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年鉴比较研究

2024-08-12

中美高校年鉴比较研究(精选6篇)

中美高校年鉴比较研究 篇1

年鉴在中美高校内部管理、文化传承、信息公开、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高校年鉴编纂历史、现状等情况的总体勾勒,年鉴编纂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结构、载体周期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中美年鉴的特色,以期对我国高校年鉴发展有所启示。

一、中美高校年鉴总体情况勾勒

通常认为,年鉴编纂始于欧洲,在中国的引入发展历史不过100余年,最早由中国人编纂的年鉴是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年鉴》和申报印书馆出版的《申报年鉴》,最早的高校年鉴是1924年创刊的《复旦大学年鉴》。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我国“年鉴热”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批高校先后加入年鉴编纂队伍,据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公开出版的高校年鉴已有200种左右[1]89。中文“年鉴”一词对应的英文主要有4个:Almanac、Yearbook、Annual、Factbook。在年鉴的英文对译名上,多数公开出版的高校年鉴采用的是我国年鉴界普遍采用的Yearbook,如《浙江大学年鉴》、《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等等,也有高校年鉴使用Almanac,如《复旦大学年鉴》(FUDANUniversity Almanac),或使用Annual,如《中国人民大学年鉴》(Annual of Ren Min University of China)。我国高校年鉴选用的英文译名尽管不一,体例内容和编纂方法却大致相同。

作为西方国家,美国于1639年出版了第一本年鉴———《1639年新英格兰年鉴》(An Almanac for New England for The Year 1639),1868年创刊的《世界年鉴》(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很长时间里成为销量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美国最早的高校年鉴是1961年6月发布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年鉴,到1977年,大约有47%的院校都至少发布过一份教育年鉴[2]49。发展到1996年,几乎每所高校都编发汇集本校年度进展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年鉴(fact book或facts),如乔治亚大学从1969年12月编纂首部“University of Georgia Fact Book”,现已编发47卷,卡内基梅隆大学1987年3月编发第一卷年鉴(Carnegie Mellon Facts 1987),现已编发30卷。从年鉴名称上看,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fact book或facts,而非Yearbook,因为对美国高校来说,Yearbook类似于学生毕业纪念册,全美第一本Yearbook由耶鲁大学于1806年出版,之后其他学校纷纷仿效。Almanac在西方最初是年历,今天在互联网上检索到的西方综合性年鉴,大都含有天文历法一些方面的内容[3]51,Annual更多地被美国高校用于Annual report(年度报告)。

总体上看,中美两国高校年鉴均起源于高校自身办学需求,规范化发展与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引导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每年都要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报送关于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资产等方面的年度报告或统计数据,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在年鉴的具体编写上,我国高校年鉴多起步于对本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年鉴的学习。美国高校年鉴亦衍生于由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发布的教育年鉴,早期编发年鉴是为方便大学董事会和校内人员了解、研究学校发展运行情况,至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要求高校向州政府提供相关年度发展情况报告。可以说,年鉴是中美高校对内外公开最新校情信息资料的重要方式,高校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可靠数据源和信息参考。

二、中美高校年鉴的微观比较

1.从编纂主体看,我国高校年鉴多由兼职的编辑队伍完成,编辑部大多设在学校办公室,也有的设在档案馆或校史研究部门,供稿人员为学校所属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由于文字水平、高校管理经验和理论基础不一,且由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使得岗位流动成为常态,长期从事年鉴编纂研究的编辑人员稀缺,编辑队伍专业性不强也不够稳定。美国高校年鉴一般由专门研究高校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如乔治亚大学最初的年鉴由高等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的助理教授牵头编纂,多数高校年鉴最初也一般由高教研究机构或发展规划机构负责,现在大多美国高校年鉴由学校的院校研究机构(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Analysis或The office of Institute Research)负责编纂发布,工作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院校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稿源来自于学校相关负责部门和其他院校公布的权威数据资料。

2.从功能定位看,我国有悠久的编修方志、史书的传统,年鉴虽为西方传入的“舶来品”,但一经引入即从本土的志、史编修方法中借鉴吸收养分,并逐渐成为二者的中间类型,我国高校年鉴亦带有为本校的校志、校史积累材料的目的,并有参照年鉴界的通行定义从资料汇编朝工具书方向规范化发展的趋势,许多高校年鉴在“编辑说明”或“凡例”中即自我定义为资料工具书和史料文献。美国高校年鉴编写带有更多的为现实服务目的,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年鉴的“前言”中指出:年鉴是重要数据和资料信息的汇编,是为大学成员使用而按年度编纂的内部资料和参考手册[4],其年鉴中还专设“比较”部分,对同层次高校的同类数据信息进行了比较,更有利于管理者科学决策,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学校进行客观评价。

