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

2024-10-11

中美会计(精选9篇)

中美会计 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联系逐渐加强。要想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有所了解,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使我国的会计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有必要对中美会计的异同点进行研究。

二、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

(一) 会计结构框架存在差异

站在会计准则整体框架结构角度分析, 在美国, 会计准则主要是按照经济业务类型和实际发展需要对会计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层次划分, 因而会计工作人员能更容易理解与应用;而在中国, 会计准则的制定, 更偏重于概念理论性, 更多的是对某些细节进行描述, 不仅会起不到解释的作用, 反而还会增加会计准则的繁琐复杂性, 不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实施与利用。

(二) 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存在差异

从整体上, 美国的会计准则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 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难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就算是在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时, 也会有多种灵活选择的方式, 之所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由美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主要代表的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体的利益, 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中国的会计准则, 其制定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负责层面, 属于法律范畴, 无论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是实施, 都强调高度统一性。

(三)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存在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在会计准则制定层面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体现出一定的原则性。但是中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更倾向于保密性和依附性,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是政府机构, 因而会计准则的计划和实施都是由政府操控, 有着较高的保密性, 但是缺乏一定的透明度。而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在严密、稳定程序的基础上, 更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

三、美国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产生的影响

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其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国家体制、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美会计准则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在内容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存货方面的成本费用进行了合理调整、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对无形资产进行了资本化处理等等。尽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还存在一定缺陷。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 合理融入其相关内容, 使我国会计准则得到优化。

(一) 增强会计准则的公正、公开性

我国想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完善会计准则, 不仅要注重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还要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给予高度重视。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相比, 还缺少一定的公开性,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前, 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 站在个性化角度, 认真倾听来自各个集团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关于会计工作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建立起相关的交流平台, 对来自各方的意见进行收集, 通过分析后, 可以合理采纳。在特定情况下, 可以对相关会计信息及相关财务资料进行披露, 增强会计准则的公开、公正及透明性, 从而促进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二) 注重财会人员的培养

现如今, 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 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 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 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会计工作人员要增强管理意识, 切实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不断提高个人知识素养, 便于对会计准则中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不仅要熟悉掌握财务预测和结算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要对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知识进行学习。为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项业务能力, 可以按照高级、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来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 也可按照财务岗位的不同, 根据主管会计、会计负责人、会计和出纳来对会计人员进行分类, 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 充分考虑到当前会计发展大环境, 与时俱进, 满足多方发展需求。

(三) 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要对国际会计准委员会和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的成果进行科学借鉴。我国财务相关领域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并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完善, 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 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跨国公司投资、财务管理、对外折算等作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因而我们要加强对中美会计异同点的研究, 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内容和程序等内容进行科学借鉴, 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 逐渐提高会计准则的公正性、透明度, 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彭兰兰, 许碧娟.对中美会计异同点分析研究——以中美会计准则不同为例[J]. (优先出版) 电子制作, 2014, 11 (25) :5-6.

[2]赵艳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中美的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 2012, 03 (01) :11-12.

[3]周罕.浅析中美会计准则的异同[J].时代金融, 2012, 02 (29) :16-17.

[4]倪娟.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会计准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1 (01) :9-10.

中美会计 篇2

来源:网络

从2005年初开始,中国在总结多年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建成了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故基本上认为中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目前的差异越来越小:

我认为

1.理念

美国会计准则核算理念是财务人员应根据实际业务模式选择自身的会计核算模式。同时美国会计准则更多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2.实际操作

目前中国很多企业会计核算仍旧是以税务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并且审计师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操作尺度相对于美国审计师要明显宽松多。

(1)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基于税务发票进行核算。而正常会计核算应当考虑很多其他证明文件如合同、收货单、验收单、客户确认单、结算单。

(2)资产减值.尽管中国会计准则也提到资产减值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种,很少有企业会认真对待资产减值,而由于企业核算人员习惯以历史成本计价,也就不会考虑太多公允价值问题。

(3)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美国对关联方的定义比中国可能更广些,特别是实际操作过程中。

3.准则方面

(1)收入确认方面: 美国准则不仅规定了收入确认的四个基本原则。里面比较复杂的象,多种形式收入确认,软件收入确认,建筑方面等。并且在评价收入确认时,还会根据合同及业务的情况最终判定收入的确认方法。

(2)应收账款方面:美国会计分应收开票与应收未开票。应收开票是与发票结算相关的,而未开票应收是同收入确认相关。

(3)预收账款方面(美国会计分预收与递延收入):预收账款是同预收保证金对应,而递延收入是同应收开票一样与发票相关科目(4)企业合并:包括合并实体方面,美国会计准则强化控制及影响的概念,并且提出可变权益实体(VIE概念)。并合并会计处理及合并披露与中国会计准则都存在差异。如合并披露中美国会计准则要求披露合并模拟报表,中国一般不需要。

(3)限定性现金:中国会计准则没有限定性资金概念。

(4)固定资产的定义及范围

象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在美国会计准则下就是要计入固定资产。

(5)折旧摊销的政策

美国折旧摊销政策比较灵活,如残值及折旧年限都可以企业自由制定

(6)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及公允价值计量

由于美国金融衍生工具较多也比较复杂,所以其公允价值计量也相应比较复杂。如可转债核算美国会计准则下就是要先评定是属于债还是属于权益,然而再进行分债与权益核算。而中国会计准则下,可转债直接计算划分为债与权益。

