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2024-09-10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精选12篇)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1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及技术的头号强国, 其教育的发达程度是有目共睹的, 中美两国在社会体制、教育制度及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教育方面也同样如此。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关键阶段。目前多数的研究者在教学方法、学生课业负担及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 而本文将在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师生关系等方面作一比较, 以期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教学理念

当今, 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 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 (K-12) 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 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 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 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 NSES) 。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熟悉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 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 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喜好、受到了什么激励, 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 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1994年, 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指出,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摘要:批判性的思索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究。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 对于儿童时期的教育, 美国小学基础教育总给人一种太过轻松的错觉, 美国人普遍认为应侧重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美国的小学教育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手段启发儿童的好奇性思维, 从而发掘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以便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因此在美国的小学课堂气氛活跃, 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 老师学生不仅在心理上相对轻松, 连穿着也很随意,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穿睡衣来上课。中国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 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礼仪之邦的中国, 穿睡衣拖鞋出入公共场合是极为少见的, 传统的中国风俗认为这是一种不雅观的表现, 我们的学校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穿着整洁、得体。

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美国的教育注重广与博, 中国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 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美国小学教育较中国教育显得丰富多彩, 但就知识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条理性方面显得尤其不足。而中国小学教育, 应该借鉴美国不拘一格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学生具有探索发现的精神。

二、办学特色

美国的小学中, 分配固定的老师带某一个年级, 每班人数控制在二十人左右, 每升一个年级, 就会有新的老师代课。而且每次升级就意味着相同年级的同学所在的班级会完全重新排列依次, 所以每位同学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班主任, 与不同的人成为同学, 到了升学毕业时, 几乎每个班的孩子都会互相认识, 并成为朋友。另外的一个特色是美国小学的每个班都设有一个班级妈妈。班级妈妈一般由班上的一位同学的母亲来担任, 其职责包括联系全班同学的家长组织各种活动, 比如通知各位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邀请家长参加的读书会、联欢会等, 让他们带不同的食物或饮料来等。由于国情的限制, 我国的小学教育无法达到西方国家的“小班制”教学, 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的“大班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 而且我国的教学通常是被动的, 即所有的学习任务均由教师安排, 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 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有利于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中国小学的老师对其自我形象的设定,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知道他是最全知、最有权威且不可侵犯的。学校中最不能允许的是学生不同意老师, 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即刻回答的话, 就会很尴尬。而美国老师最喜欢听到的回答是, “我的想法不同……”如果学生提问, 老师答不上来, 他的回答常常是, “你把我问倒了, 我们回去各自查查资料, 明天看谁有一个比较好的答案。”而且小孩真的会问一些老师不一定答得上来的问题。结果是, 美国学生对老师不但非常尊重, 而且真的很爱。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教育, 不能讲哪一个好, 哪一个不好, 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中国学生, 应该让他们多创新, 对于美国学生, 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 这样互相弥补, 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 对天资高的人, 美国教育会好一些, 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 基本上讲, 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

四、实践教学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摘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新问题。”然而, 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 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和实验活动却经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新问题解释清楚, 他们就不会去动手, 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 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 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实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 做相同的实验, 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 在美国, 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 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 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 并得出不同的解决新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 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 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三个特征摘要: (1) 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 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 (2) 由于动手操作和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 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 (3) 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摘要:“在学习新课时, 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 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 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 学生再阅读教科书, 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 然后和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 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 学生的独立思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摘要:“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 教师具体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 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 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 没有关实验的具体解释, 而是一系列新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新问题, 然后, 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索、阅读、设计、观察、记录, 并得出结论。显然,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 访美学者发现, “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 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五、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及考试制度的束缚, 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 (全班按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败)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这种评价方式, 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好名次, 并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 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果是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考试的压力过大, 致使许多学生精疲力竭, 丧失了学习的喜好。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主要就是由这种被动、封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造成的。而美国对学生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看重创新能力。我国有些高才生到美国去读大学或探究生, 学习很努力、认真, 若老师讲了六个要点, 考试时他们决不会改变一个。在我国这样的试卷自然得满分, 可在美国一般只能得C等, 而有些学生只写了一两个要点就能得A等。我们的学生不理解, 老师的回答是值得回味的, “你答的六个要点都是我讲过的, 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我讲过的六点, 那是我思索的, 是已经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新问题的六种方法。有的学生虽然只写了一两个要点, 但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或通过其他资料获得的, 有创建性。我讲课的目的, 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个要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索, 得出你们自己的答案。”

由此可见, 多年来, 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上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亟待更新。首先, 要更新我国科学课程中的不足摘要:科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性, 忽视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国科学课程带有精英主义的性质, 不利于科学的普及。其次, 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研过程和方法的练习, 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突出动手操作,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等等。这都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教育决定人民素养的高低, 更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这既是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 又是各国学者、政要乃至普通民众们的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小学教育, 探讨了在不同制度下中美两国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关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差异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以达到完善和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差异,办学特色,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熊琦.试谈中美小学教育的差异——来自教育现场的体验[J].日本学论坛, 1997, (3) :16-18.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2

中美外语教学模式差异之比较

文章通过比较中美外语教学模式的差异及探讨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外语教学地位、评估模式及教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得出一些对我国外语教学有益的启示, 以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所裨益.