3.从类型框架看,我国高校年鉴多采用文字叙述为主,数据表格、新闻图片等兼收的一般性年鉴类型,篇幅较长,通常四五百页,七八十万字,收录本校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信息资料较为全面,框架设计基本采用三级或四级的条目式结构,比如多数年鉴都设有“学院”类目,下设各院(所)、教学部的分目,分目下含有概况、教学、科研、学生等固定条目和数量不一的特色条目。几乎所有高校年鉴中都有的“大事记”,按月、日编排,其“编史修志”痕迹明显,“与其说借鉴了西方年鉴手法,倒不如说主要受我国史书和志书的影响,从规范和体例来看,甚至可以说是对史书、志书的直接因袭、移植和发展”[5]18。美国高校年鉴多为以数据图表为主、文字为辅的统计性年鉴类型,篇幅相对较短,一般不设新闻图片,一二百页左右,以学校发展简史、基本管理组织概况介绍,以及学生、教师、财政、办学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数据及数据分析为主,叙述简洁,框架层次多为灵活的二级结构,层级划分和表述形式因校而异。比如,最新《哈佛大学年鉴》分为学生、校园组织结构、财务资源三大部分,下设16个小部分[6],《麻省理工学院年鉴(2016)》包括MIT概况、招生经费和资助、学术情况、校园生活、科研、财政资源六个大部分,以及31个小部分[7],《卡内基梅隆大学年鉴(2015-2016)》除前言介绍外分为十大部分,每部分下再分若干小部分,共203页[8]。

4.从载体周期看,我国高校年鉴多为纸质年鉴,装帧精美,出版周期较长,大多为次年中旬之后出版,也有的高校年鉴几年才编纂一卷,信息时效性大为减损,公开比较滞后,查阅不易,以致“‘案头顾问’是高校年鉴编纂者的理想初衷,而‘束之高阁’往往成为一些高校年鉴的现实遭遇”[9]58。美国高校年鉴在最初发展阶段也是只有纸版,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大多年鉴纸版和电子版兼有,以电子版居多,有的高校还开发了网络年鉴,做得比较好的高校年鉴一般次年1月就编纂完成并在互联网上及时公开,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年鉴(2015-2016)》及往年所有的年鉴都可从其官方网站上整本下载,《麻省理工学院年鉴》除有纸版可以获取外,还有网络化的年鉴,虽然只有六大部分,31个小部分,但每部分内容中有些信息含有超链接,点击进入隐含信息量很大,网络年鉴信息更新及时,信息时效性更强,查询研究便捷。应当承认,在年鉴载体方面,虽然我国高校年鉴中也有实现电子化的,如自1997年开始每年编辑一卷的《上海交通大学年鉴》,于2003年推出同步光盘版,《浙江大学年鉴》2004-2015卷的电子版均可在学校官方网站上浏览下载[10],但此种现象实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高校年鉴尚停留在“纸质时代”,更遑论电子版和网络化了。

三、对我国高校年鉴发展的启示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高校年鉴有自身的优势,即收录文献资料丰富,记述全面,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高校上一年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方面的发展全貌,已成为学校重要的档案资源,校志、校史的可靠来源,管理者的资料查考重要途径,以及对外交流时的重要“名片”。美国高校年鉴普遍采用统计性的年鉴类型,抓住在校学生、教师、校友学术、科研、图书馆和网络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项擅长以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图形、图表直观、生动呈现学校发展状况,虽在展现学校运行发展全貌上有所不足,但有数据间的纵向或横向比较,编纂发布周期短、公开程度高电子版年鉴特别是网络化年鉴更加有利于管理者及时查考,方便利益相关者及时监督,为高校自身科学决策、内部评估、办学实力展示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年鉴在时效性、便捷性、专业性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从载体、框架设计、类型风格等方面向美国高校年鉴学习,比如在保证年鉴质量基础上纸版装帧“去奢华”,加紧研发推广电子版和网络版;在年鉴框架设计上尽量体现本校特色,减少并严格控制一次文献入鉴数量,同时加大对学校事业发展统计数据的科学化设计,增加数据的纵向、横向比较,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可靠便于查询的依据,不断提高年鉴的研用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年鉴在资政、存史、教化、交流方面的最大作用。

摘要:以美国高校年鉴为参照系,简要勾勒了中美高校年鉴发展的总体情况,以中美知名高校年鉴为例,重点从编纂主体、功能定位、类型框架、载体周期等四方面剖析了中美高校年鉴各自的特色与不足,探讨了我国高校年鉴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美,高校年鉴,比较,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智军.我国高校年鉴编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J].兰台世界,2014(23).

[2]丁国勇.美国大学教育年鉴的发展与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3]杨永成.互联网上的中外年鉴[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2).

[4]Carnegie Mellon Facts 1989[EB/OL].http://www.cmu.edu/ira/factbook.

[5]邵荣霞.线性结构与瀑布结构——中外年鉴大事记之比较[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0(2).

[6]Harvard University Fact Book[EB/OL].http://oir.harvard.edu/fact-book.

[7]MIT Facts 2016[EB/OL].http://web.mit.edu/facts/.

[8]Carnegie Mellon Factbook 2015-2016[EB/OL].http://www.cmu.edu/ira/factbook/facts2016.html.

[9]张英.高校年鉴可持续发展论析[J].兰台世界,2014(2).

