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2024-11-03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共11篇)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1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并随环境变化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环境差异是导致各国会计制度及实务不同的主要原因。在诸多环境因素中,一国传统文化对该国会计制度和实务具有广泛影响。文化制约着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在与社会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影响着各集团的行为方式。因此,民族文化特性与会计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一、中美社会文化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哈佛学者Kluckholn和Strodtback指出,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即一个民族或社会全体成员对各种社会事物的善恶是非所持有的共识。文化于无形之中左右着社会公众的行为,进而决定着各种社会体制的形成和维护。同时,文化也渗透到各种社会亚文化中。1980 年,荷兰学者Hofstede给出了民族文化特性的四个维度。1988 年,其与Bond又增加了一个维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该维度指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程度或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的取舍选择。

美国推崇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和个人意志,个人的行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理论和显著特征。在中国,人们相互依赖,团结合作,重视共性,遵守集体规范,强调秩序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提倡中庸之道,置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上。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在机构和组织中等级制度和权利不公平分配能被接受的程度。

美国权力距离不明显。美国有较健全的法律制度,政府较少干预经济,人们思想比较开放自由,有多种发展选择。平等观念根深蒂固,乐于协商,下属对上司的依赖性较弱;行政权力分散,追求平等公正,权力均衡,对社会或组织的参与程度高。

中国权力距离大,集权程度较高,等级结构严密,强调人伦关系和礼治秩序。在中国,人们对不平等现象容忍度较大,下属对上司依赖性较强;权力相对集中,组织倾向于多层次结构、高比例监督人员和集中决策。人们比较服从权威,地位和权力被作为激励因素。管理理论的重心在管理者。

3.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该维度指社会成员面对风险、陌生事物或未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态度。

美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较低。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弱,一般不太在乎风险,有相对安全感,对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积极,冒险精神较强,喜欢维持一种宽松的环境,能够容忍叛逆的个人观念和行为,鼓励创新和自我表现,更关注实务而不是原则。

中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高。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一般不能容忍模棱两可,对风险、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消极,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会有许多详细具体的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信仰和行为。

4.阳刚和阴柔。阳刚和阴柔指社会成员对个人成就及生活品质的看法。

美国倾向于阳刚,强调业绩和成就。人们比较自信,重视个人财富,赞赏决断能力,鼓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拜英雄,推崇优胜劣汰。

中国倾向于阴柔,强调关系和关怀,鼓励人们互相关心和帮助,崇尚关系融洽和为人谦恭,重视生活品质,同情帮助弱者,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为乐。

5.长短期定位或称儒家力本论。美国属相对短期观社会,着眼于过去和现在,尊重传统,重视自身稳定和履行社会义务,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盈亏状况和当前利润,对供应商和客户一视同仁。

中国属长期观社会,追求未来回报,注重长远目标、持之以恒、节约和持久关系,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利润率,重视培养人际关系,愿意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更加关注产品市场份额。

二、中美会计文化

所谓会计文化是指企业信息提供者对各种会计争议或会计选择所持的观点。Gray以Hofstede的“文化层面”为基础,指出社会文化影响会计模式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各种社会制度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来实现;二是通过影响会计文化而影响会计制度和实务。1988 年Gray给出了会计文化的四个层面。

1.职业化与法律化。该层面涉及会计职业界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法律的制约。

美国强调职业主义,会计职业团体发达,由其制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因个人主义意识强,尊重个人职业判断,推崇行业自律和自我管制。因权距小,等级观念模糊,强调平等和参与,不倾向于政府依法规干预会计活动,会计职业化程度较高。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人们能从容应对风险和新生事物,不喜欢用僵硬的教条作为行为规范,因此孕育出较高的会计专业意识。

中国则以法律管制为导向,倾向于以法律法规规范会计制度和实务。中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偏低,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和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较差,会计人员往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会计事项处理。

2.统一性与弹性。该层面涉及可比性和一致性。

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偏重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同一情况可以有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注重人的能动性。会计人员对差异的容忍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中国强调统一性。因崇尚集体主义,推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要求企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权距大,会计从业人员倾向于服从权威,愿意接受会计规则。因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强,为避免未来可能引起的问题,政府在社会制度中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统一实施,以此来保障公众利益。

3.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该层面是指面对风险或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财务信息提供者对资产计量和收入费用确认方法的选择。

美国倾向于乐观主义,采用乐观、自由度高、愿承担风险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与计量,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能直面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胆创新。

中国倾向于稳健主义。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高,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选择时,为避免实际结果不如预期乐观可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或后果,往往以悲观的态度对待可能发生的事项,从而导致低估资产、收益而高估费用。

4.保密与透明。该层面是指财务信息提供者对企业到底应披露多少会计信息这一问题所持有的观点。

美国会计信息透明公开,要求充分清晰地披露大量信息,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且对广大社会公众负责。

中国集体主义强,权距大,充分披露企业信息的意愿较弱。中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只要求企业对与其管理和融资业务密切相关的团体披露决策所需信息。

三、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

1.会计规范与监管。根据国情,中国仍应明确政府监管的主导地位,由政府制定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团体自律作用。政府与会计团体相互协调平衡、共同监督,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会计从业人员。为保护相关方的利益,国家应适当扩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自主选择空间,并应引入有效机制,培养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

3.财务信息。中国会计专业化程度低,财务报告统一性、财务信息保守性和保密性较强。中国应在全面发展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反映企业非货币性重要信息、未来信息和表外信息,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做到全面、详尽、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护相关方的利益。

影响会计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资本结构、职业教育程度及国际环境等。会计标准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对其评判只能将其与相关经济环境联系考虑。国际会计准则之争现已演变为资本竞争、经济利益之争。因此,中国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立足于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大力进行会计改革,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会计文化,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同国际标准协调,积极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2

目录

前言……………………………………………………………………………………1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

(一)中美家庭教育传统观念的差异………………………………………………1

(二)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1

(三)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1

(四)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1

二、产生上述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2

(一)历史背景………………………………………………………………………2

(二)经济形式………………………………………………………………………2

(三)社会条件………………………………………………………………………2

(四)思维风格………………………………………………………………………2

(五)传统文化………………………………………………………………………2

三、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建议………………………………………………3

(一)改变中国父母教育观念………………………………………………………3

1.更新评价子女标准…………………………………………………………3

2.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3

3.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3

(二)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知道,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4

