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2024-09-24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共12篇)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

在当今社会, 学校都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这也对于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多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自己鉴赏美术, 更有利于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以及应用;有助于小学生鉴赏知识的增长, 开阔学生的眼界, 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从而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更加高效。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营造美术鉴赏情境

当今社会, 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跟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的学生, 他们从小便开始接触了一些依赖于电子科技的产品。手机, 电脑,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们从小便有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与了解。学生们对于网络是十分有兴趣的, 这些工具不仅使得学习变得方便了, 还让学生们对学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加入到学校的课堂中。对于小学美术课堂, 运用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那些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加直接地欣赏一些美术作品,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所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教师进行鉴赏知识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作品, 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知它们的各方面属性和评判它们的价值, 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未来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通过问题启发学生, 进行美术鉴赏研究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 学生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知识的学习。在以前的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知识时经常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就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知识的了解。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 往往注重于对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鉴赏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自己设置问题, 通过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启发, 从而帮助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对于鉴赏的探究。教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 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美术鉴赏的学习中去,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学生拓展思维,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课堂交流学习,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美术的鉴赏知识的学习。因此, 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知识开展一些活动或者小游戏, 使得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将来对于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鉴赏,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鉴赏的过程之中, 学生之间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见解, 这对于学习知识是必然的。当学生们遇到不同的见解的时候,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解释不同见解的合理与不合理, 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 帮助学生们增强美术知识的学习, 对于提高小学美术鉴赏课堂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个人的鉴赏, 增强鉴赏课堂效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经常进行评价并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多元化评价,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掌握程度, 来制定学习模式与教学进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并建立对于自己学习的信心, 树立高效学习的信念。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见解, 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高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兴趣, 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小学美术鉴赏课堂的高效。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鉴赏, 面对不同的见解, 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 而不是去批评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课程的高效。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美术知识, 并且去鉴赏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 加强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2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终结性评价

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美术课程评价

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能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

3、美术教学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美术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以美术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达到美术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测量美术教学成绩和效果,对美术教学和美术学习作:知、情、意,各方面进行全面性的考查。

4、形成性评价

也称为过程评价,是教师在运用预定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的教学改进性评价。

5、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学校体育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6、美术活动表现评价

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二、简答题

1、实施美术课程评价的主体由哪几个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答:现代美术课程评价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建立在多边化的基础上,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2、发展性美术教师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指哪些方面?

答:(1)职业道德(2)教学理念(3)教学方案(4)与生同乐(5)教学素质(6)创造与创新

3、美术课堂评价的趋势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提倡美术教师的自我评价(2)关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3)重视美术教学过程的评价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可分哪三个层次?

答:本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分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5、试论述发展性教师评价工作可起到哪些激励性作用?

答: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发展性美术教师评价工作,通过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加强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和教学业务的提高,有利于艺术类教

师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

6、学生美术学习过程评价有哪些要求?

答:(1)评价内容注重具体化。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评价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而应具体将内容具体化。

(2)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

(3)评价反馈注重及时性。只有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评价导向注重激励性。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适时、正确的激励能起到诱导、强化的作用。

三、辩析题

1、现代美术课程评价应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参与的整体多边评价方式。

答:正确。(略)

2、美术教学评价并非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而是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 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答:不正确。(略)

3、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式的评价。

答:不正确。(略)

4、要采用相对量化的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真正使美术课程评价公正合理。

答:正确。(略)

四、论述题

1、请举例谈谈“设计、应用”的教学怎样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答:“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达、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在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被赋予的含义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应用”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要立足于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于农村中学生感兴趣并且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己生活有关的,且促进当地发展的表现活动之中的。请结合自己的实践举例说明。

2、请谈谈现代与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的几点根本区别。

答:(1)由考核、选拔转向诊断、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鉴定或考核,旨在对教师或学生进行选拔或淘汰;而现代教学评价的目、的则在于改进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评价观。

(2)扩大了评价对象和范围。早期的教学评价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随着教师事业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学评价的对象不仅有学生、教师,还有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等领域,使之成为学科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动态过程,成为教育领导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制度。

(3)由静态转向动态。现代教学评价是泰勒创导的,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测验学生的学习结果。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对象已从静态教学成果的评价转向动态的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评价,并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传统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精确性而强调量化统计分析的方法,即“硬评价”,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尤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更具优越性。但教学实践是十分复杂的,不可能全面量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辅之以主观的资料和描述性的分析,即定性描述的方法,称“软评价”,如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交谈法等,才能使得教学评价既合情又合理。

(5)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传统教学评价把被评价者视为接受检查的客体。现代教学评价则日益重视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视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强控机制促使评价者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提供的目的,形成自我评价机制,同时可以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对话中增加沟通和理解,提高对评价的认识。

3、你认为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答: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提供了系列建议: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程

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

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

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

1、依据美术课程理念,对下列课案作出评价分析。

案例:上课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对于这幅画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画面上来,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几个大胆的学生上讲台来说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认真的听他们的讲解,并不时的记录了他们精彩的描述。接着老师把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把学生分组讨论。题目是a在画中的每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 b整幅画面作者想表现什么样的感情。要求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时老师尽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画面的意思,尽可能的用美术术语来表达。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

案例分析时能贯彻大纲和讲义教材精神。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严密度、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阐述和评价。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依据美术课程理念,对下列课案作出评价分析。

