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较

2024-09-12

中美比较(精选12篇)

中美比较 篇1

一、中美税制模式比较

美国税制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3年前, 先后经历了以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阶段, 和以商品税为主体的复税制阶段, 1913年至今, 为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阶段。并且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所得税制。美国不承认税收饶让抵免, 这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给予美国公司和美国投资的公司的优惠最终并未使纳税人受益, 而是流入美国财政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税式支出刚好弥补了一部分美国的财政赤字, 这也是美国防止国内资金过度外流的一个措施。基于确保财政收入的需要,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中国把流转税作为主体税。这个选择既是出于客观需求的考虑, 也是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方面, 我国所得税的征管方面不够完善, 税务部门征管条件受限, 企业建账体系存在较大缺陷等都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另一方面, 税收征管的社会基础薄弱, 民众缺乏自主纳税意识, 相关机构对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惩罚力度不够, 导致税收征管情况不容乐观。经历几十年的税收实践, 虽然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但流转税的比例仍超60%, 因此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规定我国的现行税制模式是以流转税为主, 所得税为辅的复税制模式, 并且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流转税制。对比同样为复税制的美国, 我国以流转税 (间接税) 为主体税, 而美国则是所得税 (直接税) 为主体税,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美国现行的税制模式实现了国家鼓励竞争, 支持自由贸易政策的目的;第二, 是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要求;第三, 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矛盾;第四, 美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以及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实行所得税模式提供了经济基础。在税制的结构上, 美国是一个以直接税为主体的国家。据统计, 在联邦一级, 联邦财政收入中主要收入为个人所得税收入, 其次是社会保险税, 公司所得税, 消费税、关税、遗产税、赠与税和其他各项税收等。中国则是一个以间接税为主体的国家, 增值税占全部财政收入的半数以上, 而美国虽对增值税研究多年, 却一直没有征收。在美国税收地位不太重要的消费税, 在中国因宏观调控所需, 征管较简便, 税率较高而被选择为中央税, 而在美国十分重要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在中国似乎遭到冷遇。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征收管理水平有限、税收成本较高等原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能成为主体税。但中国正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因此, 个人所得税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总之, 美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个人, 而中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

二、中美两国税收制度的现状比较

1. 税收管理体制上的差别。

美国的税收权限高度分散,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较为松散, 没有隶属关系, 税收征管体制实行扁平化结构, 设置层级较少, 仅有三级, 各级政府各有其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监管权, 虽然在管理上有些繁杂, 但却可以因地制宜,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我国税务机关设置的层次和结构则包括中央税务机关 (由国家税务局构成) 和地方组织机构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共同组成) 。此外, 地和县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上级税务局直接进行管理;另一种则是由上级和同级政府同时进行领导。不论是“征、管、查”三分离还是“征管、检查”两分离的征管模式, 鉴于它们都是我国普遍推行的, 因此其他机构也大都设置了征收、管理、检查三个机构以符合此要求。相比之下, 我国的税权高度集中,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 税收立法权统一归中央, 使得地方权限十分有限, 乱收费现象的日益滋长也变得有迹可循———地方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又一途径, 而这便为官员贪污腐败埋下了祸根。可是, 我国的行政成本又确实相当之高, 归根到底是由于征税机构臃肿、职能分散、界限不清。

2. 税种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中央固定收入包括: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铁道部门、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所得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等。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农牧业税、遗产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则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其中增值税地方分享25%;证券交易税地方分享20%。并且资源税根据不同资源品种来进行划分, 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外, 其他大部分则归为地方收入。不难看出, 在税种设置上, 我国不但较为烦琐, 而且就共享税方面还制订了各种规格、标准进行一一对位。并且很多应该开设的税种都没有实行, 例如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等。然而美国的税种种类繁多, 遍布各个领域。例如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关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从美国各级政府税收体系 (一是联邦税收体系;二是州政府的税收体系;三是市县镇地方政府的税收体系以财产税为主体) 可以看出各级政府都有主要税种并同源分享并且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种并不是绝对的。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体现在:一些主要税种由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源, 采用税率分享的办法划分收入。

三、中美税收征管之比较

美国的税收征管制度十分健全, 完善的法律、法规均对应于相应步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税务管理与稽查方面。概括美国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可有以下三点:首先便是税收管理普遍实行纳税申报, 特别在个人所得税方面, 尤其独特的一点, 那就是计算机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其次是税务审计的社会专业化。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高度的以法治税。要知道, 以法治税是税收的本质要求。再看我国, 不妨举个例子:纳税人在申报中心办理登记后, 必须要到中心所核定定额, 然后返回申报中心缴税, 领到发票后再到中心所审批, 到申报中心清税, 在中心所办理注销。这显然反映出我国在税务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组织庞大、手续复杂、办事效率低等等。此外, 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落后的税收征管方式, 有待规范和完善的税务代理制;尚未普遍的自行申报纳税与计算机服务管理却与普遍存在的越权减免和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现象同在;以及监督、收效均不给力的税务。而在税务稽查方面, 更是存在着明显弱点———稽查人员专业性不高, 稽查手段落后。

四、中美财政税收立法体制比较

在税收决定方面, 中美差异体现在前者由政府主导, 中央集权, 后者则由议会决定。收费大量并随意是中国的税外特色, 几乎政府的各部门都有税外收费机构并存在很多乱收费现象。在美国税外收费数量很少并且受到严格控制很少部门有税外收费机构。中国的预算编制机构是政府财政部门, 粗略的预算编制质量分类也只能说是意料之中。尽管有退居二线人员组成专门的委员会对税收和预算方案进行审查组织, 可审查人员为业余的人大代表, 支出决定以人代会形式批准, 批准时间为预算执行2~3个月后, 且政府可以自行调整预算, 严肃程度较低。在美国, 预算编制机够为联邦政府预算编制办公室地方财政部门, 预算编制质量分类很细, 甚至到项目。税收和预算方案审查组织为专家组成的专门的委员会, 更是由专职常任议员任审查人员, 以人代会形式批准支出决定并交由议会仔细审批, 在预算执行前批准, 但调整必须经过议会, 严肃程度较高。

五、完善我国税制的建议

1. 针对中国国情, 找到最适合的税制模式。即从流转税税制为主体的模式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模式。选择该模式的原因是现阶段我国还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市场经济的不完善, 再加上我国整体税收管理水平也不高。所以短期内使用所得税税制不太合适, 而以流转税税制为主体的复合税制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 完善税收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 突出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 以确保收入的稳定增长, 提高收入的质量。积极构建完善的地方税务体系, 并完善监督机制, 确保税收工作的有序进行。

3. 完善税收征管,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改良征管手段和方式。坚持税收征管的法制化, 争取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大力发展税务代理业, 提高税收申报缴纳效率。强化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强信息交流与信息防范, 防止偷税逃税行为,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调整税收征收范围、环节, 提高征管效率。

摘要:美国被认为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税收体系, 但是美国仍然在税收细节上做探索, 谋求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税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和美国在税制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探寻税收制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对于我国税制改革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税制,比较,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

[2]戎生灵.中外地方税收比较[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01.

[3]刘晓静.从中美个人所得税比较中的启示[M].时代经贸, 2007, (9) .

[4]王文霞.中美税制比较与借鉴[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1, (3) .

中美比较 篇2

摘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开辟了新的渠道,这必将进一步吸引各类资金进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美国的比较,借鉴其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尽快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美比较研究;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发展风险投资最成功的国家。由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美国诞生了如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众多知名的企业。正是靠这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支持,使美国经济出现了近几年的持续高增长和低膨胀,高就业现象,即“新经济”现象.“新经济”现象引起整个世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产生“新经济”的推动力——风险投资的探讨。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完整范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正逢其时,很有必要吸取美国风险投资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有很大增长, 资金来源始终保持多元化特色。

美国的风险投资在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1994年新增风险投资不到50亿美元,1995年达到74亿美元,1996年又增至100亿美元,1995年和1996年分别比前一年增加50%和35%。随着每年新增风险投资额的增大,美国风险投资累计额也由19 78 年的不到40 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末的将近400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5%。1991年筹资承诺的累计风险资本为290亿美元,1996年为5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1.5%。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支撑的上市公司为261家,挂牌上市所筹到的总资金为118亿美元。

在风险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特色。美国的风险资本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其中养老基金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51%,其次是基金会和捐赠基金,再次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家庭和个人对风险资本的投入1994年仅占当年新增风险资本的8%。

(二)风险投资收益率增长迅速, 风险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非风险企业。

美国风险资本基金对投资者支付的年收益率波动较大,但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年收益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的风险投资收益率几乎为零,1995年已上升到54%。1991-1996年,风险投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29%,大大高于同期非风险企业。

(三)风险投资企业类型多样,主要形式是独立合伙公司。

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主要有4种类型:(1)、独立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2)、金融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和银行持股公司附属的小企业投资公司;(3)、产业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企业包括产业公司附属的小企业投资公司;(4)、独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由于这类企业管理的风险资本到1989年已几乎降为零, 从1990年起把它并入独立合伙公司计算。其中,独立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所管理的风险资本在美国风险资本总额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80年仅为40%,近期则已稳定在80%左右。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是美国风险投资企业的主要形式。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采取的是有限合伙公司制。在这种企业制度下,风险投资家是普

通合伙人,其他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大多数合伙契约的有效期为十年, 在这十年中, 有限合伙人实际上放弃了对合伙公司的所有控制权,只保留一定的监督权,将合伙公司交给普通合伙人经营;普通合伙人的报酬结构以利润分成为主要形式。有限合伙公司制的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合理, 报酬制度科学,对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风险投资业务程序比较规范, 投资过程分为筹资、投资和撤资三阶段, 风险投资重点在成就期和创建期。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两名学者Lerner 和Gompers 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个阶段是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过的起点。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 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定合伙契约, 组建风险资本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讨论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资金的投资范围, 并要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阶段。即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选择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家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对提出申请的企业进行认真审查、多次筛选。第二, 规划投资时间, 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的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 估计股权价格, 即对投资对象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 选择投资方法, 即决定是否需要获得其他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第五, 达成投资协议, 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 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 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 参与风险企业管理, 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 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 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个阶段是撤资阶段。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的“首次公开发售”或把持有的风险企业股权分配给有限合伙人等方式收回投资。至此, 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互相影响, 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五)民有资本在美国风险投资中居重要地位,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大。

下面,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国际比较,以便进一步认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特点。

首先从风险资本的来源来看, 1985年,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及卢森堡四国的政府风险投资占本国风险资本总额的70% , 意大利、西德和丹麦三国的银行风险投资占本国风险投资总额的50% , 日本的风险投资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要投资主体, 而美国的风险资本中则有70%是由私人风险投资公司筹集的民间资金转化而来的。民间资金在美国风险资本来源中的地位比上述其他国家重要。

其次, 从风险基金来源主体来看, 美国养老基金来源主体占主导地位, 占5 1% , 而在亚洲, 企业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则占到3 8.6%(见表2)

最后, 从风险投资的投向来看, 美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电脑、通讯、医疗生物、电子四大行业, 占8 1.2% , 而亚洲风险投资在这方面的比重仅为24%。

