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

2024-10-04

小学美术课程(共12篇)

小学美术课程 篇1

网络信息时代, 我们沉浸在大量复制、大量改变的、各种形态的媒体、材料、空间的影像中, 使人无从逃避。当代社会中的人们, 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像来感知世界。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在家看新闻, 天下大事尽收眼底;翻开报纸杂志, 最吸引人眼球的首先是各种印制精美的彩页和图片;上街后触目所及的公交车、高楼上, 巨幅的广告图像映入眼帘;电影、电视剧取代了书籍, 数码影碟早已取代小说成为受众需求量最大的艺术品, 因此置身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 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视觉化因素了。大量的图 (影) 像充斥在人们周围,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最容易受到这些图 (影) 像影响的是少年儿童。大量的图片取代了书籍成为了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这些充斥在少年儿童身边周围的视觉图 (影) 像, 都是外来文化的形象。从早期麦当劳、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好莱坞动画、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这些形象其实深刻地包含着外来文化的价值,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少年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曾几何时,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成了中国青少年最热衷的节日, 各种西方 (美国) 式的节庆活动仪式风靡。哈日或哈韩风潮带来的各色流行文化与周边产品的热销, 不单是文化强国在我国牟取利润, 更是在根本上潜移默化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当中国青少年选择将西方的米奇老鼠作为自己的亲密玩伴时、当我国青少年的胃肠习惯选择西方快餐食品, 排斥稀饭豆浆时, 他们选择的不仅是玩具或食物, 更是心理底层的文化价值及自我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到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我们的传统美术却在逐渐淡出少年儿童的身边, 而恰恰正是这些传统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经济浪潮和外来流行文化的风靡加速了中国传统美术植根土壤的流失。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价值观图 (影) 像的社会环境里, 传统美术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时期, 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初步形成的时期, 此时将传统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就显得意味深长。美术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技法、宣扬美的课堂,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怎样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进行传统美术教学呢?

1.寻找合适的材料作为切入口。教师在进行传统民间美术教学的时候, 要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比如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广告、图片作为分析解读对象, 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 或者我国在20世纪中期所拍摄的一些动画片, 比如《大闹天宫》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辨认分析, 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 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从而引导并强化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使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广告的背景, 从而了解这些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图片, 例如剪纸、扎染、年画等等。让学生描述相关图片, 使其熟悉了解此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自己收集并描述的基础上, 深入介绍此类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技法、含义, 并介绍与之民间美术形式相关的风俗传统, 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

3.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除了以教师自备的教材进行教学外, 教师还可以邀请某一方面的民间美术创作者进入课堂, 与学生互动, 介绍其作品和创作手法, 让学生能够直接从艺术家身上获得学习。学生除了透过教师学习艺术外,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能够接触校外的艺术世界与艺术观点, 因此美术教师有责任引荐校外的艺术资源进入课堂。学生和教师应尽量接近代表该文化的主要资源, 如此类文化的社区成员和艺术家等。在学习不同的民间美术时, 可以邀请不同的民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进入到课堂里来。这些艺术家认同课堂美术教育的功能, 了解教学目标并有参与的热忱, 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他们可帮助学生探索艺术创作, 也可担任角色模范,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以及文化。让艺术家和学生互动, 除了跨文化了解外, 也能让学生吸收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学生必须将对话过程简要记录, 询问更多有关此类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的问题, 并筛选对话与问答中至少一项重点回家寻找数据, 准备其后的创作。学生将从对话中吸收更多相关文化的知识, 并学习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和艺术家互动。教师需引导:“借由与彼此认识的过程, 我们便可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族群”的观念。

4.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某一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创作。借由创作进一步熟悉此一民间美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在创作中能呈现出一项在和艺术家对话后所搜集的资料, 能表现这一民间美术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创作不是为了形式而创作, 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一种民间美术及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而创作。

民间美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再认识、重视对学生民间美术的教育, 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 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就应该使学生知道, 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清身边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的视觉环境, 对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和认识社会, 并能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宽容心。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犹如人类的“基因”,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当今社会, 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而受视觉图 (影) 像影响最深的是少年儿童, 传统的文化和美术形式已经逐渐从少年儿童身边淡出, 因此,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 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传统美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

[3].刘道广主编,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 (.4) .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3) .

