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笔墨(通用3篇)
当代笔墨 篇1
刘明 / 春山牧歌 中国画 69cm×69cm 2015年
刘明 / 三里牧歌 中国画 69cm×69cm 2015年
“当代”是具有当今、当世的时代意义。因此本文所指的当代水墨山水画是指当代人所画的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又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水墨山水画,它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同时又不断地突破传统笔墨程式,对笔墨表现语言进行了拓展,是当代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方向。
笔墨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化身,也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绘画意识领域内的体现和反映。尽管当代水墨山水画与传统水墨山水画在形式语言方面有了很大差距,笔墨形态出现了很多变化,但是它始终没有脱离“笔墨”这个精神内核,始终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并在此指引下不断扩大自己的艺术外延,使中国的山水画成为了一个更为开放的体系,吸收着各种绘画的优秀因素,促使自身的不断发展。
在目前的艺术创作中,当代水墨山水画家一方面致力于水墨山水画的革新和探索,另一方面在当下高科技信息时代中又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反思。因此,当代水墨山水画家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传统笔墨因素和精神品质与当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相结合,实现了其笔墨转型,形成了具有当代特征的水墨山水画。
一、笔墨的图像化表达
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经过千百年来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以笔墨系统为主线来表达文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笔墨已经成为可以世代相传的一种精神形态,并形成了中国艺术独有的气质特征。然而时代的变迁、文人群体的变化及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系统的完美性和封闭性,使得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笔墨语言形式在当代化过程中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需求,甚至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当代水墨山水画家抛弃了传统山水画笔墨系统中的规范程式,不再遵循“一波三折”的笔法定律和规范,也不再拘泥于笔划的点滴得失。而是用自己的艺术体验和生活感悟指引着笔墨的方向,把笔墨变成诸多图像画面构建因素中的其中一个。
许多当代水墨山水画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画家姜宝林从当代人的生存现实体验出发,注重色彩迹象的整体呈现,以淡彩没骨的方法消解笔墨线条的主导化,使色彩成为作品的主体印象。在平面图像化中拓展表现,以视觉为重心,在重复排列中增强画面空间的变化,形成很强的视觉张力。另外试图通过墨色的饱和度控制画面的形式表达,追求光影、墨色等平面构成形式的视觉和谐,尽最大努力反映当代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贾又福的积墨山水则更多地减弱了线的主导地位,运用大块墨色作为画面的主要构成框架,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吸收
当代水墨山水画在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山水画的狭隘的笔墨观和笔墨程式,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寻找突破的灵感。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与渴望。“作画者往往随心所欲地组合画面和色彩布局,没有规律,没有规则,有的只是心灵流动的痕迹。那种质朴、雅拙、大胆的构图,超自然表象的造型,及本能色彩自由的表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内在激情及特有的秩序美。”(韩敬伟《中国画的意与色》)民间美术中“朴实纯真”成为当代水墨山水画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借鉴。从画家牛克诚和卓鹤君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传统民间美术中鲜艳的色彩、夸张的造型中吸取养分,借鉴了中国古代壁画的视觉效果,讲求色与墨搭配的装饰性和平面构成,水墨与色彩在山水物像的构架下相互渗透,传递出具有当代气息的山水情怀。在胡应康的山水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把墨和色彩不均匀地调和在一起,同时减少笔触之间的色彩变化,使之具有自然的块面笔触感。
三、笔墨的都市情感表达
