大解放, 人们不断地去反思历史、审视传统, 批判错误的不良的以及落后的事物。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 更批判不合理的现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也批判错误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如新左派思潮就对中国革命和改革进行反思, 对历史采取历史主义态度, 肯定中国革命和改革, 同时批判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对基层民主给予充分肯定, 在制度问题上提出一些创新意识。

三、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 受社会存在决定, 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对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一种社会思潮, 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影响社会发展并给人们带来直接冲击的物质力量。如果这种社会思潮是正确的, 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就会促进社会的前进发展, 如果这种社会思潮是错误的, 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 社会思潮异常活跃, 复杂多变, 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提倡发展科学的、正确的社会思潮, 批判抵制反科学的、错误的社会思潮。

1、理论方面,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首先,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 针对社会现实问题, 做出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回答, 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 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居于指导地位。

其次, 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深入研究社会思潮的一般性质、特点、作用等, 以及各种具体的社会思潮, 从理论上澄清认识。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精神, 客观分析各种社会思潮, 借鉴合理成分, 摒弃错误思想, 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汲取营养。

最后, 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思潮, 明确目标方向, 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当代中国社会, 经济、政治及文化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人们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日益明显。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才能形成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认识, 让多元的社会思潮统一于一元的马克思主义, 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2、实践方面, 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路径。

首先, 完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制度建设。社会思潮处于潜伏时期, 通过预测机制, 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 正确分析判断各种思潮;社会思潮处于发展繁盛时期, 运用疏导机制, 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疏通, 引导其向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其次, 构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关注社会信息 (包括人们的各种愿望要求和利益诉求) 的收集、整理和反馈, 及时掌握民众的思想状况, 以便作出积极反应, 及时有效地做好引导工作。

再次, 科学控制社会思潮的传播。媒体是社会思潮传播流行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积极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最后,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宣传队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精神文明建设, 并通过国民教育体系, 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人们的头脑, 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武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 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 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提倡发展科学的、正确的社会思潮, 批判抵制反科学的、错误的社会思潮。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引领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肖锦全:《论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一个层次的构想》, 《现代哲学》, 1997 (1) 。

[3]《清代学术概论》, 中华书局, 1954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卷, 第9页。

当代社会思潮 篇2

当代中国社会八种思潮分别是: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

邓小平思想

第一个思潮是邓小平思想,我们生活在今天都能感觉到这是主导性的意识思潮。我们平常在大学课堂里以及工作都有很多接触,我就概括地介绍一下。邓小平对再造中国立下了丰功伟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最重要的是(官方提法叫总设计师)他提出并力推改革开放决策,改变了毛泽东时期的中国面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突破。我们可以看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他在中国学界里影响很大,他写过《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在这本书里哈耶克说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泾渭分明。一直以来整个学术界和政府都是这么看的,但邓小平把这两者界线打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贡献非常巨大。特别是1992年“南巡谈话”,突破禁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用市场经济制度再造了中国。应该说邓小平贡献最大的是其“南方谈话”,在“南方谈话”以后,竞争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在大陆崛起。去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也是邓小平的一个功劳,因此今天在座的诸位还是生活在邓小平思想延长线上。

邓小平思想的主要特点:经济上大胆突破,政治上多方设限,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其实也做出了他最大努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议题是邓小平提出的,另外中国要走向法治社会也是邓小平力倡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查看全文]

老左派想恢复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种是老左派思潮。老左派年龄比较偏大,老左派思想有一个特点是和中国改革开放相始终,比如说最早的“两个凡是”,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抵制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批评、抵制对文化大革命的批评、打击包产到户、压制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指责经济特区、压制作家艺术家的自由探索、反对商品经济的提法、更反对市场经济的提法,主张什么事都要问一个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认为计划经济不容否定,同时还有多份万言书反对私营企业主入党,反对《物权法》的通过,还有指责中国全面复辟资本主义,认为中国的一些问题、灾难都是由于改革开放造成的。

马宾在《纪念毛泽东》书中说“中国已没有社会主义,统治中国的是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党内修正主义新三座大山„„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窃钩者诛,窃国者候”。那中国怎么会造成马宾所说的这种局面呢?马宾说“历史根源就是文化大革命后期领导权被修正社会主义分子篡夺,而十一届三中全会背叛了毛主席路线,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不搞阶级斗争,不搞群众运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马宾说“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进行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他说“文化大革命非常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应该积极规划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目标是把城里一切被私有化的财产重新收归国有。农村要重新实行劳动集体化、土地国有化、生活社会化。在城市要打倒炒房地产的私营房地产商,把他们所建的房屋全部没收,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这是马宾的主张。马宾认为“再来一次文革还不够,要进行好几次”。他公开要求彻底为毛主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平反。另外乌有之乡现在的灵魂人物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他要求大家学习马列著作,专门开了一个会议“马宾著作座谈会”来助阵。张宏良说中国目前是一个邪教,要用文革的方式改变它。文革一开始提出的“敢想、敢说、敢干、敢革命、敢造反”是何等大无畏精神。张先生说:“我们中国是物欲肉欲至上,把人性和文明全部过滤掉了,把人降低到动物本性的原始状态,演变成反人类反文明的邪教行为,马宾同志率先捅破这层窗户纸,要求解决中国目前的贫富分化、腐败问题”。[查看全文]

新左派本身就是一个病,不是药方

第三种是新左派。新左派跟老左派很不同,新左派主要粉丝在大学校园里。刚才我讲老左派或者一些跟随者是处在弱势群体里的一些人和思想非常保守的一些人。刚才我给大家念了一些老左派的话,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大字报,文章没有论证过程,上来就扣帽子,“你是汉奸”,为什么是汉奸没有论据。新左派完全不一样,北大巩献田教授是老左派,反对《物权法》。他给吴邦国写信,说不能通过这个,说违背了苏维埃的立法原则。那怎么讲这句话?他说应该是在“国有财产”前面加“神圣不可侵犯”,物权法提到国有财产时前面缺少一个帽子,即“神圣不可侵犯”。把国有财产和个人财产放到一块,就偏向个人,把国家财产地位给降低了。全国人大回答得很好,说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竞争主体是平等的,如果公民个人财产不重视,不给平等保护,怎么能对得起人民。最后物权法通过了。

从老左派的说辞看,老说斯大林、苏维埃,新左派没有这个。新左派主要受西方当代新左派的影响。那么西方是否有老左派、新左派吗?有,西方老左派和中国老左派有点像,上世纪20年代苏联发生十月革命,西方老左派拥护列宁、前苏联,认为苏联找到了人类的前途,后来斯大林对苏联共产党员大清洗,杀掉了很多人,大家对苏联有了一些看法,不太赞同苏联的做法,于是老左派在西方就消沉了。也就是说在苏联那么多血泪、暴行面前站不住脚。后来新左派起来了,那么西方的新左派有什么观点?没有保卫苏维埃一说,而是:一反对资本,说资本奴役着我们,我们任何人跟资本对抗不了。二是反对大公司,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赖特·米尔斯在1960年就写了《论新左派》,反对大公司,认为大公司是主宰我们命运的,我们谁也抵抗不了大公司。所以中国现在的新左派提出反对跨国公司统治、反对资本、反对市场、反对WTO、反对全球化,这个跟中国的老左派有区别,而且新左派写文章基本上比较西化。大学是新左派主要市场,美国也是,因为大学里容易脱离实际。若到金融界、公司、企业说反对资本肯定是不行的。大学里有理想,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反对这个社会,装成是社会的监督者。

新左派提出贫富分化、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这个观察是比较理性的,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是对的,崔之元有一篇名文《文化大革命有积极因素》,其中提出文化大革命有积极因素,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学习群众运动经验,学习大民主。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来新左派本身就是一个病,不是药方,对中国来说是不合适的。[查看全文]

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价值、个人权利

第四种是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跟邓小平思想有一个蜜月期,改革开放一开始提出的口号是“思想解放,打破禁锢,打破僵化,扩展个人自由,冲破思想禁锢,呼唤民主法治”,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提法也正是自由主义的一个主张,也是当时邓小

