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条件

2024-06-13

利用条件(通用11篇)

利用条件 篇1

1. 从概念中挖掘隐含条件

2. 从性质中挖掘隐含条件

分析本题对sinx范围的求解易出错, 根据siny的有界性来求得sinx的范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是本题所隐含的条件.

3. 从图象中挖掘隐含条件

4 从数量关系中挖掘隐含条件

分析在解决本题过程中, 当讨论a<1<b这种情况时, 要善于转化a+b≤2这一数量关系, 从a+b≤2中看出x=a离对称轴更远, 从而得到f (x) max=f (a) .

利用条件 篇2

一、总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设立的所有类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所称废矿物油综合利用,指对各种工矿机械、车辆、船舶和航空运输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功效降低或失去功效的废矿物油,通过采用各种分离工序,获得达到或接近工业用油品质的润滑油基础油、柴油等油品。

二、企业的设立和布局

(三)新建、改扩建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技术与生产装备。

(四)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根据废矿物油产生的数量、种类、分布、转移等因素合理布局。鼓励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无害化处置、规模化生产、资源化利用。

(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厂区应为集中、独立的整块场地,实施了必要的防渗处理,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六)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城市市区及周边、居民区、疗养地、旅游景点等地点不得建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在上述地点已建的企业应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三、生产经营规模

(七)已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单个建设项目的废矿物油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1万吨(已审批的地方危废中心除外)。新建、改扩建企业单个建设项目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3万吨。

年处置能力依据该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相应环评批文上批准的数量。

(八)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具备与处置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实验设备、公用工程设施及生产辅助设施。

(九)鼓励对废矿物油进行集中处置和利用,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对达不到年处置能力规模要求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引导其合并、转产。

四、资源回收利用

(十)在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过程中,应对其有益组分进行充分利用,对废矿物油再生提炼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具备处理条件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委托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和填埋。

(十一)废矿物油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要符合《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要求。

五、工艺、装备及能耗

(十二)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节能、环保技术、安全成熟的先进工艺及设备。

(十三)提炼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蒸馏工序推荐采用高真空蒸馏,包括分子蒸馏、薄膜蒸发、减压蒸馏等方法。

(十四)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后精制工序鼓励采用溶剂精制或加氢精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硫酸精制等强酸精制工艺。

(十五)废矿物油提炼再生润滑基础油综合能源消耗应低于900千瓦时/吨。

(十六)项目建设中采用的各种材料、装备要符合国家、行业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属于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危险化工工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六、环境保护

(十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及其他相关经营资质,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十八)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评价文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与项目相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十九)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同步配套尾气净化处理装置。尾气排放必须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十)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水处理装置或委托有废水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鼓励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厂区内管网建设要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有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应建立事故应急池;废水排放应当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二十一)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渣贮存设施,废渣自行处理的,处理设施必须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废渣委托处理的,受托企业必须具有该类废物处理的经营资质和能力,鼓励废渣循环利用。

(二十二)对于废矿物油处置设备中噪音污染大的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噪音污染防治应当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七、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

(二十三)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健全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保证检验数据完整,并且具有鉴定合格、符合使用期限的检验、检测设备。

(二十四)再生润滑油基础油、再生燃料油的产品质量标准,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相关产品主要指标执行。

(二十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建立可追溯的生产记录,保存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辅料、各工序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客户材料等相关信息。

(二十六)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职工教育档案。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应定期接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八、安全生产

(二十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并使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二十八)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检查制度。

(二十九)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害。对可能产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三十)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生产与使用溶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三十一)生产区、装卸区、原料、产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存放区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设置警示标志。

(三十二)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在规定的期限内达标。

九、监督管理

(三十三)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现有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三十四)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配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

(三十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建立符合规范的评估体系,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三十六)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三十七)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监管办法。

十、附则(三十八)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利用条件 篇3

高进兴

(峰峰集团瑞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河北 邯郸 056011)

摘要: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的选型设计过程复杂繁琐,设计过程中经常对提升系统进行配重以获得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因此选择合理的配重非常重要。根据安全制动减速度公式及相关规定推导出“安全制动减速度条件”,从而确定配重的合理范围。利用该条件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该公式可应用在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对斜井多绳提升系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安全制动减速度;配重范围;防滑设计;矿井设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3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43

1 概述

随着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多绳摩擦提升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多绳提升是靠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传递的摩擦力进行提升的,因此多绳提升的防滑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指标,更是摩擦提升选型设计及安全经济运转的关键。若想得到优良的防滑性能,经常需对提升系统的轻载侧进行配重,如果能选择合理的配重会提高设计效率,从而优化设计方案。就防滑而言,安全制动是多绳摩擦提升机最危险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设置系统的配重,以保证安全制动时钢丝绳在衬垫上不发生滑动。本文利用安全制动减速度公式及相关规定推导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提升系统轻载侧的钢丝绳静张力范围,从而确定其配重范围,可以减少设计过程中配重的测试次数。轻载侧与重载侧在实际工作中上提、下放過程中是相互转化的。因此,该方法所说的轻、重载侧是相对的。