(三)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引导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4

2.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4

3.加强建立规范的幼儿行为规则制度…………………………………………4

(四)提高人口素质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则是该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其有效实施,也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为规范和统一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解决了无章可循的问题。

一、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观念

目前,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存在两种观点:即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

费用观认为,将股票期权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将其对应项目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费用——报酬成本计入利润表。APB(1972)和FASB(1995、2000、2004)、IASB(2004)等已达成一致意见,支持该观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也使用该观点。在费用观下,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内在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

利润分配观认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经理人对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而企业剩余的分享。对于“利润分配观”,经理人在行权后使市场上的流通股增加,稀释原有股东权益,摊薄每股收益。企业界倾向使用该观点。

二、美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大量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相关公告,其中APB25(1972)和FASB发布的SFAS123(1995)以及后来修订的SFAS123是最核心的内容,这些规定对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APB25意见书采用“内在价值法”计量并确认股票期权的成本。所谓内在价值就是指授予日或其他计量日的股票市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根据计量目的不同,股票期权可分为确定性的和不确定性的。由于绝大数期权计划的行权价一般都等于或高于授予日或其他计量日的股票市价,公司无须确认任何费用。但是期权肯定是有价值的,因为期权还具有时间价值,所以,内在价值法虽操作简单,但忽略了期权的时间价值,即股票价格在未来波动的可能性,不能真实地反映期权成本,而且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股票期权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且当股票价格变化较大时,会计调整有操纵利润之嫌等。

为避免内在价值法的缺陷,安然事件等发生后,FASB发布了SFAS123,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法”确认股票期权报酬成本。但若采用公允价值法往往需确认一大笔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利润造成不利影响。结果,后来遭到许多大型高科技公司的强烈反对,也遭到政府及有关组织和团体的反对,所以改为鼓励而不是强制所有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但规定若采用内在价值法,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采用公允价值法对公司净收益和每股盈余的影响。2004年FASB发布了修订的SFAS123,决定2005年年初开始强制要求所有公司进行股票期权费用化,所有企业都须采用“修订的未来适用法”来处理股票期权费用化这一会计政策变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2004年正式发布了IFRS2“基于股票的支付”,要求所有公司于2005年初实行公允价值法。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且自愿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SFAS123要求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确定股票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最常用的期权定价模型是Black-Scholes模型(简称B-S模型)和二叉树模型。本文采用修订的B-S模型:C=Se-q (T-t)N(d1)-Pe-r (T-t)N(d2),其中,

说明:C:看涨期权的价值,因为若股票下跌激励对象一般不会行权,故本文未考虑看跌期权的价值;S:授予日股价;P:行权价格;q:预期股息率;σ:股票价格的波动性;N(d1)、N(d2):累积的正态分布的概率;r:无风险利率;T-t:期望期权寿命,其中T为期权的有效期,t为期权的

等待期。

公允价值法的操作步骤:首先,用B-S模型计算单个期权的公允价值;然后,用单个期权的公允价值乘以期权数量计算出总薪酬成本,并将总薪酬成本在等待期内摊销。

例1:设某公司于2006年1月1日授予其经理10000股股票期权,有效期8年,等待期2年,授予日股价3.80元,行权价3.90元,预期股票价格波动率为30%,无风险利率为5.5%,预期股息率为2.8%。

首先,将上述数据代入B-S模型,得每股期权价值=1.08073(元)

然后,确定期权总薪酬成本:

10 000×1.08073=10 807.30(元)

因为等待期2年,所以将期权总薪酬成本在2年内摊销。会计分录如下:

1.对2006年财务报告的影响:

借:递延酬劳成本10 807.30

贷:股票期权 10 807.30

在2006年分摊的费用=10 807.30/2=5 403.65(元):

借:管理费用5 403.65

贷:递延酬劳成本 5 403.65

2.在2007年财务报告中的费用分摊:与2006年相同。

3.如果该经理于2008年1月1日全部一次性现金行权,则2008年的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39 000

股票期权 10 807.30

贷:股本 10 000

资本公积 39 807.30

4.若该经理于2007年1月1日离职,因未满待权期该期权失效,则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对2006年财务报告的影响:同上(1)

因该经理于2007年1月1日离职:

借:股票期权 10 807.30

贷:递延酬劳成本5 403.65

贷:管理费用5 403.65

上例是经过简化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的会计问题也很多,如行权人分批行权、期权计划对税收和每股盈余的影响等。

三、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

由于我国期权计划起步较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会计处理规定。试点单位各行其是,有的采用或有事项法、有的模仿内在价值法等,严重扭曲了期权的激励效果。我国借鉴美国经验并根据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采用费用观和公允价值法。

准则明确规定对股票期权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区分不同时点和时期的不同特点,区分授予日、等待期、可行权日、行权日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授予日:如果授予后立即可行权,应当在授予日按照期权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实务中,为激励和约束经理人,通常股票期权在授予后不可立即行权,即有一定的等待期。如果授予后不能立即行权,即须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才能行权的,在授予日通常均不进行会计处理,而在授予日所在的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以期权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授予日期权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支出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增加资本公积,但不确认相应的期权后续出现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此后,如发现期权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应当进行调整,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及资本公积。

在可行权日,将资本公积中的期权数量调整至实际可行权的期权数量。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及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期权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股本的金额,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

例2:某上市公司于2003年1月1日向其20名高管人员授予股票期权,每人1000股,当日股价5元/股,授予条件是要求职工必须自授予之日起在公司工作2年。

(1)2003年1月1日,由于在授予日该项期权不能立即行权,故不进行会计处理。

(2)2003年12月31日,与该公司签订该项期权协议的2人辞职,公司估计剩余的18名均会继续在本公司工作至2004年底,则该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预计可能支付的股票期权=18×1000=18 000(股)

应计入2003年的股票期权支付成本=18 000×5/2=45 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5 000

(3)2004年12月31日,若剩余的18名高管人员继续在本公司工作,则该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45 000

2004年底,该公司股价发生变动,与2003年1月1日的股价有所不同,但确认各项应负担的期权成本或费用时,均以授予日(即2003年1月1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基础,不考虑之后公允价值的变化。