[10]《浙江大学年鉴》(电子版)[EB/OL].http://www.zju.edu.cn/c2021535/catalog.html.

中美高校年鉴比较研究 篇2

邢相勤 丁苗苗 刘锐

一、中美两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简介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是指由高校依法成立的,通过募集资金、项目管理、资金运作等合法运作程序获得资金,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行政系统管理方式使政府和社会并未将“融资能力”作为高校领导任命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的“获赠能力”也没有纳入大学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源于19世纪。与华尔街上的其他商业基金不同,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非政府、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因此,其对基金的运作并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在“谨慎人”(Prudent Man)规则下,通过基金投资的回报,实现公益性目的——在高校设立奖学金、教授研究基金、兴建教学基础设施等。高校校长的“融资能力”和高校的“获赠能力”已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评价高校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比较

本文将从资金募集机制、管理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对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进行比较论述。

(一)资金募集机制的比较

资金募集机制是通过精心策划捐赠项目,以实现筹集资金目的的程序和规定,主要包括募集对象、募集形式、募集机构、募集项目、捐赠类型等要素的设定。

募集对象的比较。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募捐对象主要是校友。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募捐对象比较广泛,他们调动广大社会力量,甚至海外力量开展资金募集工作。如斯坦福大学在香港设立专门的筹款办事机构,拓展海外市场。

募集形式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募集常常以校庆为载体。而对常年小额捐赠的形式和非校庆期间的大型筹款活动的策划重视不够。美国高校将大型募捐和常规募捐活动有机结合。大型募捐活动是制定一个中长期计划和具体筹款数目,并组织落实。如耶鲁大学设立2006——2011年为期5年的35亿美元筹款运动。截止2011年6月30日,35亿美元的项目已经筹款38.81亿美元。这是一个完善而科学的项目,包括时间进度、预期的捐赠对象分析、向捐赠者公布详细的捐赠项目和目标金额等。常规募捐活动则是以常年小额捐赠为形式,目的是提高包括校友在内的公众捐赠意识。

募集机构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与校友办、发展联络办公室等合署办公的形式较多,与校友工作衔接开展筹资活动。美国高校都设有专门的筹资办公室,属于独立机构,如哈佛大学设立专门负责捐赠的部门——哈佛大学基金会、哈佛大学校友联合会和学校开发办公室,同时哈佛大学的14个学院也是募集资金、接受在线捐赠的重要载体。

募集项目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根据高校发展需求和捐赠数额等特点,设立种类多样、层次各异的募捐项目推荐给捐赠者选择,如校园基建、教学科研、奖助学金、校友基金等。美国高校除了设立常规的募捐项目外,还开发一些特殊的募捐专题,如:“斯坦福挑战”项目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K-12教育、地球科学等学科建设等。

捐赠类型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募集捐赠的类型主要是现金或实物。美国高校的捐赠类型更宽泛。以加州大学为例,其基金会接受的捐赠分为三类:现金和支票类,包括现金、支票、银行汇票等;非现金类,包括有价证券、不动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延后捐赠类,如养老年金信托、养老单一信托、集体收入养老基金等。

(二)资金管理机制的比较

资金管理机制主要是指按照捐赠者的要求使用和管理捐赠款的程序规定,以及通过经济手段使基金会募集的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方法和途径,涉及资金管理机构、资金使用机制、资金增值方式、资金管理队伍等要素。

资金管理机构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多数未设立独立的资金管理机构,而是委托学校财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由高校派出的投资委员会负责基金投资决策,或者委托外部投资公司经营,基金会内部设有相应的现金管理、信托管理、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部门,有些高校还成立管理公司,对募集的款项进行经营,如斯坦福管理公司、哈佛管理公司等。

资金使用机制的比较。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一般会尊重捐赠者的意愿、结合学校当年的实际需要决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学校建设、奖助学金、学科建设,目前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大,而用于奖学金奖教金和学科建设的资金比例相对较少。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结合捐赠者意愿和学校情况决定资金使用,但用于奖励学生、教师以及投入科研的比例相对较高。

资金增值方式的比较。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实现了“募集资金”与“运作资金”两项功能。如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募集资金的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运作”的方式,把资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通过校内银行投资风险较低的证券一级市场和债券;一部分转投给捐赠基金的校友企业;第三部分则投入银行获取稳定的利息。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统一机构基金管理法”(Uniform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al Funds Act)指导下谨慎投资,每年根据预测的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和十年期市场回报率、历年的投资回报情况,为捐赠资金设计最优的投资组合。

资金管理队伍的比较。资金管理队伍涉及从业人员的招聘、薪酬、晋升和培训制度等。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从业人员不仅总数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来自学校行政岗位的选聘或兼任,多数是行政管理模式,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在人才聘用方面,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法律、财务、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甚至要求具有相关从业经验;在人员数量和培训方面,其专职人员数量庞大且专业化程度高,如哈佛大学捐赠管理系统配备的专职人员有200余人,美国教育促进和支持委员会CASE(Council for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有条件为基金会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在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方面,其从业人员的收入晋升与实际工作业绩挂钩。基金会筹资和运营情况通常是衡量负责人——一名副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