案例:a每个人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家具,结合家用电器,并且用各种材料制作模型。同时设计、制作简单的商品广告。b集中全班学生的作品,布置成商店的形式,模拟商品交易过程,引导学生从商品的形状、颜色、材料考核实用性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自己制作或同学制作的商品应陈列在什么位置上最恰当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分析时能贯彻大纲和讲义教材精神。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严密度、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阐述和评价。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依据美术课程理念,对下列课案作出评价分析。

案例:有一课《玩水、画画》,教师根据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用水作为美术表现的媒材。上课时,教师挽起袖口,双手往水里浸湿,然后不断的变化手的动作和形态,在水泥的操场上按印着。奇迹出现了,水渍留下的痕迹,有的像张牙舞爪的大螃蟹,有的像昂首翘尾的大公鸡,还有的像娃娃的脚丫子等,非常的生动有趣。在教师表演示范后,学生们也都争着玩起来,有的用手印出了狮子的头、鸡冠花等形象;有的学生通过几次的组合构成现实中的图案。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

小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参与实践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参与学习和应用的能力是小学教师落实教学需要做到的基本内容,小学学校内部培养学生实践和落实学习的能力需要设置一些全面有效的教学课程应用其中,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高效和真正掌握。

小学美术作为让学生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基本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践锻炼、美术的动手参与以及课堂上的动手实训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和动手技能的双重提升和锻炼,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一、结合学生参与兴趣,合理创设小学美术教学活动

小学内部教学对象都是一群天真稚嫩的孩子,他们对于新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参与过程中,针对学生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或景物警醒教学,让学生自身真正带着兴趣参与到活动和动手实践当中,实现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大自然的实践当中,让学生结合自身欣赏兴趣自行创作,并让学生讲出自己选择的原因,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和动手实践当中,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二、紧扣小学美术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技巧

小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技巧保证内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做到基本了解和掌握,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真正得到落实的表现,小学美术作为一门鼓励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基本课程,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技巧,保证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基本培育。

例如,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图片式教学,让学生依照图片内容参与绘画和实践,或者给予学生一个场景让学生参与想象和动手实践等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感受美术的艺术感染力,保证学生得到思维、动手、应用等自身技能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快乐成长进步的场所,小学美术作为学生参与小学学习的基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综合、全面教育教学的基本落实。

参考文献:

[1]马林瑞.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2]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9).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4

一、地位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水平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欣赏教学。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使其在接触到美术作品时学会如何欣赏个中奥妙,体验到美术作品带给人类无穷的乐趣。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其对美术的感知力、鉴赏力以及分析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因此才要通过正确的美术教学方式使其掌握对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欣赏能力。每一幅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色调、画风还是其所展示的物品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美术教学来启蒙学生们的思想,开启其对美好新事物认知的大门。

二、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三、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摘要:本文重在分析当下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技巧以及其在塑造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上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美术教学展开探讨:首先是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其对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所做出的贡献;其次是以当下各小学校园中美术课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目标,仔细分析目前美术课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最后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笔者自身对美术教学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小学美术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改进措施。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5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余琳玲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设计提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还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美术教学设计的研究

过去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学生学的很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必然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设计时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改革做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改后目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新误区

教师们普遍认为,新的课程观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和评价要求也都能认同,教师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有着高涨的热情,但是缺少的还是一些具体的可供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简便又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有个别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中习惯于要在学生中分个你高我低,习惯于教师 “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误解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有的教师上课在没有作具体指导、具体要求的情况 下,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这种“自流式”的教学,缺少教师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艺术探求的机会,缺少思维的启迪,缺少想象力的开发,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明显。

2.误解能力培养,忽视双基落实。为了强调自我表现,有的教师将美术学习等同于游戏,忽视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标准》的精神,认为新课程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而要降低美术作业的难度,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热热闹闹,但整个教学即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还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的“难度”通常指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难以达到的程度。教学的“深度”通常指学生对美术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具体又表现在对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的认识程度。三者之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比较忽视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深层的文化意蕴。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停留在引导学生只是关注作品内容的表现,如画的是什么(风景、景物还是人物),画了什么故事,或作品的题目是什么。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题目相符,就产生一种“看懂了”的满足感。可以认为,这样的观赏很肤浅,没有深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停留在“主题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纬度进行探索。

当然,新美术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美术与文化、美术与自然相关联的知识;而技能也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技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于其他学科学习中,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技能等等。

3.误解尊重学生,忽视科学评价。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画得如何,一味给以表扬。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教师的评价缺少科学性。

4.误解合作探究,忽视活动成效。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没保证,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繁重,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误解了合作探究,忽视了活动的成 效。参与者少,旁听者多。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目的性差,有活动没有体验,没有反思。缺少活动实践的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对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的实践指导不够。

小组学习,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得不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5.误解学科综合,忽视视觉审美。个别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出现了知识容量过多、时间不够、学科特点不明显,而匆匆过场的现象。教学时因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处理欠妥,有时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技能要求,有时又忽视了学科知识的落实,教学指导只重表面现象,缺少对学生视觉审美的感受和体验,美术课上的不伦不类。

新课程实验区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室,还没有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施,尤其是农村学校,即使该校有着素质较好的美术教师,有了相应的美术课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对于以视觉审美为主要特点的美术学科,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就更大。

