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2024-09-04

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共8篇)

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篇1

请结合实际,在发展中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期末考试

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请结合实际,在发展中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

参考答案: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运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也应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这些对于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增强健康体魄,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二: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十七大报告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进行精辟论述,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六大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实质上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应当越来越受到尊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终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基础性权利,从而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以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从惠及全民的角度审视,我们确实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这六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篇2

和谐拆迁 为经济发展拓宽空间

拆迁工作是整合发展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作为中心城区的河东区拥有大量可开发的土地资源, 这是河东区的独特优势, 也是实现河东区“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为此, 河东区建委坚持把做好拆迁工作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保民生”的重要之举, 突出在“法、理、人、情”上下功夫, 努力实现依法拆迁、和谐拆迁。

2010年, 河东区建委提出了确保完成50.6万平方米, 努力突破60万平方米的拆迁目标。截至目前, 已完成拆迁42.1万平方米, 已经超过了河东区建委去年全年拆迁任务的总量。作为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鲁山道小二楼地区的拆迁工作于今年全面启动, 此工程占地43公顷, 涉及12246户, 目前已完成拆迁5029户、13.23万平方米, 实现了拆迁难度和拆迁量的巨大突破。

成绩来之不易。河东区建委在拆迁工作中, 强化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推行拆迁任务包干制。凝聚全委之力, 七位分管主任按照拆迁项目承担了目标任务, 签订了责任状, 明确了奖惩制度, 各拆迁点将任务落实到各拆迁点位, 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扛指标。

二是积极落实还迁房源。拆迁工作, 安置是关键。河东区建委在推进拆迁工作中坚持将安置工作放在首位。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 河东区建委克服重重困难, 为被拆迁户解决了中山门、二号桥、万力园、华明新家园等多处还迁房源。

三是创新服务方法。从便民利民角度出发, 细化工作环节, 提供多项服务。

四是加强动迁队伍建设。配齐了东正拆迁服务中心党政班子, 成立了党支部, 推选出党员先锋模范岗,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增强了拆迁队伍凝聚力, 有力地促进了拆迁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五是深入开展帮扶助困工作。本着“和谐拆迁、造福于民”的原则, 全面启动帮扶助困机制, 认真了解各拆迁片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并建立了困难拆迁户档案, 坚持突出帮扶重点, 有针对性地对残疾、特困和重大疾病等困难户进行帮扶。

经营土地 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土地是城市的核心资源。河东区建委坚持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 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科学合理做好土地的拆迁、整理、出让和招商引资工作, 让核心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河东区建委在推进土地经营工作中, 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突出整体规划。围绕河东区“一个中心、三条发展带、六个聚集区、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全面落实全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 全力打好“十一经路资源整合”、“六纬路和海河沿岸开发”、“津塘路综合开发”三大战役。坚持对土地进行深入分析、理性思考和科学定位, 将各类地块规划定性, 使投资意愿与城市规划有效融合。

二是突出打造环境。围绕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周边环境, 提升土地价值, 促进项目落地。

三是突出化解难题。准确把握发展机遇, 切实解决地块出让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努力把河东区的土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突出地块出让。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本着“规划先行、公建为主、突出自持”的原则, 抓增量, 激存量, 创新土地平衡工作机制。

五是突出产业聚集。发挥土地的带动效应, 招大商、招强商, 集约开发土地, 延伸产业链条。随着河东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等一批大项目建设的加快推进, 结合功能区建设, 引导聚集式发展。

