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警察制度对比

2024-08-29

中美警察制度对比(精选9篇)

中美警察制度对比 篇1

中美警察制度对比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的警察体制独具一格,各有千秋,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任何一个国家的警察体制都不是一模一样的,都受到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如同新中国其他的政治、经济体制一样,中国目前的警察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国家设公安部,隶属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公安行政机关。各省、自治区设公安厅,直辖市设公安局。各市设立公安局,市辖各区设立公安分局,各街道设立派出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型的双重领导体制。

中国各级警察机关在公安部领导下,既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又受上级警察机关的领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与中国的中央集权的警察管理体制截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非联邦主义,警察管理体制是分散型,权限分散下放。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警察制度。各州、市警察的警徽、警服、警车的标志和样式各不相同。联邦和州、地方的警察部门没有隶属关系。警察机构大小也极不一样,有的警察局拥有近3万名警察,而有的只有一名警察。在全美,从事警察业务的独立的政府机构有近2万个。

从组织机构来看,美国现行警察的组织体制极为庞杂,如果按行政区划分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话,美国的警察机构可分为:联邦警察、州警察、城市警察、县级警察。在这4种警察机构中,除联邦警察只接受联邦政府或联邦部级中央部门统一领导外,其他三种警察机构均直接受地方政府领导。

美国警察是服务于民众的。美国警察在履行警察职责、执行警务工作中,特别注重与民众保持良好关系。他们对公民的求援,总是随叫随到,并且服务周到。即使是查处违章交通事故或询问犯罪嫌疑人也是彬彬有礼,而不是粗暴处置。感觉就是美国警察有些惧怕市民,而不是民众怕警察。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美国警察的费用来源于民众,警察的工资、服装、设备均来源于每一个纳税的美国人。在美国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穷人多的地方警察少,富人多的地方警察反而多。因为这跟纳税有直接的关系,你纳的税越多,警察所提供的服务越周到。倘若公民不满意而投诉可能导致警察被辞退,失去饭碗等严重后果。

中国的警察是来用来管理民众的。中国警察的费用是中央或地方统一调拨的,所以也就不会存在美国那样由纳税的多少来决定警察多少的现象。警察与民众的关系也不是那没融洽,直观感觉就是民众怕警察。这种警察管理体制对国家社会具有强有力的控制力,会让国家社会更加的安全稳定。但是像中国这样实行中央集权警察制度的国家,警察权的范围极广泛,人民的权利常常得不到保障,比如户籍、驾照这样本该由政府管理的也是警察管。但是广泛的警察权利的监督却不够完善,容易产生滥用权利、腐败、侵犯人权等问题。在美国,警察的权利很小,比如说在美国,除非是犯罪,警察是没有权利去查别人的身份证的,美国非法移民多就是这个原因。

在警察文化上,中美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近日,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近百名警察因为不听从指令受到停职处分,有的甚至面临刑事处分。追溯事件缘由,很多人都会被吓一跳:这群警察在城市闹市以125英里每小时的高速飙车,向嫌疑人所驾驶的车辆射击137发子弹,致两人身中20多枪死亡——而最后调查发现,所谓的“持枪嫌疑人”根本手无寸铁。就这样,警察还认为自己被处罚得太冤了。

类似的情节在中国或许无法想象,但在美国却属正常——“警察的生命第一位”是西方警察文化的首要原则,在警察的职业判断下,只要警察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就可以开枪自卫;即便在刑事案发现场,如警察随身没有携带武器,那么他只需报警而非阻止罪案,这是他们行为规范中的“正确选项”。

因此,警察“不顾自身安危”的情况在西方很少发生,工作“过于积极”、“奋身救人”,不但不会被表扬,反而会挨批评,要写检讨。

而在中国,警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生在安徽的“警察反应迟钝”事件就很能说明中外警察文化的差异:一名17岁的超市女收银员被歹徒连捅10多刀后遇害,两位在现场的民警因没有“挺身而出”奋力制止而被民意舆论的口诛笔伐吞没。而类似的情况如果在美国,警察并没有太大过失,因为从监控视频来看,两位民警并无携带武器,而歹徒手中有刀。

当然,我们无法就此简单评论中美警察文化的优劣,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两者也无法并列而比较。在两种文化中,“生命”都是摆在第一位的,更进一步,无论是谁的生命,都应该被足够珍视,对警察保护过甚以致渎职而不受罚,或对警察责之太甚,苛求其时时“奋不顾身”,都不可取。

中美两国的警察制度和文化差异较大,但是他们的职责都是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中美警察制度对比 篇2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 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会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就中美两国看, 从会计属性、会计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企业的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都最终反映了两国的会计准则。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千差万别, 因此, “如果走向极端的话比较会计将会成为考察文化背景和会计实务中细微差别的无尽无休的工作……”因此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是在具有相同会计模式的国家集群之间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从大的方面来讲, 这些会计模式又可分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以会计职业界自我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民间自主型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德等国为代表的以行政立法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集中立法型模式, 由于这种模式多为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 因此也可叫欧洲会计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会计模式从总体上看, 也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

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 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企业环境) 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宏观环境属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 对所有主体的会计和会计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一般所谓的会计环境主要指外部宏观大环境。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会计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会计的各项人文环境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会计模式发挥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中美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同

在会计目标设置上, 美国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工作的目标, 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 还包括供内部决策使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而在我国, 企业的会计目标则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只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 即使在会计准则中也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核算上, 美国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及企业界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的中心, 把收益作为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投放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 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 成本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主导地位, 在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时, 不仅注重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还要看他们的成本开支是否符合规定, 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上, 中美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 立法机构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 因而会计核算十分强调灵活处理, 允许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个别情况, 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而在我国, 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 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都对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 加以强制性管制。