如今,生活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再找到传统山水画里那种云蒸雾起的隐居山川。在现代化都市中再去创作那种古典式笔墨的山水画已不现实,即使画出来的作品也不具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不仅能表达自然,还要通过自然山川的描绘反映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和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隐逸、遁世的山水情怀已失去了存在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基础,都市化的因素会被艺术家不自觉地带到山水画的创作中。因此,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关注视野已然从以山水为载体的传统文人的理想精神世界向现代化的都市体验转变。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烦燥不安, 使得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关注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生存环境改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给我们的心灵上造成的空虚。这种真实的感受通过变异的形象、大胆的色彩展现出当下人们的真实精神状态。方向的作品把山水情结与都市情感的表达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有时他从一个庭院或者书房阳台的视角描绘出山水的气质,以小见大,让我们感受到当代人对向往自然和留恋都市的双重矛盾心理。在张志民的《家园》系列作品中,画家以浓重的传统笔墨传达出当今在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与向往和人类的开发建设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四、西方构成的本土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各种外来文化交流的吸收和碰撞中不断被激活和阐释,形成许多具有本土化倾向的新样式。构成的本土化是批判性的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结果, 这让笔墨呈现出时代感的同时又不失民族性,也成为当代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特征。当代水墨山水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对西方构成因素的融入和借鉴已经不像20世纪初的现代水墨山水画家那样显得有些刻板。当代水墨山水画家的借鉴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高度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通过西方构成因素的运用唤起了传统山水画笔墨中的时代激情,并通过笔墨的形式转换重新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为笔墨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刘明 / 古风牧歌图 中国画 120cm×60cm 2014年
刘明 / 春山野趣 中国画 39cm×70cm 2015年
刘明 / 桃园牧歌 中国画 69cm×34cm 2015年
刘明 / 溪夏牧歌 中国画 69cm×139cm 2015年
五、多重时空的笔墨构建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家用二维的平面空间表达出三维的自然空间, 而当代水墨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时空观,画家在表现自然山川精神面貌的同时赋予主观意象空间的想像和扩展,作品因此时常呈现出非现实性、非理性的空间关系,山水物象中的云、山、树、石等排列组合次序被打乱,依据意境的变化和意象的需要来重构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画面视觉形式、空间心理的探索尝试。这种对画面的重新构建为当代水墨山水画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而且往往让观赏者产生极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卓鹤君、卢禹舜、陈平等画家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卢禹舜的《静观八荒》系列山水作品中,许多不断重复的圆弧线在看似无意重复的浓重墨色中把画面分割成不同的时空,同时又不断地打破了已经建立的时空。好像在不同的时空境界中游走,让观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利用画面多种空间的穿插构建把有形的自然物象变换成无形的宇宙,并把这种抽象化、空间多重性的结构表现方法主观化。在卓鹤君的山水作品中,他常常把新形式的语言探索与浩瀚的宇宙时空等图像相结合,试图营造出他对理想的梦幻世界和宇宙观的独特见解。
刘明 / 南山牧歌 中国画 69cm×46cm 2015年
刘明 / 青山牧歌 中国画 69cm×46cm 2015年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水墨山水画家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接触和浸泡中,更加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自信和对当代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语言样式和笔墨风格。 同时当代水墨山水画家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传统笔墨因素和精神品质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相结合,实现了当代水墨山水画的笔墨转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形式内涵,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借鉴,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刘明
1978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山东青年美协理事。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张志民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201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卢禹舜教授。
当代笔墨 篇2