建管并重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是河东区委、区政府赋予区建委的重要职责。今年以来, 河东区建委把扎实抓好落地项目建设监管服务和建设市场监管服务作为创先争优的新载体, 切实解决影响重大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 努力推动建成项目尽快达产, 在建项目加快进度, 前期项目及早开工, 推动全区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主动提供服务。围绕河东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帝旺凯悦酒店、水岸银座等市区重点工程建设, 成立了五个服务小组, 由建委党组成员亲自带队, 组织建管站、质监站、工程配套办和安监科等职能科室, 坚持每周进驻施工现场, 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工程前期、外部配套、施工方案审定等影响项目建设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方协调、悉心服务, 圆满解决了帝旺凯悦酒店土地争议、中信城市广场项目土地置换手续变更、金地地块违章拆除、河东万达广场燃气管道拆除改道和施工现场清整、红星国际广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等一大批影响项目进度的问题。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围绕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整治, 河东区建委以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加强文明施工管理为重点, 加强大型公建、住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程监督, 使区建筑市场监察、区管工程招投标、合同审查备案、区属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审查率均达到100%。在监工程地基、基础、主体验收一次合格率达95%, 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 所有在监工程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并实现1000天安全生产无事故。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完成地铁2号线四个出站口和9号线麟祥里等重点交通枢纽工程拆迁任务, 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高效服务。参加真理道、顺航路、金湾道、临池路等8条道路和雪莲南路、广宁路、唐口地道等四座涵洞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晨阳泵站、二号桥污水泵站、南大桥泵站等六个泵站的项目前期及中山门积水道路改造工程工作。加快与大交通网络相衔接的路网建设, 提高交通的通达性, 提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载体功能。同时, 积极做好地下管网、人行天桥、道路整修工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注民生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之本、稳定之本、执政之本, 是河东建委开展创先争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 河东区建委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 立足实际, 创先争优, 着力解决供热、配套、房管、还迁房建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建问题, 使群众从多方面得到实惠。

带好队伍 为创先争优提供保障

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篇3

翻看陈宝根的简历便可知道,他参加工作37年,在副市长及市长位置上就干了12年(先后担任陕西省宝鸡市副市长、市长,四川省广元市市长,西安市副市长)。作为一名凭着自己的才干从基层逐级升迁上来的领导干部,陈宝根对各阶层百姓的生活也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

如今,在西安市市长的位子上,陈宝根考虑最多的依然是如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如何让西安走在陕西全省发展的前列。11月21日,陈宝根市长就西安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相关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抓发展,搞建设,最终目标也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新西部:我们注意到,西安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时,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西安的着力点,请问西安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宝根: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鲜明特点,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还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都是根本问题。从政府角度讲,我们抓发展,搞建设,最终目标也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群众角度讲,群众固然关心经济总量,关心财政收入,关心重大项目建设,但更关心的是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党重视和保持发展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一是把以民生为本作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使政府决策为大多数群众利益着想,重视民意,体现民意,市政府十分重视民意对促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符合民意,体现民意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在2004年12月,由。华商网新西安论坛“互动中心版主“秦透社”发起的“2004年西安十大教训评选”活动中,市委,市政府认为这项活动富有创意,有利于市政府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市人民服务,对活动予以积极回应和支持,对评选过程跟踪,对评选出的问题一项一项加以整改。这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大媒体都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还把这次活动作为依法行政的典型进行采访。

最近,市政府结合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制定明年工作思路时,要求市政府领导就明年工作听取民意,深入调研,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报社热线电话广泛征求明年群众需要政府重点解决的事情,计划以。“2008年惠民实事”的形式,切实为群众解决一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民对此反响强烈,积极建言献策。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财力保障的重点,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财力支持。2002年到2006年,全市共投入100.24亿元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支持“三农”资金超过84亿元,农民农业税费实现零负担: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31亿元,17.85万人实现脱贫;累计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20.72亿元,城乡社会救助覆盖面和救助能力不断扩大。

最近,为解决市民乘车难,出行难,降低出行成本,市政府以首届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为契机,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我和其他市领导带头乘坐公交车,深入到公交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制约公交发展的症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条措施”支持和加快我市公交发展:一是每年购置绿色环保公交车500辆,提高公交的车型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交港湾、公交枢纽站及公交专用道建设:三是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使用公交lc卡实行五折优惠,鼓励市民选择公交出行;五是提高公交职工的工资待遇,保证每年合理增长。市财政将对每年购置公交车和公交公司lc卡的亏损进行补贴。