平的立场,但随着反自由化运动和精神污染运动,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和邓小平思想分道扬镳,因为自由主义思想显然是被清理的对象。后来在1990、1991、1992年邓小平主张受到抵制,中国左倾思潮回头,邓小平不得不发动南巡提出市场经济并且支持个体经济发展时,自由主义思潮和邓小平思想在1992年再度携手,有了第二个蜜月期。自由主义是主张市场经济的,左派是抵制市场经济的,主张计划经济的,所以自由主义在中国30年的命运蛮有意思,追溯得最早一点是北京大学的严复所提出的,严复说“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他任何愿意做的事,但必须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界限”。严复翻译自由主义最重要的著作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论自由》,跟严复同时期的有郑观应、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丁文江、梁实秋、罗隆基、储安平、殷海光包括后来的顾准等人都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重要人物。

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上主张个人财产权,有一篇文章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引用的是英国18世纪首相一句话。是说我这个房子很破,很小,风可以吹进来,雨可以刮进来,但国王的千军万马要在我的房子面前止步,因为这是我的私有财产。这是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

自由主义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在政治上自由主义主张宪政、民主政治。李慎之先生给《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一书作序说,“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1998年12月,朱学勤发表《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文中:“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 [查看全文]

民族主义在世界上的作用是加剧了中国威胁论

我曾在上海买了两个钱包,一个钱包上写着“中国人必须领导一切”,另外一个钱包印着“全世界必须说中文”,这里面曲折的表达了民族情绪。民族主义主要是非理性,是以血缘作为认同基础,忠于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另外民族主义只是一个外壳,没有内容,因此容易被人利用。有的时候民族主义可以成为一个联合抵御外部入侵的凝聚剂,这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是正面作用,但现在没有这种亡国灭种的危险,就没有必要了。民族主义的边界和国家边界相重合。现在过分的鼓吹民族主义,岂不是帮助赞成疆独吗?民族主义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是各种各样的,是一把双刃剑。

现今的中华民族主义是过去中国长期积弱到今天发展起来的一种亢奋状态,同时中国现在的民族主义也是虚伪的,比如克林顿到北大演讲一个女学生给克林顿出难题,把自己的“爱国”炫耀一番,之后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前后逻辑不能一以贯之。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难道表演扔瓶子是想使自己在毕业分配时处于最优势地位吗?

民族主义在世界上的作用是加剧了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和其它国家的紧张关系,不是中国的福音。[查看全文]

民粹主义认为穷人是对的,富人是错的第六种是民粹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有五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极端贫民主义,以穷人是非为是非,穷人的就是对的,富人的就是错的。毛泽东的这句话就是民粹主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否定精英的作用;二是反对代议制民主,要求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叫做大民主;三是要求结果平等,而不是起点平等。民粹主义更注重的是均平富。同样是人,他那么富,我这么穷,这就太不公平了,这是民粹主义典型的经济主张和经济要求;四是道德至上,道德高于法律,高于程序;五是诉诸暴力,民粹主义主张暴力,民粹主义还特别的看重、崇拜那些魅力型领导人。

今天中国民粹在抬头。刚才我说的老左派很多做法是煽动民粹,通过司法不公、官商勾结等问题刺激中国的民粹,由此出现了毛泽东热、文革热,这说明民粹在中国正在崛起。一个著名作家说文革好,文革打倒权威,都是打倒有权有钱的人,不打倒他们我们这些穷小子就起不来。最近炮打茅于轼就是民粹言论,说茅芋轼为富人说话,但他是替民营资本家受到国企排挤才给他们说话,但就是不行,被骂为“汉奸”“王八蛋”“老不死”“老狗”。最近还有全国28省声讨茅于轼,这个是左派策划的,目的是煽动民粹。

还有“富人原罪论”,原罪是指一些私营企业主“第一桶金”来路不明。有人发表文章说,要彻底清算私营资本,再来一次“文革”,把国门一封,搞工作组,从20年前开始查,谁下海了,追出来,一笔一笔彻底查,没收他们的财产。

另外网络也是一个民粹主义者的话语暴力场。贵州一个官员全家被杀,网上欢呼“只要杀当官的,我就举双手赞成”。包括杨佳被判,虽然程序上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杨佳杀人被判死刑不存在问题。网上说“杨佳是英雄、大侠、刀客等”,这也是民粹主义。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精英主义,邓小平是主张精英主义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在社会意识层面、社会结构变化里,精英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结果是财富喷涌,经济保障。当然文化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里也是鱼龙混杂,营私者很多。当精英联手维护自己的权力走向特权和腐败时,精英反过来刺激民粹主义起来再度打倒精英。就社会变革而言,精英的主张是温和的、渐进的,比如最近20年中国出现了对英国改革道路的赞誉。英国虽然也杀过一些人,但总体来说跟法国大革命是不一样的,是渐进的。中国的精英界更多是选取英国道路,而反对法国大革命,认为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都是不好的。但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不及时推动变革,最后民粹就会起来。[查看全文]

新儒家提倡用“尧舜禹”替换马克思主义

第七是新儒家思潮。美国、台湾、香港的新儒家比如唐君毅、牟宗

三、杜维明主张提高道德:“吾日三省吾身”,一定要往圣人的方向努力。第二,海外新儒家一致赞成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且他们认为儒家里面谈这个谈得很少,应该从儒家里进行变革。大陆新儒家蒋庆说海外新儒家主张道德等于是自己躲墙角自杀,只讲自己的道德能怎么样?别人就问你要怎么样,蒋庆们说最重要的是夺取国家政权,把中国的政权掌握在儒家手中,要把四项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改成为尧舜禹,公务员考试考六经,最主要的是《易经》、《尚书》、《诗经》,脱离开六经的中国就不是中国人的中国,所以他说“政治儒家”。“中国必须回到六经轨道上,这样政权才有合法性,否则任何政权都没有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国情”蒋庆直言。

康晓光说中国最重要的是建立儒教,当然康晓光认为现在的中国简直是不象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中国怎么能让人热爱、向往?他赞成用刚才所说的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来救中国,他提出儒教救中国,主张实行仁政。[查看全文]

民主社会主义以“公众是否幸福”为目标,反对暴力

第八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来源主要是恩格斯的一句话形成了两批学生。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暴力夺取政权,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在《共产党宣言》中早期著作一直是这样的。恩格斯去世前几个月写了一篇文章《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这篇文章恩格斯说“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取的一切阵地是一个主要的手段”,结果在恩格斯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分为两波人,一拨人是伯恩施坦、考茨基主张赞成恩格斯的主要手段和意见,放弃暴力革命,和平展入社会主义。伯恩施坦说恩格斯这篇文章表明他与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手段已经分手。再一拨人是列宁,他坚持暴力夺取政权。

社会党主张主要有几条:一条是把经济蛋糕做大。混合所有制经济,比如法国17%是国企。二是主张支持私有制,这和邓小平思想一致,它提倡保护私人产权。三是政治上主张实行宪政民主,特别支持工会、宗教、妇女、环保、社会团体活动,当然民主社会主义赞成普选制,多党竞选,互相监督,轮流执政,新闻自由,司法完全独立。四是社会政策,民主社会主义最有名的是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墓地一直保障,从儿童的生存权利一直到养老保障。英国、丹麦那样的社会保障达到了百分之百。荷兰、挪威、瑞典社会保障面超过百分之一百,中国的社会保障面也就是40%多。

当代社会思潮 篇3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历史演变;当代意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34-04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社会思潮,而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往往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历史进程中上层建筑为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断调整变革的转折时期。社会思潮在此时期内则充当了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反映出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对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而形成的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有历史性、现实性、能动性、流变性及社会共鸣性等显著特征。

1840年英国人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祖宗圣贤的仁政理念不堪一击,封建时代的社会秩序飘摇欲坠,天朝上国的痴幻美梦烟消云散。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开始了新的反思与探索。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到了近代开始了一个“文化昂进之时代”,进入了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并在学习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历史过程。短短百余年间,主要有五大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在历史进程中此消彼长,互相激荡,并最终汇入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巨流之中,影响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推动着近代中国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嬗变

1.经世致用的洋务思潮。早在洋务运动开展之前,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士大夫,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实事求实功,以实功从实事”等思想,开始翻译并编写了如《海国图志》、《四洲志》等介绍西方实情方面的著作。这些地主阶级的开明思想家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挽救颓败的封建王朝。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这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愿望愈发强烈。在士人学子中,有冯桂芬、郑观应等人的著书立说;在权力官场中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身体力行。这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学习西方的“器”与“技”,建立起自己的实业体系,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此思潮影响之下,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各种近代化事物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中。虽然有顽固派的万般阻扰,洋务运动还是逐步发展起来,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诸多领域之先河。

