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模式(精选11篇)
条件模式 篇1
传统的家校互动通常是以家长会、成绩单、通知书等形式沟通, 或是以电话家访沟通, 这两种方式交流不够及时,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其信息的传输多是从学校向家长的单向传输, 家长参与度不够, 学生更是没有表述自己的机会。学生与教师和家长之间有许多隔阂, 家长教师不能达到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所以, 传统家校互动对孩子的教育弊端很多, 需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动平台超越了实际的时空距离, 有条件让教师和家长的信息交流变得更顺畅、更及时、更深入、更全面, 让彼此的心更近, 合作更紧密更有效。下面我将就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更深入的家校交流提几点的浅见。
一、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教师在网络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生物形式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 例如学生上课时的考勤情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考试的成绩等发给家长, 使家长能够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邮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还可以向学校咨询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 学习更加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技能, 从而获得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帮助。这样, 学校和家庭能够有效地联合起来教育孩子, 使他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和提高。
二、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QQ聊天方式与学生对话, 消除学生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 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个体需求, 还可以通过网上心理辅导引导中小学正确看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 处理好人际关系,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生还可以通过即时交流系统获得学习指导, 方便又及时, 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学习档案, 制作自己学生时代成长的完整电子日记, 相互比较、交流, 获得成就感。
三、特殊求助频道, 用科学方法帮助问题学生
每个班总会有一些学困生或者行为怪异的学生, 这些学生需要的不是恶语斥责, 也不是家长频繁到校告状, 需要的是大家真正的关怀和有效、科学的帮助。现在的学校班额大, 学生每天学习任务繁重, 他们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教师更是繁忙, 要特别顾及一些学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些学生往往害怕单独被教师辅导。所以问题学生就更加需要家校合作了。因此通过一个特殊教育平台帮助家长找到科学的方法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下来, 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请专家进行辅导, 也可以指定一定的科学计划让家长能适时实行,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提醒, 相信通过这个平台, 问题学生会与其他学生同步发展。
四、网上建立一个展示交流平台
1. 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中的优秀家庭作业、练习册、作文、书画、手抄报等上传展示台, 鼓励好学生, 也树立好榜样。
同时家长、教师、学生共赏析, 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对学生将是非常大的促进和极具震撼力的鼓动。
2. 班级读书室。
有什么好书上传展示台, 让学生对书籍共享, 平时相互间交流、探索, 谈感想, 渐渐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书籍的热衷, 通过这个平台, 可打开学生的眼界, 让他们知晓古今, 了解大千世界地理风貌, 万千气象, 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接班人。
如果家长不懂基本的网络知识, 不了解孩子上网情况, 那么家庭教育就不会有效实施。因此, 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免费网络知识的培训, 先调查家长的职业、文化、家庭有没有电脑上网、家长具备多少网络知识等, 然后在其自愿加入的情况下对全体家长进行定期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 使家长可以利用网络及时与学校、教师沟通。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 家长在这样的交流模式下主动地参与, 积极配合, 家校共育与时俱进, 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这样, 我们的家校共育才会更有效率, 更有价值, 更有生机。网上交流平台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但是它的内容和功能, 等待着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 为了学生的明天, 我们需不断探究, 充分挖掘网络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活力, 有个性, 上进的新一代接班人。
摘要:传统家校沟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递信息不全面、不及时, 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运用网络可使学校、家长、学生之间随时沟通、双向沟通, 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家校互动模式,不断探究
条件模式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昌盛,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大学英语教学因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教育部的关怀和指导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于1月出台了。《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一个理想境界。科德(Corder,1981)曾经指出:“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这就是说,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但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难以养成,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难度是很大的。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自主学习的特征和要求的研究以及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所需的条件。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对于它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定义:Holec(1981)将自主学习定义为“管理自身学习的能力”;Higgs(1988)认为,“学习者自主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者基本上不依赖作为教学管理者与方法提供者的教师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总的来说,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
1.指导下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为主,教师独占讲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自主学习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由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力,指导学习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如计算机和网络等)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2.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在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解决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自己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的开放性。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反馈和评价,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4.学习的合作性。自主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它并不等于个人封闭的学习,与自学有本质的区别。自主学习模式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围,这不仅需要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伙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合作、交流和帮助。
5.学习的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目的不是对学习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完成知识的再创造;也不是学习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在管理自己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形成学习技能和发展个人能力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
自主学习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角色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换。外语教学重心从“教”转换成“学”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少,相反,这种转移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
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只有对教学规律不断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2.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自主学习模式的宗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不断淡化学生对课堂,对教师的依赖。
3.具有科学指导的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意识到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4.具有对学习者管理和组织的能力。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的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建立自主学习模式更需要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在营造宽松自主的环境的同时,使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因此,对教师来说,在自主模式下是否能管理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有时可能比自身的学识更为重要。
5.具有客观评价的能力和发展的评价观。传统的教育评价过于强调分数,将考分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公正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倾听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具体需求,客观全面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同时,应注意在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6.具有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单一枯燥的教材和练习册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之一。这些教材和练习册的内容陈旧,更新慢,无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需求,对拓展知识和培养能力很不利。自主学习模式需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支持,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学生的声形兼具、图文并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教学工具,对包括新兴的多媒体网络在内的教学媒体有选择、应用、评价的能力,和熟练使用计算机平台和各种应用软件的能力。
7.具有教学过程反思的能力。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是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的高要求,也是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不断的对教学对象群体的行为、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可见,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有两个必要的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习者只有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才可能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要想成功实施和推广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做:
1.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规律,倡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者本身学习态度和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2.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实现自主学习模式的客观条件。建立自选学习中心,给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硬件设施。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
3.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师研究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最终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只有确保他们的先导性,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实施。
4.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教学改革都需要学校整个教学系统的支持。要成功地实施自主学习模式,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配以相应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及评比活动,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支持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各部门的工作能协调、有序地进行,提高效率和质量,系统化的保障自主学习模式的成功实施。
任何新的事物从诞生到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路程,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也同样如此。它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教育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校制度的保障。在教学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自主学习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努力在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Bond,D.Moving towards Autonomy[A].In D.Bound. 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C]. London: Kogan Page.1988:17-39.
[2] 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 Higgs,J.Plann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promote autonomous learning[A].In D. Bound. 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C].London: Kogan Page.1988:40-59.
[4] Holec,H.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1981.
[5] 贾砚萍,王小锦.谈英语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J].山东外语教学,,(2).
[6] 李红美.论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模式及其实施[J].开放学习,,(1).
