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2024-10-26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精选10篇)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1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本文转自论文发表,原文地址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利用好基地的“地形条件”将决定设计方案成败的观点。同时指出,采用“剖面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地形条件

基地环境

剖面策略

众所周知,建筑师在进行方案构思之初,都应是从分析基地环境入手。基地环境包括地形、植被等多方面要素,这些要素本是建筑创作的启发性因素,但在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下,简单的抄袭和快速的复制已经成为有效适应市场的方法,同类型的建筑逐渐形成了某种固定僵化的模式,建在不同基地上的建筑很可能采用的是同样的平面模式。这反映出了很多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对基地环境的忽视。

谈到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笔者不得不再次提到现代建筑的杰作——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如图1)。它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地。当时赖特在图(1)

实地考察完之后就说,熊跑溪的基址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是那条涓涓溪水。他要把别墅与流水的音乐感结合起来,并急切地索要一份标有每一块大石头和直径6英寸以上树木的地形图。按照赖特的想法,“流水别墅”背靠陡崖,生长在小瀑布之上的巨石之间,水泥的大阳台叠摞在一起,它们宽窄厚薄长短各不相同,参差穿插着,好像从别墅中争先恐后地跃出,悬浮在瀑布之上,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流水别墅建成之后即名扬四海,后来别墅的主人——德裔富商考夫曼将它献给当地政府,永远供人参观。交接仪式上,考夫曼的致辞是对赖特这一杰作的感人总结。他说:“流水别墅的美依然像它所配合的自然那样新鲜,它曾是一所绝妙的栖身之处,但又不仅如此,它是一件艺术品,超越了一般含义,住宅和基地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类所希望的与自然结合、对等和融合的形象„„”现如今,也有很多建筑师模仿赖特的这一杰作,但单纯的模仿根本就达不到那种传神的效果,因为它脱离了原本的自然环境条件。

笔者不惜笔墨分析“流水别墅”这一经典之作,其目的就在于强调分析基地环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当然,不是每个建筑师都有机会能像赖特那样在如此怡人的环境中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构思,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每一项实际工程,它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基地环境当中。前面已经谈到,地形条件属于基地环境中尤为突出的因素。在此,笔者将通过曾经主持设计的一个工程实例来交流讨论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2008年7月,笔者所在的设计团队有幸参加了包头市殡仪馆搬迁工程的设计公开招投标,并最终中标(如图2)。这次竞标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在方案构思之初,充分分析考虑了基地的地形条件。

整个基地很有特点(如图3),东西北三面地势高,为缓坡山丘,且基地呈北高南低的走势;基地当中斜穿了一条常年经雨水冲积出来的既宽又深的泄洪沟,将基地分割成东西两块。通常,这些因素很容易制约建筑师的构思布局。但如果利用得当,也可将它们变成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笔者欲从三个方面分析本案在如何利用“地形条件”中的探索。

图(2)

(一)改泄洪沟为景观河道,既满足功能又美化环境

基地中的泄洪沟是每年雨季时节山区排水的通道,因此不能够填埋。设计师现场踏勘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泄洪沟加以改造利用,把它变成园区内的一条景观河道。这样一来有几个好处:第一,保留了雨季排水的通道,满足山区泄洪要求;第二,有效减少了土地填方量,节省资源和投资;第三,美化了园区环境,提升殡葬服务的品质;第四,利用河道作为办公生活、殡葬服务、公墓等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有效减少了分区之间的干扰影响(如图4)。

(二)利用自然高差造气势、赢空间 基地内较大的高差对于殡葬服务区的设计来说确实是不利的因素,因为殡葬服务区内的大部分建筑单体是需要通过运尸通道串联在一起的,运尸通道是不适宜爬坡和垂直升降的。但是又不能简单的把基地填平,其一,需要的回填土方量巨大;其二当地的土质不好,湿陷性情况比较严重,回填之前必须换土或者强夯处理。总之,如果采用填平基地的方案会造成资源

图(4)

图(3)

和投资的巨大浪费。因此,设计师认为如何解决好流程和地势之间的矛盾是该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

图(5)

基地区域常年风向是西北风,而殡葬服务区内的火化车间必须是放在下风向。因此就决定了火化车间只能是放在偏东南角的位置,恰恰这个地方是东面山坡的起坡区内,地势偏高。于是设计师将与之相邻却处于地势偏低位置的殡殓中心与悼念大厅主体建筑采用基底抬高的处理手法(如图5),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有效解决了高差问题,使这几个建筑单体之间的运尸通道平缓顺畅;第二,殡殓中心和悼念大厅主体建筑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占地面积大,在建筑基底范围内南北高差也达3米之多,因此将南面的悼念大厅基底抬高有效避免了综合建筑体内部出现高差而造成流程不畅,同时基底抬高后在悼念大厅与南面的广场形成落差,然后设置大台阶,让整个主体建筑显得宏伟气派,彰显了它在园区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如图6)。第三,利用大台阶平台以及悼念厅下面的建筑空间作为鲜花、挽联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的加工区域,既有效利用了高差形成的空间,又完善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需求,一举两得。

(三)利用山丘构筑风水宝地,提升土地价值

在基地内的西北角有一个山丘,地势起伏,是无法作为殡葬服务区的建筑用地的。把它纯粹作为景观用地来处理,又实在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设计师意识到,如果把这块不好用的建设用地作为公墓用地,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把墓地建在地势起伏的山丘上,可以营造丰富的主题景观效果,同时又符合老百姓喜欢把墓建在山腰上的传统思维。并且,基地内的这片山丘地背靠着北面的连绵山脉,东南面濒临基地内改造的景观河道,可谓“背山面水”,实为一

图(6)块风水宝地。把公墓区设在这个位置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创造了无限的商业价值。

