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2024-05-27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共10篇)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1

比较中国和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和特征,有利于我们把握中美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模式,对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新一轮的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注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奥巴马政府新能源计划实施的目标,是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催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变,给美国乃至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1,2]。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电动汽车、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3,4]。中美能源技术领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快速的发展,也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保障[5]、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6]、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困境与对策建议[7,8,9]、能源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4]等。对美国能源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美国能源法制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0,11]、美国能源安全规划[12]、能源效率[13,14]、可再生能源的消费与经济增长[15]等。学者们对中美能源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比如中美太阳能领域的技术相似性比较[3]、中美能源供给的脆弱性评估[16]、中美能源领域的创新扩散[17]等。我们尚未发现关于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比较研究的成果。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比较分析;(2)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对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我们检索并统计了2009—2014年间中国(PEOPLES R CHINA)和美国(USA)发表的能源技术领域(energy&fuels)SCI论文(article)数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加大了能源科学技术领域的投入,结果是两个国家在2009—2014年间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大幅度增长。因此,我们选择这五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检索和下载的时间为2015年1月26日。

1.2 研究方法

(1)采用Cite Space提取分析的数据单元“机构(institution)”的网络数据文件

本文中研究的数据样本的基本单元是论文的产出机构(institution),比如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政府部门、公司等。我们从Web of Science下载的数据内容的栏目中,并没有独立的机构这一栏,机构信息包含于地址栏目中,如下列五行英文列出的是一篇文章的作者地址信息,其中方括号内的斜体字是作者姓名,方括号外的粗体字是机构(institution)名称。该文共有七位作者,其中五位作者的所属机构是“重庆科学技术大学”(Chongqing Univ Sci&Technol),一位是“中原油田公司”(Zhongyuan Oilfield Co),另外一位是“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 Oklahoma)。反映了文章的机构合作关系的这三个不同机构,是我们本文中要研究的数据单元。

C1[Qiu,K.;Li,T.F.;Chen,S.K.;Zhang,L.Y.;Gu,X.H.]Chongqing Univ Sci&Technol,Sch Chem&Chem Engn,Chongqing,Peoples R China.

[Shang,J.F.]Zhongyuan Oilfield Co,SIN-OPEC,Puguang Branch,Dazhou,Sichuan,Peoples R China.

[Ozturk,M.]Univ Oklahoma,Sch Chem Biol&Mat Engn,Norman,OK 73019 USA.

我们采用陈超美开发的软件Cite Space[18,19],选择共现分析中的“机构”(institution),分析对象数据之间的连接强度选择“夹角余弦距离”(Cosine)算法,见公式(1)。

x,y为任意两个节点,X,Y为机构共现关系向量,Cx为与x相连的节点所组成的向量,这里节点是指与x机构相连的其他机构(包括x本身),向量每一维度Cxi所表示的值为x与i结点共现的次数(即机构间的共现次数)。

结合步骤(2)“VOSviewer绘制的网络”的可视化效果,经过反复调整阈值,最后提取出Pajek网络数据文件。

(2)用VOSviewer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可视化效果,我们反复实验了几种可视化软件,比如Netdraw[20]、SCI2[21,22]、Cite Space[23]和VOSviewer[24]等,最后选择了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开发的软件VOSviewer[24,25]进行。VOSviewer用以公式(2)来展现图谱中项目彼此之间的关联强度。VOSviewer被认为是专门用于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有效工具[26,27,28],网络图谱反映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清晰的主题网络结构以不同颜色表示,该软件可接收数以万计的数据源,为科学计量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揭示。

其中,Sij表示项目i和项目j的相似度,Cij为项目i和j共现的总次数,Wi和Wj是指项目i和j各自出现的次数。经过了公式(1)和公式(2)两次关联强度计算后得到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更能清晰地反映机构之间合作创新关系。

2 分析结果

2.1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的年度发展趋势:2009—2014年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产出在2009—2014年间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中美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产出在2009—2014年间,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发展趋势。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产出是一种稳步的上升发展势头,由2009年的2000篇左右增长到2014年的4395篇;中国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增长趋势更加迅猛,由2009年的2000篇左右增长到2014年的7706篇。中国在2009—2014年期间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的年均增长率为30.27%,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6.13%。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的增长速度,接近于美国年度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

2.2 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

根据2.2小节的方法,我们选取2009—2014年中国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数据26220篇,绘制了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2)。为了保证网络的可视化效果清晰,我们保留了网络中的最大连通组部分,其中包括363个结点。图2显示,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学术机构是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最广泛的主体

在中国能源技术领域产出的SCI论文中,学术机构、尤其是大学大学成为机构合作网络中最广泛的主体。图2显示了学术机构在合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南大学(Jiangnan_Univ)、南京林业大学(Nanjing_Forestry_Univ)、香港城市大学(City_Univ_Hong_Kong)、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_Wisconsin)、上海大学(Shanghai_Univ)、山东大学(Shandong_Univ)、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_Univ_Sci_&_Technol)、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_Jiaotong_Univ)、西北大学(NW_Univ_Xian)、瑞典皇家理工学院(Royal_Inst_Technol)、重庆科技大学(Chongqing_Univ_Sci_&_Technol)、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_Normal_Univ)、合肥工业大学(Hefei_Univ_Technol)、四川大学(Sihuan_Univ)、中国矿业大学(China_Univ_Min_&_Technol)、西北农林大学(NW_A&F_Univ)、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niv_Wollongong)、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_Univ_Aeronaut_&_Astro)、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_Univ)、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Guangdong_Inst_Ecoenvironm_&_Soil_Sci)等,成为机构合作网络中诸多子域的中心。

图2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最大连通组部分):2009—2014年

(2)与域外大学合作频繁

图2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域外的学术机构。比如,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_Oklahoma)、马里兰大学(Univ_Maryland)、伊利诺伊大学(Univ_Illinois)、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_Univ_Technol)、日本东北大学(Tohoku_Univ)、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揭示了中国能源技术领域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关系。

(3)政府和产业在网络中较少出现

图2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政府和产业机构出现较少,我们尚未发现中国政府部门在网络中出现。但发现有其他国家的政府部门,比如美国林务局(US_Forest_Serv),还有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_Natl_Lab)等。产业机构在网络中也很少见,细心查找后,发现有为数不多的公司在图2的网络中出现,包括中国的“钢铁研究总院”(Cent_Iron_&_Steel_Res_Inst,位于图2的右上端,即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Chevron_ETC,位于图2的下半部分,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下方),荷兰的“飞机临终解决方案公司”(Aircraft_End_of_Life_Solut_AE,位于图2中部,安徽工业大学下方)。这里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和性质为企业的钢铁研究总院,实质上它们更多地具有学术机构的属性。

2.3 美国能源技术领域主体合作网络

同样依据2.2小节的方法,选取2009—2014年美国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数据19386篇,绘制了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图3)。为了保证网络的可视化效果清晰,我们保留了网络中的最大连通组部分,共包括489个结点。

图3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最大连通组部分):2009—2014年

图3显示,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学术机构是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数量最多的主体

