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美术

2024-07-21

中美小学美术(共10篇)

中美小学美术 篇1

小学美术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或者说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行的过程中,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在整个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化实施, 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结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因种种原因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对滞后。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评价, 就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建立科学、合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 已成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的意义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 许多学者将西方的理论不加以深入研究便提倡推广, 这将使我国美术教育成为无本之木。分析西方美术教育的失败与经验教训, 加强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研究, 可以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经验, 拓展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具体意义如下:

1.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理论的比较中, 寻找与我国美术教育的差别和相似点, 对世界历史学、人文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有很大价值。

2.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弊端和负面影响进行研究, 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有借鉴作用。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训, 就是对我国的启示, 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走的弯路, 我们通过吸取教训, 可以避免历史重演。

3.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精髓, 能够指导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 丰富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经验和理论。

4.深入研究美国相关理论, 能够开阔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拓展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探索出美术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

二、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 实际上正是学生刚接触美术教育的阶段, 是其整个绘画观念亟须引导、为将来的绘画乃至艺术素养奠基的重要启蒙阶段。实际上, 这个阶段不但学生需要引导并形成艺术观念, 对于教学评价来说, 更是一个观念问题, 即教育评价由观念决定。目前, 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正处在理性科学极向浪漫表现极靠拢的阶段, 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正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发展, 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力、思维、情感及态度等的评价。

三、美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理论虽然有不同, 但仅仅在方式上、内容上是相通的, 都不采纳等级制, 这是由美国文化决定的。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创造了CTPP教育评价模型, 即领域、输入、过程和作品, 强调评价的优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重视, 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反对评价成为学生进行奖励或者是惩罚的手段, 反对分等级。

与上述理论注重课程目标不同, 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主张创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但是在反对将儿童作品分等级这一点上, 他们是一致的, 罗恩菲德认为这会使儿童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专项完成作品, 尤其是曾经受到过某些阻碍但在首次的创作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儿童, 会增加另一次的打击。

查阅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通过大自然表达”中教学步骤的第九步“评估”中的具体内容: (1) 自我评估, 分别为“我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我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我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 (2) 他人评估, 分别为“判断创造者是否运用有特点的艺术基础和设计原则表现出他的理论基础”、“指导小组成员猜测他人作品的冲动”及“是否在小组展示作品”; (3) 教师评估, 分别为“他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他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他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很明显, 在这些评估中, 没有任何评估采用分等级的形式, 这正是艾斯纳和罗恩菲德的思想, 即艾斯纳认为教育评价与分等级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 而罗恩菲德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级评价。在上文罗列的评价标准中, 出现最多的是“是否……以表达了冲动”, 这正是罗恩菲德的评价标准, 即儿童是否真切地体验到他的行为, 是否有表现自己的积极欲望及表现的程度。

所以对现今的美国的小学美术评价理论进行分析, 仍然是受到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及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 并且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向着科学理性极的方向上发展。

将中美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能够看出, 上文《课程标准》的一系列评价标准与艾斯纳的理论中将评价过程看做是诊断程序的观念是基本相同的, 可以说这是与美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相靠拢的地方。《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依然将标准分了模糊的等级, 这与美国坚决不分等级的标准是不同的。

四、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存在问题

1.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衔接缺乏, 不能将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进行串联。我国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教育部所指定的美术教科书, 进行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并且, 我国原来的教科书基本都是螺旋型和直线型排列, 一课一题, 难以将课程衔接, 使小学与初中、高中美术课产生断层。

2.美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 实践过少,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是我国美术教育过分强调课本中心性, 造成与实际生活存在差距, 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上课, 更不会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教育效果便不尽如人意。

3.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课程结构单一。基本所有学校仅关注美术学科本身的技能和知识, 注重单纯的技巧的传授, 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难以与和会、地方和历史文化相渗透,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仅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从实践看, 美术教学在实施和设计上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强调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 学生依然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及要求进行学习, 教师以学生的成果为基础进行评价, 这造成学生的创造性难以发挥, 影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展现。

五、中美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比较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对比了美国的艾斯纳和罗恩菲德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观念, 在此基础上, 结合美国的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美术教育的具体评价标准, 发现美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是在“本质论”和“工具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论, 往更深层次追究, 是根植于美国崇尚自然科学的传统所致, 所以可以概括为由浪漫表现极向科学理性极靠拢。在了解了中国的小学美术评价观念, 再结合《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罗列的对小学美术教育一系列评价标准后, 我们发现中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观念在对西方的一些小学美术教育评价观念进行吸收, 希望改变过去评价标准“一元化”的做法, 并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王德育, 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2]徐建荣, 钱初熹, 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尹少纯.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对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 2001, 126 (5) :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J].中国美术教育, 2002, 132 (5) :22-29.

[5]余琳玲.小学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 2003, 136 (3) :23-31.