图(7)

通过上述工程实例,笔者阐述了利用好基地的“地形条件”是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师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也不同,但是大都选择了同一个突破口:借助剖面这种图解方式,从竖向上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组织人、建筑、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关系的设计策略。我们将这种以竖向分析为主导的设计策略称为“剖面策略”。在包头殡仪馆搬迁建设工程设计当中,设计师在解决流程和地势之间的矛盾时,正是利用了“剖面策略”,绘制剖面图,分析地势高差、解决流线并赢得有利空间。

采用“剖面策略”的建筑设计易于结合景观设计,从竖向上分析建筑与地形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例如荷兰黑尔沃萨姆山的斜坡上的VPRO办公楼项目(如图7),设计师构想办公楼首先要对场地及其环境有一种灵活的反应,设计在剖面上通过坡道、楼梯、大斜面及曲面,将场地的景观引入室内,并使层与层之间粘合、贯通,通过盘旋、交错的交通空间把办公室贯通一体,屋面的绿化作为一种人造地表形态,更是将整个办公楼与周围环境结合为一体,最后呈现的建筑形态在顺应地形的同时也解决了有限用地上的建筑容积率问题。结语

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基地环境的一部分,必须有机融入到环境当中去。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好“地形条件”,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遇到特殊地形条件的时候,必须通过竖向分析帮助确定建筑布局,通过剖面策略创造出各种复杂的动态空间和公共空间。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的中国,建筑师可以通过剖面策略高效利用空间、节省资源和能源,这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善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2

1 工程案例一、世业洲度假酒店

世业洲度假酒店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世业洲西端, 世业洲是以“生态、旅游、度假、运动”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拥有独特的长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地开阔, 气候宜人。地块南临长江主航道, 东面与北面与大片农田相邻, 西面为世业洲湿地保育区;环境清幽宜人, 景观资源丰富。项目占地50亩, 建筑面积约23700平方米;根据业主要求, 其设计定位为集住宿、餐饮、健身、会议于一体的四星级度假酒店。

项目地块呈不规则多边形, 由于地块南侧长江防洪堤的存在, 地块内部地势低洼, 现状近1/3面积为长有芦苇的水塘, 地块内部大部分与防洪堤存在约4米的高差, 这对江景的利用较为不利。

通过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设计的两个目标:一、深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 扬长避短, 努力化解因防洪堤的存在而形成的南高北低的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利用地块内原有的水面, 采用苏州园林堆山叠石、庭园理水的手法, 将原有水面适当改造使之成为建筑庭院内部的一大景观。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地块周边和内部的景观资源, 外部借景, 内部造景, 使得壮丽的江景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同时重视建筑庭院内部的空间形态及景观营造, 通过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空间分隔、景观渗透等多种手法, 营造生动、宜人、富有情趣和特色的建筑空间, 达到建筑与内外景观的完美融合。

针对这两个我们确立的目标, 同时考虑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我们将大体量的度假酒店建筑进行体量分解, 将其设计为分散的园林式建筑, 客房楼层数控制在五、六层, 其余附楼层数基本在三层以下。主入口紧邻西南侧临江环岛公路, 通过局部抬高地面形成半圆形入口广场从而很好的化解了地块因防洪堤的存在而形成的南高北低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原有的水面, 采用园林手法, 将原有水面适当改造并用空透连廊及曲桥将水面巧妙分隔, 辅以小品建筑的穿插点缀, 使内部水景成为庭院内部的一大景观。在设计中通过空间分隔, 划分出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室外空间, 使空间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且尽量将各空间从水平和竖向上有所错开, 使离长江较远的客房楼有更好的观景视野, 提高客房楼整体采景率。餐厅对景观的需求度较高, 因此设置在景观视线相对较好的东南部, 餐厅角部利用楼梯间设置揽胜楼, 登临其上, 可使江景湖景及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会议及健身部分对景观的需求度较低, 因此设置在景观视线相对较差的西北部, 且离专家宿舍相对较远, 干扰较小。除门厅外各楼底部均设置了半地下室或架空层, 较好的安置了设备用房, 解决了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 也使得客人活动的楼层标高均高于南侧长江防洪堤的标高, 避免了防洪堤的视线遮挡作用。

2 工程案例二、九龙山庄10号组团

九龙山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银湖开发区, 距杭州市区20公里, 南为杭富一级公路, 北为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 紧临杭州西湖区, 占地65.82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米。用地范围内以丘陵缓坡为主, 地势南低北高, 植被良好、水系丰富。10号组团是整个九龙山庄最后开发的一个组团, 总用地66亩, 容积率为0.92, 总建筑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40亩, 文体用地26亩。

10号组团在区位及地形地貌上较前期开发的组团有较大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0号组团位于整个山庄的最里侧, 北面背靠午潮山, 东西侧则被小山岗围住, 南端开口, 呈簸箕状。其南向较远处为六谷山山脉, 其优美风光在此地块内可一览无余。但地块在整体态势上保持东南向西北的走势, 且南北纵向狭长, 东西横向较窄, 这对地块内住宅的取景有很大的限制性。本地块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整个九龙山庄的多余土方基本都堆在本地块内, 致使地块南侧现状形成十分突兀的土山, 其堆土高度大部分在20米以上。甲方考虑到节约造价, 要求本地块的土方不得外运, 需就地平衡, 这对整个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也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

通过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设计的两个目标:一、以南向六谷山山脉的优美景观资源作为整个设计的切入点, 充分利用与其为邻的优势, 尽可能使更多的住户最大限度的享受到这一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二、充分理解本地块独特的山地特征及人工堆土的地形地貌, 努力化解不利因素, 采用台地概念协调高差, 在保持土方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土石方量, 使建筑随整体山势上升呈错落有致的布局, 使居者既有山地住宅的趣味, 又能保持较好的舒适性。

