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条件

2024-05-13

有效条件(共12篇)

有效条件 篇1

团队学习,究其根本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工具。团队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团队绩效的实现上来。正如彼得·德鲁克所阐述的那样:“对管理工作的最终考察,是企业的绩效,而非知识。”作为管理方法的团队学习,其有效性体现在是否促进了团队绩效的提高。

团队学习的有效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学术研究中也可以找出众多的实证数据作为团队学习有效性的证明。Chan (2003)等人对澳大利亚某中型医院的工作团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团队学习对团队绩效具有直接的正效应。Yeh (2005)等人针对跨功能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学习不但对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且在团队冲突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肖余春(2004)对某汽车集团下属公司中的两个生产团队现场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学习对团队成绩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然而,团队学习的有效性并不是始终存在的。研究者发现团队学习丧失有效性的情形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

团队学习与团队学习有效性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联系。团队学习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分享活动。分享活动本身和分享活动的结果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团队学习活动发生了,并不一定有好的学习效果,也不一定总是导致高团队绩效。有研究显示:团队学习和长期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相对于中等绩效的团队,高绩效的团队更容易到达拐点。

团队学习为什么会有效?团队学习有效性的条件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做出阐释。

一、团队学习有效的原因:增强团队的适应性

团队学习是介于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中间的一种学习形态,是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型社会最基本单位。团队学习是团队成员充分利用信息,指导团队行为,以实现团队持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从行为层面描述,团队学习包括:主动寻求反馈,寻求帮助,讨论失误,敢于尝试新方案,总结经验。

团队学习,既是一种组织结构,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团队学习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科层制(bureaucracy)管理方式造成的刻板、僵化和缺乏合作;让本来接受命令的部门,开始有自主决策和对绩效负责的权力。团队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组织的适应性(adaptation);即让组织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采取相应的最佳策略而达到高绩效,求得生存。能够促进组织的适应性,团队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保证;反之,团队学习的有效性就殊难预料了。

二、团队学习有效性的四个条件

以”团队学习是否可以促进适应性”这个团队学习有效性的标准,可以衍生出有效团队学习的四个条件。

1. 团队任务具有复杂性,必须通过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完成。

许多关于团队学习的研究都是在企业研发团队(R&D team),心脏外科手术团队,军队指挥团队中进行的。这些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团队任务复杂程度比较高。

团队学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促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向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转化。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而显性知识是指能在个体间系统传达的,更加规范了明确的知识。团队任务相对复杂,复杂得难以言明,才会在成员之间形成不同的隐性知识;团队任务相对复杂,才会出现只依靠个体的智能和体能无法完成的情况,才需要团队学习。

2. 团队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且这个目标是明确的。

团队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团队学习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Gibson的研究表明:当团队目标不确定时,团队成员往往独立解决问题,集体主义倾向程度低。相反,当团队成员知道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时,团队成员工作之间的互依性就强,集体主义倾向程度也高。Katzenbach和Simth谈到团队的行为特征时,曾经强调:共同的远景目标和具体的近景目标是团队学习的要素。共同的远景目标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而具体的近景目标则可以避免团队工作流于无实效的形式。

团队目标越明确,团队成员的越容易在行为上保持一致。模糊的团队目标容易导致团队变成松散的俱乐部。

3. 团队成员之间要存在彼此的信任

团队信任(trust),文献中也称之为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共享的信念:即认为团队是安全的,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冒险。”团队信任对团队学习行为有直接影响,没有团队信任的一群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团队学习。Edmondson以心脏外科团队为研究对象,发现成功团队的特点是创造了一个能导致团队信任的流程;没有团队信任会让团队成员不敢冒险,且安于现状。

4. 团队要平衡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团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团队的运作状况,是为了团队求得发展。要改善团队的运作状况,就得学习一些目前团队运作中尚且用不到,但是对团队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称为前瞻性学习(proactive learning)。从长远来看,前瞻性的学习对于团队是有利的。但是,前瞻性学习占用了团队的注意力资源,耗费了团队成员的时间;与现有的团队任务构成了资源的争夺。正如llgen等人评论的那样:团队学习中某些促进信息分享和团队灵活性的因素却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因此,团队必须平衡好团队发展与团队生存之间的关系。如果片面强调发展,团队学习的前瞻性过强,力度太大,就有可能影响团队现有任务的完成,损害团队绩效,甚至影响到团队的生存。

三、无效团队学习的四种情形

团队学习是存在有效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盲信团队学习,夸大其功用,必然导致虚幻的期待落空。团队学习不是解决工作学习中一切问题的万金油,违背规律胡乱使用团队学习,必然导致团队学习的失效。有研究者评论道:“团队学习的高效率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和投入,除非潜在的收益超过成本,否则不要轻易进行团队建设。”

无效的团队学习,大体有如下四种情形。

1. 大炮打蚊子:用团队学习的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复杂的、在个体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才需要团队学习。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用查资料,听课等传授的方式来解决,未必要赶时髦地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

在实践中,用团队学习的方式解决简单问题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领导者如何鼓励,发言者都寥寥,团队学习开展不起来。原因是问题本身简单,不值得讨论;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和做调查就能够圆满解决。

2. 各行其是:在模糊的团队目标下开展所谓团队学习

没有清晰团队目标的团队学习,容易走向激进建构主义;导致团队成员自说自话,毫无实效。虽然这种交流和探讨也有知识分享的功能,但是在没有明确团队目标的情况下,团队学习往往会流于清谈,不见实质性的操作,无法产生绩效,也无法保证团队学习的有效性。

3. 瞻前顾后:没有团队信任和心理安全的团队学习

当团队成员彼此还没有建立信任时,往往担心轻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会受到同伴之间的嘲笑和否定而不敢轻易发言,不敢与同伴分享知识。因此,当团队中信任和心理安全还没有充分建立的时候,是不可能开展有效的团队学习的。

团队学习不仅需要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心理安全,也需要团队层面的心理安全。在不具备团队层面心理安全的高可靠性组织(high-reliability organizations)中,开展团队学习是非常困难的。高可靠性组织是这样一类团队,它们处在无情竞争环境中,社会和政治环境导致团队容易犯错、且社会以错误率作为团队绩效评定指标。例如:核电站、空中交通控制系统,海军飞行运输系统,航天飞机操作系统都属于高可靠性组织。如果一个组织打算开展有效的团队学习,必须要改变其绩效评价方式和运作方式,让其从高可靠性组织中脱离出来。

