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通用11篇)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1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主要内容: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怎样利用美术课教好中国画,就成为小学阶段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主题词:中国画、传统文化、创新、笔墨游戏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的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方式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此,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国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随着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普及,天真稚拙的儿童也大胆地闯进了这水墨淋漓的黑白天地。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应从观察入手,培养想象力,提高创造力,重点放在美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培养上,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上,进而发展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规律、掌握特点、循序渐进,根据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性,以及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把握好对象,从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过程。
中国画是指用工笔、写意、勾勒等基本技法形式以及钩、皴、点、染、浓、淡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一种绘画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儿童国画教学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智力特点,选择教材教法,让儿童学习用一些他们能够接受和容易掌握的国画表现技法,进行创造表现的活动。但在现在的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中国画太难学,索性与中国画绝缘。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爱上中国画,就成为现在美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小学阶段美术课教学,必须区别于成人化教学,而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国画教学,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探索:
一、在玩儿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在第一次上国画课《笔墨游戏》的时候,我巧妙地利用了“玩儿”,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儿笔、玩儿墨、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我给孩子们准备了盘子,让孩子把墨和颜料自由的洒在盘子上,再把水滴上面,自然形成纹理,再让孩子把宣纸拓在上面,结果学生们随心所欲,画的是千奇百怪,我为他们的画取名为-美丽的梦,因为梦是虚无飘渺的,形态怪异的,他们的画也是如此,对我起的名字他们很满意。
二、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在讲《中国画——青蛙》一课时,我先从画点入手,告诉孩子怎样利用笔的不同部位画出墨色不同的点,这样孩子就不觉得很难。一笔点画好之后,再学点的组合,三笔点组成一只青蛙。在告诉孩子三笔的位置不同,青蛙的动态就不同,让孩子自己尝试这画出青蛙的不同动态。这样循序渐进,孩子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然后我再通过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孩子了解怎样组合画面。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生搬硬套中国画传统方法中的笔墨方法及墨色的变化,而是通过了解点的不同画法及组合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墨色的变化,小青蛙的组合,虽然都是画的青蛙,但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临摹老师的作品。我还通过画青蛙的笔法,给孩子拓展到小鱼,小鸡„„举一反三,使中国画知识融会贯通,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
一提到中国画,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毛笔、宣纸等中国画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中国画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画工具也不再拘泥于只有毛笔了。如板刷、纸团、抹布、牛奶„„都成为中国画的新型工具。当我把这些工具放到孩子们的眼前时,孩子们顿时眼睛都挣得大大的,不停的追问我:“老师,这些东西都能画画吗?”我信心十足的告诉孩子:“这都是画画的工具,让我们来一起尝试一下吧!”孩子们一下子都来了兴趣。我用板刷沾着牛奶和颜色,画出一朵朵色彩艳丽花儿。用纸团,抹布沾着浓浓的墨色,皴点在宣纸上,再用清水平涂在墨色上,告诉他们这奇妙的效果叫“淡破浓”的画法,让孩子自己尝试用这些工具练习,总结出中国画的绘画方法还有“浓破淡”、“积墨法”等等。当孩子们用这些工具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中国画作品时,我顿时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创作之后的成就感。孩子们不再畏惧中国画,那些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孩子,那些经常不带工具的孩子也有了画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通过利用这些工具,让孩子了解了中国画不仅只限于用毛笔来画,还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课后,我给孩子留了作业,让他们回去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代替毛笔成为作画的工具。通过不同的绘画工具的练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了学生对中国陈旧的观念,是孩子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新的认识。
四、欣赏大师的作品,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要想学好中国好,离不开对中国画大师作品的欣赏,因此,我在教孩子画 中国画的同时,还带孩子走进了了解大师作品的海洋,让孩子领略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吴冠中笔下的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诗一般的意境。他的作品中墨线和彩点的交织,飞舞跳动,构成节奏、韵律和诗意。黄永玉的画主题突出,构图饱满、画面结构紧凑,线条粗放,色彩强烈,用笔大胆,装饰性强,用大块的颜色和墨把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大家齐白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画虫一丝不苟,极为精细。画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
通过欣赏不同画家的作品,使孩子了解要学好中国画,不仅要学习中国画的笔墨知识,还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现代绘画的特点,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孩子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五、名家进校园,画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把画家请进学生课堂,为孩子们学好中国画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著名中 国画家刘存惠老师一生致力于中国画教学研究工作,在我校开设有中国画特色教学工作室。我们充分利用工作室学习时间,把刘老师请进课堂,亲自指导孩子们绘画。在于画家的交流中,孩子们更深刻体会到中国画带来的乐趣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为孩子学好中国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画教学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其绘画精神,大胆创新,把西方油画的元素结合到中国画教学之中,使孩子爱学,乐学,不再为学习中国画苦恼。使我校的中国画教学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开拓了孩子的视野,提高了孩子的审美意识,对中国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2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位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育的传统方法是摹本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一笔一画地临摹范作的线条和色彩。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范本固定、形式单一,再加上所选择国画范本大多超越了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参与现象较为明显,对美术课程和国画认知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引导、开发,是对青少年儿童发展美育潜能的制约。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小莉.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36-137.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一种乐于接受且极易投入的活动形式,在美术国画教学中使用游戏情境接入,无疑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的教学创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游戏代替枯燥的臨摹,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小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发启蒙阶段的美学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位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参考文献:
[1]刘小莉.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36-137.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篇4
白节中学任廷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分析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画的笔法与墨法。