在企业预算的编制上, 由于受中美文化环境对时间的取向上有很大不同, 因此, 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面向过去, 而多数美国人则倾向于迎接未来。这反映在企业预算编制上, 美国公司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要的, 在制定预算中考察了诸多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并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进行全面预算。这对于中国的会计人员看来, 只有真正的会计业务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 对预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编制预算也还没有严格的规定, 甚至在一些企业把预算制度作为可以敷衍的一项工作。

在审计监控方面, 美国的审计业十分发达, 企业中都有十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他们把职员的遵规守矩归于有这种监控制度的存在;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其审计的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效益审计和业务审计。

四、中美会计要素的不同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简称。在会计要素方面, 美国与我国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美国有10个会计要素, 而中国只有6个。

首先, 涉及权益的要素不同。如我国“权益”一个要素, 而美国仅涉及权益的要素就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原因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 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权益业务和事项不仅数量多, 而且十分复杂, 通过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利得”两个要素, 将会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但由于我国涉及业主和业主利得的经济业务不多, 也不复杂, 且业主利得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 (“支付股利支出的现金项目”) 和损益表反映出来, 故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要素。

其次, 美国把利得和损失确认为会计要素, 我国无此二要素。这是由于美国主要是为了强调营业收入和费用与利得以及损失发生的原因不同, 为“尽可能有用地列出综合收益的来源”, 以便尽可能公正地对企业经营者作出评价。我国会计界认为, 利得和损失都因非正常的偶然原因而发生, 它分别与收入、费用的实质是一致的, 利得和收入都导致利润的增加, 损失和费用都导致利润的减少, 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

第一, 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 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 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 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 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 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1)

中美警察职业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美警察职业教育 养成教育 在职教育 升职教育 精神教育

[作者简介]张小涛(1972- ),男,河南汤阴人,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行政法与警察法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警察法。(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5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出现多元化,传统道德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发生蜕变,社会违法犯罪行为大量增加,治安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研究各种警察制度,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使其完成法定的职责,成为现实的需要。而警察教育制度是其根本所在。因此,研究如何进行警察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警察教育制度的效用,研究和借鉴已趋成熟的美国警察教育制度很有必要。

一、中美警察教育训练现状

(一)美国警察教育训练状况

美国警察教育训练可分为大学学院式教育和警察学校教育两大类。学院式教育起源于1916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后部分大学相继成立警政学系、刑事司法学系和犯罪学系等,供有意成为警察人士学习或在职警察进修,成为培养警察的一条途径,但并非成为警察的必经途径。美国公民无论有何等学历,如准备从事警察工作,必须进入警察学校受训,从基层警员做起。

较大的警察培训机构是由规模较大的警察机关设置的警察学校。警察学校以实施警察养成教育、在职警察训练、警察晋升训练、警察精神训练为主要任务。如联邦警察的联邦调查局、洛杉矶市警察局等设置的警察学校;而一些较小的警察机构或单独设置警察训练机构,或由几个中、小城市的警察机构合设警察学校,如芝加哥东北区数十个警察局合设警察学校①。

各警察学校教育周期大多为4~6个月,一般不低于405个小时,教育的内容力求具体实用,重视实务经验传授,多以具体案例或模拟现场详加解说,避免抽象理论的论述。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并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大多由优秀警察经师资训练后担任。

(二)中国警察教育训练状况

我国于2001年11月26日公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以下简称《条令》),使我国的警察训练制度进入一个新的规范化时期,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分为初任训练、专业训练和晋升训练三部分。培训任务分别由公安高等院校、人民警察学校、人民警察训练学校或县级公安机关的训练基地来承担。人民警察的初任训练时间为2~3个月,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公安业务基础知识、指挥管理、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条令》要求人民警察每三年参加一次专业训练,训练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公安实用法律、指挥管理、领导科学、岗位专门业务、专业技术技能、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晋升训练根据不同的职级,时间分别为10天、15天、40天或2个月不等。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指挥管理、公安工作研究、指挥决策、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等。上述三种训练主要由相应各级公安机关拟订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则一般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培训单位来确定。

除上述警察训练制度外,我国也有学院式警察教育训练制度,并且一度占有主要地位,即各类警察院校的学历教育,主要是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但是随着我国警察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公安部对在职警察教育的重视,它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其培训的学生仍是我国警察录用的重要来源,也为警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美两国警察教育训练比较

(一)养成教育

美国警察机关实施养成教育的时间往往较短,短则10周,长则6~7个月②。教学内容讲求实用有效,重视实务经验传授,强调操作。尤其是教师,无论专职或兼职,基本上由警察机关理论和实践俱优的警察担任;并在任教前,必须经师资培育训练,短则10天至三四个月,长则可达1年;均注重实习,并且有很高的淘汰率。

我国警察的养成教育分为两类,即警察院校的学历教育和初任训练。从前述看,时间上并不比美国警察的训练时间少,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除有意识方面的原因外,教育与实务脱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一点是我们的教师缺少实务经验,教学过程中理论过多,可操作性的内容贫乏,且由于岗位安逸稳定,知识更新和学习欲望不强,而警察机关中有经验的警察又往往没有能力胜任教学任务。

(二)在职训练

美国警察机构普遍重视在职训练。各州警察训练委员会往往明确规定警察在职训练的最低要求标准。训练时间长短不一,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训练内容强调加强在职或层级所需工作技能;其中,往往以观察法、问卷调查、主管人员会谈等方法确认警察的组织能力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至于警务技能和身体素质,除射击每年训练测验外,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另外基层巡逻警察调任其他专业单位时,也要求有一定时间的专长训练③。