多绳摩擦提升防滑设计中已有“最大张力比条件”、“最小制动力矩倍数条件”、“最大制动力矩倍数条件”、“最小质量模数条件”等,本文中将利用安全制动减速度得到钢丝绳静张力的计算方法称为“安全制动减速度条件”。

2 公式推导

可见,空载运输不调整配重是可行的。经后续计算重载运输与回空罐时防滑验算等均可满足要求。若考虑运输大件时调整配重则配重可适当增加,配重可由配重及矿车组成,可以减小两端张力比,减小电动机功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利用率。

6 结语

通过安全制动减速度公式及相关规定推导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轻载侧静钢丝绳张力范围,即“安全制动减速度条件”,从而获得配重合理范围,可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配重的试验次数,提高了设计效率。采用该条件公式简单可靠,可以计算出是否需要增加配重,最小配重是多少,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配重。该公式可应用在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对斜井多绳提升系统也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参考文献

[1] 煤矿在用摩擦式提升机系统安全检测检验规范(AQ 1014-2005)[S].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3] 煤矿地面多绳摩擦式提升系统设计规范(MT 5021-1997)[S].

作者简介:高进兴(1977-),河北邯郸人,峰峰集团瑞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煤矿机电与运输设备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

利用隐含条件解题的策略 篇4

如何迅速识破考题中的隐含条件, 选择物理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 简洁高效地完成解题, 集中体现了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平常解题中养成通过审题仔细分析推敲关键词语, 从物理模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变化和临界状态中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的良好习惯.命题中条件的隐含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隐含物理现象中

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条件是获取已知条件的关键.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示意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 “通迅卫星”示意卫星运行角速度或周期与地球的相同, 即同步, “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示意物体是等势体, 内部场强为零……

2.隐含在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中

在试题中常将理想化条件隐含在有关词语或题意中, 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和挖掘.如质点和点电荷, 都不计其形状和大小;轻质弹簧即不计其重;光滑表面即不计其摩擦;理想变压器即不计功率损耗等.

3.隐含在临界状态中

当物体由一种运动 (或现象、性质) 转变成另一种运动 (或现象、性质) 时, 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隐含着物体的临界状态及其临界条件, 需通过分析、推理来挖掘.

4.隐含在题设附图中

许多物理试题的部分条件常隐含于题设图形中及图形的几何性质中, 需考生通过观察、分析予以挖掘和发现.

5.隐含于常识中

许多物理试题某些条件由于是人们的常识而没有在题中给出, 造成所求量与条件之间一种比较隐蔽的关系, 需考生据题意多角度分析, 展开联想, 深刻挖掘, 根据一些常识, 提取或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 以弥补题中已知条件中的不足进而达到解题目的.

例1 如图1所示, A、B两个物体靠在一起,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3㎏, mB=6㎏, 今用水平力FA推A, 用水平力FB拉B, FA和FB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FA=9-2t (N) , FB=3+2t (N) , 问从t=0到A、B两物体脱离, 它们的位移是多少?

解题方法与技巧:在本题中我们可以看到, A、B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最终是“脱离”, 所以脱离时两物体间弹力为零.

此中, “脱离”则为该题的隐含条件.

设A、B间弹力为F,

A、B整体加速度

undefined

对B分析:

F+FB=mBa

得:F=5-2t.

脱离时F=0, 即undefined时A、B脱离.

脱离前位移:

undefined

例2 在一个以加速度g做自由下落的电梯内, 某人同时相对电梯由静止释放一个铅球和一个氢气球, 则电梯内的人将会看到 ( )

(A) 铅球坠落在电梯底板上, 氢气球上升到电梯顶板;

(B) 铅球仍在人释放的位置, 与人相对静止, 而氢气球上升到电梯顶板;

(C) 铅球坠落在电梯底板上, 氢气球仍在人释放的位置, 与人相对静止;

(D) 铅球和氢气球均在人释放的位置, 与人相对静止.

解题方法与技巧:绝大多数学生错选答案 (A) , 认为氢气球受到空气浮力作用, 故会上升到电梯顶板.产生错误的原因, 一是把静力学中的浮体定律与超重、失重状态下的浮力定律等同起来了.二是没有注意本题中的隐含条件:人、铅球、氢气球均以加速度g自由下落.

由失重状态下的F浮=rV排 (g-a) 可知, 在自由落体状态下的a=g, 故F浮=0, 因此, 铅球和氢气球都不受浮力作用, 都将作自由落体运动, 相对于人静止.