2.变法维新的改良思潮。维新改良的思潮是继洋务思潮之后风靡社会的另一股激流。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中如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人曾主张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学习西方的“器物”与“技术”,以此来实现国家之富强。但甲午的战败表明了30多年的学习只得皮毛之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要想真正挽回败局,必须探本究源,学习西方文明之精髓。而这一精髓就在于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改良思潮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中拉开了帷幕。为此康有为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圣人之道”宣传西方体制;梁启超以《时务报》为阵地,鼓吹维新变法;严复以翻译西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学说而摇旗呐喊。这些维新思潮不仅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更开启了民智,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西方资产阶级的观点学说,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出现在国人面前,国人在思想上对西方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认可度也逐步加深。

3.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潮。维新改良思潮要求建立西方的社会制度,实行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政策,但变法运动操之过急,极大地损害了上层统治者固有利益,受到顽固派的极力阻挠,终于在坚持103天后夭折。清朝的腐败在随后签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庚子协定》中达到顶峰。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终于看清了清朝统治者的面目。推翻满清政府以期“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共识。留日学子中以陈天华、邹容为代表,大力宣扬革命思想,力图推翻满清政府以期自强。孙中山先生更是毅然弃医,投身革命事业,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革命党人创报刊、立著作,与那些试图推行君主立宪的保皇党们激烈论战。革命思潮继维新思潮之后,再次开启了民智,革命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在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最终推翻了中国最后的专制帝国。

4.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武昌首义,清帝退位,民国肇造,却遭遇一系列的复辟闹剧与军阀混战,甚至作为一战战胜国依旧维护不了自己的主权。为什么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却依旧积贫积弱?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守旧的文化导致的,要想改变这一面貌,必须从文化上彻底地进行变革。陈独秀最先抨击“尊孔复古”的思想,提出要彻底“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胡适、鲁迅等则大力推进白话文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李大钊甚至把西方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介绍给国人。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各高校作为运动场所,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伴随着新文化运动遍地开花。

5.社会主义的革命思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和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李大钊最早向国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陈独秀也发表《谈政治》、《马克思学说》、《社会主义批判》等宣传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人们发现了一条异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是否能救中国成了先进知识分子新的思考。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达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坚定地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是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任何社会思潮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是影响思潮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动情况、日常物质生活状况等;政治因素包括政治性群体、政党的变迁过程及实践活动,一定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运动的形成,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抑制或促进作用等;思想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实思想文化的制约等。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与变革。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梁启超先生曾有“三不足”之说:即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便有了洋务运动,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便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便有了五四时期的“全部解放的运动”。伴随着这“三不足”,在近代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就相应的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洋务思潮、变法维新的改良思潮、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潮、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的革命思潮这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一方面,这些社会思潮促进了社会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另一方面,这些社会运动,又反作用于社会思潮,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范围和力度。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

在这一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对社会思潮的产生、演变等有着潜移默化式的影响。从狭义的文化定义看,思想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包括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等。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意志、愿望、需求、动机等社会心理因素,也直接影响特定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思想观念的变化自然导致社会思潮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与社会思潮的演变更是联系密切。对于同一社会事件,民众的价值取向不同、价值标准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作为民众评价互动及其结果的社会思潮自然不同。

(三)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是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集中体现

社会大变革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大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每一种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国人的思想观念从保守转向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安贫转向求富、从依赖转向自主的历史。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演变发展,中国人的思想面貌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矛盾和冲突。这些积极变化也好,矛盾冲突也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往的结果。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都是由点到面,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属于黄土大陆文化,是以群体意识为核心的,注重人本、现实和艺术精神为一体的文化;西方文化属于蓝色海洋文化,是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尊崇法律、上帝和真理理念的文化。两种文化特质各异,但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因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性格、社会历史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因此在两种各具特质的文化初次交往时,必然会有相当长的磨合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才会有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交锋,才会有了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峙,才会有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斗争,才会有了新文化运动中“尊孔复古”与“打倒孔家店”的激烈论战。

纵观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路向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过程中,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既受到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是近代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这一特定背景下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进现代的必然。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碰撞、吸收、融会和改造,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宝库,使之日新月异,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

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历史演变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历来强调交往(Verkehr)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常常把交往和生产力相提并论,视为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而且每每把交往看作生产本身的“前提”。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在形式上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交往过程,而在本质上反映的则是中西文化交往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选择。明晰这一点,才是当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

(一)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每一个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价值认同体系,都有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一个社会只有确立了核心价值观,这个社会才能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思想,这一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代文明历经5000年之久而从未中断,期间纵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但文化传统仍得以传承。到了近代,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核心价值观从未确立,因此社会总是在动荡中曲折前进。近代中国一次次探索的失败表明,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国家的发展必受掣肘,社会的进步必受限制,个体的全面发展也难有保障。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它之所以是核心价值观,就是因为它同其他非核心价值观相比,更加关注这个时代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对于中国来说,在当下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里,铸就核心价值观极为重要。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进一步加剧,利益诉求也将更加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改革的共识则根本无法形成。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社会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确立是一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先进与否,是否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体现了本民族的前进方向,是否满足个人的合理要求;二是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途径与方式,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否体现民族特性。如果满足了上述两点要求,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文化的引领下,就会成为社会思潮的核心要素,并在社会运动中转化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推动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求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交往

文化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对民族文化形态和外来文化形态的继承与融合。价值观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同样如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实际表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能只关注一种价值形态,还要重视中西文化间的交往。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纵向来看,文化具有累积性、传承性,从而表现为发展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从横向来看,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表现出多样性和交融性。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是与中西文化的交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为五大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养料和素材,是社会思潮多样化产生的理论源泉。而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又反过来促进了中西文化彼此间的交往,使之更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得以逐步从中凝练总结、选择确立。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社会中闭关锁国的保守理念、顽固派敌视一切外来文化的思想、保皇派妄图维持皇权的努力,都被前进的历史大潮所吞噬。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先进的价值观,既考量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又借鉴了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最终得以被历史所铭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反映的就是在中西文化交往中,社会核心价值观不断变更、筛选、重构并最终确立的过程。

(三)推进中西文化交往,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

如何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也就是如何对待东西方两种文化及其交往的问题。古往今来,东西方两种文化融合会通的思想几乎成为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徐光启就提出了“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魏源曾提出“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的思想。章太炎主张要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蔡元培主张:“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融“古”于“今”,如何会“外”通“中”。笔者认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的“综合创造论”,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思想就值得一提。张教授认为:“要把经过认真挑选的来自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要素综合成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系统,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它们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必须弘扬民族主体精神,走中西融合之路,必须以创造的精神从事综合并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就要求研究者应该以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眼光去观察各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即不仅应该着眼于某种社会价值观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应该着眼于它是怎样在发展变化着的,未来又可能怎样发展变化,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把握和控导这些可能的发展和变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简单地说,每一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必须对以往的时代有所超越,都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所处时代的问题,完成所处时代的任务,最终形成关于所处时代问题和任务的一个理论上的阐释和解答,这是实现当代理论和文化创新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建华.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可能性[J].科学社会主义,2009,(06):53-57.

〔2〕朱可辛.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14,(02):23.

〔3〕张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33-37.

〔4〕丁祥艳.论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J].求实,2012,(08):75-78.

〔5〕方章东,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50-53.

〔6〕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02):21-24.

〔8〕赵壮道.三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比较与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9-12.

〔9〕崔志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1-104.

〔10〕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5-11,126.