难点:能够透过作品欣赏笔墨的特点,练习体会笔情墨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1课时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带表演性的为学生画一幅花鸟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两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识
1、看一看
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即“运笔”和“用墨”(1)运笔
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c、学生讨论发言。d、教师总结并示范。(2)用墨
a、介绍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b、教师动手示范,学生观察思考:“五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①教师亲手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2、试一试
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设计思路:
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1)作品赏析
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设计思路:
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
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
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
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
课外作业:通过网络或进书店等方式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国画作品。设计思路: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去探究、体验,自己去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符合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3)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和审美方法的掌握。
2、存在的不足
(1)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仅是学生学习和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未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去,“参与者“的角色做的不够。
小学美术中国画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5
关键词:小学中国画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绘画艺术欣赏
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由于中国画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长期作用下,小学中国画教学主要以范画临摹或者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划进行练习,学生的作业形成的画大致与教师的画雷同,师生及家长往往把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否与教师的范画相近。这样的教学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学进去了,成了依样画葫芦“标兵”;
另一种是对于那些美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太早或者人为地让学生接触所谓的美术专业能力,使他们觉得美术不好学,从而对美术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他们美好的童真童趣与超凡的美术表现能力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全面发展的火种被封杀了,这终究是美术教育的失败之举。故改变现有的中国画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我的中国画教学当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画生活化教学新方式,整合中国画教学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信息,激发学生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更能让学生快乐的学好中国画。
一、在生活体验中去探索学习中国画。
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之前,很多学生对中国画这种绘画形式很是新奇,尤其是对中国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等都特别的好奇,很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给学生选择好工具和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去购买、去发现这些工具和材料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索学习中国画。
在教给学生选择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方法中,首先我让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国画大师的中国彩墨画作品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彩墨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画它特有的绘画效果产生好奇心,于是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议论起产生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对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有了大致的了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对国画教学这一前所未接触的艺术感兴趣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去探究和发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会质疑和探究学习,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能引发同学们针对归纳的这几个问题,又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动手试一试的想法,为下一节中国画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做好铺垫作用。比如,为了找到宣纸的特殊性,同学们会试着往宣纸上滴水、滴墨、滴颜料,通过动手做,用心观察,同学们会马上发现了宣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化性的特性。为了验证这些设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通过小组互相合作探究试验活动,同学们会发现一幅幅颇有创意的彩墨中国画就产生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画打下了良好基础。
探索与生活气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艺术魅力,并真正做到从传承中学习,感受中国画的趣味性。
二、在生活故事中学习中国画。
中国画作品欣赏在国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历代还是近现代中国画作品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时代社会生活表现力,并且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画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借用中国画作品背后丰富的生活故事这一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悠久的中国画民展史,出现了许许多多名人,他们的许多生活精典的轶事,对拓展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齐白石“础石化泥”、王羲之“吃墨”、唐伯虎潜心学画的故事,以及徐悲鸿“三顾茅庐”、顾恺之“吃甘庶”、黄胄爱驴成疾的“驴贩子”等故事,让学生领略感受中国画艺术的人文精神,以及中国画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技巧,拓展学生的人文生活故事内涵,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内涵,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上中国画课堂教学之前,我事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与课堂范画相关自己感兴趣的画家生活故事及作品的故事内容。在课堂教学上,通过画家的简介及中国画作品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分别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们听。在这过程中,大家都从不同侧面了解到了生活中人物的故事内容,感到很新鲜而好奇,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等课后还继续找讲故事的同学问个明白,这种学生找生活中的故事、讲生活中的故事、问生活中的故事的中国画教学课,真正使中国画课堂活了起来。同时在这些生活故事中,同学们还为画家的伟大生活思想观所感动,为作品的巧妙构思而赞叹。比如,在说到齐白石的故事时,我又补充了齐白石“不倒翁”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在故事讲到这里时,学生纷纷猜测该如何构图,甚至有的同学当时就拿起铅笔画起草稿来了,我最后把故事讲完。很多学生已经从不同角度画了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的各种姿态。让学生在画家的生活故事中学中国画,能学得更有趣。学到的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更认真,更自觉的去学。
三、关注日常生活,扩展学生的中国画表现内容。
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中国画绘画题材,应当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人、物和景的题材内容,来扩展学生中国画表现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我的中国画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更多得去关注和表现生活,身边的人、物和景,如书包、滑板车、水壶、河边的桥等静物外,身边的爷爷、奶奶、弟弟等最亲的人物,还可以关注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校园的一角、我的书房等,也可以关注表现生活中的某个节日,如愉快的聚会、难忘的旅行、六一联会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模式,进一步触发了学生的亲切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和爱好。
四、利用生活中的“玩”训练中国画的技法。