作 者:陈玉 CHEN Yu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7(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外语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对比  

中美股市差异之分析 篇3

首先,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经济的状况并不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CPI回落到3%也不意味着物价会下跌,只是同比涨幅收窄,但物价还在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仍需要承担较大的日常支出压力。如果CPI不出现低位运行或负增长,那么,货币政策暂时就无需放松,因此,在货币政策仍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市场各方对货币供应的预期不会过于乐观,市场仍将维持短线游击战的盈利模式,阶段性的反弹行情能否持续仍需要观察。

从过去11个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出口等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调结构已有成效,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接近成熟阶段,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将会保持压制状态,房地产市场亦会在2012年保持调控状态,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维持在资金饥渴状态下,对此,必然影响投资增速,GDP增速继续回落应该在情理之中。

然而,当前中国资金紧张的状态仍局限于投资领域,但对消费领域而言,消费增速仍维持平稳增长状态,对2012年行情而言,仍将维持一定的亮点。

其次,中美之间股市的状态反映或中美货币政策差异表明,中美经济处于不同的状态,中国经济是针对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化的调控过程,而美国采取的是针对经济萧条的货币刺激。进一步而言,美国股市是经济萧条过程中,靠货币政策刺激推动的。而中国由于目前处于主动的去杠杆化和去泡沫的过程,还处于经济调整周期的前期,与美国目前处于经济萧条期相比,我们需要经历的调整周期可能更长,因此,当前不能再重蹈08年底的覆辙,不能再通过大规模的货币投放或信贷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的差异,导致了货币政策差异。因此,在中国房地产泡沫和投资泡沫没有真正实现有效控制之前,中国货币政策不会亦不敢大幅放松,只能做微调或借助财政政策来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由此中国股市只能维持震荡行情。与之相对应的美国股市由于货币政策的刺激,经过多次量化宽松之后,增量货币更多流向股市和债券市场,推动了美股的不断创新高,而美国债券市场也维持了牛市行情。

另外,从两国市场股市的定位来看,股票供给与新股融资的定位也是有区别的。中国股市2011年位居全球融资额第一位,而美国股市多数公司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市值大幅下降,股息率大幅提升,相对更有吸引力。而对应的是目前A股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并没有减少。新股发行仍没有完全市场化,三高发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投资者的信心打击较大,市场创投与股权投资机构的暴利与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的大幅亏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市场一旦失去公信力,则很难立马恢复信心。

当然,目前监管层已经逐步加大市场治理力度,从多个角度开始对市场进行信心的重塑和弊病的治理。因此,好的方面或者对市场普通投资者有利的一面正在累积,但市场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

何谓质的改变?1、这意味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一级市场的价格是合理的,到了二级市场仍有一定的套利空间,新股发行本身并不存在过分的虚增业绩的现象,新股三高发行的局面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股息率是有吸引力的回报率指标。当银行的股息率普遍高于CPI指标,才能保证当前银行业绩庞大的情况下,长期投资者是有利可图的。2011年CPI同比上涨5.4%,而银行的股息率普遍低于5%,这样买银行股,还不如买银行理财产品。因此,当前市场其实仍没有达到价值投资战略性建仓的机会。3、当市场出现较大的安全边际之后,价值投资者将会重新回归A股市场,届时市场将逐步走出下降通道,右侧买入的机会开始出现。4、房价跌到合理区域,消费者信心恢复,中国经济从单纯追求规模到追求生活品质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这样市场长期牛市的局面才能出现。

论中美美术教育方式之差异 篇4

一、中美美术教育的人文差异

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世界著名的几所名校如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首先提出了以美术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美术不再作为一门副科出现在学生的课程中,规定学生需要用1/4的精力运用于美术和人文科学上。1994年,美国推出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美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在了公众面前,大大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随后,美国提出了“DBAE”全面性、综合性美术教育模式,将美术从美国普通学校教育中的边缘状态提升为与英语、语文同等重要的核心课程。[1]以弗兰兹·齐泽克和一些欧美美术教育者的思想为基础,他们认定美术能够滋养儿童的情感生活,能够提供制作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的机会。[2]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认为美术教育包括美学、美术创作、美术史和美术评论。21世纪是个多元共存的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熏陶下,美国开放式美术教育开始涉及各种领域,并把这种多元化美术教育作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最好方法。[2]美术就应该具有不一样的演绎,不应该是被传统思想编辑整理过的。在学校同意的教学大纲下,美国教师可以在执行教学任务中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自主设置教学方法,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开发,促使他们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一次次大奖,以此促进国家综合能力一次次提高。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美国的重要地位,他们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和美术素养的同步提高。

反思一下我们国家,除了美术院校的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外,其他专业学生似乎和美术教育一点也不沾边,国家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也没有想法接受除自己专业外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美术类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主要以训练技巧、手法为主,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学生在美术领域单纯停留在作品上,精神层面没有得以提高,美术素养停滞不前。

二、中美美术教育的个性差异

近年来,美国多学科美术教育的综合性汇通式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通过多种参与式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轻松的创作和游戏中,自由自在地进入美术的空间,不仅去遐想人类从何处来,去探索人到哪里去,而且去追问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去讨论人类为什么去保护环境等等。可见,这种教育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的思维活动,这是我们需要大大鼓励且学习的。

在美国美术课堂上,不提倡教师单一风格,鼓励学生创造性和表现性地学习。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天赋的不同差别对待,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形成在同一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老师能一眼认出哪一张是谁的画。他们的教室布置的环境文化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教室课桌椅的摆放永远都是随心所欲的,可以是菱形、圆形或弧形等,学生可以自由地、轻松地、愉快地用各种习惯的姿势投入学习。授课过程中,允许随意走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从美国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尊重,我们不禁感叹美国是孩子们艺术学习的天堂。他们侧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思想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特思想的人才。

而在我国美术课堂上,教室布局永远都是中规中矩,课堂教学方式延续以前的教授式,形成了一个教师讲解、学生接收的固定模式。教师往往以一幅范画为开始,引导学生画出与自己同样的作品,很少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教授。导致我国的美术作品无创新性可言,学生思维更是得不到启发,没有一个自己的独特视角去看待身边的美术作品及生活,致使我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难以提高。

我们应该知道,美术是多样化的,美术教育课堂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组织和参与美术课堂的审美活动是开拓思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美术教学的效度有赖于把审美机制与相关方法引入课堂。

