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2024-11-15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共12篇)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社会逐渐深入信息化时代, 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因此, 各国开始注重教育, 针对自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旨在通过教育改革, 提高其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保证其教学的效果。中国与美国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主要是其教育传统、教育基础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不同, 致使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为了研究中美教育的差异, 需要进一步分析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因此, 本研究将对中美教育理念的对比, 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 同时阐述美国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从而保证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实现对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1. 文献综述

在国内, 有众多学者对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针对中国的应试教育, 学者与专家对中国教育进行了研究, 黄大龙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 分析了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教材内容上, 中国注重的是技巧与习题训练;美国注重的是实际训练,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顾汉忠对中美教育理念的研究主要是从教科书方面进行研究的。张天孝和唐彩斌主要研究的是美国、德国与日本等教材的共性特征, 并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现代技术的应用。张晓贵对加拿大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 加拿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但中国的教育, 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与学生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致使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丁邦平也对中美教育理念差异进行了研究, 并阐述了自身的观点。

同时, 在国外, 部分学者也对中美教育理念进行了研究, 也有学者对不同国家的教材进行了对比, 其中有人认为美国教育落后于中国, 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中注重基础教育, 而美国注重的是实际能力, 基础教育的忽视将不利于学生日后深入的学习。因此, 中国教育在保证理论基础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不足, 要吸收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而实现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

2. 教学理念的概念

教育理念的概念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其概念为:教育理念体现着教育思想家与整个民族的价值, 教育理念蕴含着教育发展的精神性、持续性与理想性等。教育理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导向性、规范性与前瞻性。

3. 中美教育理念的比较

3.1 中国与美国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对实践的认知, 教学理念是对教育实践的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理念是重要的, 下面将阐述中美教育理念。

美国的教育理念, 在美国的教育、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等方面对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教育理念, 美国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美国教育家、理论家的教育理论体系方面, 还表现在美国政府、美国社会所遵循与接受的教育理念, 美国教育理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深入性与广泛性等。在美国, 教育学家杜威是最先主张进行教育改革的, 要转变教学主体, 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要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改革思想对美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而美国在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 同时杜威的改革思想对世界的教育理念均有所影响。美国的诸多学者对于课程设置也进行了研究,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认识科学, 还要解决实际问题, 如:合作、沟通、交往等。美国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在教育理念中追求公平与平等, 它将作为教育的长期目标, 美国政府与美国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二, 在教育理念中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合理的公民;其三, 在教育理念中倡导的是人文精神, 培养的是思考与质疑思想, 人文精神的倡导将利于学生形成判断能力, 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考与质疑思想的培养将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而使其进行创新;其四, 在教育理念中阐述了教育保证着社会的自由。

中国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 自古以来便重视教育, 在古代有科举考试制度, 传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 其中也关系着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目前, 中国教育通过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改革, 对西方教育理念的吸收, 形成了现代教育, 其教育主要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与内容的讲解。现代教育中有诸多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大量的练习训练与枯燥的知识记忆,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同时也未能考虑课程的特点, 未能实现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在此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 受教育者不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应试教育未能得到改进, 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中国的教育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同时也缺少质疑精神、冒险精神与批判精神等, 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3.2 中国与美国教育理念的差异

目前, 中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中, 通过反复的、大量的、机械的、枯燥的记忆与练习等, 实现对知识的积累, 但这样的教育, 未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未能考虑课程的特点与生活实际的需求。美国的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释放了个性、培养了兴趣。中美学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美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学生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掌握, 但其创造力、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中国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 但同时, 中国学生对基础知识有着较为全面的掌握。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 在理论与真实背景方面。在教育过程中,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 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育要富有活力, 才能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学生才能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学习, 同时学生才能具有创造性。在此基础上, 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 去解决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进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现阶段, 中国的教育却未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对知识的讲解, 对概念、理论性的内容进行反复的研究, 让学生对理论内容进行机械记忆, 并通过反复的、大量的练习, 实现学生对概念与理论内容的理解, 进而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但学生未能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在美国的教育中, 教师仅是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让学生通过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 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与理解, 其教学氛围是轻松、愉悦的, 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完成教学的, 其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并符合学生的需求, 同时美国教师在教学中, 往往通过实际的例子展开对知识的讲解, 致使美国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在应试与实际应用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仍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国际竞赛中, 中国学生的成绩普遍十分优秀, 这也体现了中国应试教育的问题, 学生适合考试,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 中国学生的能力普遍较低。中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知识点的讲解比较深入、详细, 并针对历年的考试重点内容、主要形式进行讲解, 致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普遍较低;而美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知识带进行简单的讲解, 较少提及考试、测试等, 同时注重对生活实际的联系, 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的、及时的讲解, 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为重要的便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深刻的认识与掌握, 并形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中美教育理念存在差异的原因

首先, 在教育传统方面。自古以来, 中国教育便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美国教育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异思维,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能力与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其次, 在教育基础方面。中国教育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学习,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大量的、机械的记忆, 从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深刻记忆, 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而美国教育中对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 让学生通过实践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 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应用, 美国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 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 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的教育从社会本位出发, 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理念, 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体现着中国价值;美国的教育从个人主义本位出发, 体现了个人之上的价值理念, 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

4. 美国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 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 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但中国教育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解决, 因此, 要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从而保证我国教育改革更加深入,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其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但美国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对我国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其研究与吸收, 将利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 在借鉴过程中, 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而利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较大。在中国, 部分教师仍未能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落实, 因此, 要提高教育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据调查, 目前, 在教育过程中, 仍存在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学生对知识点未能进行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在此情况下, 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与国家的实际需求, 同时, 其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因此, 要注重素质教育改革,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阶段, 教育改革逐渐深入, 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诸多方面均进行了研究,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从而指导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才能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而保证其高质量的教学, 真正实现中国教育的改革。中国教育改革注重中国的实际情况, 采取符合国情的方法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要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 才能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从而提高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教育改革要进行科学的研究, 从而为教育改革奠定科学的基础。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美教育理念的对比, 通过文献查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对中美教育理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从两方面对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详细研究了产生二者差异的原因, 同时阐述了美国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并从中提取出了值得中国教育在改革中进行借鉴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本文探讨了中外学者对教育改革与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过对中美教育理念的介绍与比较研究后发现, 中国教育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 同时掌握了考试的技巧与方法, 具有规范性、严谨性等特征;而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是简单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注重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刻认识, 还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有创新型、实践性等特点。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育传统、教育基础与价值取向等诸多原因造成的。美国教育理念中有着诸多优点, 因此,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中国教育改革要积极吸收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并且要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从而实现中国教育的长足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 各个国家均开始关注教育,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美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吸收;而美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创新与拓展。本文将比较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并分析其影响, 旨在通过二者的比较, 实现其教学目标, 保证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美教育,教育理念,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思静.中美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4) :4-5.

