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际关系差异论文(共12篇)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论文 篇1
摘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其经济开放度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两个国家之间经济开放度的差异和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计算出两国经济开放度的值之后, 对中美两国经济开放度的差和两国GDP的比值进行了计量协整分析, 随后对两者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 揭示了两国经济开放度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开放度差异,经济增长差异,协整检验
1 文献回顾
在国外经济理论界大多认为经济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但对于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过程与内在机理关系, 不同的学派和学者的观点却大相径庭以Romer (1986) 和Lucas (1988) 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Barro和Salayi Martin (1995) 等的相关理论、Grossman和Helpmam (1991) 在Lucas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上发展的“贸易促进要素优化配置”理论、克鲁格曼 (1978) 的“贸易开放迫使一国政府实施更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论点等, 这些结论和近年来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基本相符。
国内近年来对经济增长和开放度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有的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外贸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如:杨全发 (1998) 、张敏 (2000) 、胡均民 (2002) 、张亚斌 (2002) 、赖明勇 (2002) 、沈坤荣 (2003) 等采用线性回归对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等贸易开放度指标和人均产出增长、资本增长、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等指标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有的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如:刘小鹏 (2001) 、石传玉 (2003) 均运用协整理论或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还有的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开放与增长之间的关系。王英、刘思峰 (2003) 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度的关系进行的灰色关联分析。此外, 姚丽芳 (2001) 运用净出口分析法、出口总量分析法、进口分解分析法对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分别进行了测算。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对不同的变量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对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经济增长与经济贸易开放程度的相关研究, 国内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析两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投资、金融往来等对两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计算两国的经济开放度差异和两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率, 通过协整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求解释中美两国经济开放度差异和经济总量差异之间的关系。
2 变量介绍和数据分析
经济开放度综合反映一国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 是进行诸如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等实证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变量。
对于经济开放度的度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度量的相对准确性, 本文采用李 (1998) 年提出的计算方法。他认为O=W1O1+W2O2+W3O3 (W1+W2+W3=1) 其中O代表经济开放度, O1、O2、O3分别代表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对外投资比率, 它们分别反应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方面的开放程度。W1、W2、W3是决定这三种因素重要性的权数, 它们分别被赋予0.4、0.3、0.3的值。 (对外贸易比率等于进出口总额和GDP的比值;对外金融比率等于对外资产和债务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对外资产和债务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对外资产和债务;对外投资比率等于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GDP的比值。) 本文使用中美两国历年GDP的比值来表征两国之间经济总量的相对差异。
基于以上的变量选取, 本文分别计算了中美两国1987-2007年的经济开放度并对两者求差。具体数据如下表:
注:表中的Ou、Oc分别代表美国和中国的开放度 (其中Oc1987-1995年数据来自李 (1998) 的文章) , DO=Oc-Ou, 衡量中国和美国对外开放度的差异。GDPU、GDPC分别代表美国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C是用中国当年GDP的人民币值经过当年汇率调整得到, 二者的单位都是10亿美元RGDP=GDPC/GDPU, 衡量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变化。上表中所有数据都经过保留三位小数的近似处理。 (原始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中央银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金融机构本外币收支平衡表、美国经济分析局、世界银行数据库)
下图反应了1987-2007年中美对外开放度差异和GDP比值的变动趋势, 整个计量分析将会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完成。
从图中可以看出, 开放度差异和GDP比率之间是有趋势的, 非平稳的, 所以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协证检验以分析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
3 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3.1 ADF检验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判断RGDP和DO序列是非平稳有趋势的, 但是在用协整理论进行分析时, 仍需要对这两个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 也就是其是否有单位根。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是ADF检验, 该方法主要通过三个模型 (模型1为不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 模型2含有常数项而没有趋势项, 模型3含有常数项和趋势项) 进行检验,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检验模型中ADF值大于临界值, 则可以认为是非平稳的序列, DO、GDP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DO和RGP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但是DO在经过一阶差分后第一个模型就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RGDP经过一阶差分第三个模型在百分之九十的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 (如表中星号所示) , 所以DO和RGDP的一阶差分序列在百分之九十的水平上都是平稳的, 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2 协整检验
协整概念是1987年由恩格尔 (Engle) 和格兰杰 (Granger) 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 尽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中每个都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的线性组合有可能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 使该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协整理论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 以及用存在的协整关系的变量建立动态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E一G (Engle一Granger) 两步检验法和约翰森 (Johansen, 1988) 检验法, 本文采用前者检验开放度差异和GDP比值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由ADF检验可知, DO和RGDP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平稳的, 我们的协整检验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协整回归,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DO和RGDP之间的方程, 并计算非均衡误差。估计的方程为
调整后可决系数=0.8899 D-W=1.0935
残差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步:检验et的单整性, 看其是否为平稳序列。
通过单位根的检验发现, 当滞后阶数为1, 不含趋势项和截距项的模型最为合适, 其ADF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百分之五的显著性水平下, ADF值小于临界值, 我们可以认为残差序列e是平稳序列, 也就是说存在DO和RGDP的平稳线性组合, 即美国和中国经济开放度差异和GDP比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 发现开放度差异和GDP比值之间是具有协整关系, 但是长期内它们之间到底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呢?这就需要对二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分别取滞后期为1、2和3, 检验结果如下:
滞后阶数为1的结果: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 当滞后阶数为1的时候, 对于RGDP不是DO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 F值显然大于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认为RGDP是DO的格兰杰原因。但对于DO不是RGDP格兰杰原因的假设, F值小于临界值, 接受原假设。同理, 滞后阶数为2和3时也得出了相同结果。这表明中美两国GDP的差异是导致开放度差异的原因, 但是两国经济开放度的差异并不必然引起GDP比值的变化。
4 结论
协整检验表明, 中美之间经济开放度的差异 (本文中用DO表示) 和两国GDP的比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这和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提升可以促进该国经济发展并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观点相一致。根据本文前面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把这种机制表达为:中国的经济开放度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增长, 美国的经济开放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变———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平缓———中国和美国之间经济开放度的差异不断拉大, GDP的比值也就是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但是, 我们在因果关系分析部分却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结论, 中国和美国之间经济开放度差异的扩大并不是两个国家GDP差距不断缩小的原因, 反过来, 两国GDP的差异反而是开放度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在考察期内, 美国是一个可以左右世界经济政治的超级大国, 在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也就是说其经济具有自生能力。而中国在考察期内的发展却是一个不断向外学习、引进、吸收的过程, 这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任何一个后发国家要取得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美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并不是因为相对较低的开放度, 经济开放度的差异并不是两者经济差异缩小的原因。两国经济的差距缩小是开放度差异不断扩大的原因, 从制度的角度看, 符合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经济增长促进制度发展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赖明勇, 阳小晓.出口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 (6) .