当代社会思潮 篇4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学派林立, 学说纷呈, 内容庞杂, 变迁迅速。在众多领域, 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第三条道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思潮和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其中, 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 其主要的理论为“现代性的终结”、“人的终结”、“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宣扬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价值多元化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强化。由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但由于经验的不足, 在接受过程中, 照单全收, 致使他们理想信念的淡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放松自己, 逐渐丧失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而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没有责任感,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消费主义兴起于19世纪, 倡导超前消费、高消费、“面子”消费, 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突显自身的社会地位。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偏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尊崇享乐主义、追求物质至上、爱慕虚荣和沉浸在物欲世界不能自拔, 失去自我, 丧失自制力, 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应对西方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方式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 西方社会思潮所包含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物质至上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完善。

(一) 从理论层面上正确解读西方社会思潮,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或者座谈的形式, 正确解读当代西方思潮, 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理论根源、理论体系以及精神实质, 针对大学生常有的误区、歪曲, 用科学、生动的方式帮助其重塑其价值观、人生观, 重拾其道德信仰,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并且将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用学生们熟知的语言, 将其变成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让大学生全方位的学习、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以及核心价值, 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深入其脑其心。

(二) 理论结合实践, 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寓于实践活动中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组织实践课程以及拓展训练, 例如开展“我的中国梦”班团活动, 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等, 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价值寓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 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正确分析我国在当今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克服对物欲世界的过分追求以及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盲目尊崇, 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

同时,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建设体育场馆以及教育基地, 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精神本质,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在这其中健全人格, 实现自身价值。并且, 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等进行管理, 坚决取缔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学生正常生活的经营性场所, 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处理危害学生身心、人格的事件。

(三) 充分利用舆论手段,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今社会是信息科技的社会, 网络、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渠道,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 宣传以及弘扬我国主流意识、核心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潜移默化的深入青年大学生的心脑,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自觉的坚决抵制危害其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

同时, 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将其引入课堂, 利用其丰富生动的教育素材以及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 引导、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吸收西方社会思潮好的一面, 同时理性的应对其消极的一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 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栗燕、张雷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师生的影响探析[J].学术探索, 2012, (2)

[2]肖松涛.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2)

[3]张引.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4]陈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当代世界思潮》随想 篇5

现实和社会矛盾的精神折射。其学派林立,学说纷呈,蔚为大观。读后,让我对林林总总的当代西方思潮有了整体的认识,开扩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当然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真理的绝对化问题。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的,它依赖于一定的要件和实践。在西方经济思潮中,大多理论的提出者都具有这样的认识,即自己的学说不是绝对正确的,它依赖于当前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现实。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就在阐述自己的经济主张时,没有完全摒弃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主张,提出“我们永远面临这样的问题,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西方学者在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总是既论证其合理内核,也阐明自己理论的局限性和缺陷。而反观我们的一些学者,每提出一观点,必说得放之四海皆准,从不提及自己理论的瑕疵。譬如《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单纯强调细节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严格来说已经违反了辩证法必然决定偶然的铁律,其实细节是很重要,但它只能是影响全局,怎么能说是决定成败呢,岂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学术界的思想观念也必然折射到社会各方面。在我们的工作中,不也是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诠释其合理性、正确性、必然性,从不论证其负面的影响。由于没有全面的可行性认证,往往导致工作发动时轰轰烈烈,实施时步履维艰,最后草草收场。结果还得从头再来,而损失的机会成本却再也无法弥补了。

还有一个是老问题——“拿来主义”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要发展,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吸收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有益的成果,也就是要运用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从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外来文明的借鉴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我们引进的时候,往往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思想“拿来了”,可我们还没太搞明白,就生搬硬套进入了实施阶段,结果常常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说人本主义,按照西方的观点人本主义的中心理念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能动的选择。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得使单位成为干部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将干部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干部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视他们为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让干部的价值在工作中得以实现。要充分尊重干部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干部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要使干部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鼓励干部主动、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在具体实践中,“以人为本”往往成了其他决策、计划的一个点缀,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噱头。现在大行其道的《赢在执行》,把执行力推上至高点,实际上弱化了人的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以人为本还存在认识偏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拿来了,还要讲究拿来的质量,只有真正认识了拿来的内容,才可能结合我国的现实,做到拿来能用。

中国书法与当代社会 篇6

人文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演变成为了文化,这使文化具有着较为深沉的审美意蕴与绵延不断的生命动力。随着当今时代科技与社会观念的提高与改变,我国传统的文字艺术——书法被归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象征。在新的发展时代中,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而开放的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书法艺术要想得以传承和发扬,就需要融入现代社会的节奏中去,并不断对自身结构进行更新,加快书法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在新的时代面前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书法艺术;现代社会;发展传承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对文化欣赏与审美眼光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多样化与开放性的发展环境中,传统的书法艺术要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应以如何的姿态介入到人们的视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与发展中,成为了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 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身份

我国的书法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具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汉字的书写方式,在事件记录、信息传播、文章写作与情感的表达等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是其他艺术文化形态所不能替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华夏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传承具有着重大的意义[1]。我国古代的优秀书法作品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有无数件已经损毁或丢失,这是我国文化的损失,然而幸运的是,也有大量的与我国历史、政治、艺术、教育、农业等各方面的书法作品通过各种形式与手段被完整保存了下来,为我国现代艺术文化的丰富提供了具有巨大价值的历史材料。

人们重视书法艺术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十分巨大的历史与使用价值,还因为书法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它的一笔一划都蕴含深意,结构与笔墨都蕴含深情,是一种能够在宣纸上起舞的无声艺术。大篆典雅古朴、小篆匀称协调、楷书端庄立体、草书热情奔放,这都使无数见过书法艺术作品的人为之惊叹和着迷[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印刷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使得传统的书法书写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要求,其书写功能被不断弱化。书法的功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实用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变,成为了人们追求纯艺术的一种方式,以一种审美价值作品的形态而存在。

二、 书法在现代社会开始被看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对象

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书法已经从传统的以实用为主、审美作用为辅的功能逐渐转变为以审美价值为主以实用功能为辅,被人们定义为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人们书写和练习毛笔字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提升审美情趣,为了将书法写的更具有审美意韵而写,而不是为了用其记录事件或传播信息等而写。这就造成了当代社会写书法的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不是为了写某一个字而写,而是为了将某一个字写得更为美观而写,使得书法承载着的更多是书法作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趋向。并且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人们文化娱乐活动的日渐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并喜爱上书法艺术。

在商品化的大潮下,书法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已经进入了商业化运作的时代,大量的书法作品被爱好书法的艺术家或收藏家拍卖与收藏,使其具有较高的价值。并且商人们也察觉到了这一商机,将名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大量复制,通过在衣饰、建筑、广告等商品上进行展示而盈利。而这主要是书法作品具有一定艺术价值才得以实现的。

三、 书法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对象

在现代社会爱好与欣赏书法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将书法与绘画、舞蹈等艺术一样当成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追求的是深入研究与分析书法的创作规律与艺术表现方式,为的是将毛笔字写好,使其具有较高的美感与审美价值。有一部分人是将书法艺术当成是一种“审美艺术”去欣赏与喜爱,钟情于对优秀书法作品的欣赏与收藏,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还有一部分人是将书法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买卖,以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则将书法当作一种活动来参与。这群人既不为了追求利益、也不为了在书法界取得什么成就,而是将书法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在空闲的时间写写毛笔字以愉身心,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度过闲暇时光。他们也许写的不好,但是在书写与和他人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了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四、 书法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学术研究对象

书法的产生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与社会蕴含。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对书法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等书写方式的不断转变,还是对书法名家的写作风格与用笔方法的探讨,或是对中国书法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转变,这些对于我国的学术、文化、艺术各界来说,都具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书法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书法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高等教育中也开始设置了专门的书法研究专业,并吸引了大量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学生。这些工作的进行主要是旨在通过对书法进行研究来探寻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与社会发展历程,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书法创作水平。

五、 结语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发展时代面前,它的实用性功能已经被新的科学技术所取代,致使它的实用性功能大大弱化,而主要作为一种艺术审美的形式存在。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多的将书法艺术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或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来看待,并且因为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使其也成为了一种人们研究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工具。本文通过对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全文的梳理我们发现,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科技变革冲击下获得发展的空间,就需要其自身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章剑华.中国书法的传统生存与发展方式——从传播的视角[J].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06):15-25

[2] 章剑华.开拓书法新时空步入艺术新境界——论当代书法的创新之路[J].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03):93-96

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再认识 篇7

一、理论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思潮往往以某种理论或观点为基础,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也是社会思潮区别于社会心理的基本标志之一, 社会思潮的理论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思潮的自觉性、稳定性与系统性, 而自发、感染与不稳定的社会心理构成社会思潮的基础。社会思潮以某一理论体系为基础, 往往体现出某种哲学观。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而又是社会思潮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动力的来源。哲学往往体现出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与价值层面的诉求, 哲学具有阶级性。毛泽东指出:“各种哲学学说, 都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创造的。这些人们的意识, 又是历史地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所有的哲学学说, 表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需要, 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阶段。哲学的命运, 看哲学满足社会阶级的需要之程度如何而定。”[2]社会主义思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 深刻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需求。而资产阶级思想确是以实证哲学为内核, 为资产阶级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统治服务。

