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精选12篇)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
在当今社会, 学校都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这也对于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多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自己鉴赏美术, 更有利于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以及应用;有助于小学生鉴赏知识的增长, 开阔学生的眼界, 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从而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更加高效。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营造美术鉴赏情境
当今社会, 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跟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的学生, 他们从小便开始接触了一些依赖于电子科技的产品。手机, 电脑,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们从小便有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与了解。学生们对于网络是十分有兴趣的, 这些工具不仅使得学习变得方便了, 还让学生们对学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加入到学校的课堂中。对于小学美术课堂, 运用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那些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加直接地欣赏一些美术作品,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所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教师进行鉴赏知识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作品, 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知它们的各方面属性和评判它们的价值, 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未来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通过问题启发学生, 进行美术鉴赏研究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 学生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知识的学习。在以前的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知识时经常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就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知识的了解。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 往往注重于对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鉴赏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自己设置问题, 通过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启发, 从而帮助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对于鉴赏的探究。教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 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美术鉴赏的学习中去,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学生拓展思维,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课堂交流学习,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美术的鉴赏知识的学习。因此, 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知识开展一些活动或者小游戏, 使得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将来对于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鉴赏,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鉴赏的过程之中, 学生之间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见解, 这对于学习知识是必然的。当学生们遇到不同的见解的时候,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解释不同见解的合理与不合理, 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 帮助学生们增强美术知识的学习, 对于提高小学美术鉴赏课堂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个人的鉴赏, 增强鉴赏课堂效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经常进行评价并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多元化评价,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掌握程度, 来制定学习模式与教学进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并建立对于自己学习的信心, 树立高效学习的信念。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见解, 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高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兴趣, 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小学美术鉴赏课堂的高效。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鉴赏, 面对不同的见解, 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 而不是去批评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课程的高效。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美术知识, 并且去鉴赏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 加强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2
浅谈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
【正文摘要】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
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
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美术教学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就是教师在黑板上画画,学生在底下跟着画而
已,以至于美术课被称之为绘画课,任课教师称之为图画(绘画)教师。在这种
观念的主导下的美术教师永远就只是画画的教师,学生永远就是学习绘画技能技
巧的学生。我是一位乡镇小学美术教师,身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面对无可回
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那种美术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绘画为
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的普遍认同观点,很有必要加以改变调整——改变原有的不
良教学,适应新课程。通过新课程改革实践,使我对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师角色转化、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一.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
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教学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
程呢?就更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而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更是面临新课程的挑战。因此我认为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应具
有:以学生发展成长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的能力,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等等。
二.美术教师在新课程下应注意师生角色的转换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单是一个主导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人
为,那么美术教师在美术新课程下究竟怎么转换呢?
1.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构建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教师一直都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悟和体验。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及时交流,构建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以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德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美术教师在新课程下应注意改变教学方法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终身。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另外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不断更新,因此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____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____指导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美丽的热带鱼》、《树叶贴画》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培养其独立动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2、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 4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为了孩子的成长,要活跃课堂,勇于探索,为他们具有健康高尚的艺术修养提供养分,让每个孩子都能挥动画笔,闪现个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绘出自己美好的前景,让每节美术课堂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示出艺术那多姿多彩的美丽。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农民画;美术课程;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广大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并不受重视,不少学校为了让“主科”有更多的授课时长,不断压缩美术这类“副科”的课时。即便学生有机会接触美术课程,也会由于教材内容过于单一且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而使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要想让美术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更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程。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美术精神”“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这就要求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发掘生活中潜在的民间美术资源,充分借鉴民间美术在文化、历史角度的教育意义,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使得课堂由校内延伸至校外。