可见, 美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的力度大大高于亚洲国家。

二、中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

中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深圳等一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无论从新增项目投资数量、投资金额还是新增管理资本方面,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院的调查,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主要集中于北京、深圳、江苏和上海的比例依次为37%,7%,9%,25%。从2007年新增投资额来看,北京地区的新增投资额最多,为13.5亿美元;其次是上海和广东,新增投资额分别为10.5亿美元和2.3亿美元,占全国新增投资总额的77%以上。从新增投资项目来看,2007年全国共有415个新增投资项目,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有152个、102个和27个,三地占全国新增投资项目的67%以上。除去深圳以外的华东地区获得的投资项目数量最多,达到61个。

(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与高科技行业

根据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院对风险投资公司认为的最优投资价行业的调查报告的结果,风险投资公司偏好的行业依次为:能源环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和医疗器械),互联网,IT行业,传统行业,电信及增值业,制造业,传媒娱乐以及消费品行业等。前四大行业的偏好率分别为21%,16%,13%和8%。通过分析新增投资项目分布可发现,互联网具有104个投资项目,占25%,是创业投资行业分布中获得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其次是IT行业,获得65个投资项目,占16%;传媒娱乐行业也是2007年创业投资的热点,共获得41个投资项目,占10%;电信及增值业共获得了33个投资项目,占8%;属于传统行业的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共获得了39个投资项目,占8.5%。其他属于高兴技术行业的高兴农业、环保、光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业也都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投资。

可以看出,2007年的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IT行业、互联网、传媒娱乐、电信及增值等行业,这几个行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占到了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50%左右。

(三)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成长期和扩张期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调查,成长期共有163个项目,占新增数目的40%;其次是扩张期,共有142个投资项目,占新增投资数目的34%,种子期/初创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项目共91个,占22%;成熟期共得到19个项目,占5%。从投资阶段金额分布情况看,成长期和扩张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最多,分别占新增投资的32%和54%;种子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7%;成熟期占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在2007年仍然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扩张期,这一阶段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86%。但由于中后期阶段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一定的向种子期等早期转移的趋势。这说明,随着风险投资环境的日益好转,风险投资机构承受风险的意愿在逐步增强。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情况

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在退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现退出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及退出的企业数量较前几年都有大幅增加。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中国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资本市场IPO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创历史记录,蝉联全球融资桂冠。中国企业IPO数量为242个,融资金额为1023.72亿美元。其中,116家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为669.74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风险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全球IPO市场的回暖,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业在退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的赢利能力大大增强。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一)风险资金来源

美国的风险资金早期多来源于富有的个人家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到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养老基金高达40%,个人与家庭的投资只占13 %。由于风险投资自身的特点,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而且投资期一般较长,达到3-7年,因此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投资机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其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对信息的研究与判断更为专业,资金相对充裕,可分散到十几个项目投资中。所以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成为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培育机构投资者才是拓展风险投资来源的关键所在。

(二)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政府扶持的方式必须与风险资本运作的内在要求相适应。1958年,美国政府实行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从而改变了自1946年民间自发设众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以来13 年没有出现第二家类似机构的局面。美国的风险投资业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1978年和1981 年,美国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摆脱低迷状态,出台了税收的优惠措施,使资本收益税由49.5%降至20%,形成了风险投资的第二次浪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风险投资又是市场化很强的金融运行机制,有其内在运行规律。因此,政府对风险投资怎样扶持确实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存在着对风险投资一哄而上,从风险投资的建立,投资项目,管理等等都大包大揽,使风险投资效率低下。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应是在宏观方面,为风险投资创造适宜发展的环境如制定风险投资的行业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引,制定各类激励政策,比如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

(三)风险退出机制要完善

由于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资本投资于风险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风险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因此创造顺畅的多元的撤出渠道,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障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如美国风险投资撤出渠道有IPO、股权回购、项日并购退出、公司清算等多种形式,而在我国当前风险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一定困难。针对我国风险投资撤出难有如下建议:尽快建立二板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成立场外交易市场;鼓励股权回购实行税费减免等。

参考文献:

[1] 胡海峰.2009.风险投资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胡盛梅.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01,(10).[3] 张大英.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4] 孙颖杰.美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0,(06).[5] 彭建.借鉴与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运作机制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0.[6]琚向红,张明泉,王宁.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商业研究, 2004,(20).[7]周薇.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03).[8]徐加,徐祥柱.论美国、德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J].商业研究, 2002,(22).[9]王静.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暨南大学, 2006

中美经济的比较 篇3

关键词:中美经济;比较;国际资本流动

作者简介:周玲(1982-),女,汉族,长春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120-02

一、中美经济的历史回顾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一直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实现了逐渐由政府主导向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的转变。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近10%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

虽然中国经济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然而,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作为独立的国家始于1776年的独立革命,经过1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在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如钢铁工业、肉类罐头加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等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获得了巨大利益,经济急剧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50和60年代,美国以其经济上的极大优势,充当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和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从此世界经济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无可否认,在21世纪初的今天,在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中,尚未动摇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还具有别国无法相比的实力,还是超级大国。

二、中美经济的比较

(一)贸易的比较

贸易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不可能脱离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孤立的存在,要想不断地向经济强国迈进,就必须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互相取长补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且贸易顺差的额度不断增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不能一味地追求贸易总额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应该保持贸易进出口总量的平衡,这是我国与美国的一个很大的差距。另外,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的出口贸易多集中在加工业,而美国的出口贸易则是以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比较

国际投资包括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两个方面。投资者既要为追求利益而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又要讲求安全,使投资的风险最小。事实上,当今国际间资本流动因素不仅仅是暂时的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国际投资环境。特别是直接投资场所的选择和被投资国的政治局势、法律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市场容量、历史文化甚至风俗习惯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一国长期净资本流入额代表了该国国际投资环境的好坏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代表了国际资本对于该国长期经济增长和资本回报的信心,反映了一国经济的基本状况。

总体而言,中美两国1982-2000年间长期净资本流入额都呈上升趋势。中国1982年长期净资本流入额为4.1亿美元,2000年达到334.9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0倍。美国1982年长期净资本流入额为229.6亿美元,2000年达到4848.9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0倍。远远高于同期两国GDP的增长速度。这充分显示了两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国际资本的聚集。

美国1982-2000年间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证券投资,其流入额不断增加。而证券投资流入的速度又大于直接投资流入速度,这显示了美国作为全球资金“避风港”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1982-2000年间外资流入额不断增加,尤其是1992年之后外资直接投资额迅速上升,其中绝大部分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比例很小。同期,中国对外投资额不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数量很小,且变化不大,使得中国的净资本流入额不断攀升,并以直接投资为主。

三、中美经济的展望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瞩目,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运行与发展更是离不开中国。中美作为两个经济大国,最直接的关系就体现在对外贸易领域。目前,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超越了墨西哥和日本,成为仅次于加拿大的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的经济依存关系将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王肇钧.美国全球贸易格局下中美商品贸易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聂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4] 廖卓娴.挑战与机遇相生共存:中美新能源合作的新趋势[J].当代世界,2010,(01).

[5] 王义中、金雪军.中国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1992-2008[J].统计研究,2009,(08).

[6] 宋玉华、王玉华.中美经济融合与战略经济对话[J].国际问题研究、2008、(02).

[7] 詹锦华.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及其决定因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05).

[8] 孙建杭.论中美关系中的“相互依存”特征[J].国际经济评论,2006,(06).

[9] 孔瑞.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2006,(09).

[10] 肖刚.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J].和平与发展,2006,(03).

[11] 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09).

中美退市机制比较 篇4

关键词:退市机制,退市标准,退市程序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看, 一个完善的退市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退市标准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应该退市的标准和依据, 主要有财务标准和公司的治理及信息披露标准:财务标准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股票市值、营业收入、经营效率、股东人数、持股数量、持股市值、最小报价等方面的规定;而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则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法, 信息披露是否能准确及时等。退市程序则包括退市审核和退市执行两大程序, 这两大程序是退市机制的具体实施。

一、美国退市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

1.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标准。

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都做了相当具体的规定。以纽约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为例, 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标准包括:股权的分散程度、股权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规模和股利的分配情况。上市公司只要有以下表现之一就必须终止上市:①股东少于600个, 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②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 或其总市值少于100万美元;③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④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 而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⑤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 并且过去2年每年亏损;⑥连续5年不分红利。

2.美国纽约交易所退市程序。

成熟证券市场对做出上市公司退市的决定一般都比较谨慎, 规定了非常详尽和复杂的操作规程, 而且可操作性较强。其中, 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程序是最为细致和具体的。以纽约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程序为例。纽约证交所上市规则802.02对退市程序做了以下规定:①交易所在发现上市公司低于上市标准之后, 在10个工作日内通知公司;②公司接到通知之后, 在45日内向交易所做出答复, 在答复中提出整改计划, 计划中应说明公司最迟在18个月内重新达到上市标准 (可见, 其整改宽限期比我国规定的要长半年) ;③交易所在接到公司整改计划后的45日内, 通知公司是否接受其整改计划;④公司在接到交易所批准其整改计划后的45日内, 发布公司已经低于上市标准的信息;⑤在公司开始执行整改计划后的18个月内, 交易所每3个月对公司的情况进行审核, 其间如果发现公司不执行整改计划, 交易所将根据情况是否严重, 做出是否终止上市的决定;⑥18个月的整改宽限期结束以后, 如果公司仍不符合上市标准, 交易所将通知公司其股票终止上市, 并通知公司有申请听证的权利;⑦如果听证会维持交易所关于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交易所将向SEC提出申请;⑧SEC批准后, 公司股票正式终止交易。可见, 纽约证交所决定某家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最长需要经过近23个月的时间。剔除18个月的整改宽限期, 最长有将近5个月的足够时间进行前期准备, 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便于后期执行时能够收到实效。

(二)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

1.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标准。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标准分为数量标准和非数量标准, 一旦上市公司违反了持续上市数量标准和持续上市非数量标准, 纳斯达克市场就会暂停或终止该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表1列出了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持续上市的数量标准。

资料来源:韩志国、段强.退市机制:市场压迫还是压迫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退市程序

纳斯达克市场终止上市程序的特点是采用聆讯制。在判定某股票已不再满足上述持续挂牌的条件后, 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资格部或上市调查部将通知上市公司其股票因不再满足纳斯达克市场持续挂牌的条件而终止上市。如果上市公司对上述决定不服, 可以逐级上诉。先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资格小组, 接着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 继而是全美证券商协会 (NASD) 理事会, 最后可上诉到美国证监会, 美国证监会的决定将是最终裁决。

聆讯制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或上市调查部依据有关规定作出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并通知上市公司, 同时指出上市公司拥有申请聆讯会的权力。若7日内公司没有提出聆讯申请, 则上述决定生效, 股票将被立即摘牌。若公司提出聆讯申请, 则暂缓摘牌。

②公司的聆讯申请应递交到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资格小组。该小组由独立人士组成。上市资格小组在接到公司的聆讯申请后45日内举行聆讯会。会后, 上市资格小组将作出裁决, 并书面通知上诉公司。裁决一经发现, 立即生效。但是, 公司可在接到裁决15日内向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申请对上市资格小组的裁决进行复议, 但复议申请不能构成暂缓摘牌的理由。

③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在审核了公司的复议申请文件后, 如认为确有必要, 可再次举行聆讯会。聆讯会必须在接到公司申请45日内举行。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可能会肯定、修改、推翻或要求上市资格小组重新考虑以前的决定。裁决一经发出, 立即生效。与此同时, 若公司对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的裁决不服, 仍然有权进一步向全美证券商协会理事会再次提出复议。