[2]沈坤荣, 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3 (5) .
[3]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2) .
[4]刘小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1 (5) .
[5]李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和比较[J].经济研究, 第1期.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论文 篇2
洗澡
一般美国人是在早上洗澡的,因为早起洗个澡可以让自己清醒,而且,在洗澡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有时间思考下这一天要干嘛!
咱们中国人都是在晚上洗澡的,这可以使我们感到放松,干净入眠!
茶和咖啡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每天早上你都能看到手拿咖啡的美国人,美国人在开始新的一天的时候是离不开咖啡的。
但是,咱们中国人对咖啡就没那么痴迷了,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人喝茶不就是把茶放进茶壶,倒进去开水么?多简单啊~
信用卡
对于美国人来说,每天都要使用信用卡,不管是买大件商品还是小物件,美国的伙伴们时刻都在准备着刷卡,即使是要买苏打水或是牛奶,他们也要用信用卡!
而中国人不是很经常用信用卡的,咱们一般直接支付现金!
草坪的使用
在美国,除了私人草坪外,公共草坪是允许人们在上边野餐的`。
中国么,小伙伴们都知道,禁止践踏草坪的警告牌小伙伴们都见过吧?
姓氏
美国女人结婚后一般会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自己老公的姓氏。
中国女人结婚后倒是不需要改姓氏,但是她的孩子要跟着男方姓!
安全带
在美国,即使你坐在后座,在车上你也要系上安全带。
在中国,后座的乘客是不需要系上安全带的。
菜单
去美国参观,人手一份菜单,各自点各自的。
但是在中国呢,一般只有一份菜单,然后一个人点全桌人的菜!
而且,在美国,你拿到菜单后,服务员会给你几分钟点菜,但是在中国,你拿到菜单的那一刻,服务员就希望你开始点菜啦!
不仅如此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招待客人,而美国人在招待你之前会问你是否对某些菜过敏;
中国菜大都是由许多食材,许多食谱混合而成,味道很好,但是美国却不喜欢吃混合的菜,他们在吃东西之前都要搞明白这菜是啥材料做的;
在中国,请客吃饭,人们争相付钱,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喜欢先搞明白今天轮到谁付钱了,或是AA;
中美本科教育之差异 篇3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二个差异是重视方式。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强调教授——特别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个“进步”显得何其荒唐!一个不给学生上课的人,还有必要称之为教授吗?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大学一旦确立了本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动摇过。比如,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拥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教学是他们的核心使命。教师如果不上课或者课上得不好,就没有地位。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再比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没有将学校搬迁到市政府免费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郊区而宁愿待在拥挤的市中心。原因是作为艺术院校,学生必须要接触真实的艺术世界,他们要通过逛街,随时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激发出创作灵感。郊区风景虽美,但不符合他们的教育教学要求。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三个差异是对本科招生的重视程度和对培养质量的监控。
美国所有的顶尖大学,无不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有40-50人,少的也有20余人。招生办公室每年要处理来自全球的3.6万多份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都经过严格审读,确保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生是最适合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此外,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居然达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录取,中国大学已经逐步蜕化甚至丧失了识别人才的基本能力。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论文 篇4
一、中美课堂比较
1. 中式课堂教学。
在传统中式课堂中, 学生往往专心安静地听教师讲授, 专注地记录课堂笔记, 很少对教授的知识提出质疑, 或是主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来, 而是要等到课后再单独找老师提问解答。
而中式教师也已经适应了扮演主角, 更倾向于按照预设好的教案和节奏进行知识讲授, 不希望计划好的教学思路和进度节奏被学生的提问打乱。
2. 美式课堂教学。
在美式课堂中, 学生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充分展示自我, 彰显个性。同时还喜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把这种质疑理解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渊博知识的信任和认可。
美式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和启发的角色, 十分鼓励和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质疑提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 自行探索出答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 教师也给提问答疑留出了很大的时间空间, 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质疑、大胆创新。而对于学生提问, 教师并没有视为是对自己教学课堂的“添乱”, 而是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对教学的积极回应与认可, 故而持肯定认可的态度。
3. 利弊分析。
中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容量较大, 学生的硬性知识储备和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但是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美式课堂注重学生独立思考, 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 和创新能力, 但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就相对有限。
二、文化析因
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氛围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源, 在于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1. 中国的集体主义VS美国的个人主义。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代熏陶下, 中国人崇尚的是谦卑有礼的中庸之道, 强调个人是集体的组成之一, 不好出风头。在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 在衡量个人行为时, 往往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 个人表现行为会被冠以“张扬”、“爱出风头”、“好大喜功”、“集体观念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旺盛”等负面评价, 容易招惹是非, 并可能会落得“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不堪下场。所以, 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打破沉默, 开口发言了。
美国是一个人口多元化的年轻的国家, 不同的种族人群为了享有公平的权利而需要不断主动争取。人们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 自我肯定, 开拓进取。所以, 这就造就了美国人民充满自信, 喜欢自我展示、参与竞争的性格特点。所以, 在美国文化中, 个人展示、张扬个性的行为, 则会被解读为“勇敢”、“自信”、“有个性”、“可以提升集体”等正面形象, 个人表现是获得认可和鼓励的。
2. 中国的等级权威观念VS美国的民主平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中, 历来主张尊卑有别, 长幼有序, 受到辈分、等级权威观念的制约。所以, 人们认为, 学生就应该绝对听从教师的教诲, 不能有半点违抗, 甚至质疑。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行为, 则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不敬和质疑, 是对教学能力的不信任, 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
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的新教思想影响, 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民主、平等。所以, 学生把教师视为追求真理的同盟, 提问、探讨被视为是严肃认真治学的表现, 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尊敬。而教师, 也认为学生积极提问是对其民主平等的课堂和开明的治学态度的一种认可。
三、对策
针对以上文化根源上的成因分析,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对现行的中式教育做出适当调整。
1. 纠正个人主义观念误区,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要让学生明白,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甚至是相互促进的, 由此来去除学生自我表现就是出风头, 会打破集体和谐氛围的思想负担。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出色地完成自身建设、发展和自我完善时, 集体生命力和竞争力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所以, 积极的自我展现, 自我建设, 也是集体建设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在为集体争光。