农民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优秀代表,将农民画引入美术教学,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使得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一、农民画的概况
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农民画根植于祖国大地,来源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农民用以美化生活环境、自我娱乐、寄托情感和理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经历过三次发展高潮——1958年、“文革”期间和1980年代。其中第三次的规模和影响最大。至1980年代中,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青海、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省市都相继组建了农民画创作小组。其中有43个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多地农民画已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农民画的创作题材主要选取与创作者联系紧密的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与劳动丰收、田园风光、节庆活动等场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色彩运用上,极具主观性。习惯运用红绿等纯度高且对比强烈的色彩,画面中色彩交错、斑驳有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设色时多用平涂,这也使画面富有装饰意味。在构图上,多采用全景式构图,不讲究透视法则,创作者往往还用各种图案填满整个画面,极力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从而营造出一种细密繁多的画面效果。在造型上,与西方三维写实艺术不同的是,农民画呈现出的是二维平面。这是由于农民画创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事物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合乎西方绘画那种科学、理性的程度,他们按自身理解的固有形态进行创作,不模拟对象,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接触之后,熟识谙记,对固有物象的特征进行归纳之后,再加以艺术化处理——夸张变形,最终呈现出一种结构夸张、却不失其形的稚拙、淳朴之美。
二、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相对于其他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尽管农民画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仅有60余年的历史,但是它是建立在借鉴和融合传统剪纸、年画、刺绣、雕刻、皮影、泥塑、灶头壁画等其他传统民俗艺术之上而发展起来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表现技法上,更重要的是汲取了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农民画创作中,作者总是不自觉地运用某些自然物象的谐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表现,借助暗喻传递信息,使作品富有哲理和深思,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反应和民族情绪。比如画面中经常出现的桃树、松树、蝴蝶、猫寓意长寿,松、竹、梅象征友情,佛手、蝙蝠象征福气,露籽的石榴表示“多子”,盛开的牡丹象征富贵,鸡的形象表示吉祥,等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暗喻与谐音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淳朴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可以说,农民画是传统民俗文化形象载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将农民画引入美术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民间美术,感受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丰富情感,进而产生探索与理解本民族哲学观、文化信仰、文化思维、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流变的欲望,从而增进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也符合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文化自觉”,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信心。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农民画的首要特点在于其取材广泛,它可以是发生在生活中的某个现实场景,也可以是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其次,农民画的表现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在农民画创作中,经常排除理性、知性的参与,表现出与写实艺术迥然不同的方式。比如在表现透视法则上,西方写实艺术严格遵守焦点透视的法则,作者在画面中呈现的是固定视点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一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关系,画面中不会出现从这一固定视点观察所不可能看到的景象。而在农民画创作中,创作者往往不会固定视点,而是对描绘对象做全方位观察,把不同视角看到的画面统统表现在画面中,对描绘对象尽可能地进行全方位的展现。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会透过事物的表面展现现实生活中肉眼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如透过雀巢可以看到巢内的小雏鸟,透过母鸡可以看到鸡蛋,透过房屋的墙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等。
在农民画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画、剪、拼、贴等多种方式,运用不同材料对画面进行加工与创作。在造型和色彩上也不必拘泥于现实形象,可以突出表现具体事物典型特征而忽略细节,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运用色彩,强调色彩主观感情作用,把色彩当作表达情感的手段而不受固有色相的限制。这就方便鼓励学生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记录平凡生活中的不同之处,也可以激励学生将脑海中的创意及时地用绘画的形式转化为具体成果。同时,农民画多样的表现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细微差别、发现偶然现象和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利于传承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很不乐观,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最重要的一点的便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画创作骨干大量流失,纷纷转投到美术装潢等其他行业,新生创作队伍不仅数量少,而且难以出现较为优秀的画师,最终导致创作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情况日益加剧。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农民画已经成为关系到农民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招。将农民画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发与农民画教学相关的校本美术课程,可以让广泛的中小学学生接触到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连续的教学氛围培养下,不断发掘绘画有天赋的,尤其是对农民画创作有浓厚兴趣的后备生力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农民画创作队伍,才能有效地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三、农民画进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方式
以农民画传承人演示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学校可以每学期定期邀请农民画传承人来校讲课,农民画传承人在长期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它会积累很多教师不了解的绘画经验,在现场的演示和讲解中,农民画传承人也能够用更生动的、更具有说服力的表现,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的印象,从而深化中小学生对农民画创作过程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农民画创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已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农民画创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赛事中获奖,而且还多次出国参展。
以参观农民画传承基地、农民画专题展览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在近距离的欣赏和体验中,感受不同题材、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汲取和总结绘画经验,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以参与民俗活动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民俗活动是民俗艺术的大观园,包括农民画在内的种类多样的民俗艺术品在民俗活动中得以集中展现,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观摩和学习机会,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民俗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民俗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农民画与其他民间艺术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在热闹的民俗氛围中增加对农民画的学习兴趣,进而将亲生体验转化为农民画创作的独特素材。正如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农民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论中国农民画[J].文艺研究,1989,(03).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张景明.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高殿凯,武阿梅.论民间美术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S1).