[2]季绍斌.中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同性及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9 (3) :77-78.

[3]刘丽群.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9 (5) :120-121.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2

组员:段超,赵子豪,肖睿杰,庞毅飞,孟泽洲

指导教师:白如艳

摘要

我们通过对中美教育制度的研究,分析出两者存在的差异性,并找出我国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网上查阅资料。

前言

25年前的预言

1979年我国曾派出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其基础教育,旨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曾想,中方考察团回国后竟然兴高采烈的宣称:‚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因为在考察中,中方考察团见到‚美国学校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许多学生大字不识一箩筐,阅读能力低下,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课堂上,学生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或翘着二郎腿高谈阔论,或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如逛街一般。‛作为礼节,美方也派出考察团回访。在考察中,美方考察团见到‚中国的学生早上七点就起床上学,去学校时边走边吃早点。在上课时坐姿端正听课认真,课后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考试分数高的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成绩比任何一个国家学生都优秀。可以预测,再过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如今25年已经过去,现实无情的讽刺了当年的预言家们。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世界权威科学论文半数以上出自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的美国人之手。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从建国到现在,几十年了教育确实是没多大进展,一说到这个肯定有人不服气,但试问我国从建国到现在除莫言外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吗?答案是没有(不包括外籍华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正文

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3.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5.两国课程设臵不同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

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7.学习负担不同:

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中国的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方面,而考试制度是“牵一发而动身”的关键.只有应试教育改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抓创新来补不足.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现在的社会.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中国现行在实行的新的教育体制,正逐步的改正教育的缺陷,趋向于多元化,国际化,这正是研究教育的成果所在.也是我们的本意.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考试制度不同。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由此可见,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是有的而且还不小,若想缩小差距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在我看来,教育不好一个人,比十个人吃不上饭更严重,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高端技术人才,而不是成亿成亿的给饭就干活的只会干活的人形机器。

参考文献:【中美基础教育考察报告】,《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等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3

摘要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和美国《走向未来——国家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中内容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对方的精华,以期为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程 课程标准 对比研究

一、两国内容标准概述

在国家课程标准里,美中两国都提出内容标准这个概念。其中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表1两国体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概要对比

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达到水平五的具体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美国高中体育教育内容标准

一个受到良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应该:

△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能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 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

△ 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并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 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 培养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 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能。

△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在身体活动环境中,能够表现出负责任的个人和社会行为。

△ 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不同之处。

△ 懂得身体活动能够提供快乐、挑战、自我展现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注:以上各个方面内容无完全的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2003;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标准》中对于内容标准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清楚表达了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体育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美国则从技能、知识、运动方式、体能、行为、个体学习差异性、学习兴趣七个不同的方面阐述出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整体上不难看出,两国内容标准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关于运动技能方面,我国《标准》中规定要让学生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并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美国相对来说要规定得具体一些,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并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所以,两国都注重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以后的具体运用,都强调学以致用,这是共同的特征。我国在运动技能内容标准中还提出要让学生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这个方面的内容标准,而美国则没有,可能这与我国近年来一线体育课上的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在这里提到了标准的高度来引起广大教师的特别关注。

另外,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我国规定得比较细致和具体,而美国则相对笼统和简单。这可能与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关,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由原来单一的传授运动技术及相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不但要教授学生身体练习的方法和原理,还要懂得各种涉及身心健康的保健知识,比如艾滋病,性心理健康,合理的搭配饮食等。原来的体育课程没有规定具体的健康知识课程和课时安排,而现在则有专门的学时以保证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时间,还有相应的学分认定来进一步保证这方面标准要求的落实。

二、关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

我国《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达到水平五时要学会的某项运动,而是分类对各种运动项目做出要求。比如:提高田径类某些项目(如长跑、跳高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三年内至少必修1学分);较好地掌握成套的体操、健美操或舞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等。在运动技能运用方面则是这样表述的:参加班内体育比赛或组合、选编运动动作;自觉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美国课程标准则表述得非常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美国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年级、十二年级运动技能内容标准表述(范例)

十年级十二年级

△ 展示多样的熟练游泳姿势;△ 通过红十字会中级游泳水平的要求;

△ 能够使用不同的球杆来打一局高尔夫球;△ 能够在大约12米以外射箭,10箭有9箭射中目标;

△ 能够展示多种社交舞蹈;△ 灵巧并熟练地操纵皮划艇通过激流;

△ 在与对手的网球比赛中,可以在网上击球往返几个来回;△ 在与水平相近的对手进行壁球比赛时,成功应用高级防守和进攻的击球技术;

△ 在排球运动中可以使用所有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在空手道中具有黑带的动作水平。

资料来源: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对各项运动项目所要达成的标准是完全可以用具体的办法来测定和评价的。比如十二年级其中一个标准是学生能够在大约12米以外射箭,10箭有9箭射中目标,这样的标准对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简单易行的,而且也便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提高,掌握练习的程度。另外,美国的内容标准里面很注重运动技能的竞技性,比如学生要通过红十字会中级游泳水平的要求,这样的达标要求现在在我国是没有提倡的。相反却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竞技性要求,转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适用性。本次课程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对上述情况有所缓解,内容标准中只对达到目标的内容或活动提出建议,没有具体的做出规定,这就给各个地方的学校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等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3]

由于体能的发展对于健康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能标准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美国高中课程标准在体能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于我国来讲要高得多,这和他们从幼儿园这个水平就开始抓起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如表3所示:

表3美国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年级、十二年级体能内容标准表述(范例)

十年级十二年级

△ 评价个人体能状况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和力量、柔韧性和身体成分;△ 检测与健康相关的体能的练习以及其他行为;

△ 设计并执行一个个人体能计划;△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适宜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以及身体成分的水平;

△ 参加多样的合理增进体能的身体活动;△ 使用体能评价的结果,来指导对身体活动计划的调整。

△ 评价个人体能状况;