4. 过犹不及:团队发展掩蔽了团队生存

团队学习发生在组织内部,其最终目的是改善绩效。因此,操作性、实践性的团队学习与研究机构的研究型学习是有区别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真,探索规律;即使学习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依然不能否定其有效性。但是组织中的团队学习是为了求善,是为了求得流程的优化和绩效的体现;如果团队学习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改善操作,改善绩效,其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如果团队学习前瞻性过强,占用了过多的团队资源而导致团队绩效下降,那么这样的团队学习就是无效的。

使用团队学习,要注意团队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能过度强调团队发展而忽视团队生存。在团队已经实现稳定的高绩效,或者团队的运行流程基本合理的情况下,要适当控制团队学习的程度和规模。

四、结语

团队学习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能促进团队适应性的团队学习,才能显示出其有效性。

团队任务具备复杂性,团队有共同且明确的学习目标,团队具备信任和心理安全时,团队能平衡团队生存与团队发展之间关系时,团队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有关团队学习的研究,提出了“团队学习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能增强团队适应性”的观点。本文还据此提出了实现团队有效性的四个条件:团队任务的复杂性高,团队有共同且明确的学习目标,团队存在信任和心理安全,团队能平衡发展和生存之间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无效团队学习的四种情形,为有针对性地适度开展团队学习提供了新观点。

关键词:团队,团队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Chan C.C.A.,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am learning on team performance[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03,9(7/8):174-181

[2]Yeh Y.J.,Chou H.W.,Team composi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cross-functional team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5,33(4):391-402

[3]肖余春.石文典.学习型团队三维特征结构模型对团队效能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7)5:116-119

[4]Bunderson JS,Sutcliffe KM,Management Team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Uni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 ology,2003(88)3:552-560

[5]Edmondson A.C.,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team learning[D].Doctoral 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96.

[6]Gibson C.B.,Vermculen F.,A healthy divide:Subgroups as a stimulus for team learning behavior[J].Admin.Sci.Q.2003.48:202-39

[7]Katzenbach,J.R.,Smith,D.K.,The discipline of team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2):111-121.

[8]Edmondson A.C.,Psychological safe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9]Ilgen DR,Hollenbeck JR,Johnson M,Jundt D,Teams in Organization:From input-process-output models to IMOI model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5.56:517-543

[10]阿恩特·佐尔格.马尔科姆·沃纳,组织行为学手册[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29-335

[11]Weick KE.,Sutcliffe KM.,Obstfeld D.,Organizing for high reliability:processes of collective mindfulness[J].Research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9,21:81-123

有效条件 篇2

不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有效吗

一、不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有效吗

《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1,重婚的;

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违法行为。其中,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构成法律上的重婚;虽未结婚登记,但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构成事实上的重婚。无论是法律上的重婚,还是事实上的重婚,均属无效。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禁止结婚的亲属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是指出自同一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直系血亲之外的血亲,无论辈分是否相同,都禁止结婚,

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主要是表兄弟姐妹结婚。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有两个要件:(1)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是指精神方面的疾病和重大不治的传染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2)婚后尚未治愈。即指结婚时尚未治愈。

4,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未达到法定婚龄的是指结婚时未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我国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二、患 是否可以结婚?

原婚姻法规定,患 未经治愈的,禁止结婚。然而,有关医学专家认为 是一种普通慢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发展,对 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案,可以预防也可以把病彻底治好,并不可怕,我国近年来已经基本消灭了 。因而,新婚姻法不再把患 未经治愈列入禁止结婚之列。但由于其传染性,实践中还是要慎重掌握。

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条件探究 篇3

一、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

(一)丰富的知识与总揽大局的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只是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起到引领、指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领、指导作用,首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其次教师需要逐渐地培养自己的结构意识,思考师生课堂活动的合理配置,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的构建。再次教师需要明了哪些是形成动态性的课堂的生成资源。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最后教师需要在课前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娴熟于心,做好准备,在课堂上才能发挥自如,才可能有生成性资源产生。

(二)快速的反应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某些领域发生兴趣,产生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通过迅速甄别与遴选,形成有效生成资源,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依据。那么,怎样准确捕捉到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呢?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尝试。

1.关注质疑资源,促进高效率的生成

质疑,是学生走进课文,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的外在表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常常是学生总体感知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学生提出了各类问题或发表一些肤浅、零碎的看法。但是教师很少为起点,调整自己的预设,展开生成式的教学,总体感知与质疑成为走过场。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总体感知与质疑,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对学情快速归类梳理。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很离谱,即使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未必考虑到。如果教师善于提取发现那些可能会被我们简单否定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努力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那么,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折射出智慧光芒,整堂课也会呈现出灵动的美感。

2.挖掘感悟资源,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应该遵循动态感悟这一规律,让学生独立感悟在先,集体交流在后。尽管学生的独立感悟常常略显稚嫩,有些并不正确,但这正是走向深层次感悟的前提。动态生成的感悟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学生各自独立感悟。第二,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启发。第三,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第四,学生深层次感悟。在师生互动中,学生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阅读就在不断生成的动态感悟中进行着。

3.把握朗读资源,促进实质性的生成

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体察作者内心、触动学生心灵。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朗读的生成要注意几点:第一,善于倾听,发现学生朗读没有感情,及时反馈、引导。第二,运用形象可感的语言评价和指导,不过分强调朗读技巧的指导,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悟体验。第三,采用递进式、动态式的评价,使学生逐步读出韵味。

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捕捉,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通过资源重组推进教学,为教学所用。