小学美术课程 篇2

本教材共三章:“布粘画”“沙粘画”和“立体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多留心、要精心、有耐心、有爱心、怀有一颗感恩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教材内容

课时安排

总课时数

教学进度

评价办法

总学分

备注

第一章 布粘画

《美丽的植物》

教学

《活泼的动物乐园》

策略

《生活用品》 均在

《宏伟的建筑》

各章

《多彩的人物》

节详 第二章 沙粘画 细说

《校园一角》 明

《美丽的田野》

《我爱我家》

《我的理想》

《勤劳的妈妈》

《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三章 立体画

《迷人的花卉》

《动物王国》

《卡通人物》

第一章 布粘画 【教材说明】 的建筑》

《 多彩的人物》《风景如此美妙》组成。布粘的教学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学生周围事物,生活实际,对其讲

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布粘技巧的教学,了解布粘艺术的形象美,立体美及动感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1 1 乙—8分 1 丙—5分 1 丁—5分以下 1 1 分甲—10分

每章各10分

课时

共15

1课时

制作精巧

共30

本教程

每周

线条优美

本教

符合要求

突出制作特点

表现事物特征

本美术校本课程教案章包括六部分内容,由《美丽的植物》《活泼的动物乐园》《生活用品》《宏伟兴趣,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培养目标】

1.在学与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教学用6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活泼的动物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在剪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要求:1.画图形象,让人易辨动物。

2.裁剪时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剪刀。

3.裁剪线条要匀称,根据图画线条要相应对称。教学重点、难点:1.裁剪的动物要形象。

2.粘贴时有先后主次之分。教学准备:剪刀、胶水、碎布料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学生踊跃发言)今天我们就用布粘画的形式

把它们呈现在纸上,展示以前学生作品,传递欣赏,(学生啧啧称赞)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做的很好,心

动不如行动,我们下面开始吧!

二、绘图、裁布。

1、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教师巡视指导。

2、把你画的小动物从纸上剪下。

3、按照图画用布裁出动物的轮廓、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四肢、尾巴 等。

三、粘贴。

1、把用布剪下的动物轮廓及各个器官用胶水粘贴在一张纸上,组合成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形象。

2、用画笔画上相匹配的景色。

3、落款。

四、展示作品,全班欣赏。

五、小结。学生都精心设计并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还为它们安排了舒适的家园,它们会非常感谢你们!

六、布置作业,制作其他小动物并粘贴在这张画上,使动物乐园成为真正的乐园!

【教学反思】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在作画粘贴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二章 沙粘画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校园一角》、《美丽的田野》、《我爱我家》、《我的理想》、《勤劳的妈妈》、《谁不说俺家乡好》六方面的 内容。【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2. 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懂得传递爱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教学建议】

教学本章内容可用6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校园一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要求:画面要体现校园中同学互助,师生和睦,活泼向上,景色宜人等美的一面。教学重点、难点:表现出植物和人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各种颜色的细沙、稍厚的纸一张、胶水、小刀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最熟悉的环境莫过于我们的校园了,今天我们就把美丽的校园画出来,将她打扮打扮以表示我们的喜爱之 情。

二、精心画图

1、提示:可以画教室内学生专心听讲、自习课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学习、同学互助,也可画课间同学做游戏的热

闹场面,还可画大扫除时热火朝天的情景等。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3、看图选色,涂胶,粘沙,注意两色边缘要细心,多余的沙用小刀轻轻刮去。

4、在沙画上放一张纸,用手轻按,使细沙能均匀的粘在纸上。

5、待胶水和沙凝固后,除去多余的细沙。

6、选择合适的位置落款,沙画做好。

三、作品展示,作者讲解图画内容,全班欣赏、点评。

四、小结,在自己或伙伴的作品中都有我们大家的身影,我们有意无意的留在自己和别人的记忆中,我们应记住同

学间这份难忘的友情。

五、布置作业,把你的画讲给爸妈听。

【教学反思】

学生能通过绘画发现自己或同学的闪光点,学会感恩,加深了友情,做沙画使学生做事更细心。

第三章 立体画 【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美丽的花卉》、《动物王国》、《卡通人物》三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事物的立体美,在认知事物的同

时发挥想像给予事物以动感,使作品更加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事物从平面认识升华到立体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事物立体美的欣赏能力。【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教学用3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动物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教学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让画在纸上的动物动起来,把动物活泼的天性展现出来。教学重点、难点:要求想像丰富,设计精巧,分合有致。教学准备:硬纸片,剪刀,彩笔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到元旦我们都要买一些礼物送给好友,其中贺卡最为常见,立体贺卡倍受欢迎,经济实惠,又能表达情意,这种立体贺卡是怎么制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

二、设计画图

1、制作立体图画和平面图画不同,要凹凸有致,画图时折叠的线条要用虚线,需剪下的部分用实线,裁剪时以

便区分。教师作重点讲解,并加以示范。

2、画图。

3、修改。

三、剪裁、折叠。

1、剪裁时要保持动物的线条美,不要剪破或漏剪。

2、折叠时应注意图形的原样不被损坏。

四、展示作品,全班欣赏并加以点评。

五、布置作业,同学间把几个动物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动物王国。编写成童话或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小学美术课程 篇3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21-01

美术教育为学校教育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关系到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还是将国家教育方针具体落实的中医内容。给予学生美术教学,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与艺术三个方面的审美,并且还可以增强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令其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得到培养[1]。本文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对策,旨在给相关人员提供部分参考资料。