△ 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个人体能目标。

资料来源:耿培新,梁国立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2007。

从表4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体育课程内容标准对体能的发展方面侧重于对体能的评价,设计并执行体能计划以达成目标,到十二年级更是要用体能评价的结果来指导身体活动计划的调整等。与我国相比,在运动参与目标里提到了学生要简单制定个人锻炼计划,也涉及了体能的评价,但没有涉及到结果的运用,甚至在水平六的发展性体能内容标准里也没有达到自主设计体能发展计划和运用评价结果这一个层次,只是提出学生能够分析同伴体能变化的原因和给同伴提出改善体能的建议。[2]因此,我国也要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美国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体能这方面的做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中美两国体育课程标准这对内容标准的制定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国《标准》注重学生的身心社三维健康发展,美国则围绕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来描述学生应当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都要协调发展。

(二)关于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标准,我国《标准》在六个运动系列分类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发展要求,美国的内容标准则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达成,对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要求要高于我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关于学生体能达成和发展,我国《标准》主要从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两个方面来给学生提出发展要求;美国则更注重学生在体能达成时的评价和运用评价后的结果服务于体能提高过程。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梁国力主编.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

中美教育差异对比 篇4

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 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在中国,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查漏补缺, 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 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 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 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

教材:美国的教材浅显, 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地强调夯实基础, 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 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 篇5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6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对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在权力距离、个人本位与国家本位、竞争与分

享、求变与求稳等文化维度下,中美两国的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环节,其地位和重

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不同的文化维度,对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典型代表的中美小学教育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学生负担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既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又可以为我国小学教

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教育 文化视角 教育价值观 中美

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沉

着、冷静地接受各方面的挑战而不被淘汰。因此,中

国自20世纪以来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大,尤其对

基础教育改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不断向前迈

进。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尤其是和发达国家进

行教育比较更可以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因此,从文

化的角度选取小学教育这一教育的基础环节对中

美两国教育展开深入细致的对比,更有利于取长补

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高质量基础教育思想。

一、权力距离高低差异下的教育分野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荷兰心理学家霍

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通过对美国IBM公司在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的相关调查研究,提出了

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维度,即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Collectivisism versus individualism)、不确定性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

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feminity versus masculinity)。

这一理论对跨文化研究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和作

用,而权力距离更是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

论概念。Hofstede将权力距离定义为“组织中的个体

对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Ⅲ霍夫斯泰德用

权力指数(PDI)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权力距离。而

在其研究结果中,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是80,美国

是40。因此,中国与美国相比属于高权力距离,美国

则是低权力距离。

在小学教育领域,权力距离的影响不可忽视:

1.师生地位

在高权力距离的中国,教师的地位是神圣不可

侵犯的。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对老师的话达到“言听计从”的

地步,甚至超过家长的地位。中国学生习惯被动地

接受老师的安排,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要照

做。在美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课

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有自

己的主张和思想,不需要机械地听从教师的要求,

也可以就自己有疑问或认为教师讲的不对的地方

发表看法或与教师辩论。

2.创造性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源泉与动力,而

青少年期的创新、批判精神则是整个国家进步的最

关键的一个时期。中国的儿童从小在集体主义价值

观的引导和教育下,往往忽视或压抑了自己的个性

和爱好,成为具有统一思想和行为的“人”。更重要

的是,在高权力距离维度下的教师的绝对地位也直

接导致他们“反叛”意识和精神的削弱甚至丧失。中

国传统文化看重“师道尊严”,在这种文化氛围里,

“学生的批判性、个性和独特性荡然无存,他们变得

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独创的意识与能

力”。低权力距离的美国给了儿童较多的自由空

间,“不崇尚师承关系,不鼓励盲目服从。鼓励青胜

于蓝,容忍学生‘造反,推翻老师学说。强调动手动

脑,反对死抠理论,鼓励社会实践。讲究因材施教,

欢迎学生提问。容忍各种体制,提倡因地制宜的特

色化。”

二、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分野

与教育差异

中美两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

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文化强

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地

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

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

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

此体现。”这两种不同角度的人论在中美两国形成

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儒

家文化是一种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强调集体主

义、国家本位,个人利益则处于压抑的地位。而美国

则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是以个人主义为本

的国家,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强调

个人意愿的合理性,注重个性解放、个性人格的培

养,反对权威、国家、社会等外在因素对个人发展的

干涉和阻挠。

在这种价值取向分野下,中美两国的教育也表endprint

现出很大的差别。

1.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上,中国教育偏向统

一,而美国教育则注重多样与差异。中国的传统文

化主张“天人合一”,提倡谦虚谨慎。因此,中国人不

习惯脱离群体,并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大众保持

一致。在中国西部小学阶段,教师把统一的学习内

容用同样的教学进度教给不同学习能力和接受能

力的儿童;学校和教师按照统一标准提出奋斗目标

并用单一的评价体制对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

学生进行评价和测试;以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为

主。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以语文、数学、英语为重点,

音乐、美术等科目虽然有安排,但重视度很低,且缺

乏专业教师;有关科学、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课程更

是少之又少,并且多是在理论上的教学。在美国,小

学课程极富弹性,既没有界限明确的学科,也没有

固定不变的教学课时。且开设的课程繁多,选修课

更是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的自

由度极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道德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道德教育是立足于集体本位文化的,从

小学阶段开始就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

爱社会主义。美国的道德教育立足于个人主义的文

化基础之上,“把道德的问题归属于个人自身的行

为,这不仅仅保证了道德的地盘,张扬了学生的个

性,而且保证了道德不介入那些不适合介入的领

域。道德教育没有成为政治教育的殖民地。”所以,

“美国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国

重视的是规矩,个人如何努力去遵守奉行。”

毫无疑问,个人本位与国家本位这两个方向,

无论是哪一个的过分强调都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国的个人主义虽然有利于学生

的个性独立、自由成长,但对国家、集体的稳定发展

造成了威胁。托克维尔(Toccqueville)在其名著《美国

的民主》中,曾经警告说,美国性格中的有些方

面——他称之为个人主义,而不是传统的自我主义

(egoism)—有可能最终将美国人彼此间隔绝开

来,成为破坏自由的条件用。中国的国家本位在维护

集体利益时同样对个体的个性产生压抑、窒息,缺

乏创造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个人与集体的选择、侧

重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对美国教育给予赞扬或贬

斥,而是要在以集体为中心的现实社会里,最大限

度地满足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和权利,掌握好

适度问题和教育方式。

三、竞争与分享的文化模式及教育对比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和为贵”