④全美证券商协会理事会可能会肯定、修改、推翻上市与聆讯审查委员会的裁决。这将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的最后决定。裁决一经发出, 立即生效。

⑤若公司对以上裁决还有异议, 可进一步向美国证监会提出上诉。美国证监会的决定将是最终裁决。

二、我国退市机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退市制度是由《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暂停及终止上市的条款及由此形成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及其修订稿来规定的。

《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上市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 不具备上市条件, 在期限内未能消除的;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 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后果严重的;上市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后果严重的;上市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

第58条规定:上市公司有前条第2、3项所列情况之一, 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决定解散, 被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关闭或者宣告破产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我国《证券法》第49条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丧失《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的, 其股票依法暂停或者终止上市。2001年2月22日、证监会在其补充性文件《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中规定:若上市公司出现3年连续亏损、自其公布第三年度报告之日、证交所对其股票实施停牌、如果在宽限期的第一个会计年度赢利、可向中国证监会提出恢复上市的申请、如果继续亏损、或者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中国证监会则会终止其上市。

三、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机制较为严格, 这可以从以上的条文规定中看出。这样, 在证券市场的管理方面, 管理者的工作能够更有效地进行, 使市场公平、有效率地运行, 同时也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1.退市标准的差异

美国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相当完备, 涉及面比较齐全。例如美国纽约证交所, 对上市公司的退市问题都有着详尽的数量标准和严格的非数量标准。相比之下,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还不够完善、缺乏严密性。比如在《公司法》、《证券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修订) 》中只有“连续三年亏损”这一条数量指标, 其余的都缺乏清晰的量化阐述。此外, 美国的证券市场中, 不仅有反映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指标, 同时还有反映市场动态变化的数量指标, 如持股市值标准、流动性、股票最小市价标准等。而中国的退市标准中则缺乏这类的指标。

2.退市程序的差异

在退市程序的启动方面, 启动者主体也存在不同。只要符合退市标准, 美国的证交所就能依据标准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对证交所裁决持有异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般不对此干涉。并且, 如果证券交易所认定某一上市公司有被停牌的必要, 马上就可以进入退市程序。因为启动退市程序已被视为其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说, 进入退市的效率是很高的。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 《公司法》中规定了退市决定是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来作出的, 证券交易所只是退市程序的落实者。由此可知, 真正决定某一上市公司退市命运的是中国证监会。同时, 我们也可以发现, 对于这些退市的规定, 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如, 在《公司法》中明文规定了公司若有重大违法行为, 应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暂停其股票上市, 经查实后果严重的, 应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其股票停止上市。而在现实中, 公司因重大违法活动被暂停上市的案例有很多, 而因此被停止上市的却很少。退市标准的模糊性决定了退市程序在操作上的弹性, 而这种弹性使得退市机制的效率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肖明, 杨健.中美证券市场退市机制比较研究[J].资本市场, 2005, (9) .

[2]晁站勇.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 .

[3]张德富, 王昌锐.中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与分析[J].商业会计, 2003, (2) .

[4]吴聪.中外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比较及启示[J].商业现代化, 2006, (6) .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因特(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传统新闻传媒上网和网上新闻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传播中的一道亮丽景观。本文试图通过传媒网站的网页观察、传媒界有关人士访谈及有关文献(包括网上资料)研究,对我国内地传媒网站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探讨,并将之同美国的传媒网站状况,作一番比较。论文指出,我国传媒网站的建设,经过约5年的发展,至已形成媒体联手办网站,规模扩大,新闻信息和服务既走向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又办出特色,影响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在媒体联手共享信息资源、丰富网站的内容并增强特色从而增添网站的吸引力、建立起有广泛影响的传媒网站等几个方面,美国传媒网站均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细加研究。

[关键词]因特网传媒网站网上新闻业

近年来,随着因特(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传统新闻传媒上网和网上新闻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传播中的一道亮丽景观。本文试图通过传媒网站的网页观察、传媒界有关人士访谈及有关文献(包括网上资料)研究,对我国内地传媒网站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探讨,并将之同美国的传媒网站状况,作一番比较,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刻的比较研究,从而为我国网络媒体借鉴美国网络媒体的经验,提供参考。

一、从一报/一台/一网站到联手合作

我国与美国传媒上网的实践,都始于报刊上网发布网络版。我国于1994年4月作为第71个国家正式接入因特网。约一年半后,《中国贸易报》在我国内地报纸中率先登上因特网发布网络版。这标志着我国内地新闻传媒业迈出了加盟因特网的第一步。此后不久,又有一些内地报刊进入因特网,其中有的依托一些公用信息网或其它网络服务主站上网,有的则自己单独在因特网上设立网址。[1]我国内地广电传媒于第四季度开始其上网的实践。19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网站。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网站。[2]它们分别是我国内地广播和电视领域中领先一步涉足网上传播的机构。总体看来,进入前,我国传媒上网仅处于尝试阶段,在内容更新、网页设计、制作技巧等一系列方面,都尚无法同国际上传媒网站的水准相比。

我国中央级的重要新闻传媒单位,大都于年底到19初开始其网站建设。例如,《人民日报》社于年1月建立网站,将报社所办的系列报刊推上网。进入1997年后,我国内地逐渐有更多的传媒机构新上网。根据有关论文,截至到初《文汇报》推出网络版,我国内地已有59家报纸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3]到19,我国内地已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笔者曾于年-上半年对我国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和杭州5个城市若干传媒机构有关人士进行访谈(包括面访和邮寄问卷的书面访谈),访谈结果发现,被访的5家上海新闻机构均在1998年开始进行网上传播,其余4个城市中被访的17家传媒机构的上网起始时间也以1998年居多。有关部门公布的关于传媒网站的资料,也显示1998年起传媒上网态势大为加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表明,至1998年底,已有127家报纸上网。夏天,有关专家在一次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上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网络版报纸的数量已达270;此外,还有约100家广电机构已建立网站;两家通讯社──新华社和中新社,也已上网。[4]事实表明,进入1998年后,我国内地传媒上网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以往两年多。新闻传媒上网的迅速发展,曾被评为1998? 晷挛沤?0件大事之一。年,我国传媒上网热得到持续,到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机构已达700多家。[5]

进入20以来,我国内地出现了地域内多家传媒机构联手创建大型网站的新现象。北京和上海的传媒的做法,尤具代表性。在北京,9家主要市属新闻媒体与一家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及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发起创办了千龙新闻网,它于2000年5月8日开通,以“权威、实时、全面、独家”为目标。在上海,10家上海主要传媒机构联手创建了东方网,它于5月28日开通,定位为:以新闻传播为主的综合性网站,采劝新闻导入、服务衔接、商务展开“的发展策略。这两家网站综合运用其所依托的媒体的新闻资源,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有关网站内容的讨论将在第二部分展开。)

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声势甚是浩大,有关宣传非常密集。由于宣传得力,加上突破了原有的媒体界限,得以综合利用联手媒体的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化,它们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以东方网为例,据其内容部主任苏蓉娟2000年秋季介绍,该网开通后日访问人次稳定在110万左右。

2000年下半年,又传出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携手在网上建立”报网联盟“的佳话:云南省昆明市的《生活新报》、福建省福州市的《东南快报》与厦门的万事网2000年下半年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合作组成一个”报网联盟“,准备构建一个东西部人力、自然、经济和社会诸种资源的全方位信息信道,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服务。[6]它们推出了网址为的”第1视觉“网站。该网站提出了”横看中国,东西特别“的口号和”做大媒体,树立知名品牌“的目标,并称自己联合了《华西都市报》、《厦门商报》等几十家传统媒体,融会东西、辐射全国,以新闻为先导,开设了包括华东视线、活在东土、西部看点、生在西域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栏目。[7]

在我国内地传媒网站发展的历程中,由传媒机构单打独斗分别单家建立网站,到若干传媒机构联手合作共同创建大型网站,构成了发展的一个方面。

美国是因特网的诞生地,在网上新闻业的发展中,也走在前沿。世界范围内报刊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布网络版的实践始于1994年,美国走在最先。据《美国新闻学评论》公布的资料,1998年12月世界上网络版报纸达4,925家,其中一大半是美国的。[8]到2000年,美国已有55%的杂志推出网络版。[9]美国广电传媒上网者数量也很大。1999年,美国已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10]美国传媒上网,最初也是一些报刊分别单家建立网站发布网络版。《今日美国》、《圣何塞信使报》、《芝家哥论坛报》等,都是较早发布网络版的报纸。随着美国传媒上网的发展,很快就出现了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的公司联合共建网站的现象。例如,早在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就和微软公司联手创建了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MSNBC ),在因特(互联)网上建立了MSNBC.com 网站。美国时代华纳公

司所属的各家杂志社,较早就联手建立了网点Pathfinder.2000年以来,媒体联手和媒体同相关行业联手营建网站的态势,在美国又有明显加强。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成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开创了大众传媒业和信息技术业在网络时代联手的新 篇章。而美国媒体网上联手的佳话也是频传。如,《纽约时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 )联盟,《华盛顿邮报》公司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由于网络技术以其融合性特征,可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符号形式在因特网上集为一体,因此,在新闻传媒的上网进程中,报社与电子传媒机构合作,在信息形式方面互通有无的做法,频频出现。

《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于1999年11月宣布联合,很快又带动了各自所属的媒体间新的网上联手。据美国”编辑与发行者在线“提供的消息,2000年6月份,《新闻周刊》网站与MSNBC.com 网站联盟,产生了新网址:.[11]通过两家公司的联盟,MSNBC将可使用10多家报刊的内容,尤其是能从《华盛顿邮报》那儿尽早见到要闻集锦并择优运用于播放和网上传播;而《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则可使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川流不息的视频档案。例如,在小埃连事件发生后几分钟内,《华盛顿邮报》网络版上即推出了一系列影像。[12]

此外,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中还出现了地方报刊同全国性的网上新闻网络如MSNBC 网站、CNN 的网站、美国在线的”数字城“等签约合作的新动态,前者希望由此将其地方性的信息内容推向全国,并从全国性的网上(广电)新闻网络获取视频内容。例如,《亚里桑那共和报》、《波士顿先驱报》和《西雅图邮报》的网站都同MSNBC 网站签订了协议。它们都在与MSNBC 合办的网页上,每天放上几篇当地新闻报道。它们指出,签订协议旨在获得全国层面上的知名度和增添它们的访问量――通过MSNBC 网站上通向它们的链接。[13]这些报纸网站还同CNN 网站和美国在线”数字城“签订了协议。《亚里桑那共和报》网站还加盟了奈特―里德报团公司网站的”现实城市“网络。除了使其内容在全国亮相外,这些报纸都希望得到视频内容,[14]以便使报纸网站增强互动性,克服静态方式。

将中、美媒体网站的情况相比较,不难发现同中有异。美国媒体间网上联手带有明显的跨地域性的特征。而媒体的跨地域性联合,正同因特网在传播中的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相契合,从而有利于网络优势的发挥。另外,争取获得品牌效应是美国传媒网上合作的新的推动力。地方报刊等小型传媒机构在网上挂靠知名度很高、影响极广的大型传媒网站的实践,充分显示了这一点。相比之下,我国的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都是地域内媒体联合的实例。打品牌尚未成为我国内地传媒在网上联手中的考虑重点。