每个人的童年都好玩,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抓住他们这一特点,把中国画的训练技巧巧妙地与学生的玩的天性相融合,使他们在参与玩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掌握中国画。如上《彩墨游戏》一课中,这节课是三年级孩子首次参与中国画的学习,在本次教学中不要刻意强调学生对于中国画技法的学习,而重点在激发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感受“玩”彩墨游戏得到偶然现象和意外效果,以下彩墨的时间,利用水和宣纸的功能,由于对水份的多少,以及时机的掌控而产生不同的彩墨世界。学生对这种趣味性的表现效果比较好奇和喜悦,同时作画的驾驭能力也强,在这种玩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而对画面彩墨色产生的变幻无穷的画面效果,从中学到了水破墨、墨破水、以及墨破色、色破墨的中国画技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又比如在中国画教学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如扎染法,其中有一种是画前扎染,扎后浸墨色(彩色),或者用笔涂墨色(彩色),鼓励学生根据水墨(彩色)的效果和自己的感受,大胆构思和想象,形由势生,努力画出一幅幅趣味无穷的中国画彩墨作品,感受到彩墨之“趣”。以此类推,这种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到了中国画的技法,既转变枯燥无味的中国画技法学习,又让学生在玩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深刻体验到自我表现的愉悦,同时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这是我对中国画生活化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些思考,就是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生活的故事中、生活中的玩学习中国画,更能让学生喜欢我国这一古老的中国画文化,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进行大胆的理解和尝试,传承中国画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
在小学美术中国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遵守生活化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理解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来教学和引导。不管学生的中国画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如何与众不同,还是违反常规的审美视觉,只要教师抓学生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真正是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用心去画,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多么可贵呀,做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生活的本位出发,多探索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快乐的去学习美术,感受美术带来无穷的魅力。
第七课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篇6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其中沈周的《东庄图》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两幅人物画《钟馗》和《山居快乐》是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用笔特点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山水册页》、《夏日山居图》等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水墨画的艺术美,提高学生有个性地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表现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2课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已掌握一定的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几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新授
1、看一看
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即“运笔”和“用墨”(1)
运笔
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c、学生讨论发言。d、教师总结。(2)用墨
a、介绍墨分“六彩”——干、湿、浓、淡、墨、白。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六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①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教学难点:能透过作品欣赏和笔墨练习体会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
2、试一试
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设计思路:
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1)作品赏析
“赏一赏”分为“作品赏析”和“作品欣赏”两部分。
《双清图》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钟馗》、《山居快乐》让学生比较两幅作品中塑造人物的线条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山水册页》让学生欣赏讨论画面给学生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东庄图》、《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对比欣赏、思考、讨论东西方绘画的异同。设计思路:
①作品赏析由浅入深、各有侧重。《双清图》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钟馗》和《山居快乐》让学生理解运用笔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山水册页》让学生理解通过绘画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东庄图》和《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体会东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体验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②采用对比欣赏法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特点,学习对水墨画审美方法。③让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审美思维、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才是真切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及时予以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2)作品欣赏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设计思路: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
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
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
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
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
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笔墨文化,国画,创作
笔行与纸,有墨而生成,在国画创作中,绘画者利用笔墨文化的特点,赋予国画人的情感,使笔墨文化元素与国画融为一体,意蕴深长。如果国画创作者不能深刻地了解笔墨文化的精髓与意境,就难以表现国画的内涵,迄今为止,“笔墨画”作为国画的代名词,一直被人们延用,足以体现出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价值。
一、中国笔墨的文化和内涵
1、笔墨文化的内涵
笔墨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国画的表现形式,还是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的表现形式,笔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用完美的线条和颜料将创作者赋予中国画的情感尽情地表现,让鉴赏者足以体会出作者的意境美;同时,古人还用笔墨文化特有的形式将古代文化得以记录,才有了现代学者对古代文明的鉴赏和学习,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笔墨文化的表现形式
“笔墨”从字面意义上可以解释为,笔墨文化的基础是笔与墨的结合,毋庸置疑,笔墨文化在材料的使用上是非常单一的,甚至过于单调,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笔墨,造就了中国多少知名国画,成就了中国多少有名望的画家,也就有了一笔一墨一文化的说辞;笔墨文化在形式表现上,也不复杂,无非是粗细不等的线与条,又或是深浅不一的点与面,这些简简单单的笔墨结合,道出了数万个古人难以言语的情感,可谓是一点一线一世界。
二、浅析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1、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点”的运用
对于任何作品而言,“点”都是基础,点点结合才能是线。在国画创作中,点的运用更是意味深长,多一“点”,又或是少一“点”,都有着独有的技巧和韵味。例如在文人故事中,王羲之在写“大”字时,母亲为他点上了一点,但他的父亲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这也就说明了在创作中,任何一点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深或潜、粗或细,大小不同,深浅不同,粗细不同,用处不同、用法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当然有所不同,“点”在国画创作中更多的代表了创作者思想内涵以及文化底蕴。
2、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线”的运用
“线”是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又一表现元素,和“点”不同,“线”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规则亦或曲折,柔美亦或坚定,都形象地表现了创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属于国宝级文物,带给世人的价值难以被超越,北宋画家张择端在画中,巧妙地用利用线条的特征将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场景表现的惟妙惟肖,足以让鉴赏者进行历史穿越,“走进”北宋年间,感受北宋年间的官兵懒散税务重的历史现状,更加深刻的了解北宋年间的文化。
3、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空”的运用
“空”,故名思议,取空白、留白的意思。留白是笔墨元素在国画创作中另一重要元素,它通过创作者对笔墨文化点、线的结合表露出来,常表现创作者想象的空间,对国画的整体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国画创作者,固然懂得留白在国画中的意义与内涵,好的国画设计,通常会通过构图的设计,将留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现,加深国画的韵味,给鉴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也能让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国画的意境。
4、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墨”的运用