正确答案是 (D)

利用条件 篇5

临沂市地热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临沂市地处鲁、苏两省交界处,是鲁南、苏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河东区汤头温泉早在北魏年间就有文字记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开发程度越发得以重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作 者:郭士昌 姚春梅 徐品 刘瑞峰 刘安同 GUO Shichang YAO Chunmei XU Pin LIU Ruifeng LIU Antong  作者单位:郭士昌,姚春梅,徐品,刘瑞峰,GUO Shichang,YAO Chunmei,XU Pin,LIU Ruifeng(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济南,250014)

刘安同,LIU Antong(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276000)

刊 名:山东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LAND AND RESOURCES IN SHANGDONG PROVINC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P314 TK529 关键词:地热   资源条件   开发效益   临沂  

利用条件 篇6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生防菌;响应面法;发酵

中图分类号: S476.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3

Abstract: In order to raising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the growth conditions and culture medium of biocontrol strain YB-81 was optimized based on single factor test.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of the biocontrol strain YB-81 were determined for 0.53% beef extract+glucose(1∶1), 0.99% peptone, 0.20% odium chloride, temperature at 36 ℃, pH 8.0, speeding at 200 r·min-1, the incubation time of 36 h. The total numbers of colony was 1.88×109·mL-1, improving by 72%,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to Gaeumannomyces gramims was 87.2%, improving by 32.5% with the optimal growth conditions. The optimal growth condition of the biocontrol strain YB-81 was identifi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largement of production.

Key words: wheat take-all;biocontrol strai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fermentation

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是一种典型的根部土传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ms var. tritici)侵染所致[1-4]。小麦发病后,植株根部变黑,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质量下降,甚至全株枯死,减产幅度很大,民间称此病害为“小麦癌症”。最近5年,小麦全蚀病扩展迅速,造成严重危害, 且防控困难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顽固的土传病害。目前,对全蚀病的防治依靠化学药剂拌种,常规药剂防治效果不好,全蚀净防效较好但成本太高。

YB-81菌株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利用现代微生物筛选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出的对小麦全蚀病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室内生测试验以及田间试验证明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目前该菌株专利已授权(专利号2010101 99739.1)。本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菌株的发酵条件,目的是为提高该菌株的防病效果,进一步中试生产,为应用于大田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YB-81和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ms var. tritici)均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基础培养基为NA培养基,小麦全蚀病菌培养基为PDA。

1.2 方 法

1.2.1 生长量的测定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5]。各处理培养液用梯度稀释法稀释涂板后,37 ℃恒温倒置培养36~48 h,调查平板菌落数,然后计算活菌数(cfu·mL-1)。

1.2.2 抑菌率测定 抑菌率的测定采用含毒介质法[6]。

1.2.3 发酵条件优化 通过单因素试验,测定不同时间、温度、初始pH值、药瓶转速对YB-81菌株发酵效果的影响。

1.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试验设计,选取对发酵培养基有显著影响的3个因素即碳源、氮源及无机离子,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3个因素的试验点,每个因素选择2个水平,测定各发酵培养基中芽孢杆菌的生长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选取碳源牛肉膏+葡萄糖(1∶1) (g)、氮源蛋白胨(g)、无机离子氯化钠(g)3个因素来研究发酵培养基最佳条件,以菌落总数为响应值,利用Design-Exper.8.05软件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优发酵条件

通过设置不同时间、温度、初始pH值、摇瓶转速优化菌株YB-81的发酵条件,结果如图1~图4所示。菌落总数与抑菌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菌落总数越高,抑菌率也越高。发酵时间36 h抑制率达最高80.6%,菌落总数16.6亿个·mL-1;随着发酵温度的上升菌落总数逐渐增多,在36 ℃时发酵代谢物此时的抑菌作用最强,菌落生长总数也最多,40 ℃ 时抑制率明显降低;pH值8.0时,抑制率和菌落总数均在最高点,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芽孢杆菌在5个不同摇床转速条件下,抑制率变化不明显,菌落总数逐渐增多,在200 r·min-1菌落总数达到最大值16.2亿个·mL-1。

2.2 生防芽孢杆菌YB-81发酵培养基试验设计

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发酵培养基(100 mL)中最佳碳源葡萄糖+牛肉膏(1∶1)添加量为0.5 g,最佳氮源蛋白胨1.0 g,最佳无机离子氯化钠0.20 g。

2.3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2.3.1 响应面优化试验 以菌落总数为响应值,利用Design-Exper.8.05软件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菌落总数响应曲面分析试验结果见表2。

根据软件对表2中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得到生防芽孢杆菌培养基设计过程中A碳源、B氮源、C无机离子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