根据甲方要求, 本地块内的住宅用地主要规划为双拼、联排及平层大宅 (公寓) , 体育用地则包含小型高尔夫练习场及其配套设施、各种球类运动场。针对这两种动静差异很大的功能需求, 结合现状地形, 我们将高尔夫练习场设置在垂直于整体走势的横向山坳, 巧妙利用高尔夫配套设施作为两地块的分隔, 将高尔夫练习场的设计地坪标高比邻近住宅抬高12.5米。这种布局既能有效消耗大量多余土方, 又由于高尔夫配套设施的分隔而避免了两侧高差过大而形成的突兀感;也增强了高尔夫练习场的领域感, 使之成为成功人士的专属领地;同时也使得道路坡度成功控制在8%以内, 尽最大可能保证了舒适性。体育用地中各类球场与高尔夫练习场分开设置, 避免相互干扰;其具体位置设置在住宅用地的西北侧, 这也避免了其对更多住宅的噪音干扰。各类球场考虑到顺应地势及土方平衡在空间上呈梯田状跌落。在住宅用地内顺应用地的整体走势, 自东南向西北逐级抬高设置了双拼、联排及平层大宅。在设置时将平层大宅沿东西向错开设置, 在各栋平层大宅南侧较低处设置了体量较小的双拼住宅。这样一来, 使得每户平层大宅 (少量一层受南侧双拼及联排遮挡的住户除外) 及双拼、联排都能享受到南侧优美的山地景观资源, 实现了在有限的南向总面宽下户户有山景的目标。

本地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本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采用外部借景, 内部造景的手法, 以利用为主, 营造为辅。外部借景即借周边尤其是南向六谷山四时之景。春山艳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此地块内可尽收眼底。内部造景即根据地块自北向南跌落之势巧妙利用各种要素营造出富有独特山地韵味的内部景观系统。地块内部的主打景观是利用取自山泉的水源营造出跌水小溪的生态景观。小溪随山势蜿蜒曲折而下流经每户, 最终汇于入口处之跌水喷泉,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自跌水喷泉拾级而上, 缘溪行, 听溪声, 观山景, 可生“行到水尽处, 坐看云起时”之意境;回首远山, 又可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之胸襟。置身其中仿诺世外桃源。

3 工程案例三、瓯江豪庭

瓯江豪庭位于浙江省青田县湖口村, 离青田县城中心距离仅3公里, 地块背山面水, 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地块东侧隔330国道临瓯江, 地块西侧隔金温铁路为山丘, 地块南侧为金温铁路和330国道交临处, 地块北侧为寺庙广场。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1.05公顷, 容积率为2.80, 总建筑面积约为3.55万平方米, 建筑主要为住宅, 同时配套有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

项目地块为南北长东西短的狭长地形, 而且地块西侧的金温铁路桥与东侧的330国道公路桥均为高架形式, 且高出项目基地5-8米不等, 这对项目地块内的住宅形成较为明显的噪音干扰及景观障碍。经过深入研究和多番比较, 我们决定将住宅顺应地块走势呈南偏东15度布置, 这既保证了住宅有良好朝向又将两侧交通噪音干扰降至最低, 同时也能使住户饱览瓯江美景。小区主入口设在地块北侧现有道路上, 次入口设在地块南侧规划道路上。主入口附近结合住宅布置会所、物经、物管、社区、超市等配套公建, 地面设置少量机动车位, 以方便住户使用。针对地块西侧金温铁路桥及东侧330国道公路桥形成的景观障碍, 我们决定将现有地形稍加平整直接往上做汽车库, 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土石方量, 另一方面也确保完工后的室外场地标高高于东侧330国道公路桥标高, 有力的瓦解了东侧330国道公路桥遮挡瓯江美景这一负面因素。地下车库出入口利用规划道路适当降低标高, 小区室外地面通过入口广场适当抬高标高, 顺利的完成了在竖向上的衔接。地下车库出入口处道路最低处利用附近防洪沟进行排水, 解决了内涝的问题。由于地块较小且呈狭长形, 对景观设计有较大限制性, 故决定采用中国古典园林手法融合法式园林元素, 外部借景, 内部造景。通过设置小区主轴线, 底层架空, 增大景深, 围透结合等手法, 努力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 内外交融, 小中见大, 步移景换的景观效果, 使得小区的整体品质得到大大的提升。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三个实际工程案例, 我们可以发现:复杂的地形虽然有时会成为整个设计通往成功的障碍, 但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宜采取利用现有地形及景观为主, 适当营造地形及景观为辅的设计策略, 通过多次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达到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 控制土方以节约造价的目的, 并使得项目因建筑与地形及景观的完美融合而产生与众不同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GB 50180-19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及利用 篇3

关键词:地形处理 园林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060-01

1 园林景观中地形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地形的处理是有着重大作用的,它包括骨架作用、结合切分空间作用、环境作用和景观作用等几方面。由于地形的处理不同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同的。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的组景,依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地体现了“景为我所用”的原则,因此,可以说,地形的处理对景观的整体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骨架作用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是景观中所有元素和设施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和设计主要是根据当时项目的主题所确定的方案来进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在地形的处理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自然,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出真实的景观环境,做到顺应自然,就地取材。所以说地形在景观中起到骨架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地布置建筑,变化地形,来创造更优美的景观。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做到精、巧,形成景观的精华。此外,地形处理应与景观主题相协调,以消除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界限问题,做到地形与景观融为一体。