事实证明,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 必然会发挥出强大的物质力量。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3]在十八、十九世纪, 资产阶级哲学理论满足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利益需要, 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广大劳动人民需求, 在宣扬“自由”、“平等”、“民主”自由主义思潮的引领下, 推翻了封建专制, 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同样, 自共产主义学说诞生以来, 社会主义思潮以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实实在在地为无产阶级谋福祉, 获得了千百万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蓬勃发展。

反之,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丧失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必然暗淡无光、销声匿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盛行与德意日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反动分子虽然猖狂一时, 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在轴心国被击败之后, 独裁法西斯专政土崩瓦解, 其思想也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二、主流性与非主流性的辩证统一

根据某种思想理论与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 可以分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非主流思想意识。同样,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 有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之分。、

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在我国, 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代表全国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思潮“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多样性, 并不是对非主流社会思潮实施打压, 而是应该具体分析, 并且加以区别对待。非主流社会思潮中, 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比如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伪科学、新儒学等;另一类为对马克思主义无害的社会思潮。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必须通过法律与政策的途径加以取缔, 抑制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而对于无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应该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支持其发展, 进而促进交流与融合, 繁荣文化。加深对社会思潮特征的认识, 不但要理解名目繁多的各种“主义”、“思想”, 更要认识到社会思潮的主流性特征, 坚持主流性与非主流性的统一。

三、显性与隐形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 而普遍联系的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思潮同样有一个产生、变化、发展的历程。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为显性与隐形的辩证统一过程。“一般来说, 一种理论观点的提出, 在它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之前, 它处于一种潜伏的状态, 一旦时机成熟, 就会浮出社会生活的表层, 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 对大众产生广泛的影响, 而一旦社会思潮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削弱, 这种社会思潮也会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5]。

梁启超认为, 社会思潮的传播都有一个周期性的过程, 即产生、发展、衰落、消亡。他把社会思潮的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期 (生) , 第二阶段为会盛期 (住) , 第三阶段为蜕分期 (异) , 第四阶段为衰落期 (灭) 。按照梁启超的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把第一阶段的启蒙期和第四阶段的衰落期看成社会思潮的隐形性特征, 而把第二阶段的会盛期和第三阶段的蜕分期看成社会思潮的显性特征。社会思潮表现为显性特征时, 波涛汹涌, 激荡千里, 对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能导致社会革命和政权更替。例如, 自共产主义思潮诞生以来, 以其科学的真理性与联系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实践性,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世界劳动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世界统治秩序。

而在社会思潮表现为隐形特征时, 涓涓细流, 不为人知。当然, 表现为隐形特征的社会思潮, 并不是从思想文化领域中消失了, 而是以潜隐的方式或其他形式继续存在, 一旦时局动荡, 必然风云变幻, 再次吸引大众的视线。苏联巨变、东欧解体之后, 西方一些政要和右翼思想家迫不及待地放言“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 宣称“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 历史的演进过程已经走完”。这些论调既不符合事实, 也不是西方学者的一致认识。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法国思想家德里达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 前苏联与东欧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致, 它并没有给马克思主义本身带来伤筋动骨的损害, 而是使其变得更加纯洁、更有吸引力, 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 变成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 认清社会思潮的显性与隐形特征, 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 才能使无产阶级思想占据思想阵地。

四、复杂多样性与单一性的辩证统一

当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各种社会思潮在世界思想文化舞台上纷纷登场, 在各个领域表达不同的观点与价值倾向, 争夺话语权, 社会思潮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

社会思潮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争论。主要表现为各个理论、学说、主张对同一的社会热点与重大问题发表观点, 提出解决办法。例如, 在人类社会发展前途与未来的重大问题上,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是通向奴役之路, 社会主义已经终结。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 虽然社会主义运动暂时陷入低潮, 但社会主义暂时的挫折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第二, 同一社会思潮内部的争论。主要表现为在对同一重大理论问题认识统一的前提下, 对其细节与子问题的争论。如新自由主义虽然坚持自由化与市场化, 但根据对传统自由放任原则的恢复力度和提出的政策主张看, 大体可以分为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温和的新自由主义、创新的新自由主义三类。除了一致对外, 这三派之间也存在不同的争论与见解。第三, 社会思潮的范围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政治社会思潮、经济社会思潮、伦理社会思潮等, 从而对大众产生广泛的影响。

与社会思潮的复杂多样性相比, 其单一性尤为特殊。一方面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就比如万花丛中一点绿, 特殊的地位使其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其他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在我国, 就体现为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另一方面, 虽然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异彩纷呈, 但还是表现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在西方社会中的一些政要和右翼学者看来, 是如何抑制社会主义这个单一社会思潮;而在我国看来, 是如何防止单一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渗透, 坚持与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

对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的研究是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原理, 才能对社会思潮特征进行深入的辨析。深入认识当今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 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引领, 加强社会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 探索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规律意义重大。

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性的社会思潮, 必须深刻认识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以往对社会思潮基本特征认识的文章侧重对社会思潮单一特点的描述与论证, 如政治性、实践性、多样性等, 而本文以辩证分析的方法对当代社会思潮基本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本文认为, 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理论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主流性与非主流型的辩证统一、显性与隐形的辩证统一等特征。

关键词:社会思潮,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第1卷) .中华书局.

[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17.

[3]列宁.列宁全集 (第6卷) .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2版, 第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第98页.

《当代国际社会》专题复习 篇8

命题趋势:从最近几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看, 本专题的重点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从考查的形式看, 本专题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均出现过, 但以客观性试题为主。

应对策略:在2015年的复习 备考中要注意:

(1) 运用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说明我国坚持某一具体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及其说明的道理。

(2) 结合各国的经济、科技政策, 说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及提高科技实力的重要性。

(3) 运用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 务、时代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说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驳斥“中国威胁论”。

(4) 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进行对外交往的必要性, 或者应如何处理某一具

体外交事务。作用

【重难点突破】

1.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

2.联合国的相关知识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4.全面理解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和不合理, 竞争日益加剧, 保护主义抬头;周边安全问题极为复杂, 存在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为此, 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典型例题】

1. (2014·新课标全国Ⅰ) 2013年3月,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授权在刚果 (金) 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 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 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 并协助刚果 (金) 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1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 (金) 的和平重建工作2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 (金) 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3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4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13 B.14

C.23 D.24

解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其中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集体协作。由此可知, 13正确, 24错误。

答案:A

2. (2014·新课标全国Ⅱ) 2014年5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 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 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 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1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2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3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4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13 B.14

C.23 D.24

解析:1中“区域共同体”的说法错误。中国是促进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和力量, 3错误。

答案:D

3. (2013·福建) 2012年9月10日, 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声明将根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 稳定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这表明中国

1坚决捍卫对钓鱼岛固有的主权2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3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4致力于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A.123 B.234

C.124 D.134

解析: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是在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 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 2说法正确。中国将根据中国法律和有关 国际法的 规定, 稳步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 说明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4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4. (2013·重庆)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 其基础是普通公众, 目的在于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 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目前, 我国每年出境旅游8000万人次以上, 普通游客的言行可以带来公共外交的效果, 如举止有度、谈吐得体有正面效果, 大声喧哗、不守秩序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1公共外交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2公共外交表明公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3普通公众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参加者4公共外交可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A.13 B.14

C.23 D.24

解析: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两者发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2错误。国际关系的参加者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3错误。

答案:B

5. (2013·新课标全国Ⅱ) 在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区域外的国家中, 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1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2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3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4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12 B.14

C.23 D.34

解析:当今世界, 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2错误。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3错误。

答案:B

6. (2012·新课标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据外交部统计, 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 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 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 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 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1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2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3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4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12 B.13

C.24 D.34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和机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说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1正确。我国政府加强相关服务体现了我国政府相关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3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和我国国际法律地位高的论断。

答案:B

7. (2013·江苏) 当今世界, 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3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4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12 B.13

C.23 D.24

解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外交政策, 1不符合要求。“消除利益差别”说法错误, 4不选。