(三)巧妙引导指点迷津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教师在第一时间甄别出那些有意义、重要的信息后,需要加以巧妙地引导以促进有效地生成。一教师在执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请学生谈谈读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感想时,遇到一学生这样回答:文天祥、岳飞固然可敬,但秦桧不也照样载入史册了吗?我觉得做人如果不能像文天祥那样流芳百世,就像秦桧那样永远留下自己的姓名也值得。教师面对这样完全出乎意料甚至荒谬的回答乱了方寸,整个课堂一片哗然,无奈之下,教师以批判的方式搪塞过去,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该教师缺乏巧妙引导指点迷津的能力,失去了对课堂的掌控,错失了生成的精彩,如果执教者引导学生重读文本抓住关键字词“丹心”进行思考,很快会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还可以抓住课堂上的一片哗然,让学生分组讨论或展开正反方辩论,最后修正偏差,形成共识,在巧妙引导中“无痕”地完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四)语文教学目标意识与宏观调控能力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因为课文中包含其他课程知识就偏离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并始终运用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文的能力。在执教苏教版七年级课文《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时,在学生自我学习全文之后,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并提出疑问。在交流过程中,执教者发现有几个男生在下面用橡皮与纸团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便灵机一动,让这些学生先后上来演示,以期达到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演示过程中一学生质问:一根羽毛与一块橡皮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能同时落地吗?这时教室里争论不休,这堂课的后半程在这无意义的争论中度过。其实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通过具体的句子,了解当时人们普遍崇拜权威的社会氛围和伽利略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从而更好地体会伽利略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教师选择的方式应该是引导学生读书,而不是让学生演示这个实验。学生的实验对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来说是虚假的生成,是无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节外生枝”,教师可以以自己的丰富知识做简要解释,也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弄清科学真相等。所以语文课堂面对一些虚假的生成,不能一时兴起忘了语文教学目标,要从宏观上调控好课堂,以免“出轨”。

二、和谐、民主的生成氛围

和谐、民主的生成氛围,首先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讲话时,他人处在认真倾听的状态时,就有被尊重的感觉,而且更加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如果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能首先做到倾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话语上,同时及时地作出合适的言语或者身体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在多向交互作用下推进了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学会了倾听。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师生关系主要的创建者,因而,营造氛围,激活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以生为本,为学服务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参与的机会,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以一个参与者、引领者、促进者的身份,真诚地与学生平等、民主地对话,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敞开心扉,表达真情。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尊重、引导,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生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些恰到好处而又充满爱心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呵护学生。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焕发出参与动态生成的极大热情,使生成的资源丰富多彩。

此外,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还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的程度。所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公众话题,学生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内心有许多话要说,课堂难免产生激烈的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火花,精彩的生成充满了课堂。

总之,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学机智,有赖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及学生良好的自我探究意识。有了这些前提条件,我们的课堂才是灵动的、高效的,才能不断收获预设之外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怀远.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叶玲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实践与研究[EB/OL].临海教育网,2006-10-2.

[3]吴东生.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有效性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11).

有效保障《监督法》实施的条件 篇4

《监督法》是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而制定的。其实,在我国的宪法及法律中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早有规定,但是总体看来,人大的监督权尚未发挥出完全的、应有的作用,与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次专门立法也体现了我国要加强人大监督的决心和力度。但一部法律的出台不容易,要真正贯彻实施就更不容易。若要监督充分有效,则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一、需要加强人大制度建设

加强人大制度建设必须突出四个重点。一是要突出监督工作制度这个重点。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能。《监督法》的颁布施行,对保障和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武器。但有的人认为,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只需按照《监督法》行事就得了,人大常委会本身无需再建立什么制度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监督法》对具体工作制度,该规定的程序没有规定,比如质询不满意怎么办,都涉及到后面的法律责任。《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如何准确执行,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地开展具体工作,还是需要依照《监督法》的规定制订出一系列制度的。要通过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多年来,各级人大常委会围绕完善监督制度、增强监督实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监督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在《监督法》颁布实施后,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就如何组织执法检查、如何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制定了工作流程,这是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制度的新举措。今后,各级人大常委会仍然要围绕监督工作,以《监督法》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开展好监督工作。二是要突出联系代表制度这个重点。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人大制度建设必须把联系代表制度作为重点。比如,在保障代表的知情权方面,要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信息,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这些工作都需要有制度的依托,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要突出人大信访制度这个重点内容。信访工作是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大信访工作,有利于密切人大常委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体察民情,从而使人大常委会更好地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发挥作用。四是要突出上下级人大工作联系制度这个重点。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上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比如在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等具体工作中,下级人大常委会常常要配合支持上级人大常委会开展有关工作;在涉及有关选举等问题时,上下级人大常委会还就有关事宜进行请示和批复;同时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等等,这些都说明上下级人大之间需要加强协调和联系。但协调和联系有制度吗?怎样做才能使上下级人大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做得规范而有序?这是个盲点。为此在人大制度建设中要突出上下级人大工作联系制度这个重点。下级人大要对上级人大机关多沟通联系,寻求工作指导;上级人大要对下级人大加强工作指导,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帮助解决。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上下级人大之间良性互动的和谐格局。

二、需要选好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必须充分代表民意、真正按照人民的意志而选举产生,有些代表如科学家、歌唱家、劳动模范、运动健将等等只是他们那个领域里的标志性人物,是否能够代表民意、是否有监督政府的能力,还有待商榷。另外,很多代表是党政官员,他们是否可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也需要考虑。人代会一年一次,常委会一年若干次,代表性当然是越广泛越好,但人数多而不能专职化、专业化,照样龙多不治水,难免有“表决机器”之嫌。

过去,人大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监”而不“督”或疏于监督的不正常现象,人大工作似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人大代表每年也就是搞几次调研和视察,开一两次会议而已,并没有将监督政府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流于形式的居多。一些同志被安排进了人大工作后,也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总认为“得过且过”就算了,缺乏一种敢于监督和勇于监督的勇气。所以,人大代表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不提高,工作魄力不增强,是很难使《监督法》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的。所以说选好人大代表对于人大监督太重要了,只有通过选举把真正符合代表条件、发挥代表作用的人选出来当代表,才能够代表民意,监督政府。

三、需要“一府两院”的共同努力

《监督法》是一部专门规范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对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我国,80%以上的法律、90%以上的法规以及几乎全部的规章,都是由政府及其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和落实的,大多数行政管理行为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各级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执行法律的水平关系到政府的形象,执行法律的结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监督法》将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作为一项重要监督内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全面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各项职能,强化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和法治政府。

《监督法》保障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多方面强化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体现了人大实行法律监督的延伸性和具象化。比如它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撤销程序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这就是很硬的一手。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方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命令,超越了法定权限,比如擅自设立审批、收费、罚款等等,限制或剥夺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人大就“有权撤销”,这样的“釜底抽薪”就是治本之举。

政府部门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代表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如何。而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工作中,由于跳不出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怪圈,经常在执行政策方面出现某些偏差。比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为了城市建设搞大拆大建而不顾民生民声;“两院”工作中出现的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错案不纠、司法不公等,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且反映强烈的。《监督法》的颁布有助于打造阳光政府,促进政府在人大的监督下,公开、公正、透明地履行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引导和带动全体公民提高法制素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和促进依法治国进程全面加快。

四、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大监督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全体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很难取得实效的。为此,一定要加强对全民族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法律意识,并充分发挥群众的历史主人翁作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人民的意志表达不应人为地设置,不能理解成为每5年在选举人大代表的时候才能表达一次,而是可以随时随意地表达。试想,如果人民群众的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连自己的意愿都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合法权益都不知道怎么去维护,又何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和维护呢?