二、从简单地将印刷版的内容推上网,到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网站内容

在我国内地传媒上网处于尝试阶段时,报刊网站仅将报纸文库的内容部分推上网的做法,颇具典型性。进入1997年后,情况产生了变化。一些专业类报纸尤其是电子类报纸如”《计算机世界报》、《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报》等的网络版已初具规模,信息的种类、容量以及制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15]综合类报纸的网站的信息服务,向着符合网络版的基本特点的方向努力。1997年1月建立的《人民日报》网站尤其值得一提。该网站依靠报社在人员、经济条件、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很快就将网络版办得富有特色。笔者于1997年-98年对其网页的观察发现,它不但提供报社的系列报刊的印刷版的内容,而且经常开展”金报网上调查“活动,并推出”报刊寻航“、”信息导航“、”数据库“等网上的特色信息服务,还提供通向其它”知名站点“的链接,而且还推出”专题报道“专辑,为用户研究时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据有关论文介绍,一些原来已建立网址的报纸如《粤港信息日报》、《羊城晚报》等,在1997年下半年开始重整旗鼓,其网络版从内容到制作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6]

从我国内地1998年开始形成”传媒上网热“起,不少新闻传媒网站逐渐致力于改变仅仅将作为其”母体“的传媒机构的传统的传播内容或部分内容搬上网的简单化做法,努力注意发挥网络优势并根据自身的母体机构的特点和条件,开拓新颖独创的内容与服务,丰富了网站的传播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站内容的趋势,开始出现。《人民日报》网站此时更是继续向办出创意迈进。它注意利用网络的瞬时传播的优势,提高重大新闻的时效性,争创了多项第一。如:1998年3月我国”两会“期间,它在国内网络媒体中率先实行即时报道”两会“.1999年5月,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人民日报》网站在国内媒体中首家发布我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消息。随后,该网站又迅速在电话采访《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后,首家发布了大使馆被炸目击记。1999年12月,它在国内媒体中首次派出两名网络记者参与举世瞩目的澳门回归报道。[17]《人民日报》网站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争取用户参与、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也在国内传媒网站中开风气之先。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网站开设了名为”抗议北约暴行BBS 论坛“的电子论坛,以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这是我国内地传统传媒? ?沟耐?绨嬷惺状慰?ǖ牡缱勇厶场K?笆艿胶D谕庵泄?说娜攘一队??潭桃桓鲈拢?咸?看锏?万条。”[18](该论坛后改名为“强国论坛。”)同年9月13日,该论坛上的帖数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19]此后,《人民日报》网站又陆续推出了“企业家论坛”、“健康论坛”等若干论坛。《人民日报》网站还不断根据新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热点,推出新的内容和服务。例如,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隆重推出,成为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新举措,《人民日报》网站及时推出“政府上网”栏目。

2000年,我国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网站纷纷改版更名,进一步拓展其内容。如《人民日报》网站于2000年4月推出新版;网站名称已于8月21日起由“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几位研究生通过对《人民日报》网站的研究,认为新版的“眉目更清晰、层次和布局更合理”,且页面更对称。[20]改版后,《人民日报》网站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朝着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向发展。它更加突出内容的原创性,分类的科学性也进一步受到重视。此外,它在实现网上音频、视频节目的直播、录播方面,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1]

在人民网众多的新闻栏目中,笔者在此想专门提一下“中国地方新闻联报网”.通过设立这一栏目,《人民日报》网站使用户得以进入一网即可浏览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激增、因特网上网站、网页迅速激增的年代,网络用户可以选择的网上信息源之多,不胜枚举。但是,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的时间,这却又是永恒的事实。所以即使因特网上的网站和网页之多,成为天文数字,人们受时间的限制,始终只能选择访问为数很有限的网站、网页。网站越多,网站间争夺用户注意力(或者说争夺“眼球”)的竞争,也就越激烈,一般说来,知名度较高的网站,选中的可能性也相应较高。各地新闻媒体的精粹,集中出现在《人民日报》网站上,实在是大大方便用户之举。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网站、新华社的网站等中央级的主要新闻媒体的网站,也在2000年进行了改版,扩大了其内容和服务的范围。新华社网站2000年7月进行改版后,称为新华网,由8个语种的中外文网站、12家社属报刊网站、35家地方分支社网站组成,栏目由12个增加到168个。[22]《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已改称为光明网。笔者2000年9月的浏览发现,其网页的最上部,在网站标识、日期旁边为“新闻专辑、热点聚焦”,下面网页纵向分为5个条块,从左往右为“今日要闻”、“图片新闻”、“特别报道”、“光明百网”(按知识内容分类)和“光明日报系列报刊”.在最右边的条块中,“光明日报系列报刊”底下为“服务信息”,再往下,是“精选网站”,最下面,为“文化专题”.网页布局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并显示出光明网将《光明日报》面向知识界,重视文化信息的特色,带到了网上。

2000年出现的地域内各重要新闻媒体联手营造的大型传媒网站平台――千龙新闻网和东方网,开通以来注意发挥网络优势,正在形成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在千龙新闻网的网页上,新闻内容按10大板块(频道)发布,其中包括“港澳台特快”和“今日世界”.这显示出该网站重视全面提供新闻信息,高度关注港澳台信息和面向世界的特色。该网站发挥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优势,其新闻展现手段多姿多彩,除了以文字为主的新闻,还有“视频新闻”、“音频新闻”、“图片新闻”和“卡通新闻”.此外,其“新闻时刻”、“千龙互动”、“众口说千龙”、“新闻网站导航”、“媒体精粹”等栏目的设立,体现了该网站充分发挥并利用了网络的瞬时传播、互动性、巨量承载信息等优势。

东方网开通后,笔者进行浏览观察的结果发现,除了提供若干新闻板块(频道)外,它还提供十几个栏目的服务类信息,其中包括“投资环境”、“人事信息”、“求职指南”、“求医问药”、“时尚屋”等。东方网首页上还有“媒体连接”和“推荐网站”,分别提供导向其创办媒体的链接和我国一些主要网络媒体的链接。东方网在开通百日后,于2000年9月8日进行全新改版,亮出“权威、实时、综合、服务、互动”的口号。笔者2000年9月9日的网上冲浪发现,东方网的新闻板块增添了“东方娱乐”、“东方军事”、“东方少年”和“东方之旅”等,其它信息栏目也有新增内容。但原先8大新闻板块中的`“东方商机”,虽然创办时颇让网站人员得意,可是因它的访问量排名从未进入前50位,在改版中被砍去。[23]网站人员的期望与受众反馈的差异,可说耐人寻味,而东方网根据点击率适时作了调整,说明了网站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在发挥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方面,东方网开通了BBS 和东方直通车,作为与受众沟通的桥梁。据有关人士介绍,东方直通车已成为东方网点击人次最多的栏目。东方网还发挥网络传播的迅捷优势方面,力求做到新闻及时更新,24小时更新,稿库中的重大新闻稿1小时内上网。[24]东方? ?陌媲昂蟮囊趁姹冉希?允玖瞬宦凼窃凇靶挛诺既搿被故窃凇胺?裣谓印被故窃凇吧涛裾箍?狈矫妫?陌婧笸?镜哪谌荻几?鞣岣欢嗖剩?改扛?啵?馑得餍掳嬖诼涫灯浞⒄共呗灾校?致踅?艘徊健?/P>

上述讨论表明,从内容上来说,我国内地传媒网站正朝着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内容范畴、形成特色的方向迈进。其中一些佼佼者如《人民日报》网站、《光明日报》网站等,在这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功。但是,由于创办网站的传媒机构在人力、财力、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传媒网站在这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根据2000年的有关资料,其中多数网站“发布的信息内容只是传统新闻的翻版,只有10%的网站对信息进行了重组和充实。[25]

美国由于传媒业高度发达,竞争极其激烈,形成特色早在因特网未出现前,就已是传统新闻传媒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美国传媒开始上网后,在形成特色方面,也就分外注意,不论是传媒界巨头的网站,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传媒机构的网站,都为此煞费苦心。试以几家美国媒体网站为例。美国著名经济信息权威媒体《华尔街日报》建立网站后,常把一些印刷版不适用或不便用的稿件,如一些政府的经济报告、某些特殊行业的经营预算等推上网。[26]这些信息对于研究经济形势,颇有用处。该网站还定期组织编辑或专栏作家在网上回答网站访问者的询问,或与访问者一起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的网站,是访问者数量很大,影响甚广的传媒网站。早在1998年12月,其月受众数即已达到190万。该网站受到用户青睐的一条重要原因是:该报决策层从网站初创时起就明确意识到,网络版不能仅仅成为一份计算机荧光屏上的报纸。根据这一思路,《华盛顿邮报》网站创办几年来努力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供迅捷的重大新闻报道,在一些重大新闻发生时让网络版抢先注销新闻。例如,199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州长竞选运动的结果,1997年英国原王妃戴安娜之死,1999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等等,网络版都抢先注销。[27]

(2)在其网络版上刊登原创性的内容,如特意为其”网络时报“(Cyber Times )(后改称”技术“Technology)专版制作的独家新闻。该报网络版正在稳定地扩大网上独创性的内容的范围。[28]

(3)采用”广播模式“的运作,每月提供5至6小时网上实时闲聊或其它谈话类节目,由《华盛顿邮报》记者、评论员和各类嘉宾亮相登场,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

(4)开发具有特色的服务娱乐性内容。[29]

《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同属于大型的且闻名世界的报社。但是,美国成功的、办出特色的传媒网站,并非都是大型的、世界闻名的媒介机构创办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创办的Sunline 网站和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家视

频作品制作公司Gardy McGrath International 创办的”网上电视“网站(TV on the Web )之成功,可以说明这一点。

太阳海滨媒介集团公司坐落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下有一系列地方性的、服务于社区的报纸和杂志。从1996年创立网络部Sunline 起,该传媒公司就把服务于社区的经验运用于开拓新颖的网上服务,定下了社区第一、新闻第二的发展策略。根据贴近用户、服务于社区的原则,Sunline 大量开发突出地方性特色的内容,取得了一系列成功。至1998年11月,夏洛特县10%至15%的人每日上午上该网站访问。该网站ISP 的注册用户中,74%都在网站上建有个人网页;400家社区群体也由此上网,其中包括夏洛特县政府,它在网上建立了300页长的网点。到1999年,该网站的网络服务供应已能盈利,它所提供的房地产信息服务,已成为该行业中最具创新性的一种服务,房地产经纪人已经付费给该网站,以使用其服务。[30]

美国”网上电视“网站创办于1997年3月,以创建一系列服务于特定的社区圈和受众群体的互动电视频道,努力提供特色服务,形成一系列电子社区圈作为发展策略。它以交互式网上闲谈、实况网播等服务,吸引登记用户(社区圈成员)不断回到各频道上来访问。在1999年,该网站已推出27个网络电视频道。各频道的重点,均是以实况网播和视频点播的形式,向登记用户提供时效性强的视频新闻和信息。这一网站成功地吸引了各频道用户”跨频道观看“,用户访问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各频道上的实况网播、网上广告、电子商务、付费收看等项目,以及用户登记费,已为网站带来收入。该网站创建能招徕收入的互动电视频道的做法,已引起其它公司的兴趣。1999年7月,”网上电视“正式宣布与Ampex 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后者为该网站注入了新的投资,为这家互动的视频网站的继续发展提供资金。[31]

同美国的传媒网站相比,我国多数传媒网站在形成特色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在原创性内容、特色创意上下很大功夫。