2. 打消对权威性的盲从心理,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告诉学生, 能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举一反三, 形成自己的观点, 进行创新, 或是提出质疑, 那也是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疑问在得到解答之后, 势必会加深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有力证明。
3. 增设提问答疑环节,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篇5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
Abstract:Basketbal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today,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Culture about basketball.Now I’m trying to analyze th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it.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sober introspection of our country’s basketball development.I study the difference by observing the players’ performances and fans’ behavior.Of course the Chinese players in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is a good wa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In fact,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our basketball is what we real focus on and hope to.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lways tries to look for the ”Golden mean” so that Chinese have built a courtly atmosphere in CBA(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when American advocate the heroism and personalization in NBA.关键词:篮球;中美文化差异;CBA;NBA
自1891年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发明篮球运动至今120余年,篮球已经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集体运动项目之一,并形成了三大流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流派,以西班牙、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流派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流派,显而易见的是各大流派的形成是源自于各自的民族文化的,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篮球文化同时指导着各自的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在此,为方便讨论我们先约定一个篮球文化的概念:在篮球运动中球员、管理层和球迷共同创造并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共同意识以及物质上的财富[1]。
提到中美篮球人们首先会想到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和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此文中我们将用此二者管窥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庸”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在中国篮球文化中便有着充分的体现。比如一场比赛之前记者问到球员对于比赛的预期,回答基本都是“对手实力不俗,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不过我们会努力的”,从这一句我们足可见“中庸”文化的影子,球员总是对对手充满了尊敬与肯定,对自己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对联盟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从事这项运动必需的激情并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同时,球迷也体现出了“中庸”的特点,多数的CBA球迷并无非常稳定的支持球队,对CBA的关注基本是走马灯式的浏览,更不会像NBA球迷那样疯狂地崇拜“中职篮”球星。不可否认,这是CBA球队盈利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仁义”也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之一,甚至在CBA的比赛规则中都得到了体现。在NBA规则中,搀扶跌倒的对手球员是大忌,因为裁判极有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冲突动作而做出“技术犯规”判罚;而在CBA这种行为是不被反对的,因为它体现了双方球员之间的友好和谐。这样的“仁义”规则往往会造成判罚规则的模糊性,但是它确实避免了很多的冲突,个人认为这是可取之处。而在NBA,球场上是只有竞技的,因此也引出了很多的“丑闻”,比如2004年活塞主场对阵步行者时的“奥本山宫殿打架事件”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在CBA赛场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经典口号可谓是中国篮球文化里“仁义”本质的最集中体现。
“不为人先”也在CBA赛场得到了体现,主要体现于球员相互之间的谦让,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像NBA那样疯狂得分的球员。CBA的单场个人最高得分记录是由孙军保持的70分,而在NBA是由威尔特·张伯伦保持的100分,同时科比·布莱恩特也有过单场81分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单场70分这样在CBA堪称传奇的得分在NBA并非独孤求败者,诸多的球星都有过这样的表现。“不为人先”的球风影响到了球员个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球赛观赏性逊色不少。随着中西篮球文化的交融,“不为人先”的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嘉伯、李本森、JR·史密斯、马布里、布鲁克斯、麦蒂等一大批前NBA球员陆续来到CBA赛场并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得分冲击波,这些外籍球员场均40余分的表现让本土球员黯然失色,使得球迷对中国篮球更加的失望,可见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过,相比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人的篮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拥有一种团队精神。在中国这样一种“中庸”“不为人先”“仁义”的文化环境中,团队精神的建立往往比在美国容易得多,这也是中国篮球面对西方列强的最主要优势。
说完球员的文化,再来看球场外的文化。最近几年,中国的运动员选拔体制饱受病诟,篮球运动员的选拔更是在伦敦奥运会小组赛全败之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明显,当前的体制下明显的偏于注重选拔高个子运动员,说明领导层很片面的把竞技水平和身高做了一个比较唯一的对应,导致中国很少有高水平后卫的出现,少有的几个国际级球员基本都是内线球员,在美国球场上呢,艾弗森、纳什、博伊金斯等矮个球员则有效利用了“身高优势”在联盟掀起了一波波华丽的后卫攻击,可以说从选拔上中国篮球就已经废了一条腿。再一点,国内球员多数是从小“弃文从武”的,导致了其文化素质难以保证、篮球理论研究难以进行的局面,而在NBA最运动员的学历要求至少是高中,并且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球员没有取得学士学位。另外,新人得不到锻炼机会也是选拔制度上的一大问题。
二、美国篮球文化的一些特点 林书豪掀起“林旋风”,湖人队(NBA,洛杉矶球队,队史共获得16次总冠军)季前赛8连败,德怀特·霍华德加盟洛杉矶等等话题纷纷成为搜索引擎头条话题不断地向人们证实NBA已经代表美国篮球进入了高度娱乐化的阶段。在此,我们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篮球娱乐化的基础土壤即美国篮球文化。
美国是一个多国移民构成的、历史短暂的超级大国,因此“求变”“创新”成了美国人最主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美国篮球步步走向了巅峰。规则上的创新:为了限制传奇球星乔治·麦肯而扩大三秒区、制定防守干扰球;为限制威尔特·张伯伦肆虐禁区而再次扩大三秒禁区、制定进攻干扰球规则,并规定底线发球高度不能超过篮板;为了限制巴克利的大屁股推人,联盟又做出了禁止“背身五秒”的规定,这一系列的规则的改变使得NBA篮球越来越具有观赏性,这是篮球娱乐化的必经之路。战术上的求变:每一场NBA的比赛犹如一场干戈相向的战争,球队将帅不断想出新的战术以攻克对手,而那些战术一成不变的球队往往不能成为常胜之师,湖人的三角战术、掘金的铁拳战术、公牛的篮板—挡拆—切入战术、太阳的跑轰战术[2]等等数不胜数的著名战术足以证明这一点、这种氛围在考验主帅比赛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资深球迷为之津津乐道。再者是球员个人的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战术、新的球队或新的队友,球员们往往频繁的做着个人的改变,例如詹姆斯·哈登从雷霆转会至火箭后从原来的替补后卫一跃成为球队领袖,其打法也从进攻的组织者转变为进攻的发起者,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竞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NBA联盟里,竞争贯穿于球场上下。球场上的竞争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对手的竞争,因为双方都是冲着比赛的胜利而来的,因此每一个球都是双方争抢的重点,为了争抢一个球权而满地打滚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另一方面,竞争还来自于队友,因为在NBA的体系里每个球队都有着权势逼人的“老大”,争取提高个人得分、篮板、助攻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个人在球队中的地位,谁能否认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的地位是队内竞争的成果呢?同时这些“巢内竞争”也是娱乐媒体最喜欢的炒作对象,科比和沙奎尔·奥尼尔的斗争曾经是美国最热的话题甚至是引起了球迷的相互攻击,可以说在现今的NBA里球员的斗争行为已经成为篮球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