同时也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我们这个长期以来法制不健全、行政权力极其强大、立法与监督机构长期弱化的国度,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尤为重视程序监督,因为它可以独自发挥有效的监督职能。

如果在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问题上存在着严重不足,这就不能不影响到监督的深度、广度与力度,而监督深度、广度与力度的缺乏又会与相当普遍的腐败现象、司法不公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人民监督”甚至会被演变成为“监督人民”,这是社会角色的根本错位。

摘要:我国《监督法》的颁布在社会各界反响非常热烈。它的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重大意义。要保障《监督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需要加大人大制度建设,选好人大代表,“一府两院”的共同努力,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

有效条件 篇5

我们都知道绩效管理难,这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公认的问题,绩效管理难,到底难在哪里呢?根据我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工作经验来看,其实,绩效管理难的根本点在于我们很多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时,还不具备绩效管理实施的一些条件。我们仔细想一下,绩效管理这种管理工具的来源就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绩效管理工具的来源与美国,而且在一些大型公司中有成功的推行经验,大家知道国外一些大型或知名的企业中,它们的流程、制度、企业文化等都比较完善,那么它们在推行绩效管理就容易得多。绩效管理同其他管理工具一样,它的有效推行,也有在具备一定条件之下才能。那么,要推行和建立有效绩效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已经建立健全价值观念并且是明确的,而且已经得到了所有员工的认同,员工的心智模式已经得到了企业文化的改造。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我们在推行绩效管理实际上也是在推行的一种变革,要推行变革,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关键了,其实我们大家都有一种体会,在有些公司在实施绩效考核时,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方法有些困难,而一些企业推行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大型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在起作用。当然,我们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实施绩效考核时,在选择绩效考核方法上一定要与自己企业文化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方法,否则就是水土不服。

二、企业的战略规划是明确清晰的,而且公司的战略目标能使公司每位员工都能知道。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不断的提高企业的业绩和员工的绩效,要提高业绩,如果没有目标和标准,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里,而且,绩效管理过程也是将公司的战略落实和实施的过程。如果我们连企业的战略都没有,那我们就没有公司目标,没有目标,绩效考核也只是对个人的评价,试想,一个没有将公司目标连在一起的绩效管理体系,它们推行的绩效管理会成功吗?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是合理高效的,各岗位职责是明确、清晰的。

绩效管理有效实施要有一个高效的组织,一个高效组织就有一个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一个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就得是组织结构中的各岗位职责是明确的,而且,我们对员工绩效考核内容来源于公司的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的岗位职责,岗位职责是界定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内容等,也就界定了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如果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之间职责不清楚,那么如何界定考核内容呢?

四、企业具有足够的领导力去发动变革,而且各级管理者对于绩效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都是理解的。

绩效管理成功的推行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特别是高层领导和中层管理者的支持和理解。在我们推行绩效管理时,不能说服他们,不能让他们了解绩效管理这种管理工具对公司和对他们管理起推动作用,他们就不能有效的支持你的绩效管理,如果你得到他们的支持,那么,绩效管理推行就成功了一半了。

五、企业已经建立了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任职资格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薪酬福利制度,职业发展通道和普升机制,培训制度等等各项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这个条件是指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中,就要求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六、组织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是明确和规范的。

在我们推行绩效管理过程,要保证一些绩效考核数据的来源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就得要求各业务流程是明确和规范,即要求统计科学化,分清各流程的输入和输出点,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有效条件 篇6

那么,要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需要哪些條件呢?

要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首先必须让老百姓愿意监督政府,彻底抛弃“顺民”,“逆来顺受”,“民不和官斗”等思想,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意识,形成参政议政的自觉。而要让人民实现这种意识的转变,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让人民知道监督的意义以及政府希望接受人民监督的愿望;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呵护公民意识觉醒的星星之火。

其次。要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政府就要成为“无围墙”,“无哨兵”的政府,揭掉自己的神秘面纱,向人民敞开胸怀,通过政务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运转的情况,从而了解更多可监督的内容。

要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需要建立一个“绿色通道”,既保证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又保证监督的结果不会是“白费口舌”,同时,还要保证人民在正常监督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轻易找到补救的通道。

没有监督的政府,不会是一个长久的政府;只有“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才能使政府保持为民、清廉、高效和自信的形象,而这样的政府才会是一个人民忠心拥护的政府。

建设有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条件 篇7

一是提前学习时间。传统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师问生答,师疑生探,师讲生听。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至于能否消化、吸收、运用,那不是主要问题。教师在“问”“疑”“讲”的时候,也不管学生需不需要,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这就是传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要让教师的“导”“讲”与学生的“学”“疑”异步,一定要让学生的“学”“疑”先于教师的“导”“讲”。在教师“导”“讲”之前,必须要弄清楚:学生已经弄懂了什么,学生还需要什么。也就是师生要共同搞清楚这节课要到哪里去,到达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提前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独立自学,至少有以下优势:学生熟悉了教学文本,大致了解了本节课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课堂,让自己的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师的“教”能有的放矢,只“教”学生最需要的。

当然,提前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是让学生上课前就在家全部预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之前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习”“自疑”,让学生自己明确已经会了哪些,哪些需要教师的“导”与“讲”。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明白了学生最需要的,只讲学生要求讲的。

二是精选教学内容。许多文本内容零散繁杂,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庞杂,可以设计的训练点冗杂。如果教师没有对教学文本信息的甄别、研判、比较和选择能力,没有对文本信息的规整、概括、提炼能力,见知识点设“问”,见能力点设“例”,见训练点设“练”,那一堂课就会有几十乃至上百个问题,每堂课都是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师问生答,哪来的效率呢?要让课堂真的有效,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加工,必须梳理文本前后的知识点、能力点的逻辑关系,找出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的内在关联,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取舍,化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化琐屑零散为线索清晰。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具有精选教学内容的本领。