在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中,学术机构成为机构合作网络中最多的一类主体。图3显示了学术机构在合作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_Acad_Sci)、马萨诸塞大学(Univ_Massachusetts)、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_Alberta)、弗吉尼亚大学(Univ_Virginia)、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析(Univ_Calif_San_Diego)、蒙大拿州立大学(Mantana_State_Univ)、休斯顿大学(Univ_Houston)、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_Calif_Riverside)、南佛罗里达大学(Univ_S_Florida)、新墨西哥矿业技术学院(New_Mexico_Ins_Min_&_Technol)、科罗拉多大学(Univ_Colorado)、中国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_Univ_Technol)、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CALTECH)、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_State_Univ)、匹兹堡大学(Univ_Pittsburgh)、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_Waterloo)、卡耐基麦隆大学(Carnegie_Mellon_Univ)等,这些学术机构形成美国能源技术研究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诸多子网络中心。

(2)与国际上诸多国家存在着能源技术合作关系

图3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学术机构或产业。比如,俄罗斯科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国清华大学(Tsinghua_Univ)、中国南京工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Korea_Univ)、中国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_Jiao_Tong_Univ)、中国华南理工大学(S_China_Univ_Technol)、中国山东大学(Shandong_Univ)、中国地质大学(China_Univ_Geosci)、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丹麦技术大学(Tech_Univ_Denmark)、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等,揭示了美国能源技术领域广泛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关系。

(3)政府和隶属于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在网络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图3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清晰地显示出有美国的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比如,位于图3上半部分的美国能源部(US_DOE)、位于图3左半部分的美国环保局(US_EPA)、位于图3左下部分的美国空军(USAF)等。还有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的国家实验室,比如,位于图3中间部分的、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_Berkeley_Natl_Lab)和“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atl_Energy_Technol_Lab)等。

(4)产业/企业在合作网络中可见

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主要有,位于图3下半部分的“日本丰田公司北美技术研发中心”(Toyota_Res_Inst_North_Amer)、位于图3中右部分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位于图3右部的“美国Arcadis公司”(Arcadis_US_Inc)、位于图3左部的“美国西屋萨凡纳河核废料保存处理公司”(Westinghouse_Savannah_River_Co)、位于图3上部分的“美国会聚科学公司”(Convegent_Sci_Inc)和“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_Inc)等。

2.4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比较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共同点主要有:学术机构是两个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国际学术机构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政府和产业在两个合作网络中出现的数量相对比较少。

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不同点主要有:在选择方法、步骤与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最大连通组网络结点更多,网络也更稠密;作为美国政府部门的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以及隶属于美国政府部门的国家实验室等,在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参与程度较高;中国政府部门参与中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的程度相对较低;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也相对比较多。

3 结论与启示

3.1 主要结论

本文选择2009—2014年间中国和美国发表的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国际前沿科研软件Cite Space和VOSviewer等,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绘制了中国和美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分析了各自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对两个网络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学术机构是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政府和产业在两个合作网络中出现的数量相对比较少;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最大连通组网络比中国的更稠密一些;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在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参与程度较高;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也相对比较多。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更具有三螺旋合作网络特征。

3.2 启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国际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的可视化软件和技术手段,形象地揭示了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中的主要结论和发现,对我国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以下重要启示。

加强能源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是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中国和美国的能源技术机构合作网络同时显示,两个国家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比较广泛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交流关系:对于中国而言,比如中美、中英、中加、中澳、中国和瑞典等;对于美国而言,美俄、美中、美加、美韩等。在全球科学技术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伴随着信息革命带来的沟通与交流的方便和快捷,中国能源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4,29,30],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能源技术领域合作国家与合作机构的选择,结合我国能源技术发展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更多的、更合适的合作对象,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国际合作水平。

如何在能源技术发展中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美国能源部、美国环保局和美国林务局等政府部门,切实参与到了能源产业的三螺旋合作网络中。还有隶属于美国政府部门的国家实验室,比如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也在三螺旋合作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32]。科技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要求政府在创新战略构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能动主导作用[33,34]。美国政府和隶属于政府的国家实验室在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机构合作网络中的产业,它是三螺旋合作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中国和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中,却较少地发现产业机构的出现。这是因为,产业机构参与的SCI论文数量,远远少于学术机构。比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作为中国能源技术领域SCI论文产出最多的产业机构,它的论文产出为243篇,远远低于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论文产出3420篇,因此在图2这样比较宏观的中国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就很难清晰地显示SINOPEC这样的创新主体的合作关系,实际上,SINOPEC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几十个学术机构存在着合作合作网络关系。产业在与大学和其他机构合作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且产业的实践也为大学等学术机构提出了应用导向型的新课题[35,36,37],为下一轮的大学—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要:综合运用多种软件技术和算法得到的中美机构合作网络,更清晰地揭示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学术机构是中美能源技术领域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最广泛创新主体;中美能源技术领域都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政府和产业在两个合作网络中出现的数量相对比较少;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最大连通组网络比中国的更稠密一些;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在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参与程度较高;参与美国能源技术合作网络研究的企业也相对比较多。美国能源技术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更具有三螺旋创新结构特征等。最后提出中国能源技术机构合作网络的发展,应加强政府与产业的参与程度。

关键词:能源技术,机构合作网络,中美,三螺旋创新,大学,产业,政府

中美亟需坦诚面对黑客和网络战 篇2

美国做法的更大危险是会促成世界性的网络武器竞赛加速升级。与当年美苏“互相保证毁灭”的核恐怖平衡引起的控制核武竞赛不同,网络攻击来源多元化,迂回各国转接,不容易找到攻击者,无法及时反击。世界上有40多国有相当程度的网络军事准备,美国的嚷嚷,只会促成大家更多危机感,全球网络武器竞赛一触即发。

19世纪70年代美国追赶德国先进化学科技,德国指责美国偷窃知识产权,与今天美国指责中国一模一样,当年美国也是从山寨大国演进成今天的先进地位。美国人也知道,光靠防守阻挡不了技术流失,但要使流失过程越慢越好,让后进者付出的代价越高越好。

美、中只有充分警惕意外升级的危险,不求短期有利一方的让步,而应寻求与时俱进的管理网络武器时代战略,透过国际多边协议,制定合适管制办法,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两国同受其害。(摘自美国《世界日报》)(编辑/立原)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3

目前,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资源建设, 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仍存在很大不足。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信息化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资源建设的方式也很独特, 全面了解美国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 深入探求形成和影响其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必将对促进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中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增长。人们把网络资源与教育应用的结合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

1. 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 自我国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 截至2003年底, 国家已总计投入1000亿元。尽管其中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信息技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上海为例, 据称上海“校校通”投入的11.6亿资金中80%用于硬件建设) 。但即使如此, 投入教育资源建设的费用也为数不少。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投资建设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 (96-750项目) 、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等项目, 众多省市也投资建设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网站。

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 我国的资源覆盖和建设的途径还存在着区域差异。其次,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现阶段, 各类的教育信息资源和软件数量急剧增加, 资源种类不断丰富, 所以如何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在最近一次的研究调查当中发现有48%的教师认为现有资源数量虽然众多, 但依然存在着分类不科学、资源呈现方式不合理, 导致查找效率不高等问题。再者就是教育资源的应用状况, 在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 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呈现差异明显。最后是资源建设的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以前的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 资源的建设缺乏后续的支持服务是造成资源闲置、建设与应用相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总体看来, 我国的教育信息建设的总体状况良好,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及设备配备力度的加强,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全面实施。