[7] 吕长竑,宋冰,刘桦,李梅.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英语教改实验报告[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新模式 篇3
关键词:网络 家校互动 物质条件 基本原则 资源设计
传统的家校互动通常是以家长会、成绩单、通知书等形式沟通,或是以电话或家访沟通,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及时不彻底,孩子有时和教师或家长不能达成共识,甚至背道而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房子一样塌下来。”可见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协作配合,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一、网络给新型家校互动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条件
现在是信息的社会,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城镇的学生家长都会电脑的基本操作,学校也大力配备网络器件,建设网上交流平台,所以现代家庭可以通过网络、家校随时沟通,和谐共育下一代。网络家校互动已是不容置疑势在必行的教育路径。
二、网络家校联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
网络是为了方便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以前教师、家长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除孩子与教师和家长的隔阂,拉进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自由、及时沟通。
(二)开放性原则
1.时间上的开放——任何时候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开通交流平台,相互留言,进行沟通。
2.地域上的开放——不论远近,都可及时视频或非视屏交流。
3.内容上的开放——网上交流内容广泛,教师和家长可根据自己所需在网上探求教育经验,网络可以无所不有。
4.交流方式开放——可通过电子邮箱、QQ、BBS论坛等渠道随时进行信息交流。
(三)交互性原则
以前的教育是教师找家长和孩子,只是单方面反馈学生受教育信息,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及时不彻底,网络交流平台可使家长、孩子参与交流,家长可向教师请教或留言,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孩子可抒写自己心声,向教师或专家探求学习或生活问题。
(四)教育性原则
网上家校互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论教师的指点,还是专家讲座或者文学网络,都以孩子的教育为主。
三、网络家校教育的环境设计
(一)物理环境设计
1.学校、家长与Internet相连,与Internet的教育资源与信息共享。
2.每位教师的办公室设置了电脑等网络器件,随时与家校联系。
3.有专门人员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传输校园内外的教育信息。
4.创建全校教师与学生的电子邮箱、校园信息公告栏以及教育教学信息查询等服务。
5.从三年级起开设电脑课,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便于学生网上交流。
(二)网络资源环境的设计
网络家校教育的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资源,主要是学校、教师向家长传输的信息资源。二是发展性资源,是家长学生可以参与交流的信息资源。三是创造性资源,是教师、家长、学生及社区人人参与交流,对教育问题畅所欲言,达成共识。还有学生在网上自学。
1.公告栏:将学校的整体情况,学校的政策、师资和重要通知公告给所有家长。
2.家教杂志:提供给家长热门的家教类文章,供家长汲取教育经验。
3.学生直通车:这个平台家长可以直接查找孩子的在校情况、各阶段测试成绩、教师评语和孩子各活动获奖情况,还有其他学生的优作展示,这个平台可以让家长时时了解孩子,全面了解孩子,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家校论坛:是校园自行开通的一个网站,供教师家长探索教育心得,社区参与者可将自己的教育问题发布在这个网站,然后大家点击,探讨。主讲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教育专家,还有颇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对传上这个网络的教育问题各抒己见,达成共识,解决大家对子女的教育难题。
如:
怎样为孩子买课外书?
我的孩子需要请家教吗?
孩子偏科怎么办?
孩子爱上网怎么教育?
孩子叛逆情绪严重怎么办?
孩子可以与差学生交朋友吗?
5.网上擂台: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所需上网求索,解决自己的学习难点,可以找自己欣赏的专家探讨现代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或生活问题。学生还可以网上查找与学科对应的试题自行测试,不断改进和提升。
现代网络,其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多效性渗透到教育中,对教育事业起着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它的运用使教育工作充满了活力,前景非常光明,今天我们只是对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家校教育模式提出了最新的框架,以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与总结,让网络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祖国培养一批批与时俱进的接班人。
互联网条件下教研模式探索 篇4
传统教研及教学视导活动包括下校现场进行“观课、评课、小课题研究指导、订单式校本教研微观指导”等内容,传统教研因为具有直观性、及时性,可以缩短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沟通的亲密度和有效性,因此一直受到青睐,并被沿用至今。但传统教研因为需要教研员或者视导团队按时深入所在学校,在时间安排和空间跨度实施上存在诸多问题,存在研讨成果参与者、受益者太少,只有教研员或中心组成员的极少数人即时、匆忙的评课,存在片面、有限时间参与学校少等局限性,中心组成员既是学科教师又担任班主任或者中层领导工作,存在提前串课、交接当天的班级管理或者事务管理、克服路途遥远危险性增强等很多方面问题,教研效率不高。但在网络环境下,教研变得机动、灵活,在教研平台注册的所有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之余利用方便的时间、灵活的地点观看教学视频,采用“课堂评价”功能针对视频中的某个时刻或者片段进行评议和讨论,既有充足时间聆听他人的评述,学习别人的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1 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课堂观察模式
1.1 课堂观察主题的选定
在选择、确立展示活动内容时,我们结合高中化学教师申报的78项小课题的研究主题,从中分类、归纳出具有共性研究要求的课题,其中高效课堂构建的细节研究之一——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因有11 位教师提出研究要求而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欲望,并将此研究课题作为这次网络教研展示活动的主要内容。
1.2 课堂观察对象的选定
我们选定了一节录像课和一份教学设计为教研对象。录像课为大庆四中王秀丹老师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展示的“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她的教学设计参考了大庆外国语学校韩宗钦老师在协作组上传的共案,7名王福才工作室成员对王秀丹老师的录像课在“视频专区”课堂评价结论形成的网络教研资源,被实验中学贺阳老师浏览学习后,她作为“教师课堂提问效率”的小课题研究参与者,将这份资源扬长避短地应用到了自身的实际教学中,并进行了再创造,再次设计了“化学电源”的个案。活动选择了模拟现场课的说课形式,由课堂观察员不断地评课、磨课,使贺阳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的提问环节更加优化,王福才工作室的这7名成员继续为她做课堂评价,直至成为比较成熟的优质课教学设计方案。
1.3 课堂观察实施的导课教研流程
各位名师工作室成员使用大庆基础教育研培网“视频专区”的功能远程观课和评课。经过我们在观课活动前的讨论,将“提问效率”观察点细化为四个方面:1)设计是否合理;2)是否符合学生认知;3)时机是否恰当;4)提问效果如何。
七位观课教师设计个性化观察量表进行记录,分组对视频详细评价,按照以上四个观课点依次发言。
这样的研磨式课堂观察模式,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索教研模式,形成“以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为中心,名师工作室成员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网络教研环境和协作,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的指导思想。
2 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集体备课模式
从2014年5月下旬开始,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教研部化学学科就引领和指导学科教师先后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6月25日,化学教研员给各校下发了网络集体备课计划。7月2日,召开了“网络教研集体备课准备会”,负责共案的9 所学校教研组长及其协作组教师参加了准备会。会议针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并要求相关学校在暑假前布置好工作任务,于开学初将整理好的共案的电子稿递交上来。2014年9月5日,发起了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同步进行的网络集体备课活动,由实验中学高一备课组承担化学必修1第一章备课任务,大庆四中高二备课组承担化学选修4第一章备课任务。
备课活动基于大庆基础教育研培网网络教研平台。协作组创建者按照“进入备课组管理”——“制定集备计划”——“保存集备计划”——“备课任务”菜单逐级操作。操作正式启动后,指定主备人。建立专门的备课页面,就可以开始“备课流程”的建立,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了。协作组教师已经将2014年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必修2、选修4这三册教材内容共案上传完毕,发起网络集体备课75 次。2015 年将继续完成选修2、选修3、选修5 三册教材的共案上传和资源丰富工作。这个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操作过程需要协作组教师团结协作来完成。
根据学院网络教研活动计划安排,结合各校教研组实际情况,每学期会轮流分配主备任务和个案上传任务到各学校的教研组,使集体备课不仅局限于学年组内,而是综合全校教研力量,使课例素材更加丰富和完善。网络教研集体备课,是主备人和协作组成员对海量网络资源的精挑细选的过程,也是结合具体学情再创造和提升的循环过程,这样的“拿来主义”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3 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互动教研模式
本次“互联网条件下高中化学学科教研模式探索”的四个展示环节共分为六个步骤。
这样的操作流程使网络教研资源不断积累、传播,并产生持久的良性循环。
观摩活动结束后,主会场与肇源分会场进行了互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远程会场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4 结束语
本次学科中心组工作将以往的现场参与式转为远程网络互动式,由“统一时间、固定人员、集体参与式”转为“即时灵活、自由主动、个人交流参与式”,优化“研修协同”模式。王福才名师工作室成员倾力配合,王秀丹老师和贺阳老师的个案展示充分体现了青年教师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开发潜能的优秀品质,贺阳老师对网络教研资源的利用和再创造的网络备课模式,正是未来网络教研工作推进真正需要的模式。
“远水也可解近渴”。网络教研是未来教师成长实现“研修共赢”的重要途径。这次网络教研模式探索活动的准备过程就是一次实践型研究,这个过程产生的经验做法都值得我们继续反思和深入挖掘,加以提炼,并形成一定的研修成果。
摘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教研部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切入点展开“互联网条件下教研模式探索”活动,通过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将对展示课的磨课指导等环节,运用录制、上传到视频专区后运用多种功能进行远程课堂评价或者在线互动教研,将活动设计和展示流程以及思考记录成文,旨在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转型中能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论地主港模式融资策略及实现条件 篇5