孙萌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展现的才华就比较受师长和同学们的关注,她是一个对绘画有着独特认知的学生,有时候画面中有意无意显露的笔墨气质,会吸引人长时间地驻足品味。她心中追求的目标是很有高度的, 在专业学习上没有放松过要求,同时追求的过程也非常艰辛。离开校园后每过一两个月,她都会拿一捆新画找我指导,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她对画面的理解和进步,前一段时间拿来了一批画,我看了以后感到很惊讶同时也很欣慰,因为这一批画作在画技上有一种突飞猛进的进展,感觉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画面中传达的气息也很有生命力,缓缓流淌出的节奏似乎可以与观者相契合相对话。她对美的思考与表达都源于心灵对完美的渴望。我可以在她的画面中,看到古典, 现代,曲调,诗韵,有时看到阳光,欢愉,有时看到低吟, 神秘,这些柔肠百转的情愫正是她对生活的真实表达。 不管她所要表达的形式和技法如何变化,她的追求都是 “万变不离其宗”,艺术面貌和理念也始终相通。通过这几年的积淀、磨练、刻苦钻研,孙萌的作品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从她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她一步步往前“递进”的过程——她的创作在艺术道路上的跳动与变化,从她学生时代的状态到现在的改变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画面语言的成熟度上, 包括画面形成的视觉效果上,孙萌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自我超越。
作为年轻的女性画家,孙萌在题材的选择、构图的把握和色彩的运用上确有独到之处,那种微妙的传达, 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生活事业的感悟和对美对艺术的理解。这种敏感是与生俱来的,如何抓住这种闪烁不定的敏感就需要下苦功夫了。只要是能真诚地表达自我,用艺术的眼光来提炼美好,按照内心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那在专业领域里取得满意的成绩,就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我认为她拥有巨大的艺术潜力,再加之她为自己设定的远大目标,相信孙萌未来的艺术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当代笔墨 篇3
齐白石的山水画形成与他学习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他早年自学《芥子园画谱》、四王、石涛等山水画技法, 以绘家乡风景和感物抒怀, 如《龙山七子图》、《绿衫野屋》、《万梅香雪》等, 然后五出五归以后, 游遍河北、江苏、陕西、江西、广西、广东六省, 这期间从众多友人处亲眼见到石涛、八大、金农、徐渭等大家的真迹, 加之名山大川的游览, 正可谓万千奇峰藏于胸中, 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写画于豪端。 1909年游览桂、粤、苏、沪等地, 这次经历对其影响巨大, 由此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1910年所作《借山图》册页, 看出齐白石从真山水中获得的感悟。如他在《桂林山水图》题款中写道:“逢人耻听说荆关, 宗派夸能却汗颜, 自有心胸甲天下, 老夫看熟桂林山。”这诗说出了齐白石此创作是从真山真水中得来的。 他在《借山图》卷首中写道:“凡天下之名山大川, 目之所见者, 或耳之闻者, 吾皆欲借之, 所借之山非一处也……”均可说明他经历“五出无归”之后, 绘画风格完全抛弃早期的习惯, 走上了一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新之路, 从真实的大自然中获得了独特的感悟, 达到江山卧游的化境, 使他的画成为独具风格有别时风的作品。
二、齐白石山水画笔墨形式
齐白石的山水画不仅吸收了古人的优良传统, 曾师法古人, 而且十分相似, 可他并没有沉溺于其中, 一旦深入了解了其中奥妙立马跳出来, 加之齐白石很注重“创造”, 常常谈到:我自用我家法, 用我家笔墨, 写我家山水, 逢人耻听说荆关,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等语, 而且将这些思想扎扎实实落实到他的创作当中, 而“五出五归”又使他饱受名山大川的熏陶。 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 形成“新颖”、“简洁”、“巧拙”的笔墨特色:“新颖”在于他用笔没有拘束, 能够概括洗练的表达客观物象, 不同一般人;“简洁”寥寥数笔, 意到为止, 简约到无一笔可以复加;“巧拙”则是其笔墨巧中有拙, 拙中寓巧。 他曾说:“咫尺天几笔涂, 一挥便了忘工粗。 ”但实际能做到韵味十足, 回味无穷。
这些笔墨特点我们可以从他一些风格成熟的作品中看出来, 如《借山图册》、《滕王阁》, 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亲历古代名胜的感受。 在构图上运用三段式的规律布局, 而笔墨运用又异于古人。 与其说描绘的江南名楼滕王阁, 不如说是借名胜绘写山河的美。 因为作品对滕王阁轻描淡写, 位于底部又不起眼画面的中间部分, 用笔横扫一下为洲, 用墨点在洲上写几笔树林, 用笔生动而简单, 画面顶部的山冈用披麻写就, 用笔灵活。 齐白石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大山大水的热爱和内心的感受。 而另一件作品《乘风破浪》用笔用墨脱去前人窠臼, 自由挥洒, 真正体现了自己所说:“我自用我家笔墨, 写我家山水。 ”在齐白石山水画中我们几乎见不到刻意效法古人的笔墨, 笔墨运用顺其自然。
近两年拍卖的齐白石《山水册》中是其凭借游历和对家乡的一些记忆, 完全用自己的笔墨形式创作出来的, 《山水册》12帧作品饱含白石老人对老家及往昔出游的追思之情, 画面处处流露他的真实感受, 所有这些都是他对待生活收获到的山水印象, 经过对传统画法的改良, 用自己特有的笔墨表达出来, 其中如《雨后》、《月明人静时候》两帧, 米氏云山烟云溟濛感觉跃然纸上, “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远景画法上借鉴了不少金农的方法, 其直白朴素的意境, 正是齐白石的特点。总而言之, 《山水册》体现了白石山水笔墨“新颖”、“简洁”、“巧拙”的艺术特色, 不愧为白石写意山水的精品之作。