答案:C

8. (2013·浙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 在当今世界, 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 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 “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 家也有一定的 市场。对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增强综合国力,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 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 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解析:这是2013年浙江高考政治学科得分最低的一道主观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属于综合探究的内容, 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考试说明把握不到位, 对这一内容并未足够重视, 导致考生知识储备不足, 临场心情慌乱。此题对考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很高, 不利于那些不会审题、只会拿到题目凭感觉作答的学生答题。对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可以理解成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具体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对于夯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可以理解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可从增强综合国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往列强通过侵略扩张而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中国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进一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化解“中国威胁论”。否则, 中国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有可能被孤立, 中国梦也将成为泡影。2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有利于使我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管辖权是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下列事件中属于我国行使管辖权的是

1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中国政府派海监船和渔政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3中国和俄罗斯在东海举行“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4中国驻越南使馆提醒在越公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A.12 B.13

C.24 D.34

2.妥善应对气候变化, 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自主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比2005年减排40%到5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 左右。但中国政府表示坚决拒绝海外监督机构检查其减排进展。由此可见

1我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4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权, 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A.123 B.124

C.234 D.134

3.2014年5月28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2014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表示, 在未来100年内, 美国还要继续领导世界。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言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5月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时表示, 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做过世界老大, 并且还不止100年, 在历史上有兴衰的经验和教训。正反两方面教训使国人今天牢记如同《左转》所言“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中国的中学课本也一直收录汉代贾谊写的《过秦论》, 告诉后人两千多年前盛极一时的秦朝缘何如此之快灭亡, 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这说明, 在国际交往中, 主权国家要适应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做到

A.“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B.“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C.“以势交者, 势倾则绝;以利交者, 利穷则散”

D.“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4.自1990年到2013年4月, 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3项, 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 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1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2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能力不断提高3中国协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4各国的根本利益因维和而趋于一致

A.12 B.23

C.34 D.14

5.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4年5月20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访华期间, 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开幕式, 双方签署了约50项合作文件, 数量之多创 历史纪录, 既包括分量极重的《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也包括被称为“世纪大单”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两国加强合作主要是因为

1中俄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2中俄两国人民存在着传统友谊3我国一贯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4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A.13 B.23

C.14 D.24

6.2014年5月5日, 李克强在非盟总部演讲时, 提出了中非合作的“461”框架, 作为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的基本准则、方针及措施。“461”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 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 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 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 携手共创中非关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上述事实说明

A.我国在经 济全球化 中发挥着 主导性作用

B.我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

C.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D.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7.2014年上半年, 我国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 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 科学统筹, 综合施策, 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 开辟了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新境界。这表明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我国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我国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 缔结发展中国家战略联盟4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

A.12 B.23

C.14 D.34

8.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 引发全球关注。“只要有一线希 望, 就绝不放 弃”。为了机 上154名中国公民和其他外国公民, 中国政府大规模运用海空力量辗转搜救于无垠汪洋。在这场空前的国际大营救中, 一些国家故意隐瞒信息、婉拒开放领海等不和谐做法, 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材料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在艰难曲折中日益形成和发展

B.基于人权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国家 合作的基础

C.国际关系的多样性取决于国家间 利益的复杂性

D.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 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利益

9.某校高一的同学们准备参加主题为“与邻为伴, 合作共赢”的演讲,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演讲主题的是

A.我国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提供海运护航

B.大陆与台湾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C.我国与中亚四国谋划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D.日本修改教科书, 错误宣示岛屿主权, 中韩提出抗议

10.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3月26日, 习近平访 问法国。50年弹指一 挥间, 尽管国际局势和两国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 但两国都追求和尊重文明多样性, 都视对方为重要合作伙伴, 都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 中法关系始终充满活力, 日益走向成熟。其政治依据是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中法两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中法两国的共同愿望

A.12 B.13

C.23 D.24

11.2014年1月22日, 习近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 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 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 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 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这是因为

1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之一,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3我国致力于国与国之间用合作关系取代竞争和冲突关系4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

A.12 B.14

C.24 D.34

12.2014年3月24日,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 共有53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介绍中国核安全 措施和成就, 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 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中国之所以秉持这一观点, 是因为

1核安全会消除军备竞争, 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2核恐怖主义会增加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不利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3核恐怖主义会助长强权政治, 导致世界战争不可避免4核安全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A.12 B.13

C.24 D.34

二、非选择题

13.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 海洋国土观念淡薄, 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足够的重视, 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为甚。当前, 钓鱼岛主权是我国维权任务的重中之重, 考验着我国的智慧和实力, 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将对黄海、南海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有一位西方记者提问:中国政府一直宣称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但为什么不承诺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放弃使用武力?

假设你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你该如何回答?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述理由。

14.1991年11月, 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 中华台北和香港 (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 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3年来, 中国一直以亚太地区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依托, 同时, 又用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2014年, 中国将抓住APEC在中国办会的契机, 积极唱响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主旋律, 构建成员间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努力为本地区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使亚太地区继续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 分析我国做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防空识别区和领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领空是指处在一国主权支配之下, 在国家领土之内的陆地和水域之上的空气空间;防空识别区一般是沿海国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在领空之外划设的区域, 即防空识别区往往在领空之外划设。防空识别区主要体现了自卫权, 1不选。3主要体现的也是自卫权, 不选。

2.A从材料 第一句可 以看出, 1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独立权, 这一权利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体现就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23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展问题不是和平问题, 4错误。

3.B 国 家 利 益 是 国 际 关 系 的 决 定 性 因素, 一国追求自身利益, 不应该损害他国正当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

4.A材料没有指出维和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 3和本题无关。4本身错误。

5.C 共 同 的 国 家 利 益 是 国 家 合 作 的 基础, 1正确, 排除 B和 D。3本身错误。

6.B其他三个选项本身错误。

7.C结合材料“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可以判断2说法是片面的。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错误。

8.C国家利 益是国际 关系的决 定性因素, 复杂的利益关系是不同国家在这一事件中采取不同做法的根本原因。

9.C叙利亚不是中国邻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抗议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 A、B、D不选。

10.B2与材料无关。4本身错误。

11.B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尊重其正当的国家 利益, 2错误。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3错误。

12.C1中“消除”说法错误。3中“战争不可避免”说法错误。

13.回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主张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而不是武力威胁来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但不会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与和平发展并不矛盾。

理由:1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任何国家受到外国武力攻击时, 均有权进行自卫。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 的决定性 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钓鱼岛、南海问题涉及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 我国的和平发展决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3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反而能威慑敌对势力, 维护国家安全, 促进区域和平发展。 (第三个要点如果从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分析, 言之有理亦可)

14.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积极利用亚太经济合作创造的良好条件来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2我国外交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致力于增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 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4我国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助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题八当代国际社会 篇9

【考点分析】

考点1: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

(2)全面把握国际组织的知识。

(3)联合国。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成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这些措施

①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奉献与担当②坚持并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的权利④奠定了南南合作的经济基础

解析:选A。中国的这些措施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符合时代主题的要求,也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同时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种体现,故①②符合题意;这些措施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不等于是维护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权利,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具有平等权,各国都有权利发展,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故③和题意不符;这些措施为南南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不是奠定经济基础,故④说法错误。

【归纳拓展】

区别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三个概念。

(1)从区别上看,三个概念各自的含义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混淆。

(2)从联系上看,它们都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的需要,以国家为单位形成了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由两大类型成员构成,各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离不开国际社会,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是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考点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2)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例2(2016年江苏卷)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六国领导人围绕“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会议主题,共商澜湄合作发展大计。澜湄合作机制的启动

①有助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②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体现了国际组织在促进国家间合作的作用④说明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国家关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澜湄合作机制的启动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关系,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①符合题意;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组织的作用,③排除;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④说法错误。

【归纳拓展】

在“国家利益”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考点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例3(2016年全国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的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对“世界和平发展”起积极作用(增添新的正能量)的原因。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考生只需要结合材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作用即可。材料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各国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二部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建立政治互信。第三部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增强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能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归纳拓展】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

②我国的国家利益。

(2)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与其他国家的分歧,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往来、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及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3)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①原因: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②做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关系,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例4(2016年天津卷)2015年,中国外交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从夯实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到巩固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参与解决伊核问题,到推动巴黎气候大会协议达成;从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进口商品降价,到多国调整对华签证政策,出入境更加方便,中国与世界进入了深度互动。从中可以看出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主导量②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③国际关系是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④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2015年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②正确;中国与世界进入了深度互动,这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④正确;①中“主导力量”夸大了我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与冲突,其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③说法错误。