(4)假设2005年1月1日,18名高管人员行权购买了股票,则该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四、比较分析

(一)相同点

1.中美两国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都采用费用观和公允价值法,这也是国际趋势

两国都将期权成本作为管理费用在等待期内平均摊销,将其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可较准确地衡量期权成本,使会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而且只有用公允价值法才可使任何类型的股票期权在计量日都有补偿成本。同时,将期权成本作为管理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可降低公司的利润,起到减税的作用。

2.中美两国会计准则均对股票期权的信息披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公司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1)期权的基本情况:期权费用、行权期、有效期、等待期、行权价、授予数量等;期末发行在外的期权数量、当期行权数量、失效数量和加权平均行权价格;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重要假设。(2)期权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等等。

(二)差异

1.两国在股票期权授予日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

我国准则规定:除立即可行权的股票期权外,企业在授予日不确认期权费用,不进行会计处理。而在授予日所在的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以股票期权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授予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将当期取得的服务支出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增加资本公积,但不确认相应的股票期权后续出现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此后,如发现股票期权的数量与以前估计的不同,应当进行调整,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而美国的SFAS123规定:在授予日应确认期权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账户设置有所不同

美国在进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时,增设了“股票期权”和“递延酬劳成本”两个账户。“股票期权”属股东权益账户;“递延酬劳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股票期权”的抵销账户,酬劳成本在等待期内逐期转为费用。而我国未增设这两个账户。

3.条件成熟与否有所不同

两国会计准则都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一般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但期权定价模型需要一系列重要假设条件。美国资本市场已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规则已臻完善,股市对任何信息的反映几乎是瞬时的,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而我国资本市场初步达到弱式有效市场,股票价格仅仅反映所有历史的记录,内幕交易和投机行为盛行,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背离较为严重。即使在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采用公允价值法也曾遭到强烈反对。因此,我国目前采用公允价值法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以最常用的B-S模型为例,该模型规定了一些重要假设: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股票投资回报的波动性在期权有效期中是固定不变的;在期权有效内,股票无红利,或者有已知的红利;存在一个固定的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按照无风险利率任意地借入或贷出。这些假设在我国无一能够满足,也缺乏相应的市场参照,但这并不是说在我国不能采用公允价值法,而应尽快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使运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更加科学、完善。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及其启示 篇4

一、会计文化的内涵

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赋予了不同的理解,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从精神角度进行的阐述, 与之不同, 广义的文化内容更加全面, 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文化涵义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文化, 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 但大多数学者仍然是从广义上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和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内容。

二、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由于不同国家在历史环境、民族特点、文化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导致不同的国家在会计文化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从而影响着各自在会计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 最终影响各自在会计道路上的发展。

(一) 会计职业管理水平不同。受我国多年来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在价值观方面, 我国崇尚集体主义, 群体价值观突出, 且我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集权程度较高, 权距较大, 这就导致在规范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时, 我国更倾向于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进行规范, 在出台各项会计制度或准则时, 虽然会计制度或准则的制定会考虑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建议, 但主要还是由官方机构制定, 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影响相对较弱;在会计监管方面, 也主要是以政府监督为主的模式, 会计职业管理水平相对较弱。美国则不同, 美国主要崇尚个人主义, 集权程度较低, 权距距离较小,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会计职业团体主要实行自律发展, 政府干预较少, 其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由民间组织会计职业团体自行制定, 官方较少参与;在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管时, 也主要是以行业自律监督为主, 政府较少进行监督的模式, 可见其民间组织的影响力较大, 会计职业管理水平较高。

(二) 灵活性程度不同。由于受价值观和权距差异影响, 我国在制定相关会计制度时, 会强调高度统一, 会计科目的内容等全国企业都会保持一致, 如无特殊理由, 企业不同时期会计方法都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给企业自主进行会计处理的空间较小, 同时在制定会计制度时会采取谨慎性态度, 考虑到所有相关事宜, 尽量减少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规避风险。这些都表明我国会计文化统一性较强, 稳定性较强, 规避不确定的意识较强, 灵活性较差。美国则有所差异, 美国强调个人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 在会计方法选择上, 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就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变更, 灵活性较强。同时, 美国在会计活动中也愿意承担风险, 直面不确定因素, 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规避意识较弱。

(三) 信息披露程度不同。受文化环境影响, 中国是一个含蓄、内敛的国家,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透明度较低, 大多数公司都不愿意向外界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 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披露相关的信息, 但对公披露的内容相对较少, 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较低, 信息使用者难以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美国作为开放国家的典型, 在信息披露方面, 信息使用者对其具有更深的意识, 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 且公司也愿意向外界公开相关资料, 其准则对公司信息披露的最低程度也有所要求, 披露的内容也较为详细, 其信息披露程度较高。

(四) 会计人员职业化水平不同。受价值观、权距差异等因素影响, 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 多以会计理论知识为主, 易与会计实务知识脱节, 且以应试教育为主, 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在从事会计工作时, 大多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高, 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即可, 对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意识不够, 职业化水平较弱。而美国则不同, 在会计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重视与会计实务的联系, 且会计职业在美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大量的经济业务都需要其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判断,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强, 职业化水平较高。

三、美国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发展的启示

从前面内容可以发现, 由于我国和美国在会计文化上的差异, 导致在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时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可结合自身国情, 将美国优秀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 促进我国的会计文化发展。

(一)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虽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度方面都在不断进行修订, 但从总体上而言, 其会计管理体制仍未发生实质变化。在对会计活动的控制方面, 我国已有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职业团体, 政府监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 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会计活动, 赋予企业对会计活动更多的自主权, 加强行业的自律行为, 提高会计职业团体的影响力, 两者相结合, 各司其职, 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在准则、制度内容方面, 有些内容会存在重合或矛盾的地方, 可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 便于会计工作的进一步操作。此外, 在监管方面, 由于注册会计师会对企业报告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 为了减少注册会计师参与舞弊的机会, 可以仿效美国, 逐步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从事审计和非审计业务, 加强监管力度。

(二)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 他们主要是根据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为了提高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需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首先, 在信息披露时间上, 可适当缩短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 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其次, 在披露格式上, 虽然会计准则对此有一定的规定, 但不少公司在披露格式上差异较大, 可进一步制定标准格式, 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不同公司的相关信息, 使其具有可比性;最后, 在披露内容上, 目前我国公司在信息披露时的内容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可通过法律的形式, 细化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 尤其是一些非财务信息,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公司的整体状况。此外, 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公司的教育等措施, 鼓励公司自愿公开其会计信息。