(7)股权补偿成本核算

在会计核算分录中,美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计算其先计算公允价值,然后分摊核算。而中国会计准则下股权补偿成本核算与美国显得不一样。

(8)政府补贴

中国会计准则下有净额法及总额法。而美国会计准则则在政府批准时就可确认相关收入。

(9)少数股东权益

美国会计准则下少数股东权益不一定依据比例计算,有可能依据公允价值计量。这样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有可能与按比例计算的少数股东权益不一样 2.会计批露

(1)中国会计准则下财报年度与日历年度一致,而美国会计准则可以不一致。

(2)美国会计准则下有综合性收入报表,中国的没有

(3)美国会计准则下有未确认外汇折算损益与已确认的汇总损益,中国未细分

中美管理会计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差异 原因分析

管理会计是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研究才被我国会计学者提到日程上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确为中国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就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西方在管理会计研究方面存在差异。现在有必要对中美管理会计的差异作全面分析,以找出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有益的建议。

一、中美管理会计差异比较

(一)中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西方学者注重管理会计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而较少涉及管理会计理论的探讨。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在1958年对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来看,管理会计是通过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科学决策的各项具体工作。即只讲究技术和方法,而不对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而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注重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只有拥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实践才是可以长足发展的实践。中国学者为管理会计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在此基础上,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系列归纳与总结,并且认为在该结构框架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是可以用來指导管理会计实践的。

(二)中美管理会计认知程度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侧重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是因为西方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管理会计理论的框架是难以确立的,并且指导实务的管理会计准则也同样难以制定。管理会计的目标则是考虑内部效应,它是为企业内部相关利益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由于管理会计目目标的内部性,导致管理会计无法依循财务会计制定会计原则的思路设计具体会计准则。而中国的管理会计开始时间较晚,且还是从西方引进的管理技术,从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方面存在不足,缺少了管理会计给企业发展的指导,自然企业的发展还是存在问题。

(三)中美管理会计发展定位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者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认为只有能被实践接受的研究成果者有价值的研究。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导致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益的行为。因此西方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研究相对弱化。

我国的研究领域紧跟本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吸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但当将这些先进技术和方法用于中国企业的时候,学者发现国内的管理水平还远未达到西方国家的管理水平。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我国就显得更为严重。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但在管理会计的运用方面还较为落后。

二、中美管理会计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在管理会计上的多方差异,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上,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差异呢?究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宏观方面来分析,让我们从根底上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文化底蕴造成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差异

中国人讲悟性,“悟”即领会,觉醒。因此,凡事必需神秘,人们不愿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故凡事只能靠“悟”。西方人讲规范,规范即标准。所以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我国学者注重理论发面的研究,西方学者重视实践方面的研究。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因此,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使用者的需要,而中国首先是为了满足机构(尤其是政府)的信息需要。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亦是如此。

(二)思维定式造成管理会计认知程度差异

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形式逻辑的主要要素构成了西方科学体系的粘合剂。这种思维模式使得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结构逻辑清晰,结构清楚,对管理会计在认知上面也更胜一筹。但这种思维习惯也有其弱点,那就是在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有所欠缺。

而东方的思维模式重全局,从理论基础上指导实践,造成偏差,理论领域研究胜一筹,影响实践的效果性。

两种思维习惯各有长短,应该将东西方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在研究方法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打造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三)经济体制因素造成管理会计发展定位差异

由于我国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

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从中美比较看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建议

首先,在观念上求创新。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首先要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其次,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者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再次,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另外,总结管理会计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要走典型案例研究的道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杜邦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用较广,其中投资报酬率指标已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筹资、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因而高投资报酬率也往往成为绩效优良的代名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部门体系的日益庞杂,报酬率指标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投资报酬率有时甚至带来错误的信号,可能掩盖某些部门的实际业绩,并使人们注重相对率的计算,忽视对业绩进行绝对金额的评价。

总之,要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来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约束管理会计师的行为,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可以预见,管理会计的发展既前程远大,风光无限,又任重道远。开拓创新将更加艰巨。但是,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管理会计一定能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善且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科学,一定能在世界经济、国家经济、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岳上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09(1)下.

[3]许巧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4]陈琛凝.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商城现代化,2008.

[5]杨述海.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09(3).

[6]赵选民.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评析[J].财会通讯,2009(8).