1.2 结合切分空间作用

结合切分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通过地形的不同来组织空间形成优美的景观或是分割空间来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可以满足各种的使用功能。地形的形态各异,特点不同,所以在景观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利用地形的优势我们让整个空间变化,增加旅游者的游览心情,比如说堆积假山和建造人工湖,我们在组织和分割这个空间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包括整体的视觉效果,符不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等等。通过结合和切分空间来彰显地域特色。

1.3 环境作用

地形的适当处理,改善了局部的环境状况,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还能点缀风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水质量,地形对当地的通风和采光都有一定的影响;改善了植物的种植条件;夏天可以做到避暑;通过改善地形,建筑布局也得到提高,变得更有规划;同时具有抗旱、灌溉、防灾的作用,有些地形还可以种一些有特色的植物;对当地的旅游事业也做到了一定的贡献,地形的不同就会有很多的旅游者慕名而来,比如说张家界、武夷山、海南等,都是因为地形的不同所以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同时又些地形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比如说东北黑土地,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也带动了东北人民的经济的收入,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国力。

2 因地制宜的应用以及处理的方式

地形处理有着多重的作用,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就要更加的注重地形的处理和分析,地形的处理、分析的越彻底越透彻,景观就会动人丰富生动,才会满足游客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于景观来说,平地坡地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和景观的整体结构,同时,我们要对其进行更细化的分类,比如包括地表的形态、地址构造以及地形规模等等。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我们首先要合理的进行地形改造,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园林地形丰富多彩,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给我们的适当环境与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具有层次性的空间景观,满足人们的需要。

2.1 平地

平地是指景观内坡度比较缓的土地,在很多景点中,平地是最主要的存在方式,相对于山地等地形,平地给人的视觉感觉一望无际,一览无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并且平地易于建造一些设施,成本上也是比较低的,平地也比较适合和接纳疏散游客,易于满足游客的需要。

2.2 坡地

坡地是指倾斜的地面,景观中的设计可以和坡地相结合,通过地面坡度的起伏变化,增加园林艺术空间的生动性。比较缓的坡地可以用来修建凉亭、休息地、疏林草地等,有些坡度也可以进行堆山处理表现出奇、险等效果。起伏的坡地可以为景观的建造提供较好地条件,比如呼和浩特的青城公园,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巧妙的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营造了很有视觉性的空间效果。

3 景观和地形处理中的原则

景观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景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彼此相铺相成,不可以孤立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地形的处理时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自然过度的效果。我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堆土成山即成万寿山,万寿山与周围的优美风景成为重要的园林美景,这个是地形和景观融为一体的重要例子。

3.1 景观与地形相协调的原则

在景观中对地形的应用首先要坚持的就是整体性原则,要立足于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形状进行地形的应用。从色彩的角度来说,在园林景观中园林的整体色彩应该是绿色为主的植物色彩,其他例如水体色彩、生物色彩、山石色彩等园林色彩要为园林整体的绿色色彩服务,要与园林中整体的绿色色彩相协调、相适应。而从地形的角度上来讲,此时的景观对于突兀的地形需求显得更加强烈,在假山、坡地的地形衬托下可以将景观的美感更好地呈现出来。在景观中存在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中的地形应用中要注重人文气息与周围的自然地形相协调、相适应。如果一个景观内的人文景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的色彩不协调、不适应,会使这个景观内的人文景观显得突兀,显得出现的不合时宜,会使前来欣赏的游客感受不到美的存在。

3.2 符合景观中美的原则

有很多的景点都是人为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景观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自然的景观和人为景观都有本身美丽、高雅的一面,景观中美的元素是有多元性的,在景观中的地形处理也要遵循园林美的原则,地形处理得当会使我们的景观更富有美感,更有层次性,使我们的视觉效果更好,扩大旅游资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景观的美也是一样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对地形的处理要深入分析,力求把景观做到最美,不仅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美感,还可以提高国家的旅游事业。一个城市如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么这个城市生活的居民也是幸福的,在业余时间可以走一走看一看,陶冶大家的情操。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和应用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景观所带来的旅游美感和旅游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景观的地形形状,只有拥有美的地形形状的景观,能够将地形条件很好地融入景观之中,才可以提高自身的旅游吸引力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美感。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仔细研究景观的主题和地形搭配,这对整个景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磊.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2]周辉.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4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学校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我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5

随着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校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本身改变了学生、教师和教材的角度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开放办学的重要特征,过去那种文字教材加教师面授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开放办学的要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办学,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向学习者提供多媒体一体化教材,才能使全社会各层面学习者得到各自所需要的服务,推进学习社会化的进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加法的认识。

二、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将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认识时间的兴趣。

三、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用,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上,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从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可爱的动画、多彩的颜色,刺激他们去看,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而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或者一些鼓励的语言,更加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趣的算式》时,便是用动画和录音呈现的高斯的故事为开头,一下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都想像高斯一样运用寻找到的规律去解决平常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后面的学习中,我设计过关拿钥匙的这个情境,过一关拿一把钥匙,拿齐三把钥匙后再通过计算得出密码,输入密码后最后获得惊喜,而这个惊喜我留到了最后才揭晓,也就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孩子的好奇心比成人的好奇心更强,这么做能通过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去闯每一关,期待最后的惊喜。而我在每一关获得钥匙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是闪闪发光的钥匙并伴有鼓励的话语,在闯关的过程中又有小精灵的跟随,对学生进行题目的解释和不断的鼓励。从进入探索谷开始,便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象真的进入了一个谷里,在谷里又有小精灵的伴随,体会到不断过关的喜悦。又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恰当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品尝到“乐”的甘甜,则取决于在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会学。而能否学懂、学会、会学又取决于教师如何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能活化内容情境,变难为易,激活学生装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每个月是多少天?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这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来演示,并配有解说和音乐,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大月和小月,并辅以口诀、数手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难点可能造成的学习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课件的配合不但可以使学生耳听公历的来历,而且能眼见数字的变化,增强了感觉上的刺激,眼、耳、口、手、脑并用,加强了记忆效果,这对教师讲述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远程资源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6