(三)反馈机制的比较

反馈机制指高校教育基金会利用传媒或其他形式针对外界捐赠给予的信息公开、荣誉回报等程序和规定。及时、公开的信息反馈有利于高校教育基金会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主要通过校内外报纸、媒体和教育基金会网站、工作报告等实现信息公开。2006年民政部颁布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规定:信息公布义务人应当保证捐赠人和社会公众能够快捷、方便地查阅或者复制公布的信息资料。但我国基金会中心网的信息显示,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尚未建立官网,没有利用网络这一快捷的媒介实现信息公开。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通过学校财务报告、基金会网站等渠道向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汇报和提供基金会财务信息,使捐赠者更便捷、迅速地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两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回报形式均采用荣誉回报,根据捐赠情况授予捐赠者不同的荣誉。

(四)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比较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监督由监事会进行,外部监督由捐赠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业务主管单位进行,特别是由业务主管单位委托社会会计事务所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起到权威性的规范监督作用。但目前看,由于社会公众监督意识不强、权威的行业监督组织尚未建立,使社会监督状况还相对薄弱。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从审批成立到检查等程序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其监督依赖行业自律与他律,一方面由内部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接受外部力量,尤其是行业组织的监督。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评估机制建立涉及评估的主体、标准、方法、客体等要素。评估主体一般为外部专家,即独立的第三方,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和科学;评估标准是指衡量的尺度;评估方法是指实施评估采用的手段;评估客体是指对高校教育基金会非营利性评估、组织使命与战略规划的评估、项目评估、组织能力评估等内容。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步较晚,相关评估理论和实践所见甚少。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评估呈现全方位和多层次,有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以及同行、媒体、公众和政府对组织的评估等形式,且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如美国高校商务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作为第三方组织,曾评估了全美850所高校的接受捐赠总额、资产配置和投资回报率等,并进行排名,其权威性得到普遍认可。

(五)政策保障机制的比较

税收政策和法律制度是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利润12%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收减免额度相比美国较低。

美国政府对捐赠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鼓励性政策主要有税收减免和优惠。1974年颁布的国会预算和公共资产管理法对个人捐赠教育、学校部分不动产和个人教育消费实施税收减免。美国政府在“个人所得税法”方面为捐赠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刺激捐赠,如捐赠后剩余资产可降低个人所得税,个人每年捐赠的可减税慈善款可达其收入的50%等。另外,美国遗产税的税率非常高,如2001年联邦对67.5万美元至300万美元之间的遗产征税37.5%,对超过300万美元的遗产征收的税率则高达55%,在客观上刺激了民众捐赠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积极性。

三、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的思考(一)调动各方力量,规范基金会机构设置

哈佛大学等高校教育基金会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所属学院也有专门的筹资负责人,上下协力,筹资工作效率高。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也应建立学校学院募资工作体系,调动学院积极性,责、权、利结合,通力合作争取社会资金。同时,基金会内部必需设立资金募集、资金管理、综合服务部门,职权分明,责任到位,分工明确,规范管理。

资金募集部门的职能是:协调学院共同挖掘潜在捐赠人,了解其背景、职业、兴趣和捐赠意向等,建立捐赠人信息档案库,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学校的需要,设计募捐方案并跟踪和落实。资金管理部的职能是:按照捐赠协议,对捐赠项目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联系外部资金管理机构,提出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案提交基金会理事会批准并落实,加强资金风险监管。综合服务部的职能是:管理网站,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包括协议合同、执行情况资料、照片、影像、函件等;落实捐赠者的日常接待、信息反馈等服务工作。

(二)委托专业投资机构,实现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职能之一是通过合法、安全、有效、规范的运作使基金保值增值,保持基金会发展的生命力。借鉴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运作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可将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如即时资产、短期资产、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在公司制的资产管理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委托权威的资产管理机构,分析市场风险和机遇,计算不同年限的投资回报率,在保证资金本金不受损的前提下,投资股票、证券、政府债券、校友企业等,以期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

(三)完善聘用和晋升等制度,储备基金会发展的人才资源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首先建立完善的人才聘用和培训制度,在人员基本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岗位人员提出不同学历、专业、经验要求,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途径,如参与CASE 等机构的专业培训等,不断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其次要解放思想,突破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引进市场竞争和绩效考核机制,并使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与之衔接。

(四)完善相关反馈机制,实现基金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者,首先应重视保持与捐赠者的密切联系,使其及时、准确地了解捐赠资金使用明细、管理成本等信息,增强捐赠信心。其次要通过基金会网站、报告、报纸、邮件、广播等渠道向公众宣传捐赠途径、操作规程和捐赠款使用情况。另外,要重视对捐赠者的荣誉回报,满足其得到社会认可心理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捐赠者的事业发展和需求提供真诚帮助,使爱心得到互动和传递。

(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提高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

一方面应切实发挥监事会的内部监督职能,对基金会的资金募集、管理、使用和增值等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另一方面要认真接受社会会计事务所、民政部门的审计和专项监督,接受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保证基金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重视学习借鉴美国建立行业组织评估的经验,确立包括注册、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基金市值情况、资金增值能力、财务审计情况等要素的评估内容和衡量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六)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提供基金会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通过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率和优惠政策,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另外,加快遗产税法的立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教育捐赠活动的开展。