第一次看NBA的球赛时率先吸引球迷注意力的不是比赛而是球星的造型,因为这是一个个性化的联盟、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NBA球员的发型、穿着往往和时尚界一起引领着风尚,比如20世纪初,艾弗森的地垄沟发型曾经引领了一代美国孩子的发型潮流,甚至90年代出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喜欢吐舌头,因为迈克尔·乔丹就是这么干的,后来科比的光头、卡梅罗·安东尼的纹身都曾经成为时尚。同时,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张扬的联盟,每场比赛都有如一部好莱坞的大片一样扣人心弦、场面惊险,“片中”有着领袖、有着英雄、有着灾难、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氛围下,整个联盟名人效应尤其突出,拥有布莱恩特、霍华德、纳什这样超级阵容的湖人队史从来不为收益发愁的,而一些平民球队可是经常需要向赚钱球队要补贴的。
在今年休赛季,CBA强队上海大鲨鱼队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一场交流赛。比赛在第三节就进入了垃圾时间,最终UCLA大胜大鲨鱼,这不禁让国人彻底看衰了中国篮球。那为什么中国顶级的专业球队会惨败给美国大学校队呢?这还得来看美国的篮球人才储备机制。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各年龄阶段的专业、非专业的联赛组织,使得每个年龄阶段的篮球人才都有着表现自己能力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机会,所以大学层次的美国篮球运动员其实已经具备很高的竞技水平了。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篮球文化中最严重的短板!并且从目前的国情看来,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然,要走远路需要现在就启程。
三、以上我们对中美篮球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那么当中美篮球文化相碰撞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试图从姚明、易建联、林书豪的身上找到答案和警示!
可以说姚明是最成功的外援之一,其NBA职业生涯一共得到9247分,场均19.0分;篮板球4494个,场均9.2个;封盖920次,场均1.9次;助攻769次,场均1.6次,另外除2007年伤停外其余赛季全部进入西部全明星阵容[3]。姚明在球场上明显表现出中国文化里的仁义、和谐,如果NBA有道德风尚奖那么它非姚明莫属,但是他也很好地将美国文化的竞争意识植入脑中,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肆虐禁区、大吼暴扣,将当时钱德勒、霍华德等一干中锋名将打得找不着北。很可惜,我们并没有在易建联的身上看到姚明的影子,国人总是发现易建联在NBA或国际赛场上的水平发挥远逊于在国内的比赛,其实在NBA赛场上易建联的水平还是时有闪光的,不过他的打法过于软弱而并不适合NBA这种高强度的比赛。2012年2月一个华裔球星在NBA突然崛起并掀起了一波史无前例的疯狂旋风,是的,他就是林书豪。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将本土篮球的发展滞后归罪于中国人的身体特征,但是林书豪这个拥有标准的中国身材的华裔美国人却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在疯狂的一个月里,他在突破、防守、身体接触、速度上纷纷体现出了优势,原因只是他从小打球、从小苦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NBA打出优势是华人可以做到的。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篮球由于各自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篮球文化更加的趋向于“和谐运动”,“中庸”“仁义”“团队”是主要的精神,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球员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运动的长远发展;美国篮球则更趋向于“激情运动”,“英雄主义”“个性化”“娱乐化”是他们的主题,当然也衍生除了一些冲突、争执问题。客观来看,我们的篮球运动和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发扬我们的优势,同时吸取美国篮球里的适合我们的因素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并让更多的球员有机会到世界顶级比赛中进行锻炼,中国的篮球可以发展成世界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中美“自拍文化”反映审美差异 篇6
这种差异,没有任何地方比在中国的社交媒体表现的更明显了。在这里,你看不到充斥美国Instagram的加强面部阴影效果(contouring),唇线妆(lip-lining)或“大腿眉”(thighbrows;当你前俯、坐下或跪下时,大腿最顶部的肉与骨盆连接处会折出一条线)。在中国,流行的是白皙的皮肤,大眼睛和玫瑰花蕾般的嘴唇。(来源:mic.com)
@Prime Perception: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我想说,他们的确喜欢苍白的皮肤和大大的眼睛,而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用照片滤镜。甚至,他们还为此付费,只为照片好看些。然后,亲眼看到他们,你就会发现不少人皮肤不好,根本不像照片上那样瘦,而且眼睛还小。
@Max:我是拉丁、印度以及西方人的混血,所以皮肤是棕色的。我约过几个中国女生都被拒绝了,我想一些人说的他们崇尚白皮肤是真的,这是文化差异。
@not:在自拍和个人照方面,没人能与中国大陆的女性比。在她们的办公桌上、家里、电脑里或是苹果手机壁纸上都是她们的自拍,简直要把人逼疯。
@Concerned citizen! :不安感催生自拍欲望。他们对自己外貌痴迷,贴出自己的照片就是为了让别人点赞。这显得他们肤浅,无聊。这没有反映出真实,我觉得根本就没有展现美丽,某些怪异的自拍仅仅表明了他们扭曲的自我观念。
@talorcrayons:我觉得所谓的“自拍中美差别”不重要,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得同龄人或陌生人的喜欢及支持,大家装得可爱、性感等等,只不过都是假的。
中美文化差异 篇7
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 然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中美两国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 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2.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
2.1婚姻观的差异
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离婚率较中国高得多。在美国, 如果某一对夫妇的婚姻历程能够超过五年, 人们就会为此感到吃惊。他们会想, 和同一个人相处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吗?而如果有人说自己要结婚, 他将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时, 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吃惊。对多数美国人来说, 当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已经没有爱情时, 就会考虑并最终选择离婚。而中国人受传统伦理观、道德观的束缚, 以及考虑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 也许会维持所谓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并且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中国人。
2.2对赞扬的反应的差异。
听到别人的赞扬,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如果有人说:“You are soclever!”“Your English is so good!”美国人在表示接受赞扬时, 会高兴地说:“Than kyou!”而中国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 往往以“No!No!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 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 有失礼貌;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 不够虚心。在称赞别人的问题上, 也会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 干得怎样出色。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 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 等等。在中国, 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此外, 中国人还忌讳男士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 否则就会认为他不够稳重, 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却很平常, 被夸奖的人往往颇为高兴。
2.3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 人们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 (如Tom、Lucy等) , 而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 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Peter、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此并不反感, 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中国长期以来尊师重教, 对于老师, 学生是不能当面直呼其名的, 否则会被认为是没礼貌没教养的表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尊老爱幼, 称呼涉及礼貌, 按上下、长幼有别的传统体现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国人常尊称比自己年长的人“您”, 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小”, 如“小李”, 以表示亲切。