我国警察机关在《条令》颁布实施后,也很重视在职训练(本部分内容中的在职训练主要是指《条令》中规定的专业训练),训练内容、时间的安排也很具体,但是成效并不十分显著。究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受训警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许多警察认为参加训练就是为了休整。第二,警察机关的部分领导对待训练的态度不积极,认为训练在诸如“命案必破”等背景下完全是浪费警力,要求训练民警进行所谓的“以案代训”,随时抽调培训警察,使在职训练成为一个摆设。第三,警察训练的教师主要来自警察院校,长期受普教模式的影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一定的难度,更有一部分教师长期脱离实践,知识陈旧,实践能力不足,因而不适应警察教育需要。第四,警察在职训练的硬件严重缺乏,包括训练用场地、器材、武器弹药都严重缺乏。

(三)晋升训练

美国警察机关中基层与中级警察人员的升职往往采用甄选的方式进行,而高级警官的升职多是保荐和政治任命④。通过甄选的人员,原则上应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升职训练才能晋升,通常是以先训后升为主、先升后训为辅的,训练时间一般在三个月以下。一般认为职务越低的,晋升训练的时间就应该越长。晋升训练的课程则是根据各班的特点选择训练的重点。

我国《条令》中对晋升训练规定的内容也是比较明确的,其中第26条规定,晋升训练是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晋升职务或者警衔前的训练,明确了我国的晋升训练是先训后升的。从晋升训练的时间上看,也有区别:副科级以下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或者一级警司以下警衔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升,职(等)级内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10天。跨职(等)级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40天;正科级、副处级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或者三级警督警衔、二级警督警衔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升,职(等)级内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15天。其中,晋升为县级公安机关正、副局长级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2个月;晋升为地级公安机关正、副局长级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40天。处级以上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或者一级警督以上警衔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升,训练时间不少于40天。至于在各级各类晋升训练班中课程设计大致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缺点:第一,讲授内容偏重理论,与实务脱节,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第二,概念性内容介绍太多,对问题的探讨过于肤浅,没有发动学员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三,在同一培训地点培训的不同级别的晋升班的培训内容雷同。有的培训学员反映,在首任局长培训班中学的内容,在警司晋升警督培训时就已经听过了。

(四)精神教育

美国在警察精神教育方面认为,有关个人品行、人生观、服务态度等属于警察的涵养方面,无法单纯依赖教育的灌输,而应该从改变组织气候、注重警察官员的以身作则并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和活动来完成。

我国的警察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警察训练中的政治理论课来完成的。从《条令》的规定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的三种培训的教学内容中,均有政治理论课。这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带来的对警察进行精神教育的有益之处,但是也应该让这种教育变得更生动,涵盖的时间和范围更广泛一些。

除上述四个方面外,在美国的警察训练制度中,还有电化教育和勤前教育两个重要方面。而在我国的警察训练体系中,基本上看不到相应的内容,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三、对我国警察教育训练的改进建议

对比中美警察教育训练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一)警察初任训练

警察初任训练,包括警察院校学员的教育训练。第一,应当大量增加实务课的内容,而且,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改变观念,使每一个警察都应该认识到,做一名警察训练的教员,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而且是警察中最优秀的人。另外,要在警察培训教员和在职警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通道,给他们以充分的角色转变的便利,以提高其实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环境的变化,有效消除乏味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改进学员的实习教育,应该使实习在培训中占有更多的时间;建立完善的实习指导制度;明确实习的内容,使其更具实用性;确立科学的实习考核制度等等。第三,确立淘汰机制,要适当提高淘汰率,以确保初任培训的作用。

(二)其他训练

对于其他训练,第一,应该从认识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避免对专业训练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问题的解决,绝不是某个领导的问题,它应该是每一个警察的问题。一个公安机关,或者任何一个警察,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第二,建立专业训练紧密结合的考核体系,用强制性手段保障专业训练的有效性。第三,制定警察专业训练作业规范。第四,遴选师资。这个问题在上述初任训练中已经讲到。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注意到,由于专业训练很多是在本单位的组织下进行的,所以,应由省级公安机关在一定时间内确立讲师团,由训练单位根据专业训练的需要遴选师资。第五,加强专业训练的装备,防止出现实际训练效果和动手能力太差的状况。

[注释]

①邱华君.各国警察制度概况[M].桃园: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1996:340.

②③Edward A. Thibault and Lawrence M. Lynch and R.Bruce McBride. Proactive Police Management,Prentice Hall,and Englewood Cliffs[M].New Jersey,1990:319,337.

中美俄文化对比 篇4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三个国家,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三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文化,却有共同的未来展望。

一、文化的对比。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 ,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1] 就传统文化而言,纵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方面,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在恋爱婚姻方面: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性格上来说,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在中国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是我,不断的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