“五项措施”的出台,广大市民反响强烈,市民购买公交Ic卡的积极生高涨,IC卡持有量由原来的60万张,猛增到142万张,并且仍以每天1万张的速度增加,日刷卡次数由原来的不到20万人次增加到130万人次,市民真正享受到了公交票价折扣的实惠,降低了出行成本。

三是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牢牢把握的民生重点,为解决好群众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市政府在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扩大就业岗位的同时,把就业弱势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点,下大力气努力抓好。

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6项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困难人员就业的意见》,全市开发了1.3万个公益性岗位,全部解决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同时要求今后凡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也要在30日内为其家庭成员提供至少1个就业岗位,形成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长效保障机制。

鼓励创业,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新亮点。这一思路西安市政府在今年6月份,就已作为全市民生大事开始启动。在今年5月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赵乐际书记指出:“增加收入是城乡居民的共同要求。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激励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市委,市政府认为,省委提出推进全民创业的号召,抓住了陕西和西安加快发展的根本。省党代会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专门起草小组开始着手《关于改善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先后召开市级各部门座谈会、创业成功者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创业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为民意识,突破性地提出很多支持创业的具体举措。《意见》出台后,媒体评论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广大市民也积极关注,咨询政策。市工商,劳动、税务及碑林区、新城区等10多个区县和部门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市上成立了市创业办公室,支持推进全民创业,目前良好的创业氛围已在全市形成。

四是突出解决好群众反应强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不管有多难,市政府都是义无反顾地去抓。

比如:在2006年6月,全国开展了打击电瓶三轮车等“黑车”非法营运统一行动,当时西安有1万多辆,为了做到既取缔非法营运,又解决好三轮车主的生活问题,我专门乘座机动三轮车亲身感受,与车主进行多次对话,尤其与残疾人进行集体和个别恳谈。在充分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着眼于疏,立足于帮。制定了适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提出对本市生活特别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全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对有求职愿望的电瓶三轮车从业人员,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就业;对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工作、符合我市群防队员条件的车主,可以考虑优先录用为群防队员。由于措施比较人性化,工作得到了广大车主的支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妥善处置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拆迁安置难是困扰城市建设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市在大规模城市改造过程中,由于改造初期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到位,致使部分被拆迁户长期不能回迁安居,成为群众反响强烈的遗留问题。截止2002年初,全市有6300多户被拆迁户(约占被拆迁总数的6%)没有按时安置,涉及近10万人,其中15个矛盾大、问题多的项目,涉及被拆迁户3214户,有的长达14年得不到回迁,成为影响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2002年,市委、市政府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出发,把这一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向市民承诺决心用两到三年时间彻底解决遗留问题,使没有按期回迁的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经过三年努力,到2005年初,市政府的承诺基本兑现,城市形象得到改善,政府的形象得到提升。

比如,我们正在抓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问题。城中村和棚户区是影响城市发展,影响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顽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作为市长我会寝食难安。目前,我市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有286个,约37万人;3亩以上的成片棚户区共计92处,约25.7万人。对城中村,棚户区进行改造,不但可以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改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综合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造,使城中村和棚户区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真正融入城市。

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今年市十四届一次人代会上,市政府承诺力争五年内改造完成二环内的棚户区,计划五年内改造条件成熟的重点城中村72个,涉及8 98万人棚户区18处,约19.51万人。

截至2007年9月底,我市城中村已启动46个村的改造工作,完成旧村拆除44.2万平方米,新建面积61.36万平方米,利用资金13.25亿人民币。棚户区改造已启动8个项目,占五年改造计划的44.44%,各项工作总体进展良好。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做到:

一是始终把维护和改善群众利益作为改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利民为先,通过改造使群众得实惠,例如雁塔区西何家村改造后,村民的年收入从原来几千元增加到两万元,户均两套商品房,村里还修建了大量的服务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变了群众的生活。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在拆迁赔偿、群众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保证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例如在以碑林区仁义村,星火村为代表的改造过程中,改造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迅速完成了拆迁任务,并且保持了社会稳定,确保了零上访。