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是港口建设资金保证的关键,地主港模式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模式。地主港模式是一种利用国家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港口基础设施融资的一种方式,是在不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最为稳定的投融资渠道。实施地主港融资模式需要采用市场化机制、成立投资公司、引入私人资本、政策配套等,这在我国还面临一些障碍。
一、 地主港融资模式及其在国外的实践
(一)地主港模式内涵
地主港(1andlord port)模式是国际上流行的集融资功能和港口管理为一体的模式,该模式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指港口区域范围内的土地由港口管理机构或政府主导组成的一个公共企业进行规划,委托该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的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特许经营机构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 (如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美国港口、德国的国有港和北欧四国的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的港口等大都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第二种是由港口管理机构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从事经营,收取码头租用费,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如德国的租赁港、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港口及日本的码头公社的码头等都普遍采用这一管理模式),而码头的岸上设施,如库场、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设施则由经营人自己建设、维护、管理和使用。前者是公司制形式管理的地主港管理模式,后者则为政府部门(港口管理机构)管理的地主,程序类似于过去的地主收租,故得名地主港模式。从根本上说,地主港模式是一种利用国家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港口基础设施融资的方式,是在不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最为稳定的投融资渠道,这正是大多数国家港口都采取这一方式的原因。
地主港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著名港口行之有效的融资和管理的一种做法,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当地政府拥有港口土地、岸线、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并规划港口布局、长远发展及界定港口区域的范围。其二,港务局或政府主导的公司制企业(特许经营企业)拥有港区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永久或一定时期负责港口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如港口的规划、计划、经营租赁、保障港内安全、装卸质量、维护港口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其三,港务局对港区内的码头、航道、土地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开发和建设,然后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人建设或经营,收取土地出租费用。企业只需投资码头上的机械设备、库场和其他配套设施及雇佣工人和管理人员;或者建设光板码头或出租库场,租费全部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再建设。
(二)国外成功实施地主港融资模式的经验
1.纽约一新泽西港
美国纽约一新泽西港于1921年成立纽约一新泽西港务局,并实施地主港管理模式。纽约一新泽西港务局在财务上自给自足,既没有任何州或地方当局税收的支持,也没有征税的权力,但港务局拥有对沿岸土地的征用权,统一经营机场、铁路和公路。纽约一新泽西港务局的主要任务是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输服务及港口货运设施及服务,加强纽约和新泽西大都会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港务局主要依靠设施用户带来收入。从尽量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出发,纽约一新泽西港务局作为“地主”将设施租赁给有专业技能的私营公司具体经营,既发挥私营企业的经营优势,又保证港务局收入的相对稳定。
2.汉堡港
德国政府认为港口投资大、回收期长,但社会效益突出,因此把港口看作是社会基础设施,应由政府投资。在地主港模式下,汉堡港政府部分的主要职能是:为港口发展建立法律框架;提供港口基础设施;管理和出租港口自有的土地;对船舶动态实施监控。而港口的主营业务——货物装卸、存储、物流等则完全由港口内的私营公司来投资和经营。汉堡地主港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管理港口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港口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范围界定明确、职责清晰。这种模式下的港口企业具有充分的经营权,效率高,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国外经验表明,采取地主港的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港口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地主型港口的模式是一种利用国家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在不需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是最为稳定的,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港口采用这一方式的原因。
二、我国港口采用地主港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及主要障碍
(一)建立地主港模式的必要性
1.建设港口基础设施融资的需要
目前,港口建设中类似于港口机械等经营性设施,因市场自生能力强、投资收益快、融资渠道较畅通,受到众多国内外投资者青睐。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因其投资大,无收益,到目前为止,仍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投资者很少或根本不感兴趣。而地方政府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支持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现状看,应该投资建设的地方政府因缺少资金来源,无钱投入;不该投资建设的港口企业,因有违市场经济规律而不愿投入,也无能力投入。而现实情况是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不同程度地由港口企业承担着,港口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这种既要经营又要承担社会职能的状况,势必影响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长此以往,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港口发展的“瓶颈”。因而,港口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利用民间投资和实现民营化仅能解决经营性港口设施的资金问题,而对于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必须借鉴国外经验进行融资。
2.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
港口也是从事工业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对运输有较大依赖的制造业离不开高效率的港口。临港工业是依托港口资源或借助港口相关优势发展起来的工业,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通过船舶运输可直接运抵企业而无需中转,经过加工,产成品可再通过码头出口。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原材料、产成品运输中转次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运销成本,从而使工业得到发展,经济活动加强,增加就业机会,对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地主港模式正是通过将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人建设或经营而有效地促进临港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临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过与港口相连的一些开发区已经开始发展临港工业,比如宁波港口快速发展拉动了宁波市临港工业的发展,以宁波港为龙头,带动了运输业、仓储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如今的百里临港工业带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8大产业基地。另一些与港口不相连的开发区,其原材料与产品受到交通、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加大了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临港土地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如参照国外经验,将国有土地划拨给港口,由港口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办好临港工业,其经济效益、利税都将是可观的,与城市的建设、经济收人同样也是紧密相连的。
3.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的需要
港口建设投资大,动辄上百亿,而港口业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过去一直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引入地主港模式后,港口经营者可以摆脱政治和官僚作风的约束,树立以企业盈利为宗旨的经营战略,形成相对自由的业务环境,对用户的需求反应快捷,服务周到,为港口基础设施快速适应港口业务需求变化提供了机会,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运用地主港模式,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港口的总体规划、实施港口法规,保证港口作业安全。政府不仅可减少对港口的投入,而且可避免原来每年对企业的补贴和其他负担。另外,企业或私有成分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及服务可带来新的资金来源,也因此提供了风险共摊的机会。通过资本嫁接、企业兼并、收购等方式,促进邻近港口资源、临港产业资源、综合交通资源及与省内外甚至境外港航资源的整合,从而避免了新的投资和资本浪费,促进港口能力的充分利用,降低服务费用。
(二)地主港融资模式在国内面临的主要障碍
1.获得地主港建设所需的土地政策
国外的经验表明,采取地主港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港口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作用。如: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就管理经营着港口周围3885 平方公里的土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占据了安特卫普市2/3的面积。在我国,土地归属于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要实现地主港模式首先要获得国家相应的土地使用、管理授权,这在我国尚无据可依。对政府而言,土地属于国家资源,应该由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但是究竟由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代表国家来行使土地所有权,这要看哪一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土地价值。
2.突破法律瓶颈