一、小学美术教育特点

1.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

受社会要求及人类发展影响,直接决定我国美术教育基本点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堂是小学素质教育开展的主要环节,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传授美术基础,同时还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并且将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可以促使人的知识统一性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由此素质教育贯彻执行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究其原因在于该措施一方面由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品质。

2.教学内容比较广泛

物质材料是美术的媒介,因此美术涉及范围较广,比如绘画、建筑、设计及雕塑等。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涵括以上美术范围,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美术史、手工制作、美术欣赏及书法等课程,甚至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更是对美术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划分为“综合与探索”、“造型与表现”、“欣赏与评述”等。小学美术课程内容愈加丰富,能帮助学生接受更多的美术内容,令其生活视野被拓宽,同时拓展其思维空,由此从整体上来说,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广泛的。

3.审美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实行学生美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美术技能,同时还应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其审美能力,对其审美观进行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素质[2]。换句话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育目的及任务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从以往重视美术教育的智育化、德育化转变为注重美术教育。在该改变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又提出了综合学科的理念,也就是把美术学科与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学科相互结合,不断解放学生思维、开拓其视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传统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的对策

1.引导学生自主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民间美术是其不可缺乏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保证教学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比如在讲授《头饰》该课时,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民间美术作品,比如年画、剪纸、扎染等。学生收集到相关作品或者图片后,教师再让其进行详细的描述,让学生更加熟悉该类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该类民间美术的含义、表现形式、技法及有关风俗传统深入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部分民间美术及其所涵括的文化传统。

2.合理选择切入口材料

传统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时,教师可以适当选择部分学生熟悉且比较感兴趣的材料当作教学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其对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讲授《画梅》该课时,教师在授课前可以从互联网查找一些可以代表梅花并且又包含传统文化的图片及广告当作分析对象,逐渐给学生讲解,令其辨认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且与其他广告做对比,认知各种文化因素。比如,教师可以拿《大闹天宫》动漫电影为例,告知学生该电影的故事、背景,让其认识到电影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思考。

3.为学生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小学美术教育中,为了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美术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自备教材进行授课,同时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直接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令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教师可以邀请部分民间美术创作者给学生授课,与学生互动,并将个人作品及创作手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直接学习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将校外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比如教师可以要求一些民间美术的社区成员来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或者邀请部分民族、类型的艺术家来给学生授课,让他们充分发挥角色模范作用,帮助学生更全面认识民间美术与文化。

三、结语

传统美术对当前社会与艺术的发展还是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及作用,为了可以保证保证传统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被具体落实,学校应该加大传统美术的重视度,且重视给学生开展传统美术教育,令学生在更加认识及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逐渐引导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翺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并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多年来, 我们很多美术教师认为, 课程即是所教的教材, 教学即是复制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其实不然。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 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文本, 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课程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变化、更新。

教师作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要转换角色, 变革教学行为方式, 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 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 看着书本, 还要面对课堂以外, 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 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美术课程资源是十分广泛的, 有些是看得见, 摸得着, 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包括教科书、美术设备、器材、图书等。但新教材中往往留存有一定的教学空间, 需要教师自主处理教材, 开发一些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 建构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 不仅要会“教”书, 还要会“编”书,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 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评价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美术素养。

2. 地方特色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之一

地方特色、校园文化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特色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本地学生对这些资源了解深刻, 接受便利。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的需要, 组织学生进行写生、采风活动, 如民间艺术欣赏、风景写生等。

写生、采风美术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兴趣建立———感受并喜爱艺术表现活动的快乐和成功, 目的是培养艺术表现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

感知发现———体验并理解绘画语言的独特表现特点, 目的是提升已有的审美经验, 加深对表现对象的情形理解, 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

体验表现———用审美经验表现自己的主题, 目的是培养审美表现力, 加深表现技术的体验和理解, 促进学生的美感成长。

3. 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

生活中有废弃物质可以作为美术创作的材料, 教师要善于利用, 增加学生创作的广度, 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变废为美的乐趣。

美术创造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1) 观察———创设情景, 主观感知和印象的体验, 目的是培养审美注意的主动性和好奇性, 注意点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和合作的观察, 观察对象的形状、位置、情态、动态。

(2) 联想———对所表现对象的情景特性和品质的想象和启发, 目的是加深审美经验, 提高审美的想象能力, 注意点是运用边体验, 边讲述, 边讨论, 边参与的方式进行。

(3) 因势利导———学生潜在经验的表征, 目的是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景主题, 注意点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表现对象所传达信息的体验和理解, 充分发挥其情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评价支持———审美经验的描述, 情景的延伸, 目的是培养审美的兴趣性和情趣性, 注意点是支持学生在信息传递, 技术表征上的体验和理解,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利用艺术瑰宝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的祖国幅远辽阅, 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 如名画作品欣赏、民间手工艺品等