市中办小学

马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挖掘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有时候教材中的图片虽然很多,但也有许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要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例如《朋友之间》这一主题,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朋友的做法联系生活实际体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或者课前让几个同学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录成片段,课上播放,全班同学观看并发表观点,当朋友有困难及犯错误时应该怎样做的?那么“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生活实例的教学,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通过这种拓展延伸,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联系实际,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2、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发现,孩子在认真寻找、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对校园规则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3、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7

关键词:特殊地形,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较为复杂, 涉及的工作和工序相对较多, 就目前建筑工程的建设情况来看, 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应用不当、施工操作有误之外还与现场平面布置方案不佳密切相关[1]。对此, 本文简要分析了现场平面布置优化设计方法, 并论述了平面布置方案的基本内容, 现将研究内容论述如下。

1 特殊地形建筑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方案优化

1.1 区域叠合法

特殊地形上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同常规地形上的现场施工相同, 同样需要配备一些生活福利设施, 以此服务于整个施工现场。同常规地形上的设施相比, 特殊地形上的设施布置位置更加要求适中性, 位置布置需要尽量减少往返的时间, 尽量提高其应用的便利性, 确保受服务各处的受益均衡。所以在位置布置时可以利用区域叠合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2]: (1) 将服务地点的位置在施工平面图上标记出来, 然后大致画出外部轮廓; (2) 将裁剪下后绘制好的外部轮廓进行折叠, 折叠应满足折过去的位置尽可能重合于剩下的面积; (3) 展开折叠图形, 将折过去的面积用阴影进行标记, 换方向进行折叠, 多次重复折叠后选取没有标记的一小块位置, 将其作为最佳的设置区域。这是服务站的选点方法, 其他服务设施的选点需要依照地形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优化设计和布置。

1.2 场地分配法

对特殊地形的施工平面进行总体规划时要首先将其中几块场地进行划分, 这几个场地要能够保障多个专业工程的施工使用。由于地形较为特殊, 往往仅供给一个专业工程, 所以必须对场地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

1.3 选点归邻法

混凝土搅拌站和临时仓储库往往需要供给多个专业工程, 其需求量不同, 所以在布置这些位置时往往要设定最佳的位置, 综合考虑距离和用量等因素, 尽量降低运输吨公里数, 使其能够满足目标函数。如果道路存在环路情况时, 最佳位置就应选择道路交叉点。

1.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方法应用于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中能够有效描述布置方案的组织关系, 同时可以对布置方案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便于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劣对比。

2 特殊地形建筑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方案内容

目前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平面布置时往往还会利用很多经验法,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是过于依赖直觉, 所以在对特殊地形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时往往会缺乏系统性, 布置方案难免单一化, 缺乏深层次的分析, 因此, 本文在经验法基础上联合多种优化方法, 分析了特殊地形的建筑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方案内容, 现对其进行简要概述[3]: (1) 工程平面设计图。在建筑工程平面设计图中应将拟建的建筑位置和初步设计大小明确标明, 同时标注出交通路线与建筑物的相互平面关系, 对特殊地形的变化等高线进行细致标注; (2) 地下管道设置图。对将要施工的建筑工程地下管道进行优化设计, 由于地形特殊, 在对地下管道进行分布时要严格依照地形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同时确保与地上建筑的相互关联性; (3) 方案中注明拟建建筑需要使用的工程材料和工程设备, 对其材料、设备的用量、种类、运输方法以及使用方式进行明确细分, 同时还需将材料和设备的计划储量进行设定; (4) 施工总进度计划。在平面布置方案中要细致设定好平面建筑物的数量、大小、面积以及层高等, 同时将多种服务设施在不同地形上的位置标明, 期间需要细致画出特殊地形上的交通线路, 对其中的危险地形使用特殊颜色进行明确标示; (5) 剖面图。将建筑工程现场的情况进行剖面分析; (6) 施工用水和排水布置。依照特殊地形设置制定的接水口, 最好根据施工现场设定DN100环线, 标明现场的配水点。此外, 根据地形的坡度设置好雨水和污水排放线路, 保障其能够有效连接市政管网; (7) 用电布置。依照特殊地形的实际情况, 再结合以工程建设需要, 合理设置电缆和线缆, 配置好配电箱, 将电源正确引入总配电箱, 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性, 可以积极利用TN-S这种供电系统。期间需要做好接地处理, 寻找特殊地形中最安全、最高的位置安置避雷装置。与此同时还需要正确布置照明系统, 结合地形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照明灯具的支架。特殊地形由于其特殊性, 所以在设置好平面布置方案后还需要进行总平面管理, 建立现场施工平面管理体系, 制定较为细致的总平面管理计划, 依照总平面管理原则进行安全、科学、系统的统一管理, 确保平面管理的有序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 就特殊地形上的建筑工程而言, 在施工前必须依照现场实际环境进行平面优化设计, 结合管线道路、节能节电目标进行现场紧凑的层次布置,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面积, 还可以充分保障施工安全。而就本次研究而言, 研究内容仍然不够全面, 今后, 笔者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正确优化和完善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力平, 冯杨, 李刚.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方案评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8 (1) :111-113.

[2]蒙明俊.特殊地形下桥梁基础施工方案的比选和优化[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5, (5) :126.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8

你在美术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

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中心小学

林晓丽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的美术教学,还要是当地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作为美术教育工作一线教师,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怎样在美术教学中是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我十年来的美术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探索与实践,适当利用本地本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补充美术课中的不足。

家乡的自然资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但往往不被我们重视和利用。当我们将身边的自然资源运用到乡土美术创作中时,当一件件富有创意、漂亮的有着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同学们才发出由衷的惊叹,“哇!原来这些都是宝啊!”