“墨”指的便是墨水,通常人们认为,墨水是要用笔蘸取后,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古代的国画创作中,“墨”的变现形式也比较单一,随着中国国画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感受越来越多样话,“墨”的运用,也在如今的国画中千姿百态。一般国画中对于“墨”的运用,主要有“积墨”“浓墨”“泼墨”等不同的墨法,例如,泼墨常用于丝、绢上的画作,创作者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画出意境之美;积墨常用于山水画,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墨迹稍干后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创作者行笔的的灵活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浓墨的运用则给国画一种浓妆淡抹的美。每一种墨法的运用,都会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为国画的整体创作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5、国画创作中笔与墨的巧妙的运用
国画创作是通过笔墨元素中点与面的结合来表现的,而点和线是通过笔的应用来实现的。首先,要注意用笔方法,有勾、勒、描、擦、颤、揉、提、按、顿、挫、转等,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同,所选择的用笔方法就有所不同;其次,在对墨的使用技巧上,也要注意不同的墨法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黄宾虹先生就提出了七种墨法的运用,七种浓墨与淡墨是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浓墨表重量,淡漠表飘逸。浓墨也有浓淡之分,用以表现国画中画面的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传承和创新价值,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画创作中,不但要通过笔墨文化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意境,或是整个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更要保留笔墨文化固有的特色,并将其在国画创作中得以创新,只有合理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好笔墨文化的精髓,巧妙的、完美的将笔墨文化与国画创作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国画作品所要表达出的内涵,才能将传统文化得地传承。
参考文献
[1]谢今古.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3,20:100-101.
[2]王然.在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才智,2012,34:150.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中国画鉴赏;能力
一、中国画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意义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民用来记录传统民族风俗文化的绘画艺术。它在世界美术文化长河中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我国传统的国画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美术作品相媲美,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瞩目。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画作为我国独特民族特点的传统绘画,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意境和艺术融合能力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艺术鉴赏方面像一张白纸,是吸取知识最快、主动性最强的阶段。同时,在这阶段教导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理解显得更为重要。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学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好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理解能力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此,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中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继承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尤其是关于中国画内容的教学时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首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掌握。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化并且趋向低龄化,外来文化的作品因为其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划分,传播更具针对性,所以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另外,现在的孩子们,从小接触绘画,所使用的油画棒、水彩笔,到以后用的水彩、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基本都是西洋画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国画教学只有很少的课时。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调配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外来文化的独特魅力,但也是它的独特让学生在接受方面遇到阻碍。
其次,由于中国画是一门传统的民族艺术,在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作用下,小学中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教画学生练习为主,讲完后所有学生完成的都是一样的作品。教学方法过于程式化和成人化,约束了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艺术表现性的拓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的是创新型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这就需要老师转换教学思维,更多地采取开放教学的模式。
最后,家长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计划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的陶冶、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在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家长、学生和老师三方面配合。
三、怎样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中国画学习的无穷乐趣,就会让学生对中国画学习充满期待,并能在每一次学习中保持兴趣。利用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对中国画产生兴趣的关键。
中国画的鉴赏数学中,要注重中国画知识的基础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由欣赏画作入手,感受传统中国画艺术的魅力和绘画特点,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方法与手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然后启发学生以丰富、多样的艺术理念来进行开放式的中国画学习和创作活动,充分地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的绘画风格。在进行创作时,不能让学生受传统中国画理念的约束,要放手让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大胆想象,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画作品。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归纳、总结自己在制作时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的困惑和心得。然后,再由教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点拨。
例如,在《我爱大熊猫》一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不同绘画风格中的熊猫形象图片。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得到创作灵感。之后,欣赏传统中国画风格中的熊猫绘画过程或绘画作品,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绘画步骤和自己的独特绘画构思。这些引导步骤完成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笔和墨的用法规则,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之后,老师进行正确的教学示范,并对学生遇到问题的部分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绘画知识。
四、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但是我们进行中国画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我们依然以《我爱大熊猫》一课为例。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美术课程的导入也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课程的导入部分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课程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才是其更为关键的任务。在小学阶段,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生活导入等方法都比较实用,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节课可以熊猫为主人公的水墨画题材的动画导入,课程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善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鉴赏氛围
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学生欣赏作品只能是通过课本上单调的二维图片,内容既有限也不够全面。现代教学设备在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应用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不同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都带到学生眼前,不但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单独放大局部进行观察。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课堂中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艺术的长河中畅游,使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老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不同风格的画作中的熊猫,与中国画的熊猫加以对比。然后具体通过视频展示中国画熊猫的绘制过程,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内容。