[7]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8]张朝宓,熊焰韧.当代管理会计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9]朱連生.管理会计[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中美会计 篇4

1 中美会计准则之差异比较分析

1.1 会计准则的整体层次结构框架不同

在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中,美国的会计准则按照实际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分类来制定相关的层次结构,这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更为容易使用。相对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则侧重于体现整体的概念框架,细节的描述方面突显复杂,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操作使用。

1.2 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般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在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我国制定的动因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以会计法为依据。而美国则是基于提高会计准则质量,改进会计准则的拟定。在具体会计准则全面性与全面性中,美国的会计准则数量条款清晰,制定的原则是实际经济工作中有需要就能进行添加修改,准则的条款数量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不断增加且更加详尽。但美国的会计准则在内容的结构性和全面性就有不足地方。中国的会计准则范围全面,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在制定过程中力求体系化,但有些会计准则在制定中内容有些重复。对于一些重要且出现频率较多的术语缺乏必要的定义或解释。这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在细节上的处理有很多缺陷。

1.3 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不同

1.3.1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方面。美国强调可供选择性和灵活性,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同一种情况可以较灵活的处理,这归因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且不具有法的约束力。而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政府机构财政部负责,它是法律的范畴,在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方面强调高度统一。

1.3.2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依附性和保密性。依附性是指较过度的依赖于政府机构,从计划到发布实施都是政府操作。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询问环节,信息透明度不高。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强调充分性,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严密、稳定、充分和完整的程序,来保证准则制定的开放性、独立性和公平性。

中美会计准则的原因剖析

2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之经济因素

美国是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强国,其会计准则目标着重为投资者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会计决策信息,维护投资者的权利与利益。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决定了其经济业务多元化和复杂性,所以它的会计准则内容比较完善。对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业务也较简单,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内容偏少且内涵不够深入、丰富。

2.1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之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影响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和政治环境都会对会计准则各方面产生影响,在某种政治因素诱导下,还会影响到会计制度推广,比如当代国际会计准则广大发展中虽然在准则的制定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还是以发达国家中的英、美国家的会计准则为蓝本来建立的。

2.2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之传统文化因素

(1)偏好稳健。在制定会计准则和处理会计实务上,受一国文化影响下的会计人员是偏好稳健还是偏好乐观将对其有不同的做法。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本应体现稳健性原则,与我国的文化特点相呼应。但从我国各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看,尽管部分规范已经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但从全局看,稳健性原则体现不足,反而有些体现出乐观。从这点看,我国会计准则受文化影响不大。但随着我国市场发育的趋渐成熟和政治、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的会计原则终将体现我国稳健的文化特色。

(2)崇尚集体主义。美国文化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主义。这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地崇尚集体主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矛盾时,将放弃个人利益,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3 美国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借鉴建议

3.1 会计准则制定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应不断提高

一个国家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关键不在于制定程序上而是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开程序,这与美国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起的效率低下问题,我们广泛调查,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对各行各业征询意见来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提供多种交流平台来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信息要求大量披露,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愿意向更多人披露相关资料。

3.2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

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也是推动发展会计准则的一个积极力量。我们知道美国在会计行业上的发达程度,其会计人员素质很高,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美国的会计理论制定者与注册会计师有十分密切联系。因此我国应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预测与财务会计知识,也要适当了解公司具体的经营活动。同时还应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先进的国际会计准则隐藏背后的规律并努力借鉴与吸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

3.3 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中美商誉会计准则比较 篇5

美国是最早对商誉会计进行规范的国家, 从1944年开始, 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就发表了若干涉及商誉会计处理的文告。1944年12月,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所属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 发布了第24号会计研究公报ARB24《无形资产》, 第一次对包含商誉在内的无形资产会计实务进行规范。该公报只解决了外购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 并规定商誉要在其寿命期限内摊销。194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开始鼓励那些将商誉作为资产永久性保留的公司进行摊销。1953年, CAP又发表了ARB43《对第1至42号会计研究公报的重新研究和修订》, 其中第五章对《无形资产》进行了修订。该公报禁止将商誉立即冲销股东权益和随意摊销, 只有当价值发生减损时方可冲销或摊销。1968年, 由安达信会计公司的两位高级合伙人撰写的《第5号会计研究说明:商誉会计》 (Accounting Research Study No.5) 发布, 该说明的结论是, 商誉不是资产, 因而应在收购日注销, 且减少权益。1970年,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颁布的第16号意见书 (APB16) 《企业合并》和第17号意见书 (APB17) 《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合并可以同时采用权益联合法和购买法, 并要求在购买法下确认的商誉必须在不少于40年内摊销;统一了商誉实务。1985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第42A号员工会计公报 (Staff Accounting Bulletin No.42A) , 规定金融机构可接受的最大商誉摊销年限为25年。1994年, 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 (AIMR) 所属财务会计政策委员会 (FAPC) 、财务分析师职业协会发表了“90年代及以后的财务报告”的文告。该文告建议外购商誉应在收购日注销, 原因在于商誉描述的仅是一个特定时日的价值;资产负债表上披露的商誉金额对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或主体的价值没有显著用途。1995年,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2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这标志着减值项目的完成, 但仅在长期资产减值时才涉及商誉减值问题。1999年,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企业合并与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中, 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FASB认为, 被购方继续存在的营业中“持续经营”要素的公允价值以及收购方和被购方净资产及营业进行合并而产生的预期合并协同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公允价值构成“核心商誉”。2001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一致通过财务会计准则第141号 (FAS141) 《企业合并》和第142号 (FAS142) 《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规定取消联合收益法, 要求企业合并统一采用购买法, 并且改商誉的系统摊销为减值测试, 商誉减损则确认为损失, 未减损则不予摊销。2005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 共同发布的《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商誉是不可单独辨认和确认的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数量上等于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控股合并方式下, 当存在少数股权时, 应分别确认属于控股方的商誉和属于少数股权的商誉。初始确认后, 商誉不再摊销。每个会计期末, 合并方依据FASB第142号公告和IAS36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二、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发展