三是落实爱民政策,关注弱势群体,我市城中村和棚户区的一些困难群众,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家庭困难,医疗社保等许多实际问题,我们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改造的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关爱弱势群体,使他们同样能享受到党的温暖,享受到改造带来的成果。比如:在仁义村城中村改造拆迁中,我们对困难户、低保户采取个人捐款、民政部门补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在南郭上村棚户区改造中,针对困难群众较多的现实情况,市政府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此外,针对我市二手房市场不够活跃的问题,市政府把活跃二手房市场作为增加房产持有者财产收入、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的重要举措,以加快房屋权属登记为突破口,下大力气做好房屋权属登记工作,加快房屋办证力度,力争使我市符合条件的房屋都能拿到房产证。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二手房交易量明显扩大,二手房交易面积达到63.36万平方米,接近去年的75万平方米,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要结合西安实际,着眼群众生存需要,着眼群众安全需要,着眼群众发展需要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的章福度,安全度,舒适度,使西安成为陕西的首善之区。

新西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民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请透露一下西安市下一步民生工作的重点?

陈宝根:老百姓关注的看病问题、收入问题,住房问题,都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要结合西安实际,着眼群众生存需要,着眼群众安全需要,着眼群众发展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把这些要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度,安全度、舒适度,使西安成为陕西的首善之区。

对西安来说,目前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再加上有400万人是农业人口,让这400万农业人口富裕起来,是西安市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发展的情况,财力的状况,尽快着手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进行调研,加强各种保障体系的整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我市社会保障工作,该提高标准的提高标准,该扩大覆盖面的扩大覆盖面,使社会保障更加便民、利民、惠民。市级相关部门要提前谋划,提出意见。

十七大报告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老百姓,都能够有病及时医,有病看得起,这是百姓迫切盼望的。我市近几年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开展还是不错的,但是离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最近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都要认真抓好。十七大报告对民生方面要求内容十分丰富,对这些新要求、新精

神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

西安的绝对优势,潜在优势毫无疑问是大量重要,珍责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就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效应。让西安的文化精品尽快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新西部:陈市长,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安市五大主早产业之一。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宝根:西安有中华人文始祖、两大世界奇观、13个王朝1152年建都史和3100年的城市发展史,西安的绝对优势,潜在优势毫无疑问是大量重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就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效应,让西安的文化精品尽快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在这方面,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工程和城市新区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路子。2006年以来,曲江新区先后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和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陕西现代艺术馆,西安歌剧院、西安音乐厅。曲江电影城等公共文化场馆。目前,曲江新区已成为“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和中外客商投资创业的福地。去年,曲江新区共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引进内资41.1亿元,外资17353.9万美元。

曲江新区还先后成立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艺集团,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和正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承担法门寺世界佛都项目、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开发任务后,曲江新区将形成以曲江新区为核心,由法门寺佛文化景区、楼观台道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区组成的团组型文化产业园区。通过促进曲江新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必将催生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我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我市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西安有六大发展优势,如何把优势变成老百姓的实惠。这是我任内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新西部:在陈市长看来,西安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陈宝根:西安发展有六大优势。

一是交通优势,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西安至郑州高速铁路2008年建成后,西安到郑州只需要2小时,到北京只需要3小时,到上海只需要5小时。西安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处于“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的中心。西安。“一日交通圈”辐射周边10余个省会城市,人口达6亿。西安航空港是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今年客运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在全国排名第九。目前,已开通90多条国内航线和27条国际航线。西安是国内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数据与多媒体等多种通信手段,已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络。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是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极其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

二是科技优势,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今年获得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其中独立科研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3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2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人。有46名两院院士。每年全市有3000多项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问世,其中重大科技成果有1000项左右。