2. 美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

美国的教育资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它内容之多和形式之精。随之而产生的疑问是:究竟是谁建设的这些资源?这些资源中究竟又有哪些内容?下面将主要对美国教育资源的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谁制作和建立了这些教育资源, 二是这些教育资源究竟有哪些东西。

例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GEM) 是由美国教育部提出并主要出资, 由著名的锡拉丘兹大学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交换所负责建立和管理的一个项目。项目始于1996年, 自1998年起, 网站开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服务。GEM的目标是为美国的教师、学生和其他教育领域的人士服务, 通过对网络教育有效的管理和组织, 成为美国, 乃至于英语世界中, 人们寻找网络教育资源“一站式, 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门户。GEM本身并不制作和生产教育资源, 也并不拥有任何资源实体, 它通过研究制定了一套资源管理的元数据规范, 采取一种独特的资源认证和管理机制, 以开放性的联盟形式, 吸引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所有机构加入GEM, 并通过“元数据记录库+搜索技术”的技术方式来管理和利用联盟内的所有教育资源。尽管GEM本身并没有任何教育资源实体, 但通过它, 教师和学生能利用资源也许要超过任何一个“实体性”的教育资源网站。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GEM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虽然教育资源的内容主题主要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 资源的用户也主要是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 但是, 从对GEM中的教育资源主体单位的分析可见, 在美国参与和投入教育资源建设的单位远不仅仅限于教育部门———如我们通常所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相反, 各类组织、各个行业的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小学和政府教育部门直接制作和建设的教育资源只在资源总量中占据很小的一个比例。

通过一些的统计研究, 可以发现那些在GEM中拥有教育资源的非教育性组织并非个别现象, 相反, 各个不同的领域中, 甚至许多看来与教育毫无关联的组织机构热心于教育, 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美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样本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偶然性, 上述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比例, 但是, 这已经足够说明, 在美国, 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民间组织, 各行各业无一例外地都对教育怀着一种极大的热情, 并以积极的行动为教育的发展献出自身的力量。当然, 美国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部门在资源建设方面的缺位, 虽然教育部门所拥有和建设的资源在总体比例上并不很高, 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内容上, 美国教育机构建设的资源也是美国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主要的教学资源类型包括: (1) 案例。如教案是纽约时报学习网最主要内容之一, 该教育资源网站由著名的纽约时报举办。其教案的鲜明特点在于, 将新闻时事报道与教案相紧密联系。 (2) 活动。如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在线教室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教育资源, 它的目标是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把实验室研究的高科技成果深入浅出地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3) 科普读物和科普信息。 (4) 互动小软件。互动软件是美国教育资源中比较具有特色的一种资源, 互动软件的形式活泼, 设计新颖, 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 比较直观地揭示一些现象的原理。特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 (5) 各类教育项目信息。 (6) 虚拟学校 (virtual schools) 。虚拟学校是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教育资源。它伴随着e-learning学习方式的兴起而产生, e-learning是指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而“虚拟学校”则指主要通过网上传输课程来完善的教育机构。

美国的信息化起步较早, 软件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经济整体水平发达也是重要的原因。对我国资源建设来说, 主题比较单一, 这也造成了我国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比较灵活, 它充分考虑了各个阶段学习者的特性。此外, 它的资源注重维护, 更新速度快。因为网络教育资源相对于印刷资源来说, 它可以根据现实变化和教学需要不断及时的加以更新;对于一个教育资源网站而言, 内容快速更新对用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 资源建设绝非只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 优秀的资源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与我国的一些教育资源往往偏重一次性投入建设不同, 美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注重建设, 而且非常注重资源的维护和更新。再有就是它的网络教育资源与现实社会的资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技术和内容上的标准来规范资源的质量, 促进资源间的共享也是美国网络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对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比较及启示

近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资源数量也趋于丰富, 资源质量也大有提升,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资源共享的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对资源实效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但在网络资源建设具体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尽管美国和我国在国家制度、经济实力、历史背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 美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特点可以为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通过研究美国教育资源建设宝贵经验, 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不断地改进, 来探索一条稳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更加优化的资源建设道路。

1. 通过国家统一配送和结对共享来扩大网络资源覆盖范围, 增加网络资源建设的途径

在我国, 教育资源覆盖和建设的途径还存在着区域差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统筹购买或自主开发等途径建设资源, 并进行了区域共享。此外, 许多发达区域的教师还积极自建各种独具特色的学科主题资源网。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国家通过农远工程将相关的资源输送过去, 但是那里还是缺乏优质资源, 所以, 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开展优质资源的结对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也可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

此外, 在资源建设途径方面, 除了国家统一配置的资源或资源库外, 各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自主开发, 建立部门自身的资源库, 再者获取网上开放性教学资源。

2. 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用机制

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它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应用价值, 良好、合理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是资源建设有效开展和资源应用有效进行的保障。美国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建设主体为美国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充沛的财力、多样化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当前,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所面临的不少问题, 如资金不足、内容单一、重建设轻维护, 缺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正是由于资源建设主要局限于单一教育部门的原因。在今后的教育资源建设中, 应当在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构建全社会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 努力促进资源建设主体多元化。

首先, 各级教育资源建设部门应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构建资源基础门户网站的基础上, 可以向全社会征集教育资源。

其次, 应当有效利用市场机制, 倡导全社会都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建设当中, 社会的其他机构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 不仅可以回报社会, 还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形象。

最后, 国家的专门组织要在保障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周期上起到监控作用, 争取实现健全可持续的发展的保障机制。

3.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反馈体系

建设好网络教育资源究竟是好还是差。首先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才能判断。在确立资源建设项目的同时, 就应同时考虑设计资源的评价方案, 根据资源建设目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在资源建设完成后, 应当定期地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可以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 客观评价包括使用的实际数据, 如点击次数、下载次数、引用次数等;主观评价则是用户使用资源后的意见反馈。通过两者的结合来确定资源质量和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不断从学习者处得到反馈信息, 调整、修改信息资源的内容, 加强其教育实用性。

4. 重视网络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实现资源共享

如上所述, 现阶段, 各类的教育信息资源和软件数量的急剧增加及资源种类的不断丰富, 如何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2002年,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但是为了适应目前的日益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容量和形式以及资源的分布建设管理需求, 并引起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 针对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规范化的问题, 应切实对其加以修订, 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不合理的现象。

通过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可以实现资源建设的规范性和高效性。标准还是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有效途径。以往各个资源库成为封闭的信息孤岛, 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保证了资源的通用性, 促进了各资源系统之间的共享。

四、结束语

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在不断地推进, 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借鉴美国教育资源的发展特点和先进经验, 有些可以充分地加以吸收利用, 有些则不适合我国, 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我们要在学习美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着眼未来,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5.

[2]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 2005-2-28, (5) .

[3]姜齐平.救救孩子!惊闻微软在国内中小学校打盗版.[DB/OL].http://tech.tom.com/Archive/1121/1793/2003/6/23-58892.html.