白石山水笔墨特色不仅表现在 “新颖”、“简洁”、“巧拙”等方面, 还表现在用色方面, 在其山水画中, 我们极少看到复色, 他的用色单纯而干净 (据说老人每天都要将用完的笔洗干净, 使墨和颜色不残留、不交叉, 以保证笔墨表现力的准确性) , 作品中一般不会超过四种颜色。 绝大多数作品仅用两种颜色做对比, 黄与黑的代表作有《柳塘游鸭》, 是齐白石老人赠予历史学家李宗侗的作品。 画面以赭色和黑色为调子, 用浓淡相异墨色写柳树, 洲岸用赭色, 画面既生动又有变化。看出布局极用匠心, 流动的湖面分隔近、中、远景:近处用淡墨画五只姿态各异、深浅不同鸬鹚, 江水就鲜活了;中景沙洲垂柳;远景及岸边房子并排, 小桥通往画外。 这种排列组合与一般之山水有所不同, 层层有景, 环环相扣, 重点各不相同, 秩序井然, 铺排合乎情理, 中景柳树横列, 为全画中结构最紧密的地方, 又在湖面以空灵手法描写, 疏密相间, 效果明显, 白石笔墨精简随意而不乱抹, 乡间生活的舒适惬意, 通过这种表达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诸如此类的作品, 不胜枚举, 主要有以蓝白对比的《月明人静时候》、《放风筝》及红黑对比的《古树归鸭》、《江山余霞》等, 这些作品足能说明齐白石的用墨之大胆看似随意挥洒, 实则恰到好处, 用色单纯干净, 色泽沉着。 齐白石纯厚美丽的色彩, 来源于民间绘画的影响,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作为传统继承的出新而不落俗套, 在国画用色的拓展也是齐白石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之一。
三、对当代山水画创作教学的启发
披览齐白石的山水作品, 掩卷沉思良久, 我们从其作品中隐隐约约感受到他随意挥洒的画作, 纵横涂写的笔法实则沉着痛快, 笔墨间流露出他天才敏感和审美特质。 陈传席说:齐白石的山水画艺术过于天才化, 欣赏是很好的, 但不宜师学。 事实确实, 陈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也仅仅是一家之言而已。 如果齐白石没有那么高的天分和才情, 也许就没有这么高的成就;再者, 如果没有他诗、书、画、印方面的综合修养, 蛮学苦干是没有用的, 但是从中多多少少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对山水画创作教学是有帮助的。
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 而今在新时代新国画教学环境下, 不同层次的院校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探索。 但是随着高校对山水画创作教学的多元化, 一些消极的东西开始出现, 尤其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艺术市场带来的各种利益、诱惑, 拜金主义滋生残害着艺术从于内心的规律, 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或多或少受到消极影响。 当下很多山水画作品在利益的驱逐下, 语言苍白、线条草率, 笔墨低俗而几乎没有意境可言, 丧失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和人文意趣。 当学生在报刊、杂志直至网络上有意无意也会影响到一些审美。 当下画家虽然在不断地讲究创新、讲究个性, 但要知道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延伸。 很多画家的所谓创新, 紧跟时代的口号很多, 轻视内在修养, 甚至把传统精神本末倒置, 如若认真研读齐白石的山水笔墨也许可以弥补一些缺失。 白石作品简、朴、拙和厚, 尤其他的山水画更是如此, 每一笔都包含乡村的生活气息, 每一线都凝聚着对大自然的深情, 浑厚华滋, 通俗, 朴素善良中又透着乐观的坚强。 齐白石的笔墨是极其自由浪漫, 个人主义的。 而理性主义和个体自我的主体性是被学界公认的现代性的两大原则。 因此齐白石的笔墨充满时代感现代感。 不仅在于它的“新颖”、“简洁”、“巧拙”, 更在于他的形成过程, 当然还在于齐白石的坚守: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齐白石“胆敢独造”的绘画风格一度不被时人理解, 一些批评者甚至说他笔墨“直露”, 格调不那么“文雅”, 用刻薄的语言横加贬抑。 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看惯了那些所谓优雅精致的作品, 欣赏不了这些率直、刚劲, 充满着生命力的作品。 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个性。 齐白石在创作上重视观察自然, 感悟和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仅仅局限于临摹、运用古法, 不以前人意境而满足, 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的热爱和体悟,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率直地用他的笔墨书写出来, 强烈的主观感情抒写胸中山水, 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强烈个性的东西。
由此可见, 当代山水画创作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心态、气质和个性自然的统一, 还要学生在绘画创作上主张“革新”, 强调个性解放, 创作方法多样, 齐白石的笔墨之所以对当代山水画创作大有启发, 究其原因就是一种创造精神的支撑;其所蕴涵新颖、简洁、巧拙的道理, 对生活的热情乃至用尽毕生力量, 也许对当代院校教学有所裨益。
摘要:齐白石的山水画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分量, 不喜“四王”而尊崇强调生命感受的石涛和金农。他的山水画构图奇特, 繁简有度, 笔墨纯厚明朗, 艳丽沉着。这些都是理解齐白石艺术历程, 创作与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齐白石山水笔墨,当代山水画,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郎绍君.齐白石绘画的形成与风格[J].文艺研究, 1993 (4) .
【当代笔墨】推荐阅读:
笔墨运用07-02
传统笔墨形式07-17
中国画笔墨基础06-26
笔墨千秋教学设计05-30
第八课笔墨丹青06-27
人物画的笔墨交响05-08
第八课笔墨丹青教08-25
高二历史《笔墨丹青》说课稿10-24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08-13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