怎样精选教学内容呢?其一,选能够凸显教学目标的内容。既然教材是以章节、单元、课的形式编撰而成,那每个章节、单元、课就一定有清晰或隐晦的教学意图,找准这个意图,并找到这个意图在文本中的落脚点,就容易选出应该“教”的内容。其二,选牵动全文的主问题。文本信息如网状,可以预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很多个,可以设计的问题不计其数。这就需要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时有主问题意识,利用主问题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主问题的神经元涵盖一系列“碎问”。师生共同解决了主问题,其他的“碎问”学生就能自主解决。其三,选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教学的必然要求,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应该多选那些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那些教师一讲学生就懂,甚至教师不讲学生也懂的内容;那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对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那些貌似非常重要,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懂的内容,有必要选取吗?这样看来,精选教学内容,可以从紧贴目标、撬动整体、激发思维三个角度下手,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教学内容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序推进的渐进过程。无论是“问题链”的环环相扣式推进,还是“板块式”的每个教学片断的切换;无论是一个个活动由浅入深的演进,还是目标引领式的微课堂集结,都会归结为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一堂课,教师预设的“教”的内容,学生生成的“学”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线索结构”串接这些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课堂“故事结构”更能吸引学生的倾情参与,选取什么样的“思维结构”能让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搭建什么样的“空间结构”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都是大有讲究的,是有优劣、高下之差的。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学文本、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在优化课堂结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其一,教学环节行云流水。每个环节过渡自然,前铺后垫,前呼后应,转承干净利落,不旁逸斜出,不拖泥带水,不生硬急转。其二,教学目标明晰简洁。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都非常明确,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全部为目标任务服务。没有无效劳动,没有偏离目标,师生集中火力攻克每个环节的目标,没有重复训练、随意拓展。其三,教学行进遵循规律。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教学环节的内容切换,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科教学深入推进的思维逻辑。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前后联系紧密,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推进的递进关系。教师在预设时要反复斟酌教学内容分类的行走方向,不走重复路和回头路,让课堂行走简便有力,切实有效。其四,教学知识结构清晰。一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及知识能力目标,一定要联系紧密,结构清晰。一定要把知识技能转化为教学活动,使知识能力化,让能力结构化。每个活动环节都有本堂课必须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每个目标任务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关注逻辑联系就关注了知识能力结构。凸显能力结构,就是凸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布鲁纳曾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优化课堂结构,其核心目的是努力达到一课一得,其核心价值是保证课堂干净利落,其外在形式是课堂推进不拖泥带水,其最终表现是教学环节的减少。

四是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以追求新奇为目标,而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价值取向;教学方式本来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套路,因学生、文本、教师等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教学一定有法,不同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效果的达成上是有区别的。此处说“转变教学方式”,主要是就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而言的,是就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而言的,是从效率、效益、效果的角度选择课堂教学实施路径而言的。说“转变”,更多的是要落实一些较快促进学生发展的办法措施,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寻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要想办法让学生由从前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

转变教学方式,并非生搬硬套。教师要在预设或实施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要智对学生疑惑。学生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立刻生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要调整之前预设的教学方式,重新确定适合学生、文本的教学方式。二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论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特别是那些中高考成绩优秀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唯一有效的,对新的教学方式持观望态度。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否定,找新路,寻新方,求实效。三要慎用拿来主义。当下许多课改学校正在尝试各种课堂教学方式,名目繁多。教师在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时,在努力借鉴他人的先进做法时,一定要吸取其教学方式的精髓,切忌盲目照搬,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教学方式仅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为让教学更有效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途径不只一条。只要教师能看清转变教学方式的核心是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是可以更加朴实些的。

五是及时反馈小结。课堂教学要有效,必须遵循心理学的遗忘规律,注重知识的及时复习,提升知识重复的频次,强化学生的记忆。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注意知识的传授,以为只要把知识传给了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就可以运用自如了。教师在课堂,少有对当堂内容的及时反馈、及时巩固、及时纠偏,即使有当堂或课后的练习,都显得零散。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预设教学执行方案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系统的反馈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教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反馈小结的“及时性”特别重要,过去的课堂教学,也有注意反馈的,但反馈的时间较长,要么是课后,要么是三五天后,学生遗忘的已经不少了。

课堂教学反馈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及时。当堂的知识点、能力点,一定要通过不同形式当堂反馈,当堂小结,让学生每堂课都盘点自己的收获,特别是收获的方法和能力。其二,要多样。在课堂上做题是主要的反馈形式,因为做题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但是,要让学生反馈当堂学习效果,切不可把当堂检测作为唯一方式。其他诸如列纲要、画图表、讲要点、编练习、写文段等也是可以达到效果的。其三,要自结,此“自结”是就学生的自我课堂小结而言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层次地总结课堂收获,特别是能力上的收获。让学生认真回顾自己参与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清点自己“行囊”里拾到了哪些东西。其四,要舍得。更多的教师在讲授环节最不怕浪费时间,对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大讲特讲,对本来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部分,经常走过场,生怕因为学生讨论而耽误了自己讲授的时间。往往使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浅尝辄止,学生刚有了合作探究的兴趣就被中止。而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自行梳理盘点收获的时候,指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去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舍不得时间,认为学生已经听懂了,再留时间给学生没有必要。或者是象征性的让学生写几下,或者仅让学生说几句。

实际上,上课听懂了,真正要用笔一一写下来了,也并不容易。因为写是对自己思维的重新整理,是用自己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只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写出来了,才有实在的收获,才有知识和能力的存储。所以,要转变过去固有的观念,要有多留时间给学生的勇气,要有让学生自己盘点头脑存储的东西的时空。

有效条件 篇8

我觉得相对有效的途径是通过适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视学生对问题中已有条件的深入思考, 重视学生结合条件进行纵横比较的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最近一次六年级考试, 针对试卷的两道大题目, 许多教师认为两道题的难度较大, 作为形成性测试, 出现两道学生平时练习很少涉及的题目.我认真分析之后认为:由于学生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理解不到位, 造成分析时感觉缺少条件, 是造成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现结合这两道试题, 谈谈个人对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些思考.

一、抓住关键, 充分挖掘每一个已知条件的隐含效果

题1:为了加强校园学生安全, 学校决定给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圃安装防护栏.小王和小赵同时从点A开始向不同方向安装 (如图) , 小王和小赵在相同的时间内安装防护栏的长度比是3∶2, 结果两人在距离C点60米处相遇.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题中的条件其实很充足, 有一点我们深知, 学生如果曾经练习过, 那么做此题就会得心应手.问题在于学生不曾遇到过, 难道就不能思考了吗?其实我们细细思考题中的条件, 就会迎刃而解的.