(文章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9月第11卷第5期,文章内容有删

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立校之基。中国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本科教育。近年来,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本科教育改革时,希望借鉴美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成熟经验,以“他山之石”来提升我国的本科教育水平。国内高等教育界对于中美两国各高校的本科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也有很多比较分析,但全面地比较两国高校各个院系本科课程体系的文献还较少。南京大学为了更好地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组织本校所有院系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28个院系共比较研究了美国几十所一流高校相关院系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各个院系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这一高校本科教育的关键要素入手,全面分析了中美一流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异同,这对我国高校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异同

在培养目标上,中美高校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目标。如斯坦福大学是要培养“有教养和有用的公民”,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有“一技之长”,还应注重思想修养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和公民领域共同成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1]。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要培养“受过教育的人”,必须具备三点素质:理智、知识和智慧。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中美高校虽然在本科教育理念上表述各有不同,但其强调的本科教育的精神实质和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比较研究项目”,初步凝练出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共性特征,即重视通识教育、自由选修、交叉复合培养、课程层次、研讨课程,同时还比较了我国高校在这5个方面与美国高校存在的差异。

1. 通识教育

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根本目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基本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人才。以哈佛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例,如表1。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含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南京大学在2009年实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后,总学分从160~170分减少至150分,含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和开放选修三个模块。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通识课程的八个领域内,每个领域选取一门课程,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4学分的通识课程。

表1  哈佛大学与南京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表

哈佛大学

南京大学

总课程

32门课程

总课程

150学分

核心课程(8门)

八个领域: 审美和解释性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的科学,物质宇宙的科学,世界上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每个领域选取一门课程

通识通修(49~59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政治课,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等。通识教育课程:七个领域,包括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学生必须选修14学分以上

专业课(16门)

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

学科专业(41~62学分)

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选修课(8门)

自由选修课程

开放选修(31~52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创业就业课程,公共选修课程

在通识课程比重方面,哈佛大学本科学生修读的32门课程中,核心课程有8门,即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1/4。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改后,开始强调通识教育。通过比较可知,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仅1/10左右,而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在本科课程总量中占到1/4到1/3左右。

在通识课程内容方面,哈佛大学把实证和数学推理单独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强调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耶鲁大学等美国高校也把推理定量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南京大学在逻辑推理方面开设了逻辑思维与表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两门通识课程,但与美国高校相比,在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资源仍相对不足。

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校集校内外力量研究论证,将各类课程科学搭配组合。我国仍有许多高校在通识课程配置上没能将多学科、跨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课程整体性较弱。

2. 自由选修

美国高校鼓励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都有1/5到1/3的任意选修课,这些课程区别于通识教育课程,它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2]。我国大学专业课程比重较高,专业必修课加上专业选修课,总的专业课程比重高达60%~70%,跨专业任意选修课比重相对较小。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京大学为例,在理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各选取2个专业分别比较[3],伯克利分校总学分120分,南京大学教改前160~170学分,教改后150学分。

表2  伯克利分校与南京大学专业课学分及其占总学分比重比较

伯克利分校专业课程比重相对较小,历史学的专业课占总学分的40.8%(见表2)。教改前南京大学历史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54.4%,比伯克利分校要高出10多个百分点,再加上大量的公共必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的比重不到10%。教改后南京大学将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及创业就业课程等一起归入开放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选修空间,自由选修的比重大幅提高,达到20.7%~34.7%。

伯克利分校专业课程比重在各学科之间也存在差异。理科专业课所占比重比较高,如化学专业高达60.8%。教改后南京大学理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比重还是比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高,如化学专业比历史学专业高1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更为强调专业基础的理科专业上,中美高校均设置了相对较多的专业课程,这是由理科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的。

3. 交叉复合培养

美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学习,在选修课程上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选修课程涉及学科范围上有一定的广度。如耶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分为四大领域:文学与艺术类、建筑学史学类、人类学社会学类、天文学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要获得学士学位,至少修读36门课程,但要求学生必须在自己必修的领域之外,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占本科所修读课程的1/3,并且来自同一个系的课程不得超过4门,一个领域内的课程不得超过6门[4]。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在社会、科学、历史及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国内高校很少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完成跨院系选课门数及限制在同一领域选课的门数。

美国高校除了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外,各专业都会开设多学科交叉复合课程。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态学专业为例,与生态学相关的交叉课程就有4门,生态学中的电脑模型介绍、植物生态学、热带地区生态学、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和进化学。南京大学生态学虽然专业课程比较丰富,共有25门,但缺乏这类交叉课程。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要求每位学生必修一门高级专业课程,这一课程学生可有9门选择,除了纯粹的物理学课程之外,还可选择与物理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如生物物理、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系统等[5]。国内许多高校的学生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4. 课程层次