2.4时间观的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 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尊重过去, 人们敬老尊师, 重经验, 重资历, 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中国人注重面对过去看问题, 因而有“前所未有”、“前车之鉴”之说。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 在他们看来, 将来是更重要的。另外,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赴约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别。对于美国人来说, 一般的社交时间差是5分钟。如超过5分钟, 迟到者就必须向对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约方面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较淡薄。但是,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 对于正式的社交约会大都准时赴约。
2.5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主张礼节与孝道, 人们行事应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人们往往以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 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 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 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在美国, 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 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2.6等级观的差异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 确定等级和地位的标准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例如, 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 以表示尊重。在交谈时, 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 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此外, 传统的中国文化有“贬己而尊人”的交际规范, 说话时尽量抬高对方的地位。如说话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后, 往往会补充一句, 声称那是自己的“拙见”, 请求对方“指正”、“帮助”, 即便其见解确实很好、很正确。与中国文化不同, 美国文化强调平等。美国人认为, 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 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明显尊卑之别。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体现平等观念。在美国文化中, 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 甚至子女对父母都可直呼其名。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 彼此意见不同时, 常是各持己见, 不会仅仅因为对方年长或地位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2.7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 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 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个人融入集体, 依靠集体, 团结协作, 共谋发展。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是以个体主义为基本文化特征的国家,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个性原则, 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 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不愿受到别人的干预和限制。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 去独立地求生存, 求发展, 而不依赖他人。
2.8其它方面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家庭内部的道谢方式上中国人和西方人人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很少说谢谢。这并不是说中国
论日本人的“间意识”
———以其文化内涵为中心
郭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新郑
摘要:日语中的“间”除了其表意功能外, 还具有很多的文化内涵,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以探讨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日本人“间意识”文化内涵
一、引言
提到日语中的“間” (读作MA) 字, 大家并不陌生, 它源于汉字“间”, 但又不完全等同, 在日语中它不仅使用频度高, 用法繁多, 而且这个词颇能反映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 日本学者剑持武彦甚至在著作《间的日本文化》中干脆把日本文化称为“间的日本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日本人的“间意识”, 以及对日本文化中由“间意识”所支配的种种行为进行考察, 以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二、中日“间”的对比
汉语中的“间”表示时空意义上的一个范围, 比如“时间、空间、期间、区间、房间、人间、车间、午间”等, 日语中的“间”也表示时空范围, 除此之外, 还主要用于表示做某事的时机, 条件和场合。日语表达中各种各样的“间”随处可见。事物的间断期称为“合間”或“絶間”;朋友叫做“仲間”;缝隙称为“隙間”;两个事物间的狭小间隔是“狭間”;费事费时是“手間”;房屋有“借間、居間、洋間、茶間、土間、寝間、応接間、奥間”;天上有“雪間、風間、雲間、晴間、雨間”;地上有“谷間、潮間、波間、岩人在家庭内部不注意讲礼貌, 而是中国人表达谢意的方式较含蓄, 不常说出口。而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无论长幼, 只要接受对方的帮助就要表示感谢。
中国人常把提供某种服务或物品等看作是热情周到, 比如中国人在宴请别人时爱劝食且不停地为客人添加饭菜以表示热情周到, 有时甚至劝酒, 使得西方人感到无所适从。而西方人只是会礼貌询问客人是否还需要添加饭菜或饮料。
“你吃了吗?”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寒暄语, 类似于英语的“Hello”。但对不了解汉文化的美国人来说, 此话并非是寒暄语, 而会认为是对方想邀请自己吃饭, 有可能造成误解。诸如此类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还有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中国人在倾听别人讲话时, 会时不时地插话表示附和或理解。否则, 会让讲话者感觉倾听者对此不感兴趣或已经厌烦。而西方人在同样情境下则插话较少, 会让讲话者长时间倾诉, 而自己只是保持沉默, 以示对说话者的尊重。
3. 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 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和谐统一, 注重集体的力量。此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 信奉个人主义。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 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4.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
崇
間”, 等等。
无论哪种情况, 日语中的“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空白区的存在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隙間”、“昼間”、“話は間が大切だ”。日本人是很重视空白区域的, 不只对说话来说重要, 对一切事物都很重要, 再比如:“間が抜いた音楽”、“あの間抜けめ”、“間が悪い”、“間に合う”等。
由此可见, 日语中的“间”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时间、空间的概念, 更多是意味着直接影响事物整体价值判断的关键所在。“间”是一种包含着相对, 辩证思想的观念, 即一种事物与他事物之间应该具备的一种合理的, 正常的状态。
三、日语中“间”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文化的范畴中, “间”的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具体来讲, 在日式房间里, 有一块很神圣的空间———床の間”, 那个地方一般直挂一幅画轴, 插一束鲜花, 别无它物。也许很多外国人从实用的角度看认为这是浪费空间, 但这个有限的空间对日本人而言却很重要, 因为这是能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另外, 和式房间的“玄关”也是“间”的很好体现。这一块既不属于“内”又不属于“外”的“间”, 而是属于内和外的过渡空间。“玄关”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 主人可以在这里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 即使不让客人进屋, 因为已经在“玄关”接待了, 也就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很注重“玄关”, 保持它的整洁明亮, 因为这是生活中重要的“間”。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在日本乘坐电车的时候, 车门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研究文化差异, 研究怎样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我们应宽容对待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 这有助于消除误会, 加深感情, 促进中美, 以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6]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43-45.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8]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4:165-167.
[9]么孝颖.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J].外语教学, 2007, 5:28-30.