(三)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约束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 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外, 也不能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 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 让学生了解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于在职的会计人员, 可结合会计人员的身份信息, 对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 若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违背了职业道德, 可在诚信档案中进行记录, 影响会计人员未来的发展, 进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则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 除了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相结合, 还需加强其对整个会计文化体系的认识,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对于其他会计人员, 要从实质上让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得以落实, 不断更新会计知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并且还需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知识的学习, 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受价值观、权距等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使得中国和美国在对会计职业管理水平、会计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 我国可融合美国的优秀会计文化, 进一步对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会计文化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的会计环境也有所变化。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 对我国和美国的会计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并结合我国国情, 将美国优秀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提出相关的启示内容, 以促进我国的会计文化发展。

关键词:会计文化,价值观,权距

参考文献

[1]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2]畅秀平.中美会计文化比较与启示[J].财会通讯·综合 (上) , 2009.12.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5

一、教育理念差异

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性,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教育的追求方向。要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就要回到各自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去领悟。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官学教育为主体,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臣民,学生的认同意识会远远大于批判意识。到了近代,为适应世界发展潮流,我国教育内容以实用的科学技术为主,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希望在军事、科技等领域与外国相抗衡。而美国则不同。美国的教育源自于殖民地时期。在这一时期,清教徒需要培养宗教人才、国家公民、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这种传统让美国教育自一开始就具备思辨、说服、论证等特征。因此在《灰姑娘》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开放与封闭的设计;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和懒于回应的状态;看到了说教与启发的方式;看到了對教育资源的技术元素和衍生元素的开发方式……

于美国而言,一部法案,让国民自由坚定;一本《圣经》,让信徒内心强大;一本教科书,让学习者头脑发达;一堂课,让学生深受启发。于中国而言,实践的路还远,克服重重困难还需要我们每位老师都认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二、社会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和官方哲学,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尊崇的是孔孟之道,讲究师道尊严,提倡谦虚谨慎,主张的是中庸之道、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要合规矩。教育中学生绝对尊敬老师,突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这种地位使教师牢牢地掌控着整个课堂,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去聆听教师的教诲。延续至今,就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都是在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保持安静,教师对题目反复讲解与训练以便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因此也是—个文化多元的国度。这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必然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交流的重要性。美国课堂教学自由、充满个性,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并且还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灰姑娘》一课的教学确实很好地体现了美国教育的一般特点,自由、平等、诚信、公正、宽容等人文精神被很好地融入了课堂之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真正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交流的重要性。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多元理解得以自然生成。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巧妙、自然地融入人文教育,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效果是与其文化价值观念紧密相连的。在美国文化背景中,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做到真正的平等,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在主宰课堂,不敢轻易放手,机械的教学和紧张的训练必定限制着学生的思维。究其原因,固然是现行考试制度下对成绩过分追求的功利主义心理作祟,但教师们骨子里的主体意识、权威意识根深蒂固也不容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作者单位 陕西省潼关县教学研究室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联系逐渐加强。要想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有所了解,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使我国的会计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有必要对中美会计的异同点进行研究。

二、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

(一) 会计结构框架存在差异

站在会计准则整体框架结构角度分析, 在美国, 会计准则主要是按照经济业务类型和实际发展需要对会计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层次划分, 因而会计工作人员能更容易理解与应用;而在中国, 会计准则的制定, 更偏重于概念理论性, 更多的是对某些细节进行描述, 不仅会起不到解释的作用, 反而还会增加会计准则的繁琐复杂性, 不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实施与利用。

(二) 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存在差异

从整体上, 美国的会计准则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 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难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就算是在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时, 也会有多种灵活选择的方式, 之所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由美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主要代表的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体的利益, 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中国的会计准则, 其制定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负责层面, 属于法律范畴, 无论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是实施, 都强调高度统一性。

(三)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存在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在会计准则制定层面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体现出一定的原则性。但是中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更倾向于保密性和依附性,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是政府机构, 因而会计准则的计划和实施都是由政府操控, 有着较高的保密性, 但是缺乏一定的透明度。而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在严密、稳定程序的基础上, 更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

三、美国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产生的影响

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其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国家体制、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美会计准则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在内容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存货方面的成本费用进行了合理调整、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对无形资产进行了资本化处理等等。尽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但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还存在一定缺陷。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 合理融入其相关内容, 使我国会计准则得到优化。

(一) 增强会计准则的公正、公开性

我国想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完善会计准则, 不仅要注重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还要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给予高度重视。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相比, 还缺少一定的公开性,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前, 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 站在个性化角度, 认真倾听来自各个集团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关于会计工作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建立起相关的交流平台, 对来自各方的意见进行收集, 通过分析后, 可以合理采纳。在特定情况下, 可以对相关会计信息及相关财务资料进行披露, 增强会计准则的公开、公正及透明性, 从而促进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二) 注重财会人员的培养

现如今, 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 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 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 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会计工作人员要增强管理意识, 切实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不断提高个人知识素养, 便于对会计准则中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不仅要熟悉掌握财务预测和结算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要对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知识进行学习。为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项业务能力, 可以按照高级、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来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 也可按照财务岗位的不同, 根据主管会计、会计负责人、会计和出纳来对会计人员进行分类, 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 充分考虑到当前会计发展大环境, 与时俱进, 满足多方发展需求。

(三) 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要对国际会计准委员会和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的成果进行科学借鉴。我国财务相关领域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并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完善, 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 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跨国公司投资、财务管理、对外折算等作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因而我们要加强对中美会计异同点的研究, 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内容和程序等内容进行科学借鉴, 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 逐渐提高会计准则的公正性、透明度, 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彭兰兰, 许碧娟.对中美会计异同点分析研究——以中美会计准则不同为例[J]. (优先出版) 电子制作, 2014, 11 (25) :5-6.

[2]赵艳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中美的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 2012, 03 (01) :11-12.

[3]周罕.浅析中美会计准则的异同[J].时代金融, 2012, 02 (29) :16-17.