法律法规和规范是有效运营地主港模式的前提,目前我国政府对地主港模式还无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具体规定,从而影响了地主港模式的推行。虽然当前《港口法》提出鼓励个人投资经营港口,但是对于有关公用事业的定义、民营化定义、民营化范围和对象及转移方式等方面,均出现缺失。港口业中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难以为港口的民营化提供完善和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这必然会阻碍我国当前港口投资体制改革中地主型港口管理体制和民营化的发展。为此,国家应尽快制订有关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的具体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应积极制订相应法规给予投资者经营期和适当受益等保证,防止政府的不当行政干预。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防止民营企业因逐利动机产生的损害或改变公共项目建设经营目标的产生,使国家、社会、投资者的共同利益与责任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基础之上。地方各级政府、管理当局以及港口企业应结合港口自身特点积极共同参与制订适合港口新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范,充分保护和支持港口业的发展,确保融资目标的实现。
3.国内港口企业普遍负债率过高
实施地主港融资模式的前提是要能比较清晰地划分资产和债务,不能资不抵债。但对于老港口来说,设施陈旧,有的已无多少资产,同时,将多年来政企合一共同创建的经营性资产和基础性资产分割清楚是十分困难的。对于新建港口来说,大部分建设资金是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很高,不利于实施地主港融资模式。因此,目前我国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地主港。有些港口为了吸引外资或民营资本进入,将码头上面投资少、盈利能力强的生产经营性设施设备交给这些企业负责建设和安装,所形成的资产和债务归经营企业;而将由港务当局(实质是国家)投资的投资大、回收慢的基础设施(如泊位)以很低的价格出租给这些企业经营,这达不到借地主港模式融资的目的,反而会造成国有财产流失,那实施地主港模式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采用地主港模式的主要策略
地主港融资模式的优点是:可打破官僚和体制约束,提高港口效率;减轻财政负担,兼顾政府与企业利益;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投资,明确产权关系;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体投资的积极性,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按市场原则开发、建设和经营等。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 实行政企分开的港口管理模式
虽然目前我国各港口已实现了政企分开,但从实际情况看,港口管理体制中重政轻企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各个港口更多的是扮演政府角色,代表国家行使职权,这种体制下无法实施地主港融资模式。从事港口经营活动的港口经营人,应尽快地从依附于港口管理当局的地位转而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存在,并承担责任期内的法律责任,朝着现代企业寻求独立发展;港口主管部门则应行使所辖范围内的港口行政事务管理,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
第二,成立投资开发公司
根据港口规划和经济发展需求,在一定的期限和一定的区域内,按“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对港口岸线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可采用3种营运方式:公司以开发区的形式整体开发岸线和后方土地,然后对外招租;公司投资建设光板码头,建成后对外招租;公司投资建设全部港口设施,建成后自主经营。这3种方式可同时采用,也可选其中1-2种。通过组建政策性投资公司筹集资金,建设港口社会性或公益性基础设施包括光板码头),形成的资产和债务归港口管理机构。然后将建成的泊位区通过市场公开招标后出租给码头经营企业,通过收取租金和土地开发所得偿还基础设施建设债务。租金包括土地租金和岸线租金两部分,分别按面积和长度收取,区域不同、配套程度不同的码头和岸线采用差别租金率。租金率应考虑以年核算,土地和岸线租赁可以分阶段实施,在新开发区试行。至于码头的生产经营性设施设备由码头经营企业负责建设和安装,所形成的资产和债务归码头经营企业。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转让于非政府投资主体经营。政府回收资金可用于新项目建设,并最终拥有项目所有权。江苏南通港、上海洋山港、浙江嘉兴港港区的开发建设目前正在积极尝试地主港模式进行融资。如:南通洋口港区的开发模式上,南通和如东县政府采取滩涂折价的方式,与香港保华集团合资成立了开发建设公司,一期投资4亿元,近海吹填30 平方公里滩涂作为临港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出售土地,启动了一批招商项目,从而收回投资。通吕散货码头作为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租赁给港口企业经营,该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南通实行地主型港口建设模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第三,实施股份制经营
通过股份公司形式,积极探索民营化经营,吸引私人资金参与港口建设。除由政府或现有的港口管理局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外,也可将港口建筑的开发任务交给私营企业。投资开发公司或政府也可以邀请私营部门作为市场开发商。由于港口建设具有投入资金大、回收期长的特点,私人资本获得收益的风险较高,在不能肯定投资能否得到回报的情况下,私人资本向港口基础建设的投人的积极性不高。实施地主港模式,可以通过直接出售、转让或租赁港口所有权,使港口、港口服务或港口经营等实现私有化。这种方式不会产生产权问题,可保障私人的经营利益,因此可有效吸引私人资金。北美洲、欧洲和日本的一些港口通常把单个码头租借给私营部门或某些集装箱航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般要资助港口基础设施部分的建设。国家有时对港口货物装卸设备部分也提供一些补贴,但土地所有权和港口管理功能则一直通过港口管理局由国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租借方式中,一旦港口建成,私营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营运,也就是使港口发挥其使用功能,如上海港口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包括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颁发《港口经营许可证》,参与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投资、建设、营运与管理,以及大上海地区公用码头经营,这实质上是允许私人资本参与港口建设和营运。
第四,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条件模式 篇6
但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的采购供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采购工作环节繁琐;采购物资质量进度较难控制;企业采购部门采购工作被动;物资管理难度大;缺少对物资供货过程的跟踪与管控机制。
传统采购模式只是事后对出现的物资供货及时性、质量、服务等问题进行处理, 缺乏从物资生产到到货之间的过程控制, 缺少对物资不确定性问题的跟踪、预防和管理控制机制, 这往往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由此看来传统模式的采购对当前企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制约, 而框架协议式采购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就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路径。例如, 齐鲁石化公司在物资战略采购方面采用框架协议采购进行创新, 从2006年以来, 该公司先后制定《物资专家采购流程》、《框架协议采购规定》, 并成立了企业管理委员会、物资采购决策领导小组和七个专业管理委员会, 明确了实行框架协议采购的物资品种, 并对框架协议采购管理中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协议执行、监督与考核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通过实施流程再造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为框架协议采购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 使框架协议采购工作有章可循, 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通过对企业14大类物资组织实施框架协议采购, 其实现资金节约率接近10%, 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比较
框架协议采购是通过集成一定时期的需求, 经过技术与商务谈判形成采购框架协议, 在一定时期内在该采购框架下采用订单方式进行采购的采购模式, 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采购理念和采购模式。
它着眼于通过有序竞争, 形成相对稳定供需关系, 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以框架协议的形式将所需求物资向少数 (但不只一家) 有实力的供应商集中进行采购, 是集中采购理念的再实践、再提升;改造“一单一谈、一单一询、一单一签、一单一结”的传统采购模式, 推动采购业务由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变。与传统的采购模型相比, 框架协议采购模式主要优势具体表现为:
在缩短物资采购周期方面。传统的模式是先由需求部门提出采购要求, 然后由采购部门制定采购计划/订单、询价/处理报价、下发运输通知、检验入库、通知财务付款。这不仅增加了采购时间, 而且采购效率也较低。
而框架协议采购则避免了“一单一谈、一单一询、一单一签、一单一结”中各种繁琐反复的操作、审批、商务谈判流程。大大缩短了物资采购时间, 提高了采购工作效率。
在降低采购成本方面。根据Cox力量矩阵分析, 当签订框架协议采购时, 购买者与供应商的力量格局就会向购买者主导方向转变, 采购价格和采购成本大大降低。而传统采购模式中, 采购环节较为复杂, 协作效率也较多, 并往往频繁更换供应商或只考虑当前行情, 供需双方难以建立长远的合作机制, 从而导致采购成本较高。
在实现JIT采购方面。实现JIT可以保持库存占用资金最少, 是采购管理努力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传统采购模式中, 由于供需双方较难建立长远的合作机制, 企业在采购信息方面传递、反应效率较低, 因此很难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情况完成采购工作。
实行框架协议采购后, 由于企业提出需求后采购部门可直接下达订单给供应商供货, 减少了中间的采购环节和时间, 从而可以实现JIT采购, 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反应能力, 还降低了库存成本和下期的采购成本。
与供应商实现长期合作与双赢方面。在传统采购模式中,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较少, 相应的信息更新、反馈都不够及时,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而框架协议采购是一种战略采购模式。供应商为了能够长期供货和获得更多任务份额, 不但会按协议要求时间、质量供货, 而且还会在合同外附加服务方面做出许多让步, 增加物资本身附加值。企业也因其对企业贡献, 增加其任务份额, 延长其供货时间。这样企业慢慢会与一些供应商建立了基于共同价值诉求和利益合作机制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和“双赢”关系。
在转变管理模式方面。传统采购模式下的管理模式下, 采购管理注重对内部资源的管理, 追求采购流程的优化、采购环节的监控和与供应商的谈判技巧, 缺乏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而实行框架协议采购后, 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采购人员也可将精力集中在供应商管理和物资管理方面, 采购部门业务也由采购操作向采购管理转变。
实施条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物资都适用于框架协议采购模式进行采购, 企业需求的物资是否可采用框架协议采购可依据以下条件判断:需要持续供货的物资;物资技术规格参数等清晰明确;货款结算及时;采购环节有机高效。
采用框架协议采购模式, 一定要保证采购的各个环节的有机高效性, 既能满足整个采购流程的顺利进行, 又能保证各个环节不冗繁, 能相互协调配套进行, 保证整个模式的高速有效性。
为保证框架协议采购模式的顺利进行, 需要对采购流程进行相应的控制,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框架协议采购实施的签订方面:确定物资是否需要采用框架协议采购;确定优秀供应商范围;进行深入摸底与交流;商务谈判确定2家以上供应商。