[4]李馨, 胡小勇.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2) :55-58.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法;美国版权法

在我国著作权立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独立于发行权,用以规制网络环境下向公众传播作品的行为。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权利的立法模式,在对行为的控制上有漏洞,即对网络广播行为失去控制力,这样对权利人的保护不够周全,其缺陷有待弥补。

一、中美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根据现行立法,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发行行为,构成要件有二:一是要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二是这种提供应当以提供作品有形载体的方式进行。

美国《1976年版权法》规定:“版权所有人依据本法享有专属权利去从事以及允许他人去从事下列任何一种行为:以销售或其他转移所有权的方式,或者以出租、租赁及出借的方式将受保护作品的复制品或录音制品向公众发行流通。”这样看来,美国版权法对“发行”行为的概念定义很广。可以说,在美国版权法中,使公众能够接触到作品的行为除了“公开表演与公开展示”以外,就只有“发行”了。

不难看出,中美两国版权法所规定的发行权在范围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著作权法中的发行权旨在对行为要件做出总结,将符合要件的行为纳入受专有权利保护的范围。而美国版权法中的发行权则更倾向于一种边缘较模糊的规制,其立法保护目的明确,即对将导致某一种结果(公众获得作品原件或复制件)的行为做出规定,而对行为的具体构成在所不问。

我国发行权的控制范围与美国发行权的控制范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是否需要向公众移转作品的有形载体的占有。这个差异可以根据如下两个式子表现:

中国著作权法发行行为 = 传播作品① + 移转作品有形载体占有②

美国版权法发行行为 = 传播作品① + 使公众获得载有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②

二者的区别在于因素②。虽然乍看之下,中美发行权的因素②似乎相同,但二者的行为模式是有区别的。中国著作权法中的发行行为移转该有形载体的行为人应当是发行者,而非作品的受众;而在美国版权法中,使公众获得载有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行为过程前后对有形载体占有并无要求。在中国,发行行为必须连同作品的有形载体一同传播,而在美国,只要对“作品”的抽象内容进行传播即可构成发行,而不要求必须同时传播了作品的有形载体。

二、中美两国版权法发行权优缺点比较

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使作品得以脱离于有形载体进行传输,而在网络环境下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移转有形载体。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的,即使一些行为效果与发行相同,但只要其构成要件不满足发行行为的条件,即不会落入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范围。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网络广播行为。

网络广播(大部分网络广播行为以网络电视的形式出现),是一种借助网络以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向整个用户群传播作品的行为。美国的版权法立法模式中,发行权规制的范围较广,其涵盖了使公众获得被固定的作品的行为,期中包括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笔者认为,将网络传播行为归入发行权控制,并不能妨碍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的适用,也更不会造成作品不受控制的传播。原因如下:

首先,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是为缓和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冲突而产生的。行为人购得一本书,实际上同时购得了两项客体,一项是书中内容——作品,另一项是作品的载体——书本。由于购买者在购买的同时获得了书本这一“物”的所有权,却没有获得“作品”的专有权利,因此两种共存于一个载体的权利便发生冲突。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已经能够与载体分离,因此很少出现物权与版权权利相冲突的局面。

其次,发行权一次用尽也必须在符合一定要件的作品载体上才能够成立。作品复制件必须经版权人授权或根据法律合法制作,并已经过版权人许可或根据法律规定向公众销售或赠与。网络传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不符合发行权穷竭的法定要件。即使原件经过版权人授权,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后,在客户端形成的新文件并非是获得版权人授权的复制件。也就是说,这份复制件如同一本自己制作的副本,没有经过版权人或法定授权,因而获取者也没有对其进行再传播的权利。因此,即使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适用与网络环境,版权人依然能够控制作品的传播。

三、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本文认为,中国立法模式下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的接合处不够严密,仍然存在着网络广播行为无法得到控制这样的漏洞。而美国版权法的立法模式对发行权的规制又太过庞杂,仅靠判例的结论使人们较难预料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

笔者认为,诸如欧盟国家将信息网络传播权纳入“向公众提供权”的一项子权利的模式或许较为合理。其避免了独立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接合不严密的缺点,又不像美国法上的大发行权那么笼统。这种立法模式的合理性较为明显,值得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 迁:《著作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5

一、网络自制剧及其衍生电影的概况

网络自制剧, 是以视频网站为主要传播平台, 由个人或影视团队制作, 由视频网站参与投资支持的影片。网络自制剧一般篇幅小, 成本低, 内容通俗, 贴近大众流行文化。[1]

本文的两个研究案例, 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的知名网络自制剧品牌。《万万没想到》系列网络自制剧是由万合天宜与优酷网联合出品的单元喜剧, 2013年, 在优酷网首播, 近年陆续推出了多部续集和衍生剧集。剧中穿插有翻唱恶搞歌曲和原创网络歌曲, 均获得了热烈反响;美国的“Smosh”最初由两名普通青年伊恩·席克斯 (Ian Hecox) 和安东尼·帕迪亚 (Anthony Padilla) 建立, 目前《Smosh》的频道订阅粉丝数有2100万, 视频总播放次数达53亿, 其名下还设有卡通、游戏、个人录像等多个子频道和固定栏目, 并出版有多个原创音乐专辑, 现隶属于帝帆美 (Defy Media)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万万没想到》和 《Smosh》两个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中国的网络自制剧自推出起, 就得到官方机构和广告商的支持, 美国的网络自制剧则多靠“网红”主创成名后才逐步与官方取得合作, 虽然起跑路线不同, 但中美网络自制剧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和《Smosh大电影》两部影片上映后, 许多观众一致反映, 这根本就是加长版的网络自制剧, 不是电影。[2]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是电影吗?这就要看它是否符合电影的定义。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多伊奇 (Gustav Deutsch) 曾坦言, 电影无法被定义。[3]换句话说, 没有某一个具体的词汇可以一语概括电影的全部内容。目前业内广泛认同的是, 从物质层面和艺术层面来定义电影:从物质层面解释, 电影是集合了声、光、画等元素的科技产物, 连续的画面组成的动态影像就是电影;从艺术层面解释, 光是有影像画面还不够, 电影必须还要传达出某种思想情感, 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如此看来, 以《万万没想到》和《Smosh大电影》为代表的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 其配置达到院线上映标准, 有完整的剧情和后期加工, 只是影片与传统商业电影相比有其特别之处, 但可以肯定的是,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确实是电影的一种。

二、《万万没想到》和《Smosh》自制剧衍生电影的比较分析

《万万没想到》和《Smosh》系列网络自制剧本都是喜剧, 其衍生电影拍成喜剧是理所当然, 而网络自制剧改编的喜剧电影和一般的喜剧电影相比又有另类之处。

《Smosh大电影》大胆恶搞了全球知名视频网站You Tube, 甚至片中的重要角色名字也叫“You Tube”, 影片顺便还恶搞了苹果公司出品的手机人工智能Siri, 给剧中的手机人工智能取名叫“Diri”。一般的商业电影, 出现一点植入的广告都会被观众诟病, 而该片沿袭了原网络自制剧的风格, “明目张胆” 地恶搞方式反而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和支持;《万万没想到》也大胆借用了其他文艺作品的经典元素, 如片中木桩的样式是日本动漫《银魂》里的角色“伊丽莎白”;食人妖准备烹饪的桥段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还有男女主角接受孙悟空特训时出现的“五年高 (中) 考三年模拟”等。此种表现形式为网络自制剧所特有, 也只有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才能运用自如而不被观众反感, 这得益于原网络自制剧不拘一格的故事体裁和丰富的原创内容。因此,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也是商业电影中的另类。