作者单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4
一、地位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水平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欣赏教学。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使其在接触到美术作品时学会如何欣赏个中奥妙,体验到美术作品带给人类无穷的乐趣。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其对美术的感知力、鉴赏力以及分析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因此才要通过正确的美术教学方式使其掌握对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欣赏能力。每一幅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色调、画风还是其所展示的物品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美术教学来启蒙学生们的思想,开启其对美好新事物认知的大门。
二、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三、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摘要:本文重在分析当下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技巧以及其在塑造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上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美术教学展开探讨:首先是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其对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所做出的贡献;其次是以当下各小学校园中美术课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目标,仔细分析目前美术课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最后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笔者自身对美术教学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小学美术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改进措施。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5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
1、构图是否饱满
2、线条是否流畅
3、造型是否准确
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
1、造型
2、表现手法
3、材料选择
4、制作的技法
5、创意
6、色彩
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美术 课堂探索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只能是“假教学”。“现代课程之父”拉夫尔.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于是,我们的美术教师不能再用以前的简单画点什么来完成教学过程,而应以一种开放、和谐和创造的态度把学生的成长划入一个全新的“大课堂”,指向一个开放的社会教育情境中。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上课时我尽量把这些工艺品变成看得清楚、摸得着的物品,例如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及收集一些实物工艺品结合具体直观化进行讲解。《长信宫灯》的古朴、灵便,《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纤巧,象牙雕的玲珑精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泰蓝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对我国艺术瑰宝的疯狂掠夺,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激奋的惊叹,随着失去的愤慨,他们的欣赏程度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也增强了。另外,在欣赏和学习全部的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画兰竹以寄情怀。又如徐悲鸿,他一生都用画笔激励人、鼓舞人,还把自己的画和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
四、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學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7
一、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
新的课程标准一改过去的教学要求, 突出人性化教学和对学习情境进行科学设计, 并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美术文化因素, 不再像以前教学那样只列出知识点, 而是以启发学生动脑为主, 向学生提供具有导向性的标准、提供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提供指导性建议, 并标明只是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采纳自己设计的更合乎实际的教学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更多地提供了教学上的可发挥空间。其次, 改变了以前的美术课学习方法, 提出让学生多进行学习体验, 多进行学习探究。在教学和学习思路方法上, 新的课程标准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 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 对美术学习领域进行了不同的划分, 拓展了“综合—探索”的新领域。
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提供的具体的可操作性案例, 认真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观念、方法和精神, 举一反三, 创造性教学。在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方面, 将美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相结合,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结合点, 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还丰富了学生生活的艺术化内容。
二、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正确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教会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所以说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任务和中心思想。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进行了转变, 将以老师为主导的传授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立足于教, 立足于灌输, 而很少想到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很少想学生的思考参与性, 让学生充当配角、被动学习。可想而知, 学生们接受的美术技巧画法都是一个重复的固定模式, 画出来的东西当然是千篇一律,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但如果老师拿着物品让学生感知, 让学生展开想象, 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 完成的作业也会是丰富多彩和各种各样的。
二是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转变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和想象,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进行自主学习。要在如何启发学生学习上多做设计, 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空间, 为学生的探讨提供出机会。老师更多地研究学生, 分析学生作业, 研究学生发言内容,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结构, 针对学生的美术特点, 提出适合的教学方法。改变固定的学习方式, 改变由老师传输的固定的画法, 改变让学生集体适用一个技法, 不再让全体学生必须照办。让美术课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学习过程百家争鸣, 学生作业百花齐放。美术教师只是推荐学习方法, 介绍美术观念, 把立足的重点转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上,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让学生学会观察,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愉悦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生活, 亲身体验, 挖掘并创造资源, 激发创造灵感。在艺术的观察中产生感受, 让学生体验自然, 感受大地、体验小草, 以学生亲身体验来加深知识理解和情感融入。
三、进行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培养
尽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不再那么突出, 但进行美术教学却不能完全放弃这些基本内容, 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只是在要求标准上降低了度的问题, 并不是完全抛弃, 真正的美术教育也不可能离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所以我们还要用恰当的解决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不能把技能简单地理解为技巧, 而要将美术技能做为美术文化来进行学习。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不仅是技能技法, 而是要将技能技法融入到美术文化背景下, 因为美术的技能技法与人类生活、人类历史、情感和政治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 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性, 通过在美术文化背景下学习, 让美术文化滋润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大的美术背景下进行审美, 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以及美术鉴别和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 这也正符合新课程下的美术教育要求。
二是找准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训练点和训练目标, 进行适度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美术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都是按逐步提高的要求编排的, 训练要求及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要求, 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一步步提高的。但每本美术教材都是以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做为具体内容来组成的。所以我们要从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中寻找训练点, 文字内容包括学习建议及提示等内容, 图片内容包括示范作品和优秀学生习作等等。从这些教材内容可知, 文字提示和图片提示中包含着教材编排的意图, 仔细分析编排意图, 我们就能发现教材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提示和图片提示后面, 都隐含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点;所以我们要结合对学生的分析, 围绕学生和教学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层设计, 找到“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目标, 进行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也只有恰当把握好训练目标, 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我们的美术教学才有全面和实际的意义。