三、中美美术教育的理念差异

当代西方美术教学主张自由与创新,而技法位列其次,这一点与我国传统美术教育所追求的“意境”之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纵览我国古代美术史,各派名家名作百花齐放,美术见地深刻透彻,而那时的西方美术却是以“模仿”为主,基本侧重于神学宗教故事,虽然与写实主义有所区别,但具象还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时至今日,中西方美术教育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有所更改,而美术教育方式的改变与体制和时代背景都有着很大关系。西方的美术教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下创作逐步解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东方优秀的美术精神,在美国这片美术土壤中,孕育出更为系统完善和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法。

与之相比,中国的美术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外加体制的局限和人才的对外流失,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就美术教育而言依旧延续列宾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风格,重视画画技法和形象的塑造,反而淡化了学生的自由创作与色彩感悟,从而使美术教学趋于应试。由于学员众多,画风又极其类同,学生在无意识中已经养成了模仿教师的惯例,这与美国美术教育侧重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内心隐藏性格差异很大。

美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并探索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强调技巧或理论,只会让作品留于表面,无法表达画者的内心情感。换言之,你的画没有独到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效仿,你可以表达的别人同样可以,这种没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载入史册的。个人风格又绝非模仿得来,而是靠美术土壤的培育、自由创作的空间和美术家自身的经历与悟性等主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基于此点,美国美术教育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欧美这片艺术土壤上,有着无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产物,以及当地浓厚强烈的人文氛围,他们一直尊重和保护着人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你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宁静优雅的小镇,处处是美术,处处有故事,此番此景带来情绪触动无疑就是美术家最值得珍惜的灵感之源。

美国美术教育者的工作并不仅仅在课堂内完全呈现,或许他们会在放学的路上约上学生在街角的某个小酒吧小酌闲聊,抑或是几句简单话语道出美术的真谛。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和创作的舞台,也不仅仅是拘泥于素描、色彩、雕塑等等,课后作业更不会限定纸张的大小以及色调的选择,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表现形式、绘画技法都能在学生的作品中加以运用。[3]达·芬奇说过,画画重要的不是材料的好坏,就算是用泥巴作画也能产出优秀的作品。

中西方的美术教育者对同一件事进行过研究,美术技巧可以教学,但美术感受是没办法教授学生的,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1+1=2是数学,美术需要1+1=2的技巧,但更需要1+1=无穷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国内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理性教学的阶段,近年来才稍有进步与改进,与国外交流探讨的机会逐渐增多,但教学僵化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美术学习是一个感悟及体验的过程,强调的是旅途风景而非终极目标,这一点上落后美国美术教育很多,也有众多美术教育者赴欧美国家进修考察,为的就是开阔视野,饱览世界美术史,并将先进的美术理念带回国内用于教学,激发并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美术创作。

四、中美美术教育的普及化差异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们随便走进一所美国学校,看一看他们的课表,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非专业院校,都给学生安排有一定程度的美术学习,而且所有科目在期末的时候都会作为评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从初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艺术永远都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各种机构中不时都会有各种画展及艺术展,公民在不自觉中就接受了艺术教育的熏陶,艺术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在学校,校方会刻意营造艺术气氛,为学生提高展现自己艺术天分的平台,定时举办各类活动、画展,开发学生思维。最典型的莫过于哈佛大学从1993年起,每年定期举办4天的艺术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组织与策划,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组织形式也是形色各异,如在学校的办公区域、课室楼道都设有画廊,便于各类绘画艺术品的欣赏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出。

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的艺术是包围在他们身边的,是受全民重视的,是公民艺术素养的共同体现。在中国,好多偏远地区学生似乎从来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连最基本的教科书都没有,就算在发达城市,学校也只对专业学生提供艺术的舞台。整个校园有的只是面对考试设置的各种题海,我们很少看到学校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如果说要参加艺术比赛,一般都是国家举办的、那种需要过级的活动。学生不是为了快乐在搞艺术,而是为了拿一个好成绩,为了在自己简历上多些筹码。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是国家应该改变的现状。我们如果想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把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搬上课表,做到全民普及化。

摘要:美国的美术教育是以主科出现在学生课堂的,美术课堂教育多样化,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美国的开放式美术教育把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活动、艺术评价和审美学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进而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鉴赏艺术及其文化。中国的传统式美术教育则注重学生手上技法,忽略了学生精神思想的同步提高。美国开放式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式美术教育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文差异、个性差异、理念差异和普及化差异。我们应正视我国美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借鉴改进,做到逐步与世界接轨。

浅析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篇5

淘宝http://wliang1229.taobao.com

论文题目: 浅析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系 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目录

摘要............................................................................................................................1 引 言............................................................................................................................2 1 中美教育文化的特点..............................................................................................2

1.1 中国教育文化的特点...................................................................................2 1.2 美国教育文化的特点...................................................................................2 2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3 3 造成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的原因..............................................................................3

3.1 家庭背景原因...............................................................................................3 3.2 社会文化原因...............................................................................................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致

谢............................................................................................................................7

i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浅析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主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主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这就决定着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篇文章就是讨论中美教育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教育 文化 差异

【Abstract】Culture is the frui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oth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spiritual development.It contains a democratic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deep psychological accumulation.As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democratic thought and behavior, such as seeing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a, it is actually two kinds of culture differences.Different cultur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produce the behavior and the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Such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merican educat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education mode and method.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Key Words】Education Culture Differences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引 言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团结协作、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这些文化方面的不同就延伸出中美的教育文化的不同点。中美教育文化的特点