美术欣赏活动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1) 描述———主观感受和印象的描述;

() 评析———作品的特性和品质的描述;

(3) 解析———作品潜在意义的描述;

(4) 评价———审美判断的描述。

三、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几点建议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资源, 所以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要紧紧把握以下几点建议:

1. 学科内容

紧紧围绕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感受、疑问、情感、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 语言的引导必须契合学生心理的经验;加强学生的感受和想象, 不要用成人的语言和经验, 直接给学生定义和概念。

2. 学科技术

技法、技能教育与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有关, 不是教了造型、色彩、构图就是技术, 关键是这些知识是教师给予的, 还是学生自己感知的, 教师的语言、表现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经验和技术表征。

3. 环境创设

学校要创设环境,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条件, 来帮助学生感知。环境创造要同主题、同课程活动、同课程领域相契合。要不断地变更环境丰富环境使之成为博物馆综合馆。

4.教学方法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师水平有多高, 小孩水平就有多高”, 通过课堂语言、师生关系的记录和实录、分析、理解、解剖师生对话的语言, 从中来看到如何引、如何伸、如何处理和分析, 从而使学生在表现中, 体验创作之外的经验和拓展, 使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把握有明确的目标性和过程的操作性

美术课程资源具有多样化、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但并非“满眼是资源, 处处皆资源”, 需要美术教师独具慧眼, 在多样化的、良莠不齐的课程资源中挖掘有价值的、有效的美术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 篇5

何明来 通过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2、课程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

5、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

6、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7、我觉得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鼓励创造、倾听交流、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美术课堂上去欣赏、体验、创造美,感受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美术素质。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 农村中小学 美术教学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较多,以至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农村美术教育而言,国家美术课程已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很必要的,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更有益于学生全面地认识、了解和学习美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笔者在农村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多年,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探讨。

一、面对地区差异、寻求合适入口

地区差异的存在是必须面对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差异,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的差异等等。农村学校常常因人力和财力的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偏远山区,有的学校除了有少量挂图甚至找不到任何美术资料。就如此局面,我们农村中小学课程开发的难度可谓是比登天还难。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寻求一些适合与当前状况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投资少,收益未必就低。其实,有些内容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我们更贴近大自然,我们有走不完有山川河流,看不够的田野树林,道不尽的民俗风情。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相信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制定校本计划、掌握开发流程

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表述为四个方面: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评价,也奠定了现代课程设计研究的基础

了解了一定的流程后,接下来就要细化这些流程。首先,我们应从多纬度考虑并确定课程目标。学生美术兴趣的提高,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都要作出一个预期的目标。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校本课程的目标,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出于对农村学校受许多条件制约的现状,我们可以把预期目标设计的更容易实现些,在获得经验后,慢慢的提高目标的层次,循序渐进。

其次,开发者还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和专题。内容的选择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个体和群体差异来设计内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价值取向。接下来我们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材料,教学策略,教学的组织方式,时间空间上的安排等方面着手设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备无患。

当然,校本课程的设计同样也具备生成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目标制定完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者们必须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超越预期目标。

三、转变师生角色、更新教育理念

本次课改就倡导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农村教师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教育部门、教育理论家和教研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与我们一线教师毫无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忠实的执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目标。至于该课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的设计对我们的学生是否适应,学生是否感兴趣,却全然不知。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赋予了教师另一种生命力,它拓展了教师专业活动的范围。在美术校本资源开发中,我们要摈弃教材是知识权威的僵化观念。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第一资源,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本身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许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也许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也是有意义的。作为农村的美术老师更是要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与学生一起享受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乐趣。

另外,我们的校本课程必须本着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去寻找资源,主动的进行知识能力的构建。通过自主的构建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才能得到全面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

四、挖掘乡土文化、丰富教材资源

乡土文化,主要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承传性的乡土文化资源所构成。这种悠久而独特并被承传下来的乡土资源,如人、物、风、俗、史等,是当地学生最熟悉、最受感染、最易接受的审美源泉。我们把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到美术校本开发之中,让本土文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得到宣扬和传承,启不是两全其美。但生活中的资源可能和美术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只有经过我们的开发挖掘它才会变成现实的教育资源,从现存到现有,我们要做的就要让这种现存转变现有,使得生活资源能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比如,在民间建筑的欣赏中,我们可以对民间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写生,从历史学、建筑学、美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我们的研究对象正是学生日夜居住的家园,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可想而知他们的兴趣会有多么的浓厚。

在乡土课程开发中,任何物质资源的使用过程,都是文化产生的过程。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任何物质资源的利用,都随着利用者的文化素养、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自然地貌、风俗习惯等,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形态。任何一种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生产工具、生活器用、民居陈设、服饰等,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经过美术课程的洗礼,其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趣味、情感意向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使这种乡土文化资源以一定的承传方式赋予在文化艺术之中,对人们、对学生甚至对它本身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五、完善课程评价、改进开发方案