分析如下:第一个条件“学校决定给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圃安装防护栏.”往往会在最初思考时被我们所忽视, 或者学生即使看到了也未能产生过多的联想.他们往往会在解题的最后才想到这一点:既然是等边三角形就可以用一条边的长度乘以3就得到花圃的周长.这种思维往往就能够左右学生的思考方面, 在这里也会限制了学生的答题效果.

第三个条件“两人在距离C点60米处相遇”我们可以据此在图中增加一个点D, 就是两人的相遇点, 并且CD的长度为60米.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 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向就很简单了:CD的长度很重要, 只要找到60米与全长的关系, 问题就解决了.

思考: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充分挖掘题中每一个条件, 并能够将条件与图进行结合, 将每一个条件横向联系, 分析比较, 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灵活思考, 从已知条件入手选择最合理的切入点

题2:“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 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70厘米.则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第一个条件“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学生并不难理解: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即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孤立地看这一个条件学生可能会想到必须知道长、宽、高才能够计算出表面积.

第二个条件“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我们可以据此想到长方体的上面也是这么大, 结合已知的表面积我们就能够知道另外四个面, 即长方体的侧面积是280平方厘米.如果多思考一下, 就会想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除了用长、宽、高相乘之外, 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学生可向另外一个方向去思考, 即如果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长方体的高, 那么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个条件“底面周长是70厘米”, 学生如果有了对第二个条件的深思, 可否通过这个条件计算出长方体的高呢?答案是可能的, 只要将周长与侧面积联系起来, 问题就解决了, 侧面积除了可以分别计算前后面与左右面然后再相加之外, 也可利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学生只要将这四个面的面积计算认真比较, 也能够体会到:长×高×2+宽×高×2= (长+宽) ×高×2, 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底面周长×高.算出高, 长方体的体积也就计算出来了.

解答:480-100×2=280 (平方厘米) ,

280÷70=4 (厘米) ,

100×4=400 (平方厘米) .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我们对每一个条件的深入分析, 唯有分析才不会将思考的关注仅指向长、宽、高, 而是将问题的解答转入到“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一方向上来.当然能够正确解答这道题, 还需要学生对一些已学的几何知识掌握较牢才行, 否则学生很难思考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有效条件 篇9

法律规定的不明确, 给实际执行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从目前询价的一种重要形式———网上竞价来看, 从中央到各地方作法不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网上竞价流程》规定提交有效报价或对采购需求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 询价即为无效。很明显, 该中心对询价有效的要求是三家以上的有效报价。较为宽松的, 是上海市的作法。《上海市政府采购网上竞价采购暂行办法》仅规定报价供应商少于三个即无效, 未对有效报价供应商数量作出详细要求。与此规定相似的还包括内蒙古、浙江等。福建省对于询价报价的要求则更为宽松,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省级政府集中采购部分项目实行网上竞价采购的通知》规定, 在符合功 (性) 能需求、供货期、售后服务等采购需求且报价有效的前提下, 若只有一家供应商参与竞价的, 该供应商中标。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中, 采用询价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的规模分别达281.2亿元和122.8亿元, 占采购总规模的13.2%。从理论和实践来看, 解决询价有效的报价条件问题, 对于规范询价采购操作、完善政府采购内控制度、防范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促进询价方式的健康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询价报价的有效条件分析如下:

一、从政府采购立法原则进行的探讨

一般认为, 政府采购的几个基本原则是:竞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保护民族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原则、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原则、逐步国际化的原则;其中, 竞争性原则是政府采购中的重要原则。因为, “政府采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如《政府采购法》第3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第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任何方式, 阻挠和限制供应商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这些条款都体现了政府采购立法的竞争性原则。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五种采购方式中,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为竞争性采购方式, 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为非竞争性采购方式。要保证竞争性, 参与供应商数量是重要的条件。从目前各国的立法看, 普遍以三家以上供应商作为标准。只有一定数量的供应商 (三家以上) , 才能保证竞争性。但是, 从竞争的实质和达成的结果来看, 参与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并不是构成实际存在竞争的充分条件。假设以下情形:某一询价采购项目共有三家供应商参与报价, 但经确认, 其中一家供应商报价为无效报价, 有效报价供应商数量则为两家, 则实际形成竞争关系的仅为提交有效报价的两家供应商;更加极端的情况, 其中两家供应商报价均为无效报价, 有效报价供应商仅有一家, 则实际参与的供应商为一家, 不存在竞争。因此, 要真正体现竞争性原则, 关键在于参与的供应商之间能否形成切实有效的竞争关系;也就必然要求提交有效报价供应商的数量要达到一定标准, 最少应在三家以上。

二、与其他政府采购方式的比较

现有政府采购法中, 与询价类似的采购方式有招标和竞争性谈判。对于招标采购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36条第 (一) 款明确规定了对招标文件作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 应予废标;同时,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财政部第18号令, 2004年8月) 第43条规定, 投标截止时间结束后参加投标的供应商不足三家, 及评标期间出现符合专业条件的供应商或者对招标文件作出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 视情况改用其他采购方式或废标后重新招标。可以看出, 招标报价的有效条件是明确的, 即有效投标 (广义的报价) 数量应在三家以上。对于竞争性谈判采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37条第 (三) 款规定, 谈判小组应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参加谈判, 并向其提供谈判文件;第 (五) 款规定, 谈判结束后, 谈判小组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最后报价, 采购人从谈判小组提出的成交候选人中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第20条规定, 竞争性谈判采购, 是指采购机关直接邀请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采购方式。可以看出, 对于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 现有的法律法规仅要求邀请的供应商数量不少于三家, 至于最终提交报价供应商的数量及有效报价的数量, 未有明确要求。对于同属竞争性采购方式的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方式, 其报价有效条件应该具有一致性, 更应趋向于明确的条件, 即三个以上的有效报价。