框架协议采购实施的保障方面:建立科学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实际供货考核为导向的任务分配机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文化与管理的融合;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框架协议采购, 是对传统采购模式的变革。在提高采购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同时, 也增加了采购风险。这需求在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同时, 更要加强对供应商系统全面管理, 才能保证框架协议采购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目的。
应注意的问题
框架协议采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 为保证其有效实施, 达到效用最大化, 企业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健全组织机构。框架协议采购实行集中决策, 规范运行, 采购部门牵头, 计划、生产、质量、技术、监察等部门要分工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 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采购效率。
完善管理制度。采购模式中要对供应商推荐、审核、确定、协议的签订、执行、变更、终止和续签, 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强化过程控制。这样能保证企业对采购工作的监控和高效实施。
完善供应商考评制度。企业要建立供应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实行产品目录制管理, 并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合同履约率、售后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评价, 实行采购部门和相关部门背对背打分相结合, 增强考评依据, 培养主力供应群体。
条件模式 篇7
一、网络技术对档案资源的要求
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主流, 高校档案要顺应网络时代需求, 档案工作者要不断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资源, 抢占学校信息资源的“制高点”, 要有超前意识, 提高档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还要加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1. 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资源。
馆藏资源是档案利用的物质基础, 如果档案资源匮乏, 档案利用就成了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 因此, 档案工作者平时要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在收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量, 又要注重质量。 (1) 要抢占学校档案资源的“制高点”。档案工作人员变被动收集为主动收集, 对一些有个性的档案, 如学校的各种评估档案, 因为学校的每次评估都是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重新组合成评估小组, 一旦评估结束所有人员必须重新回到原单位工作, 这种特殊性质的档案如果不及时介入和跟踪就会造成档案丢失或不齐, 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从“负零”开始, 实行超前控制, 提前介入;然后, 进行过程跟踪;最后, 实现全过程收集, 以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做到每一件都是精品档案, 每一个数据都是原始数据。 (2) 要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 整合档案资源。高校档案分散在各个单位和全校师生员工手中, 档案馆作为全校档案工作的专职机构, 有责任和义务把分散的档案进行整合, 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提高协调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资源在结构上趋于完整, 在配置上趋于优化。
2. 建立数字化档案馆。
(1) 多媒体档案文件数字化。首先, 把馆藏档案数字化。将馆藏重要文件、教学科研成果、优秀毕业论文, 所有学籍卡、教职员工名册, 照片底片及建筑图纸档案等, 全部扫描存储到计算机磁盘上;其次, 是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形成的校内新闻录像及本校制作的专题片视频采集形成数字化的计算机可读的录像片归档;再次, “数字化校园”形成的所有公文电子文件全文采集归档;以及校园网上各单位发布的信息采集归档。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环境的不断完善, 各单位都在校园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 这又制作了大量现行的网页电子文档, 而这些文档又不必像馆藏档案那样逐页去扫描, 逐字识别后才供全文检索利用的信息。它本身就已数字化, 可以直接检索利用, 是一种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 如果不及时采集电子文档归档, 它会“自生自灭”, 给档案信息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档案信息化、数据库化。全校所有教师基本信息和成果信息的录入与网上信息查询利用;校友业绩信息远程登录及奖状、奖品扫描上载。同时开发登录者是否是校友的核准软件, 及时删除非校友的信息, 避免“信息垃圾”占用系统资源;建立机读档案目录及全文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把数字化的档案全文、照片底片、学籍卡、基建图纸等扫描图像和可检索的信息, 录入计算机数据库内, 并建立“虚拟档案库房”;在互联网上发布上述非保密的档案信息。向各级领导、全校师生提供重要档案全文检索、目录信息检索、照片底片查询及新闻录像的流媒体服务, 向海内外校友提供学习信息和毕业照片、学位照查询下载;档案馆内建立面向用户的计算机查询系统。用户利用档案, 先在计算机上查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然后档案工作人员再到库房调档或在计算机内复制提供给用户。 (3) 建设全校电子文档信息中心。所谓电子文档就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 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盘、磁带、光盘等载体, 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其中包括:文本类、图像、图片、多媒体、数据库及相关程序以及其他有归档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 几乎所有师生撰写论文、专著、起草各种管理性文件, 制作各种统计报表, 早就应用了计算机, 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资料和各种信息数据库等等。建立电子文档信息中心就是要把这些有保存价值的文本、照片、视频、音频等全部采集归档、集中管理、妥善保管, 并通过校园网向广大师生提供全文信息检索服务。
二、网络技术对高校档案利用服务产生的影响
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档案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利用服务, 而是一种基于相对开放,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服务。因此, 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不仅对学校各职能部门传递信息、上下沟通、信息集散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 对档案利用服务理念、内容、方式、手段等均产生重大影响。
1. 促进档案部门树立开放式服务理念。
网络技术就是利用网络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 其管理和服务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的, 网络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要向广大公众公开信息。网络技术的这种开放模式, 有利用于档案部门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服务理念, 为档案利用开拓发展空间。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档案利用服务, 要求档案部门改变传统的“你需我供”被动利用服务, 树立开放式的全新服务理念, 更大程度地向全校师生员工公开档案信息, 从而, 使档案走进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 满足全校师生员工对档案利用的需要。
2. 为档案部门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档案利用服务依靠学校的网络技术特别是办公OA系统可提供可靠的网络技术保障, 例如:身份的认证、安全技术等等, 档案利用服务依赖于这些技术就能顺利进行。克服了保密安全的原因导致档案利用服务在网络上的诸多限制, 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 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同时, 还可依靠学校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OA系统的建设加大对档案建设的投入, 改善条件, 为档案利用创造良好的技术保障。
三、网络条件下高校档案的服务模式
高校档案是记录高校发展的历史与知识的载体, 汇集着大量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 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 然而, 现在多数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料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 掩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因此, 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全方位的服务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以“以人为本”为服务理念。
要想让高校档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 档案工作人员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甚至自己的认识、想象去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档案, 要改变过去“重收集、轻利用、被动服务”的传统观念, 要以利用者需要为向导, 以利用者满意为目标, 以利用者方便为原则, 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全方位去审视档案的全过程, 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真正做到能让哑巴档案说话。
2. 以加强横向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为服务内容。
为利用者提供档案就是要坚持“以利用者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要实现从利用某一档案转变为大量相关知识的过渡, 这就要求档案部门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快速利用上。如今网络技术已被大部分师生员工所掌握, 全校师生员工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校园网查询自己所要的资料, 不用再跑到档案馆来。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效地把档案信息快速、准确地输入到计算机中, 同时还要加强横向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档案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档案主动为全社会服务, 同时也要利用外单位的档案为本校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服务。面对浩瀚复杂的档案资源, 任何一个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档案信息全部收集、加工、整理、保存和利用, 因此, 档案部门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加强与其他高校横向联系, 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校档案信息系统, 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使各高校充分挖掘档案资源潜能, 实现资源互补, 提高馆藏利用率,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与浪费,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存储紧张、人员、资金紧缺等问题, 充分发挥各档案馆的特色作用, 从而使服务内容由窄变广, 利用的知识层次也由浅变深, 更好更全面地提供社会化服务。