1.1 中国教育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和继承,注重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培养的是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我国的学校教育强调教师中心,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升学。学生普遍都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感,平时一般不敢主动同老师接触。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和道德的权威,在这种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里,学生的批判性、个性和独特性荡然无存,多数学生只知道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只会跟着老师去思考,不敢提问,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老师不一致时,往往放弃自己的想法或答案而去认同老师的想法,接受老师的答案。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继承型”而非“创造型”。沉重的课业负担占用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在老师和家长的高压下,学生处于超负荷状态,越学越厌学,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也越来越差。并且中国传统重视礼教,强调等级隶属关系,使得学生常常约束自己的行为,放弃自我的愿望,表现出自我克制、盲目顺从的人格特征 1.2 美国教育文化的特点

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美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努力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甚至争论,老师允许学生向他们挑战,敢于公开承认自己在哪方面无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和启发式教育。他们关注儿童是否在愉快地进行某一活动,是否进行了探索,让孩子懂得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甚至当学生迟到时,教师还主动向学生致意:“谢谢您来听我的课!”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在美国家长会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且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家长应该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美国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美国的教育方法与中国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美国在教育中提倡个人地位,注重个人性人格的培养,而在中国则更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主张社会地位。中国教育方法是指整个东方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个观念从很小就灌输进去了,儿童还在没上学以前就有了。美国的教师到中国去看了以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中国幼儿园的小孩子常常一排排地坐得很整齐,而美国的几个孩子放在一起就会乱起来。他们不懂,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有关系的。守规矩,一步步地学,这是从幼儿的时候就有了影响。

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念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造成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3.1 家庭背景原因

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 中国封建传统观念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子女对家长只能绝对服从。尽管发展到现在,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所转变, 但总体特征仍属家长制, 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为孩子好, 便一味地替他们包办、决定一切。由此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无主见。中国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在美国则不一样,美国属于基督教义的国家,他们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美国父母与子女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父母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注意孩子的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从不强迫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便是孩子的错误选择,父母也总是耐心劝说,不横加干涉,越俎代庖。他们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并且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3.2 社会文化原因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是众人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不仅对中国文化,而且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都有着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孟子称: “舜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群臣有义, 夫妻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问也要讲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车,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辈出北辰,居其所尔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搏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于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恩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在中国讲求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从属于社会集体,如国家、民族、种族或阶级,其形式不一.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或精神,既有其广义的一面,又有其狭义的一面。从狭义上来讲,它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于美国文化所认同的个人主义思想都是一种实现形式而已。中国以集体主义思想为行为规范的产生的展,除了有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根源外,主要是来源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传统教育史以伦理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它有积极的一面,就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君子”。君子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一本《论语》就是讲的人伦道德,讲仁.义.礼.信,讲什么人是君子,怎样成为君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子。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是君子要的道德。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 在与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中, 形成了美国的文化特征, 人际交流过程中, 反映出注重个体, 张扬个性的特点, 是开放式的教育。

与中国文化不同, 美国文化是可以用“人权”来夸耀的。人权是作为人应享有的一切权力(包括人身权力和其它民主权力)。美国人极力主张自由平等, 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力。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 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是社会界定的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形式,它是欧洲反封建的产物,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新教思想的核心,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因此个人主义包含的面比较广泛,有相当的深的内涵。美国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中国狭隘个人主义。中文的个人主义是贬义,它是集体主义的对立面,等同于利己主义,它是侵犯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思想。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主要是褒义。它包含的内容有自立根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等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力量,它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伴随着美国文化,美国整体教育概念内涵的彰显也渐次变的清晰起来。1988年,美国的整体教学计划在俄勒冈州的一些城市开始试行,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了一份名为5公元2000年:设计我们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把中学原来的八种课程整合成三个课程纲目。在这三个纲目的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整体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可见,美国整体教育新思维的提出是对文化整合这一美国文化发展趋势的有力回应,两者均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美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结束语

中美文化是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中小学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美国文化是一种注重科学主义的理性文化, 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的“ 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强调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中庸和谐的道德文化。两者各有其长短, 可取长补短。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正是美国高度物化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而美国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创新精神也是中国由落后的农业经济迈向现代化所极为需要的。学习美国的教育长处, 关注个体发展, 鼓励张扬个性。多在开发思维方式上想办法, 培养学生养成开放性、外向性的思维模式,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杨海庆.中西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文化比较[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1 [4]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5 [5]叶章心.中美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出版社, 2005.7 [6]朱瑞玟.佛教成语[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随着毕业论文的结尾,短暂而又充实的三年的大学生活也将落下帷幕。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曾经以为,离开学校的时候不会难过,毕竟,这已不是第一次离开校园。可在写下这篇致谢词的时候,眷恋和惆怅还是涌上心头。这三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无疑是美丽的,它是我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

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芬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指导我的论文,从开始的论文选题到后来的论文攒写到论文定稿,老师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中美高中教育差异对比研究 篇6

关键词:国际化背景;中美高中教育;差异对比

教育是无国界的,教育资源也是共享的,接受不同的教育,感受不同的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随之提升,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我国高中生留学美国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对中美教育的差异进行比对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好选择,也有利于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化背景对中美高中教育的影响

1.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中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我国高中教育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美国的高中虽然与我国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之路。因此,在国际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重视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在教育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推动高中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高中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在中美两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国作为世界性的教育强国,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与我国有很大差异。但是无论何种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都是要符合该国家的实际教学情况,只有符合本国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够使该国教育理念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因此,国际化背景下,要求中美高中教育都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吸收别国教育教学中的精华,不断完善,使本国高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推动高中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中美高中教育差异的对比分析

1.中美高中在课程选择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在各自的教育系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两国高中教育也在适应国情、适应国际化下不断进行创新,两国在高中教育上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程的选择上,注重选择符合实际生活,具有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程,也可以说两国在高中课程的选择上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不同点分析。在授课上,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中国教师在教学上,对课程教材的利用比较全面,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很完善,但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多,主要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检验;美国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教材的依赖不是很大,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常留余地,但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多,善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其次,中国高中课堂班级人数较多,受教学时间影响,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人,学生一般靠自己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美国高中班级人数较少,一般在15名左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到每一个同学的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