虽同为另类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 但《Smosh大电影》和 《万万没想到》还是存在较大差异。《Smosh大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通过改变网络视频改变了现实, 从一事无成的普通人一跃成为明星, 名利双收的故事, 实为影射自身从制作网络视频起家, 逐步走向成功的历程;《万万没想到》讲的则是主人公梦想成为英雄, 一番机缘巧合, 历尽艰险最终拯救了世界, 赢得了美人芳心的故事, 和主创人员的个人经历没有太大关联。可见《Smosh大电影》是对原网络自制剧的借题发挥, 而 《万万没想到》电影版则是“另起炉灶”。二者打造的影片路线也不同, 《Smosh大电影》是一部小成本的“爆米花电影”, 即一种观后即忘、观众在观影时不需要调动逻辑思维参与到情节中的影片;《万万没想到》走的是“好莱坞大片”的路线, 影片的制作水平比原网络自制剧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还请了国内外知名艺人参与演出和制作。

两部影片的路线走向各有利弊。低成本制作的好处是, 延续了网络自制剧的制作风格, 使电影更接近原网络自制剧的形制, 增强观众的认同感, 对于电影中的低质量特效、浮夸演技、连篇粗语等一般商业电影趋于避免的问题, 观众也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坏处是影片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众群体有限, 易对日后其他网络自制剧改编电影或同类电影造成误导, 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批评。大片化制作的好处是, 商业化水平较高, 可以扩大原网络自制剧的知名度和受众群, 令观众耳目一新;坏处则是不易满足观众群体的多种心理预期, 专业化水平与传统商业电影相比显得“班门弄斧”, 难以实现收益与口碑的双赢。两种网络自制剧电影化的路线虽不相同, 但为网络自制剧“电影化”开创了不同的思路。

三、《万万没想到》和《Smosh》网络自制剧及其自身衍生电影的比较分析

目前,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电影的豆瓣评分5.7分, [4]比原网络自制剧三季和番外剧集的评分都要低;《Smosh大电影》的IMDB评分4.1分, [5]其原生网络自制剧系列评分却均在7分以上。是什么造成了衍生电影与原生网络自制剧观众评价的差距?个人认为, 原因可概括为影片本身品质和观众心理期待两点。

作为一部有情节的喜剧片, 导演和编剧的个人水平、把握情节起承转合和笑点设置的能力会影响影片质量, 同时作为一部面向粉丝的电影, 对观众的了解也极为重要。《Smosh大电影》是草根主创和业内人士的初次合作。从构成来看, 与其说该片是Smosh网络自制剧的电影版, 不如说是其他剧组借用“Smosh”的名字, 请来其主创参演的同名影片。大电影虽然有Smosh主创参与编剧和演出, 但影片内容的决定者已经不再是两位主创, 电影即使沿袭了原网络自制剧的搞怪无厘头风格, 也做不到与粉丝观众群体的亲近感。影片品质低下和粉丝的失望情绪这两大原因均使《Smosh大电影》差评连连。

网络自制剧是一种“快餐”式的影片, 短小精悍, 旨在博人一笑, 若还能反应社会现实、引起观众共鸣, 则是锦上添花; 电影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正餐”, 影片的意义不只是给人取乐, 除了视觉上的艺术感, 应该有更深层面的文化内涵。运用媒介的四功能说来解释:对于网络自制剧, 娱乐功能是第一, 社会化功能第二, 艺术性是附加成分;对于电影, 艺术性第一, 社会化功能第二, 娱乐功能则是附加成分。

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为例, 该片由网络自制剧原班人马打造, 但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 原因就是影片把娱乐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本末倒置了。影片在剧情上没有亮点, 情节也过于冗长, 剧本的严谨性经不起推敲;反观《万万没想到》网络剧, 片中故意粗制滥造的“五毛特效”、浮夸的演技和荒诞的剧情成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 这就是观众对于同一本源、不同形制的影视作品有着“双重标准”。《万万没想到》电影版, 既非加长了的“快餐”网络自制剧, 又非独立的“正餐”电影, 实为杂糅了“万万没想到”、“西游”、“明星大牌”等热门元素的“大锅饭”。影片的自身品质和观众的心理期待, 会因影片定位的变化而改变, 从而影响影片的评价。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由于不伦不类, 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 导致毁誉参半, 表现平平。

四、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比较分析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电影监制黄建新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曾说道, 《万万没想到》网络自制剧系列播放量达20亿, “如果是三十块钱一张票, 那得多少票房啊!”[6]且不说这20亿播放量的票房转化率真正能实现多少, 黄建新的一番话, 揭示了网络自制剧及其衍生电影的主要收入来源——粉丝效应。与传统商业电影相比, 粉丝效应成了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与生俱来的竞争利器。

粉丝效应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但与影片口碑的关系微妙。 许多《万万没想到》和《Smosh》的粉丝在观影后的评论中表示, 他们在失望和难以割爱之间做出了中评。[7,8,9,10]相比之下, 传统商业电影先宣传、后积累的运作方式受粉丝效应的影响就小得多, 获得的评价也更为客观, 能更多反映出影片自身的实际表现。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 虽然在商业电影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与传统商业电影相比却只是昙花一现。随着观众对其质疑和批评声越来越多,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 无论从票房还是口碑上, 都无法产生深远影响。究其本质, 它虽然是商业电影, 但其专业性至今还很难得到业界认可;由于电影用的是网络自制剧的名义, 观众只看重它的娱乐功能。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从电影学的角度看,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只是一个新生题材。

五、结语

《万万没想到》的导演易小星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可能会成为他执导的最后一部大电影。[11]《Smosh大电影》更是低调行事, 上映不久便悄无声息地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连票房纪录都没有留下。

随着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的热度消退, 网络自制剧仍按部就班地进行新片的制作。未来是否还会有衍生电影的续集, 是否会有其他网络自制剧陆续改编成电影, 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 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标志着网络自制剧已经发展到了可以与商业电影“叫板”的阶段。网络自制剧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 其出路仍是“创新”二字。与受众互动的优势以及新媒体技术上的支持, 使得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具有广阔的上升空间。

摘要:近年来, 网络自制剧日趋成熟, 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网络自制剧的成熟催生了网络自制剧的衍生电影。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的出现是网络自制剧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标志着网络自制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 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的受众群广泛;在美国, 网络自制剧的受众以《Smosh》居多。中国的《万万没想到》和美国的《Smosh》在一定程度上是两国网络自制剧发展的缩影。本文以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和《Smosh》以及其衍生电影为个案展开研究, 在对网络自制剧及其衍生电影的概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分析中美知名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和《Smosh》的衍生电影的异同之处, 《万万没想到》和《Smosh》网络自制剧与自身衍生电影的异同之处, 以及网络自制剧衍生电影与传统商业电影的异同之处, 探究网络自制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美合作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篇6