而对于俄罗斯人,大都对其的印象都是文明、素质高、修养高。由于历史的因素、战争的磨难、多民族的荣格,使其对祖国二字的概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更加的崇尚自由、讨厌强权和约束。俄罗斯是欧洲大 国,同时又是亚洲大国。尽管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欧洲,但从其政治文化传统来看,恐怕更接近于东方文化类型。俄国信奉希腊正教&东正教。希腊正教属基督教文化类型。正是这同一类型的宗教文化和地域相连的原因使俄罗斯吸收了大量的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文明成就,扩大和加强了它同欧 洲国家的交往,比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更容易步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这是与中国文化类型的明显不同之处。[2] 就现代文化而言,中国较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 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从文化上看它也正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在文化转型 时期对传统文化往往并存着三种力量: 即文化的保守主义派、文化的自由主义派和文化的激进主义派。在文化转型时期,这三种力量并存于同一框架中,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文化以及社会前进的重要契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不同历史情况下, 它们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3] 经过不同时期的洗礼,时代的考验,我国传承优秀传统,同时又抛弃不好的一面。比如,近代以来,我们慢慢抛弃了男尊女卑,女子裹脚等旧思想,到现在迎来的是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同样在礼仪方面,我国抛弃“三书六礼”、“三拜九叩”和跪拜这些繁杂的礼节,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尊重的握手礼,这也和当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礼仪相似。当今世界文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互相影响,尤其是我们国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发展和壮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美俄的文化差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传统文化方面。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是美国、俄罗斯等国所不能表达的,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二、全球化面面观。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中、美、俄国这些大国就能决定的,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文化全球化的肯定论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统一论 ,一种是多元论。统一论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认为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与互动决定了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更加趋同。而文化全球化的多元论认为 ,全球文化的发展 ,过去未能、今后也不可能是单元化的、一个中心的 ,而必然是多元的、多中心的。文化多元论认为全球文化是混杂文化。[4]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断展开的过程,在当代,文化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5]文化全球化发展有了一定的表现,比如:在美国华盛顿,有专门为华人建设的唐人街;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中,从里面的故事情节,场景设置,再到各个人物形态都是来自中国;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开幕式2007年3月26日在克里姆林宫大礼堂隆重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并致辞;同样,在中国,牛仔裤、肯德基等随处可见,人们更是喜欢在电影院观赏好莱坞大作;在中国东北,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各国还互相派遣留学生;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表现多多。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互联网、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乃至超级商场、专卖店等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性表现。[6]这些都是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的现状。三、二十年后的展望。

随着现在世界经济,世界各国的文化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越来越小,文化全球化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人类感情、思想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在创造自身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也创造自身的精神、情感世界。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情感等精神活动方而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能够相互交流、交融的特质,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地方。惟有如此,人类才能够相通而不产生隔阂。文化全球化在这一意义上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7]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乐观论与悲观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有多元文化协同才是未来文化全球化的图景。多元文化协同共荣 ,这是文化全球化的前景 ,是世界和谐的根本保证 ,也是和谐世界的重要表现。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就建立在对全球多元文化协同共荣前景的认识基础上。[8]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提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二十年后,世界各国文化繁荣,中国、美国、俄罗斯将会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之间访问也会增多,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秀文化,同时每个国家还会保持自己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不会因为全球化而千篇一律。相反,世界文化会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变得更加繁荣,世界各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繁荣,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美宗教文化差异对比 篇5

摘要:中美两国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最典型的代表,二者在宗教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是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国内宗教及宗教团体的影响。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影响程度远远没有美国之深。本文针对宗教在中美两国的影响力、价值观导向、社会作用、用语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产开论述,以期能够从宗教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对比;中美差异。

一、前言

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也反映着一个时代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理念。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宗教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美差异,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二、中美宗教信仰差异

美国虽然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是基督教毫无疑问占有绝对优势,有数据表明,在美国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中,约有85%的人声明自己是信仰基督教。以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为例,它始终是美国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年销量高达900万册左右。所以,基督教实际上是美国的国教,基督教文化也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中国人信仰比较复杂,主要信的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但以信仰佛教的人数最多,但差距不是十分巨大。

三、中美信教人数的差异

美国是个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国家。据资料显示有30多万个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根据有关调查,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信仰宗教。前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更是说有95%的美国人自称信仰上帝。另一方面,美国是体育大国,但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体育方面多。据有关报道,美国一年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约为观看各种职业或大学体育比赛人数的13倍,美国一年捐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约为花费在橄榄球、棒球和篮球三大联赛上的资金总额的14倍。美国人对宗教的热衷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虽然是佛教大国,但在我们身边,信教人数的比例却一直不高,或者自认为信教,其实只是在遇到不幸的时候才想起来消灾祈福,又有几人家中像美国人一样每日礼拜,餐前祈祷呢?

四、中美宗教精神关注点的比较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了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所以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类历史确定目的。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且关怀着人类,用自己亲生子的血为人类赎罪,所以人应该服从上帝。在这样一种神人关系模式之下,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的关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例如说帮助穷人或做祷告。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神人合一”。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有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被世事迷惑,一旦顿悟,真智显露,就内外彻悟,见性成佛,所以才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与基督教人有原罪的思想差别巨大。而且,中国佛教说:“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佛国。”这种心中有佛的思想与基督教时时祷告的思想又不同。最关键的是在佛教融合儒家过程中,儒家教人入世的思想没有因为印度佛家出世的思想而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就是最好的体现。

五、中美宗教价值观的比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以家庭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虽然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如儒家的道德价值观、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墨家的兼爱功利主义价值观、法家的权势功利主义价值观等等,但是其价值观均未超出以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三纲五常”规范体系为核心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宗教也不例外,不论是本地的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神学教义建立在哲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宗教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区别。在美国的宗教文化中,基督教教义的许多具体成分被扬弃之后,其核心价值经过人类理性的整理和发展之后,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即拯救与博爱精神。这样的基督教道德价值核心在文化深层次中维系着美国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共存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群体存在及发展所必须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提供了道德保障,但是同时也形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中美价值观与宗教观的不同。