(三)养成学生鉴赏的习惯,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不能只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局限在短短的课堂内,要把这个作为一种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传统的中国画元素,品鉴中国画的风采。并且鼓励学生在对名家名画的观摩学习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大胆创作,在实践之后重新加以鉴赏总结,深化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或者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那里能见到中国画风格的大熊猫,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奖励熊猫玩偶,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将更多的开放元素引入的传统的模式教学课堂中来,相信中国画的学习和鉴赏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殷杰.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国画课[J].新校园:上旬刊,2013(06).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2、能力目标:
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墨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难重点:
二、教学重点: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三、学具准备:
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向学生问好并自我介绍,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自己,进行课前材料检查。组织学生以找不同游戏的形式欣赏国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欣赏的画属于什么画,画面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从中感受工笔画和写意画所带给自己的不同视觉感受。
发给学生生宣和熟宣,让学生亲自在生宣纸和熟宣纸上随手画,从中发现两者材质的不同和各自的属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引出课题----认识中国画。、向学生介绍中国画,引导学生从题材、笔墨色彩的运用等角度初步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用毛[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绢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富于传统特色。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中国画的分类:
按技法分:
1、工笔画。
2、写意画。
按内容分:
1、花鸟画
2、山水画、毛笔 生宣:吸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主要用于写意画。熟宣:吸水性弱,主要用于工笔和白描。羊毫:质地柔软,携水量大。兼毫:软硬适中。狼毫:质地较硬,主要用于勾线,皴、擦等技法的实施。中国画的形式:
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长卷、斗方等。、初步学习简单的笔墨。
1、认识国画的笔法。
简单的演示各种用笔的方法,讲解用笔产生的效果。
中锋用笔是指毛笔笔尖与纸面垂直,笔锋在墨线中间行走,用力要均匀,其效果圆浑稳重。
侧峰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逆峰用笔是指笔锋逆行,其效果干涩、稚拙。拖笔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
2、认识中国画的墨法。
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3、认识国画的墨色。
中国画的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中国画的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4、组织学生赏析《泼墨仙人图》和《墨梅》。
5、教师演示几种笔法和墨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1、进行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的练习。
2、要求学生随意画一张写意中国画。、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点。、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10
单位:济南市槐荫区三教堂小学
姓名:来维环
小学美术《水墨游戏》课堂教学案例
摘要: 小学美术三年级《水墨游戏》一课用新课程、新课标的指导意见代替旧有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其课程的开放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艺术语言,既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创新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绘画元素的魅力。
关键词:水墨游戏 水墨画教学
【教学背景】
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使中国人的水墨感觉正发生退化,水墨的艺术表现面临着发展和革新的问题。水墨画教学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很多小学的水墨画教学还是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画着同样的一幅画。最后绝大多数孩子认为水墨画过于枯燥无味,索性再不问津水墨画,少数爱好水墨画的学生学会了水墨画的“技法”,但这种“技法”把孩子的天性抹杀掉了,结果大大限制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可能性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儿童语言里的率真、天性、情趣、不苛与水墨画追求的自然、天趣、直抒胸臆、不取形似的超脱意境在某些层面上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现行水墨画教学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抛弃传统的模式,教学中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儿童兴趣,让学生在水墨中游戏起来,在玩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开辟出一块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新天地。
【学生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善于观察,充满无拘无束的想象,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喜爱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课堂上以游戏激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看到他们爆发的思维火花和天女散花般的创作 思绪。
【教材分析】
本案例为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水墨游戏》,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是小学生入学以来初次接触水墨画,离开水彩笔等工具而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充满神秘感的,因此他们对水墨画的学习是很有浓厚兴趣的。但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笔墨技法和单一的临摹学习会让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限制了他们的天性的创新能力,最终以缺失兴趣而厌恶学习水墨画。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水墨画的辅导练习以求取掌握技法精神即可。教师要示范最基本的用笔、蘸墨、施水、调色等水墨画基本方法并使之养成良好特定规律习惯。水墨画本身具有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水墨游戏》一课以游戏为主导,注重了儿童的个性意识,以体验式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不拘束于水墨教学的条条框框,自由畅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体现出一个轻松、活泼、自由、趣味的水墨画课堂。
【教学要点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感受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了解基本的用笔、用墨方法,并运用中国画的方式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过程与方法: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能够控制毛笔的水分,尝试用中锋、侧锋调出不同层次的墨色。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尝试用水墨组织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水墨游戏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
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的游戏中体验笔、墨在宣纸上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大胆尝试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体验创造乐趣。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探索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数幅水墨画家的作品及优秀的儿童水墨画作品或图片,水墨画材料工具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学生分组,并指导每一组学生把水墨画工具材料进行合理整理,有规律放好,以保证上课时间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新朋友:水墨画工具材料——笔、墨、纸、砚,请说一说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我们就用这些“新朋友”(水墨画工具与材料)来做“水墨游戏”。(板书课题:水墨游戏)
二、教师演示游戏。教师演示说明。
师:那让我们来了解这些“新朋友”的用法,请同学们跟我这样做游戏。
1、执笔、调墨。
师示范:宣纸平放在课桌上,拿出一只小毛笔,执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只要毛笔用起来顺手就可以了,毛笔在手中转一转,动一动,用毛笔蘸水,把笔中多余的水分用手指抿出去,也可以用抹布拭去。用毛笔笔尖蘸墨,笔尖含墨,笔肚藏水。
2、体验用墨。
用毛笔在宣纸上随意画些线条,体会宣纸的特性和笔墨的变化。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调出淡墨和重墨,将毛笔在清水中蘸湿,然后用手挤去多余水分,笔尖蘸墨汁,在调色盘中调一调,让学生尝试调出重墨和淡墨,并随意画些自己喜欢的图形。
墨汁与清水的比例不同形成焦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不同浓淡的层次,体现出自然的意趣。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墨有焦、浓、重、淡、清的浓淡变化。
3、体验用笔。
教师示范中锋和侧锋用笔,学生观察并讨论:中锋与侧锋用笔各适合表现什么?