的文化精神占有重要地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注重和谐共处。而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

础,因此,分享成为中国人最看重的相处之道。现在

越来越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对此文化现象的一个

现代理解和发展。

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层反思:我们的教

育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愿意与他人

分享,不单单是一个玩具、一片面包,更重要的是思

想、成就、利益。面对这一诘问,我们需要思考中国

的合作文化。分享是一个强调集体合作的思维模

式,但是,因为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因为对集体本

位的强调和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没有充分尊重

个体价值,导致合作的面合心不合,缺乏深度合作,

缺乏有诚意的合作,实际出现了很多表面合作暗地

勾心斗角的现象。为了比别人考得好、成绩高,或是

防止他人超过自己,一些学生往往不会真正参与到

合作中,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把自己真正的方

法、思想告诉大家,只是表面上做做样子。另一方

面,教师对合作的态度也存在问题。“新课程理念下

的教师合作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

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但

在仍然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教育下,为了所谓的班

级名次、升学率,在教师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把自己

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透漏给其他教师的教师还

存在着。

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使其强调竞争,社会

的发展也依靠竞争作为推动力。个性的张扬、人格

尊严的维护、个人权益的神圣不可侵犯等都推崇竞

争精神。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企业与企业

之间,时时处处都在竞争。竞争使社会充满活力,竞

争使美国人开拓进取。美国虽然乐于竞争,但并不

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他们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普遍,经常可以

看到孩子们互相交流、讨论。并且在比赛中,团体的

胜利往往比个人的成功更能够获得教师的表扬和

重视。“合作是任何事业的核心,美国人已经充分意

识到这点。在美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

是设计一些多人合作的内容,体现了美国人的一个endprint

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会合作,才有竞争能力。”

四、求变与求稳的文化心理及教育差别

受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追

求稳定,“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寻求人与周围环

境、自然界的协调。并主张通过‘静坐等方式修养

心性,以实现心灵的宁静及与外界的平衡。”祖宗

之法不可变、以不变应万变等都是中国人普遍的文

化心理。而美国的边疆文化、移民文化使得“求变”

成为美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他们面向未来,充满

冒险、探索精神,“无论作为神话还是现实,变化的

思想已经植入美国人的精神品质并与个人的个性

成长紧密相关。”

求变与求稳的不同文化心理对中美小学教育

阶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对儿童的要求

中国的小学总是安静多于吵闹,尤其在课堂

上,“兴奋”的孩子会成为扰乱课堂环境和课堂秩序

的“罪魁祸首”。与中国相比,美国的老师鼓励孩子

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玩耍中尽情嬉戏、在生活中

张扬个性。

2.改革实施的力度

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基

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部分教育工作

者都对此次改革持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投身其中,

但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和行为上拒绝、抗拒

着改革。中国人求稳、因循守旧的心理可以说是这

一现象的映射。他们习惯了、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担

心“一变”就会带来困扰、动乱,因此,把自己封闭在

传统中而不愿迈出来。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难以大

刀阔斧地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美国在基础教育

改革方面则在经常“变”:20世纪60年代针对课程

实用化的倾向,美国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

目的是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准,进而达到提高美国学

校教育质量和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80年代以来美

国又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

法规,如《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

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在美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美国人锐于改革,求变求新,排斥安于

现状、墨守成规。

“美国能够从一个自然环境荒芜萧索,人文环

境愚昧落后的化外之地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为当

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这与其独具特色的文

化与教育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美国无论是

在文化精神还是在教育制度上都有值得中国学习、

借鉴的地方,但这不能作为简单区分中美文化和教

育好坏的借口,而是要因国而异,从深层次上对比

分析中美两国教育的优缺点,从本国实际出发,真

正实现两国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民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7

1.在中国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发展, 教育校园网逐步扩大为城市网或者区域网, 这种发展趋势也逐步被许多地区所重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一百的教学城市网, 其中不包括筹建中的地区[1]。然而, 尽管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第一, 教师信息修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主流, 对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完全了解;第二, 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 甚至一部分教师根本不知道先进的教学观, 与时代发展相矛盾;第三, 不清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目的, 部分学校仅仅将这门课程作为简单的学科, 并未注重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使得学生仍然采用过去的学习方式, 而不知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2]。

2.在美国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顾名思义, 信息技术化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 推动教育的完善, 从而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学国。美国之所以成功地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美国政府关注信息化教育;第二, 美国研制出新的网络系统; 第三, 通信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兴起等。

目前美国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主要表现为:评价体系的运用, 通过互联网将评价结果告之大众, 有助于推动地区或者学校加快信息化进程;教育手段的运用, 美国教学强调学生为主, 教师只是充当指引者的身份,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提升的运用, 美国学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提高事故处理能力;学校设备完善, 因为完善的基本设备环境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在进行教育改革时, 保证了设备的先进性, 从而其教育改革才会如此成功[3]。

二、中美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对比

由于科学技术、学生本身的特质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 中美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不尽相同。

1.教育观念的差异

信息技术对中美教育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 教学观的差异。美国的IT发展一直是全球的领军者, 所以与其他各国相比, 其教育方式更具有时代性。一方面使当地的教育更具广泛性,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教育向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转变, 同时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4]。而在中国, 信息技术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师生之间的角色逐渐转变, 教育观念也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第二,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差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美国教育模式逐渐从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学生地位平等, 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发生许多变化。然而在中国, 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强调传教式的, 网络等仍然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第三, 合作观的差异。合作是中国和美国教学的主要差别之一。在美国, 教师更加关注合作观的培养, 通常选择让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因而学生大多比较随和热情。但是在中国, 学生在合作意识方面比较缺乏。

2.教学环境的差异

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气氛。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力和财力, 对学校的网络设备以及网络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完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经有将近一半的教学选择使用互联网[5]。然而在中国, 尽管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但和其比较仍然存在差距, 而且在其改革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教育问题, 例如资金缺乏、教育氛围混乱等。

3.教育手段的差异

在教育手段方面, 美国目前强调以人为本, 坚持学生为主的理念, 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 摒弃了传统的教师、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手段, 逐渐转变成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手段, 时刻以学生为主。例如, 教师教学设备比较简单落后, 而学生学习的设备都比较先进。然而在我国, 由于传授式教学手段经过长时间的考验, 在我国教育中已经根深蒂固, 所以教育手段依然停留在传授式, 而信息技术的引进只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学, 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依旧注重机械式学习。