我国商誉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至1992年12月发布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才首次涉及商誉问题。1993年7月1日生效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明确了商誉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 并规定商誉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1995年2月9日《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合并商誉未进行单独确认, 而是包含在“合并差价”项目中, 对合并差价是否进行摊销或减值也未明确作出规定。1995年4月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并购商誉的成本为购买企业支付的价款扣除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余额, 负商誉确定企业的递延收益, 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等额摊销, 计入各期损益。1996年1月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 (征求意见稿) 中规定了正商誉和负商誉的摊销期限:正商誉一般应当在不超过10年的期限内采用直线法摊销, 并记入各期费用;负商誉一般应当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采用直线法摊销, 并确认各期收益。1997年8月《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规定企业合并过程产生的商誉记入“无形资产——商誉”会计科目。2001年1月1日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商誉确定为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同时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商誉问题作了修改。《企业会计准则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改商誉的系统摊销为减值测试。与以往会计准则相比, 新准则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 明确了合并商誉是一项独立的资产要素, 同时改系统摊销法为减值测试法。

三、中美商誉会计准则比较

美国对商誉的处理采用FASB的相关规定, 而我国对商誉的处理则采用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现阶段中美商誉会计准则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中美商誉会计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 在商誉的初始确认方面, 只确认外购商誉, 由于自创商誉不能被可靠计量以及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对于自创商誉都不予确认;其次, 在商誉的计量方式上都采用间接计量法——将企业收购成本与其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处理;再次, 在商誉的计量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买卖双方对企业价值的判断, 以及被收购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最后, 在商誉摊销与披露上, 合并商誉都被看作是企业的一项永久性资产, 由合并方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列示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不对其进行摊销, 只在减值时对其进行减值处理。

但我国商誉准则与美国商誉准则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商誉确认方面,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新准则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的做法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范围之外, 作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项目单独列示, 而美国商誉会计准则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处理。二是由于合并商誉的产生源于企业合并, 中美法律体系的不同造成了企业合并内容的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情况, 允许购买法和权益法并存,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美国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并明确规定企业合并统一采用购买法。

四、我国新商誉会计准则的评价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 又考虑了我国具体实际, 对我国现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目的。新准则将商誉作为资产单独列示, 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 从制度上防止了企业利用“合并差价”操纵利润, 提高了商誉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每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可以更好地反映商誉资产的实际数额, 提高商誉资产的质量, 从而反映其未来获取超额收益的实际能力;企业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防止了企业利用商誉减值准备的转回规定操纵企业利润。二是有利于防止同一控制下企业通过合并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只确认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 防止企业通过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盈余管理。我国目前的企业合并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由于权益结合法更能增加会计利润和未分配利润, 在短期内提升企业业绩。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往往通过资本运作将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进行虚假重组,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确认商誉, 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通过合并商誉调节企业的利润。

但也应看到我国准则对商誉的处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对商誉处理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我国至今没有针对商誉提出具体的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中对商誉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概念, 使得商誉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信息披露方面缺乏理论支撑。此外, 企业资产减值测试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没有详细规定商誉减值测试的迹象和减值测试的方法, 不利于指导企业商誉减值工作。二是过份依赖公允价值增加了利润的波动性。新会计准则下, 商誉确认和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而对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建立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资产评估市场尚不健全, 公允价值难以公允。此外, 公允价值也使企业计价的灵活性增强, 公允价值中现值只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 未来现金流量是估计值, 折现率也是选择的某一利率, 这使得商誉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 也增加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

新会计准则对商誉处理更符合国际趋同的趋势, 对于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及海外投融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商誉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存在争议亦属正常, 鉴于商誉在企业购并与重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笔者建议, 我国首先应规定专门的商誉准则, 系统规范商誉的概念、性质、确认标准、计量、减值计提方法及信息披露方式等, 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其次, 加强对商誉理论的研究, 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以更完善的理论指导商誉会计的发展;最后, 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与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对商誉的判断力和选择力。

参考文献

[1]彭晓燕:《并购商誉的中美会计比较》, 《金融经济》 (理论版) 2006年第2期。

[2]熊剑、蒋基路:《从美国商誉相关会计准则变迁看商誉会计误区》,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7期。

[3]黄维干:《关于合并商誉处理的重大变化及面临的挑战——兼评有关具体会计准则》,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7年第1期。

[4]张洪君:《商誉的后续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 《财会研究》2006年第2期。

[5]仇莹:《我国商誉确认和计量新旧准则之比较》,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6]王乃凤:《浅谈自创商誉及其会计信息批露》, 《财会研究》2006年第1期。

中美商誉会计准则比较 篇6

商誉至今无精确定义, 但其是无形的、不可辨认的资产的本质为人们所接受。中国和美国对商誉的会计准则都经历了诸多变迁, 《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美国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是两国现行的准则, 二者在商誉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和列报、披露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比较中美商誉准则, 我国商誉准则的显著特点是向国际趋同又兼顾国情, 而提出针对性的商誉会计准则是我国商誉会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商誉的概念