浅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篇8
一、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纷繁复杂。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认知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河流域典型的自给自足大陆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维形式上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美国历史短暂,按照现代的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勇于挑战。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1. 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同。
中国教育以普及知识为首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继承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填鸭式”教育,以考试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国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拓展,倡导批判精神,采用“素质”教育,通过启发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想学、要学。在美国的课堂,座位往往呈环形或直线排列,目的是便于学生听和看,同时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美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自由宽松,课堂组织非常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反观国内,课堂内学生大部分时间接受知识,缺少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较好、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状。
2. 中美两国的教育管理不同。
在中国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办学为辅。政府通过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校长对学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对董事会负责。
3. 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不同。
中国的家庭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业的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国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在学业上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甚至于学生年终的成绩单也是学生的私人物品。
4. 中美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不同。
以高校教育为例,在中国,学生在高考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学校设置好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但在美国,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是没有固定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几百甚至上千门专业课里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计算自己的学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过一般大家都会在每个学期修均匀的学分课程,这样既不会太辛苦,也让自己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中,社会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为例,中国人问候别人习惯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啊”,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关心。但同样的问候方式用在美国,美国人会觉得你触犯了他们的隐私。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问候和寒暄要避免触及其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状况等。而这些话题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较典型的是中美两国在称谓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比较严谨,称谓分场合、分上下级、分长幼之序。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不论老少年幼喜欢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友好。另外,在公开场合两国民众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现代中国与美国的饮食首先在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饮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对饮食的追求不仅是口味,而且是一种境界;而美国人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饮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承会食的方式,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而美国人习惯分食,即使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三、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是明显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参考文献
[1]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2009(3):44.
中美物价差异的背后 篇9
一盒14FLOZ (414ml) 的哈根达斯冰淇淋, 在美国超市只要4.69美元, 折合人民币不到30元, 并且还有促销活动。而在中国超市, 售价80至100元不等, 这个在美国本土非常普通的冰淇淋品牌在中国却备受追捧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 一度成为许多年轻情侣选择的冷饮。类似的现象在中国还有很多, 很普通的商品在美国国内售价非常低, 而一旦到了中国其价格却陡然增高, 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更令人费解的是, 许多商品明明是国内生产的, 其售价却高于海外。所有这些现象集中凸显了一个问题——中国物价高于美国物价。是什么导致中美物价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
二、物价差异原因
(一) 税收体制
首先, 两国在税种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设置了增值税和消费税, 这意味着在商品的每一道生产环节都要针对增值额征收增值税, 应税消费品在生产环节还要征收消费税, 而这些流转税都要在最后的消费环节转嫁给消费者, 直接提高了物价水平。在美国, 并没有增值税这一税种。美国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现行零售销售税的诸多优势。
其次, 两国的税率差异也很显著。即使两国都设置消费税, 但两者的税率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如:在中国卷烟的消费税率高达36%, (适用于乙类卷烟的比例税率) 、56% (适用于甲类卷烟的比例税率) , 化妆品的税率高达30%, 而在美国零售销售税的税率在0—10%, 不等, 大多在3%—7%, 之间。再加上税率至少两倍于此的增值税 (我国增值税一般为17%) , 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消费品价格差异。
(二) 企业间恶性竞争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 但中国的出口贸易, 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品, 再加上没有做出品牌, 进人的门槛低, 因而价格竞争成为中国出口企业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 以量取胜, 以廉取胜, 是很多出口企业的经营思想。 (1) 出口品的结构决定了我国出口供给弹性较大, 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 各企业为了得到大量订单占领市场份额, 在于外国进口商的谈判中不但降低售价大打价格战, 已达到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 最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 企业牺牲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使其被国外进口商所获得的,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具体分析如下图
因我国出口品的厂商数量多, 商品大多同质无差异, 且进入门槛低可假设该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在图2—1中, 厂商根据MR=MC的情形下生产产量为Q1的产品, 此时由于在市场上厂商数目较少替代性有限, 因而其价格P1较高即存在超额利润 (图中红色阴影部分) 此时因超额利润的存在, 就会有新的厂商不断进入市场, 从而导致市场价格不断下降, 最终在长期中超额利润完全消失。如图2—2, 市场达到均衡时P2=MR2=L MC, 此时企业无超额利润, 为了弥补收益, 企业将会转而压低国内工人的工资, 这导致两国物价差距更明显。
(三) 政策倾斜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两国以世界价格Pw进行交换, 此时国内消费和供给Q1和Q2, 出现过剩供给EF即Q1Q2为出口量, 假设现在政府为鼓励出口实施出口退税等出口补贴政策即每单位补贴S, 此时, 国内厂商可以以高于Pw的成本进行生产这样厂商供给便从Q2扩大到Q4, 而由于商品一部分要在国内销售, 其国内部分不享受出口补贴, 为了使价格能够弥补生产成本厂商必定要以高于Pw的价格Ps在国内销售, 价格的上涨使国内需求降低到Q3这样就出现了AB即Q3Q4的过剩供给, AB>EF国外供给增大了, 为了能能将增加的部分出口, 则必须以低于Pw的价格P’w在国外销售。Ps与P’w之间的差额S即为政府补贴。
综上所述出口补贴是本国消费者承担了高价的商品消费而国外消费却销售低价消费的福利, 两国物价差距由此拉大。
三、政策建议
中美物价的差距不只是表象上的商品价格差异, 在这差异的背后透露的是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决物价问题改善民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 应从整体上把握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中的状况恰当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机选择解决经济增长。
其次, 改革税收体制, 规范收费机制。在商品流通过程和销售中应尽量减少其税收负担, 同时, 取消不必要的收费。
然后, 调整我国贸易政策。国家应根据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实施贸易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生产附加值相当较高的产品, 从而在对外贸易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最后,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大量不法厂商的炒作和投机活动盛行成为我国物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幕后黑手, 因而, 加强和规范市场监管, 严惩炒作和投机行为, 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使商品价格正确的反映市场信息, 从而实现市场的有效运行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赵金夺高宇武文静.中美两国食品消费物价比较理论探讨
[2]耿静.税制与中美部分商品物价差异金融时代2013-1
[3]史蒂文·陈.中国的物价为什么比美国高法治与社会2011 (4) .
[4]盛翔.中美物价不光是比价格长江日报/2011年/9月/14日/第007版
[5]齐飞.中美物价对比分析及思考时代经贸2013年1月总第266期
[6]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2.