六、中美宗教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宗教文化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美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比较强烈。美国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如西方人常说“By God”(向上帝起誓),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西方人说的“God bless me”(上帝保佑)相当于我们的“菩萨保佑”等。我们时常还会看到一些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的词语,如果不了解其相关背景就会导致交流的障碍。例如“Endof the World”,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个字眼往往会联想到“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世界末日”,但对美国人来说,它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现世终将终结,所有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与汉语里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类似含义。

宗教文化同样对中西方的词汇、习语等方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出自佛教的语言,它们主要来源于佛经的译作,还有一些成语虽不是直接出自佛经,但却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之后产生的,例如“天花乱坠”,相传佛说法时,天人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又相传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天花乱坠。而基督教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圣经》中的典故、比喻、谚语、俗语等习语广为世人所接受和使用,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中美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拥有构成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发展,规范道德良知,促进文化发展的功能,那么佛教和基督教又对中国和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以宗教自我道德约束和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为例。美国的基督教教徒们习惯于通过自我反省来约束自己,一旦违反道德原则,就会产生愧疚感、不安感。教徒们在教堂中相互祝愿的一句话就是:愿平安伴随着你。所以,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教徒们的道德约束逐渐自觉,越来越发自内心。另一方面,在很多教徒身上可以发现助人为乐的品质。他们以助人为快乐,看到别人有困难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能帮助你吗?”宗教组织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包括为穷人提供住房、为无家可归者发放食物、探望老年人和病人、收养孤儿和受虐儿童、为酗酒者和吸毒者提供戒酒和戒毒帮助等。据调查,美国的志愿者组织中,教徒占将近60%。哈佛大学神学院“妇女与宗教研究项目”主任安布罗迪女士说:“宗教团体提供服务与政府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宗教团体提供服务,其服务人员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善意,他们不仅提供物质的帮助,而且希望能帮助受助者找到自救的精神动力。政府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则往往帮助你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可以说这些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服务大大缓解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

反观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是氛围不够,像东南沿海一带没有多少信教之人,有些信教之人不过是为了祈求自己或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没有把范围扩大到其他人,宗教团体也没能在大范围内影响众人。二是现在的多数中国人往往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为物质的追求而耗尽精力而往往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总而言之,美国的社会各阶层普遍都具有宗教情怀,是美国社会精神层面上的动力和约束。而中国在宗教上的精神追求还无法与之相比。

八、结束语

中美学生检讨书对比 篇6

如果口香糖堵在了我的喉咙,我会一下子喘不过气来,然后就会倒死在你的面前,这会给你和班上的同学带来很多麻烦。我多么希望在我做出课堂上嚼口香糖这样不计后果的蠢事之前想到那么可怕的后果,我是多么的无脑筋。

我向你保证,在课堂上嚼口香糖这样的事绝不会再发生。

中美警察巡逻勤务比较研究 篇7

“巡逻”在我国古代, 原意是指跋山涉水、不避艰险来回察看等十分艰苦的工作。而国外, “巡逻”一词则源于法文patrouiller, 原意为“通过泥泞”, 其基本含义是“巡逻者无论昼夜、寒暑、风霜、雨雪, 必须通过泥泞、狭窄肮脏的街道, 走上危险的楼梯, 从事工作。” (1) 由此可见, 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最初对于“巡逻”的定义都包含了不畏艰难, 辛苦巡查的意思。

巡逻勤务发展到现在, 含义更丰富, 指警察有组织的在城市繁华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社区, 采取游动巡查警戒的形式, 预防、发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为公众提供服务, 对社会进行动态控制, 维护治安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的一种勤务活动。 (2)

二、中美警察巡逻勤务比较

自英国罗伯特·皮尔爵士在1829年最先提出巡逻勤务以来, 各国警察便将巡逻勤务作为警察勤务工作的关键与核心, 一直在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将美国巡逻勤务与我国进行对比:

(一) 巡逻警力配置比较

巡逻警察, 即巡警, 是针对社会面实行动态掌控, 实现快速反应, 预防、制止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重要力量, 在切实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美国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 警察巡逻勤务无论是在设备技术还是规划理念上, 都属世界先进水平, 是各国效仿和参考的对象。在美国一个警察部门的工作中, 巡逻工作所占的比重通常达到警察总工作的60%至70%, (4) 因此, 在美国, 投入到巡逻工作的警力通常占警察总人数的60%以上, 有的地区甚至能达到80%。

我国自1991年第十八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人民警察巡逻体制以来, 就逐渐在建立专门的巡逻队伍。可即使巡逻工作和巡警队伍建设日益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 巡警人数从10年前占警察总人数的5%, 发展到目前的15%以上, 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这样的巡警配置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巡逻勤务的工作需求。

(二) 警察巡逻职责比较

美国巡逻警察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五类:1、预防非法行为;2、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3、充当政府之巡回大使。如:在城市管理死角地区, 若被巡警遇到突发问题, 巡警可以代表政府进行先期处理。4、执行各种法令;5、减少“警察危害”。此处的“警察危害”指特定的容易对警察产生危害的内容, 包括特定对象 (如:赌徒、醉汉、妓女、精神病人等) 和特定场所 (如:仓库、娱乐场所等) 。

我国在《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和《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中规定了派出所民警巡逻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性质归纳起来, 包括:1、刚性职责, 包括:专业职责:预防制止违法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防范职责:强化社会面控制, 增强公众安全感。2、柔性职责, 包括:为公众提供综合性服务, 密切警民关系;协助其他行政执法, 强化综合管理职能。