许多研究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质量提出了质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由于教师和学校的开发能力不够、经验不足,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有的课程过多的满足学生的兴趣,又忽略了学术质量,可谓是得不偿失。为此,对课程开发进行评价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已严格制定了计划和目标,但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实施的当前状况,进行一些局部的设计与实施,只有利用这种再设计和再实施,才能慢慢地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课程评价也将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阶段性的和相关教师之间互相评议和讨论,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教师讲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的活动故事,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发展教师专业的能力。

同样,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同样也需要进行评价,这就是元评价。元评价的目的在于处理课程评价中存在的意见分歧,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方案。许多时候元评价必须有初评价以外的人来完成,作为农村学校,学术氛围不是很浓厚,我们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请教研专家学者来对我们进行元评价,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犹如一面的旗帜在课改的热潮中飘扬舞动。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成就了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文化,学生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渲染,影响了一生;教师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发展,影响了一个团体;学校的成就则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们期待着农村美术校本课程有着自己大放光彩的一天。

注释

①参见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崔允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3]“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7

一、地位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水平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欣赏教学。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使其在接触到美术作品时学会如何欣赏个中奥妙,体验到美术作品带给人类无穷的乐趣。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其对美术的感知力、鉴赏力以及分析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因此才要通过正确的美术教学方式使其掌握对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欣赏能力。每一幅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色调、画风还是其所展示的物品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美术教学来启蒙学生们的思想,开启其对美好新事物认知的大门。

二、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三、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摘要:本文重在分析当下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技巧以及其在塑造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上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美术教学展开探讨:首先是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其对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所做出的贡献;其次是以当下各小学校园中美术课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目标,仔细分析目前美术课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最后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笔者自身对美术教学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小学美术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改进措施。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儿童画教学初探 篇8

一、启发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

在儿童画的教学活动中, 低年级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 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创作主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 支持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例如,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花儿朵朵》一课时, 我带学生走出教室, 到操场上去观察那些充满生机的花儿。当我提议今天就画这些花儿时, 学生都觉得难画, 不敢画。于是我开始带领学生感知花儿的特点:让学生选一朵自己喜欢的花, 仔细看花的里面是什么样的, 花瓣和花叶是怎么长的, 上面还有些什么。孩子们都围在植物旁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随后, 我带领学生欣赏图片资料以及教材上的学生作品:看看小朋友是怎样来画的?他们用什么方法画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来进入花的世界, 画出自己心中的花。儿童作画是感性的, 没有规则和约束, 所以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写生一朵花, 也可以想象画一朵。总之, 无论怎么画, 让学生轻松自由地画最重要, 要让儿童在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 迅速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创作兴趣。在儿童画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借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艺术作品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产生创作欲望, 表达自身感受。例如,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四课《风筝》一课时, 我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游戏, 在活动中, 学生体验着放风筝时的乐趣, 观察到放风筝时生动的人物动态、场景。在课上, 我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情景。他们便一边用语言描述, 一边回想着放风筝时的情景。当他们兴趣正浓的时候, 我要求他们拿起画笔随即作画, 把动人的场面描绘下来。这样, 学生便自觉地进入绘画情境, 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活动中。让学生的绘画置身于活动的情境中,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三、运用媒体, 丰富学生想象

在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 由静止到动态, 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六课《春天的色彩》一课时, 由于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狭窄, 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 因此, 他们对春天的认识显得比较肤浅。如果要让学生了解春天的自然特色, 就必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但往往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 这一教学方案很难实现。为此, 我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冰雪融化了、小动物们苏醒了、树木发芽了、嫩绿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田野里耕牛遍地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花儿开了、天上的风筝多了……当这些大自然的春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 孩子们沉浸在春天美好的意境中, 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 欢畅优美的音乐背景, 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 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脑海中同时再现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多媒体的运用,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其美术素养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四、适时激励, 培养学生自信

成功始于自信。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称赞和鼓励, 心理上非常渴望获得成功, 因此, 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 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对于儿童来说, 赞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的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的意义, 尊重在他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 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一听到教师夸奖他画得好就高兴, 心里油然生起一种成功感。表扬对于他们来说, 是一种肯定, 使他们更有信心继续去画。因此, 几乎在每堂课学生完成作品以后, 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课《青花盘》一课时, 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对于评价内容尽可能地客观多样, 让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评价活动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儿童画的特殊魅力影响着古今中外许多画坛的成人。许多画家收藏儿童画, 学习儿童富于活力的造型方法, 学习儿童大胆、直率地表达主观感受。世界知名的大画家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等均曾研究儿童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现代儿童题材画家李平凡、温泉源等人的绘画作品中, 都可以看出儿童画对他们的影响。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饱满的、丰富的, 他们是借自己不成熟的画笔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以后的儿童画教学中, 我将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努力探索其规律, 让儿童画的百花园绽放出更多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韩凤莲.儿童画基本特点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5) .