6.滥用现代媒体,忽视传统手段。有的美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还只是停留在把计算机当作普通的打字机和投影机使用,对计算机强大的美术功能效果,对相应美术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知之甚少。有的教师有了课件后,就忽视了对传统美术教具的使用,缺少了对实践操作的示范和指导。电教媒体引入课堂,用好了,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但媒体毕竟是手段而决非目的,为媒体而媒体的做法,不但吃力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

上述误区导致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应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对本次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特点。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课程教材,已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老教材,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对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就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的具体计划。通俗的说,就是教师依据教育科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一种服务,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服务产品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师生展开的一种合作、交往的教学。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设计应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 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设计我们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审美教育的目的:①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②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①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② 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

③ 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④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形象进行比较。

对美术作品形式规律的感知和认识,这是与美术语言的直接对话和交流,是倾向于直觉和感知的活动。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识读”,而不是提供专家现成 的结论。有的教材告诉学生“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会产生柔美之感”,或列表告诉学生各种色彩可能产生什么联想等等,其实美术语言一旦进入作品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半透明的塑料窗帘是并置的直线,会有“刚强”感吗?又粗又黑的铸铁下水道弯管呈曲线状,有“柔美”之感吗?其实“图形”的特征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可以说,作品中的造型要素及其特征必须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去感悟,也许其结果只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觉,是观者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而且会见智见仁,各不相同。再者,从心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也应该少提供现成的知识,要多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美术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和作用,然后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看上去简单而又能引向美术本质的课题和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练习,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尝试、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

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狮身人面像”的神奇再现

传统的美术课,同学们似乎已经习惯在书桌前写写画画。这次,孩子们听我说这节美术课要由教室搬到学校操场的沙坑里上,顿时欢呼起来,他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从教室里“飞”了出去。

这节课的课题是“玩泥沙”。备课时,我正为找不到合适的泥土或陶泥而发愁。在一日的课间操上,操场边的沙坑吸引了我的目光,眼前立刻浮现出儿时玩沙的快乐和在金色沙滩上构筑城堡的情境,我相信这个沙坑一定会吸引我的学生。果然,上课铃一响,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冲进沙坑,有几个小男孩甚至在沙坑里打了几个滚儿,看得出他们心中有多高兴。

我问大家:“同学们知道沙子可以干什么用吗?”

同学们有许多的答案:“可以盖房子,可以建城堡,可以……” 我把沙子堆在一起问:“这像什么?” “像大山。”

我在沙堆中间挖个坑,又问:“像什么?” “像火山,像高山湖,像……”

我把沙子堆成长方体。问:“这回又像什么?” “像楼房、像汽车……”

我不时地变换着沙堆的形状,学生的思维也像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他们叫着、嚷着,孩子特有的灿烂笑容展现在孩子们天真的小脸上。

这时,我向大家提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沙子堆出你们喜欢的造型好吗?” “好!”同学们大声地回应,并欢呼着聚到沙坑上。有的挖、有的堆,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像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工程。渐渐地,一件件作品的形象清晰、完整起来。在小组的汇报中,他们都争着讲自己组的作品,连讲带比划,生怕老师、同学们没有看懂他们的作品,没有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

看着眼前这些出自一年级孩子之手的堆沙作品,我的心情只能用“激动”两个字来形容。你看,孩子们用沙堆砌成迷宫,迂回迷离,墙的高度、厚度基本一致,制作还挺细致,用石子表示的几个小人儿看样子一时半会儿不容易走出来呢;瞧,这边简直就是战场,城堡、桥梁、土堆、坦克,还有用树枝表示的战士,看来,双方打得还很激烈呢。再往这边看,这是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师,这是埃及金字塔,这是狮身人面像。”一时间,我有拥抱每个孩子的冲动,威武的“狮身人面像”卧在“金字塔”前,虽然形象有些稚气,但充分体现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想像力。我感叹孩子们对世界历史文明的热爱,感叹孩子们对历史古迹再现的选择,更感叹孩子们心中艺术火花的闪现。

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幻想是儿童最为宝贵的东西。呵护好奇心,可以使之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原始驱动力;引导幻想,可以成为儿童产生无穷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们在这节课上创造的城堡、星际大战、火山爆发等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显得优点幼稚可笑,但谁又能不为学生大胆的想像和表现而感叹呢。作为教师,要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激发和精心呵护,尽量拓展孩子们自由想像的时间、空间和表现与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挥。

玩泥,永远是孩子们最朴素、与自然最贴近的游戏之一,他们在泥土的芳香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并用孩子们所特有的造型语言向世界展现自己眼中、心中的美好生活和美妙世界。艺术课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以增进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因为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像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特征。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 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②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③ 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④ 要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老师讲的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求者。教师的作用是设定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意境,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当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探索知识,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例“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按照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问题。主要形式有:提问式启发、提示式启发、示范式启发、假设式启发等。

例“体验——自学探究”教学模式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自己去亲身体会、研究并发现问题,经过实践、分析、合作、交流、归纳、大胆猜想并感悟内涵,从而达到探究的目标,然后进行验证创新。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

①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②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① 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 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

② 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既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的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③ 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它要求教师对人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教育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去迎合学生的需要。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一: 小学四年级《有趣的水墨画》 重点:探究“让线条变粗”的用笔方法。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先在宣纸上进行实践尝试,然后上台进行演示。下面是一个班的学生发现的“让线条变粗“的方法:

侧锋画、水份增加、用笔头较宽的画笔、毛笔用力往下按停留的时间长些、一笔一笔的加粗、几支笔组合起来画等等。

学生的聪明和智慧在老师的惊叹中被发现和挖掘。例二: 小学五年级《国画》

重点:国画中锋、侧峰用笔的方法及浓墨、淡墨的用墨方法的认识和尝试。

一开始,老师展示一幅国画作品,师生共同赏析找出画面上中锋、侧峰、浓墨、淡墨的变化。然后学生在宣纸上自己作中锋侧峰、浓墨淡墨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尝试。接着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评。最后教师将一张全开的宣纸展示黑板,让学生分组上台,人人在宣纸上画一笔,画面形成了一幅由学生共同合作的抽象画。教师问:“你们认为这是一幅画吗?”学生无语没有作答。这是老师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张用卡纸做成的外形像衣服,里面镂空的模板,将这块模板放在抽像画的不同位臵,这时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刚才的那幅不怎么样的抽象画竟成了衣服的漂亮图案。老师再一次提问:“你们认为这是一幅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是!”。

评议:这节课用笔用墨的方法,是在师生共同探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在老师简单的纸制衣服模板中激发。很难说清楚的抽象作品的美,在老师及时的纸制衣服 模板演示下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例三: 《会滚的玩具》

上课时,只见同学们的座位前放着上节课老师要求带的各种塑料瓶、铁罐、圆球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颜色等材料,还放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讲台前,老师放着一块很大的呈斜坡状的板。

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材料后,就开始上课了。他先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放在讲台前的斜板上,瓶子立刻从板上滚了下来。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可乐瓶放在平面的桌上,瓶子就不会滚动,而当可乐瓶放在斜面的板上,就会滚动起来。”

随后,老师又拿了一只纸杯,放在了斜板上,可纸杯只是动了一下,却滚动不起来。老师问同学们:“可乐瓶能滚动,而纸杯为什么滚动不起来呢?”

同学们有的说:“由于纸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滚动不起来。”也有的同学说:“是由于失去平衡,所以滚动不起来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只盘子,问同学们会不会滚动。

同学们都认为会滚动。于是,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老师又问同学:“盘子为什么在滚动时容易倒下?”

一女同学抢先说:“由于盘子边的面积太小,所以滚动容易倒下。”

老师随即把两个盘子粘在一纸筒的两头,进行了组合,并在斜板上试着滚动一下,这次成功了。

老师总结道:“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今天我们大家在做会滚动的玩具时,可千万要注意使玩具保持平衡呀!”

老师告诉同学,今天我们做会滚的玩具,可以先进行组合,然后再进行装饰。装饰的方法可以是剪贴,也可以是绘画。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

②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③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习惯,采用各种方式传授知识,以求得最佳效果。探究性活动主要有: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

探究性学习主要涉及到“过程”与“结果”的概念。“过程”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各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如语 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人们常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临摹作品对景写生,应对各种机械的训练,却缺少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既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

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在掌握本课教学目标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联系,找到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焦点,知学生之所不知及向知方面转化的条件。要着重抓学生认识上的难点与疑点以及“难”与“疑”的所在(为什么难,为什么会有疑难),特别要注意教学重点问题上的难点和疑点的研究及解决。然后要研究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得到具体的转化。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要充分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可接受情况,使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时还要根据实施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勿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由“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的能力是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为主。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眼看、耳听、脑想、口说和手做五种,前三种是内隐的,后两种是外显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口说与手做,使内隐的思维充分地外显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教师捕捉到足够的反馈信息。教法设计还要注重体现出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设计主要有:语言传递 10 信息、直观形象传递信息、操作训练等。

美术教学的设计不能重视了这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2. 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3. 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4. 学科的独立性和关联性的关系。5. 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

二、新课程美术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对新课程美术教学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教学,教学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分析。比如学习任务的结果是什么,性质、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起点与重点分析等等。强调的教师的“教”,教师主导着教学的进程,控制着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新课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在于学习情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因此,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学”,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主导权在学生手中。

例: 《对印的花纹》

在以往的美术课上,我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自课改后,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开始注意在美术教学中研究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对印的花纹》一课中,我做了一些探索:

课前我做了一张对称形范图——对印的蝴蝶。上课了,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展示示范图,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杨楠同学很聪明,稍一看就明白了,她给大家介绍:“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在一半纸上画出蝴蝶的一半,再把纸对折,蝴蝶的另一半就出来了。”

没等她说完,刘强同学的问题就出来了:“如果那样纸不就粘上弄不开了吗?” “折上,不就把颜色弄脏了吗?”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的问题:“同学们咱们按着杨楠同学说的办法做一做,看看会不会出现你们提到的情况。好吗?”

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纸对折,完成蝴蝶的一半?” 常军同学抢着说:“因为蝴蝶的身体两边是一样的。”

关于对称的问题就这样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对称,你们还能说出几种左右对称的物体吗?”

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螃蟹、罐子、花……”

“那我们大家就来按杨楠同学所说的方法来试一试,好吗?” …… 在实践过程中,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印完后,中间怎么有道白印?” “为什么两边图案的颜色有深有浅?” “水太多颜色往下流怎么办?”