Y=+177.60+2.00A-5.88B+1.62C+9.75AB+0.25AC-1.50BC-88.30A2-27.05B2-45.55C2

2.3.2 响应曲面方差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该模型的F值为38.03说明模型是显著的,各因素中BC和B2显著;均二次方A2、C2极显著。

2.3.3 响应曲面图与等高值线图的分析 交互效应的强弱可用等高线的形状来映出, 椭圆形表示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 而圆形则与之相反。由图4~图6可知,碳源葡萄糖+牛肉膏(1∶1)(A)、氮源蛋白胨(B)、无机离子氯化钠(C)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如图中4所示,碳源与氮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碳源在零水平时,在氮源增加的同时,菌落总数也逐渐增加,当碳源超过0.5 g以后,菌落总数不再增加。从等高线图中可直观看出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

图5显示了碳源与无机离子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从其等高线可直观看出,因为等高线的形状反应了交互效应的强弱大小,圆形表示两个因素作用不显著。

由图6可知,把氮源加入量固定于零水平(1.0 g)时,氮源与培养基中无机离子交互影响效应特点是:随着氮源的变化,菌落总数先上升后降低;适当的增加氮源可以减少一定量无机离子。说明氮源与无机离子有一定的交互作用。

以上3个响应面均为开口向下,说明响应值(菌落总数)存在极大值,3个图形的等高线中心均位于-1~1之间,表明培养基最优条件存在于所设计的因素水平范围之内。模型培养基优化条件为:碳源0.53 g,氮源0.99 g, 无机离子0.20 g,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菌落总数为168.408 ×107个·mL-1。

2.3.4 模型验证 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全蚀病生防菌株YB-81发酵培养基的3个影响因素,模型理论条件牛肉膏+葡萄糖(1∶1)0.53%,蛋白胨0.99%,氯化钠0.20%,这3个主要因素对菌株YB-81生长条件存在显著影响。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经3次平行验证试验,取平均值,实际菌落总数为18.8亿个·mL-1,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72%,对全蚀病菌抑制率达到87.2%,较优化前提高了32.5%。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民间俗称“小麦癌症”。 枯草芽孢杆菌YB-81菌株经过室内生测、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已验证其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拌种处理,菌株进入土壤,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对小麦全蚀病的长期预防与防治大有益处。目前该菌株专利已授权(专利号2010101 99739.1)。利用该生防菌株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已经得到了农业部农药大田试验批准证书(农药试验证号:SY201001691),已完成农药大田试验,正在登记,该菌株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广泛。

在大规模生产菌剂前,对菌株YB-8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能够确定一套产率最大、最节约的发酵模式。传统上对于生防菌株的发酵通常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7-11],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学模拟和优化,直观、可信度高[12],最终确定了一系列最优发酵条件,使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率提高32.5%,菌落总数提高72%。

本试验中对生防菌株的发酵优化是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菌株进一步中试生产时,可以此发酵模式为基础,但发酵罐中的发酵条件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及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照良, 商鸿生. 小麦全蚀病发病因素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 1999, 19(6): 63-65.

[2] 司剑林.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6): 135-135.

[3] James C R. Review Take-all of wheat [J].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3, 62: 73-86.

[4] 王翠,燕照玲,施艳,等.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J]. 河南农业科学,2013(5): 97-100.

[5] 李华. 平板菌落计数的改进方法[J]. 生物学通报, 2006,41(1): 51-51.

[6] 孙广宇, 宗兆峰.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42-143.

[7] Ing-Lung Shih, Chia-Yu Kuo, Feng-Chia Hsieh, et al.Use of surface response methodology to optimize culture conditions for iturin A production by Bacillus subtilis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08, 39(6): 635-643.

[8] Li Rui-fang,XU Yi.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to improve production of antagonistic metabites by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BS501a[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1,18(4):1 047-1 053.

[9] 陆继臣,迟乃玉,窦少华,等. 响应面法优化灰霉病生防菌CNY-04培养条件[J]. 微生物学通报, 2013, 40(8): 1 414-1 422.

[10] 曹冬梅,胡耀辉.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HY15发酵生产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发酵条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1): 97-100.

[11] 孙会强,周赛男,谭周进, 等. 一株烟草内生拮抗放线菌发酵条件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17(6): 914-917.