3. 社会化、多元化、优质高效化为服务方式。
档案工作要强化参与意识,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 紧贴学校的中心工作, 积极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的最新动态, 不断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 熟悉教研工作的所有流程和内容, 把握教职工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有针对性开展信息服务。如:档案编研, 它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改变档案原貌, 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档案的原始记载, 但它按一定的主题将大量分散的档案内容进行了综合和整理, 形成了档案的编研成果, 便于广泛、全面地开展服务;其次, 还可根据利用者的需求, 依据档案内容出具利用者所需的证明材料,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档案证明, 例如学生的学历证明等;再次, 档案咨询服务, 档案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利用信息技术对特定的档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解决个性化服务;另外, 还可以开展档案展览服务, 档案工作人员利用档案主页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开展不同主体的网上档案展览, 同时还可与各专业系部联合举办, 形成合力, 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生动的爱国、爱党、爱校、敬业、发奋向上的鲜活教育。通过以上内容的服务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档案资源作用, 使档案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 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 以服务方式的主动性向广大用户提供系统的档案信息, 更好地发挥档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档案的教育功能。
4. 注重档案“评价“和“反馈”信息, 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档案利用是档案人员满足利用者需求的一个过程, 也是档案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档案的利用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档案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表现, 如果没有这两个效益的支撑, 档案价值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要注重档案利用后的信息评价和信息反馈, 这样就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通过评价和信息反馈可以提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性, 从而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信华.创新档案模式, 档案工作水平[J].当代经理人, 2006 (21) .
条件模式 篇8
自2008年以来, “云计算”、“云安全”、“云存储”等词汇纷纷在各大媒体上出现。文化出版界也不甘落后, 中国出版集团的“云出版”、盛大文学的“云中图书馆”、方正番薯网的“云阅读”等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这种网络环境被称为“云环境”。云环境通过巨大的数据中心协同全球各地的各种数据运算, 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网络环境。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和关标准的成熟, 必将带来阅读方式新变革。
2 中国出版业现有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析
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新的增长点。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 2011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377.9亿元, 较2010年增长31.0%;增加值389.4亿元, 增长34.2%;利润总额106.7亿元, 增长19.1%。有关方面预测, 到2030年我国90%的出版物都是电子出版物。
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数字出版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原因是数字出版仍然是一个内容产业, 与传统出版的区别在于内容载体的改变, 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大潮的冷漠使数字出版产业缺乏发展动力。
数字出版不但需要技术支撑, 而且必须“以内容为王”才能长足发展。我国数字出版的内容和技术分离, 而且双方各守其利, 没有共同的目标, 在利益分配过程中, 内容提供方处于弱势, 出版机构对数字化的热情不高。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化的最大难点在于能否把握数字出版的本质和特点, 建立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3 云技术条件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构建
3.1 云技术条件下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下图是在云技术条件下构建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该模式把出版社、金融提供商、读者之外的产业链综合在云计算提供商, 使产业链大大缩短。作为整合的出版社联盟, 产业链地位得到提高, 收益分配话语权加强, 开展数字出版的积极性提高。读者也将更方便快捷地从云环境中获得丰富的资源。
在整个模式里, 出版社联盟是数字出版内容的提供商, 云计算提供商作为整合、存储、更新、维护、管理、输出的数字出版云, 金融提供商提供资费方案, 读者作为最终消费者。
3.2 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出版社
目前的出版社内容资源散乱、数字化程度较低, 很多资源只能被封存在仓库里, 即使以数字内容储存, 格式也不统一。
出版社作为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 必须组成联盟, 增加内容资源的全面性和丰富度, 提高出版社的产业链地位, 使出版社具有足够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该模式中, 出版社联盟向数字出版云提供商购买相应的服务, 按照统一的数字格式, 把独特优质的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放在数字出版云中, 等待下一步由计算云进行数字出版内容的整合。整合后的数字出版内容由出版社所有, 在读者请求输入以后, 可以获得全面丰富的资源。同时制定详细、合理的版权协议。
3.3 数字出版的技术提供商———数字出版云
3.3.1 数字出版内容的整合
数字出版云对出版社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出版社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 在数字出版云中进行分类、修复、完整化, 数字出版云整合各种信息内容和应用, 将不同主体提供的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给客户, 大大缩短资源整合的过程。
3.3.2 数字出版内容的存储
云技术能容纳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用户提供巨大的存储空间。在云技术的背景下, 信息用户还可以浏览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经过整合的数字出版内容储存在储存云中, 一方面读者可以获得全面丰富的资源, 增加选择性;另一方面读者不必携带专用的设备, 在任何一个连接云计算的服务器的客户端设备, 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登录, 获取资源。
3.3.3 数字出版内容的输出
数字出版云以云计算服务器为核心, 动态部署虚拟的硬件服务器。读者在使用网络云接入时, 实现“无处不在”的访问, 同时也和网络上的读者共享流量和计算能力, 可以动态的提供请求和反馈信息。读者通过检索界面输入动态请求驱动云计算服务器, 云计算服务器根据读者提交的请求调配强大的计算能力, 进行本地演算、机械智能推理等复杂运算, 充分分析读者需求。根据分析结果调配存储在分布式储存云上的资源, 将结果提供给读者。存储云可以极大提高资源查全率, 计算云可以更精确查准, 为读者提供快捷、直达需要的数字出版内容服务。
3.3.4 数字出版内容的维护与管理
数字出版云可以向云资源服务提供商提供保护, 避免他们受到外来攻击, 满足云计算环境中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独立性, 确保云服务提供商自身平台的安全。
数据中心管理员有效地执行数字出版内容的管理与维护, 提升数据中心的管理效率。数字出版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云, 严格的权限管理避免了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3.4 数字出版金融提供商
金融服务提供商作为第三方, 针对不同的读者特征制定不同的资费方案, 使读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增加了收益情况的透明度, 充分保护各方的获益权, 减少产业链冲突, 有利于产业链健康运行。具体来说, 金融服务商包括以下几种:
3.4.1 各类银行
银行作为数字出版的金融提供商, 能够使得大多数读者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易。
3.4.2 移动通信运营商
由于移动运营商的便捷性、及时性、普及性, 再加上其成熟的收费模式, 移动支付的发展空间很大。在数字出版中手机出版异军突起的情况下, 移动支付越来越成为数字出版支付主力。
3.4.3 自办收费
作为数字出版云服务的一部分, 自行制定特定的收费模式, 可以以充值卡、预交费等形式进行。这部分服务必须做到对利益相关者透明。
3.5 数字出版消费者———读者
海量的存储空间、充足的带宽、免费的传输成本使得出版产业从资源短缺的时代进入了资源丰富的时代, 数字出版内容范围的拓展以及表现方式的转变, 使出版内容的消费者从传统出版物的读者拓展到包括观众、听众、网民在内的广义的“内容消费者”, 搜索技术的发展更是开辟了个性化内容需求的广阔市场。
读者只需运用简单的终端设备, 选择合理的资费方案, 向数字出版云发送动态的请求指令, 即可获得所需要的资源。
4 结论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资源、人才、制度、管理方式、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最根本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可行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本文以云技术为背景, 充分凸显了出版社在内容资源方面的地位, 及关键资源整合的能力, 构建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着重分析了该模式的四部分主体, 整合了整个产业链条。
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新媒体的大融合趋势, 未来的数字出版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云计算, 而且会广泛分布于选题策划的云计算、出版技术的云计算、发行的云计算等。
摘要: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使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投入高、收益期长, 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望而却步, 但传统出版社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和优势。本文整合了数字出版产业链, 构建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重点分析了模型的四部分主体, 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云技术,出版社,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Knight.触摸我们身边的云彩———我们的生活因云计算而改变.Micro computer[J].2010 (1) :131-132.