中美会计制度对比分析 篇7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 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会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就中美两国看, 从会计属性、会计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企业的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都最终反映了两国的会计准则。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千差万别, 因此, “如果走向极端的话比较会计将会成为考察文化背景和会计实务中细微差别的无尽无休的工作……”因此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是在具有相同会计模式的国家集群之间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从大的方面来讲, 这些会计模式又可分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以会计职业界自我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民间自主型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德等国为代表的以行政立法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集中立法型模式, 由于这种模式多为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 因此也可叫欧洲会计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会计模式从总体上看, 也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

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 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企业环境) 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宏观环境属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 对所有主体的会计和会计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一般所谓的会计环境主要指外部宏观大环境。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会计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会计的各项人文环境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会计模式发挥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中美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同

在会计目标设置上, 美国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工作的目标, 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 还包括供内部决策使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而在我国, 企业的会计目标则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只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 即使在会计准则中也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核算上, 美国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及企业界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的中心, 把收益作为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投放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 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 成本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主导地位, 在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时, 不仅注重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还要看他们的成本开支是否符合规定, 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上, 中美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 立法机构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 因而会计核算十分强调灵活处理, 允许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个别情况, 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而在我国, 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 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都对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 加以强制性管制。

在企业预算的编制上, 由于受中美文化环境对时间的取向上有很大不同, 因此, 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面向过去, 而多数美国人则倾向于迎接未来。这反映在企业预算编制上, 美国公司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要的, 在制定预算中考察了诸多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并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进行全面预算。这对于中国的会计人员看来, 只有真正的会计业务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 对预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编制预算也还没有严格的规定, 甚至在一些企业把预算制度作为可以敷衍的一项工作。

在审计监控方面, 美国的审计业十分发达, 企业中都有十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他们把职员的遵规守矩归于有这种监控制度的存在;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其审计的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效益审计和业务审计。

四、中美会计要素的不同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简称。在会计要素方面, 美国与我国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美国有10个会计要素, 而中国只有6个。

首先, 涉及权益的要素不同。如我国“权益”一个要素, 而美国仅涉及权益的要素就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原因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 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权益业务和事项不仅数量多, 而且十分复杂, 通过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利得”两个要素, 将会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但由于我国涉及业主和业主利得的经济业务不多, 也不复杂, 且业主利得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 (“支付股利支出的现金项目”) 和损益表反映出来, 故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要素。

其次, 美国把利得和损失确认为会计要素, 我国无此二要素。这是由于美国主要是为了强调营业收入和费用与利得以及损失发生的原因不同, 为“尽可能有用地列出综合收益的来源”, 以便尽可能公正地对企业经营者作出评价。我国会计界认为, 利得和损失都因非正常的偶然原因而发生, 它分别与收入、费用的实质是一致的, 利得和收入都导致利润的增加, 损失和费用都导致利润的减少, 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

第一, 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 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 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 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 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 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1)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8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与会计基础改革

我国现有财政支出核算不能反映核算和分摊未来债务负担, 不能预防财政风险, 也不能对当期发行国债的远期负担进行合理分摊和计算, 无法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 给政府带来潜在的财政风险。社会保险基金领域存在潜在财政风险, 在一些人口平均年龄较低和缴费情况良好的地区, 社保基金形成大量结余。实际上大部分属于当期应计、需在未来财政年度中陆续支付的费用。由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 使得总预算会计既不能正确反映政府未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可能发生的支出, 也不能在当期预提未来年度将要支出的费用准备。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 到退休高峰期时社会保险将承担大量负债, 爆发养老金支付危机。地方政府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相当一部分资金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政府担保, 还有借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及近几年国债转贷项目等, 最终要由财政偿还, 形成政府债务及或有负债。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地反映这些或有负债, 从而不自觉地夸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不利于政府强化财政风险意识。按照现有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 政府预算会计年底决算账面上出现结余现象, 实际是应付未付的款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财政政策实施。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收付为标准入账, 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 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

二、美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实践特点与借鉴价值

美国政府会计最鲜明的表现是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目标从主要预算执行工具转向政府向权益人说明其受托责任以及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政府整体的合并财务报表。在不同层次的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州和地方政府都要编制两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财务报告。一套是基金财务报告, 将政府作为各个独立基金的集合。另一套是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 它将政府的全部业务综合起来, 以政府全部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 包括长期资产, 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财务报告和预算不同, 预算反映当年的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及分配结构, 政府财务报告通常包括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一系列财务报表, 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反映政府的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同时,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决定了政府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财务报告的这些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目标体系, 各目标之间既互有联系, 也可能存在冲突。因此仅采用一种会计基础、使用一种财务报表、编制一套财务报告很难能充分满足这些目标, 美国的政府会计实践中是分别地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和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来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预算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 并要求保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美国责任制基础预算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将预算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联系起来可以相互补充, 全面反映政府的运行状况和绩效, 验证预算的合理性, 为制定下年度预算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帐说明了两者差异的原因, 为经济政策分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三、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实践创新价值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显露重大缺陷, 难以真实准确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与效率。采用权责发生制, 能够及时反映和确认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信息, 为加强政府现金流预测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提高政府现金管理水平, 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权责发生制信息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政府在一个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成果进行合理配比, 有利于促进全面绩效管理改革、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 推动和促进现有的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 是建立有效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需要。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并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 而是财政管理体系、乃至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应当和财政管理的要求相一致。政府会计基础的转换, 必须考虑预算编制、预算运行中的日常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需要。我国政府会计基础转换需研究社会各方面对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的需求, 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确定应当供给的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内容及相关技术手段。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 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从美国经验看, 通过一定的对帐处理,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信息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信息是可以实现衔接和协调一致, 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同时, 保留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收付实现制作法形成多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模式。

摘要:我国政府会计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无法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负债。美国责任制基础预算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实践表明, 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

关键词:会计权责,对比分析,会计基础,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兴.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探讨——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之友, 2008.3.

[2]、陈工孟, 邓德强,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可行性的问卷调查研究, 会计研究, 2008.5.