4.教育体系的差异

一些学者指出,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研究一方面将人们带入了信息世界, 另一方面为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了机会。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已超过了其自身的范围。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 美国的教育逐渐趋向于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的方向。而在中国, 大多数教师仍然选择以自身为主的教学体系, 仍然强调教材与传授的重要性, 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但是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内在潜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提高, 学生长时间处在被动的位置, 很难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

5.学习方式的差异

美国在对学生学习方法改革的过程中, 也坚持了自由、平等、自主等最新理念。教师以信息技术为主, 将集体转变成组队讨论研究, 学生以主动研究或组队合作研究为主。在这种方式下,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讨论,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完善自身的学习素养[6]。然而在我国, 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尽管许多学校已引进大量的高新设备, 但是其学习仍然处于听与练的状态, 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不能将其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其实践水平比较低。

6.课程设置的差异

信息技术在美国课程设置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逐渐从单一的教材变为多媒体等多种资源, 教育内容也涵盖了学生对资源使用的反响。在这一方面,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教室外的相关资源的供给, 学生对这类学习状况的反响和态度应该成为其主要的组成成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至21世纪初, 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堂已包含了超过一百的课程, 并且将逐渐扩大到五百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资源使用权。在我国, 尽管十分注重学习资源共享的工作, 相关政府也已经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改革过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路程是艰苦的, 依赖于大量条件的许可以及技术的发展。

7.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美国各大学校, 尽管其经费很多, 但比较重视投资所带来的效果和利益, 也不十分强调设备的最新, 反而比较重视应用对体系的影响, 这一点是中国所缺乏的。美国许多学校仍然保存着大量老电脑, 但是保养得很不错, 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使用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在中国, 大部分学校的电脑使用效率低、保养情况不好, 甚至有的时候大批电脑闲置不被使用。尽管我国校园互联网普及情况比美国好, 然而其各种资源比较缺乏, 系统也比较简单。美国教师的教学面涉及多种学科, 而尽管中国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果比较多, 却基本上局限在校园网内, 外来人员根本无法入网, 涉及范围比较小。

三、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发和建议

上文对中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比较, 研究美国信息技术运用成功的案例, 探讨其未来趋势, 将其与我国相联系, 给出下面几点建议。

1.教育观念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发展, 与产业年代的教育观相比, 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符合新时代的特点,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方面要结合美国的教育观, 注重教师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及运用新时代的教育方式, 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特色, 对我国教育进行改革创新, 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一条教育之路。

2.教育环境方面

教育环境是动态的, 可能随着不同阶段的教育情况而发生改变, 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育手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元素之一。由此可见, 完善教育环境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数字教学环境与支持系统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师生平等自由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地,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教育资料, 从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而且为教师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数字教育环境的创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 硬件设备的组建;第二, 软件系统的创建。

3.教育体系方面

与过去的教学体系相比, 先进的互联网教学体系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教育中教师与学习者的位置和对等关系。所以, 若要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 必须按照信息传输途径以及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尽量提供学习资料, 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才有助于教学的深入, 才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才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保证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育手段方面

信息时代的来临, 迫使全世界各大学校对教育进行改革, 摒弃了以前“教材 + 黑板”的教学手段。所以, 我国在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时,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实现全模块教学, 有利于减少相关的教学费用和做到共享学习资料, 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第二, 强调实践教育,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事故处理能力,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 实现案例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问题处理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第四, 强调互联网资源, 其对教学设备及环境没什么要求, 适合一些教学情况比较艰苦的地区, 而且某方面增强了教育的开放程度[7]。

5.教育方法方面

心理学指出, 学习方法主要分自我寻找和接纳两类。两类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相互依存。然而过去比较注重接纳, 而不重视自我寻找的意义, 所以目前需要摒弃完全性的接纳, 选择有意识的学习, 将各类讨论和自主研究活动彰显出来, 让学生主动找到错误, 分析并改正错误, 从而最终实现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 各大学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提供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 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第二, 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创建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提高其与人交流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第三, 创建讨论式学习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第四, 创建全方位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第五, 建立教学评价系统, 有助于师生间相互监督, 从而为学习方法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使得各国发展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信息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技术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等方面对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 教育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等特点, 使得传统的教育体系得到完善,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学体系逐渐转变为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学体系, 使得教育得到空前的解放, 也使得教育成为全民的活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不断促进教育方式的创新, 不断保证教育内容的丰富。笔者对信息技术在中美两国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比较, 深刻分析了两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运用中的差异, 最后结合美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运用中的成功之处, 探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差异,比较,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振华.美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发展成因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5.

[2]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保定:河北大学, 2005.

[3]王琳.信息技术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长沙: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安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保定:河北大学, 2006.

[6]向于峰.美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2.

中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对比研究 篇8

美国的道德则最早产生与宗教, 在美国历史短短的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与政治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德依附于政治并为其服务。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较小。美国是由不同种族构成的 “大熔炉”, 是由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共同创造的, 其个体的发展主要依靠于个人的努力, 强调个性自由平等发展, 这于与中国的下级服从上级的明确的等级制度有区别。

中美两国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对于一个 “社会人”的重要性, 中国强调的诚实、守信、勤奋、忠孝、仁义, 强调个人发展与对社会贡献的重要关系。美国强调的怜悯、独立、自信、明确个人是非与道德判断的能力等, 也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以下是二者在家庭伦理道德方面几点细微的差异。

一、“情意至上”与 “理性主义”

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 家长会用感性的方式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教育方式以人伦为基础, 中国人传统的血亲本位的关系也指导着家庭关系的发展。但是中国家庭也会注重考虑理性思考的作用, 比如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悌”, 从这也可看出中国的家庭也不完全忽视理性。但其更注重家庭的和睦气氛即 “和为贵”, 家庭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

美国的家庭道德偏重个人本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相对独立于群体, 每个成员间有独立的空间。家庭除了要让个体享受其应得到的权利之外, 个体反之也要在家庭中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美国的家庭父母不会太多干涉孩子, 也不会进行太多的谆谆善诱, 双方都是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处理家庭成员的关系, 解决家庭问题。美国家庭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 没有明显的地位尊卑高低的区别, 不同辈分家庭成员之间都是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