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素质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素质;教育

一、儿童角度的审美与美术素质的体现

儿童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感和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与发展。同时,培养儿童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舒适,有一个宽广的眼界,激发儿童艺术灵感,培养儿童美术素质。

美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审美的条件,审美的前提是感知觉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将美术素质的培养和知觉做出对比。人们观察事物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知觉使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再现的内容。而儿童由于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较多,更容易产生审美的活动,激发艺术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儿童表现出的审美要做出肯定评价,积极指导,使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艺术灵感得到升华,形成一种美术素养。

二、美术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儿童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要围绕儿童提高美术兴趣的方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受角度、类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绘画有着随心所欲、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

如果一些教师和家长用比例、透视、明暗调子等技法去苛求儿童,根据成人理解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者看来内容丰富,对接受者却无法消化,同时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发掘其内心的艺术感觉。长此以往儿童的脑海中就不再呈现创造性与艺术感觉,随之美术素质无从谈起,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无法展开。

2.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首先,自由的想象力。本质上讲,就是把通过感知到的事物或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这种自由的想象力则是来自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把内心的幻想与多姿多彩的外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儿童的个性、人格,也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心理表现。其次,特殊的形式感。儿童表达艺术的最好方式是那种纯朴的、未被雕琢的特殊的形式感。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凭着直觉和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理解去对儿童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3.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特性

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我认为,在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下应该制定儿童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受到严重影响,无形中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儿童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画面里也会消失。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形象世界,让儿童走进自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美术教学中,多采用艺术欣赏的活动课,让儿童接触大量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感受美、把握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美术素质。

三、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给以启发和引导

1.通过提高教师美术素质来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美术素质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气质。对于美术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意识到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行为动作为儿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感情,有助于儿童准确地认知世界。

2.通过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儿童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质量观。教师要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愿望,正确评价儿童的自由表现,尊重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3.通过激发儿童个体的特点来提高美术素质的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画面造型独特、色彩波澜,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特点完成辅导教学。可以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和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培养他们有兴趣、有创造、有感情的创作冲动,保持大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美术素质。

综上所述,关于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实践过程是每一个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主动观察儿童的艺术活动,发现其中的个性和美术素养,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儿童形成自己的美术素养,从而建立初级阶段的美术素质中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

美术课堂中美育功能的发挥 篇3

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欣赏美

法国著名美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只有融入大自然中才能将学生的动机、需要和兴趣置于中心地位, 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探究、发现问题的因缘, 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上一年级美术“有趣的拓印”一课时, 学生对纹理不理解, 用纹路、图形讲解又不太明白。上课时, 我对他们说:大自然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 任何物体具有不同的表面纹理, 看上去仿佛是一张张美丽的绘画, 那就是纹理送给我们的厚礼。然后我带他们到教室外面, 让他们找找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种不同的厚礼, 用拓印的方法把它找出来。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 高兴极了。走廊上的墙砖, 花园内的树干、树叶、铁栏杆等等都成了他们找纹理的地方, 蹲着、跪着、趴着……平时没见到的动态全来了。课堂总结时, 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 “纹理就是物体表面的花纹、纹路, 摸上去凹凸不平的, 他们有的细, 有的粗……”“有的能拓印出可爱的动物”“可以表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没用多少时间, 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而且还得到了自己与他人所不同的亲身感受。于是我又鼓励他们, 纹理除了在教室外面有, 我们的生活也无处不有, 而且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益处, 大家课后再找一找, 比如地砖、刀柄、鞋底等等, 他们的纹理还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 学生恍然大悟, 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物体的表面都有美丽的纹理, 而且每种纹理都各不相同、各有作用。

二让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感受美

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使美术课会涉及其他学科, 我在美术教学中把与美术有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在美术课中, 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1. 将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美术是视觉和造型艺术, 而音乐是由有组织的音符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听觉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 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会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如在欣赏国画时, 一边欣赏画中的情趣、韵味、意境, 一边欣赏如流水般婉转悠扬的琴声;上美术技能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 比如:在色彩知识的讲解中, 我先让学生欣赏几段音乐, 让学生感受音符的起伏变化, 而后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深浅变化的学习, 这就构成了有节奏的美好旋律, 学生感觉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美感倍增。

2. 与品德教育相融合

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 能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 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美术课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 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心理和爱国主义情怀等。例如:在执教“鸟语花香”“花儿朵朵”“寻找美丽”“小鸟找家”等课时, 引导学生在绚丽多姿的美景中, 感受生活的美好,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绘画壮美山河, 家乡花草树木中培养起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欣赏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国传统习俗等作品中, 领会悠久的人类文化, 捕捉传承人类的优秀品德, 立下奋发有为、报效祖国之志。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作品中创造美

在美术课堂中学生要想创作出丰富的作品, 首先离不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范画。多种类型范画的展现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质量, 同时让美术课堂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例如, 我在教学“吉祥宝贝”这一课中, 注意从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准备范画。在教学生如何设计卡通形象图案这一个环节, 我准备了动物、植物和童话人物等几种设计素材的吉祥作品, 让学生对照比较, 最后总结出设计方法。在创作班级或学校运动会吉祥作品这一个环节中, 我让学生欣赏用不同方法制作的范画, 有绘画的、有剪贴的、有绘画和剪贴结合的等等。多种形式排列的作品, 有自由组合的、有整齐有序的等。不同内容的作品, 有植物类的、动物类的、童话人物类的等。丰富多彩的范画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启迪了思维,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美术创作的质量, 彰显了美术作品的个性特色。色彩斑斓的范画和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成了美术课堂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

总而言之,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让学生美术素质和审美能力获得提高, 教师就要以真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对待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次体验、尝试, 每一件作品都满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这样才能真正让美术课“美”起来, 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美育功能, 达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中美小学美术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美育;人文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大发展时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院校不但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在新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而切实地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美术属于人文性质的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情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术学科教学的特点

高职美术学科教育是一门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首先,美术学科教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间接的关系。然后,教学内容丰富性和多元化。美术学科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可分为欣赏课、绘画技能课和专业造型设计课等等。其次,注重经典与时尚相结合。通过中外经典的美术文化及遗产,诠释美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最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注重趣味性、新颖与多样相结合。形式上达到形象、直观、易行等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二、美术教学中美育间接功能的重要性