三是资源优势,西安背靠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基地陕北,煤、气、石油供应充足。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价格明显较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依托西北水电和本省火电两大电网保证,城市供电安全可靠。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92%。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75万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在人力资源和供应上,一方面数量众多,源源不断:另一方面素质很高,相对稳定。同时,人力成本约为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强。全市现有高校近百所,在校大学生80万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10.92%。人才和技术力量,可以满足各类投资需求。此外,西安在各个工业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产业技术工人,素质普遍较高,这也为投资西安的工业领域提供了支撑。

四是产业优势,西安是我国建国以来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在西安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年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5%左右。

五是园区优势,西安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河生态区、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韦曲航天高科技产业基地“四区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新格局,成为西安产业的集聚地,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环境优良,设施完备,是理想的投资平台。其中高新区是国家确定的六个建设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区之一,

六是环境优势,西安北有渭河,南有秦岭,数十条清泉沿山而下,自然景观丰富优美。近年来,西安城市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备,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形成,城市道路、绿化、供气、供水、供电、供热、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条件进一步完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7.1%,污水处理率41%,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以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组织实施大水大绿工程,蓝天碧水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2%,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良好以上天数大幅增加,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为了使外国朋友在西安安居乐业,我们专门设立了西安国际学校,让他们子女上学无忧。

我们经常讲西安有这样那样的条件、这样那样的优势,如何把优势变成老百姓的实惠,这是我任内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是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强力支撑。

新西部:今年陕西省委向西安市提出“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西安市提出了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目标,请问这一目标的内涵是什么?

陈宝根:今后五年是西安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

和谐西安”是我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强力支撑,是我们在新阶段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建设人文西安,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发展现代文化,以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灵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水平,保护好生态与环境,留下珍贵的城市记忆,努力把西安建设成更具文化魅力,更富有特色和更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建设活力西安,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民的自豪感,努力把西安建设成更具现代气息和生机活力的城市。

——建设和谐西安,就是要以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主旋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努力把西安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城市。

新西部:怎样实现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这一目标?

陈宝根:具体来说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五个统筹,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好中求快,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和“四区两基地”,提高经济总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使我市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是始终把为民利民作为第一准则,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富裕人民,切实把为民,利民、富民摆在优先位置,让全体市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创新步伐,以创新思路抢抓发展先机,以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文化营造发展氛围,让改革创新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始终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以建设和谐西安为目标,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城市安定有序。

作为一个拥有800万人口的西安市市长。量大的幸福和出发点,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尽我量大的努力和同志们一道,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情。

新西部:陈市长,你做过三个城市的市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不少独特的见群,请问你对市长工作的认知和感悟是什么?

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篇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八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民心的大事。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我们党不懈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一步步改革的推进,让百姓心中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是我们最温暖的民生成就。

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实现伟大目标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论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内涵转变的重要论段,阐明了人民对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使我们看到了在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再次明确了增进民生福祉是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论断告诉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进入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影响着他们获得感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更需要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 篇5

机械E14 陈涛 41404024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各族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具体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的生动体现。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本,也是固国安民之策。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业即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更是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考虑的问题。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更是达到了765万人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今后会更加突出;就业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突出,高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劳动者能力素质和就业技能较低,职业技能培训薄弱,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偏低问题突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影响未来就业的多种因素分析,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状况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

1、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在总体布局中要体现出“就业优先”。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产业,引导发展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服务性行业。

在经济形式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企业类型上,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发展微小型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2、促进就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工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在推动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相关的便利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要主动跟进,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进入这些领域就业创业。

3、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城镇,增强城镇就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4、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要把解决好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5、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完善金融体系结构,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创业开业资金缺乏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要继续推进创业示范城市建设,健全评估机制,发挥创业引领作用。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6、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是提高技能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6

2012-05-30 09:14:00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有0人参与

0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百花谭

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坚持实施民生工程,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大民生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民生及其意义