由于网络空间属于海、陆、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网络安全与领土安全一样重要。随着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竞争的加剧,近年来,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话题上的沟通可谓不和谐,出现对抗性。尤其是美国,常常出现“贼喊捉贼”的景象,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置景透露了美国人在网络安全方面对中国的忌惮心理。2014年12月在美国、2015年3月在中国上映的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围绕“避免网络安全失控导致恐怖后果”展开剧情。剧中大反派,试图用手机让上亿人疯狂并彼此攻击的IT公司巨头,家里墙上的装饰,竟然是各种大熊猫绘画。这还是娱乐业的隐晦表达,政客和媒体更加直白,中国网络攻击威胁论的调子一直唱到习主席飞抵西雅图。尤其是美国媒体教育下的受众,可以对斯诺登、“棱镜门”选择性失明, 而在自己脑子里建立美国是网络攻击受害者的图像。

习近平主席访美,不回避问题,直白表述中国网络安全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强调两国共同应对网络安全的意义,氛围为之一变;一场精彩的博弈,双方招数清晰。

习近平主席首先明确指出,中美两国都是互联网大国,都把网络安全视为涉及自身关键利益的重大问题,两国不同程度面临网络安全挑战,拥有重要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 愿同美国一道打击网络犯罪。对此美方也作出积极回应。由此达成共识,为后续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双方都承诺要管控分歧。两个国家有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存在分歧很正常。“君子和而不同”,“不同”而能“和”,正是中国智慧的一大精髓。目前有两种分歧,一是具体的,二是结构性的。具体的分歧体现在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威胁了己方的网络安全,搞入侵,窃取信息,又各自否认自己有此类行为。结构性的分歧是美国谋求对世界网络空间的主导权,要制定“游戏规则”,中国则希望推动多边合作的“全球网络治理”。此次习主席谈中美网络安全合作,绕过了这些分歧形成的障碍,在确立合作共识的基础上,敲定了务实合作路线图。

于是,实质性的合作行动随之开展。而行动的第一步,正是制订共同遵守的规则。双方同意,就恶意网络活动提供信息及协助的请求要及时给予回应。双方同意,各自国家政府均不得从事或者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承诺共同继续制定和推动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并决定建立两国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开辟热线。这些规则,为中美网络安全后续合作划定了框架。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7

P2P网络借贷即“peer to peer”或“person to person”, 指有一定的资金且有金融投资意图的个人, 通过第三方平台, 使用信贷方式将资金贷款给有借款需求的人。P2P网络借贷如今的发展已如火如荼, P2P网络借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美国的Prosper公司和Lending Club公司已经成为网络借贷模式发展的典范。

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为普通投资者和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平台有限, 银行储蓄利率低, 证券市场风险大, 公司债券还没有发行, 房地产市场又存在着资产泡沫的风险, 传统的民间借贷又不够透明, 并且不受法律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 P2P借贷可以成为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定收益的投资工具。其不但投资回报率高, 而且也有助于建立信用评估系统。

目前国内的宜信网和拍拍贷已经搭建起了一个P2P平台的雏形, 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政府监管空白、法律法规缺失等。借贷平台内部则面临由贷款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信用风险, 由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引发的操作风险, 由客户无法偿还贷款引发的违约风险, 以及由资金诈骗引发的声誉风险。

本文旨在比较美国较为完善的网络借贷模式经验, 从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及监管程度进行比较,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 针对我国网络借贷发展现状, 为我国网络借贷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关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成长, 从而让P2P网络借贷平台尽可能地发挥出其公益扶贫和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2 中美P2P网络借贷比较

2.1 中美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比较

美国的网络借贷都拥有非常发达的个人信用体系, 是美国的征信公司广泛使用的社会信用管理方式, 主要是从盈利的目的出发, 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包括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咨询、商账追收等, 所有运作都完全市场化。每个借贷网站都愿意和有名望的信用咨询机构进行合作, 采取合理的手段对客户提交的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 评价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如Prosper客户信用评级结果参照客户在Experian的信用评级公司的信用评分而定, 包含核查借款人在以往7年中的真实信用记录、贷款情况、目前财务情况以及信用卡总的信用额度等。各式各样来自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公共机构以及法院那里的分散信息通过分类、计算、比较、分析、评价等一系列处理, 最后形成信贷产品, 同时信用机构相互间的信息共享以及提供信息的人积极参与有效地带动了信贷市场的不断强大。相比之下, 中国和美国网络借贷平台在信用评级、信用风险管理和违约惩罚制度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 信用评级方面

(1) 中美网络借贷平台均以信用评级的方式设置借款人的准入门槛, 借款人必须满足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真实历史信用记录、收入相对稳定以保障其未来的还款能力、债务还款情况良好等基本条件。

(2) 不同点在于: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未完善, 易通贷等网贷平台大多利用自己设计的评分标准和历史交易记录来进行信用评级, 但是美国有完善的征信系统, 评分模型、征信局数据为信用数据采纳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Prosper模型是通过与信用评级机构合作, 从而能够对客户的信用水平进行更准确评估;在信用评级的确定上, Lending Club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 , 通过细分市场, 满足对风险有不同偏好客户的需求, 而易通贷只是通过平台的信用评级和贷款利率来确定贷款的条件, 对交易进行撮合。

2.1.2 风险管理方面

(1) 中国网络借贷模型如拍拍贷会侧重对超期还款的管理, 如果借款人逾期超过一定日期, 借贷公司会相应免去出借人交纳的服务费。

(2) 美国网络借贷模型侧重限定资金用途:Lending Club借款人可借贷的资金主要限定在车贷、企业经营贷、住房抵押贷等领域, 同时提供给借款人相应资金的使用建议。借款人必须签署由Lending Club指定的法律合同, 当借款人未按时还贷时, 专业的追债公司会被指派来进行债务追偿;Prosper实行信息透明化, 虽然借贷双方无直接接触, 但贷款人可对借款人进行信用查询, 还可查询借款人的还款记录以及借款目的, 并且Prosper将投资者的资金, 根据每个25美元的标准来分成几个部分, 借给通过审核的不同的借款人, 目的是为了实现投资资金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以Wells Fargo为代表的美国银行对小企业和个人的风险定价已经做得非常科学;资金周转上, Lending Club的资金直接通过Lending Club账户来周转, 易通贷则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 很难了解资金流向等信息。

2.1.3 违约惩罚制度上

中美模式不同在于, 美国侧重于事前管理, 即在借款人签订合约之前, 就对其违约概率作出衡量, 尽量避免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国内平台则侧重事后管理, 会有专门的催收部门对违约到期不还的款项进行催收, 如拍拍贷还会采取黑名单制度, 将失信者拉入黑名单, 但是对于借款人的损失, 只退还手续费, 没有相应的损失赔偿。

2.2 中美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程度的比较

美国网络借贷网站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监管, 同时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B) 会逐步统一包括抵押贷款在内的消费者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监管。另外美国出台的法律:《真实借贷法案》 (Truth-in Lending Act) 等金融法律以及《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法》 (Privacy and Data Security Laws) 等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通过法律层面来设定网络借贷的平台权限。