学生在宣纸上尝试玩一玩中锋、侧锋用笔。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初步感受到水墨画的笔、墨、纸的特点。)
三、学生自主操作水墨游戏。
游戏
1、尝试以组为单位,每个组同学在一张大纸上以接力棒的形式用水和墨在宣纸上尽情的做线条游戏,比比看哪一组水墨表现最丰富,找一找你画出了几种墨色。
游戏
2、每位同学选择一张宣纸,一只笔后在纸上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形象,人物、动物、植物都可以尝试,看看谁表现的内容最有创意。
游戏结束,说一说你在刚才的笔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将你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
四、作品展示。
1、评一评哪一组作品表现的好,并给你喜欢的作品起个名字。
2、说一说你在笔墨游戏时的感受或收获。
3、教师讲评。
五、拓展欣赏
展示优秀水墨画作品。
《青蛙》齐白石
《群马》徐悲鸿
《映日》潘天寿 展示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师:一些优秀的动画片,就是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像《小蝌蚪找妈妈》,(播放动画片)这些蝌蚪等小动物的造型就是近代画家齐白石老爷爷笔下的形象,并且水墨动画片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举,在全世界有着独一无二的成就。(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水墨画作品、水墨动画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游戏激趣的方式展开,体现出一个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自然而 愉悦。水墨画特殊的用笔用墨与儿童画相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当情趣性,学生在笔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迎合了学生“玩”的天性,墨点浓浓淡淡、变化无穷,线条灵动多变,流畅自如,游戏中注重了儿童的个性意识,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亲近水墨,在自由的涂抹中获得无穷乐趣,在开放式学习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重视艺术实践,鼓励艺术创新,如在教师的演示游戏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分析笔墨浓淡干湿等特性的变化,尝试中锋、侧锋用笔方法,水墨游戏使水墨画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儿童情感抒发和个性张扬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
浅论中国画的笔墨节奏 篇11
笔墨是中国画的工具,也是中国画用以造型的独特艺术语言,是中国画评判优劣的标准之一。因此,笔墨是外在、是形式、是体现、是升华。而节奏,从外而言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艺术形式的具体体现;从内而言是人类精神的律动。节奏是任何艺术形式共通的研究命题。对画而言,节奏在笔墨中隐现流动,笔墨在节奏中“气韵生动”。
二、节奏的形式美感
笔墨是两个概念,但“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故而联系在一起论其节奏。笔墨节奏的形式美感来自一种形象性的表现,有着视觉上的效果。但这种美感同时也来自作者对韵律的把握。这种独特的韵律使画中自然体现出一种动人的效果。就美感而言,既来自于好的形式,又来自于形式背后的内容。好的形式诱人深入,赏心悦目:大大小小、疏疏密密、起起落落的笔墨对比形成的节奏;中国画用笔特有的书法笔意形成的节奏,和笔墨所特有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形成的节奏……但这节奏不是内心的共鸣就只能作为一种人为的制作式的摆布,只为求得形式。而有内容的形式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画面自有的韵律,是画家恰到好处地运用技巧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成为画境,并在笔墨中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节奏。这节奏使得浓淡干湿经得起推敲,使得画尤为生动。好的形式是前提手段不是目的根本,不可本末倒置。有句话可以惊醒我们,法国苏弗尔说,艺术有两条路:大路艺术憾人,小路艺术娱人。而可以憾人的是情,决不是怎样具体的形式,只是在绘画艺术中,情通过形式来表现,而情让形式成为千古绝画。就国画而言,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为“气韵生动”。就当下盛行的装饰画而言,其笔墨亦是追求趣味的,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形式而形式。作为艺术性的绘画不仅要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要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或思考。笔墨节奏的形式美感与画面的内容是相得益彰的。历来的优秀画作,其笔墨必与思想在纸上共舞。为此,我想以以下例子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1、《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所作。北方山水画派的四大鼎足之一。