(一)在欣赏课教学中重视美育间接功能

欣赏课教学是高职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哲学、美学、美术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判断。以美术鉴赏课程为例。美术鉴赏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观念的正确树立,高雅审美品位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术鉴赏”课程主要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揭示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鉴赏。选择贴近生活并设计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不仅从理论上讲授美术鉴赏知识,而且还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欣赏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美术的价值,着力于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美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美术素养真正潜移默化为自身的素质。

(二)在绘画技能课教学中重视美育间接功能

以“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为例,一幅绘画习作的完成,需要有一丝不苟和不畏困难与挫折的精神。所以要求学生进行绘画时要一丝不苟,踏踏实实,認真专注,不能只画一半就半途而废。教导学生不论做什么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执著追求的精神,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对别人和自己负责的人。使学生在提高绘画水平的同时,接受到了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在专业造型设计课教学中重视美育间接功能

诚信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以“广告设计”课程为例。对于即将从事广告设计工作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尤其重要。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指出:“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五条还要求广告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商品广告的基本功能是传播商品的信息,而商品的信息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如果这种信息是夸大其词的,甚至是虚假的,消费者就会上当受骗。消费者吃亏以后不再相信这种商品及其广告,该商品和广告就会失去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广告投资者和广告工作者获得了一时性的蝇头小利,而终究要以失败告终。因此,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必须在自己未来从事广告工作的岗位上恪守诚信的职责,以对广告信息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宣传商品,使商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起高度的信誉,商品才能赢得市场,广告工作者唯此才能出色地完成社会赋予广告事业的各项任务。

三、美术教师应以身示教重视美育间接功能

作为美术教师应深刻理解“美育”的含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学生。殊不知美术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上的不精湛往往会给学生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从而也就忽视了美育的间接功能。所以,作为美术教师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加强修养、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用自己精湛的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和启迪学生,教其艺更教其做人、做事。唯有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在他们心目中建立好的形象和声誉。从而赢得他们对老师的信赖感和崇敬心。美育的间接功能才能发挥到最佳效果。

结语

总之,高职美术学科教学,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美育的间接功能,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使学生即能学到美术专业知识、提高本专业技能又能接受高尚情操、人文素养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独立、创造、自信、拼博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作者简介:李鹏(1980.2—)女,汉,唐山,职务: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职称:讲师,硕士,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 :数字艺术

论中美美术教育方式之差异 篇5

一、中美美术教育的人文差异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世界著名的几所名校如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首先提出了以美术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美术不再作为一门副科出现在学生的课程中,规定学生需要用1/4的精力运用于美术和人文科学上。1994年,美国推出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美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在了公众面前,大大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随后,美国提出了“DBAE”全面性、综合性美术教育模式,将美术从美国普通学校教育中的边缘状态提升为与英语、语文同等重要的核心课程。[1]以弗兰兹·齐泽克和一些欧美美术教育者的思想为基础,他们认定美术能够滋养儿童的情感生活,能够提供制作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的机会。[2]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认为美术教育包括美学、美术创作、美术史和美术评论。21世纪是个多元共存的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熏陶下,美国开放式美术教育开始涉及各种领域,并把这种多元化美术教育作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最好方法。[2]美术就应该具有不一样的演绎,不应该是被传统思想编辑整理过的。在学校同意的教学大纲下,美国教师可以在执行教学任务中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自主设置教学方法,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开发,促使他们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一次次大奖,以此促进国家综合能力一次次提高。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美国的重要地位,他们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和美术素养的同步提高。

反思一下我们国家,除了美术院校的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外,其他专业学生似乎和美术教育一点也不沾边,国家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也没有想法接受除自己专业外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美术类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主要以训练技巧、手法为主,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学生在美术领域单纯停留在作品上,精神层面没有得以提高,美术素养停滞不前。

二、中美美术教育的个性差异

近年来,美国多学科美术教育的综合性汇通式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通过多种参与式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轻松的创作和游戏中,自由自在地进入美术的空间,不仅去遐想人类从何处来,去探索人到哪里去,而且去追问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去讨论人类为什么去保护环境等等。可见,这种教育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的思维活动,这是我们需要大大鼓励且学习的。

在美国美术课堂上,不提倡教师单一风格,鼓励学生创造性和表现性地学习。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天赋的不同差别对待,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形成在同一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能一眼认出哪一张是谁的画。他们的教室布置的环境文化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教室课桌椅的摆放永远都是随心所欲的,可以是菱形、圆形或弧形等,学生可以自由地、轻松地、愉快地用各种习惯的姿势投入学习。授课过程中,允许随意走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从美国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尊重,我们不禁感叹美国是孩子们艺术学习的天堂。他们侧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思想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特思想的人才。

而在我国美术课堂上,教室布局永远都是中规中矩,课堂教学方式延续以前的教授式,形成了一个教师讲解、学生接收的固定模式。教师往往以一幅范画为开始,引导学生画出与自己同样的作品,很少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教授。导致我国的美术作品无创新性可言,学生思维更是得不到启发,没有一个自己的独特视角去看待身边的美术作品及生活,致使我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难以提高。

我们应该知道,美术是多样化的,美术教育课堂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组织和参与美术课堂的审美活动是开拓思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美术教学的效度有赖于把审美机制与相关方法引入课堂。

三、中美美术教育的理念差异

当代西方美术教学主张自由与创新,而技法位列其次,这一点与我国传统美术教育所追求的“意境”之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纵览我国古代美术史,各派名家名作百花齐放,美术见地深刻透彻,而那时的西方美术却是以“模仿”为主,基本侧重于神学宗教故事,虽然与写实主义有所区别,但具象还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时至今日,中西方美术教育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有所更改,而美术教育方式的改变与体制和时代背景都有着很大关系。西方的美术教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下创作逐步解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东方优秀的美术精神,在美国这片美术土壤中,孕育出更为系统完善和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法。