2005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商誉是不可单独辨认和确认的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数量上等于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在我国, 商誉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个企业有大量的并不出现在账面上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一家企业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 或由于信誉卓著获得客户的信任, 或由于组织得当, 生产经营效益较高, 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企业在经营上具有产生优越活力能力的潜在经济价值存在。

可以看出, 商誉至今仍没有明确、清晰、一致的定义。但是, 商誉的本质是无形、不可辨认的一种资产, 是超额利润的价值表现或者优越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

3 中美商誉会计准则的比较

3.1 商誉初始确认和计量的比较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 对于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此时不确认合并商誉。同时,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中指出, “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 不具有可辨认性, 不在本准则规范。”

美国会计准则第142号规定, 商誉应按收购成本超过被购可辨认资产减负债金额的总和的差额进行计量, 同时将商誉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商誉按收购成本的剩余额——收购成本的公允价值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进行初始计量。当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 SFAS NO141认为此项超出额应当按比例减少本来应当分配到所有被收购资产中去的金额, 如果本来应当分配到所有被收购资产中去的金额已经被减至零, 但仍有剩余的超出额, 则超出额确认为非常利得。不确认负商誉。

美国对于自创商誉的处理与我国的一样, 由于自创商誉不能被可靠计量以及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都不予确认。在商誉计量时均采用间接计量, 即将企业收购成本与其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处理。美国商誉准则与我国准则也存在较大差别:

3.2 商誉后续计量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取消了对商誉进行摊销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商誉减值的处理有以下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获知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旦确认, 不得转回。”关于减值损失的确认, 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 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净额, 并与相关价值进行比较, 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 再对包含商誉的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比较账面价值和可收回净额, 如可收回净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确认减值损失。

美国颁布的SFAS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中规定:商誉不应当摊销, 而应当在报告单元进行减值测试, 报告单元是指业务分部或低于业务分部层次的组成部分。假如两个或多个业务分部的组成部分具有类似经济特征, 则应予以合并, 视为一个报告单元。当商誉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公允价值就发生了减值, 应采用两步骤发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减值:第一步, 将报告单元 (包括商誉) 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以确定是否存在减值。第二步, 将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确定减值的数额。账面价值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确定为减值损失。确定的减值损失不应当超过商誉的账面价值。确认减值损失后, 商誉调整后的账面价值将作为新的会计基础, 一旦该损失计量完成, 禁止确认其后的转回。

美国与我国都取消了商誉摊销的规定而改为减值测试, 真正体现了商誉的本质。而具体的减值测试有些许差别:

4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分析与未来展望

4.1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分析

通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与美国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趋同同时又兼顾具体国情的特征。与国际趋同具体体现在:

(1) 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 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 在初始计量合并商誉时, 同美国和国际上的做法, 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买卖双方对企业价值的判断, 以及被收购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

(3) 将以前商誉10年内进行摊销而改成进行减值测试, 趋同于国际上对商誉摊销的改变。

同时又兼顾我国国情:我国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美国明确规定采用购买法。

4.2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展望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采用新方法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 日渐与国际趋同, 但是仍然要注意以下问题:初始确认和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而对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建立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存在不少问题, 并且公允价值也使企业计价的灵活性增强, 公允价值中现值只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 未来现金流量是估计值, 折现率也是选择的某一利率, 这使得商誉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 也增加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

中美会计 篇7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与会计基础改革

我国现有财政支出核算不能反映核算和分摊未来债务负担, 不能预防财政风险, 也不能对当期发行国债的远期负担进行合理分摊和计算, 无法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 给政府带来潜在的财政风险。社会保险基金领域存在潜在财政风险, 在一些人口平均年龄较低和缴费情况良好的地区, 社保基金形成大量结余。实际上大部分属于当期应计、需在未来财政年度中陆续支付的费用。由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 使得总预算会计既不能正确反映政府未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可能发生的支出, 也不能在当期预提未来年度将要支出的费用准备。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 到退休高峰期时社会保险将承担大量负债, 爆发养老金支付危机。地方政府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相当一部分资金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政府担保, 还有借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及近几年国债转贷项目等, 最终要由财政偿还, 形成政府债务及或有负债。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地反映这些或有负债, 从而不自觉地夸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不利于政府强化财政风险意识。按照现有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 政府预算会计年底决算账面上出现结余现象, 实际是应付未付的款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财政政策实施。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收付为标准入账, 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 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