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 注重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
一是在美术教学中注入趣味性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特点和心理特征需要, 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为出发点,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将原教材主要形式和内容拓宽训练学生创作性。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愿望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以《花儿朵朵》一课为例, 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进行示范说明。按照教材的要求, 学生要应用学具拼摆出各式各样的花朵, 这时我们就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行思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 可以摆成任意物品, 这样就是对学生的创造性的激发, 结果学生摆出了房子、汽车、家俱、动物等多种物品, 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围绕学生的特点爱好和欣赏角度, 加入一些适合的教学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一步完善, 丰富了课堂教学。
二是在讲解和示范中注入情感, 以绘声绘色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讲解和示范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方式, 趣味性和形象性是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进行示范,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生动形象模仿, 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也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因为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是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的情感产生。通过调动教学资源来进行情境设置, 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产生思考和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可恰当运用音乐艺术, 也可以运用游戏形式, 以多样化的情景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技能培养与激发学生绘画愿望相结合, 把美术学习兴趣和学习美术的美好愿景相结合, 通过这些形式, 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是美术教学的核心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绘画基本功练习, 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为作画而学画, 而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美术学习过程之中, 通过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
总之, 新课程标准对当前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进了以往的不足之处, 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是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 以促进美术教育观念转变为出发点, 从教材、模式、课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的大幅度的变革, 通过提供学习场景来增强学生的感受体验性,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美术教师也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把握好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学重心,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教学方向, 努力实践、去伪存真、吸取精髓, 不断探索和研究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中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祁国荣.论美术新课程与美术教学改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儿童画教学初探 篇8
一、启发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
在儿童画的教学活动中, 低年级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 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创作主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 支持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例如,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花儿朵朵》一课时, 我带学生走出教室, 到操场上去观察那些充满生机的花儿。当我提议今天就画这些花儿时, 学生都觉得难画, 不敢画。于是我开始带领学生感知花儿的特点:让学生选一朵自己喜欢的花, 仔细看花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花瓣和花叶是怎么长的, 上面还有些什么。孩子们都围在植物旁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随后, 我带领学生欣赏图片资料以及教材上的学生作品:看看小朋友是怎样来画的?他们用什么方法画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来进入花的世界, 画出自己心中的花。儿童作画是感性的, 没有规则和约束, 所以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写生一朵花, 也可以想象画一朵。总之, 无论怎么画, 让学生轻松自由地画最重要, 要让儿童在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 迅速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创作兴趣。在儿童画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艺术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产生创作欲望, 表达自身感受。例如,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四课《风筝》一课时, 我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游戏, 在活动中, 学生体验着放风筝时的乐趣, 观察到放风筝时生动的人物动态、场景。在课上, 我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情景。他们便一边用语言描述, 一边回想着放风筝时的情景。当他们兴趣正浓的时候, 我要求他们拿起画笔随即作画, 把动人的场面描绘下来。这样, 学生便自觉地进入绘画情境, 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活动中。让学生的绘画置身于活动的情境中,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三、运用媒体, 丰富学生想象
在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 由静止到动态, 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六课《春天的色彩》一课时, 由于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狭窄, 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 因此, 他们对春天的认识显得比较肤浅。如果要让学生了解春天的自然特色, 就必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但往往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 这一教学方案很难实现。为此, 我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冰雪融化了、小动物们苏醒了、树木发芽了、嫩绿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田野里耕牛遍地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花儿开了、天上的风筝多了……当这些大自然的春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 孩子们沉浸在春天美好的意境中, 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 欢畅优美的音乐背景, 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 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脑海中同时再现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多媒体的运用,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其美术素养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四、适时激励, 培养学生自信
成功始于自信。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称赞和鼓励, 心理上非常渴望获得成功, 因此, 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 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对于儿童来说, 赞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的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的意义, 尊重在他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 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一听到教师夸奖他画得好就高兴, 心里油然生起一种成功感。表扬对于他们来说, 是一种肯定, 使他们更有信心继续去画。因此, 几乎在每堂课学生完成作品以后, 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课《青花盘》一课时, 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对于评价内容尽可能地客观多样, 让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评价活动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儿童画的特殊魅力影响着古今中外许多画坛的成人。许多画家收藏儿童画, 学习儿童富于活力的造型方法, 学习儿童大胆、直率地表达主观感受。世界知名的大画家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等均曾研究儿童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现代儿童题材画家李平凡、温泉源等人的绘画作品中, 都可以看出儿童画对他们的影响。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饱满的、丰富的, 他们是借自己不成熟的画笔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以后的儿童画教学中, 我将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努力探索其规律, 让儿童画的百花园绽放出更多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韩凤莲.儿童画基本特点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5) .