[2]金凌.浅谈儿童画教学[J].河南教育, 2006 (01) .

[3]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谈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理念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天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小学美术课程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初探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在学校美术特色大环境的熏陶下, 小学部着眼于“新三年规划”中提出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体制, 美术特色的艺术教育, 国际化的开放式校园”的办学总目标, 积极践行“以美术为引领, 音乐、体育为两翼”的特色办学思路, 从学校实际出发, 着力研究美术校本课程, 制定美术课程方案, 积极开展美术社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 建设具有美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体上看, 小学部的美术特色建设还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缺乏整体的构建与规划, 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各自为战, 尤其是缺少对特色课程的研发与提升。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 借助“十二年一贯制”美术特色学校优势, 将美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丰富和发展美术课程校本化理论, 加强美术课程的统筹安排和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 强化美术特色课程研发, 创新社团活动和校外教育手段, 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构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促进美术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打造小学部鲜明的美术教育特色和提升办学实力, 是小学部整体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

1. 指导思想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 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 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因此, 作为美术特色学校, 应该从本校特色及师生状况的实际出发, 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特色内容及周边地区美术资源现状的调查, 将现行的美术课程与学校社团活动的内容及周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优化模式, 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从而在整体上构建起小学部美术课程体系。同时, 通过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与完善, 有助于实现“美术特色的艺术教育, 国际化的开放式校园”的办学总目标和“以美术为引领, 音乐、体育为两翼”的特色办学思路, 为学校未来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构建原则

(1) 兴趣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 结合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利用不同的美术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情与兴趣, 让他们能够充分体验美术创作带来的快感和乐趣, 从而实现能力素养提升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双赢。

(2) 综合性原则。在学习活动方式上要体现综合性, 也就是为完成一个学习主题 (或课题) 而采取多种相关学习活动及其方法, 并且以活动为主线体现美术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因此,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 把本地的文化资源, 我国和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网络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中, 从多个层面、多个切口、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3) 创造性原则。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美术课程教学或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培养学生从美术角度认识事物, 并在参与美术创作活动中, 提高美术基本技能和多方面的创造力。

(4) 开放性原则。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从事美术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 并引导学生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使美术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体验有机结合, 让美术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 课程结构

(1) 总体构架。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性、拓展性课程结构新体系, 采取刚性和弹性相结合、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是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础型课程, 包括主体必修课、校本必修课;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延伸, 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拓展型课程, 包括拓展性选修课、隐含性选修课。

(2) 课程说明。

主体必修课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及朝阳区的要求必须开设的课程。

校本必修课是学校从实际出发开设且是人人必学的课程。

拓展性选修课是学校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 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美术特长的趣味课程, 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主参加。

隐含性选修课是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动手能力和欣赏鉴赏能力为目的, 以活动为主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和实践活动。

(3) 课程主要门类及安排见下表。

三具体实施

1. 制定并完善美术课程大纲

大纲是一门课程的主轴线, 有了大纲, 课程建设才有依据。根据我校美术特色发展的需要, 逐年修订和完善美术课程大纲。2010年初, 校长亲自参与起草制定了学校美术课程大纲, 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目标及高中阶段专业课安排。2010年10月, 对大纲进行第二次修订, 并依据校情细化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 使“十二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趋于成熟。2013年年初, 第三次修订大纲, 对三个阶段课程目标的阐述更加准确, 课程设置更加切合实际。

2. 广泛开展美术日记和绘本画活动

为了推进学校“十二年一贯制”美术特色教育系列化进程, 打造美术学科特色, 创建美术教育品牌, 开发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兴趣, 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 我校从2012年底起坚持在全校开展“我手绘我心”画美术日记和绘本画活动。聘请绘本专家苏清华教授不定期到校指导, 引领教师在美术课程中有效渗透画日记和绘本的技巧和知识, 带领孩子们欣赏名家绘本画;定期开展评比及展览活动, 积极参加市区及国家级各项比赛活动。此项活动自开展以来, 全校有9 0%以上的学生参与进来。出版学生画册4册, 分别为《小学师生美术作品集》《绘本画专集》《美术日记专集》《美术作业集》。同时还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开展了跨学科画日记活动, 出版了“英语绘本系列丛书”,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开设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

校本必修课是根据我校“十二年一贯制”的总体规划和学生的年段特点而开设的课程, 纳入了学校整体美术课程体系及课表。如小学1、2年级开设了儿童简笔画及画美术日记课, 3到6年级开设了水粉画、书法训练课等。