[3]、康述尧, 基础会计, 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中美高校德育差异分析 篇9

一、在德育目标上,美国比较开放,中国相对保守

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强邦富国、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使两国在德育目标上出现差异,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美国的学校德育目标比较开放。美国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创造新生活的品质。美国强调培养民族精神,强调要做一名有“民主”精神的、勇于开拓的、以当美国人为自豪的美国人,并由此造就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造成美国德育目标较开放的原因:一是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国际化常碰到许多与传统价值观的闭锁性相矛盾的问题。美国的德育力图克服这一闭锁性,体现出开放性的特征。二是发达的经济要求培养的人具有开放性人格和面向全球与全人类的思想特征。三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受到文化侵略和经济压迫的威胁,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四是有较深厚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基础。

我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德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贯穿学校德育始终。这是因为:一是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注重社会,注重社会责任,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近代中国备受欺凌,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着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长期斗争所需要突出的民族性传统,救亡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在经济、军事威胁之中,处于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面临着保卫社会主义新生政权的强大压力,因此特别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四是中国的德育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是以唯物史观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南,以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德育的突出特点之一。

二、在德育途径上,美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模式,中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德目主义的模式

当代学校德育在形式上主要有全面主义与德目主义或称直接形式与间接形式之分。全面主义德育不开设道德教育课,德育主要是通过以社会科学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如生活指导、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来实施,从升国旗、学生行为规范、一般校园生活到各种教学乃至服装、纪律,甚至校园布置都是德育的一部分,因此德育是以间接形式表现出来的。德目主义德育则开设专门德育课程,按德育目标编制系统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课堂中详尽讲解,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并努力见之于行动。

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不传授德育目标所确立的道德知识内容,而是通过以人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等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德育应着重于通过学生的活动,即通过学生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而积极思考、选择与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在美国,道德教育很少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中得到反映,更多的是借助“隐蔽课程”,让学生在某种德育环境中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和教育。学校的职责仅在于通过开设社会人文学科及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道德情景,给学生提供认识、分析和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自我经验和体会来掌握道德原则、规范,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道德品质。显然这种模式对德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学校和教师缺乏良好的德育艺术,组织安排不得力,就易使教育过程呈放任之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再者,德育工作单纯依靠学生自求自得,在实践中很难推行下去,因而其教育方案的实施并不能如愿。

我国德育的实施基本上属于德目主义的模式。其特点是学校以开设独立而系统的道德课,编制学生应该学习的“德目”,引导学生理解和熟记德目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直接的理论“灌输”为主渠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教育内容系统、完整,易于将社会要求全面地传输给受教育者,加快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进程,增强个体与社会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但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其德目内容繁杂,德育方法比较单一,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偏重于训导式教育,因而易脱离实际,脱离受教者的个体需要。

三、在德育内容上,美国德育政治倾向比较隐蔽,中国德育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

美国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公民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合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从公民教育的目的性可以看出,它既包括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又包括了法制教育。在美国社会,人们一般认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教育则力图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从而为这个国家奋斗。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实现的,实际上主要表现为历史教育。二是道德观、价值观教育。重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导向一直是美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之一。美国高校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高度重视,但目前却没有统一规范内容和管理措施,主要靠各州制定大纲和措施。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就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维护私有制,所以美国高校的德育浸透着个人主义的东西。尽管他们解释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不是贬义词,但他们承认个人主义就是个人的前途、命运要由个人创造、个人奋斗、个人争取,其实质是把个人的前途、命运放在首位。私有制决定了在这个国家里个人主义必定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灵魂。所以,他们强调的是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三是健康的人格教育。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及个性特征。美国德育专家指出: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心理出现了障碍,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甚至发生疾病的表现。他们认为:学生一些心理深处的问题不可能通过课堂教育,搞各种活动得到解决。有些学生将其埋在心底,精神孤独、抑郁;有些学生则将其烦恼以不正常的行为表现或发泄出来。因此,加强健康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政治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的特色之一,它要求学生有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能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贡献;具有政治敏感性、洞察力、鉴别力,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政治取向务实积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能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明辨是非。二是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这项内容虽然与美国相似,但其真正的内涵却大不相同。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有社会主义的公德和道德品质;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将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利益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修养水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从来不回避并且毫不动摇地坚持道德教育目标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体现出道德教育目标属性在政治上的现实性。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10

关键词:中美;慈善意识;现状

民政部2011年7月15日在京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在整个社会中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尚未形成主流意识,公民的慈善意识存在着普遍缺失的问题。因此,对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研究也成为当前一项十分必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对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公民慈善意识的差异

(一)慈善及慈善意识的内涵

慈善应是在慈悲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我国最早关于“慈善”两字的记载,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己。”[1]慈善意识就是个体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知觉、情感、意志、思想、行为意向等各种观念形态的总和,通常借助于同情心表现出来。慈善意识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感性认识层次,对慈善的直觉反映和认识;二是知识层次,对慈善及相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科学认识;三是态度层次,有关慈善的价值观念,主动参与慈善活动的动机;四是评价层次,有关慈善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五是行为意向层次,发挥自己所能,参与慈善活动的行为和方式等。

(二)中美公民慈善意识的差异

本文从三个方面,也就是公民对慈善的认知程度,公民对慈善事业的认同和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来比较中美公民慈善意识的差异,由于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民缺乏对慈善及慈善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科学认识,对慈善事业认同程度差次不齐,有人认为现在慈善更多带有功利性,因此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相反,美国公民慈善意识程度较高,美国大学常开展慈善课程,帮助人们在学生时代对慈善及慈善相关的经验进行科学认识,而且慈善已成为美国公民日常生活中一种习惯。

二、中美公民慈善意识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财产观

中国人的财产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强烈的家族意识和惜财意识,使中国人不愿进行慈善捐助。另一方面,劫富济贫的传统观念,使私有财产的安全性脆弱,形成了中国人不公开的、封闭式的财产观,强化了中国人藏富、不露富的习惯。在美国富豪阶层,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财富观,那就是:他们将自己视为上帝财富的托管人,认为自己必须将社会财富分散出去回馈社会。对于将财产作为遗产留给后代,卡内基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留给儿子万能的金元无异于留给他一个诅咒,遗产绝不是孩子们的福利,只有家族的荣誉才是激励他们有所作为的福音。”[2]