与之相比,中国的美术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外加体制的局限和人才的对外流失,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就美术教育而言依旧延续列宾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风格,重视画画技法和形象的塑造,反而淡化了学生的自由创作与色彩感悟,从而使美术教学趋于应试。由于学员众多,画风又极其类同,学生在无意识中已经养成了模仿教师的惯例,这与美国美术教育侧重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内心隐藏性格差异很大。

美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并探索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强调技巧或理论,只会让作品留于表面,无法表达画者的内心情感。换言之,你的画没有独到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效仿,你可以表达的别人同样可以,这种没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载入史册的。个人风格又绝非模仿得来,而是靠美术土壤的培育、自由创作的空间和美术家自身的经历与悟性等主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基于此点,美国美术教育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欧美这片艺术土壤上,有着无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产物,以及当地浓厚强烈的人文氛围,他们一直尊重和保护着人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你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宁静优雅的小镇,处处是美术,处处有故事,此番此景带来情绪触动无疑就是美术家最值得珍惜的灵感之源。

美国美术教育者的工作并不仅仅在课堂内完全呈现,或许他们会在放学的路上约上学生在街角的某个小酒吧小酌闲聊,抑或是几句简单话语道出美术的真谛。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和创作的舞台,也不仅仅是拘泥于素描、色彩、雕塑等等,课后作业更不会限定纸张的大小以及色调的选择,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表现形式、绘画技法都能在学生的作品中加以运用。[3]达·芬奇说过,画画重要的不是材料的好坏,就算是用泥巴作画也能产出优秀的作品。

中西方的美术教育者对同一件事进行过研究,美术技巧可以教学,但美术感受是没办法教授学生的,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1+1=2是数学,美术需要1+1=2的技巧,但更需要1+1=无穷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国内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理性教学的阶段,近年来才稍有进步与改进,与国外交流探讨的机会逐渐增多,但教学僵化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美术学习是一个感悟及体验的过程,强调的是旅途风景而非终极目标,这一点上落后美国美术教育很多,也有众多美术教育者赴欧美国家进修考察,为的就是开阔视野,饱览世界美术史,并将先进的美术理念带回国内用于教学,激发并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美术创作。

四、中美美术教育的普及化差异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们随便走进一所美国学校,看一看他们的课表,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非专业院校,都给学生安排有一定程度的美术学习,而且所有科目在期末的时候都会作为评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从初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艺术永远都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各种机构中不时都会有各种画展及艺术展,公民在不自觉中就接受了艺术教育的熏陶,艺术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在学校,校方会刻意营造艺术气氛,为学生提高展现自己艺术天分的平台,定时举办各类活动、画展,开发学生思维。最典型的莫过于哈佛大学从1993年起,每年定期举办4天的艺术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组织与策划,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组织形式也是形色各异,如在学校的办公区域、课室楼道都设有画廊,便于各类绘画艺术品的欣赏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出。

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的艺术是包围在他们身边的,是受全民重视的,是公民艺术素养的共同体现。在中国,好多偏远地区学生似乎从来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连最基本的教科书都没有,就算在发达城市,学校也只对专业学生提供艺术的舞台。整个校园有的只是面对考试设置的各种题海,我们很少看到学校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如果说要参加艺术比赛,一般都是国家举办的、那种需要过级的活动。学生不是为了快乐在搞艺术,而是为了拿一个好成绩,为了在自己简历上多些筹码。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是国家应该改变的现状。我们如果想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把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搬上课表,做到全民普及化。

摘要:美国的美术教育是以主科出现在学生课堂的,美术课堂教育多样化,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美国的开放式美术教育把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活动、艺术评价和审美学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进而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鉴赏艺术及其文化。中国的传统式美术教育则注重学生手上技法,忽略了学生精神思想的同步提高。美国开放式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式美术教育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文差异、个性差异、理念差异和普及化差异。我们应正视我国美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借鉴改进,做到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美小学美术 篇6

一、美术理论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美术理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开始形成一种热潮,出现了一大批颇有价值的美术史论著作。在这之前,流入我国的美术史论大多是苏联美术学家的作品。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苏联美术史论,才促使我国的美术理论开始步入一个辉煌的新生期。但是后来,文革导致我国的美术理论发展陷入了一时的绝境,直到改革开放,才真正迎来了美术史论的发展高潮。美术史论在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程之后,被许多学者所重视,这也是美术理论能够与技法练习相提并论的源头。

近些年来,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却不被重视。许多学生甚至是老师们也认为技法的练习操作才是美术教学的唯一渠道。这种扭曲的观念非常不利于美术教育的进步。而技法学习的过程恰好是美术理论落实的过程,没有理论的美术教育又怎么能谈得上美术创作?

二、美术理论在美术传承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国美术中,美术理论是一条把中国文化、哲学观念、美学思想串到一起的主线。而今,在教改的洪流中,多得是追求创意和新颖,许多人已经不再理会枯燥而乏味的美术理论。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我们的传统美术正在失去昔日的光辉。所以在美术传承的过程中,美术理论发挥着必不能少的作用。美术理论将民族文化与造型艺术相结合,使传统的美术理论焕发出新的光彩,将中国传统的美术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要充分尊重民族美术的传统理论和传统的思维方式

三、美术教育中美术理论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和敏锐性

美术创作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息息相关,一个人的美术理论掌握的程度也关系到本身的美术素养。如果说,艺术家需要的是灵感,可要是没有理论知识的沉淀,又何来灵感而言?相反地,如果学生对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创作出什么样的美术作品,然后能够迅速地反应出操作中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那么,他在美术方面的敏锐性就会提高。所以说,在美术教育中,掌握美术理论可以很好地帮助一个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和敏锐性。