2.中美高中在课程安排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在课程安排上,中美两国的高中教育都很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划分不同的年级,然后安排相应的课程,布置教学任务。

第二,不同点分析。中国高中教育虽然在新课改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课程安排上比较重视理论课的安排,实践课程较少,课程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国学生多接触和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无暇顾及其他的兴趣爱好。美国高中教育对课程的安排不具备强制性,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多数课程偏实践性和应用性。

3.中美高中在考评方式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中美高中教育都采取相应的考评方式,这是验收学生知识接受情况和学习能力情况的基准。

第二,不同点分析。中国的考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考试制,考试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几大等级,学期末、学期中和每个月都会举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和月考。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和教师的要求,还有课堂测验、章节小考等,不同的考试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中国高中教育的最后一个考试是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深造的入学考试。美国高中的考评方式采取学分制,学分制没有固定的等级限制,具有较大的弹性。但是美国高中的学分制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高中4年中必须要修满22学分以上才能毕业,也就是必修的课程必须在22科以上。但是在学分的获得中,美国高中的学生不需要进行大量考试,他们一般是在自我理解和教师帮助下进行自主的社会实践,以获取实践结果作为学分的获得依据。

4.中美高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对比

第一,相同点分析。中美高中都有相关思想道德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确保学生正常学习的保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第二,不同点分析。中国高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重视德育教育,在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开设相应的思想品德课程,德育课上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案例、故事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对全体学生实施的普遍性的教育。美国高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注重纠正教育,就是根据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性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国际化背景对中国高中教育的启示

受当前国际化背景的影响,我国高中在教育上必须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充分借鉴美国高中教育中的经验,与我国高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国高中的教育水平。

1.改革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高中在课程设置上过于主观、片面,缺乏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位,学科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在课程改革上,可以借鉴美国课程设置中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这一点,在完成基础的课程之后,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革考评方式

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考试过于频繁,教师对“题海战术”深信不疑,导致学生费时费力,学习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因此,要对考评方式进行改革,不能单纯将理论课的分数作为判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应该在考评内容上多样化,如可以将实验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特长等加入到考评内容中去。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中美两国高中教育的必然趋势。根据对中美高中教育差异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着一定弊端,因此,我们应适时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翁丽霞,陳昌贵.中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94-100.

[2]吴函诺.浅谈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J].才智,2013(26):93.

[3]马峰.对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几点思考——兼谈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2):3-5.

[4]王琳希.中美高中教育差异及启示[J].好家长,2015(38):177.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长期的文化现象,并在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输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非常重要。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难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并极大地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因此,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者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宏观上看,时间观的差异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心理时间取向,另一种叫文化时间取向。

(一)心理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一些深层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差异,过去、现在、未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四种不同的时间取向。

1. 零时间取向。

零时间取向就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

2. 过去时间取向。

具有这种时间取向的人,要么把发生在过去的事铭记于心,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要么重视旧式生活,念念不忘过去之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过去为时间取向的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老和年长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重,经验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

3. 现在时间取向。

认为“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人们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上,享受现在。具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为冲动、自发性、随意性和轻松自在。

4. 未来时间取向。

与东方人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回顾过去。这是由他们较短的历史和成功信条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会制定详细的未来个人计划,American Dream(美国梦)早已深入人心。在美国,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详细计划的人能有动力度过他的余生。

(二)文化时间取向的差异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各自的时间取向都有其社会及文化渊源,而文化应该是无良莠、好坏之分的。由于我们的生长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待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爱德华·霍尔将文化时间取向划分为三类: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 技术时间。

技术时间指的是精确时间,“它是一种被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使用的时间取向,这个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很陌生的”(霍尔)。但是至少它适用于跨文化交际领域。

2. 正式时间。

正式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世纪,年,月,周,日,小时,分钟。和技术时间相同,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导致文化误读。

3. 非正式时间。

非正式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在交际中很难把握,因为它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同。本文当中仅以“准时”和“等待”为例来介绍非正式时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准时

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准时是强制性的。如参加家庭聚会,中国人通常会提前或准时到达。因为中国人习惯提前帮助主人准备晚餐。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聚会,为了不打扰主人的精心布置,他们不会提前到场,迟到十分钟是最佳选择。而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包括改变时间原来先后顺序。显然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式的“不见不散”。

(2)等待

在西方社会,等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没有耐性长期地等待。在西方人看来,漫长的等待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因此,在美国,等待是拒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中国人会友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因为等待是中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例如,繁忙的商人或者某重要领导的姗姗来迟是可以谅解的。我们有耐心去等待,这点是和西方人截然相反的。

二、结语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隐藏于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并构建着与其相适应的交际行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因此,在一些跨文化的生活或工作场合,如果人们只承认和坚持自己的时间观念,对异域文化的时间观念不予理睬,误解就有可能发生,交际就有可能失败。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理解心理时间取向、文化时间观、时间间隔和交际节奏的种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霍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增强跨文化意识,可以把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降到最低限度。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开明的态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本位主义。知己知彼,才能入乡随俗,尊重异域文化。一旦遭遇冲突,要运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第三,跨文化交际必须坚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原则。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 1959:20.

[2]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1) :97-10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31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73.

[5]Edward C.Steward&Milton J.Bennett.American CulturalPatterns[M].Intercultural Press, Imc.Yarmouth.Maine.U.S.A.

[6]刘爱真.文化认识和言语得体[J].外语界, 2000.

[7]顾群超.文化差异和大学英语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7.