二、“仁爱 “与 “公正”

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以传统的仁爱为 “核心”, 仁者爱人, 中国的家庭成员处理关系的动机比较高尚, 它强调付出不一定要索取回报, 即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等的。甚至尽义务是为了让其他成员更好的享受权利, 这一感性的 “仁爱”观在中国家庭道德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美国的家庭道德教育则是以公正为前提, 公正是处理家庭问题的出发点, 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即在履行家庭义务的同时也理应享受家庭给予的各种权利。有时强调付出就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如孩子替父母劳动都是可以索要报酬的, 这在中国看似不合常理的做法在美国是很正常的。

三、“服从”与 “自由”

中国的家长很多都善于说教, 而孩子的听话和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也使得父母的劝诱大部分是成功的。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机会比较少, 父母的家长地位也比较突出, 他们选择依赖父母, 知道如果听父母的话会得到什么好处, 这些好处如果靠自己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很多年的拼搏才能换来的, 同时能从父母那里获得间接经验也是中国子女选择依靠而不是独立于父母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家庭, 孩子有很多自己选择与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 他们起的是一个引导性作用, 中国的古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美国家庭伦理中得到很好的呈现, 美国家长会告诉孩子怎么钓鱼让他们自己去钓, 中国家长倾向于把掉好的鱼直接给孩子, 孩子只管享受着鱼的美味就行了。同时美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快速的发展的经济使得很多父母的经验已经落后于当今的时代, 子女们不需要父母的过时的经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己能够能独立完成在社会中的各项任务, 这也使美国孩子在家庭中过早的拥有了很多权利, 在家庭中的独立自主的成熟地位也为他们走上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和充分的准备, 很多在社会中需要独立解决的复杂问题美国家庭的孩子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甚至经历过了。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 社会倡导的自由与家庭赋予的独立也具有相关性。

四、对现代家庭伦理道德的启示

从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伦理道德理念来看, 二者各有各自的优点。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中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 是值得借鉴的。但有时中国的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 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甚至有些成年之后也靠父母提供的资金生活, 变成了 “啃老族”。反观美国的家庭观念中, 平等是比较独特又突出的。有时父母甚至要倾听孩子的观点, 合理的话要向孩子靠拢, 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明自由理性的氛围。我认为可以把二者的长处相结合, 将感性与理性、仁爱与公正、服从与自由相结合, 争取形成一个中庸的、合情合理的家庭伦理道德模式, 这样才有利于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同时,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帮助父母完成了任务, 父母可以根据任务完成的好坏和孩子的需求有选择性的给予孩子资金上的奖励,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平等, 也有助于孩子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 对于走上社会和与人相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法奇.论美国的渗透式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8 (05)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对比研究 篇9

1.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

美国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 主要体现在它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在美国, 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存,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大学层次分明, 营利性私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界限清楚, 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层次教育同步发展。

2.拥有成熟的教育认证制度

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 也是美国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了认证的学校, 其学生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经济资助 (如贷款、助学金) , 转学时其学分才能得到承认。政府对高校质量的调控机制就是通过经费资助来实现的。教育认证主要由非政府的自愿参加的院校协会或专门职业协会下的独立认证机构负责进行。

3.美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办学经费的筹措, 将筹款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来做, 设立专门部门, 安排专门经费, 配备专门的人员, 这是维系学校充足的办学经费的重要保证。

4.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是美国各类大学又一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五花八门”。二是教室“灵活机动。三是课堂生动活泼。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通过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可以从中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别。笔者在此作以如下分析:

1.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 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 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 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 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 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或者讨论。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态度不同, 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2.科研管理实施的不同

目前, 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 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 随便抓个热点问题, 通过互联网搜索, 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 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 “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美国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 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 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 有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

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看, 尽管我国高校对于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 提高科研能力越来越重视,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大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我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中实现成果转化的不到1/3。美国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紧密联系, 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高, 教师的科研目的很明确。

从科研经费的来源看, 政府投资是目前中国大学科研经费和项目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校友等社会团体对于高校科研事业的支持作用不高。在美国, 民间团体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的参与可以吸引更多具有同样需求的单位、人才、资金加入, 这对高校科研能力的发挥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 高校对这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高, 导致科研经费紧张, 科研成果不多。

3.学生管理体制不同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 主要是以班 (年) 级为单位进行管理, 各班由辅导员具体管理。辅导员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 (处) 的领导,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校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均能及时地掌握, 如果发现问题, 可及时解决问题, 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美国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辅导员主要通过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 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美国辅导员工作内容重在服务, 因此能够应用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服务于学生。美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则在于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我国学生管理中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非常专业化的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 工作人员和辅导内容方面都还没有专业化。

通过以上比较, 并不说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哪个更好, 不同的教育体制适合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但值得思考的是, 如果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 引进美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先进的思想理念,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在中国猖獗的学术腐败现象。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之外, 如果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将会使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兼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也将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西安

摘要:本文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鲜明特点, 比较了中美教学体制异同, 阐述了美国大学的分层结构和资金来源、大学的管理方式等, 并给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篇10

中美基础教育各有利弊, 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 如果避开现实盲目效仿或是盲目摒弃, 那样不仅达不到目的, 而且将失去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或失去借鉴美国义务教育先进之处的机会, 也必将失去我们国家的竞争力。

比较中美教育, 可以发现两国在以下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美国的各个州自行负责管理基础教育问题。主要有两类机构负责基础教育管理:一是各级教育董事会, 作为民间社会组织, 各级教育董事会主要负责社会与政府的联系, 其所做决策将交由政府教育部门执行;二是联邦、州、郡、市和学区的教育部门, 如教育局、教育部等, 它们负责教育经费的分配, 但是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管理, 而是从总体上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在基础教育方面, 美国基础教育宏观管理由政府主要负责, 基层和学校负责具体的管理。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基层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又能够减轻美国政府的教育经费的负担, 同时还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与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相比,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具备以下特点:1.以“县”为主, 除了大政方针以外, 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由县级政府行使。2.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的管理过多, 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3.办学体制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这可以保证政府教育决策的贯彻力。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主要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其构成要素的职能是校长全面负责, 党组织保证监督, 教代会民主管理。这种体制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比美国多一层党组织的作用, 而美国没有政党组织参与。我国校长有决策权和执行权, 而美国校长主要有执行权。