(二)宗教信仰

中美公民慈善意识的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还表现在孕育公民慈善意识的思想渊源上。中国人的慈善意识主要源于伦理道德传统,美国公民的慈善意识主要源于宗教传统。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大同理想。长期居于意识主导层面的儒家伦理建立于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其家族色彩极为厚重。也是形成儒家由“爱亲开始,以孝为核心”[1]的有先后等差的仁爱思想根源。而美国人的慈善意识最早主要源于基督教中的博爱、罪感、谦卑和忏悔等道德情感。基督教的慈善观念基于其教义原罪说、赎罪说和爱的表达。基督教这种超越了血亲、地缘和种族的爱,非常符合现代慈善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人文关怀。中美两国公民慈善意识在思想源头上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巨大差异。

(三)法律政策

我国在有关慈善的法律政策和美国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两国公民的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法(草案)》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纳入国家立法规划中;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了企业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进一步明晰。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发展我国慈善事业仍有阻力。而美国的税收制度非常有利于富豪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比例很高的遗产税,很多美国富豪通过创办私人慈善基金会进行合理避税。另一方面是优惠的捐赠免税政策。通过该政策捐赠者能够名利双收。其次,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社会权力分配更为均衡,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制约力量。富豪阶层与平民之间的差别更多地体现在财富的占有数额以及生活质量上,但在社会管理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因此富豪也不敢忽视平民的力量、不能忽视舆论的监督。

(四)历史传统

由于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因素与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历史因素惯性影响,建国之初政府强制性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慈善组织,使新中国立国之后的社会慈善活动基本陷于停顿;90年代随着中国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的成立和2005年中国慈善大会的召开,近年慈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度还不高,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慈善氛圍尚未形成。而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上一直有着良好的慈善氛围,即使不富裕的平民百姓也会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捐赠或者投身于慈善事业中来。富豪群体作为最受社会瞩目的一个阶层,他们需要做出与其财富相对等的、比平民更大的贡献。他们在慈善中的作为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对慈善的怠慢会受到严厉的抨击,而所作出的贡献会受到大众的积极认可。

公民的财产观、宗教信仰、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历史传统这些因素都对本国公民的慈善意识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说,行为由制度决定。一个国家整体公民慈善意识的状况与国家整体制度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提高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产观

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基于慈善事業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努力使现代公民在儿童期就树立对金钱、财富的科学正确认识,培养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获取财富,以利己利人的方式使用财富的科学财富观和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价值观。

(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

现代社会决定了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事业开放性、民间性和透明性的特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继承和发扬其中仁爱、关怀等思想精华,摒弃糟粕的内容,努力培养具有“仁爱、责任、共享”核心价值理念的现代公民慈善意识。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挂入社区宣传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教育宣传活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评比的指标体系,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继续完善和实施“中华慈善奖”的评选表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嘉奖和弘扬,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筹建中华慈善博物馆,发挥其展示、宣传传统慈善文化的作用。

(三)优化制度环境

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制度环境的支撑,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要加快《慈善事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首先,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募捐主体的地位、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和慈善募捐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其次,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激励机制。合理增加优惠幅度,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增强税收政策的制度激励功能。最后要健全公共财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由公共财政对慈善给予适当支持。对已颁布的政策法规要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并加大执法力度,以保证相关法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四、提高全民社会责任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全面普及慈善文化,广泛传播慈善理念,逐步增强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鼓励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活动,使慈善逐步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和处理好榜样与大众的关系,树立典型以提高整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市县的新闻媒体不断塑造新的慈善形象,如慈善大使陈光标、李连杰、成龙等,树立榜样、爱护榜样、发挥慈善榜样的力量,通过县村级干部的切实行动,把慈善榜样树立在基层、树立在群众中,动员社会大众以实际行动参与慈善。在施善中携手战胜灾害,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从根本上提高人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

五、总 结

在当前中国多样文化并存的条件下,对于慈善伦理观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同时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中美公民慈善意识差异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我国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慈善理念,在弘扬民族仁爱精神的同时,将传统的慈善伦理提升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慈善意识。必须以财富观,价值观为突破口,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加强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建设,实现慈善意识提高一小步,慈善事业发展一大步。全社会共同携手加强全民慈善意识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 卡内基.财富的福音[M].杨会军译.京华人民出版社,

2006.

[3] 罗竖元.培育慈善意识 发展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

启示[J].行政论坛,2011,(1).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itizen’s

Charitable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WEI Yan

Abstract: Philanthrop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so far, which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has become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difference of charity awareness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hina and, research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charity awareness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hina. Therefor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of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s charity awareness have been drawn,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in China, there is great significance

中美公路差异的比较分析 篇11

一、美国公路概况

早在1944年, 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构思要在全美范围内的大都市间修建高速公路网。虽然早期所修建的高速公路标准不高, 问题较多, 但这一时期建设的高速公路后来成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的对象和总结的资源。从1940年美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网的形成, 用了近30年的时间, 经历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等几任总统, 而每一任都是按照早已规划好了的公路网进行组织实施。

如今在美国, 汽车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没有了车, 就基本没有了出门的可能, 无论游玩、工作, 还是购物。外加近年来不断加剧的经济衰退势头, 更使政府大力支持汽车产业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由于诸多原因, 在美国几乎每个长期居住者都有车, 有车就需要有公路。美国地广人稀, 虽然很多人仍在市中心工作, 可是人们往往偏向于选择安静的近郊居住。于是这里便存在一个交通上的时间问题。既然路程无法缩短, 那么提升速度便成了唯一的方法。

在美国, 出了门很快便能找到城市高速公路。这里的高速公路往往是贯穿全国的, 分成两类, 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南北走向的公路编号为奇数, 东西走向则为偶数。比如全长4000多公里的美国66号公路, 东起繁华的芝加哥, 直至加州的圣莫尼卡, 横贯美国。在美国人开发西部的拓荒年代, 它是唯一的、承担着由东向西输送经济、输送历史和输送文化重任的载体。

二、中国公路概况

在中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公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分别是建国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至今。每个过程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因此也就造成了各个时期道路发展的差异性。首先, 在建国初期,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 各方面发展都很落后, 尤其是经济实力跟不上, 使得道路发展永远跟不上人们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取得了质的飞跃, 但是公路依然是国家发展的“软肋”, 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 我国政府注意到公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开始把公路建设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并逐渐增加对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使得我国公路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到了21世纪, 我国公路发展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交通部“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国国内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95%通公路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到2010年,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 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万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45万公里, 县、乡公路达到180万公里;另一方面, 我国80年代初期以来修筑的公路现在都进入大、中修期, 每年约有10%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同时, 提出了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使公路、水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改善, 到2020年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三、中美公路的差异比较