利用条件 篇7

一、项目建设条件和企业生产布局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 符合本地区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要求, 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的要求。

(二)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 大中城市及其近郊, 居民集中区等周边1公里内, 不得新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

二、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

(一) 新建废铜再生利用 (杂铜生产阳极铜) 冶炼项目生产能力应在10万吨/年以上。鼓励企业实施10万吨/年以上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 到2015年底以前淘汰5万吨/年以下的废铜再生利用 (杂铜生产阳极铜) 生产能力。

(二) 新建废铜再生利用 (黄杂铜/紫杂铜直接利用) 熔炼项目生产能力应在5万吨/年以上。鼓励企业实施5万吨/年以上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 到2013年底以前淘汰2万吨/年以下的废铜再生利用 (黄杂铜/紫杂铜直接利用) 生产能力。

(三)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应采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预处理环节应采用导线剥皮机、铜米机等自动化程度高的机械法破碎分选设备及烟气治理设施完善的环保型焚烧炉, 冶炼环节应采用生产效率高、能耗低、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环保达标的先进生产工艺及装备, 配套建设具备二恶英防控能力的设备设施。

(四) 淘汰无烟气治理措施的焚烧工艺和装备, 以及冲天炉、50吨以下传统固定式反射炉、直接燃煤的反射炉等生产工艺及设备。淘汰无废水循环利用设施、无余热回收利用设施、烟气排放不达标的落后冶炼工艺和装备。

三、能源消耗及资源综合利用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 (杂铜生产阳极铜) 冶炼项目综合能耗应低于350千克标准煤吨铜, 现有废铜再生利用 (杂铜生产阳极铜) 企业综合能耗应低于390千克标准煤/吨铜。

(二)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 (黄杂铜/紫杂铜直接利用) 熔炼项目综合能耗应低于80千克标准煤/吨铜, 现有废铜再生利用 (黄杂铜/紫杂铜直接利用) 企业综合能耗应低于100千克标准煤/吨铜。

(三)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铜的总回收率97%以上, 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现有废铜再生利用企业铜的总回收率96%以上, 水循环利用率90%以上。鼓励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建设伴生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系统。

四、环境保护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 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 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运行。

(二) 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应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并通过评估验收。

(三) 废铜再生利用企业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应环保标准要求。禁止采用露天焚烧方法处理废铜中的塑料、涂层、橡胶及其它杂质。拆解废变压器等废旧机电设备时, 应统一收集、处理废油, 做到环保达标和综合利用。产生的最终废弃铜泥、铜渣, 废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泥渣, 除尘系统净化回收的烟尘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处置能力的, 应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妥善处置。

(四) 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 。

五、安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铜再生利用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应当遵守《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作业环境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1) 的要求。

(二) 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培训、检查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三) 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应有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对重大危险源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设备。

(四) 对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关键生产环节推行岗位技能培训, 拆解、熔炼、铸造、熔铸等关键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2013年底前, 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资质的比例不低于企业总人数的10%。

(五) 企业用工制度要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

六、监督与管理

(一) 各有关部门对废铜再生利用企业进行投资管理、土地供应、信贷融资、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工作时应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二)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废铜再生利用行业的管理, 对当地废铜再生利用企业执行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相关行业协会协助准入条件实施工作, 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管理。

(三) 工业和信息化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 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名单, 促进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产业升级。

七、附则

(一) 本准入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 所有类型废铜再生利用企业和项目。

(二) 本准入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 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利用条件 篇8

《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较为抽象且理论性很强, 而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 同时这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上, 应该减少数理论证, 以理解概念, 突出应用教学为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节的要点进行突破, 从而更有效果地达到教学目的。

1 课程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是技工学校电工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它包含了模拟与数字两部分, 原理性的分析占较大部分, 这对于理科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 会有抗拒性, 因此摆脱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前六章属于模拟电路, 最后两章是数字电路内容。

第一章是二极管, 主要是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及工作特性。

第二章是三极管, 重点是三极管的作用及相关放大电路的分析。

第三章是集成运放, 主要讲述集成运放的原理及应用。振荡电路。

第五章是直流稳压电源, 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过程。

第六章是晶闸管, 理解并掌握晶闸管与二极管的区别。

第七章是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理解并掌握常用门电路的逻辑关系及其组合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是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 理解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特点。

2 教学方法

2.1 趣味实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二章,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艰苦创新精神和节俭意识, 专业理论教师没有制订材料申报计划, 主要采取借还方式, 由教师从实验室借出一些面包板、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 下课后安排各组长收集材料, 并还回去给实验室。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好连接电路图, 并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求, 再让学生对照电路图接好并观察发光二极管的情况。如图1所示。

注:由于需要反映三极管放大电流的作用, 若接电流表较为麻烦, 因此这里用相同的发光二极管来替代, 亮暗程度可以反映出电流的大小。再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内容教学, 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收获成就感,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2动画演示法

由于第三章需要理解集成运放的原理及应用电路, 倘若教师只对照原理图进行讲解分析, 则会缺乏直观性, 而枯燥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 造成学生厌学情绪, 因此采取了动画演示法, 利用输入输出变化, 用动画形象体现出来, 动画的多样性及形象性使得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解较为复杂的电路。