[2]金凌.浅谈儿童画教学[J].河南教育, 2006 (01) .
[3]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9
这跟你画得好与不好没有关系。那么, 怎样才能成为小学美术课堂上的“王者”, 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教学经验。
一、微笑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现在, 喜欢画画的孩子越来越了。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 应该了解很多的学生愿意学美术并不是单纯对学科本身的兴趣, 往往是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学科。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要想让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 首先, 你得学会微笑, 也就是笑口常开, 表情自然;这样, 学生会感到有一种亲切感, 很放松地去接受你讲授的内容。
我们单位在新学期开学聘来了两名美术专业教师, 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说她们的业务水平很强, 形象气质都佳, 只是缺少教学经验。这没关系, 学习学习, 找老教师带一带就可以了。可是, 最终就一人被留用了, 另一名只得无奈离开了, 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原因之一就是她虽然画画得很好, 一面对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表情显得古板, 从来不笑, 话讲得又少, 孩子们不喜欢上她的课;另外一名女教师画得不如她, 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是爱说爱笑, 和蔼可亲, 笑着与学生交流问题。这样便赢得了大多数孩子的喜欢。经过她自己的努力, 几个月来, 教学经验大有提高。事实证明她成功被聘用了。这里边体现了一种亲和力。微笑带来了成功, 它的意义也是深刻的。当然, 没被聘用不等于彻底失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这位年轻教师把这种师生关系巧妙的人格化了。现在我们可以反思手机短信中添加笑脸的意义了。
解决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个与教学相关的视频, 讲一讲与角色相关的小笑话, 或者使用幽默的语言开场等;当讲到关键的地方, 语言要清晰, 和谐。在教学中, 关键是把整个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 而这种气氛的推动要靠老师的不断鼓励和支持。如果每一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 我想学生在绘画中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的。那么, 这种亲和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 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差距,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就会热爱、崇敬教师, 就会同时喜欢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 师生关系不融洽, 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会受压抑。 (本段部分节选自《试论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好教案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 才能促使学生有了对事物的好奇心, 才能积极地认识和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提早安排好的教案, 认真完成教学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学生听的多了, 看到多了, 想的也多了, 所以大多数存在视觉疲劳倾向。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现有心理, 结合《新课程改革纲领》来组织自己的教学。
1. 卡通漫画教学
许多动画片、漫画书、动漫电影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伴随他们快乐的成长。将卡通漫画编入教案当中,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前提是不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可是, 简单的“猫”啊、“狗”啊、“兔子”啊, 根本不会打动他们。然而, 他们想知道的是:大象的鼻子究竟有多长啊?狮子有多凶狠啊?恐龙的个子有多高啊?甚至关心警察是如何将小偷制服的?机器人能打篮球吗?针对这些信息, 笔者编的教案是《兔子上学了》《小花猫从军了》《野猪下山袭击人了》首先让题目吸引你的学生, 随后他们会在你的启发下展开想象的空间:兔子几岁了?她和我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吗?她也是早上坐班车吗?还是由妈妈骑自行车送她啊?