选修课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发展需求而设置的, 是为必修课服务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和审美素养, 我校将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由教师、校外辅导员及有专长的家长依据教学大纲自主研究开设, 学生在年段范围内自主选择。现已开设的选修课有绘本画、设计入门、素描、彩纸剪贴画、书法鉴赏等多个门类。

另外, 我们还注重依据大纲挖掘各学科当中的美术元素,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贯通, 先后开发了多个隐含性课程、组织了多个特色社团, 以满足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 如珠艺社、陶艺社、电影欣赏、舞韵社、摄影入门等。

4. 改革美术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中心环节。学校特色发展就是在挖掘学校教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 融合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 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

(1)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学校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美术教学真正的目的意义, 并在充分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美术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激发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能力。例如, 根据教学内容, 在低年级美术课上开展“我爱地球”“美丽的墙纸”等美术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性创作,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在高年级结合教学内容定期开展春秋季校园写生活动, 引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升审美意识和绘画能力。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课外教学活动, 与美术课堂教学形成合力。课堂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美术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努力搭建平台, 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 走向外面的世界, 参加各种形式的美术参观、现场绘画等活动, 以丰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和欲望。同时, 积极探索利用业余时间邀请家长参与展览及创意创作, 有效发挥校外资源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

5. 优化课程资源

(1) 创设美术特色环境。2012年, 小学部搬进充满艺术氛围的综合楼, 11间美术天光教室投入使用, 潍坊风筝、白洋淀芦苇画等13种民间艺术品装饰楼层, 新建了小学阅览室和美术阅览室, 这两年仅购买美术图书就多达1万余册, 订购美术期刊20余种,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美术教学和学生阅读的需求。

(2) 有效利用校外美术课程资源。近两年, 借助“特级教师进校园”活动, 学校从中央美院等高等院校聘请专家教授和多位名师走进校园, 参与本校美术教学教研活动, 围绕课程方案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研究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有效整合了美术教学资源。同时, 学校还充分利用附近798艺术园区内的美术资源, 开展了高质量的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另外, 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资源, 获得最新、最前沿的美术教育信息, 为不断调整、扩充和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创造了条件;而且充分挖掘家长专长, 有效利用校外培训机构资源, 丰富拓展性课程的师资力量。

6. 完善课程评价方式

(1) 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进行全面评价。

(2) 开展多种形式评价。使用课堂作业师生共评, 拓展作业 (绘本、美术日记等) 学生、家长评, 参赛作品专家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发挥了教育合力, 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3) 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校建立了期末综评制度, 将必修课、选修课融为一体, 将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纳入其中, 采用等级评价法, 给每个学生综合成绩, 对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7. 强化队伍建设, 形成教育合力

(1) 借助专家团队, 扩大师资力量。以高校进校园的活动为契机, 借助中央美院专家力量, 通过讲座、研讨、观摩、指导等形式, 带动美术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同时, 专门聘请绘本画专家指导帮助“画美术日记及绘本画活动”, 力争将其打造成小学部的美术特色品牌, 促进美术课程体系的形成。以“体艺科课外活动”的落实为平台, 借助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及家长的力量, 聘请10余位专业美术教师担任拓展性美术活动的辅导教师, 推进了我校美术特色的发展。

(2) 抓好中小学衔接, 形成教育合力。借助“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 打通小、中、高之间的界限, 成立了美术大组, 积极探索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集体教研、集中研讨、互相听评课、中学教师承担小学美术课等形式, 促进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推进, 切实形成了教育合力。

(3) 抓好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去创造、去研究, 注重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注重研究学生和课堂,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实际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 小学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完善了学校美术特色课程体系

小学部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我校“十二年一贯制”特色办学的规模的发展, 为一贯制学校发展特色提供了成功范例。近3年来, 我校每年承办一次的全区校内外美术作品展览, 吸引了众多专家、美术爱好者及全国各地的学校前来参观, 受到广泛好评。近3年来, 学校获国家、市区级集体奖励30余次。

2. 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特色发展

首先,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教师对教材资源要进行分析研究, 并按照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制作、修改和补充。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 要学会学习, 学习网络知识、学习有关的人文地理等其他知识, 从而改变美术教师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拓展知识面, 促进专业成长。其次, 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规定课程更加丰富的情境, 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 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从而不断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 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同时能使他们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学会关心, 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 也培养、提高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近3年来, 小学部美术教师在教学研究、学科比赛中获奖达30多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美术绘画比赛, 有近400余人获区级以上奖励。

3. 形成了校园文化特色

楼外青砖红窗与瀑布跌水景观自然和谐, 融为一体;楼内1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佳作, 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具有丰富故事性和连续性的教育素材;校园中多样的橱窗展示、教室里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 使整个校园浸染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2015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校园文化窗口校”, 是“十二年一贯制”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充分体现。