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课程梯度,在完成规定的低层次课程、储备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后,才能进入高层次课程的学习,同时重视低层次的入门级专业课程。如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规定:一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7门课程后可以升入二年级,二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16门课程后可以升入三年级,三年级学生最少成功修完24门课后可以升入四年级,同时还规定前两个学年必须修完4门专业预修课程以及2门跨学科专业预修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按宽口径原则,把本科生课程分为低级课程、高级课程,实行分阶段培养。低级部分降低专业课程的要求,含有大量实用性高的课程,高级部分才进入较高要求的专业课程。

国内一些高校在注重专业课程层次设置的同时,往往忽略低层次专业课程,但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学科领域,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如今国内部分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如教改后南京大学开始设置新生导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5. 研讨课程

美国高校的教学是同交流、讨论联系在一起的,研讨课程在课程中占很大比重,已是美国本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课程分成多个层次。在一门研讨课上,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交流,研讨课的授课对象不仅有不同年级,而且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系除了普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还有大量的研讨性质课程,例如新生研讨课、二年级研讨课、高年级研讨课等。研讨课程往往在不同学期由不同的教授授课,每学期的主题都可能在改变,不断有最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研讨课程中。南京大学天文学院目前主要有2门研讨课程,且由固定的教师指导,缺少高能天体物理、太阳物理、空间科学和技术等主题的高年级研讨课。

杜克大学规定,主修历史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9门专业课,以及初级研讨课与高级研讨课各1门。如在历史“法律与政府管理”这一方向下开设的13门专业课程中含4门初级研讨课和4门高级研讨课,可见在专业课程中研讨课所占比例非常大。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大力建设研讨课程,但国内高校的研讨课比重还远远低于美国高校,研讨课程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原因与分析

中美高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高校发展背景等都会影响高校课程体系的形成。

第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现代知识观。“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将知识看成是永远正确的[6],只需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反映在高校课堂上,就是老师上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不鼓励去思考和质疑知识的正确性。美国的文化则强调个性,鼓励学生去探索和质疑已有知识,将知识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知识也在不断进步,强调学生独立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我国以前会更强调传授知识型的课程,美国则喜欢讨论质疑类型的研讨课程。现代学科和专业体系是以逻辑分析和实验思想为基础的,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我国高校除了传统教授知识的课程外,需要补充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新型课程。

第二,课程资源的充足与否影响着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我国高校受学生人数和教师资源的限制,生师比较高,学生人均课程资源会相对较少,决定了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大规模普及小班研讨教学。开设打破学科界限的跨学科课程,其困难明显要高于普通专业课程。如果不在教师评价机制上采取特殊的鼓励政策,将有许多老师不愿意开设此类课程,必将影响我国高校建设交叉复合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通识课、研讨课等其他新型课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美国高校一般采取多种奖励手段,从政策上鼓励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开设新的课程,而且课程开发和评价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由任课老师自己组织进行,这与我国的评价方式大为不同[7]。南京大学通过“邀、聘、提、扬、止”教学动力机制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提升全校本科教学一线师资的力量与水平。高校课程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美国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为高校新型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空间。

第三,美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已持续了上百年时间。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着手通识教育改革,而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改革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真正开始。我国高校要在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内追赶上美国通识教育教学水平,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美国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美国可以有较充足的时间去探索、纠正因走极端、走弯路造成的错误。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已取得很大发展,但与发展了上百年的美国高校课程体系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国内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发现了一些具有借鉴和启示的地方。

第一,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计和研究课程,确保通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均衡,逐步增加课程的涵盖范围,如可开设美国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定量推理等课程;在课程所占比重方面,在确保通识课程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

第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我国高校可以通过精简专业课程,增加自由选修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可根据兴趣学习各学科知识,建构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但在不同专业间应体现学科差异性,如理科专业就应谨慎减少专业课程比重。

第三,加强交叉复合培养。一方面,完善跨院系课程开放政策和管理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另一方面,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专业交叉课程群建设,建设一批相近学科群或学科类层面的交叉课程,同时鼓励院系之间合作开发专业交叉课程或者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

第四,合理设置课程层次。我国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次序和相互联系,尤其要重视一些初始课程(如导学课等),这些课程难度不大,但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领域,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第五,重视研讨课程教学。研讨课程也可分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加研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比重,多开设能够进行较为深入探讨的专题研讨课程,使学生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能够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某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嵇艳. 斯坦福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J]. 大学(学术版),2013(4):52-59.

[2] 熊耕.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2(2):75-81.

[3] 金顶兵. 中美两所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比较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7(3):33-37.

[4] 任钢健. 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6(12):21-24.

[5] 吴迪. 中美综合性大学物理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J]. 高等理科教育,2012(2):86-93.

[6] 张红霞.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10(5):67-72.

[7] 张红霞. 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责任编辑:夏鲁惠]

(上接第45页)

[18] 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 逻辑学基础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

[19][20] 刘培育主编. 中国古代哲学精华[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简介;213-358.

[21] 周云之. 名辩学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22] 崔清田主编. 名学与辩学[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3] 董志铁. 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007.