“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谁能帮帮他们?” 因为有了经验,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把你画的图案的一半靠近中间的对折线上就不会有白印了。” “画时把水粉颜色涂厚点,两边的颜色就会一样。” “在调颜色时,适当地用水,就会解决水太多的问题。” 经过反复练习后,每个同学都制作了一件漂亮的作品。

点评:这不仅仅是一堂极为常见的激发美术教学课,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竟会完全不同于以往。

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该教师告诉我们:“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总是显得十分拘谨,将一切交代得非常具体,惟恐学生犯错误,指望学生能够掌握技法,创作(或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在教市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

通过对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主动地改变了自身的角色,同时相应地导致了学生角色的变化,简单地说,教师将自己放在了课堂“导演”的位置,而将学生当作“演员”了,让他们尽情地表演。在 这一课中,老师改变了过去教师“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是将结论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动脑筋思维,主动地探索结论,由此在课堂中形成学生互相启发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该老师采用的正是第二种方法。原本他可以简单而省事地提供示范作品,并将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件作品,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他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让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在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以后,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象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能够让学生自己解答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当然,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对问题的适宜性和难易程度保持着敏感,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策略地帮助他们解决。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心中要有学生,而且应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方式主要有三种:

1.学生以出乎意料的质疑、问题、插嘴“干扰”教师的原有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路径而改变原有设计。学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

2.在教学中,也存在着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教学的情况。例:

一次美术课上的“意外” 那是一次三年级美术课上的“意外”事件,至今叫我难以忘怀。

教学内容是《认识色彩的三间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式了解三间色是指哪三种颜色以及三间色分别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我精心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只空瓶子、水和红、黄、蓝三种颜色,想让学生将三原色分别放入瓶子加水后将其中存放一种原色的水倒入另一只存放原色的瓶子里进行相混后成为间色的实践体验。教学前半段,一切都如我的教学设计一样顺利地进行着……

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老师,我想把三种原色都混合在一起,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可以吗”一个学生提出。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两种间色进行混合,会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想法。

为了不打乱我的设计思路,我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我们今天主要是学习三间色,你们就用第一种方法做实验好吗?”

“不好”。学生们齐声答道。“我们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怎么办?我要限制学生的要求吗?尊重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让学生的思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不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的理念吗?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深入地了解不同的间色混合后会产生哪些不同的颜色,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啊,老师真好。”课堂里一片欢呼,兴趣相投的同学高兴地走在一起,他们认真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仔细地观察。这节课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三间色,还了解了用三间色可以调配成不同灰色的知识点。

3.有的教学设计可以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自我来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课大多数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例: 寒暑假,我的美术作业我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学习。于是,美术学科改变了过去的硬性规定同一作业的做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作业。结果,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设想: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有的拍照片、有的画画、有的剪纸、有的收集邮票、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参观画展、有的访问画家……

新课程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含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学生差与了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设计的主体相对教师来说也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二)教学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大量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甚至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其主要的特性。教学即使经过周密的设计,也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老师备课时试图把学生可能的问题与误解设想得周全,但又如何可能呢?有时甚至没有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例: 一堂遗憾的美术课 一节小学四年级《 我为娃娃做新衣》服装设计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高举着自己设计的服装,拿到讲台上进行展出。一件件根据不同质地、图案、颜色的边角布料,采用缝纫、剪贴、包裹等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且富有创意的服装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就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展销会。

老师兴奋地说:“同学们,你们经过自己的构思、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布料的特性,为我们手中的玩具娃娃精心制作了美丽的服装,都很有想法和特色。你们能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吗?对同学设计的服装,你又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同学们纷纷上台进行了即兴的作业评价。

一位坐在后排的男同学,始终高举着手臂要求发言,但老师一直没有让他发言,快要下课了,他急的大声地喊着:“老师,我对某某同学的作品有意见!”,老师还是没有理睬他。这位男生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地大声喊着:“某某同学设计的服装我不满意,我认为女孩子的服装有一个肩膀露在外面不太文明!”,很遗憾,这位同学一直到下课都没有得到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课后,问了这位上课的老师,为什么不叫这位同学发言?上课老师说:快下课了,怕同学们听了他的发言,会引起的笑话耽误上课时间而不好收场。

评析:我们有的老师上课时就喜欢按部就班,认为照着原来备好的教案顺利地上完课,任务就完成了,尤其是有人来听课,就更怕课上了一半时来个节外生枝,不好应付或不好收场。其实,这位上课的老师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机智。假设上课时老师请了这位学生发言,而且教师能以这位学生的发言为论点,引导学生展开对着装美的讨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着装美的品位,这又是一个多好的教学机智啊!