[2]聂震宁.数字出版: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J].出版科学, 2009 (1) :5-10.
[3]李静颖.数字出版:新盈利模式探索[J].观察, 2009 (4) :20-21.
[4]穆青.数字出版全新商业模式的创建[J].出版参考, 2009 (3) :26.
[5]黄少卿.电子出版物与电子编辑[J].编辑学刊, 1997 (5) .
[6]匡文波.网络出版论[J].中国出版, 1999 (2) .
[7]高明星.出版业的网络化革命[J].出版发行研究, 2000 (10) .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篇9
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概述
了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应首先应正确把握企业经济管理含义。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 指的是对企业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经济活动, 以实现企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最终实现盈利的活动总称。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济管理以生产型管理为主, 注重重视生产, 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管理以生产经营型管理为主, 注重生产经营。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 一方面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生产经营规律, 制定一系列相关资源控制和管理制度, 以确保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的平衡;另一方面则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要求, 保证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以国家划拨资金为主, 企业的盈亏都由国家政府负责;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与方针基础上建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竞争为核心、充分结合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充分结合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的关系, 充分结合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并且在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的。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来说, 首先应明确企业最高管理者职能, 一方面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加强企业经济规章制度与经济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策划相关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制定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目标, 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另一方面企业最高管理者应保证企业经济管理要求、方针、目标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 明确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与智能,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指定, 并授予一定权限或职责。建立、实施和保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运行, 定时将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业绩或需要优化问题向企业最高管理者汇报, 从而促进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国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是与之相比较, 国内企业在经济管理方式或手段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 在整体上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方面起步较晚, 现行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多数以引进或照搬国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受经济体制影响, 现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不能适应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总的来说, 国内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问题, 具体主要表现有:
1.在管理制度方面, 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完善性欠缺。当前,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使部分企业加强了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但整体上企业对于经济管理重视度不足。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但多数流于形式, 一些规章制度仍沿用了先前较为陈旧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 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企业内部无论是企业管理层人员还是企业普通员工, 都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未切实可行将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最终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未达到其预期效果。
2.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或手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和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但当前国内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 主要由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偏低、企业相应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人员流动性偏大等导致。具体主要表现有:一方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员工缺乏正规的培训, 导致员工工作能力、道德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水平普遍较低, 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 多数企业在对员工激励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导致员工在工作积极性或主动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此外, 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致使企业部分工作项目不能很好的顺利开展, 这对于企业工作进程具有不利影响。
3.在企业组织方面, 过于模式化而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着较多不成熟和完善地方, 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当前, 较多企业在组织机构方面仍存在着过于死板僵化、缺少变通性和灵活性等问题, 这显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悖, 对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利影响。此外, 部分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 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而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不够重视, 这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严重不利影响, 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具有消极作用。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实施建议
如何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具体有:
1.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作为企业最高管理者, 其同时也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高规划者和指挥者。一方面,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国家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合性, 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 监督和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实施, 确保其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保障企业各种资源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此外, 及时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评估、反馈和改进, 促进其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
2.加强企业经济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济资源出公司中物质和资金资源外, 还包含了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技能培训、经济管理相关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等。通过提供各种技术培训或其他技能教育活动, 提升企业员工经济管理水平和素质, 同时促进其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 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质量。
3.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应加强完善工作。作为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企业经济管理文件既包含了国家经济相关政策方针, 同时也包括了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书、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记录以及企业经济管理执行手册等文件。
4.在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方面, 以产品 (项目) 经济目标的实现策划、与相关方 (顾客) 有关要求的确定、评审和确定有关方 (顾客) 经济要求、与有关方 (顾客) 进行沟通四方面为主。
5.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中不符合相关管理制度事件的处理, 首先, 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查明取证, 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将不符合制度事件影响最小化处理或直接消除已发现不符合事件;其次, 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将不符合制度事件停止, 并防止其不利影响继续蔓延。对于不符合制度事件处理过程应作出相应记录, 以便后期遇到相近事件处理提供参考。
6.收集、明确和分析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 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与实施有效性。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分析, 评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改进优化必要性, 为企业决策者决定是否调整或改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7.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改进, 针对前期潜在不符合制度事件发生因素和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分析, 为避免不符合制度事件再次发生, 应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和优化, 通过在企业经济管理实践中, 摸索经验和总结教训, 制定一系列相关预防措施, 保障企业经济管理运行。
四、小结
总而言之, 企业经济管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企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 企业经济管理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应提高重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这给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无限的动力,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应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本文在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基础上, 对其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 注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
参考文献
[1]雷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01) .
[2]沈莉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 2011 (08) :131-132.