三、影响逐渐扩大

在我国内地传媒上网初期,不少传媒网站访问者人数甚少。以上海的《文汇报》为例,1998年3月笔者对该报进行书面访谈的结果发现,当时平均每天约有1,000名读者在网上阅读其网络版。这一数目同该报印刷版为数近50万的发行量相比,显得极校又如笔者(1999年4月)对广州《南方日报》的书面访谈发现,其网络版平均每天访问人次达6,000多。同其印刷版的发行量80多万相比,这又是一个相对甚小的数目。但是,在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传媒网站的影响逐渐有所增强,一些办得较成功的传媒网站的访问量已颇引人注目。例如,《人民日报》网站的日页面最高访问量以每年10倍的速度递增,[32]在1999年初,该网站的日访问量已高达220多万次。[33]2000年下半年,该网站日访问量已增至约300万人次。在1998年底以来由不同机构组织的多次优秀网站评选中,《人民日报》网站均榜上有名。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我国传媒网站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的网站,影响已开始较为明显。例如,在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后,”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各新闻单位网站,从5月8日至14日,仅7天访问人次总数突破3,460万,收到电子邮件9,000多封,“《人民日报》网站在高峰时”日页面访问量达到124? 颍?慊髁课?,250万次“.[34]

在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网络成为相当一部分公众获知新闻信息的第一渠道的趋势,已开始在我国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现。上海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等人的一项有关”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以网络作为获知新闻的第一渠道的市民,更确切地说是”网民“,所占比例在具体个案中已高于报刊和广播,仅次于电视。例如,这调查发现,在台湾地区2000年选举新领导人事件发生时,上海”网民“获知台湾地区新当选的领导人是谁的第一渠道,依次分别为电视(36.7%)、网络(24.%)、报纸(18.4%)、听别人说(12.2%)、广播(6.1%)和杂志(2.0%)。调查结果还发现,调查对象表示未来将更多地接触的媒介,依次为电视(34.5%)、互联网(26.4%)、报纸(23.2%)、广播(10.0%)和杂志(7.7%)。[35]当然,这项研究调查的并不是各家传媒网站的受众数,但是,它显示了在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网上新闻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闻渠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尤其如此。而且,网络媒体的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

虽然我国网上新闻业的影响在逐渐扩大,媒体网站中的佼佼者如《人民日报》网站等的受众规模已甚大,但是,我国传媒网站总体上来说目前尚不能构成我国网上新闻业中影响最大的部分。不但多数传媒网站的受众数还颇小,而且新闻媒体网站的点击率,远比不上新浪网等著名商业网站提供的新闻传播。据有关文章介绍,2000年初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大赛的结果显示,获得新闻与媒体类网站第一名的《人民日报》网站的得票数是1,890张,而新浪网得票数达63,918张,网易得票57,163张,搜狐得票数为5,6147张。[36]当然,关于此类大赛的科学性等,社会上尚有争论,而且,网站的用户数统计本身又远比报刊发行量、广电传媒的视听率资料的统计,复杂得多。因此,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这些资料在判断网站受众率中的作用。但它们多少可以折射出我国媒体网站要成为我国网上新闻业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美国,许多传媒网站的用户规模很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早在1998年12月,根据一家专门对用户访问最为频繁的网站的情况进行调查的研究公司Media Metrix提供的一些资料,在美国,一些最大的传媒网站当月的受众数量已逾百万,有些甚至超过500万。这些最大的传媒网站有:

到2000年7月,美国时代华纳在线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的当月受众数量已逾1,500万(分别为16,365,000和15,434,000)。CNET Network的当月受众数量达1,085万,ZDNet 网站的当月受众数量近1,000万(9,936,000)。[37]如果以页面访问量来计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美国大报网站的日均页面访问量都达到300万以上。[38]

2000年夏天,美国若干家传媒网站的页面访问量,都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如,《纽约时报》网站2000年7月份的月页面访问量高达1.23亿,其中7月25日的页面访问量高达570万,打破了该网站的日页面访问量记录。《纽约时报》网站将此归因于当天同时出现了三大新闻事件:迪克・切尼(Dick Cheney )被提名为小布什的竞选搭当,协和飞机的坠毁,以及中东和谈未果。又如,《亚里桑那共和报》网站2000年7月份的页面访问量达1,300万以上,创该网站月访问量之最。[39]

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公司等传统媒体中的重要机构的网站,在影响力方面堪称其网上新闻业中的主流。正因为如此,美国计算机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在1996年涉足网络新闻传播时,采取的是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合作建立MSNBC.com 网站的策略。2000年,MSNBC.com 网站又同《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著名全国性报刊及地方报刊如《西雅图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等在网上联手。美国最大的因特网接入服务供货商美国在线也于2000年同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成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在美国,著名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传统媒体提供信息内容的经验与权威性等优势,显然已构成在网上新闻业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构成吸引相关行业同传媒业在网上联手的重要推动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传媒网站的建设,经过约5年的发展,至2000年已形成媒体联手办网站、规模扩大,新闻信息和服务既走向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又办出特色,影响逐渐扩大的趋势,而三者又互有关联。新闻媒体网站的影响力,撇开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不谈,取决于网站自身的发展水平,其中内容安排可说是核心所在。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当是成功的新闻媒体网站必具的条件。如果网站只是照搬传统媒体的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内容,那么媒体网站的存在必要性就必然会受到质疑。此外,就网站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在争夺用户注意力或者说争夺”眼球“的竞争中,只有具有丰富多彩而又有自身特色的内容的网站,才能吸引和维系住广大用户的注意力或”眼球“.为开创丰富多彩而有特色的网站内容,传媒机构形成合力共建网站是有效途径。媒体联手共享信息资源,有助于丰富网站的内容,从而增添网站的吸引力,建立起有广泛影响的传媒网站。在这几个方面,美国传媒网站均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细加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83)

[1]王澄:《试论我国报纸网络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硕士论文)1998年,第6页。

[2]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2000/9/2.

[3]王澄:《试论我国报纸网络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硕士论文)1998年,第5页。

[4]《浙江在线》 ,1999/7/24.

[5]转引自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1/2.

[6]《中华新闻报》,2000/9/13.

[7 lsee点com  ;,/9/16.

[8]转引自:NUA Internet Surveys,Dec.15,1998 .

[9]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二期。

[10]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四期,第33―39页。

[11]editorandpublisher点com ,2000/6/27.

[12] editorandpublisher点com ,2000/6/27;

[13] editorandpublisher点com ,2001/8/22.

[14] editorandpublisher点com ;,2001/8/22.

[15]王澄:《试论我国报纸网络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硕士论文)1998年,第5页。

[16]出处同上,第6-7页。

[17]《中华新闻报》,2000年5月16日

[18]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2001/9/2.

[19]《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7月24日。

[20]许颍、徐福建、刘毅、闵椿基:《从人民日报网络版改版看网上新闻媒体的发展策略》 ,2000/9/2.

[21]《中华新闻报》,2000年5月16日。

[22]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2000/9/2.

[23]《解放日报》,2000年9月10日。

[24]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硕士生陈怡同苏蓉娟访谈时苏蓉娟答陈怡问,2000年8月。

[25]出处同上。

[26]丁一:《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方式及其发展趋势》。《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三期,第44-54页。

[27] mediainfo点com  ;,1999/8/8.

[28] mediainfo点com  ,1999/8/25……

[29] mediainfo点com  ,1999/8/8.

[30] mediainfo点com  ;,1999/8/8.

[31]有关”网上电视“的信息,均获 ;,1999/8/23.笔者获自网上的关于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Sunline 网站和”网上电视“网站的信息,在笔者发表于《新闻记者》1999年第十期的文章《办

出特色:传媒网站生存之道》中也曾使用。

[32]《中华新闻报》,2000年8月21日。

[33]《新闻战线》,1999年第二期。

[34]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二期。

[35]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D”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0年第七期,第19―21页。

[36]胡珏:新闻媒体网站的《四化》 ,2000/8/23.

[37 mediametrix点com  ;,2000/9/1.

[38]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二期。

[39] editorandpublisher点com  ;,2000/9/5.

[参考文献]

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二期。

胡正荣,产业整合与跨世纪变革――美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方式,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四期。

丁一,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方式及其发展趋势,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三期。

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0年第七期。

A F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Websites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Websites ZHANG Yong-hua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China,200083)

Abstract:In res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ediawebsites have become a new scene in the changing media landscape.This paper studiesthrough observing media websites,interviewing some journalists and reviewing relatedliterature,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edia websit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and compares it with that in the Unites States.It observes that through about fiveyears of growth ,up till 2000,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websites in China haddisplayed the trends towards a number of media institutions jointly establishingand operating a website ,towar ds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towards providinga ;diversified and distinctive content ,and towards an increase in social influence.Furthermore ,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aspects of a number of media institutionsjoining hands to sha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en practicing online journalism,of their efforts in enriching website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so as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of media websites,and of establishing media websiteswith wide-spread influence,we can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US media practicewith operating websites.

Key words :Internet ;Media Websites ;Online Journalism

中美文件中心的比较 篇6

摘要:文件中心最早产生于美国。1941年,美国海军部建立了第一个文件中心。1989年,甘肃省永靖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文件中心。本文对中美两国文件中心建立的背景、选址、性质、类型、职能以及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件中心中间性保管机构半现行文件比较研究

一、文件中心建立的背景

(一)美国建立文件中心的背景

1、文件膨胀的刺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部形成了大量的文件,给办公用房造成了巨大压力。1941年,海军部在档案学者里赫·爱默特和罗伯特·巴默尔的建议下,在一个废弃的啤酒厂原址上设置了临时库房,集中保存数量庞大的半现行文件。

2、法律的保障。1950年美国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第一个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文件中心的地位,为文件中心的设立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3、国内文件管理方式改革的需求。二战后文件的急剧膨胀,客观上要求改革传统的文档管理方式,政府文件中心应运而生。它承担起了缓解机关过多地保存半现行文件,人财物压力过大的任务。

4、文件中心的成立催生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文件中心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源泉。1950年,马勃斯在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的文件生命“三阶段论”,即关于文件的现行、暂时保存和永久保存三个阶段的理论。

(二)中国建立文件中心的背景

1、社会需求的外在推动。在国家推进“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各地纷纷成立新的行政中心。市、区(县)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本着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开始整合档案信息资源。1989年4月,永靖县决定建立一种新型的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永靖县文件中心。永靖县文件中心可以看作是在中国档案事业体制下设立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的第一个试验田。

2、国内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2001年底,经编办批准,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成立“西城区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地点设在区政府办公厅档案室,对各机关进行业务指导。2002年4月,“深圳市档案局文件管理中心”成立[1]。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试点建立文件中心作为任务之一。后来,其他地方的文件中心或机关文档中心陆续成立。

3、制度的保障。2002年4月,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深圳市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文件中心”的机构设置。2003年7月25日,《珠海市档案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确立了文件中心的法律地位。

4、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的产物。我国的文件中心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的现行、半现行、非现行三阶段理论为依据建立的,文件中心的建立践行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中美文件中心建立背景的共同点是:在所建立的文件中心的同级层面上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文件中心的建立源于国内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都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关。不同点是:美国文件中心的法律保障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而我国的法规保障仅限于个别副省级市和一般地市级层面;美国文件中心的成立催生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我国文件中心的成立实践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美两国国情的不同以及中美档案事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中美文件中心建立时间上的差异。