2、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就我国目前美术教育的状况来说,高等美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是很少能够注意到对学生们在美术理论方面的课程设置。以至于招进来的学生只懂技法而对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单一化等许多问题。现实情况反映了高等美术院校在招收美术人才的不完善和不平衡。

美术理论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如果不懂美术理论,那么就无法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恰当的评估。那么美术教育在教改的洪流中就很难有大的进步。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一个理论指导的作用,贯穿着美术教育。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不是把穷练技法放在第一位,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

3、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光在美术技法上苦练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只会照样画葫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创造的信心和兴趣。相反的,如果在学生掌握了美术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教师们的鼓励,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学生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只要有趣,扫除了学生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美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们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四、结论

在现下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缺点的情况下,美术理论可以在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上有很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和敏锐性、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我,在自我创造的灵感下,促进个人的美术方面的素养。美术教育理论有深厚的理论内涵,能够促进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给予美术理论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岳敬霞谈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9(01)pp.108.

[2]沈利加强高校美术专业理论课程教育的重要性[J]美术界2009(09)pp 75.

中美小学美术 篇7

一、美术教师自我定位的转变

在教学上我认为中国的广大教师一向是勤奋认真的。但现如今的教师不仅仅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与度, 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体悟, 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要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熔为一炉。所以说美术教师要从传统的教“画画”的教师中摆脱出来, 成为一名“直觉式”的美术教师。

所谓“直觉式”教师就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反应能够临时的变换教学思路, 随时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教师。也就是要成为一名拥有较强应变能力、有着灵活的教学机制的教师。

举个例子, 在进行梵高绘画作品欣赏课时, 发现学生对画作不感兴趣、对教师传达的作品内涵无法理解或者回答问题时偏离事先主题。那么如果仅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而将知识点生硬的灌输给学生, 这无疑是一堂失败的美术课。而成功“直觉式”老师就会转设情景, 比如从梵高的画作为何价格高昂或者是梵高的生平经历入手将梵高作品的内涵巧妙的传达给学生。美术教学一直以来是个难题, 因为美没有境界、美没有标准、没有范围仅凭备课是不能备到所有的教学情境, 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对课堂的把握, 依据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效果等临时改变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对美术教育学科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中, 较多的重视美术技巧的传授,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美术技能训练已经不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必须经历了。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美术教育的深层功用。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一书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 我们总谈到技巧, 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 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 这就是艺术教育, 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 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 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就是说要从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所以身为美术教师就应该要重新认识我们所教授的美术课, 即将美术课从技术层面扩展到其本质, 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

鲁迅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 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 崇高人之好尚, 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所以我认为美术课要从单纯的“画画”课转变为可以辅助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例如, 在赏析少数民族服饰时可以穿插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讲解。欣赏《开国大典》的图片时可以对学生讲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或结合当今时事政治请学生们谈谈感受、说说看法等。还有就是可以尝试一下与音乐相结合的美术课, 虽然一直以来音乐和美术都是分科教学, 但音乐和美术都是艺术的一种, 如果能将音乐适当并恰当的融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的美术课必定是成功的。我想只有这种同其它课程知识相结合, 可以何其他课程融会贯通的美术课才是未来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达到的目标。所以美术教师要在增加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的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 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使美术课更具“内容”。

三、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

前面说过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 美术教育受到了多方的重视, 家长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所以各种名家绘画的“画室”也在蓬勃兴起。据我所知一些“画室”仍采用一节课上一张图片或一个简单的实物, 教师反复的强调线条、阴影等绘画技巧的授课模式。这样孩子画出的东西是很像原物, 但却千篇一律毫无生机与个性可言。诚恳的说早些年甚至现如今部分地区的美术教育课程也还在延续这种教学形式, 就是所谓的“八股式”教学方法。学生完全是机械化的接受教师已经加工处理好的理论技巧。这种被动麻木的接受和灵活主动的发现探索是完全不同的。它扼杀了学生本有的天性, 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于与多样性, 不能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八股”所产生的只能是概念化、僵化身甚至是“复印”的东西, 反之的才有生命活力。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所以美术教师应该首先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着宽松气氛的美术课堂。

宽松的气氛透露着对艺术个性的解读, 宽松的课堂气氛透露着和谐, 在宽松的美术课程中学生更容易发挥其对追求“美”的天性。美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天性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美、去发现美、去感受和体会美。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寻找和创造各自的表现方式。教师合理的引导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宽松的课堂呢?

我认为, 首先是不能规定美。美是没有范围的, 学生的美感没有完全成型, 学生对美的感受也不可能同教师完全相同。这时作为美术教师不能把你认为的强加给学生, 这样学生是知道了美却感受不到美。教师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威灌输美。

其次就是不能做前面的“八股”课堂, 应该让学生多说、学生多想、学生多看, 说自己的想法, 想自己的创意、多看周围的人和事并自己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只要教师帮助学生将美术思维打开, 那么的技法问题学生们就会在具体的学习探讨中有自己的体会了。

也许有的教师在尝试宽松的课堂教学方法时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有恐慌感, 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其实只是学生只是还不能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不过没关系, 因为学生有求新求变的本能。只是需要一个时间, 这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只要他们将原有的经验、模式和成见慢慢的排除, 再加上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转换思路, 学生就会慢慢接受且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风格。

总之, 美术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随着新教育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会不断的提高。美术教师的基本能力除了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美术实践能力、美术教研能力之外更要注重教师的现代教育学理念的提高。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除了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还要加强交流, 对另一些有关专业知识的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符合现今美术教育的一名合格的高级美术教师。