漫画和卡通画的形式相对比较容易掌握, 可以学以致用, 用它来装饰书本、贺卡、手抄报和服饰等。卡通画可以是单幅的, 也可以是连续的图画, 可针对不同水平及年龄的同学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故事情节去进行创作和表现。
2. 开发想象思维教学
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艺术的灵魂。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艺术修养,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去想, 亲自动手去做, 去发现。“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陈鹤桥先生《谈教育原则》) 而不是单纯的以像与不想为标准, 一旦养成习惯, 下次孩子们就画得都会向“像”去靠拢, 丧失了想象力。
科学离不开想象。想象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可根据一个场景、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一个身边的人或物,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以前老师经常在美术课上摆放一个萝卜或一颗白菜让大家画, 现在看来, 早已过时;今天有的美术教师没有放萝卜而是改换成了菠萝和花瓶让学生来画, 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样会抹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陈铁桥先生曾把儿童的美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4岁涂鸦期;二是5-8岁想象期;三是9-12岁具像期;四是13岁以上是写实期。教师可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安排美术课程, 灵活一些。
3. 色彩装饰教学
色彩是美术教育中绘画的基础, 教师应该培养孩子的色彩能力。儿童对色彩是比较敏感的, 要想学好绘画, 色彩知识少不了。教师可以在前边卡通画的线描稿基础上, 让学生水粉涂色, 可以把大学设计的色彩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学生了解色彩是表现形状的关键, 当然这里的色彩不单单是红、黄、蓝、紫等, 它还包括黑白灰。没有色彩的对比, 形状是表现不出来的, 要做的鲜明强烈, 可以使用冷暖对比 (色性) , 明暗对比 (黑白) , 纯度对比 (鲜灰) , 色相对比 (补色)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工艺美术的处理手法, 让作品更具有装饰味。这样效果有了, 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提高了, 而且色彩还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情感、性格等。
4. 运用手工材料教学
经常有学生和家长向我提出:“老师, 咱们啥时上手工课啊;我家孩子在家就爱动手剪剪贴贴的。”我说:“好, 这个月就满足你们的要求。”在不违反新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我大胆地在美术课上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 各种材料, 出现了很精彩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提前把材料和工具准备好, 比如废酒瓶、易拉罐、树叶、旧报纸、毛线等。老师可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作画技法, 然后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创作, 感受美术表现的多样性。比如, 常用白纸盘教学, 既可以在上面画传统图案, 又可以进行立体浮雕装饰效果, 表现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户外写生
户外写生课, 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它通过近距离的对大自然感受、体验, 可直接启发同学们的想象力, 从中可以发现美、创作美。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可以不同的造型, 不同的色彩, 有机地组合, 给学生们带来了真实的感受。由于季节和时间的有限, 每年可外出1-2次。
三、经验丰富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 单单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画出好看的作品是不够的, 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会导致学生们创新思维被扼杀和消极思维的产生。教师应建立灵活的教学模式, 多采取师生互动, 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多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强调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 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领同学们定期欣赏国内外美术大师的绘画作品, 进行学习和借鉴。还有时间充分的话, 定期搞一个美术作品展, 让同学们相互学习, 发现缺点和不足, 共同进步。
四、不情绪化
“不情绪化”的意思是作为一名教师, 无论你在课下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都不要展现给你的学生看。尤其年轻教师要慎重, 这里边传统说法叫师德。经常看到一些教师表现古板, 或者心情不悦, 在课堂上对中小学生发“火”。原因有很多:课外生活琐事, 个人情感关系等。教师是公众人物, 你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影响孩子, 严重者伤害幼小的心灵。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创作水平的不足, 有的学生的作品不能按时完成, 这时教师应给予鼓励, 启发, 而不是上来便指责缺点, 也不要言语过火。这样会打消他的积极性, 限制其再次创造。教师应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是每一个同学都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堂上偶尔有人纪律不好, 好动, 兴奋, 爱说话。优秀教师要会控制纪律和节奏, 用个人魅力吸引溜号的同学, 使其专心听讲, 珍惜稀少的美术课。教师必须要有爱心、耐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变“接受教育”为“享受教育”。 (节选自《浅谈美术教育如何避免消极思维定式的产生》)
五、沟通
沟通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经常交流。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画完的作品, 爱不释手, 总是希望有人给予肯定, 跑向老师要求评价, 教师要耐心点评, 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经常遇到有的学生胆子特别小, 没有勇气, 别的同学都快画完了, 他还没有下笔, 总是想啊想, 反复擦掉。我会对他说:“其实很简单, 没有想象那么难, 要大胆去画, 大胆发挥想象。结果还真有效。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素质教育, 重视孩子的绘画水平。他们经常问老师:我家孩子画什么都不像怎么办?或者是没有了兴趣还想让他继续在这方面发展, 怎么办?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指出绘画不应以“像”与“不像”来评价。面对没有兴趣的同学适时鼓励加以肯定, 让他继续努力, 坚持就是胜利。
以上是我在多年美术教学中总结的作为小学优秀美术教师必备的经验, 只是概括, 还待补充。但我认为这几点是必须具备的。教师应适应形势的发展, 转变观念, 不断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 提高专业技能和语言表达技巧。
摘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今天的小学美术教师, 在美术教学中, 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原因在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当今的物质、精神文化要求不断更新, 而且新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 致使人们的审美视角也在不断扩大。少年儿童在智力提高的同时,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审美体验也在提高。因此, 想要成为优秀小学美术教师, 我认为应该在课堂上要面带微笑、准备好的教案、展示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时不要情绪化、通过与学生勤沟通和家长经常反馈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0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必须坚持每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 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应选择有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结合过程和方法, 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 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 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 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要注意发挥整体功能
科学性是开展教学法研究的基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育科学为指导, 运用科学方法, 道德艺术教育规律, 并通过科学论证,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择或创造优良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方法符合科学和教学规律,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对象, 切实可行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对各种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运用, 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力求达到艺术化程度, 从而使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使师生教有所受, 学有所得, 点有所通, 启有所发, 导有所悟,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有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及知识载体这四种要素组成的, 由于四者的组合结构的不同, 形成了各种教学方法。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必须发挥四种要素的整体功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知识顺利和有效地传递, 就要考虑运用合适的载体, 要随机应变, 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 开展教学法研究时, —定要从学生的整体要求出发,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法的优化组合和有机联结, 以增强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 切忌孤立、片面地搞美术教学法研究。