在探索中有次我无意中发现校门口有一条小渠,每次附近农田灌水时都冲来一些沙子,沉淀在渠底,而且这些沉淀的沙子也几乎没有多少土,这不就是制作沙画的好材料吗?于是就和学生采集制做沙画的材料,通过采沙、筛沙、染沙、晒沙的分工和合作,彩沙制造出来了,也就有了我校的另一个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美术校本课程—沙画。

还利用农村秋收玉米后废弃的玉米皮来进行小手工艺品的编制,材料简单易寻,制作方便,创意无限。还有的学生通过和心灵手巧的邻居学习的草编技术,会随手利用手边可得到的枝条、草茎编制有实用价值的筐子、草篮;还会随手编制鸟笼,玩具等。有这样特长的学生,又被美术小组请来当老师,把草编技艺传授给其他同学。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条件” 篇9

摘要:社会发展中,对于地形测绘工作的重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地形测绘工程中,传统的测绘技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而测量精度和测量有效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要改善这种境况,可以采用无人机的测绘航拍技术,弥补传统测绘技术上的缺陷。无人机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无人机测绘便捷度高、测量范围广并且技术操作方面极为灵活。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地形测绘工程中无人机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方法等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地形测绘;测绘工程;工程;无人机;航空摄影;

地形测绘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地形图完成测量和绘制工作,对某一测量领域的表面地物、地形水平投影高程以及具体位置等进行测定,按照相关比例缩小后,使用注记或符号进行地图绘制[1]。地形测绘工程中使用传统的测量技术,无法达到符合要求的测绘精度,运用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可以使用自备程序和无线电遥控设备进行测量,无人机在地形测绘工程领域中的测量运用,像素更加清晰、测量面积更加广泛,操作灵活和安全,实用性优势极为突出。目前地形测绘工程中应用无人机的技术不断成熟,关于地形测绘工程中无人机的相关操作要求和应用方法等则需要综合实践情况展开研究与探讨,现主要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三角测量

地形测绘工程中应用无人机测量,可以进行航空摄影,这种像控测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测量技术,操控无人机的过程中,可以将GPS定位系统中的定位导航信息与无人机的航空拍摄资料充分融合,从而获取测量领域中的地貌和地形数据[2]。使用无人机测量,能够对数据进行直接的记录、传输和保存,对像片控制测绘中的像片进行合理、科学的布置,使其成为无人机测量的核心技术。但是,设置像片控制点一般是选择较为明显的地点,这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数据,空中三角测量是使用无人机测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无人机对勘察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情况进行测量,收集其中的有效信息。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系统能够根据实际区域条件,对测量仪器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在三角测量前,也要人工设置测量参数,保证不同连接点更加符合地形测绘工程需求。

2立体采编

在地形测绘工程中使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运用业内的立体信息,对测量区域中的相关地形、地质信息等进行综合的采编和管理,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保证测量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般是采用手动的方式对水压线和等高线进行采编,这种信息相较于普通信息更加宝贵,因而运用计算机实施立体采编。地形测绘工程中的无人机立体采编环节,要对其中的地形结构数据和物体线节点等数据内容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确定无人机在航拍领域中获取的数据信息是精确的,否则地形测绘工程数据可用度受影响[3]。若使用无人机测量房屋结构,要对房屋工程的外部轮廓边缘进行测量处理,在信息校正后,保证数据测量结果;但是对于地形结构较为复杂或者是测量难度较大的区域,则是可以先标记,在保证整体测量效果的基础上,使用无人机完成初步的信息采集,统一编码立体信息。

3补测操作

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测量,要对其中存在的测量盲点部分进行重点分析,并据此对测量点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布设,针对测量盲区,对无人机测绘、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的比对和分析,及时发现没有测量到的地方,并立即安排补测。地形测绘工程中使用无人机进行测量,能够实现整体化和全面性的测量操作,即使存在测量盲点或漏测问题,也可以在数据分析中及时发现和补测,这对于维护和提高无人机测量完成度等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地形测绘工程中使用无人机进行补测时,对于一些隐蔽性的区域或者是地形结构极为复杂的区域,也可以采用人工补测的方法,并将人工补测的结果和外业补测的数据信息进行比对,验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于其中存在的测量偏差和数据误差,能够及时修正。使用无人机补测,一般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并且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人工因素的干扰,测量效率高,测量精度也高,能够有效提高地形图的精准度。无人机补测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作用突出,对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方面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在具体应用中,要规范操作方法,提前设定好参数[4]。

4结束语

地形测绘工程中无人机的应用,是随着航空技术发展起来的,无人机航拍测绘技术在矿山开采、军事领域以及工程领域中均有广泛的运用。无人机测绘更加安全和灵活,测量的性价比和时效性均较高。但是在地形测绘工程中应用无人机,要对地形测量的基本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复杂地形测绘,要对无人机的飞行线路和拍摄角度等进行相应设置。对于地形测绘工程中重要控制点的测量,要根据坐标系成果,重点控制好无人机测绘的检核数据部分和测量起算部分,检查无人机测绘拍摄的影像质量后,处理并分析数据结果。综合地形测绘工程实践发现,无人机在地形测量领域的应用,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和精细,为地质图、地形图绘制等提供可靠的数字资料,机动灵活性强。

参考文献

[1]马存富.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矿山地形精准测量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03):15-16.

[2]王燕.无人机测图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8(07):78-79.