明董其昌见画后叹到“宋画第一”;徐悲鸿称“中国所有之宝,吾最倾倒者。”此画历经数代而魅力不减,魅力从何而来?画面又何以动人?对于笔墨的表现力,郭若虚评价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吴冠中曾写过一篇文章《笔墨等于零》,其意思是说脱离了具体画面,不具表现力的笔墨等于零。笔墨只有表现了“质”与“气”,才有了意义与生命力,才达到“真”(“真”与纯真、精神、本质等有着内在的联系)。而“枪笔”是书法中由蹲而斜向上急出的一种用笔方法,富于力度,可以很好地表现山石的质地和作者的精神面貌。但这只完成了“质”。 对于“气”,“ 气”是指自然物的内在精神,是作者所感受到的。它在笔墨之间形成节奏。诚如荆浩所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即是说:笔之所至,即心之所运,气之所生;是说,画家应用心来统帅用笔以达到认识与表象的合二为一。
韵律,是情之所生。仅就个人而言,它包括作者的性格修养、人生追求、个人经历等。就性格而言,《圣朝名画评》记“ 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画闻见图志》记:“以其性宽,故人呼为范宽也”。可见他的性格应当宽厚,画如其人,反映到画中,笔墨雄沉浑厚而无浮夸,营造的气势逼人而不是野景小趣,自是性格使然。就修养而言,山水始学李成、荆浩,米芾曾指出范宽师荆浩“山顶好作密林,山际作突兀大石”以及“气势雄杰、山峦正面折落,四面峻厚”这些即便在《溪》中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就人生追求而言,范宽“好道”,即以老庄哲学为根本。道家崇尚自然,佛家关心生灵。基于这种追求他深入山川去“师物”“师诸心”,又因为关心生灵,画面才让人感觉贴切并富有生气,是蓬勃向上的。因而笔墨节奏富有了生命的张力。就个人经历而言,始学李、荆,后有所悟“于是舍其旧习,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终南、太华二山皆为关峡名山,其山峦形势之美和人文氛围都给范宽的艺术境界提供了生活基础。再加之,终南峰高路险幽暗如夜,太华奇险雄伟。这些都可以从《溪》和他的其它画作中找到相似之处,这些感受都会被带进画面,通过画面传达给读者,宋人说范宽“善与山水传神”即来于此。人们在体味画面的形式美感时,人们体味到的是形式带来的“神”态。
如果说韵律是“气”,多受感性的影响;那么内容就是“质”,多受理性的影响。绘画需要激情,需要有想提笔的冲动,需要赤诚的热爱,但绘画依然是讲道理的、是有很多道理可寻的。西方有人抨击中国绘画不科学,这是没有支撑的观点。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写生方式,只不过不是像西方那样把人体比例等定的那样精确,甚或用尺子测量用格子定位,我们则有着另一种的严谨方式:《溪》中反复的皴法不是无规律的或是经过严谨的测量的,它是作者观察、感受总结出的表现方法。相对于西方数理光学的科学而言,中国人习惯目识心记,不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这并不等同于不讲究“形”,而是中国人更重“形神兼备、以形写神”。总之,中国的绘画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包括着民族、时代和物象这样客观和理性的方面。就《溪山行旅图》的时代而言,绢本、水墨,钟情的是全景式的山水,尤重意境、笔墨和气韵。笔墨的时代性体现为刚健苍劲,笔墨节奏也同这一时期的画一样,都充溢着阳刚之气,蕴含着人生命的律动。在《溪》中物象作为作者的观察所得,它必然是作者感受到的,因而情在理之中,情与理共同组织画面,构成画面的思想。这思想不同于情,不是主观主义全无章法的涂抹,不同于理,不是不带任何情感的。在绘画中,这思想观念把感觉、情绪整个组合起来或构成艺术的出发点。
2、《墨葡萄图》
明代徐渭,大写意画派的先驱。其画风影响了朱耷、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此画被推为其代表作。从视觉效果上看,形象简练、格局奇特;就笔墨节奏来看,痛快淋漓、奔放恣意。 就“情”而论:徐渭一生坎坷到晚年仍过得极不安定,曾撰写过《四声猿》抨击时政,想要有所作为却潦倒一生,性格豪放。继承了梁楷的减笔画和林良、沈周、文征明等写意花卉的画法而更为简练,他在绘画中追求作品的精神境界。这诸多因素致使他绘画所持有的特质,也致使他形成自己的形式。徐渭与范宽不同,他的性格较之范宽更为奔放,加之他怀才不遇,内心郁结并受社会冷漠,这种感情一一寄予笔端来表现,自然其笔墨节奏必然肆意而富有动势,是活动的、奔放的、舞蹈着的。枝叶、果实更像是大大小小的音符表达着作者的心声,只有有着这样的情才造就着这样的形式美感。
“理”驾驭着情,正如前文所讲,是把感觉和情绪组织起来的依据,是思想性的。“理”受时代、民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徐渭所处的时代看,内部朝廷腐败,奸党专横,外部倭寇屡侵,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其画中常有郁愤不满的情绪。民族的一面是与生俱来的,历来文人士大夫不得志便寄情于书画以自慰或旁敲侧击时政。就笔墨本身而言也是民族性的,画并不是仅仅作为情感的宣泄,不是带着情就涂抹一通。观《墨》他也是有章法有理可讲的,有枝有叶有笔有墨有意有境,我们不能不说,这种笔墨节奏比起传统笔墨,因和情一起为舞、和内容更相符,而显得这种笔墨节奏的形式美感有憾人的效果。
因而,是情与理的共同作用使得视觉上笔墨节奏的形式美感有着强大的魅力。3、《星月夜》
西方画家凡·高代表作之一,之所以要对西画进行分析是因为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好的节奏可以感染不同肤色的人,艺术的发展更要在比较之中各取所长,西方的绘画亦有其自己的笔墨节奏。
从单纯的视觉效果上来说,其“笔墨”虽不像国画中那样注重用线也不追求“水墨淋漓”的笔墨情趣,但笔触长长短短形成对比,富有动势,从形式来看,松柏的笔触最重并且长而柔动,天空的笔触短而密集甚至排列成漩涡形,房屋和山坡则处理成有轻重对比的曲线。长、短、曲线的对比加之颜色上黄、蓝对比,使得画面更加鲜明。