2.3软件仿真法

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实验室的元件更新远跟不上社会的脚步, 因此在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软件仿真的方式。Proteu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 Proteus拥有着巨大的教学资源, 可以用于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教学与实验中, 提供了一个图形显示功能, 可以将线路上变化的信号, 以图形的方式实时地显示出来, 其作用与示波器相似, 但功能更多, 还可以提起个别学生学习仿真软件的好奇心。

第四章需要理解正弦波振荡的产生原理, 第五章直流稳压电源是电子技术实习里必不可少的一个课题, 因此在讲解前先借助实验室里以前学生制作的旧板给学生进行参考, 注重各元件的作用及特性, 采用边复习巩固边穿插新内容的方式, 一边观察仿真现象, 逐步深入讲解, 注重理解各部分的原理。如图2LC振荡电路, 图3直流稳压电源等。

2.4 对比推理法

而对于第六章晶闸管, 与二极管有较高的相似性, 采用对比讲解的方法, 主要是突出晶闸管的工作特性及应用。

2.5 混合教学法

第七章开始接触数字信号, 与模拟信号的连续性相比, 数字信号显得更为独立, 需要让学生理解对立的两种状态, 以及逻辑关系的存在性。因此这里采用多媒体教学, 边演示边分析, 边仿真边讲解, 从生活实例到课堂知识, 再从书本内容回到生活, 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再在适当的时候穿插练习巩固。

第八章是研究有记忆性的触发器, 这点在讲解过程中会让学生有抽象的概念, 理解起来不容易, 因此以仿真电路, 演示输入输出波形为主, 让学生在边看边学的过程中, 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6 考证辅助法

机电一体化的同学会考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 而理论的题目里会有涉及每一章节的内容, 因此穿插讲解考证知识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迫在眉睫, 从而得到重视。

3 结语

总之,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处于各专业教学的中间环节, 是学生对电子线路认识和理解的关键性课程, 这门课程中, 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再一一针对性地突破知识要点,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赟.《电子技术基础》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2]刘贵栋, 王淑娟.应用Multisim的“电子技术基础”研究性教学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5) .

[3]孙陈英, 江嘉旻.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

[4]李咏红.Multisim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 2010 (8) .

[5]张娟, 钟清华, 张涵.电子技术实验个性化教学与创新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5) .

利用条件 篇9

一、项目建设条件和企业生产布局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 符合本地区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要求, 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的要求。

(二)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 大中城市及其近郊, 居民集中区等周边1公里内, 不得新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

二、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

(一) 新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生产能力应在10万吨/年以上。淘汰1万吨/年以下再生铝项目, 以及直接燃煤或4吨以下反射炉、利用坩埚熔炼再生铝合金的工艺及设备。鼓励企业实施5万吨/年以上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 到2013年底以前淘汰3万吨/年以下的废铝再生利用生产能力。

(二) 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应根据废铝资源情况采用蓄热式燃烧、磁搅拌、低温熔炼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环保达标的先进生产工艺, 配套建设环境保护、余热综合利用、铝灰渣综合回收、二恶英防控等设备设施。

三、能源消耗及资源综合利用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综合能耗应低于130千克标准煤/吨铝, 铝的总回收率98%以上。

(二) 现有废铝再生利用企业综合能耗应低于150千克标准煤/吨铝, 铝的回收率96%以上。

(三) 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应综合回收铝灰渣, 最终废弃铝灰渣中铝含量3%以下, 废水循环利用率98%以上。

四、环境保护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 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 建设项目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运行。

(二) 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应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并通过评估验收。

(三) 废铝再生利用企业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应环保标准要求。禁止采用露天焚烧方法处理废铝中的塑料、涂层、橡胶及其它杂质。产生的最终废弃铝灰渣、废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泥渣、除尘系统净化回收的烟尘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处置能力的, 应将废渣等废弃物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妥善处置。

(四) 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 。

五、安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一) 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作业环境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1) 要求。

(二) 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培训、检查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三) 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应有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对重大危险源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设备。

(四) 对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关键生产环节推行岗位技能培训, 拆解、熔炼、铸造、熔铸等关键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2013年底前, 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资质的比例不低于企业总人数的10%。

(五) 企业用工制度应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

六、监督与管理

(一) 各有关部门对废铝再生利用企业进行投资管理、土地供应、信贷融资、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工作时应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二)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废铝再生利用行业的管理, 对当地废铝再生利用企业执行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相关行业协会协助准入条件实施工作, 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管理。

(三) 工业和信息化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 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名单, 促进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产业升级。

七、附则

(一) 本准入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 所有类型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和项目。

(二) 本准入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 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利用条件 篇10

(一)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是指采用物理机械法对热塑性废塑料进行再生加工的企业,企业类型包括PET再生瓶片类企业、 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及以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

(二) 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所涉及的热塑性废塑料原料,不包括受到危险化学品、农药等污染的废弃塑料包装物、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等塑料类危险废物。