(三) 巡逻勤务方式比较

美国在经过1973年的堪萨斯巡逻实验和1975年的“指令性巡逻”后, 又重新对比尔提倡的步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步巡不会使得犯罪率发生较大改变, 但是却极大地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 巡警也对工作的满意度普遍提高。因此, 时至今日, 步巡仍是美国巡逻的主要方式之一。另外, 警车巡逻也是美国巡警巡逻常用的方式之一。美国的巡逻车上, 装备齐全, 除了一般的工作器械, 还配有简单的急救器材, 各式文件表格等。因此, 有人将美国的巡逻车形容成小型的移动派出所。

我国依据辖区面积及治安、地理、交通等情形, 将巡逻勤务分为步巡、车巡、骑巡、船巡、空中巡逻等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新的巡逻方式, 比如:重庆解放碑轮滑巡逻、广州新机场巡逻器巡逻等。整体而言, 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以步巡为主, 辅以车巡。因为步巡虽慢, 但便于搜集信息;车巡速度快, 则适用于交通主干道。两者扬长避短, 相互结合, 形成严密的治安监控网络, 提高见警率和警方威慑力。

(四) 巡逻警区划分比较

警察巡逻警区的划分,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依据, 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各种具体情况, 比如:人口数量、治安情况、地域大小、经济状况等。

美国根据辖区的人口分布、辖区结构等特点, 将其划分出各种不同性质的区域, 比如:以住宅区为主的区域、以商业区为主的区域、以工业区为主的区域等, 而警察则在指定的区域开展巡逻勤务。

我国在根据辖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考虑巡逻警察的反应时间, 依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就近屯警、就近处警”的原则对巡逻警区进行划分。

三、完善我国巡逻勤务制度

我国的巡逻体制已建立发展了二十多年, 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随着国家的发展, 社会治安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完善我国警察巡逻勤务, 已成为一项急切且重要的课题。

(一) 加强对巡逻勤务的认识

无论在哪个国家, 巡逻都脱离不了“预防制止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 救助服务民众”的目的。但中国有的地区受传统的公安体制、陈旧的警察观念影响, 仍将公安工作停留在之前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静态控制层面, 让巡逻勤务难以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巡逻勤务中。可我国投入到巡逻工作中的警力, 才占警察总人数的15%左右, 巡逻警察的器械配备、待遇等, 也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 我们必须要扭转观念, 将巡逻工作作为我们警务战略思想的重要考虑因素,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专业设备且独立的巡逻队伍。

(二) 科学合理的规划巡逻勤务

警察巡逻工作的规划,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但又不可一成不变。现在违法犯罪人的反侦察意识极强, 若警方的巡区、时间、路线、人员等项目一直一样, 则极易被违法犯罪人掌握, 进而利用勤务工作的缝隙时间来犯案。因此, 公安机关在规划巡逻勤务相关内容时, 除了要考虑巡逻的见警率, 还要考虑违法犯罪人活动的变化, 对巡逻路线、警力分配、巡逻方式等也要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

(三) 提高民警素质

巡逻勤务作为公安工作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对于执勤民警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也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很多地区, 担任巡逻任务的都是新警甚至是协警, 他们中许多人实践经验不够, 甚至有的人不是公安专业出身, 在巡逻过程中他们对于违法犯罪的预见性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度远达不到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巡逻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民警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变化, 这样的变化必然给公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其中一项便是巡逻勤务的发展和完善。要建立完善的警察巡逻勤务体制, 我们不仅要借鉴各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技术, 还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警察巡逻工作的新方式, 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世界警务革命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121.

[2]廖志恒, 冯锁柱, 陈启.治安勤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139.

[3]李刚, 心灵.对警察巡逻效用发挥问题的思考[N].人民公安报, 2010-9-29.

中美物价对比 篇8

先谈衣,以耐克为例,出厂价92元,在美国卖200元,在中国卖到668元。这是一个思路的问题,美国政府的这一板斧,叫做控制定价权,什么叫控制定价权?举例来说,美国的厂商给中国代工厂下单的时候都有一个原则:把你的各种成本核算清楚,最后给你5%的利润,因此价格压得非常低。控制定价权的第二个办法是人为地、有意地制造中国代工厂的过剩产能,使其为了抢到订单,降低价格,杀价竞争。通过控制定价权,使得中国代工厂生产的产品,卖到美国去之后非常地便宜。

第二,食。我们中国粮食价格比美国高50%,举个例子,一吨小麦美国是1700元,中国大概是2700元,玉米也是多50%。这个意义非常重大,粮食便宜,吃粮食的鸡、鸭、鱼、猪、牛等自然也都便宜。这是美国政府第二板斧,叫直接补贴。直接补贴也分两步走,第一步低息贷款,比如种大豆,有9个月的生长期,美国政府会预估一个9个月之后的市场价格,如果到时价格过低,美国政府直接补贴你的贷款,让你的大豆还是以最低的价格卖出。第二个方法,直接给钱,使你能够按政府规定的价格出售。美国政府通过这两个办法,使得美国农产品以及副食品都很便宜。中国也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叫农机具补贴,但是谁拥有农机具?是商人,并不一定是农民。他帮农民耕地收费,政府给他补贴对价格影响并不大。第二,保护价的收购,只要价格跌了,政府马上按照保护价来收购,但是卖到市场却是高价,还是消费者付钱,所以这种所谓的保护价收购,听起来是政府保护农民,但是,是全体老百姓买单。