条件模式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模式;情境创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引进,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带来很大考验。怎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相关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一、注重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处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通过教师引导或是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来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需要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运用多媒体、电子教程、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摆脱以往学习的枯燥乏味,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以合作为手段和基础,探求自主学习途徑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针对语文学习的特点,仅仅依靠机械练习的学习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要求,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注重学习方法的讲解,并不断培养学生使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融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探究式教学能够顺利展开的关键,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互动的关系,通过问题的交流探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师生的探究、交流,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例如,在进行写作知识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探究生活中的小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素材,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达到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注: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599。
新医改条件下基层医疗模式的思考 篇11
早在1998年全国卫生厅工作会议中,就提出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理念[1],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的六位一体的模式,2009年4月6日[2],国务院发布新医改意见,中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并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模式。同年8月18日[3],国家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实施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定实用基本药品目录内的药物,并实现药价限制,实现药品“零差价”,并确定药品统一配送方案,旨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公益型社区机构,其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任务,以非营利性为目的,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工作。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医疗,并与上级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模式[4],可以大大地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方便群众就诊,降低医药费用,节约大量医疗资源,对建立有序且有效的就诊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医改模式下的基层医疗发展情况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主,全面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传染病监测、老年人保健、慢性病患者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及中医药管理等方面实现[5]。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全科医疗服务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卫生发展情况:自2009年卫生部发布基本公共卫生实施计划起[6],全国开始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财政部针对社区居民发放每人35元的公共卫生经费,到2015年,公共卫生经费已经上涨至40元/人。为此,各地积极开展公共卫生相关服务。2015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已经达到70%,2015年底新的指标75%,预防接种率达到95%,新生儿访视率达到85%,儿童管理率达到80%,早孕建册率85%,产前健康管理率80%,产后访视率85%。其中,健康人群的健康档案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入户,慢性病及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主要是通过免费体检及1年4次的面对面随访,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老年人管理率已经达到了70%,慢病管理率达到了60%。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卫生监督协管是通过与街道居委会相互合作,与居民及商户共同合作完成。为更好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人均化的目标,卫生部与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0〕311号),《福建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2013年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
基层临床医疗发展情况:根据卫生部1994年《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第30号)文件规定,根据服务范围及人口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口可分为3档,1 400 m2/3~5万人,1 700 m2/5~7万人,2 000 m2/7~10万人,且服务范围为步行10 min的区域辐射范围内,社区服务中心内设有预防、保健、儿妇保、B超、全科、检验、药房、健教、口腔、护理、康复等科室,由政府规划提供相应公共用地,并在财政和编制上予以支持,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设计与建设,配备相应的设备,同时招聘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工作。为了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目的,同时为了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为主,同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零差价,开通省、市医保,并统一医疗服务平台。据统计,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1 708人次/月,最高门诊量的基层医疗机构3 896人次/月,最低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150人次/月,而大医院的一个专科的门诊量至少也有600人次/d。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基层医疗机构需与上级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实现与上级医院的无缝对接的形式,以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能够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当前医改模式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并努力实现一个街道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置的规划,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居民接受度正在逐步增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也呈逐年递增的状态,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本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按照卫生部1994年制发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第30号)规划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时需预留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但现在城市建设中,往往没有将中心建设用地列入规划,于是就出现了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用地不达标,或是两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距离太近,虽然能达到一个街道一个中心的规划却达不到10 min步行辐射区域规定。辖区内的老年人无法享受到社区的服务,同时不利于对辖区内居民的健康管理与就诊。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问题:社区卫生人员紧张是导致社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中国的医疗人才紧缺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医疗人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优秀的医学生毕业后就想在大医院就诊,一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的机会,二是可以有相应的晋升机会,三是工资待遇较丰厚。而社区服务中心患者少,病种少,看到学到的也少,吸引不了刚毕业的医学生或优秀的医生,因此,社区卫生的医生水平普遍偏低。相较于社区英国全科医的培训制度,我国虽然大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但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紧张,一旦派出医生出去进修或培训,就会导致社区中心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所以现在社区服务中心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缺失,专业技术人员进修与培训缓慢,中、高级岗位不足和薪水低下的现象。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合作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人员、设备等问题,对于一些重症的患者或是无法救治的患者需转入上级医院的,一般都是建议转诊,但由于转诊制度的不完善,上级医院不愿与社区中心签订转诊协议或是签订协议却形同虚设,导致社区医生与上级医生脱节,无法完成转诊工作,患者需自行到上级医院就诊。这样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患者的管理,而社区居民也会感觉社区中心医疗力量薄弱而产生不信任感,不愿到中心就诊,不利于中心的发展。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与横向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自1996年卫生系统改革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念形成,同时将基层医疗单位性质改成全额或部分差额拨款,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抛开只医不管的旧形式,严格控制基层用药[7],逐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导致基层医疗收入锐减,人才流失,而管理者对新的理念地接受度不够统一,认为公共卫生的实施是不切合实际的,对公共卫生的日常开展情况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医疗情有独钟的老一辈管理者又无法随心所欲地开展医疗,因此现在的社区服务中心是在改革的挣扎与探索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只停留在上传下达与日常考核阶段,往往达不到提升与促进社区服务中心的要求。
基层群众对基层机构的认识误区:①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大部分的居民认为健康档案的建立是没有用的,并且会侵犯到居民的隐私,在基层医疗单位员工入户建档及随访中,居民大都处于一种比较抵触的情绪中,经过基层员工的解释与劝说之后,仍会有一半的居民拒绝建档,或是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②基本药物实施后满足不了大部分居民的用药要求[7]:由于基本目录里的药品有限,而大部分居民在大医院就诊后使用的药物大部分处于非基药目录里,所以会导致患者还是到大医院去就诊,同时一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药品品种较多,有些药物基层无法供应,就会导致一些慢病患者依从性较低,不配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随访,拒绝到基层医疗进行免费的体检及就诊。③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的信任度不够:由于居民对大医院的“情有独钟”,导致居民宁可到大医院挤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因为居民普遍认为大医院的医师资质较好,比较值得信赖,而基层医院医生数量少,医生见识到的病种少,医生专业职称低,且技术不如大医院医生,所以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偏低。④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定位出现偏差: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实施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最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观念,同时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来跟踪居民的健康状态,做到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从而实现三级预防。而居民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认识就只有两点,看病,吃药。在满足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就对其他的功能不予回应。所以应当改变居民的理念,摆正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识,让居民认识到基层医疗机构不只是单纯作为医疗机构,同时还是保健机构,是一个能够改变知、信、行的机构,同时是对老年人的保健、慢病的预防、监测和随访控制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机构。
未来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思考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医疗模式,其发展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的。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上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与医疗行为的开展也正在有顺的开展。但仍需关注几点。①加强与居民的沟通,让居民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的职责范围,以及居民可以享受到的权力。明确居民了解并重视对健康档案现在的作用及未来的作用,同时加强与上级医院网络建设,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与就诊信息共享。②加快居民健康教育,改变相应理念,灌输“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观念,从自己开始改变,从而带动周围的人。由于我国的社区服务中心还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居民的信任度还不够高,且中国居民一直觉得社区医生能力不够,无法根治其病痛,导致大医院拥挤不堪,社区却只能空建档却无患者。这些硬伤从根本上只能在人才使用机制与居民观念教育上进行改变,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报纸、电视等信息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使居民慢慢接受社区中心,并主动到社区进行就医。③完善医疗人员晋升制度与双向转诊制度,借鉴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患者只有社区服务中心中首诊医生签字后才可以预约上级医院的床位,并加强社区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实行医生轮岗制,上级医院的医生需定期到中心轮转。同时,对社区医生的药品使用进行管理,实现居民与社区医生签约管理制,对需要晋升的医生需要求有基层医疗工作经验,提高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薪级待遇,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措施,鼓励大医院的优秀人才到社区做贡献。④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完善城市规划,增加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用地,简化社区服务建立程序,开设社区中心人员编制、社保医保等绿色通道,引进私人投资共建社区服务中心,完成人人享有初级保健的基本要求。
相信在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全面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模式。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更加完善,相信居民接受度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玲.论基层医疗模式的深刻改革[J].中国基层医学,199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4月6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8月28日.
[4]王乃信,裘维焰.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2014,18(5):66-68.
[5]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6]卫生部、财政部.2011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条件模式】推荐阅读:
场地合作条件及模式12-11
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论文08-2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07-03
互联网条件条件下如何应对媒体08-30
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日本留学条件07-16
合成条件07-15
构造条件07-16
动态条件10-14
现场条件10-16
干旱条件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