摘要:随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往单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标体系的教育思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素质教育下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 进行从教师自我定位、美术教育学科定位和课堂教学定位这几个方面进行思维的转变。

关键词:美术教育,定位转变,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

[2]张华:《经验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论美术教学中美术素养的重要性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行,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 体现出美术学科作为一门既有艺术性又有人文性的学科的性质, 体现出美术学科的个性和教师、学生的个性, 成为美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古至今, 我国的美术教学, 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到近代的蔡元培, 都大力提倡美育, 其美术教育的宗旨, 都是为了更多的人拥有基本的美术素养, 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发展人的创造性, 培养人的多元化文化观。

美术教学本质上并不是要求学生仅仅学会绘画技巧, 而是要大力培养学生欣赏美, 发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 ?课堂上, 当美术课充满着美术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 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 增强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 触发灵感, 丰富精神世界, 提升与发展美术素养、文化品味、健全人格。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首先, 学生要多了解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绘画风格, 对不同门派的美术流派, 加以鉴别, 深入学习不同绘画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 并从中学习艺术家们作品中的表现力。在感受迥异的艺术风格, 接触不同的美术门派同时, 来感知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独特性。进而提高其艺术修为和美术基本素养。

例如:著名的意大利名画《最后的晚餐》, 由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画, 这幅著名的油画, 是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这幅作品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在画面中, 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 神态生动丰富, 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 神态却非常平静。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 通过窗子, 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 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而在耶稣右边的一个黑暗的影子, 手里抓着一只钱袋。他就是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此外,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还要在生活中攫取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虽然更多的日常生活的场景, 看起来都和创作没有更多关联, 但是学习美术, 就要学习用眼睛去发现美。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将石头雕塑成人像的?”雕塑家回答:“把石头上不属于人像的地方去掉。”我们要了解, 美术课既不是美术知识课, 也不是纯粹的技法课。美术课崇尚的是审美, 而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大杂烩。因此,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 是美术老师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

最后, 笔者还尽量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 多以写生的方式, 来体会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美好色彩和线条。春天, 学生们能够用心去体会柳枝初绿的动人情景;夏天, 学生们在河畔写生, 感受着河边嬉戏和谐的人文景象;秋天, 当学生脚踏秋叶, 簌簌的声响和树林深处丰富艳丽的色彩,

所以,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在绘画中, 加入更多的临摹教学, 从而更容易感受到原画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和原画家的内心情感。同时, 学生通过学习其中各种事物的构图、色彩等绘画技巧以及画面叙述的方法, 了解了绘画中潜在的节奏, 掌握了如何表现细节等方法, 自己也可以尝试创作。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美术的历史, 和优秀的作品, 曾经多次在课堂上播放幻灯片, 或者视频影像, 让学生们不拘于呆板的课堂形式, 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 接触了解到他们渴望获得的知识。同时, 笔者多次带领学生们前往美术馆, 博物馆, 时刻追随最新艺术风潮, 让学生们更快地学习当代最前沿的艺术作品。除了纯美术外, 还带领学生们参观雕塑、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等等边缘艺术学科, 让学生们更多的了解其他艺术种类, 以便于在未来的创作中, 多视角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领导学生, 细致地观察真实的生活, 理智冷静的思考世界, 在美术创作中, 加入情感因素。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他们会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 用自己纯真的眼睛看世界,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 描绘想象中的世界, 从而丰富了各种情感体验《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 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例如:笔者有一次的美术作业为“妈妈”, 不拘绘画形式, 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各有特色, 有的学生运用速写技法描绘妈妈洗衣服的场景, 有的学生用素描的方法绘画出妈妈美丽光辉的面容, 有学生则运用色彩勾勒出妈妈认真工作的神态, 通过这次作业,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看到, 不同的学生, 在看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 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充分利用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长处, 来鼓励激发他们在专业课上得到最好的发挥。

三、充分利用大自然这种天然的课堂, 积极调动学生对美丽事物的敏感度, 通过多次的学习体会, 让学生能自发的感受到内心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当学生们实践成熟以后, 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 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对艺术美、人性美、自然美的切入点, 并在深入的学习中, 提升自我的美学智慧, 丰富自己的美术素养。

例如:笔者带领学生们在河边写生, 不同的学生就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情景。有的学生, 侧重于表现河边美丽的建筑, 小桥流水人家, 在其笔下栩栩如生。有的学生, 更热爱水中的飞鸟, 在天空中飞翔的水鸟和在水中捕食的水鸟, 在画面中错落有致。

艺术,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都来源于课外对生活中美的捕捉。而艺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美术, 则是最富人性美、艺术美和人情味的学科。学生懂得了欣赏, 才能以此为基础, 在美术绘画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生活中, 处处都会流露出人性之美。除了在优秀作品中攫取到美学营养, 在日常生活中, 总有很多美好的小事, 感动着我们, 这些事情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范围, 当人性发出光辉, 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美术课, 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独特的美感来自于热爱美的心灵。想让学生具备优秀的美学素养,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 应该常怀热爱生活和美的心。美术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还要苦练基本功, 在课堂上, 教师的示范本身对学生来说, 就是一次美学的洗礼。所以说, 美学素养, 不能只是针对于学生, 教师的美学素养才是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中美小学课程的比较及其启示 篇9

中美两国由于国情差异很大,因而两国小学教育课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一、 美国小学课程评析