中美教育差异对比 篇8

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 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在中国,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查漏补缺, 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 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 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 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

教材:美国的教材浅显, 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地强调夯实基础, 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 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9

1.1素 质 教 育 的背景 。

相对而言素质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国家比较早, 而且实践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说比较成熟,而且通过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可以说有效地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比较稳定的人才资源[1]。并且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培养,以及合适公民精神的促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

我国和大多属东亚的国家(受中国影响)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本身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再加上发展对于教育的综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而中国开始试着引进素质教育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用素质教育的优点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3]。

1.2素 质 教 育 的 优势 。

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由于原先的应试教育偏向性过于明显,而且标准相对刻板,就必然地可能导致千篇一律的情况出现。对于人来说是必然的,不可能完全按照同样的标准要求和塑造, 因而必然会对一部分人本身的素质水平造成扭曲的状况[4]。素质教育方面 ,由于本身对于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比较重视,再加上目标在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必然地会导致在公民本身的全面性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2.中 美 素 质 教 育 的 差异 性

2.1个性化发 展的差异 。

个性的发展本身应当是有一定特殊点的, 因而必然不可能千篇一律, 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待,不可能维持过于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从而限制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

根据在附近进行随机调查的结果,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依然保留比较简单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方法, 对学生自身特点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按照喜好随意地进行塑造和改变,以这样的方式发展特长, 一定程度上有比较严重的集体化倾向和跟风的趋势,对于学生本身素质的把握和判断,并没有很好的研究。美国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比较有经验,在学习之余会注重学生在闲暇时间的表现,以及自身的倾向性,尽量地从客观方面对学生素质取长补短, 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2.2综 合 运 用能 力 的 差 异 。

综合运用能力分为两方面,首先在教育者方面,从调查得到的结果反映, 大约五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其学校的教育方式比较死板, 缺少针对性的变通, 也没有很好地将教材联系实际,对于素质教育本身的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对外国先进水平来说,其教育者本身的教授方式比较灵活,并不拘泥于教材,联系方面可以说有相当的扩张[5]。更重要的是 发达国家的教育并不强求一定正确,而是认为思考的过程是最重要的能够自主地思考,才是对于学生最大的尊重。

在学生方面, 应当说有大约三成以上的学生在调查中承认自己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综合水平方面没有明显的改善, 而这样与发达国家个性化充分发展的百花齐放的状况有一定的差距。

2.3独 立 性的 差 异 。

学校对素质教育的实行,可以说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比正常的干涉尽可能减少, 才能保证教育不被掺杂太多因素。但是就这方面来说,国内做得并不好,学校本身就难以完全地行使职权,再加上随意的干涉严重,经常把任务转嫁到学生身上,会进一步使得学生疏离。

3.对 外国 先进 性 教育 的学 习 经验

3.1做 好 对 于 素质 教 育 的 基础 环境营造 。

发达国家素质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教育界本身的力量更在于全社会为此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和氛围。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建立等于自然而然顺理成章,非常顺利地发展。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非常明显,这是一个重视自由的国家,因而要求尽可能地将自由的权利贯彻在所有领域之内, 而整个社会对于自由的支持及所谓美国梦的热衷, 必然成为素质教育良好的发展土壤。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推广,不应当仅仅是嫁接,需要进行一定的环境营造,或者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改动,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有效地发挥作用。

3.2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将灵活和综合型教学进一步深入。

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说是直接的执行者, 而发挥校方的作用,尽量按照情况灵活运用,才是保证素质教育落实的关键。从美国人的教育经验大致上可以看得出来,学校不应考虑过于一致性的标准, 而要对教育按照本地和自身状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出现偏差的时候进行及时的修正[6]。更重要的是独立地发挥作用,才能将综合型教学灵活运用在实践中。

3.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升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水平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10

关键词:中国教育,美国教育,差异,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 但远远不是教育强国。美国作为教育强国, 其教育模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实践等方面都较中国更先进。为了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探讨美国教育领先的原因并吸取其优势, 以促进我国成为教育强国。

一、中美教育存在的差异比较

1. 培养观念与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以及对考试的应付。教师的任务自然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非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课程、学制设置都较为灵活, 校外活动、社会活动较多, 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不但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可以培养出与人合作的精神。

2. 教育改革的实现程度。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育改革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本文拿中国21世纪课改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防教育法》的改革力度以及实现程度进行比较。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为了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所进行的改革。美国在该法案中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定和保障的作用, 引起了人们对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对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教育机会与资源获取上平等性问题。

中国教育中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他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在美国, 由于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影响, 其公共教育事业建设远远在中国之上。近些年来, 美国又将社会教育机会平等提上日程, 不仅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其效果还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学生们自然都获得较为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4. 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方面差异巨大。

在中国, 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正在对教育的跨越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计算机普及率和网络带宽都偏低, 阻碍了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采取了卫星电视双向传递和英特耐特网服务于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了保障, 终身学习也得以实现。

二、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思考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做以下几点思考。

1. 古往今来的考试制度对教育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导致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以应付考试,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2.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被忽略, 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当前知识, 教学方式也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 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用说形成学习的动机与促进学习迁移了。

3. 我国教育中所采用的统一的编班、统一的课程、统

一的教学进度不能够重视个体与个性的发展, 这种普及教育一方面不利于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 这种传统的“整齐划一”教育观念必须要改变。

4. 在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走过场、形式主义层出不穷, 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本质。

此外, 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实现程度远远不及美国。这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 我国综合国力较弱,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还较

落后, 教育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 然而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普及公众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手段。所以, 必须要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同时, 加大教育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改革教育体制, 使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结论

本文较全面的对中美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落后与美国不但有其教育观念上、形式上、实践上的原因, 也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教育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慎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方可成为一个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薛燕华.中美教育比较及我国教育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2]王禄荣.从中美教育比较看新课程[J].天津教育, 2007, (8) .