人们常常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落实教学重难点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是不太成功。但从学生的突破常规,能多角度地展开对服装美的鉴赏,我觉得也有它成功的一面。

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相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一帆风顺地实施下来,却是有些不正常。这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对话与互动。正是这种必然的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设计。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转化为可利用因素,就会收到出乎原定任务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积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状况下,我们更要突出对于教学“不确定性”的认识。因为新课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在本质上是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教师就不能仅仅注重自己教学的既定 目标与过程,不注意学生的思维方法与疑惑。

(三)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加涅所提出的一个经典性的命题。根据学习的不同性质来设计教学,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

第一,除了学习的结果,还应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分类学习。新课程的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专注于学习内容。比如研究性学习,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欣赏课中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应用等。

第二,有的学习既要学习内容的结果,又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注重学习过程的目的,两方面都要兼顾。这时运用的教学过程模式就要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等级。主要是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不能仅是接受的教学模式。如剪纸——美丽的花瓶等。

第三,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习内容的结果,只要达到记忆或应用就可以了,就可以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如一些知识概念的理解、素描、色彩的静物写生等,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机械记忆和训练。

(四)教学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案在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

——一位教师的体会

下课了,当学生说“谢谢老师”时,我真想说“谢谢同学们”。孩子们今天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他们在课堂上的“插嘴”使我不断的调整、改写我原先设计好的“教案”。所以,今天我最想说的是“教案在下课之后才完成”的。

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有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会重新改写我的“教案”。

让备课“动”起来

传统的备课是施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老师既不扼 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臵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 是很有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究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这就是教学设计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张老师说“让备课动起来”,明确地提到备课有三个阶段: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前设计”。

“前设计”是教师对一节课的系统的期望。“前设计”对于教学来说意义与价值不可忽视。“超前计划”课程或超前决定在教育情境中如何采取行动是优秀教学的不可缺少的标准。不做超前计划的教师搞不好教学。通过计划预先把事情想好,我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做好了教育准备,随时为孩子服务。但是教学的设计活动,仅仅停留于“前设计”,必然带来一些弊端。

如果“前设计”太固定、刻板、不可变通,就如“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固守原有设计而置学生的反应于不顾。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成功的教学。

我们把教学设计视为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活动,教学设计就可分为课堂教学“前设计”、实施中的“中设计”与教学的“后设计”。

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具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

如何把握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态度是否在创造中生成。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 分层教学 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05-01

前言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也就是个体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中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差异化、针对性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获得进步。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针对学生差异性开展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确保新课程要求的确切落实,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及实践运用。

一、分层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首先,分层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个性、需求等不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等,从而使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分层教学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时,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要素以及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都进行优化,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分层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分层教学的应用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学,这便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公平、关爱,不需要再为有差生的头衔和区别对待而感到烦忧。从而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小学美术教学开展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当前设计情况分析

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较为注重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美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重视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再者,在教学活动方面,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难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最后,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通常更加偏重于对学生的硬性管理,将自身地位摆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这种教学设计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出现了“重教轻学”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情感,缺乏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沟通,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导致学习兴趣不佳,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升。而分层教学能够弥补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学习主动性,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要想实现小学美术课程分层教学有效性,首要任务是对学生层次进行科学划分,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越细致,则越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学生的智能分成八种,而这些智能的显现时间、显现程度并不一致,在分层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开发潜能,不存在高低好坏之分,需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采用固定分层的方式,例如学校常见的重点班、普通班、差班等。这使学生被贴上了一个层次标签,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小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采取弹性分层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的进步、退步情况,调整其所在层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合理设置分层目标

在划分层次后,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能力等。例如在将学生分成基础层、中级层、发展层后,结合实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根据学生学习速度较慢的情况,教师采取个别辅导方式对学生给予帮助,并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一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简单画出命题画即可。对于中级层的学生,因其本身已经能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因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美术工具。对于发展层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且一般的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其学习要求,因而,教师可以适当为该层次学生增加一定的学习难度,要求其能够充分开发身边的美术材料,通过自身想象创造出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并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设计分层教学问题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问题,在加强师生之间互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在将听到的儿歌绘制成图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基础层的学生设置较为简单的问题,如請学生回答都知道哪些儿歌,是否听过教师所播放的儿歌等。为中级层的学生设置难度一般的问题,如请学生回答将儿歌变成美术作品的方法等。为发展层学生设置较难的问题,如请学生回答在将儿歌绘制成图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等。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积极的表达自身观点,实现思维的拓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并在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下,获得受尊重、受关注的感受,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结论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兴趣不足。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意识到分层教学的教育价值,通过科学划分学生层次、设置分层教学目标、设置分层教学问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习自信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容舟.《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4,6(6):14-15

[2]付晓燕,付光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8(8):153-154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儿童画教学初探 篇7

一、启发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

在儿童画的教学活动中, 低年级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 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创作主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 支持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例如,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花儿朵朵》一课时, 我带学生走出教室, 到操场上去观察那些充满生机的花儿。当我提议今天就画这些花儿时, 学生都觉得难画, 不敢画。于是我开始带领学生感知花儿的特点:让学生选一朵自己喜欢的花, 仔细看花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花瓣和花叶是怎么长的, 上面还有些什么。孩子们都围在植物旁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随后, 我带领学生欣赏图片资料以及教材上的学生作品:看看小朋友是怎样来画的?他们用什么方法画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来进入花的世界, 画出自己心中的花。儿童作画是感性的, 没有规则和约束, 所以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写生一朵花, 也可以想象画一朵。总之, 无论怎么画, 让学生轻松自由地画最重要, 要让儿童在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 迅速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创作兴趣。在儿童画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艺术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产生创作欲望, 表达自身感受。例如,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四课《风筝》一课时, 我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游戏, 在活动中, 学生体验着放风筝时的乐趣, 观察到放风筝时生动的人物动态、场景。在课上, 我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情景。他们便一边用语言描述, 一边回想着放风筝时的情景。当他们兴趣正浓的时候, 我要求他们拿起画笔随即作画, 把动人的场面描绘下来。这样, 学生便自觉地进入绘画情境, 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活动中。让学生的绘画置身于活动的情境中,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三、运用媒体, 丰富学生想象