目前, 我国网贷平台的交易仍处在法律的边缘, 我国暂时还未出台针对网络借贷的法律, 同样, 对于由谁来负责监管的问题, 也一直没有明确。2014年3月11日, 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对个人网上支付的账户额度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响应了201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使互联网金融向健康方向发展, 完善金融监管合理发展机制, 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介入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但目前的监管政策尚待完善, 也反映了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巨大的发展潜力。

3 美国网络借贷的启示

综合来看, 不管在完善金融体系方面还是在风险控制方面, 我国的网络借贷有待进一步的提升。P2P平台管理的难点在于, 信用评级体系和评级标准在我国还不完善, 从而难以管理个人违约带来的风险。随着几个较强大的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 市场内网络借贷平台的竞争愈发激烈, 最终弱者将被淘汰。目前中国的P2P市场还相当分散, 只要具有充足的资金并且有意愿, 任何人都可以尝试, 与此相反, 美国即使有很多年P2P发展经验, 其目前也只有Lending Club和Prosper公司两家主要的平台, 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借贷制度建设。

3.1 统一监管法规和市场监管体系

中国的网络贷款平台错综复杂, 仅仅一个监管机构无法监管整个市场, 鉴于网络贷款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监管制度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根据中国目前网络贷款的市场状况来看, 中国银监会是唯一一家中央级别的机构来监管整个贷款平台, 制定统一的监管制度。并且, 我们还可以借助民间借贷服务机构来从事贷款平台的业务登记、业务备案等服务工作。另外, 监管部门不只是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金融市场整体的安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非监管机构的首要任务。除了保护金融体系不受网络贷款平台市场的影响, 会计总署也很注重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为此会计总署提出了由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来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方案。

3.2 规范制度, 保障平台运营

由于P2P网络贷款平台刚刚兴起, 还不成熟,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为了防范各种风险发生, 各网贷平台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规范自身管理制度, 必须从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出发, 制定出明确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

3.2.1 分清平台信息咨询和服务特征

将信息咨询和服务特征严格区分, 对于客户的资金不能擅自挪用或私自占有, 不提供理财咨询和风险评估以外的服务。在实际过程中, 保持绝对透明度。交易凭证、资金去向等能被有效审计, 有关材料能够分类进行保存。

3.2.2 进行风险把控

我国可尝试建立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即通过银行管理借贷资金, 避免借贷公司挪用客户资金, 可以参照我国证监会相关管理办法, 建立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制定《网络借贷交易资金管理办法》, 在借贷公司与交易资金中间建立隔离墙, 由存管银行负责网络借贷客户双方的资金转账, 以保护客户利益。

在为借款人提供借贷服务的时候, 也要对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有充分的了解, 在审核以及审批借款人的具体信息时, 每一步都要按照银行贷款的具体要求来执行。严禁隐瞒或虚报其相关信息;必须在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平台计息或全部成本的计算, 不得弄虚作假, 隐瞒实情;同时平台贷款要把握贷款额度的风险分散,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提供贷款的同时还需提供目前主流银行体系未被提供的金融和社会服务。

在从P2P网络贷款中获取的收益须拿出一部分作为“风险应急资金”, 以防部分借款人未能及时还款造成的流动性风险。这样, 一旦出现客户逾期还款时, 可以从“风险应急资金”里拿出一部分钱, 来偿还网络投资人投资的金额, 防止平台的声誉被破坏, 从而保证平台能够很好地运营。

3.2.3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统一信用评级标准

我国滞后的信用评级体系大大阻碍了我国网络贷款利率的制定以及风险管理的控制, 金融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在此条件下, 各网络平台提供借贷双方真实有效的信用档案, 并收集违约方曾经的违约信息, 以便有关监管部门及时有效地监督双方的信用度, 从而使违约一方在未来的经济行为过程中能有效约束。并且, 必须进一步增强信用体系的建设, 完善我国网络借贷行业信用体系, 并使其纳入到国家信用系统中, 实现信用系统和互联网金融系统相互促进。此外, 应使网络借贷行业统一信用评级标准, 统一对客户的信用水平进行评级, 目前, 在我国, 有许多网络平台公司对客户开发了自己的评级标准, 尽管使用信用评级指数相差不大, 但各自对信用水平衡量的标准和侧重点五花八门。这些各不相同的个人信用评级标准, , 对网络借贷的风险监管不利, 对于相互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利。为了有效地控制借贷之间的管理风险, 每个网络借贷平台要有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 建立联合信用评级系统。

摘要:P2P网络借贷是一个新兴行业, 在小额信贷需求强劲和银行信贷收紧的压力下, 凭借其准入门槛低, 放贷速度快, 近年来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本文从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以及监管程度方面对中美P2P网络借贷进行比较, 提出要通过监管规则和监管机构, 构建规范的平台运营制度以及完善征信制度建设, 统一信用评级标准, 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借贷制度建设。

关键词:网络借贷,中美,模式,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刘迎春, 田园, 高雪峰.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师, 2010 (7) .

[2]Lin, M. (2009) .Peer-to-Peer Lending:An mpirical Study.15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8) .San Francisco: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3]王艳, 陈小辉, 刑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 2009 (24) .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8

有记者问:据报道,中方根据美方提供的信息逮捕了一些涉嫌通过网络窃取商业机密的黑客,你能否证实并介绍相关情况。 如果确有其事,这是否是中美之间就网络安全开展合作的体现, 或者只是中方为了阻止美国对中国开展制裁的权宜之计?

华春莹表示,我注意到有关报道。我想强调,中国政府反对网络攻击和网络商业窃密、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网络黑客行为的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不管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网络攻击和窃密行为,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一旦发现,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中美教育哪家强 篇9

中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注度一直在上升,但全球教育中首先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问题,所以非常难回答“哪种教育模式更好、哪种更差”。

比较教育的优劣,首先要看教育的目的,此外还要看衡量标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几个特定学科的知识)、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那么,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教育应该比美国教育的效率高得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多项国际性考试(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PISA考试)中的排名往往都是中等偏下,而东亚国家学生则名列前茅。这促使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来赶超亚洲国家。

近几十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就是模仿东方,联邦政府不断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增加考试、推行统一课程标准、不断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权。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开始用联邦政府经费来控制教育。规定各州的中小学必须统考,分类看成绩,三年不达标要整改,从而推动各州实行统一考试和统一标准。奥巴马最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推广“通用核心课程标准”和统考,迄今已有43个州参与。同时,鼓励教师绩效与学生分数挂钩。

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教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考试成绩上一直表现不佳,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是全球创新性领先的经济体,其在创新产业方面一直有强劲的发展。而包括日韩在内的亚洲国家虽然教育比较发达,但是引领的行业较少。迄今美国还是公认的极具创新力的国家,因而不少人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长于培养创新人才。

从历史上看,全世界的传统教育走的都是同一个范式,即培养大批有专业技能的标准的雇员,而不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西方工业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消灭个性、塑造共性的过程。

实际上,美国教育也没有刻意培养创造力,学校没有设置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可以说,美国创新人才的涌现是美国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失败”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事故”,而不是人为的设计。创造力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教育和文化可能增强、也可能削弱创造力。注重整齐划一的教育鼓励顺从、听话的学生,奖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惩罚甚至排除叛逆或者不顺从的学生,这样的教育越成功,创造性人才就越少。