[24] 林铭钧,曾祥云. 名辩学新探[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名辩学的结构体系研究”(13BZX067)、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5-CXTD-01)研究成果]

中美高校学生德育比较研究 篇4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采取更加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朝着多方向发展,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品行。然而每个国家对高校学生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中国和美国是其中的典范,在德育教育途径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外活动

在美国的高校之中,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更愿意将课外活动贯穿其中,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德育教育充满乐趣,而不是呆板无趣。美国高校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之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教育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能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与教师进行互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想法。在美国的高校之中,几乎都开办了类似于“学生活动中心”的场所,供学生进行活动,当然这个过程会有教师进行辅助,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但是这个辅导更多情况下,是针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而不是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在学习之中赋予德育教育机会,这样就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打开德育教育的空间范围。当然在很多高校之中,学生都自主地开发了类似于美术、音乐等的社团组织,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自身的责任感,体现自己的个性。这样的个性教育更能体现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没有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却在德育教育的本质上体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

中国的许多高校在最近几年,也将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但是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而不是为了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在校园文化之中,社团将活动都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分为德育教育、学识教育、文娱活动等,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忽视了德育教育,这样就不能发挥其作用,进而没有办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2 教师的示范作用

美国高校的品德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思想品德影响学生的道德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但是长时间的积累,能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面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德育教育,美国在德育工作者的选择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需要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加有责任感,能够在社会生活之中有较高的行为品质。(2)

中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的示范作用,这就是“为人师表”的最杰出代表。虽然如此,但是在对高校德育教师的选择上,却没有美国高校严格,只是将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德育教师。这样就没有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言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德育也十分重要。职业思政教育者更能从专业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更加信服。

1.3 咨询服务

美国的高校都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能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些人往往都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能够有更加专业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困境进行处理和分析,往往站在专业化的角度上,会更加理性,想到的方面会更加充分和具体。高校的咨询人员通过和学生一对一的咨询,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采取一些有效的措(下转第55页)(上接第33页)施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能够保障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美国高校的咨询服务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参考。

在中国的德育教育之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咨询服务”,只是辅导员在承担着这样的角色任务。这样就没有明显的教育效果,这就是中国高校德育培养上的一个很大失误,至今任然有这方面的缺陷,没有进行完善和普及。通过这样的咨询机构,能够让学生对咨询人员予以足够的信任,从而讲出心中的问题,这样也就从本质上解决了德育教育的本质问题。(3)

2 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不同对于中国的思考

通过了以上的几个比较可知,中国和美国在德育途径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德育教育就是不好的,美国的德育教育就是优秀的,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从美国的品德教育上进行思考,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建设得更加符合中国高校学生的特点。

(1)让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彰显其德育功能。美国的课外活动是中国高校可以进行借鉴的,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教育,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对德育的抵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品质。这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学生的辅导教师,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品德。(4)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中国的高校应该成立独立并且相对专业的心理服务咨询中心,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自主地进行改正。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一旦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能够为之进行改变,那么就说明品德教育缺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高校的领导要意识到咨询服务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广泛征集专业人才,对思政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让德育工作得以稳定、持续地开展。

(3)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德育。只有高校重视学生的品德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度,只有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德育。高校要与学生家长之间保持联系,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思想动态,进而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高校要在社会上充分调动积极性,让社会倡导文明的环境,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提高。社会上可以通过高校学生比较关注的电影或是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对道德进行阐述,让学生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

中国和美国虽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但这就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在短时间内也没有办法进行改变。但是中国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上,汲取美国德育教育中的“精华”,为中国高校的学生德育教育锦上添花。只有将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上去,才能让中国在未来发展的途中,有光明的未来。

摘要:由于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对高校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中国和美国在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虽有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似,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中美高校学生的德育途径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发现我国在思政教育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寻求途径进行改革,增加中国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Audrey L.Rentz.Student Mfairs Functions in Hisher Education[M].Charles Chomas Publisher,1988:103-110.

[2]何艾兵.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3.

[3]范华凤.国外大学学生服务机构介绍[J].世界教育信,2007(7).

中美高校年鉴比较研究 篇5

【关键词】中美  思想政治  比较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国内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高校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接受程度极高的阶段,这些新鲜事物的涌现势必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我国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要想使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切实起到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改进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众多的研究角度中,对中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鲜的领域,本文以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为引,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异同比较

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显性、隐形和特殊性三种实施方法。显性实施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主要指对高校学生进行的马列主义的系统理论教育和组织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自身认识能力。我国高校开设的一些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形式与政策》属于典型显性教育。相对与显性教育方法。隐形教育方法指运用多种手段,寓教于乐,通过渗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我国高校举办的一些学生活动,例如,纪念“五.四”运动活动;纪念“一二九” 运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属于隐形教育。特殊性实施方法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思想问题和行为而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指心理咨询法;也指辅导员或班主任对于特殊个体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2.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尽管美国大学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没有设置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美国国家精神、民族意识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培养却是通过许多实际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育和活动来完成的。而所谓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美国社会为了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用美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灌输及思想道德的教化,使他们形成美国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成为资产阶级合格接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道德认知发展方法,教育者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作为团体成员的公正观,进而促进其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促进道德判断发展;价值澄清方法,指让学生在具体的讨论、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来使他们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减少价值观的混乱,使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榜样示范方法,美国高校的榜样示范方法更重视环境的影响,关注社会环境的净化、师长的表率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和相关情境的创设。