二、文件中心的类型

(一) 美国文件中心的类型

美国有三种类型,即联邦文件中心、非联邦文件中心和商业性文件中心,其中以联邦文件中心规模最大。联邦文件中心是由联邦政府拨款建立,为联邦政府机构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半现行文件管理机构。非联邦文件中心是指由各州设立的文件中心以及在一个机构内设立的文件中心。商业性文件中心是由私人创办的营利性机构,为工商企业提供现代化的文件贮存设施。非联邦文件中心和商业性文件中心不属于联邦档案系统,《联邦文件管理法》对它们没有法定的约束力。[2]

(二)中国文件中心的类型

中国过渡性的文件保管机构有联合档案室、文件中心和机关文档中心等机构,大多由政府成立。国内商业性文档中心是指从事提供文件和档案管理服务的企业。我国有三类形式的商业性文档(或档案寄存)中心或其雏形。一是国家档案馆自办形式。主要由国家档案馆接收非国有组织和个人的档案寄存并收取费用。二是内资档案服务机构。国内传统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大多在档案装具和包装用品的生产销售、档案整理、档案咨询方面,受投资门槛或观念限制,开展档案寄存和信息服务的寥寥无几。三是外资档案存储机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一些跨国跨地区档案管理机构,纷纷登陆我国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可以认为,第一种形式虽然不是未来文档中心的主流形式,但在一定时期内,作为社会机构少量档案寄存场所还有其优势。外资机构在短期内难以成为我国商业性文件中心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传统内资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无论其所有制形式,还是业务模式,则难以发展壮大。[3]

可以看出,文件中心的设置在美国具有普遍性,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县,从政府机构到非政府机构,从公共性文件机构到商业性文件机构,文件中心在美国各层次均有设立,这表明文件中心在美国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文件中心在中国仍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完全在国家的各个层面普及,但是它却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文件中心的选址

(一)美国文件中心的选址

美国各种文件中心的职责不同,选址要求也有差异。(1)政府系统文件中心的选址主要在市郊,首先考虑“就近原则”,其次考虑交通便利。(2)机构团体的文件中心(包括学校、企业、医院和社区的文件中心)的服务对象单一,主要是为本单位服务。选址首先考虑方便利用者,其次考虑经济因素,第三考虑交通便利。(3)商业性文件中心属于营利性机构,首先考虑经济因素,其次考虑交通便利。 [4]

(二)中国文件中心的选址

中国的文件中心一般隶属于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选址一般在行政管理机关的附近或者设立在行政管理机关的建筑物内部。由于主要是为党政机关服务,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基本不考虑经济因素。

比较而言,中国的文件中心应该借鉴美国文件中心选址的经验,比如两地选址的方法,适当考虑经济因素。

四、文件中心的性质

對文件中心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文件中心是在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管理之下的,对各个不同行政机构的半现行文件进行经济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并在这些文件被销毁或移交到档案馆之前进行系统处置的保管机构。”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术语词典规定:“文件中心是为半现行文件最终处置之前进行廉价储存、保管和利用的一种机构。”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的术语手册规定:“文件中心是对因利用率较低而不再适宜保存在形成机关的半现行文件进行低成本集中保管的机构。”简单地说,文件中心就是介于文件形成机关与档案馆之间的一种保管过渡性文件的中间性机构。

(一)美国文件中心的性质

美国档案界认为,文件中心是一种中间性的文件保管和处理机构,更确切地说是半现行文件的保管和处置机构。[5]

(二)中国文件中心的性质

中国档案界有三种观点。吴品才等学者认为,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形成单位与综合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文化管理机构。王茂跃认为,文件中心是保管过渡性文件的中间性机构。中间性机构与过渡性机构存在重大区别。国晓宁认为,文件中心是暂时保存半现行文件的中间性或过渡性的专门机构,它处于文件形成单位和档案馆之间,是连接二者的“中转站”。

五、文件中心的职能

文件中心的职能就是对各单位的半现行文件实施高效管理和提供便捷服务,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完整的归档文件,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文件进行处置。

(一)美国文件中心的职能

美国文件中心的总体职能可以概括为保管、服务和处置三个方面。

保管是文件中心最基本的职能,特色在于注重经济与高效的结合。与机关自行单独保管文件的费用相比,文件中心的保管费用大大降低,从而实现了经济上的廉价保管和规模效益。

服务是文件中心最具吸引力的职能。形成机关是文件中心的首要服务对象,半现行文件的所有权仍属于机关,文件中心在征得机关同意后,也可以满足其他用户的需求。

处置是文件中心最关键的职能。文件中心处置文件的主要依据是形成机关提交的保管期限表。为了确保鉴定文件的历史价值,文件中心还需要征求档案馆的意见,只有双方认可后才能执行具体的处置程序。

(二)中国文件中心的职能

中国文件中心承担的职能主要是接收、保管各机关形成的文件和档案,按规定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监督指导各部门归档文件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提供利用服务;对不需进馆的文件进行鉴定销毁;完成其他应由机关档案室完成的档案业务工作。

中美文件中心相同的职能有:文件中心负责文件的统一收集、统一保管、统一鉴定、统一服务、统一销毁,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不同点在于:第一,美国文件中心的职能侧重于服务,即为文件形成机关和社会服务是文件中心最具吸引力的职能;而中国文件中心的职能侧重于保管,即主要为形成机关经济地保存文件,降低行政开销。第二,美国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是被动的,即文件形成机关主动向文件中心移交半现行文件;中国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是主动的,即文件中心督促文件形成机关向文件中心移交半现行文件。

六、文件中心的发展特点

(一)美国文件中心的发展特点

1、起步早,设施完善。美国的文件中心形成于二战时期,起步早。在海军部设立文件中心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美国政府中具有文件膨胀压力的其他部门纷纷效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發展快,类型多样。美国的文件中心成立70年来,从单一化逐渐多样化,由单一军事机关文件中心发展成为政府文件中心、非政府文件中心和商业性文件中心三种形式并存。库房由简单化到专业化、设备由简易化到现代化、服务方式由被动单一到主动多样。

3、保障好,政府支持。联邦机构借助于行政和法律双重手段,保障了文件中心存在和发展。1950年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将分区域建立若干联邦文件中心来集中保管联邦政府半现行文件的方案确定下来,并把设置和管理联邦文件中心的权限授予了国家档案与文件局。

4、推行广,全国实行。文件中心在美国成为公认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文件中心始终以保管效益和服务质量为追求目标,既追求规模效益,又重视服务质量。

(二)中国文件中心的发展特点

1、起步晚,类型单一。中国的第一个文件中心——永靖县文件中心成立于1989年,比美国晚48年。目前中国成立的文件中心或机关文档中心多为政府性文件中心,内资和外资的商业性文件中心还处在起步阶段。

2、推行难,局部适行。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我国从第一个文件中心成立到现在,未能形成规模。各地方不同的档情也决定了文件中心只能在我国局部适行而不能迅速地普遍推广。

3、变通快,自主创新。借鉴文件中心保管半现行文件的职能,结合我国国情,许多地方创新性地成立了新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联合档案室、文件中心和机关文档中心等中间性保管机构。虽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尝试,是档案部门适应社会变革的努力之举。

由于国情的不同,两国文件中心的发展特点也各不相同。美国是档案工作分散式管理的国家,中国是档案工作集中式管理的国家。文件中心能否在中国普遍推行,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档情。联合档案室、文件中心和机关文档中心,究竟哪个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和档情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档案界学者见仁见智。

参考文献:

[1]李焕军.中国档案保管模式的多元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5-67.

[2]韩玉梅,黄霄羽.外国档案管理自学指导[J].档案学通讯,1998,(6):65-77.

[3]王中明.国内商业性文档中心发展趋势刍议[N].中国档案报,2010-04-19(003).

[4]蓝卢婷. 美国文件中心的选址要求[J]. 兰台世界,2006,(21):53-54.

[5]黄霄羽.美国档案界对文件中心的全面认识[J].上海档案,2001(1):46-47.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一、中美中小学篮球文化比较

中小学篮球人才是我国篮球运动的后备人才,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不仅显示了CUBA、CBA的未来水平,而且预示着我国篮球未来的运动水平。从现状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中小学篮球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县、市少体校训练模式,少体校一贯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篮球人才培养要求。在奥运金牌战略下,篮球项目在体校中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小学篮球队伍已经在萎缩。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水平已无法和美国等强国相比,也没能制定出合理的符合中小学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赛制规则,而且常常出现“以大打小”的现象,教练员水平普遍较低是阻碍中小学篮球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联赛先进行区的比赛,再进行市的比赛,最后是州的比赛和全国的比赛。比赛的主体部分是在区内和市内进行。根据中、小学生的体能和年龄不同,各级联赛都有不同的规则。如小学生比赛6分钟1节,一场比赛打4节,全场24分钟。一个球队在小学联赛中打10到12场比赛。初中比赛每节8分钟,一共打3节,全场也是24分钟。初中球队每个赛季要打16~18场比赛。高中联赛时间为3个半月,每队进行20~30场比赛,比赛时间为4个8分钟。

二、中美大学生篮球文化比较

CUBA联赛由大学生篮联主办,新推出的大超联赛将由中国篮协和大学生体协共同主办。在推进中国篮球整体发展的这个共同的大目标下,几个不同的管理协会如何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将是两个不同联赛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管未来的大超联赛会怎样运作,有一点非常明确,这项新联赛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大学篮球已经在中国篮球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将逐渐成为国内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利用自身文化教育、科研能力、体育设施、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大力建设学校运动队,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培养体育技能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运动员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CUBA与“大超联赛”的矛盾冲突、竞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处理和协调好CUBA与“大超联赛”的关系,使之能为CBA联赛输出更多高水平的职业球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NCAA)创建于1939年,NCAA的前身是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1939年由美国全国教练员委员会举办了由5支大学球队参加的联赛,此后由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接手主办,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篮球联赛,甚至在NBA成立(1946年)后10年也是如此。NCAA一般指由实力较强的300多所大学参加的比赛,相当于大学甲级联赛。参加NCAA的大学条件比较苛刻,首先该校至少开展男女4个运动大项并有运动队,其次,球员的SAT和ACT(考试测验)测验分数有下限必须在2.0以上。它是NBA的最大后援,据统计80%的NBA球员来自NCAA美国大学生,注册的篮球运动员就有280多万人,为NBA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CBA与NBA文化比较

中国篮球管理中心是CBA的最高权力部门,其下属分三个部 (竞赛部、运动队管理部、经营开发部) ,负责对CBA联赛的全面运营管理。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CBA各俱乐部的绝大多数只能行使篮管中心所认可的有限权力,且俱乐部的双方所有者体委 (部队) 和出资企业还要对这些有限的权力进行再分配。另外,极个别的独资俱乐部的权力范围相对较大,但仍没有实现权利的统一。门票销售是目前CBA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渠道,虽然出售广告权也是俱乐部的主要经营手段,但广告收入却微乎其微,约占总收入的5%,目前只有部分俱乐部卖出了电视转播权。据资料显示,有90%以上的俱乐部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俱乐部的发展仍处于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缺乏科学管理的困境中。

NBA各俱乐部归属于几个私人投资者,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化机构,由其所在的俱乐部管理,政府从不干预其管理。在NBA规章制度下球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转会。29支俱乐部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有: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权转让、门票、标志产品的销售、球员转会,等等。广告赞助与电视转播权是各俱乐部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为了保证NBA不断健康发展,NBA大联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协调联盟与俱乐部之间、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及球员与球员之间的关系,保证利益分配的均衡性。NBA正是在这种健全的制度规范条件下运作和发展着,运营与操作一切都是“以法为据”,这些完备的制度和公平竞争条件推动NBA迅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美国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崇尚个人表现的文化氛围及求异思维、创造欲望,表现在比赛中技战术不受僵化的模式束缚,追求一种即兴的、随机应变的战术风格,带有浓厚的个人表演色彩,是美国篮球运动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建立合理“小学—中学—大学”篮球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并对中小学、大学篮球人才的培养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加快俱乐部产权改造,理顺内部关系,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学习借鉴美国篮球文化,形成与世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参考文献

[1]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 2002.5:91-94.