中美护理服务文化的差异 篇10
1 住院环境
1.1 医院外部环境
美国医院不再是病人的牢笼, 美化的外部环境, 让人感觉是在一个偌大的公园里修生养息, 绿树, 鲜花, 成群的小鸟, 甚至对于医嘱能够自由活动的病人还提供高尔夫球场和座车, 在国内恐怕是贵族人士休闲时才享有的特权。
1.2 医院内部环境
如果说在我们的心里, 白色世界和浓重的消毒药水味道就是医院的代名词, 那么美国的医院恐怕会让你认为那不是医院, 而是豪华宾馆。美国的医院入口, 都有一个布置相当精美的大厅, 地上是厚厚的地毯, 墙上是各种图文并茂的医院介绍与说明, 生动鲜明, 形象化, 即使连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条款性的规章制度, 也会配上生动的卡通图画来解释说明, 让人过目不忘, 更多的是各种宣传小手册及医学杂志, 都是图文兼备, 通俗易懂, 而且是免费的, 病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关于本院的医疗特色信息及某病种当前在世界上的治疗情况, 让病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其想要的信息。另外, 电视及网络的配备必不可少, 在等候医生或检查结果的同时, 可以排遣难耐时光。
而我国的住院环境, 则相对拥挤, 缺少相应的宣传, 网络的利用不充分, 在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的鲜明性、准确性、规范性和识别性, 对门诊、住院病人或探访者的寻医导向都是必不可少的, 既有功能要求, 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
美国医院的标识可以说是医院的一大特色, 你只要视力没有问题, 即使不怎么懂英文也会找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对于一个地大人稀的国度来说, 即使是个相当于国内乡镇级别的医院, 对于首次访问的人也难辨东西。所以, 从入口处, 地毯上就有明显的不同颜色的标志, 蜿蜒曲折直通电梯口, 再按病区指示到达各病区, 在各病区的护士站, 又有一位ward clerk (病房秘书) 会热情的接待你, 帮助你。
病区的防滑、戒烟、入口、出口、紧急通道等标识鲜明而规范, 每间病房里还有一次性医疗废旧物品的密闭性储放桶, 桶上有只许专业技术人员接触处理的字样和危险标识, 严格防
还有美国医院对残疾人利益的考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停车场, 有专为残疾人保留的停车位, 既有文字标识, 也有白色粗斜线的图文标识, 在此范围内只有残疾人可泊车, 违者罚款并将车拖走。在各上下坡处绝无梯阶, 出入口也有专为残疾人士设计的自动门, 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士的人性化服务。
1.4 发展借鉴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悬殊是目前暂时特定的因素, 但对于医院发展目标和前景, 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 解决或缓解病人身心的不适。我们应该美化医院的内外环境, 完善和规划各项医院标识, 减少就医周转麻烦。并尽可能地提供便利给残疾人士, 真正建立起花园式的人性化服务医院。
2 护理服务
2.1 服务宗旨
在美国医院的大厅里和病房里, 在最显眼的地方都有医院的服务精神和各病房自己的服务宗旨quality (高质量) , stewardship (严管理) , collaboration (团结协作) , respect (相互尊重) , integrity (正直诚实) , compassion (富有同情心) , 这就是他们的最高服务宗旨。要求每一个护理人员在严格有效的管理下, 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做到团结协作, 互相尊重, 包括对病人和其他所有人员的尊重, 正直诚实地、真挚用心地、富有同情心地做好一切工作。在他们潜在的服务意识里, 不论你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 是白人还是黑人, 都是服务的对象, 只要你进入大厅, 必有人来一句:“what can I do for you?”甚至当笔者还在医院大门口徘徊时, 即有热情的工作人员走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他们没有硬性的首问责任制的规定, 也没有微笑服务的特别要求, 那根本就不需要提到桌面上来倡导, 那是最基本的服务礼貌, 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2 服务模式
美国责任制护理模式, 让每个护士最大限度地与病人接触交流与沟通, 任何一个护理步骤都优先考虑病人的利益。我国护理模式仍多以功能制护理与责任制护理兼用, 在某种程度上间离了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距离, 使病人对护士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大打折扣, 没有起到全面的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2.2.1 病房小餐点供给
美国住院病区内均有配餐室, 内有冰箱, 储存果汁、饮料以及咖啡和小包的袋装食品, 护士一天数十次询问病人的需求, 可随时为病人提供便利。
2.2.2 病房生活用品供给
新入院的病人, 不需带任何生活用品, 牙膏、牙刷、梳子、毛巾、香皂、沐浴液、洗发水、面霜等一应俱全, 既为病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同时也为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提供了便利, 护士能够做到对物品有秩序的摆放和有计划的使用, 使病房最大程度的保持整洁。最重要的是解除了病人对护士在做基础护理时对其私人物品整理的反感, 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朱晓平, 丁学易.重视住院病人需求完善护理服务文化[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9) :65~67.
[2]Thompson G.The design of a corporate identity for a de-partment of medical illustration:a case study.J Audiov Me-dia Med, 2001Jun, 24 (2) :60~3.