在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 由静止到动态, 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六课《春天的色彩》一课时, 由于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狭窄, 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 因此, 他们对春天的认识显得比较肤浅。如果要让学生了解春天的自然特色, 就必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但往往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 这一教学方案很难实现。为此, 我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冰雪融化了、小动物们苏醒了、树木发芽了、嫩绿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田野里耕牛遍地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花儿开了、天上的风筝多了……当这些大自然的春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 孩子们沉浸在春天美好的意境中, 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 欢畅优美的音乐背景, 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 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脑海中同时再现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多媒体的运用,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其美术素养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四、适时激励, 培养学生自信

成功始于自信。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称赞和鼓励, 心理上非常渴望获得成功, 因此, 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 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对于儿童来说, 赞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的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的意义, 尊重在他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 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一听到教师夸奖他画得好就高兴, 心里油然生起一种成功感。表扬对于他们来说, 是一种肯定, 使他们更有信心继续去画。因此, 几乎在每堂课学生完成作品以后, 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课《青花盘》一课时, 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对于评价内容尽可能地客观多样, 让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评价活动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儿童画的特殊魅力影响着古今中外许多画坛的成人。许多画家收藏儿童画, 学习儿童富于活力的造型方法, 学习儿童大胆、直率地表达主观感受。世界知名的大画家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等均曾研究儿童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现代儿童题材画家李平凡、温泉源等人的绘画作品中, 都可以看出儿童画对他们的影响。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饱满的、丰富的, 他们是借自己不成熟的画笔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以后的儿童画教学中, 我将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努力探索其规律, 让儿童画的百花园绽放出更多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韩凤莲.儿童画基本特点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5) .

[2]金凌.浅谈儿童画教学[J].河南教育, 2006 (01) .

[3]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谈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理念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天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9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必须坚持每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 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应选择有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结合过程和方法, 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 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 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 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要注意发挥整体功能

科学性是开展教学法研究的基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育科学为指导, 运用科学方法, 道德艺术教育规律, 并通过科学论证,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择或创造优良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符合科学和教学规律,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对象, 切实可行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对各种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运用, 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力求达到艺术化程度, 从而使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使师生教有所受, 学有所得, 点有所通, 启有所发, 导有所悟,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有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及知识载体这四种要素组成的, 由于四者的组合结构的不同, 形成了各种教学方法。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必须发挥四种要素的整体功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知识顺利和有效地传递, 就要考虑运用合适的载体, 要随机应变, 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 开展教学法研究时, —定要从学生的整体要求出发,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法的优化组合和有机联结, 以增强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 切忌孤立、片面地搞美术教学法研究。

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都要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淘汰或更新。只要跟上时代步伐, 用发展的眼光对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地综合运用或不断创新,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时代将赋予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将赋予美术教学法以新的研究领域,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勇于抛弃一切阻碍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做法,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 使研究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努力开创学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 所以美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 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 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而且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是美术教学基本内容之一, 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 用视觉艺术来反映生活, 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形式有临摹教学、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这些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是孤立地运用, 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互相促进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求, 所以,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美术教学的新需求。只有小学美术教学不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摘要: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 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可以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发展储备人才。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理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 希望可以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定成.论小学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学[J].硅谷, 2008, (5) .

[2]李永正.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0) .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0

一、利用小学美术教学,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让小学生应用他们的儿童语言,没有保留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每一个小学生的个人想法都有所不同,但都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乐于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美术教师,要学会尊重小学生感受美与理解美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不能要求小学生的所有想象与创造都符合科学,也不能要求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创造与想象。教师要学会给小学生自由,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思维束缚,享受美术学习。

比如,以童话的小屋作为小学美术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去创造一个自己的童话小屋。一些小学生会画一个空中的小屋,一些小学生会画一个用饼干做成的小屋等。教师要正确面对小学生的想象与创作结果,从而使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以体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利用科学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实施正确的评价,会给小学生正面的学习力量,让小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找到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发展的新时期,利用合理化的课堂评价,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改进,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行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小学美术学习的乐趣。如果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结果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师也不能急于否定与批评学生,而是试着去了解学生的创作思路,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学生的作品。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积极的眼神,都会改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情绪,给小学生更多的美术学习力量。

比如,在以“新年”作为美术创作的主题时,一些小学生利用喜庆的颜色画出了新年的新气象,教师要从美术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表扬,像“你的色彩用得很恰当,线条也很流畅”,也要对学生的创作行为进行表扬,像“你画得很认真,很仔细”等。而一些学生可能会画出妈妈做饭的画,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倾听学生的创作理由。当学生说“在新年,妈妈总是很辛苦地下厨做好的”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理解学生,同时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欲望

良好的课堂氛围,会对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美术学习情境,和谐美术教学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提高。课堂氛围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创造课堂氛围,也可以利用游戏活动的开展去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受美术学科的魅力,有利于小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以“影子的游戏”作为美术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影子的存在,展示图片或者播放相关动画去引导小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也可以组织学生玩影子游戏,两人一组,一人当作另一人的影子,进行模仿游戏。在多媒体的烘托以及学生游戏氛围的影响下,小学美术课堂会更加轻松与愉快,小学生也会更加自觉地融入到课堂活动来, 乐于成为课堂的主人,配合教师完成美术教学活动。