[3]杨柳.由中美教育之比较看国内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11

摘要

本文从美国旅游教育的特点、中美旅游教育差异、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三方面着手,旨在提高旅游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美国;旅游教育;特点;趋势

一、美国旅游教育的特点

(一)实践性的课程设置

美国旅游教育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从休斯顿希尔顿饭店学院就可见一斑,这所大学本身就是酒店,学生每时每刻都置身于酒店专业标准化的氛围当中,学生的上课不仅仅是上课更像是酒店的岗前培训,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的大学还有普渡大学,普渡大学饭店与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可以参与到“HTM国际晚宴系列”等活动中去,这些国际级水准的活动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二)紧密的行业联系

与行业紧密的联系是美国旅游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从教授的身上就得以体现,各个大学的教授是各个相关企业的常客,他们会承担一部分企业的咨询与培训工作;而旅游行业的精英们也定期走进各个大学的课堂,向学生们讲解最新的行业动态。这一行业与大学紧密互动的模式几乎被美国的每一所旅游学院所使用。此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回校深造与学生进企业实习也在美国旅游行业中形成了一种常态。

(三)注重行业背景的师资选择

教师的行业背景是美国旅游院校所看重的一项重要标准。美国的旅游院校不仅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高等教育更注重教师的行业背景,美国的教授体系不仅要有专业的博士文凭还要具备由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颁发的饭店管理教育者证书、注册饭店管理师等资格证书,每个大学都会聘请资深的经理人和业界的精英来学授课、甚至参与到教学计划中去,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

二、中美旅游教育差异

(一)旅游教育侧重点不同

与中国的旅游教育重理论教学相比,美国更注重实践教学。这种差别从对教师的的要求上就得以体现,对于美国的旅游教师来说旅游以及相关的从业经验与高等学历同样重要。美国的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贴近实际,如赌场管理、游艇管理、剧院管理、俱乐部管理温泉管理等细化的专业设置,这样的专业划分更利于学进行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实践。而在中国,课程设置各个大学基本一致的,课程设立不够灵活,从中专到本科拉不开层次,从而导致中国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校企的合作办学模式不同

美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是一种常态,中国的校企合作办学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校企合作办学只是流于形式,学校依然处于闭门办教育的状态。而美国的旅游教育很注重校企的合作,在这方面休斯敦大学希尔顿学院可称得上是一个典型,该学院由希尔敦集团创始人希尔顿投资兴办,这座学院为该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

(三)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同

美国的旅游行业协会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对美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真正使旅游教育走向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走进学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旅游教育资金短缺和缺乏实践基地的问题,典型的有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的酒店学院、瑞士的洛桑学院。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旅游行业协会起步较晚,与院校的合作和沟通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创建沟通纽带促成协同发展是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和院校需要进一步共同观注的问题。

三、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教育的实践化趋势

中国从古代的八股取士,到如今的应试教育无不呈现着浓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旅游教育这一对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很强要求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旅游教育模式大都发端于最初酒店和旅游业的需求,因此中国的旅游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与中国的酒店和旅游业接轨,把经验丰富的酒店及旅行社从业人员请到课堂中去,使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行业需求,避免在培养自身素质方面与行业需求存在偏差。行业精英进课堂、模拟导游、实训餐厅、茶艺、调酒这些实践性强、与行业需求对接性良好的教学内容应该成为旅游教学中的常态。

(二)旅游教育的订单化趋势

如何在大学生就业率连年下降的形势下培养出就业率高、受企业认可的旅游人才成为旅游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订单化的定向培养模式是旅游教育培养单位可以采用的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的需求培养旅游人才,理论知识与学期实习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实践能力,快速适应企业要求的高就业率毕业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禁锢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解放出来,把企业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相承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实现高就业率和高位就业。

(三)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趋势

旅游这一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校企合作办学这一办学方式,与五星级连锁酒店以及旅行社合作办学,一方面可以请优秀行业从业者进课堂,一方面拓宽了办学单位的实践基地范围,在实习期可以输送更多的学生到高级别的实习单位进行标准化甚至是国际化的培训和工作,这样对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论是毕业之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还是重新寻找就业岗位,相比于未接受过正规化培训的毕业生来说都有巨大的优势。

(四)旅游教育的联合办学趋势

区域联合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的认可,旅游教学也在逐步向着联合办学的方向做出尝试,从目前如火如荼的Mooc,到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旅游人才的跨区域培养成为旅游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突破。联合办学在跨文化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面已经显现出其他办学方式无法达到的优势,旅游人才培养单位在与国外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为自己学校所用,同时可以输送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西方优秀的教学理念,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5,(11)

[2][澳]B.W.里切,[英]P.伯恩斯,C.帕尔默.旅游研究方法[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1-367.

[3]佟婷.国外旅游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0,5:151-152.

中美青少年户外体育教育的差异 篇12

其他发达国家推崇的体育锻炼举措, 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拓展了思路。比如美国, 总统奥巴马2010年成立政府工作组, 为针对美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已经开始与食品公司和医疗机构展开合作, 研究有关立法和项目计划[2]。因此, 无论从政府工作的角度, 还是青少年需求的角度, 都需要推出一系列的举措和方法。该文对中美青少年户外运动体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企图为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美国青少年户外运动教育体制分析

曾有人专门研究过美国教育体制, 提出美国体育课内容划分非常详细, 初中体育教学就分为10大种类, 很多项目都是我国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而且在美国, 加拿大中学就像我国大学一样实行学生自由入学, 所有学习成绩都按照学分制记载。这样可以因人而异, 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体育课首先需要简单的体制和体能训练, 但是过于单一的训练形式、按部就班的教授方法以及限制性过高的要求, 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趣。也会让孩子们对运动失去兴趣。所以在我国中学生中女生大都不喜欢上体育课, 完全是为了应付差事。在美国, 学校体育却是另一番景象, 让所有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中去, 发挥所长。而并非严格的要求学生达到何种标准, 应付升学考试。而是把体育运动与健康、快乐联系在一起。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好的锻炼, 同时也可以学到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教育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 像日本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 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 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 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 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网络上曾盛传一段美国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 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 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