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差异 篇11
关键词:动画电影;比较差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动画电影便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宝莲灯》和《麦兜故事》都是中国电影人创作成功的杰作。进入21 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入了动画电影,正是这种探索促使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与美国动画电影的较量中,中国依然暴露出很多缺陷,因此比较后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并寻求更好的发展。
1.二者比较
1.1主题
美国的动画电影往往都是以孩子成长、环保健康、乐观向上为主题,成长是一个很大的方面,既可以指人心灵的成长,还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成熟,每一部动画电影中都伴随着一个个动画人物的成长历程,这种成长往往是缓慢的、隐秘的,使观众跟随着角色一起成长,这就是很多美国动画电影中做得非常成功的一点。《冰川时代》系列中的松鼠其实就是一个乐观的象征,它令人捧腹大笑,让人们收获开心,对生活乐观。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动画电影似乎缺少了明确的主题,虽然在很多影片中也有着和美国类似的主题表达,但是这些主题的融入都不够自然流畅,而且具有模糊性,说教意味太浓,这些都是很大的弊端。《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是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通过与美国电影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其过于概念化、模式化,台词过于苍白,剧情也显出幼稚。模糊的主题会使得一部影片失去了其灵魂,同时也失去了其针对性。
1.2人物和语言
再从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看,美国动画电影的人物造型显然更为新颖,而且个性更加鲜明,使观众印象深刻,而且取名也别有一番心意,一般选择简单易记的单词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再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来丰富人物形象,让人物具有唯一独特性。而在台词上美国动画电影做得也相当成熟,影片在令人欢乐和感动的同时适当地在台词中加入了一些至理名言,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进行思考。
中国动画电影的人物在比较之下就显得简单、片面而且模式化,很多人物形象的造型基本一致,在个性、体型以及着装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这种统一化很容易使观众因为难以区分而产生视觉疲劳。从语言上看,中国动画电影却仍局限在很低幼的层面,从台词的设计就能感受到,幼稚的语调以及幼稚的剧情,使得不少成年人对于动画电影不屑一顾。另外,台词的说教意味十分浓烈,让懵懂的小孩往往一头雾水。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已有所改善,业界内外也都认为只有拓宽受众面,提高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关注,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
2.造成差异的原因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美动画电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动画电影相比之下暴露出种种的缺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需要逐一分析,然后才能找到提高的方法。
美国动画电影之所以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在制作之前就已将影片的受众对象设置于全球,面向所有全世界的各国观众。那么美国动画电影是如何让全球人接受和喜欢的呢?为了实现这种理念,动画公司往往在动画电影的策划,进行了很多针对性的努力,把各民族的风味融合在一起,强化角色动作的表演性,做到了商业性与娱乐性的高度统一,使观众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同时,实现商业利益。美国的这种全球化的定位策略,正是美国动画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反观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从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以来,例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具有很大世界影响力的好动画片的成功拍摄,中国动画也显然已经取得了丰硕得成果。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迷失在西方看似先进文化与科技的黑洞之中,迷恋高科技动画制作,过度崇洋媚外而导致舍本逐末,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气息,导致中国动画的日渐衰败。而且就制作动画水平来看,经调查发现,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手法还普遍以 2D 为主,与 3D 表现手法相比,缺少真实、立体与生动性。虽然有政府大力扶持,但制作公司众多,布局分散、实力不均,使得作品难以保持一贯的风格水准,生产系列作品更是不易。
3.从差异中展望中国动画电影
2012 年 《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 (2012)》 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动漫产业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跨越的攻坚时期,产品不仅要实现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借鉴美国动画电影的一些制作模式,在制作一部作品之时,先做好市场评估调查,对剧本不要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还要摆脱“低幼”的标签,这样才能把市场做大,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尽管中国的动画电影在近几年已有很大进步,但通过多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在动画电影创作上与世界优秀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确定好想拍的动画影片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题材,精心设计每个动画人物的艺术形象用来以加深观众的印象,增添角色知名度,在台词设计上也要考虑到观众受体的范围,并虚心向国外前辈学习优秀的创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
结语
近年来,国产动画产量不断增加、动画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从业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条集制作、发行、推广的完整的动画产业链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形成。虽然就目前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不敌美国动画电影,但是我们坚信,在所有动画电影人的不懈奋斗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原创动画电影的技术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徐丕文.中美动画电影创作比较研[J].电影文学.2013.(18)
中美金融差异的比较分析 篇12
一、中美金融开放度比较
金融开放度 (1) 计算采用姜波克的国际资本数量型指标公式 (2) , 使用世界银行数据库的三个指标之和来表示。
其中FO (金融对外开放度) ;PI (证券投资与GDP比值) ;NIFDI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与GDP的比值) ;NOFDI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出与GDP的比值) 。从1990到2010计算结果如表1、表2:
数据得知, 除了在1991至1997年期间, 中国FO值偏高外, 从证券投资和FDI净流出两项来看, 中国还是比美国低很多。相对美国, 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口径非常小, PI/GDP表示的间接融资占GDP的比值多数年份在1以下, 而美国的这一数值明显更大。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较低。
二、中美金融结构的比较
下面通过对各类金融资产总量与GDP的比值来分析中美两国金融相关比率 (FIR) , 从而来对比中美两国的金融结构差异 (3) 。
(一) 中美两国金融相关比率 (FIR) 相差较大
美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从1990年的274806.3亿美元扩张到2010年的1183059.5亿美元, 扩张了4.3倍, 其FIR从1990年的4.14提高到2010年的8.14提高1倍。而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25.8%, FIR从1990年的1.84上升到2010年的4.08, 提高2倍多, 说明我国经济金融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与美国比, 我国的经济金融化水平依然较低 (图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美联储在线数据库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bank.worldbank.org/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bank.worldbank.org/
(二) 融资多元化程度上中美两国相差较大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国的融资途径表现单一 (表3) 。而美国则表现为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特点。
三、中美金融效率的比较
金融效率比较借用周国富 (2007) 宏观金融效率评价指标进行计算, 三个指标包括:储蓄总额/GDP, 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和贷款额/存款额 (4) 。
(一) 从储蓄率来看, 我国高于美国, 金融体系集聚资本的能力强
(二) 从贷款/存款和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两个指标来看
中国的年均贷存比为86%, 美国为326%;而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中国年均为93%, 美国为121%, 其储蓄转化为投资效率较高。 (详见表4)
四、政策建议
(一) 优化金融结构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提高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扩大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能有效地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整体发展。因此, 第一步是要加大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提升其在融资体系中的比例;第二步是提高债权融资的比重, 多元化融资手段, 逐步降低乃至消除对债券发行量的管制, 改革债券发行的制度, 多元化债券类型;第三步是提高短期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发行, 大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明晰企业产权分配,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 培育信用资本市场。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earch.worldbank.org/data
(二) 提高金融效率
首先, 要构建市场化的商业化银行体系,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盈利水平。开发银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丰富银行金融产品的种类, 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其次, 要积极推动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培养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格局。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建设, 完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和存款保险机制, 提高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最后, 要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如保险公司、抵押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 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中介体系中的比重。
(三) 推进金融创新
首先, 要创新银行业的运营体制, 促进投资银行的发展。包括开发多种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 在内部控制与开拓业务方面充分吸收国际经验;其次, 要丰富基础金融工具的创新, 包括股权类资产、债券类、商业票据类创新, 为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打好基础;最后, 要逐步开拓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包括综合开发债券类衍生工具、资产担保证券工具、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等, 充分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摘要:本文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 从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方面比较了中美间存在的金融差异问题,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差异,比较,中美
参考文献
[1]姜波克.金融开放与经济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 .
[2]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07) .
[3]赖达鸣.发展银行主导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中美金融体系比较为出发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4]刘峻慈, 尹久.重新审视宏观审慎监管:基于总体流动性的分析[J].武汉金融, 2011 (10) .
[5]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 2011 (01) .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论文】推荐阅读:
中美临床医学之差异论文07-22
中美时间观差异06-14
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异10-21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06-27
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07-22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05-10
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差异06-03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思考06-23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09-10
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