三、询价有效条件的国际比较

作为国际间政府采购重要文件之一, 联合国《货物工程服务采购示范法》第50条规定, 采购实体应在可行范围内向尽可能的供应商或承包商邀请报价, 在可能的情况下至少应有三个。另一个国际政府采购重要文件《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3.5条款规定, 询价采购是对几个供货人 (通常至少三家) 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 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一种采购方式。美国政府采购方式中, 与询价采购类似的为小额采购中公开竞价采购方式。采用该采购方式时, 从供应商目录中随机抽取三至五家企业, 一起进行竞价, 根据竞价结果确定供应商。从国际上看, 对于询价报价数量没有强制要求, 但一般要求达到三家以上。同时, 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协议等对采购中的竞争性非常重视。如《货物工程服务采购示范法》在询价方式中, 特别强调了要充分保证竞争的程度和质量。要保证充分竞争, 一定数量的有效报价供应商是必不可少的。

四、从询价定义及询价特性分析

对于询价, 《政府采购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只是分别在第32条、第40条分别规定了询价的适用条件和操作程序。其中, 《政府采购法》第40条规定:询价小组根据采购需求, 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 并向其发出询价通知书让其报价。单从上述规定看, 未明确说明是否要求供应商提交的报价符合要求, 似乎只要有三家供应商提交报价即可。但在财政部颁布的《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第20条规定:“询价采购, 是指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 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分析该条款, 前半部分只提到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报价进行比较, 未对报价的有效性作出规定;但在后半部分, 提出了询价方式必须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要求。而要确保最终价格的竞争性, 报价的有效性自然是必要条件。因此, 《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实际上规定了询价方式应有三个以上有效报价的要求。

五、结论

询价作为政府采购中采购小额、标准化对象所采用的一种重要采购方式, 在政府采购中占有一定地位, 为真正实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 提高政府采购效益、促进询价采购方式健康发展, 应对询价采购中询价报价的有效条件加以明确。结合各方面的分析, 这一条件应该是:满足采购人需求的有效报价达到三个或以上, 询价方才有效。

摘要:目前, 相关法规制度对政府采购询价方式的报价有效性未作出详细的规定, 给实践操作带来困惑。文章通过政府采购的立法原则与其他采购方式、国际采购制度的比较、询价本身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询价报价的有效条件应是三个以上的有效报价。

关键词:政府采购,询价,报价有效性竞争性

参考文献

[1].杨灿明, 李景友主持编写.政府采购问题研究.财政部财政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课题丛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3].联合国.货物工程服务采购示范法

有效条件 篇10

关键词:执政条件,党群关系

群众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最本质、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归根到底要依靠群众。在当前形势下, 密切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 首先, 必须在政策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其次, 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再次, 要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 最后要归结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来。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密切党群关系

群众路线, 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所概括和总结的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 一切为了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 一切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第三,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先当群众的学生, 后当群众的先生。

“一切为了群众”要求党必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做到“情为民所系”, 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 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 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 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要始终贯穿于党活动的全过程和党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新的形势下, 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肩负着繁重的任务, 只要党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 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就是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 经过加工制作, 把群众的分散意见集中为领导者和领导部门的指导意见, 然后再拿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 并把实践证明的正确意见再集中起来, 坚持下去, 化为群众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密切党群关系

2.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 提高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 为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清正廉洁, 反对以权谋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密切党群关系

3.1坚持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 必须通过健全执政的民主程序和机制, 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把人民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3.2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实现执政为民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 依法执政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所依据的宪法和法律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 保证了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执政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 最终要归结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江泽民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一文中也指出:“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都是不允许的。”[4]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参考文献

[1]蔡长水:《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65页

[2]李恒瑞:《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140页

[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第577—578页

有效条件 篇11

【关键词】大班额 实验探究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59-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看见科学课上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多了,但留心观察我们发现,课堂上也出现了混乱、效率低的现象,尤其是容量比较大的班级,影响着学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造成探究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问题还应从教师身上着手,教师是科学课堂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体系,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有效探究。那么,大班额条件下如何让实验探究更有效呢?

1.有效探究离不开精彩提问

1.1课堂提问贴近生活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资源。科学教学内容有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2课堂提问适时等待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也是教师从容心态的表现。等待才能使师生共同成长,让科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等待才能使师生共同思考,共同演绎精彩。

1.3课堂提问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科学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清晰规范、严谨明确。

2.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

2.1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探究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何设计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呢?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在真实中展开。选择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在愉悦中进行。趣味性的实验材料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及对儿童玩具具有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选择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由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研究。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2把握材料的呈现技巧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分层、适时呈现实验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材料的呈现要有层次性,发放体现后续性。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

材料呈现的数量和种类要充分,适应学生的探究能力。每个学具都应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都要对学生概念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材料应该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够最终获得发现。

2.3规范实验操作要求

在科学教学中,每一个实验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每一项操作的规范要求都是为实现实验目的服务的。因此,实验应该是一种很严谨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充分理解规范操作的意义、全面把握操作要求的同时,集中理解和掌握实现该项基本操作的重点与关键,确保实验活动的严谨,从而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3.1激发交流的愿望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引导孩子有主动交流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谈谈实验过程的感受、碰到的困难、团结的力量等诸多的自我感受。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研究的结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3.2制定交流的规则

不论是组内的交流,还是全班的交流,都应该讲究秩序。组内发言、交流应该是轮流的,逐步形成统一的观点。教师深入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小组交流时,每次派选不同的组员进行汇报。当这位同学汇报完毕,同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而其它小组必须要等该小组汇报结束后再次进行再次交流。

3.3培养倾听的技巧

课堂上的交流其实是一种沟通。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如果没有倾听,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意见,那他还是停留在自己有限的认识层次上。首要必须要加强听的目的性。每组汇报信息时,先对前面的信息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述,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迫使学生必须要听。接下来是听什么和怎么听的问题。根据别人的发言找出与我相同的信息是什么,与我不同的信息是哪些。这样在自己汇报时有目的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观点。

3.4激发讨论与思考

既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又能让学生怀着交换意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效的激发讨论。教师不做评判,让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使问题与发现清晰化,并趋向合理化。在信息矛盾时还能引发出更多科学素养的发展,能够促使学生返回去审视自己实验操作的科学性正确性、审视实验器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审视实验进程先后顺序的科学性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实验开展的严谨性、自我审视等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慧.浅谈在“大班额”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的策略.中国教育研究,2008,11.

[2]陈海娟.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科学课,2010,12: 48-49.