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在美国, 课程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 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材也是由各个学校自主选用。小学生一天只上3节课, 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 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 内容广而不深,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的科目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 取得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

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 是由政府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各省使用统一的教材。其中, 必修课的地位明显, 所占教学的时间多, 而且科目基本是全国统一。从教材的内容来看, 学术化倾向比较明显、知识深奥、重知识轻生活、轻实践, 学生负担非常沉重。我们的目标既“高”又“全”, 却缺少生活中细节化的熏陶。而且选修课的科目极少, 无法满足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要求, 如果学生想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不得不花钱参加校外的兴趣班或辅导班, 但是占用了大量学生的周末以及平常的休息时间, 无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行与提高。

学校考试评价方面:美国中小学的考试评价有着自己的理论和特点, 考试很灵活, 很多考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评述, 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比较容易发挥。而且不同的州、郡、学校考试方法、内容、要求也都不同, 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百分制或者等级制。平时和阶段性检查评定学科成绩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平时检查作业, 二是各类项目考试, 三是阶段与期末考试。各州统一编写学科考纲, 统一组织进行。

相比之下, 我国的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与美国不太一样。经过近几年的改革, 目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多数学校会看学生平时测验和教师布置的作业成绩, 但是重点要看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 只有少数的学校会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已经取消, 但是初中升高中, 各个省市做法各异。

除此之外, 中美基础教育在学期分布、学制、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和共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 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反映了社会文化内涵的不同, 适合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未必适应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崇洋媚外, 或者固步自封, 应该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 有利于寻求适合中国发展且兼容并包的办学方式与策略,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陆钧.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J].基础教育参考, 2004 (6) .

[3]上官子木.创造力丧失在基础教育中[J].中小学教育, 2004 (10) .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11

【关键词】地理实验 教材对比 教材编写 有效教学

一、中美地理教材中试验设置的对比

对比选用的两种教材是我国人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美国高中理科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同样都是高中主流教材,体现一定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笔者想从两种教材中对地理实验的设置方面进行比较,进而思考如何将地理实验更好的设置,以达成教学目的。

(一) 实验数量的比较

由于具体国情以及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实验数量较为少,三册各种实验加起来不过十几个而已,而且实验建议很简单。这种设计一方面给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造成地理课堂对地理实验的不关注,以及只注重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的现象。

美国高中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是上中下三册,里面大大小小实验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所有的实验都是详细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帮助,自己完成。在试验步骤之前,都有特别提醒本实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求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哪些实验要课堂上做,哪些自己做。

(二) 实验类型的比较

因为实际客观因素的原因,人教版中地理实验多为演示实验,即教师操作,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由于对学习压力、安全问题等的考虑,地理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的学习还是“纸上谈兵”。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展示”階段,不能发挥新技术的优越性。少数可参与的实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情况下无法实现。

《科学发现者》中的地理实验有四种:迷你实验、地学实验、探索实验、技能实验。迷你实验是一些非常简短的实验,使用的材料也很简单,可以在家完成;地学实验有四种:地学实验、网络实验、地学制图实验和设计实验,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提供素材和指导;探索实验用来介绍章节的主要内容;技能实验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练习,通常需要解释数据并作图。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并独立操作。现代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能力培养的多样性使地理课程异彩纷呈,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

(三) 实验设计理念的比较

人教版地理实验设计非常简洁,目的就是为知识点的理解服务,符合我国目前中学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但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鲜有表现。在教材中实验设计的过程与细节中体现出的是将地理视为“学科”,而不是“科学”,忽视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谨性。同时又缺少人文情怀,没有关注到做实验的“人”的感受。

《科学发现者》中实验同样也为知识点和课堂服务,但是在设计中体现出知识的应用。《科学发现者—地理》因为是理科综合,所以教材中地理与其他理科联系很紧密。书中注重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问题—实验—分析—总结,更是把地理视为“科学”。在“实验”这一步骤中,提出“选择样本—确定如何控制和测量变量—进行实验和观测—记录结果”的过程,为学生指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框架。所有的实验都是详细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帮助,自己完成。在试验步骤之前,都有特别提醒本实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求注意,体现人文关怀。

二、对地理实验编写的一些建议

(一)编写实验小册子

教材限于篇幅,无法将更多的实验编写进去,那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实验编制成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收录的实验是与教材直接相关的、经典的地理实验,同时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详细描述。这样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一部分用来在课上进行,辅助讲解重难点和对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等进行一定的培训,避免学生在课堂只看热闹没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目的。另外的一部分是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实施。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鉴于高中学生时间紧迫,学习压力大,也为了学生安全考虑,一些地理实践活动会被忽略。校内地理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拍摄视频,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学校之间应该密切合作,共享资源,更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可以在网上截取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视频来让学生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地理实践方面的不足。学校网站上面可以定时由地理老师更新内容,包括一些实验、实践材料,跟进一些时事新闻,捕捉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实验内容生活化

地理实验要充分体现“为了生活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在实验编写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中取材,“浅入深出”,即浅显的例子引入,深刻的道理得出,这样学生对地理实验会更加重视和喜欢。

(四)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材编写要顾及各种因素,不可能尽善尽美,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定期接受一些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注意挖掘身边的案例,设计成地理实验,包括课上演示实验、课下实践活动(调查、观测等等)。

三、结语

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地理实验教学的改观同样如此。不过我们有信心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平.高中研究性学习实验案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青等译.科学探究活动手册[M].长春出版社

[3]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6(4)

[4] 朱学尧.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4)第23卷

[5] 张建明.新课标下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初探[J]. 科学教育,2009(1) 第15卷

中美高中教育的对比 篇12

目前, 很多人对军事任职教育还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那么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 军事任职教育不能等、靠、要, 必须抓住机遇, 迎头赶上。美军在实施任职教育培训方面起步较早、培训体系划分较为明确, 建章立制较为完善。研究和分析美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培训体系, 借鉴其任职教育的主要做法, 对我军任职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美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培训理念对比

美国军事院校根据军队建设和战争的需要, 来确定任职教育的目标, 并且根据现代战争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军事人才的培训目标, 以适应其岗位任职的需要。美国的军事人才培训体制基本与军官生长、任职和晋升环环相扣, 紧密衔接。美军规定, 军官的学历教育在军队院校或地方高校完成后, 都要进入任职教育院校进行岗位任职培训。而且每晋升一次职位都要经过院校的相应培训, 做到“先训后晋, 晋训结合, 不训不晋”。美军军官职务的每一次变动, 军衔的每一级晋升, 不仅要求相应的资历、经验、功绩, 而其必须接受规定的任职培训。