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都要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淘汰或更新。只要跟上时代步伐, 用发展的眼光对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地综合运用或不断创新,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新时代将赋予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将赋予美术教学法以新的研究领域,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勇于抛弃一切阻碍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做法,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 使研究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努力开创学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 所以美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 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 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而且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是美术教学基本内容之一, 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 用视觉艺术来反映生活, 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形式有临摹教学、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这些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是孤立地运用, 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互相促进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求, 所以,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美术教学的新需求。只有小学美术教学不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摘要: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 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可以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发展储备人才。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理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 希望可以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罗定成.论小学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学[J].硅谷, 2008, (5) .
[2]李永正.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0) .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人文性;文化切入;实施建议
国家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整整八年了,纵观几年来的小学美术课程的变化,美术课由以往单纯的技能技巧课改变成现在的美术文化课,美术课从此更加深入人心,它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经常谈论及探究的话题,几年来的实施与探究充分证明了美术文化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可以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这些理念的提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把美术课简单地等同于技能训练课,而应在关注学生技能技巧学习的同时加大文化的含量,有效发挥美术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文化浸润。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关于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几点探索:
一、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特征
当前,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创作或者技法训练,而是在大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要看一节美术课是否是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课,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美术课程性质的定位,追求人文性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单纯的技能教育缺乏人文意识,而人本教育则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等等。人文性是具有道德与价值的倾向的,正如一位著名的德国大学校长所说的“自然科学是时代的列车,而人文科学才是时代列车的司机”,十分生动地概括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成员,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能体现美术的文化的特征,尽管有许多的美术技能教学课,但是一样可以做到适当的渗透,以加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因此,美术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关于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这一特征。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切入途径
美术课程如何追求人文性,从何着手,是很多老师关注的焦点,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寻找切入点。
1.创设情境,营造文化。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脱离了文化环境创作出来的,而是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思想影响的,所以,美术学习离不开文化情境。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中去,加速其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在美术课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文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课中,情境的创设越来越为美术教师们所重视,美术课中情境的创设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课的导入,也可以是课的高潮,还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结尾,有的甚至贯穿课的始终,讲故事、游戏、办展会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有趣的鞋》一课,教师在一开始即以开设“趣味鞋子展览会”为情境,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把自己扮为展览会的策划者,来引导学生开展“趣味鞋子展览会”,而学生则装扮成展览会的产品制作者、消费者与销售者,通过策划——鞋的文化(功能与历史)——制作(技能运用)——销售(消费——评价)的过程来创设的情境,十分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恰当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学生你争我赶地完成自己的产品,学习气氛十分浓厚,通过模拟销售的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具有实际的意义。
2.创建气氛,营造文化。课堂氛围是一种整体上的气氛和情绪,这种气氛与情绪又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一种情绪,如果只产生于个别个体,不能影响到大多数学生,当然不足以形成一种氛围。一旦形成某种氛围,将对全体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处理得当,将使学生群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美术文化的氛围里学习美术,通过预先布置好的环境,利用各种感官的刺激,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光的魅力》一课,教师在设计本课时紧紧抓住了光的元素,利用暖色系列的灯光来布置教室,运用橙、黄等同类暖色系列灯光的照射,从视觉上营造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有一种热烈与兴奋,进而由暖色光的感觉进入《光的魅力》,生动、自然地营造了光的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提道:“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固的情愫”。可以说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要忽视教学环境、文化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它是构成美术文化课的基本要素之一。