【归纳拓展】

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三者的内在联系。

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同性质的国家,其根本利益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斗争,各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这又必然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实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6月18日,中国两艘海警船继续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我国在行使

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2.2016年6月23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不再属于欧盟成员国,也成为首个投票脱离欧盟的国家。根据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下列与欧盟相似的国际组织是

3. 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非洲的刚果(金)、利比里亚,在拉美的海地,在亚洲的东帝汶、柬埔寨,中国维和人员的身影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说明

A.中国对世界维和事务发挥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B.国际组织对于国际问题的解决都起着推动作用

C.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的所有工作

D.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

4.2016年6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国始终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看待和发展同欧盟的关系,愿继续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这说明

A.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代替了竞争关系

B.中欧之间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C.国际组织能够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D.中欧深化互信能够消除竞争和冲突

5.2016年6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中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这一提升

①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和发展主题②印证了双方的共同利益高于各自的国家利益③意味着双方致力于打造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④传递出双方将结为重要战略同盟的信号

6.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习近平倡导“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以看出

①国家间关系的变动决定国家利益的调整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7.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牺牲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为更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动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策略运筹,落实底线思维,实现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是

①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②维护国家的生命和灵魂③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8.2016年4月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策主张。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中国秉持这一立场是因为

①核扩散会加剧军备竞争,违背世界各国的利益②核恐怖主义会增加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③核扩散会助长强权政治,导致世界战争不可避免④反对核扩散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9. 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充分发挥高层交往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与各国签署500多项合作协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

中央领导这样做是因为

①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④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10.2016年6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新华社社长专访时表示,中俄两国的互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两国应丰富双边关系合作内涵。扩大双边贸易、提高技术合作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在国际舞台上携手维护国际稳定,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说明

①中俄两国在战略上有许多汇合点②中俄两国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③中国正在积极建立与俄罗斯的同盟关系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两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二、非选择题

11.201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恰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5周年。15年来,上合组织在维护稳定、反对恐怖袭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势头良好,成为目前欧亚地区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

材料二:当前,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威胁着本地区安全稳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遇到困难,进入调整期和恢复期。对这些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联合自强。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合作、联合自强的必要性。

12.2016年6月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双方达成330多项成果,但中美分歧明显。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美两国的关系,两国之间的状态应该是“复杂的”。一方面,两国是贸易伙伴,彼此获得既定利益。另一方面,他们是存在一些误会的竞争对手。美国前任驻华大使骆家辉表示,中美之间可能拥有“全球最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与摩擦不可避免,关键要看用什么样的办法加以解决。纵观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合作是一条不断加强的主线,只要双方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只要坚持通过平等对话与磋商妥善处理分歧,中美关系总体将保持稳定发展。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越小,世界经济受益就越多。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构建和谐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

专题八

【创新演练】

1. B 2.C 3.D 4.B 5.B 6.C 7.B8. C 9.B 10.A

1 1.(1)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反恐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是各国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合作、联合自强,符合当今时代主题,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1 2.(1)①国家利益决定国家间的关系。中美两国出现争端,是由利益对立引起的,而中美两国的密切交往,是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美两国存在分工与合作,加强交流,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表现。

(2)①主权国家一定要自觉履行义务,遵守国际法。②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⑤要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⑥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周边地区是与我们的利益交融最深入的地区,也是我们可以更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地区。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以自己的和谐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当代社会的符号消费 篇10

消费商品符号意义的观点最早是由波德里亚提出的。他指出,消费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伦理与风尚: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用失去了联系。

在消费主义的时代,消费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受生物因素所驱动,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物和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有符号象征价值。它使消费由过去对商品的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因而,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概念,就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工业社会的物的消费由此转化为关于社会的符号的消费。

二、符号消费的诞生

对商品符号意义的消费,是伴随着消费主义的诞生而慢慢出现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首先出现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消费至上的情境下,商品的使用已经远不及它的符号价值更能吸引人。消费主义的大潮鼓励、诱惑人们无休止地购飞翔那些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迫切需要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看似可以满足人们某种社会需要,他们具有或高或低的符号价值,用以填补人们心中被消费社会不断激起且毫无止境的欲望之沟。不管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否达到,它都迫使他们想方设法地去得到、去购买。对于世界各地的普通家庭的表少年来说,一双“耐克”牌球鞋并非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就算是篮球爱好者也没有十足的必要来拥有这样一双价格昂贵的球鞋,它的价格远远超出他们的支付能力,但他们要得到它,他们伸手向父母要钱。尽管与其他同类商品相比,耐克并不具备更高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它特有的符号价值——购买一双130至140美元的耐克芏,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它不断被消费者所追捧,甚至已经超越了一双鞋。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消费主义开始在我国蔓延开来,并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档市场在中国遍地开花,这些商场里的国际大品牌普遍比美国贵50%以上,价格如此昂贵的背后,是趋之若鹜的中国消费者。难道中国人真的如此有钱了么?不必说,答案是否定的。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消费至上的观念让普通大众认为没有钱就必须向往这些东西,有了钱就一定得拥有它们。原因很简单,消费者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因为这些商品具有某种能够使他们得到心理满足的符号价值。

三、符号价值对人们的意义

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消费者对其的乐此不疲的追求中,可见符号消费的重要意义:

[a]寻求一种平等感

资产阶级的福利革命在原则上主张人人平等,但事实上却表现为在物的使用以及社会成就方面的平等。这种思想随着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被随即中国群众广泛接受,在需求和满足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在物与财富的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社会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等级分明的传统,皇帝就是皇帝,百姓就是百姓,皇帝所有的东西百姓是连想都不能想的。明黄就是只有帝王天子才能够使用的颜色,其它人,别说是普通百姓,即使你是皇亲国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也一辈子都不别想使一回,这可是砍头的罪。无怪乎那些农民起义领导者在成功后都要先洋洋得意地穿上皇帝明黄的龙袍来享受一番,中国人对平等的渴望自古以来就压抑了太久。

今天,福利国家和消费社会里的所有政治游戏,就在于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使人人感到平等的光环在笼罩。于是今天,当大家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时,这种对身份平等的追求就转化为对经济平等的好奇。“等咱有了钱也感受下有钱人那些玩意儿”成了普通市民的一般理想。网上也在流传着“等咱有钱了,别墅买两幢,一幢住人一幢养猪;等咱有钱了,保镖请两队,一队背着另一队”的歌谣。

商品的功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简单的使用价值,而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位的中介物: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俨然让人觉得自己跟小资没什么距离感;打一条金利来的领带,成功人士的感觉自然也就找到了。对平等的渴求,不论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地位上的,身份上的,成了人们追求商品符号价值的一大原动力。彰显平等的优越感,也就成了商品符号价值对人们的首要意义所在。

[b]虚幻而又真切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这一纯粹关乎心理感受的问题在消费时代被与物联系了起来。消费社会中的幸福,“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

现在,伴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一个被物包围的环境下,在充满物的诱惑的环境下,人们慢慢变得益发官能了。消费时代的极大丰盛使人们渐渐迷失了自我,对幸福的概念也越发模糊。十几年前在大年夜吃上一碗肉饺子这种莫大的幸福放在今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何谈幸福感?物质越丰盛,人们心中对幸福就越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焦虑感,幸福在哪里?这时候,消费社会为人们设置了一套幸福生活的标准组件,引导人们来寻求这种看似幸福的幸福。人们开始信仰标志的无比威力,整个社会经济试图以极大的丰盛来消除贫困与不幸,这更加深了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富裕、富胡就是幸福符号的积累,拥有的越多,越幸福。

人们于是对越来越多的事物见怪不怪,拥有的越多感觉越麻木,这正是消费社会必然的趋势,促使人们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这种欲望从侧面说,可以是一种对幸福感的原始的追求,企图通过占有更多丰富的物质来造成一种心理上虚幻且真实的幸福感。

因而,人们希望拥有更多,尽管他们对这些物品的使用价值的需求并不是极为迫切。儿童们拥有数不清的玩具与零食,女士们拥有很多的包包和衣服,人们并非在生理上离不开这些堆积的物,他们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离不开它们,这些东西就是他们小小的幸福感,哪怕这种感觉只能维持短短的一段时间,他们很快便会失去继而不得不通过购买新的产品来维续这份小小的幸福。这种追求幸福感的消费不是受生物因素驱动的,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