关于培养目标。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由各州自己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如缅因州的培养目标为:①清晰而有效的沟通者(Communicator);②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者(Learner);③创造性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者(Solver);④负责的参与的公民(Citizen);⑤合作的和优秀的工作者(Worker);⑥整体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Thinker)。[1]由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的《我们需要的小学》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可看出小学的教育目标,其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主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关注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对于学生而言,健康的体格才是身体之本,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其次,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培养符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美国小学重视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关于课程内容。美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形式以综合课为主。美国各个州和地方教育当局决定公立学校课程的设置,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没有权力干涉。各地教育皆无全国性的统一课程设置。尽管如此,联邦政府可通过一定方式对课程设置施加间接影响。美国小学课程在州和地方教育当局有关规定的范围内由各校规定,一般都设有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保健课、家政课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每个州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新泽西州(New Jersey)最新的核心课程内容标准对州范围内所有公立学校的八门核心课程的内容与学术标准进行了规定: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综合保健和体育、语言艺术与文学、生涯教育和消费、家政与生活技能。[2]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规定的核心课程则包括外语、健康、历史—社会科学、语言艺术、数学、体育、科学、视觉艺术。[3]

关于课程实施。美国小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不分年级教学等,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以班级授课教学形式为主。一般根据年龄、年级分班,每个班级人数一般在18~23人之间。教师是不分科的,一个老师要负责教各科内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孩子感觉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乐趣。首先,在课堂上有一半时间是通过游戏或者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常常围坐在地毯上听老师讲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四五个人一组围坐课桌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4]其次,课堂氛围和文化环境比较适合孩子学习,尽量为孩子提供学习情境,每个班级配有几百册图书供学生翻阅。最后,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都能够在短时间里完成,而且作业形式独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制作贺卡、办手抄报、折纸手工、画简笔画等。

关于课程评价。美国小学课程评价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利用等级制和评语制对学生进行考评,尽量不呈现学生考试分数之间的差距。小学生每年的成绩通常采用口试与答辩、短文与论文、过程叙述反应题、综合分析解释题等直接评估;或者提供合作学习和间接学习的活动情境,如学生购物、观察风向等活动,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动态化评价。

二、 中美两国小学课程的比较

1.在培养目标上,社会本位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我国现行的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价值作为历史的必然进入教育价值选择的视野,对个人独立性和个体幸福的关心逐渐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主流之一。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明确定位为以人为本,这在教育理论界基本上已达成了共识。在选择实现个人价值时,我国的培养目标是把满足社会需求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联系起来,但是更强调社会需求。[5]

在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个人主义至上,强调制度是为个人设立的,集体是为个人存在的。一直以来,美国文化的基本取向是注重人的个体性发展,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解放个性。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也没有一个统一到无所不能的教育管理机构来掌管国家一切教育事务。相反,它把教育自主权选择权下放到每一个教育主体,因为只有学校最了解当地的情况和需要,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以美国的学校都各有特色。[5]

2.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或突出多样性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在具体科目上,语文和数学在整个教学科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被认为是学校课程中的“主科”,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术等则被认为是学校课程中的“副科”。尽管我国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生所学的课程仍偏重于系统知识理论,教师一般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我国小学现在采用的教材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用,并且有统一的教学资料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所以在一个省或区(县)不仅教材的内容几乎完全统一,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相似。

美国课程内容和安排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一个主题有关内容的整合,既有语文的内容,又有数学、社会、科学等内容,也可能是单一的,只有一个内容、一个题目。[6]同时,美国小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约有一半的州由州教育官员为小学选择教材和教学材料,其余的州可以使用本州规定的教科书,也可以由学校自行选择教材或由教师自己设计教学内容与练习题。美国课程的安排除了体育、音乐、美术要到固定的场地或教室分别上课,需要排出课表外,其他各科大都是一个班由一个教师来教,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而是由教师灵活掌握和自行安排。

3.在课程实施上,重视知识和技能共性要求或关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的教学方法出现了众多新的尝试和成果,开始向多样化发展。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的唯一选择,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探索性教学方法、合作性教学方法、自主性教学方法等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是从我国总体教学现状来看,讲授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偏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新课程的要求。同时,我国小学班级规模较大,课堂教学活动较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制约。

从美国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美国的小学没有与我国小学所对应的“思想品德课”,其爱国主义、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等都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学校组织学生通过课外参观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来了解本国的历史,培养爱国精神,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发展。[7]

4.在课程评价上,注重终结性或是注重发展性评价

自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进行了新的尝试,不再用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教师开始采用灵活、即时、动态的评价方法来观察学生的发展,将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有的教师还尝试使用新的评价方法与技术,这些都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通过学业成绩或学科分数来衡量。

endprint

美国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观,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学业成就,还评价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在课程评价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文化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同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在评价中不单纯追求客观性,不单纯凭借考试分数给学生贴上优秀学生或者差生的标签。

三、 中美两国小学课程比较的启示

1.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共性要求

美国的教育是在其个人本位的前提下追求学生最大化的社会协调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个人主义膨胀,使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我国基础教育是在社会本位的前提下追求学生利益最大化,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样的课程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是,这可能会违背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第三届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华人地区学生数学成绩优异,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持积极态度的所占比例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足已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我国学生能达到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但是却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应该以优先发展社会或个人某一方面为前提,而应该将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学生个性发展与达到社会共性要求相兼顾。

2.课程内容多样化与统一性协调发展

由于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制,各州拥有州内的教育权,这虽然有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体现地方的特色,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各个州的课程各式各样,这就存在质量和规格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问题,是否能保证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等问题。因此,近年来美国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以扩大联邦一级领导权,加强其对各州及下属地区集中管理的力度,统一各校的教育和课程标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协调发展,国家制定可以供参考的课程标准,各省市可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这既能体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也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违背国家教育政策。

3.课程实施上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我国和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小学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学中长期以讲授法为主导,侧重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美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同时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严谨的知识教学与活泼的实践教学相统筹,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通过创设一种令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主动探索,去发现新知,真正贯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采用终结性评价,衡量学生的标准只有升学率。这样的评价标准很难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成为一纸空文。我们应该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观察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优势,并依此为立足点,带动学生弱势学科的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分析和比较中美小学的课程可以发现,我国和美国的小学课程各有特色。因此,我国小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扬长避短,灵活地借鉴美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我国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优点发扬光大;同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社会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忠建.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1(4).