有效条件 篇12

诸多研究表明, 影响土壤有效磷测定的因素有很多, 如提取液温度、浸提时间、显色温度、显色剂放置时间等[5,6,7]。但目前文献中对于显色温度的报道多针对石灰性土壤测定方法, 即Olsen法。而对于用酸性Bray-Kurtzl法测定有效磷时的显色条件控制则鲜有研究。因此, 研究将对Bray-Kurtzl法中的显色条件进行探讨, 以期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测定的影响因素, 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而为土壤合理施用磷肥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TU-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 cm石英比色皿;DKS-28型电热恒温水浴锅。

1.1.2 试剂。

磷标准溶液 (5μg/m L) :准确称取经105℃烘干2 h的磷酸二氢钾0.439 0 g, 用水溶解后加入浓硫酸5 m L, 转入1 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 此为磷标准贮备液。吸取标准贮备液5.00 m L, 用水稀释至100 m L。Bray-Kurtzl法 (0.03mol/L NH4F+0.025 mol/L HCl) 提取剂:称取NH4F 1.11 g, 溶于800 m L水中, 加1 mol/L HCl溶液25 m L, 用水稀释至1 L, 贮于塑料瓶中。钼锑抗显色剂:量取浓硫酸126 m L, 缓缓倒入约400 m L水中, 搅拌, 冷却。另称取钼酸铵10.0 g溶于约60℃的300 m L水中, 冷却。将上述硫酸溶液缓缓倒入钼酸铵溶液中, 再加入0.5%酒石酸锑钾溶液100 m L, 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 L, 摇匀, 此为钼锑贮备液。称取抗坏血酸1.5 g溶于100 m L钼锑贮备液中, 配成显色剂。

1.1.3 试样。

试验土样采自中国南方某地, 为酸性土, 共4份, 编号分别为N-01、N-02、N-03、N-04。

1.2 试验方法

1.2.1 磷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准确吸取5μg/m L磷标准溶液0、0.5、1.0、2.0、3.0、5.0、8.0 m L于7支25 m L比色管中, 各加入提取剂10.00 m L和显色剂5 m L, 以水稀释至刻度定容, 摇匀, 在一定环境和温度下显色30 min。显色环境和温度根据实际试验过程中的结果进行调整。

1.2.2 土样处理。

称取5.00 g风干的土样 (过2 mm筛) 于150 m L塑料瓶中, 加入0.03 mol/L NH4F+0.025 mol/L HCl提取剂50.0 m L, 盖严后于往复振荡机上振荡, 振速为160~200 r/min, 振荡30 min后立即用无磷干滤纸过滤于塑料瓶中。整个提取过程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温度控制在20~25℃。准确吸取滤液5.00~10.00 m L于50 m L比色管中, 加入3%硼酸溶液10 m L, 摇匀, 加水至30 m L左右, 加入2滴二硝基酚指示剂, 用1+3氨水溶液和5%硫酸溶液调节溶液刚显微黄色, 再加入钼锑抗显色剂5.00 m L, 用水定容后一定条件下放置30 min, 比色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用此方法测定土壤有效磷, 首先需保证绘制出合格的磷标准曲线, 然而初期的多次试验结果显示, 放置在室内, 无论室温高低, 磷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 (r) 均低于所要求的0.999 0 (表1) 。由于标准曲线绘制时无浸提等步骤, 因此推测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显色条件。Bray-Kurtzl方法指出显色温度在20~40℃为宜, 多数文献也报道在温度达到25℃后显色结果较好[5,8], 但实际试验过程中发现, 即使在>30℃室温下测定, 结果仍不理想。

为进一步明确原因, 研究中选取20、25、30℃空气环境和水浴环境分别进行显色反应, 结果如表2所示。在水浴环境中, 显色反应在20℃和25℃下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试验中观测到低浓度点几乎不显色, 拟合后标线的相关系数也远远达不到0.999 0以上。而在30℃时, 加入显色剂30 min后可以明显观察到各浓度点溶液均呈现一定的蓝色, 且高浓度点的蓝色明显深于20℃和25℃下的, 对各点进行拟合后发现, 此条件下的标准曲线合格, 相关系数 (r) 为0.999 1。

同时, 研究中对比了显色反应在30℃时水浴环境以及空调恒温室内环境下的结果 (表2) 。可以看到, 尽管同为30℃的环境, 但显色在水浴中进行的效果明显好于在空气中, 试验中也观察到在室内的一组标线所显蓝色明显浅于水浴中的, 且室内低浓度的标线点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有蓝色的磷钼蓝生成。由此可知, 在空气中显色溶液很难达到与室温同样的温度, 从而出现了显色不完全的情况, 尤其是浓度低时。而在水浴环境中, 只要温度达到一定要求, 显色反应便可完全地进行。

研究中对采集到的4份土壤样品也分别进行了不同显色条件下的测定, 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在不同温度和环境中显色的样品, 其测得的有效磷含量均非常相近, 这表明显色温度和环境对样品测定的影响不大。而前期研究发现, 应用Olsen法对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进行有效磷测定时, 无论是标准曲线还是样品, 其对显色温度和环境均无严格要求。

注:所有温度下的有效磷含量均以30℃水浴中的标线计算。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酸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时, 尽管温度和环境对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 但磷标准曲线溶液在显色时对环境条件十分敏感, 而绘制出合格的有效磷标准曲线是准确计算样品有效磷含量的基础。准确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是指导合理施肥的前提条件。因此, 在酸性土壤有效磷测定过程中宜严格控制显色的温度和环境。建议合适的显色条件为30~35℃, 水浴环境下测定。

参考文献

[1]史陶钧, 朱荫湄, 鲁如坤.酸性水稻土有效磷测定方法的研究[J].土壤学报, 1979, 16 (4) :409-413.

[2]王荣辉, 曾芳, 许桂芝, 等.现行国标有效磷测定方法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2) :84-85.

[3]宋春丽, 樊剑波, 何园球, 等.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红壤有效磷测定方法研究[J].土壤, 2012, 44 (1) :133-139.

[4]张颖, 刘宏, 李春凤.浅析Olsen法测定土壤有效磷误差的控制途径[J].现代化农业, 2012 (10) :25-26.

[5]杜社妮, 李晶晶, 张蕊, 等.温度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5) :52-53, 57.

[6]靳彩霞.提高土壤有效磷测定数据准确性的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 2011 (11) :62-63.

[7]武巍, 闫孝贡, 杨建, 等.Olsen法和Bray法实用性及可行性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07, 27 (5) :174-178.

上一篇:复合式生物滤池下一篇:动态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