[c]作为炫耀资本

如果说寻求平等感是社会中下阶级试图通过消费达到的一种目的的话,那么相对于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阶层来说,消费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炫耀、显示其自身优越性的工具。

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都是通过奢侈的高消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地位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中,虽然已经消除了贵族与奴隶的阶级区别,但仍旧无法摆脱人与人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这是因为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多少,无论再分配中如何努力,都避免不了会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于是对于优势阶级来说,他们是社会中成功分子的象征,他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证明和展示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成了社会中高消费和奢侈消费的主力军。

当代社会思潮 篇11

关键词:当代版画;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版画是一门重要的视觉艺术,就属性上讲版画具有可复制性。它从广义上讲,在印刷工艺形成工业化模式以前,印制的带有图形具有普遍意义上版画性质,就可称其为版画。版画的即是创作者在平、凹、凸、漏几种传统版画印刷工艺之上,进行创作加工后越印于承载材料之上的一种工艺。版画从形式上一般又可分为,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画等45几个版种。

生活中活的人都问版画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对其有很多接触,却往往不自知。 中国的版画最早所出现的形式是佛经、印刷所制的古代书籍中的插图。版画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往往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以及衣服上图案的印刷都与版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欧洲的一些艺术大师,他们常常用版画去制作一些油画的小稿或将油画复制成版画。例如:伦勃朗、丢勒、梵高、蒙克等。版画在是一种“贵族艺术”,它的制作过程相对性比较复杂。艺术品是给人提供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的产物,它会丰富人们精神层次的情感。不同的创作形式有不同表达方式。版画的自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本身自带着一种高雅的特质,它有着重叠肌理叠加等技法和形式。版画还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其中,在制版过程中有些意外所形成的效果,往往使画面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版画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谈起中国的版画,它的源头就要追溯到木版画上。木版画的发展进程从插图衍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等民众文化蓬勃发展,促使木版画的插图更加的注重了可欣赏性和审美趣味性。木版画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层次高度,它是中国传统版画与现代版画相互承接的一个重要的桥梁。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铜版画因为被当做是对精品艺术的一种复制的手段,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版画的特性被人们被人所接受,它自身所带有的独特的艺术性,渐渐铜版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相较于木版画,铜版画能将画作表现得更加精美,而且它的版面更加利于保存,可以更加好的完成复制工作。木版和铜版这两种版画经过了无数艺术家的实践与研究,直至今日我们仍在研究,这些足以证明传统对现今的影响。

就如同油画需要讲究笔触和颜色;而国画讲究笔墨和意境,版画则离不开它本身的艺术语言和材料与媒介。由于当代艺术家们经过对材料的研究寻找出了多种的材料,现代版画的综合观念愈加强。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多是以木版画成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中国的版画从刚开始的复制性上一点点发展为开始具有创作性,再到如今的多元素综合性发展。丝网版画这种新兴的版画形式,它诞生的时间较短,但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提到丝网版画就不得不提波普艺术,它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它是在美国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国际性的艺术潮流。波普艺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安迪.沃霍尔,他在20世纪被称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对艺术的思想观念引领了当时年轻的一代,使这些追随他观念的年轻一代人,追求新艺术和新生活,反抗了权威型艺术和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规范。,安迪沃霍尔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段带领着这一代年轻人进入到这个纷繁的艺术市场。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展上,总能见到安迪沃霍尔的影子。丝网印刷的四色头像一次次复制着对安迪沃霍尔的敬意。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代表了前卫艺术的一种,他的艺术引发了部分年青一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追寻。

同时版画也有着当代性,它给现代人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它见证着可复制性艺术的特征,它是艺术家们精神想法与堆积技术的双重结合。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之下,版画有着只身的发展方向。虽然现代中国人对版画有着相对意义上的不认可,与误解,一定意义上会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但它只身所带有新颖独特的视角与构图等特殊的画面结构,它也会给人的视觉上带来新的冲击。当代版画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对艺术的重新解读。现代的版画大多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绘画的束缚,它的绘画语言层次更加丰富。艺术家将其他的绘画元素加入到作品中,将其从新打撒重组,描绘出全新的形式。版画的创作之中往往有很多种多样的因素存在,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古代时期墙壁画上雕刻的花纹和一些饰品上的雕刻花纹和一些石头上的花纹等等,经过创作者本身的加工以及提炼,就可以成为创作者本身创作中的一些元素。现代的艺术大师徐冰他的作品《天书》、《地书》、《鬼打墙》等艺术作品,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想法以及版画的特性,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态度想法。《天书》这件作品表现了他对文字的理解及表达。

当代社会思潮 篇12

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中的意识也在进行着不段的变化, 西方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的价值理念一直在不断的对于大学生进行着影响。本文将对于社会思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帮助教育部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社会思潮的概念

(一) 社会思潮额内涵与特征

在社会的学术界并没有将准确的社会思潮进行确定, 但是在众多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中介论”与“综合论”。“中介论”就是将社会思潮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 将社会中的主要结构间进行联系与区分, 社会思潮在社会进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是承接的作用。“综合论”是人们的欲望在精神上面的体现, 进而将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影响的思想。“中介论”更加强调的是社会意识, “综合论”更加强调的是社会思潮的多元化[1]。

(二) 社会思潮在社会中的表现与发展趋势

(1) 社会思潮在社会中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 主要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形式将我国的大学生思想进行影响, 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自由、民族、民主、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在这些社会思潮里面主要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式及制度上面进行抨击, 让大学生对于我国建设进行否定, 妨碍我国进行建设。

(2) 社会思潮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社会中的思潮与我国现在所要面临的国际形势教存在不可分开的联系。在社会思潮进行发展中, 人们的思想状态也有原有的理想转变为现实, 让人们对于思想方面的追求进行降低, 更加关注的是对于物质等上面的需求。将社会中的个体价值进行尊重, 这是社会思潮在进行发展中的另一种趋势。在我国社会制度进行建立的初期, 个人的价值在社会中存在感较低, 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中个人的特殊性正在进行暴露, 让社会思潮在进行转变中更加强调对于个人上面的价值。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的思想关注与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差距。在各种信息不断向大学生进行冲击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思想关注点开始呈现多元化, 但是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还是使用的传统的教育形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感觉到教育内容枯燥并单一, 并没有将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进行解决, 无法让学生对于思想学习提起兴趣。

(2) 社会环境与教育内容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进行开放的过程中, 我国的社会环境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阶段, 多样而对社会思潮在不断的将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冲击。我国的思想教育仍然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内进行, 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较低, 僵硬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是完全不相符, 最终造成大学生对于思想教育并不感兴趣的现象[2]。

(二) 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 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在进行思想的判断上面已经具有较强主观意识, 社会思潮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上面对于社会进行认识, 帮助大学生在问题的解决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 增强大学生的思维的扩展性与深度。

(2) 大学生具有更高的鉴别能力。世界间的距离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变得越加小, 让大学生在进行信息的选择可以具有更多的途径。在我国进行经济化建设中, 大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则变成了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不在对于国家大事进行思考。在社会思潮不断向大学生进行影响的过程中, 大学生对于思潮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帮助校园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在我国进行经济化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出现各种各样而对问题, 大学生由于并没有对于问题较深的分析能力, 就非常容易将社会主义的制度与理念进行怀疑。进而被社会思潮中的不良思想进行影响, 将我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否认。

(2) 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中重要力量, 应该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进行引领。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建设中, 多样的社会思潮一定会将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 将我国思想教育方面的效果进行降低, 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3]。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 将社会思潮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行引领

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一直坚信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 它是我国在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精神支撑。在社会思潮进行传播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明确, 不要将不良的社会理念将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在我国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曾经明确过, 在进行社会思潮的传播中一定要将社会意识进行掌握, 既要保证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也要将社会思潮中的错误思想进行约束, 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贯彻。

(二) 当代社会思潮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我国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死各大高校在教育中的基础, 可以将为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健康的引领与形成, 让大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社会信仰。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教育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让教学的质量可以进行保证, 成为大学生在建立思想观念的主要选择途径。

四、结论

大学生由于世界观等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 教育部门应该较强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引领, 让大学生最终形成健康的思想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易, 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02:167-171.

[2]崔华前.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 2014, 04:104-110.

[3]伍晓霞.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调查和应对策略[J].延边党校学报, 2013, 03:120-122.

上一篇:延伸产业下一篇:环境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