户外是美国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组织这些课程也很强调性格的培养。美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盈利性;另一种是非盈利性。非盈利性的较为普遍, 主要是一些环保与健康相关的机构组织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认识自然, 学习环保。最大的机构是遍布世界各国的“童子军”, 童子军强调性格和人格的培养以及纪律的培养, 培养孩子大胆地走出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会去荒野, 培养孩子无畏的精神[3]。

美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很普遍, 长期发展下来, 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于是有更多不求回报的“志愿教练”。另外, 家长的认同度也高, 从很多比赛的照片上可以看见, 孩子从小就被背着或推着参与到马拉松等户外运动中。对户外运动的热情保证了户外市场的良性发展, 且呈稳定上升趋势。

2 我国青少年当前身体机能和社会能力现状

全世界中国家长对孩子生活学习的关心, 估计是其他大多数国家父母对孩子关心程度的几倍。现在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六个大人的关怀之下, 在这样的照顾下, 我国孩子各方面能力相当低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身体机能情况是身高和体重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 说明当前家庭生活状况的提升, 饮食结构的改善, 人们生活过的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水平都处于严重落后状态, 而且还在持续下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近视和肥胖症的发病率。其导致原因就是体育锻炼的缺乏, 户外运动的减少。不仅如此,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女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学习压力又大, 参与社会交往训练和要求不多。只要是学习好, 大家就认定是好学生, 对于孩子们心理活动和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没有关注。直接反应出青少年社会能力的缺乏。在改革开放这些年里,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明显, 学校体育教育也做的越来越完善, 全民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也不断提升。但是, 必须知道, 这些发展一是由于各个学校为提高升学率水平, 学校存在重视文化水平, 而忽视体育的倾向,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直接导致运动时间的缺乏;二是由于学校体育建设场地不足, 学生活动范围的限制。体育课的单一性都会对体育运动带来影响, 日积月累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将呈现出下降趋势。

3 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户外拓展训练并非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 而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户外运动的训练促进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相互信任, 通过团队协作使学员能突破心理障碍、建立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树立起团队自身统一的独特品牌形象。帮助参加者认识自我, 激发个人潜能;改善人际关系, 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进行团队建设, 建立团队和高绩效团队;培养领导管理能力, 使参加者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更强的领导管理才能;缓解工作及生活中产生的压力[4]。

很多欧美国家, 就算是一管看中学习成绩的日本, 青少年户外运动也发展的非常好。很多户外运动项目已经得到了普及。学生在野外的训练可以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在日本有很多户外运动训练营, 可以让学生住宿, 开展野外训练, 提高野外生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互助能力, 也能让学生感触到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这些良好的运营模式和好的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而且有实验表明, 参加过户外训练的家长更愿意要孩子一起参与进来体验, 学会更多在书本上学习不到的运动技巧和生存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户外运动的乐趣, 可起到推广户外运动的重要作用。

4 对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的建议

4 . 1 推行户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全国范围内开展户外运动, 就是要让青少年知道户外运动的科学理念。户外运动本意就是从室内走出去, 到户外去运动, 让青少年走进大自然体验, 发现运动的意义。户外运动强调实践和参与, 突出互动自然, 寓教于乐, 能够使诚实、勇敢、正义、互助、友爱等贯穿于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更为有趣、更加生动、更加直接的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 让他们从自身的实践、游戏中去体味和感悟, 摆脱以往青少年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灌输和说教的窠臼, 使思想教育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贴近青少年, 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认知方式, 富有实效。科学教育的理念从提出到上升为社会共识, 需要一定的时间, 可以组织有关部门、机构、专家学者和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国外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开展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专题研究和报道, 拓宽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使他们认识到户外运动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4 . 2 国家积极培养专业的户外运动教练

在全国大力开展户外运动教练员培训班, 让有经验的学者和教授们来教学, 也可组织人员多参与国外教学研究。加大户外运动教练员们综合素质培养。也可在全国体育专业院校开设户外运动专业, 让大学生们可以专业系统的学习户外运动体育教育, 培养专业的户外运动教练员, 这样也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教练员素养。同时, 可以学习国外户外运动的经验, 面向社会和高校招募志愿者, 同时培养专职和业余户外运动教练员, 利用一切优质资源不断壮大户外运动教练员群体。

4 . 3 大力推进户外运动场所的建设

利用各个学校有限空间, 积极改建场地, 争取每个中小学都能拥有自己的户外运动场地, 扩大学生活动范围。其次就是利用社区力量, 能在每个社区建立户外运动活动场地, 也可大大提高全民户外运动的积极性。在大型游乐场也可兴建户外运动场地, 可由社会或民间团体不定时举行户外活动, 达到全民响应户外运动。

4 . 4 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户外运动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在户外运动中青少年一定要按照户外运动基本要求, 听从专业教练人员的安排, 教练员也必须考虑到青少年在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合理安排训练, 协调学生参与适合的户外运动训练。在户外活动的基础上, 首当其中是安全教育工作, 在活动安排上也要考虑青少年身体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和调整。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保证参加户外活动的青少年人身安全。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 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文章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体质状况几个方面, 结合美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教育情况,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是身体素质的提升的关键, 并从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我国青少年户外运动的促进和改善方法。

关键词:户外运动,发展,青少年,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红伟, 傅钢强.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 2013 (4) :24-26.

[2]苑悦, 他得青.美国青少年户外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20) :81.

[3]赵承磊.户外运动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作用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9) :24-28.

上一篇:美国诞生下一篇:高校组织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