二、美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实践特点与借鉴价值

美国政府会计最鲜明的表现是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目标从主要预算执行工具转向政府向权益人说明其受托责任以及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政府整体的合并财务报表。在不同层次的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州和地方政府都要编制两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财务报告。一套是基金财务报告, 将政府作为各个独立基金的集合。另一套是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 它将政府的全部业务综合起来, 以政府全部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 包括长期资产, 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财务报告和预算不同, 预算反映当年的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及分配结构, 政府财务报告通常包括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一系列财务报表, 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反映政府的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同时,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决定了政府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财务报告的这些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目标体系, 各目标之间既互有联系, 也可能存在冲突。因此仅采用一种会计基础、使用一种财务报表、编制一套财务报告很难能充分满足这些目标, 美国的政府会计实践中是分别地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和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来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预算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 并要求保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美国责任制基础预算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将预算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联系起来可以相互补充, 全面反映政府的运行状况和绩效, 验证预算的合理性, 为制定下年度预算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帐说明了两者差异的原因, 为经济政策分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三、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实践创新价值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显露重大缺陷, 难以真实准确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与效率。采用权责发生制, 能够及时反映和确认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信息, 为加强政府现金流预测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提高政府现金管理水平, 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权责发生制信息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政府在一个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成果进行合理配比, 有利于促进全面绩效管理改革、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 推动和促进现有的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 是建立有效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需要。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并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 而是财政管理体系、乃至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应当和财政管理的要求相一致。政府会计基础的转换, 必须考虑预算编制、预算运行中的日常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需要。我国政府会计基础转换需研究社会各方面对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的需求, 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确定应当供给的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内容及相关技术手段。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 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从美国经验看, 通过一定的对帐处理,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信息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信息是可以实现衔接和协调一致, 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同时, 保留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收付实现制作法形成多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模式。

摘要:我国政府会计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无法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负债。美国责任制基础预算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实践表明, 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

关键词:会计权责,对比分析,会计基础,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兴.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探讨——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之友, 2008.3.

[2]、陈工孟, 邓德强,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可行性的问卷调查研究, 会计研究, 2008.5.

[3]、康述尧, 基础会计, 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中美会计 篇8

一、中美会计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美会计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包括科目的设置、学时的设置以及开设学期的设置等。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美国会计专业教育排名较前的三所学校及国内目前会计专业教育质量名列前茅的4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对比研究(各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具体设置见表1至表3)。

1. 中国4所著名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厦门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是比较强的,学科类课程(通修与方向)占总学分比例达54.85%,在这些学科类课程中,会计类课程占多数。

清华大学的会计专业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通识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的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共占到了50%以上,这一点和国外的高校较为相似。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通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34.10%,其原因主要是英语课程较多,共有26个学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占到了50%以上,可以看出其比较注重基础教育以及会计学科的专业教育,而任选课所占比重较小,这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情况较为相似。

2. 美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该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在全美会计专业排名中基本都保持在前三甲的位置。该校的会计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并不是很高,26个学分是会计类必修课程,同时规定,总学分中会计类课程最多只能达到33学分。

(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该校拥有130年历史,该校的会计专业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美国排名第一。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2013年的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如表2所示,其中通识类课程占33.87%、非会计类课程占39.52%,所占比例较大。

(3)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是美国十佳综合性大学之一。该校会计专业在全美排名保持在第5名左右,该校会计专业在CPA方向的教学独具特色,学生CPA的通过率多年来都是全美第一。获得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会计专业的相应学位需要的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商务类课程学分不得少于45学分,人文科学、文学类课程不得少于54学分,其他不限定性选修课21学分。

部分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二)中美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差异比较

鉴于对比分析的需要,我们对以上国内外7所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会计类)”、“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任意选修课”和“其他(实习、实践、论文)”5大类,对于国内高校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统一整合为“通识类课程”。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具体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国内高校取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明显高于国外的高校。我国的同类大学本科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在145 ~ 170之间,其中,我国本科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有些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占近20个学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基本上是在120 ~ 128分之间。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取得学位的总学分要求相对比较高。

(2)从相对比例来看,如果把国家规定的“必修公共课”的学分不考虑,国外高校的“通识类课程”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高校。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国外高校的“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而“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要低于国内同类高校,在“任意选修课”模块的比重,国外高校也明显高于国内高校。这显示了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通才教育”的理念。

(3)在社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方面,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国内高校有相对比较多的学分要求。国外高校对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贯穿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都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论文、读书报告等,国外高校在与业界的联系方面也比较紧密,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中就有一些与业界沟通的实习、实践机会。

二、中美会计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差异比较

除了以上对中外高校会计课程设置的分析比较,中外高校会计教学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手段、课程考评等方面。

1. 我国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探索改进方法,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毕业后短期内成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或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强调在教学中一直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培育,以及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尽可能多的会计实务知识,而原理知识和分析类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

(2)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我国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总体为着重于教师传授和学生吸收知识,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传授为主,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单向式将专业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都较少,且多采用“大班”或“教师集中讲授”等形式的授课模式,教师传授内容以本专业理论体系系统教学为主,讲课教材大都由任课教师指定。各教材之间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只在结构安排或语言表述上略有差别。实务操作上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模仿大中小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在学校设置实验室,安排一定学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整套业务模拟训练。另外,还在不同年级安排学生相应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社会实践等等。

(3)课程考评。我国高校的会计考试评价体系较为应试化,我国高校学生的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大约占总成绩的20% ~ 30%,主要由学生出勤以及平时作业成绩组成,考试成绩占到了70% ~ 80%,所占比例较大;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和讲义内容的直接考察,试题一般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式,也就是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较低,考核方式基本上沿用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

2. 美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目的。美国会计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技能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习过程中强调交往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美国大学的会计教育不仅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会计知识为核心的相关知识体系建设,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弱化知识结构的专业化。