或许有人觉得各个地方的高速公路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然。

1. 美国高速公路和中国高速公路之间有显著差异, 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是使用频率上的差距。之前笔者已经提到过, 在美国, 几乎每个人都有车, 每个人都要用到高速公路。而在中国, 只有出差、短途旅游或者短途运输时, 人们才会用到高速公路, 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在中国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二是费用收取的差异。在美国, 高速公路基本是不收费的, 建设修缮的经费来源道路信托基金。基金的78%来自民间汽车燃料税收, 其余的22%来自重车的道路使用税和轮胎税。而国内高速公路之所以要收费是因为建设起步较晚, 经验不足, 成本过高。相较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已基本完成州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 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全国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才开始进行调研论证, 确定下来已是90年代中期。三是道路基础设施的差异。在美国, 一般的高速公路给人的感觉是朴素的。道路中间一定没有绿化带, 道路两侧顶多只是简易的护栏。夜晚没有通明的路灯, 也没有警示的荧光纸。然而在国内, 或许同样是起步较晚的原因, 于是建设标准也就高了。不仅是注重路面的质量, 比如使用SIM改性沥青, 并且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 比如紧急停车带以及紧急电话亭。四是维护方式的差异。美国高速公路的路面不是很美, 上面有很明显的补丁。这里时常维修路面, 并且效率很高。几个护栏圈出一块区域, 几个工人, 几辆专门的维修车, 几个小时解决。高速公路仍然正常运行, 只是某个区域的某一小段暂时不能使用了。而在中国, 一旦维修路面, 就会是从一个区间到另外一个区间的道路完全进行修补, 而且各种重型机器全都出动, 几乎是从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这样不仅耗时长, 而且在修路的过程中, 会使得可以行使的道路变窄, 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也使得人们的行驶速度变缓, 在一些较繁忙的路段, 有时甚至出现连续堵车几个小时的情况。

2. 中美高速公路在所选路段上也有很大差别。

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出版的《灵活地建设高速公路》中明确指出: (1) 允许各州标准略有不同, 可以灵活设定取值范围; (2) 当受环境条件严格约束时允许特殊设计; (3) 对规划阶段的决策需进行再评估; (4) 在需要时允许降低设计车速; (5) 维持现有道路的平、纵、横断面, 仅仅进行重铺, 修缮, 复原三重改善; (6) 认真考虑可选择的指标, 尤其对于景观道路; (7) 检查设计参数和指标在安全和运行中的效果。总章中的这七大准则是美国高速公路呈现出目前这种状态的本源。美国高速公路可能途经繁华的地方, 可能是学校, 可能是住宅区, 可能是商场, 也可能是工厂。美国高速公路也不是一望无际的笔直, 可能有一小段上坡, 也可能有几个大弯。美国高速公路的限速也不是一层不变的75英里每小时, 可能70, 也可能80。美国高速公路两旁的自然风光也是千变万化, 可能是农场, 可能是沙漠, 也可能是河流。而在中国, 我们所见到的高速公路全都是在非城市, 非繁华地带, 道路两旁也基本都是一成不变的绿色菜地或者是远方的高山, 限速也都是120km/h, 就像是有一个统一的高速公路模板一样。

另外, 中美公路的分类也是不同的。在美国, 公路可以粗略地被分成农村公路和城市公路, 每一部分都有六个更精细的分类。农村公路分为农村州际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主干道、农村公路次干道、农村主要集散公路、农村次要集散公路、以及农村地方公路。而城市公路分为城市州际高速公路、城市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主干道、农村公路次干道、城市集散公路、以及城市地方公路。高速公路及主干公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出入控制, 以提供最高服务水平, 保证车辆能以最高速度不受干扰行驶最长的距离;集散公路的作用是聚集地方公路上的交通并连接到干线公路;地方公路则是为居民区或经济活动地提供出入。

全长163462英里的全美公路系统承担了美国公路交通的大部分流量。截至2006年底, 尽管全美公路系统只占有总通车里程数4.0%, 但其道路承担总行驶里程已达44.6%。州际系统是全美公路系统的核心, 所有的州际高速公路都是全美公路系统的一部分。同时, 占农村主要公路干线83.5%, 城市高速公路的87.2%和城市主要公路干线的36.3%。从1997年至2006年, 由于自驾游的兴起, 州际高速公路的总行驶里程数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

据美国2008年国家公路状况报告, 截至2006年底, 美国的公共道路的通车总里程累计已达403万英里, 其中农村地区占74.2%。虽然城市道路仅占里程总数的25.8%, 但这些道路承担着的3万亿英里年总行驶里程数的66.3%。农村地方道路占总通车里程的50.8%, 仅承担总行驶里程的4.3%。虽然州际高速公路仅占总通车里程的0.4%, 却承担总行驶里程的16.3%。

在中国, 根据行政等级, 可以将公路分为国家公路、省公路、县公路, 乡公路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一般会把国家公路和省公路称为干线, 县公路和乡公路称为支线。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开始兴起之前, 国道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公路。国道一般是指那些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 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 以及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的公路, 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口枢纽、商品生产基地等的公路。

总体来说, 我国公路在近些年已经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虽然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鉴于经验积累以及技术的进步, 加以思想理念的创新与高瞻远瞩, 展望我国公路事业的未来, 定有着美好的明天。

摘要:文章就中美两国的公路交通状况进行比较, 分析了两国的公路交通状况以及公路交通发展的现状, 并预期两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未来, 指出我国应该学习美国的一些方面。

关键词:中国公路,美国公路,差异比较

参考文献

[1].尹俊涛, 眭陵, 谷云辉.2005-2006年度中国交通信息化发展扫描系列报道之四——公路信息化现状与年度进展[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7 (5)

[2].高树亭.建设高效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公路运输文摘, 2004 (11)

[3].雷英.关于完善道路救援保障工作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 2005 (9)

[4].美国2008年国家公路状况报告

[5].姚永平.美国交通安全研究现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1 (4)

[6].李剑锋.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 (9)

上一篇:核心类指标下一篇:创造性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