(三)新建及改造、扩建废塑料加工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所在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规划。 企业建设应有规范化设计要求,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及生产装备。

(四)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确定或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不得新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已在上述区域投产运营的废塑料再生加工企业,要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二、生产经营规模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 000 吨; 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 000 吨。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 000 吨; 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 000 吨。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 000 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 000 吨。

(四) 企业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厂区作业场地面积。

(五) 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要求。

三、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

(一)企业应对收集的废塑料进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不得倾倒、焚烧与填埋。

(二) 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 千瓦时/吨废塑料。

( 三)PET再生瓶片类企业与废塑料破碎、 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1.5 吨/吨废塑料。 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0.2吨/吨废塑料。

(四)其他生产单耗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四、工艺与装备

新建及改造、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废塑料再生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 应实现自动进料、自动包装与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湿法破碎、脱标、清洗等工序应实现洗涤流程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 应采用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设施。 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清洗工序应实现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 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分选工序鼓励采用自动化分选设备。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 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预处理设备和造粒设备。 其中,造粒设备应具有强制排气系统,通过集气装置实现废气的集中处理;过滤装置的废弃过滤网应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四) 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工艺、装备要求。

(五)鼓励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研发和使用生产效率高、工艺技术先进、能耗物耗低的加工生产系统。

五、环境保护

(一)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二)企业加工存储场地应建有围墙,在园区内的企业可为单独厂房,地面全部硬化且无明显破损现象。

(三)企业必须配备废塑料分类存放场所。 原料、产品、本企业不能利用废塑料及不可利用废物贮存在具有防雨、防风、防渗等功能的厂房或加盖雨棚的专门贮存场地内,无露天堆放现象。 企业厂区管网建设应达到“雨污分流”要求。

(四)企业对收集的废塑料中的金属、橡胶、纤维、渣土、油脂、添加物等夹杂物,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企业不具备处理条件,应委托其他具有处理能力的企业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与填埋。

(五)企业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废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率必须符合环评文件的有关要求。 废水处理后需要外排的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企业应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工艺,或交由具有处理资格的废物处理机构,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除具有获批建设、验收合格的专业盐卤废水处理设施,禁止使用盐卤分选工艺。

(六)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废气、粉尘的加工车间应设置废气、粉尘收集处理设施,通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七)对于加工过程中噪音污染大的设备,必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企业噪声应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六、防火安全

( 一) 企业应严格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 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内应严禁烟火,不可存放任何易燃性物质,并应设置严禁烟火标志。

(三)生产与使用化学药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七、产品质量与职业培训

(一)企业应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制定完善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应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保证检验数据完整;鼓励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塑料再生颗粒原料符合相应加工制品质量标准要求;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应达到国家相关制品的质量标准或要求。

(三)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材料、产品可追溯制度。

(四)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再生与利用等领域的相关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八、安全生产

(一)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按规定限期达标。

(二)加工企业的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应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三)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应有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检查制度。

(四)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机械伤害。 对可能产生粉尘、烟气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九、监督管理

(一)新建和改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 未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现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二)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加强对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三)塑料再生加工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应用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产品;建立符合规范条件的评估体系, 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四)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塑料再生加工利用企业名单。 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五)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本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和监管办法。

十、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塑料再生加工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对档案的利用 篇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档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档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对档案工作的既有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如何创新服务,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利用档案, 让档案活起来, 提高档案的利用效果, 适应社会的发展, 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就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2 怎样加强档案的利用工作

2.1 要加强档案利用工作的基础建设

(1) 加快电子文件收集管理步伐。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文件将是馆藏数字档案信息新的主要来源。实现电子文件管理的高效化, 打破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的体制壁垒, 统筹规划, 根据电子文件管理要求, 设计开发或改造原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为电子文件形成、积累、整理、归档提供平台。

(2) 加快建设和完善档案系统局域网络。要通过局域网的建设和应用, 充分整合档案资源,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 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应用的及时性。

(3) 加快现有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和部分全文数据库的建设, 积极推进对一些重要内容、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加强对重要档案的保护, 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2.2 运用利用观点来处理各项基础业务工作

(1) 利用观点在档案收集工作中的体现

收集工作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收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档案的利用工作。利用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做到文件材料的“完整齐全”。一是多精得当。所谓多, 是指档案门类齐全, 载体多样;所谓精, 是指室藏档案要有保存价值, 皆是精品。不能鱼龙混杂。

(2) 利用观点在档案整理、鉴定工作中的运用

整理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项工作中, 档案人员必须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档案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鉴定准确, 统计全面。做到仔细认真、精益求精, 以便保证今后档案利用工作中的查全率、查准率。