下面来说大家最关心的住。我们做过调研,中国的地产总共要收12种税跟56种费,加在一起就占到了房地产价格的70%。为什么这几年房价涨这么快?我以美国过去100年为例的话,通货膨胀平均每年3%,房价涨幅差不多每年平均4%左右,超过通货膨胀1个百分点,因此在美国买房可以对抗通货膨胀。中国过去10年我们的印钞速度每一年平均增长18%,一线城市平均房价涨幅为18.75%,接近19%。这和美国一样,房价涨幅超过通胀差不多0.7%或者1%。美国买房为什么便宜?这是美国政府的第三板斧,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再控制税收,不要在房地产收太多的税。

第四,行。我们讲两个名牌车,一个凯迪拉克凯雷德6.0型,一个是奔驰S350。凯迪拉克在美国售价48万人民币,奔驰350在美国售价57万人民币,卖到中国是150万。第一个原因,有些人人傻钱多;第二是中国根本没有高端豪华车的本土品牌,我们的豪华车都在国外,奔驰也好,宝马也好,他们是联合垄断,在中国同时提高价格,我们绝对没有办法竞争。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2005年我们商务部出台的办法,叫做总代理制度,总代理商在这个城市里面设点,表面上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服务品质,缺点是给了它一个销售垄断的空间。美国政府奉行的是强化竞争、公开竞争,这就是第四板斧。

这四个方法,使得在美国生活,比在中国生活便宜得多。如果说我们国家碰到收入增加的困难,政府的整个执政目标是不是应该除了增加收入之外,还要利用我刚刚讲的四大板斧的方法,降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

郎咸平

中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对比研究 篇9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机制,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并与中国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比较,归纳出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周期长且具有连续性,全员性和内容实用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其对中国的启示在于要构建完善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确保入学教育的全员性,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中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比研究

【正文】

一、问题引出

科学、合理、及时的新生入学教育能够使新生消除对大学生活的陌生与恐惧,使其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自从1999年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量都在稳步增加,2011年我国高校招生量达到674万(教育网2011年6月14日)。如何使众多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走好人生新篇章的第一步,这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笔者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及其发展对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

(一)入学教育周期长且具有连续性

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入学前阶段,一般由学校招生办公室和相关部门组织,从大规模的校园参观到小型的团体会议,内容上则包括与教师见面、校园游览、学校介绍等等。旨在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详细情况,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社会方面的适应,提出选择专业和第一学期课程的建议。这个阶段的实施,既消除了新生的迷茫,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是一种双赢的项目。第二是新生日/周阶段,一般在新生开学后的某天或者是某周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熟悉学校环境以及与教师、员工、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等交流的机会,有些活动还会持续开展。旨在建立一个“小区”,为学生创造一种归属感,使新生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与生活。第三是新

生课程阶段,也是“新生年头计划”,该阶段以修学分和学分课程模式来实现,介绍和研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校园文化、课程安排、安全意识、国际合作、社区住宿、餐饮伙食、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1】,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一年级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也就是在通识教育阶段,新生课广泛涉猎上述各科课程,大学二年级时刻根据爱好调整专业,也有利于其更好的规划大学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的选择,旨在帮助新生适应必需的学术和社会环境以及发展批判性思维,以便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

(二)入学教育的双向性

新生入学教育双向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入学教育对象的全员化,即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对大一新生和大一新生家长的教育,把新生父母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是美国高校的一个特点,例如在哈佛大学,每位哈佛新生的家长都会被邀请写一封给哈佛本科院长,在信中要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家长的关注点,以方便各学院更好的服务新生,比如在搭配合适的室友方面等【2】。此外,各大高校不仅让新生热爱自己的学校,还邀请新生的家长来学校深度参观,可以参观新生的宿舍,认识子女的同学,认识同学的父母们,可以选择性的进入新生课堂听课,可以到食堂品尝饭菜,可以参观学校医院,可以到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跟子女一起聆听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也可以到学校的就业辅导部分谈谈子女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家长甚至可以跟学校校长对话,了解急切关心的问题,可以寻求校长的解答。这种把新生入学教育对象扩展到新生的家庭成员,有利于给新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因为对新生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全力配合。另一方面是入学教育参与人员的全员化,具体讲就是高校整合各个部门的的力量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包括学校整合全校的资源为新生提供教学和后勤服务,一般来讲,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比如把学生事务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后勤服务等部门连结起来,各个部门的主管和分管人员均参与对新生的管理,从学生到教师,从员工到领导都要参与,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新生提供服务,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入学教育内容的实用化、方式多样化

美国高校针对新生入学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提高了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上大体分为四块:一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迎新活动;二是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辅导课程;三是个性化、人性化的周到服务;四是信息化的迎新过程。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许多国外的学者都认为这四块教育

内容是新生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形式多样的迎新活动,整个活动通常都会包括志愿者活动、午餐会和各类聚会、现场咨询和专题活动,特别是美国高校的志愿者活动让新生倍感亲切,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让新生对新生活有个初步直接的体验。据国外部分学者的跟踪研究表明:在迎新期间学校努力营造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对新生尽快摆脱对大学的陌生感、融入集体生

【3】 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是各高校各具特色的辅导课程,从检索的资料来看,国外大部分学者均将课堂教育视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环节。认为应该是为新同学提供开始学习的直接指导与相应的服务。这些辅导课程一般涉及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工具的使用,语言学习,生活安全和专业课程介绍等。实践证明,这些人文课程的设置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国外大学新生在入学后能够很快掌握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相关信息,并能较快融入大学生活中去。