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是美国高校会计教学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注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现代科技成为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每周都会事先把下周讲义以及课堂练习公布在网上,以便学生了解并及时下载。在课堂授课中,案例教学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老师讲授大多数仅集中在难点和重点问题或重要文献的观点讲解,老师指挥学生动手操作或小组讨论课。

从教材的形式内容看,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强的优点,通常把空洞的理论用较为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多新教材所附带的练习题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具有多种形式变化,会计教材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是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如会计专业中,《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程考评。美国的大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看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或演讲情况,一般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 ~ 50%,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50% ~ 70%,大多为闭卷考试,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即使是会计核算方面的试题,也会要求做出相关的分析和决策。

三、中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会计教育的国际比较是教学发展的推动器,应大力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宽我国会计教改思路,不断推进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实践:

1. 转变培养理念,围绕社会需求培养会计人才。根据美国的经验,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由会计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共同协商完成。会计教育界应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来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改变我国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由教育界凭自己感觉单方面制定的现状,鼓励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改革,疏通会计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渠道,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广博性,优化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优秀的做法,使培养方式从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重心从知识体系灌输转变到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上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我国高校会计教学应在保证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强化基础课、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统计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培养出专业精深、知识广博、适应力强的会计人才。

3. 转变对学生学习考核的评价方式。借鉴美国大学会计教学考核的做法,转变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案例分析等,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考试内容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核向综合性系统性问题的考核发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来授课。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素质,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企业活动,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水平提高。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还需聘请校外专家或者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刘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陈小君,王帅.中外本科会计教育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侯磊.求职中的海归与本土战[J].国际人才交流,2012(11).

吴楠,王广禄.新时期海归学子路在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26.

中美会计准则比较及其启示 篇9

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历经七十多年的发展, 遭遇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储贷危机、本世纪初的安然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等重大危机和挑战, 虽然饱受批评, 但总是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特点归纳如下:

(一) 会计准则由民间性质的机构制定和发布, 政府监管。

从会计程序委员会到会计原则委员会再到现在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美国的会计准则一直以来都是由民间性质的机构制定的。同时, 美国公众和社会坚信民间机构拥有更加合适的资源和才能来制定会计准则, 一直不遗余力地维护民间机构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的体制。

(二) 美国一直遵循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安然事件后开始向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转变, 也称原则导向型。

美国会计准则是典型的规则导向型, 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典型的原则导向型。安然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波音飞机公司等著名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会计丑闻对规则导向型的会计准则模式提出了严重质疑。

(三) 美国通过维护和保证会计准则制定和发布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来保证会计准则的客观、公正。

美国公众和社会一直致力于通过保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来保证会计准则的客观、公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被赋予高度的自主权, 独立开展工作, 它只向财务会计基金会 (FAF) 报告工作, 不受政府甚至国会的约束和影响。

(四) 会计准则制定和发布过程中采用常规工作与紧急问题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重视普遍问题的同时, 也不忽视特殊问题。

1984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了紧急问题工作组工作机制, 紧急问题工作组的职责是追踪经济中新出现的、非同寻常的特殊经济交易或经济活动, 对这些特殊问题中影响广泛和影响重大的问题展开研究, 寻求解决办法。

二、中美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一) 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不同。

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是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 这是一个理论问题, 在这一点上其实反映了中美两国在会计理论方面的差距, 中国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重在反映整体的概念构架, 而对于细节的描述显得有些复杂, 而不利于操作更不便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使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这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从业素质。而对于准则的制定者, 需要的是更加开放、简易、适应性更强的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的美国, 对于会计准则结构有着明显不同的定义方式。美国会计准则一般是要求按照经济业务的具体分类与实际需要来制定层次结构, 但是如果详细的说, 美国的层次结构更为开放、简洁, 更适合会计从业人员使用。业内人士认为, 美国的会计准则是无形的手, 虽然没有明确的层次结构, 但是却起到了层次结构应有的作用。中国需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改变, 无论是否有详细的层次结构, 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体现出明确的层次结构。它的制定, 必须要有开放性、简洁性、适用性等特点。

(二) 财务报表要素不同。

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会计的核心概念, 他几乎囊括了财务会计的全部,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的财务报表要素存在很大的区别, 具体体现在概念的构成上面。例如,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定义的财务报表要素,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方面。而美国对于财务报表要素定义时它将利得和损失定义为专属的概念。利得与损失区别于收入与费用。另一方面美国的会计准则在对于所有者权益上又分为权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这样的细分更为准确地囊括了经纪业务中所有者权益的要素, 这样的规定更为合理。在资本市场发达的今天, 我国需要详细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业务的支点, 健全合理的概念细分更有助于我国会计的发展, 财务报表的要素不同也体现了中国与美国在会计这个分支上的差距, 我国只有努力健全才有迎头赶上的希望。