民生是什么?“民生”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计,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先生对民生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认为“民生就是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是政治的中心,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现代社会,民生更多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因而,民生问题不仅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需要。“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生者安天下”是亘古未变的真理,“百姓需求为大,民生之事无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民众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重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实惠,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巩固执政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改善民生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一再证明,中低收入群体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一个收入结构合理的社会是内需拉动力最强的社会,而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是内需拉动力最弱的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就是要减少贫困人群,建设收入结构合理的社会,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购买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需要。目前,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大量社会矛盾均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贫富差距、教育、环保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成为社会安全的巨大隐患。为了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让人民群众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权利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追求公平的发展机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追求,为中低收入民众提供发展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民生成效硕果累累

四川这几年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以带领全川各族人民化危为机、迎难而上、爬坡实干,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三大奇迹”,收获了惠民富民的累累硕果,达成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共识。

事实胜于雄辩,数字枯燥但说服力强。五年来,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年年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41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28元。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奋起直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加43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加1030元,城镇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8.6辆(201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74平方米(2010)。城乡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覆盖面大幅提升,农村“低保”户均资金增加4.32倍、人均资金增加4.96倍、“低保老人”增加3.50倍且全部提前纳入新农保;城镇“低保”户均资金增加1.55倍、人均资金增加1.7倍、“低保”老人增加18.46倍。到2011年,全省用于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63.6%,而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房屋建设、文化体育等“十大民生工程”占民生保障财政支出的40.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分别达到69.1%和70.2%,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2万套。残疾人教育受到高度关注,五年新增盲聋哑弱智残疾学校17所,在校残疾学生五年增涨68.8%。藏区启动了富民安康工程和三大民生工程,完成了10万户、50万游牧民定居,“9+3”免费教育计划效果明显,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彝区完成了“三房”改造并启动彝家新寨工程;内地成功改造11万户土坯房。

相关评论: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如何看待四川五年辉煌巨变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如何理解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如何理解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如何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三、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

继往开来,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持续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发展民生经济以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的目标定位,形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主旋律。我们有理由相信,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川各族人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处理好强省与富民的关系,民众的各项民生权利会继续改善,民众生活水平将持续攀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

政府是为民生而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代表人民,一切为民谋福利。建设民生政府,就是政府要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从民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手,以提高民生质量为宗旨,以民众是否满意为评价民生工程的唯一标准。建设民生政府,就是要重点关注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固国安民之策,是人民的生活与生存之根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全民创业,实现“人人有活干、有饭吃”。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推行企业人员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省与富民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基本素质,必须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城乡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上学,都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群众休生养息的源泉。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依托。要把老百姓都装进“社会保险箱”,使民众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公共产品回归工作,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做实。

“把民生做实”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与着力点,是民生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公共财力和资源更多更好地用于民生工程建设。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实施公共财政理念,把公共财政投入到公共领域,以满足民生需求为目标,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关注民生。把民生做实,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有平等的机会进行自身发展。把民生做实,就是要按照投资于人的标准来选择发展模式,把财力与资源用于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投入到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居住等方面。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经济不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公共财政理念也将变成无本之源。经济发展必须要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把民生做实,成效考评是标准。

民生成效表现为民众的生存状况改善、民众的发展权利提升以及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三个层次,是检测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建设的试金石,是把民生做实的测试标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明确要求建立民生成效考评机制与考核指标,要将涵盖民众基本生存发展状况改善的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居住条件、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覆盖、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民生投入、劳资关系、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状况等作为民生成效的基本指标,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建立政府、社会、民众三者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政府的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主体的监督之下。

把民生做实,人民群众是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成效的受益者,更是民生工程与民生经济的建设者、民生绩效考评的参与者、民生制度的维护者与监督者。把民生做实,建设民生政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参与体现在把民生做实与民生政府建设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之中,体现在参与科学决策、参与民生工程建设、参与民生经济发展、参与民生绩效考评、参与民生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人民群众通过系列参与,将收获劳动就业与工资收入增长、收获能力提升与发展机会;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绩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制度层面给力,用制度固化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