再次是国外高校提供一系列人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信仰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家庭照顾服务、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法律建议和经济援助等方面都有自成体系的一套服务措施【4】。美国是一个多信仰的国度,信仰服务主要是对新生提供精神和信仰上的关心。但因意识形态的不同,许多大学校园里会有提供宗教信仰的牧师,为信封特定宗教的学生提供服务。家庭照顾是为哪些结了婚,尤其是带孩子上学的学生提供的特别的服务,学校回协助学生落实住宿和小孩托管问题、包括直接提供合适的公寓和儿童托管中心或者是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法律协议是指为同学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以解决学生们遇到的相关方面的问题。经济援助是指学校设有专门的金融顾问,帮助学生解决各类经济事务,如贷款、各类资助的申请。

最后是信息化的迎新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构建个性化入学教育网站上。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教育载体。构建一个使用、有效的迎新网站,可以提高新生处理问题的效率,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例如在美国某大学的迎新网站首页是该校个性化标志和学校迎新委员会的欢迎词,主页上有四个链接:本科生、研究生、迎新中心和联系我们,让新生认识到入学教育的意义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在迎新主页中,有关于迎新团队的介绍,以及迎新期间的各项工作的详细安排,还采用问答式阐述入学教育的意义,以及一个入学教育完成后的调查问卷。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不仅便于大学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还能激发新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便于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

二、中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一)入学教育周期较短且连续性差

传统的入学教育只有一周,即新生报到的第一周,也有不分高校持续二十天左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新生要接受大量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信息,这种短时间段大容量的教育方法并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新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么多内容尚有较大困难,更别谈新生能有多少理解的内容。陈正学先生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研究》一书中指出:他曾对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在短时间内的新生入学教育对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有较大帮助的不到20%【5】。这说明大多数新生是在茫然中度过的,学界对入学教育究竟应该持续多久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一周甚至在二十天内的入学教育时间确实不能解决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入学教育的单向性

国内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单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未将新生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入学教育的体系之中,入学教育的对象单纯是大一新生,因为新生家庭成员对新生的生活、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对新生也有一定的知道作用,对新生的教育不仅仅单纯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把入学教育对象扩大到家庭成员,有利于给新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另一方面是入学教育参与人员的有限性,一般新生入学教育的参与人员总是总支副书记和辅导员,即使图书馆和保卫处等相关人员参与,也大都只是做一个专题报告,报告的后续影响力很难保证。新生入学教育要做的细致深入,需要老师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况且在高校很多新生问题并不是辅导员层面能够解决的。新生入学教育如果只是几个教师的投入,其他职能部门在处理事务时会出现“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这样更会影响新生教育的效果,进而会让新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降低。

(三)入学教育内容缺乏实用性、形式单一化

从校史校情、系史系情教育,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大都较为陈旧,逐年更新的内容不多,对学生来说缺乏实用性。在校史校情、系史系情的教育中,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发展动态介绍得太少,对各专业的前景和就业市场也缺乏新的研究和探索,学生对最新的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并且在入学教育的形式上,新生入学教育通常是几百名学生同时坐在一间大教室或者一个大报告厅中进行,由领导和老师逐一进行主题教育。就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很有必要的,其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对从高中刚入大学的新生而言,针对性还不是很强,因为新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有限,讲座所讲的内容显得过于理论和抽象化,单凭一两次规模性的教育讲座就是这些理念渗透到新生思想中还是很难的。如果这种教育形式的时间过短,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时间过长,新生们可能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是在理论上说教,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没有多少学生能够认真地听完,其内容更是不知所云了。而当入学教育结束后,新生能够记住和深刻领会的就没有多少了。

三、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我国和美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国情,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国情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过程,并且我国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跟美国有类似之处,因此通过上述国内外新生入学教育特点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构建入学教育体系,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

随着高校竞争生源的加剧,我国高校应该构建完整的入学教育体系,适当的提早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特别是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将新生集中起来,组织参观校园、师生见面会、专业交流会等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到有效衔接和过渡,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让新生增加对学校的了解,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新生开学初及时开展入学教育,并适当的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再次可以借鉴美国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中的新生课程模式,因为新生适应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课程模式在大一学年的渗透,新生会对大学有个清晰的认识,明确个人的学习目标,进而可以帮助新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确保入学教育的全员性

确保入学教育的全员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新生家长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二是整个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首先教育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的依靠学校教育达不到对新生满意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家庭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和支持,发挥新生父母对新生的积极影响。学校可以把良好的理念传递给家长,通过家长给新生学习和生活上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教师能够很快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亲密,对子女的影响相对也较大。其次是各高校要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服务。应该切实提高各部门负责人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各部门意识到新生入学教育对新生和学校的重大意义,并且入学教育不单单是辅导员以及各院系书记的事情,需要学校各部门领导的以及职工的全员参与。

(三)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是入学教育的形式上,不宜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形式,应该代之以形式活泼的活动,让新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或者是应用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可以借用美国的多种形式的迎新活动、人性化周到的服务以及信息化的迎新过程中的种种活动,或是采用网络形式QQ、论坛、网站、博客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达学校理念、通知以及开展公共课程的讲授,这样可以较大的提升新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内容上,要加强实用性内容课程的开设和各种有针对性活动的开展。同时各院系要根据各专业新生的专业特色,规划适合本学院学生的教育内容,逐步使新生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在系统介绍各个专业的发展历史时,要特别注重对各专业科研动态的的介绍,让新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形势,增强新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对学习的信心。

五、结束语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内容之一,对新生和高校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与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参与人员以及时间安排方面对我国有较大的借鉴作用。笔者仅希望借此比较可以引起我国高等教育者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视,以提高入学教育的质量,帮助新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哲 邵天舒 中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比较和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马桂兰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年4月第2期

上一篇:给父亲的祝贺词生日下一篇:会计简历自我评价精简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