[2]赵军, 王小美.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中美篮球文化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6.

中美生命教育的比较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启示,美国

生命教育源于美国, 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 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人的生命教育相对成熟, 他们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方面, 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向孩子解释死亡。然而, 在中国社会中, “死亡”一直是避而不谈的禁忌之一。

一生命教育的定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 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问题的教育, 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 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 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 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 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 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 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作用

1. 认知层面

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 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 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

2. 情感层面

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 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 行为与价值层面

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问题, 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 进而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三美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概况

1. 生命教育的目标

第一, 认知层面上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信息, 并帮助其体验这些信息, 通过提供实例及案例谈论, 帮助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

第二, 情感层面上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情感与情绪, 重点在于教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在面对丧恸时的哀伤情绪。分享并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的方法。此外, 对没有丧恸经历的人, 可以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同理心技术帮助丧恸者缓解情绪。

第三, 行为层面上的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 自己应该如何或帮助别人正确地表现哀伤的情绪。

第四, 价值层面上的目标。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 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 且与学生个体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Gibson等人认为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有如下内容较为恰当: (1) 自然的生命循环、植物及动物的生命循环; (2) 人类的生命循环:出生、生长、老化及死亡; (3) 生物层面:有关死因、死亡的界定; (4) 社会和文化层面:丧葬的风俗及有关死亡的用语; (5) 经济和法律层面:保险、遗嘱、葬礼安排事宜; (6) 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 (7) 儿童文学及艺术中对死亡的描写; (8) 死亡的宗教观点; (9) 道德和伦理的主题:自杀及安乐死等; (10) 生死相关的个人价值。

3. 死亡教育的实施

在美国中小学, 死亡教育的实施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1) 认知的/信息的 (教导式) :以教师为主, 向学生介绍文章、资料、书籍或多媒体等所呈现的知识。 (2) 个人的/情感的 (经验式) :以学生为主, 运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 来探索死亡和濒死的各种情绪和感情。

四中国生命教育的概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 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回避的负面态度。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绝口不提死亡;庄子曾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是一种超脱境界, 超越生死, 同时追求长生不老;佛教注重轮回, 这一期生命的终结同时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 也是一种对死亡的逃避。正是因为这种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态度, 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 而生命教育的开展在国内也难以进行。

台湾和香港是近代中国与国外接触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加上人们文化水平较高, 是中国较早开始生命教育的地区。在20世纪末, 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界就将死亡教育引入教育体系, 称为“生命教育”, 在学校广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1世纪初, 香港开始重视生命教育, 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校区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图书, 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

在中国死亡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不过这种研究仅局限于学术界少数专家学者范围内的抽象理论研究, 并未像其他国家一样, 在学校教育和广大普通民众间广泛开展死亡教育, 所以对全社会的影响非常有限, 死亡教育对普通大众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对死亡问题表现出的诸多忌讳, 令中国的死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针对普通百姓的死亡教育未能广泛地开展起来。目前生命教育只有在少部分高校开展。

五由美国生命教育得到的启示

针对中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结合中国教育实际, 以美国生命教育为基点, 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 对中国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要从学生个人生活实际出发, 紧贴生活, 编制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自杀及其预防问题;人类的生命历程: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亲属死亡后儿童心理的调适问题;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谈丧葬的风俗问题;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来谈保险、遗嘱、葬礼安排等方面的善后事宜;儿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中的死亡主题作品的赏析问题等。

第二,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选择适当的生命教育内容, 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在教育过程中, 注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可以是教师直接教导, 也可以是学生进行情绪体验和情感分享等。

第三, 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师资培训。生命教育应以理论指导实践, 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实践, 以科研促教学, 努力寻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规律, 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 要求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师既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 还必须是一位生活充实、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教师, 只有热爱生命者才有资格教导学生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第四,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渠道的合力。学校除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外, 要注意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和睦互助、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另外,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社会可以提供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场所和设施, 如关于死亡主题的艺术展览等。

六结束语

在国外生命教育已经较为成熟, 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正确认识, 丰富教育方式, 不断完善中国的生命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君.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J].医学与哲学, 1999 (11)

[2]韩映红、王银玲.美国儿童死亡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2)

[3]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中美政府职能比较 篇9

1.1经济建设方面, 经济建设职能投入远远高于美国

美国这项职能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01%, 而我国的高达25.94%。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程度不如美国的完善, 相对于美国政府, 我国政府仍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但是过高的经济建设职能支出比重反映出我国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过多,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越位”现象依然存在,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需要更清晰的划分。

1.2文化教育方面, 政府投入远远高于美国

我国政府这项职能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7.49%, 美国仅为3.47%。可见我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高于其他许多国家。虽然文化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但是在教育支出结构内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对高等教育投入过多,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东部投入过多, 而中西部地区却呈现梯级递减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蔓延, 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1.3社会保障方面, 我国政府的投入较大幅度低于美国

美国政府的这项职能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6.77%, 我国为10.88%。这反映出我国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份额较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讨论

我国政府各项职能之间与职能内部结构中都存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但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问题, 还牵涉很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如体制问题、机构的设置问题、运行机制的问题。就中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来看, 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只有这两种关系得到很好的处理,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时至今日, 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特别是随着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必将触及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 破除发展中体制机制性障碍的任务相当繁重,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只有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发展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强。而要不断推进发展的进程, 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便势在必行。同时, 我们需要根据客观实际, 渐进式地推进改革, 要根据发展需要来分析、界定政府原有职责哪些需要保留或转移, 哪些需要增加或减少, 哪些需要定为重点或非重点, 哪些需要强化或弱化, 最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政府职能体系。我们必须认清, 转变政府职能是为了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是为了适应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 转变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个方面的职能进行再认识。

三、结语

我国政府目前的职能结构与美国成熟而又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结构存在着比较大差距, 我们必须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 才能使我国政府职能结构体制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因此, 参照美国政府职能结构进行我国政府职能结构改革, 缩小我国与其之间的差距, 将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型的一个大方向。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政府职能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作为发达国家代表, 美国政府职能体系已发展得较为完善。将我国和美国政府职能结构相比较, 探讨我国政府与美国联邦政府在职能结构配置上的差距, 以便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

参考文献

[1]陈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张荣昌.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刘永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

中美大学校训比较研究 篇10

所谓校训,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将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 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 悬之校中公见之地, 是为校训。”此外, 一些学者也曾对校训加以阐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 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1]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校训,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 是从校风、学风中提炼出来的。它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 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2]

综上所述, 大学校训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校训是大学历史的见证, 是大学文化的沉淀。

2.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3.校训是大学发展的方向, 是学校行动所应遵循的文化准则。

4.校训是全校师生工作和学习活动的指南针, 反映着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

二、中美两国大学校训特点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考察中美两国大学校训特点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2009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选的排行前100位的中国大学以及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World Report) 公布的美国大学一百强, 并将中美两国各一百强大学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对比和分析, 归纳出中美两国大学校训具有以下特点。

(一) 核心内涵

中国的100所大学中, 校训中含有“德”字的大学有24所, 含有“学”字的大学有26所, 此外, 中国大学校训中同时强调“德”与“学”的大学有11所。可见, “明德”、“博学”成为中国大学校训的核心内涵。

与中国大学强调“明德”不同, 美国大学追求“真理”和“自由”。据统计, 美国的100所大学中, 以“真理”和“自由”作为校训的高校分别有12所和6所。此外, 在美国的100所大学中, 校训中强调获取知识的大学有15所。可见, 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要求是中美两国校训的相似之处。

(二) 文字来源

从校训出处来看, 中国大学的校训主要来源于三种渠道:第一, 来源于古典文化, 主要是古籍中的名言警句;第二, 来源于国家领导人或社会名流的题词;第三, 征求群众意见后确定的校训。对于具有较长历史的大学, 其校训中的文字多来源于中国的文化古籍或经典的名言警句。例如,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源于《论语·子张》。

虽然美国大学的校训也有出自校长或其他领导的题词, 但美国大学的校训多出自《圣经》, 其校训文字一般为拉丁文, 其中蕴涵着基督教探寻真理、追求光明的理想。例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Veritas vos Liberabit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来源于《圣经·约翰福音》;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In lumine tuo videbimus (借汝之光, 得见光明) ”来源于《旧约·诗篇》。

(三) 句式结构

中国大学校训的句式较为工整, 以两言八字和四言八字居多, 辅以四言十六字和四字校训, 词语精练, 词义明快[3]。美国大学校训的句式则显得较为活泼、自由, 其校训不强求工整对称, 也没有体现对字数的限制。美国大学的校训更像是一则谚语, 向人们展示本校的办学精神和坚持的信仰。

(四) 个性特色

在本文研究的中国100所大学中, 部分学校的校训很有特色, 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例如, 北京师范要求;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一个“化”字体现出该大学培养化工人才的特色。但中国大学校训中凸显出学校特色的大学还是少数, 以几所理工大学的校训为例, 大连理工大学的校训“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团结, 严谨, 求实, 创新”;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团结, 献身, 求是, 创新”, 其校训中的文字存在雷同现象。

虽然美国很多大学的校训中都出现了“真理”、“自由”、“知识”等词语, 但这些词语出现在不同大学中具有不同的寓意。例如, 耶鲁大学继承了欧洲人文科学传统, 其办学宗旨是为教会、民众培养神职人员, 因此, 耶鲁大学的校训“Lux et Veritas (光明与真理) ”带有强烈的宗教主义色彩;弗吉尼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激发学生在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过程中的持久的探索精神, 其校训“That I May Serve (因真理得自由服务) ”更多地表现在对知识的累积和诉求;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的发展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工程师, 其校训“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真理赐你自由) ”中“真理”的内涵是获得科学知识, 并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此外, 许多美国大学的校训都有其特色, 例如,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Mens et Manus (手脑并重) ”, 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克拉克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完全是研究生院的大学, 该校的校训为“Challenge Convention, Change Our World (挑战常规, 改变世界) ”, 反映出该校鼓励教师和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 寻求符合当今时代的创新技术和思想理念。

(五) 稳定程度

由于校训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因此, 为了体现大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的部分大学会根据学校当前发展的需要更改校训。虽然中国高校中也有从建校起校训就未发生变化的, 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 但多数大学的校训经历过更改, 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更改过校训。其中, 南京大学的校训经历过四次修改。

与中国多所大学修改校训的经历不同, 美国大学的校训相对稳定。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自由之风吹拂”是该大学的首位校长大卫·斯塔尔·约旦制定的, 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4]。校训的稳定有利于学校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也有利于全校师生在该文化的激励下努力工作和学习。

三、中美两国大学校训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中美两国校训的特点可以发现, 中美两国校训在内容、句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经过深入探索, 本文将差异原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美传统文化的差异

中国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先秦时期, 自汉代之后长达化中“求德”、“博学”的思想。以儒家著作《大学》为例, 其开篇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 (新) 民, 在止于至善”。对于《大学》中的这段经典名言, 我国许多高校加以传承, 纷纷将其作为本校校训。如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华东理工大学更是将“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整句话作为校训[5]。

与中国大学校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不同, 西方大学最早起源于宗教科学, 因此, 美国大学的校训中蕴涵着基督教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仰, 不少大学的校训来源于《圣经》中的经典词句, 布朗大学更是以“In deo speramus (我们信赖上帝) ”作为校训。

(二) 中美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中国大学的校训字句工整, 强调简洁和对称, 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 所以口号式的校训偏多;而美国大学的校训较为自由, 不讲求字数多少和是否对称, 所以其校训中多富有文采。这与中美两国国民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汉语擅长陈述和刻画, 内容较为含蓄;英语则注重表达和描写, 内容较为直白。在思维习惯上, 中国人善于运用形象思维, 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汉语行文讲究形式划一、声律对仗, 追求工整匀称;美国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 在语言上形成了表达思维缜密、行文逻辑性强、用词自然、描述直观可感的风格[6。

(三) 中美大学管理体制的差异

目前, 中国受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这种单一的高校管理体制导致大学缺乏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 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校训缺失特色, 校训雷同的现象较为严重。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度分权制, 高校拥有很强的自主权, 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7]。这就使得美国大学能够凸显自身的特色, 反映在校训上则为, 校训形式比较自由, 特色化较为明显。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是大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选取中美两国各100所大学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两国大学校训的深入分析, 总结两国大学校训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试图从中美文化传统、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高校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两国大学校训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精神,美国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2]顾明远.校训关键在实践[N].光明日报, 2005-07-03.