[2]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w Jersey Core Curriculum Content Standards:www.state/nj/us/njede/ccca.

[3] 加利福尼亚州教育网站.http://www.cde.ca.gov/ci/.

[4]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许云昭.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6] 江山野.美国和加拿大学校课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 贾淑秀,汪爱霞.中美小学课程设置比较[J].教学与管理,2010(35).

【责任编辑:白文军】

中美小学美术 篇10

美育即指美感教育, 其是一种趣味、感性、人格教育, 通过激发兴趣来提高感性并促进人格完善。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情趣、端正审美观念, 美化生活、净化情感、陶冶性情, 相比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而言, 美育对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更为注重, 使人们通过美的鉴赏来提高审美情趣, 并提高人们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与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有所不同, 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美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 美育能够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以美辅德。我们通常认为以德育人才是根本, 提高思想素质需要通过德育来实现, 然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枯燥说教, 而该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循序渐进地将德育寓于美育之中, 让人们在学习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完成思想道德教育, 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以美引善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讲, 可以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让人受到教育, 还可以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知善恶, 识美丑, 以“德”为美, 以“善”为美, 以“爱”为美, 树立崇高理想, 完善美好人生。

三、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 需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美术实践能力水平, 从而激发其创造精神, 提高其审美能力, 完善其自身人格, 促进其健康成长。学生开展美术活动时, 通常由个人参与、集体参与等形式, 期间学生会使用各种美术工具、材料等, 并参与到活动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学会美术欣赏及美术评述;要创造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以及审美体验等, 从中发生美术活动的重要意义, 产生学习动力;努力掌握美术语言, 能够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众所周知, 受应试教育等思想的影响, 校园生活大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严肃紧张有余而宽松和谐不足, 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因此, 美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育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美育代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 能够让人具备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和生活中去。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总是支配一定的行动, 因此, 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升华与开发, 唯有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其形态是一种自由的通过“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情操。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正如康德所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学生学会美术欣赏以后, 可以从美术作品里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的魅力所在, 同时也可更好地观察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形象等, 全面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 渐渐了解国内外美术的发展历史状况, 掌握各美术流派的基本风格、特点、著名美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 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同时能够学会利用掌握的美术知识等, 开展对一些美术作品的欣赏、描述及分析, 全面提升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 树立自己的审美个性, 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五、美育有利于“内化”学生心理结构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能够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内化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 从而形成其独立的优秀人格。美术教育中的美育, 因其打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的限制, 以自由形态呈现出来, 因此很容易实现与种类教育形式的融合及相互渗透。我们说美育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有效带动起其他的教育的作用功能, 并发挥关键作用。而所谓美育规律通常与美术欣赏规律是一致的。观察一幅艺术作品是否优秀, 关键是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社会道德思想和价值理念, 是否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感受, 并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其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 分步骤地做好规划, 有效开展系统的美育教育, 同时将美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 促使同学不断地感受美、体验美、追求美,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成对美的追求, 陶冶其情操, 最终形成优秀的美丽人格。

六、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术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我们说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 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美术教育贯穿于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始终, 其是在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相比其他学科而言,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 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形象思维, 另一种是逻辑思维, 且这两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分割的。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注重形象思维的教育。通常而言, 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同其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成正比的, 此外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读书破万卷, 学习认真, 人品正直, 可就是不会运用, 成为书呆子, 归根结底这与缺乏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缺乏美育教育具有直接关联。

七、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密切相关。一个人事业上若想获得成功, 其前提条件是个性必须良好才行。所以,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个性发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不可分开对待。针对美术教育而言, 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个性, 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以及加大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力度。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 培养创新精神, 智慧可以说是人的优秀素质, 其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当今社会, 作为美术专业学生, 如果其不懂得美学和审美, 自然无法成为优秀人才, 更无法做好美术相关的工作。实践证明, 我们熟知的专家学者, 他们的成功大都与其接受的良好美育教育息息相关。美育教育主要着重于塑造美的心灵, 其主要社会功能是全面培养人, 更为注重一个人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美育能够从高角度来体现人的理想和本质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培养审美情趣而陶冶情操, 培养创造情趣而发展个性, 学生既悦目悦耳又悦心悦意, 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更高层次的悦志悦神, 实在是一举多得。

八、美育有利于提高创美能力

创美能力主要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就是“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c2J所谓“任何一种的尺度”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所谓“内在的尺度”就是人自身的尺度, 即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与目的。培养和提高创美能力一般应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认识和掌握物质对象的特性, 包括它的性能、结构、形态等方面。二是要重视技巧的学习与运用。三是掌握形式美构成的基本法则, 如对称和均衡、对比和调和、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重点和层次、多样和统一等。四是要勇于创新, 精益求精。美的创造总是以“新”为前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方面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总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完美人格。要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 使人的各种内在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更要重视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而美育是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美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 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学校教育中,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 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美术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注重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 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 美育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美育的任务主要是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 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完全一致。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提高素养、陶冶情操、智力开发以及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白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功能[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6 (4)

[2]林永茂.谈美术教育中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 2011 (11)

[3]杨涛.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9)

[4]党劲.论艺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5]秦琴;李美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研究[J];大舞台;2012年08期

上一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下一篇: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