[3]李炳凯.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的数字矿山建设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4):22+24.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篇10

在古代的造园中, 就讲究地形造型, 《园冶》中的相地篇讲到;“园基不拘方向, 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 得景随形, 或傍山林, 欲通池沼”。“障锦山屏, 列千寻之耸翠,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因为地形直接联系着众多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外貌。此外, 地形也能影响某一区域的美学特征, 影响空间的构成和空间感受[1], 也影响景观、排水、小气候、土地的使用, 以及影响特定园址中的功能作用。地形还对景观中其它自然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起支配作用[1,2]。这些要素包括植物、铺地材料、水体和建筑。所以, 所有设计要素和外加在景观中的其它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地形, 并相联系[1,2]。可以说, 几乎任何设计要素都要与地面相接触。因此, 某一特定环境的地形变化, 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空间轮廓、外部形态、坡度和方位都会对在依附其上的一切因素产生影响, 但它尚不足以称为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 这一切要取决于特定的场所和对重要性的看法。

通常利用种种自然设计要素来创造和安排室外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在运用这些要素进行设计时, 地形是最重要, 也是最常用的因素之一。地形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认为它在设计中的运用既是一个美学要素, 又是一个实用要素[2]。

现代空间理论研究表明, 地形中存在着影响着人们视线移动的能力, 人们的视线总是会沿着山谷向上, 而在山脊处则会被牵引向下, 地形中存在的视觉张力, 决定了景观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 能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生态学研究也表明, 地形决定着水分和养分等在空间上的分布, 继而影响着土壤湿度和肥力, 从而影响着地表植被的空间格局。在景观设计中, 一方面通过借鉴前人对地形的视觉分析的经验总结, 同时也要科学地分析地形的生态作用。综合考虑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生态作用, 对发挥景观在地形中的视觉效果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景观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学、工程、艺术和人文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概念也逐渐与世界同步。中国的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亭台楼阁, 越来越多的现代西方元素被运用到设计当中。越来越多以地形为设计主题的景观设计作品的问世证明了这一点。

1 地形的功能

1.1 骨架功能

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 是园林中所有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 它为园林中其它景观要素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基面。地形对建筑、水体、道路等的选线、布置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地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朝向也往往决定建筑的选址及朝向。因此, 在园林设计中, 要根据地形合理地布置建筑、配置树木等。

1.2 分隔空间

地形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平坦地形仅是一种缺乏垂直限制的平面因素, 视觉上缺乏空间限制。而斜坡的地面较高点则占据了垂直面的一部分:并且能够限制和封闭空间。斜坡越陡越高, 户外空间感就越强烈[3]。地形除能限制空间外, 它还能影响一个空间的气氛。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能给人美的享受和轻松感, 而陡峭、崎岖的地形极易在一个空间中造成兴奋的感受。

地形不仅可制约一个空间的边缘, 还可制约其走向。一个空间的总走向, 一般都是朝向开阔视野。地形一侧为一片高地, 而另一侧为一片低矮地时, 空间就可形成一种朝向较低、更开阔一方, 而背离高地的空间走向[4]。

1.3 控制视线

地形还具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 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组合, 形成不同的形状, 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具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 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组合, 形成不同的形状, 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还能在景观中将视线导向某一特定点, 影响某一固定点的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 形成连续观赏或景观序列, 或完全封闭通向不悦景物的视线。为了能在环境中使视线停留在某一特殊焦点上, 可在视线的一侧或两侧将地形增高, 在这种地形中, 视线两侧的较高地面犹如视野屏障, 封锁了分散的视线, 从而使视线集中到景物上;地形的另一类似功能是构成一系列赏景点, 以此来观赏某一景物或空间[3,4]。

1.4 影响旅游线路和速度

地形可被用在外部环境中, 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奏。在园林设计中, 可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坡度的陡缓以及道路的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游人的游览线路及速度。在平坦的土地上, 人们的步伐稳健持续。而在变化的地形上, 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 或障碍物的出现, 游览也就越发困难。为了上、下坡, 人们就必须使出更多的力气, 时间也就延长, 中途的停顿休息也就逐渐增多[3,5]。对于步行者来说, 在上、下坡时, 其平衡性受到干扰, 每走一步都必须格外小心, 最终导致尽可能地减少穿越斜坡的行动。

1.5 改善小气候

地形可影响园林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风速和湿度等。从采光方面来说, 朝南的坡面一年中大部分时间, 都保持较温暖和宜人的状态。从风的角度而言, 凸面地形、脊地或土丘等, 可以阻挡刮向某一场所的冬季寒风[3]。反过来, 地形也可被用来收集和引导夏季风。夏季风可以被引导穿过两高地之间形成的谷地或洼地、马鞍形的空间[3,5]。

1.6 美学功能

地形可被当作布局和视觉要素来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是一种可塑性物质, 它能被塑造成具有各种特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悦目的实体和虚体。地形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作为地形的土壤, 可将其成形为柔软、具有美感的形状, 这样它便能轻易地捕捉视线, 并使其穿越于景观。借助于岩石和水泥, 地形便被浇铸成具有清晰边缘和平面的挺括形状结构。地形的每一种上述功能, 都可使一个设计具有明显差异的视觉特性和视觉感。

地形不仅可被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而且它还能在阳光和气候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阳光照射某一特殊地形, 并由此产生的阴影变化, 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当然, 这些情形每一天、每一个季节都在发生变化。此外, 降雨和降雾所产生的视觉效应, 也能改变地形的外貌。

2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1 空间构成作用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城市空间给人一种建筑感和人工色彩非常厚重的压抑感。景观行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们对这种压抑的反抗。地形在改变这一状况上,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控制景观视线来构成不同的空间类型。可以说这种地形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感觉周边环境的方式, 创造了多样的空间效果。