(3) 利用观点在档案保管工作中的应用

档案的保管工作是档案收集、整理 (鉴定、统计) 和利用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档案资料保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档案的寿命及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保管工作中的一点点疏忽和粗心大意都将给经营管理和经济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反之会给单位和部门增加效益。

2.3 分析和掌握利用者的心理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的直接体现。要搞好档案的利用工作, 除了档案人员的努力工作外,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利用者的了解。如果档案人员不了解利用者, 特别是不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档案利用工作就很难取得好的成效。所谓利用者的心理状况, 就是利用者在利用档案的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意志和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它是因时而易、因事而变、因人而异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针对利用者不同的心理, 档案人员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查档者的心理需求, 掌握利用者的心理, 才能使档案利用工作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创造条件为各方面提供服务

档案的利用率越高, 就越体现其价值, 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就会加强, 从而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要跳出以往“保管”的思维, 积极创造条件, 主动提供服务。而新的形势也要求档案工作者迅速实现转型, 不能仅仅满足于开放原始档案, 要将综合整理的档案信息加工“产品”, 为社会服务。

2.5 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利用档案

(1) 档案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地方有关档案管理的法规, 使档案利用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馆藏情况, 通过散发各种参考资料、发行检索工具、公布档案开放的消息、举办讲演、讨论会、发表档案研究的学术论文、举办档案展览等方式, 激发利用者对档案的兴趣, 了解档案的作用和馆藏内容, 从而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

(3) 建立多层次, 全方位的档案利用新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档案利用工作主要是在阅览室内进行的, 且提供给利用者的大都为档案原件, 或者出借档案向用户提供服务。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要利用档案定期汇编各类有使用价值的资料, 为广大利用者的工作、学习、及科研提供信息资料及参考依据。

(4) 有偿机制。增加收益除了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 还可以把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转变为实际的经济利益。可通过有偿咨询服务、有偿指导服务等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以获得广大利用者的支持认可。当档案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 就可以对信息使用者收费, 以增加适当的经济收益, 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足够的经费。这对于完善服务体系, 更新档案馆软硬件设施是很有帮助的。

2.6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联网实现的文档一体化, 为拓宽利用渠道提供了广阔空间。现在网络已成为高校各类信息的传递中心。档案利用除了采用以往的“阵地式服务”等形式外, 还要积极开展好网络服务。建立网上查询系统, 利用网络快速和准确的特点, 及时向广大利用者提供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部门要将档案资源数字化, 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传输, 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2.7 提高档案咨询服务质量

咨询服务是档案利用工作的核心内容, 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档案利用的效率。针对咨询查档者求尊、求简、求准和求静的心理, 咨询服务中一要解放思想, 转变服务观念, 简化查档手续;二要发挥中心档案馆咨询服务的中心作用, 建立咨询服务网络系统, 编制好本区域内统一的馆存资料查询指南, 让利用者在必要利用时获得简捷明了的查询途径;三要熟练掌握馆内的各种检索工具、编研资料、专题材料, 以便快速有效地帮助利用者查找各种档案资料;四要加强对馆存资料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在为利用者提供专业资料服务上尽可能有一个满意的效果。

2.8 做好档案利用的信息反馈工作

信息反馈的收集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档案工作人员, 可以对利用者采用书面、电话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 或与有关单位或人员建立信息互动关系, 及时掌握利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需要充实完善的馆藏资料和馆藏资料利用价值挖掘开发等信息内容, 借以进行研究和探索档案利用工作的规律, 以便更好地改进档案利用工作, 不断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水平。

2.9 确保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

加强监管, 运行安全。为了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安全地运行, 该局还设立了信息系统防火墙、密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 建立了备份与恢复系统, 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建立了电子归档制度。严格执行保管制度, 做好了对电子文件利用活动的管理, 从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两方面有效地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3 结论

档案的提供利用, 是档案工作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

档案的收集和整理、鉴定、编目、保管等各项基础工作都要体现和贯穿利用这一思想, 善于运用利用观点来处理各项基础业务工作。要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就要强化档案管理, 把充分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奋斗目标来实现。

摘要:档案工作的重心已从“档案保管”转移刭“档案利用”上来, 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 其重要性正在得到进一步强化, 也对档案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新时代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用活档案、搞活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才能大有作为。档案工作应该在加强收集、整理、保管工作的基础上, 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提供利用方面, 将服务的重点放在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上来。

关键词:档案,利用,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吕静, 邹秀丽.创新服务提高档案的利用效果[J].黑龙江档案, 2007 (3) .

[2]杨菊洪.高校馆藏档案的利用[J].湖北档案, 2010 (12) .

[3]倪冬波.加强新时期高校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J].煤炭技术, 2010, 29 (2) .

[4]董小鸥.浅析电子文件档案的利用与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 2009 (3) .

上一篇:全民健康运动下一篇:政治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