从情感角度看,绘画是凡·高自身的选择,更是其发自内心的呼喊。就性格而言,他急躁、易怒、敏感、情绪波动大。就修养而言他自儿时就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对文学和哲学及绘画史都有深刻的了解。就个人经历而言,十六岁时在画廊卖画,二十三岁任教师,二十四岁做店员,二十六岁传教,二十七岁以画画为业,至此由其弟维持生活而画作却难以卖出,三十七岁死。但由于他在画廊卖画长达六年,因而对画有一定鉴赏力;传教士的经历让他了解人间疾苦,想要解救,不得,便自救而择画,再基于对自然有着深沉的热爱,于是有了这样充沛的感情和这样充沛的画面。文学让他在画作中寻找意义,是一些值得信赖和爱的事物,又因为性格敏感,才捕捉了那么多生活中别人察觉不到的美。正因为这样《星月夜》是凡·高心中的笔下的。
从思想而言,凡·高自己曾说:“安排色彩可以创造诗歌,亦如音乐可以抚慰人心。”可见他的画作不只是情是强烈的热爱,也有着深沉的思考和美好的目的。而蒋勋的说法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他说:“这幅画安慰了许多人,好像我们借着一个重病的人的苦难舒缓了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从东西方画家对于画面感觉的契合可以看出,画面透过形式其内容的东西是可以抚慰人心的。这赋予形式以崇高的内容,也是形式的意义。
总之,这些画作在这里只是被作为代表而提出来做分析,但我们可以从以上例子中看出一些共通的地方,并以此类推。通过分析,我们大略可以认同:笔墨节奏的形式美感不仅来自形式也来自形式之外,其中包括个人、民族和时代的特质等方面。这些认知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一幅画的笔墨节奏,相当于纵轴。但从哪入手,从何处出发?我们还需要一个可以把握的横轴,固定一个点,用以切入。如果以传达和寄予作为横轴,情感则是我要提出的点。以下即通过分析笔墨节奏对情感的传达和寄予,来深入探究笔墨节奏的表现方法方式,以期达到情文并茂的境界。
三、笔墨节奏对情感的传达和寄予
关于笔墨。笔墨的功能有二,它可以用于再现人的情感的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人自身的感情即传达情感。笔墨表现情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通过对物象的再现而表现,另一方面笔墨本身也具有表情功能,二者又相互统一。无论如何,这种笔墨表现是笔墨运用才产生的。笔墨,落而成点,运而成线,泼而成面,用以成象。这里仅就线展开论述:线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如在《溪山行旅图》中传达出内涵的深度,在《星月夜》中是一种急切的热爱,再如在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中传达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当然这些表情功能和传达的内容只有结合到具体画面才有意义。
关于节奏。节奏的传达是不言而喻的。贡布里希的研究证明“从单一的节奏直到丰富的节奏,各种节奏有各自独特的联想作用和心里效应”。只是节奏的形成在音乐中依靠音符,在画面中依靠具体的物象如笔墨。
关于笔墨节奏。从笔墨和节奏的单独分析中,可知笔墨对于情感的传达依靠节奏。依旧拿线举例:线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曲直、强弱虚实,这些都形成节奏,构成画面特有的韵律感,传达着不同的声音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者得到审美的愉悦。节奏的传达则要以笔墨或其他物象的形为依托,因而,笔墨、节奏需联系在一起方构成传达情感的条件。笔墨节奏的沉稳有力,或密而急则可传达出震撼鲜明强烈的感觉如《星月夜》;或满而徐则可传达出一种气势如宏的感觉与《星月夜》迥异如《溪山行旅图》。
关于传达与寄予。传达是寄予的目的和归宿。传达取决予寄予,但除与寄予有关还包括观者的不同而有差异。举一故事为例,刘备带着关羽请诸葛亮出山,去前吩咐关羽不准说话,诸葛亮想知刘备心胸如何,便问关羽:“你在想什么?”关羽饿了想吃饼不敢言,于是画了一个圈,诸葛亮以为其要一统天下便出山,这虽然是个诙谐的故事,却让我们知道听者、观者首先从自己出发,艺术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四、结束语
有艺术处有音乐,节奏是艺术“活”的动力,死水之死是死在不流不动,而泉水叮咚、大海涛涛,生生不息。万物之变化,尽有其各自的节奏。节奏是任何艺术都逃脱不开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而对于画而言,笔墨节奏实为我们把握笔墨,把握绘画的一条路径,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杨成寅,林文霞.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 潘天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0-79
马鸿增. 北方山水画派[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60-132
刘治贵. 阅读凡·高[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53-76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美术:水墨游戏教案05-29
小学美术中的情感教育08-20
农村小学中的美术教育06-30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09-16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09-21
小学美术教学07-18
小学美术线描教学06-03
小学美术示范教学08-16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