四、加强德育能力渗透,加强美术教学创新

德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教师,具有培养小学生道德能力的义务。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引导。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更会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绘画活动去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去思考人生问题,在提高艺术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水平。

像在以“助人为乐”作为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一个助人为乐的场景。当学生完成绘画时,教师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教室前进行展示,说一说自己所画的故事,并分析其中的道理。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小学生不仅完成了绘画行为,更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多的个性化改革。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美术课堂丰富起来。小学美术教学会受到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的教学责任更重。发扬小学美术学科的美育作用,利用美术教学从多个方面启迪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艺术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艺术学科的地位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学习,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丰富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更能够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丰富小学美术教学思想与方法,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索 篇11

一、转变旧观念,发展新模式

1.转变旧教学观念。目前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有的教师还在向学生鼓吹“语数外是‘正课’,音体美是‘副课’”之说,甚至说那些有美术兴趣爱好的同学是搞“歪门邪道”,考试又不考,学不学无所谓……这些现象使美术教育成为整个学校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和教师打破陈旧观念,走出传统模式,调整教学结构,要把美术兴趣小组落到实处,为美术特长生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

2.发展新模式。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教师要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美术教学,要激起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中要培养童心观察,可以用直观的教具、模型、范画、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观察美、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学,才会有所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例如在一年级《漂亮的瓶子》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带来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用触觉体验瓶子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引导学生想象,探究瓶子的特点、美化、制作方法等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注重评价手段,更新评价方法

在小学美术课堂,你可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因为你的赞美,你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塑造一个画家,一个天才。我们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表示,给学生鼓励。奖励不能仅限于物质的,精神上的肯定和奖赏也是需要的。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讲究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改革评价要及时,虽然不吝啬,但也勿滥,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当然美术教学中最不该忽视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多元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①自我评价:作品完成后,先让学生自我感受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自我欣赏的意识。②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高年段学生,可以让学生互相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低年段学生可采用“夸一夸,画红花”的方式进行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其乐无穷。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课堂上的评价、作业评价、课堂的交流。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交流与评价,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学生所提的建议可能正是教师平时未注意到的,此举可以促进方法的改进。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首先要听课,听课教师帮助收集被评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明白“评什么”。然后开始评价,先自评后他评,评价者与被评对象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协商、反思,达成共同的认识和结论。

四、注重创造意识培养,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开拓性的人才,就需要从小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上一颗“创新”的种子。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并且有意识地培育这些“创新”的小幼苗,使它茁壮成长。

课本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好题材。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我常用比赛、做游戏的方法,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例如一年级《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的教学,由于本课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先随手撕了一个形状,让学生认真观察,看看谁的小眼睛最灵,说说想到了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使我惊奇万分,有的说像落下来的树叶,有的说像座小山挖了个山洞,有的说倒过来就像太阳沿着山坡在下山,有的说像骆驼的头……在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时,我让学生自己来制作完成,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很强,不一会儿,许多有新意的作品就跃然纸上了。不少学生还不停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喜悦之情。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2

一、组织好欣赏课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组成部分, 也是搞好美术教学的重要载体。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欣赏课教学, 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术信息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感知, 自觉养成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奠定基础。

比如, 在进行“祖国的古建筑”的教学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祖国的古建筑”的视频专题片。观看之前, 教师为学生提示欣赏作品的方法, 主要是从历史、类型、造型、色彩与装饰、材料、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我国古建筑的造型、色彩及特色, 感知美术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价值。通过视频欣赏, 学生被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 被祖国的古建筑艺术所折服, 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为提高美术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挖掘学生创作的灵感, 突破美术教学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脱颖而出, 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软、硬件资源。这些教学辅助手段或者是课程资源的出现, 优化了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大大提高了美术教学效果。尤其是几何画板的运用, 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软硬件平台, 为挖掘学生的创作灵感,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创作能力, 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保障。

比如, 在进行“淘气的小猫”的教学时, 为了提高学生对小猫的认知技能和理解小猫捉老鼠的本领,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小猫, 可以是静态的, 也可是动态的, 可以是单色的, 也可以是彩色的, 还可以是进行装饰过的或者是夸张的。学生绘画完成后, 教师利用视频展台进行成果展示,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挖掘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突破美术教学难点, 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全面落实美术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 师生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有效互动, 学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 使整个课堂充满合作讨论与互动交流, 构建平等自由、合作探讨的对话平台, 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美术实践活动内容, 创新活动形式, 让美术教学贴近生活, 走进学生心灵, 充分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实现高效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比如, 在进行“我们爱运动”的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 结成学习小组, 通过“跑一跑、跳一跳、伸伸腰、弯弯腿”等活动, 进行动作展演。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动作整齐规范、协调优美,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并深刻感知人物动态的美术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活动体验, 让学生利用纸条拼摆的办法表现人的不同动态, 每个小组展示的内容各不相同, 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搞好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美术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落实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的灵感, 全面落实美术教学目标,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瞿丽君.让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的乐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12) .

上一篇:未来多媒体移动通信下一篇:煤矿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