五反思与展望

回顾近年来小学部美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比如, 我校课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还处在初级阶段, 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还没有成型;研发的课程门类不多, 各年段课程间的内在衔接还不够紧密;师资不够充裕, 课程体系整体框架不够完备。

总之,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是我校美术特色发展的理念, 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我校“十二年一贯制”特色发展的需求,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完善美术课程体系, 不断创设新的特色课程, 促进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小学美术课程 培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当今社会应充分挖掘每个人的主体创造性,在美术课程中要体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从课标看出,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小学美术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去深入研究。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可以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启迪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直观形象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可以通过视觉、知觉来感知,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或者视频,能更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用新的视角认识、读懂美术。例如,在一堂水彩写生课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就显得单调,激不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达不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在这堂课上,如果教师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穿插了多张视觉冲击力很强的墨彩画和水彩画,学生看到的就不只是一些简单的画作,他们更多的看到了艺术家的创作心情,并且学生能根据所看到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从而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一件作品的美或丑,不是看所表达的是具象还是抽象,更多的是看在这件作品当中融入了多少情感,也就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育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模式要打破传统,要革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参与提问,多设想……在一个个问题中展开讨论,大胆探索,罗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摆脱习惯性思维,鼓励标新立异,教者要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筛选,确立方案。同时,要为孩子们留下一片“芳草地”,让他们天马行空,任想象飞扬。在教一年级美术课《画太阳》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自编了一个故事,题目叫《我是最美的》,以故事导入新课教学。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描述,孩子们听着很专注,回味无穷。这时,我发动孩子们发挥想象,也去编一个像老师这样的故事,四个人一组,大家把自己的观点都说出来。这一行为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想象的王国。太阳在他们眼中,有了喜怒哀乐,有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作画时,他们下笔非常大胆,打破了原有心中对太阳的认识,跳出了习惯思维,并且添加了许多新的背景,构成了一幅幅奇特的画面。作画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构图进行指导,突出主题,进一步树立了信心,培育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深化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景色,或者经历过的场景,把这些画面从脑海中再现出来,呈现在画纸上。实物记忆画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要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思考,结合实物特征形象,进行默写。情节记忆画要求学生对人物的神态,深刻的事件情节,场景画面观察默记,然后通过记忆再现来创作一幅画。如看一台晚会,一档电视节目……参与记忆画: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一种活动,班级游戏,家庭劳动,文体活动,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画面创作。

记忆画的创作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留心生活,养成悉心观察的好习惯,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总而言之,美术教师们要利用好学生生活中的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拓展思路,为深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驾护航。

拓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像棵棵新苗,要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吸收新鲜的思维养料,改进或丢弃一些旧的不适应时代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汲取新的思想,永葆活力。为此,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收集材料,增加阅历。如要求他们去新华书店阅读一些书籍,对其中的图案、造型仔细欣赏,闭上眼睛把它们印在脑海中,为以后课堂记忆画的创作积累素材,也埋下创造性思维的种子。

美术教师只要热爱美术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们就一定会爱上美术课,并能提升创造性思维,获得创作的技能。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课 篇12

第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教学美术欣赏课程时,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与相应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合, 将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成为学生持久的学习美术的动力。例如, 在教学“民间艺术中的娃娃”一课时, 我以“娃娃”为切入点, 先是提问学生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娃娃, 然后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以前的小朋友都玩什么样的娃娃”, 然后跟学生们一起欣赏书中的“民间艺术中的娃娃”。本课以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娃娃”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美术欣赏课中的绝大部分艺术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脱离他们的生活经验的, 有很多的作品是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的, 更不要说是理解、感受其魅力了, 这样一来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挖掘美术作品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或相近的部分, 就会使学生感到大师的作品离自己并不遥远, 并使学生发现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一些技能、技法, 可以适当地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应用, 还使学生明白了艺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价值。

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 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 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 美术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革除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多给学生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其实, 我们的美术欣赏课完全可以变换一种形式, 采取学生“先说感受, 再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 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动的位置, 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一主角”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呢?

第一,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 让学生去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对所要欣赏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自然地产生兴趣, 从而对这次的欣赏课产生期待和学习的热情。有准备的欣赏缩短了学生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美术作品中魅力。

第二, 在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让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和直观感受。这样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 或者是就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让学生做欣赏课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导者。

第三,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 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方面仔细体味。学生也可以在欣赏中提出一些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评价,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对同类作品也能进行欣赏评价,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来, 学生既参与了教学, 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认为, 在美术欣赏课中,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 或者不停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 而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 让小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愿意欣赏, 学会欣赏。这才是欣赏的真正意义, 学生的审美素养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们体验美术欣赏的乐趣, 丰富创作的素材, 提高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总之,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参与, 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提升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摘要:美术课里的欣赏课程, 是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逐步提高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要始终把握以欣赏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参与, 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 学习美学知识, 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光电信息处理下一篇:粘连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