(三) 要素确认与计量不同。

我国与美国的要素确认与计量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 中国的会计准则对于负债的定义就与美国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负债仅仅指现实发生的负债, 而美国会计准则将或有负债也确认为负债, 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其实暴露了中美两国很大的不同, 先不说或有负债被列为负债是否一定合理, 因为在美国这样的定义更为恰当, 而对于中国而言在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负债中剔除或有负债也是情有可原, 但随着发展负债的确认必须体现时代性, 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还会发现, 中美在营业收入的实现确认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些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不是单方面决定的, 整体的市场环境、管理当局、政策法规等方面都造成了目前的现状, 也就是在要素确认与计量时很难与国际接轨, 这也体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是我们也会看到中国正在做出调整, 也在慢慢适应国际轨道, 例如在存货计价方法上, 中美两国会计准则都规定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我国更多的会计要素计量都已经和国际同步, 例如更多的采取公允价值计量, 只是我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 例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法规太过死板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很难在我国实现, 因此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不同也是中美两国差距的体现, 要改变这样一个现状,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完善法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资本市场管理等等。

(四) 财务报告方面的不同。

对于中美财务报告的不同, 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极具我国特色的财务状况说明书, 在国际上财务报告的构成一般而言主要是3张主要的会计报表, 我国的财务状况说明书从形式上是一种不同。其次, 中美两国另一个不同就在于, 对于是否需要同时列示计划数据和预算数据, 而美国是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再次, 损益表方面。美国损益表计算结果采用税后净利润, 而我国损益表计算结果则采用税前利润总额。中美的财务报告存在差异也是与具体国情有关系的, 我们绝不能生搬硬套, 更不能关闭国门, 我国要慢慢适应国际环境, 努力完善财务会计准则, 实现国际化。

三、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相关启示

美国是一个综合开放的大国, 它在财会方面的优势是方方面面的, 它的证券、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 都有一套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准则, 开放、可行、没有过多的约束是其准则的特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不例外, 这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不能因为看到美国的好就盲目的跟随, 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具有唯一性, 美国的准则在他的土壤下才能发挥作用, 中国不能盲目照搬。但是, 美国的会计发展历程对我们而言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准则制作过程, 也要充分比较不同之处并看到国情的差异和时代的变化。以下就是相关的启示:

(一)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时效和充分提高连续性。

我国的准则制定是一个间隔的支离的过程, 没有保证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连续性, 没有很好地发挥连接过度的作用, 以至于有的规定显得很突然。而相比之下, 美国每年都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和发布新的会计准则规范, 这样就能更好的体现与时俱进, 充分地发挥连续性, 是会计准则的适用性更强。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必须合理的参考美国同行的优点, 不能再是阶段性的发布, 制定的两个阶段之间相隔的时间应该大大降低。

(二) 努力提高会计准则制定公开性和公正性。

我们知道, 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想要提高它的会计准则的质量, 它的重点不在程序的安排而在制作过程中的公开程度与公正性。中国的境况就在于公开程度太低, 以至于公正性与合理性也是难以保证的。这个可以和美国的制定过程相比较就能得到答案, 我们会计准则的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公开性,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应当广泛地进行调查, 做到真正切实的去调查各个行业部门, 广泛收集各个企业部门的意见, 提供多种交流平台, 多与媒体建立联系, 规范相关法律法规。

(三) 加快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任何准则规范的制定都不是没有源头的, 绝不是纸上谈兵, 他需要科学工作者的严密的研究为其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会计理论构成的框架就是会计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原则、规定, 这些理论就是建立健全会计准则的依据, 研究人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光要完善自身的学术能力还要努力地去实践, 只有理论依据做大做强我们的准则制定才会更为合理科学。这一点上我们远远落后发达国家, 我国的会计框架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这就导致了很多处理的困难, 也为一些不法企业找到了违法犯罪的契机, 理论的补强不单单是概念、原则的制定, 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会计人员一个合理的框架, 只要在这个框架下, 他们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样才能真正完善我国的会计行业。

(四) 会计准则制定必须广泛考虑各个企业部门的利益, 应当做到适宜性与代表性的统一。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往往是借助自身的权威来强制各大小企业来使用准则, 至于该准则是否合理使用则往往不多考虑, 因此这样的准则是缺乏代表性的, 它的实施必定缺乏实用性。首先, 我国目前的形势是国企、外企、中小型企业三足鼎立, 此外还有很多企业部门正在赶上浪潮, 因此,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会计准则的代表性与适宜性就非常重要。其次, 我们要努力避免制定者为了某些个人的利益而制定准则, 这样的话极个别的代表就成为了准则的获益者, 而更多的人则成为了被动者, 这样是很难发挥各个企业积极性的, 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很难做大做强的。

(五) 努力与国际接轨, 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更多的借鉴发达国家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果, 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却是有他们的优势, 我们要想加快发展必须站在前人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国际接轨, 形成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使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更为完善与合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入世”, 与国际的经济交往不可避免也势在必行, 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切记走自己的路, 不要生搬硬套, 那样必然会导致更大的失败, 我们要学会利用前人的成果, 实现更大的开放与发展, 不仅仅是在会计部门, 更多的部门也应当实现国际化与全球化, 这样多点的发展才能真正带动全局的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蓬勃猛进, 那么我国的会计行业才能真正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美国作为引领世界潮流的风向标, 在世界会计界更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影响着全世界的会计准则。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潮中的一分子, 必然受到美国会计准则的影响。如今我国的会计准则更体现出强烈的国际趋同。通过对中美两国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比较,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原则导向会计体系建议的回应[Z].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4.

[2]刘科.中美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比较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5.

上一篇:新兴信息技术下一篇:一报还一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