二、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比较

首先,我国高校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政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全面干预,高校不但设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课时规定,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学上更是比较系统地讲授马列主义知识、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思想转变。其次,我国高校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成立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还非常重视党团组织建设,通过这种规范化的日常管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再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彻正面教育的原则,这一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实施方法的运用上,可以说,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一个显著优势, 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和做的参照体系,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我国不同,第一,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较多地运用“道德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美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极强。美国政府不但支持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还为其提供制度及經费保障,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广泛开辟实践场所,积极地与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包括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等方面多样化的活动。第三,美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运用间接的实施方法。这些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说服和道德熏陶,从而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使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增强了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建议

第一,加强教育方法的民主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教师的主导权威压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借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在尊重学生自主性方面的积极因素,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民主性。

第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路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重视教育实施方法的实践性。我们应借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地丰富我国高校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激励和保证学生参加到这些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了适应社会、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道德信念。

三、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间的冲突也会更加明显,意识形态内的斗争还会更加剧烈,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努力借鉴和吸收中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成果,不断提高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民著.外国德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 篇6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

在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多借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办学风格,学校代替学生的父母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双重责任,同时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和在校期间的各种学生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奉行“家长式权威”,宗教信条也对学生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较差。随着德国教育理念的引入,大学教师开始更为专注于研究工作,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开始逐步分离。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学生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涵义”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即SLI理论,将高等教育明确划分为学术事务(包括学习、课程设置、教室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等)和学生事务(学生活动、食宿、个人情感、安全、咨询、职业规划等)。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美国各高校也采用学生发展理论(Student Developmental Theory)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该理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实现以学生为本,尽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为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提供优质环境。

在管理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涵盖面非常广泛,提供的服务复杂又细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入学服务类,包括招生录取、对学生进行入学指导和教育、注册和档案管理等;二是学生生活服务类,包括学生食宿、健康教育、经济资助、心理咨询、疾病预防与治疗、学生社团活动、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等;三是学业服务类,包括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补习服务等。各高校针对上述的服务种类设置了对应的服务机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规范和指导学生的各项事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中国高校尽管也涵盖了上述大部分的学生服务项目,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上与美国存在不少差异,体现在多以思想政治教育、奖惩、纪律等手段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对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发展方面的教育尚有欠缺。

美国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职位具有严格的分级:初级工作者,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者。一般来说,初级工作者履行简单的学生管理事务,如学生注册、宿舍管理员等职责较轻的工作。中级工作者则在上述学生服务相关的各个部门任职,具体从事某一方面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而高级管理者负责全校的学生事务,如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或学生事务负责人。一般来说,学生事务工作职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如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对于心理咨询、疾病治疗、健康安全等专业要求较强的职位,其工作人员还需持有专业的医生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另外,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招聘、考核以及职务晋升也有严格的标准,对于招聘学校会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每个应聘者进行学历和工作背景的审核,甚至会向应聘者的前雇主询问其工作表现。入职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周期也较长。不同于美国对中、高级职务应聘者的全方位选拔,我国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大多为留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根据工作时间年限来晋升中、高级职称,在专业水准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在本国国情、社会制度、风俗文化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但美国在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等方面仍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我们应该在继承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管理工作体系。

注重学生本位,实现人性化的学生事务管理 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诸多方面提倡柔性管理,构建具有人文关怀、注重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管理氛围。

一是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迫切所需,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奖、助学金的发放及时到位,学费收缴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课程等。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利益及需要是开展诸项事务的基础。事务管理人员需要转换为上级领导服务的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关注学生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求。

二是需要成立“窗口”式、一对一的服务平台,增加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种类,如开设学生学业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公寓管理中心、活动中心等等,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展开工作。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比如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咨询员、校长助理等)吸收学生参与到事务管理当中。在事务处理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方案、进行选择和决策,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 学生事务管理是专业化、职业化的领域,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管理学、行为科学、控制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目前美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针对性很强的专业,也与中国高校开展了一些联合培训项目,用来培养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增设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形成为各个高校输送专业人才的渠道。

同时,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制定详细的从业、培训、晋升标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另外,学生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可以考虑从学生干部队伍中挑选一部分优秀成员纳入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提高学生的本体性和实践性,增强自我管控能力。

整合和优化学生工作组织结构 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型,校一级设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工作处,而在院系一级也设有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各院系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通常接受院系一级的直接领导,又要接受校级工作处的间接领导,工作任务繁重冗余。这种多层级的工作管理模式具有传递信息慢、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对学生的需求响应速度较慢。因此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垂直、条状管理模式,各个学生事务部门受一位副校长的直接领导,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幅度较宽。职责明确、分工细致的组织机构和健全完善的制度法规有利于减少人员的重复配置,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活动具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上一篇:经典唱段分析下一篇:质疑能力与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