美国教育的“事故”来自其教育的地方化。美国联邦宪法规定教育为各州自己的事务。美国的教育起源于民间,最早就是由各地乡镇办的,由当地自己收税、管理,后来成为学区。学区的概念在美国非常重要,在很多地方是完全独立自主的部门。学区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当地社区。美国曾经有十几万个学区,相当于十几万个独立的教育系统,经过上世纪大规模合并后现在还有14000多个。

学区多、地方自治,在这种情况下多样性自然就产生了,导致没有办法有效贯彻统一标准:各地、各校甚至各个教室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态度和要求;追求的教育目标都可能不一样,不听话的学生“漏网”的机会大大增加,无意中让创造性人才有了生存空间,同时,与集中的教育体制相比,也很难用某几个标准的学科成绩来评价整个学生群体。

此外,美国文化不是以单一标准来论成败,而是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专长和自己定义的成功。例如,美国对于肄业生的容忍度较高,众所周知,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等都是辍学创业的。因此虽然美国学生在国际测评中成绩往往低于亚洲孩子,但是在信心方面他们却远远超过亚洲人,而创造力是需要信心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的消亡不是来自谋杀,而是自杀。美国几十年来教改的方向则近乎自杀。近年来,美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已经开始下滑。好在学界和政界已经对标准化、考试化、集权化的教改方向开始反思。有几个州已经或正在决定退出“核心课标”,民间对其支持度也大大下降。

从传统范式上说,中国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弥补弱项,而在于发挥强项。文化和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美国的移民文化促进了其教育的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差异大的弊端。而中国深受统一模式的束缚,应该更加强调个体化培养,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中美网络教育研究 篇10

一、中美会计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美会计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包括科目的设置、学时的设置以及开设学期的设置等。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美国会计专业教育排名较前的三所学校及国内目前会计专业教育质量名列前茅的4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对比研究(各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具体设置见表1至表3)。

1. 中国4所著名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厦门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是比较强的,学科类课程(通修与方向)占总学分比例达54.85%,在这些学科类课程中,会计类课程占多数。

清华大学的会计专业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通识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的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共占到了50%以上,这一点和国外的高校较为相似。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通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34.10%,其原因主要是英语课程较多,共有26个学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占到了50%以上,可以看出其比较注重基础教育以及会计学科的专业教育,而任选课所占比重较小,这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情况较为相似。

2. 美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该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在全美会计专业排名中基本都保持在前三甲的位置。该校的会计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并不是很高,26个学分是会计类必修课程,同时规定,总学分中会计类课程最多只能达到33学分。

(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该校拥有130年历史,该校的会计专业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美国排名第一。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2013年的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如表2所示,其中通识类课程占33.87%、非会计类课程占39.52%,所占比例较大。

(3)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是美国十佳综合性大学之一。该校会计专业在全美排名保持在第5名左右,该校会计专业在CPA方向的教学独具特色,学生CPA的通过率多年来都是全美第一。获得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会计专业的相应学位需要的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商务类课程学分不得少于45学分,人文科学、文学类课程不得少于54学分,其他不限定性选修课21学分。

部分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二)中美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差异比较

鉴于对比分析的需要,我们对以上国内外7所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会计类)”、“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任意选修课”和“其他(实习、实践、论文)”5大类,对于国内高校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统一整合为“通识类课程”。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具体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国内高校取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明显高于国外的高校。我国的同类大学本科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在145 ~ 170之间,其中,我国本科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有些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占近20个学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基本上是在120 ~ 128分之间。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取得学位的总学分要求相对比较高。

(2)从相对比例来看,如果把国家规定的“必修公共课”的学分不考虑,国外高校的“通识类课程”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高校。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国外高校的“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而“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要低于国内同类高校,在“任意选修课”模块的比重,国外高校也明显高于国内高校。这显示了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通才教育”的理念。

(3)在社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方面,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国内高校有相对比较多的学分要求。国外高校对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贯穿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都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论文、读书报告等,国外高校在与业界的联系方面也比较紧密,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中就有一些与业界沟通的实习、实践机会。

二、中美会计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差异比较

除了以上对中外高校会计课程设置的分析比较,中外高校会计教学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手段、课程考评等方面。

1. 我国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探索改进方法,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毕业后短期内成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或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强调在教学中一直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培育,以及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尽可能多的会计实务知识,而原理知识和分析类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

(2)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我国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总体为着重于教师传授和学生吸收知识,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传授为主,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单向式将专业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都较少,且多采用“大班”或“教师集中讲授”等形式的授课模式,教师传授内容以本专业理论体系系统教学为主,讲课教材大都由任课教师指定。各教材之间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只在结构安排或语言表述上略有差别。实务操作上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模仿大中小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在学校设置实验室,安排一定学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整套业务模拟训练。另外,还在不同年级安排学生相应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社会实践等等。

(3)课程考评。我国高校的会计考试评价体系较为应试化,我国高校学生的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大约占总成绩的20% ~ 30%,主要由学生出勤以及平时作业成绩组成,考试成绩占到了70% ~ 80%,所占比例较大;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和讲义内容的直接考察,试题一般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式,也就是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较低,考核方式基本上沿用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

2. 美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目的。美国会计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技能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习过程中强调交往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美国大学的会计教育不仅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会计知识为核心的相关知识体系建设,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弱化知识结构的专业化。

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是美国高校会计教学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注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现代科技成为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每周都会事先把下周讲义以及课堂练习公布在网上,以便学生了解并及时下载。在课堂授课中,案例教学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老师讲授大多数仅集中在难点和重点问题或重要文献的观点讲解,老师指挥学生动手操作或小组讨论课。

从教材的形式内容看,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强的优点,通常把空洞的理论用较为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多新教材所附带的练习题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具有多种形式变化,会计教材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是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如会计专业中,《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程考评。美国的大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看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或演讲情况,一般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 ~ 50%,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50% ~ 70%,大多为闭卷考试,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即使是会计核算方面的试题,也会要求做出相关的分析和决策。

三、中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会计教育的国际比较是教学发展的推动器,应大力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宽我国会计教改思路,不断推进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实践:

1. 转变培养理念,围绕社会需求培养会计人才。根据美国的经验,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由会计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共同协商完成。会计教育界应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来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改变我国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由教育界凭自己感觉单方面制定的现状,鼓励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改革,疏通会计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渠道,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广博性,优化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优秀的做法,使培养方式从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重心从知识体系灌输转变到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上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我国高校会计教学应在保证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强化基础课、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统计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培养出专业精深、知识广博、适应力强的会计人才。

3. 转变对学生学习考核的评价方式。借鉴美国大学会计教学考核的做法,转变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案例分析等,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考试内容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核向综合性系统性问题的考核发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来授课。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素质,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企业活动,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水平提高。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还需聘请校外专家或者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刘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陈小君,王帅.中外本科会计教育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侯磊.求职中的海归与本土战[J].国际人才交流,2012(11).

吴楠,王广禄.新时期海归学子路在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26.

上一篇:民营的商业机会在哪里下一篇:条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