把民生做实,制度建设是保障。

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之本 篇7

关键词:民生,发展,和谐社会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使我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息息相关的, 解决好民生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民生工程的建设已经被党和国家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六方面具体阐述了对民生工程的建设, 包括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 优先发展教育, 让学生“读的起书”。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全面贯彻党“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加大财政投入, 增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各个阶段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真正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例如2008年7月30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会议决定, 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第二, 扩大就业规模, 让群众“找得着工作”。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也是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难题之一, 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近年来, 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 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用以保障和提高社会就业率。针对就业问题, 我认为政府应加强引导, 运用积极的政策, 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就业体制。在提供和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 加强就业培训, 创造更多的培训环境, 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和就业能力,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素质, 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性培训, 同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同时重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 政府应当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方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培训和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三, 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 进一步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 注重分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努力缩小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对于高收入的人群进行加大税收, 对于低收入的人群进行政府的扶持和补贴;努力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重视农民的权益, 保障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使城乡居民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第四,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让群众能够“老有所养、皆有所养”。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社会保障体系是以社会保险为重点, 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以及其他各类商业保险等为辅助构成的。应当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 使城乡居民都能参加养老保险, 实现全民的“老有所养”。同时政府应更加关注社会困难群体,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证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逐步提高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另一方面, 应提倡关注和发展残疾人事业, 建立相关的残疾人救助制度, 给予更大的经济扶持和更多的关心, 真正做到“皆有所养”。

第五, 建立健全社会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使群众能够“看得起病”。2009年, 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应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进度, 加大力度,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在保障药品供应, 降低药品价格, 逐步增加“零差价”种类。建立完备的社区卫生医院和乡镇卫生院, 逐步完善城乡卫生体系, 同时, 应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使农村医疗也能够得到保障。逐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保证国民生活幸福。

第六, 加强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都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应健全社会管理制度, 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信访制度, 党和政府应积极认真听取和采纳百姓的意见和心声, 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应完善社会治安体系, 加强治安管理, 加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确保人民群众和国家安全, 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前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党和国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正确应对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民生工程的建设是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 党和国家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 真正践行“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参考文献

[1]李泓冰.确保民生承诺不落空[J].中国新闻周刊, 2011 (9) :6

如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篇8

内蒙古镶黄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纯牧业旗,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草原上,富民与强旗成为旗委、政府的两大发展主题,关注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旗委、政府的最强音。短短几年,镶黄旗实现了国民经济由畜牧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已占据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石油、石材、风电和现代畜牧业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四轮”,驱动镶黄旗向富民强旗目标跨越。

镶黄旗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百县(市)”之一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向31亿元目标迈进,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今年,镶黄旗正式冠名为“中国塞北石材之乡”称号,标志着镶黄旗正式入围全国石材佼佼者行列,集石材、金属矿、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工业园区已进入全区“双百亿”工程行列。由于四大支柱产业的拉动,今年上半年,全旗经济指标实现良好开局。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3%,106.6%和42%,完成全年任务的一半还多。

同时,镶黄旗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2009年开始,通过集中定点帮扶文贡乌拉苏木和巴音塔拉镇,两地的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推进经济发展,向强旗目标迈进的同时,镶黄旗也不忘民生建设。“我们统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强调富民与强旗并重,实现富民,避免不分轻重缓急,走向一味追求民生高指标的极端,要妥善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旗委书记周金桩说。

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带动了镶黄旗民生的大投入、大改善。近年来,镶黄旗社会保障投入持续增长,全旗用于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优抚保障、救灾救济等方面的资金,依据财力逐年增加。

在过去五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新农合受益牧民256人,参合率达96.6%,报销医药费75.6万元,牧民看病不再愁;城乡低保标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并实现按月发放,牧民每月可领取209元以上的养老金,并且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牧民养老不再愁;个体工商户做买卖不仅不收税,还可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就业不再愁;在12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今年要实现15年免费教育,上学不再愁。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已分别完成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约1.8万套、4万平方米,投入441.6万元改造牧区危房,符合租赁补贴条件的困难群众可领取房屋租赁补贴,今年投入2812多万元、新建450套2.3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正全力推进,住房不再愁。

上一篇:镇团委工作计划下一篇:教案设计题