3.学科牵手,营造文化。在小学阶段的很多美术课中,大多能体现美术追求人文性的特征,抓住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联系各个学科,进行文化的渗透与延伸也是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的又一切入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教育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性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我们应该把这些创新意识带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美术文化绽放其独有的魅力,大画家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精辟地概括了创造的含义。
三、美术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在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关系到美术课程的落实,下面就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教学的实施的两个建议:
1.注意具有学科特点的融合。美术教育专家认为:“中小学美术中的美术文化决不是美术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各学科的机械的‘拼盘’,而应是美术领域的知识、思维、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及其模式,以美术学科为中心,通过美学、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术创作分别展开,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既有独立价值,又具系统形态,而且在不同学段还有层次差别。”因此,在美术文化的渗透上要体现学科特点,强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渗透的文化内容要与美术有联系、有价值、有系统性,在渗透的知识层次与学段要互相联系,层次分明,不宜盲目拼凑。
2.注意文化渗透的分量。根据不同课题决定文化渗透的分量。有些课可以美术文化为主,而有些课可以少量渗透,不同的内容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把美术课上成语文课或品德课,要明确每一课的重点,在追求人文性教学分量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双基的学习,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术体验与创作,这就是教师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的体现是本次改革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美术课的文化含量,让中小学美术课能真正涵养人文精神,让我们真正当好“时代列车的司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美术情感,美术素养,三维目标
美术课程是小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门学科。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美术知识, 还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 可以放飞思维, 描绘出自己美丽的内心世界。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平台, 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术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 让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学习。尤其是动手操作活动, 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落实课堂主体地位, 提高合作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全面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详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小学美术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美术素材, 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能力,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喜欢接受动态的、变化的知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这就告诉我们,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的美术知识, 这要比单纯的讲解、记忆效果好得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美术知识的动态化呈现, 通过色彩的变化、多种素材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能力, 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多变的大自然”的教学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自然变化图片, 如油画作品南海的太阳。尤其是夕阳西下时的晚霞满天图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学生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被这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又如, 有松花江畔的雾凇图片, 满眼的玉树琼花让学生目不暇接, 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还有愤怒的火山图片, 爆发的岩浆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令学生着迷, 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 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 利用网络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小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接触外部世界。尤其是美术教学, 利用网络知识可以使课堂更充实, 让学生了解了更丰富的美术知识, 拓展了美术视野。利用网络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学习, 落实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 在进行“多彩的民族服饰”的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并将自己浏览到的图片保存下来, 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流。很多学生搜集到了苗族的服饰, 从花色、选材、工艺、图案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展示。还有的学生展示了藏族的服饰, 这种服饰厚重保暖, 大襟束腰, 前边有一个突出的空隙可以留作存放物品之用。学生展示的民族服饰都突出体现了各民族的民族特点, 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及精神风貌,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课堂信息量, 既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作等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作等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教师必须科学整合优质课程资源, 为学生搭建动手、动脑、创作的平台,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美术实践技能, 综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实践操作, 让学生在知识的体验中感知美术的魅力和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和创作等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比如, 在进行“巧手穿编”的教学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麦草、不同颜色的纸条, 上课时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织。学生兴趣很浓, 积极动手操作, 有的学生用麦草编织菠萝罐, 有的学生用纸条编织向日葵、茶杯垫、帽子等。学生在编织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编制安全, 指导编织思路和技巧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感悟到经纬概念的含义,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创新思维等能力, 使学生感悟到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 又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总之, 为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 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 提升美术素养, 我们美术专业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科学选择教学媒体手段, 优化教学方法, 整合优质课程资源, 丰富课堂信息量,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这样, 我们的美术教学才能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永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9) .
[2]白静.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青春岁月, 2013 (16) .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06-26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07-05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05-21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09-08
奉贤区课程与教调研报告中小学美术学06-06
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教学常规检查通报06-02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09-24
谈中小学校园舞蹈课程教学计划06-18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简介08-27
河北省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比观摩心得体会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