2.2 景观结构作用

在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中, 地形是景观设计各个要素的载体, 为其余各个要素如水体、植物、构筑物等的存在提供了一个依附的平台。地形就像动物的骨架一样, 没有地形就没有其它各种景观元素的立身之地, 没有理想的景观地形, 其它景观设计要素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讲,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决定着景观方案的结构关系, 也就是说在地形的作用下景观中的轴线、功能分区、交通路线才能有效地结合[6]。

2.3 美学作用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发挥了极大的美学作用。地形可以更为容易地模仿出自然的空间, 中国的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根据地形来进行设计的。他们都充分的利用了地形的起伏变换, 或山或水, 对空间尽行巧妙地构建和建筑的布局, 从而营造了让人难以忘怀的自然意境, 给游人以美的享受[6]。

2.4 造景作用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还可以起到造景的作用。地形既可以作为景物的背景, 以衬托出主景, 同时也起到增加景观深度丰富景观层次的作用, 使景点有主有次[6]。

2.5 工程与辅助工程作用

地形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 防止地面积涝。如在我国南方地区, 雨水量比较充沛, 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地形的利用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利用地形辅助工程进行空间的划分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 而且在景观中又使得设计在满足其地形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3 实例分析

3.1 案例一

湖畔尚城位于灵湖新城的核心区, 占据灵湖最为得天独厚的湖景资源, 小区由滨水联排房群、花园洋房群、高层公寓群等三大组团构成, 藏风得水, 汇聚成湖畔尚城高雅生活圈。在园林方面, 充分展示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的景观, 设计主要以植物配置为主, 利用宿根花卉, 一、二年生花卉等多种花卉植物, 栽植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转角处以及建筑物前, 以带状自然式混合栽种可形成花境, 这样的仿自然植物群落再配以石头的镶嵌使景观更为协调稳定和亲切自然、更富有历史的久远[7]。在花园的环境一角由几块奇石和植物成组配置。石块大小呼应, 有疏有密, 植物有机地组合在石块之间, 蒲苇、矮牵牛、秋海棠、银叶菊、伞房决明、南天竹、桃叶珊瑚等花境植物参差高下、生动有致。主干道两侧以翠竹林为景观主体, 林下茂盛葱郁的荫生植物、野生花卉、爬藤植物参差错落、生动野趣, 偶见块石二三一组、凹凸不平, 倾侧斜欹在浓林之下、密丛之间, 漫步其中, 如置身效野山林, 让人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山野气息。花园洋房群, 在紫薇、棕榈、杜鹃、肾蕨组成的植物群落中独具匠心地加入了一块石拙之石, 构成了一处精致的景观小品。充分体现自然风貌[7]。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观, 结合景点的自然地貌进行地形处理, 使人备感亲切。以小见大, 适当造景。地形在高度、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可形成丰富的地表特征, 在较大的场景中有宽阔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在较小的区域内, 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 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 创造更多的层次, 地形与建筑和谐统一。地形处理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 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8]。

滨水联排房由于地形的问题, 对植物的选择和种植造成一定的难度。地形与功能的具体要求进行增减。这不仅完全满足了高大乔木的正常生长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一定的抗风强度要求。在土层较厚的地块尽量种植高大的乔灌木, 为住户营造一定空间;在土层较浅的空旷地带大面积地种植草皮, 在提高小区绿化率的同时为住户提供尽量多的自由活动空间。由于在地形的利用中, 滑坡始终是一个问题。为了预防将来出现该类滑坡现象, 在斜坡处尽量种植根系较深、生长密实且不需过多浇水的优质草皮。

居住区道路分为交通道路和步行道路两种。在地形处理过程中, 对步行道路处理常见的是把居住区道路两边的地形适当起伏, 使居住区园林地形形成为山峰起伏, 这样有利于道路两边景观空间的提升, 形成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层次感来缓冲路面, 同时还利于微地形排水。对道路做成步道台阶, 有利于调节行人步伐增加行人步行运动量, 对当代城市居民起到健身的调节作用, 同时对道路路面用不同的材料铺装, 使路面铺成各种不同样式的图案, 有利于增加小区地形园林景观。从而达到提高小区地形绿化率和景观艺术效果, 可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居景观环境水平。

3.2 案例二

崇和门广场位市区中心, 它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的象征, 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标志, 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有公共性的开发空间, 有城市中心“娱乐聚集地”之称。在城市广场绿地地形设计中对城市广场绿地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 有利于创造出不同的园林地形地表景观来表现所需要的广场景观效果。对广场中主题标志性建筑等特殊的纪念性广场地表地形作抬升处理, 可以体现崇高、高大、宏伟等特色, 使观众有一种崇拜、回味历史的感情之源。水景的高低处理根据平视、俯视等对观众不同的视觉要求来设计水景的高低, 但喷泉池要平, 这样有利于喷泉水的排灌和保存, 有利于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与周围空间相协调。

3.3 案例三

临海的灵湖公园, 通过在过渡地带采用种植湿地园林植物或水草等植物, 对河岸处理成为高低起伏等模式, 通过城市园林的自然延伸达到河流与城市园林绿地的自然过渡。把城市水系边缘处理成为台阶式, 并把台阶延伸到水系中, 使台阶成为城市绿地和水系的连接体, 以提供给人们观水和戏水的有利场所, 同时还可以使人们亲近水体, 体验城市滨水景观与城市地形构造景观特色。充分休现自然生态的和谐主题, 成为临海打造“人居佳市”的一大亮点。

综上所述,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必须与建筑和谐统一。地形必须与景园、景观相协调,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郭雪蓉.现代植物园景观的营造法则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7.

[2]李宏亮.居住区步行空间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3]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金哲.潮城市办公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5]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6]白红卫.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J].建设科技, 2010 (14) :105-107.

[7]葛艳红.园林植物与山石配置[J].湖南林业, 2007 (4) :12.

上一篇:安全环保督察工作计划下一篇:建筑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