我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是按照岗位任职资格和条件的要求, 为使培养对象获得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区分不同的职级层次和岗位类别进行的专业教育培训。为适应武器装备发展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新形势,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指出, 对指挥军官实施以排、团、军三级为重点的逐级培训。“先训后用、不训不用、训用一致”成为我军干部培训使用的一项基本制度。另外, 我军在组建5所综合大学的基础上, 对步兵、部分炮兵、装甲兵以及海军、空军和二炮等军兵种本科层次初级指挥生长干部, 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的组训方式, 较好地解决了初级指挥军官科学文化教学和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矛盾。

从任职教育培训理念方面看, 中美有着共同之处, 即都将军官的晋升与任职培训紧密结合。但从培训理念落实的实效上讲, 两国还有着一定差距。比如“先训后用、训用一致”是我军始终坚持与倡导的干部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就被安排转业, 有的干部未经本级培训就提拔使用, 这也造成了干部参加院校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是部队派送的“公差”学员, 有的求知欲望不强、学习标准不高, 只图培训经历, 不求能力有所提高。

二中美任职教育院校体系结构对比

美国对生长军官的培养采用“两段制”, 即先完成地方普通大学本科的学历教育, 获得军官任命, 再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及更高级别的军事教育。在美国承担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任务的军事院校不承担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任务。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不承担学历教育任务, 只讲授军事知识、技能。美国各军种的生长军官的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都是在军官学校、地方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完成的。在完成学历教育后, 获得理工文科学位, 并获得军官任命, 然后再到各兵种专业技术院校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毕业后, 担任某一具体职务。美国现有军事院校 (训练中心) 113所, 其中担负学历教育的院校, 只有4所军种军官学校和三军医科大学、海军研究生院、空军技术学院等7所, 其余106所均为任职教育院校, 占院校总数的93.8%。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建立起了新型的院校体系, 按照培训的任务, 把军队院校分为两大类:学历教育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任职教育院校主要是指以实施任职教育为主的院校。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以后, 军队院校总数由82所调整为67所, 其中学历教育院校22所, 包括综合大学5所和单科院校17所;任职教育院校45所, 其中高级1所、中级18所、初级22所和士官院校4所。任职教育院校占院校总数的67%。目前, 我军的这些任职院校中有不少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为一体, 融中级培训与初级培训于一身, 有的仍包含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应该说我军目前的任职教育院校体系设置还不够合理。而且在现有的军官培训院校中, 初中级院校偏多, 高级院校少, 三级教育机构的比例不够协调, 不符合军官发展的需求规律。同时, 院校属性的确定缺乏科学性, 造成课程设置较随意和培训层次难以衔接的问题。我军要建立合理的任职教育体系, 就要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条件下, 搞好全军院校体系的顶层设计, 充分考虑任职岗位需求的三级教育层次, 按照军官职业发展的需求确定不同级别院校的数量结构, 调整院校任务、目标和教学内容, 根据培训任务重新确定军队任职教育机构的属性。

三中美任职教育培训类别对比

美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 在军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 与军人的职务、级别相对应。初级军事任职教育以本兵种排、连级军官培训为主, 兼顾营、旅级军官和准尉、士官、士兵。初级职业教育院校的任务是对新任命的军官进行担任排级职务的兵种专业技术训练, 对在职的中、上尉军官和少数军官进行晋升连级职务前的进修和专业技术提高训练。学制一般一年以下, 个别复杂专业可达两年。中级军事任职教育以本军种营 (团) 、旅级军官为主, 兼顾其他军种军官和连、师级军官和中级文职官员。美国军队的中级任职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训本军种的中级指挥参谋军官, 对本军种的少校、中校级军官进行晋升前的部队指挥与参谋业务训练。高级军事任职教育以各军种师、军级军官为主, 兼顾军以上军官和高级文职官员和其他国家相同级别的军官、文官。美军高级职业军事教育的任务是培训国家与军队的高级指挥、参谋、决策与领导人才。对各军种的中校、上校级军官以及相应级别的政府官员进行晋升前的指挥、领导、管理、决策方面的训练。学制都较短, 为几天至几个月。

我国指挥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的培训, 分别在指挥院校和专业技术院校完成。指挥院校实行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 分别培训排、团、军职指挥军官。初级指挥院校, 培训初级指挥军官, 即各类排职军官。对入校的青年学生和优秀士兵, 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三个教育层次, 实施系统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完成从青年学生或优秀士兵向合格军官的转变。学制分别为二年、三年、四年。中级指挥院校, 培训团职指挥军官及相应参谋人员。对入学的、经初级指挥院校培训的营职军官, 实施进修性专业教育, 学制1~2年。高级指挥院校, 即国防大学、培训集团军 (军) 职以上指挥军官及高级参谋人员。招收经中级指挥院校培训的陆军、海军、空军师、旅职指挥军官, 实施高层次的军事、政治、后勤综合教育, 学制1年以内。

专业技术院校, 分中等和高等两类。按照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 培训专业技术军官和文职干部。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招收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优秀士兵和青年学生及部分军官, 实施系统的基础教育, 学制2~6年, 分别完成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及相应职务的基础训练, 毕业后担任各类技术使用、装备维修和医务军官及文职干部。专业技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 招收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部队和地方专业人员, 学制2~3年, 实施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训练, 进行科学研究, 培养装备论证、使用维修高级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高级医务人员和院校教员。

对比两国任职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发现, 尽管我军实施了岗位任职培训, 但实际上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干部培训目标的界定不明确、不精细、可操作性不强, 各级干部对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标准概念比较模糊, 不能形成自觉行为。学非所用、训用脱节、训练内容重复、目标层次不明显、缺乏超前性, 培训还在重体能、重经验的低层次阶段徘徊。院校与部队实际衔接不紧密, 培训质量提升较慢。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 要区分不同的层次和职级, 制定科学明确的培训标准, 努力培养既懂指挥又懂技术, 既懂军事又懂政治, 既有知识又有谋略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新世纪美国军事转型计划——美军转型“路线图”文件汇编[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436

[2]王春茅.外军院校任职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1) :56~58

上一篇:怎样搞好数学课堂教学下一篇:逻辑代数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