[3][4]王春喜, 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 2007, (6) .

[5]冯永平.大学校训起源探析与解读[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6) .

[6]陶婧.语言习惯对思维模式的影响——英语与汉语比较的一个方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中美初中写作理论比较 篇11

一、比较

(一)相同点

写作教学把表达方式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各种类型的教材几乎都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规定了写作应遵循的文体。美国加州把表达方式的训练分为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几个内容, 要求学生会写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出的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我国初中新课标也体现了这一点。加州在《写作内容标准》写作应用这一栏指出:“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性的文章……”。在我国的课标中是这样规定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描写、记叙、说明、议论这四种表达方式是从descriptive、narrative、expository、persuasive逐渐发展而来的,后来成为相对独立的表达手段,最后演变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双方都认识到了写作不是凭空构想的,而是有章可循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的阐释给学生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理性的认识。

二者都提到了作文的评价与修改这一问题。《写作内容标准》在评价与修订这一栏提出“检查文章思维逻辑和词汇使用的准确性,进一步修改作品以改善文章的结构和词汇的运用”,“对文章的修辞、组织和结构、观点的连贯性、段落、篇章和思想之间的过渡等进行修订”。我国的课标提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每个条例下都有详细的论述。评价与修改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作文质量的自我评价与修订,获得新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老师应把修改看作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倡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和学的方法,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不同点

首先,《写作内容标准》对每个年级的写作都有详细的阐述,分为写作策略和写作应用两大部分。这种写作教学的可操作性强,教师可以根据标准有条理地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严谨的写作教学体系。我国的课标对写作教学目标进行了总的概述,却没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学期阶段目标,更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这让教师很难实施具体的写作教学,老师或是即兴而发,想到一个作文内容就来安排活动,或是根据教材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然后讲解修改作文。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费力,学生也学得吃力。学生很难真正地提高写作水平,作文对学生来说就成为了负担,进而使其产生畏惧心理。

其次,加州学校的作文训练体系突出了实用文写作的地位,注重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7年级老师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写劝导性文章。8年级还要求写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公文,包括简单的商业信函、求职信以及技术性的文件。不同类型的文体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重视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体现了强烈的务实精神。在我国的课标中,只有简单的一句“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更不用谈如何进行教学操作方面的内容了。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写应用文这一点几乎没有受到师生的关注,这样长期的教学让学生很难写出合格的应用文,比如请假条、书信、通知、报告等实用性强的文章。我国的写作更多要求的是写文学类的文章,要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通过事件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阐发抽象的事理,这样的写作教学没有现实的功用,也没有确切的目的。

最后,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加州在培养学生运用纸笔写作能力的同时, 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链接, 倡导学生使用电脑,掌握搜集信息和材料的方法, 以便让学生能形成信息素养和网络环境下的写作能力,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利用电脑为写作服务被明确地写入作文内容标准中,“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多样的资料搜集工作”“利用简单的数据库展开表管理组织报告内容和信息”。在我国的课标中没有提到使用电脑搜集信息的要求,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禁止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十分缺乏,获得信息的渠道极其有限,除了书本以外几乎没有外界的途径。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平淡的现实体验,导致学生取材空乏,写作时无话可说。这样也容易产生“花盆效应”,学生一旦离开了课堂的管理和老师的指导,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有效地掌控自我。

二、借鉴

在加州的《写作内容标准》与我国的新课标中写作部分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写作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的问题值得思考。

现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现实生活的学校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朝着以现实为中心的目标不断更新。美国加州的写作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实用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来安排写作教学的内容。把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写作和交流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以使学生能与他人以及社会进行有效地沟通,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写作教学在注重社会现实需要的同时, 也同样关注了人类本身, 引导和鼓励学生保持对文学写作的热情是写作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7年级,写小说或自传性质的记叙文”“写文学作品的读后感”;“8年级,写传记、自传、短故事或记叙文”等等。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也注重了文学类的文章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平衡,不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我国初中的写作部分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涉及到实用文,文学性的文章处于垄断地位。教师把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上,注重学生在作文中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个性表达、以生活作文为中心,重视作文的技巧运用,突出造文之法。课标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提出的这些观点本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能够让学生抒发情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如果作文教学仅仅钟情于感悟式的内心情感写作,那么就容易产生一些媚俗的文章,显得不大气。如同隐居的文人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文章充其量只是用来自娱自乐的,对自己与社会没有很大的作用,最终只能是孤芳自赏,学生也显得没有丝毫生气。如果更多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教师就有必要加强训练,让学生写些实用性的文章。否则,学生就可能被狭隘的情感精神制约,“成为徒具丰富的人文情感的生活乞丐”。只有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 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实现综合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术操作工具。学生只要把握得好,计算机、网络、书本等工具都可以用来为写作服务,这样,老师还可以训练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材料的动手能力。学生要打破封闭的学习环境,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参与到生活中,这样写作的素材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写作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美国加州和我国的初中课程标准写作的理论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对照内容。仅从理论方面来看,我们很难判断我国和加州写作理念的优劣, 但是,写作教学不可避免地要立足时代, 适应现实的需要。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初中的写作教育方式与美国加州的写作教育方式之间有一些差距。写作理论和教学永远都不会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 写作教学的目标和方法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实际上,在变化中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根据时代的进步,在文化及语文教育领域做出相应的理论调整,是美国加州写作理论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中美“限娱令”之比较 篇12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美国不仅有类似于广电总局的“联邦通讯委员会 (简称FCC) , 而且类似于“限娱令”这样的政策在美国也是存在的并且一直以来也发挥着作用, 像是每天的家庭收看时段不能有暴力色情内容, 或者用beep屏蔽掉不雅词汇以及打马赛克等等。但却极少像中国的限娱令一样遭人诟病, 这又到底是为什么呢?

想要究其原因探其根本, 我想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 媒体的运行模式不同

“美国媒体基本都是私营的, 这也就保证了媒体本身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而宪法第一修正案又赋予媒体极大的新闻自由, 而FCC作为行政机构必须接受三权分立的原则, 在审查制度上要有行政听证程序, 立法部门批准, 可以被司法部门推翻, 而且FCC自己被电台电视台推上被告席也是家常便饭。”[1]也就是说, FCC的限娱令是可能因民众的不满或是法院判决违宪而无效的, 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民众的排斥和不满。争论不是没有, 重要的是化解争论的方式。

而中国则不然, 中国的媒体是完全国有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是在一定控制范围内进行的, 最主要的体现为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执行。这也是矛盾最为尖锐之处, 即所有权的一元化和经营权的多元化。传媒必须首先完成党和政府所赋予的宣传任务, 而且所有节目都在不违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满足观众的信息、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而且中国媒体强调社会效益第一, 经济效益第二, 所以中国的电视节目必须在保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才能考虑节目的收视率。但是这个社会效益又太过模糊, 模糊到只能凭借人为界定, 所以尺度的把握本身已是难事。[2]

就运行模式而言, 我们很难界定孰优孰劣,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完善运营模式与制度的规范化和细致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媒体行业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媒体行业起源于殖民地时期, 并且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编制的便士报运动带起了报纸现代化之路。而广播电视则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而媒体行业发展至今可以说进入稳定发展的壮年时期。而早在19世纪末, 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弊端——“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主义”就已经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中显露出来, 并且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思。比如普利策晚年的设立普利策奖。“到了20世纪初, 各种职业团体的建立推动了新闻职业道德的自省, 即媒体行业内部意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行业内的自律。例如, 《全国广播业者协会道德准则》和《全国广播业者协会商业行为准则》。”[3]自律如果能发挥作用, 外在的束缚就越少越好, 所以美国政府对媒体业的限制要做的就少了。

相比之下, 中国的媒体行业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孩童。真正媒体的独立化和商业化发展, 不过短短三、四十年而已, 而这一时期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能庸俗化甚至是用黄色、暴力等等来吸引眼球。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业化都要面对的, 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美国曾经的历史。这个时候行业的自律性还没有觉醒, 那么需要更多的他律来保证中国媒体在正途上前行也是无可厚非的。

纵然限娱令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我们必须思索的是既然走上商业化道路, 那么能不能少用生硬的政策命令, 而用更实际和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来维持媒体业的正常运转, 毕竟命令总是令人反感的, 而手段似乎是政府所更应考虑的重点。

(三) 根本的出发点不同

文化永远是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无论变化是好是坏都是不可能静止不动的。今天我们看到美国限制把晚上8点至9点定为家庭收看时段, 是因为害怕孩子受到暴力或其他不良影响, 这纯粹是出于对社会稳定和下一代健康成长来考虑。这是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中国黄金时段连方言剧也是不能播出的, 这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从家庭来考虑都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 我们不仅看不到政府真的从公众的利益出发, 反而可能让公众失去信心。

刘瑜在她的《民主的细节》里有这样一段评论, 我觉得十分之有道理“FCC的每一次审查强化, 都与某些‘民愤很大’的广电节目有关, 就是说, 它往往是被动地对社会呼声做出反应, 而广电总局则往往是‘先天下之急而急’其实虽然‘先天下之急而急’是好事, 不过‘无天下之急而急’, 甚至‘逆天下之急而急’, 是不是就有点自作多情了呢?”[4]也就是说, 是不是该听听民众之声呢?毕竟, 公众才是媒体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一个抛弃了受众需求和感受的媒体业, 真的还有存在的价值和能力吗?

结语:所谓新闻媒体事业本身就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 如果我国的新闻事业至始至终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这种以报治国的思想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历史上血的教训, 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最起码, 我们应该看到比我们完善的制度和比我们先进的思想, 这样才能使新闻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

注释

1[1]《民主的细节》刘瑜上海三联出版社218页

2[2]《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容复旦大学出版社170页

3[3]《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容复旦大学出版社132、134页

上一篇:弓形虫病防治下一篇:成人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